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农业研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经过19世纪80年代大规模发展和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目前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国内乡村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国内的乡村旅游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开始全面发展,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将休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来,休闲农业旅游逐步在中国发展起来。休闲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之一,是乡村旅游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全面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有利于农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实现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2008年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其年总收入已达到400亿美元,成为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随着低碳的概念深入人心,低碳旅游也成为了当先旅游界的一个新坐标。休闲旅游由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强调,更加凸显了其低碳的特性。
一、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租赁。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方面,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理论方面,段兆麟(2004)、郭焕成(2008)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广泛引用的是2000年台湾公布修正的“农业发展条例”,将休闲农业界定为“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消费者行为也进行了探讨。马勇等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的目标顾客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消费群体的差异性开始显现。”杨丽华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对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严力蛟、王兵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归纳。王和才等以苏州为例着重论述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陈艳等总结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概括为五类。在休闲农业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方面,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研究了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田华等对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进行了设计。同时,学者们还对休闲农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如伍冠锁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石青辉对湖南休闲农业的营销模式进行了研究。
同时国内学者还研究了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及休闲农业吸引物空间布局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就具体旅游开发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特色不突出,对资源和市场分析不到位,开发项目大同小异;二是保障机制研究滞后,开发主体、社区参与、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三是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问题。
二、低碳经济及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低碳经济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来低碳经济的概念。国家 “十二五” 规划也明确指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冯之浚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既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涉及到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保障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支持因素。
1.供给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旅游供给因素是由两个层次构成,即器物层和文化层。其中文化层是核心,器物层是载体,最终二者统一于产品有偿提供给旅游者。
器物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物质基础。包括景观资源、环境、设施以及活动。其中景观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基础;环境主要是指旅游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体、植被等条件;设施由服务设施和游憩设施两部分构成;活动主要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节事活动等。文化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基础。主要包括村野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和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
2.需求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动力因素,相对应于供给因素,旅游需求是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次构成的。物质需求是对供给中器物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生理需求;精神需求是对供给中文化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心理需求。其中,最根本的需求是城市人逃避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渴望回归乡野的心理需要。
3.保障因素
保障因素是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保证的因素,是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引导、社区参与、资金来源、人才培养等因素。
政策引导主要是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中为供需双方提供政策、制度、资金方面的支持,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保障旅游开发和发展各方利益,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环境污染、服务质量下降和居民利益受损等不利行为。社区参与。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应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保证社区对休闲农业旅游决策、开发、管理和收益的参与。如果社区不能充分参与旅游发展,农民不能成为主要受益者得到实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旅游业发展必然受挫。资金保障。旅游开发,尤其是旅游设施设备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也不例外。为此,充足的开发资金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核心保障因素。这主要涉及到旅游融资问题。人才培养。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人才,这样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4.支持因素
支持因素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因素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撑条件,主要包括新型技术、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实现低碳式发展,就得依靠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撑,如低碳能源技术、低碳交通技术、低碳建筑技术等。
三、总结和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市场的拉动和资源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构和高级阶段,文章就在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动力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文章由于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全述。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对发展模式、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等工作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何昆.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需要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8.06.30
[2]郭红芳.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
[3]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
[4]段兆麟.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之比较[J].中国供销商情,2004.10
[5]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
[6]陈艳,龙岳林,张佳娴等.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
[7]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J].经济地理,2007.2
[8]杨丽华.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湖南省长沙市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2
[9]严力蛟.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模式与发展对策[J].新农村,2007.2
[10]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11]王和才,蔡健,梁荣华.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12]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
[13]田华,侯立白,宁生全.丹东市五龙背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4]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
[15]石青辉.湖南休闲农业企业的营销模式研究[R].“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
[16]冯之浚.推行低碳经济促进了绿色发展[J].科学学研究,2010.1
[17]佟立志,高云龙.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前沿,2010.1
【关键词】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的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
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休闲农业的含义及其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体验,以此提高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随着休闲农业的兴起,学者们从产业化、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孙伟东,金华锋(2009),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属性特征、发展背景、发展模式、发展历程、意义和规划理论、原则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当前休闲农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彭江虹(2008)深入、系统地分析了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以及现状,提出切合长沙市实际的休闲农业发展策略。戴美琪,游碧竹(2006)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按旅游功能、发展进程、开发的主题、旅游者体验特征、区域与内涵等将其分为不同的休闲类型。赵国如(2009)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选择应当坚持“时间第一”、“农业主题”原则。钟平(2009)认为我国一些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如今陷入了低水平、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应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我国的休闲农业。吴天强(2008)通过认真调查、总结、分析双桥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背景,对双桥休闲农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综上,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发展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结合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现状,提出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以促进黄冈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
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和以及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依托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
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5.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6.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确保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实现,应发展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高效农业园区,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服务业。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城郊特色农业资源以及旅游景点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合理结合,建立适合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黄冈罗田农家乐的观光采摘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罗田野生板栗,草莓采摘远近驰名,每年果实成熟季节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罗田地区的野生菌类、山野菜也适合采摘。30%的游客到罗田农家乐的目的是观光采摘。游客在这类活动中会带走大量的旅游产品,可促进当地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当地独有、具地方特色、便于携带、有品牌效应的休闲农业产品。
2.疗养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大别山区英山温泉山庄有许多年的历史。温泉水水温高达72℃,内含20余种微量元素和化学物质,包括矿物质碳酸盐,重碳酸盐及少量放射性元素,对关节炎、风湿症及皮肤病等有明显疗效。英山温泉山庄内交通状况良好,建有宾馆和别墅区,适合发展疗养型休闲农业。温泉资源和山岳资源可以有机整合起来,可以为游客提供不同种类的休闲疗养方式,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疗养需求。通过英山温泉山庄调查问卷的游客动机分析,34%的游客来英山温泉山庄的原因是休闲疗养,足以证明英山温泉山庄的疗养型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合理规划整合了英山温泉山庄良好的资源优势更能促进疗养型休闲农业的发展。
3.会展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依托英山桃花源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适宜发展会展型休闲农业。目前,英山县全县已有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宾馆十余家,可同时接待2500余人入住。其中,规模较大的桃花源宾馆和铁疗宾馆均有接待大型会议的能力。根据调查,在旅游旺季的周末期间,桃花源宾馆的入住率达到95%以上,平时和淡季也达到了50%以上。除周末外的其他时间,主要为会议接待。英山桃花源主要的宣传途径是熟客带动,口口相传。从5~7月在温泉山庄的跟踪调查得出的数据可知,日平均接待217人,以来自蕲春县,罗田县,麻城市的客源为主。目前英山桃花源客源以黄冈市内为主,有部分临近省市游客,发展潜力还很大,可以通过合理的营销宣传手段继续扩大影响力。
4.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3个发展阶段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即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罗田农家乐有着适宜发展体验型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应抓住时机,用体验经济的理念拓宽休闲农业的内涵,延伸休闲农业范围,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在游客获得值得回忆的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只有30%的游客认同在当地的活动参与性强,但87%的游客希望能多参与到休闲农业活动中。因此应多开发一些参与度高的休闲农业活动,如开农地、林地认养、蔬果采摘、垂钓、山中小木屋住宿、狩猎、蔬果采摘、田间劳作等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
5.度假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该种模式可以利用各风景名胜地区的景点,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山地、森林、湖泊、水库等,以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吸引游客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观光、住宿、疗养健身、商业聚会等各种休闲活动。黄冈市境内有森林公园多处,其中不乏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多处于大别山地区,例如:大龙山森林公园、天柱山森林公园、妙道山森林公园、浮山森林公园、石莲洞森林公园,这些都是黄冈市发展度假型休闲农业的旅游资源基础。其中,英山,罗田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森林科考、观山、赏景、登山、避暑、疗养等活动,对游客产生别样的吸引力,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英山县还可以依托当地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当地农村自然优美的风景、特有的生态环境,兴建休闲、娱乐度假村,提供休闲、游乐、餐饮、住宿等服务,发展度假型休闲农业。
三、结束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探讨了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慧.农业旅游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及发展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06(6):20-21.
