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范文

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

第1篇: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 职业性噪声聋;听觉诱发电位;纯音听阈测试;稳态诱发电位;40 Hz听觉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

[中图分类号] R764.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060-03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从事高分贝音量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机械噪声导致职业性噪声聋也逐渐增多,已成为尘肺后另一种高发病率的职业病。目前,我国对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主要依赖于GBZ 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有关语言频率纯音测听的阈值,临床中采用往往会受到受检测者主观意识影响,影响诊断结果。郑倩玲等[1]报道职业性噪声聋中有66.67%的患者为扩大聋或伪聋。而听觉诱发电位是目前文献报道较多的客观听力测试检查方法,避免主观意志对诊断的影响。本文通过观察语言频率纯音测听阈值与听觉诱发电位对职业性噪声聋的测试结果,探讨听觉诱发电位与职业性噪声聋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选择只接触生产性噪声而未接触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工龄3年以上、有听力损失且配合检查的申请职业性噪声聋鉴定的人员为研究对象,男女不限。排除标准:经声导抗检查中耳功能异常者;有化脓性中耳炎、药物性聋、先天性聋、突发性聋等耳部疾病史者;伴有其他全身疾病,如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等;近期使用过耳毒性药物者。

1.2 研究对象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以高频听力损伤≥50 dB和语频听力损伤≥25 dB为诊断标准,选择2009年2月~2011年9月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观澜人民医院行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职业性噪声聋患者45例,其中,轻度噪声聋24例(轻度聋组),中度噪声聋21例(中度聋组);男37例,女8例;年龄31~55岁,平均(35.5±3.47)岁;工龄2~17年,平均(9.4±3.46)年。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听力检查的25例正常受检者为对照组,男19例,女6例;年龄35~59岁,平均(36.5±3.29)岁,工龄2~15年,平均(9.1±3.27)年。三组年龄、性别、工龄、工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3 检查方法

所有听力检查项目均在工人脱离噪声作业7 d后进行。①纯音听阈测听(PTA)检查:采用丹麦产OB922型纯音听力计,在本底噪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患者PTA与ASSR值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对照组受检者PTA与ASSR测听值均低于轻度聋和中度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内PTA值与ASSR测听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组间PTA与ASSR值变化趋势一致。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A阈值与ASSR反应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722(P < 0.05)。见表1。

2.2 不同组患者BAEP反应值比较及其与PTA的相关性分析

对照组BAEP反应值低于轻度聋和中度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A阈值与BAEP反应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 = 0.670(P < 0.05)。见表2。三组Ⅰ、Ⅲ、Ⅴ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Ⅰ~Ⅲ、Ⅲ~Ⅴ峰间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Ⅰ~Ⅴ峰间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不同组患者40 Hz AEP测听值比较及其与PTA的相关性分析

对照组40 Hz AEP测量值与轻度聋和中度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组内PTA值与40 Hz AEP测听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A阈值与40 Hz AEP测听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 = 0.835(P < 0.05)。见表4。

3 讨论

职业性噪声聋是指长期处于生产性噪声环境中的人们逐渐产生的一种进行性感音性听觉功能障碍。众所周知,超过140 dB的噪声容易导致急性听力损伤,而长期处于90 dB以上噪声者会出现慢性听力损伤,称为慢性噪声聋。此种患者临床中多出现耳内出血、鼓膜破裂、耳鸣等症状,重症患者还可出现消化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症状[2]。目前对职业性噪声聋诊断依据是GBZ 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其规定纯音测听阈值反应患者是否可判定为职业性噪声聋。但此种方法不能避免受检者主观因素对诊断结果的影响,导致出现伪聋或扩大聋。

ASSR是一种客观性检查方法,检查过程中患者处于平静状态,采用不同声频输入刺激量,通过对输出量扫描得到ASSR反应值,其与PTA听力测试一样可以描述患者的听力曲线,因其避免了患者主观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其测量结果比较可靠。王涛等[3]通过多频听性稳态反应评估听力正常青年人纯音听阈,发现多频听性稳态反应与纯音测听听阈呈正相关,可以用于对噪声聋的评估。周峰等[4]对伪聋和扩大聋患者采用ASSR检查,其听力损伤程度均有减轻,其认为ASSR可作为伪聋和扩大聋的鉴别诊断依据,对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听力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008年郑倩玲等[5]通过回归模型评价ASSR与PTA检测职业性噪声聋的相关性,认为ASSR可真实的评估受检测者听阈值,并对如何利用ASSR鉴别诊断职业性噪声聋提出了设想。本研究显示,ASSR检测对照组、轻度和中度聋组患者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PTA和ASSR具有正相关性,与王涛等[3]研究结果相似,说明ASSR可用于评估职业性噪声聋。

