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简介:郭开宇(1973-),女,辽宁阜新人,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221-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热门专业之一的经济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因此,针对当前形势,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促进学校的发展。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就业工作的体会以及汲取其他高校就业工作的经验,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近几年大学生的平均就业率仅为60%~70%,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同样出现了“热门专业”就业“不火”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自身定位不准,缺乏主见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因受社会的整体影响,就业目标不明确,缺乏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易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知适合什么岗位,或好高骛远、或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迷茫。
2.所学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经济管理专业与时代联系紧密,知识更新较快,而部分学校使用陈旧的教材与教学方式,所授知识也相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同时学校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社会实践,而实习单位也很少给学生机会进行真正的企业锻炼,因此,学生的实训和实践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3.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再单纯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量,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以致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出的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就业能力都有所欠缺,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4.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
在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与之同步,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和就业观念也应向多个方向发展。但是相当多的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认为自己所读专业为“热门专业”,就业环境、薪水应该比其他专业更好,因此心理预期较高,往往将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公司作为求职目标,以致于“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丧失了大量就业机会。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1.就业指导内容单一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紧张,目前高校都非常注重就业指导,但是大部分仍然处于被动应付和“临阵磨枪”阶段,就业服务机构只限于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教师只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带有功利性、支招式的指导,如重视就业过程中简历设计、面试技巧等表面内容,而不是结合职业生涯发展来进行指导。就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追求表面的就业率,而不是深入探索学生真正关心的就业问题。
2.就业指导队伍参与度不高
总体来看,经济管理类高校和经管专业的校院二级管理就业指导体系并未完全建立,各院系就业指导的工作大部分都落到了辅导员身上,专任教师并没有加入到此项工作中来。因此,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由于辅导员自身专业的局限,仅对大学生就业技巧有一定的指导,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就业指导理念创新不够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针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但是根据对经济管理类企业的调查,企业所看重的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这些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训练出来的,而是需要大学四年按部就班的培养,因此当前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应该是全程化的就业理念。同时学生个体又存在着差异性,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还仅限于就业知识的讲授,缺乏个性指导和实践环节,针对性不强,效果也不尽如意。
4.就业指导手段缺乏多样化
高校就业指导多数只是通过课堂传授知识,未充分打造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体化宣传网络。比如,还未充分利用网络对就业资源进行整合,还未建立完备的就业信息库,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缺乏完善的沟通平台,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还存在不对称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另外,在就业过程中还仅限于专业授课、招聘会等形式,没有将工作坊、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朋辈咨询、讲座、培训、实地考察、座谈会、校友会等多种指导方式方法相结合。很多高校也没有形成就业指导的基地化,即政府牵头、以高校的场地为载体,将企业和学校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固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探索
1.就业指导过程的全程化和个性化
在大学教育中始终贯穿就业指导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全程化就是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四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关注学生的发展辅导、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具体来说,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年级为适应期,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基本职业生涯理论,全面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劣势、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二年级为探索期,学生应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培养成才意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化与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为拼搏期,主要是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加强专业课学习,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四年级为冲刺期,收集各种用人信息,掌握与就业相关的信息、法律、政策、就业程序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强化求职技巧,掌握各种求职择业的技能,进行求职前的培训,实现角色转变。
就业指导除了注重全程化,还要注重个性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根据岗位所需人才的不同,结合学生的性格和特长,运用心理测量、职业能力测量、性格、气质等一系列理论、方法和手段,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给予其不同的职业技能、就业指导、信息咨询等相关培训,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迎接各种竞争和挑战。
2.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
就业指导本身就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较为密切的一门学科,但目前高校对此认识不足,往往存在组织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要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专家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首先,加强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学校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其为大学生必修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课堂授课和实践活动,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其次,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各院系专业教师应与懂得学生管理、生涯辅导、职业测评、心理咨询的辅导员教师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队伍,不断开拓视野,掌握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此,高校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
最后,就业咨询专业化。就业指导机构和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要利用职业指导的各种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就业指导。
3.就业指导体系的全员化、多样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的重视和参与,全员化、多样化成为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建立一支包括校院领导、就业指导部门、专业教师、专职就业辅导员、学生辅导员在内的就业指导队伍,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氛围和服务体系。
首先,要完善制度。学校要成立就业指导领导小组,学院、系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确定考核目标,落实责任人,制定方案措施。
其次,学院内部要形成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院领导要制定政策,专业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辅导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的指导。
再次,要建立就业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就业工作与招生、评优、评职等适当挂钩,以调动学院、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体系上,还要注意多样化。不仅要有专业授课、招聘会,还要有讲座、咨询、培训等,另外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围绕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发挥社团作用,开展模拟招聘、求职简历设计大赛等,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就业指导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在各个领域迅速发展,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信息化也是大势所趋。通过建立校内、校外就业指导信息化网络平台,发挥网络优势,搭建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就业指导能够更好地提供信息服务。为此,首先要建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就业网站。在网站建设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方便和实用的网页,便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校以及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其次要改善学校就业网络系统的服务功能。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处理系统,提高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要开通网上测评、创建网上职业辅导,提供就业咨询、职业生涯辅导等服务,以提高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素质和能力。
四、结束语
探索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对于提高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该重视与加强经济管理类就业指导的建设,探索一条符合各经济管理类学校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扎实推进、创新工作,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满足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长春.建立全过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2]程克坚.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7).