[2]彭江虹.长沙市修心农业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45-46.
[4]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47-48.
[5]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7):93-94.
[6]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技,2009(10):74-75.
[7]原梅生.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88-90.
[8]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149-151.
[9]吴天强.双桥区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10]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6-67.
[11]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99-100.
[13]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94-95.
[14]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2009(16):230-231.
[15]赵国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模式选择[J].中国发展,2009,9(2):63-70.
[16]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17]刁广宗.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发展和建设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契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休闲时代的到来
随着科技进步、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增多,人们越来越多地从追求物质生活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转为把时间和收入用于旅游、娱乐、运动等各种休闲活动,休闲已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使得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闹市区在休闲游憩的设施与空间上都呈现严重不足。再加上大众运输工具及私家车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愿意远离闹市,回归大自然,亲自体验农村生活,以调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舒缓心情。我国2013年人均GDP突破6700美元,法定假日已达115天,“有钱有闲”的老百姓正变得越来越多。“休闲时代”已叩响中国的大门。
2.旅游市场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从而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目前中国公民可以成行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增加到76个,从2004年开始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已跻身世界前五位,中国正以其“健康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渊源博大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我国政治社会环境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必然会带来更充足的旅游需求。“十二五”期间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作为和谐社会生活形态的要素之一,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新的大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旅游业新的亮点势必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国家政策的导向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也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而休闲农业的发展是顺应时代要求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一种多产业融合的产业方式,既能解决生态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又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农业转型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农业一直持续高速发展,农业面临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开始积极倡导地方农业结合自身优势向休闲农业方向转变。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极缺战略规划,大部分经营中的休闲农业旅游场所环境不舒适、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足、产业链过短……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各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面对农业转型的良好机遇,我们亟待为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二、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且对于解决我国社会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以及推进社区养老等问题大有裨益。
1.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休闲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休闲农业是高品位、高层次的绿色生态产业;是按照居民的丰富需求培育和构建的融生态、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科学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农业”的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因此,对休闲农业的发展除了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之外,必将推动我国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同时还将推动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推进环境保护进程。
2.推动社区养老等社会问题解决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但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却令人堪忧。旧有的居家养老靠不住,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新型模式正在探索中。“社区养老”需要社会参与、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要把老人的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内容融合起来,在我国尚是“雏形”。以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小区物业功能狭隘,文化娱乐医疗设施资源有限,且短时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社区养老无疑遥不可及。而民办养老机构,要么价格过高,绝大多数人不能承受,要么服务质量差、场所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服务需求。如果能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对其上下游产业链和链上企业与产业进行整合,尤其是下游产业链向“社区养老”延伸,也就是在休闲农业场所中融入养老服务机构,那么不仅仅发展了休闲农业,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我国社会目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三、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思路建议
我们需要在分析休闲农业现有产业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延伸、发展研究,使之形成多产业、多企业协同运作的立体产业链网络,进而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未来我们应从以下角度去研究与发展休闲农业:
1.接通休闲农业产业链
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五个子链条,其中价值链是所有链条连接的基础。因此,在后续的研究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所有经营参与者和相关行业进行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和上下游关系分析,进而将断续的休闲农业相关产业部门(断环或孤环)借助休闲农业的合作形式串联起来。要对所有休闲农业的经营参与者(种植户、养殖户、储运公司、加工企业、销售企业、服务企业等)和相关行业(农、林、渔、副、牧、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进行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和上下游关系分析,从而弄清楚这些业态、企业的休闲农业产业关联程度、资源流向关系,明确他们各自在产业链上的角色和地位,进而才能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休闲农业相关产业部门(断环或孤环)借助休闲农业的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实现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也就是要在理顺休闲农业价值链的基础上,接通休闲农业的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
2.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
