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取样方法范文

统计学取样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取样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计学取样方法

第1篇:统计学取样方法范文

关键词:制药生产;统计学;质量管理;质量风险;药品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式发展,治疗各种疾病及不同治疗效果的药物层出不穷,人们在得益于新型药物的治疗的同时,也同样面临药物质量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药检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药品质量风险的关注度也普遍提升。为了应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致力于药品质量风险的研究。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对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流程进行综述,并分析统计学在制药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应用中的适用性。

1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质量风险管理是贯穿于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评估、控制、沟通及审核回顾的过程。实现对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熟悉风险管理的流程。对风险管理流程的把控是实施风险管理、有效降低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对风险管理的流程进行概述。将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管理分为四个步骤: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风险审核及回顾。

1.1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了对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风险分析过后的风险评价环节。这三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弄清楚可能产生的风险、风险发生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对风险的评级。有效的风险评估工作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团队,并应使团队包括各方面的评估专业人员,他们应对药物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有深入的了解,如人员、厂房、设施、设备、物料、产品等,并对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有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其中,风险识别环节的有效进行,需要企业相关人员能够对风险有较为敏锐的识别,可以参考并利用已有的风险识别经验和信息。可参考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产品的生产数据资料。产品的数据资料可以形成对可靠质量水平的控制标准,当出现偏离一般生产水平的质量时,认定为可能会出现风险。相关风险识别理论,风险识别理论能够为风险识别提供理论参考,实现定量评判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风险识别的研究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识别指标,根据已有的指标进行风险识别不仅可以提高识别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在识别风险后,对风险的分析十分重要。风险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出现这个风险的可能性有多大,对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判断,并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形成风险程度评价表。在风险分析这一步骤中,我们可以使用所有可用的信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估计。风险分析对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影响也较大。风险评价即评估该风险发生后影响的严重程度。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应预先建立一个风险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会使用到风险指数矩阵图,然后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来综合评价风险等级。

1.2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范围内是评价风险管理效果的有效指标。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分析风险控制的范围和可能性,然后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风险控制过程的关键问题是:(1)判断评估后的风险是否超出了风险控制的水平。当风险超出可接受的范围时,就要采取有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以尽可能降低风险;(2)企业在降低风险中的可能性。任何风险都有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利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寻求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始终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降低企业可能性损失的有效方式;(3)分析风险,找出风险的可能性来源。风险具有不可预估性,因此找到风险的可能性来源是风险控制的必要环节也是可以正本清源的最有效措施。找到风险的可能性来源,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并及时找到有效的降低风险的措施。

1.3风险沟通

在进行了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之后,进行及时的风险沟通是风险管理系统程序的必要环节,也是风险管理模式良好运行的基础。一个风险交流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同系统不同时期风险的数据分析。对不同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能够系统把控风险管理的效果,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不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优劣点,为后续风险管理的更有效开展打下基础,进而进行系统性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全面分析。通过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分析,能够及时了解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新的风险出现时重蹈覆辙。1.险审核、回顾在完成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及风险沟通后,风险管理程序的结果的审核及回顾是最后一个步骤,这对于全面把握该次分析管理的效果十分有效。风险审核及回顾的主要工作有:(1)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文件。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回顾,并形成记录文件,以便为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数据资料;(2)定期开展不同岗位员工的全面风险回顾工作,使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都能够及时对风险管理进行总结,同时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对风险回顾的效果进行考核。

2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

2.1统计质量管理法

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的研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展。药品的大规模研发,给更多的疾病治愈带来了希望,人们享受着新型药物的治疗效果,也面临着药物质量的风险。特别是在仿制药在整个药品处方量中占比逐渐增大的情况下,药品研发过程与制药过程的质量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监管部门对于药学研发、药品生产开发与药品质量管理领域的统计学要求也逐渐提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归结于药品的安全性主要是在研发环节和生产环节体现的。除此之外,仿制药的大规模开发,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药品质量的可靠性。在劳动力资源和原料资源成本日益增高的大趋势下,药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有效因素。企业正在积极寻求有效措施使其在药品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统计学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分析工具,在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应用已经证明了其优势性。在监管要求严格化及企业自身发展动因的双重因素驱动下,统计学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应用方面将会有长足的发展。通过对已有的科研资料分析发现,国内药企也已经大规模、广泛性地开始使用统计学工具来实现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但是在如何高效地利用统计学工具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现统计学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利用是今后药品质量管理的一大方向。

2.2统计学在制药过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2.1统计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统计学是有效的制药过程质量控制工具,利用统计学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是有效控制手段,如何实现统计学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是主要的研究目标。每一种药物都需要准确的成分配比,才能保证其药效,避免副作用和毒性。然而药品的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因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而导致药品质量稳定性失良。药品稳定性的失良被称为药品稳定性的波动。药品稳定性波动可以分为自然波动和异常波动两种,而异常波动的出现往往是基于药品的原料性质不良、人员操作不当、技术水平欠缺等原因。对药品质量的控制主要就是通过发现和分析这些因素,从而控制药品的异常波动,实现其质量的稳定性。统计工作中的控制图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控制图的核心工作就是监测并识别药品稳定性的异常波动,并通过控制图的反馈控制,有效地处理异常波动,最终实现药品稳定性的波动范围控制在自然波动范围内,实现对药品质量的有效控制。

2.2.2统计学在质量诊断中的应用。作为统计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工具,控制图最早由休哈特博士(Shewhart)在1924年首先提出,并被命名为Shewhart控制图。这是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特别是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图形是通过测量或计算样本与样本的数目或时间来体现质量特性。统计推断是实现Shewhart控制图的制图原理,利用统计推断实现对药品质量稳定性的诊断,其中利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是方差分析。实现统计学在质量诊断方面效果的工作流程为:(1)根据研究对象确定要选用的控制图类型、控制的参数、取样间隔、取样次数和样本量;(2)进行生产研究,按照确定的取样方案进行样品取样,通过对取样样本的检验形成记录结果;(3)按照设计的规程计算中心线、控制下限和控制上限,并检查是否有任何点超出控制限,从而揭示异常波动;(4)通过对异常波动的分析,调查确定其发生来源,去除超限点,并重新计算中心线、控制下限和控制上限。如此循环,直到所有点落在控制限内,从而建立出用以对后续生产进行质量诊断的控制图。

