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范文

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

第1篇: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范文

1 云南省昭通市发展农业合作社的意义分析

从昭通市农村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农民的散化、缺乏充分的权益保证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昭通市经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作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一种制度资源,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社企团体,是对分散家庭经营的必要补充,是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因此,从云南省昭通市农业经营现状来说,大力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具有建设性意义。

2 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发展模式不一,发展不平衡 虽然说最近几年,云南省昭通市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从2000年的1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将近150家,但是从昭通市农业合作社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依然处于发展的阶段,存在着合作社的发展规模不一甚至偏小的现象,导致整体合作社发展不平衡。目前,昭通市绝大部分的农业合作社的注册资金都在5―10万元之间,经济实力相对落后,部分农业合作社存在名义上的社员及家庭合作社。目前昭通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合作社较少,农业的省级龙头企业也只有1―2家,因此不能为合作社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 从昭通市参加农业合作社的人员来看,绝大部份都是农民,因此整个社员的文化层次不高。农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也主要是由合作社的内部人员担任,管理者在文化知识、技术水平以及经营管理理念方面相对较低,导致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给合作社日常经营决策造成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再加上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薪资待遇低、环境恶劣等难以吸引到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合作社中,从而制约合作社的发展。

2.3 产业化水平不高,效益低 从昭通市农业合作社来看,其中绝大部分的中小型规模的合作社因为自身农产品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合作社的生产效益不高。然而对于部分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合作社来说,自身的主导产品可能在云南省以及周边地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因为经济实力不强、深加工滞后导致农产品存在结构性、阶段性过剩以及价格的低向性、不稳定等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合作社经营的风险,降低了合作社的经营效益。如昭通苹果的品质很好,但由于规模化种植不够,产品深加工没跟上,导致初产品价格上不去,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未形成市场竞争力。

2.4 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昭通(市、县)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手段比较简单,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直接拨款的方法进行补助,因此导致了政府在资金支持上缺乏效率。农村专业合作社在使用这些款项的时候,并不会详细对资金用途及效益进行分析和讨论,政府的补贴和拨款就达不到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目的。

3 促进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发展多种形式农业合作社,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环境对昭通市合作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不断丰富合作的内容、实施多层次合作方式等,从而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从昭通市农业合作社合作主体来看,不仅有农业企业、村集体领办、涉农部门;有部分农村能人以及农户联办的;还有部分是农户和农户联办的。从昭通市的农业合作内涵来看,不仅有围绕主导产业、产品进行专业合作的;有以盘活集体“三资”为目标的社区经济合作;还有为了明确土地产权、提高产出率进行土地股份合作的。笔者认为要促进合作社发展,还应该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例如:大力鼓励“企业+农户+农业合作社”的合作形式,从而鼓励昭通市涉农企业或者个人积极参与到合作社中。

3.2 提高农业合作社质量,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要实现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就应该结合昭通市当地的地理优势以及资源特色,选择部分重点农产品和产业,围绕重点农产品策划包装项目,在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中进行重点推广。不仅如此还应该立足于新兴的农产品项目和大型农产品项目,从而不断带动全体农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提高农业合作社的

质量。

3.3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昭通市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当地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不断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各项公共政策咨询、收集工作,要及时农资、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二是要不断建立农业合作社的服务设施,从而实现昭通市各类农业合作社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搭建公共服务信息和网络营销平台;三是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的各项标准,从而加大农产品、水产品等质量的监督和检测,从而最大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增强农业合作社主导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四是积极在昭通市各个乡镇开展各种农产品的展销会、经验交流会以及产品会等,从而为合作社开拓市场创造基础和

条件。

3.4 重视人才培养,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昭通市政府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鼓励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参与到农业合作社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合作社发起人、建设创始人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提高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潜力。要对培训规划进行科学的制定,按照分类指导、落实责任、注重时效的原则不断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从而让他们更加对农业合作社的理论和政策更加熟悉,从而提高合作社决策

水平。

3.5 健全合作社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要实现昭通市农业合作社沿着良好的发展轨道发展下去,离不开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做保障。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昭通市的农业合作社必须加快自己的步伐,不断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从而有效的保障合作社员的各项权利和利益。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当地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制度。截止到目前,我国只颁布了一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该法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缺乏对领办农业合作社的企业家进行激励机制,缺乏鼓励合作制企业的机制以及缺乏对农民分配和积累进行划分等规定,这些因素都是制约昭通市农业合作社实现健康发展的因素,所以,云南省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关于农业合作社产业支持、税收优惠以及信贷支持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要根据昭通市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等。二是建立、健全相关农产品风险保证制度。因为农业生产会受到自然灾害、政府调控以及市场波动等方面的影响,在收益上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因此昭通市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以政府补贴为主、社会企业资助以及农业合作社自身积累三者相结合的农产品风险保证金制度,从而降低农业合作社会员的各种风险,实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4 总结

第2篇: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范文

1、农业市场主体制度不完善

第一,我们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组织载体。一些专门从事农产品经营与加工的带头企业、股份制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多力量薄弱、规模小、数量少、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带动专业化的生产。其二,农户的合作意识淡薄,合作习惯缺乏,缺乏组织引导农户合作的组织机构,这也导致农户的协调组织化程度低。其三,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户的组织化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其四,农村的土地产权划分不明晰,村政府常以土地所有者名义转让农户的承包地。此外,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民与土地间有人身依附关系。这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激励与约束作用的发挥。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仅仅是初具规模,一些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合作社仍然较少,首先在组织运营中,这些企业不够成熟,无法与农户进行更加有效的协调作业。这些合作组织无法有效的引导农户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工作。其次,这些组织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因此农户的积极性也因此大打折扣。最后,农村中复杂的产权关系也给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在农村中,农户与政府之间产权不清,农户土地常常被乡镇政府随意征用。而在下,农户的产权出现凝固化,这样的制度缺陷都在有意无意的阻碍农户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2、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秩序混乱

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就是无序而混乱的市场秩序,这种局面也客观上加剧了农业产业化市场上的无序竞争。这种竞争只是“表面激烈”的恶性竞争,无论任何竞争者都难以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生产经营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无法发挥集群效应,很多农户处于亏损状态。其一,农业市场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农户与农户的产品之间缺乏差异性,难以形成特色,只会形成无序的价格战。另其二,农业产业在市场中的退出成本让很多经销者即使在市场颓势中也坚持低效运转,浪费了市场资源也失去更多的机会。其三,政府存在农业产业市场过度干预的问题,农户往往在经营中束手手脚,经营效率低下。

3、农业产业化缺乏金融体系支持

在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让农村的金融活动蠢蠢欲动,但是相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却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对农村金融处于打压和限制的阶段,农村金融在中国尚是一个新兴概念,这阻碍传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能提供的支持资金少之又少,在我国偏重城市化发展的策略中,大量农村劳动力及资金也都持续流向发达的城镇,农村严重“营养不足”。第二点,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表面上存在,但却并不规范,农村信用社难以维系住这一金融体系,民间借贷又处在法律盲区,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力度,解决这种无序的贷款状态。

4、农业生产合同模式存在缺陷

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合同模式的不健全也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在农业产业化中,农业合同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现有合同中规定的利益分配不够公平,无法实现双方利益的平衡发展。传统农业中的小农户与正规企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很多时候,分散的农户面对企业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其次,农业产业化中的风险分担机制也不够完善。农业市场风云变幻,市场行情可能随时变化,面对各种无法预估和预防的风险,农民群体往往难以应对。在很多合同中,这种风险的承担方往往都是农户。最后,由于在农业产业化的合同中,企业与农户之间往往存在互相投机的现象,一些企业或者农户会为了追求更大化的利益公然违约,这样不利于维护农业产业化的有序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保障的必要性探析

1、农业产业化体现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

农业受自然环境气候影响较大,且农作物一般都具有固定的生产期限,这就决定了农作物投资风险大、投资期限长、收益不稳定的特点。然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生产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发展农业是维持国际稳定、经济健康、社会和谐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通过农业发展可以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市场经济中的形式公平转变为是指公平。这也正是经济法所追求的,经济法的立法目的为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自由、引导经济生活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