这里的内容包括两点:第一,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要拓宽休闲农业的基础产业环节并丰富其技术研发环节;第二,向下游拓展,要尽可能地丰富产品形式、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拓展各类市场,尤其是旅游市场。进而在大经济地带或流域经济区上构建出完整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3.整合优化休闲农业产业链
后期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继续整合休闲农业的价值链、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空间链,并优化形成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模式。进而能够帮助休闲农业的参与者找到在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自身经济活动的“优区位”,并在“循优推移”过程中找到某一地区在休闲农业产业链上的“优区位”,从方法上实现帮助某一经济区域寻找到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自身特色。最终从大经济地带上实现休闲农业统筹规划,进而在地区发展上形成特色经营和协调发展,从功能上实现帮助解决居民休闲、养老、宜居、环境保护等问题。
4.给予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扶持,在其后续的整合优化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十分重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纳入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的企业进行跟踪评判和监督监察,从规划建设、引导扶持、协调发展、立项资助等角度提出基于立体产业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建议。与此同时,要想保障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网络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还需要从行业标准、组织内律、外部监管三个维度来逐步构建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约束机制,从而保证整个产业链有效协同、共同发展。这有赖于诸多从业者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的通力合作。
四、启示与展望
【关键词】休闲农业;石家庄;发展分析
休闲农业于19世纪30-40年代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多,绿地减少,环境恶化以及生活节奏紧张等因素使得人们身心疲惫。为缓解都市生活压力,人们渴望到乡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观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休闲农业最初以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形式出现,后来发展到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观光农业带。而现如今,各趋于多元化、多层次规模经营,休闲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和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一、理论分析
1.定义
休闲农业是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从生产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角度看,休闲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但把它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则属于第三产业。因此,休闲农业是一种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为一体的产业。休闲农业使农业融进了农村和农事文化景观,在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时,带领农村经济的发展走进了更广阔的领域。
2.市场基础
第一,城市化的发展。近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我国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新增城市不断增加,城市的这种生活方式将变成社会的主导性方式,城市化的发展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城市生活的长处就是其集聚优势,方便程度较高。但另外一方面,城市生活也有其弱势,如生活的质量满意度不够,水泥森林、高楼峡谷给人们造成的压迫感使得人们更加向往新的生活方式,寻求异于这种生活的休闲方式。
第二,自驾车旅游的兴起。国家对于汽车制造业发展的支持以及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消费成为当前消费热点,自驾车旅游也开始风行。自驾车旅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使得游客活动范围扩大了,从而使一个市场的辐射力和延伸性的影响就一步扩大。同时,自驾车旅游还有助于市场的分流,让整个旅游市场形成互动,从而有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
第三,国家政策的影响。早在1990年的时候,国家旅游局就开始研究如何从单一的观光旅游模式转向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模式,当时选取了一些重点的休闲旅游度假区进行培育,随着这些休闲旅游区的发展,一些大中型城市也开始致力于发展环城市休闲带,比较成熟的有,京郊休闲农业发展带,成都重庆市郊的农家乐等。另外一方面,是07年以来,我国假日结构的调整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全面落实。07年取消黄金周后,假日结构呈现出,假期短,次数多的小长假特征,带薪休假解除了游客的后顾之忧,这都有利于游客在近郊进行短线旅游。
二、现状及发展分析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现以石家庄为例,对石家庄的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进行介绍
1.开发条件分析
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石家庄具备开发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现阐述如下:首先,农业资源基础较好,它地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自西向东所依次呈现出山区,丘陵,盆地,平原的地貌特征,这是休闲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石家庄周边县区旅游资源和已开发的乡村旅游景点较多,既有4A级旅游风景区又有一些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和科普示范基地。再者,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000亿元,增长12%,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07元,已具备了发展休闲农业的经济条件。最后,交通通讯和接待能力上也再逐步提高。例如,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的推进,新的客运站的建设,以及大西柏坡高速公路的运行,这些都使得交通更加便捷。从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发展模式
结合石家庄市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现存在如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此种模式作为石家庄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其发展相对成熟,适合发展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和务农体验游四种类型。目前,石家庄市以园林观光游发展最好,主要以采摘梨、草莓和大枣为主体。如赵县雪梨采摘,栾城草莓采摘等。需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布局,并且突出特色品牌。而在田园农业游与务农体验游上接近空白。针对这两种类型,应该开展诸如欣赏田园风光,观看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品尝购置绿色食品和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活动,重点的发展区域应该在市区周边一小时车程范围内。民俗风情及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2)民俗风情及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石家庄市适合发展民俗风情中的农耕文化游和民俗文化游。如利用饮食服饰以及民间技艺,民间戏剧等开展民俗文化旅游,例如于家石头村,耿村等都是具有特色的民居。在村落乡镇游中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古城正定为代表的古镇建筑群游还有一类是以鹿泉曲寨为代表的新村风貌游。古镇要突出古香古朴的特色,新村要强调新农村的现代化,整齐划一的特色,而且都要注重整体的规划布局。
(3)农家乐和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两种在规模上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农家乐主要消费群体是工薪阶层以及学生,而度假庄园等则主要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突出农村的特色,因地制宜,目前,石家庄市的这两种发展模式主要是依托旅游风景区建立的,应该注意与景区的互补。
(4)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是指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博览园或者博物馆等,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石家庄市目前的科普教育旅游模式接近空白,可以适当发展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农业科技教育基地,少儿教育农业基地等。客源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同时适当考虑车程距离。
3.存在问题
