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实施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国发〔1986〕107号),我们制定了《关于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出国探亲假等事项的管理细则》,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对本通知下达前已出国探亲的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由国内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发〔1986〕107号文件和本细则的规定,与本人联系,明确探亲期限,做好管理工作。对已经批准由探亲转留学的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国内各有关部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主管部门应于一九八八年二月以前将批准人员的名单(包括批准留学的期限、内容和国外所在学校的名称等)通知我驻外使、领馆,并按国家对公派或自费留学人员的要求做好他们的工作。今后对出国探亲假和探亲期间转留学的审批,应严格按本细则规定办理。各地公安机关根据申请人所在单位出具的并注明公派出国研究生派出单位意见的准假证明,依法受理审批。
此文件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高教(教育)厅(局)转发至本地区所有高等院校(包括中央部委所属院校)。
关于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出国探亲假等事项的管理细则
一、出国前确定的留学年限在三年以上的公派出国研究生,婚后在国外学习期限达一年以上者,其国内配偶如系在职职工,可向所在单位申请出国探亲假。
二、审批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出国探亲假时,既要考虑对在国外学习时间较长的研究生及其配偶的照顾,又要考虑国内的工作安排和需要。
三、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如系国内的在学学生,所在单位(学校)不给予出国探亲假。
四、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出国探亲假时,公派出国研究生本人须同时向其国内选派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将书面申请的复印件报我驻外使、领馆备案。
五、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出国探亲假,须填写《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出国探亲申请表》(附表,本刊略),由所在单位根据本细则第一条规定的条件,并在征求公派出国研究生派出单位(学校)意见后,进行审批。
六、被批准出国探亲的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由所在单位出具准假证明,到当地公安部门申请办理出国探亲手续。
七、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出国探亲的一切费用自理。
八、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出国探亲假一般为三个月,最多不得超过六个月。前三个月国内工资照发,从第四个月起,停薪留职,从第七个月起,是否保留公职,视情况由其所在单位决定。
九、已探过亲的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回国后申请再次出国探亲,亦按上述规定申报、审批。
十、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在探亲假期间取得可靠的经费保证及入学证明,要求在国外转为自费或公派留学的审批办法如下:
1.申请者须在批准的探亲假期满前至少两个月,向原工作单位提出申请,并填写《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由探亲转留学审批表》(简称“JW106”表,另发)。
2.申请人的原工作单位审核其经费来源的可靠性、拟去学校的情况及申请人配偶的学习期限等后,按隶属关系报部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主管部门审批。
3.部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通知我驻外使、领馆,由使、领馆通知本人。
4.申请转为自费留学者,其留学资助应来自定居国外的亲属。
凡出国前为国内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包括助理研究员、讲师、工程师、主治医师及相当以上职务的人员、毕业研究生以及优秀文艺骨干、优秀运动员、机关工作业务骨干和具有特殊技艺的人才等),或探亲期间联系到的资助为国外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奖学金、资助金,均应转为单位公派留学人员。被批准者,须与国内工作单位签定出国留学协议书,协议书内容由双方协商一致,并经公证。协议书中的保证人由申请人在申请时提名,并须经国内所在单位同意。
十一、凡经批准转为公派或自费留学者,均须在我驻外使、领馆登记。
关键词:体罚;变相体罚;普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91-02
摘要:教师不仅应当教导学生遵纪守法,自己尤其要学法、懂法,成为学生的楷模。所以,校园普法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树立法制意识。只有这校,才能预防校园各种违法事件的发展,教师才有可能担当起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培养知法守法新公民的重任。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国策,使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增强法纪观念,是教师的职责。在学生中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教育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正义观念,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积极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尽责,是教育的目的。要做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身正气、不畏、具有见义勇为的献身精神,这就要求高职法制教育要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学校是一个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的地方,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教师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的学生实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然而,近年来,教育人的殿堂内却屡屡发生受人尊重的人民教师所不应发生的事件,以致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1991年,湖北省仙桃市彭场镇某小学教师刘某某逼迫27名学生吃牛屎;
1992年9月2日,甘肃省金塔县古城乡某小学教师马某某因学生马某作业未完成,先后在马某的胸部、背部各打一拳,马某当即倒地,抢救无效死亡;
1998年5月16日,乐清市乐城镇云海小学女教师为“教育”常说粗话的调皮学生,责令39位学生当众脱裤;
2000年10月6日,云南省玉溪市北城镇夏井小学数学教师潘某某在上课时强迫学生何卫吞吃苍蝇;
2000年11月6日,陕西省宝鸡县某中学学生因玩耍时撞到体育教师姚某,被姚某当众扇了两耳光,造成鼓膜穿孔。
2011年10月28日,近20名十四五岁的男孩双膝跪在操场上,或低头沮丧,或四处张望,这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于广西桂平市大洋中学。
2013年1月月23日,江西省于都县汾坑中学数十名学生在操场被集体罚跪,一位教师模样的男子背着手,面朝下跪的学生。
近日,一段教师扇打学生的视频在网上引起关注。视频中可以看到,在教室里,教师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训斥学生。两分钟内教师给了学生八记耳光。
近日,网曝河南巩义四中学生在30多度的天气里“跪国旗”。
“……学生像皮球一样被扔来扔去……”前日,一则“小学教师残暴对待学生”的帖子出现在论坛上。帖子的内容,直指巢湖市散兵镇中心小学的一位老教师在课堂上殴打学生。
体罚学生自古就有,多年来关于体罚学生的争议也从未中断。近日,义乌一中学教师逼迫犯错学生下跪,命其吃地上的纸屑、橘子皮。
三个小男生为何“脱裤跑”?发帖网友讯问后得知:“这几个小朋友是因为上课讲空话,被老师体罚来这里‘跑步’,两个小女孩则是被派来监督三个小不点的。”