2、有利于规范农业产业化中的市场主体建设

要规范农业主体的建设离不开经济法的建设。目前,农村的产权划分够明晰,农户的各项权利除了需要确权外,也需要更加明确的划分和立法保障。比如,农业生活中的土地占有权、收益权、处分权等,这些都需要在农业产业化之前理清,否则,一旦与产业化相结合,将会形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影响农业产业化的顺利经营。近年来,《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出台都为我国农村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有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农业市场环境

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维护农业产业化市场中的有序进行,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农业秩序,以此来杜绝农业市场上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历史中就有先例,美国曾出台垄断法案来明确抑制农业垄断行为,防止出现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等行为。这对于市场而言无疑是必不可缺的制度保证。而经济法则可为实现农业市场的有序化提供健康的法制环境。

三、经济法保障体系的构建

1、完善农业市场主体的经济法保障

要克服农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首先应该加强农业市场主体的经济法保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组织、团体都是重要的市场主体。虽然我国目前的农业法都鼓励农业社团、组织的建设,但是乡村政府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积极,物质支持力度不够,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引导工作。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农业民间组织法,完善农业组织的建设等权利。其次,在维护农业权益方面,应该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农民各项权益的划分,比如说对于农民在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应该出台相关的确权法规,完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划分土地的各项权益归属,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积极性,让农村能够依靠投入土地就能获得生活保障、赚取资金。

2、健全农业市场交易秩序的经济法保障

有市场交易的地方就难免出现市场垄断行为,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干预,来杜绝和限制不公平交易、市场欺诈等行为,保障农户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笔者

第3篇: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范文

笔者认为,当前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应该进一步深化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以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一、重新审视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经济价值

(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政治上有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因此,它最接近农民,最了解农民的利益和诉求,这就决定了它在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收集民意、集中民智,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农业和农村政策,实行科学决策、科学施政,提高党和政府执政水平等方面有着天然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合作经济组织的广泛发展也就是民主管理形式的广泛发展,必将大大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此外,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将从直接组织和管理经济转变到主要承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上来,而直接组织管理经济的功能将转由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承担。目前,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对农业和农户实施的各项支持保护政策大都是委托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的,并且取得了比政府直接实施还要好的效果。如日本和韩国的大米政策性收购就是政府委托农协进行的,政府扶持农业的资金由农协发放并负责收回,政府给予补助。因此,可以预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必将大大推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合作经济组织也将逐步发展成为政府实施农业政策的得力助手。

(二)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经济上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主体结构,创新了农村经营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体制性基础

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强了农户之间的协作,延伸和强化了家庭生产经营的能力,促进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巩固和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整体力量,参与市场竞争,大大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通过产业链、服务链和利益链等形式,把农户、企业和市场有效地连结起来,建立起新型的产品营销、资金融通、风险防范和利益联结机制,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文化上有利于培养广大农民群众的互助合作精神,增强诚实、守信和关心他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合作经济组织是劳动者的联合,遵循以人为本、成员所有、民主管理的原则,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合作经济组织是以每个成员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农民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下创建合作组织,在合作组织制度的基础上形成集体利益,通过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来实现每个成员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集体主义与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统一就构成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价值取向。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合作社文化的教育,接受合作社文明的熏陶,必然会增强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

二、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依托力量

(一)从国际上看,庞大的合作经济组织网络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经济市场化、一体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已经在农业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成为其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美国和欧盟一些发达国家,80%以上的农户(农场主)都参加了一个以上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农民1/3以上的生产资料通过合作社采购,1/3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社加工和销售。美国在1996年有农业合作社3884个,平均每个社有社员1030人,年营业额2500万美元,农场主生产的农产品有31%是通过合作社加工销售的,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有27%是由合作社供应的。合作社还是农民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通过农村信贷合作社提供的贷款占农民借款总额的75%。1994年,美国240家农业合作社银行和协会提供的贷款占整个农业贷款的25%。此外,合作社还通过共同购买和利用的方式,帮助中小农户用上大中型农机具;通过无偿提供咨询、培训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户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等。

在亚洲,以日本、韩国为代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协总数已达1万多个,入社农民3000万人,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加入了农协组织。通过农协销售的农产品、购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别占91.2%、74.1%和60.9%。韩国农协成立于1961年,到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乡和全国两级组织体系,现有农协1500个、专业农协40多个,全国90%以上的农户都加入了农协。韩国农民使用的生产资料80%是农协提供的,50%以上的农产品是农协销售的,韩国农协是全国第一大银行。

近年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也很快,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哥伦比亚合作社供应的牛奶占全国产量的84%,咖啡占65%;印度目前农户人社率已达71%,而这个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还不到30%。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化肥占全国的36.2%,采购的小麦占33.5%,生产的糖占50.5%,饲料占50%;越南到:1998年底有各类合作社17214个,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占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

(二)从国内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明显滞后。尽管在全国解放之后,我们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围绕发展农业组建了供销、信用、生产合作社,但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坚持合作制的普遍原则,没有很好地发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的作用,再加上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运行,因而逐渐丧失了合作的性质。应该说,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在实行家庭承包制、农民拥有自主产权和生产经营权之后。近年来,随着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有了长足发展,据农业部统计,全国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万多个,加入成员2363万户,占全国总农户的10%左右。安徽作为大包干的发源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早,目前全省已发展到4588个,加入成员126万,带动农户300多万,两类农户合计占全省总农户30%以上。

从各地的实践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一是推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特色产品的规模经营。合作组织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面,通过要素的集中配置和生产经营上的联合,有力地促进了规模化、区域化生产。从安徽实际来看,凡是规模种养搞得好的地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就快;凡是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快的地方,主导产业的优势就比较明显。安徽省广德县近两年通过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农户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初步形成了肉鸡、生猪、水果、蔬菜、苗木花卉、毛竹、茧丝绸、茶叶等主导产业,其收入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以上。二是促进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组织的建立,通过内部自律、统一服务,能够较好实施质量安全控制,推进标准化生产;能够及时推广新品种,普及新技术,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据统计,安徽现有合作经济组织中,制定生产标准的占。70%,注册产品商标的占30%,并且还有很多组织申报了农产品的质量认证。有理由相信,今后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将是主要依靠力量。三是促进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四是拓宽了家庭经营空间,增加了农民收人。

合作组织把农户的生产与市场和企业连结起来,有效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扩大了家庭经营能力,提高了生产水平,促进了收入的增长。据对安徽部分市县调查,凡是参加合作组织的成员收入普遍高于非组织成员,增收幅度达20%以上。

(三)国内外实践表明,合作经济组织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多西方国家在处理农村社会、经济问题时十分注重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而且屡试不爽。我国的合作经济组织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正在日益显现。安徽省长丰县近年来鼓励和支持农民组建各类用水协会,由协会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户意愿,制定用水计划,然后与农业供水公司签订用水协议,对农户实行统一购水,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业灌溉上的水难放、渠难管、钱难收的问题,做到了农户称心、企业放心、政府省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在农村调研时发现,那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搞得好的地方,大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可以说这与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的特有作用是分不开的。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把那些不该管、不便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更多地委托给合作经济组织去办理,这样,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社会发展、稳定农村社会方面的作用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保护、农村社会和谐、农村生产力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任重道远,既要通过自下而上的努力,又要坚持由上而下的推动;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依法规范;既要坚定信心、常抓不懈,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推出新思路、新举措。

1.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起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浓厚氛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是一项群众性的活动,没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没有浓厚的发展氛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只能在艰难中缓慢发展,这势必会延缓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此进入了依法成立、依法发展的轨道。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学习贯彻该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辨证关系,依法指导、依法促进、依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是新型的市场主体,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按照法律,促进其加快发展,指导其规范运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既是一部市场主体法,也是一部促进法。首先,我们要抓住法律出台的有利时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其次,对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依法完善产权关系,加强民主管理,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经营和服务水平,使其向市场主体型的合作社方向发展。在坚持依法规范发展的同时,要准确把握合作组织原则的基本精神。可以借鉴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在不违背合作社原则的基本内核前提下,采取更为灵活的办法和形式。