石家庄的休闲农业发展仍处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存在着当前中国中小城市休闲农业旅游景区开发的共性问题。具体说来,第一,管理体制不顺畅,相关规章制度不规范。休闲农业的开发管理,涉及林业,农业,环保,国土,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这就使得旅游部门缺乏强有力的调控能力,无法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配套设施完善建设,并且对于景点的餐饮,住宿以及娱乐设施的安全卫生等方面也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要求。第二,科学规划重视不够。目前,石家庄市的休闲农业基本上以乡镇企业,私人投资与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由于知识水平和经验有限,开发项目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结果使得经营主体认知与消费者需求错位,从而导致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大多是简单仿效,粗放经营。第三,档次不够,品味偏低,旅游产品无特色。这是石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普遍存在问题,目前石家庄市休闲农业发展多为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的旅游产品。副产品向旅游商品的开发开发转变落后,开发深度不够,主要是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包装粗糙简单,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第四,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关服务(下转第198页)(上接第195页)人员素质不够高。由于休闲农业旅游一般位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因而配套的娱乐设施简单,旅游购物设施少,供游客休息方便的场所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使游客不能享受到相应服务。另一方面,休闲景区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当地村民和外来农民工,对其培训的缺乏,使其普遍的缺乏服务意识,导致了接待水平低,服务落后等,影响了旅游地的形象。第五,宣传促销力度欠缺,,石家庄的许多休闲农业景点多是依托于附近观光旅游,作为生产功能延伸而发展的,处于次要地位,人们的市场竞争意识与宣传营销观念不足。这些都是不利于石市休闲农业发展,需要改进的地方。
4.发展对策
第一,政府应当提高认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引导。政府应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政府的各个部门应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统筹规划,进行必要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第二,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标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使得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卫生安全保障,价格制定以及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有章可寻。
第三,相关经营主体要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以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
第四,丰富休闲农产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游客对于休闲农业的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休闲农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旅游者多样化需求,丰富自身产品。具体说来,一是要注重游客亲身体验参与,将体验旅游,生态旅游融入农业旅游之中,二是,注重游客绿色消费,将农业旅游项目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紧密结合。
第五,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经营主体和服务人员的培训。主要搞好交通,通讯,给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餐饮住宿卫生设施。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同时,对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以及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应邀请休闲农业相关的资深人士,市场分析专家分析当前产业的最新动态,消费者心理需求等。
关键词: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整体发展潜力;景观设计
城市快速化发展,影响了人地关系、经济发展模式、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的变化[1]。农村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务工,农村的老龄化日益严重,呈现农村有地无人耕种,耕地大量荒芜等窘境[2]。休闲农业是传统村落发展方式之一[3]。通过完整性、悠久性、文化性、乡土性等进行传统村落的评估[4]。休闲农业对传统农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5]。伴随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究增加。“观光休闲学报”数据显示1995—2010年休闲观光相关文献达200多篇[6]。台湾地区1965年第一个休闲农业发展至今54年,具有一定经营的模式和规模,值得福建休闲农业借鉴和学习[7]。休闲农业协会对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起到桥梁作用,具有团结性、代表性、认同感、使命感、互动关系等功能[8]。休闲农业划分为乡村旅游、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区,发展模式将小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通过当地民俗、民风、民产展现在地性、自然性、可持续性的文化符号[9]。但随着休闲农业的成长与发展出现一些问题。一是农村可持续问题,农业运用敌敌畏、除草剂等造成生态问题[10];二是休闲农业发展过快,规划设计理念及方法的局限性,同时,休闲农业可持续性缺乏整体性,天津乡村休闲农业一年内游客的人数与收入总数据显示,天津休闲农业产品单一、管理服务弱、缺少地方特色等问题[11]。如何解决休闲农业的局限性问题?本文以专家访谈结合田野调查为研究方法,建立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架构,案例分析兰花苑为目的。
一、休闲农业与评估模式
1.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景观规划以地域为基础,以当地文化、特色为导向,以文化符号实现再现场所过程。如何有效整合农业、乡村田园环境及地域文化,使休闲农业整体,可持续发展。归纳文献,休闲农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可持续发展。第一,建构可持续休闲农业评估模式:建立休闲农业的评估架构,探讨发展的潜力,发展评估模式[12]。第二,休闲农业核心资源与竞争优势:休闲农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产品单一、管理服务弱、缺少地方特色等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13]。第三,小区营造与可持续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具有团结性、代表性、认同感、使命感、互动关系等功能[14]。第四,市场与顾客:根据过去一年内消费人群在休闲农业中的消费总额,推算出人均消费额,进而展现从传统农业转型休闲农业的重要性[5]。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之效益评估体现休闲农业的重要性[15]。台湾农委会将休闲农业分为整体发展构想、地方发展意识、资源、交通及区位定位,建立休闲农业资源、市场、顾客及资源整合评估架构,研究显示“资源吸引力”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5]。通过交通、设施、服务、聚落、资源及景观质量等关键因素建立休闲农业整体发展评估模式[16],休闲农业发展包含资源、经济、地方特色等方面。通过对休闲农业整体性评估,探求休闲农业可持续潜力,将休闲农业特色分为农、园、林、水、动物、硬件设施、民间游艺、农村文物、农村空间利用与设备等方面。休闲农业由地文化特色带动经济,具有复杂的网络系统。
2.评估构面与准则根据以上文献,归纳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模式的构面与准则,结合专家访谈,完善休闲农业整体发展评估准则,使分类更加清晰,简练。专家A认为,将统一性、自然性、安全性等纳为资源吸引力;将经营意愿、经营政策、农场运营等归纳为市场发展潜力;将设计风格归纳为顾客创造价值。休闲农业整体发展评估架构包含资源吸引力、市场发展潜力、顾客创造价值、整体发展能力四方面(见下页表1)。休闲农业整体发展体现了生态、文化、经济、人文等方面,包含以下关系,第一,资源吸引方面,生态是休闲农业基础,地方文化是特色;第二,市场发展潜力方面,经营意愿、基础设施的完善性,具有可开发潜能;第三,顾客创造价值方面,产业链接是手段;第四,整合发展能力方面,休闲农业凝聚力、人力、物力、组织是推动休闲农业整体发展。
二、旗山兰花苑布局
兰花苑休闲农业位于福州市闽侯县南屿五都村的“西旗”(旗山)脚下,空气质量优,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域丰富,交通便捷,适合兰花种植,发展休闲农业。
1.资源吸引力景观设计理念传承和延续兰花文化,结合古典园林创造意境,整体布局功能划分包括主入口、兰花培育基地、兰餐厅、茶艺区、兰花观赏区等多个主题,其景观布局包括:第一,兰花养殖基地,从入口进入兰苑培育基地,兰花基地通风,喜阴;第二,兰花观赏区因兰花不耐福州高温,用竹廊围合成一个半封闭空间,形成多个茶室,造景层次丰富;第三,餐厅以中式榫卯结构形成的木建筑餐厅,共二楼,可远观旗山与稻田等自然风景;第四,兰花休闲民宿,将古典园林与现代休闲农业相结合,设计传统四合院形式。在资源方面,兰花苑以兰花为主题,营造可观可玩的休闲农业。
2.市场资源发展潜力经营意愿与基础服务实施的完善性与否,直接影响市场资源发展潜能。兰花苑村民、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结合地方文化,形成具有特色及经济效益的休闲农业。第一,居民参与意愿,展现当地居民缺少经营休闲农业经营,参与意愿一般;第二,可及性,交通便利,离福州大学城开车约20分钟左右;第三,共识性,产业与产业间的连接功能,兰花苑为休闲农业一个点,没有与周边休闲农业形成连接线、面;兰花苑的发展意识以政策支援性为主,居民参与性意愿辅,共识性方面。因而,在地方发展意识方面有待加强。
3.顾客价值创造目前,兰花苑以卖兰花、餐饮、民宿为主要经济来源。功能划分休闲为主的服务设施:第一,课堂教学种殖兰花;第二,地方特色的特色餐厅;第三,悠闲舒适的茶室;第四,舒适安全民宿度假环境。产品体验方面除了课堂教学兰花种植,没有发展其他体验项目,服务性设施以吃住赏为主,缺少儿童方面的游乐设施,因此,从整体上看,顾客创造价值方面,有待加强。
