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言语社区通常被定义为“指生活在一定地域、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生活方式、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相同言语规则的一群人”。而言语社区中的人通常享有一种或两种共同的特征,“社会语言学家所考察的对象是使用着的语言(languageinuse)和语言的使用者(languageuser),而且他们所关注的是反复发生的而不是偶然出现的言语模式;是群体的而不是个人的语言行为”。从这一点看,通过社交网络而聚集的人构成了一个依托数据形成的言语社区。它摆脱地理位置和时间的局限,其成员虽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是具有共同特点,即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有着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进行沟通的动机,并且遵守网络交际的规范,相对于其他言语社区,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广泛性、针对性和平等性。
二、广泛性
过去,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地区间缺少交流,而形成了独属于该地区的地域方言。语言的地理性变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现在,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大众媒体发展,不同地域交流日渐频繁,语言的地理差异性正在减弱。社交网络言语社区的广泛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横向的,主要是指其摆脱地域的局限。若我们将每一参与社交媒体进行交流的人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分布范围可以至全世界。不同的个体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背景进行交流,不断碰撞融合,摸索出适用于网络交流属于网络社区的语言。例如,网络用语“蓝瘦香菇”,其实就是南宁普通话与壮族语言的语调的结合体。它由一人发起,而后借由网络传播,而在网络言语社区的成员认同其用法,而广为采用,使之迅速传播。二是指纵向的,主要是指其摆脱时间的局限。时间是单向的,它只能前进而不能后退。我们此刻所说的话语,若是没有像书籍、录音等载体一样进行有效记录,则达不到有效交流的目的。不同于这些载体,社交网络提供的载体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双向的联系。即甲向乙发送一个信息,乙可以即时回复也可稍后回复,甚至可以选择不予回复,这样就是交流存在一种打破地域限制的“即时性”或是“延时性”。
三、针对性
传统统计学倾向于以性别、收入、年龄或是教育背景来划分群体。当然,以上分类都可形成独立的语言社区。不过,这同样显示了传统统计学的一个局限,即它事先将总体依据不同标准来划分成不同小组,进而得出不同小组的共性特点。例如,若以性别为划分标准,则得出女性的言语特点是倾向于语调上扬,习惯使用反义疑问句,更加注重措辞等。而男性的话语则往往语调低沉,语气坚定。可是,网络言语社区是自发形成的,其成员具有共同点或共识,比如兴趣或爱好甚至职业倾向。他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探讨问题和感兴趣的事,所用语言具有专业化或职业性的特点,无需提供先前的知识,不用担心听话人理解不了的情况,有利于交流继续。例如,网络工程师论坛可视作一个言语社区,他们有着自己的行业术语,比如“Switch#configterminal”表示的是“进入配置子模式”。类似于这种专业术语,若无一定的背景知识,确实不易被人理解。因为,该言语社区就是面向可以理解话语的“同道中人”。
四、平等性
由现实生活延伸至网络的关系,与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个体在其言语社区中的位置未变,与其所在的言语社区的其他成员关系明确。此时网络仅仅相当于交流工具。而这种关系在网络言语社区中也依然存在,不过只占其一小部分。而对于在现实言语社区中不存在交际或是现实情况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人来说,通过网络,其可以重新定义自己,并且“自由”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有的人甚至会打破其在现实社会的标签,在网络社区里可隐藏自己的姓名、年龄和性别,而其语言特征也不会随便被“标签化”。人们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来进行言语交流,而此时的“兴趣”便是这一言语社区的向心力。人们在用社交网络进行交流时,目的大多是出于想要了解和知道自己感兴趣的事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而忽略其他因素,例如说话人之间的相对权势或是年龄差异等因素。这体现了社交网络社区语言的平等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论坛、贴吧或是微博等社交媒体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以及在交谈时开始语往往是“你好”“在吗”,通常是“下了”“88”等。
五、结语
网络言语社区语言是一个特殊的言语变体,具有自身的特点,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立的体系。不过,个体本身在现实言语社区中便充当着多种角色,社交网络使其角色得以扩充。如何在不同言语社区采用恰当的言语变体进行角色转换,促进有效沟通,完善和发展“朋友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作者:倪莎莎 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今天,已经到要了解95后的时刻了。
这是最近扫完的腾讯出版书《掘金:互联网+时代创业黄金指南》中的一个章节——讲95后的社交习惯与思维。看完之后,有3个小感慨:
1.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不了解、或是未身临其境,还是不要随意下判断,也不要轻易动作,否则真的会被熊孩子们笑话啊哈哈!
2.每一代人行为方式不一样,人性深处的渴望还是一致的,比如被理解与关怀的社交需求、被认可与赞赏的自我定位需求。凡有悖于人性的,终归只是热闹一场,无法持久。
3.只要社会在进步,技术在革新,信息在越发透明化,那么我们必然会等到“良币驱逐劣币”的时刻。虽然如今我们经常抱怨,劣币驱逐良币呀!不要怕,那时因为信息还不够透明、社会还没进步到那个时刻。但曙光已然显现,良币终将胜利。所以,扎实走正道吧,同学们!
