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木工程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基础施工;施工质量;土木工程
引言: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基础施工内容通常包括常见的基础施工内容包括场地的平整、基坑、路基与管沟的开挖、地坪、人防工程开挖、路基等的填土以及基坑回填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辅助工程:降排水工程、基坑支护工程等。土木工程施工的显著特点就是:条件复杂、工程量大、劳动相对繁重,并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很严重,如:水文因素、气候、地质、地下障碍、场地限制等,从而使施工的难度加大。因此,详细分析各项技术资料(如地形图、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地下管道、电缆和地下地上构筑物情况及土方工程施工图等)是土木工程施工前必要的功课,多次进行现场调查并核对数据,施工工程中要根据施工条件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经济、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使工程质量得以保证,效率得以提高。
一、土木工程基础施工工艺及技术的要求
土木工程的基础施工包括:开挖、支护、土壁稳定、排水、填土与压实以及基础混凝土灌注等主要工艺内容。
“分层开挖,先撑后挖” 是基坑的土方开挖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先确定开挖的合理顺序和适宜的分层厚度,避免对地基土的扰动,然后才能连续施工。检查控制是开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其次,应采取科学降水措施,做好地下水位以下的挖土工作。填土压实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选料和压实工作。选择土料石时要注意在碎石或砂土及含水量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选用建筑涂料作为与压实要求相同的黏性土,并注意必须压实,当天建筑当天压实,必须符合规定压实,填土由高到低进行,由上到下对整个宽度图层分层压实。
二、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1、基坑基槽上方土方开挖技术
影响土方边坡的因素主要有施工场地土质,建筑开挖深度,降水排水状况甚至气候条件等。在图纸正确无偏差的情况下,而且浅基坑开挖深度不大与规定的深度,可以不放坡或加以支撑。但如果是深基坑开挖时,为了确保稳定性通常要求增设临时支护,或采用预制水泥板、双排灌注桩等来挡土,以保证透水挡土支护的稳定性,用悬臂或锚拉式支护结构支撑止水挡土结构。要遵循由上至下开挖顺序,严格禁止先切除坡脚和在滑坡体上弃土。挖土时运用机械也有一定要求和技巧。场地清理和平整、开挖深度在1.5m以内的基坑,填平沟坑以及配合铲运机、挖土机工作主要运用推土机来完成。一般采用槽形推土法、多铲集运法、下坡推土法、并列推土法、铲刀附加侧板推土法等。而大面积场地平整,开挖大型基坑填筑堤坝和路基则由铲运机来完成。采用环形路线和“8”字形路线。最适宜于开挖含水量不超过27%的松土和普通土。常用的施工方法有助铲法、跨铲法、下坡铲土法等。
2、基坑支护的技术要点
(1)基坑开挖后续施工的重要保证是基坑土壁的稳定性。平衡土体内粘结力与摩擦力是基坑土壁稳定的要点,如果失衡严重,会导致基坑塌方,极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事故。所以,一定要保证放足边坡,并按要求留设边坡,确保土壁稳定。(2)采用科学的土壁支撑方法。土壁支撑方法:横撑、板桩、灌注桩、深层搅拌桩、地下连续墙等。(3)合理的边坡坡度设计。边坡的坡度设计要基于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参考当地土质,施工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定。例如,明沟排水、人工挖土或机械在坑上边挖土时边坡应平缓些,粘性土的边坡要陡些;当基坑附近有主要建筑物时,边坡应取h1.0~h1.5;在无地下水且工期短的情况下,可留设直槽而不放坡时,其开挖深度不得超过下列数值:密实、中密实的砂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砂土)为lm;硬塑、可塑的轻亚粘土及亚粘土为1.25m;硬粘、可塑的粘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粘性土为1.5m:坚硬的粘土为2m。还要减少土方量,缩小施工面,并在基坑处设置支护结构。如遇雨季不良气候时,不宜对滑坡地段进行挖土,一旦发生危险必须立刻停止挖土,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妥善处理。
3、排水技术要点
保持土体干燥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最为关键。施工排水一般可分为明排水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两种方法。明排水是用截、疏、抽进行排水的方法。即截住水流,疏干积水,并在基坑开挖时,在基坑底部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使水经过排水沟进入集水井,然后用水泵抽水。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是在基坑开挖前,在基坑周围事先埋填滤水管,利用水泵抽水,使地下水位始终保持在坑底以下,直到基础工程施工完毕为止。排水后不仅施工条件得到改善,而且基坑土体保持干燥的状态,防止事故发生。在排水前要注意的是,要充分考虑降水是否会导致原有建筑物的附加沉降、位移,从而引起开裂、倾斜甚至倒塌等可能情况的发生。因此,事先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有效防护措施。
4、填土与压实技术要点
基础施工必须使用正确的土料填筑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填方边坡,才能满足填土强度及水稳性的要求。填土时用同类土壤填土填筑最好,一般不用有机物含量大的土壤、石膏或水溶性硫酸盐含量大于2%的土壤、冻结或液化状态的泥炭、粘土或粉状砂质粘土等,填方时应分层铺土压实。在用不同土壤填筑时,应把透水性较小的土壤置于透水性较大的土层之上。为了避免在填方内形成水囊,禁止将不同土壤不均匀地混杂在一起使用。
5、混凝土灌注施工技术要点
基础混凝土的浇筑是挖土施工之后将要进行的工作,采用集中搅拌,运用混凝土运送泵或混凝土车运输等主要浇筑方法。 加工钢筋笼时所用的钢筋需要提前在实验室进行多次试验,在实验结果可信之后,还要在施工现场对外观及质量进行检测评价。要在室内操作低温焊接钢筋,完全冷却后再拿出室内。焊接完成后集中下料,用吊车整体吊装运送。在清孔一小时内采用导管法开始灌注,混凝土封顶灌注应采用剪球法。
三、创新的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
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是传统的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包括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和钢结构施工技术。现代建筑对于新型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逐渐发展起了新型深基坑支挡技术等众多新的基础施工技术,在桩、桩-锚支挡体系建立和支挡与承重结构一体化等方面取得较大发展,在土木工程基础施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工程经济效益有积极影响的例如:新型预应力技术,形成了有粘结体预应力体系和无粘结体预应力体系。未来基础施工技术将更大的提升经济技术的合理性。
结语:
土木工程的工程量非常大,掌握施工中的基础技术要点是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重要前提,因而至关重要。在基础施工过程中,研究的理论还不能完全适用于土木工程实践的要求,还缺乏一定的建筑验收标准,管理体系和相关规范还存在一些漏洞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技术人员还要不断努力发展和完善基础施工技术,不断研发创新施工技术,并应用到实际土木工程施工中,大量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并予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石,陈丽艳.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基础施工;技术;深基坑
中图分类号:TU753文献标识码: A
土木工程的基础施工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对施工场地的平整、基坑的开挖与回填等等。通常情况下,土木工程施工具有体量大、工期紧、施工条件复杂等影响因素,而且还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增加了施工的难度。本文中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对基础施工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1基础工程施工的控制要点
1.1基坑的开挖与建设
1.1.1基坑的开挖
基坑开挖作为土木工程基础施工的必要环节,关系到地基工程的质量。通常来说,在施工场地放线后就可以进行基坑的挖掘了。基坑开挖期间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解决好这些难题,也就保证了基坑开挖质量。而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是掌握基坑施工要点,尽量按照施工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避免在施工中出现质量缺陷。
1)合理选定基坑开挖方案。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技术文件,在正式开挖基坑之前,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先对施工现场进行考核,然后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在不违背相关要求规范的前提下,制定并选择出一份合理的、可行的基坑施工方案,为后期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2)开挖方式选择分层开挖,开挖深度要做好严格的要求。基坑工程开挖中,最合理的开挖方式是分层开挖。实际施工时除了要按照施工要求严格控制开挖工艺以外,还要对基坑的开挖深度进行严格要求,全面杜绝超挖现象发生。同时,为了确保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在开挖基坑时必须选择适当的支护体系对基坑进行处理,防止基坑坍塌危害施工人员的安全。
