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利水电行业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节水灌溉;农田水利;乡村振兴;高职教育;创新
1研究背景
1.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全国共有耕地面积12786.19万hm2,全国耕地灌溉面积为6916.05万hm2,其中广西为173.10万hm2[1]。与此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根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31605.2亿m3,但是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239.8m3/人[1],远少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是十分必要的。进入21世纪以来,在农业节水措施上得到大力发展,据统计,有效灌溉面积由2000年的5382.00万hm2持续增加至2019年的6760.00万hm2[2],与此同时,尽管每年全社会投入节水农业的资金高达50亿元以上,但是农业部门的节水成果与预期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用水量的降幅仅为2.9%[3]。可见,农业水资源短缺目前还是我们仍需面临的一大难题,农业节水工作还任重道远。
1.2广西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现状
广西耕地面积为441.94万hm2,截至2020年底,广西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3.10万hm2,占全区灌溉面积的95.66%;全区工程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8.93万hm2,占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68.70%。在广西全部工程节水灌溉面积中,以低压管灌为主,达19.46万hm2;其次为喷、微灌,面积达13.33万hm2,其他工程节水灌溉面积达67.18万hm2,广西全区设计灌溉面积达万亩以上的灌区共计3525处。广西有效灌溉面积自2010年以来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在广西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新时期广西水利任务艰巨,全区农田水利工程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节水灌溉技术也势必会得到更广泛、更科学、更合理的应用。
1.3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节水灌溉技术课程教育现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以水利、电力等工科类专业为主的创新型高职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2021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全国水利人才培养基地,并入选广西首批节水型高校。作为水利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可帮促产业振兴,实现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能力,学院面向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管理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了灌溉排水工程技术、水利工程管理、灌溉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技术等专业课程,并结合课程实训,以理论加实践的教学,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最大满足行业及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需求。此外,在学生的技能竞赛方面,学院鼓励在校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并鼓励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充分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原理制作模型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激发创新潜能。
2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与高职教育有效融合
2.1理论结合实践育人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节水灌溉技术相关课程的同时,注重节水灌溉实训实践教育。2021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勇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校内成立校企合作节水灌溉技术协同中心,进一步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及实习实训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学院校内建设的节水灌溉实训基地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节水灌溉相关课程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平台。在学习任务安排上,主要结合地区常用的灌溉排水工程措施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重点讲述渠道灌溉和现代节水灌溉规划设计。校内可开展节水灌溉相关课程实训地点包括了节水灌溉技术展示长廊、节水灌溉技术实操室、节水灌溉产品及模型展示室、节水灌溉示范实训场(智慧农庄、无土栽培实训室)等。实训学生可在节水灌溉技术展示长廊认识节水灌溉技术科普知识,情景式实地认知节水灌溉管路铺设、灌水器种类及效果等知识;可在节水灌溉技术实操室模拟进行微灌系统首部枢纽设计、田间管网模拟铺设实操及微喷灌系统的组装等实训内容;可在节水灌溉实训场的无土栽培实训室开展水肥一体化原理及应用、田间管路铺设、微灌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等实训内容;节水灌溉产品及模型展示室内陈列节水灌溉相关管材、管件、过滤器、各类阀门及灌水器等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实际应用相关器材。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节水灌溉相关实训内容多样,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实践教学,多方法多手段培养学生对于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岗位需要。
2.2以技能竞赛促进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教学
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是从业人员必备的综合素质,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竞赛是加强技能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的有力抓手。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全国性水利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自举办以来,旨在提升水利职业院校学生实操能力,加强水利行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促进水利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行业发展。赛项选择有利于水利事业发展和水利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所涉及的技术技能也是水利行业需要的。第十四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置了《节水灌溉技术》赛项,第十五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置的《节水技术》赛项对于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职业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赛项的设置不断提升学生节水灌溉技术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也促进了节水灌溉技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发展。《节水技术》赛项整体分为理论和技能操作两部分,理论部分涉及到水利职业道德、新时代水利行业精神、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及节水灌溉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喷微灌工程设备基本知识及系统设计、喷微灌工程系统施工安装、喷微灌工程的运行管理、低压管道灌溉技术、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水肥一体化及节水灌溉自动化基本知识。技能操作部分则涉及到微观系统的识图及安装与运行。大赛全方面锻炼了学生在节水灌溉系统设计、施工安装与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综合性实践与创新能力,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起到引领作用,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高技能人才。
2.3农田水利节水灌溉
工程技术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可增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近年来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锻炼了大学生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并且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执行力[5]。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各项举措推动创新创业优势资源集聚[6],于2021年入选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与美国亨特绿友集团、上海华维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了节水灌溉创新创业中心,由校内专业教师及校外的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原理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水利工程系学生参与了《旋转式鱼菜共生模型》《柬埔寨智慧生态示范村》《自主感应灌溉系统》《淋致80°——一种纯净水自热装置》《植物管家》等创新产品的研制,所研制产品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不错成绩。学院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及八桂水利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结合节水灌溉实训基地,校企协同培养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2]徐依婷,穆月英,侯玲玲.水资源稀缺性、灌溉技术采用与节水效应[J].农业技术经济,2022(2):47-61.
[3]徐涛,赵敏娟,李二辉,等.技术认知、补贴政策对农户不同节水技术采用阶段的影响分析[J].资源科学,2018,40(4):809-817.
[4]武建玲,赵文静.推进乡村振兴留住美丽乡愁[N].郑州日报,2022-01-08(5).
[5]张家玲,周倩荟,郑一帆,等.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关系分析[J].科技与创新,2022(2):113-115.