第4篇: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范文

1 农业合作社大豆生产发展瓶颈

通过对兴聚农业科技合作社大豆生产情况的调查走访,总结分析得出兴聚科技合作社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合作社在大豆生产中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缺少大型机械,土地规模扩大受阻

目前合作社现有的大型机械数量有限而且不配套,无法完成更大规模的作业,制约着土地规模的扩大和作业的标准化。以前拥有的小马力机械与大面积的作业根本不相匹配,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有的中耕机械的伤苗率、收获机械的收获损失率和破损率有待降低,农业机械很难达到农艺标准,影响农业标准化的实现。

1.2 缺少新的高产栽培技术

目前规模化的大豆生产缺少集约化、机械化程度高的配套栽培技术。现有的栽培技术在提高产量方面潜力有限。

1.3 缺少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目前应用的很多品种的产量潜力与高产品种比较增产潜力小,综合抗性不强;加上新品种的应用转化速度较慢,种性退化,使产量和品质下降,生产上极需产量较高、品种优良的大豆新品种。

1.4 重茬面积大,土地不能用养结合

由于合作社只种植一种作物大豆,重茬现象十分严重,病虫草害发生相对较重,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效益。土地不能做到用养结合,土壤有机质下降,形成不良循环。

1.5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近两年水分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不能很好地解决大豆生产水(旱、涝)问题,尤其是遇到旱灾,灌溉能力低,水分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1.6 农药市场混乱,影响防病虫效果

由于农药市场品种杂乱,药品名称复杂多样,真假难辩,出现了混乱杂现象,药害现象难以杜绝,轻的造成大豆生长发育延迟,药害严重的幼苗全部死掉,影响大豆生产过程中防病虫效果和造成土壤环境污染。

1.7 生产成本高,发展资金不足

随着柴油、肥料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用工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大豆生产成本的增加。为了加快土地流转速度,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但目前发展流动资金有限,资金不足的瓶颈制约着合作社的经营发展,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后劲。

1.8 优惠政策不到位,管理不规范

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还不到位,扶持力度还不够强。由于合作社成立时间短,制度仍不健全,管理还不规范,视野还不开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急需学习先进经验。

2 个体农户大豆生产发展瓶颈

通过对大豆生产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经过总结分析得出个体农户大豆生产中的存在的如下突出问题。

2.1 种植规模小,管理粗放

个体农户目前都是小家小户的分散种植,面积小,大豆品种繁多,无法实行优质优价;而且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也制约了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的增产作用发挥较差。另一方面,土地的分散经营和管理,限制了大型农机具的应用,农户使用的都是小马力机械,农业生产达不到标准化作业要求,影响耕种质量和效率。许多先进的栽培技术不能落实到位、田间管理粗放,病虫害不能及时防治。由于土地有限,粮食价格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挣钱,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妇女或老人,影响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技术到位率低。

2.2 科技水平低,浪费有利自然条件

2010年, 绥化市北林区春季温度低、土壤湿度大,导致大豆播种期延迟。个体农户因担心秋季大豆不能正常成熟,选择了过早熟大豆品种,导致秋季9月12日时大豆已经成熟,为了避免发生大豆炸荚现象,只好开始收获,明显浪费了大量有效积温;而合作社经常和农业技术人员沟通学习,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种植了适宜熟期的大豆品种,到9月末大豆正常成熟,充分利用了有效积温,提高了大豆产量。

2.3 品种多乱杂,无法优质优价

优良品种更新慢,品种产量低,质量不高;农民盲目引种,有的浪费积温,有的导致贪青晚熟,种植后达不到预期效果;各家各户种植的大豆品种多、乱、杂,混收、混储严重,销售时无法优质优价。

2.4 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

一方面,随着柴油、肥料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用工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大豆生产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大豆价格低,销路不畅,豆农纯收益呈不断下降趋势。从农作物品种间比较效益看,大豆种植效益一直低于水稻和玉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往往选择效益好的作物种植,豆农收益的不稳定进一步导致了大豆面积的波动和总产的不稳定。

2.5 整地质量不高,影响大豆生长

个体农户大豆田缺少深翻基础,耕整地技术不高,缺乏大型农机具,达不到作业标准,影响大豆生长。秋整地多数是用旋耕机旋一遍,年复一年使犁底层逐渐上升,耕层变薄,犁底层变厚。播种后如遇到春旱,播种层内的土壤水分很快就会被蒸发散失掉,往往造成芽干;遇春涝,水分又容易积存在薄薄的耕层内,由于土壤水分大,温度低,常造成烂种,导致出苗不匀,缺苗断条,因保苗株数不够,影响大豆产量。另外,小马力拖拉机作业次数过多,造成表土粘实、透性差,土壤温度回升慢,不保水,易形成土表径流,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6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无法抵御自然灾害

“联产承包”以后,原来集体的农田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没有配套的浇灌设施等基础设施,造成“旱不能灌、涝不能排”,不能很好地解决大豆生产水(旱、涝)问题,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例如,2007年出现了严重的春旱加伏旱,因为没有相应的浇灌设施,造成了大幅度的减产,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2.7 种植密度不合理,影响品种产量潜力发挥

农户不能针对不同品种特性、施肥水平、栽培方法因地制宜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从而影响品种产量潜力的充分发挥。一部分大豆种植户凭借老观念,认为大豆大密度才能获得高产,大豆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好,倒伏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2.8 科学施肥理念不够,影响大豆养分供应

个体农户在大豆生产上,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有机肥使用率极低,造成土壤板结、保水性和对洪涝干旱的缓冲能力下降。氮、磷过量施用,造成施入肥料肥效的降低,同时造成群体的过早郁蔽,引起经济系数的降低和病害的发生,不仅浪费了资源、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形成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钾、硫、锰、锌等肥料施入不足,影响大豆正常的生长发育。另外,一些农户施用化肥只注重数量,不看含量,常常出现肥量不少,但肥料养分含量低,其所含养分数量满足不了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出现产量不高的现象。

第5篇: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 合作社 政府支持 组织规模 市场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20-02

以农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形式。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中有效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当前,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实现沪郊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截止2011年底,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约2950家,入社成员约10万多人,带动的农户数约20余万户,由合作社经营的土地面积超过150万亩,占全市农田面积的约60%。2012年上半年,新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74户,同比增长39.8%。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数量增长迅猛,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探究这些发展新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农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趋向和路径,加深理解农业合作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从而更好地支持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扶持力度明显加大是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新特点

从世界各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看,有效的政府扶持是合作社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近年来上海市郊各级政府的扶持是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得以大发展的主要推手。

政府扶持包括政策扶持、产业扶持、技术扶持和市场扶持。

1.政策扶持

2008年,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加强金融支持、给予用电用地优惠、吸引优秀人才、搭建服务平台等6个方面的扶持政策。为了贯彻落实市政府政策,市郊各区县相继推出配套方案、具体条例和实施意见。以原南汇区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为例,先后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强加了在财政、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在财政上,下发《南汇农民专业合作社奖励补贴方案》,重点就合作社的规范运行、市场营销、品牌人证给予资金扶持;在用地政策上,出台《关于加强南汇地区设施农田生产辅助设施用地管理意见》;在金融信贷方面,与农商行、安信保险公司联合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免担保信贷政策;在税收政策上,建立了由区农委出具估产证明,区税务局核定发票减免增殖税的操作流程。除了市、区两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外,在上海市郊各基层政府依据本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财力,纷纷推出镇级扶持政策。以金山区廊下镇为例,蘑菇生产是廊下镇的区域特色农产品之一,得到镇政府高度重视,制定补贴政策推动发展, 2008年至2010年,镇政府连续三年对新发展的蘑菇种植面积,实行补贴1.5元/平方尺的扶持政策,2011年全镇种植的蘑菇达到300.6万平方尺,产量4209.1吨,总产值2272.9元,极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产业扶持