BAEP是声音刺激后产生的神经电位,也是脑干损伤后产生的一种比较多见的神经电位,对BAEP检测可客观地反映耳蜗至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当声音刺激后可产生BAEP神经电位,随着声音刺激逐渐降低,BAEP神经电位波峰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诸波中Ⅴ波最后消失。临床中通常以能引出Ⅴ波的最小声音刺激为反应值。本研究对照组受检者BAEP测听值低于轻度和中度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A阈值与BAEP存在正相关关系,r = 0.670(P < 0.05),与孙杰等[6]研究结果相似,说明临床中检测BAEP可用于职业性噪声聋的辅助诊断。众所周知,BEAPⅠ波可以反映耳蜗的神经功能,本研究三组Ⅰ、Ⅲ、Ⅴ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Ⅰ~Ⅲ、Ⅲ~Ⅴ峰间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Ⅰ~Ⅴ峰间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Ⅰ波为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即耳蜗功能受到损伤。

40 Hz AEP是脑干潜伏期的听觉稳态反应电位。韩德民等[7]认为,40 Hz AEP可客观地较好地反映语频率的听阈值。方新[8]通过对比研究,于国内首次提出将40 Hz AEP作为临床中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指标。梁晓阳等[9]采用40 Hz AEP评估72名噪声工作工人,结果显示500 Hz和1 000 Hz的纯音听阈正常时,其40 Hz AEP值差异有显著性(P < 0.01);当纯音听阈提高时,两种测试方法所得听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因此,梁晓阳等[9]认为40 Hz AEP能够客观地、更准确地评估言语频率的真实听阈。本研究显示,对照组40 Hz AEP测量值与轻度聋和中度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内PTA值与40 Hz AEP测听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TA阈值与40 Hz AEP测量值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40 Hz AEP可以准确、客观地反映言语频率阈值。

总之,我国目前职业性噪声聋诊断主要依据言语频率的纯音测听阈值,其结果多受受检者主观因素影响。笔者通过研究发现,ASSR、BAEP和40 Hz AEP可更客观和准确地评估受检者真实听阈,可避免主观因素对诊断结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郑倩玲,刘移民,杨爱初,等.246例疑似职业性听力损伤的临床诊断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39-2041.

[2] 张倩,高下.噪声性聋预防机制的最新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106-3107.

[3] 王涛,华清泉,黄治物,等.多频听性稳态反应评估听力正常青年人纯音听阈的探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5,13(3):156.

[4] 周峰,刘薇薇.耳声发射及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在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中的意义[J].2007,25(12):739-740.

[5] 郑倩玲,朱光华,夏丽华,等.应用多发稳态诱发电位鉴别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临床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6):1700-1702.

[6] 孙杰,陈艳梅,马娟,等.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测结果的分析[J].2010,28(12),924-925.

[7] 韩德民,许时昂.听力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43-355.

[8] 方新.应用40 Hz听觉相关电位反应阈判断客观听阈的探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5,21(6):333-335.

第2篇: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预防对策;高危因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机械通气是临床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及抢救的重要手段,操作具有侵袭性,因此而导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患者的严重并况及致死高危因素[1]。探析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导致的VAP的相关性因素及预防护理对策十分关键,故我院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1月对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者的相关高危因素,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1月523例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者,其中男性303例,女性220例,年龄18~82岁,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科学会制定的VAP的诊断标准[2];经实验室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VAP患者。原发疾病:脑血管意外39例,颅脑重度损伤114例,复合伤160例,呼吸系统疾病210例。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4~61d,平均(21.5±1.7)d。

1.2方法 于患者辅助通气前及开始通气48h后采集痰液标本,经人工气道应用一次性痰液收集器吸取呼吸道分泌物。回顾性统计分析高危因素,包括患者的通气时间、原发疾病、年龄、等。