关键词 产业发展 高校 专业设置 对口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Professional
Setting Based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ke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ONG Lijun, YANG Jiqin, WANG Da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Based 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in Guizhou, to predict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direction. Selecting the eight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sis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jor setup, to put forward the characteristic of running a school, strict control the set points of majors, increase the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perfect the new project registration and the suggestions of marketers demand forecasting, to realize the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output.
Key words industry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jor setup; counterpart personnel training
根据贵州省历年统计年鉴得知,自2008年至2012年末,贵州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1.8%增长到25.5%,增长了约2.2倍。贵州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由94530人增长到127963人,增加了26.1%,平均每年以5.2%的速度扩招。根据贵州省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情况得知,从2009年至201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占新成长失业青年比重分别为45.40%、47.17%、54.48%、56.34%,平均所占比重为50.85%。说明在每年新成长失业青年中有一半以上是应届高校毕业生。据中国教育在线预计2014年全国本科毕业生将达到727万。面对这样庞大的大学生就业队伍,使得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那么提出专业对口人才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就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提出问题
针对这一全社会性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和专家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学者曹洪军(2008)则从专业设置预测的方向对大学生结构性失业进行了探讨,提出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必要性。①冯皓(2009)从本科专业设置和社会市场需求的角度进行了探讨。②吴越(2010)等人则根据高校专业结构提出了各种调整转型方案和措施。③曾鸿鹄(2012)等人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④问美琴和苌庆辉(2013)等人则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关于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相结合的模式,以此来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⑤在以往的学者研究当中,都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没有结合“高校―学生―社会―高校”的循环培养过程,也没有具体的数学关系模型。本文将以贵州省生产总值构成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为基础,以高校现有专业和新增专业为导向,确定其产业发展趋势。再结合现今劳动力市场各行业需求人员情况,然后以各行业为基础分析行业中高校的专业,从而确定高校所需培养的专业对口人才。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 对贵州省高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分析
2.1 贵州省高校专业设置现状
据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报道,截至2013年12月,贵州省本科专业共207个。从2012年以来,贵州省启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退出机制。2014年贵州省普通高校本科被列入预警专业包括:会计学、教育技术学、文化产业管理、保险、运动训练、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音乐学、体育教育等10个专业。也就意味着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不符合市场需求从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2.2 贵州省高校新增专业现状
根据高教司官方网站统计,2010年到2013年,贵州省各高校共增加255个专业(含相同专业)。通过对贵州省8所高校4年新增专业数进行分析,综合型大学和师范类大学新增的专业较多,例如贵州大学、安顺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它们分别新增了13个、14个、15个、15个。其共同的特点是主要以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专业为主。贵州省各高校都趋于向综合型大学发展,特别是师范类高校。例如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和安顺学院新增的除教育学与文学3个专业外都是工学、理学、管理学。而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贵州财经大学也新增了日语、艺术设计、传播学等5个文学类专业。新增专业数最少的为医学类高校,例如调查的高校如遵义医学院和贵阳中医学院仅为8个和4个。
就此提出四个问题:(1)高校设置专业是否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2)是否具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3)是否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4)是否依据地方或区域经济的发展。面对众多的疑惑,我们得出结论就是,高校以不断地新增专业来扩大招生规模,实现大学生的规模化生产,以此来促进高校的发展,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出路在哪里这个严峻问题。
3 对贵州省行业发展和新开项目进行分析
3.1 贵州省行业发展趋势
根据贵州省历年年鉴统计得知,贵州省2010年至2012年各行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最大的是建筑业,平均增长率为21.23%,其次为工业和营利业,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37%和16.30%。由此可以看出贵州省以建筑业、工业、营利员为主的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金融业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针对这一趋势,贵州省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适当增设相关专业,以此扩大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
3.2 贵州省固定资产新开项目发展趋势
从贵州省2010年至2012年按产业分投资5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新开项目数来看,新开项目数最多的产业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平均每年新开项目数为1313个。其次为制造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为1305个和1271个。而平均新开项目数最少的为金融业,仅为23个。结合贵州省发展战略来看,随着贵州提出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发展路线以来,贵州省大量引进各项新开项目,特别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这些新增项目可以看出贵州省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一步说明了贵州省高校需要大力培养新增产业中所需要的专业对口人才,为新增投资项目做好人才保障。做到高校人才培养与贵州省未来发展趋势相吻合,结合自身办学宗旨,适当新增时代适应型专业,不盲目的向综合型大学发展,做到特色办学或区域性办学。
4 从贵州省劳动力市场需求人员进行分析
根据贵州省2009年至2012年统计年鉴计算各行业市场平均需求人员得出,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平均需求量最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金融业等产业需求人员最少。2010年至2012年,从各行业劳动力市场需求人员平均增长率来看,增长率最快的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增长率达到48.63%。其次为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0.37%、39.17%、39.13%。而增长率呈反向增长的行业为制造业与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平均每年下降了2.5%和4.5%。由此可以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将向农、林、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行业转移。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当中,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人才需求量比较大,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调整专业,提供合适的专业对口人才。
5 高校专业对口人才培养要求的对策建议
5.1 弘扬高校特色办学,严格控制新增专业布点数目
高校作为一个人才输出的地方,应以培养专业扎实、技术过硬、素质良好的人才为主要目标。那么就需要弘扬高校特色办学的观念,根据办学初衷,作好人才培养定位。提高特色专业的建设,以办出特色、办出文化、办出认可为目标。以特色办学来吸引专业人才,以特色办学来扩大招生,以特色办学提高声誉。同时,在任何一所高校申请新设专业时,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具备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5.2 完善贵州省产业新增项目投资登记,提高工科类专业建设
社会发展走向决定高校毕业生走向,那么在社会产业新增投资项目中,我们必须做好登记、预测和跟踪。通过对贵州省行业发展趋势和新开项目来看,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贵州省各高校特别欠缺农、林、制造业、采矿业、电力、建筑业、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现代服务业等等所急需的专业。由此可知以建筑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为首的行业就可以带动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例如采矿工程、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等等专业。而在这些工科专业中,需要结合贵州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例如贵州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可以提高相关方面专业的设置和对口人才培养。
5.3 完善市场人员需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对口机制
市场人员的需求决定了高校专业人才的供给,那么就需要建立市场人员需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对口机制。通过贵州省劳动力市场需求人员来看,贵州省主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工业强省为发展战略,意味着需要的技术人才将以工科类为主。而贵州省各高校专业如英语、计算机、会计学、保险、运动训练、教育技术学、文化产业管理、音乐学、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等等专业出现重复设置,使得相关专业人才供过于求而面临失业。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人员需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对口机制,以此来降低大学生的失业率。
基金项目: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671018)
注释
① 曹洪军.建立高校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理性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3:30-32.