[3]孙永新.对构建高校全程化、全员化、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8).
[4]夏红兵.构建校院两级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J].中国就业,
2011,(10).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问题;对策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高的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的能力,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科学,因此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要尤其注意这一点,能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现阶段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不突出,重理论,轻实践
在目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教师经常是通过传授学生完整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总体上来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学生的实践则是比较忽略,学校培养的目标也是研究型人才,而不是经济管理实用型人才,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论框架,可能在理论知识上比较丰富,但是缺少将知识与现实环境相结合而适用于具体工作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正是一个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能力,而缺乏这种能力,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就会降低,不能有效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会让学生产生出专业无用的感觉。
1.2.缺乏“双师型”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不够
很多老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但是专业实践经验不足,这类老师能传授学生经济管理理论框架,但是在学生的实践中则不能给予更多的指导,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学生难以通过老师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1.3.学生实习合作型企业少,实习所学不够
学生实习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实习不同于一般工科学生,一般工科学生进公司可以观摩公司技术流程,也能跟随公司项目,学习项目经验,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可能接触公司机密,很多公司为避免机密泄露,对于这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就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在实习中只能“打打零工”,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二、提高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2.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实践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自上而下,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和发展的动力。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知识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提高到同一水平,学生才能在更多的实践机会中去积累经验,并将实践所获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在实训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能让学生真正从实践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作为引导者要能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内容与实训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学校可以选择一批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走出去”,从事一些经济管理活动,或者可“引进来”,聘任企业单位中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经济管理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的进行。
2.3.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实践教学方面,要规范化项目管理,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培养“四有”(即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有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有良好的从业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核心,建立起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中可构建各技能模块,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突发状况处理能力等等,通过各个技能模块的锻炼,让学生能真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4.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对于尚处于摸索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一套完整的监控体系来规范化,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的过程,考核并评价实践教学的成果,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能力的锻炼,可通过搭建实践教学网上管理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水平。对于学生实践的评价要能从各方面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评定标准可以客观地、可操作性地引入社会评价系统,能让学生在实践之后感受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进步。
2.5.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发挥实习作用
学生在校学习,最终还是要走上各个岗位,服务于社会,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宝贵的经验。因此,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能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能让经济管理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去观摩学习,并在其中学习到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复杂的社会环境相结合的能力,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到平时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三、总结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更为苛刻,而当前的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还不足,因此,改变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地位,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将理论知识灵活化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改变当前现状的出路,要大胆摈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敢于创新,能真正建立一套突出实践教学的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更多经济管理类实用型人才做出贡献。(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建松. 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报,2011.
