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元素;服装设计;应用
中华民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内容丰富,它是由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共同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总体来看,我国的传统服饰款式多样,种类繁多。当前,我国的服饰文化也融入了外来文化元素,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传统文化元素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服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很多设计师创作的重要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传统服饰的特点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渗透在人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同时也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包括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思想精华。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尽善尽美”的思想;道家文化的“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等理论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影响。其中,有些思想已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积淀下来,成为民族文化与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定符号,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常被人们广泛运用。例如,龙与凤的形象常常相伴出现,以表达“龙凤呈祥”的良好寓意。龙凤的图案常被用在婚礼的服饰、配饰设计中,寓意夫妻和谐、生活美满。寓意美好的图形、图案还有牡丹、麒麟、喜鹊、云朵等。这些图形、图案带有鲜明寓意和民族风格,成为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丰富而精深的,且内容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可以为现代服装设计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中国传统的服饰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为上衣下裳式和衣裳连属式。这两种形式主要采用平面直线的裁剪方法,外形上强调纵向感觉,从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常用较长的衣袖、宽大的轮廓、筒状的裙袍来装饰人体。在服装面料方面,我国最早使用的是葛布和麻布。图案的种类丰富多样,有花卉、飞禽走兽、几何纹样,具体与抽象、夸张与写实的手法相互结合。色彩方面,我国传统服装由于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含蓄、简约,主要有黑、白、青、红、黄等颜色。这几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被视为间色。在色彩搭配方面,高艳度、强对比是较为传统的配色方法,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使服装产生浑朴大方、富丽堂皇的感觉。另外,在中国民间人们对于蓝色有着较为明显的偏好,因为蓝色较为素雅,与黄种人的肤色相互匹配,可以产生柔和的色彩对比效果。在技艺方面,多采用平面比例进行裁剪,常是宽衣博袖,具有悬垂飘逸、自然流畅的感觉。在细节的装饰工艺方面,传统服饰多采用镶边滚边、刺绣、嵌、盘等工艺,以体现社会礼仪的要求。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着装观念注重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中国人的穿衣风格始终透露着一种东方式的矜持。通过宽大的服装尽可能地遮盖人体,以达到儒家含蓄、中庸的道德要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于现代服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元素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服装设计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它既反映了人们一定的审美心理,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服装设计将人的创造力转变为现实中的产品,丰富并发展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服装设计来源于特定的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服装设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服装设计植根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性与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审美思想的结合体。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会通过书籍搜集大量的图案资料,并深入生活寻找最为原生态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消化吸收,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设计师将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这个过程要求设计师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艺术鉴赏力,开拓审美视野,在进行创意设计时将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和当今时代的审美价值联系在一起,使二者互通、互融,相得益彰。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传统的服饰元素是现代服装设计的原型,也是最具有原创性的艺术,它为现代设计的创意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
(二)传统文化元素为现代服装设计奠定了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融合了无尽的历史文化精华,保留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基因,符合人们传统的审美文化心理。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基础性地位已经被广大设计者所认可。设计师在不断增强自身艺术涵养、提升知识水平的同时,通过广泛涉猎传统文化的背景知识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精华,并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达到古为今用的效果。
(三)传统文化元素使现代服装设计彰显民族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服装文化与款式对我国服装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服装设计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将会给现代设计增加文化附加值,并增添无穷的魅力。在当前的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国内设计师意识到了服装个性与品牌的重要性,盲目模仿国外的设计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应该将本土的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因此,如何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于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和作用不言而喻,其应用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色彩的应用
我国传统色彩体系主要包括黑、白、黄、红、青、绿等,它们是国人的服装、生活用品主要的色彩参考标准。其中,红色是典型的能够代表中国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在服装和灯笼、剪纸、中国结等传统工艺品方面均有着广泛的运用,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中国红”。此外,黄色的使用范围也较为广泛。中国古代帝王的龙袍均使用黄色作为主色,象征着身份的尊贵。另外,黑、白、青、绿色在中国民间的应用也较为普遍。设计师对于色彩的创新是以感受、体验、领悟为前提条件的。设计师应当对色彩有所领悟,有所发现,并有所创造,既要灵活运用传统的色彩,又要与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在对色彩再设计、再创造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从传统出发并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色彩的表现能力。
(二)传统图案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图案元素,例如龙、凤、牡丹、祥云等。这些图案传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美好希冀,例如追求吉祥、喜庆,追求长寿、富贵,或是传达女子的婉约与美丽。现代服装设计者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经典的图案来表现民族文化特色,并展现出时代精神。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图案,并提炼出特定的文化内涵与精髓,设计师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作品之中。同时,通过把传统图形、图案等一系列元素进行重组,使其既保留传统图案的特点,又具有现代设计的神韵,能够有效地表达出某种特定的情感与思想。例如在女性的旗袍设计之中,设计师常会运用牡丹、祥云等图案。牡丹代表大气、尊贵,符合女性的审美追求;祥云的图案具有线条美,简约生动。
(三)传统服装款式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我国传统服饰的款式与形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注重礼仪,讲究中庸之道,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主要以宽博为主要特征。服装款式方面尽量遮盖人体的线条,给人以垂直感、连贯性和浑然一体的感觉。例如汉服、唐装,其款式均较为宽松,给人以优雅、含蓄之感。除了在款式方面的设计具有宽大之风格外,更多的是通过运用传统的领、扣、衣襟等局部细节设计来加以突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仍然有对于中国传统服装局部设计的借鉴。较为常见的是将中式服装的立领、盘扣或门襟等因素生动地再现,来展现设计者的艺术追求与艺术风格,让人一眼就能领略中国传统服装的精髓所在。同时,通过结合西方服装体系中以人体为根本的合体裁剪,能够更好地展示东方人优雅、含蓄的特点。
结语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创作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灵感。正是因为如此,设计师在创作时应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蕴涵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可的文化基因,是现代服装设计的灵感源泉与文化根基。我们应当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价值,并将其传承与发扬。只有依托传统文化,我国的现代服装设计才会具有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服装设计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吴春晖.在设计中寻找民族性[J].青岛大学高教研究,2002(2).
[2]李丹.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2).
[3]张卓然.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1(8).
[4]亓晓丽.论服饰图案在品牌服装设计中的作用[J].丝绸之路,2011(24).