3)如果选择人工开挖法开挖基坑,要格外重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务必要在开挖过程中设置安全防护措施,以免基坑上部结构倒塌,给基坑结构的整体稳固性造成影响。另外,开挖基坑下层结构时,要严格遵守施工规范,预留下一层土层结构,以方便后期基坑的整修。
4)做好基坑水平标高、边坡斜度的复检。基坑水平标高、边坡斜度等对基坑质量有一定影响,所以在施工时必须保证标高、斜度等数据的可靠性,基坑水平标高等工作设置完成后要对其进行复检,为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5)做好基槽的修帮。基槽修帮是基坑的重点施工工序之一,必须做好严格的质量控制。基槽修帮要结合施工现场情况,做好充分的情底工作,要确保基槽的尺寸与设计规范相符合,为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1.1.2基坑的质量检验
必要的质量检验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基坑开挖完成后要对基坑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基坑的尺寸与图纸设计是否一致,基坑的挖掘深度是否合理。同时,也要重点检验基坑的受力部分是否稳定,如墙角、承重墙下、基柱等。另外,还要进行必要的地下水勘探,确保地基的建设不会受地下水流动的影响,从而保证地基的稳定性。
1.2地基的局部处理与加固
由于地基建设的土壤地质环境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建设环境应该采用不同的建设手法和加固手法,尤其是对于比较特殊的地形和地质,要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就要进行必要的处理,防止沉降、断裂等现象的发生。对土壤地质的处理也是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难点。
1.2.1松土的处理
当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松土或淤泥的时候,应该将其全部挖除,直到出现坚硬的老土,同时要采用与坑底土壤压缩性相近的土料进行必要的回填,加固基坑底部。当附近有较多地下水或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部时,要设置必要的防潮层或者在基坑底部利用钢筋、混凝土等建筑必要的圈梁进行结构的支撑,防止沉降的发生。
1.2.2砖井或土井的处理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如发现砖井或土井,就要对其进行回填,要选用与井底土壤压缩性相近的土料进行回填,以确保回填效果。必要情况下,要进行井壁的拆除,并夯实基底,以保证基底不会发生沉降。
1.2.3局部硬土处理
由于基坑在进行挖掘过程中,不同地质对其有不同影响,因此,在基坑挖掘过程中如发现硬土层或旧墙基等,要进行相应的挖除,并在缝隙处进行回填,防止地基建成后出现沉降。
1.2.4“橡皮土”的处理
“橡皮土”是地基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对工程地基影响较大的问题,通常在这种土质上用夯实机进行夯实不仅达不到很好的改善效果,甚至会使土质更加松散、柔软,造成后续施工问题。因此,针对这种土质,就要利用砂石和混凝土进行回填、夯实,从而增加土地承载力。
1.3排水环节处理
为了更好的对施工面进行控制,必须做好土方量的优化,对场地限制的控制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对土壁支撑系统进行优化,对坑槽边缘的土方材料、机械设备等进行分析。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土体干燥是施工关键因素,需要做好排水工作是施工的前提保障。施工排水一般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明排水法,利用疏(疏干积水)、截(截住水流)和抽(水泵抽出引流坑底水)相结合的方法;第二种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即基坑开挖前,在基坑周围设置滤水管,抽走多余水量,从而使得地下水位在坑底标准下。这种施工技术不但可使基坑土体干燥,还可防治流砂问题,改善施工环境,但仍需注意的是,降水前需要采取一定措施避免建筑物沉降倾斜、倒塌、附加位移、开裂。
1.4填土和压实技术
土木工程应该严格根据现场地质情况,设计填方边坡,并选择适宜填筑方法与填土,保证填土水稳性与强度。应注意:砂土、碎石类、含水量符合要求的粘性土作为填筑土料;淤泥、膨胀性土、冻土、有机含量超过8%、硫酸盐含量超过5%土等不能作为填筑土。土木工程施工压实方法一般包括:碾压法、振动法、工具压实法,以及最常用的夯实法等,如果采用不同土壤填筑类型,应注意土壤透水性分层放置,透水性小土壤应在上方,并注意不可混合使用不同类型、混合不均一的土壤。
2提高土木工程基础施工质量的措施
2.1重视工程前期勘查工作
在工程施工前进行必要地质勘查,研究勘察报告十分必要。勘察报告中要包括施工场地的地质、水文情况,有必要的要考虑到工程周围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从而制定有效的施工进度计划和事故预防措施。首先,要对工程建筑的使用要求、建筑特点、建筑功能等进行调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对工程周边的地质、水文进行勘查,确定勘查项目和目标。其次,要搜集相关建筑资料,包括建筑风格设计要求、建筑材料要求等,特别是对复杂地质的勘查更要注意。此外,还要重视对钻孔的布局、深度、数量的勘察,确保钻孔的设置合理,从而满足设计要求,防止地基建成后出现沉降、断裂等。
2.2确保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在进行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整个工程的实用性、建设风格、建设功能,并且综合工程现场的实际地质条件、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等进行图纸的设计,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对于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也要进行严密考察、设计,以防止损坏。另外,设计人员也要充分整合勘察报告内容,综合考虑设计内容,当设计中存在问题时要及时与建筑方进行沟通,并进行必要的试验,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在工程施工中一旦发现地基出现沉降、倾斜、断裂等问题,应立即停工,并联合相应人员对工程进行研究,采取必要的修缮措施,将工程损失降到最小。
2.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首先施工单位应建立企业管理平台,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一体化动态管理体制。在土木工程基础施工前,应明确工程目标,根据施工现场的作业情况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将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及人员,加强生产教育,给施工人员灌输施工质量及安全意识,在施工现场应安排监督管理人员。
3结语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土木工程建设越来越趋向复杂化、多样化、功能化,在土木工程设计建设过程中,确保地基平稳、地基基础工程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工程设计建设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要积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考察、合理布局,提高建设质量,只有不断完善建设方法和设计方法,提高工程质量,才能促进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硬件保障。
参考文献
[1]胡涤.浅析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
[2]周凤伟.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要点总结[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
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施工工程中,结构的基础设计十分重要,对后期的施工与设计以及整个工程的质量与使用效果等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由于经费有限或技术不到位等原因,许多土木工程在进行基础设计的过程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例如忽视了设计中的某部分因素等。因此,为了提高土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质量,推动我国的建设事业实现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对基础设计的强化进行分析与探讨。
1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意义
1.1有一定的安全保障科学的基础设计对整个建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若是基础设计不够合理,或者造型出现失误等,极易对建筑的施工产生重要的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后续使用。不合理的基础设计容易导致建筑的基础不够稳定,可靠性不足,进而影响到后续的使用与维护工作。同时,还会导致建筑的承载力无法达到相关标准,引发沉降或开裂等现象,给整个土木工程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1.2有利于缩短施工工期科学的基础设计能够保证施工质量与效果。完善的基础设计还有助于后续施工的安排与确认,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返工或其他影响因素,进而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与顺利。同时,合理的基础设计是施工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有助于管理人员对资金以及人力等进行合理分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消耗,缩短施工工期。1.3提升施工效率通常情况下,结构基础设计在整个土木工程中所占的比例为1/4左右。若是建筑项目较大,要求比较复杂,基础设计的负载型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合理的基础设计不仅是施工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也是节省施工成本耗费、降低造价的重要影响因素。科学的基础设计,有助于提升施工效率,降低工程造价[1]。