4.整体发展能力随着都市人对田园生活向往,兰花苑提供一个休闲放松场所,交通便利,离市中心1H车程,可供有空1—2天休闲;附近休闲农业有旗山森林公园、齐盘寨等;兰花苑具有政策性、支援性特点,《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减少休闲农业的税务、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宣传。兰花苑整体布局体现为:第一,以兰花为主题,景在图中,考虑多个主题园相通,在营造中以“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巧于因借”就是借景,借旗山的雄伟,借周围田园的宁静;第三,巧用兰香,善用花卉,兰花苑注意设计细节,巧用兰花的香气来营造一个禅意的空间;第四,“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兰花苑设计有抑扬,有节奏,有变化,兰苑中以栏、廊、亭、墙的手法分离空间,时而封闭,时而开阔;第五,兰中见园,人在兰中,兰在园中,园在心中。整体规划结合地形地貌,低洼区域挖溪流、池塘,高丘地带建亭台楼榭,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景观。兰花休闲结合五都村自然风景,形成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资源吸引力方面,第一,资源独特性,古人对兰花及文化喜爱;第二,资源链接性,旗山森林公园、齐盘寨休闲农业连接;第三,安全环境。二是市场发展能力方面,第一,交通便利,离市中心1H车程;第二,提供雅房,可供有空1—2天休闲;第三,以兰花营造观赏空间。三是顾客创造价值方面,第一,服务设计齐全;第二,课堂教学如何养殖兰花。四是整合能力方面,因地制宜,兰花结合农耕文化,营造周末赏、玩、吃、休息为一体兰花苑。
关键词: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0引言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江苏作为“鱼米之乡”和沿海发达省份,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引起关注。高卓、王健(2018)[1]分析了农业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王玮、黄春晓(2018)[2]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现状和发展路径;蔡宇超、唐依依(2018)[3]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本文拟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出发,分析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规划视角提出优化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策略。
1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
促进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传承优秀农耕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1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城乡差别是重点。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作为城乡差距最小省份,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改善农村民生,优化城乡布局,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可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1.2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
农业现代化是彻底走出传统农业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有多种发展路径,休闲农业是一种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江苏的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江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
1.3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城乡消费升级
农业休闲小镇扩大了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空间。一方面,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向往乡村田园风光,希望去乡村、小镇、田园去旅游和体验生活,去升级消费层次;另一方面,地处乡村和小镇的人们希望通过休闲农业发展来实现现代化和收入提高,当地居民提高收入后也可以更好地消费和生活。
1.4有利于江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
江苏“鱼米之乡”特色鲜明,耕读文化传统深厚,历史上就是最富庶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汇区域,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人文景观遍地皆是,风格迥异的吴韵汉风概括了江苏的文化特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优秀文化传统需要进一步传承创新,休闲农业小镇可以有效地担负起这个重大历史责任。
2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江苏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省份,省内基本都是平原,河网密布,农业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条件较好,但是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2.1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乡村环境面临污染破坏风险
作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沿江城市群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是工业最发达省份。拓展的城市、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等不断侵蚀乡村资源,在沿江和苏南地区尤为明显,太湖、淮河等环境治理压力大,农村面源污染形势严峻,水、土壤、空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休闲农业发展。
2.2城乡差距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休闲农业小镇需要现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支撑,作为乡村建设较好省份。城乡差距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现代化,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3文明建设不足,优良传统文化传承不够
作为文明繁盛之地,有“天下才子出三江”之说,江苏为三江之首,耕读传统深厚,南北交汇的地理区位和通江达海的开放胸怀,使江苏文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乡村地区相对较为封闭,苏北农村尤甚。乡村封建思想影响和市场经济冲击,使优良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较好传承,封建迷信、赌博、拜金等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现代农业休闲特色小镇发展。
2.4休闲农业特色没有凸显
鱼米之乡的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天优势。由于地域分割和过于强调农业某一方面优势,导致各地农业产业单一现象突出,苏南、苏北、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及内陆各有优势产业,但是没有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民歌民谣、节庆活动、手工艺品、特色农产、餐饮住宿、文化展示等综合考虑,影响了农业休闲功能发挥。
2.5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侵蚀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围湖造田、填河造田等情形时有发生,使水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生态保护,很多地方农作物种植品种较为单一,河湖围网养殖较多,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过度,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了一定破坏。
2.6现代服务支撑体系不足
现代特色小镇离不开现代服务体系支撑,很多特色小镇都是在传统小镇基础上建设,传统小镇处于城乡之间,缺少像大城市那样现代服务支撑体系,医疗卫生、休闲养老、购物娱乐、交通出行、教育培训、政府服务、餐饮住宿等较为缺乏,影响了休闲农业小镇建设。
3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由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中面临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建议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中,选用如下一些规划策略。
3.1立足鱼米资源,打造水乡特色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传统稻作发达区,水域面积比例较大,淡水资源丰富,坐拥长江、淮河、大运河、太湖、洪泽湖等河流和湖泊,东临大海,可以大做水文章,突出水乡特色。像稻作、荷藕、芡实、螃蟹、鱼虾、海水养殖捕捞等资源丰富,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金湖荷藕、长江三鲜、太湖三白名闻天下,在规划中,充分发挥水乡观光、农事体验、特色美食、休闲宜居、健康养老、会议会展等休闲农业产业。
3.2发掘文化资源,传承吴韵汉风
作为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兼具南北方特点,沿江及苏南是吴文化发源地,吴语软侬,淮北又是楚汉风云之地,汉风浓郁,苏中两者兼具,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遗存和文明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和胜迹众多,历史遗迹和血脉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发掘。
