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学科特点范文

统计学学科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学科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计学学科特点

第1篇:统计学学科特点范文

Abstract: Scienc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Science fairy tales can create a world in which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walk hand in hand. Through the wonderful stories, the science fairy tales can help children know the mysteries of science, and raise their interest in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form their good habit of reading. The combination of plots and science makes children's reading become more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Science fairy tales perform distinguishing informative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The presence of fairy-tale elements in scienc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it might be especially attractive to younger readers.

关键词: 科学童话;特点;影响

Key words: science fairy tales;features;influences

中图分类号:I2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69-04

0 引言

文学把情感注入孩子的灵魂,而科学则把理性融入孩子的心智。科学童话是文学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与童话的“联姻”[1]。在文学的花园中,它是一朵美丽的奇葩;在科学的绿地里,它又是一丛葱郁的异草。

科学童话是科学时代的文学。它的产生以科技发展为前提。随着19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意义的科学童话也就应运而生了。科学童话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童话的题材,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回避科学技术发展的事实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由于当今少儿的眼光和思考日趋高远,他们不仅关注着自身的发展,也关注着社会和自然万物,关注着世界的合理性。也正是因为少儿读者的视野改变,科学童话的创作和研究才变得更有意义,且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关系

1.1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共性 科学童话首先是童话。童话是文学的重要体裁。它主要面向少年儿童,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对少儿进行思想教育。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童话的故事情节常常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性格习性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另外,一些产生于人的想像,只存在于魔幻世界的人物形象,比如精灵、妖怪、神仙等,也可进入童话。但不管选取什么去充当童话的角色,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它们身上具有的也是各种各样人物的社会性格。当然,童话中常常少不了人。而且,在一些童话中,普通人和超自然人,拟人化的各种生物、非生物的形象可以同时出现,彼此交往,共同活动在作者构建的童话环境中。因其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和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童话这种文学形式很适合少儿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区别 科学童话是童话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又称知识童话、科普童话,是科学文艺的一个分支,它在文学性方面具备一般童话的各种特点。但是,与一般童话相比,科学童话重视知识性、强调科学性,它是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所表现的主题也与科学紧密相关。比如,《小松鼠找花生》这篇童话的主题是让学生知道“花生果不是结在枝上的,而是埋在土里的”这一植物学常识。科学童话与一般文学童话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把科学内涵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即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作为幻想的感性形象,既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艺术的美感。科学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简单,它并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当起普及科学的重任,但确实能培养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儿的智慧。[2]它的优势在于普及科学理性,而科普的根本意义也正在于普及科学理性,因为科学理性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所在。少儿读者是科普的主要对象,他们天性喜欢求知、新鲜、有趣、幻想,科学童话形象地普及浅显的科学知识,最能迎合他们的趣味。例如杨楠的《胖子学校》、《五兄弟闯关》就是属于此类童话。科学童话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科学童话中的科学成分,让受众获得知识和启示,引导受众热爱科学、探索科学。

科学童话的科学性与科幻文学的科学性也是有区别的。科学童话强调所包含科学知识的已知性和准确性。它与科学知识的发展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科幻文学中的科学内涵则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包含着较多的幻想成分,在已知的科学知识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和突破。[1]

科学文学中童话元素的呈现对少儿读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虽然科学童话故事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负起科学普及的重任,但它是一种趣味性强、传播面广、影响时间久的科普教育资源,它既符合科学特质又具有普及性特点。这种既符合科学又体现少儿文学特点的童话故事容易在广大少儿读者群内传阅,便于所承载科学知识的传播,在培养和提高广大少儿的科学意识方面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老少皆知的《小蝌蚪找妈妈》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天真、淳朴、清新以及温馨的幽默,使小读者感知了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安徒生的《癞蛤蟆》介绍了植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以及青蛙与蟾蜍的关系。

1.3 科学童话的分类 科学童话的类别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划分。从内容上划分,科学童话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童话和社会科学童话。从形式上划分,则可以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科学童话。目前国内的科学童话作品多属自然科学童话和短篇科学童话。社会科学童话和中、长篇科学童话还较欠缺。

2 科学童话的特点

2.1 科学童话的一般特点

2.1.1 幻想性 首先,科学童话具有普通童话的特点。丰富奇妙的幻想色彩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在童话中,幻想是主体,是核心。童话的人物是幻想世界里的人物。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假想的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各种关系。

幻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艺术幻想,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固有的形态,而按自己新的需要从而虚构形象的创作方式。”[3]童话作者正是利用这一方式去反映生活,使自己所描绘的对象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并且达到一种升华。[4]这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优秀的童话作家都善于将幻想和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反映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1.2 荒诞性 在科学创作领域,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感,而童话则恰恰相反。童话注重的是神奇的幻想色彩。奇异与荒诞是幻想的童话王国中重要的审美指标。作者的想象越奇异、越荒诞、越陌生,就越能激发小读者的阅读欲。《格利佛游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等名著都是以出色的奇异荒诞之魅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儿读者。这里所指的“荒诞”概念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宽泛的荒诞感,与现实生活中所指的“荒诞”一词是有区别的。它涵盖幻想、奇异、怪异、稀奇、善变、可笑、不可能、难以置信等多种含义。正是这种宽泛意义上的荒诞性,才能使童话产生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5]

2.1.3 逻辑性 童话的逻辑性是指童话中的幻想成分与其所反映的现实成分相结合的规律。童话无一不是虚构的,但有的让读者觉得合乎情理,而有的却让读者觉得牵强附会,原因就在于前者的逻辑性好,而后者的逻辑性差。童话的逻辑性建构在假定之上,作者从这一假定的前提出发,使幻想的故事情节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使假想的人物在假定的生活意境中,合理地自然地活动。[5]