2.2.3统计学在质量优化中的应用。利用统计学工具对药品生产过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诊断之后,还需要进行验收取样,从而实现对药品质量进一步控制和优化。质量源于检验,即使是对已经控制过的质量进行有效的验收取样,也能够进一步保证质量的安全性。从本质上来说,验收取样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质量,而是质量进一步优化的有效控制手段,也是预防严重质量偏离的最后防线。验收取样方法是根据取样结果和预先设定的判别标准,决定放行或拒收批次的决策理论,理论依据是概率分布。

3结语

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是基于对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流程分析,阐释统计学在药品质量管控中的应用和适用性。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缺乏,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作者:陈果果 单位:康龙化成(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GMP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评估系统:中国,201010233202.2[P].2012.

第2篇:统计学取样方法范文

【关键词】 子宫内膜微刺激术;内膜过薄;子宫内膜取样器;不孕

子宫内膜是胚胎发育的温床, 一定厚度的子宫内膜是胚胎种植的必备条件, 子宫内膜过薄, 妊娠率很低或无妊娠发生。对此症目前较多的是采用雌激素、中药等治疗, 多依赖于经验, 治疗效果各家报道也不一。本研究选择因子宫内膜过薄而不孕的患者30例, 行子宫内膜浅搔刮术, 与不进行子宫内膜浅搔刮术的患者比较,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9月因a子宫内膜过薄而不孕在本院不孕不育科就诊的患者70例, 年龄在24~35岁, 平均年龄(29.06±2.37)岁, 其中继发不孕55例, 原发不孕15例, 不孕年限为2~14年, 平均年限(6.9±3.1)年。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性激素水平检测在正常范围; ②宫腔镜检查: 月经第10~12天检查见子宫内膜光滑菲薄, 无息肉等赘生物, 宫腔无粘连, 输卵管开口清晰可见( 患者月经周期规则, 周期为26~30 d ) ;内膜活检病理检查为增生期子宫内膜, 无息肉、不典型增生等病理情况;③曾多次B超检查均提示子宫膜过薄。子宫内膜过薄诊断标准:卵泡成熟日或(和)黄体期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0.70 cm( 患者月经周期规则, 排卵正常), 既往曾应用雌激素或中药治疗多次, 均未见内膜增厚或妊娠;④临床无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症状或体征, 盆腔检查或腹腔镜检查基本排除EMs;⑤检查前3 个月未接受任何性激素治疗;⑥输卵管造影检查提示子宫腔正常, 至少一侧输卵管通畅;⑦配偶至少2次检查均符合WHO的正常标准。

将内膜微刺激术的必要性、风险及经济花费等情况告知患者, 并取得知情同意, 70例患者根据是否同意行内膜微刺激术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 其中原发不孕8例, 继发不孕22例;对照组40例, 其中原发不孕8例, 继发不孕32例。两组的年龄、不孕年限、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监测排卵 两组患者均于月经第3天始给予补佳乐2~4 mg q.d.口服, 月经第8~10天开始B超监测卵泡及子宫内膜厚度、形态, 根据卵泡大小, 每隔1~2 d监测1次, 并于卵泡成熟日(B超监测卵泡直径≥1.8 cm , 尿LH阳性;或虽然尿LH阴性, 但血E2水平已达200 pg/ml以上)肌内注射HCG10000 U, 指导同房。继续B超监测至排卵(排卵标准为:B超示卵泡直径≥1.8 cm后突然消失或骤然明显缩小≥0.5 cm, 边界厚而模糊, 内有光点和(或)子宫直肠陷凹出现游离液体, 诊断排卵)。排卵日定为第1天, 第7天时(黄体中期)再行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形态。

1. 2. 2 黄体支持 患者排卵当日开始每天肌内注射黄体酮20 mg, 排卵后14 d测尿HCG, 阳性者继续黄体支持。排卵后30~35 d B超检查见到宫腔内孕囊者为临床妊娠。

1. 2. 3 子宫内膜微刺激术 所有操作在手术室内、严格消毒条件下进行。所用的子宫内膜取样器由两部分组成:外面是直径3 mm, 具有一定柔韧性的聚丙烯塑料外套管, 其内是一个可以滑动的活塞, 活塞头部有一个小型毛刷, 毛刷可在宫腔内移动并轻柔搔刮。研究组于月经来潮12 h内, 用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置入宫腔底部, 测量宫腔深度后, 自宫腔底部边旋转边退至宫腔下段, 轻微搔刮刺激子宫内膜。

1. 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率、流产率, 并观察手术时患者的疼痛感, 术后的感染率等, 判断子宫内膜微刺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

2 结果

研究组30例均于月经来潮12h内, 用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对子宫内膜进行微刺激, 均无扩张宫颈口, 2例原发不孕患者感轻微疼痛不适, 其余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感, 耐受性好。无感染患者发生。HCG注射日(卵泡成熟日)的内膜厚度, 研究组明显厚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早在1907年国外就有报道对准备受孕豚鼠的子宫内膜进行搔刮, 可刺激内膜细胞的快速生长, 并诱导其蜕膜化。2004年国内首次报道胚胎移植周期机械刺激子宫内膜, 可提高临床妊娠率[1]。近年来, 国内外已有学者将子宫内膜局部修整或搔刮刺激用于治疗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的治疗中, 发现能够提高胚胎着床率[2], 胡等[3]发现, 在内膜浅搔刮原因分组中, 内膜薄患者浅搔刮后妊娠率最高。考虑内膜修整或搔刮刺激术可清除不规则增生内膜, 去除局灶的组织学病理改变;刺激内膜螺旋小动脉生成和增高内膜血管化, 促进上皮和基质细胞增生和分化, 调节毛细血管舒缩功能。也有人从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研究, 认为这些方法能够促进子宫内膜蜕膜化, 可能与增加了一些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的因子表达有关, 如白血病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和肝素结合型表皮生长因子等的分泌有关。也有学者发现内膜微创术患者的子宫内膜在电镜下胞饮突较对照组更丰富[4, 5]。