诸如此类体罚、变相体罚,严重摧残了学生身心健康,侮辱了学生人格尊严的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给学生、家长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为人师表。上述事件若发生在一般公民的身上,会被认为是违法,甚至是犯罪,然而,发生在教师身上,却被有些人以“责任心强”、“恨铁不成钢”、“关心孩子”等作为借口而成为理所应当。一些教师认为:教师“管”学生是尽职尽责,教师“教育”学生是天经地义,而对于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不用点“非常手段”就难以管好。但在管理学生时,少数教师不注重师德修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甚至侮辱学生人格,这和一向受人尊重、平日温文尔雅的教师身份是不相称的,一些教师虽然重视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却忽视了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及法律意识的提高。虽然,目前我国有关教师职业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了许多,如《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及《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行政法规,但却没有引起教师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足够重视。《义务教育法》16条第2款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22条第2款及《未成年人保护法》15条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但是,上述事件中的这些教师恰恰违反了这些法律法规。
大量的事实证明,体罚、变相体罚或者侮辱学生人格,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无论其主观动机如何,都不可避免地给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给学生蒙上一层心理阴影,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想违背,与社会的道德观念相违背,与法律规定相悖的行为,应该说,体罚教育有百害而无一益,它是一种极端愚昧的非正确行为。
不可否认,学校教师体罚学生是一个延续千年的教育陋习,从古至今的学生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教育。古代的教师的地位与家长是同等的,甚至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教师惩罚学生不需要那么多理由,这是旧式教育的弊病,也是中国教育不够先进的表现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教育中师生平等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家长和学生在关注学习进展的同时,对于学生自身权益的保护也越来越看重。
我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和各地《教师管理条例》都制定了“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生享有人身权利不受侵害”等规定。但是,如何把握这个度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对于问题学生,教师该不该处罚,怎么处罚才能既取得教育效果,又不会侵害学生的利益呢?这是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普遍头疼的问题。部分教师素质偏低,对待学生的错误态度粗暴,处理方式很欠考虑,致使有的学生受到了精神和身体的双重伤害。对于这些完全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师,应该给予严厉的处分,甚至清除出人民教师的队伍。
在学生扰乱课堂纪律,教师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怎么办?真正的严师不是“罚”师。真正的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好教师,不会体罚学生,而是会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去帮助学生。
学校和教师不能用体罚这样的“人治”行为代替“法治”,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用体罚才能完成“教育”,那是教育者无能的一种表现。无视法律对校园暴力的惩罚规则,教师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下大错。
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工作要点”明确,要着力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采取措施,坚决防止个别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因此,教师不仅应当教导学生遵纪守法,自己尤其要学法、懂法,成为学生的楷模。所以,校园普法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树立法制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预防校园各种违法事件的发展,教师才有可能担当起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培养知法守法新公民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调研内容与形式
本次调研的内容包括中小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教学仪器配备情况、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应用情况,以及各镇区“十二五”期间教育装备建设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各镇区教育装备建设、管理、应用方面的做法,经验及存在问题。调研范围覆盖全市所有公办普通中小学校和绝大多数的民办普通中小学校(不含职业中学、特殊学校和个别民办小学),参与对象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主管负责人员。本次调研通过书面调研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进行,对全市285所中小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全市24个镇区根据调研提纲提交了书面汇报材料,抽选了8个镇区的25所学校(其中小学17所,中学8所)进行了实地调研。
2 教育技术装备基本情况
2.1 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情况
根据2012年度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数据,全市共有中小学理科实验室1122间,功能室4921间,实验室和功能室仪器器材设备原价合计3.49亿元。有计算机室555间,配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6701间,计算机总数56 298台,95%以上中小学校实现了光纤“校校通”,教育信息化装备总值5.26亿元。全市中小学有藏书室329间,阅览室421间,电子阅览室203间,图书总数1073万册,电子图书543万册,图书总值1.20亿元。具体情况见表1。
2.2 教育技术装备问卷情况
1)教育技术装备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情况。对全市285所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查,194所认为现有教学仪器能满足或基本满足现阶段教学要求(占68%),206所认为理科实验室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占72.28%),199所认为音乐、美术和其他文科专用教室及相应设备能满足或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占69.82%)。237所学校认为信息技术装备能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占83.15%),其中中小学课室多媒体平台覆盖率达到82.27%,教师办公电脑普及率达到87.04%。全市281所学校设置有图书馆(室)和阅览室(占98.12%),194所学校建有电子阅览室(占68.16%),175所学校认为图书馆(室)、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等能满足或基本满足师生阅读需要(占61.4%)。