回到正题,95后的社交习惯——这里截取一些结论句,不列图表了。有人想看图表就自己买来看吧。
1.社交始于95后。
比起95后,之前的人群充其量只能算是互联网移民。80后开始接触互联网始于高中,大学之前整个社会还没有开始正式的技术裂变与社交爆炸,所以80后的思维方式中,仍然有固有的传统思维。
而95后基本10岁之前就开始接触互联网,他们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成长,就算是小镇青年,也从小就拥有一台智能手机。他们对社交网络的接受度非常高,几乎生活在“社交全平台”的环境中——聊QQ、微信、发空间、刷微博、逛贴吧、潜水豆瓣、玩陌陌,这一套社交网络行为基本涵盖了当下互联网最主要的社交应用,而95后正是这套“社交网络组合玩法”最活跃的实践者。
2.他们追逐个性,不喜欢刷屏,不喜欢被生硬的拽入某种潮流里。
之前爆红的小游戏刷屏,实际让95后非常讨厌——“刷屏这种事,咱小学时候就不干了!”过于流行的东西反而不一定能吸引他们,依赖一时爆红得不到95后的欢心。小众、细分、玩个性反而可能以小博大、获得逆袭机会。
要取悦吃惯了互联网大餐的95后们,创新是必备技能。们摇过微信、聊过陌陌、在电脑上打过僵尸、在ipad上切过水果。尽管现实中他们大多是稚气未脱的到少年,但在网络世界,他们是见多识广的网络原住民。加入一点儿新鲜元素的“新瓶装旧酒”难以吸引95后,真正创新玩法才有可能获得95后的目光。
3.他们社交的驱动力在于兴趣、以及基于兴趣找组织。
追星热情在95后表现非常强烈,从2013年韩国组合EXO,到TFBOYS,这些爆红明星背后的粉丝群中,95后构成了强大力量。为什么他们追星?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足够多的志同道合者,身边同龄人的喜好各不相同,而这种基于共同兴趣、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就很重要。(瞧,这就是互联网时代长大的人们,每个人追求个性,却又苦于找不到同类,从而利用低成本的方式,从虚拟世界上取得同类)。
他们追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社交网络——活跃在QQ群,QQ空间,贴吧、微博等网站,浏览、转发和讨论偶像的各种帖子和八卦。与其说是喜欢明星,不如说是通过喜欢同一个明星,找到尽可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4.他们生活在网络的各种纷争中。
追星的标签让95后在社交网络与现实中,面临各种纷争,粉丝群互相吵架。尽管这些粉丝大战会引发更多流量,社交网络运营者也曾认为年轻人更喜欢这样的战斗。但调查和采访得到的真实反馈告诉我们,95后并不喜欢纷纷扰扰的口水仗,他们需要一个宽容和健康的兴趣社交网络。
他们需要空间去发现和分享自己的爱好,不希望因为自己无害的行为引起他人的不满和抨击。所以,对于社交平台的创业者来说,更加私密化、有足够的兴趣认证机制和群组保护壁垒的社交产品,或许会得到95后的真正欢迎。
5.不学习的时候,基本就在玩手机。
成年人往往会担心孩子玩手机会不会耽误学习。实际上,无论你控制与否,95后对手机使用习以为常,他们更快的形成自己的规则,学会如何平衡娱乐和学习。
QQ是95后最常使用的通信工具,QQ空间是他们最常用的社交平台。他们认为,QQ空间更适合年轻人无拘无束的分享各种无厘头的东西,而微信更成熟和严谨——自己在微信上的分享“要认真想一下再决定”。如果有一天自己的更多时间从QQ空间转移到微信,那或许就代表自己“长大了”!
6.网上和父母聊天、网上屏蔽父母。
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处于集中凸显期和爆发期,社会冲突的极端形态之一就是大规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
在我国,“群体性事件”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定义, “群体性事件”曾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的,由一定人数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群体,采用在国家规定的渠道和程序范围之外、不被国家认可的方法和手段,直接或者间接地向国家表达利益要求,其爆发速度快,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政府必须在短期内进行处理的事件。
社交媒体的概念是从Web2.0演化而来,2005年奥雷利( Tim 0fReilly)正式提出Web2.0的概念:“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概念2007年由安东尼·梅菲尔德提出,他将之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
本研究力图发现社交媒体的传播学意义方面特征,并给出相应的定义,总结出它的传播机制。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设计理念如下的软件:用户以稳定的身份为核心,每一个用户及其传播的信息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节点,节点之间彼此相连构成开放的社区并分享信息,这样的软件被称之为社交软件(Social Software)。社交媒体是基于社交软件构建的互联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开放式平台来共享信息知识并参与对话。社交媒体有去中心化、快捷性、开放性、平等性、参与性、互动性、整合性等特点,一般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有序性和目的性等特征。
一、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系统构成
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主要由社交媒体、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用户与政府等方面组成。
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和政府是三个基本因素,在当今传媒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用户也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通过社交媒体:在互联网上传递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信息,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此争取社交媒体用户的支持,引导社会舆论,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社交媒体用户在这个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决定舆论的方向,也可以对三者施加压力,从而决定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方向,下面具体分析这四个要素:
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是指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民众,他们直接参与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在本研究中,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指的只是直接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民众,不包括进行网络围观的社交媒体用户,这是因为,尽管社交媒体用户在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解决中可能起到重大的作用,但从决策的角度来说,是那些直接参与者,而不是社交媒体用户,决定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和结束。
从占有信息的角度来说,政府具有天然的优势,有统计表明,在当前中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信息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和3000多个数据库”政府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具有主动的地位,政府的应对是关键。
社交媒体运营者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社交媒体、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用户与政府系统中是中介因素,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政府都力图通过社交媒体控制信息走向进而控制舆论,使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社交媒体具有双重内涵:社交媒体一方面是信息传播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是具有大众传媒特征的媒介组织,因此兼具工具性和组织性两种特征。因此,社交媒体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比较复杂,它既是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社交媒体用户用以发声的工具,也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形态,它可以通过推动“热门话题”等方式,对突发性群体事件进行议程设置,推动或者隐匿信息的传播。
此外,社交媒体还有自身的利益需求,有作为经济组织的一面,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自己的利益,社交媒体最大的收入来自广告商,而广告商又是根据社交媒体的使用率来确定投放广告的金额,为了吸引受众,社交媒体夸大或者歪曲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司‘能性。
