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

第1篇: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icu意识模糊评估法;脑卒中;卒中单元;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5-0398-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5.23

谵妄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精神综合征,又称急性脑病综合征。卒中是谵妄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卒中严重程度与谵妄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发生率要高于缺血性脑卒中。谵妄是影响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急诊最容易漏诊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急诊医护人员不常规对卒中患者进行谵妄筛查并实施相应预防措施,由此成为患者住院留观期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关于急诊卒中单元谵妄患者护理管理文献较少,急诊专科护理人员对谵妄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指导性的护理指南和谵妄评估工具。因此,本文尝试探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在急诊卒中单元谵妄患者规范化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入住我院卒中单元的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46例,女14例,年龄28~92岁,平均(67.50±18.20)岁。对照组男49例,女11例,年龄27~94岁,平均(69.50±17.10)岁。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视、听力障碍而无法与护理人员交流的患者;(2)RASS(躁动-镇静量表)评分-4或-5分及生命体征不稳定者;(3)昏迷患者或家属拒绝参与研究者;(4)在急诊卒中单元停留时间,9AB。

1.2方法:

1.2.1护理人员培训:科室成立护理研究成员小组,共四组,每组有三名人员,参与卒中单元病房倒班,组长由具有主管护师职称护士担当,研究小组总负责人为科室护士长。护士长邀请神经内科专科医师以专题讲座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谵妄相关知识普及,临床带教过程中运用CAM-ICU谵妄评估表实战评估。培训时间为1周,考核合格后参与临床研究。

1.2.2实施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急诊卒中单元留观期间,依据患者病情诊断制定相应常规护理措施,与患者家属有效沟通,评估固定导管、实施约束和镇静镇痛。实验组按照CAM-ICU进行初步筛查诊断,根据患者躁动评分加强床边访视、评估固定导管、实施约束方式、开展镇痛镇静。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护理

2.1常规护理措施:对留观脑卒中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并做好脑卒中护理常规。

2.2预见性护理措施:

2.2.1实施有效心理干预:管床护士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医患床边交流注重相互尊重,耐心讲解入科注意细则,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患者进入陌生环境后产生恐惧或焦虑情绪,从而配合医护开展专科治疗。

2.2.2规范开展镇静镇痛:老年患者发作急性脑卒中后极易出现谵妄,对疼痛和外界刺激敏感度增高,护士应加强疼痛的观察和评估。有研究发现卒中患者年龄、营养状况、脑出血量和GCS评分等均是高血压脑出血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GCS评分越低,患者谵妄发生概率越高。亦有研究提示右美托咪定为新型高选择性。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它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作用,还具有镇痛抑制交感活性无呼吸抑制等药理性质,能够显著地降低谵妄的发生率,有效性好。因此,医护要加强合作,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准确评估,规范使用镇痛、镇静评分标准,以避免过度镇静或不镇痛。

第2篇: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综合性ICU;院内感染;因素分析;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共收治病人282例,发生院内感染32例,感染率11.3%,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6~85岁,其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经临床表现、胸片、血液检查、细菌学检查确诊。所有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1.2方法:

282例住院病人由护士进行常规登记,登记内容有:病人总数、新病人数、中心静脉置管数、气管切开数、留置尿管病人数、基础疾病;由科内感染监控医生对病原学资料进行统计;感染科医生每日通过化验室检查单查出特殊感染者,及时与科室联系,共同分析原因并整改,对出院病例进行院内感染数量、部位、年龄、病原学等进行统计。

1.3结果:

感染病人中,老年病人16例,感染率5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19例,泌尿道5例,胃肠道2例,居前三位,基础疾病以损伤性疾病、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引起院内感染者多见。

1.4院内感染病原菌:

32例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为:C-杆菌占60.6%,鲍曼溶血不动杆菌12例,铜绿假单胞菌5例,嗜麦芽窄单胞菌3例,真菌感染5例,G+球菌感染1例,混合性感染3例等。

2ICU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2.1病人自身因素:

我科的病人病情重,侵袭性操作多,同一病人可安多种导管,增加感染几率,病人不能翻身、有效的咳嗽排痰,多需要吸痰,吸痰易损伤呼吸道黏膜,使呼吸道功能降低;不能正常进食,病人抵抗力降低等加大感染几率。

2.2环境因素:

病室布局不合理,病室内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病室通风换气不良,造成空气污浊。

3ICU感染管理措施

3.1健全制度职责,明确分工:

我科的感染监控结构是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生―监控护士。结合ICU的具体情况,逐步修订和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完善医护人员技术操作流程、行为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消毒、隔离、保洁措施,建立健全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组织机构,每月对ICU环境及院内感染情况进行抽查1次。

3.2加强学习,提高感染监控意识:

增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是学习的关键。只有医务人员重视并主动参与感染管理,才能使感染控制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科室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院内、外以及科内制定的各项感染管理制度、措施及相关的感染预防知识等,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4ICU院内感染干预措施

4.1常规措施:

进出ICU穿鞋套和隔离衣,戴帽子、口罩,地面每天湿式拖地2次,使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每天病室通风2~3次,根据我科病室布局不合理,定期轮流对病室进行彻底大消毒,消毒后感染科进行物表、空气监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探视;探视前和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每天探视时间为半小时,限定探视人数。科内指定专职的感染监测员,对每天的感染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每月进行空气、物表监测,并及时反馈,对于监测不达标的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再进行监测。

4.2护理干预:

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隔离于单独房间。特殊感染者用蓝色圆形标签做出醒目标记,分组护理,尽量减少交叉接触病人。如无禁忌证,常规应将床头抬高30度,重视病人的各项基础护理,减少护理并发症。

4.3加强导管护理:

留置深静脉的导管置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严密观察导管置入深度,专用的导管敷贴可3日更换1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并做导管培养。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黏膜损伤;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危险性越大,导尿每增加1天,感染危险增加5%。病情许可及早拔管,保持尿道口清洁,尿管妥善固定,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减少尿袋与尿管的分离次数,可降低相关感染。

第3篇: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67-02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高5~10倍[1],ICU医院感染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费用,给患者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也浪费国家巨大卫生资源,同时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对我科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34名重危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了分析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所ICU住院期间出现医院内感染的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6~73岁不等,28例为昏迷病人,6例为清醒病人。

1.2 院内感染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痰、尿、血液、导管等标本培养结果和临床表现,并参照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2 结果

2.1 患者院内感染部位分布(见表1)

2.2院内感染的常见因素(见表2)。

2.3 治疗与转归

通过治疗护理,28例症状明显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其中6例未见明显好转后死亡,其中4例死于原发病,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3.1 呼吸道感染 ICU患者呼吸道感染在医院感染报道中占第1位,获得性肺部感染主要为获得性肺炎。在我国医院感染总病例中,其构成比为26%~42 %[3]。发生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使用的患者,患者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77%气管插管患者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丛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加之许多ICU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丧失咳嗽反射的能力,痰液不宜咯出,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尿路感染 在我国医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占20.8%~30.7% ,仅次于呼吸道,主要是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的炎症,8O%的医院内泌尿系感染与导尿有关,与导尿操作不规范,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导尿管污染或将尿道外口周围细菌植入膀胱有一定关系。据统计留置导尿管>3d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率为31%, 留置>5d的患者有74%发生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几乎100%发生菌尿。

3.3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侵袭性操作是ICU造成血行感染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血管内治疗,如静脉穿刺、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及周围静脉置管等因技术操作不熟练,插管部位皮肤破损,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是病原菌进入人体的最大入口,潮湿可以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3.4 切口感染及烧伤创面的感染 内脏菌群的污染和皮肤携带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术前没有进行有效消毒;烧伤患者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耐药菌株相当复杂,且一旦感染,很难控制,另外病房空气、物品污染、术前毛发去除都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3.5 消化道感染据调查,消化道感染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3%~0.7%,占医院感染总例数的12%~21%。,由于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者的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收的重要因素,胃液酸度降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4]。特别是ICU的患者,由于广谱抗生素及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肠道菌群更易失调,更增加了患者对胃肠炎的易感性。

4 护理相关对策

4.1 加强病房及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减少人员流动,减少病区的环境污染。采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三氧机空气消毒、通风换气、湿式拖地、湿式扫床等护理措施,效果较好,并采取空气细菌学监控。ICU由于监护仪器和各种治疗设备集中,医护人员流动性高,操作多,很容易通过接触传染[5]。因此,应加强危重患者的保护性隔离。在接触患者或使用器械后,应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呼吸机管道实行严格的消毒与灭菌,每周更换呼吸机管道,每天更换湿化瓶水。

4.2 早期发现感染的征象对于病重、年老体弱、年幼及长期患病的易感染人群要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除常规监测体温外,在进行口腔护理的同时要观察口腔及咽喉部的变化,检查各种管道是否为感染途径,定期消毒并做培养;若有感染存在,及时做好血、尿、便、痰及分泌物标本的留取,血培养的留取应在应用抗生素之前,高热时采取,阳性率较高。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置。

4.3 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挣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人造成肺炎,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对机械通气患者提倡半卧位姿势[6]。

4.4 强化泌尿系的护理 在行导尿及留置导尿的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正确,避免损伤尿道粘膜,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因导管移动造成黏膜损伤,对长时间留置导尿者,要保持导尿管系统密闭,减少导尿管与集尿袋的分离及频繁采集标本[7]。注意尿袋位置低于床面至少10cm,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更换引流管及尿袋,防脱落和污染。