1.3统计学处理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

2 结果

2.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情况 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者523例,发生VAP100例(19.12%),其中呼吸系统慢性疾病53例(25.23%)、颅脑重度损伤21例(23.68%)、脑血管意外9例(23.07%)、复合伤17例(10.63%),见表1。

2.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与年龄的相关性 60岁以上组与低于60岁组发生VAP的概率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88,P>0.05),见表2。

2.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与通气时间的关系 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患者发生VAP的概率逐渐升高,通气时间低于15d患者无显著差异,通气时间在15d以上患者发生VAP概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56,P

3 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医源性肺炎的主要类型之一,机械通气48h后至拔管后48h内出现的肺炎,其中早发性VAP在4d内发病,晚发性VAP≥5d发病[3]。有文献报道称,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高危因素包括上机前使用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过久,抗生素引起致病菌群失衡[4];不易咯出痰液;意识丧失、长期卧床[5];一般状况较差,年龄大等[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结果显示: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者523例,发生VAP100例(19.12%),其中呼吸系统慢性疾病53例(25.23%)、颅脑重度损伤21例(23.68%)、脑血管意外9例(23.07%)、复合伤17例(10.63%);60岁以上组与低于60岁组发生VAP的概率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88,P>0.05);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患者发生VAP的概率逐渐升高,通气时间低于15d患者无显著差异,通气时间在15d以上患者发生VAP概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56,P

参考文献:

[1]程春华,徐廷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调查及治疗与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7-48.

[2]吴盛,于长申,吴迪,等.N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121-122.

[3]陈永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177-185.

[4]梁英英,钱小毛.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6):166-167.

第3篇: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范文

通讯作者:贺赞静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检测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意义。方法 检测100例RA患者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浓度,分析两者的诊断意义。结果 anti-CCP(+)、RF(+)的敏感性分别为67%、78%;特异性分别为96%、88%,anti-CCP(+)的敏感性弱于RF(+),其特异性强于RF(+),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具体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多关节的慢性炎症,在患者发病后2年内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诊断主要依靠其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指标如类风湿因子(RF)等的检测[1]。2000年首次人工合成环瓜氨酸肽(CCP),并且被成功应用于RA患者的抗CCP抗体的检测中[2]。笔者就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检测在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取得了理想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5月~2011年2月本院风湿免疫科经治的RA患者100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65例,年龄24~67岁,平均(48.5±8.1)岁。

1.2 方法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采用ELISA法。使用德国欧蒙公司提供的试剂,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阳性标准为anti-CCP抗体浓度>25 U/ml。RF: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试剂由BECKMENCOULTER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阳性标准为anti-CCP>25 U/L。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行×列四格表法计算敏感度与特异度,采用Spermans进行相关性分析,P

2 结果

anti-CCP(+)、RF(+)的敏感性分别为67%、78%;特异性分别为96%、88%,anti-CCP(+)的敏感性弱于RF(+),其特异性强于RF(+),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者联合诊断的阳性率得到了增加,特异性达100%,见表1。两者Spermans相关性分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P

表1 RF和anti-CCP在RA诊断中的敏感性和

特异性比较(%)

表2 在RA诊断中RF与抗CCP抗体检测结构的相关性

3 讨论

RA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现行的诊断标准中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从而使该疾病的误诊和漏诊率升高,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比较特异并敏感的指标来协助诊断。在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标准中只有RF属于实验室指标,虽然RF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其特异性相对较低,不但存在于一些结缔组织疾病中,也出现于感染、肿瘤等一些非结缔组织疾病中,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很典型,会给明确诊断带来困难[3]。

应用人工合成的CCP作为底物,用ELISA 方法发现此抗体对该病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RA的诊断。anti-CCP属于一种环状聚丝蛋白多肽片段。最近研究认为,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RA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在本研究中,anti-CCP(+)、RF(+)的敏感性、特异性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者联合特异性高达100%;在两者的Spermans相关性分析中,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联合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在RA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早期诊断RA的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并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郭冬梅,张红卫,陈国强.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临床价值.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7(12):1048-1050.

[2] 陈永红,李三中.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8):1093-1094.