3.3注重城乡结合,发展生态优势
特色小镇是城也是乡,是城乡的桥梁,与城市相比生态优势明显,与农村相比,现代设施丰富。要注重城乡结合,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宜居之地,成为市民绿色家园和城市化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使生态特色贯穿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始终。
3.4保护人文资源,实现古今融合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人文荟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徐州、扬州位列九州,南京是六朝古都,苏州地区为吴文化的中心,在众多人文资源和古城古镇中,可以追忆历史,在高铁高楼旁又可以感受现代,在规划休闲农业小镇中,保护好古迹,又体现现代文明气息,实现古今融合。
3.5结合功能分区,培育农旅混合城镇
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各功能区逐渐明晰,相互有一定差异,发展路径也不同。苏南走在现代化前列,苏中苏北追赶越来越快。长江城市带、沿海经济带、长江城市群、江淮生态功能区特征明显,规划建设农旅混合休闲农业特色小镇。
3.6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宜居乡村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发展战略等各不相同,又同时叠加在江苏,要充分依托国家发展战略促进自身发展,在规划建设时,在国家各种发展战略叠加中找准自身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添砖加瓦,规划宜居宜业现代休闲农业特色小镇[4]。
关键词:生态休闲;农业;宝鸡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126-02
1 休闲农业概述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旅游休闲已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农业新模式[1],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新产业[2]。发展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就业[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同时,可以开发农业资源,修复农业环境,还可以促进城乡信息、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以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生态园的规划为例,对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既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探索,也有规划设计的实践。
2 宝鸡市新育休闲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现状
2.1 新育生态园概况 新育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隶属宝鸡新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立,计划共投资2 8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67hm2,目前是省级生态园区,有新打机井2眼,1台变压器。生态园主要提供园林绿化,农业种植,家畜禽、淡水鱼养殖,农产品销售,垂钓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现在,园区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将生态园的种养殖基地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并聘请山东寿光资深技术员全程全面指导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园区品位。
目前,园区已完成投资1 500万元,正在建设家禽饲养基地,日光温室、垂钓、种植、养殖已出具规模。游人可自行采摘、喂养、垂钓、健身和娱乐等,是集有机食品和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以观赏农村风光、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家生活、进行农业教育、品尝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将自然景观与农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休闲度假需求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是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拓展农业功能的有效平台。新育庄园向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的机会,游客通过交流沟通、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业生产等亲身感受融入到农村中去[4]。
2.2 生态园的发展目标和宗旨 生态园区建设追求生态、绿色、环保,以无公害有机蔬菜、绿色生态果园、生态循环养殖为目标,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建设生态观光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兴农、富农、健民、强民”为宗旨,依托北坡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和运粮寺的人气优势,努力建设集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围绕“陈仓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后花园”的定位,拟建设提供设施种养殖、农家山庄、垂钓休闲、自由采摘、QQ农场体验、苗林观光等服务项目。
2.3 休闲产业规划布局
2.3.1 农业种植区 建有QQ体验农场,提供100多块免费地块,并为游客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农耕工具。
2.3.2 生态养殖区 建设猪舍7座,羊舍1座,占地6.7hm2存栏生猪1 100头,为关中黑猪,主要喂草料和玉米,55kg左右出栏。羊180只,有山羊和绵羊等。
2.3.3 绿色采摘园 在生态园北部建成高标准蔬菜日光温室26座,采用一面坡冬暖式下挖式温室大棚,后墙和侧墙均为土墙,保温效果好。种植黄瓜、小乳瓜、西红柿、茄子、豇豆、小礼品西瓜等8个品种,大力发展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在生态园南部建成占地11hm2的樱桃、葡萄、沙桃、猕猴桃、黑巨李等优质果品基地。
2.3.4 休闲娱乐区 建设8 000m2的接待建设中心1处,餐饮部的所有食材从养殖、种植、采集加工到销售均为自主经营生产,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保障,是无污染、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和绿色食品。黑猪肉是纯粮食喂养,富含多种营养,具有延缓衰老、降低胆固脂、改善续页循环等普通猪肉没有的营养价值;羊肉品类齐全,绿色环境无污染,营养价值高,食疗药疗效果明显;地下深水井养的特色鱼肉,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羊肉泡、四季烤肉、农家菜等地方特色小吃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建有标准运动体育场、台球桌、篮球场等,配套有星级宾馆住宿,冬季取暖采用原始火墙。
2.3.5 自然风光 引进合欢、国槐、油松、雪松、樱花等名贵树种建造8hm2景观林区,蔬菜、水果无农药、化肥污染残留。建成面积0.7hm2的垂钓池1座, 让游客在宁静、清新的大自然环境中低消费、高享受。
2.3.6 有机肥料利用 采用了在沤粪池发酵有机肥。在宝鸡市农技中心的帮助下建成50m3沼气池。动物粪便通过管道排入沼气池,利用沼气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浇地种菜、养鱼,实现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养殖厂的猪粪、鸡粪,在沤粪池里沤发一段时间后,用作有机肥,沼渣肥浇地,达到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化学肥料相比,这些肥料具有营养全、肥效高等特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2.4 休闲旅游与农民就业 示范园建成后,长期雇佣村组80余名农民入园务工,使周边群众有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既能辐射带动当地就业[5],增加国家税收,带动相关行业,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实现老百姓菜篮子市场长期稳定,通过雇佣劳动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户收入。同时积极推动农产品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方向发展。
3 生态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羊舍空间较小,换气设备不能满足需要,排气不顺利。计划投资扩建羊舍,更新换气设备。
(2)沼渣、沼液主要用做肥料,但沼气利用不理想。因生态园离住宅区远、资金不足等原因,沼气利用存在困难。希望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提高沼气利用率。
4 今后发展的方向
将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小麦、玉米)面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经济消费产品。新育生态园的休闲农业发展不但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环境净化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在生态园内部合理安排物质循环,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料的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输出,达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邱佳,史亚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214~317.
[2]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3]许艺娜.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初探[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25(5):104-107.