2)教学仪器设备采购基本情况。根据问卷调查,全市有214所学校每年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批量采购教学仪器(占75.09%),234所学校的教学仪器通过镇区统一招标采购或市教育装备部门统一采购完成(占82.1%),教学仪器采购经费主要来源为市专项经费(占28.68%)、镇区专项经费(占44.23%)、学校自筹费费(占23.27%)和其它(占3.82%)。264所学校表示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了解和基本了解(占92.63%),171所学校对教学仪器的生产企业及其产品信息了解或部分了解(占60%),98.25%的学校近年采购教学仪器过程中没有或极少发现有“三无”产品(无生产厂家标识、无使用说明书、无产品合格证)。
3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情况
3.1 管理人员统计情况
据统计,目前中山市中小学实验教师和图书管理人员共有2322人,其中小学1541人,中学781人,实验教师1704人,图书管理人员618人。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师和图书管理人数、职称分布及专职情况详见表2和表3。
3.2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全市中小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功能室和图书馆(室)管理制度健全的学校252所(占88.42%)、部分有的学校33所(占11.58%)。97所学校设有实验(含小学科学)科组和信息(含电教)科组学校(占34%),94所学校只有信息(电教)科组或实验(小学科学)科组(占33%),94所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科组和实验科组(占33%)。30所学校实验、图书、电教、信息等岗位全部配有专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占10.5%),167所学校只部分岗位配有专职人员(占58.6%),88所学校以上岗位全部为兼职人员(占30.9%)。针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检查与评价的合适周期,177所学校认为应一年一次(占62.11%),94所学校认为应一年多次(占32.98%),10所学校认为应多年一次,4所学校认为没有必要。
3.3 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情况
问卷针对影响学校实验开出率、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学校图书流通率等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影响学校实验开出率的原因中,认为教学仪器配备不足有129所学校、课时紧张的有31所学校、教师原因有18所学校;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原因中,认为电脑室条件差的有62所、课时紧张的有19所、专业教师缺乏的有69所;影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因中,认为软件资源不足的100所、教室多媒体平台不足或故障的55所、教师应用能力或意愿不足的38所;影响学校图书流通率的主要原因中,认为图书质量不高的76所、学生没时间阅读的45所、缺乏阅读氛围和活动引导的78所。针对我市中小学实验操作考核,有221所学校认为实效性很好或较好,50所学校认为效果一般,4所学校认为较差。
4 存在问题
4.1 教育技术装备仍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新颁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中仪器种类大幅增加,如初中教学仪器种类由796种增加到1186种,增幅为49%,小学教学仪器种类由206种增加到287种,增幅为38%。对照新标准,我市相当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和教学仪器配备仍需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室)、音乐、美术和其他文科专用教室等缺乏统一规划与指导,建设长期滞后。信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快,部分学校早期装配的电脑室故障多、性能低、维护成本高,已基本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4.2 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仍不够均衡
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或计划撤并而又未及时撤并,场室条件简陋,办学水平落后。部分低收费民办学校,不仅教育装备条件落后,实验教室、功能教室经常被挤占。镇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水平的差异也是造成教育装备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例如,东区和民众两镇区的小学实验室和功能教室仪器设备原价生均值分别为1247和527元,相差超过一倍,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分别为5.6:1和8.8:1,也相差悬殊。
4.3 教育技术装备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
教育装备投入多以教育“创强”或等级学校创建时一次性投入为主,学校常规装备经费没有保障,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损耗后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更新和维护,甚至有的学校几年都不添置教学仪器设备。虽然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广东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实施细则》(粤财教[2007]54号)中明确要求“农村中小学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0%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但由于没有建立与之配套的贯彻落实措施,无法确保学校在教育装备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比例。
4.4 教育技术装备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重视不够,信息技术和实验课程不能得到全面有效落实。部分学校装备管理负责人员外行,不懂得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造成设备的闲置。一些学校图书室藏书陈旧,质量不高,学生不愿借阅图书,导致实验室和图书室的使用效率不高。在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资产共享程度不高,资产重复购置、闲置现象严重,对教育装备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
4.5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队伍不稳定
部分学校教育技术装备队伍的教师兼职多、专职少,人员不稳定。部分学校把不胜任教学的教师安排到装备管理岗位,甚至聘请无学历、无资质的人员,造成了管理人员业务不熟、责任心不强、素质偏低和兼而不管的局面。此外,从事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教师评职称难、评先进难、隐性工作量大、地位偏低等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挫伤了教育技术装备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发展。
5 发展对策
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水平和使用效益,为全面这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条件保障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5.1 建立健全教育技术装备专项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并不断拓展来源渠道。要积极争取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纳入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规划,争取各级领导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支持,争取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与各项教育发展工程结合起来,争取稳定长效的财政专项经费投入机制。