3. 2 由于经典的子宫内膜诊刮操作时患者会感到一定的疼痛, 往往需要局部或全身麻醉进行协助;且有感染、损伤和子宫穿孔的危险, 这些因素会影响患者的选择, 临床上患者往往顾虑疼痛以及并发症而延迟该操作。子宫内膜取样器细而柔软, 越过子宫颈口时几乎无刺激, 患者无不适感, 可接受性强。刘从容等[6]发现, 对于评估不孕症患者的月经来潮的24 h内的月经期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取样器显示出与常规刮匙分段诊刮术较一致的样本质量。尽管子宫内膜取样器很难取到基底层, 但完整的功能层已足以评价月经期子宫内膜的状态。此外, 本组患者大多未生育、宫口紧, 需要微创取材方法。另外, 本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已经较薄, 传统的刮匙刺激可能会对内膜造成进一步损伤。因此, 此类患者是子宫内膜取样器的首选人群, 国外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果[7]。

综上所述, 对于子宫内膜过薄而不孕的患者, 用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对子宫内膜进行轻微的搔刮刺激, 可增加子宫内膜厚度, 提高妊娠率, 患者无疼痛, 可接受性强, 易于操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蓉, 钟凯, 卢丽华, 等.胚胎移植周期机械刺激子宫内膜提高临床妊娠率.生殖医学杂志, 2004, 13(6):342-345.

[2] Chen J, Cheng JR, Shatzer T, et al.Leukernia inhibitory factor can shubstitute for nidatory estrogen and is essential to inducing a receptive uterrus for implantation but is not essential for subsequent embryogenesis. Endocrunology, 2000, 141(12):4365-4371.

[3] 胡, 黄晓卉, 江胜芳, 等. 子宫内膜浅搔刮对胚胎移植周期结局的影响.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2, 20(10):121-122.

[4] 王瑶, 冯云.子宫内膜清创术对着床相关因子及IVF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生殖与避孕, 2007, 27(7):454-461.

[5] 王瑶, 冯云.胞饮突-极具价值的种植窗预测工具.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 2006, 25(2):77-80.

[6] 刘从容, 林洁.子宫内膜取样器与子宫内膜分段诊刮结果的对照研究.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9, 10(5):353-355.

第3篇:统计学取样方法范文

[关键词] HPV感染;癌前病变;宫颈癌;临床关系

[中图分类号] R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b)-004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igh-risk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rcinoma and precancerous lesion. Methods 100 cases of patients suspected with cervical carcinoma screening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nd tested by HPV DNA, TCT, vaginoscope, cervical biopsy and histopathology uterine cervical disease three ladder examination and the HPV values and HPV positive rate of each group were analyzed, and the cli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rcinoma and precancerous lesion was discussed. Results The tes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60 cases with cervical carcinoma and precancerous lesion and 40 cases with cervicitis, the HPV value of patients with cervicitis was lower than th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rcinoma and precancerous lesion,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HPV infection; Precancerous lesion; Cervical carcinoma; Clinical correlation

宫颈癌是临床妇科的常见恶性肿瘤。近些年,统计显示宫颈癌发病逐渐年轻化且呈升高趋势,影响了女性的健康和生活。临床研究提示宫颈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是HPV高危感染[1],这种感染快速发展为宫颈鳞状病变,也使多数宫颈癌伴随其发展。因此,宫颈癌发病与HPV密切相关。故以高危型HPV作为临床筛查宫颈癌的手段[2],有利于早期发现宫颈癌。该次研究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到该院接受宫颈筛查的患者,探讨HPV感染与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经宫颈癌筛查的有宫颈糜烂、接触性出血、流黄水或无症状可疑患者100例,均存在性生活史,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45.6±3.8)岁;90例已婚、10例未婚。TCT检查呈中度及以上炎症或有上皮病变、恶性病变。经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都签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接受宫颈筛查患者,可疑患者100例就诊后,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测、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及高危HPV DNA检测追综分析。①HPV DNA检测,以宫颈取样器进行宫颈采样,放在Hc2保存液中送病检,高危HPV DNA作为研究对象。②TCT检测:采集患者宫颈口及宫颈上皮细胞作为样品,以帚状刷或子宫颈内刷取样。放在PreservCyt细胞保存液中送病检。③HPV DNA检测阳性及TCT检测有可疑病变,要进行宫颈活检操作:常规消毒阴道、宫颈,采集其活体组织。镜下观察到患处后直接取样或于3/6/9/12等处取样。以甲醛溶液固定所取样品,送至南宁金域检验中心,经过切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操作确定疾病等级。④阴道镜检查:经病理诊断或细胞学诊断后仍存怀疑者予以阴道镜检查,主要针对血管、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等变化进行观察,评估鳞状细胞趋势,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⑤高危HPV DNA检测:嘱咐患者经后10~18 d进行检查,且检查前24 h禁止性生活,3 d内无阴道冲洗、上药等,不可碘液涂抹或醋酸。临床检测HPV DNA的方式采用美国FDA批准的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可同时检测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共13种高危、亚型HPV。收集患者宫颈处上皮细胞,并置于试管内,搅拌均匀后送至金域病理科检验。TBS细胞分类:宫颈上皮瘤样病变Ⅲ级、不典型鳞状细胞、宫颈上皮瘤样病变Ⅱ级、典型鳞状细胞、宫颈上皮瘤样病变Ⅰ级、正常细胞等。