2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地基基础设计的问题在地基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两点:①没有对地基质量有足够的重视,地基质量与承载力都难以满足施工要求;②针对在斜坡施工的建筑,地基的稳定性验算容易被忽略,导致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出现返工等问题,不利于施工的顺利完成。此外,在面临建筑地基比较软弱的设计时,许多设计人员也容易忽视对地基的承载能力与沉降可能性等,导致基础设计与实际的施工情况契合度不高,影响正常施工的进行。2.2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的问题在对这部分进行设计时,容易忽视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如果设计人员没有站在整体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与设计,使得截面面积较小,极易导致结构的承载能力无法达到要求与标准,影响后期的施工与正常使用,甚至导致结构出现裂开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基础设计的不合理,也极易导致结构耐久性的降低,对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极易对建筑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2.3构造柱与承重柱设计部分的问题这部分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两者的差异,也就是说对两者要求的理解还不够明确,进而导致设计不够合理,影响正常施工的进行。若是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两者的差异,极易导致结构的稳定性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开裂等现象,继而影响到整个建筑。同时,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容易影响建筑结构功能与作用的充分发挥,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提升。2.4悬挑梁设计部分的问题悬挑梁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设计人员忽视了对挠度的验算,使得梁的高度选择不够合理,进而对截面的承载能力产生影响,引起开裂等问题,进而对整个建筑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许多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因素较多等原因,极易发生常识性错误等,例如计算的截面面积不足等,对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以及使用性能等产生影响。这种建筑在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极易由于结构稳定性的不足受到严重的损伤,进而产生安全隐患。2.5连续梁设计部分的问题这部分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设计人员缺乏一定的全局意识,对连续梁进行设计时,若是一味地按照单梁的标准进行设计,极易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对整个建筑产生不利影响。一般来说,连续梁的承载能力较小,但设计过程中若是缺乏全局意识,没有考虑到整体建筑的性能以及使用要求等,使得钢筋配量有所不足,建筑物受环境温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容易导致安全隐患。
3土木工程中强化结构基础设计的措施
3.1强调地基基础设计在整个建筑体系中,地基的设计与施工对后续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进行地基设计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行业标准与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地基的压实度以及施工质量。若是建筑物涉及到边坡或斜坡等其他特殊地地形,在地基基础设计时还需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对施工与建筑的影响,设计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对地基的稳定性进行验算。另外,若建筑物的地基比较软弱,还需对其的承载能力以及沉降系数等进行验算,以保证地基基础能动充分适应施工设计的要求[2]。3.2重视建筑结构的总体性能在对结构基础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说树立起基本的全局意识,在重点设计时考虑到整个建筑物的功能与施工规范等。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设计方案,在保证基础设计合格的同时,为施工效率的提升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需关注基础设计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处理,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假设。一般来说,上层的设计应是建立在基础设计的条件之上,所以在基础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自身的整体意识与长远意识十分重要,强调两者的协调,能够有效提高整体建筑的设计质量,保证施工效果。3.3承重柱抗震能力的强化在进行这部分建筑基础的设计时,设计人员需重视这部分设计对结构抗震强度的提升作用。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截面面积,避免由于截面面积较小等原因导致抗震能力较低。也就是说,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能够有效降低梁柱间的弯矩影响作用,避免建筑结构出现裂开等问题。借助在设计过程中的强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以及使用年限,进而保证建筑物在后续的施工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安全隐患。3.4构造柱与承重柱的区分设计在进行这两者的设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两者的区分设计,避免将两者混淆,强调这一点是为了有效保证两者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对构造柱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与梁进行紧密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建筑物墙体的抗剪性能,提高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要保证承重柱的合理与稳定,促使其设计不仅满足施工的要求,还要满足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重力承受功能与标准,保证在使用过程中建筑能够充分满足使用要求,保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与可靠。3.5悬挑梁承载力的保证在进行悬挑梁的基础设计时,需注意的是对其承载能力的保证。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强度以及挠度等进行验算,依据相关与数据与具体信息再进行基础的设计,以保证设计方案与实际能够充分吻合,保证施工效率。同时,科学的基础设计,能够有效避免或延缓悬挑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裂开等现象,提高其安全性。另外,根据建筑物的具体要求,对挑梁的截面也需进行仔细确认,保证其承载能力能够满足要求,进而提高结构的稳定性。3.6连续梁稳定的保证在对连续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科学性,有必要严格按照实际情况与具体要求进行设计,并反复确认。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避免将所有的连续梁都依据单梁的标准,若是忽视了这一点,极易导致设计与实际不符,在后续的施工与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在设计时对其受力进行详细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分析数据,保证梁与钢筋的配制足够稳定,以避免裂开或收缩等问题的产生,对建筑整体产生不利影响[3]。3.7钢混框架结构刚度的强调在钢混框架结构进行基础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基础的刚度和柔度。目前,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大多以结构力学或弹性力学为主要参考依据,一般设计过程都比较简单,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但是在面临不同的建筑设计要求时,这一依据的可靠性有所不同。钢混框架对质量比较大,对基础设计与基础承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若是基础承载力没有达到要求,极易导致下沉,所以对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其刚度与柔度,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满足施工要求,并确保建筑整体的质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对整个建筑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该部分结构的设计要求,还要求设计人员从整体建筑的角度进行思考与分析,在保证每个部分的设计充分达到要求的同时,还能够为建筑的整体性与施工质量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强调基础设计不仅能够充分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能逐渐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丁桂兰,乔凤娇,王世建.土木工程建设中对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思考[J].城市建筑,2014,11(6):63,69.