5.2 大力加强教育装备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功能室、图书馆的标准化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的标准化配备的基础上,要积极推动中小学数字实验室建设和传统实验室的数字化升级,要鼓励和支持学校加强实施特色课程的装备建设,加强中小学科技探究、劳动教育等实践活动场室的建设。要特别加大对薄弱学校教育装备建设的扶持力度,缩小学校之间装备条件差距,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教育装备条件的均衡发展。
5.3 加强人员配备和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将教育技术装备教师队伍纳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按课程开设的要求配齐配足各科的实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图书管理员,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队伍的整体素质。出台激励性与约束性相结合的政策,保障队伍稳定,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促进各学科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正确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技能,积极鼓励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5.4 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建立健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市、镇、学校的层级管理体系,完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制度建设,规范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物品管理、使用管理和账册管理。推动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对全市中小学校仪器设备、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动态管理,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信息化。建立教育装备与教育信息化的使用效益评价体系,定期开展教育装备工作的督导与检查,运用评估手段改善和加强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
5.5 不断拓展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一、职业教育受我国经济转型期多重挤压
1.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双重挤压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废除;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转型期产生的特定的,既非计划经济,又非市场经济的独特型态的管理制度。大教育下的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仍然是无序运行,普通教育的理念充填着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界。97年后,除了《职业教育法》,一部分省、市、部门颁布了一些实施细则外,总体上没有形成一整套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职教法法律制度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包括:职教办学机构管理办法、职教拨款和经费筹集制度、职业技术技能鉴定标准体系、职教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体系等),我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社会总体对职教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据。(2)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及推行。(3)政府机构调整还未顾及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虽然呼声很高,但实施中碰到许多困难,政府职能的定位还须等待;各级政府在政府行为上受某些领导偏见或认识不足的影响,法规制度形成的动力不足。如政府支持的专项研究,政府对制度的建设的迫切感、使命感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意识不够等。从管理法规,到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管理机构组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观念的取向、所采取的措施等,既保留计划经济由政府包办“计划驱动”的那一套,又有新时期市场经济产生的“需求驱动”那一套,还有转型期“计划、规划前瞻不准确”的问题。(4)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还未达到与普遍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职教。(5)各种独立的职教管理标准、规程、制度,没有进行统一的整理、修订;质量考核标准,国际规程等没有全面引入职教考核制度。等等。
由上述原因可见,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和现代职教思维、理念的碰撞;新旧制度间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时期的制约因素与扩展需要同存,所引发的论争增添了改革的风火。
2.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多重挤压
人常说“惯性是可怕的”。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型普通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备加推崇。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认可传统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办学水平观,鄙视职业技术教育。他们虽然对照搬苏联50年代的经验有反感,但又对现代市场经济不理解,把资本主义30年代所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混淆起来。他们的心态是矛盾的,其管理行动往往是投机的。职教机构的管理工作者和大部分师资受普通高校传统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他们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技能教学;他们欣赏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传统三段式教学,鄙视“以能力为中心”的职教试验;他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对实验教学、示范教学、研讨式教学不适应或看不起。
3.转型期职教受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双重挤压内外专家认为,我国下个世纪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引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增值产业驱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流程的产业不可能一日之间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取代。这就存在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取代的转型过程。鉴于职教理论水平的有限与对生产过程工艺水平的了解不够,没有对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设计,难以与区域产业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发展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我国职教师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师资知识老化,实践技术技能缺乏,习惯于传统学科学术教学、对产业及相联领域工艺流程、管理技术了解不够。况且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提高措施也缺乏联系新生产工艺、技术的渠道和参与生产实践的要求,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合资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许多师资对之甚少了解或毫无接触,对国际规程,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不熟悉,当然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谈不上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职教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如果我们的职教不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还在灌输旧有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技术、工艺,则这种职教当然是落伍的了。三是我国职教的办学条件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训工场、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而校外实践工厂、实践场所又缺乏先进的适合于职教的场所,也无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先进技术接轨,只能“纸上谈兵”。