科学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业支撑。各级政府在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依托各地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和壮大合作社,发展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加快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或产业带的形成,提高农民进入时常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以金山吕巷镇为例,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提出了打造“十里果园、花园”,实现“生态吕巷、农业特色”的发展目标,由政府统一规划、实现区域化布局、控制总体规模,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农民自愿、合作发展”基本原则,以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蟠桃合作社为载体,以现有基地为基础,通过基地整合、沿路发展、设施建设等,不断提高蟠桃产业的发展质量,真正做强蟠桃产业,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今上海“皇母”蟠桃合作社,有果农二百五十户,种植面积五千多母,2012年蟠桃打入上海二百多家超市,“皇母”蟠桃已是上海农业知名品牌。

3.技术扶持

加强技术指导,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保障。各基层政府积极推动农业产业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安全检测体系、产品追溯体系、品牌培育体系等标准化建设,强化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主要农产品标准、生产操作规程的标准体系的制定,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承担农业科技项目并提供项目研发所需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以金山廊下镇为例,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认真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入户指导工作,邀请食用菌专家开展食用菌科技培训工作,使广大菇农较为系统地掌握食用菌栽培中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为搞好生产奠定技术基础。技术人员经常性地下基地、合作社指导,手把手地指导农户搞好生产,有效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政府还通过典型引路、现场观摩、发放科技资料等,使标准菇房的搭建、新品种栽培、蘑菇培养料配方、培养料堆制和主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了蘑菇生产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4.市场扶持

通过政府引导支持产销联盟,扩大合作社销售市场。通过搭建平台,帮助合作社打开市场。各地农村出现的“菜花节”、“百花节”、“蟠桃节”、草莓节等都是政府倡导设立的旅游、销售平台,是助推农村合作社发展具体举措。“枫泾黄桃节”,本着“以桃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枫泾,发展经济,农旅结合,开创特色,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宗旨,以“黄桃节”节庆为平台,全面打造枫泾黄桃品牌,促进黄桃产销对接和农旅结合,推进黄桃产业带向更高层次发展。南汇农博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扩大南汇农产品的知名度。浦东新区连续举办四届农产品博览会,展示了浦东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品牌,进一步提高了新区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扩大市场认知,提升品牌价值。浦东新区在农委指导下,以“大合作、大产地、大市场” 为理念,以品牌整合为契机,组织合作社农产品产销联合会,产品质量与销量双管齐下,扩大了合作社的销售市场,其中南汇8424西瓜、南汇水蜜桃声名远扬。

二、组织规模日益扩大是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另一新特点

综观近年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扩大的形式,有横向联合、纵向联合与既有横向又有纵向联合多种情况。所谓横向联合发展是指经营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及服务的组织之间进行的联合,以减少成本及扩大规模;而纵向联合是在同种产品供应链上不同生产阶段的组织之间的联合,比如生产组织和营销组织的联合;横向与纵向兼而发展的是既有相同组织之间的联合又有上下供应链上的联合。

横向联合有同行业联社与不同行业联盟等形式。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考验中,诸多合作社规模小、竞争力弱等弊端逐渐显露,由“舢板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组建“航母式”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模式成为发展的必然。沪郊各级政府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专业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组成联合社,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或通过品牌和营销等资源的整合,组成销售联盟,“抱团”闯市场,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如上海申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联社,是金山区漕泾镇成立的一家水产养殖方面的合作联社。合作联社是由该镇已经注册且具有较大规模和一定知名度的“上海企平、上海逸佳、上海翔盛、上海金库和上海徐博”等五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的。合作联社拥有2000多亩水面积,养殖南美白对虾1800亩、罗氏沼虾100亩、四大家鱼及甲鱼混养等高档观赏鱼100亩,还有创新发展连栋钢管大棚水面积100亩。为进一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目标,上海申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联社成立后,旨在实现“四个统一”即“苗种供应、饲料配送、养殖技术、水产品销售”。“合作可以更好地赢得市场、合作更有力量、合作更有发展空间”。

纵向联合可以填补农民合作社先天不足,上海皇母蟠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04年组建,注册“皇母”商标。“皇母”蟠桃品质优良,2006年通过了农业部安全卫生无公害产品论证,2007年5000多亩种植基地还首批入选为上海世博会优质特供果品基地。但蟠桃销售始终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会种不会卖”是果农先天不足,传统销售方法根本解决不了成规模的产品销售。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2008年7月引入供销社成为其法人股东之一,生产和销售的上下利益链得到衔接,合作规模得到扩大。供销社的参与弥补了合作社果农社员“会种难销”的空当。

有着紧密利益关系的合作社成员,还通过分工协作,提升产业链价值,形成联合,扩大规模。上海奉城肉禽合作社的350多户社员,涉及肉禽养殖、苗禽孵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销售等方面,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组织。上海新凤蜜露果蔬合作社一家就拥有300亩国家级标准化有机水蜜桃示范基地。带动6个镇27个村,1.8万亩面积的桃业生产,辐射桃农5600户,同时建设了规模化的浦东优质农产品分栋物流和批发直销中心,综合营销浦东其他各类优质农产品,规模日益壮大。

上海彤瑶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既有横向同行业的联合又有上下游利益链上的纵向联合。第一与村委会合作,与所在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获得850亩土地的使用权。村里的农民即可得到固定的流转费,也可以到合作社再就业,使彤瑶合作社优秀业绩与村共享。第二与种植基地、种植大户合作,通过订单和上门采购的方式,帮助其他种植基地和种植大户解决销售难的问题。第三与其它合作社的合作。“以合作社带合作社”的方式,将南汇区其它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带入超市、大卖场,现已有沪郊蜂业合作社的近30个品种和敬亭蔬菜合作社的近50个品种进入家乐福、易买得等大卖场。第四是商品采购突破地域界限,向全上海和全国各地拓展,以解决农产品季节性间隙的淡季问题。主动发起建立农产品产地大联盟,实现产品的互补和互促。

三、连接市场渠道不断拓宽是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又一新特点

“抱团闯市场”是近年沪郊农民合作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以金山枫泾为例,以黄桃种植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4家,255个成员都是本地农民,种植面积为3260亩,产量约每亩1500-1800斤。合作社实力规模普遍小,抗风险能力差,生产管理各异,不同合作社有不同品牌或没有品牌,导致合作社、农户间相互打起“内战”。枫泾镇政府积极引导34家合作社组成了产销一体化、同步化的合作联社,成立了“枫景黄桃种植合作联社”,统一营销、统一包装、统一生产资料采购、统一发展规划、统一种植技术,“抱团闯市场”,统一打“枫蜜”品牌,增强风险抵抗力,提升产销能级。2012年,枫景黄桃种植合作联社带着枫泾黄桃参加了上海盛夏农副产品大联展,以农产品试吃、广告传单派发等方式推广“枫蜜”黄桃。与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周家桥街道开展城乡结对,通过长宁区各街道集中下单,不到一个月销售了1488箱,约7.5吨黄桃。通过物流配送模式,枫泾黄桃走进了家乐福、世纪联华、乐购、易买等大型超市。2012年仅枫泾“黄桃节”就销售黄桃1890吨。

第6篇: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范文

浙江、福建、江西等东南诸省,山多地少,山地与丘陵占境内面积的70% 以上,是我国山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东南山区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风景如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潜力亟待挖掘。但目前东南山区农业总体上还是处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起步阶段,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化水平不高,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种要素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快东南山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客观上需要借鉴境外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引进境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加快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公共要素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产品标准化水平。

位于东南一隅的台湾省,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2/3以上。台湾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能力较强,农产品深加工发达,山地精致农业颇具特色,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农产品营销体系运行高效,是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然而,台湾农业人口老龄化,高昂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成本以及渐趋狭窄的市场困扰着台湾农业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台湾农业产业具有开发大陆山地资源、承接大陆销售市场的内在需要。