关键词:中职学生 经济管理教学 情商培养
一、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情商状况数据调查
2014年3―6月间,笔者对所在院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调查方式为问卷模式,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2份。经过最终筛查,有效问卷为556份,有效率为97.2%,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约为3:2。调查问卷涉及的方面有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认知他人、人际关系处理5个方面。
统计结果显示,在情商指标的性格认知和欣赏能力方面,被调查者表现较好,其他方面表现一般。其中,在性别方面的表现,各指标大体趋势一致,整体上男生稍好于女生;从年级分布上看,随着年级的升高,情商整体表现有上升趋势;单向对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的情商整体水平要好于独生子女,集中表现在情绪管理、克制包容、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关心他人、共同生活、履行责任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在情商水平与学生是否为优秀学生的关联中,优秀学生的情商整体水平明显高于非优秀学生。这说明在智力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情商是关系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情商现状分析
1.存在的问题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情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人际关系处理、认知他人、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等方面。
首先,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有效沟通与交流存在障碍。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思维较为混乱、语言表达方式不妥等,为人处世上不太懂人情世故,心理较为封闭,团队意识薄弱。
其次,自我意识较强,对自我之外的事情表现较为冷淡,关心不够。比如对家人、朋友、同学等关系不足,对老师、学校、国家大事、国家形式等表现为无兴趣,对自我之外人和事物的判断能力不足。
再次,自我激励能力不足。随着对社会认识的加深以及独立生活时间的增加,面对困难表现出来的抗挫折能力较差,自我激励不足,容易悲观。
最后,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弄得情绪起伏很大,不够冷静,很易冲动;另一方面,普遍表现为适应能力较弱,学习上不太适应中职院校的学习模式和方法,生活上不太适应独立的寝室生活,课余时间不能合理利用,时间浪费现象严重。
2.原因分析
首先,从家庭方面考虑,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庭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对子女过分溺爱,呵护过多,使他们的独立性不足。家庭往往会寄一定希望与子女,期望过高则会导致子女自我保护与竞争意识过强,不懂分享。父母感情、家庭和睦情况也是影响子女情商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家庭之间的情感关系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工作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对子女的陪伴方面,同时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子女情商的影响很大。
其次,从学校方面考虑,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过于急功近利,理论与实践的配比失调。通常中职院校很少开设专业系统的情商教育课程,不太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之外的能力的培养。另外,中职院校的情商教育不具有长期性,主要集中在入学阶段,随着专业课程的增加,情商教育被逐渐抛弃。
最后,从社会方面具体来说,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域文化、生活方式与思维观念、家庭地区以及学校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及形式、网络发展与普及等。
三、中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情商培养措施
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在学校方面,因此,虽然家庭和社会因素同样为影响经管类中职生情商的重要因素,但在本文中只进行简单描述,重点依然放在学校方面。
1.家庭和社会方面
首先,家庭方面,为配合学校做好情商教育,家长要与子女多交流沟通,与老师多交流沟通,家长要建造一个良好、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进行家庭的重要决策时,让子女参与进来,听取合理意见,让子女真正成为家庭的一分子。
其次,社会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参与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情商教育能够在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教学中顺利实施,借助媒体力量进行情商教育宣传,增加社会感染力,加强网络监管,运用法律的强制手段规范网络秩序,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学校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情商与专业知识共同发展。重视情商教育,明确情商因素在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职业中的重要性,在课程安排、情商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与标准方面全面转变,改变传统知识型单一的评价体系,引入情商评价体系。在期末考评、平时考评、奖学金考评等方面,将知识考评与情商考评结合起来,获得最为全面的评价结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中职院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温和、和蔼的教师带出的学生性格表现得较为沉稳,外向、能言善辩的教师带出的学生表现较为活泼、伶牙俐齿。因此,提高教师情商,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情商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学校内部对教师进行情商培训以及情商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爱好,以便在提高自身情商的同时,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商培养。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而言,职业规划十分重要。学校应该加强职业生涯培训力度,让学生养成自主职业规划的习惯。首先,从入学开始就需要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职业倾向,并建立相应职业规划档案;其次,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制订与学生共同制订合适的发展方向和计划;再次,以在校期为整个周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倾向组织相关培训和实习,比如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等。
(4)将情商教育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开设系统长期的情商教学,保证知识教学与情商教学同步进行,合理设置课程,将情商这一隐性知识转变为学生的显性知识。情商教学要循序渐进,可以年级为层次,每个年级阶段根据学生对学校、职业、社会的理解程度,制定相应的情商课程安排。
(5)加强课外辅助措施,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除课堂教学之外,在课外时间亦应加强情商教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整体情商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体验到社会生活,还可开展社会性、职业性的拓展训练。要让学生提前认识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适时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可将挫折教育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在学生受挫之前,提前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客观地认知挫折,并辅以解决困难的基本方法,建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学生受到挫折之后,及时疏导学生情绪,引导他们找出挫折和困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独立解决困难。
参考文献:
[1]魏少婷.高职商务类专业学生情商培养探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李竹林,于广敏,宋红霞等.经管类专业之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2).