4.转型期职教受传统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的挤压,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和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职教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一种教育。在整个教育界,教育思想的革新,冲突相当突出。传统普通教育,以课堂讲授学科知识为主,以应试作为教学动力的驱动和最终评价途径。了解普通教育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的许多职教管理人员和师资在实践中感到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抵触,反对。大多数人还未转过弯来或虽有所认识,没有新法(新的教育方法)。一部分平时注重实践环节的,通过学习、实践,很快就适应了职教环境;一部分平时注重学术理论探讨的人,或习惯于普通教育教学的人,教学现还未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则在过渡时期、渗杂新旧。在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业、产业专门人才为中心;而在走向市场经济阶段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思想应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中心。教育方法上过去主要是课堂讲授,职教和普通学校职业化课程,应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特别是职教技术技能教学,主要通过示范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厚基础,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职教从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与传统普通教育距离拉大。在这个转型期,教育思想的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突,不仅在社会,在整个大教育,而且在职教机构内部(包括教师)在论争。也只有通过论争、试验和改革,才能使新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适应职教教学的要求,真正办出职教特色。
5.转型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竞争”思想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视野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面向21世纪的转型期,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目前,应重点研究经济国际化中引发的高、中职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特别要注意“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人才国际化”两大问题。职教机构要以国际眼光来培养人才,为增强我国各行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服务,实现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对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现状及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全国各地参与国际竞争也将逐渐扩大。以广东为例,进出口占全国40%,大量企业不仅从专业,而且从素质上;不仅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而且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甚至个体户,都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规程、产品质量都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来增加竞争力;用国际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越来越普遍,许多企业既将之作为营销手段,又作为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制度。为此,这些行业、产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国际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意识,而且应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才能。
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一是缺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紧迫感;二是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三是缺少对国际标准、规范和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四是师生缺少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体验、实习(在国外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竞争相比,国内行业、产业、企业间的竞争更趋火热,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期)变成过剩经济(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要生存,要盈利,必须从管理、产品技术创新、质量控制、营销手段方面优胜才行。职业技术学校与培训机构,除了给受教育者“竞争”意识教育外,同时应教会他们掌握尽可能新的技术、知识、工艺还要注意技术文化的养成和创造给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多重挤压下的转型期职教,目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1.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80年代引进西德“双元制”到90年代引进“CBE”,反映了各级政府和一些职教机构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上的盲目性、教条性,缺乏科学思想。下面仅就发展型态进行分析。
实用型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教社”成立80多年,是影响我国现代职教时间最长的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国现代职教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伸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陶行知以乡村生活为中心设置课程,注重劳动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思想。实用主义的影响,在80?90年代我国职教中有一个口碑是“管用、实用、够用”。这个口碑在我国还没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但是,这个“口碑”本身又是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程和准确科学根据的模糊的、可塑性过大的职教型式,在90年代,逐渐被模块式课程思想所取代或淡化。
特色型
