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病特点;护理分析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是指患者虽然无明确的疼痛症状,但具有心肌缺血表现。相关资料报道称,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使得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人数每年都呈现出上升趋势。我们认为导致患者发生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主要与患者疼痛阈值发生异常等相关因素有关[1]。无痛性心肌缺血病情隐匿,若未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将可能演变成为心律失常,导致患者直接发生死亡。本次研究将分析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有疼痛情况分为无痛组以及有痛组,每组患者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67-89岁,平均年龄(73.3±4.5)岁;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69-91岁,平均年龄(75.3±4.4)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同,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监测方法
根据医嘱给予所有患者相关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心率以及发病时间和心电图特征等情况进行比较。
1.2.2护理方法
1.2.2.1健康宣教
在对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用简介、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普及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相关知识,同时可为患者发放健康手册、录像等方式进行宣教,教会患者如何控制自身的血糖、血压以及血脂等。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以及临床特征有足够了解和掌握,及时发现心肌缺血情况。
1.2.2.2心理指导
由于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病时间不稳定,患者易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和易怒等情绪,从而增加了心肌耗氧量,使得心率加快。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控制自身情绪,不良情绪对病情造成的影响,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易于患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治疗。
1.2.2.3运动指导
有文献指出,针对于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而言其发病时间段集中在6:00-22:00,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此时间段为患者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和运动时间,防止患者过度疲劳,一旦发现患者存在心慌、心悸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1.2.2.4病情监护
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尤其是要重点监测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等变化情况。针对于高危患者要增加巡视次数,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有及时的掌握和了解。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发病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休息状态下发病人数;睡眠状态下发病人数;两组患者心率以及心电图S-T向下偏移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数据全部经过SPSS20.0软件分析,其中以(X+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使用t做计量资料对比。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验证,P值如果
2.结果
与有痛患者相比较,无痛组患者>75岁发生心肌缺血的几率相对较高,(P
表1 两组发病特点分析
3.讨论
有文献报道称,将近80%左右的心绞痛患者会存在无痛性心肌缺血表现,无冠心病症状以及无冠心病史患者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几率仅为6%[2]。当前针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病因素还并不清楚[3]。此次研究中对患者采用心电图监测后发现,有痛组患者发病时心率为(82.3±6.4)次/min;无痛组患者发病时心率为(64.3±4.5)次/min。两组差异显著(P
同时我们认为针对于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降低患者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4]。综上所述,与传统的心肌缺血患者相比较,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具有诸多特点,对此类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分析同时给予一定的护理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褚春燕,张兰芳.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5):168.
[2] 胡丽云.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1):492-492.
分析其课程不如人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学生不注重平时的练习,对学过的统计分析方法不理解、不掌握,生搬硬套公式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究根结底,与该课程以前所采用的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不无关系。
传统的“一考定乾坤”的成绩考核模式明显已不适应现在高等教育的形势和人才培养的需求[1],尤其是对生物统计学这种理论与实际分析结合的课程。如果只是通过一次考试来进行评价,学生若平时再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很容易在最后复习的时候出现心理负担过重、课程理解难度加大等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形成性考核,则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督促和考察,能够真正发挥考核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引导和激励等功能,达到教学和考核互相支撑、紧密配合、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考核中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本文就形成性考核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的探索分析,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一、形成性考核方法介绍
所谓课程形成性考核,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将考察和评价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依据的过程[2]。