[5]张鹏飞.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安毓英,杨林.中国民间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规划设计;现代园林;继承和创新
引言: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才能够达到超越的状态。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坚持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这一重要的文化原则,这一原则在园林设计行业备受设计师们的关注。从人的心理角度进行分析,文化继承表现为人类浪漫情感的回复和涌动,然而以此为前提,将其与时代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创新就是理性的延伸。
1、园林规划设计的概念
园林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园林绿地规划,其二是园林绿地设计。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园林绿地规划指的是设想以及安排未来园林绿地的发展方向。它所需要执行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园林绿地发展的投资、规模以及战略目标提出。一般情况下,又可以将园林绿地规划分解成园林规划和发展规划两种类型[1]。园林绿地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以及用途,按照规划的原则,并根据园林地形,有效利用广场、道路、建筑、山水以及植物等多种园林要素将有内涵、有深度、有生机的园林环境创造出来,或者也可以将园林设计说成是具体规划中某一工程的实施方案,是一种细致且具体的施工计划。园林设计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园林小品设计、园路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地形设计等。
园林规划设计指的是在建设园林绿地之前做出的筹划谋略,是一种能够促使园林美好思想得以实现的创造过程,它不仅会被经济条件影响,同时还会受到艺术法则的指导。园林规划设计所表现出来的最终成果是设计说明书和园林设计图[2]。它所要考虑的不只是生态问题和经济工程设计条件,同时还需要将自然美有效地融入到生态美当中。除此之外,它还需要依靠人文美、文学美、绘画美、建筑美等来增强自身的表现力。
2、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化背景
人类具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往往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而做出相应的更新与变化。社会的不断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同时还带来了园林规划设计的变革[1]。现代园林设计不仅要做到尊重传统和历史、继承文脉,还一定要做出创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当前人类具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因此,园林设计师一定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沦失,外来文化不断带来冲击”的现状对中国当代文化进行思索,将适合我国现代园林发展的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之路有效地探索出来。目前全球化的文化依然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文化多元以及全球概念的影响下,大家开始不加批判的弘扬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必要的地方体验,所以对于不同地区的园林文化背景解读往往只能停留于表面。
3、继承和创新的文化原则内涵
3.1可持续性内涵
促使历史文脉和园林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在规划园林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选择合适的尺度以及适当的规模,通过对项目的历史文脉以及文化传统进行调研,确定规划的要求和内容,对现在和将来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2]。保护和发展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不只是保留一些旧的东西,同时还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物质与精神载体,更加重要的是应该将新生命力注入其中,这是一种进行重新创造的工作,同时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要做的工作。
3.2地域性内涵
地理文化能够体现一个城市或者是地区的地域性内涵。它指的是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文化。不得不说,这种文化的时空特征在一定上是和景观特征存在着联系的,所以,地域性内涵对于研究中国园林文化来说就有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3.3时代性内涵
形成时代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持续进步。比如,在某个时代中创造出来的园林能够反映当代文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的思想观念,那么就可以说该园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管是哪种文化都会有其自身的体制背景以及社会基础,当然,园林文化也是一样[3]。因为园林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所以其在内容上会反映出鲜明的时代性。
3.4民族性内涵
园林之所以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在于各个民族所拥有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审美观、哲学基础以及自然条件等都有所不同。中国园林和西方的几何规则式园林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其主要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在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融入“天人合一”的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自然式写意山水园。
3.5超越性内涵
在传统文化园林当中,传承是其根本以及源头,其未来走向是超越。在继承传统园林文化方面,首先对其进行充分的理解,在对其进行借鉴的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还应该将现代先进的思想理念融入其中,并且利用现代材料和先进技术促其发展,最终实现超越传统园林文化的目标。
4、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有效应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原则
4.1对场所原有的空间组织结构加以保护,对场所的意义加以尊重
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场所的原有空间布局、现状及历史,使环境的原真性得以保持。通过绝对保护或者是塑造相当一部分遗迹,对时空的变迁进行体验,做到有效延续历史文脉[4]。对于园林内的一些古代景点,一定要在规划的过程中对其实施绝对性的保护,即不可以对其进行创新,也不能在其中添加新的景物;然而对于一些遗址,就可以根据文化继承的需要以及园林内的实际地形来实施保护或者是对其实行再塑造。
4.2对旧建筑的再利用加以强调,同时还要强调其与现代环境共生
在主景区内,不仅要将原来一些具有人文标志性的建筑保留下来,还应该合理地在其周边的环境中将一些与其风格一致且意蕴相符的建筑新建起来。通过重新整合场地、组织交通、变化空间以及利用新建筑的烘托,使旧建筑物能够在此空间环境中实现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从而提高景观环境的认同感。
4.3对园林的历史文化加以强调
对于园林中一些能够展示古代雕刻、书法、绘画、建筑等精湛艺术的著名文物古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对其进行保护,并促使历史、文化、旅游实现统一。
4.4对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品形成重视
园林当中的各种公共艺术品,比如摩崖石刻、浮雕以及雕塑等,这些艺术品都真实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并且能够现代人的那种怀旧情绪有效的激发出来,从而促使空间的艺术品格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5、结语
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因为园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而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传统的园林文化虽然在信息和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就是因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园林规划设计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不断导入的新思维和新观念,为园林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去重新审视传统园林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慧斌,汪小平.浅析在园林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因素[J].山西建筑,2012(13):348-349.
[2]杨晶晶.融合与继承)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5):59一61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贵州省教育厅颁布《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报送2014年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通知》,我院颁布《铜仁学院关于组织申报2014年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方案》提供政策性条件支持。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传统民间小吃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美食制作精细,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中国美食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在中国传统美食中,民间小吃也堪称一绝,是中国传统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消费观念和需求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传统民间小吃需要得到再开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的提高,大部分人已不再只满足于衣食住行消费的基本水准,开始追求消费中的精神享受。对食品的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对于口感的要求,而是在要求口感的同时更注重是否营养,是否健康,消费环境是否高雅。在这种消费观念的影响下,传统民间小吃的生存之路越来越坎坷,大有被西化食品取代的趋势。然而作为一种古老的饮食文化,传统民间小吃不应该被现代文明所吞噬,而是应该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被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一种见证。我们将从传统消夏美食――冰粉做起,以一个点做到一条线知道辐射整个民间小吃这个面。
3、对传统民间小吃――“冰粉”开发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初步市场调查。传统冰粉是一种家喻户晓的食物,因为其口感爽滑,冰凉可口在夏天尤为受欢迎。通过对市场上的冰粉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市场上的冰粉有两种,一种是采用传统方法制作的手工冰粉,另一种是用工业加工过的冰粉粉末冲泡而成的冰粉。经过对比品尝和对消费者的市场调研,我们发现由于冰粉粉末内添加了多种化工成分,口味差,不健康,不绿色;与之相比,传统工艺制作的冰粉更受消费者所青睐。
传统冰粉制作方法简单,用纱布包裹冰粉籽并在凉开水中进行揉搓,滤出透明物质,最后加入碱水搅拌,静置2-3小时候便可食用,传统冰粉吃法也很简单加入红糖水,芝麻,葡萄干;传统冰粉的经营方法也很简单,多半是个体经营,卖冰粉的人推着小车到街上叫卖。传统冰粉口感爽滑,冰凉,老少皆宜,适合夏天食用,但传统冰粉口味单一,颜色单一,造型单调,且有时节性,销售时间短。
总而言之,传统冰粉无论是制作方法,食用方法,销售渠道还是食用口感都还处在一种原始的状态中,我们的这个课题将从传统冰粉的制作方法、食用口感、外形美化、消费环境、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探究创新,目的在于将冰粉这种传统美食发扬广大,改良创新的同时开拓创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二、研究过程
我们采用纯手工的方式装饰手推车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纯手工制作的优势与产品的天然与创新相呼应,独特的手推车造型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激发人们对于里面所盛放物品的好奇心和探索尝试的欲望,以达到良好的销售效果。盛放容器方面我们采用玻璃器皿,以其晶莹剔透的质感提高冰粉的档次,一改传统冰粉一次性塑料盛放的低档不环保形象。
冰粉具有镇静、祛痰、清热、解毒、止咳功效,治精神病、狂犬病、感冒、风湿痛、疥癣等症,清热退火、利尿、祛风、消炎等功效,治发烧、风湿性关节炎、疮痈肿痛等功效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传统冰粉价格便宜,只要一元到两元一杯,口味单一,只是在吃的时候加入红糖水和少许芝麻,却并不受太多人喜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人们认为吃冰粉只是因为其价格便宜又恰好能解渴,并未充分认识到其具有养生的功效。我组成员充分利用这一点信息制作了传统民间小吃的养生功效介绍牌(以冰粉为主,其他小食品为辅),抓住了现代人的养生需要。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影响力还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传统小吃的药用价值,加深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认识,起到提高民族认同感的作用。