在突发性群体系统中,社交媒体用户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当中,但他们在互联网中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信息的传递和对共同话题的讨论,影响着舆论的方向,也可以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管理者和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促进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
二、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之间的关系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解决,有赖于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与政府关系的博弈,社交媒体在其中起到工具性的作用。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希望从社交媒体用户那里获得道义上的声援,形成社会舆论:希望政府能够满足自己的具体要求。社交媒体用户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能够坚持自己的正当要求直至事情解决,并希望藉此推动政府进一步改革,促进社会进步;希望通过社交媒体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传播自己的要求。
社交媒体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作为持续的消息来源:希望吸引更多的社交媒体用户,增强自己的黏合力:希望政府呼应社交媒体用户的要求,进而凸显自己的影响力。而政府则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减少事件影响,尽快平息事件:希望能够通过控制社交媒体,减少信息传播;希望社交媒体用户不参与不扩大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网络信息传播,尽快消除网络影响。
在整个系统中,社交媒体居于巾心地位,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影响社交媒体用户,进而生成舆论影响政府,社交媒体用户则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讨论,形成舆论影响政府,政府则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社交媒体用户。
从本质上讲,社交媒体能够影响舆论的生成,这是社交媒体影响力的根源所在。而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将影响到系统的发展。
三、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的运行演化
突发性群体事件在社交媒体条件下的演化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直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积极回应并如愿满足他们的诉求,从而促成事件的积极解决。此种情形是一种常态化的问题解决机制,不容易引起媒体和网民的注意。但这样的解决发生,政府和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的损失最小而收获最大。
第二,政府一开始并没有回应并满足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的要求,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通过社交媒体自己的要求,并在现实生活中采取如聚集、游行、示威等活动。这会导致以下后果:
1.该事件没有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注意,不成为焦点。没有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注意,其信息就会迅速沉没。这会导致:(1)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放弃了抗争。(2)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将事件闹大,继续抗争,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当然,有些事件由于缺少吸引社交媒体用户的因素,比如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提出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道德上的吸引力;事件本身缺乏新闻要素:政府对相关信息控制过于严格等等;因此无论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怎么努力,都无法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重视。
在当下网络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视频想要“走出国门”并非难事,但是想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遍地花开”,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将以2012年在全球范围内最为火爆的几则视频为例进行分析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这些视频都是怎样走出了国门,并最终红遍全球的。
1明星助力——基于大众的跟风心理
作为2012年度席卷全球、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网络视频、并且引发一系列的文化现象的《江南style》,最初点击率并不理想,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助力,是这首“神曲”最初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而另一支在12年爆红的MV《call me maybe》在之初也仅仅是成绩平平,随后由贾斯汀·比伯一系列明星恶搞的《call me maybe》在网络上走红,迅速引发了一系列基于这支MV的恶搞风潮,《call me maybe》在视频网站上的点击量急速攀升,而后成功席卷社交媒体,成为2012年最火爆的视频之一。
明星的号召力,往往成为一段视频火爆的重要前期因素。当它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时候,人们的跟风心理往往会促使他点击来看看。借助于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交流性、共享性,往往推动了视频的病毒性传播,并最终成就了一段视频的火爆。
2创意十足——新鲜感是吸引眼球的法宝
《蠢蠢的死法》作为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铁路运输公司Metro Trains制作的动画公益广告,提醒大家:没有比“在火车周围不注意安全而死掉”这种死法更蠢的死法了。这支三分钟的视频,在的24小时内即飙升至iTunes排行榜前十名的位置,这支视频“曲风无比小清新,歌词却很暴力,画面更是重口味,萌到一脸血”。充满创意的画面,让人在一点开就被迅速吸引。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则是在youtube上获得超过1亿点击量的视频五人共弹一把琴,清新的曲风,加五个人一起弹一把吉他的极富创意的画面,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前来观看,一时间,在facebook、twitter上几乎随处可见这支视频的链接,在国内的新浪微博、人人网上,也被大量地分享。
富有创意的视频,往往带给人强烈的新鲜感,而新鲜感,则是吸引眼球的法宝。纵观这些在2012年红遍全球的视频,几乎所有视频皆会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有的靠创意取胜,出的就是创意十足这张牌;有的则以创意为辅,使之成为一个吸引眼球的重要部分。
3剑走偏锋——基于大众的猎奇心理
在当今信息快餐消费时代,人们每天摄取大量的信息,往往导致“懒得动脑”,更倾向于不需要动脑子就能取悦眼球的东西。而这种心理,推动着一系列恶搞的、剑走偏锋的视频蹿红。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诸如曾在12月在极其火爆的恶搞版《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用夸张的表演,戏谑的歌词、荒诞的剧情恶搞了原唱Taylor Swift,这段视频原本在Youtube上点击率并不高,后来被连接到了Facebook、Twitter上,迅速窜红,点击量在半个月内提高到5000万。后被网友转载到国内的视频网站上,并在人人网、新浪微博上被大量分享,据统计,截至2013年初,该视频的点击量已经突破一亿。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恶搞视频《奥巴马对罗姆尼史诗说唱》,由于正值美国大选期间,与罗姆尼、奥巴马有关的讯息本就具有极强的吸睛力;而加入和史诗说唱这一元素进行恶搞,则十分引人好奇。
大众往往存在一种猎奇的心理,往往喜欢探寻新鲜、特别的东西,一些视频刚好剑走偏锋,迎合了大众猎奇的心理,从而得以走红。
4人文关怀——全球通行的共同情愫
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外,一部视频中如果具有强大的人文关怀,着眼于饥饿、贫困、污染等世界性问题,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制胜法宝”。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视频有《只是为了孩子》。这部视频由一个名为“被遗忘的儿童”的美国非政府组织在视频网站上,自2012年3月上旬起在国际互联网上受到广泛关注,仅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不到一周的时间观看次数便超过5千万次。这部纪录片控诉了乌干达反政府武装头目约瑟夫·科尼使用童子军及屠杀等罪行。片子中体现出的对孩子的浓浓的关爱,无处不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可以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引发共鸣。