[2]段亚洲,郎宏伟.土木工程建设中对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29(7):309.
【关键词】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改革大土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87-02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大土木工程的一门通用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应用广泛,但连贯性差,公式多,涉及学科多,假设条件多,知识体系松散。此外,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而高职学生本身理科基础普遍较差,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推导能力相对较弱,要在短短的64课时内掌握如此多的内容,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试验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情况,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基础、接收能力和土力学的学科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把知识讲活,并能联系实际工程,拓宽到其他工程领域,是该课程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大土木工程观,探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改革。
一、从绪论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从第一次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求知。在上绪论时,可以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学习该课程?本课程在大土木工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土力学理论掌握不好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同时,介绍本地区地基基础工程成败的实例和国内外人们熟知的工程案例,如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地基破坏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苏州虎丘塔和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原因和加固措施、美国Teton坝溃坝的整个过程,以上案例可归结为与土有关的强度问题、变形问题和渗透问题。这就使学生认识到土力学作为地基基础的理论基础,掌握其基本原理的必要性;基础作为建筑物的根基,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另外,地基基础工期长,通常占总工期的20%以上,造价高,可达总造价的30%,这些数据也会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进而产生学习愿望。
二、基本大土木工程观,注重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场上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教材有几十种,大部分是按照各专业规范编写,摘录大段规范,专业特色非常明显。这样的教材学与用结合紧密,规范讲什么,就教什么,短期效果明显。但从长远看,学建筑的不懂高承台桩,学路桥的不明白弹性地基梁板。而市场经济下的学生面对的是土木工程各个领域,如通过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2007级、2008级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近四分之一的毕业生未从事建筑行业,而是转向公路、铁路、市政等其他工程领域。其中,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中提到:土力学知识应用广泛,但由于使用的规范不同,建筑依据的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路桥依据的是《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就出现了在专业术语、基本概念、计算参数和评定标准等方面的矛盾。还有,国家规范每10年左右修订一次,规范变化了,教材落伍了,要重新进行修订,但教材的修订总是滞后几年,常常出现在学校学的是老规范,在工地上用的是新规范。这就是现行教材与规范联系太紧密而忽略了基本理论教育的后果。
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基于大土木工程观,考虑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是一门大土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上应面向工程共性,不应以某本规范为依据编写,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的教育。基本原理清楚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规范如何变化,都可以从容应对,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适应性。但同时也要考虑到高职学生理论基础比较薄、接受能力比较差的特点,还需要引入典型的工程案例对所学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理解各行业标准的异同。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传统黑板教学、多媒体教学、项目化教学及启发一发现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立体式教学模式。
第一,多媒体和黑板并行。多媒体课件把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节约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信息量,弥补单纯理论教学的不足。如在讲土压力时,通过动画,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中挡土墙的移动方向,帮助学生掌握两种土压力的概念;在讲到边坡时,通过播放某基坑边坡坍塌过程的录像,使学生对边坡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识。而在经典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还是要发挥黑板教学的优势,采用板书推导重要公式。这种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印象。
第二,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和土的工程分类,指标多,难以记忆,容易混淆,很多学生直到课程结束还没有搞清楚。所以,在上本章内容前,先介绍一份学生宿舍楼勘察报告,通过勘察报告介绍指标含义、表达符号和适用范围。再让学生对宿舍楼周围的地形及地面的土进行观察,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指标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现场调查的能力。而在地基处理教学中,选择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绍各种地基处理方法及其加固机理、施工步骤、质量检验;选择失败的工程项目,说明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地域性。
第三,启发一发现式教学。将启发法与发现法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教师的教学方面看,是启发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是一个引导者,通过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使学生跟随授课内容进行思考;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是发现法,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从“教”与“学”两方面看,是启发一发现式教学。启发一发现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第四,现场教学。由于地基基础属于隐蔽工程,很难看到建筑物的基础,因此,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组织现场教学。如在学习桩基检测时,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了解基桩检测仪器,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等;在学习浅基础和桩基施工时,结合现场讲解基础的构造和施工方法,既使学生掌握先进技术,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由于教学安排的固定性和工程的不确定性,并不是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工地进行现场教学。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按照大纲需求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图片、动画和施工录像将基础施工和试验过程展现出来。
四、“引进来、走出去”。构建“工程型”教学团队
教师能力的高低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高职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是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有理论,但较缺乏实践。因此,应对教师进行培训。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选派中青年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进行轮岗、顶岗锻炼,从课堂走向工地,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紧跟行业发展,从工程中找寻适合教学的项目,提炼出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建筑、路桥、港口、水利、地下工程等几十本行业规范,通过复习考试,帮助教师学习行业标准,扩充知识体系,有利于“大土木”教学。通过“引进来”,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和生产实践传授给学生和青年教师。
五、加强实践教学。开放实验室
实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土的基本指标即密度、比重、含水量、液塑限、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凝聚力、内摩擦角等,都是通过实验测定的。所以,,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实验教学的改革。以前的实验课就像工人在生产线上生产产品一样,教师先分好组,再把实验内容、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报告形式讲清楚,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设定机械地完成操作,上交实验报告,就算完成整个实验教学,并没有经过独立的思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实验内容,学院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熟悉实验设备,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预习。在实验课上,教师只作重难点讲解,其他的则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师只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并记录学生的实验参与过程,以此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依据,鼓励数据不合理的学生重做实验,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同时,在实验内容方面,也应做到优化,在开设验证性试验的基础上,开辟设计性、综合性等提高性实验。
六、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活动
1.沿袭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观念。