在保留原始制作工艺上对“冰粉”本身进行了改良。足量的冰粉籽,优质的水资源,娴熟的揉搓技巧再加上环保的秘制配方(商业机密),我们制作出来的冰粉呈果冻状,爽滑而有弹性,还带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味,完全克服了传统冰粉的稀、清、淡。不仅如此,我们共开发出近二十种不同的口味,如:草莓味,蓝莓味,茉香抹茶味,什锦冰粉,麻辣冰粉,豆浆冰粉,茉莉花朵冰粉,玫瑰花瓣冰粉,百合冰粉,绿/红豆冰粉,黑冰粉,柠檬水冰粉,果啤冰粉,传统冰粉等等,每一种冰粉都予以它特殊的名字增加消费者的消费兴趣。除了口味上的改变在造型上我们也进行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变比如在晶莹如水晶的冰粉内加入了茉莉花,盛放在特别的盘子内,每一块冰粉内都镶嵌着花朵,消费者每一口都能感受带花的香味和自然的清甜;把原来透明无色的块形冰粉做成小球形,在冰粉球中注入五彩的果酱,盛放在精美的盘子里,让原本靠外部汁水才有味的冰粉自身拥有了味道。美观、美味,高档,有创业,很特别是消费者对我们冰粉的评价。一些消费者告诉我们:你们的冰粉很有特色在整个铜仁甚至整个贵州来讲都是独一无二的,市场上的冰粉虽有一些新开发出来的味道,但都是通过冰粉剂冲出来的,纯手工的还没有。
在销售方面我们用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将产品的健康之处,保健功能写出,放在显眼之处并在每张点餐单上写出产品的成分,宣传单上附上部分特色产品照片,以及将部分产品的原型展示在消费者面前;其次对购买商品的消费者赠送小礼物,对于将产品及我们摊点正确发至微博、空间等网络,并点击52个“赞”者,享受第二次消费半价的优惠;通过买四送一,不断推出新品以及口头宣传并发放宣传单,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的方式,增加影响力;还积极与冷饮店、奶茶店等联系,为其提品(但由于天气原因屡屡碰壁)。
调查试点期间由于铜仁地区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洪灾连续下暴雨无法外出,因此试点时间累计21天,期间约有500余人光顾我们的摊点,在这500人中约有48%(约240人)的人成为了“回头客”,约有14%(约68人)的人成为了常客。成为“回头客”的人群中约有55%为中高消费人群收入较为稳定他们来消费的原因在于冰粉有特色,味道好,环保,既能尝到小时候的味道又能感受它的创新后的不同滋味;约有45%为年轻人和学生,这部分消费者主要是冲着特别的口感和造型来的。
调查数据显示来的顾客当中有10.5%是被我们手推车的外形和座位所吸引;约有20%的消费者是被冰粉的外形所吸引;约有38%是被味道所吸引;18%是被冰粉的养生(营养)价值所吸引;12.5%是被制作过程的安全卫生所吸引;1%是为支持大学生创业。
根据数据可以看到,冰粉的味道是吸引人们消费的一大关键,其次人们同样也关注食品的造型和养生价值,在就餐环境方面由于调查时条件有限未能创造好的就餐环境,因此在本组数据中也难以得到体现,但即便是改造了手推车的造型和简单的为消费者提供了简易的就餐场所仍然吸引了部分人群,因此良好的就餐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制作过程的安全性和卫生性也日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三、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
(一)相关部门是不太支持这种创新型产业的,比如在试点过程中我组成员多次找相关部门商讨租赁摊位的事宜,但都遭到了拒绝,在入驻旅游景点过程中也遭到了拒绝,虽然我们极力介绍民间小吃的开发利用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但仍因是大学生资金不足等相关原因遭到了拒绝。
(二)资金问题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传统民间小吃要得以继续保存或发展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只有充裕的资金支持才能为开店和开发新产品提供经济保证,才能够将主客观因素都影响都降到最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才能更好的开发传统民间特色,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的创新。
(三)面对价格很多消费者认为用5元吃一碗以前只卖1元的冰粉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我想这应该不只是冰粉这一个小吃所面临的问题,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民间小吃的价格都十分低廉也因此让它们丧失掉了价格市场的竞争力,价格低廉也是它们逐渐被人忽视的一大原因之一。
(四)传统民间小吃的开发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讲也是对人们对传统民间小吃和传统民间饮食文化情感的再次唤起,很多吃完冰粉的消费者告诉我们:这东西让他们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故乡的味道。
四、建议
(一)加大对传统民间饮食文化的保护力度,设立相应的帮扶或奖励资金,让更多有传统手艺又有创意的人加入到传统民间小吃的开发中来。
(二)成立相关的传统民间文化发掘和保护组织,通过保护组织为传统民间文化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在传统民间小吃方面保护组织还可以通过提高价格等方式引起人们对于传统小吃的注意,以价格从侧面保证其具有被传承的价值。
19世纪许多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工业革命,尤其是英国,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现代设计的发展和美国的关系不大,最早的现代设计体系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美国在“二战”后才变成在设计上有主导权的国家。现代设计产生的摇篮是德国,德国发展设计的重要原因是想利用优秀的设计占领市场,所以现代设计是发达的工业国家为了贸易竞争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并且是国家干预的行为。在工艺美术运动中,约翰·拉斯金建议英国加强设计教育,所以英国在1892年就成立了皇家艺术学院,这个学院是由政府组建的。这一点造成了英国设计人才济济,英国的产品出口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非常发达,如英国三江牌变速自行车。德国鲁尔工业区大量制造钢铁。当时德国的产品没有英国的产品精致,但是德国人勤奋,很希望自己国家能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1902年德国政府派穆特修斯到英国调查设计,收集设计情报。穆特修斯调查归来后在报告中建议德国政府要注重设计,并重视设计教育。此后德国工业同盟成立,其宗旨是通过艺术、工业、手工艺的结合提高德国设计水平,设计出优良产品,并坚决强调工业设计师不是追求自我表现的艺术家。设计对大众来说,意味着工业设计,意味着产品生产批量化,将全球知名设计师的绝佳创意实现并投入工业生产线。德国的包豪斯最先关注到设计的重要性,并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设计专业,因此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
设计是可以生产的艺术,设计意味着将传统文化与创新完美融合,将历史与未来融为一体,可以包含最新的风尚,同时也保留传统古典风格,设计的目的在于使人更富足、更快乐、更健康。如,很多意大利人一说起Alliance这个品牌都会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但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个世界顶级设计品牌会出现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中国的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同时也体现出把设计做好没那么困难,做好设计需要的是坚持和信念。Alliance在意大利人的生活中代表着趣味、便利,意大利人说离开了Alliance,生活就不那么完美。Alliance诞生于1921年,极其讲究创意,设计出许多颠覆性的家居用品,以充满幽默感的细节著称,从开瓶器到餐具支架,从一盏台灯到一支蜡烛,每件产品都为生活细节注入欢乐,人们看到其产品会觉得生活非常美好。一位优秀的设计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这是最基本的品质,好的设计是由机器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手工制造的艺术品,作品是会表达情感的,是会呼吸的。如,抛物线灯是一款从里到外非常简单的产品,灯的中心在巨大的大理石底座上,由一个圆拱形的金属杆连接,使灯头正好落在桌子的中央,这个灯是灯具界的经典。意大利有许多建筑都是古迹,屋主不能在天花板、墙壁上随意凿洞,于是这款灯成了他们的首选之品。好的设计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愉悦,判断设计的好坏就看其设计出发点是不是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和给人的生活带来便利、快乐放在第一位。基于这个出发点,设计就并不仅仅具体指各式各样的产品,在服务领域,设计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走进宜家卖场,仿佛进入迷宫。但这正是宜家的用心所在,这种迷宫式的设计增加了消费者在卖场的停留时间,从而浅析如何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张洋摘要: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因为它们都是手工艺运动,和手工艺关系密切,并无法大批量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宜家产品体现了北欧人对生活的细致,宜家除了推出极具搭配型的产品外,还提出超过一百种收纳妙方,这些巧妙的设计充满了宜家的各个角落。宜家让人们对设计有了感觉,把相对很昂贵的设计产品带给了普通人,这是宜家最大的成功。设计师阿道夫·鲁斯曾说过,做设计要能从勺子设计到城市。他的意思是不仅生活用品需要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同样需要设计。设计就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创造出一种真正的生活价值,设计可以改变生活、创造财富。中央电视台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传媒之一,其大楼呈环状,象征着电视业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环环相扣的,这座大楼的形式和视觉质量都给人很深的印象,笔者认为把它看成一座社会驱动机会更有趣。在媒体制作行业发展过程中,它可以促成各种合作,如促进工人、领导者、技术人员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它是一座具有符号意义的建筑物,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这座建筑在结构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座楼看上去结构复杂,又给人浮动之感。中国需要这样的大楼,它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强盛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表明了北京作为奥林匹克举办城市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和热情,同时也能激发更多人创造一系列伟大工程的雄心。
三、中国设计的困境与雄心
关键词:泉州 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成长 保护
1、引言
伴随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许多城市短期内得到迅速成长与扩张,由于城市的盲目扩张,城市传统文化资源破坏,传统城区衰落,许多城市失去个性,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建设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的发展脉络,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延续城市发展脉络,体现城市个性,促进城市有机发展,这是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和城市地位的提升,泉州城市成长迅速,向更大的空间拓展,并提出大泉州发展战略。泉州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旧城风貌在城市不断扩张下,受到严重破坏,古城布局、街巷肌理、历史风貌在部分更新的区域内得不到充分显现,文化名城景观正在消失或受到腐蚀。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分析,在实证调研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2、历史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1西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20世纪以前,西方城市对于历史文化保护主要局限于城市单体建筑,没有拓展到整个环境区域。进入20世纪后,保护对象从单体文物建筑扩展到文物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继而扩展对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对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成为保护工作的重点。城市中保留了其原有城市的风貌,新区也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使城市良性发展。
城市被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进,从单体建筑到历史环境,从物质实体到非物质实体,保护范围愈加深广。城市的历史文化的对象、范围、深度均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2.2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经历了形成、发展、与完善三个历史阶段,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的形成阶段,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发展阶段,以及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1]。
我国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起步比较晚,而且理论和技术上的研究没有像欧洲那样完善和成熟。2006年5月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现在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处。省级保护单位约7000处,市(县)级保护单位约3万处[2]。
2.3泉州城市空间的成长及其演化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名列其中。泉州市分别于1983年和1988年编制了两次《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4年编制了《泉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0年又一次对《泉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编,编制了《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
3、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的问题
尽管泉州有专门针对古城保护规划的政策,但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政府或居民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
3.1城市规划的滞后性