一、对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没有针对性
在高职院校中财经管理类专业中,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是培养贴近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课程。现有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学。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高低不均,利用此种方式会使得部分学生理解不了课堂内容。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越落越多,从而使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内容难以顺利地成为学生们的知识储备,这与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不符。
(二)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差
由于学生们接受计算机课堂知识的学习能力有限,使得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计算机技术在实际财经管理类行业中的应用,仅实现了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与专业课内容结合不起来,让学生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三)计算机课程实用性不高
学生们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与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衔接性。这就使得学生们学习知识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们吸收计算机知识的难度。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在高职教学内容接近尾声时,学生们在对计算机了解的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走向社会进行实习。许多进行完校外实习的学生们纷纷表示,计算机课程教授的计算机知识在实习的过程中都没有得到应用。其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软件学习的时效性。随着财经管理行业中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高职院校所学的软件版本跟不上社会中行业软件更新的速度,这就使得学生们在进入社会的初期很难快速的投入工作状态。
二、对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对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从小学阶段就已经陆陆续进入到学生们的教育体系中。这就使得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有着一定的储备量。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根据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的储备情况来分阶段进行授课。例如,先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储备进行一次考核,以考核结果来分班。这样就可以针对计算机学习能力不一的同学,制定相应的计算计知识难度、教材内容,进而由浅入深的使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们。计算机教师对于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们要以向导型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对“十进制”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将教学内容导入实际,充分的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体现出来。然而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不断掌握和了解财经行业的走势,并将其以计算机的形式带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新鲜的资讯以及生动的教学语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止于向学生传授教育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高职院校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不定期的开展一些计算机领域方面的知识讲座以及计算机技术最新动态,开展的一系列各式各样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活动,能强化学生们对计算机使用的认知程度。
(二)创新计算机课堂的授课方式
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对计算机课堂所采用的教育模式多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然而财经行业发展迅速,书本上学习的内容根本做不到时效性,这使得学生对财经管理类专业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学生们对计算机技术不同的应用能力,选择相对应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机课是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工作核心,在此类课堂上由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提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这种授课方式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锻炼了他们自行解决困难的能力。但在学生进行上机实践课程之前,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寻求答案的方式。真正做到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力,以案例为教学主导的教育模式。
例如在对C语言(数据库)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进行教授,可以以增加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在此过程中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又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就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上机实验课。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带着问题以小组成员互相讨论的模式设计出一定数目的编程题库。其课题的完成时间灵活,可以在课上进行也可以在课下进行。这两部分的学习环节,都将纳入到学生们对计算机课堂的成绩考核范畴。这样的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模式是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的。此外,还应建设计算机教学的专用课堂,使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一边学习一边操作的计算机教育设施。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施,给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学习场所,这种授课方式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使计算机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人才资源投入社会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的技术类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证书是影响因素之一。而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是现阶段社会紧缺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除了要专业知识过硬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内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证书等方式,来为自身的求职简历增加砝码。高职院校对于这一市场需求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并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
另外,可以对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企业进行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调整自身的教育内容。这种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就业率。这是因为学生是根据社会财经行业对计算机知识需求的程度来进行学习的,可以说实现了供与求的双赢。
总结:
>> 产业升级环境下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转化为职业人过程的时空范围的探讨 大商科背景下经管类学生金融兴趣培养模式探讨 企业视角的高职经管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研究 “二课”背景下经管类学生学科竞赛管理体系构建 行业背景高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职业人视角下中职学生品质教育探讨 高职经管类课程教学电子资源的构建思考 “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经管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调查研究 谈高职经管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就业的关系 高职高专经管类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经管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 高职经管类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设想 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 经管类实践教学中的沙盘模拟课程探讨 经管类课程教学中“换位思考”的运用探讨 探讨式教学在经管类核心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经管类学生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2011.