与传统的考试考核模式相比较,形成性考核具有以下优点:(1)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将过程与效果紧密结合起来。(2)考核机会更多,避免了传统考核模式重期末、轻平时的缺点,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并给予其补救机会,最终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更认真学好功课,杜绝部分学生铤而走险在考试中舞弊的侥幸心理。(3)考核形式多元化。传统的考核模式往往形式单一,绝大部分为开(闭)卷考试。而形成性考核可以在平时开放的学习环境下融合各种各样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自发学习。也就是说,课程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能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其将过程考核结果与课程终结性考核结果相结合,能更合理地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和课程学业成绩进行评定。课程形成性考核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加强学习过程控制,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和成绩。
二、生物统计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实践
在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具体的课程考核方式很多,按照类型划分,主要有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小测验考核、特别作业考核、实践性作业考核、期中期末考试等。其考核最终成绩计算方法为:最终成绩=(平时与小测验总成绩×30%+期中成绩×40%+期末成绩×30%)×准确率+其他加分。其中,平时作业考核是在每一章学习结束后下发这一章的作业,并规定交作业的最后期限,按照作业完成的数量及质量进行评分,实行推迟一天交作业,成绩扣除10%的惩罚。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率、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评定其成绩。如果课堂发言积极,与教师互动较多,给予一定的奖励,包括加分或书籍、礼物等物质上的。同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亲自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劳,使之珍惜教师的劳动以及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阶段性小测验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随机进行的小测验,以检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并可兼做出勤考察用。具体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实际情况确定,次数不宜过多,结合课程内容需要进行。特别作业考核,一般是在期中考试后进行的,以自愿为原则参与考核,主要目的在于给予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一次补救的机会。其内容一般是针对该课程所学内容或对课程本身的某一方面谈谈感想或是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要求运用统计知识给出一套解决方案。这种考核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思考,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考虑给其最后成绩加上0~2分。实践性作业考核,和特别作业考核相似,一般也是在期中考试后,期末考试前进行的。一般是提供给学生一些原始数据,如几个班的学生成绩资料,某养殖场的生产性能测定数据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分析知识进行分析,并尝试形成书面论文。按照学生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及论文写作质量,考虑给其期末成绩加上0~2分。期中、期末考试与传统考核模式基本相同,采取闭卷考试、统一阅卷的方式进行。此外,为了激发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兴趣,我们还特意设计了一项激励机制,给出了一个复杂的期中考试成绩的补救公式。
之所以给出如此复杂的公式,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以融会贯通。期中考试的补救成绩将替代原期中考试成绩,鼓励那些在期中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提高成绩。
如果采用形成性考核,则教学工作量会呈数倍增长。我们采取的解决办法是吸纳汲取研究生力量。研究生参与作业批改、教学和答疑也是我们采用的一种方式。一来借鉴研究生同学本科学习的经验,对本科生进行学习过程教育,起到另一种言传身教的作用;二来创造更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促使研究生在独立完成课题的同时,完成知识输入到知识产出的过程,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的形成性考核的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各方面,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其中,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这从出勤、完成作业的时间和质量以及期中考试后是否采取补救措施的角度进行衡量;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选择学习资源、学习媒体、学习方式与方法进行课程学习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水平;学习效果主要指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学习内容、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环节的质量以及课程考试的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三方面的课程形成性考核,较符合生物统计课程教学实际。
三、目前形成性考核方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几年来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方法的持续实施,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练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生普遍反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恐惧心理已经不复存在,并且该课程的及格率也大大提高。学困生更加积极认真学习,许多优秀的学生甚至开始学习阅读国外生物统计学课本,并与教师交流,教学相长。但是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一直存在着平时作业准确率普遍偏高,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较低的不合理的情况。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通过对形成性考核的构成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平时书面作业考核方式占据了形成性考核内容的大部分,但是由于这种开卷类考试本身就存在互相参考或抄袭不容易被发现的缺点,因此书面作业成绩存在一定水分,只能反映大多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而且我们安排作业答疑,鼓励同学针对作业进行讨论,助长了一部分学生被动学习的惰性。此外,本着大学生自尊心强的前提,对不按时交作业或者抄袭的同学,没有采取措施进行严格的处理。
四、对形成性考核方法实施过程的几点建议