早期福建省政府于1996年批准实施新修订编制的《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旅游城市、闽东南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并且作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但其城市发展空间过于狭小,制约着名城保护。直至2007年泉州市才修编了泉州市总体规划,针对原来城市发展空间过于狭小问题,才将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63.7万平方公里(2005)扩展到80万平方公里。
由于保护范围小,泉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50处,其中有58处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城区,有96处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在古城区及周边地区,很多古迹却没有在规划保护范围内,只是以孤点方式保护,缺乏对周边环境有效控制与管理,旧城保护区出现了一些于城市风貌相悖的建筑,如泉州酒店,华侨酒店,以及高层居住区等对古城风貌的影响。由于周边环境的变化,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渐渐消失。
3.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政策尚未齐全
泉州的历史文化保护也基本都是遵照《中国城乡规划法》,《文物法》《泉州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仅拥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对保护街区、保护地段需要有较具体、详细的政策作为指引。由于政策不健全,导致很多文物受到破坏,古城风貌的完整性受到威胁。随着大泉州战略的实施,历史文化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城市向外扩张的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保护法律规章,很多历史文化古迹受到威胁。
3.3保护责任意识淡薄,城市难以体现“质量”成长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但政府或居民重荣誉,而轻责任,因此对城市老城区不断进行开发利用,建成旅游地、商业区等。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保护这一个最基本的责任,城市成长在体现为在的空间上的增长,但城市成长难以传承城市文脉,难以形成系统的成长,城市成长难以体现“质量”成长。
4、泉州中山历史街区保护成功案例的借鉴
虽然泉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在总体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居部保护中也有成功的案例,如泉州市中山路的更新改造。中山路长达2公里多,纵贯泉州古城南北,是泉州一个很重要的轴线,是泉州城市建设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历史见证。其在街区更新手法以及保护方法值得借鉴。
4.1进行分类,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更新
对中山路的改造中,采用了修复性的保护与整治做法。规划首先将中山路现存建筑分成了三大类,并采取不同的整修措施。第一类:保存类,立面保存完好,能体现中山路近代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结构良好,仅需简单加固和局部维修,应完全保留。第二类: 修整类,立面因年久失修或改建与中山路建筑风格略有差异,结构质量尚可,需作深入加固和局部复原,可修整后保留。第三类: 重建类,建筑立面与中山路建筑风格严重不协调的改建建筑和结构质量差的危房,应拆除后按与周围建筑相协调的风格进行设计和重建。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整个街面、内部空间进行改造,达到一定的成效(图4-1)。
图 4-1:修复前(左)与修复后(右)建筑
4.2 颁布相关的保护规章,引导更新方式
根据《泉州城市规划管理》,对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定,并用过相关的指标进行控制。如为保护立面、骑楼。规定不得在中山路建筑退台、屋顶加盖建筑物、构筑物及堆放杂物,在街区保护法律在保护规划的严格控制下,中山路整治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9年5月,市政府颁布了《关于保护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通知》,对今后中山路的保护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以便能够长期地保护好中山路历史街区风貌。而古城建筑高度的控制,应根据现状建设情况,古城区控制地带建筑高度控制为16m;核心保护区建筑高度控制为7m,建筑层数控制为2层;风貌保护区建筑高度控制为10m,建筑层数控制为3层;风貌重点整治区建筑高度控制为13m,建筑层数控制为4层[5]。
4.3 确定街区发展思路,注重与城市整体的协调
中山路从原先的居住变为商业街,如今又延续着其商业性质。虽在经历了战争和的洗礼,基本上还是保留了骑楼式的风格。经营的店铺面积不大,保持原来的格局。现在仍然是中心市区最繁华的地段,并进一步向其他街区辐射,带动周边的发展。
泉州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步行街,而规划将中山路设计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步行街,这也是符合中山路现在与未来的发展。由于泉州城市中心的迁移,整个商业也随之变化。而原来狭小的进伸也很难满足现在商业业态的发展。因此,只有保护好自己的特色,结合一些现代的元素,与大泉州的整体商业相协调,形成一个整体化,才能使街区可持续发展利用。
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措施
5.1强化区域规划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
真正的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可以缓解再城市性质、规模、布局方面过于集中的压力;通过整合资源,提升质量。新的泉州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实施大泉州战略,将周边的各县市更好的整合,进行功能组合,资源配置,协调发展。但是,泉州的历史文化保护不仅仅囿于古城区的保护,而应该在更大区域的整体保护,从闽南生态文化区的保护角度,加强区域规划,使旧城保护与周边区域发展协调致,并体现闽南文化生态,这样才能更完整地保护历史文化。
5.2注重城市成长特色,保持历史名城格局
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8]。因此,体现城市特色的造型,一定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脉络。城市的特色,最终要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注重城市意象的构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保护好传统文化在城市的传承。泉州有许多文化遗产,可以尝试将南音、木偶等具有泉州特色的文化传统带进课堂,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将有利于城市保持其文化特色的发展传承。
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集山、水、城于一体,“鲤鱼”的城市平面形态,东西双塔的天际轮廊线,大量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存,典型的传统民居,且有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艺,又有相当的规模,在我国传统民居中独树一帜[7]。针对泉州城市发展现状,对于城市格局的保护,已经无法及时保护全貌。只能在控制当前风貌的形势下,进行局部修缮,特别是重要街区和节点的恢复更新。对文化名城保护区内的建筑进行评估存档,拆除违法建筑,保护视觉走廊。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保护好传统文化在城市的传承,促进城市发展。
5.3分区分段更新,注重节点保护
分区分段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发展格局中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泉州市的涂门街、新门街、东西街等几条街道进行更新改造,很多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装饰,对各个街区的特色及发展历史缺乏深刻的理解,使得这些街区出现了建设性的破坏,一些街区的风貌也消失了。以西街开元寺节点分析,古城北部古城保护区和“鲤鱼”形态保护带至北部护城河的区域为古城保护建设控制区,建筑应控制5层,高16m。在实地走访调查中考察了开元寺双塔6条视线廊道,而这个格局正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受到严重的破坏。最明显地是从西湖刺桐阁望东西塔视线廊道已经消失,其余的几个点也正遭到破坏。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注重对街区节点保护,注重街区的历史特色,有步骤地进行更新。针对泉州目前现状,应在几个街区和节点转变中,采用渐变的形式,进行过渡。以尊重原有城市整体风貌的同时,又有各自街区的特色。同时,充分挖掘各个街区的文化及特色,进行街区营销。
5.4探索多元化保护利用方式,正确处理新旧关系
泉州的古建筑较多,形式多样,需要有不同的更新方式,加强对不同建筑的单体研究,以及更新手法的改进。老城区的保护很难做,做不好结果不是停滞不前,就是出现断层。老城更新手法运用修旧如旧。而另一种方法则LOFT式的功能置换,但是两种都存在缺陷。而泉州这两种方式只是在几个街区得以运用,其它基本是推倒重建,制造“假古董”建筑。而这种原有的历史家底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恢复了。因此,在保护时应该注意“宁可保守,不可粗暴”的原则。
5.5健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政策法规,完善公众、专家参与的方式
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显得更加紧迫,但仅仅依靠城市规划,公民社会保护意识,很难对破坏行为进行有效的制止。制定相关的法律才有可能产生强制性,比较具体地对城市建设发展进行规范约束。泉州的历史文化保护也基本都是遵照《中国城乡规划法》,《文物法》《泉州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些法律只是在比较微观的层面上进行规范,而对于整个较大区域的文化环境还是缺乏有效的控制,使得历史文化名城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可以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容列入《文物保护法》或尽快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6、结论
城市的贡献和作用,在于它能保存、留传和发展社会文化[9]。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国外(主要包括欧洲、北美、东亚等)有着相对悠久的历史并且处于相对成熟阶段,而中国目前仍处于改善的状态之中。泉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千年的历史让泉州拥有许多不可多得的城市家底。近十几年来,泉州城市面貌的改变、更新其速度非常之快。在泉州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最难的,并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技术含量要求高,许多保护依然无法可依,加之城市规划具有滞后性,商业利益的驱使,这些历史给城市留下的家底正逐渐消失或受到破坏。借鉴了泉州中山历史街区保护的成功案例,认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该借助融入区域规划体系之中,注重城市本身的成长特色,协调新旧区之间的分工,处理好新旧区的关系,注重城市更新方法和保护方法的选择,健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政策法规,强化名城保护法制。仅有如此,泉州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知名度,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旅游事业等发展。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8):9
[2] sach.省略国家文物局网站
[3] M.Petersen(1966) 美国规划师协会杂志[J], AIP Journal May,1996
[4] 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 2006(3):45-51
[5] 泉州市规划局.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R],2007:10-20
[6]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8):48
[7] 林栋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探索之路[J].城乡建设,2003(4):52-54
关键词:新形势;传统文化;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446(2016)01-0080-04
新世纪新阶段,伴随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成为中国当前文化建设的主题。国家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地方的积极配合。就地方层面来说,如何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强地方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课题。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实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宝库,河北省作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发展河北省文化产业,实现与京津地区协同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河北省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1河北省具有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优势
河北省地处京畿地区,春秋战国时代起为燕国和赵国之地,因此又被称为燕赵大地。可以说,河北省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河北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三项五处:分别为长城(山海关、金山岭)、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和清西陵;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0处;县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有3780处。除了这些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外,还有132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遗存3万余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处。除了以上的文化遗产之外,河北省还有大量民间手工艺品:曲阳石雕、易水砚、磁州陶瓷、武强年画、蔚县剪纸、张北面塑等。河北省还有河北梆子、评剧等地方传统戏剧26种,地秧歌、拉花等地方舞蹈146种[1]。由此可见,河北省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2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