[4]乔春妮.凤县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关键词:郑州市;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
景观是休闲农业园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对休闲农业园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良性作用,还会提升休闲农业园区的美感,带动休闲农业园区的经济水平,甚至是成为休闲农业园区的“标志”。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景观设计在休闲农业园区的作用,为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带来帮助,做好对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设计研究势在必行。
1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依据
1.1景观生态学依据
对于任何一个景观来说,其在设计过程中都必须要遵守生态学依据,如果违反生态学依据,无论景观设计得多美,都只能昙花一现,根本毫无价值。对于休闲农业园的景观设计来说,保证景观的生态学依据是基本条件。在进行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时,要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在保证与休闲农业园格调保持一致的基础上,从功能性、结构性、景观性3方面来进行景观设计,通过对农业生态园区的突出性表现,来提升休闲农业园区的整体生态,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等,能够补偿休闲农业园区的生态景观,将景观的生态补偿性发挥出来。
1.2景观安全格局依据
对于农业生态景观设计来说,景观的安全格局非常重要,是保证整个景观生态状态的基本措施。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景观的安全格局越合理,那么对抗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这对于保持景观格局状态,维护休闲农业园区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根据休闲农业园区的服务特点分析,景观安全格局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的面积、数目及其相互之间规划关系上,要保证其能够与观光人口的社会安全水平相一致,进而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位置在安全水平状态上。在景观安全格局设计方面,可以通过景观表达的多样性、破碎度、聚集度以及景观分维数来对景观安全格局进行衡量,以保证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2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典范――中牟・国家农业公园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是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三面环水是典型的休闲农业园区环境。中牟・国家农业公园总占地面积469hm2,规划建设6大服务功能区,分别为农业种植示范园、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农业文化创意园、花卉高新科技示范园、精品果蔬示范园、综合管理服务区。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采取了“一分六”的景观设计模式。
所谓“一分六”的景观设计模式,就是将整个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看作是“一”,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整个园区的整体性,以“一体式”规划来进行景观设计。“六”则是6大服务功能区,由于6大服务功能区各有特点,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将各个服务区的特点、优势突出地表现出来,以达到对6大服务功能区的最好诠释。以“农业文化创意园”为例,该园区进驻了多家农业文化创意企业。在进行该区景观设计时,农业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景观设计的主体,以农业文化、巨型果蔬样品以及趣味果蔬成为了该园的主要设计风格。
上述图片只是中牟・国家农业公园农业文化创意园当中的一角,以农业文化为主的景观设计遍布了整个园区。这种景观设计风格不仅突出了本园区的特点,还能够以具有趣味性的景观设计来供观光者赏玩,这不仅契合了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学依据,更符合了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的美学依据,带给观光者农业生态美感享受。其以“番茄迷宫”为代表的区域性划分的生态安全格局,更突出了各农业产业的特点,所以说,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景观设计对于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园区乃至整个国内农业园区景观设计都具有代表性典范意义。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of cross-strai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ustry chain, makes a vertical decomposition, and proposes to reconstru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ular divis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explores ways of cooper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of cross-strait, proposes to expand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accelera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alize high-level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new leisure industry of cross-strait from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tection of folk cultur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ed and breakfast and other industry cooperation perspectives.
关键词: 休闲农业;产业链整合;两岸合作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cross-strait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159-03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形态的转变,带来民众休闲意识增强,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形态转向城郊、乡村,寻求新的休闲项目,因此未来休闲农业有极大的成长空间。
目前,两岸在休闲农业领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合作,但两岸休闲农业已面临许多大同小异的发展困境,本文基于产业链研究的视角,从产业链整合、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对两岸休闲农业合作进行探讨,为新一轮的两岸高水平的农业合作创新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思路,为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一定的探索。
1 休闲农业的内涵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民利益为依据,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条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新型经营形态。从近十年发展来看,休闲农业已经成为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交叉型新兴产业,体现着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
目前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都较为广泛,休闲农业的研究侧重于将休闲农业视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而乡村旅游的研究则侧重于从旅游规划角度,将根植于农业与农村的休闲旅游视为旅游服务产品之一。两者的研究有较大的交叉性,但又有一定的独立性。本文研究基于产业合作的理论将两者的融合视为一项新兴产业,其内涵仍包含于休闲农业中,即本文所研究的休闲农业产业不仅包含休闲农业经营与休闲农业园区的层面,其第三个层面,也是更大的一个层面是包含乡村旅游的旅游产业。
2 休闲农业产业链
2.1 产业链的构成 产业链是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以产业联系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组织系统。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产业相互之间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时空顺序。
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对其上游环节提出需求,而又对其下游环节进行供给,与横向产业环节进行互补,从而,不仅出现了相向的以某一产业链为主的供给与需求传递,而且构成了多产业链间的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传递。
2.2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结构 休闲农业产业是多产业交叉融合的产物,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经过休闲产品生产,休闲服务的提供,使消费者获得体验消费,产生附加价值。休闲农业产业链主要是由基本产业链,辅助产业链,与其他的子产业链共同构成的产业多维网络。
普通农业产业的基本产业链的构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产品销售。而这一产业链在休闲农业产业中仅仅是作为辅助产业链而存在。
休闲农业的基本产业链构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农艺景观主题活动农事参与体验、休闲健身度假、乡村文化体验等等,我们可以把它按次序分为四大环节(P1-P2-P3-P4),如图1所示,而这一产业链随着资源不同,经营对象不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各种各样,最终使消费者可以获得不同的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体验和自然生态体验。
2.3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特点 第一、顾客参与程度高。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上企业服务的提供都需要顾客的全程参与才能顺利实施。如图1所示,首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农业资源需要顾客在欣赏中获得愉悦,而在种植业、养殖业环节,需要顾客参与农事体验,欣赏农艺景观;休闲农场提供的休闲健身活动,以及乡村文化体验,均为高程度的顾客参与。顾客参与包括顾客智力上、体力上和情感上的努力与投入,是顾客与休闲农业项目的互动,最终目的是圆满完成休闲者的休闲体验。因此,企业需要了解顾客的多种真实需求,按照顾客的需求去组织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服务,从而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不断提升产业链条的附加价值。