1.3 统计方法

分析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数据用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采用χ2检验,并采用率(%)表示。P

2 结果

2.1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与宫颈炎症患者HPV值比较

高危HPV DNA作为探讨对象。该次研究中,100例患者经过HPV DNA检测及TCT检测、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后,60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者、40例宫颈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者的HPV值明显高于宫颈炎症者,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分组和宫颈炎症患者HPV阳性率比较

该次探讨中,经宫颈活检取样分级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宫颈癌者22例、CINⅠ者12例、CINⅡ和CINⅢ者16例。宫颈癌者HPV阳性率100.0%,明显高于CINⅠ者92.3%、CINⅡ和CINⅢ者83.4%、宫颈炎症者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宫颈癌是临床妇科中的常见疾病。目前,危害女性群体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直肠癌、宫颈癌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危害了女性的健康和生活。有研究表明,宫颈癌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恶性肿瘤,约占85%比例。因此,早期筛查、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量研究显示,HPV感染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因素[4-5]。临床中HPV分为高危和低危,其中HPV33、HPV18、HPV16等为高危,HPV34、HPV6等为低危。

探讨HPV感染与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临床关系,该分析显示,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HPV DNA杂交捕获法比值可高达千多至几千,阳性率明显高于炎症患者,已确定有HPV感染的患者,需定期做脱落细胞形B学检测和HPV检测。临床研究发现,宫颈癌需经历[6-7]:宫颈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等几个阶段,其中原位癌好发于30~35岁女性,浸润癌好发于45~55岁女性。因此,早期筛查对阻止病情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临床对于HPV感染构成比的分析中,HPV感染在癌前病变中最高,次之为宫颈癌;但HPV阳性亦会出现于慢性宫颈炎内,推测可能为过性感染,并未致病。HP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生活传播,故中、青年女性群体感染的概率较高,老年群体相对减少,而46~55岁女性群体所占比例最大,推测46~55岁女性群体已经出现HPV感染后相应的宫颈癌变,而年轻女性仅在感染低危型HPV出现湿疣时就诊,感染高危型出现癌前病变时人已到中年,故HPV感染-癌前病变-宫颈癌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8-10]。

该次探讨,可疑患者100例接受宫颈癌筛查女性患者,分析HPV感染与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临床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00例患者经过HPV DNA检测、TCT检测后,共60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者,40例宫颈炎者;HPV值宫颈炎者低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HPV感染与癌前病变及宫颈癌间存在着较大的临床相关性;临床通过HPV检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美国HPV疫苗已上市10年,宫颈癌发生率和死亡率得到明显控制。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2016年世界100多个国家HPV疫苗一定要上市。中国也即将接种HPV疫苗,妇女健康水平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褚宏雁.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相关性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4):153-154.

[2] 范岩峰,李健,许榕仙,等.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探索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1,13(4):447-450.

[3] 余娟,谢建渝,董国强,等.762例妇女宫颈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0):2533-2535.

[4] 甘钊杏,黄佩芬,陈莲芬,等.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级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9):54-55.

[5] 施丽娜.高危型HPV检测联合TCT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6):840-842.

[6] 张宏鹏,杨S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高危型HPV感染情况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7):119-120.

[7] 胡尚英,冯瑞梅,陈凤,等.高危型人瘤病毒感染变化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风险的15年瞻队列随访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16,38(10):328-330.

[8] 苏燕燕.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与HPV感染的相关临床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274-275.

[9] 王相岩,张艳红,葛小花,等.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 26(11):358-359.

第4篇:统计学取样方法范文

[关键词] 血细胞分离机;质量检测;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

[中图分类号] R333.1+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137-02

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不良引起的出血,如再障、白血病、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重度贫血[1]。机采血小板具有浓度高,纯度高,白细胞、红细胞污染少等优点,深受临床欢迎。广州地区机采血小板开展得比较早,采集血小板的血细胞分离机比较先进、齐全。近年来,广州地区对于机采血小板的用量越来越大,对机采血小板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血液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本血液中心目前使用的血细胞分离机有Trima、Amicus、MCS+ 3种。由于不同机型血细胞分离机的采集原理不同,收集血小板的质量也存在差异,随机抽取2009年广州地区Trima、Amicus、MCS+机采血小板各100例进行质量检测。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血细胞分离机Trima为金宝公司产品,一次性管道耗材型号为80400; Amicus为美国百特公司产品,一次性管道耗材型号为R4R2314;MCS+为美国血液技术公司产品,一次性管道耗材型号为REF995E2;血细胞计数仪为Sysmex公司产品,型号为KX-21N;精密酸度计为上海大普仪器有限公司产品,型号PHS-3CT;光学显微镜型号为WILL110。

1.2 献血者筛选

献血者均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年龄18~55岁,外周血小板数:>150×109/L;Hb:120~160 g/L;Hct:0.35~0.50;RBC:(3.5~5.5)×1012/L;WBC:(4.0~10)×109/L;两次采集间隔时间>28 d,采前清淡饮食,1周内未服用抑制血小板代谢及功能类药物(如阿司匹林等),符合上述条件的献血者随机应用Trima、Amicus、MCS+机采血小板各100份进行质量检测。

1.3 留取样本

外观:产品袋呈淡黄色雾状,无纤维蛋白析出,无黄疸、气泡、重度乳糜,容器无破损。称重量:产品实测容量=(产品重量-空袋重量)/1.032,空袋重量:Trima为38 g,Amicus为27 g,MCS+为40 g。取样:摇匀产品,挤压留样袋后排空,反复操作3次,取样均匀,取样量不少于2 ml[2]。

1.4 检测

按照标准操作规程,使用血细胞计数仪(KX-21N)进行血小板样本检测,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红细胞、白细胞混入量检测,用精密酸度计进行pH值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标准:pH值为6.2~7.4,血小板含量≥2.5×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5×108/袋,红细胞混入量≤8.0×109/袋。见表1。