闽浙赣三省与台湾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山地特征等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两岸四省间的山地农业交流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当前,要针对东南诸省山区、平原及沿海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引导好两岸农业合作的方向,努力把两岸农业合作与开发东南山地资源、振兴东南诸省的山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台盟浙江省委会于2007年8月在浙江省景宁舍族自治县举办“两岸农业产业发展研讨会”。2007年12月台盟浙江省委会又邀请台湾全民种苗场、妙鹰有机实验农场等单位与景宁县农业局、农村合作社、浙江省农业科技专家等进行交流,考察景宁当地的生态环境,商讨两地合作项目,并就引进适种新品种、建立生菜种植基地,发展两岸农业供销体系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通过考察和实地论证,台湾农业学者及农业专家、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景宁山地具有多样性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环境资源,台湾可以发挥品种研发改良优势、生产技术优势和管理营销优势,投资或合资开发山区现代生态农业,承接内地庞大的内销和外销市场。

两岸四省山地农业的互补性特征和浙江景宁县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探索性实践,展示了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广阔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为进一步推进两岸山地农业合作事业,促进东南诸省山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我认为需要抓紧做好几项工作:

一 要搭建由国务院和省级主要职能部门指导。市(县)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两岸山地农业合作地方性互动平台。国家和省级主要职能部门要鼓励和指导地方政府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资源整合优势,在两地产学研各界初步互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搭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地方性互动平台,为两地农业产学研各界交流信息、洽谈项目、技术开发,以及解决投资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具体问题,提供互动对接的平台和反映诉求、协调关系、解决问题的管道,努力形成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长效运作机制。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在发展规划、项目审批、优惠待遇、扶贫资金的运用等方面积极扶持闽浙赣等省的两岸山地农业合作事业。

二 要将闽浙赣三省的部分县(市)确定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按照山地资源保护性开发的要求,在闽浙赣各省分别选择农业资源集中、山地特征明显、适宜发展现代山地精致农业的部分县(市),作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通过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所在区域山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浙江景宁舍族自治县地处浙南山区的洞宫山脉,地表千皱万裙,峰峦簇拥,境内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海拔高度悬殊,气候呈垂直分布。多种不同生长要求的经济植物在景宁都能找到适合的生长条件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顶平地,特别适宜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品牌农业。景宁怡人的自然风光和保存完好、全国唯一的舍乡风情,还适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休闲观光牧场,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相关台湾农业企业普遍看好景宁的农业投资前景。

景宁县委、县政府承接台湾农业产业转移的意向明确,为开展两岸山地农业合作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包括景宁县在内的类似地区确定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在坚持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前提下,集中资源办好两岸山地农业合作事业,努力为东南地区山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7篇: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发展;贵州省荔波县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3-2787-04

Operation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Libo County

DU Xing-cui

(Libo County Agricultural Bureau, Libo 558400, Guizhou,China)

Abstract: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re needed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y are important ways of speeding up rur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There are 37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with 1 793 participants in Libo county. However, less than 50% of th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re functioning well, and they are operating with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The urgent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were made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promotion, management and support.

Key words: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Libo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经营制度的支撑、运行和保证。20世纪50~70年代,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是在国家政治强制下实现的以政社合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农业生产体制。80年代初,在全国推行农业,以生产队一级的生产体制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而原来的和生产大队一级的行政权力,已改为现在的乡镇和村一级的权力机构。划整为零的生产形式有时却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为了增强经济竞争力和整合资源,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又自愿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特别是在北方及东部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村合作社的形式繁多,在全国各地有“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商业型专业合作社;有大城市郊区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农民以土地换社保的;有持有农业生产机械的,农业机械公司经营的合作社等等。但全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农村合作社仍然是附属于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领导下的官办农业合作社。在不同的地方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差距很大,在同一地方也良莠不齐[1]。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推广,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培养农民民主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2],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目标的有效载体,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农民长期以来信息闭塞,农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相对落后,产品分散,不利于产业化发展。有些地方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产品的优势难以彰显出来,仍处于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解决了产品的批量生产和销售问题,还有效利用了人力和智力资源,真正实现了信息共享、经验共享。另外,有了销售保障后,社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1荔波县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荔波县位于贵州南部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轴缘凹陷地带,地处东经107°37′-108°18′,北纬25°07′-25°39′,东北面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两县接壤,东南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南丹县毗邻,西面与独山县交界,北面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县内居住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毛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92.37%,是一个多民族的边远贫困山区。荔波县国土面积2 431.8 km2,辖17个乡(镇)、94个村民委员会、1 199个村民小组。全县共有4.0万户农户,农业人口15.8万人,其中劳动力10.1万人(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7.1万人,外出务工人员3.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8万人(乡外县内0.5万人,县外省内0.3万人,省外2.0万人)。集体所有农业用地153 217.8 hm2(其中耕地8 916.1 hm2,林地76 114.9 hm2,水面802.5 hm2,园地5 685.3 hm2,草地30 898.3 hm2, 其他农用地30 800.7 hm2)。

2010年荔波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2 031.3万元,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59 632.9万元,占总收入的72.7%;乡镇办企业收入3 159.1万元,占总收入的3.9%;村组集体经营收入807.0万元,占总收入的1.0%,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287.6万元,占总收入的0.3%;其他经营收入18 144.7万元,占总收入的22.1%。从行业角度看,农业、牧业、农村工业3个行业收入共56 139.4万元;农民所得总额

54 187.5万元,农民人均所得3 429.6元。乡镇间发展趋于平衡,农民收入差距缩小。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按乡镇分组看出:农民人均所得3 000~4 000元的乡镇12个,占乡镇数的70.6%,所辖人口12.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9.9%;3 000元以下的乡镇3个,占乡镇数的17.6%,所辖人口1.7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0.5%。4 000元以上的乡镇2个(玉屏镇4 200元,立化镇4 116元),占乡镇数的11.8%,所辖人口1.5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6%。农民人均所得最高的玉屏镇与最低的瑶山乡(2 806元)相比,相差1 394元。

荔波县交通便利,西有独山至荔波二级柏油路,至独山接贵新高等级公路经都匀达贵阳,行程仅需4.5 h。东有荔波经广西环江县到德胜进入金城江到柳州的一级公路。北有四级公路经三都达凯里或都匀。南有荔波至南丹达南宁公路。小七孔景区距贵州麻尾火车站35 km。即将开通小七孔至麻尾的高速公路,小七孔至荔波机场的高速公路也即将开工建设。西南航空公司支线荔波机场距县城仅13 km。国家正在规划建设贵阳经都匀过荔波到南宁的高速铁路,这些工程为荔波的交通和旅游带来极大方便,也为荔波的经济快步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环境与条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荔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荔波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两种名称,即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但实际开展工作的性质是一样的。从2004年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了第一个合作社(荔波县玉屏镇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展到目前的37个,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有26个,民政部门登记的5个,仅在农业局农经站备案而尚未到工商或民政部门登记的6个。按行业划分:种养殖业18个,占48.6%;农机、农技和沼气后续服务等服务型专业合作社3个,仅占8.1%;手工产品加工销售类1个;旅游服务业4个,占10.8%。从法人代表身份来看,法人代表为农民的32个,占86.5%,其中为村干部的7个,为农技干部的3个,为乡镇干部的2个。国家有补助的9个,在这9个有补助的合作社中,法人代表为农技干部或乡镇干部的8个。已经开始运行并有收入的17个。成员人数从第一个的112人发展到现在的37个共1 793人,带动非专业合作社成员3 040人。但真正启动后有人员加入的合作社仅4个(表1)。

37个合作社中有9个获得国家财政或部门资金的支持,在这9个合作社中,有3个在试验基地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生产技术、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产品价格、统一产品销售、统一品牌。有4个在部门带动下开展了部分工作。有2个基本没开展工作。另外28个合作社未获得国家或部门资金补助,有9个基本上在正常运行,但因为没有启动资金运行都很艰难;有10个是新成立的合作社,其中有8个开展业务,2个还没有开展业务。剩余9个合作社,有5个是工作需要成立的(其中2个开展少部分业务),另外3个由于没有人管理而没有开展工作,还有1个是由于修公路占用基地而没有开展工作。