80年代初,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政府推荐,率先在华东、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推广。这个型式以“突出技能”为特色,强调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合合作关系。在该时期计划经济还未完全被市场经济取代时,职业学校与就业企事业间是“公对公”的关系,所实行的就业政策是国家分配,不存在失业问题。在当时企业生产科技变化不很大的情况下,职业技能教育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比较长,突出技能训练(特别是制式训练)所起的作用明显,对当时生产条件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校与企业的关系的改变,科技发展使职校职业技能训练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逐步缩短,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步推广,对职教人才的技能、技术要求日新月异强调基础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档次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元制所需求的像德国那样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合作关系在中国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逐渐显露其不适应性,难于全面推行。尽管如此,“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的思想被认为是办出职教特色的重要标志。双元制模式经过中国式的改革,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符合四个合作关系条件下的中等职教,还在继续试验。
工专(师专)改进型
从80年代初开始,许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逐渐由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些中心城市大学,从师专文、理科专业中派生出一批高职专业。这些学校或专业,普通本科教育思想和本科教材、课程的痕迹相当明显。有些已经办出了职教特色(如有名的上海电机专科学校、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惠州大学等);有些则还没有从传统普通工程专科教育中脱胎出来,分不清“高职”与“高专”。
模块型
90年代,各地又引进世界银行推荐的加拿大CBE模式。这个模式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方向对应。受教育者根据个性选择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模块课程学习,教育机构也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来选择课程模块,达到预定的“能力要素”。CBE较为科学的课程设计与要求,无疑比“管用、实用、够用”进步。CBE产生于60年代。鉴于该时代科技发展,经济发达水平的限制及CBE主要以中等职业岗位为对象,对制式训练和科技度不那么高、变化不那么大的专业教育比较适合,许多高、中等职校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它在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飞进时,对信息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不适应。有关专家认为,CBE模式在有选择的使用在某些传统专业、制式专业或科技度不那么高的专业,经过改造创新、有较大的发展意义,但对高新技术产业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应采取“基础型”型式。
基础型
以综合大学职教学院为代表的以培养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的试点院校,在研究世纪之交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行业、产业“现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后,注意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在未来人才发展中的持续性作用,强调职校教育的奠基作用,强调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意处理好长短期知识、技能与素质需求的关系,注重于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职业群、技术群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我国本科、研究生高职人才培养的先河,代表着我国职教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人才培养的趋势。缺点是对高层次高职人才(如学士、硕士、博士)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与技能水平的定位、标准如何突出职教特色,还未有完善的、具说服力的、循序渐进的,有突破性的经验和实例,有待于下一步探索、定型。
多元整合型
一些学者在研究了普通教育“学科、学术本位”教学和职教“能力本位”教学后,从大职教的观点(普通高教是广义职教的一部分,专门教育是重要的职业教育,狭义职教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的教育)出发,认为,必须根据专业的不同,其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含量的不同,素质要求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论是普教专业或者是职教专业(狭义的),不论是普教职业化或职教基础化专业;或者各种介于普教与职教之间的专门教育专业(如律师、农艺师、医生的法学、农学、医学等有关专业),不要刻意去强调普教、职教的特色;不要刻意去划分某一种训练是职业训练还是技术训练,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专门教育??而是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取舍。
问题是,是否由于某些介于普教与职教(狭义的)之间专门人才的教育问题,就去否定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狭义的)统一规律和特性呢?在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下,探索其客观规律对它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可对专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应注意的是须对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采取对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教学要求,不能将广义职教的理念与狭义职教的理念借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各级政府和各个职教机构已经逐渐从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中清醒过来,企图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问题是还有一批同志在盲目的照搬与硬套之宫,不去研究这些模式的精髓,长处、短处、适用环境,从而使办学实践走弯路,阻碍了职教改革的健康发展。
2.快速发展中的职业技术教育面临严重滞后的专业设置、课程规划和教材建设问题单纯计划经济时代,职教专业的产生是根据国有企业、事业的需要布局,并仿照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派生出来的。随着改革开展与市场经济的产业和发展,转变了经济结构的组成成份(根据97年统计公有占43%、私有21%,其余为乡镇企业和外贸、合资企业),也改变了职教人才需求的组成格局;随着经济建设的活跃,高新技术产业份额的增大,职教各类、各层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职教根据行业、产业变化的专业设置也随人力资本市场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市场的不成熟,政府宏观调控中,计划调控有时显得无所做为,有时又受办学单位利益驱动的左右;市场调控中一方面是不了解市场、缺乏论证、预测、造成决策错误,一方面是过份短视,听任利益的驱动。“热门”专业:管理类、财经类专业出现了“紧缺??一哄而上??过剩??调整”的过程。这个调整是教育在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对计划调控和市场调控把握不好所付出的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