满足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经济管理类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强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不久的将来,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绿色经济管理类的管理类人才、经营类人才、技术类人才。所以,必须加快该类人才培养的步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策略
1、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绿色经济基本理论,绿色经济发展动因,国家绿色经济发展政策;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等。
2、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知识结构体系:第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通过这些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做好经济管理工作做好相应的准备。第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类学生应该具备广阔渊博的知识,要掌握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的前沿知识,还要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术语,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和工业技术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适应性。第三、软科学技术。这也是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为系统领导、管理、决策服务的,主要包括领导学、管理学、创新思维学、人才学、心理学、行为学,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第四、科学管理知识。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要具备科学管理知识、科学管理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相应的经验,要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的学习,掌握微机应用和统计学知识,关注学科前沿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1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概述
1.1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一直在不断提升,这样的社会背景刺激了经济管理类学科和专业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刺激了经济管理在社会中的发展和应用,经济管理并不是完全由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构成,更多的需要的是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就是为了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另外,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可帮助高校提升学生对经济管理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现实中有很多的学生并不是由于自己的爱好选择了经济管理类学科,而是由于外界各种各样的原因才选择了经济管理类,但对于经管类科目的学习如果没有兴趣就会很难接受,学习压力也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增加,但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1.2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发展历程
实际上,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在我们国家已经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方法和建设途径都经历了很大变化,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高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是手工地模拟实验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采用手工的方式模拟经济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这是最初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就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到经济管理的各项内容和环节,但这种方法最大的劣势就是手工模拟不够精确,比较浪费时间,实验室的教学效率低下。第二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室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与之前的实验室建设方法相比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技术运用到经济管理类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增加实验的准确性,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授课效率。第三是兼具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仿真模拟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经济管理经验和体会,比如仿真的炒股实验室,在这种实验室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买卖股票,体验真实的经济管理,这种近乎真实的体会能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供最好的帮助和支持。
2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确实为高校的经济管理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而且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已经在各大高校开展和应用起来,为高校经济管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大的支持和帮助,但在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某种方面来说也给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以下主要针对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2.1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现状
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了它的优势,而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得到了学生、教师以及高校管理部门的认可,且当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已经成为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校的必备基础设施之一,关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主要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一个就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必须要符合实际的课程开设需求,并不是随意建设的,有实际的教学需求的专业和学科才可以开设实验室,另外就是很多的高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必须要保证实验室的分配和使用制度得到落实及使用。但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高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正常的课程开展。
2.2高校经济管理类的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建设的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由于很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实验室,对这种实验室的兴趣远远超过了用它开展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了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出现很多问题,但总结这些问题的共性,可看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建设的认识不够充分,重视程度不高,他们并没有把实验室看做学习和研究的地方,而是一个放松的地方,这样的态度和看法最终导致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存在障碍,院方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金建设实验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要不就只是摆设,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要不就是根本没有投入建设,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给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带来一定影响。
2.3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教师欠缺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所有课程开展的基础必备条件之一,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误导,很多教师在思想上错误地认为只要把课程教好就是对学生负责,就是自己唯一的职责,但新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改对教师和教学过程都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新的课程改革和要求教师要丰富课堂内容、提升课程的活跃性,实验室课程也是在新的教育改革发展起来的,但实际的现状看来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应用还不充分,追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该课程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因为在特殊的实验室课程中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对设备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对知识的分析等进行讲解,这是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和学生接受程度的基本条件,但由于这种类型的实验室在我们国家的很多高校的应用还只是刚刚开始,普及程度还不够,因此这方面的专业教师还很短缺,这是制约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要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使得经济管理实验室得到更好发展,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就必须对这个问题提升关注程度,及时对其进行解决,否则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2.4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过于单一