第4篇: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Schatzker分型;三柱分型;胫骨平台骨折;诊断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是关节内骨折中,病发率较高的骨科疾病[1],严重影响了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正常运行[2],若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对患者的生活与健康质量极为不利。但不同的胫骨平台骨折类型患者,其治疗方法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术前对患者的骨折分型,对手术的治疗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分型方法有Schatzker分型法与三柱分型法,本文对这两种方法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治中的指导意义,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进一步区分二者的优势与劣势,为临床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3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10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与女性的例数分别为59例与50例,年龄范围在20~71岁,平均年龄为(31.82±15.03)岁。

1.2方法 109例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治疗,根据X线片检查与CT扫描结果进行术前评估,并按照不同的骨折分型、手术入路方式,选择不同的手术。手术入路方式有前外侧与后内侧的双切口入路、膝正中等。其中,进行前外侧入路的患者口,从髌骨的外侧作为手术切口的起点,通过患者的腓骨小头的中间等部位直至其胫骨结节为止;对于后内侧入路治疗的患者,从股骨收肌结节处作为手术切口,通过髌骨内缘处以及鹅足的前下方处,进行纵向切开;对于膝正中手术入路的患者,进行膝前及下方正中处作为入路切口,开始于患者的胫骨上段近胫骨嵴外一侧处进行入路手术。

术后的引流结束后,指导患者进行长收缩训练,3 d后使用下肢功能锻炼仪进行康复训练。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相关指标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对多组的样本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检验结果P

2结果

2.1 Schatzker分型各类型骨折的术中与术后情况对比 不同Schatzker分型患者的Lysholm评分与HSS评分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三柱分型各类型骨折的术中与术后情况对比 不同的三柱分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Lysholm评分与HSS评分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相关性分析结果 经Pearson相关度分析后,Schatzker分型与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因素的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r分别为0.22与0.31(P

3讨论

胫骨平台是人体中十分复杂的组织结构之一,在膝关节功能的发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临床上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前,需要根据骨折分型结果,才能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而临床上采用X线检查方法,虽然是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与综合使用CT检查法相比,对胫骨平台骨折的塌陷程度评估效果较差,且漏诊率亦较高,不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手术治疗质量,此外X线检查法无法清晰地对后侧冠状面骨折情况进行显示,这对Schatzker分型是不利的。因此,对胫骨平台骨折损伤的正确认识,需要综合应用CT、MRI等影像学诊断技术,才能有利于对该类患者的骨折分型与评估。

在本次研究中,使用Schatzker分型法对109例患者进行骨折分型后发现,虽然不同Schatzker分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数据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但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chatzker分型与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因素的相关性较弱。而不同三柱分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Lysholm评分与HSS评分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Schatzker分型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的是,三柱分型与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等因素的相关性较强,但无论是Schatzker分型还是三柱分型,与术后的骨折愈合时间、Lysholm评分与HSS评分等的相关性均表现较弱,因此,在对该类患者进行骨折分型时,还需要综合应用多种诊断技术,才能进一步提高术后的评估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泌;代谢;体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1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6-0021-02

育龄期妇女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高发人群,而肥胖人群占有较大的比例,目前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不能完全的阐明,有报道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卵巢产生的雄激素过多,所以多以男性化特征为临床表现,而患者体内的内分泌代谢紊乱又可以对雄激素的产生造成严重的影响[1]。我们收集来我院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对其内分泌及代谢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为此疾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93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38岁,平均(29.3±4.9)岁。入选标准参照美国生殖学会鹿特丹工作组修订的诊断标准[2]。其中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雄激素血症患者排除出本次的研究范围。其中肥胖患者55例(肥胖组),非肥胖患者38例(非肥胖组),以体质量指数(BMI)在25.0 kg/m2以上的患者为肥胖的诊断依据。肥胖组及非肥胖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将所有患者分为有月经者及闭经者,前者于月经的第2~4天、后者采用B超进行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处于早卵泡期时,均空腹采集静脉血,离心后取上层血清置-20℃的冰箱内备用。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催乳素(PRL)、雌二醇(E2)、睾酮(T);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雄烯二酮(A2);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的测定方法为氧化酶法;胰岛素抵抗指数(IR)计算公式为:IR=FPG×空腹胰岛素/22.5。