4.5 重视静脉治疗的操作环节 静脉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尤其是在放置PICC管和中心静脉插管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深静脉穿刺部位每日消毒并更换一次性无菌敷帖,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如有感染现象则及时对导管皮下进行细菌培养。

4.6 合理使用抗生素。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造成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尤其是院内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更高[8]。因此,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护理工作来说,对于痰、尿、血液、导管等标本采集及送检,显得非常正确,可以降低假阳性率等,培养出正确病原菌,由此通过高质量的细菌培养检验为医生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医院内感染是危害病人健康和疾病康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中,护士是护控医院感染系统的具体实施和执行者.所以应严格地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血管内治疗的环节,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并加强对ICU的护理管理,有效地配合医院感染控制,使ICU的感染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敏,应文娟,杨丽霞,等.重症监护医院感染监测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7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OOl,81(5):314―320.

[3] 耿莉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I].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16-433.

[4] 曹晓红,马巍,汤连志.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79―180.

[5] 徐义.浅谈监护室交叉感染的预防EJ].重庆医学,2004,33(12):1808.

[6] 黄先勇,沈洪,张志强.危重病患者急诊抢救中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24.

第4篇: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ICU;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1(b)-109-02

Discuss of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for ICU patients

YANG Xueying1, LIU Jie2

(1.Nursing Department of Wanjiang Hospital in Dongguan City, Dongguan 523000;2.ICU of People'sHospital i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Province, Dongguan 523018)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for ICU patients. Methods: 3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treated by the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a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other 3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treated by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ICU; Infarction

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进行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程序、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1]。脑梗死是发病率很高且较易确诊的常见脑血管疾病,患者一般入住ICU病房,其治疗和康复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对于缩短平均住院日,限制医疗费用,规范诊疗护理手段,加强医护合作,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3]。本院ICU科从2008年开始选取脑梗死病种施行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9月在ICU科抢救的64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35~90岁,平均59.5岁;发病至呼救时间为8~200 min,平均48.5 min。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把上述64例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发病性别、年龄、呼救时间、疾病构成比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健康宣教及康复锻练等措施。

1.2.2 治疗组治疗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主任、专科医生、护士长、专业护士组成,对小组成员进行教育和培训,统一认识,以确保临床护理路径的顺利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对本组患者进行前瞻胜调查,总结以往的治疗护理经验,然后对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并设计临床护理路径,按此表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护理。方法:①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初步诊断脑梗死,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临床护理路径的目的。②进行脑梗死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治疗方案与护理措施,以达到主动配合的目的。③做好入院指导,包括生活指导及心理指导,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完善相关检查;讲解疾病有关的知识,评估患者理解的程度,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④指导患者应用脑梗死及治疗腹痛的药物。⑤合理饮食,强调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比例适宜。特别注意脂肪比例不宜过高,尤其是动物脂肪要加以限制。因高脂饮食可影响胃肠运动功能,加重脑梗死患者症状。避免过度饮酒及咖啡因,两者均可作为胃肠道的激动剂,刺激结肠运动。注意避免进食大量精细加工面粉和人工食品,以及可导致腹胀和产气的蔬菜、豆类和果实。⑥评估患者生理、心理反应及应对能力,找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帮助患者改善防卫能力和应对技巧,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治疗、患者互助治疗、社会与家庭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暗示疗法和放松训练。两组都在护理前后向患者进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调查,跟踪随访与定期复诊,详细询问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的生活状况,完成脑梗死-生活质量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情况比较见表1。治疗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当前脑梗死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5]。西方国家脑梗死患病率约在600/10万,东方国家可高达900/10万。经CT、MRI临床统计,在脑梗死患者中,血栓栓塞性脑梗死占44%,TIA占21%,脑栓塞占21%。另一项资料也表明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病的75%[6]。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CPN)是一种制定好的计划,它的功能是用图表的形式给患者提供有效的照顾,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遗漏项目,缩短患者住院日,提高护理质量。临床护理路径虽然对护理及医疗诸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但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随时更改或者加入相关的内容,必要的情况下患者可以从临床护理路径中撤出来[7]。在实施上,临床护理路径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使患者预先知道所要接受的治疗与护理的过程及住院天数,患者对治疗与护理全过程充分掌握,减轻恐惧、焦虑的心理,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积极参加医疗过程,满意度显著提高[8]。同时临床护理路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整体护理的推广和深化。

本科于2008年制定脑梗死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并实施于院前急救护理中,使护理工作不再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待医生检查、指示后再实施护理工作,而是在医生检查、诊断的同时,护士能主动地运用护理路径对患者实施快速、有效的救护,为患者的救治争取了更多时间,提高了院前急救水平[9]。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的护理与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总之,临床护理路径是整体护理的一种工作模式,是整体护理的深入,它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护理方法,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为整体护理的改革及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临床路径提供专业信息、提高护理人员各专业之间的协调能力,而且对发展专科护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惠贤.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J].实用护理杂志,2007,17(3):54.