② 冯皓.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24-26.
③ 吴越.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政策转型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7:36-39.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建议
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水利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解决水利信息资源不足和有限资源共享困难等突出问题,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质监测、农村水利水电和水利政务等水利业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水利现代化。
一、水利信息化及其有关概念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它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主要包括水雨情信息、汛旱灾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等。在分析水利信息化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与其有关的概念作一简要阐述和比较。
1.信息化与水利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从整体上看,信息化可以分为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信息化及社会生活信息化五个主要层次。实现信息化需要构筑和完善包含六个要素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事业各项活动的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
2.“金水工程”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
国务院大多数部委出台的信息化规划,均以“金”字头冠名,并已形成序列。沿用这一命名方式,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于2001年4月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命名为“金水工程”,并于两年前开始在系统内部使用。在中办发〔2002〕17号文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已明确把“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要加快建设的12个重要业务系统之一进行重点建设。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是“金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骨干工程,是“金水工程”先期启动的重点建设项目。它是根据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需要,建成一个以水雨工旱灾信息采集和雷达测雨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其目标是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决策依据。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水利信息化、电子政务与“金水工程”既有区别,也密切相关。首先,近期水利信息化建设被命名为“金水工程”,可以说近期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其次,电子政务(即政府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还包括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等其他非政府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水利是社会公益型事业,在实现水利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水利信息化主要是政府行为,水利信息化也主要是政府信息化(即水利电子政务)。因此,在近期这三者之间是统一的。
二、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水利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是围绕水情信息汇总、处理展开的。从1979~1980年开始,水文信息化开始一些信息源的处理。20世纪90年代前后,水利信息化逐步向以微机和网络为平台转型。到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在电子政务、防汛抗旱、水文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资源调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市、区)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建设了400多个水利卫星通信站,为水利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市、区)的水文数据库和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
2.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于2003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国内先进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信息及系统安全技术、精通项目建设管理的多层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这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2005年首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信息技 术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方向,说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已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
3.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
十大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包括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数字化图书馆,到目前为止,工程建设收效最为显著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已经完成了22个地区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建设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实施了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汛办与7个流域机构的异地会商系统建设,该系统在当年每年全国6~7月间的防总会议、以及各次全国水库安全度汛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配合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水土保持、水资源等各大监测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水利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和水利现代化水平。
三、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利信息化的标准化程度差
我国目前所开发出的信息化软件开发标准大多存在着通用程度不高、性能单一的问题。发达国家水利信息化软件比较成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比较注重其通用性和模块化,开发出的信息化软件在应用上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我国水利信息化软件研发刚刚起步,且大多数由一些水利信息化公司完成,各公司之间由于存在着技术垄断或各自为政,开发出的软件无法保证通用性。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各项信息化标准已经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具体到省级地区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和加强,如国家防洪工程数据库中湖南省洞庭湖地区的堤垸工程编码规则等问题仍不太适用我省的具体水系情况和工程现状,正在进一步的协商和修订中。
2.水利信息化的投资严重不足
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长期以来是靠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依赖国家水利投资搞信息化建设,省级和省级以下水利部门的信息建设经费一般都没有专门的资金渠道,项目建设资金一般都是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补救措施,资金渠道没有稳定保证,这样势必造成水利信息化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的问题。
3.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不配套问题,使得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并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主要表现在:网络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甚至一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各自为政、各自封闭,形成数字鸿沟;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
4.水利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
我国同信息化工程配套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都较为落后,我国水利信息公共网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某些地区通信手段仍较落后。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只有4%,而北美和欧洲已分别达到39%和27%,亚太地区也达到了22%。水利信息网建设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
5.水利信息化人才缺乏