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范围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所有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学科的学习都可归入到经济管理类的范围中,因此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设立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高校自身的原因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没有投入过多的资金导致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过于单一,最终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有过科学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主要是由于:首先就是学校的实验室建设资金不够,这是制约实验室建设的最重要因素,实验室建设不仅需要投入人力,设备的购入、安装和投入使用更是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学校各项事务繁杂,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因此资金问题是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就是师资力量不够,这样的情况下过多的实验室建设却不能投入使用对学校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师资力量是影响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的又一大重要因素,最后就是学校对于实验室建设的设置和分配情况不够明确,最终导致实验室功能混乱,既没有达到预想结果,也影响了正常的实验室结构设置和分配。总的来说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也是实验室建设中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3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效率的对策和方法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分析可以看出实际的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效率,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职责,也是高校管理部门和社会的职责,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有实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下主要针对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效率的对策和方法展开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3.1提升高校负责人、教师以及学生对待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提升高校负责人、教师和学生对待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因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可看出,只有提升了与这些息息相关的实验室对待实验室建设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实验室的建设质量和效率,规范实验室的使用规则等,也只有这样提升高校负责人对待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才能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但对于提升高校负责人的意识和态度,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让高校的负责人、相关专业的教师等到一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和使用比较成功的高校去参观和学习,只有从这样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高校负责人和教师才能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的对比对他们的冲击力才是最大的,这样的参观和学习对于高校建设自己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2培养专业水平高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教师
整体专业素质高的教师是任何一门学科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的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育过程中也是同样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实验室建设同样也需要专业的经济管理实验课教师,针对我们国家高校中目前的实验课教师的实际情况个人认为实验室教师素质和专业的提升方法可是:首先学校必须要充分利用相关专业教师的空闲时间提升对这些教师的培训频率和次数,通过这样的培训教师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了解知识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授课方法,这样对于学校来说是最节约成本的一种培养实验课教师方法,同时达到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其次学校可招聘以下专业水平和素质高的实验课教师,这样可从根源上解决教师不够专业的问题,同时也可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总之,找到合适的解决措施为学生实验课程的正常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师的职责,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
3.3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
不断丰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是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科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专业程度的最基本保证,因为经济管理类学科是对所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统称,实际上还包含很多的学科,这些学科之间有关联,但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对于有的相似相比较大,或者项目重叠的学科,可共用一个实验室,但很多的学科实际的授课并不能共用同一个实验室,因此在实际的实验室建设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实际的授课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专业的实验室,这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考虑,同时也是为了教师的授课效率考虑,总的来说,实验室建设者充分了解每个经济管理学科的分类和课程开设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完整性和完善性。使得实验室真正能为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做贡献。
4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150-03
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这些素质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强我国人才在国际大环境中的竞争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化,是开展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更是巩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最有效途径。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面临着困境:一是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经典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二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协调;三是实习实训手段与内容相对落后,为了各自课程的需要而设计实习实训,没有形成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概念,直接影响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转变培养观念与方式,走出一条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新路,重实践技能培养,加强专业的整体概念,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在我国研究并实施创业教育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如何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实施创业教育更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需要认真的研究与实践。本文探索的是把创业教育放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通识教育理念的大环境中,作为专业课程来开设,希望创业教育能在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和以后的创业实践能力上获得更好的帮助,借助于创业教育强化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建设,形成专业的特色。
2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认识
2.1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比较规范的解释是《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第一层是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第二层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应该包含:第一层是指通过竞争获得某一现成的职业或岗位,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主动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二层是指能独立开业谋生以图发展;第三层是通过创业教育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2 创业教育促进专业建设的完善
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发现,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都偏重于培养学生适应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例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课程。从在校学生与毕业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认为虽然在校学习了各自专业的专业课程,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整体的概念,仅仅有一些局部的概念。创业教育涉及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一个企业从开创到成长、发展的过程,了解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更是涵盖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所有的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的内容,围绕创业教育的课程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系统的设计实习实训内容,强化专业建设的整体性,就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2.3 帮助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多数的高职院校扩张最快的就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如何办出特色?如何与其他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形成差异化?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要围绕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开设怎样的课程可以使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都能接受,同时又能培养创业型人才共同需要的素养?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就是可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课程。我们要明确认识到,我们所定义的创业型人才并不要求每个专业每个学生都去开公司办企业,而是指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发现机会、把握机会的能力和创造业绩、创立事业的潜能的人。这又恰恰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最高境界。