[2]彭亚玲.临床路径用于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的护理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3):15-17.

[3]许章英.院前急救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3,9(7):500-501.

[4]卢章云.临床护理路径在单病种医疗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66.

[5]郝绍丽.临床护理路径在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1):75.

[6]林碧珠,壮琴英,陆嘉玲.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之运用[J].护理杂志,2008,46(2):45-53.

[7]戴红霞,成翼娟.临床护理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管理新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08-210.

[8]卢宏丽.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8(1):63-64.

第5篇: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感染;护理

多重耐药感染是指多重耐药性病原菌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耐药性,近年来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研究问题,尤其是对重症医学科(ICU)尤为突出。加强对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加强预防和控制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多重耐药感染,避免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安全[1]。为此本文将从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感染因素入手,以此总结其护理干预体会。

1 感染因素

1.1 患者免疫力低下 ①重症医学科患者的原发疾病均较重,机体处于高应急状态,免疫功能低下,易被病原菌感染。②患者创口部分需手术治疗的患者,皮肤屏障破坏,抗感染能力降低,病原菌可经创口进入引发感染。③患者在缺血缺氧等高代谢负氮平衡状态,免疫力降低,加之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可引起气道纤毛受损,易引发呼吸道感染。④临床应用激素治疗,可阻碍免疫球蛋白产生,降低抵抗力,易引发感染。

1.2 抗菌药物滥用 重症医学科患者病情严重,常大量应用高档次抗生素,促进耐药菌株产生,致使对普通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1.3 侵入治疗 胃肠减压、气管插管、放置引流管等介入侵入治疗,增加相关性感染的风险。

1.4 无菌技术不规范 医护人员未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增加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1.5 消毒隔离不规范 未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床边隔离制度及相关消毒制度,易造成多重耐药菌株传播,造成交叉感染。

2 护理方法

2.1 及时上报 若重症医学科发生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应及时上报,通知全科医护人员,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制定护理管理措施,降低感染传播的风险[2]。

2.2 有效隔离管理 ①若有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应立即就地进行隔离,或根据感染部位及传播途径,选择针对性隔离措施。如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②病房及床头、病历表等一律放置统一的隔离标志及注意事项。③医护人员对患者处理前严格遵循洗手制度,并穿戴口罩、隔离工作服、手套等,医护处理中,病床旁诊断仪器及听诊器、体温计等一般医疗器械专人专用,并在使用后进行消毒管理,医护处理结束后,需更换隔离工作服等隔离用品,并立即消毒洗手。④保障患者的生活用品专人专用,如枕头、被褥、床垫等,避免交叉感染。⑤对患者周围环境及所接触的物品进行清洁消毒。⑥严格执行家属探望制度,限制探望家属数量,并做好家属健康宣教,并对可探望者严格消毒管理。⑦若患者转院、死亡、出院后,需再次对隔离间及所用物品进行消毒[3,4]。

2.3 加强抗生素管理 ICU重症患者需给予抗生素治疗,但也会因抗生素滥用产生耐药菌株,为此应加强抗生素管理,定期细菌培养。①对抗生素加强分级、分线及审批环节的管理,制定抗生素使用计划,并定期检查抗生素使用情况,提高使用抗生素的针对性。②加强抗生素的合理性,规范药物使用时间、剂量、剂型,并加强药物配伍禁忌,做到现配现用。③定期对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如对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患者,应每周进行痰液细菌培养及涂片镜检,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药[5]。

2.4 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及防控措施 ①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章制度,加强无菌操作技术操作,尤其是开展侵入性操作。②认真执行六步洗手制度,洗手消毒是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外源性医院感染控制方法,可直接阻断手部交叉感染。③及时更换口罩、手套、白大衣。④病区内设置相应消毒措施,如快速手消毒液等。⑤拔除不必要的导管,避免经气管插管、静脉导管、导尿管等管道引起感染[6]。

2.5 加强医护人员、护工、工勤人员院感培训 ①对各项护理操作及相关工作,应安排专人集中操作,预防分散操作诱发感染传播;②加强医护人员、护工、工勤人员院感培训,提高对多重耐药菌院感预防和控制的认识,进一步预防交叉感染;③医护人员、护工、工勤人员将患者送往其他科室检查时,应详细对接收科室说明患者情况,并将患者所用的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后均需清洁消毒,同时将医疗废物单独收集,密闭处理[7]。

3 讨论

多重耐药菌是重症医学科(ICU)医院感染中重要病原菌,可增加患者痛苦,延长治疗时间,严重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应加强ICU病房中多重耐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及时上报感染患者,并加强隔离管理,避免交叉感染,造成感染传播,另外,加强抗生素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及防控措施,并加强医护人员、护工、工勤人员院感培训,多角度、多系统的对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加以控制,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参 考 文 献

[1] 王淑娟.1例多重耐药菌所致口腔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外健康文摘,2011,08(39):145147.