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段。但夸张要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夸张是为了表现幻想,同时,它又是幻想的产物。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童话形象的特征,给少儿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还能增强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小读者获得美的享受。童话就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逻辑”写成的故事。童话的逻辑性能使虚构的故事得到合乎逻辑的发展,使作品获得明显的艺术真实性。但是,这种幻想的逻辑并不能改变童话本身纯虚构的性质,不能让读者真去相信种种假想的故事,相反,它只能突出童话虚构的性质和作用。[5]童话将想像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对读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以“幻”为特征的童话和以“真”为特征的科学是一对奇特的伴侣。科学童话尤其要注意童话的逻辑性。科学童话将童话故事和科技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长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奥秘,感受科学知识的力量。童话和科学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因为彼此不同而彼此适合。世界文学宝库中,有些杰作的灵感正是来自科学界的奇迹。科学童话可以激发少儿的科学想象力和对科学探索的向往。它以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满足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为目标。科学童话故事由诸多元素组成,除了科技成分外,还有玄幻成分、魔幻成分、科幻成分、文化成分、社会成分等。

2.1.4 现实性 首先,童话具有现实性。虽然童话最明显的特征是幻想,但无论怎样神奇莫测地变幻,无论幻想的意境如何脱离现实世界之外,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童话中的幻想情节、幻想形象,不论看起来多么荒诞怪异,但仔细琢磨思量,仍不难找出现实世界的痕迹。比如,武玉桂的《蓝色的皮鞋》中,乔利穿上用驴皮做的皮鞋就见什么踢什么,这荒诞的幻想情节离不开现实世界中毛驴踢人的真实特征。

童话虽然具有幻想和夸张的特点,有些童话的内容甚至远远超越了现实,但童话创作是源于现实生活的。透过表象看本质,童话中的人、动植物、无生命的物体都是孩子们熟悉的,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奇异的童话世界中处处充溢着现实生活的物质、哲理、思想和情感。童话是想象和现实的一种巧妙结合。童话源于现实,但又不是现实的复写和翻版,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将原型进行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的现实的影子。

无论是安徒生《海的女儿》里所创造的海底“人鱼世界”,还是张天翼《大林和小林》里的“唧唧王国”,或是郑渊洁《魔方大厦》里所畅想的“魔方城”,都具有很深刻的现实寓意。变化多端的“魔方城”表现了现实中孩子们对自由快乐的游戏精神的倾心向往和追求。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描写都极其自然地构成了这些童话的意蕴焦点,使童话中所传达的人情与哲理都更加真实化了。[5]

2.2 科学童话的突出特点 除了具有童话的普遍特点外,科学童话的知识性和教育性特点更为突出。少儿的许多知识是从童话中获得的。他们可以从童话中了解自然万物的特点,了解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性,了解水中的鱼儿如何呼吸和游动,了解季节的交替和风云的变换。他们也可以从童话中了解社会生活中简单的人际关系,学会初步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许多童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告诉了少儿,并教给少儿应对某种邪恶行为的办法。[6]

比如,《爸爸当保姆》这个故事让小读者知道了企鹅如何生育下一代,企鹅与人类的不同,并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生养孩子的艰辛,教育孩子们懂得感恩与珍惜。《我的爸爸在哪里?》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螳螂的生态:为了延续下一代,雄性螳螂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通过读此故事孩子们会更懂得生命传承的可贵。《小兵的故事》可让孩子们认识蚂蚁的群居生活以及生活型态,也可让孩子们了解蚂蚁的辛勤工作态度,并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小壁虎借尾巴》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述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故事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把小动物的礼貌和真诚表述得栩栩如生,使孩子们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受到了教育。故事《小时候的相本》展现了大自然中生命的神奇,让小读者们知道了毛毛虫是如何变成美丽蝴蝶的。通过读此故事,小读者们也懂得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故事《四个胖子》告诉小读者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在条件,教育小读者们学会尊重别人,并且保持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7]

尽管童话的内容常常是离奇的,但主题往往是鲜明而积极的。由于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往童话中输入了严肃的思想、分明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读者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8]

3 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影响

3.1 科学童话的一般作用

3.1.1 培养阅读兴趣 少儿的认知过程带有具象性和情趣性,即他们对一些具体的、感兴趣和喜爱的事物比较容易认知。快乐是少儿的共同需求,而童话的幻想、夸张、拟人等都是促进快乐的因素。少儿的想象力在童话境界中的大胆自由驰骋,更加强了快乐的感受。而且,丰富多彩的童话内容可以使小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9]

3.1.2 促进感知能力 童话中的形象角色是相当广泛的,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鸟兽鱼虫,花草木石,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他们都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故事中。少儿对这些角色的特点和属性十分感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在故事中读到的知识,在童话内容的诱导下,他们甚至会到大自然中亲自去观察日月星辰、鸟兽鱼虫、花草树木、山水沙石的特点,记住它们的表象,思索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到真实环境中观察和了解某些人群的生活方式。这一过程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是童话的内容促进了少儿对现实的理解;另一方面,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也会加深他们对童话所蕴涵意义的理解。[9]

尤为重要的是,童话是激发少儿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形式。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而且是最丰富、最神奇的幻想。幻想本是少儿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幻想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幻想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科学童话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对于人类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有过精辟的论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0]读童话、讲童话、表演童话等活动,可以使少儿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得到充分发展。科学童话对少儿的感知、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3.1.3 促进情感发展 童话有利于少儿积极情感的发展、消极情感的疏导和缓解。少儿时期是情感培养的最佳期,童话在少儿情感培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由于少儿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也由于童话所反映的是少儿最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少儿处在情感真挚、情绪愉快的良好状态。比如,安徒生的《一年的故事》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更替,用五彩缤纷的画面展现了各个季节的特点,这无疑有利于小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愉悦。[11]由于少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地抒感,因此他们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郁闷、厌烦、紧张、愤怒、恐惧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疏导和缓解。而且,童话的结局往往是快乐圆满的,体现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有利于孩子们乐观情绪的培养。

童话可以丰富和深化少儿的情感,培养少儿的道德感和审美情趣。例如,在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里,作家按照各种动物的形态习性,相应地赋予各类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通过它们的语言、行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象征性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愿望。在这些动物形象中,有的是作家歌颂与赞美的对象,有的是作家批判与谴责的对象,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受作者情感的引导。童话中美丽或奇异的景色,善良或勇敢的人物,感人或怪诞的故事情节,都能引发小读者愉快的体验和活跃的思考。即便是童话中存有反面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惊险,但故事的结局往往是令人愉快的:正义战胜了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超人的力量力挽狂澜、化险为夷,等等。