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尤其缺乏IT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达到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必须具备一批精通水利行业的IT人才。我国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引进难。
四、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水利信息标准化程度,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为保证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水利部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统筹安排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年度,多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标准,提高我国水利信息标准化水平。
加大在网络与通信设施、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安全系统等方面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采集系统,制定综合利用方案,促进部门之间的共建共管,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已建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逐步建立支撑业务应用的平台架构,并基于统一平台架构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建设,逐步优化已开发业务应用中同类、共性的功能模块,推进业务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为有效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问题,可以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级政府应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预算要有水利信息化科目,水利信息化资金在水利投入中应占一定的比例,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灌区、水电等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确定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比例,吸收一些水利信息化受益单位、企业投资,外资投资,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3.转变观念,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水利信息化集水利、信息产业于一体,科技含量高,对实践经验要求更高,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水利信息化专门人才。在我国当前水利人才队伍中,水利和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明显匮乏。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彻底转变人才观念。首先是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通过优厚的待遇、丰富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和广阔的个人发展前景吸引IT人才到水利行业就业、创业。同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充分挖掘、利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借助“外脑”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另外,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信息化公司参与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关于水利行业中有关国有资产的概述及现状分析
(一)国有资产限定范围
水利行业中的国有资产指的是水利单位在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水利设施的兴建时,获得了社会效益之外的经济效益所产生的一切资产,也包括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生产经营收入以及社会馈赠等。通常来讲,水利行业的国有资产以形式来分主要有水利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或非经营性资产以及资源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即水资源,而水资源作为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自然资源,既具有其公益性亦具有商品性。这些国有资产主要是来自于水利水电等方面的运营与建设及抗洪防汛安全防护而得来的。
(二)国有资产在水利行业的管理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国家在水利行业投入不断增加,并且财政支持的力度也达近年来新高,但取得的经营效益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水利行业管理体制未完全实现市场化的调整,其国有资产管理处于一种无序和低效的状态,将会影响着水利行业的发展以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使得水利行业始终难以发挥国有资产在实际应用的优势,导致其收入不仅无法维持其正常的经营与运转,甚至是连员工的基本薪资都难以维持,员工在付出后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以至于其工作的积极性有所降低,进而导致整个单位的执行能力下降。
在财会制度方面,水利行业部分单位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部分单位使用1994年颁布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已不能满足国有资产管理要求,水利行业为了自身的经营发展,在生产经营管理上自主性比较强,国有资产管理比较粗放,经营性资产产生的资金往来挂账时间长,金额大,清理不及时,由于单位领导变动或其他各种原因均会造成坏账损失,特别是行业单位设立下属企业等单位在资金调拨、投资、借贷、固定资产购置、处置等由本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进行管理,政府对国有资产监管也只能停留在财政资金管理的层面。
由于我国的水利无法拥有充足的财政支持用以进行日常的维护以及整修,而政府进行的资金扶持大多集中在重点民生项目及维持现有水利资产功能运行上,在促进水利行业发展方面的投资则无实质性的帮助,一般需要水利行业单位进行自筹,水利行业单位自身运行情况较差,以至于国有资产未能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存在着相当大的空白。
二、在水利行业中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革新的意义
国内的水利行业在效益上主要是由上级单位为其制定目标并完成而得来的,其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仅仅只能满足内部员工的最基本需要。相较于整个水利市场而言,水利行业国有单位仍未针形成较为系统和规模化的市场管理体制,其资产的运营以及管理尚有极大的开发空间。通过对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其在市场当中的竞争能力,对水利行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上的调整也可以充分调动国有资产的活跃性,使其能够对水利行业的发展起到正确的促进作用,发挥国有资产对于水利行业发展进行扶持的价值,充分激发国有资产对于水利市场的调节作用,使水利行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以及发展趋势。
三、关于水利行业中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创新思路
在针对我国水利行业中的国有资产进行创新化管理时,必须要以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当前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同时要参考一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将其与国内的水利行业管理现状以及发展情况进行结合,进而提出科学化的管理新思路,从而提升我国水利行业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能力与水平,以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国有资产并发挥出更加巨大的价值,进而创造出更大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一)政府扶持与鼓励
1.合理阶梯定价,保证节约用水。我国的水利行业,因为考虑民生等因素,无法对水利市场进行定价,因此在收益上要远不及发达国家。考虑到我国作为一个能源资源消耗的大国,在满足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政府定价机构对于一些非公益性质的用水应当采用分阶定价的形式,公益性质用水可考虑行业或地域平均定额,对超定额的部分采用提高定价的方式,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水资源的合理节约利用,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对于农业用水而言,为了降低农民在粮食种植以及经济作物种植的成本,可以适当的降低在农业方面用水的价格以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用水效率。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灌溉所占的比重在水利行业中占绝对重要的一部分,承担着举足轻重的社会责任,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用地开发,更改用途,渠道毁损等现象较多,较为陈旧的水利工程设施等特别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用以改善工程质量,节约用水,提高渠系水利用效率,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扶持作用尤为重要。另外,开拓城市供水及及工业用水方面经营范围,对提升水利行业生产经营多元化,拓展收入来源作用明显,财政投资建设可考察水利单位实际,优先考虑以农业灌溉为主业的水利单位进行投资建设,这些单位由于其多年的亏损经营,根本无力进行供水类设施改造,政府财政以尽可能少的财政投入,解决水利行业经营应收入政策性亏损,效益倒挂的问题,以利于更好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3.合理实施财政补贴,拓宽效益来源。政府应针对水利行业的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补贴以作财政扶持,目前,国内对水利行业的财政补贴主要体现在根据水利单位人员编制的一定比例进行补贴,未考虑水利单位实际产业及生产经营业务构成,灵活性较差,适当倾斜农业灌溉为主的水利单位,包括对生活用水以及工农业用水进行差价上的补贴,同时鼓励其承接一些水利项目以作日常的收益来源,并且要开放其管理模式以及理念,要打破地区的局限性,尝试走出去,与国内其他地区或者是国外进行行业合作,从而拓宽其效益来源。