[2] 熊小玲,劳志刚,周晓舟,等.持续质量改进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2):109111.

[3] 黄廷芬.手卫生干预对重症医学科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的影响.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186188.

[4] 吴天清,王家珍.县级医院综合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治策略.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138140.

[5] 陈慧莉.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医药前沿,2012,12(25):263265.

第6篇: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方法:2012年10月开始,对我院ICU护士的急救与护理操作和理论知识进行多次培训和考核,改进对于这类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措施。通过对我院ICU2012年10月到2013年5月救治的124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调查问卷,与上一年(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救治的96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结果进行对比,对两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好的急救与护理措施。

结果:124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111例经急救与护理后成功脱险,抢救成功率为89.5%,死亡13例。经分析发现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为多发伤失血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障碍。

结论:在抢救严重创伤患者时,ICU护士的急救与护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ICU的护士要经常进行理论与操作的培训,加强护士的抢救及护理技术,培养ICU护士的高度责任心,从而提高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整体护理水平,改善抢救情况。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救护理效果分析抢救成功率ICU护士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07-02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的收集。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危急,常常伴有休克、失血过多、昏迷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抢救并给予精心的护理,可能患者会有生命危险。为了研究和分析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效果,选取我院ICU2012年10月到2013年5月的124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急救与护理效果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这124例病例中,男86例,女38例,年龄14到70岁,平均年龄为45.3岁。交通伤患者75例,锐器伤7例,坠落伤6例,工伤6例,其他为30例。严重受伤的部位:胸腹部损伤者为62例,颅脑损伤者为37例,骨折患者77例,多发伤患者为36例。这些患者中大部分都符合创伤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其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四肢湿冷,为微循环障碍的表现。这些患者入院后都及时给予抢救或手术以及护理。

1.2研究方法。对2012年10月到2013年5月的124病例进行2个月的随访和问卷调查,这一年间对ICU的护士进行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操作的培训和考核,制定护理临床路径,对患者的抢救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且与上一年的常规抢救和护理的病例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病例资料在年龄、受伤原因及男女比例等方面无太大差异,可以进行对比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对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若得出P

2结果

3结论

通过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以来培训对急诊科的护士进行的培训与考核,使急诊科的护士更好的掌握了急救技能,同时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更提高了对患者的护理水平,增加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4讨论

通过培训和实践发现,护士的急救与护理水平在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下面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对以后的抢救有所帮助。

4.1快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并严密观察。时间是抢救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患者进行准确快速的判断可以为医生提供正确的信息,节省抢救时间。ICU护士通过对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以及循环状况和呼吸道是否通畅等状况进行密切观察,准确做出护理诊断,开展下一步的复苏处理,并及时执行医生的医嘱,同时要判断医嘱是否准确。在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整个抢救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及时报告医生,及时进行处理,挽救病人的生命。

4.2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严重创伤患者一般多意识不清或意识障碍,患者的呕吐物或异物容易误入气管,堵塞呼吸道造成患者窒息,这也是危重病人死亡的一个常见的原因,所以患者一入抢救室护士需要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异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如用呼吸机的患者,要认真进行呼吸机参数设置,及时处理呼吸机报警,保持各项管道通畅,无堵塞、弯曲或打折、脱落等情况。

4.3迅速建立静脉液路,检查脏器损伤。及时建立有效液路才能保证各种抢救药品进入体内,是抢救时的重要环节,也是急诊科护士抢救时的一项重要操作。应尽量早建立,以免病人发生循环障碍而难建立。多选择上肢粗大的静脉来建立输液通道,对大多数严重创伤的病人穿刺置管多可以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从而保证能及时输入液体或血液、血浆等血制品,恢复患者血容量,改善患者的病情。为了解患者的微循环情况及了解泌尿系是否有损伤,要留置尿管,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尿量多少、颜色;血胸或气胸患者要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并密切观察引流是否通畅,及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腹部损伤者,需行胃肠减压管减压。

4.4判断休克复苏。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疗,首要任务是改善微循环灌注。休克恢复的指征有:①意识状态的恢复;②患者的体温恢复温暖,皮肤、加床及口唇的颜色由苍白转为红润;③观察患者的尿量恢复30ml/h以上;④患者的血压升高,恢复到正常范围以内。