从传统的教学观念看,人才培养通常以夯实基础、掌握专业技能为目标,这体现在某些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占总课时份额达到60%以上。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理论课程占去大部分时间,到了后期技能课程学习却因为学时不够,而掌握不足。如此一来,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观念下,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学习目的是以理论学习为出发点,而不是以职业需要为出发点。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欠佳。
目前从基础课程实施看,绝大部分课程仍然以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主。这些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缺点:之于教师,学时安排过长、教学内容繁冗;之于学生,内容难于理解、学习兴趣低。缺乏兴趣培养和脱离实践的教学,既不能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良好的基础,更不能使学生毕业之后尽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3.知识点散而多,缺乏科学整合。
譬如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按照某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工程力学需掌握140多个知识点,结构力学100多个知识点;而结构设计原理多则200多个知识点。两门课程存在逻辑延续关系,分开传授,那么所花费的课时则较多。而且由于时间错位的原因,导致学生在学设计时已将力学忘记七八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得不花时间去“回忆”之前学的知识。虽然在教学中也存在将部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的情况,但只局限于某节课或者某个教学单元范围内进行,且整合内容仅由若干知识点的机械叠加,缺乏知识点的逻辑衔接,缺乏科学整合,内容仍然繁冗,重点不突出,特色不突出。
二、课程整合教学的设想
什么是课程整合?美国1990年《帕金森法》给出的定义是:设计一种课程,使得相关的概念、理论、内容、过程集中在一起,并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学习。笔者认为课程整合就是设置若干知识模块,按照逻辑关系,整合两门及两门以上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在小范围内形成模块体系的教学方式。
1.整合目标。
整合不等于摒弃“夯实理论”的观念,也不等于完全保留式的“改装”,它必须充分地贴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要保留部分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实践操作运用,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整合:(1)教学标准整合:对两门课程标准进行整合,建立一个新标准,满足后续课程的能力要求。(2)教学内容整合:不仅要注意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的合理衔接,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3)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根据新课程标准,新课程内容,设置适应整合课程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综合评价。
2.整合方法。
结合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的课程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采用任务驱动整合法进行整合。以某一类型结构设计任务为驱动,探索两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点,按照课程设计完成的需要,将这些知识按照自身的独立性划分模块,通过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过程来学习,做到“教、学、做合一”。达到任务典型、内容精简、课程结构性好的整合效果。
三、课程整合的基本流程
现以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两门课程的整合为例,阐述课程整合实施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1.确定课程定位,建立新标准。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的建议,新课程标准建立必然与技能培养紧密联系,与职业标准融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达到岗位技能的要求。课程新标准应体现内容标准、考核标准、教学指导三个方面的内涵。从课程定位、学习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考核设计、学习资源等几个方面来建立,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由专业教师组成调研小组,调研行业企业对本专业的技能要求,人才要求。然后,由院系领导、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包含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等组成研讨小组,分析调研成果,研讨制定基础课程的定位、目标及教学内容。接着,由专业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在已确定基础课程定位、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完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考核设计等内容。最后,汇总资料,初步定制课程标准。由各方专家组成的小组通过审核论证之后,新课程标准才能用于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标准实施中,会根据反馈建议及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修订。
2.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
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呢?通过寻找课程之间的衔接点,理清各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以课程任务的形式将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内容囊括起来,完成整合。当然以多个知识点来确定一个课程任务不太现实,那么反过来先确定课程任务,再确定知识点的范围,这种做法要简单得多,而这实际是整合的逆向思维,但最终却达到了整合的目的。譬如力学是结构设计原理的先行课程,很多知识点都可以为各种构件结构设计服务。既然如此,便以结构设计原理的设计任务为载体,然后将任务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再将子任务划分成若干模块,然后再进一步将知识模块层层分解、梳理,直到最小单元的知识点上。这些知识点有着力学与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交叉,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为完成课程任务提供理论依据。具体以结构设计原理中“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配筋设计”这一项课程任务为例,阐述课程内容整合的过程:首先确定课程任务,然后根据任务需要划分知识,最后形成结构层次图。在图中,最顶层即是任务“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配筋设计”,向下分解成“准备工作”、“构造设计”、“抗弯设计”、“抗剪设计”、“变形验算”等子任务;子任务细分成若干知识模块,如“抗弯设计”下分解成“受力过程”、“破坏形式”、“承载力计算”等知识模块;知识模块再层层分解,直到最小单元知识点。这样便形成一个以任务为中心的知识框架。在知识结构组成中,既有力学内容,也包含结构设计原理内容,所有内容都是服务于如何完成配筋设计这项任务,那么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学生就会真正地学以致用。
3.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以知识考核为主,它最大的缺点,一是教师很难避免出题范围跑偏的情况;二是学生可能会因为应试,而忽略动手能力的锻炼,只看书不操作;三是不能多角度综合地评价教学效果、学习效果。通过课程整合后,对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情况,可以采取多角度综合评价法:(1)从力学、设计原理等知识考核角度去评价;(2)从设计成果角度评价;(3)从通过现场习作,从学生的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去评价等。
四、结语
【关键词】新课改下中职力学基础教法初探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当前社会的一个发展比较成熟完善的传统专业,,同时也是一个紧跟时代步伐,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有着无限发展前景的热门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学基础已经成为建筑工程、道桥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等工科类专业中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所以学本专业的每一个学生必须学好专业基础课——《土木工程——力学基础》。但我们都知道中职学校学生是经过参加中考层层选拔后剩下来的学生,再说前期数学和物理没学好,在学力学这门课程本身就有很大困难,许多学生的基础查、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觉得枯燥无味、以为这门基础课对建筑工程专业没有多少帮助、就忽略了这门课程、甚至不感兴趣,力学基础差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中职《土木工程——力学基础》教师,本着“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革《建筑力学》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切实研制出合理的教法,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有信心地去学好《土木工程——力学基础》,下面就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新课改下的几点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我的《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游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分组教学法。
一、游戏教学法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在无比的兴奋中,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如:在学力平衡公理时,采用了这两个游戏:
游戏1:单腿站立 游戏2:单指顶球
【结论】:让学生通过游戏分组讨论得出二力平衡的公理: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使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游戏的方法,知识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入手切入知识点,提高对新知识学习的亲切感;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并且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二、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比如:在学习作用与反作用公理时我就采用了讨论教学法。具体如下:
【交流与讨论】女生现场演示单腿站立(配合导学提纲)
师:这位女生受到W和FN力是什么关系?
生:二力平衡。
师:凳面对女生的支持力FN和女生对凳面的压力FN,又有什么关系?
【导出概念】: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条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再通过活动:比比谁的眼力好?