5温馨搞笑——大众对正面情绪充满渴求
《我吃了你的万圣节糖果2012版》是2012年万圣节大家收到的又一个礼物。在重复的问题下看不同孩子对于糖果被父母吃掉的不同反应,简单,温馨却又笑点十足。在整个片子中,几乎没有用到任何高科技的拍摄手段,也没有丰富的场面调度,甚至无须前期充分的预设,仅仅是父母手里的手机捕捉到的孩子的实时反应,就组成了这样一部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都发自内心微笑的片子。
关键词:多媒体;平面设计教学;应用
我们所谓的平面设计就是设计人员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将不同的图形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图案。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赋予了平面设计新的活力。下面我们将主要讨论多媒体在平面设计教学领域的应用。
1多媒体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优点
多媒体技术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却很快。另外,多媒体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却能被应用在平面设计的教学中,肯定有其特有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效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平面设计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设计者们为了得到最佳方案往往需要修改很多次,把很多时间浪费在修改图纸上,严重地影响了设计者的工作效率。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好可以避免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画制和修改图纸,为同学们修改方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让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构思更好的设计方案,长此以往,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创造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好的设计作品的诞生几率。
(2)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平面设计的精确度。如果我们在平面设计的时候采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直观的看到我们的设计方案的真实效果。采用多媒体可以有效的避免过去采用手绘方案展示图时的缺陷,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彩绘时间,还可以逼真的模拟出最后的效果,从而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设计方案的缺陷,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的设计作品的完美性。
(3)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告别枯燥的绘画生活,还可以让同学们应用先进的设备学习平面设计。在强烈的好奇心的推动下,可也大大的提高同学们对于平面设计的热情,让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同学们全方面的发展。
(4)多媒体技术可以缩短平面设计的设计周期。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需要进行很多次的修改,而多次的修改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绘制大量的图纸,花费大量的精力。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只需要在计算机上简单的修改一下就可以,而且在方案确定以后可以直接利用打印机将设计图纸打印出来就可以。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缩短平面设计的设计周期。
(5)多媒体可以为我们提供逼真的视觉效果。应用多媒体技术,我们不但可以简单地将不同的图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还可以直观的看到我们的设计方案的最终效果。另外,利用计算机图片处理方面的相关技术还可以让我们的设计方案具有立体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设计方案赋予新的生命力。
2多媒体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即使是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也不例外。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多媒体在平面设计教学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2.1不要过分强调制作技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想充分发挥事物的优势,尽量避免事物的劣势,就必须学会如何合理的应用各种事物。比如,如果我们想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推动平面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应该学会合理利用多媒体。我们再利用多媒体进行平面设计的时候,应该做一个具有相当专业的平面设计能力的计算机操作者,不要过分的强调计算机图片制作技巧,反而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方案设计上。因为一个好的设计方案的标志并不是采用了多么先进的制作技巧,而是设计方案的新颖和实用程度。
2.2考虑平面设计方案时不能过分地依赖计算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整个国际社会中,不仅是我们中国,就连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的设计人员也被多媒体技术影响了。现在很多设计人员认为平面设计就是简单的在网上找几张图片,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简单的拼凑一下就可以了,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平面设计是一个需要创新和改变的工作,我们在思考设计方案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不能让我们自己的思维被计算机所禁锢。我们应时刻保持一种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平面设计行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多媒体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虽然计算机技术诞生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但是计算机技术被实际应用在平面设计教学工作中的时间却很短。所谓的平面设计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诞生的艺术性的活动,它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创意和先进的制作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面设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平面设计的教育方式,更是为了顺应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多媒体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是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成果,它预示着我们的平面设计的教育方式将会发生质的改变,通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促进我们的平面设计进入到一个完全崭新的时代。
4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平面教育事业的需要,更是时代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在应用多媒体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打乱设计和设计主体的关系,防止设计的随意性,追求设计方式的多样性。因为对于真正优秀的平面设计来说,新颖的创意才是至关重要的。其实创意包含了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活点滴的累积的和突发的创作灵感。而对于优秀的平面设计来说不仅需要好的创意,先进的制作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多媒体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正好弥补了过去的平面设计的技术落后的缺陷,为平面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平面设计教学工作在多媒体的帮助下会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们的平面设计行业也会越来越好,我们也会欣赏到越来越多的更好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吕璐.电脑在平面设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8(08).