1.3 统计学分析[3]

数据的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其中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对体质量及各观察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检验的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对比

由表1的数据可见,与非肥胖组比较,肥胖组BMI、LH、PRL、T、A2、IR及空腹胰岛素水平均明显较高,FSH、E2均明显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年龄及FPG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各项观察指标与体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如表2数据显示,与体质量呈负相关的观察指标有:FSH、E2(P < 0.05);与其呈正相关的观察指标有:LH、PRL、T、A2、IR及空腹胰岛素(P < 0.05)。

3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较为常见,发病率约为4%~8%,其中20~40岁的育龄妇女为高发人群[4],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都具有相似的男性化特征。但是雄性激素增多及长期无排卵为其最重要的特点,并且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表现异质性,没有明确的发病机制。有报道表明,肥胖人群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中心性肥胖患者表现更为明显。中心性肥胖患者腹部的内脏脂肪厚度增加,其相应的受体由于增大的脂肪组织细胞体积而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及代谢失衡,出现紊乱,最终形成胰岛素抵抗。同时由于患者具有增多的脂肪组织,与正常人比较血糖相应的出现升高,脂类代谢的平衡被打乱,使胰岛素抵抗的进展加快[5]。

LH调节卵巢中的雄激素的合成,而促性腺激素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分泌异常,增加了LH的分泌,导致患者具有较低的FSH,所以LH/FSH具有持续增高的趋势,卵泡膜细胞由于过高的LH而受到直接的刺激,使细胞内CYP17的活性明显增加,增加了雄激素分泌量,降低了FSH水平,使雄激素不能很好的转化为雌激素,这样患者体内就具有较高的雄激素水平,出现排卵障碍。此外,在脂肪组织中雄激素转化为雌酮,雌酮可使垂体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导致LH的分泌程度进一步增加,使多囊卵巢综合征进展程度加重[6]。从本次的研究结果表明,与非肥胖组比较,肥胖组患者具有较高的LH,较低的FSH水平,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患者比较LH/FSH明显增高,此结果提示肥胖组患者具有相对严重的病情,在内分泌紊乱中肥胖是一种重要的原因。与雄性激素的正常值比较,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患者均较高,提示雄激素增高症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均有表现,但是程度不同,与非肥胖组比较,肥胖组患者具有较高的T及A2,此结果与相关的报道具有一致性。

研究结果表明,与非肥胖组比较,肥胖组具有更高的胰岛素抵抗发生率,并且具有更为严重的胰岛素抵抗程度。但是患者的血糖水平在两个组别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代偿胰岛素分泌增加。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患者空腹血糖的检测值都没有超过正常范围,提示胰岛β细胞此时未失代偿处于代偿阶段。但是由于肥胖组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IR升高。在肥胖患者中游离脂肪酸及肿瘤坏死因子等因素都与其产生胰岛素抵抗有密切关系,下丘脑分泌的LH由于胰岛素抵抗而得到促进,卵巢增强了对FSH的反应,导致患者出现卵巢多囊性变,而卵泡膜细胞由于高胰岛素的刺激产生雄激素。机体内的激素分泌由于以上两个过程出现紊乱,使患者病情恶化程度进一步加重[7]。

相关性分析表明,与体质量成正相关的因素有LH、PRL、T、A2、IR及空腹胰岛素,与体质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有FSH及E2,表明随着患者体质量增加,其LH/FSH随着LH水平增加及FSH降低而呈现持续性增加,使机体雄激素得到促进,T、A2相应的出现增加,在胰岛素抵抗中体质量又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总之,高雄激素血症在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出现的可能性更大,具有更为严重的胰岛素抵抗程度,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进展中控制体重是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 田亚琴,王勇.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9,5(1):67-70.

[2] The Rotterdam ESHRE/ASRE-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 Revised 2003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long-term health risks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J]. Hum Repred,2004,19(1):41-47.

[3] 孙强,张玲.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内分泌和代谢特点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1):31-32.

[4] Samuel VT,Petersen KF,Shulman GI. Lipid-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unravelling the mechanism[J]. Lancet,2010,375(9733):2267-2277.

[5] Herzog EL. Plasticity of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J]. Blood,2003,102(10):3483-3493.