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荔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加工能力、运输手段、交易方式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等,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自身的发展。

3.1发展规模小,质量不高

现有的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有3家合作社的产品注册了商标,但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不高,获利能力不强。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普遍较低,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

3.2专业合作社间缺乏有效联合

目前荔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还各自为政,缺乏联合,造成不必要的低水平竞争,有的甚至是一个乡镇区域范围内就成立了几家同类的合作社,不能获得规模效益。荔波县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12家以蔬菜水果产业为主的合作社、10家以养殖为主的合作社。其中玉屏镇就有3家蔬菜水果产业合作社。在永康的尧古村一组和二组,成立了内容相似的“永康乡尧古村旅游经济协会”和“荔波茂兰尧古农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且人员有交差,常为收入分配不均而相互扯皮。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政策资源,增加了组织成本和人力成本。

3.3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是目前荔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合作社的最初组建者往往是种植大户或运销大户[3],他们的联合给合作社带来了市场及技术优势,但合作社最为迫切需要的是能够带领社员闯市场的人。有些合作社完全停留在名义上,基本上是一群社员为身为老板的合作社法人或法人代表打工,虽然所有社员都有一定的收入,但分配严重不公,社员们也得不到表达意愿和接受锻炼的机会。一方面缺乏能把握洞察市场的合作社领导者,同时能胜任财务管理等基础性工作的社员也很少。

3.4合作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农户自身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协作意识也比较淡薄,社员缺乏持续投资的意识和能力。长期以来的小农意识,仅仅将合作社当成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只愿享受社员的权利,不愿尽到社员的责任和义务[4]。目前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户养成了分散经营的习惯,对合作社不放心、不积极。

3.5内部运作机制还不规范

尽管目前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并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必要机构,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在37家合作社中,理事会和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活动正常的不到一半。缺乏科学民主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利润分配不公开、不透明,容易被少数人控制,责任方式不明确等。

4解决途径

4.1明确服务宗旨,选好领导班子

为入社成员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数量和附加值、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结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5],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所在。要把有经济头脑、责任心强、懂技术、会经营、有管理水平、公道正派、乐于奉献的能人选为社长(理事长),并选配好其他管理人员,真正创办好、管理好、发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社。

4.2加大宣传力度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6]。因此,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可以组织群众相互学习和研讨。特别是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在贵州省雷山县的郎德、西江等地有很好的管理经验,可以介绍有条件开展旅游服务的村寨的热心人士去参观学习,增强群众的信心。

4.3加大管理力度

农业、工商等部门要积极帮助有要求、愿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帮助他们制定章程、办理登记注册等,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等级标准和统计、考核及评价体系,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帮助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内部制度,使其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更加合理规范[7]。进一步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后劲。应尽量控制官办或老板作主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让农民真正成为合作社的主人。老板拥有的农村合作社,并不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的,而是以老板能否赚钱为目的。官办的农业合作社则缺少真正的主人参与,而没有真正主人参加的合作社有可能导致把主人积蓄的集体财产私分了事。因此官办的农业合作社仍然会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事业在途中不断夭折[8]。但是十分遗憾的是在现阶段,惟独缺少的就是在农民民主、平等、互利、自愿的基础之上联合的农业合作社。

4.4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经费及奖励资金。农业、财政、扶贫等部门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申报的主体,争取对合作社更多的资金支持。各级金融部门应研究出台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办法,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联保形式的信贷,降低贷款担保门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工商、税务、金融、林业、水利、畜牧等有关部门要统筹兼顾,研究探讨适合本县实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政策,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9]。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撑。此外,还要鼓励农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帮助合作社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4.5注重人才培养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10]。因此,主管部门要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使其深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知识,基本掌握相关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而且在管理能力、市场经营能力方面得到明显提高,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复合性人才,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同时利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机,促进、吸引更多更好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张智.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自治区人民政府. 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谈专辑(十)[C]. 拉萨:人民出版社,2009.

[2] 李白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3(4):59-60.

[3] 吴绍华,郭申,徐岩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3):90.

[4] 王磊,盛莹.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0):119-121.

[5] 张冀男,郭庆海.吉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30(6):884-888.

[6] 兰祥礼.完善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四川改革,2009(6):46-48.

[7] 成兰芳.旌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3.

[8] 邹渝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及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9):147-148.

[9] 董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5(6):175-176.

[10] 唐玉英.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青海农牧业,2001(3):20-21.

第8篇: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上海菜价波动;原因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3日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一直是饱受关注的民生问题,相关信息频频见诸报端,“菜贱伤农,菜贵伤民”更是直观地体现了这一议题的重要性。但是,面对农业种植户数量大、个体经营较为普遍、产收相对零散的局面,对市场已有信息的评估和分析显得愈发重要。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菜价的波动?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一、上海菜价波动成因分析

(一)农户种植选择心理。对于上海市菜价波动的成因,我们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分区域对上海市各郊区郊县农户进行了走访,选取上海近郊浦东南汇、嘉定以及远郊金山和崇明等区县的农户,并对其在种植选择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

我们发现农户的种植选择心理对菜价的影响以及菜价等因素对农户种植选择相互作用。而在以往的一些对菜价的调查中,许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在调查走访之前,小组成员罗列了关于影响农户种植选择心理的相关因素并制作成问卷,在走访时发放给相应的农户进行了填写。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主要有以下因素影响农户种植选择心理:气候(温度、降水量、气候异常)、当期菜价因素、需求量变动、种子成本、农作物种植所产生的成本(人工成本、各种药剂成本)和运输费用等。根据调查数据得出图1。(图1)

我们可以看出,在各大因素中当期菜价得到的排名总和最低,也就是当期菜价因素在影响农户种植选择心理的干扰性最大。所以,大部分农户在当期选择自己该种植的蔬菜时,这个时期的菜价是对农户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

再者,气候和变动需求量排名紧随当期菜价之后旗鼓相当,干扰性位列二三名。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温度、降水量和气候异常等等。在气候方面,有些农户认为他的干扰性最大,他们凭借自己的经验,根据当年气候会选择不同的蔬菜进行种植。而洪水、冰雹和台风等大自然气候异常亦对种植影响巨大。相反,有些农户并没有把气候因素干扰性看的如此巨大,因为现代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可以人为地控制气候对种植带来的影响。在我们的调查中,变动需求量紧随气候因素之后,我们认为变动需求是农户对追求投资收益的一种侥幸心理的选择,因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日以及各种外界因素都会使市民对于市面上各种蔬菜的需求量产生变化,而这种投机取巧很可能使农户得到巨大的收益。所以,许多农户会认为市场的变动需求量是自己选择种植蔬菜品种的依据。

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干扰性位列四五名,也就是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种子成本、农药成本、运输费用)等对农户选择种植什么品种影响不大,但是各种成本一直都在属于上升的状态,而其费用也相对稳定并有小幅的上涨。

跳脱各种因素之外,在我们的采访中,收益即是否能够赚到钱的提及程度相当高,也就是说,农户种植选择心理最直接的影响是他们的选择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丰厚的收益。而当期菜价、气候、变化需求量等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收益,而是否能够取得农户内心中最大的收益都取决于农户的种植选择心理。

同样,农户的种植选择还直接作用于菜价,因为农户集中选择种植一种蔬菜,势必会使得这种蔬菜的市场价格跌到谷底,而其他种得少的蔬菜的市场价格则会突然陡升。所以,农户的种植选择显得尤为关键。

(二)市场信息滞后性。对于菜价波动的成因,信息的滞后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信息的滞后也会对菜农的经济收益造成无法估计的影响,即便在市场价格下跌时农户转而生产其他的农业产品,先前的产品也已经造成了积压,产生亏损,从而对菜农下一季度的农产品种植造成影响。但是,市场的滞后性又是客观存在着的,无法通过人类的行为去消除它,我们只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尽量减少信息滞后所造成的影响,最终把菜价的波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让菜农的收益有所保障。