关键词: 分析化学课程 建设多媒体 教学课件建设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关于测定物质的质和量的科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同时又有严密、系统理论与实际密切相结合的学科。分析化学作为四大基础化学之一,成为化学、生物、环境、食品乃至材料等诸多专业的学科基础课[1]。
长期教学发现分析化学在以往教学中主要存在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多、课时不断减少的问题,这样在教学中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消化程度[2]。为推动分析化学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利用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学习,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课程内容,所以本文对分析化学多媒体课件进行建设。
分析化学多媒体课件利用Adobe Dreamweaverruan软件制作,安装运行方法为360软件。基于简单、通俗易懂、设结构清晰、定位准确、表述规范、与课堂同步原则加以建设,适合相应认知水平的学生。操作方便、灵活,交互性强,启动时间、链接转换时间短。本课件共有以下几个模块:
1.课程介绍
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实际授课包括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且理论和实验分别为独立课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本环节主要介绍分析化学及实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形式、主要内容。通过此环节建设,便于自学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而充分了解分析化学的作用、任务及意义。
2.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进程的总和。本课件中的大纲分为理论课程大纲和实验课程大纲,此环节建设从教学角度出发,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了叙述。主要介绍了各章主要内容、难点和重点。通过教学大纲,学生了解了分析化学的重点及难点,可以有的放矢,攻克难关,充分学习掌握分析化学的知识点。
3.教学ppt
理论教学ppt与实际教学同步,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消化知识点。ppt色彩搭配协调,视觉效果好,符合视觉心理。界面布局合理、新颖、活泼、有创意,整体风格统一,导航清晰、简洁。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动画切合教学主题,和谐协调,配合适当。制作精细,吸引力强,激发学习兴趣。逻辑结构清晰,层次性强,具有内聚性。其中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符合国家标准,知识内容范围完整,知识体系结构合理。重点难点突出,启发引导性强,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利用ppt,对于难度较大的地方机动自主调节学习进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自主学习、复习及消化知识点。很大程度解决学生笔记难记,复习难度降低等实际问题。通过每一章节理论ppt制作,了解每章节小结、问题提示、课外知识和知识点归纳等功能。一些相关课外知识的介绍可以提高学生对分析化学的认知,每一章节知识归纳让学生系统领悟各单元知识框架。
4.电子教材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促进教师和学生在分析化学学习领域内沟通与探讨,配合多媒体课件中的教学ppt,利用网络资源――《分析化学》华东师大等编著的第四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方便学生自学。通过以往对学生使用纸质教材习惯的研究对比发现,电子教材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加入书签、标注和笔记等功能。具有丰富色彩的调色板、万能橡皮擦和荧光笔等辅助工具可以让学生随意对电子教材进行标识、擦掉不想要的标记或更改标识;选择自己喜欢的任一颜色对电子课本进行标注,通过各色荧光笔对电子教材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分类。进而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强化记忆,从而轻松攻破知识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目的。
5.实验内容
包括实验的电子教案和教学ppt,优化分析化学实验结构和数量,内容完整翔实,方便学生预习,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实验内容,探讨、分析、解决分析实验问题。实验视频点播,直观、简洁的实验ppt教学内容容易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实验中学生动手做的效率;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实验,让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发挥,造就与时俱进的、具有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6.习题与思考题
通过此环节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本模块有各章书后思考题及答案,以及8套分析化学试卷,便于学生自学、复习及自我检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某一课程对该课程需达到的目标状态缺乏全面细化的了解,造成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还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不能轻易确定。做习题在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检验学习效果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认真完成课堂作业,积极主动地发挥每一道习题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有效提高思维能力,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7.在线答疑
通过此模块可以学生为核心进行远程教学,支持学生在线提交疑难问题,教师通过远程电子白板进行在线解答,同时分发参考资料或各类通知给在线学生。较好的人机交互――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交互、讨论。通过此环节,做到问题不拖延、不积累,难点疑点及时消除,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课件建设简洁不花哨,通俗易懂,与课堂同步,实用性很强。采用多媒体手段,利用网络、图、文、生等交互作用便于学生熟练系统地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作用,并将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恒武.分析化学基础课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调查和思考[J].大学化学,2009(06).