[6] Galluzzo A,Amato MC,Giordano C. Insulin resistance and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08,18(7):511-518.

第6篇: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及抗凝血因子改变在其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蛋白S活性(PC:A、PS:A),对健康对照组、糖尿病无血管病变和伴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血管病变组vWF、PC:A、PS: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血管病变组PC:A、PS: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病变组vWF、PC:A、PS:A异常分布率分别为91.4%、85.0%、45.5%,vWF含量与PC:A含量相比呈负相关(r=-0.741,P

【关键词】糖尿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蛋白C;蛋白S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147-01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照组33例,其中男15名,女18名,年龄42-65岁,中位年龄48.2岁,为健康体检者。糖尿病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41-71岁,中位年龄49.4岁。受检病例均为徐州市及周边区域2000-2009年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无血管并发症患者30例(无血管病变组),血管并发症患者22例(血管病变组),其中并发视网膜病变者14例,冠心病患者5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例。

1.2检测仪器和试剂:仪器: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日本Sysemx公司产品);试剂:vWF酶联免疫法测定试剂盒(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NO:47123);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试剂。1.3检测方法:vWF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PC:A、PS:A检测采用发色底物法CA-7000仪器测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双样本t检验和两变量相关处理,P

2.1各组检测结果:受检各组vWF、PC:A、PS:A检测结果(χ %)对照组是104.8、102.7、91.64;无血管病变组是119.9、71.4、71.9;血管病变组是160.2、47.6、60.5与对照组比较:**P

2.2结论:血管病变组vWF、PC:A、PS:A与对照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异常率的判断:受检组vWF、PC:A、PS:A试验参数异常分布情况[例(%)]对照组是2(6.0)、3(9.1)、2(6.0);无血管病变组是3(10.0)、12(40.0)、8(26.7);血管病变组是20(91.4)、17(85.0)、10(45.5)。

vWF较正常平均值增高1s,PC:A、PS:A较正常平均值减低1s为判断值。可见血管病变组、无血管病变组各项检测指标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2.4部分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对血管病变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vWF含量与PC:A相关性分析r=-0.741,P

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血栓前状态,实验室检测可见血管内皮、凝血、纤溶和血小板功能的异常[1-3],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糖尿病高糖、高脂等因素对血管内皮的损害,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导致身体各脏器的血栓形成,甚至功能衰竭。本研究资料显示:糖尿病血管病变组血浆vWF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血管病变组,值得注意的是无血管病变的vWF含量也有增高的趋势,其异常率也高达10%。这一结果提示vWF对于鉴别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病变和疾病发展进程的估计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上述提供的试验资料可知,血管病变患者vWF含量增高与PC:A和PS:A减低有明显的相关性,PC:A和PS:A间也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vWF增高标志了血管损伤,其损伤程度与抗凝蛋白的减低程度相关。因此,本研究数据提示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标记物和抗凝蛋白的检测有利于了解疾病的发展进程。因本组病例数较少,需大量本病例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McCarthy MI,Hattersley AT.Replication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ignals in UK samples reveals risk loci for type 2 diabetes[J].Science,2007,316(5829):1336-1341.

第7篇: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 慢性肝病; 肝脏储备; 肝纤维化;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57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135-02

doi:10.14033/ki.cfmr.2016.15.073

慢性肝病属于常见疾病,而且该病患者肝组织多受到损害,同时肝脏储备功能也会受损,若实施手术切除后极易发生肝功能衰竭,为此加强术前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就显得十分必要[1]。此外,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慢性肝病肝脏储备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肝纤维化相关,为了进一步探讨相关性情况,本院针对接诊的慢性肝病患者实施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接诊的60例慢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确诊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并排除肝功能衰竭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分为慢性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与肝炎代偿期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32例)。慢性肝炎组:男20例,女8例;年龄25~66岁,平均(39.8±4.2)岁。肝炎代偿期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24~68岁,平均(39.5±4.5)岁。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肝脏组织纤维化定性、肝脏硬度检测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具体措施为:(1)ICG排泄试验:入院后测量身高与体质量,取空腹外周静脉血进行Hb检测,将前述指标输入脉冲式色素浓度图像分析仪中,设定ICG给药量;空腹安静状态下平卧,将分析仪连接患者鼻翼处,于6~9 s将配置好的ICG从患者肘部正中注入,测量ICG 15 min时的停滞率(ICG R15)与血浆清除率(K值)。(2)肝脏硬度检测:仰卧及右臂外展位,将腋前线、腋中线7~9肋间作为探测点,利用法国Fibroscan仪进行肝脏硬度检测[2]。(3)肝脏组织纤维化定性分析:取肝左外叶组织,制作常规切片,实施HE染色后予以Massin染色,并利用计算机全自动图像分析,蓝色区域为胶原纤维成分,最后利用显微镜观察与测量纤维化面积[3]。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8.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及线性相关性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ICG R15值、ICG K值及肝脏硬度相关性