3.2 科学童话的独特作用 丰富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是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突出作用。少年儿童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常爱向大人提问各种问题。科学童话以讲故事形式向少儿读者介绍科学知识,可以启发少儿读者思考问题,其重要功能之一是激发少儿读者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12]科学童话可以引导小读者逐渐接受、理解和运用科学,或许会成为无数少儿走向科研之途的启蒙者和引路者。

首先,科学童话无疑有助于读者增长科学知识。这里所说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科学童话寓纷繁复杂的知识于简洁生动的故事之中,既贴近少儿情趣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少儿能够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关系的理解,逐渐了解、感悟社会生活中各种浅显的社会关系和各种人物的行为价值。

科学童话作为少儿喜爱的文学样式,对少儿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持久而深广的影响。如孙寅贵先生的《动物天堂》,故事以环保主义、道德诚信、爱与付出、自我认同为主题,讲述了一群可喜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以天为屋顶,以地为床铺,风雨是它们的朋友,相互帮扶和团结是它们生存的必要条件。[13]

科学童话有助于激发少儿对科学的兴趣,向他们传播科技知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比如,安徒生的《海蟒》把海底电缆描绘成了海蟒,借海底生物看到海蟒时的惊慌和惊奇的神情,赞美了人类神奇的科学发明,激发了小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科学童话把科学的理性与想象的浪漫结合在一起,巧妙地使读者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知相交融,有助于培养少儿读者的探索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 结论

少儿读者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别喜欢童话这种富于幻想的文学形式。童话的拟人化手法和幻想的艺术手段,特别符合少儿好奇、好幻想的心理特征,他们总是把一些非生命的事物或有生命的动植物想像成有言语能力的、有感情、有知觉的人。少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开发少儿智力,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在开发智力的过程中,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尤为重要。科学童话是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的好形式,它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传载科学知识;它将神奇的科学世界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和遐想。科学童话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断扩大少儿的科学视野,丰富少儿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少儿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激发少儿的求知欲望,发展少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景行.略谈科普童话的创作.《写作》,1996年第08期.第9页.

[2]童话的概念及分类.惠童幼儿教育网..

[9]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惠童幼儿教育网.http://

/zqyd_detail.asp?keyno=3366.

[10]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大江晚报》.2009年6月22日. http://.cn/djwb/html/2009-06/22/content_37438930.htm.

[11]林庆扬.安徒生科学童话的魅力.《莆田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55页.

第2篇:统计学学科特点范文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回顾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进行片段修改,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教师制作复习课件,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巩固字词练习

(一)字词过关

I.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铁锹树杈一副彼此拽住

隆冬凝视覆盖冷酷拆除伐木告示牌

草翠花开

(1)读准生字,读对词语。

(2)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完成复习单1、2小题,并校对。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脸颊(jia jia)铁锹(qiao qiu)树杈(cha cha)一副(fu fu)彼此(pi bi)拽住(zhuan zhuai)

(2)看拼音,写词语。

fu gai chai chu long dong ning shi

( )( )( ) ( )

fa mu leng ku gao shi pai

( )( )( )

cao cui hua kai

( )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词语运用

1.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笑嘻嘻兴冲冲毛茸茸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可怜巴巴

2.联系童话人物,用好这些词语。

3.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并选择一个造句,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一上课时,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一老师在上面讲课时,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同桌互相评价,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创设语境,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理解童话特点

1.围绕自主复习单,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并说说理由。

2.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围绕童话人物,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再次出示童话故事,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①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会儿,就飞走了。

②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③老木匠说得没错,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以童话人物为线索,进行小组合作,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互相评价

1.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填写表格。

2.对照童话特点,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语句通顺( )好词佳句( )

想象丰富( )情节精彩( )有所启示( )

3.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伙伴评价,教师点评。

修改1: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第3篇:统计学学科特点范文

1简介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的发展

1.1关于概率统计学

概率与统计是一门从数量方面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概率与统计的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及部门。概率统计学的运用及其广泛,随机事件的研究结果对于当代各类数据分析整合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概率与统计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其研究的难度较大,概率与统计的结论得出往往建立在大量的实验与实践基础上。作为一门应用型数学学科,其广泛性必将为未来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其自身研究条件的局限性,尤其是实验条件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未来自然科学发展,也势必会减慢人类在科技创新之路的发展进程。

1.2关于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主要包含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理论、人工智能理论和系统论,其中,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在信息科学中占有主要地位,而计算机理论是数学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信息科学的兴起直接带领人类走向了信息化时代,对于人类文明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信息科学发展到今天,其作用已经不仅仅针对于学科本身以及信息行业,在信息化趋于高度发达的今天,将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对于不同的行业领域,都将有信息科学的推动,信息化带来的是未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飞速前进。而信息科学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数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对于信息科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从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才能帮助信息科学走上更加成熟更加美好的未来之路。

2信息科学与概率统计学的内在联系

在信息科学已经逐步成熟的今天,其所包含的各项技术已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体验。当然,信息科学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学科,其技术须有数学理论、数学方法的支持与论证。[1]概率统计对于现代数学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所涉及的随机规律的研究将更加符合生产生活的需求,而随机规律的运用在信息科学中体现的更淋漓尽致,信息科学的大多数结果都需要建立在庞大计算与实践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对结果的普遍性进行概率与统计的研究分析,同样,对于概率统计学科的发展,信息科学能够很大程度的减少研究过程的繁冗,加速概率统计学的发展和进步。由此可见,这两个科学领域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将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整合研究对于其自身发展以及整个应用型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信息科学与概率统计学的整合策略

3.1重视对二者探究观念的结合

信息科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其应用于概率学的研究探讨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何将二者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首先就要要求在思想观念上将概率统计学与信息科学联系起来。例如,在对于概率统计的研究或者论证中,根据其研究特点将概率统计中的数学模型抽象出来,针对其特点进行信息化的整合,力求将繁冗的步骤简化,减少人力物力的过度消耗。同样,对于信息科学,要在对其先进性进行发展改进时考虑到概率统计的运用,利用概率与统计的结果和普遍性规律对信息科学技术进行改良与进化,使得信息科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更具有合理性。科学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并且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只有建立起学科间穿插研究、互相渗透的观念,才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更大程度的的实现多样化,挖掘出自然科学更大的潜力。[2]