关键词: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15-02
电大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能够有效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与工作能力。电大的远程开放式教学方法依托于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对资源的管理效果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提高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效果,解决当前阶段部分电大的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存在的资源建设和管理问题,本文对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究其有效管理措施。
一、电大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及管理现状
广播电大在教学形式上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院校存在显著差异,电大采用远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依赖于国家各级电视广播大学与其他关联性大学的分校共同联成的远程教学系统,通过计算机的通信网络或卫星电视等信息化科技手段进行教学。该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自主性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教室教学环境,学员可以通过网络在变动的环境中进行日常学习活动。
电大的远程开放式教学方式是信息时代的发展成果之一,对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提出了一定层次的要求。基于此,媒体网络教学设施被引入到电大的教学课堂中,并且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形成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起步时间较晚,应用技术水平较低,导致部分电大缺乏媒体网络教学的实践经验。在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大量涌入的形势下,电大的资源管理过程出现了部分问题,主要包括:首先,媒体网络教学所依托的软硬件设施缺乏专业的检查与维护,硬件设施的落后与软件环境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正常使用;其次,资源数量较多,内容过于繁琐,且管理方式混乱,缺乏规范统一的分类检索标准,导致院校资源不能体现院校优势以及学科专业性;最后,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环节的设置缺乏科学性,模块安排缺乏分工的合理性,导致管理效率低。为提升电大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的效果,下文对其教学资源管理的措施进行分析。
二、电大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及管理措施
(一)重视软硬件设施维护,改善资源管理环境
远程开放式教学设施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硬件设备主要有电子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室和卫星电视接收设备,软件环境主要包括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以及计算机的网络环境等。软硬件设施是电大远程教学资源的载体,在媒体网络资源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远程课堂提供稳定常态的教学环境,提高远程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各级电大院校应重视对软硬件设施的维护,改善资源管理环境。
由于硬件设备的工作特点,其检查和维护以设备运行状态和零部件的工作情况为主要对象,首先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设备检修技术人员定期对媒体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维护,并完善设备报修和反馈制度,便于技术人员及时处理报修和损坏的机器设备,保证教学资源的正常使用。其次,电大的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设备生产厂家提供的质量保障服务,为学校的硬件设施办理保修业务,在保修期内保证设备可以进行返厂检修或原件更换,保证机器的检修质量。软件环境的维护工作以软件应用的和网络环境的监测和维护为主要项目,首先,学校对资源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其软件管理和网络维护技能;其次,将日常维护工作落到实处,例如在网络媒体教学平台、IP课件的演示平台以及网络教室交流平台的建设中重视各环节的建成指标,同时注重校园局域网的改造和升级,避免因网络故障造成资源共享阻塞。
(二)强化教学资源选择,体现电大学科导向
广播电大积累的媒体网络的教学资源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各级广播电视学校的网络课程资源、课程教学文字和视频实录、教师的教案整理资料,以及多媒体资源素材库。电大的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整合了远程教学系统中各参与单位的共享数据,目的在于为全体学员提供质量可靠、学习性强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对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以不同院系的学科特点为导向。在资源整合中体现学科导向,可以以院校的教学优势项目或资源涉及的学科内容为分类标准。
对媒体网络资源数据库进行针对性的整合,可以根据院校的教学优势为基础,例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其优势专业包括粮食工程、食品营养和检测、旅游管理、生物制药科技等,因此在进行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强化优势专业的资源引进和整合归纳,对涉及食品安全、粮食种植技术、生物医药、旅游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资源重点管理,为优势专业实现跨越性发展提供有力的教学资源支撑。其次,以资源设计的学科内容为导向,即在电大的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中,根据资源的教育内容差异,对所有资源信息进行统一、规范的整合,电大教学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包括计算机学、土木工程学、经济学、汉语言文学等,同时,各学科下属的不同方向的专业,通过对资源进行细致分类,为学员提供针对性强、参考性高的教育资源。
(三)规范资源管理过程,健全资源管理机制
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涉及到教学工作的各个部门,需要设立完善的、具有高度联系性的板块和环节,以保证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资源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内容整理的统一、规范,以及数据整合、修改、导入和导出等环节的有机运作。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健全机制中各模块和环节的工作方式。
首先,制定统一、开放、规范的数据整理模式,根据资源内容的差异,对数量庞大的媒体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编码,并添加索引功能,例如对不同媒介载体的教学资源以视频、录音、文字等形式进行分类,对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以计算机学、经济学等方式进行分类,并提取资源内容的关键词,提高可搜索性,从而推进资源数据在网络教学数据库中的管理成效,减少数据报错情况的发生。其次,将整体机制分割为不同功能的模块,各模块分别对资源建设过程的不同方面进行作业,达到联合管理的效果,提高机制的完善程度,例如设置安全模块,负责对媒体网络的运行环境进行监测和维护,设置用户模块,为资源共享用户提供资源搜索、上传、下载等功能服务,同时对用户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设置系统模块,以及时应对系统故障情况。通过各模块和环节的建立,不断提高资源管理机制的完善性。
三、结语
广播电视大学使用现代化的远程教学方式,为社会人员群体和在职人员群体提供动态的学习条件。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建设可以有效帮助电大实现此类半脱产式和业余式教学课堂,为全体劳动者提供再接受教育的客观条件,提高自身劳动素质。在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需要对软硬件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对资源内容进行针对性整合、对管理机制进行补充建设,通过不断积累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经验,有力促进电大教育取得更好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华.试论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今日中国论坛,2013,31(17):200.