4.5抢救物品与设备的检查与准备。作为ICU的护士,平时要认真检查各项急救用品,并使各种设备保持完好备用状态,以备抢救时使用。需要安排专人对呼吸机、洗胃机、除颤仪、洗胃机等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对抢救药品需要每天检查有效期和药品数量对于气管切开包、腹腔穿刺包、深静脉穿刺包等急救包进行定点放置,保证无菌和在有效期之内。

通过对124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我们了解到:为了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理论与操作水平,平时多进行培训和沟通交流,及时总结经验,快速准确的进行病情评估,然后按照急救护理程序,快速有序的开展抢救护理工作,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相信以后我们的ICU急救护理工作一定会更加完善和出色。

参考文献

第7篇: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张晓燕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院内感染的干预措施。方法 200例ICU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当中有25例出现院内感染, 且感染多为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以及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原因多受病房环境、机体抵抗力下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以及相关医护人员缺乏感染意识等影响。结论 加强管理ICU病房、改善病房环境、针对治疗过程当中容易产生污染及感染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将院内感染途径切断、增强患者自身的机体抵抗力、适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可有效降低ICU的院内感染率, 是可供预防ICU院内感染的有效干预措施。

【关键词】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院内感染;干预措施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为将更好的医疗抢救及治疗条件提供给病危患者, 现各医院都在不断建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即ICU。一般来说, ICU患者所患基础疾病相对严重、免疫力较低、所进行的侵入性操作次数较多, 出现院内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从而对预后产生影响[1]。院内感染又叫做医院内获得性感染, 是一种ICU患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也可增加医疗费用。据报道, 相比于普通病房, ICU院内感染的几率要高3~4倍, 对患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因此,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控制及预防ICU院内感染。本研究选取了200例I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了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200例ICU患者, 男108例, 女92例, 年龄50~80岁。对医院感染的诊断可依照我国卫生部(现卫计委)2001年所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进行确诊[3]。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患者的基本状况, 如年龄、性别及入诊科室等;患者的基础疾病, 看其是否患有糖尿病或冠心病;患者的住院状况, 如住院的时间、次数以及所接受的名疫抑制治疗;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如抗生素的使用类型、使用时间;患者所受侵入性操作, 如引流管、吸痰、导尿管插管等;另外还有患者的基本护理状况。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据统计, 所有ICU患者当中有25例出现院内感染, 感染多为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以及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其中13例为下呼吸道感染, 所占比例达52%;5例尿路感染、5例胃肠道感染以及2例其他部位感染。患者年龄越大, 其受感染的几率就越高, 本研究中出现院内感染患者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有18例。患者住院时间越长越易受感染, 本研究受院内感染患者当中有15例其住院时间超过20 d。

3 讨论

3. 1 ICU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中院内感染最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感染, 其感染率可高达52%;其次是尿路感染及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别为20%, 2例其他部位感染为8%。通过分析可发现, ICU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患者自身原因。ICU患者其具有严重的基础疾病、病情复杂及免疫力差等特点, 导致其对外界的抵抗力较低, 尤其是针对存在营养不良或是贫血症状的患者, 其更易产生内源性感染[4]。另外, 若患者处昏迷状况则容易出现误吸的情况。除此之外, 本研究中出现院内感染患者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有18例, 这说明患者的身体机能越差就越容易受到院内感染。②侵入性操作。无论是哪种侵入性操作, 其都会引发院内感染, 其也属一种特殊的院内感染方式[5]。侵入性操作不但会把外部环境的细菌带到患者体内, 从而引发外源性感染, 而且也会把患者自身体内的细菌带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从而引发内源性感染。因侵入性操作而引发的院内感染主要体现在插管患者, 据调查, 因插管而引发的院内感染几率可达到71.43%[6]。③机械通气。因机械通气而引发的院内感染主要体现在肺部感染方面。一般来说, 若患者属病危状况, 那么在进行抢救时医生都会选择建立人工气道以借助机械帮助患者通气, 假如气道或是呼吸机管道的消毒不彻底则会直接使患者出现肺部感染。④病房环境影响。ICU的整体布局与设计不当、病房环境不佳都会产生院内感染。尤其是相关医护人员的手, 据分析, 很多时候院内感染都是经过医护人员的手来进行传播的, 其多带多种耐药菌株。由于医护人员的安排不当, 有些时候从事传染性疾病的医护人员调入ICU室就容易将病源带入, 从而产生院内感染。除此之外, 医护人员患传染性疾病而未及时将工作停止也是导致ICU出现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⑤药物影响, 包括手术用药及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鉴于患者需要, 在进行手术时通常会用到麻醉剂或镇静剂, 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使患者昏迷, 同时也会抑制患者的咳嗽反射及相关纤毛运动, 影响呼吸道分泌物的及时排出, 从而导致出现呼吸道感染, 另外其还会抑制患者的吞咽反射, 产生误吸从而出现下呼吸道感染。除此之外,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会抑制原籍菌, 从而加大ICU院内感染的几率。⑥住院时间长短的因素。据调查, 住院时间越长的患者, 其就越容易受到感染。这说明患者的住院时间也严重影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几率。本研究中有15例感染患者其住院时间超过20 d。