慢性肝炎组与肝炎代偿期组ICG R15值、ICG K值及肝脏硬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肝功能分级MELD评分比较及其与肝纤维化相关性

根据肝功能分级分为Child A级、Child B级、Child C级,其MELD评分依次为(9.53±3.55)分、(16.82±4.92)分、(23.77±7.41)分,可见随着肝功能分级越严重,MELD评分越高,显示肝功能损害越严重;根据MELD评分分为三组,比较显示MELD评分与肝纤维化呈现出正相关性(r=0.817,P

3 讨论

慢性肝病因肝脏组织受损,肝脏储备功能被破坏,为此及时准确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对于诊断与治疗及预后的指导有着积极的意义。本院针对接诊的60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肝脏储备功能与肝纤维化相关性进行探讨。根据病情分为慢性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与肝炎代偿期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32例),两组均采取ICG排泄试验、MELD评分、肝脏硬度检测等。结果显示随着肝硬化程度增加,ICG K值明显降低、R15值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ICG是类色素,在静注后迅速和血清蛋白结合,可选择性地被肝细胞摄取,之后游离并分泌到胆汁中,经过肠道后排出体外,并未参与到肠肝循环及生化转化,故而不会从肾脏排泄出,无明显毒副但应。目前,ICG排泄试验已经取代磺溴酞钠(BSP)成为肝脏储备功能检测最为理想的色素,一般在静注15 min后血液中ICG R15或ICG K可作为衡量肝脏储备功能指标,不仅可客观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同时对外科手术方式与时机选择有着积极的意义[4]。比如有学者针对肝细胞性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前实施ICG R15、氨基酸清除率及氨基比林呼吸试验,结果显示ICG R15属于肝细胞癌术前最为有效的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指标。MELD评分属于新型评价体系,充分结合肾功能状况,并考虑肝肾综合征晚期并发症,可对病情严重程度进一步划分,更理想地判定终末期肝病病情严重程度,进而预测预后,加上MELD评分有着误差小与重复操作性强等优势,逐渐代替传统Child-Pugh评分,成为终末期肝病接受肝移植先后顺序的主要判定指标[5]。

综上所述,慢性肝病肝脏储备功能随肝纤维化增加而降低,为此加强肝纤维化检测对于衡量慢性肝病肝脏储备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宣吉晴,李明星,苏松,等.肝脏瞬时弹性值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及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4):285-288.

[2]秦凯,聂双发,曾勇,等.血清γ-球蛋白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在肝脏储备功能评估中的价值[J].西部医学,2011,23(2):342-344.

[3]李广明.慢性肝病肝脏储备功能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81-182.

[4]罗皓,王瑞丰,陈涛,等.吲哚氰绿测定与Child-Pugh分级在肝储备评估中的价值[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12):1314-1316.

第8篇: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资本;工作倦怠;心理资本问卷;工作倦怠量表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34-01

“工作倦怠”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Maslach提出工作倦怠的定义被广泛引用,认为其是指与工作情境有关的心理上的综合病症,包括三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工作倦怠在当今社会中已成为众多职业常见的问题,护士更是其中的高发人群,应引起健康心理学的高度关注。而“心理资本”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4个维度: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当前学术界仍缺乏护士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影响的研究。笔者通过分析护士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意图找寻降低护士职业倦怠水平的有效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护士120名,均为女性。其中学历:本科及以上28人(23.3%),专科及以下92名(76.7%);婚姻:已婚32人(26.7%),未婚88人(73.3%);职业:护士64人(53.3%),护师44人(36.7%),主管护师12人(10%);工作年限:1-5年68人(56.7%),6-10年24人(20%),11年以上28人(23.3%)。