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推进省内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河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河北省在文化产业上不断进行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等一系列文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各级政府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河北省经济发展增速,GDP排位居全国第六,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不容忽视[2]。经济增长的动力越来越依赖结构性的转型升级,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经济增长是大势所趋,文化消费将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曾提出:到“十二五”末,也就是2015年末,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5%[3]。政府的重视使河北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较快,日益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
2河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问题
2.1传统文化资源亟待传承发展
河北省虽为文化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1978年中国社会开始改革开放,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河北省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河北省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来自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正在因为不能带来足够的经济利益而消失。我们不可否认,传统文化有着它落后、封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面。但同样,剔除这些落后因素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可以与时展相契合的。因此如何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保护好、发展好河北省的传统优秀文化,使之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实现文化传承,能够推陈出新,彰显时代魅力,尤为重要。
2.2文化产业观念落后
河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面临的第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文化产业观念转变的问题。长久以来,观念的滞后阻碍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也使河北省文化产业多次错失发展机遇。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缺少主动性、没有明确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过于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不能做到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这就经常出现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瓶颈,产业后续发展无力。文化产业有规模而无质量,长期以粗放式经营为主,漠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小农意识过重,对新型文化产业没有探索的欲望,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了解,总认为文化产业是经济的陪衬,忽视了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省际竞争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2.3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自十四大提出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全国各地纷纷进行改革。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文化产业各部门间存在保护主义倾向,导致文化产业行业的竞争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平等。文化产业布局也就无法做到合理有序。在文化产业结构上,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以表演艺术团体、公共图书馆、广播电视传媒、图书期刊报纸出版为主,在新兴的文化产业方面,电影传媒、文化旅游、网络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则相对较为缓慢。地方、行业保护主义的存在使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不强,没有形成上、中、下游产业相互衔接的文化产业链条,因此不能形成良性文化产业的互动与循环。
2.4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
河北省的文化产业要想做到快速跨越式的发展,除了需要资金的支持外,还需要科技的支撑。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行各业都在为后续的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文化产业同样如此。河北省文化产业中,科技水平较低,新科技开发运用能力不足,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科技含量低,经济利润回报低。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在此背景下谋求转型升级,科技支撑的发展遂成为重中之重。
2.5文化创新人才缺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生产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拥有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国际国内竞争能够胜出的关键。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恰恰缺少足够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河北省虽然是传统文化资源大省,但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创新人才的缺失导致资源优势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经济和社会效益。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急需拥有创新能力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3以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抓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3.1传承民族精神,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凝练升华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展现。独特的民族精神也是文化产品能够行销世界的重要因素。举例来说,美国的影视娱乐产品风靡世界,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好莱坞大片,这些场景华丽、特效炫目的美式大片中,无论情节如何,总会让观众从中体会到美国精神的内核———勇于冒险、开拓进取。这种具有美式民族精神文化的产品,吸引着全世界青少年,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向全世界输出美式价值观,使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体现其文化软实力。中国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而河北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大省,如何把彰显河北特色的中国民族精神融入我省的文化产品中并实现市场化,这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河北省的文化产业要想进一步壮大发展,还要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的各类文化资源,优化组合,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提高其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除此之外,特色文化品牌,还可以更有效利用文化建设中的无形资产,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壮大自身力量。在信息化时代,消费者能够接触各类文化产品的信息。如何吸引消费者最终选择我们的产品与服务,靠的是品牌。对消费者来说,优秀的品牌可以使他们更易识别产品特点,再根据自身需要作出选择。优秀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不仅仅是个名字,优秀的品牌还意味着产品高质量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因此,在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中要重点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例如,在旅游产品上,河北省有独具北方特色的古城如正定古城、永年广府古城、定州古城、滦州古城、鸡鸣驿古城、蔚县古城等,可以尝试开辟古城系列旅游,开发各类独具特色且与之相匹配的旅游文化周边产品,打造特色燕赵古城品牌。
3.2丰富传统文化内容,促进文化产业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经世致用”的时间概念、“和而不同”的文化胸怀等传统文化精髓无一不体现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同时我们应该明确,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也是可以随着时展,在保持内核的同时,对自身进行修正。因此,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重构的同时,进行创新,注入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和形式。文化创新有赖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充实与丰富。首先,主流文化应从生活实践中获取文化的养分,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来源于实践的,通过实践丰富发展自身。其次,主流文化要从其他种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养分。主流文化虽然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主导,但是社会还会存在其他类型的文化,对待这些文化,我们应汲取一切可利用的优秀文化成果,与它们在竞争、交流中发展自己。再次,主流文化还应该改变自身的文化形象,适当地增添人文关怀,在高唱主旋律的同时,要掌握民间话语权,多些平民化的风格,使得民众乐意接受。文化创新同意要求精英文化勇于追求文化的原创力。首先,摆脱对西方文化的简单移植,我们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目的是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实现这些西方优秀文化的中国化。其次,尊重自身文化传统,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发掘和获取原创的动力,在批判继承中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承发展中凸显自身的文化特色。再次,精英文化的创新发展要超越世俗,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
3.3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传统文化素养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人才的缺乏,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缺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是紧密相连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上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学习交流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发展空间和创业平台。改进各项人才管理使用制度,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障。这些人才除了具有创新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要有针对性的培养选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能力、且创意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的高端文化人才。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链条是环环相扣的,我们要根据产业链条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育选拔人才。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河北省的文化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应从国内外引进大批文化产业人才,带动本土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为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超,刘晓春,杜福光,等.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选择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5(3):53.