2.1 血小板含量

Trima、Amicus、MCS+机采血小板中血小板含量均达到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标准,样本中Trima血小板含量为(2.74±0.03)×1011/袋,Amicus为(2.75±0.04)×1011/袋,MCS+为(2.74±0.06)×1011/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ima与Amicus比较:t=-0.42,P>0.05;Trima与MCS+比较:t=-0.15,P>0.05;Amicus与MCS+比较:t=0.17,P>0.05)(表1)。

2.2 白细胞混入量

Trima、Amicus、MCS+机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均达到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标准。Trima、Amicus、MCS+白细胞的混入量分别为(0.64±0.04)×104/袋、(0.65±0.03)×104/袋、(515.00±2.00)×104/袋,Trima与Amicus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6,P>0.05);Trima与MCS+白细胞的混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5×103,P

2.3 红细胞混入量

Trima、Amicus、MCS+机采血小板中红细胞混入量均达到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标准,Trima、Amicus、MCS+红细胞混入量分别为(2.78±0.19)×109/袋、(2.60±0.27)×109/袋、(6.77±0.13)×109/袋,Trima与Amicus红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Trima与MCS+红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9,P

2.4 pH值

Trima、Amicus、MCS+产品的pH值分别为7.19±0.04、7.17±0.04、7.18±0.03,均达到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ima与Amicus比较:t=0.99,P>0.05;Trima与MCS+比较:t=0.17,P>0.05;Amicus与MCS+比较:t=0.17,P>0.05(表1)。

3 讨论

3.1 原理

血细胞分离机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全血中各种血液成分的比重不同,经离心力的作用将各血液成分分层、分离,然后通过电脑控制的管路系统,使不同的血液成分进入不同的通道,将需要采集的血小板收集于产品袋,而将不需要的成分回输给献血者。不同机型血细胞分离机其构造、管道系统、分离方式也有所不同,各有其特点。Trima系统使用一种连续流动式分离机,具有血小板LRS技术,机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

3.2 献血者的舒适性也影响采集血小板的质量

每一种血细胞分离机所需体外循环血容量是不同的。体外循环血容量,Trima:约196 ml;Amicus:约205 ml;MCS+:300~500 ml。采集机采血小板时献血者体外循环血容量大,容易引起献血者不良反应,如低血容量性休克、枸橼酸钠中毒等。影响采血过程的连续性,有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质量。

有报道指出血小板采集效率Trima和Amicus大约为75%,MCS+约60%,在同等条件下(采前血小板数,Hct、体重、身高、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S+机采血小板的时间较长,增加了献血者紧张、恐惧、烦燥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血液流速,增加报警频率,献血者精神因素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3.3 冲红现象

据观察,机采血小板冲红现象是影响机采血小板质量的一大原因,目前普遍观点认为:一些体积小的红细胞混入血小板层,而机器无法识别,致使超量的红细胞进入血小板层,造成血小板冲红,影响血小板质量[6]。可能与Hb含量少的红细胞悬于比重较轻的血小板层有关[7]。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血小板的有效输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应尽可能降低血小板中白细胞、红细胞的混入量,尽可能通过详尽的解释、舒适的采血环境、优质的服务等,消除献血者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密切观察献血者有无献血不良反应,经常询问献血者的感受,尽早发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各种先兆,以便及时处理,保证采血过程的连续性。对于需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如化疗后血小板无效输注等,可选择Trima、Amicus所采集的少白细胞血小板,增强输注效果,减少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Slichter SJ,Evidence-based platelet transfusion guideline[J].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07:172-178.

[2]梁华钦,田兆嵩.血细胞计数用于机采浓缩血小板计数[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4):227.

[3]李敬兰,曹金霞.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与防治[J].中国输血杂志,1994,7(4):146-9.

[4]李映华.白细胞过滤器在预防输血反应中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9):1159-1160.

[5]汪传喜,田兆嵩.血小板输注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输血杂志,2000,13(14):280-283.

[6]洪缨,郑碧华,刘桂然.机采血小板冲红原因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5):308.

[7]许友山,王亚菊,王健,等.机采血小板收集量与几项影响指标相关性的探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22(1):75-76.

第5篇:统计学取样方法范文

【关键词】人瘤病毒;宫颈癌;高危型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88―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12年7月1日―2013年6月30日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并自愿接受生殖系统HPV16型、18型检查的765例妇女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来江油地区,年龄20~61(32.48±11.19)岁,初次性生活年龄l7~31岁。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50岁4组。

1.2 方法

1.2.1 HPV标本采集及保存取样在非月经期进行,采样前1天禁止性生活,采样前3天内无任何阴道用药史。用专用的HPV采样刷置于宫颈口仔细转三圈采集宫颈脱落细胞,放人专用的细胞保存液的取样管中,-20℃冰箱保存,1周内检测。

1.2.2 HPV检测采用上海宏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LAN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试剂由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按仪器和试剂相关说明书进行操作和结果分析。

1.2.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采用列联表进行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765例妇女中,单独HPV16型阳性32例,单独HPV18型阳性13例,HPV16型、18型合并感染阳性为4例,阳性率分别为4.18%、1.70%和0.52%。不同年龄段的阳性例数及感染率也有明显差异,见表1。

3 讨论

人瘤病毒具有宿主特异性及组织特异性,能感染人的皮肤黏膜上皮细胞,且能引起人类皮肤的多种秃头状瘤或疣及黏膜生殖道上皮增生性损伤。至今已鉴定出100多种HPV基因型,大部分基因型与生殖道损伤有关,感染生殖道的HPV可分为两种:低危型和高危型。HPV16型和HPV18型是最常见的高危型,现已证实具有潜在的致癌性,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我们通过对江油地区部分妇女宫颈HPV16型、18型阳性感染特征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均存在感染情况,其中HPV16型感染与年龄无统计学差异,而HPV18型