[2]王凤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8(09):162-163.
[3]叶珊.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资源运用情况的分析与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0(04):26-27,77.
关键词:远程教育;媒体资源;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09-02
远程教育的一个核心因素就是教育媒体资源,教育媒体资源是近年来远程教育开展中的重要研究对象。随着科技的发展远程教育得到了完善,教育媒体资源的数量得到了进一步扩充,但如何在教育中加入工作经验,使学习者在远程教育中进行探讨性学习,合理地配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都是在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建设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应当具备的特点
良好的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应当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性。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教育事业作为国家事业,在建设过程中要对人力统筹、硬件配置、政策法规等多种条件进行综合考虑,这也决定了有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具有系统性[1]。(2)开放性。知识经济具有全球性,资源开发从微观到宏观、从地区到全球、从局部到整体,因此在不同层次需要确立观点。我国土地辽阔,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地域教育资源应当具有动态交流性和互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远程教育媒体资源需要具有开放性[2]。(3)规范性。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建设必须要符合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要对标准进行统一,需要符合我国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因为,我国土地辽阔,所以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要想做好教育资源媒体建设必须要对媒体资源标准进行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媒体资源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发展[3]。
二、一体化设计构思
多媒体一体化主要包括媒体内容侧重和媒体的选择。注重多媒体教材一体化设计,应当在资源建设工程中对各种教学多媒体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使不同多媒体之间的优势能够起到互补作用,实现资源建设最优的目的。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正逐渐向宽带、高速、多媒体等方向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不断向灵活性、双向交互性、实时性等方面发展,这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4]。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教育机构应当努力对计算机网络课件等新兴的教学媒体进行开放,使远程教育优势能够得到体现。在信息技术获得巨大成功的今天,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中必须注重对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利用和优化。对不同多媒体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以最快捷的速度将学习使用的信息传递到学习者和教师的手中。远程教育资源一体化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学习者作为整个教育的中心,让学习者在课程组的帮助下,能够对不同的多媒体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全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接受知识,使学习效率能够得到最大化。
三、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建设中常见问题
1.资源滞后。在教育中许多内容同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相关教育资料却没有得到更新,观点存在错误却仍然被沿用。显然课程的改革主要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因此教学资源应当随着课程体系的改变而随时发生变化,确保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提高[5]。
2.教育资源过于单一。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资料比较多,而交互式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较少,并且专业课程也并不突出,尤其是新专业的教育媒体资源往往很难跟得上实际需求,许多专业只有文字教材,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明显跟不上时代需求。
3.教育资源交互性差。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实现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设计上要有学生参与,实现学生写作为主。传统教学资源在设计上主要以教师讲为主,并没有深入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设计上,并且在设计上缺少协作性学习和探讨性学习的设计,教学资源没有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合理的设计。
4.教育资源数量大,但内容差。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专业课程开设的步伐越来越快,门类也越来越多。充足的教育媒体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有着重大帮助。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资源还无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对教育资源进行定期更新,多数媒体资源都是将传统的教育资源进行扫描,就是简单的教材搬家,多媒体教材并没有发挥多媒体应有的特点,没有对知识逻辑结构、学习心理进行准确分析,导致教育多媒体资源无法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6]。教育媒体资源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并不多。简单地将教育资源整合到网上就成为了教育资源,没有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缺少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导致了教学资源数量庞大,但是内容却较差的不良情况。
5.网上课堂存在很多空白。虽然现在网络课程得到了增加。但从整体情况来看,网络课程所占比例仍然很低,网上课堂建设失衡较为严重。部分课程内容贫乏或者是简单地将文字教材进行翻版,这极大地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策略
远程媒体资源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经常会被人们所提到的机制、投入、队伍问题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资金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够获取到相应的成效。高投入搞出来的不一定是精品。因此在远程媒体资源建设中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策略。
1.对传统教育资源进行利用。传统教育资源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财富,其中有很多的优秀素材和资源,因此在建设上不能将所有的资源都抛掷一边,应当将传统的教育资源合理地转换为媒体资源,使其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2.兼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教育媒体资源需要解决“教什么、如何教”和“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在教育媒体资源的建设中要对教师的需求、学生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分析了解教师和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做好教育资源建设任务。
3.贯彻“学生为主”的思想。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远程教育学生和教师无法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因此以学生为主在教育中就显得更加重要。在远程教育中,一方面教学资源需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远程教育中能够完成互动,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7]。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在了解媒体资源、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帮助、引导、管理、监督,使学生主动学习,并且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确保远程教学方式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