[2]网址
一、我国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一度发展低迷的工艺美术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恢复和发展起来了。随着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便成了工艺美术的时代课题。过去那种致力于观赏性传统工艺美术的教育状况显然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和时代要求。与人民生活需要直接关联的室内环境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包装设计和日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现代工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工艺美术事业的主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部分职业学校教育还没有真正完成从培养以设计为主的专业人才的教育向培养以制作为主的操作人员的教育的转变,依然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导。再加上受国外现代教育观念和理念的影响,有些职业学校盲目引进外来文化作为支撑,没有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这造成学生虽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新理念,却不具有较强的技能而很难适应目前市场需求。而部分中等的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已从原来的完成型教育转变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成为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近年来,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从整体上看均有所下降,而且参差不齐。生源现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应该将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培养掌握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技能、现代技术并具有时念的多技能型人才。
二、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应该着重抓好的几个问题
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僵化死板的固有模式,请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传艺,让学生走进民间工艺美术作坊学艺,走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工艺美术积聚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卓越的工艺技术,凝聚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心血,从而处于显著的地位……安定、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展现人的本能力量,有利于制作者与制造物的情感沟通,那么人情味和亲和感自然地融入到制作过程和制造物之中。”“父传子子子相传、师传徒徒徒相传”的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使得学校教育很难做到对传统工艺美术精湛技艺的发扬传承,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学习,往往只停留于表面了解而不能深入探究。这就使得我们应该对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重新进行定位,改变过去以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中过分强调以软件技术替代技能的局限性。
首先,我们结合各地特色和民间工艺美术资源,请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传艺。例如,在陕西我们可以请陕北民间剪纸大师高凤莲进校园传艺,让学生学习陕北剪纸技艺,了解北方黄土地文化的质朴、粗犷。此外,户县农民画、耀州窑陶瓷、宝鸡凤翔泥塑等更是我国民间工艺的瑰宝,我们可以请它们的传承人进入校园,为我们的工艺美术教育注入真正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引入学院传承发展。如,苏州桃花坞木版雕刻艺术研究会就进驻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并设置了专门的工作室和桃花坞木版画展馆,与学院的木版画工艺课程紧密结合,使得面临衰落甚至消亡的传统桃花坞木版画在这里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
其次,每个学院的设备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有的往往还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选择校外的资源——“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作坊”作为基地,让学生直接走进民间工艺美术作坊学习,去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学习实用的技艺。同时,这也给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作坊带来了另一个发展的机遇——有了新的传承人,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承观念,开始普及化发展。如,笔者所在学院的陶艺课程就选择在陕西富平陶艺村作坊进行实践学习。富平陶艺村是国内首家国际陶艺协会(IAC)会员单位、陕西省文化产业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现已建成2万平方米的7个国家馆及国际陶艺文献中心,展出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260位陶艺世家的3000余件(套)陶艺作品。在这里,学生受到了当地浓厚的传统陶艺文化感染,领略了国际陶艺作品与文化的艺术魅力,其相关文化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提升。同时,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提高,教师的教学才能在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文化、技艺在这种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在我国,这样的作坊很多,而且各地的民间工艺作坊都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如乌镇林家铺子蓝印花布、贵州蜡染、陕西凤翔泥塑与木版画、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与布堆画、绥德石雕工艺等。同样是陶瓷,耀州窑工艺文化、景德镇瓷器工艺文化、定窑的瓷器文化等都各具特色。同样是漆艺,“北京以雕漆、镶嵌、刻漆、雕填为特色,以仿古家具为主;福州以脱胎漆塑、彩绘为特色,以瓶、盘、杯、盒等小型器物为主;扬州以平磨螺钿、镶嵌为特色,多为家具、屏风;山西平遥、新绛分别以‘堆古罩漆’、云雕为特色,以家具为主;四川成都以雕填、重庆以研磨莳绘为特色,产品多为小型器物;甘肃的天水、天津、陕西等地的漆器与北京的大同小异;上海、苏州的漆器与扬州的也无二致;还有贵州大方的漆器,以皮胎著称;安徽屯溪的漆器,以菠萝漆见长;中国少数民族的漆器,如彝族的食器、酒具和藏族的食器等,风格粗犷,富有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水平,和楚汉漆器一样,对发展中国现代漆器颇有启示”。
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蕴含着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的知识,承载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功用价值,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绚烂多彩的外在形式和深远厚重的文化内涵,彰显着我国各地特色。日本著名的民间工艺研究家柳宗悦从民间工艺与人的生活质量的关系中得出结论,即“美的物品必然形成美的生活,必然培养美的情操”。他说:“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因此,如果工艺文化不繁荣,整个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传统工艺因传统的造型语言和手工性质,能唤起我们对其无比的亲切感,这是现代工业的理性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应密切结合地方特色,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与工艺技术。
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必须将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传承与现代技术和观念的时代性紧密结合。这也正是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适应我国行业发展现状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网络技术不断完善,快餐文化等普遍流行,更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及现代人对本土文化和工艺美术的漠视,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许多工艺美术品种正濒临‘人亡艺绝’的失传境地,这造成了工艺文化链的断裂。那是因为虽然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具有东方文化所蕴含的含蓄、淡雅、空灵的美学趣味,但在工艺技术方面却不能适应目前工业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的生产。”但是现代人们对于工艺美术生活物品、产品,不只需求其功能的实用性,而是越来越注重其情感因素,喜欢亲近大自然、返璞归真、具有个性的产品。“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的发展应采取传承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策略,即在保留传统工艺美术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延伸性开发,使产品为普通民众喜爱,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和工艺,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现代技术和观念的时代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职业教育的具体教学永远不能离开实践与市场需求,特别是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应该以手工艺技能为基础,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的需求,在教学中应时刻贯穿“探究、合作、自主”的教育理念。“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是值得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推广和实施的两种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虽源于美国并盛行于西方国家,但它同样适用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已经有16年之久,过去强调学生造型基础的重要性,开设课时也比较多,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以理论为基础,以致学生没有多少机会可以与社会实际联系。我校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和技能上都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大力发展以及社会市场对大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项目教学法成为很实用的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例如,在2007~2008学年的第二学期中,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装饰雕塑专业翻制工艺课程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教师根据学校雕塑项目要求确定内容,师生共同完成了“求索”和“激扬”两个雕塑项目的制作。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体会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是主体,是整个项目的实施者和运行者,自主性很强;教师是项目教学的指导者和管理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合作者,其角色发生了转换和变化。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确立了合作、创新的职业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实现了“探究、合作、自主”的教育理念以及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指导思想。