第二、产业关联性强。休闲农业产业链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纵向的供应链、横向的协作链以及混合链。无论是纵向关联还是横向关联,该产业各环节的相互依赖性较强。尤其是横向协作关联,日益成为产业链的主体。如台湾南投县的清境休闲农场,在住宿环节,共有99家大小不一的民宿企业,提供了各种层次的住宿餐饮服务,形成了相互依赖的战略联盟。其中不少英式、法式以及各种北欧风格的旅馆,不光是建筑风格、室内起居、餐饮为欧式,提供的各种服务均为欧式,满足了一大批酷爱欧洲乡村风格的消费者需求,该休闲农场也成为了台湾休闲农业的一大品牌。
因此,休闲农业产业各环节更多的是一种横向协作关系,休闲农业企业已经不能仅仅关注单个企业价值的实现,还必须关注整个行业价值系统的整体效率,才有可能提供最大的顾客价值,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
第三、产业链的网络化特征明显。随着休闲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关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客、竞争和变革一同构成了影响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最主要因素。近年来海峡两岸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多类休闲农业园区连接在一起,并结合休闲农场、民宿、乡村餐饮、古迹、文化产品及自然景观等多项休闲资源而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因此,休闲农业产业链应该进一步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网络化关联。只有进行多产业的参与,延伸可拓展产业链条,增加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种类,提升各个环节的服务能力与质量保障,才能形成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3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整合
3.1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分解 目前两岸多数休闲农业还停留在一条龙的一体化经济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的资金巨大,拥有的管理与技术不能应对每一个经营环节, 这导致许多休闲农场和休闲农业园区项目粗放经营,属于简单化低层次消费,如果园采摘类,无法持续为顾客提供各种新体验,导致一个休闲农业项目经营2-3年就很难再维持下去了。
因此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休闲农业产业链需要进行纵向分解,以各环节的专业化发展替代单一企业一条龙式的经营模式,才能让目前众多休闲农业企业走出困境。这意味着原先一体化的产业链应该被更精细化的产业链替代,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生产单元。当专注某个生产环节的企业越来越多时,本身的集合就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目前休闲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环节的纵向分解,如对乡土美食餐饮产业的开发,单以健康养生为主线的餐饮就能发展出花卉餐饮、水果餐饮、药膳餐饮,田园餐厅,采摘烧烤DIY等多种具附加价值的环节。当共同参与同一环节的企业达到一定数量,便能形成稳定的产业联盟,我们可以视之为一个产业模块。
3.2 从模块化分工的角度重构产业链 根据最新的产业创新战略理论,在模块化分工条件下,原有产业链不断分解和重新整合,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状产业链。产业链变化的背后,实质上是产业分工的变化,从一体化分工到专业化分工再到模块化分工的。
模块化分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各业务的模块化,实现能力规模和能力边界的扩大;其次是能力要素的模块化分工,如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要素的模块化;第三是组织结构的模块化,指在深度分工基础上进行组织间的松散耦合。通过业务和能力要素对纵向一体化的休闲农业企业实现模块化分解,实现深度分工,组织结构也体现出模块化,大大增加灵活性、创新性。当合作企业发现能够找到共同使用彼此资源和能力的方式,从而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时,通过该价值接口,实现企业间的耦合,形成一个外开的网络状产业链,使相关企业的价值生成以及知识创造与共享分布在整个网络上,通过不同价值模块之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如图2所示,休闲农业基本生产链环节由P1-P2-P3-P4构成。在P2、P3上,子产业的不断扩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形成一组企业群。接着,随着业务和能力要素的深化分工,原来的企业群逐步发展为一个个独立的模块,形成模块化组织。产业A与产业B在从拥有单个企业到企业群再到多个模块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链在形态上发生了从纵向分解到模块化重构的演进。
休闲农业经过新型产业链整合之后,将吸引众多关联性、服务性企业或组织,如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零售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同时在这个开放的网络状产业链上,还会继续耦合深层关联行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环保产业、养生美容产业,甚至会展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赋予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4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两岸休闲农业合作途径
4.1 两岸休闲农业的互补性 目前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在全台湾遍地开花,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大陆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大陆具有更多的资源要素,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极其丰富的民风民俗,构成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的资源储备。但大陆休闲农业目前亟需注入新的经营理念,实现管理创新和产业链的整合,便构成了两岸合作基础,为台湾企业投资大陆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
4.2 合作途径 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实现两岸资源全面的优化配置,可以着重在以下产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4.2.1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产业 台湾非常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各休闲农业产业的基础性环节,并通过各种休闲活动来强化提升其无形价值。如台湾有许多以赏萤火虫或观青蛙、蜻蜓、蜜蜂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将休闲与娱乐、教育融为一体,让顾客参与各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的活动,提升了产业价值。而大陆尚缺乏通过挖掘以动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寓教于乐,来丰富休闲项目和提高产业价值,两岸在这一领域可进行较多的合作。
4.2.2 民俗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 近年来大陆逐渐认识到文化创意对传统产业的巨大增值效应。文化资源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转化,通过“创意”的推动,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冲破传统资源的约束,从而突破休闲产业发展瓶颈。大陆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在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中属薄弱环节,缺乏深层次的挖掘,目前面临进一步利用与转化的瓶颈,而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尚未完全与民俗文化资源相整合,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对当地非常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缺乏利用,亟需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入。而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较为成功的产业,对如何将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领域合作空间大。如借鉴台湾成熟经验,在农业休闲消费环节中通过文化创意产生消费者与农村互动参与的民俗歌舞体验,民俗生活体验,当地民间手工作坊、民间美术参与体验,特色民俗纪念品开发等可以增加一系列消费增值的环节,扩展休闲农业产业链。
4.2.3 食品养生、医药保健与美容产业 当前这三者的社会需求极大,大多数的休闲农业观光顾客都有获取更加天然健康的乡村食品的渴望,加之养生热潮的出现提出了对天然绿色保健品、有养生保健疗效的当地特产、有美容功能的当地中草药等产业的需求,将这些产业与传统休闲农业产业的结合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产业附加价值,提升产业竞争力,如果能将台湾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结合进来,发展前景广阔。
4.2.4 餐饮、民宿与会展业 在大陆的休闲农业普遍表现出餐饮与民宿产业链环节较为落后,缺乏特色。由于地处农村,餐饮服务的提供往往过于粗糙,缺乏层次性、精细化服务,缺乏对餐饮环境、餐厅风格、服务水平的提升,而城市来的顾客将餐饮作为一项重要的整体消费,其要求相当高,因而目前的餐饮环节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民宿的提供就更缺乏档次,导致大多数的顾客并不留宿在休闲农场。而台湾休闲农场的餐饮与民宿是一大品牌,特色鲜明,服务水平高,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有巨大的价值增值效应,许多的顾客因喜爱休闲农场的美食和独特舒适的住宿而多次前往,因而该产业链环节也赋予了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台湾,不少会展与体育赛事等均加盟休闲农场,使产业链得到新的延伸。因此,大陆在这一环节需要尽快吸引台湾相关企业的引入,带动该产业的发展提升,形成有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2]芮明杰,张琰.产业创新战略[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
[3]郭焕成,郑键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
[4]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