【学生讨论】【老师补充引导】【得出结论】
师:二力平衡和作用与反作用这两个公理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有本质区别:二力平衡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讨论,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指相对于抽象的说教的教学原则或方法,具体地讲有图文并茂教学法,利用挂图法,实物演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现场参观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等等。比如说在学习平衡的概念的时候,我采用直观教学法,给出平衡图片:
师:这些物体各处于什么状态?(PPT播放图片)
静止桌上的花瓶,静止的岩石,匀速行驶的列车,匀速起吊货物的起重机。
生:平衡状态。
【导出概念】:平衡状态的概念:是指物体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教学法:以“疑”激趣,知识来源于生活,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将生活中熟悉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动机。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指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土木工程——力学基础》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极大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比如在学习《木秤的制作》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4组,每组学生中都有A、B、C、三层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制作
步骤一:尝试制作(成品秤)
步骤二:理解制作(原理)
注意一:找出重心点 注意
二:求出零起点注意三:刻出秤花点(标准砝码)
步骤三:归纳总结(步骤)
挂好吊钩点找出重心点 定下秤纽点 求出零起点 刻出秤花点
我把学生分成A、B、C三层,A层要求会制作一种刻度的木秤;B层要求在理解木秤原理和制作步骤的基础上,会制作二种刻度木秤的制作;C层要求在充分理解木秤原理和制作步骤的基础上,不仅能熟练准确地制作二种刻度以及更大刻度的木秤,还要求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实践证明,在中职《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分组教学法,不仅全面贯彻了国家关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有信心去学好《土木工程——力学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结构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木工程的内涵越来越广,包含的类别也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土木工程也可叫做建造工程,先进的装备在工程中不断被采用,土木工程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房屋建筑及柱基的施工是土木工程施工中很重要的部分,无论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施工设备的选择阶段,或者是施工技术的选择阶段,都要进行优化比选。
1.土木工程的含义
工程建设的对象和施工技术活动都可以叫做土木工程,这门学科综合了各类工程的施工技术。它包含两方面得内容:一是施工技术,从勘测、设计、施工以及工程完工后的收尾处理(收尾处理包括保养和维修等);二是工程包含很多分支,又构成了工程建设的不同对象,又构成了工程建设的不同对象,由于工程建设的对象类别不同,房屋、铁道、道路、桥梁、港口、市政等等。
2.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和设计
房屋建筑作为土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各类多层的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广泛采用举架式结构,下面就举架式结构在施工技术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2.1框架结构的特点及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框架结构主要由钢筋混凝土构成,通过合理的设计及力学分析,可使建筑物的框架具有优良的延性,这种结构的显著优点是抗震性能好。梁柱是构成框架式结构的关键要素,由于其截面小,导致结构承载力很大,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的受力情况,楼层越高,纵向和横向的力越大,梁柱承受的力就越大。框架结构选择填充法对墙体进行施工,在装饰中可以较自由的安排空间,多层构架整体性好,但梁柱的弯矩和剪力随着结构高度增加而加大,导致配筋量和梁柱截面都变大,在造价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设计时要确定最佳楼层高度。
2.2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
对称均匀布置结构,以防止结构产生扭转,此外,在需要进行抗震设计时,应加大梁截面积,同时加强结点的连接强度,采用合理的填充材料,以及加大填充材料和墙体的连接强度,以避免地震中因框架受力填充材料脱落。
3.桩基施工技术和设计的联系
3.1深基坑支护的相关研究
目前深基坑的支护设计内容通常不包括在施工图合同中,设计单位在做深基坑支护的设计时,应结合施工的部署和施工技术进行。在施工组织设计的建筑总平面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已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具置,再根据基坑侧壁的高度以及基坑的土质情况,来确定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支护的相关规则和细节,再由施工单位进行优化二次设计。此时施工单位或自行进行深化设计或者外委相关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专项支护设计。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被广泛的应用在工程领域,深基坑的支护设计方面的新型计算机应用程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也有一些设计院没有采用这种新的方式进行设计工作,主要原因包括三个,一是采用新技术需要承担技术风险,二是经济效益不明显,三是城市施工现场条件复杂。这些方面造成一些设计人员不愿意接受采用计算机的方式进行设计。然而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深基坑支护设计,是技术进步发展的趋势,所以设计院一定要注重新技术的推广,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2钻孔灌注桩基础的相关研究
钻孔灌注桩基础特别适用于建筑物层数比较多的情况,在基础设计施工图上,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不对施工机具的配置进行详细的说明,也不加以限制,建设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装备自由选择。建设单位在选择施工方案时,通常从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角度出发,大多情况下采用工程桩成孔机的成本力求最小,所以漩涡钻一般被优先的选用。通常漩涡钻因为施工条件有限,所以很难达到施工图的要求,特别是一些工艺指标难以实现。桩的承载能力不足,施工现场的作业面赃污,烂泥污水进入灌注桩的基坑,桩基的质量问题难以保证等,都是发生返工的现象,这样直接导致了工程进度的耽误。
目前,比较先进的施工技术“旋挖”在很多工程中已经采用,通过对这些采用此技术的施工现场进行参观考察,可以了解到这种技术采用的是国外的先进机具,所以在施工中具有很多优点:(1)通过采用先进的机械和控制系统,大大减少了人的主观影响因素,从而保证了桩孔的质量,孔底部的清洁,孔的垂直精准度。(2)在静压实验室中,旋挖机的单桩最大承载能力通常比旋锥桩的高很多,大约在40%-50%。虽然旋挖机的费用较高,但是和旋锥桩相比,单桩要求数量少,工程造价也相应的减少。所以在二种相同桩径和相同桩长的情况下,采用旋挖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更加直观。(3)在二个基坑的施工面积几乎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使用二台旋挖机,另一个以最大密度布置旋锥机,发现二个作业面完成的桩数相同,但采用旋挖机挖出的残土可以直接装车,可及时运出施工作业面,所以还是前者的经济效益明显。(4)采用旋挖机施工的作业面,施工现场清洁。笔者认为,通过二种施工机具的对比,可以发现旋挖机具有很多的优势,所以在施工图上,设计人员在做施工图设计的时候,有必要标示机具的选择要求。因为旋挖机施工单桩价格较贵,所以设计人员要为某些建设单位提供二种机具的施工相关数据的对比,以便在施工中节省成本。
4.注意设计和施工的协调
特别是在设计的时候,要明确设计人员的实际目的和施工人员的作业过程是否存在矛盾,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设计人员为了避免矛盾发生,要在施工图中明确,下面举一例子来说明:某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完成对两个地梁进行设计,他们方向不同,但是高度却是完全一样的,在基础设计过程中,这样处理并不会产生错误,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二个地梁处于同一水平面,其中一个地梁钢筋必然要穿过另一个地梁,此时两个地梁钢筋理论上应该处于同一水平面,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这样垂直的穿过必然会导致二个地梁不能处于同一高度,所以通过设计施工图的说明,可以将其中一个地梁的高度提升一个钢筋直径的高度。如果设计图纸上加以说明,这类问题很容易通过设计加以解决。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后才能进行施工,这项工作量大,涉及人员多,交底内容和交底对象繁琐。本人认为设计人员要特别注意设计交底,对于设计变更及时发放设计变更通知单,以免在工作中由此产生歧义,还要注意一些富有实际现场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的意见,某些情况下他们提出的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施工中的技术矛盾,做到事前控制。
5.结束语
房屋建筑及柱基的施工是土木工程施工中很重要的部分,本文以房屋建筑及柱基的设计及施工为例进行论述,同时明确了设计和施工时的相互协调的方面,工程的设计人员及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综合考虑,在施工中积极采用事前控制等,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
【参考文献】
[1]罗维肖.施工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1.5.