研究目的:设计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现代漆器产品。研究内容:通过研究德国传统刀具产品的现代演绎,汲取成功经验,并通过挖掘山西地方民俗文化之平遥漆器的特色,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山西符号”,结合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将民俗文化与现代技术、时尚元素相融合,进行漆器产品的设计,赋予产品特定的山西韵味。研究结果:运用形而上的设计思想和形而下的设计元素,设计出了一套基于平遥地方民俗的婚庆产品。研究结论:地方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烙印,可作为漆器产品设计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提取和延伸,可以设计出更多独具生命力与文化内涵的现代漆器产品,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
平遥漆器 婚庆产品设计 索林根 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14-02
目前我国的工业产品造型大多缺乏产品的多样性特色和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内涵,大部分产品模仿或改造西方设计风格,盲目追求流行趋势,而忽视了产品地域性传承的重要性。如今,如何更好地吸取不同区域性传统文化的元素,并把地域性文化与现代设计思维相融合,寻找出适合我国特色的地域性产品设计的方法,这些将成为越来越多设计师们面临的新挑战。笔者以山西平遥地区的漆器产品设计为例,走访了德国“刀城”索林根,通过总结分析索林根的刀具设计,探究“德国制造”的成功之处,以此探索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模式来指导现代我国地域性特色产品的设计方法。
1 传统产品的现代演绎:以德国“刀城”索林根为例
对产品品质的恒久传承、对产品定位的持续发展和对产品技术的坚持革新,是以德国“刀城”为映射的传统产品现代演绎可汲取的宝贵经验。
德国有个人口不足20万的小城,叫索林根,这座当时无法在世界地图上标注的小城,日后成为大名鼎鼎的“世界不锈钢城”。索林根有着1500个生产不锈钢产品的工厂,生产的不锈钢制品多达100多种,连著名的瑞士军刀也只用这里的原料。笔者在德国学习期间,专门进行了一次索林根之行,实地调研了几个著名的刀具门市店:Rosle、Fissler、WMF、双立人。调研中一家民间作坊告诉笔者,“依据传统工艺出产的索林跟刀,都需要至少30道工序,而且全部手工制作”。索林根之所以可以把传统的工艺流传至今并推广到全球,一是注重产品品质的传承,坚固耐用等高品质,是“德国制造”产品在全球范围饱受好评的原因。到19世纪80年代,德国在工业化推动下的文化浪潮也随之兴起,设计师们开始关注工业社会下的设计问题。德国的设计开始注重实用功能,提倡客观简洁的形式与使用的合理性;二是注重传统工艺的技术革新:产品原料种类丰富,传统手艺在保护中创新。如今,在索林根,你能找到100多种不同的不锈钢,从普通不锈钢到核能级、尿素级、食品级的专用不锈钢应有尽有。在这里的1500多家制钢厂,家家都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手艺,流传在民间的《锻制手册》对于各种锻制标准,都有着详细的记录。三是可以将传统产品赋予现代化的设计语言:以WMF生产的大马士革刀为例,其前身是索林根经典的刀刃兵器大马士革刀,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大马士革刀和剑就因其锋利的刀刃,坚固耐磨的刀身,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专门供给贵族使用。索林根的刀具生产商们正式给大马士刀赋予了新的产品设计语言,原材沿用大马士革钢材,后经德国顶尖技师改良,其结构达160层,硬度极高,兼具极佳的韧性,锋利度高而持久,使其成为全球最顶尖的厨具,让经典的冷兵器可以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塑造原产地形象(Made inSoligen)是索林根刀具品质能流传至今的另一个原因。索林根不锈钢锻造技术的传承和发展经久不衰,这与当年索林根人创造的名扬四海的每件产品上必须标注的原产地标记“Me is Soligen”(拉丁语,索林根制造)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我国上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曾经出现过红极一时的‘上海货”热,‘上海货”成了优质产品的代名词,表明了当时消费群体对上海产地的推崇,这就是原产地形象构成的消费亲和力和心理影响力。
2 地方民俗的文化挖掘:山西平遥的漆艺历史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各类传统民俗工艺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民俗工艺漆器就有新绛云雕漆器、稷山软螺钿漆器、平遥推光漆器、平遥擦色漆器,又以平遥推光漆器为最。平遥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外观古朴雅致、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产品种类包括屏风、桌柜、首饰盒、餐具等。黑漆推光和堆鼓描金罩漆是平遥漆器的特色手工技艺,其中,推光漆面的制作是漆面堆积和平整的“周期往复”;而堆鼓是平遥漆器业对堆漆的特殊称谓:用漆灰略略堆出山石的高低阴阳,因花纹鼓起,故名。
传统手工艺术与现代工业设计之间本来就没有鸿沟,甚至可以把现代工业设计视为传统手工业艺术的新形态。后现代艺术潮流和后现代工业设计思潮,就主张从历史传统风格、民族工艺文化和装饰艺术中借鉴其所需要的东西,重视现代与历史的承袭,重视社会的、心理的、文化的文脉意绪。也正是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努力,传统工艺中未被认识的一些内在品格和文化因素从最深处被挖掘出来,或者说用现代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如上文提及德国索林根顶级厨具设计生产中,注重优良传统的手工艺术,并从中发现价值和启示,因地因材制宜,追求设计的功能性及形态美之间的统一,在传统手工艺术与现代工业设计有机结合中逐渐形成了民族特征。我国在保留传统的个体劳动手工作业的同时,也应发展机械化的、半机械化的、喷涂的、批量的生活漆器,走出了一条现代的工业设计之路。我国近年来,不少漆艺产区在制漆(包括合成涂料)、制胎(包括塑料胎与底胎工艺)以及涂饰(包括喷涂)、研磨推光(包括机器研磨与推光)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开发探索,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应该进一步总结经验,接受现代设计理论,走工业设计之路。
3 具有平遥漆器特色的现代婚庆产品设计
用传统的平遥推光漆器工艺做现代产品,是传统与现代结合探索的道路。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现代,虽然我们不能违背工业化进程,但我们可以保留最初的工艺情节,创造出具有人情味的工业时代产品。从这个角度人手,我们设计出了一套基于平遥地方民俗的婚庆产品:陪嫁系列产品(图1)。
形而上的设计思想和形而下的设计元素是把握传统漆器特色的婚庆产品设计两个要素。其中,形而上的设计思想是指制造工艺上实行标准化,即是对现代机械生产的肯定。与工艺美术运动对工业生产所持的反对态度不同,这一时期的德国设计就看到了机器生产结合艺术能同时给人生活带来美感与便利的可能性,懂得充分利用工业化的优势,也为后来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所提倡的功能主义思想的萌芽提供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在审美意味上,因为对技术标准化及功能适用性的追求,德国现代设计产品往往呈现出早在19世纪末期穆特休斯就极力追求的那种“从适用性和简洁性而来的千干净净的优美和雅致”。穆特休斯所崇尚的这种美,可以说一直以来都完整且恰如其分地蕴含在德国现代设计中,德国现代设计的美学趣味沿着这样一种定位越走越精,却从未改变。另外,形而下的设计元素是指平遥漆工艺和其他工艺相结合。具体来说,色彩上受到材料的局限,平遥传统漆艺以黑红两色为主,黑红固然很美,但也形成了深沉的、古色古香的固定模式,和古典的生活环境比较容易协调,然而传统的漆艺色调有时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空间多元化的需要;制作成本高昂难以兼顾“物美”与“价廉”,因而失去了部分市场。
因此,首先在整体造型上,我们借鉴了传统建筑中的斗拱,并利用木的榫卯结构实现产品各部分连接。斗拱是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特有的一种结构,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具体到本次设计中对斗拱的运用,主要是提取了斗拱互相扦插的结构特点,对首饰盒的造型进行创作。材质搭配方面,尝试发展平遥漆工艺和木工艺、竹工艺、金属工艺相结合的新形式。这种综合的、边缘的新形式,少量涂漆、局部涂漆,一来可以改变漆器固有的色彩模式,二来又可以降低成本,以适应现代大众的市场。家具便是一个永远不会凋谢的市场,竹、木、金属向来是家具的主要材料,漆工艺和木工艺、竹工艺、金属工艺又有相结合的历史传统。在竹、木、金属为主的家具中局部施漆,不仅可以增加竹、木、金属家具的花色品种,提高竹、木、金属家具的文化品位,是平遥传统漆艺的一个出新之举。材料选取上,以传统木质为主要材质,体味自然亲近感,或配以现代的玻璃水晶材质,或点缀铜器件(图1)。不限于采取单一的材料进行设i+,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材料进行辅助。
另外,颜色也是平遥漆器特色映射于现代婚庆产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每一个民族在心理上对颜色的感觉有显著的不同,人民对于某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自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因此,颜色也具备符号性,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载体(历史、传说、物件)。传统的漆器设计中,红色是运用最多的色彩,并且“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意义的象征;其次漆器设计中又最多以黑色为主要辅助色,红黑搭配无论是在漆器设计中还是各种产品设计的范畴,都是经典的配色,所以我们的设计选择了经典的红黑搭配作为设计的主要用色(图1)。最后,地方民俗图案在现代婚庆产品设计中的完美契合是必不可少的。国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吉祥文化,传统婚礼就带有浓厚的吉祥文化意蕴,反映出人们趋利避害,求吉远祸的心和愿望,以及对婚姻美满,爱情甜蜜的虔诚祝祷。最经典的婚庆文化当属中国的“喜文化”,所以我们的首饰盒设计采用了喜字的形态(图2),寓意吉祥的如意、传统文化祥云图案、传统建筑斗拱结构,这些都可运用到设计中去。
关键词:商业老街 发展现状 问题 建议
在中国众多的商业街中,商业老街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商业街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力日益提高,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的作用也愈发显著。
2013年11月3日,“第9届中国零售论坛暨中国商业老街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社会各界的多位专家认为,商业老街上的老建筑、老字号承载着中国商业史的丰富内容,都是商业历史文物遗产。但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些地方和城市胡乱规划商业街区、无休止地改造扩张老街,使商业老街遭受了消失或者被破坏的命运。