总之,江油地区妇女宫颈HPV16型、18型阳性感染率较高,建议进行大规模的筛查,及早治疗,尤其是

参考文献:

[1] 管建花,张蓉.上海奉贤地区部分妇女宫颈HPV阳性感染特征分析[J].山东医药,2012,52(37):39―41

第6篇:统计学取样方法范文

一、矿山地质统计学的原理

在相关矿山地质统计学原理的定义上,是以基础为研究区域化变量的学科,研究工具为变异函数,是一项在在空间上具有随机性、结构性的自然现象科学。

1.区域化变量

区域化变量是矿山地质统计学核心理论的基础,在矿山地质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矿山地质工程的实施中,其钻孔位置(样品的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随机的,因此,两个钻空位置距离相近,从而造成样品之间的相似性较强;反之,当两个样品之间距离较远时,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就会有所降低,或不存在。样品与样品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取决性因素正是受样品之间得到相对位置所影响。并且该种联系不仅仅在空间上具有随机性,并且其在位置上同样存在着某种联系。

2.半变异函数

在区域化变量中,能够将其变化规律的准确描述的实用性函数,我们将它称之为半变异函数,在常规的半变异函数中,一般将其定义为以下函数:

在上述式中相应的代表意义如下:两者样品之间的距离用h表示;两者样品之间的相距对数用n(h)表示;X(Zi+h)是在与Zi相距h处的样品值;X(Zi)则代表Zi处的样品值。

3.半变异函数的数学模型

在一般的矿山地质工程中,其样品容易受到取样、实验误差或矿化等作用的影响,导致样品结果不准确,影响矿山工程的实施。一般情况下,在短距离内,比最小取样间距较小。发生变化时,大多半变异函数其处于原点时不等于零,此现象称之为块金效应。基于此,在实际矿山地质工程中具有块金效应的球状模型使用次数最多、应用较广,其模型表达式具体如下:

二、数理方法在矿山地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在实际的矿山地质变量中,其不仅仅具有单纯的随机变量,并且在地质变量的本身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以及结构性,在空间上还存在相关性,稳定性也不尽相同。较传统统计理论,独立样本有所不同,因此造成统计方法在实际地质工程的的运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如此,统计方法其作为数据分析的有效方式,在地质工程数据的处理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数理统计法大致存在以下用途:

1.为事物提供其表示特征的?稻荩?如:平均值、极差、百分率、标准差等;

2.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异准确比较,如:将两者事物或产品之间,其质量、数据上显著性差异是否存在;

3.将事物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将产品与产品之间的质量差异程度以及造成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

三、推动统计方法在矿山地质工程中应用的对策

1.普及统计教育,树立统计观念

在目前的矿山地质工程中,员工对统计方法的了解程度不够,进而导致统计法的应用推广较困难。对于员工统计方法知识的缺乏,矿山地质工程应当对其员工尽心系统性的教育知识普及,而从提高员工的统计观念。在统计观念的提高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应当适当借鉴西方的经验以及做法,例如:将统计教育系统性的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中,使统计知识长期性的存在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中,进而达到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基于统计进行思考。基于此,对于目前的矿山地质工程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知识普及,将统计技术在地质工程中进行广泛推广。

2.及时更新知识,创新管理方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新产业也随之应用广泛,例如: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样在统计学科中,不断有新型学科出现,例如:地质统计学科,近年来,地质统计学科作为边缘学科逐渐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矿山工程管理者,因事业繁忙等原因,缺乏对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而造成地质统计学不能很好地在矿山企业中进行利用,导致矿企生产经营错失科学管理的良机,更有矿山企业因经验不善,导致亏损甚至破产。基于此,无论是矿山企业经营者,还是地质工程人员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便要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及时更新,以优胜劣汰的方式对现有管理方式进行及时更新,以确保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进步。

第7篇:统计学取样方法范文

[关键词]超声检查;声触诊组织量化;甲状腺结节;敏感度;特异性

[中图分类号]R445.1;R58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180-04

甲状腺结节发生率逐年上升,结节良恶性的诊断密切关系临床的治疗方案的选择,超声影像学检查因无创、可重复性高作为常用的检查方法,因而有必要选择优势更明显的诊断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常规超声检查是基础,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已显示出较高的应用价值。近来超声弹性成像新技术VTQ(virtual touch tissues quantification)在临床应用使定量分析组织弹性成为可能。本研究旨在探讨常规超声与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的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5年8月期间以甲状腺结节收住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暮人民医院手术或细针穿刺术的患者750例为研究对象,共752个实性结节。所选病例中男155例(20.7%),年龄19~65岁,女595例(79.3%),年龄22~68岁。评断标准:(1)常规超声可疑恶性标准(符合以下两者或两者以上):实性结节回声低、中心有液化,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结节向周围组织浸润,有沙砾样钙化、结节内部血流丰富,结节横切面纵横比>1、周围淋巴结肿大;(2)结节最大直径≥5mm。

1.2仪器与方法

应用Siemens Acuson$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内置VTQ技术,使用9L4探头,频率为4~9MHz,中心频率为7.5MHz。

由同一医师采用甲状腺检查条件,对患者先行常规超声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前区,确定病灶位置,清晰显示病灶的最大切面,观察并记录甲状腺结节的一般特征。然后启用VTQ技术,探头轻触甲状腺表面,将取样框(大小5mm×5mm)置于病灶实性部分内,嘱患者屏气,待图像稳定后,系统自动计算并显示VTQ测值,即剪切波速度(SWV),分别测量5次,取其平均值,均在未知病理结果情况下分析。病灶较大时,取样框置于可疑恶变区域;对于伴有粗大钙化的结节,取样框避开粗大钙化,同时保证取样框尽量置于病灶内。另外机器设定的SWV测值范围为0~9m/s,将SWV测量值>9m/s统一记录为9m/s。