2.4 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目标
第一,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强化学生创业体验,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第二,建设目标。成为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第三,师资培养目标。担负创业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必备“双师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创业教育使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全面提高;第四,经济管理专业专业知识串联整合的目标。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使整个的专业课形成一个系统,达到串联与整合的作用。
3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缺失
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普遍认为没有必要,即使开设也只是限于就业指导的范畴,或者,为了参加各种比赛。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就读的所有学生,而绝不仅仅是部分专业的学生甚至极少数的学生。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要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简单的通过增设与创业教育有关的课程或是在其他方面作部分的改变,忽略了创业教育中最本质的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甚至将参加创业大赛能否取得好成绩作为衡量创业教育的标准。事实上,这类活动演变成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极少数学生和指导老师的个人工作和努力。致使创业教育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创业教育变得流于表面。
3.2 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必须依赖于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绝不能脱离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创业教育。目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做到很好地融合于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并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只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脱离于学科专业,使学生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托。
3.3 胜任创业教育的师资匮乏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二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其共同的弱点是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践经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第一,起码是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第二,具有企业经营管理全面的理论知识的教师;第三,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实践经验或创业经历的教师;第四,较强的实践指导和课程整合能力的教师。具备这些要求的教师在普通高校都是稀缺的,在建校时间不长的高职院校更是凤毛麟角。
3.4 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脱节
高校沿袭高等教育中的重理论、重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致使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又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即使近几年实习实训手段有所丰富和改善。例如,电子沙盘、物理沙盘、模拟操作等。但学生得到的仍然还只是局部的感性认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仍然难以形成一个整体。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围绕创业教育开发实习实训项目,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技能,所学习的理论和实际工作难以接轨的状况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更能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4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建议
4.1 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认识
进一步明确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分解成具体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第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在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层次的创业能力,形成稳定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特征,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够创业致富,开创新的事业。其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整体教育水平,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特色。最后,开展创业教育丰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项目。
第二,充分认识创业教育对专业的反哺作用。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发现,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都偏重于培养学生适应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例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课程。与之相比,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中融入了模拟企业经营实战、创业实务等课程,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一个企业从开创到成长、发展的过程。创业教育还对已进入企业就业的学生起到一定的帮助。所以,笔者认为创业教育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更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教学计划设计、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课程整合的一个参照系,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追求办学特色的探索路径。
第三,能够提高经管理系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根据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的特点来看创业教育,它不同于就业指导的创业教育。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会进入中小企业就业,从事的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小企业对员工的普遍要求是要具备较强的外联公关能力、处理多项事务的能力和广阔的知识面,能够在企业中胜任多个岗位,而接受过创业教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恰恰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要求。
4.2 结合创业教育建设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无论是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都必须加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其次,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最后,要积极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例如,有的学校开辟创业园,要求教师参与和进行指导。鼓励教师参与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4.3 强化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
经济管理类专业逐步开设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学、公司理财、企业战略管理等涵盖涉及创业构思、融资、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只是某个专业的课程,不是一个企业经济管理整体概念的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应从最初注重传授创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功利性职业教育,到今天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创业教育从一种教育理念发展为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心理意识、创业技能、专业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应把创业教育融入高职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诸方面相互融合的一体化新课程体系。
4.4 开创创业实践基地
经济管理类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创业教育体系中不仅需要包括创业课程的普遍开设,还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器和大学生科技园,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实践基础和必要帮助。如争取政府、风险投资商和学校提供的资金,建立创业孵化器,指派专职教师负责指导创业小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创业意识,适时解决学生在创业学习中的种种难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场地和其他帮助等。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更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构建创业教育的新平台。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遇,同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模式等都还处在模仿和引进的阶段。尽管如此,创业教育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探索建立面向大学生和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以创业教育带动专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塑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夏维力,路艳.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4).