(二)树立正确的国有资产管理观念
水利行业要准确定位其在现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以新的管理理念充分调整,确保充分发挥社会效益,要以负责任的态度管理好国有资产。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时,必须以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为前提,做好对于洪涝等灾害的预防与防护工作,降低因自然因素所带来巨大社会损失,使水利行业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公共价值得以实现。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时不仅需要确保水利行业自身的经营与发展,同时也需要努力维护国有资产的公平与正义,要明白国有资产作为一项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进行管理时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保证国有资产的合理有效利用,要坚决避免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牺牲社会效益的情况出现,要尽量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三)内部管理的革新
水利行业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内部管理上的创新,从而实现对于国有资产的合理高效化管理。针对水利行业在经济性与社会性两者兼顾的特点,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对不同时期不同项目国有资产的实际投入以及产出进行总结,并对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率进行评判和分析,从而提升国有资产在水利行业的利用效率。在财会制度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做好对于国有资产的定期审核与管理,水利行业单位要加强对其下属企业的审核管理,明确其任命的企业负责人需要承担的相关责任,对于国有资产的使用要做好记录工作,并定期清理,以免出现国有资产不明流失的现象。同时要做好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工作,明确水利行业上级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扩大监管范围,细化监管内容;政府财政管理部门要加强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要尽量避免水利行业内部出现私挪公款等现象,树立公正透明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
【关键词】水利施工;科技创新;有效应用
水利工程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建设项目之一,主要负责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障下游及工程周边区域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与支撑作用。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水利施工技术也进行着不断的创新与变革,为提升水利施工技术的先进性,本文对新型施工技术及其科技创新在水利施工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
1水利施工技术中新型科技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的施工正在朝向高效率与大容量并进的方向发展,从而能够满足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需要[1]。由于部分水利施工单位对科技的运用及技术的创新缺乏重视,导致现阶段的水利施工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设备、器械老化,原因可概括为设备长期闲置及施工企业的维护资金有限等;第二,技术落后,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水利施工技术的更新则相对较慢,原因包括水利施工技术适于长期使用,更新成本较高,因此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较少。为提升水利施工技术的科技性、先进性,下文对目前出现的新型水利施工技术进行的探究,并提出有效应用策略。
1.1 水利施工中的滑膜技术
滑膜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应用较为常见,该技术通过成组的液压千斤顶,获得滑升动力,依照初步成型的模板或混凝土面进行浇灌[2]。滑膜浇灌技术的质量控制要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混凝土混合物的挑选须严格遵照的施工图纸或施工计划中的要求,保障的混合物原料的质量符合施工建造条件;第二,混凝土的调配比例需遵循科学、合理、经济的原则,在保障混凝土质量的同时注重施工过程的经济效益;第三,浇筑前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进行测试,并评估其对施工的影响性;第四,滑膜浇筑技术对混凝土的运输及保温情况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的应注重对其坍塌程度及初凝时间进行控制与记录;第五,浇筑过程需保证混凝土无污染,浇筑速度要求均匀、平缓,并进行分层振捣;第六,该技术适宜进行20cm-30cm的浇筑,在此高度范围中进行浇筑,可充分发挥分层振捣的效果,保障滑膜浇筑质量达到预期;第七,浇筑完成后的纠正工作非常重要,能够有效提升施工建筑的安全性,保障滑膜浇筑技术的效果。滑膜浇筑技术具有浇筑周期短、混凝土表面光洁度好、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材料消耗少、安全性强等优势,因此在水利施工建设中得到了越发广泛的运用。
1.2 水利施工技术中的土石坝技术
土石坝施工技术在早期的水利工程施工已开始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施工技术在材料选择与工程实践中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与发展[3]。在材料选择中,土石坝的建造材料要求具备防渗透性与高承载性,其中,防渗透性要求材料的渗透指数≤1×10-5cm/s,高承载性则要求土石坝材料中不含超硬材料,且含水量接近最优指数,保障材料压实过程的顺利进行。土石坝材料的开采根据开采土层的厚度可分为立面开采与平面开采,土层厚实度较高、层次繁多时适宜采用立采方式,土层稀薄、层次均匀且数量较少时适用平采方式。土石坝材料的加工同样是材料的选取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加工的主要目的在于调整石料的含水量,使其满足参与施工建设的条件。含水量提升可采用填筑堆放法、斜面铺料法、传输机掺水法等,含水量减少的方式则较为简单,多采用烘烤、自然蒸发、反复日晒等。土石坝技术的具体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坝基处理、坝面铺压及质检等。坝基处理主要是将坝基周边的各类障碍物(如淤泥、碎石、ρ
1.3 水利施工技术中的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处理技术是水利施工建设的基础,土层中的淤泥及类似松软土质的承重能力较弱(通常最高为50KN/m2),含水量大,抗剪性高,无法满足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条件,施工区域的溶洞也为工程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施工过程中有必要针对该类问题进行地基处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基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现阶段的新型地基处理技术涵盖了岩基处理、覆盖层处理及垂直防渗等三个方面,其中岩基处理中出现了岩溶灌浆法,在部分山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逐渐开始被应用。该技术采用高压灌浆法将速凝熔浆灌入特制的模具袋中,以模具袋置入溶洞钻孔,实现对岩溶通道的阻滞,通常可帮助建造长度50m,深度100m,厚度2.5m的防渗墙,保障水库地基稳固定性。近年来的覆盖层技术开始尝试应用帷幕灌浆法。以某地水利工程施工地基处理的覆盖层灌浆为例,该工程采用自上而下的帷幕灌浆顺序,对钻孔进行循环钻灌,上下分段及钻灌压力见表1。垂直防渗透技术中,建造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是一种新型的防渗技术,该技术适宜在堤基中进行运作,通过钻掘机开钻出连续沟槽或槽孔,再将塑性混凝土注入其中,从而增加地基的防渗透性,提升地基的稳固力。
2 水利施工新型技术的有效应用
科技创新带动了水利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积极地引进新型的施工技术能够为水利施工建设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施工单位内部还需对自身的施工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创造适应新形势下行业发展的良好的主观条件,提升新型技术的应用效果[4]。主要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第一,重视对设备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定期派专业的设备维护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同时还可在某特定项目完工后对机械中的零部件进行针对性检查,替换磨损较为严重的元件,使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第二,提升对技术人员操作技能的培训,现代化技术虽弱化了施工中的部分人力工作,但机械设备本质上依然依赖于人工操作,因此施工单位应强化提升施工人员的科技知识水平,提升其对先进技术的认知程度与实施能力,培训方式可通过定期开办理论知识课程,制定实践能力考核制度等方式进行。水利施工技术的科技创新不仅依赖于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还需改善施工单位内部的技术管理方式,从而全面提升水利施工的科技水平。
3 结语
随着社会科技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水利施工也出现了各类新型技术,包括滑膜浇筑技术、土石坝技术及地基处理技术。水利施工单位在积极引入新技术的同时,还需加强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提升技术的应用效果,使新型科技能够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发挥出自身作用。通过将科技创新与有效应用策略紧密结合,促进新形势下水利施工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颖姑.探讨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现状及改进[J].科技与企业,2013 (03).