3. 2 降低ICU院内感染率的干预措施 针对ICU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表现及原因, 为降低ICU院内感染率、减轻患者痛苦、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加强管理呼吸道。在ICU院内感染当中, 呼吸道感染占第一, 而且据调查, 误吸是产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原因, 因此很有必要加强管理呼吸道, 让患者呼吸道时刻保持通畅, 以避免患者误吸呕吐物或引流物。为此可将患者头部抬高, 或让患者处半卧位以防止误吸。②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侵入性操作也是使ICU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要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尽量使每一次侵入性操作都能获取患者有效的监测指征, 同时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患者体内导管置入时间不宜过久, 特别是置入动、静脉中的导管。针对导尿管, 要严格执行无菌管理, 尽量减少其放置时间;选择适当的静脉留置管口径, 认真执行无菌操作, 插入部位的消毒处理要认真实施, 皮肤穿刺也要等待一段时间;更换敷料要及时且要选择干燥透气的敷料;密切观察患者手术部位是否会出现红肿热痛症状。③改善病房环境并监测病房的消毒状况。进入ICU的人员一定要换好干净的衣、帽及鞋以避免污染病房;病房要进行定期消毒, 经常开窗以保持病房空气流通, 便要注意每次开窗的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影响患者病情。针对病房消毒、隔离及灭菌等相关制度的操作规程要严格执行。④医护人员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实践证明, 医护人员若能常洗手可有效降低ICU院内感染率。由此可以看出, 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感染意识也影响了ICU院内感染的出现。所以在平时的工作当中, 医护人员要注意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同时还要加强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 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⑤适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⑥注重患者的基础护理。为防止继发感染的的出现, 在医生进行手术治疗之后, 护理人员还要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针对患者的病情要进行密切的观察, 以及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同时还要加强患者的营养, 以使患者机体免疫力以及抗病能力得以提高。另外要注意护理患者的皮肤及口腔健康, 以便及时发现如口腔等隐蔽部位疾病的产生, 防止出现新的感染灶。

参考文献

[1] 侯秀珍,赵春霞.护理干预措施对重症医学科(ICU)院内感染的影响.中外健康文摘, 2013(05):63.

[2] 陈亚.控制ICU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2):85-86.

[3] 王玉敏.ICU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中国医药指南, 2010,8(12):131-132.

[4] 陈俊.ICU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中外医学研究, 2012,10(02):90-91.

[5] 唐香祝,巫世庆,江翠波.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19):34.

第8篇: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西蒙(H.A.Simon)和马奇(J.G.March)。他们认为:决策贯穿着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对于不同的专业而言,决策又有其更为具体、全面的内涵。张克之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提出:决策活动是人们以理性认识和价值认识为依据,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措施等问题所作的预测、思考、设计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能动思维活动引。

2护理临床决策的内涵

护理界对决策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对普通决策、决策和护理程序的关系进行研究。此后,对决策、护理专业决策的类型和护理临床决策的内涵不断进行了深入研究,总体上呈现以下特点:

2.1护理临床决策是护理专业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策理论在护理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按照护理工作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护理专业决策可分为护理伦理决策、护理临床决策和护理管理决策J。护理临床决策是指一个由护士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服务对象的护理做出判断的复杂过程。

2.2护士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决策,护士还要帮助患者做出决策。如:护理程序的每一步都需决策,护士还需做出伦理决策、时间管理决策、计划决策、优先决策等。所用这些都需要护士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决策的一般理论与方法。

3ICU护理决策者预见性思维的分析

3.1预见性思维的特点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情变化,ICU的护士要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以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来保障护理安全、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与其它诸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形式相比,预见性思维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3.1.1可能性

可能性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基础上,对未来的各种可能进行分析的思维过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流程来保障护理工作正常运行。但是,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一些突发的不确定因素的出现,要求ICU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的评估,有无潜在不安全因素以便有针对性预防。以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降低护理工作的风险j。

3.1.2模糊性

预见性思维是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它也就必然具有模糊性,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性。即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和使用信息使这种不确定性减少,最终达到明确护理问题、正确做出护理诊断和制定护理计划及措施的目的。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正确的预见,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3.1.3随机性

在进行护理决策的时候,虽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出了预见性、前瞻性思考,但由于危重患者的病情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可能不完全按照预见的发生,而只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只是部分地表现出来,这即为决策者对未来事件预测表现的随机性。如:ICU中常见的多发伤患者其病情复杂,护士必须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评估患者动态的病情变化,预见性决定建立循环或维持气道通畅或止血。根据病情而决定处理程序,确保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准确性。