[论文摘要]高等院校实验室是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加强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软硬件建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粗浅探讨,并就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出若干构想。
一、引言
高等院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也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实践证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与管理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为了培养和造就“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性”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要加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于素质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1.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在当今信息交流和管理技术不断发展上升的社会,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高校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实践能力是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理论而不去实践,或不善实践,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会受到限制因此,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舞台。
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生急剧增加,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求贤难”,“两难”之间暴露出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反映了人才质量结构的失衡,直接影响其就业。因此,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应当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互动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管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并拓宽了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空间。一方面,经济管理实验室为科研人员和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科学的研究平台,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从分析现状演变为预测未来。建立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室,能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完整的资料和实验环境,对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而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起点和新基础,这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就是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基本上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因此,经济管理类实验平台建设应当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主要是计算机,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要面对不同的专业,为了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硬件平台的建设必须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投资,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并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合理地设计网络环境,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设,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以满足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一般应建设成一个带有多层管理的中高级计算机网络机房,在设备的排列和分布上要符合专业的特点。
实验室的网络要与学校的办公网络统一组网,实现学校内部局域网互联、资源共享,具有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的功能。整个网络通过光纤接入校园网及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如,目前有很多高校以高配置DELL微机、核心数据库服务器IBMP670、Web服务器IBMXSeriesX345、应用服务器IBMXSeriesX445、交换机WS-C4506、存贮区域网络机FastT600、千兆防火墙PW-8200等设备为基础,内部联成局域网,外部通过光纤接入中国教育网及网通网,实现实验室内部局域网互联与资源共享,具有网上教学与网上办公功能。
2.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软件配置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两个方面。基础平台主要安装有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Windows2000/WindowsXP、文字处理系统、中文Office2000、VisualFoxpro6.0;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Builder5.0、Delphiclient/server2.0、SQLserver、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对于专业平台软件系统,按照专业软件平台的功能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数据库、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AS系统、SPSS软件、SQLServer、Access、Sysbase等;②财务软件:用友财务软件等;③电子商务软件:各类电子商务模拟交易软件、网站编辑开发工具如FrontPage、ASP、Outlook等;④信息软件:各种ERP软件、VB、VC、JAVA等;⑤金融证券类软件:证券(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分析模拟系统;⑥其他专业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生产运作管理模拟软件、酒店管理系统软件等。
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大规模、高水平的建立也是近十年的事情,一些院校存在着定位不明确、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实验设备单一,实验方法不够全面、缺乏丰富的实验软件和实验场景,使得经济类实验室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观念和认识的不足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学科,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认为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室,购买了计算机,就是开展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其实并非如此;在人员配备上,对实验教学人员和理论教学人员不能给予同等的重视,严重挫伤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模拟和验证的层次上,难以有创新性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实验室的发展。
2.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脱节
目前,不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缺乏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并且由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实验室的建设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实验教学使用的软件难以购买,自行开发又力量不足,致使实验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建设的内容脱节,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实验机房,大多数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网查阅资料用,根本无法开展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
3.实验室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实验教学水平,除了应具备运转良好的设备和优秀的软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但是,从目前状况看,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部分经济管理类教师受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虽然有着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差,尤其是通过计算机的动手能力,并缺乏对开展实验教学的认识。另外,在高校中尚存在实验教师比一般教师“低一等”的错误观念,无论是在职称评定还是在确定工作量等方面待遇都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偏低。
五、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1.加大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投资力度
实验室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加大资金的投入,可以不断改善实验室的建设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务。一方面用高新技术知识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技能,为四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更新实验设备,增强实验室的自身活力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更好地贴近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使学校教学直接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
2.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实验教师作为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必须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得一定的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实验教师是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重要队伍,是实现面向21世纪高校实验室建设目标的保证。因此,应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选派热爱实验教学、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其次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培养、选拔实验室学术领头人和学术骨干放在首位;再次是加强实验教学和技术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在职称评定、津贴发放、业务进修等方面给实验教师以政策倾斜,最好是政府不要把高级实验师职称作为实验系列职称评定之顶点。
3.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室建设,不仅要考虑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规划,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管理专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因此,要打破由院(系)以及专业教研室分割而垒起的实验室“高墙”,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因此,实验室除了在满足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之外,还可以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从而提高师资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改变教学中不合理的知识传授结构,并使高校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增强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陆建新张彤:论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J].江苏高教,2002(2):82~84
[2]乔兴旺:经济管理类实验技术人员职业素质探讨[J].财会月刊(理论),2006(1):71~73
[3]杨静凌泽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一些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