[2]胡白清.探析水利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的应用以及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3 (05).
摘 要:工业与民用建筑承担着我国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的建筑任务,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如何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是建筑行业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的管理做出以下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管理
1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定义
建筑物通称建筑,属于固定资产范畴,一般指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程建筑。建筑物按用途可分为三类:①民用建筑, 是指供家庭或个人较长时期居住使用的建筑,又可分为住宅和集体宿舍两类。(住宅分为普通住宅、高档公寓和别墅。集体宿舍分为单身职工和学生宿舍);②工业建筑, 指供工业生产使用或直接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建筑,如厂房、仓库等。③农业建筑, 指供农业生产使用或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建筑,如料仓、养殖场等。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就是其质量形成的过程,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要坚持事前控制,防范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摆在首位。
2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
2.1技术标准
每一行业都有标准,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任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建筑工程的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因此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只要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都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2.2技术支撑
工业与民用建筑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因为只有强大技术支撑才能确保各工序之间的衔接。
2.3检查隐患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会出现一些隐蔽工程,国内现有很多针对隐蔽工程的成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要工程管理者能加强监督和监理,就能有效地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3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管理内容之一,工程的进度不是单方面的,而是需要由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的互相配合,才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进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1加强联络,认真落实
在工程进度管理中,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要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各方要及时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研究对策和解决方案,严格保证工程的进度。
3.2严格保证材料供应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材料是关键,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都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供应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工程的进度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按约定将自己所负责采购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时运送到工程现场,并提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报告等,确保建筑工程的进度不受材料的影响。
3.3按时支付工程款
工程款是确保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如果出现资金流转不畅,必然导致无钱购买建筑材料、工人罢工等现象,施工就难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投资方一定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4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4.1分项工程验收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
4.2分部工程验收
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分部工程,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
4.3单位工程验收
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5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创新
5.1提高素质,增强素质
人才是管理的核心,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等诸多问题,因此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知识、工程施工常识、工程管理法律知识等基本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管理工作,并对工程施工提供可行性、有价值的意见。
5.2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尽管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在多年的实际工程管理工作中,工程的管理人员也积累了许多相关经验。这些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是工程管理发展与进步的基石。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对建筑工程管理方法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保证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本.胡海清.当代工业建筑的现状及发展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李峰岚.现代工业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7(11)
3 东方平.黄新宇.工程建设安全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53-02
能源动力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化石能源日趋枯竭,能源短缺以及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证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对能源科技提出了新的挑战。能源科技发展需要一大批合格的专门人才。高等学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应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优化,为能源动力行业培养出满足行业要求的专门人才。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优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成文,与同行交流。
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面临的挑战
1.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拓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2012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招生门类、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从2013年起,全国本科专业将按照2012版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招生。专业名称的改变,并不仅仅是改变了称谓,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该专业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强调的是热能与动力的转换,而现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涵盖的范围则更宽广了,由过去传统的能量转化与利用领域,发展到今天的能源生产、燃烧污染治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多个领域,与化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关系越来越密切。近些年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兴未艾,形成了庞大的研究队伍和产业,如太阳能、风能、垃圾发电,脱硫脱硝等行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急需高校能提供这方面的人才。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能源动力行业时展的要求,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然而,在目前培养计划中总学分压缩、课程门数减少的情况下,增加新领域课程,必将会对原有的课程设置造成冲击。
2.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和“零距离”之间存在矛盾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涵盖了原来的热能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力发动机、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能源工程和冷冻与冷藏等,这些专业在内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宽口径”培养模式避免了过去那种专业面过于狭窄的问题,使人才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增强了就业的适应性,这也直接产生了不利的方面。在目前专业课程门数和学时都有限的情况下,毕业生在哪一方面都不专,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在工作现场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习过程,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缺乏完善的岗前培训和有效的继续教育制度,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般不乐意接受“宽口径”的毕业生,希望毕业生一毕业能尽快胜任工作岗位,甚至是“零距离”对接[1]。