3.1.4灵活性

对于决策者来说,预见性思维一旦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设想,就会对正在进行的事件起指导、调节作用。但事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你对现实指导而进行自我调整。灵活性在护理工作中起调节作用,具有较强的能动性。这也要求我们随时评估对患者实施的护理措施是否有效,及时观察患者动态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3.2预见性思维的类型

3.2.1经验性预见

即临床护理决策者根据自己工作经历所积累下来的直接感觉、经验所作的预见。。。经验性预见缩短了从认识到实践这一转化过程的时间,在日常工作和低层次管理中占有重要位置。

3.2.2创造性预见

它是一种能预见到前人所未能预见到的思维品质,是预见性思维中较高层次的预见。如果工作中能应用创造性思考,就能对护理工作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规划,也能对现在的护理模式、管理手段进行调整,使护理工作科学化。预见性思维的应用,使护理管理者先动脑后动手,使护理工作更加合理化。护理管理者也由以往的经验型管理转为科学型管理,有效地提高护理管理工作效率J。例如自前有关ICU护理文件书写的标准,ICU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应对,与治疗相关的一些护理问题,还有待去探讨去解决。而解决方法离不开创新,即创新护理服务理念、创新护理工作内容、创新护理服务方式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及患者的要求。

第9篇: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血透;不安全因素;护理干预

对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要对其进行血透,在我院ICU是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场所。在ICU对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得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加强对血透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干预可以有效的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提高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安全性[1]。随着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临床护理服务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血透患者临床护理工作,对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加以分析,查找安全隐患并及时消除[2]。在本文的研究中就对血透患者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进行血透的2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0例。对照组患者男76例,女64例,年龄在22~48岁,平均(34.17±2.16)岁,体重为43~77 kg,平均体重(56.23±4.27)kg,病程为1~9年,平均(4.74±1.52)年;观察组患者男74例,女66例,年龄在21~47岁,平均(33.83±2.24)岁,体重为42~75 kg,平均体重(57.21±4.32)kg,病程为1~9年,平均(4.76±1.55)年。

1.2血透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1.2.1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因此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护理质量的好坏以及护理安全与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护理过程中有部分护理人员存在着专业技术水平较差、对操作技术不熟练、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护理人员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风险意识较差,很可能会忽略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安全注意事项,进而导致严重的医疗事件发生。有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忽视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风险预见能力较差,及时发现护理风险也未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均极大的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1.2.2设备因素 ICU所涉及到的设备较多且操作均较为复杂,再加之设备精密性较高使得在应用过程中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过高。若ICU无专业技术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极易产生差错。或者在设备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差错,将难以及时解决。

1.2.3环境因素 ICU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稍有不慎极易引发患者感染。因此对于ICU的环境布局有着严格的要求,并且对工作人员也有着明确的要求。若布局不科学,患者容易产生跌倒、坠床、撞伤事件。医护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时若消毒不彻底,易造成患者感染。

1.3护理干预措施

1.3.1做好对护理人员的管理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对于所有护理人员均需要定期接受培训。由医院组织对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巧以及临床护理要点进行专项培训,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对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护理问题要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并临床护理过程中加以重视。建立起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对护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一经发现及时处理。护理人员要在进出ICU时要及时做好消毒杀菌工作,并穿戴好口罩和手套等安全防护用品[4]。成立风险控制管理小组,对临床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加以管理。

1.3.2做好对设备的管理 ICU所涉及到的各种设备要严格管理,定期对设备的工作性能进行检查。若发现设备出现故障,要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修理。科室中培养若干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对设备的检修和操作。并对设备操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技巧[5]。将每一台设备都安排相应的负责人加以管理,责任到人减少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差错

1.3.3做好对环境的管理 ICU是对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特殊场所,应全面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对环境布局加以规划,使其既能够满足治疗的需求又能够减少安全隐患。在科室中配备有专门的消毒机,能够定期对各种设备进行及时的消毒[6]。ICU中要定期通风、消毒,减少感染的几率。对于一次性用品要严格管理,将其放置于特定的位置。尤其是加强对特殊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在对环境布局进行设计时要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的数据,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见表1。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见表2。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对肾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其操作较为复杂且难度较大。在对血透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容易产生风险事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7]。全面加强对血透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力度,结合患者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对策对于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文的研究中就对血透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研究发现自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由8.57%降到2.14%。且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由87.14%提高到了95.71%。

综上所述,对血透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波.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9):296-297.

[2]孙惠玲.分析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08):1252-1253.

[3]郑慧琳.血透室护理过程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3):3114-3115.

[4]覃兰宁.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97-98.

[5]何莉芳.血透室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分析及干预对策探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20(06):51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