3.2重视将整合后的理论用于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才使得理论具有意义,这句话对于各个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的探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的渗透发展,仅仅局限于“敢想”是不够的,在充分的思考后,要将想法勇于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二者的结合发展。而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不知是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持,还需要对环境因素、人为操作因素、结果预估等等进行全方位的统计,在推行到实践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把控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才能赋予学科间渗透结合更完整的意义。

3.3重视对实践结果的推广

成熟的技术需要进行推广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众所周知,概率统计学的研究过程面临着庞大的实验数据,要将这些数据分析并不是人力所能承受的,这就需要在对此学科的研究中大力推行计算机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的技术。将二者充分的结合渗透,研究出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的技术模式,为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创造出极大的便利,也为其自身技术水平的先进化和自然科学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4篇:统计学学科特点范文

1.1存在的困难。如前所述,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张益丰、周卫民(2010)通过序次Probit模型,得出学习统计学等前期课程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贡献显著。对于一般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更有一些学生是以文科生身份进入大学学习的,数学基础不扎实进一步导致学生在经济学、统计学上的欠缺,尤其是繁冗的数学推导过程,估计参数的多种方法的差异,模型结构的复杂关系等都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望而生畏,同时正是由于自身相关理论基础薄弱致使学生缺乏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勇气和兴趣,这些均制约着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教学一般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个环节,我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共计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10,通常情况下,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讲授,一方面数学公式繁多、逻辑推理冗长,另一方面理论学时不足,课堂讲授仅能安排最为基础的内容,有时,为完成教学计划,课上任务过多,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掌握主要体现在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应用与估计结果的统计分析上。实验教学通常是在理论学时完成后根据实验室应用情况安排,理论与实验教学上的时间断档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模糊导致实验教学效果欠佳。

1.2.2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计量经济学教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环节注重的都是方法的讲授,而假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基础,尤其是经济学,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以及实际应用并不清晰,并且,在实际研究中,应用的计量研究方法并非30学时理论教学中的基本内容所能满足,真正涉及的是更为高深的计量经学模型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有些学校针对这些具体模型设置了专门课程,仅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多达几门。因此,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脱节致使学生对这种以模型分析为主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方法更难掌握,因此,教学任务完成后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基本入门,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

2计量经济学分层教学模式

胡静波(2014)认为分层教学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条件,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对分层教学概念的理解有不同的认识,但其共性即是突出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决定了对该门课程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

2.1分层走班模式的实施。所谓分层走班指学生在进行某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打破原有行政班的限制,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在本科中学习程度的不同层次以及对该学科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等,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同一科目同时授课,学生分别到相应的班级进行上课的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我校计量经济学一般为大三、大四年级开设,并且每学期均安排此门课程开课,一般情况下,每学期5-6个行政班,分层走班模式的想法是可将这些行政班分成3个层次,分别对应高、中、低层学生,划分标准兼顾学生意愿与其理论基础,但应以前者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分层走班并不打破原有行政班建制,它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刘树仁,2001)。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设置1个班级,学生数量可规定为学生总数的20%(并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第二层次2个班级,约占学生总数的35-40%,第三层次2-3个班级,学生数量约为总数的40%-45%。第一个层班级人数最少,属于小班制授课,根据学生数学、经济学、统计学课程成绩进行综合排名,并结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进行组合,课堂讲授与实际应用都要求精求深。鉴于学生基础较好,因此可以适当增加讲授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利用所学知识达到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以及为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激发同学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可以考虑增设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性论文的讲解与撰写,切实提高该层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与能力。对于第2层次班级与第3层次班级,原则上理论授课内容一致,但要求掌握的知识深度会有所差异,第3层次班级教学以计量经济学基本入门为目标,少一些理论推导,多增设一些应用所学基础的实际案例的讲解。

2.2班内分层模式。同一班级,学生的理论基础、认知能力、学习兴趣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分层走班模式可以使班级内部人员差异缩小,教学效果更容易体现,但学生整体差异仍然存在。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分层走班模式的高校较多,而对于专业课程则相对甚少,有时源于条件不足分层走班模式并不容易实施,此种状况下,可以考虑在原有教学班级内部进行分层。具体分层的环节涉及目标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等。所谓目标分层就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高层次高标准当然也要高要求,具体分层目标可以结合本专业学生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应调整。无论是分层走班还是班内分层模式,其共同点就是承认学生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进而因材施教。通常情况下,会将学生分成三层,即高、中、低层。对于高层学生,(1)适当扩大并加深课堂教授内容,梳理、明晰计量经济学知识结构,为学生进一步学好《计量经济学》指引方向;(2)增加使用计量经济方法的研究性论文的讲授与撰写,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3)加大课后练习,强调软件应用在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对应的软件操作能够熟练掌握,由于课堂理论与实验学时均有限,若要达到预期目标,学生需适当利用课后时间进行练习。对于中、低层学生,不太容易区分与定位,但课堂讲授应尽量避免繁琐的原理推导,学生应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软件应用。

第5篇:统计学学科特点范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学生“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这里的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统计直观.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直观的解释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拉丁文为interi,意为‘凝视’”.《辞海》的解释是“感性认识,其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

综上,可以认为,统计直观是指:通过对数学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一种感性认识.统计直观是学好统计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袋子里有a个黑球,b个白球,它们除了颜色外完全相同,现在把球随机地摸出来,第k(1≤k≤a+b)次摸到黑球的概率是多少.很多学生就搞不清楚了.

这是一道比较难的题目,在一线教学中,有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仍然无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因为这个题目中摸到黑球的情况有很多学生很难一次把问题想透彻.

如果题目改为袋子里有2个黑球,3个白球,它们除了颜色外完全相同,现在把球随机地摸出来,第2次摸到黑球的概率是多少.学生会有多种思考方法.

如树状图:

所以拿到黑球的概率是25×14+35×24=25.

如果从模型上考虑,这个问题和把5个球放在一条直线上,其中第2个位置必须是黑球是一样的.那么黑球的位置有C25种情况,第2个位置确定后,黑球还有C14个位置可以选择,所以所求概率为P=C14C25=25.

如果学生如果有很好的统计直观,会发现在第2次里每个球都可能被取到,而每个球被取到的概率又相同,所以显然P=25.这就是直观的作用.