3.课程体系设置模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喜好厌恶,如有的喜欢动力机械,有的喜欢制冷空调,还有的喜欢热力发电;另外,对个人的发展方向也有不同选择,如有的要考研,有的要就业,还有的要创业。高等教育应该支持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上应该提供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发展方向和未来从事的职业。目前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单一,所有学生四年学习的课程几乎都一模一样,教学内容差别不大,学生几乎都是一个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4.实践教育环节与课程教学之间存在冲突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深入贯彻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上的讲话精神,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在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系统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在总学分和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则不得不压缩理论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甚至得减少理论课程门数,这样培养的人才很难做到“厚基础”, 违背了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实践教育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相脱节,必然影响实践教育环节的效果。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应及时更新。国外高水平大学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本学科新的研究领域和前沿技术。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将MEMS技术引入了换热器课程,将先进的能量转化技术,如燃料电池、生物质能转换、热电转换等引入了热力学课程。和国外相比,我们教学内容就显得陈旧,不利于人才培养。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优化措施
1.增设新领域核心课程,完善人才知识结构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根据能源动力学科新的拓展领域,广泛深入调研,充分了解能源动力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掌握新领域的学科内涵和新兴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确定未来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在满足总学分和学时限制的条件下,补充完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将新领域的课程与原专业课程整合,制定适应学科领域扩展、满足未来人才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2.按专业大类统一基础课程设置,分设专业方向模块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为了解决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宽泛而不专的问题,还是要分设专业方向[2]。但为了防止回到以前的老路,防止专业面过于狭窄,不同专业方向的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大类基础课程应统一设置。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模块化课程,每个专业模块化课程的门数不宜过多,设3-4门,10个学分左右即可,同时设置大量应用性强的专业选修课,强化实践环节,这样就解决了“宽口径”和“零距离”之间的矛盾。
3.建立柔性的课程体系,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建立柔性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构建多样化、课程设置分层次,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3]。通过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对未来从事行业预期和职业喜好加以选择。培养计划分研究型和应用型。“研究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适当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传授专门应用技术的专业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加选修课程门数,选修课程也分研究型和应用型,满足毕业生继续深造和就业的不同需要。
4.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
在强化实践环节的同时,一定要保证理论课程有足够的学分和学时。在总学分减少和实践学分增加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压缩德育课程学分,保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分。同时,改革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类课程都设置课程设计环节,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开展课程设计,通过工程设计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另外,及时修订教学大纲,与时俱进,及时将本学科最新的研究领域、前沿技术在教学内容上得到反映。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问题,有和其它专业共性的方面,也有其特殊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满足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可以借鉴其它专业成功的改革经验,还要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力,杨晨. 能源动力类专业工程教育改革初探,中国电力教育,2011,(21):152-154
[2]于娟, 吴静怡. 能源动力专业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1,(27):158-160
[3]方文彬. 试论大学课程体系个性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31-133
Abstract:The modern electric power supervision system main purpose is the maintenance effective competition market environment, the solution distribution link electrical network company's monopoly question, reduces the fees, the improvement service. Profi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ic power supervision the experience, unifies our country switch economy the special background and the electric power reform process special details, carries on the electric power supervisory system's imit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is one in our country modern electric power supervision system construction process ways.
关键词:电力 监管制度 分析
Key words: The electric power supervisory system analyzes
引言
制度分析的理论及方法论的内核在于,从一个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辩证发展的及历史的视角研究制度的变迁及其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互动作用,以历史分析为主线和重要基石的制度分析框架,对于探索电力监管制度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得指导意义1。
一、西方电力监管制度的分析
1.1 电力监管机构的设置和属性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大多数采取的是独立监管机构模式,集中监管职能于一体,监管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中立性。这种监管制度的出现肇始于对铁路等公用事业行业的监管2。在独立监管模式中,由于中央和地方监管机构的关系不同,又存在着两种类型:垂直监管模式和分级监管的方式。
1.2 监管职能
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市场功能的发挥,各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总趋势是区分竞争环节(发电和售电)和垄断环节(输配电),放松竞争环节的经济性监管,加强自然垄断环节的网络接入监管、价格监管以及安全、环保和普遍服务等非经济性内容的监管(社会监管)。
对竞争环节的经济性监管,不再实行以往严格的准入和价格管制;监管的目标是鼓励公平竞争、防止市场的垄断,保证公平、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监管的具体内容和手段是行业准入(此处对准入的监管主要是审查企业的资质、是否符合环境要求和技术要求等,而不是限制进入的准入管理)、股权结构、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
对垄断环节――输配电的经济监管,主要是网络开放、输配电价、服务质量等,其中输配电价格和网络的公平接入是监管的核心。
社会性监管则主要是对涉及技术(如系统规划、运行)、安全、消费者利益、清洁能源发展、污染物排放、环境保护、普遍服务等方面进行监管。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不同,电力改革的目标选择和改革重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在电力市场成熟、电力供给大于需求的前提条件下,改革的重点是价格的激励性监管,以改进企业的经营绩效、提高行业运行效率、降低电价和提供多种服务;发展中国家却面临发展电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等任务,电力改革的重点是要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吸引新投资以支持电力行业发展。
1.3 监管的监督制衡机制
西方许多国家监管的监督制衡机制由如下四方面组成:
一是实行政监分离。政府各部门负责政策和规划的制定;监管机构执行政府政策,对电力市场进行日常的、专业化的监管。政策制定职能和监管职能的分离,避免了监管机构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执行者的弊端,有助于约束监管机构的权利和减少决策失误。
二是法律授权。监管机构的设置及其监管职能得到法律和监管规则的框架下,依法监管,从而避免了监管机构滥用权利。
三是透明度。透明度的实现主要表现在:清晰地描绘监管机构的作用范围;公开其决策机制;明确的制定监管规则和仲裁争议的程序;公布其决定以及作出决定的理由;将监管机构的行为和被监管者的履行行为定期向公众报告;将监管机构的行为和工作效率报告提交给外部检查人员进行详细地审查。
四是争端解决机制。一般采取仲裁和司法两类,如澳大利亚的电力法庭。
综上所述,现代电力监管机制具有如下特征:独立性;政监分离;放松经济监管,加强垄断环节及社会监管;法律授权,依法监管;有效监督和制衡机制。
二、西方电力监管制度的启示
2.1 立法先行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新修订的《电力法》应该在政府综合部门主导下,制定电力监管的具体规则,其内容应该包括电力监管机构的地位、性质、行为准则、职能、权限、监管产生的责任和后果等以及电价监管的原则、价格控制的方式、上网条件、服务的质量标准、企业准入许可的条件和审查程序、仲裁机制等。
2.2 独立的监管机构与职能定位
能否建立独立、专门的电力监管机构是解决目前政府管制中存在的政监不分、政企不分、监管职能不清的根本途径,也是决定现代电力监管体系能否公正、透明、专业化运行的关键因素。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体现在即要独立于政策制定部门,以减少政府为达到短期政治目的而行使自由裁决权所造成的风险;又要独立于受监管主体,避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利益高度趋同,以保证规制的公正性。