1.2方法

1.2.1心理资本问卷(PCQ-24)

Luthans编制、李超平等翻译,包括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4个维度,共24题,采用Likert6点计分,1为“非常不同意”,6为“非常同意”,分数越多,代表心理资本水平越高。

1.2.2工作倦怠量表(MBI-GS)

Maslach等编制、李超平等修订,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共15题,采用Likert7点计分,0为“从来没有”,6为“每天都有”,部分项目反向计分。

1.2.3调查方法

采取无记名发放问卷,告知被调查人调查目的、内容、填写方法,获取被调查人同意,使其以匿名方式独立完成。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回收率90%。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工作倦怠相关性分析

不同职称护士在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上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护士和护师个人成就感降低得分高于主管护师;不同学历及婚姻状况护士的工作倦怠得分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心理资本相关性分析

不同学历护士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得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自我效能得分明显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不同职称护士自我效能、韧性维度得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主管护师乐观维度高于护士和护师;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维度组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工作时间越长,自我效能得分越高;不同婚姻状态护士心理资本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2.3工作倦怠多元性回归分析

除心理资本的希望维度和工作倦怠的去个性化维度相关性不显著外,心理资本其他维度与工作倦怠其他维度均呈负相关。如表1

3 讨论

护士长期需与患者接触,其承受的职业压力往往大于一般职业。而工作倦怠不仅会影响护士身心健康,还会使其丧失工作热情,甚至导致医疗差错和事故,形成恶劣影响。另外,还可能造成护士职业满意度降低,造成人员流失频繁。护士工作倦怠与心理资本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能提升护士工作绩效,使其重拾职业自豪感,提升个人成就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学历护士工作倦怠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以往学者研究结果一样。与此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婚姻状况的护士在工作倦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职称上,护士和护师的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比主管护师高,这与前人研究的结果一致。

第9篇: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ICU危重患者;预后;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相关性

ICU危重患者的身体机能处于高代谢状态,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来满足患者身体代谢的情况,促进患者的康复。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对ICU危重患者进行胃肠营养的护理干预手段可以明显提高预后水平[1]。为了探讨ICU危重患者预后情况和早期胃肠营养之间的关系,我院对5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并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ICU危重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16~87岁,平均年龄为(56.3±4.2)岁。观察组共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为18~86岁,平均年龄为(55.4±3.8)岁。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手段,进行原发疾病的预防、抗感染和调节患者的酸碱度和电解质平衡。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肠胃营养干预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的操作就是,在对患者完成机械通气之后,马上留置胃管的处理,完成胃液回抽,并同时采取营养支持措施,利用肠内的营养泵全天进行营养支持。通常情况下,营养液的给定剂量为250ml,浓度为2.5kJ/ml,滴注的速度为20ml/h。采取营养干预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对营养支持的剂量进行调节。如果此种方法依然不能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则需要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的手段。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胆固醇、血红蛋白、血清蛋白和蛋白摄入量进行对比分析[2],并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当P

2结果

2.1四项指标情况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胆固醇、血红蛋白、血清蛋白和蛋白摄入量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和治疗前相比,*P

2.2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发生1例尿潴留,2例便秘,3例腹泻,2例溃疡,1例肺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观察组出现尿潴留、便秘和腹泻各1,2例溃疡和0例肺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经对比,观察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ICU危重患者的营养指标直接关系到他们的预后状况。如果ICU危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体质下降,皮下脂肪消失等症状,就必须马上给予适量的营养支持[3]。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50例ICU危重患者进行了早期肠胃营养干预,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胆固醇、血红蛋白、血清蛋白和蛋白摄入量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治疗之后以上营养指标均有显著改善,组间对比和治疗前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充分表明,对ICU危患者采取早期干预的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预后效果。这是因为,进步胃肠的营养支持,可以加快其他器官功能的修复速度。谢敏飞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对ICU危重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肠胃营养支持有助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效果良好[4]。

综上所述,在对ICU危重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李燕威.ICU危重患者预后与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03(18):52-53.

[2]孙丽华,李迎男,黄元元.护理新方案下ICU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7(2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