这就是统计直观在解决问题时的直观体现.它不需要烦琐的步骤,只需要对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么直观考虑就可以得出答案.

在实际教学中,统计直观可以在三个方面帮助我们改进和提升教学.

1.统计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感.数感是义务教学阶段提出的数学核心思想之一.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数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是因为数感是数学学习的前提.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没有好的数感就无法精确地解决数学问题.但是当数据量很大的时候,学生就无法对数有直观的认识,这是因为此时的数字已经不是单纯的数,而是数据.数是孤立的,无联系的;数据具有自己的结构特征和隐藏维度,它蕴含的信息量很大.那么此时处理数据的工具就是统计直观,只有统计才能够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所以,好的统计直观必然可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数据,解读数据,挖掘数据.

2.统计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模型.统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模型.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模型来解决.在统计学习中,学生很多时候无法辨别出到底应该使用哪个模型来解决问题.这是由于学生的统计直观不强,不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无法一目了然认识问题的实质.统计直观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看到问题背后的统计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统计直观是影响中小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统计直观也应该成为数学课程“概率与统计”领域的核心目标之一.现在的教材中,统计从数据出发讲起,就是一个培养直观的很好的方法.但是当前我们对统计直观的研究还是较少,一线教师没能认识到培养统计直观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仍然采用数学的传统教学方法,这就忽视了统计学学科特点,不利于学生统计直观的培养.因此,培养统计直观应该成为一线统计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史宁中.关于几何直观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7): 92-97.

[2]徐利治.谈谈我的一些数学治学经验 [J].数学通报,2000(5):1-4.

[3]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8,138.

第6篇:统计学学科特点范文

预防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日益增多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为此,国家教育部门也越发重视预防医学的教学工作,不少高校都进行了预防医学课程改革[1]。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医学生由于受到学校环境,自身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行为和效果上均有很大差异。因此,研究我校杏林学院和普通本科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学习行为和效果的差异性,对于提高独立学院预防医学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二、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普通本科和杏林医学专业共600名学生。根据现行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2]和教学特点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行为两个方面共18道选择题。将问卷结果录入电脑,利用Stata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剔除有缺漏项和逻辑错误的问卷33份,得到有效问卷567份,有效率为94.5%,其中普通本科(以下简称普本)学生280人,杏林学院(以下简称杏林)学生287人。现将所有调查结果展示如下:1.课程重视情况。学习本课程前,普本有12.14%,杏林有5.92%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对医学生来说不重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学习完本课程后,普本有6.07%,杏林有1.05%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对医学生来说不重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另外,普本有37.14%,杏林有41.81%的学生对预防医学感兴趣;对该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调查发现,普本20.36%、杏林21.60%的学生认为与我专业关系不大,普本18.93%、杏林14.98%的学生认为专业性太强复杂难懂,普本11.79%、杏林8.01%的学生认为书本内容陈旧编排不合理,普本11.79%、杏林8.01%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解不生动重点不突出;普本与杏林学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34)。2.学习预防医学的动力因素如下(见表1),普本与杏林学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预防医学学习方式调查。普本有59.64%,杏林有52.96%的学生不能做到课前及时预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2);普本有38.21%,杏林有33.10%的学生不能做到课后及时复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57);其中普本有11.79%的学生平时带着复习,多于杏林8.71%(P<0.001)。普本有55.71%的学生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杏林这一比例为44.6%;课堂上自己看书的普本占26.43%、杏林占29.97%;剩下的学生(普本17.86%、杏林25.43%)则是在玩手机、听音乐、看别的书、发呆睡觉等。总体看来普本学生课堂状态好的比例要高于杏林学生(P=0.0091)。具体的复习方法调查结果如下(见表2)。4.预防医学难易情况调查(见表3),普本与杏林学生之间有统计学差异。5.学习态度、行为、期末成绩得分统计。将杏林和普本医学生在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进行赋值,得到学习态度和行为得分,并与期末成绩一起,进行t检验(见表4)。

四、讨论

对以上这些结果初步作如下分析:1.更多的普本医学生不重视对本课程的学习;而杏林医学生在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兴趣点方面要好于普本。2.与普本相比,更多的杏林医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此外,对于一门新课程的学习,课堂讲授很关键,抓住课堂效率成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普本比杏林的医学生更重视课堂学习,并且,普本中有一定比例的医学生从课程一开始便为考试作复习准备,略高于杏林。3.与普本医学生相比较,更多的杏林医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中最难的。在整个预防医学课程中,只有统计学知识偏向于理科,它所强调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公式繁杂等学科特点[3],需要学生通过深刻理解每个知识要点才能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而其他部分的内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都比较容易掌握的。再看学校的试卷结构,满分100分的试卷中统计学部分占有30分。由此看来,医学统计学无疑成了学生成绩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部分。结合表4数据和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杏林医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比普本的好,而最终的考试成绩却不如普本。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由于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到位,杏林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如普本,从而造成整体成绩低于普本医学生。4.从普本与杏林医学生的生源状况分析[4],南通大学杏林医学生在高考录取时属于三本线,而普本医学生属于一本线,入学时的基础差距也是造成入学后学习成绩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综上所述,虽然杏林医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态度好于普本,但是普本医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却要高于杏林。由此可见,好的学习态度不能决定考试成绩的优秀,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入学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此外,本研究认为仅凭考试成绩这一项指标来判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充分的,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应当从多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邱伟,李小波,罗江洪,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72-75.

[2]黄水平,徐广飞.预防医学[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2.

[3]陈卫中,魏敏,杨书,等.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阶段《医学统计学》教学满意度评价及建议[J].现代预防医学,2013(23):4486-4489.