关键词:继续教育学院;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36-02
继续教育学院的前身为成人教育学院,是各大学里设置的专门从事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二级教学单位。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成人教育有其群体特殊性,交流中发现,好多学员对目前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抱怨:想学的没学到,不想学的或者没有应用价值的常规概念却一直在重复。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员受众面广。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考核形式对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材料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有不同的掌握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通常,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教学着重于使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试验让学生学会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实验方案设计,为学生从事材料检测及新材料研发工作奠定基础。实验部分与理论知识相互呼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二、改进土木工程材料教学的措施
(一)精选教学内容
以建筑方向为例,目前所用《土木工程材料》教材通常十五章左右,内容主要有[3]:材料的基本性质、天然石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墙体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防水材料、木材、高分子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和绝热、吸声材料等。如果每个章节都有所涉及,讲完整本教材至少需要60个学时。但继续教育学院的课程安排通常仅为30个学时,甚至更少。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想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可能的。交流中获知,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通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讲授范围比较宽泛,基本每章都有涉及,但讲授内容较浅显,有的章节仅停留在相关概念的认识上;另一种是压缩讲授范围,通常只讲教材的前半部分,授课相对深入。两种做法各有优劣,前者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后者能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基于学员群体实际情况,个人认为后者更具实际意义。
如前所述,继续教育学员为成人群体,都是基于职称或专业技术需要等原因来校接受再教育。想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历获取职称的占绝大部分(90%以上)。该部分人群本就抱着混学位的思想来上课的,想通过课程授课让其专业领域开拓视野基本上等于痴人说梦。如果将授课范围压缩,授课中能够引入该群体工作中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展开,无疑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评价。
以2014年某班级为例,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共有17人。开学之初,调查发现17位学员中有11人在土建行业一线从事专业工作,其余6人与土木专业根本不相干。了解学员情况后根据土建专业11人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将材料的基本性质、天然石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列为教学重点,累计占用26学时(其中24学时为教材理论知识讲授,2学时用于讲授施工方案的撰写),其余章节占4学时,制订教学计划。教学中根据本人现场经验及学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还原,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相比据学员背景划分教学重点,教材改革更是值得探索的一项根本措施。教师应积极着手教材建设,根据专业方向合理选择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跟踪最新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及材料发展趋势,定期不定期地更新教材。教材还应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简明适用[4]。针对继续教育学员这一特殊群体,本人认为“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材改革还应做到实用至上,教材中应大量引入工程实例。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应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些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大多数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那些内容多、课时短的课程,多媒体教学更是备受青睐。多媒体教学确实有许多优点:运用动画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声图并茂,可提高学生注意力;尤其针对一些较泛、较杂的学科,可以链接更多的信息。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也是同样显著存在:演示代替了互动,课件“统治”了课堂,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件上,使师生难以进行情感交流;打消了教师备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教师因此消极备课,认为讲课就是对着课件念,反正不会出现“挂在黑板上”的现象。这无疑将从根本上降低教学效果。
目前,公认效果最好的教学手段为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因为它既克服了板书教学的枯燥和死板,又克服了多媒体信息量过大、学生不能及时跟进课程进度的缺点[5]。然而实践表明,采用这些教学技巧应对继续教育人员还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只关注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与其工作的相关性,除采用上述教学手段之外学员更倾向于将部分授课内容搬至现场或者实验室,即他们对现场教学更感兴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前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工作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时针对性地将部分课时设置成实验课时或现场教学。这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比如,混凝土章节可取3―4学时根据学员情况可联系拌合站或施工现场或实验室进行试配,根据材料学原理解决试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工作性测试与评价,而不是照本宣科。
(三)改革考核办法
同多数课程一样,目前该课程考核仍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历来备受诟病。并不是学生觉得题目太难,而是因为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问答为主要题型的试卷闭卷考核方式,与被考核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技能等几乎毫无关系。比如:设定情景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本课程常考的重点,计算中如果某个环节出错或者某个公式没有记清楚,将直接影响计算结果,从而大幅影响考试成绩。但实际工程当中,配合比设计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在规范指导下进行的,根本不存在公式记忆的问题。只要结构服役环境、强度及耐久性设计指标明确根本不会出现考试中无法进行的情况。并且工作中“填空”或“名词解释”的时候又有多少呢?
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效能的唯一标准。结课考查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了解、理解、掌握和应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应该注重实用,注重实践。为此,该门课程可以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方法,以大作业的形式进行――查阅资料进行案例分析或材料施工组织设计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北京国家美术馆钢筋锈蚀的原因分析,可提示大家结合美术馆所处环境特点及钢筋锈蚀产生的原因从混凝土中性化及早期混凝土配合比特点去分析解答;高速公路两侧护栏顺筋开裂的原因及预防,则要从高速公路的服役环境、高速公路冬季除冰措施及氯离子对钢筋侵蚀破坏的原理等着重分析冻融循环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等等。这些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或者与他人讨论完成。这样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做到了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独立解决工程问题奠定基础。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现场问题的积累。
(四)端正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良好的教学态度是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都是成年人,而且部分学员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课堂纪律有时难以把握。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以身作则。工作中既要做到善解人意又要坚定立场,坚持原则。同时,授课中应摒弃说教,多采用交流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改善教学效果,又能提高教师的威望和学校的口碑。
三、结语
继续教育是成人的再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水平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大土木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继续教育中受众面广。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划分授课班级、制定教学大纲、加强教材改革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尤其做到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加强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第三,采用开放式考核办法,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专家进行技术交流等手段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任课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以身作则,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淼,黄艳.新时期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与
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4,(3).
[2]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代表团访美考察报告[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02,(5).
[3]杭美艳,张黎明等.土木工程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14.
[4]万银善.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
技资讯,2007,(20).