1.3评分标准

常规超声采用半定量评分法:4分及其以上为恶性,3分及以下为良性。采用VTQ定量测定结节内SWV。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l6.0软件及Medlcac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WV以Youden指数最大的切点为最佳截断值,计算常规超声与VTQ技术对于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ROC曲线下面积比较采用z检验,P

2结果

2.1常规超声对甲状腺结节恶性的诊断

甲状腺结节有12例病理结果证实为恶性结节在常规超声诊断为良性结节,有140例病理结果证实为良性结节在常规超声诊断为恶性结节,常规二维超声对于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度、正确率分别为82.4%、76.7%、79.8%。见表1。

2.2 VTQ技术诊断甲状腺结节恶性的诊断

甲状腺68例恶性结节SWV值2.12~9.00m/s,平均(4.55±Z20)m/s,684例良性结节SWV值1.03~Z68m/s,平均(2.03±0.36)m/s。甲状腺恶性结节SWV高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12,P

2.3常规超声与VTQ对于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比较

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VTQ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02,P

3讨论

甲状腺结节恶性程度与组织的硬度相关,生物组织的硬度由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决定。传统的常规超声检查因其无创、经济等优点常作为甲状腺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此次的研究结果中有140例病理结果证实为良性的结节,而在常规二维超声被定性为恶性结节,结果提示常规二维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恶性的敏感性、特异度及正确率分别为82.4%、76.7%、79.8%,此次研究结果提示常规超声具有一定的鉴别甲状腺结节的效能,但在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尚存在不足。

Ophir等于1991年首次提出弹性成像概念,即依据组织间弹性的差别,对组织自身的弹性特征进行成像,组织弹性系数越大,表示其硬度越大,引起的应变相对越小,VTQ技术即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定量技术,是声触诊弹性成像的一种,应用VTQ甲状腺恶性结节SWV均值为(455±220)/s,良性结节SWV均值为(2.03±0.36)m/s,表明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硬度大于良性结节,此结果与多种文献结果相似,这与其相应的病理学基础有关。并且在应用VTQ技术诊断为恶性结节,最后病理结果提示为良性结节的为104例,相对于常规超声减少36例,百分比降低4.8,表明VTQ技术对于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相对于常规超声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8篇:统计学取样方法范文

关键词: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的关键与作用

利用数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进行动态控制,并且要及时处理、分析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多种数据,能控制路面施工的过程,掌握沥青路面施工的进程,保证路面道路施工在原来的计划下顺利完成。关于动态控制的提出者是以为美国的博士,控制图是道路中的动态施工统计的基础,通过一定的理论、采用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对施工各阶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施工信息,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与措施,消除施工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的核心与关键就是施工的过程维持在只受随机因素的影响上。在沥青路面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只收到随机因素的影响,那么就能很好地掌控施工的过程;反之当施工过程收到其他的因素影响的时候,施工过程就会变成了失控的状态,在失控状态下进行施工,施工人员就很难掌控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的主要依据是绘制图,比如对于一个产品来说,若一件产品只单纯地收到随机因素的影响的话,没有其他系统的偏差,那么就从产品在随机的抽取一件,要知道产品质量的特性是具有波动性的。正常的质量波动就涉及到随机因素的影响,是正常现象;异常的质量波动就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是非正常的,存在发生意外的可能性。避免异常的发生,保证施工的质量也是动态控制图的主要目的。 为了有效的控制异常发生,将异常控制在萌芽状态,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博士提出了关于动态控制图的理论和统计抽样理论。动态控制技术也因此产生,动态控制技术主要是依赖于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数据的监控,利用动态控制图分析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动态控制图有很多种分类,通常情况下就有均值―标准差、单值―移动极差等多种控制图。

1.1基于平均值的动态控制

动态控制图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博士提出来的动态控制理论的主要统计原理,动态控制图主要是利用三倍的标准差来界定控制图的上下限。其分类主要有控制类的与分析类的,基于平均值的动态控制图首先要收集二十五组以上的统计数据,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建立动态控制图。根据控制图,分析数据的特点,算出数据的标准差,之后根据数据的分析建立控制图,同时分析数据的分布特点,然后求出数据的标准差,根据标准差确定控制的上下限。在JTG F40 2004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规范附录中,就曾经采用了控制图,此外还详细地介绍了沥青路面施工的动态控制方法。整理统计分析路面的施工周期中的施工参数,根据统计的数据算出平均值,绘制成图,这也是判断控制是否合理的依据,对于控制稳定的判断主要依靠变异系数来进行。

如下的沥青用量控制示意图中:在控制图中,试验指标的拒绝界限分别代表着质量的控制上下限,若试验指标超过控制上下限,必须立即停产检修,直到所有的故障消除之后,才可以重新进行生产。施工的正常波动范围是警告上限(UWL)和警告下限(LWL)之间的区域,如果出现超出警告控制上、下限范围的情况时,施工单位要立即检查施工环节,确保施工不会发生变异现象。

图1沥青用量动态控制曲线

1.2 单值动态控制方法

在沥青路面的施工过程中,因为有关质量控制的数据非常有限,就需要对收集到的二十五组以上的数据进行备份,判断、分析沥青路面施工中的特殊值分布情况,而后建立动态控制图。在沥青路面施工的过程中,利用单值动态控制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道路的施工中加大检测的频率,想得到足够的数据样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会在一个工作日内生产很大数量的沥青混合料,这样沥青混合料产生异常波动的几率更大。虽然利用单值动态控制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如果利用平均值作为代表值的话,很容易掩盖沥青混合料产生的异常波动。根据笔者丰富的施工经验,我认为单值的动态控制方法比起其他较为现实。利用统计学的原理,把得到的监测点绘制到图标之中是单值动态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通过设置上下限,描绘出完整的动态控制图,依据图形进行卓有成效地分析施工进度,控制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