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在建立电力市场、引入竞争的同时,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监管机构。从发展趋势上看,电力监管机构普遍由政府行政部门的直接监管向独立、专业化的监管机构方向发展。
2003年2月24日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出台,明确了“电监会”有效履行职能所必需的职权和应承担的职责,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监管的重大转变,也标志着电力行业深层次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2.3 激励性价格监管制度的建立
根据新管制经济学的理论,由于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涉及到规制者与被规制企业之间的委托――博弈问题。与之相对应,最高限价的价格监管是一种新的规制工具,也是最典型的剩余索取合同。它是在考虑了物价指数的前提下,对输配电价格实行最高限价,此最高限价并非长期固定不变,而是定期进行调整,通常是逐步下调的。
监管机构提前制定下一阶段的最高限价,要求输、配电公司在所要求的时间内,其输配电价格必须低于最高限价。这样就对被监管者创造了一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故而称其为激励性监管。其意义在于,当监管机构与被监管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时,通过赋予垄断企业更多利润支配权的方式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信息租金,以取得提高生产效率的激励;同时赋予被监管企业在不超过价格上限的情况下自由调整个别价格的灵活定价权,以提高社会配置效率。这一激励性的价格监管方式,最早于1984年由英国运用于电信业,然后逐渐推广到其他国家,在电力、天然气、供水、等产业中都得到应用,目前已成为西方最有影响的规制方案.
除此之外,除了价格上限规制这种方式外,西方理论界还提出了其他的激励性规制方案,主要是特许权竞争和标尺竞争。
实践表明,这些激励性规制的实行使企业受到了利润刺激或竞争性刺激,对于促进削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在构建电力监管体制时予以参考。
三、结论
构建区别于传统政府管电体制的现代电力监管体系是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及提高电力产业效率的重要制度保证。对于我国当前的电力监管制度的改革来说,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电力监管制度改革的经验,逐步改进和完善政府监管制度,是我国现代电力监管体系建立的方法,也是监管制度变迁的路径之一。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计划经济的惯性和原有制度基础的缺陷成为现代电力监管体系建立的制度,因此,监管制度的变迁需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制度模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唐爱祖.中国电力监管机构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与人口居住密切相关的建筑行业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正因为如此,建筑行业在我国近年来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产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清楚我国建筑行业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和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正视当前建筑行业存在的发展无序、 竞争恶劣、 市场混乱等现象。不过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在近些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腾飞速度几乎就可以用奇迹来形容。其不管是在建筑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方法方面,还是在建筑的施工机具及劳动力的配置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 而作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工程的管理对整个工程的工程质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1.1 人为因素
(1)整个工程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养和专业素养;(2) 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3) 每个施工人员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要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 严格按照施工项目规范施工;(4)工程负责人员要认真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监督和建设单位的检查,确保施工工程质量。
1.2 材料因素
做好材料质量的控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采购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的业务素质,熟悉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具备一定的材料质量鉴别能力。随时掌握材料造价信息,招标优选供货厂家。按照合同和施工进度的要求能及时组织材料供应,确保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严格执行材料试验、检验程序,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
1.3 环境因素
施工企业在工程开始前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为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有利的环境要充分利用,不利的环境要考虑到,可以避免或者减少不利影响的要尽量采取措施,重在预防和防治,防治措施要得力有效。
1.4 装备因素
施工单位拥有装备的先进程度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化水平不仅代表着施工企业的实力品牌,而且也代表了施工企业的施工水平,同时也体现了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筑单位和施工企业必须综合考虑施工设计方案、建筑技术和设备水平等因素,合理选择机械类型和性能参数。
1.5 安全条件
安全生产是建筑工程质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证,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认真落实各项制度,配备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员,文明施工;建筑单位和监理单位要经常检查监督,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只有抓住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才能稳定施工队伍,不影响工期,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
1.6 技术因素
不管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 工程本身都是由很多环节所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上, 每个环节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工程质量的好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缺乏了技术做支持,工程质量就难以保证, 所以任何工程项目都有各自严格的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能特点。只有在各个环节上都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来施工, 工程的整体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2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物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居住的环境,而且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必须的场所。安装建筑物的用途可以将其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民用建筑,指的是供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居住等类型的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部分。工业建筑,指的是各类生产用房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包括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和层次混合的工业厂房等。农业建筑,指各类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房屋,如化肥库、拖拉机站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对于工程量的管理要坚持事前控制, 防范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放在工程管理的首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技术支持。技术对于任何行业都是必备的,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行业的发展状况,也关系到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所以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管理工作与工程具体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技术进行支持。缺乏了技术的支持,工程的质量必然难以保证,不仅如此,整个工程中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也要有相应技术的支持。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也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企业员工才能顺利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进而确保整个工程的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2.2 严格技术标准。任何行业都要有自身的行业规范以及完善的行业技术标准,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当然也不例外。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任何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根据技术水平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的需求状况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工程施工,只有工程各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2.3 严格检查隐蔽工程。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 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和监理,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笔者在认真阐述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与自身的实际施工经验,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希望可以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本,胡海清.当代工业建筑的现状及发展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