4.协调学习者个性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在远程教育中要对媒体进行正确的选择,确保媒体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通过远程教育,学生利用网络可以对网络资源进行浏览和检索,因此在教育媒体资源建设中要注重对网络资源的选择和优化。一般来说,第一步要做好教学设计,要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专业性质,要对使用者文化情况、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地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对教学媒体进行一体化设计。虽然教学媒体的功能和性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主要还是看对其的应用是否得当。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优点,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条件不同、课程不同、学习者的个性不同选用的媒体也会有所差别。
5.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远程教育的种类很多,因此在媒体的选择上一定要合理。通常来说,印刷教材对许多类型的课程是一种很好的媒体,但是如果课程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实时反馈时,那么电脑、电话会议等就会成为很好的媒体。在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建设时应当由学科专家作为主持人,同时要加强建设过程中的审核和监管,多媒体一体化设计方案中的每种媒体应配备优化的建设力量。但建设的资源被投入使用后,应当进行跟踪调查,并要进行实时反馈,根据需求的改变不断对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更新。
6.促进网络教学平台提升。教学平台首先要确保学生使用起来要便捷,其次要确保管理人员、教师、技术人员使用便捷。因此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依据教育部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为日后的管理提供方便。此外,针对不同的课程应当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要求,在平台提升上需要将个别化和大众化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应当使平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结束语: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文字教材仍然是整个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学媒体之一。但音像教材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具有特色的教材之一。学生通过音像教材可以获取到其他教材中无法获取的技能和知识。因此在日后的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建设中应当加强在音像教材的投入,不断提高制作水平,使音像教材的师生互动性、教材真实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2][美]嘉格伦(Glenn R.Jones).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万小器,程文浩,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丁兴富.远程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和媒体教学[J].中国远程教育,2010,(10).
[4](美)白甫丽・艾碧著,丁兴富,译.网络教育――教学和认知发展新视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5]黄丹青.远程开放教育的各国特色和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0,8(1).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文化认同对于塑造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个人对集体文化的认同,是一种个体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是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自愿融入。文化认同的最重要的是对一种文化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认可。文化与价值之间联系密切,价值通常需要以文化为载体才能有效地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思想,一个社会形成价值观,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个体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价值认同对文化认同的至关重要,在实现前者的基础上后者才可以真正被实现;反过来,自愿的接纳和支持某种文化,才会有文化自信,然后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实现文化认同是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也会帮助个体强化价值观。真正有意义、有效果的价值教育必须必须以认同为基础,帮助个体融入群体,形成对文化的自我认知、和选择。如果缺乏文化认同,价值观教育很难进行。
2 新媒体促进主流文化传播
利用新媒体促进文化传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从而在诸多文化冲击和思想交锋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和统摄力。
首先,在国际层面上,新媒体对主流文化的宣传,可以增进海外学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在互动过程中,逐步修改及塑造其身份和利益,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帮助其抵御海外不良思想的侵蚀,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尊自信心。此外,通过新媒体,也可以将中国现代化的成熟的思想体系展示给全世界,增强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认同,从而有利于掌握时代话语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其次,通过新媒体与主流文化在国内的互动,使国内民众更容易深化对主流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有助于增进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动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
3 新媒体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被解构,从而也令原有的文化生态被改变。新媒体以其传播多渠道、接收多形式的特点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建构起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的多领域、多层次的文化空间,开启了一个突破时间、空间的文化交流模式。其承载的丰富文化资源以及共享平台给主流文化认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并以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愈发深刻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新媒体在互联网社会中传播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传播文化,也对文化进行了再创造,成为信息处理和发散的中心。在今天文化交流高度密切的环境下,使用新媒体来创建和拓宽一个思想共通的空间,给了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增加认同感一个平台。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离不开新媒体,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也在随时随地进行,人们接受巨大的信息量,文化对其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以提供一种虚拟空间和增强现实的文化影响为翼,以本土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为思想来源,以图像、文字和音频为话语形式,提供全景和更灵活的互动环境,从而逐渐塑造一种新的话语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主动进行文化活动的条件和场所,激起大学生表达情感和诉求的欲望,促使大学生进行更多的文化参与行为,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调整其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构,形成和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而且凭借其动态化、多重化、个人化和自我反省的性质,双向互动、自由点播和去仪式化的特点,进一步推动文化认同从物质内涵向形式内涵、从外显认同向内因认同转变,进而推动大学生行为模式、思考方式和价值观的重塑和增强。
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更好的连接了本土文化空间和全球文化空间,不仅传播了本土文化,也使大学生更易接触到广阔的外部世界,这使得大学生的文化身份更具有流动性;另一方面,丰富多样的新媒体技术也使大学生更易接受这种方式下宣传的本土文化,引起文化共鸣和增强文化认同。
4 利用新媒体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认同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得到加强,包括简历特定的网站,运用多种教育渠道,社会舆论,以及完善的社会机制等途径以弥合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互动平台动态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络”。
2.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启用网络互动平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染力。
3.以主题宣传网站占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网络阵地。完善话语机制增进大学生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