第7篇:统计学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

近年来,统计方法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迅速的扩大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证券、保险等领域,统计学这门学科也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工程等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然而目前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还相当欠缺等。本文试图在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统计学不够重视

在目前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够深入,统计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一提及统计,很多学生仅能联想到统计局、大量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很难将统计学与自己本身的专业联系起来,并且认为统计学与实际联系不大,无法学以致用,因此重视程度也仅停留在获得学分的层面上。加之学时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数理统计、探索性数据的挖掘、多元统计方法、西方统计制度等新的内容。

1.2课程内容不够规范

在教学内容上,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而且不同的教材侧重点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多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先后介绍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抽样推断等内容,但有的侧重于数理统计方法,在抽样推断上花大量的时间,而有的又侧重于传统统计方法,在其它章节上下较大的功夫。

1.3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还不够,而且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在这种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或许学会了怎样计算平均指标、抽样误差等,但这对提高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极为不利,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1.5文、理科学生的构成比例问题

目前大多高校的经管类专业都是文、理科学生兼收的,同一个专业乃至同一个班级里面可能既有文科学生,又有理科学生。文、理学生的混合构成会给教学过程带来很大困扰,难以实施因材施教的方略。而统计学又是一门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微积分、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多门数学理论课程,尤其在抽样推断部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一般来说,文科学生的数学功底比较差,逻辑演绎思维较弱。如果文科学生比重太大,就会给教学带来很多障碍。

二、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初探

2.1结合专业制定教学目的,完善教学内容设置

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能孤立地制定,而是要在明确学生文、理科出身及所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与统计学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制定满足专业需要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根据应用统计学学科特点,结合各专业统计课程教学目的的要求,在统计学基本教学内容设置基础上,对统计基础理论、统计分布、统计推断、时间序列、统计评价决策和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等中高级统计方法部分的实际应用状况进行介绍,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

2.2在课堂中适当的穿插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与老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阅读、思考、分析、判断。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方法、公式变得十分具体,在模拟实验中接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我们知道统计理论来源于统计实践过程,反过来它又指导统计工作。统计案例教学作为统计实践过程的一种模拟,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3在教学中适当地安排社会实践

在教学中,应适当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环节,就一些学生关心或与专业相关的课题作市场调查。如可组织学生针对大学生们感兴趣的就业问题、逃课问题、电脑使用情况等展开调查,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或体会的形成,全部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既巩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锻炼了应用理论的能力。

2.4将课堂教学与统计分析软件相结合

统计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定量分析的内容较多,因此在平时应加强对统计上应用广泛的软件的教学,如EXCEL、SPSS、SAS等软件,提高学生对于数据的观察和处理能力,锻炼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其中,SPSS统计软件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统计软件,也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工具。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在文、理科出身和数学功底上都存在着差异,如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辅助教学,就可以将应用统计学的教学重点转向对统计结果实际意义的理解上,适度的去掉繁琐的理论证明、推理和计算,增加SPSS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使用统计软件SPSS解决比较复杂的计算问题。

第8篇:统计学学科特点范文

19世纪,受西方实证主义思想学说影响,人们对政治学的独立地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了较一致的看法,当时主要以国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与机构、政治理论与原则、政治家的思想行为等为研究对象。20世纪早期,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学也产生于20世纪初,是现实国际关系发展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是人们对国际关系认识日益加深的产物,相对来说是新学科。传统上,国际政治学属于政治学的范畴,而国际关系学则是国际政治学的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国际关系成为学者们必须密切关注的焦点。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TheDepartmentofInternationalPoliticsattheUniversityofWales),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席(WoodrowWilsonChairofInternationalPolitics),这种设置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显然,国际关系学(IR)最初是以国际政治学(InternationalPolitics)的面目出现的,并且被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1949年在巴黎,各国的政治学者共同建立了“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协会确定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有五项: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党和政治团体、国际政治关系、社会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际政治研究伴随着一系列特定刊物的出现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领域和范式。这些刊物包括:《外交》(ForeignAffairs,1922)、《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1947年)、《世界政治》(WorldPolitics,1947年)、《国际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StudiesQuarterly,1963年)、《和平研究杂志》(JournalofPeaceResearch,1964年)等,此外,英美国家都出现了国际关系方面独立的博士教程。20世纪50年代末,以国际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政治学成为政治学的三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另两个是行政学和比较政治学。在学科史上,“国际关系”可以说是“国际政治”在空间范围上的延展,在时间上也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由于这种特征,使得“国际关系学”稍微偏离了政治学领域,与政治学的联系不如“国际政治学”与之紧密。但反过来说,国际政治始终都是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重点,原因在于“国际政治”关系一直以来是各种国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一类关系。

二、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不同

(一)学科生成、发展历程(学科史)的不同政治学在古希腊时期就产生了,中世纪的政治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受神学统治。近代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学最终摆脱神学束缚,恢复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20世纪早期,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生成是20世纪的事,但这个过程几乎跨越了整个世纪。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作为一种现象也有久远的历史。其实,不管是古代的城邦国家还是现代的民族国家,只要有国家,就存在“国际关系”。“如果把古代学者的研究,诸如修昔底德(Thucydides)研究古希腊城邦国家间关系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TheHistoryofthePeloponnesianWar)和中国记述春秋战国历史的典籍《春秋》、《左传》、《论语》、《战国策》等视为某种“国际关系”研究的话,那么这种研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国际关系学到20世纪上半叶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有了比较像样的、可称为一门学科的轮廓。

(二)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的不同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它的视角通常会围绕政治关系,从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等方面去阐释政治的本质,关注国家、权力、权利等核心概念,关注人类围绕这些核心价值所做的价值选择,关注对自由、正义、和谐等终极理念的追求;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背景是由世界上所有国家共同构成的一个特殊“社会”,这个社会没有中央权威,国家间的互动在本质上是无政府的。国际关系的研究不仅涉及政治因素,而且涉及军事、经济、宗教、文化、法律、生态、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其中关注较多的是国家的外交关系和外交政策。其研究对象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对于国际关系学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它还涉及哲学、地理学、生态学、心理学乃至数学、统计学等众多学科,表现出十分庞杂的特点,但国际关系整体的运动规律仍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①

(三)研究方法的不同在研究方法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都经历了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两个阶段。传统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法学的研究方法等;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学界大多数学者沿用政治学或法学的一些方法,注重对国家、战争与和平等问题的研究”。战后六七十年代科学主义盛行时期,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开始利用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铸造本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包括经济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行为主义的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等等,统称为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上的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是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共性。所不同的是,由于国际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也表现出复合多样化的特点,更多地具有“科学主义的”倾向,研究的问题与政治学的课题相较更为现实具体,更多采用实证主义、定量分析的方法。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大大丰富了政治学学科的资料库。笔者以为,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存在根本性的不同。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工具,对于某一分析课题来说只要是恰切的就可以大胆采用。