2、施工质量动态控制

2.1 关键指标的选择

要想动态控制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首先研究应该选择施工监控的关键指标。选择关键指标的时候必须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关键指标的选择要能反应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并且关键指标还要与路面的使用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再者在选择关键指标的时候,要想到数据的可靠性以及检测的便捷性,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检测的过程中,一般可以选做关键指标主要包括:压实度、油石比、室内空隙率、平整度等等。在这里面压实度是一个关键性的控制指标,且上中下面层都必须要求。

2.2 取样方法

取样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过程中占据重要的环节,其也是进行日常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确定上述的几个关键指标之后就要进行取样检测,我们都知道沥青路面是一个非均质的连续体,取样检测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取样方法的影响,因此采用什么样的取样方法更有代表性,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对于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中的科学的取样方法,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分层抽样的方法最为合理。作为随机取样方法的一种――分层抽样,其采用的是多层次的随机取样也是它不同于一般的随机取样方法的地方。所谓多层级的随机取样就是首先随机产生取样的样本,其次根据沥青混合料的类型决定子样本大小,对于子样本的个数要根据样本以及子样本的大小确定,然后把确定了的子样本均匀的分布到取样段落上。分层抽样有利于避免取样位置集中的可能性,增加了取样的均匀性,因此也更具有代表性。

3、工程实例应用

由于在沥青路面施工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质量控制指标,如果我们把每一个控制指标都绘制成图的话,会浪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而且即使全部绘制成图以后也不一定能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所以我们需要对指标进行选择。当下最得到认可的一种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指标,如下图所示:

图2关键控制指标表

由于在沥青路面施工应用当中,会动态控制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笔者结合自己的施工经验,绘制了一张记录表,如下表所示:

图3 沥青混合料油石比数据记录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大致处于可控制的状态。从5月24日到6月3日的十几天时间里,沥青混合料生产比较稳定,曲线稍有波动,经过微调曲线趋于稳定。在6月3日至6月7日的四天时间里,其生产状况良好。此后,油石比偏大,油石比接近指控上限,说明用油量偏多,经检查集料级配产生变异,粗集料偏多,细集料偏少,集料的比表面积变小,对沥青的吸收量减少,使得油石比偏大,应对集料级配进行调整。

4、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的公路事业发展迅速,沥青路面因为自身的特点收到了广泛的青睐。为了提高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应该采用行之有效地动态控制方法,保证道路施工顺利进行。此外完善完善动态控制技术,也可以为促进我国沥青路面建设的发展与长足进步。

第9篇:统计学取样方法范文

【关键词】雷尼替丁 ; 注射用 ;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R92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67-01

雷尼替丁属于第一代的H2受体拮抗剂[1]。临床治疗中多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相配伍应用于胃炎、胃肠溃疡等患者的治疗当中[2]。为研究注射用雷尼替丁的稳定性,我们对同一批号的注射用雷尼替丁进行了光照、高温、高湿试验,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药品为上海现代哈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雷尼替丁针剂,规格为:2ml/瓶,批号为:11080612,有效期至2013年7月。

1.2 方法

1.2.1 试验方法 :依据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关于药物稳定性试验的指导原则测试注射用雷尼替丁的pH值、含量、杂质峰个数及有关物质含量[3]。光照试验,取20瓶注射用雷尼替丁作为样品,于4500Lx±500Lx的光照条件之下,放置10d,分别于第5d与第10取样观察。高温试验,取同批号20瓶注射用雷尼替丁样品,放置于60℃的恒温条件下10d,于第5d及第10d取样观察。高湿试验,取20瓶同批号的注射用雷尼替作为样品,放置于装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相对湿度为92.5%的干燥器之内,于室温下放置10d,分别于第5d与第10取样观察。

1.2.2 观察项目 :观察光照、高温、高湿条件下第5d与第10d所取样品的外观性状、pH值、含量、杂质峰个数及有关物质含量,并分别与0d时进行对比。

1.2.3 统计学处理: 对比采取t检验,使用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光照试验结果:第5d、第10d时药品的外观性状均为微黄色澄明液体与0d时无变化,pH值、含量及杂质峰个数与0d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关物质的含量比0d时显著增加,P

表1光照试验药品稳定性统计对比表(x±s)

2.2 高温试验结果:第5d、第10d时药品的外观性状均为微黄色澄明液体与0d时无变化。5d时含量明显高于0d,P

表2高温试验药品稳定性统计对比表(x±s)

2.3 高湿试验结果:第5d、第10d时药品的外观性状均为微黄色澄明液体与0d时无变化,并且其余各项观察项目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具体数据见表3:

3. 讨论

雷尼替丁属于组胺H2受体拮抗剂,多用于消化系统溃疡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起效迅速、疗效持久的特点,临床中应用广泛,但温度对于药品质量的影响较大[4]。

本次研究中我们分别将同批号注射用雷尼替丁置于光照、高温及高湿环境中5d及10d,并观察测定药物的外观性状、含量、pH值、杂质峰个数以及有关物含量。光照实验结果表明,药物在4500Lx±500Lx的光照条件下第5d与第10d时有关物含量均与0d时出现显著差异,因此注射用雷尼替丁应尽量采取避光储存。但同时因其余各项观察项目均未见明显差异,所以如无条件避光储存时,可短时间内在非避光条件下储存,不会干扰药物的稳定性。

高温试验结果表明60度恒温条件下药物的稳定性受到较大干扰,除外观性状未见明显改变外,其余各项观察指标分别于第5d及第10d时发生明显改变,说明药物对热不稳定。因此药物须采取低温储存,以避免破坏药物稳定性。

高湿试验结果表明药物在高温环境下稳定性较高,未见明显变化。

参考文献

[1] 温坚,夏敬民.利巴韦林注射液与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J].医药导报,2005,24(8):739-739.

[2]王晓东,王丽梅,张月梅.盐酸雷尼丁与替硝唑葡萄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J].中国药业,2003,12(7):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