我国各地有众多商业老街,其中上海的商业老街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繁华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经过岁月的洗礼,曾经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上海商业老街现在发展得怎么样?如何让这些商业老街发扬光大?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对上海商业老街进行了调研,期望通过了解上海商业老街的现状,引起人们对老街的关注,从而找到一条适合商业老街的发展之路。
一、上海商业老街发展现状
上海商业老街发展现状整体乐观,在各区分布有数十个商业老街,节假日平均客流量可达十余万人次,南京路的单日客流量甚至能达到千万人次。多数商业老街交通发达,商店林立,功能比较齐全。街道两侧既有大型商场酒店,茶馆咖啡厅,又有银行、医院等配套,也有特色小店和快餐店。与此同时,也存在各个商业老街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目前上海商业老街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类型:
1.繁荣现代型
上海著名的繁华型商业老街有南京路,淮海路,新天地和四川北路,这些曾经的商业老街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周边已形成大型商圈,往来车辆和行人川流不息。
南京路步行街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东起外滩、西迄延安西路,全长5.5公里,分为东西两段,南京东路主要是平价商业区和旅游区;而南京西路则是中国商铺租金最高、也是全上海最奢华的时尚商业街区。南京路是集吃、穿、用、住、行、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改革开放20余年,南京路商业特色逐渐形成规模和系列化。两侧商厦鳞次栉比,繁华异常,商厦群内名品荟萃、琳琅满目。各地的名、特、优、新产品,以及进口的名牌商品和奢侈品,不下数十万种。几家老字号特色商店的商品,品牌效应尤为卓著。像新雅饭店的广帮,燕云楼的京帮,浙江茶叶店的龙井,海达、万象的衬衫和羊毛衫,亨达利的钟表,老凤祥的金银饰品,朵云轩的字画,茂昌、吴良材的眼镜等。南京路上还有海内外闻名的国际、和平、东亚、金门等大饭店。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为这条百年老街增添了别样的魅力,这里是万商云集的宝地,是上海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国内外购物者的天堂。
南京路的繁荣昌盛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南京路濒临黄浦江,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租界建立后,西方文化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使南京路大踏步走在社会的前列,工部局也在南京路上陆续建造高楼大厦。1875年,房地产巨子哈同斥资60万两白银,使南京路成为远东最华贵的道路,附近的地价扶摇直上。同时,工部局十分重视南京路的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据《沪游日记》载,当时南京路“其平如砥”;马路“终久异常洁净”;十里长街“两旁所植,葱郁成林,洵堪入画”。这一切使租界与华界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促进了南京路商业街的高速发展。
上海新天地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为基础,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是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漫步新天地,有如置身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带你体验独特的老上海风情,但跨进每个建筑内部,则非常现代和时尚。真正体现出“继承与开发同步,传统与现代同步”。
2.保留传统型
尽管上海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全国来看都是比较迅速的,仍有一些商业老街保留着它的传统风貌,如七宝老街,上海老街,朱家角,田子坊等。这些老街置身于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中,凭借独特的老街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旅游经济为主导,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巧妙融合。
七宝老街位于上海市西南郊,是七宝古镇的中心,人口约14万,占地21.3平方公里。历史上,七宝镇在繁盛时期规模较大,令许多当地人引以为豪。七宝中心广场是其标志性设施,还有钟楼广场、蒲溪广场、古戏院等文化活动场所,复古的老街广场气度不凡。七宝老街分为南北两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七宝镇抓住了房产开发的机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传统商业街有“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的美誉。整条街上有丰富的特色小吃,以及古香古色的老式建筑,成为集“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繁华街市。这里还建有艺术研究和成品展示的设施,自然也成了中外雕塑家们神往的艺术创造新天地。
上海老街,西起河南南路,东至人民路,全长825米。由西到东的建筑风格展示了老上海从明清向民国直至西方文化涌入这段历史文化的演变。上海老街历史上曾以庙前大街为名,汇集了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茶馆、戏楼、商行,一直是连接十六浦和城隍庙、豫园地区的人流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沿街人文景观,使上海老街拥有丰富的商业文化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3.没落衰败型
在上海部分商业老街走在时代前列的同时,有些老街却逐渐走向没落,比如娄塘老街,横沔老街,它们曾经都是古镇老街,也曾热闹非凡,如今却成了落寞之地。
嘉定区娄塘老街,在喻晓的190条老街名录中被归为古镇老街,还是其中最为典型的老街之一。这里,留有上海最后的较为完整的“弹硌路”。嘉定娄塘百年前曾是个商业重地,如今繁华与规模不再,只有街巷格局基本留存下来,当地以“娄塘街,条条歪,七曲八弯十七八个天井堂”形容其独特建筑格局。
横沔老街位于川周公路、横沔港交汇处,与迪士尼乐园隔着高速公路相望。清宣统元年建横沔乡,1959年成立横沔,1984年改为乡,1994年撤乡建镇。后镇政府东迁,这里逐衰落。这是座寂寞的废镇,但也因废弃而更多地保留了本真。
商业老街没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发展重心的改变:发展重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相关政策以及资源的变化,使商业老街失去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2)人口流向的改变,随着人口的逐渐的流出而失去原有活力,从而导致衰落。
(3)商业的多元化:因为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逐渐从单核向多核转变,以前一个城市可能只有一个主要的商圈,但现在一般会有多个商圈,随着商圈以及商业体的不断出现,消费者被不断的分流,而消费者往往是喜新厌旧的,导致很多老街区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向没落。
(4)历史文化生态的破坏或缺失:很多老街区的形成都有特定的历史因素或文化底蕴,相应的历史文化因素消失或减弱,老街区也就随之没落。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拆大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很多老街的文化生态遭到严重摧残,逐渐走向没落。
二、上海商业老街现存的主要问题
商业老街的重要性和历史分量不容置疑,必须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挖掘其生存的新条件。片区现状虽未见有很大的破坏,但城市的发展趋势给老街区带来的威胁令人担忧。
1.外界威胁
从区位因素来看,部分商业老街受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非常大。有些老街区(如南京东路、淮海路)处于上海市的黄金位置,而目前城市更新和发展的速度相当快,这无疑对老街区的保护产生了极大地压力,必然会威胁到此区域的里分住宅和历史建筑的生存。
2.内部缺陷
(1)功能布局混乱:以四川北路为例,规划不齐,小吃店服装店洗浴中心都在一起;
(2)部分街区卫生较差,特别是像七宝这样的传统老街,巷子比较窄,小吃比较多,缺少垃圾桶等基础设施,有些游客乱扔垃圾,路面看起来不够整洁;
(3)交通拥堵,路边指示信息不明确,常有游客需要多次问路;
(4)公共设施缺乏:以四川北路为例,没有休息处,垃圾桶较少,晚上灯光也不够;
(5)比起一般商场和电商,商品价格偏高;
(6)资源利用较差,以四川北路为例,紧邻多伦路文化街,却没有好好利用这一优势;
(7)民居建筑老化衰败,居住环境较差。
除了上述问题,上海商业老街目前最大的短板是缺乏特色。即使是繁华万千的南京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有些专业特色店在承包经营中急于追求高额利润,任意扩大经营范围,导致专业不专,特色不特,经营商品一般化的现象。
在我们的调查中,随机采访了30位行人,发现很少有人能很快说出去过的老街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些外地游客表达了失望之情。这些问题的存在质疑了老街区存在的必要性,严重威胁了老街区的发展。
三、商业老街发展出路
在城市快速发展和更新的现实背景下,商业老街何去何从?
在我们的调查走访中,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商业老街的未来发展,需要依靠政府支持、文化渲染、完善服务体系、开发特色产品、结合现代商业模式。
1.在商业老街的传承和发展中,政府居首要地位
从宏观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历史建筑,以及传统美食,传统手工艺等;科学编制规划,调整功能布局,完善交通路网。
具体措施有:
立体化交通和生活模式:由于老城的更新发展,新兴城市功能体不断入住,造成用地紧张。立体化交通和生活模式可以更好的利用非低层空间资源,缓解老街区的空间压力,为老街区的多元化发展提供舒适的外部环境。
(2)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保护和改善的最好策略是功能置换,而这个新功能还要有一定的公共性。这样历史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才能传递开来。有些历史建筑没法再继续使用,可以作为纯粹的艺术品供大家欣赏;有些历史建筑需要修缮,才能保持存原有形象,修缮原则是尊重历史建筑的原有部分,修缮用的材料最好区别于原有建筑,以便区分;建筑的空间也是文物,对于空间,更好的保存方法应该是多媒体,通过电影,或记录片或三录像来记录空间并永久保存,对任何建筑都适用,不能进入的历史建筑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记录。虽然没有亲身体验那么完美,但相信技术会让虚拟空间感觉越来越真实。
2.加强宣传广告
利用电视书刊、旅游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强对商业老街的宣传。在信息和节奏高速加快的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过去,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老街,如召稼楼,许多人表示没有听过,要让顾客或游客光临,首先要让大家了解,要提升知名度。
3.完善配套设施
商业老街应增加休闲、餐饮、住宿场所,以及垃圾桶、指示牌等基础设施。
4.特色是核心竞争力
商业老街应努力体现独特文化。老街商家要开发设计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比如做小吃,就要有独特的味道;经营纪念品,就要达到“别处买不到”的效果。归根结底,有特色才有发展动力。
总之,商业老街需要要保护,城市现代化建设也要推进,我们要依靠政府和商家等多方力量,根据不同街区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和现阶段情况,调整商业老街的功能结构,发挥老街特色,使其成为与新物种和谐相处的、表面苍老而活力无限的多元化的老街现代生活区、老街历史文化旅游区或其他有利于老城保护的多元新兴功能模式。
参考文献:
[1]保护老街历史文化探寻老街发展途径[N].中国商报,2013-11-15(011).
[2]梁仁志.区域交通_地域商人与商业老街之发展_以黄山屯溪老街为中心的考察[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01).
[3]伍振.上海老街:传统与现代并行[J].科学之友,2015(11).
[4]郭红解.上海老街[J].上海档案,1999(04).
[5]独臂老宋.老虹口弄堂的印记[J].旅游纵览,2014(02).
[6]留鱼儿.走走逛逛上海的老街[J].中国信用卡,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