三、结语

第9篇:统计学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WOS;ESI;学科预测

〔中图分类号〕G2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032-09

学科是现代大学实现人才培养使命的主要载体。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加快推进,早日建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已经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1]。各高校都在强化自己的优势学科,形成优秀的学科人才梯队,努力使尽可能多的学科成为世界级的顶尖学科[2]。因此,如何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等手段,掌握某机构某学科在世界所处的位置及学科发展趋势则显得尤为重要。董政娥等[3-4]基于ESI和Incites(TM)数据库引文分析及跟踪,引入学科比重指标:

在此数学基础之上,以东华大学为案例,在探讨其优势学科特征,高引用率论文、热门论文和顶尖论文与学科发展关系分析基础上,预测后续最有可能入围ESI世界前1%学科的学科。但是这个指标在计算上存在着ESI和Incites(TM)数据库更新不同步的问题,ESI是即时被引数据,2个月更新1次,而Incites(TM)只更新至前一年的被引频次,这样上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就不在一个更新周期内,而造成计算基础的失真。

本研究从统计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享誉全球的汤森路透上市的SCIE,ESI和Incites(TM)3种数据库及评价工具为数据来源[5],评估高等院校ESI学科的发展现状,预测高等院校ESI学科的发展前景。

1基于WOS学科发展预测的理论基础

1.1基于WOS学科发展预测的变量设置

x:ESI 22个学科名;

Nx:ESI更新周期内,ESI 22个学科各学科的入选世界前1%的机构数;

t:ESI更新周期中的各年;

C目xt:目标机构ESI更新周期x学科各年被引频次;

C目x总:目标机构ESI更新周期x学科总被引频次;

C目x差:目标机构ESI更新周期x学科总被引频次与x学科入选世界前1%机构从最后一位至倒数第i-1位ESI更新周期总被引频次平均值的差值;

CNxt:x学科入选世界前1%机构排名最后一位ESI更新周期各年被引频次;

CMxt(M:Nx-i,i=0,1,…m):x学科入选世界前1%机构从最后一位至倒数i-1位ESI更新周期各机构各年被引频次;

CMx平(M:Nx-i,i=0,1,…m):x学科入选世界前1%机构从最后一位至倒数i-1位ESI更新周期各机构总被引频次平均值;

T目x:目标机构x学科在ESI更新周期中被SCIE收载的论文篇数;

T目x一:目标机构x学科在ESI更新周期中被SCIE收载的第一作者论文篇数;

T目x通:目标机构x学科在ESI更新周期中被SCIE收载的通讯作者论文篇数。

1.2基于WOS学科发展预测的统计学计算

1.2.1入选世界前1%学科x预测

以SPSS对C目xt和CNxt进行成对样本检验,观察其显著性差异[6]。如果其Sig(双侧)0.05,目标机构ESI更新周期中各年论文被引频次与ESI排名最后一位的x学科入选世界前1%机构ESI更新周期中各年论文被引频次无显著性差异,则目标机构的x学科有希望入选[7]。

1.2.2x学科入选世界前1%差距预测

在x学科有希望入选世界前1%的结论基础之上,确认目标机构x学科距入选世界前1%还有多远。

以SPSS对C目xt和CMxt进行成对样本检验,观察其显著性差异,直至Sig(双侧)

1.2.3x学科入选世界前1%的定量指标

在上述计算的基础之上,确定x学科入选世界前1%的定量指标,即目标机构x学科的全部论文被引频次增加数(I1),第一作者论文被引频次增加数(I2)和通讯作者论文被引频次增加数(I3)。

2基于WOS学科发展预测的实证研究

中国药科大学历经77年的砥砺前行,办学水平、社会贡献与学术声誉显著提升,为实现学校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建成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的百年发展目标,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加快这一进程,早日实现几代药大人的梦想,图书馆配合学校客观地评价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支持学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中国药科大学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数据更新:2013年9月,200301.01-2013-08-31):化学排在593/1111,药理学/毒理学排在108/523。以享誉全球的汤森路透上市的SCIE数据库和ESI评价工具,评估中国药科大学ESI学科的发展现状,预测中国药科大学ESI学科的发展前景。

2.1中国药科大学ESI入选世界前1%学科x预测

根据中国药科大学20031.1-2013-8-31被SCIE收录的ESI 22个学科论文的状况,确立了10个相关学科,分别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Biology & Biochemistry,化学Chemistry,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免疫学Immunology,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Molecular Biology & Genetics,神经科学与行为Neuroscience & Behavior,药理学与毒理学Pharmacology & Toxicology和植物与动物学Plant & Animal Science,除去已入选世界前1%的化学和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对其余8个相关学科进行预测,确立最快入选世界前1%的学科。

2.1.1数据及方法

选取8个相关学科入选ESI世界前1%(数据更新:2013-09-01,数据记录为:200301.01-2013-08-31)倒数第一(第Nx)的排名机构从SCIE(数据检索时间:201311.06-201311.13)获取2003-2012历年被引数据,将中国药科大学各相关学科的历年被引数据C药大xt与这些机构CNxt以SPSS进行成对样本检验。

2.2中国药科大学有望入选世界前1%学科Biology & Biochemistry,Clinical Medicine和Plant & Animal Science预测

2.2.1中国药科大学即将入选世界前1%学科Biology & Biochemistry预测

(1)中国药科大学即将入选世界前1%学科Biology & Biochemistry差距

本节在前述的基础上将找出中国药科大学的Biology & Biochemistry距入选世界前1%还差多远。

①数据及方法

选取Biology & Biochemistry入选ESI世界前1%(数据更新:20130901,数据记录为:200301.01-20130831)倒数的排名机构从SCIE(数据检索时间:201311.06-201311.13)获取2003-2012历年被引数据CMx1t,将中国药科大学Biology & Biochemistry学科的历年被引数据C药大x1t与这些机构CMx1t以SPSS进行成对样本检验,直至检验出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为止。选择的机构 分别为:871/871 Kyorin Univ,870/871 Univ Occupat & Environm Hlth,868/871 Univ Stirling,867/871 Istanbul Univ,866/871 Univ Nacl Cordoba,865/871 Saga Univ,864/871 Queensland Univ Technol。