(三)气候、需求量及其他因素。众所周知,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而民间更流传着“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等无数谚语,让我们看到气候对于农耕文明的重大影响。现如今,气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仍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上海位于亚热带,四季分明,同时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天受到来自海面上的暖风的影响,高温多雨。冬天受到来自西北方面的冷风的影响,温和湿润,非常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在夏季上海的温度属于雨热同期,农作物生长得到了充足的水分和阳光,所以蔬菜产量高,在市场失控等多方面因素的辅助影响下容易产生滞销。而近年来温度和降水量都有其不稳定的一面,比如说近年来上海夏季持续高温,导致了很多蔬菜直接在骄阳下被烤干,使得农户损失惨重,并且导致蔬菜的市场价格陡升。近年在夏季的上海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更加使得农户受到更为直接的影响。气候的不确定性使得菜价的变化频繁,而现如今我们还不能立刻避免。

蔬菜的需求量分为刚性需求和软性需求,其中刚性需求比较稳定,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在正常情况下的需求。而软性需求不稳定,由于某种宣传、某种传染病等外界的因素,会在短时间内使得这种需求急剧增加或者急剧减少,这也造成了菜价的大跌大涨。而无论是刚性需求还是软性需求我们都不可避免。

(四)转基因作物对传统农业的影响。在分析完信息滞后所导致菜价波动的成因以及相关的对策之后,还有一点成因是不容忽视的,就是目前受关注程度颇高的转基因农作物。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转基因蔬菜还无法撼动传统蔬菜的地位,尤其是转基因蔬菜的安全性一直是中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也出台过相关政策,需要转基因食品上有明确的标注,防止误导消费者,从这些种种的迹象表明,在一段时间之内,传统种植的蔬菜依旧是大众消费者所选择的主流蔬菜,但是问题不会如此简单,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转基因食品,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科技动态一直是世界发展主流的风向标,有数据显示,美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仍处在不断增长之中,比5年前增加24倍。消费者在有了安全保障后,对转基因蔬菜的消费也会有增加的趋势,对农户的心理考验也会增加,最终也将反映到蔬菜的价格波动之上。

(五)农产信息普及力度不够,高校与农户对接欠缺。在实地考察与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我们发现农业资讯与产业指导在农户中的普及力度不够高,在网上的部分信息过于繁杂而不易检索,尤其是在农业生产由政府指令性管理转向市场导向性调节后,由于上海农户基数较大,尚未实现农业资源个性化对接,使每一位农户都能因地制宜、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而且由于传统农业正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农产品的要求也由数量型过渡到质量型,因此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相较于专业化较强,品牌优势明显的生产者,分散型农户处于劣势状态。此外,由于菜价波动及政策调整有较强的时效性,这也对散户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摊位价格水涨船高,推高蔬菜价格。在走访时,我们了解到摊位价格的走高也是菜价上涨的重要动因。通过对比我们得知,老菜场的摊位费用明显低于新建的菜场,菜农表示,如果摊位费用较低,他们也会适当降低蔬菜价格。此外,一些公开招标的菜场由于管理费用和改建成本投入较大,摊位费也呈上升趋势,相较于郊区,位于城市中心的菜市场摊位价格也更高。我们认为通过公开招标确实能为菜场所有者带来更大的收益,经营成本和主要风险也转移给承租方,而承租方进一步将部分成本以收取摊位费的形式分散给菜商,菜商则抬高菜价减免损失。在这一过程中,菜农的实际收益并未提升,甚至有降低的风险,消费者却面临菜价上扬的问题。有些菜农直接表示将可能退出菜市场,选择在路边设摊销售蔬菜,这反而违背了菜场标准化的初衷。

(七)外地蔬菜入沪,运输费用提升成本。此外,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上海绿叶菜的供应主要来源于郊区,但是当天气变化影响绿叶菜的播种和采摘的时候,上海市将加大从外省蔬菜基地调运蔬菜的力度。而如果遇到极端的气候变化,客菜的流向就会比较复杂,因此在全国各地区建立稳定优良的合作基地,确保长期的蔬菜供应来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这种办法还有利于加速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为向广大上海市民提供更加新鲜的蔬菜,长途运输大都采用5℃~10℃的恒温运输车或用冰将蔬菜分隔存放。如果运输路程较远,虽然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海蔬菜市场的供应数量,促进蔬菜价格的回落,但仍会加大蔬菜的中间成本,而这些成本将由消费者承担。

二、对策研究

(一)成立专业合作社。目前,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农户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每一方的行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市场的价格和交易情况,松散的种植体系已经很难适应波动弹性大的市场。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型的农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力求通过合作经营和风险分担来增加收益,一定程度上确实缓解了农户在经济收益上的损失,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去完善。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目前农业合作社的一些现状: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917家,辐射带动20万余农户从事订单和专业生产,经营范围涉及蔬菜、畜禽、渔业、林果、花卉、休闲观光旅游等多个产业。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首先是部分合作社管理的混乱:一是“空壳”现象普遍。不少农村群众表示,他们参加了村里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对群众的生产帮助不明显。二是合作社内部运行缺乏监督。虽然合作社设有理事会、监事会等监督机构,但多流于形式,少数人控制的问题仍然存在。三是“保底价”制度风险大。为激发群众入社积极性,很多合作社承诺给社员保底价,这固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一旦合作社赔钱,整个合作社就垮了。

与此同时,不少合作社自身规模不断膨胀,社员的规模多至数百甚至数千人。由于合作社需要为社员统一购买饲料、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所需流动资金数额巨大,但很多合作社因为没有抵押物无法到金融机构担保。于是合作社的发展也是步履艰难。

解决这些问题也是目前政府所需要做的,政府在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强监管的力度,确保农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能够真正形成对农户的帮助,而不是空有一种形式。

在解决了以上问题之后,我们可以进行规模更大的合作,就是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的合作,这样一来,涉及的信息可以更广,所能规避的风险也就更多,而且这种大型的农业合作社还可以直接对接一些大型的超市,减少了中间的环节,不仅对农户,对消费者的利益其实也是一种保障,那么政府在这中间所起到的“牵线搭桥”也是决定着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

(二)种植需求稳定、品种各异的农作物。由于农户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可能会在某个季节只是种植了当季最热销的蔬菜,而正是这种想法,导致了最终利益的损失,所以作为农户自身而言,需要做到种植农作物的多样性,合理的分担风险才是保证收益稳定的重要环节。

(三)推广现代农业,应对气候异常。对于气候问题,现在已经有解决对策。在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产业区就有效减少异常气候所带来的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典范。不过这种农业模式投入费用较高,不过是人工费用和各种智能技术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现在我们可以研究如何降低推广现代农业所带来的高昂成本,从而使现代农业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促进农户间交流,加强高校与农民合作。我们认为可以在农户中建立小型的农业组织机构,通过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如培训会、优秀成果讲座与田间观摩活动等),促进农户间的交流,帮助分散型农户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获取有效的种植经验,实现市内甚至跨省的沟通,并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聚集人才,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农户们还可以新建平台,吸收行业内的志愿者,或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划分实验田,加强高校与农民合作,让专业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与研究。这样既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又帮助农民将种植经验和理论结合,为农业种植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五)探索新的营销模式。面对菜农关注度很高的摊位费上升问题,我们认为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良性互动。据我们观察,菜场摊位的这一部分价格浮动主要由经营成本和客流优势决定。相对于转租,直营并且运转良好的菜市场有延续性的经营优势,如稳定的投入、租户群体以及客源。而中心城区的客流量相较于郊区而言也能为商贩带来更大的收益,因此摊位费也有水涨船高的趋势。因此,若承租方有效控制经营成本,创造与投入相对应的产值,切身考虑菜农和居民的利益,则可以为稳定菜价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价格还由需求决定,这是至关重要的需求规律,因此我们也要考虑价格的合理性,从农户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营销方式。比如,部分有余力的菜农可以借鉴农业生态园区的销售模式,集农业活动和休闲娱乐于一身,弘扬环境保护的理念,开发生态旅游主题,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免除中间环节的成本投入。其次,农户还要避免盲目追求生产数量,应致力于打造自身品牌,通过不断提升,以产品质量和特色立足于市场,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六)合理建立蔬菜种植基地,进行技术研发。我们建议厂商合理选择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在确定基地位置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地理与气候优势,因地制宜,增加作物产出的品种,增强产品的特色,提高产品的质量,加速农产行业规模化、规范化的进程,努力塑造自身品牌,在为上海供应产品之余,还何以形成对周边地区的供给,进而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实现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选址应充分考虑蔬菜运输过程中的成本,将蔬菜基地建立在交通便利的地带,降低装运的人工成本,这样既可以增加菜农的实际收益,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价格。