关键词: 基础工程;复合地基;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当今社会,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土木工程中,地基处理也在紧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追求创新,各类强度桩复合地基在工程中都有所应用。其中最广泛的应该是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在对复合地基进行基本处理时一般由桩身材料强度决定的桩承载力和由桩侧摩阻力提供的桩承载力两者靠近,以达到充分利用材料本身承载潜能的目的, 低强度混凝土桩施工方便, 发展更快。对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在工程中应用的快速发展建议予以重视。
一、复合地基的定义及地基分类
1、 复合地基在基础工程中的地位
在教学中要求理论结合实际,在复合地基中更是如此,这些年工程应用越来越多,发展也随之加快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地基基础型式。在评价复合地基在基础工程中的地位时,要合理定位, 既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复合地基应用,又有利于复合地基理论的发展。
2、复合地基的基本类型
就我国目前而言,主要的复合地基类型多种多样,施工方法也千差万别,主要的在各个土木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要数各类砂石桩、水泥土桩、低强度桩复合地基这三个是较为常见的,还有一些例如土桩、灰土桩复合地基、 钢筋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薄壁筒桩复合地基另外还有加筋土地基等等。各种各样的复合地基技术的推广应用就为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地基处理技术分类
在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主要按照加固地基的机理进行分类,主要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方法:置换, 排水固结,利用机械振密、挤密, 灌入固化物, 加筋, 以及冷、热处理等,当处理后完成的人工地基主要分为三种包括质地基、多层地基和复合地基。将采用各类地基处理方法处理形成的人工地基分为两类: 一类是天然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得到普遍的改良, 类似于均质地基。这类人工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方法基本上与原天然地基, 或与浅基础的相同, 不同的是地基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得到改善。另一类是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 或被置换, 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 形成复合地基。这些方法和人工地基都是为加强荷载所服务的,在施工上更要注意。
三、复合地基与浅基础和桩基础
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地基基础型式一般为三种,分别是浅基础、复合地基和桩基础这三种型式各有各的优点,所以在工程中较为常见。在采用浅基础的情况时,对天然基础的要求就比较高,并且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让地基的情况不能充分满足建筑物的要求时,就不能用浅基础就要使用另两个型式。在土木基础工程中桩基础是软弱地基最常用的一种人工地基形式。下面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桩基处理技术。
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桩基技术也属于地基处理技术,更可以说是主要的技术。因为它是在工程中最常用的技术形式。正由于常用,所以桩基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并在教科书中形成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在多数的书中已经把桩基技术与地基处理技术作为并列看待了。在学习地基处理技术时一般不会涉及桩基技术,它往往是单独简述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基中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不同,一般还是会用到桩基技术,在经过处理后的天然地基形成的人工地基性态也不同。
天然地基经过处理后就成为人工地基,主要的包括两类:一类是在荷载作用范围下的天然地基土体的力学性质得到普遍的改良, 如通过预压法、强夯法, 以及换填法等形成的土质改良地基。这类人工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基本上与浅基础相同, 因此可将其划归浅基础。另一类是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 或被置换, 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 形成复合地基。例如水泥土复合地基、碎石桩复合地基、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等。根据上述分析, 浅基础、复合地基和桩基础已成为工程建设中常用的三种地基基础型式。
在对对地基的基础型式进行分类时主要是考虑了荷载传递路线的问题。荷载传递路线就是区别之前讲到的三种地基基础形式的主要特点,简单点来说就是,对于浅基础, 荷载是直接传递给地基土体的; 对于桩基础来说, 荷载是通过桩体传递给地基土体; 对于复合地基, 荷载分两部分,一部分通过桩体传递给地基土体, 一部分直接传递给地基土体。通过上述对浅基础、复合地基和桩基础荷载传递路线的分析, 可以认为复合地基是界于浅基础和桩基础之间的。摩擦桩基础中考虑桩间土直接承担荷载的作用, 也可属于复合地基。或者说考虑桩同作用也可将其归属于复合地基。
5复合地基与双层地基
在同行业中,有些人认为复合地基就是双层地基,二者的计算也可以相互的套用,本人认为,这两者其实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实际中, 复合地基与双层地基在荷载作用下的性状有较大不同, 在复合地基计算中直接应用双层地基计算方法是不妥当的, 有时是偏不安全的, 下面作简要分析。图1 ( a) 、( b) 分别为复合地基和双层地基的示意图。
下面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们的区别,首先要设定好量,设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模量为E1 , 其他区域土体模量为E2 , 显然El > E2 。设双层地基的上层土体模量为E1 , 下层土体模量为E2。双层地基上层土厚度与复合地基加固区深度相同, 记为H。以条形基础为例, 地基上荷载作用面宽度均为B而且荷载密度相同。现分析在荷载作用中心线下复合地基加固区下卧层中A点[见图1(a)] 和双层地基中对应的B点[见图1(b)] 竖向应力情况。不难看出复合地基A点竖向应力σA, 比双层地基中B点竖向应力σB大。如果增大El /E2值, 则σA值增大, 而σB值减小。理论上当El /E2趋向∞时, 双层地基中B点竖向应力σB趋向零,而复合地基A点竖向应力σA是不断增大的。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复合地基与双层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地基性状的差别是很大的。
图1 复合地基与双层地基
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也能看出,在荷载的条件下,复合地基与双层地基的差别就很明显了,主要是地基中附加应力场分布及变化规律有着较大不同,所以本人认为,将复合地基认为双层地基, 低估了深层土层中的附加应力值, 在工程上是偏不安全的。
6复合地基与复合桩基
复合桩基的出现是为了更好的节省成本,主要采用稀疏布置的摩擦桩基, 并称为疏桩基础。疏桩基础比按桩基理论设计的常规摩擦桩基础, 沉降量大,但考虑了桩间土对承载力的直接贡献, 以较大的沉降换取工程投资的节约。事实上桩基础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可以提高承载力, 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沉降。在过去,工程人员一般都倾向于采用桩基解决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并不过多的考虑地基沉降的因素,但是这个沉降问题往往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情况下将用于以减小沉降量为目的桩基础称为减少沉降量桩基。在疏桩基础和减小沉降量两类桩基础中, 均考虑了桩和同承担荷载。事实上, 筏板基础下的摩擦桩基, 桩间土一般直接承担一部分荷载, 在经典桩基理论中只不过是主观上不考虑而已。
结语
在土木基础工程中复合地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会为经济带来不小的效益的,但是这个过程中问题还是会层出不穷,我们不能因为有问题的出现就不去发展,只要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可以减少很多成本的。复合地基工程实践发展很快, 复合地基理论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的发展, 应加强复合地基设计计算理论研究。遵循实践一理论一实践, 不断发展、提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