(2)中国药科大学加快Biology & Biochemistry学科入选世界前1%定量指标

在前述分析预测的基础之上,本节确定加快中国药科大学Biology & Biochemistry入选世界前1%的定量指标。

中国药科大学2003-2013年Biology & Biochemistry收录于SCIE(数据检索日期:2013-10-30)的article,paper,review和note T药大x1344篇(与ESI数据要求同步),其中第一作者为中国药科大学的T药大x1一277篇,通讯作者为中国药科大学的T药大x1通239篇,总被引C药大x1总2 379,ESI Biology & Biochemistry倒数第一至第八被引均值(图2中各机构的被引频次):

也就是说,中国药科大学2003-2013年Biology & Biochemistry收录于SCIE的目标论文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第一作者的被引增加5,通讯作者的被引增加4,其他作者的被引增加4,则在这一个时间段的结束之时,中国药科大学Biology & Biochemistry将入选ESI世界前1%。

2.2.2中国药科大学有望入选世界前1%学科Clinical Medicine预测

按照2.2.1的计算方法,得出结论:中国药科大学Clinical Medicine的历年被引数据C药大x2t与ESI Clinical Medicine入选世界前1%机构的倒数第一至倒数第十七位CMx2t均无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也就是说,中国药科大学Clinical Medicine未入选世界前1%仅是在被引频次上有较小的不足,该学科不仅即将入选世界前1%,而且一经入选世界前1%还有可能不是最末一位。进一步的计算表明:中国药科大学2003-2013年Clinical Medicine收录于SCIE(数据检索日期:2013-11-19)的article,paper,review和note T药大x2305篇(与ESI数据要求同步),其中第一作者为中国药科大学的T药大x2一216篇,通讯作者为中国药科大学的T药大x2通193篇,总被引C药大x2总1 637,ESI Clinical Medicine世界前1%倒数第一至第十七位被引均值CMx2平1 618,C药大x2差=1618-1637=-17。也就是说,ESI的数据为200301.01-2013-08-31给出的Clinical Medicine入选世界前1%机构倒数第一至第十八位的均值已经被中国药科大学(2003-01.01-2013-11.19数据)赶上并超过,为了维持这样的状态,争取下一个ESI更新周期入选世界前1%,我们以一作和通讯作者的被引频次计算,中国药科大学一作的被引频次为1 325,通讯作者的被引频次为1 166,其差值分别为:1618-1325=293和1618-1166=452。将此结果分别除以216和193,结果分别为I2=1.4和I3=2-3。也就是说,中国药科大学2003-2013年Clinical Medicine收录于SCIE的目标论文如果短期内第一作者的被引增加2,通讯作者的被引增加3,将有望在下一个ESI更新周期入选世界前1%。

2.2.3中国药科大学有望入选世界前1%学科Plant and Animal Science预测

按照2.2.1的计算方法,得出结论:中国药科大学Plant and Animal Science的历年被引数据C药大x8t只与ESI Plant and Animal Science入选世界前1%机构的倒数第一至倒数第二位CMx8t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倒数第三位就出现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因此推断,中国药科大学Plant and Animal Science的入选世界前1%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3基于WOS学科发展预测方法的实践验证

前述进行了WOS学科发展预测的理论用于中国药科大学基于ESI 2003-01.01-2013-0831收录周期内入选世界前1%学科预测的实证研究,预测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程度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ESI在2013-11.01更新后,于2014-02-07再次更新ESI 200301.01-201310.31收录周期,此次更新的数据验证了依据201311.01(ESI 200301.01-20130831)收录周期更新数据的预测结果:Clinical Medicine入选世界前1%,排名3735/4417,这是继Chemistry和Pharmacology & Toxicology后的第三个入选学科。验证了上文2.2.2的预测结果。在2014-02-07更新后的ESI2003-01.01-201310.31收录周期内,中国药科大学Clinical Medicine入选世界前1%。1111图3中国药科大学入选ESI世界前1%学科(数据更新:2013-11.01,2003-01.01-2013-08-31)

两次更新周期的数据比较可以指示:本研究的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值得在更广泛的高校学科预测中推广和检验。

4讨论与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进行预测已深入到社会发展、经济生活、科技进步等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8-9]。针对某一学科专业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不仅可以揭示该学科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而且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是高校必不可少的工作与任务[10]。本研究借助WOS平台上的系列数据库及分析工具,开展科研成果的分析和评价,有助于及时把握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与高校师生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个性化的学科信息支持。

本研究创建了基于WOS学科发展预测的数理理论方法,并且用于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科预测实证。根据ESI 2013-11.01更新的数据(数据收录:2003-01.01-2013-08-31)中国药科大学的Clinical Medicine将在下一个更新周期内入选世界前1%;Biology & Biochemistry收录于SCIE的目标论文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第一作者的被引增加5,通讯作者的被引增加4,其他作者的被引增加4,则在这一个时间段的结束之时,中国药科大学Biology & Biochemistry将入选ESI世界前1%;而Plant & Animal Science的入选世界前1%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ESI 201402-07更新的数据(数据收录:2003-01.01-2013-10.31)的实践表明:中国药科大学的Clinical Medicine入选世界前1%,排名3735/4417,验证了前一个周期的数据预测结果。这个实证研究揭示了:本研究的方法可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本研究中以数理统计理论为指导的预测方法仅用于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科预测实践,进一步的拓展还将在更广泛的高校学科预测中推广、检验并修正。

本研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非药学类引导项目资助和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项目立项。以表感谢!

参考文献

[1]张伟,宋鹭.中国高校进入ESI前1%学科统计调查及对大陆高校学科建设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6):36-45.

[2]陆根书,刘敏.我国高校学科竞争力及学科建设成效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6-82.

[3]董政娥,陈惠兰.基于ESI和InCites数据库的东华大学学科发展预测[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689-694.

[4]董政娥,陈惠兰.基于ESI和SCI-E论文来源期刊分区的东华大学学科发展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07-112.

[5]Anne-Wil Harzing,Axèle Giroud.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An application to academia[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4,8(1):29-42.

[6]张海瑜.SPSS软件在管理决策方面的应用扩展[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1.

[7]孙逸敏.利用SPSS软件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2):120-123.

[8]查先进.信息分析与预测[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193-201,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