针对现有的蔬菜调运情况,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开发新的保鲜和运输技术,进一步有效节约成本。比如可以利用植物自身的特性或激素,将蔬菜搭配存放,抑制蔬菜腐烂,并高效利用运输空间。

三、总结

第9篇: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以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拓展农业新领域,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信息化、专业化,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发展目标

2013年我县农业工作将以“五四三”重点工作为抓手,全面落实“四三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着力推进“五个加强”,提升服务农业水平,促进农业各项工作。力争全县农业产值增长3%以上、畜牧业产值增长5%以上,粮食播种面积27.1万亩、产量8.3万吨,蔬菜(含瓜果)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19万吨,动物肉蛋奶产量1.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三、全力抓好“五四三”重点工作,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㈠抓好“五大重点”。

1、稳定粮食生产。着力抓好“一稳定、两提高、三推进”工作。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强化对粮食播种面积的落实,确保全县粮播面积27.1万亩以上。提高粮食单产。深入开展水稻、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活动,带动辐射全县粮食单产进一步提高;提高粮食优质品率。大力推广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优质高产品种,全县粮食优质品率提高2个百分点。推进水稻集中育秧。开展集中育秧示范,推进水稻集中育秧工作;推进甘薯加工业发展。加大沙江大墓里、长春武曲等2个甘薯淀粉加工示范点建设,推动全县甘薯淀粉加工产业发展;推进关键增产技术推广。加大超级稻、脱毒种薯、马铃薯稻草包心、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增产技术推广,推进增产增收。

2、提升特色产业。坚持“六化”引领,促进我县蔬菜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蔬菜:大力发展特色菜、精细菜和反季节蔬菜生产,提高蔬菜设施栽培水平;引进推广名特优稀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推进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提高优良蔬菜种苗供应能力。水果:优化大宗果类和特色果品早中晚熟品种结构,开展高接换种、果实套袋、标准果园建设,提高果品优质率和产量。食用菌:大力发展珍稀品种和代用料栽培,重点发展现代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提升设施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中药材:加快发展金线莲、金银花、太子参等中药材产业,大力发展太子参,建立金银花、金线莲等中药材示范基地。畜牧: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节粮型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开展2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场建设,扶持泰森鸽业有限公司扩大蛋肉鸽生产规模,建成全省优质蛋肉鸽生产基地,带动畜牧业产业发展。

3、建设示范园区。积极推进崇儒溪边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启动示范园区建设,开展土地使用权流转、基础设施改造、功能区建设和培育现代农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重点推进津田农业有限公司开展830亩津田设施园艺世界建设,并取得实际成效。加快松城一贝农民创业园创建。完成一贝农民创业园总体规划,创建农民创业示范基地,以蔬菜、水果为主导产业,以一贝龙潭景区为平台,以园区中的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积极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开展名特稀果蔬生产、农产品加工,建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及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民创业园区。

4、扩大合作交流。加强霞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三沙台水中心和津田农业有限公司与台湾农业合作的基础和平台,引进台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农业项目、资金。加大津田精致农业的发展力度,把津田农业有限公司的基地建设建成与台湾农业合作的典范,促进台湾农业引进和发展。加大引进来与销出去步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大服务,促进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大农业对外宣传,支持农业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展示会、交流会,拓展农产品营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5、保障农业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标准化、可追溯“四大体系”,建立质量承诺、信息、“黑名单”、产地准出“四项制度”,大力推行绿色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力争完成“三品”认证5个以上。加强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确保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保障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安全。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和每月补免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落实到位,确保应急值守、应急物资、应急处置措施落实到位。加强重大农作物病虫监测,着力抓好防治指导,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绿色防控措施的集成推广,努力减少农作物病虫害损失。

㈡培育“四大亮点”。

1、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园艺设施栽培。引进一批适合我县特点的新品种、实用技术和实用设施装备,集成推广成套设施设备和生产技术,扩大食用菌工厂化瓶栽生产规模,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重点扶持标准化大棚建设,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和节水灌溉农业。加快发展畜禽规模设施养殖。开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2个,开展规模场标准化笼舍建设,使用自动饲喂、温控、信息管理等系统和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无害化处理等设施,提升畜禽饲养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2、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污染治理。坚决落实畜禽养殖“两”规定,加快推进城区三河沿线、三沙周湾库区、溪西水库库区等禁养区内养殖场搬迁拆除工作,有效遏制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控源减排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配方施肥、秸秆腐熟还田和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技术等,努力实现节肥、节约、节水。推广畜禽生态养殖。开展生态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在万家福合作社坪园猪场、源鑫农牧水门猪场、绿缘墓斗猪场、宫运农牧合作社蔡洋猪场分别建立猪-沼-果(茶、葡萄)、漏粪地面-免冲洗-减排放模式等零排放示范点,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继续推进“一池三改”户用沼气、联户和养殖小区沼气及乡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积极引导生产和使用有机肥,增加施用农家肥、复合肥、生物肥,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发展信息农业。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争取年内所有建制村都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点,选好配齐农村信息员,并发挥积极作用。加强“12316”农业服务热线建设。结合“三电合一”项目的实施,建设12316完善农业热线服务管理系统、网络系统、手机应用系统和农业信息终端机应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农业物联网应用。参与全省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采购、销售、配送服务,促进产销衔接。开展农资监管信息化试点。建立放心农资监管平台,实行网络化协同监管和可追溯管理,提高农资监管时效性和覆盖面。

4、发展休闲农业。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创建活动,结合一贝农业创业园的建设,启动“一贝龙潭”休闲农业等项目,以此带动松港澳里、盐田对面等休闲农业示范创建活动,促使休闲农业成为我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㈢强化“三大支撑”。

1、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做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推动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加大农业“五新”推广力度。建立粮食、蔬菜、生猪等3个农业“五新”集成推广示范基地,促进“五新”入户工程常态化、制度化、高效化。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实施新品种示范工程,建立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示范片0.3万亩,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0万亩以上。

2、强化新型经营主体支撑。大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带动、创业扶持等多种途径,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种养大户。提升壮大农民合作社。按照“七有”标准,大力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开展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支持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相关市场主体之间开展专业合作。大力发展农业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3、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农业技术人员200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00人次,招聘2名农业院校硕士生和5名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阳光工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培训1000人次,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建立3所田间学校,多形式广泛开展农民田间技术培训。

四、全面落实“四三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㈠落实四项惠农资金。全面落实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水稻种植保险、能繁母猪补助等四项惠农资金;认真总结各项惠农资金发放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完善惠农资金落实、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各项惠农资金发放情况的督促检查,扩大实行以奖代补、多种多补等有效的补贴激励政策,减少和杜绝资金发放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㈡推进三项强农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健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推进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建立“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全面实行村账乡制度,实现电脑做账和网络监管,推进“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认真做好二轮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和档案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有效化解农村土地纠纷矛盾。

㈢实施两项富农措施。实施项目带动措施。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抓,认真做好农业项目的储备、策划,精心包装上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重点抓好示范园区项目平台建设,帮助农业企业申报、实施农业项目;认真抓好项目的实施,建立项目实施责任机制,整合项目资金,集中人力、财力扶项目、帮重点,取得实施成效。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措施。加强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组织,强化项目的审核,加大项目监督检查,加强项目实施管理,确保项目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落实农民负担四项制度,积极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整治,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确保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