1.分组考核。可以将每班同学随机分成小组(最好男、女混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平时作业或课堂小测验,各小组的作业题不同,增加学生抄写作业的难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之间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2.校验考核。在期中考试后,对那些平时作业准确率比较好而期中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进行一项小测试,测试内容为以前各次作业中的原题,以推测其是否有抄作业的行为。对抄写平时作业的同学进行严肃的处罚,如降低平时成绩、增加学习任务等。
关键词:考试系统,数学公式,设计
1 引言
数学公式是由图片组成的,那么包含数学公式的数学试题就是有文本和图片组成的。。但是在VB中的我们常用的控件如TestBox等不可以同时显示文本和图片,并且包含数学公式的试题文本的容量都很大,这就对存放试题的数据库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整个考试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先后设计使用了以下的方法实现了数学公式的编辑和显示的问题。
2 在考试系统中实现公式编辑的方法分析:
2.1使用图片的组合方法:
在计算机中数学公式是以图片的形式保存的,那么一套数学试题就可以理解为通过使用文本和图片特定组合而形成的。我们将数学试题中的文本和图片分离存入数据库,在原试题存有图片的位置上加以标记。试题再现时就是根据试题中的标记将图片插入。
(1)试题显示要想在VB中表现这道数学试题就要分别使用显示文本和图片的控件以特定的顺序排列才能得以显示。根据经函数模块处理过的试题文本中的标记,将添加标号的公式图片插入。这样就实现了含有数学公式的试题的编辑和显示。
(2)数据库在实现的过程中对数据库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数据库中常用的数据结构就可以满足文本和图片的储存。
2.2 使用OlE对象调用Word对象中的数学公式编辑器编辑和显示数学公式
对于公式的编辑和使用我们使用最多的工具就是WORD,要是在软件中使用WORD作为一个载体通过它在软件中编辑、显示和使用,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要想在软件和Word之间建立一座数据沟通的桥梁我们自然的想的OLE。ObjectLinking and Embedding,对象连接与嵌入,简称OLE技术。OLE不仅是桌面应用程序集成,而且还定义和实现了一种允许应用程序作为软件“对象”(数据集合和操作数据的函数)彼此进行“连接”的机制。OLE可以用来创建复合文档,复合文档包含了创建于不同源应用程序,有着不同类型的数据,因此它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表格等组合在一起。。
2.2.1实现技术:
目前大多数数据库都支持OLE类型的数据库字段,利用这种字段,可是存放Word文档和Excel表格等任何种类的文件,并且在VB中提供了文件存取的方法,利用这种可以方便地存取OLE数据库字段。这里,使用GET、Put、Seek等语句,以二进制形式打开一个临时文件,把它作为OLE字段与OLE控件的中间缓冲区,当从LOE字段向OLE控件中读数据是,由于设置了OLE控件同数据库OLE字段的绑定,因此可以实现OLE控件中内容的自动更新,这样就提供了技术的基础。
2.2.2 实现过程:
1. 新建一个标准工程,创建一个新窗体,设置“名称”属性为frmOleWord。
2. 在frmOleWord窗体中添加一个OLE控件,在随后弹出的“插入对象”对话框中选择MicosoftWord文档,点击“确定”。设置OLE控件的“名称”属性为oleShow。
3. 添加一个“CommanButten”控件,设置其“名称”属性为cmdInsertFiguer,“Caption”属性为插入公式。
4. 再创建一个新窗体,设置“名称”属性为frmFiguer。
5. 在frmFiguer窗体中添加一个OLE控件,在随后弹出的“插入对象”对话框中选择Micosoft 公式 3.0,点击“确定”。设置OLE控件的“名称”属性为oleFiguer。
6. 在frmOleWord下添加如下代码:
Option Explicit
Private Sub cmdInsertFiguer_Click( )
frmFiguer.Show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Load()
oleWord.DoVerb
End Sub
2.3使用RichTextBox控件实现数学公式编辑和使用
如果将字符个数超过2048个的字符串放到一个TextBox控件中,就会产生一个运行错误。然而,Visual Basic提供了一个控件可以代替TextBox控件处理这类文本,这就是RichTextBox控件。RichTextBox控件没有明确的字符串大小限制。同时,RichTextBox控件还有自己的方法和属性,通过这些方法和属性可以实现文档的编辑、查找、删除和打印等功能。并且可以嵌入Word对象,并且调用word对象中的公式编辑器实现对公式的编辑和显示。
2.3.1实现技术:
text属性:控件中的文本。
textRTF属性:控件中的格式化文本(含隐藏的格式化信息)。
RichTextBox控件使用OLEObjects集合支持嵌入的对象。每个嵌入控件中的对象都表示为一个OLEObject对象。这允许文档中创建的控件可以包含其他控件或文档。。例如,可以创建一个包含Microsoft Excel报表、Microsoft Word文档或任何在系统中注册的其他OLE对象的文档。要在RichTextBox控件中插入对象,可以简单地拖住一个文件(如使用Windows 95的Explorer)或其他应用程序(如Microsoft Word)中所用文件的加亮部分(选择部分),将其直接放到该RichTextBox控件上。
richtextbox1.OLEOBJECTS.ADD方式:
richtextbox1.OLEOBJECTS.ADD ,,'文件名'
richtextbox1.OLEOBJECTS.ADD ,,,'对象类型'
object.AppendChunk Data
使用Field 或 Parameter 对象的 AppendChunk 方法可将长二进制或字符数据填写到对象中。在系统内存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使用 AppendChunk 方法对长整型值进行部分而非全部的操作。
3、结论
本系统把公式编辑器、计算器等集成到系统中实现了图文混排,这样使得系统不再局限于某一种考试,满足了计算机和数学课程考试的需要。显然,相比前两种方法RichTextBox控件中不但能够如上介绍那样插入OLE对象,还可以通过SelFontName、SelFontSize和SelFontColor设置字体属性。使用剪切板、复制和粘贴文本。使得RichTextBox控件在文本编辑方面能够实现类似Word的功能,在考试系统中对数学公式的编辑和显示显得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陈明. 无纸化考试系统综述 [J]. 计算机教育,2007,(03S):12-15.
[2] 冯能山. 一种基于局域网的无纸化考试系统设计[J].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20-21.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子宫肌瘤;垂体后叶素
生育年龄妇女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为20%~50%,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 。保留子宫的肌瘤剔除术越来越受到女性青睐,而术中出血是腹腔镜下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不能广泛开展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用不同方法减少术中出血,结果显著。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郑大一附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因子宫肌瘤住院治疗的患者,肌瘤位于肌壁间、无手术禁忌证、具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指征、直径3cm以上肌瘤≤2个者,共136例,按住院先后分成3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术中止血方法,其中A组采用肌瘤蒂部套扎,B组于肌瘤周围肌层注射用等量生理盐水稀释的20IU缩宫素并行肌瘤蒂部套扎,C组用肌瘤周围肌层注射用20m1生理盐水稀释的12IU垂体后叶素和蒂部套扎方法。3组对象年龄和肌瘤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2.手术方法:插管全麻,采用截石位放置举宫器,腹部4个穿刺孔,第一穿刺孔位于脐轮上方,左下腹2个、右下腹1个操作孔。穿刺成功后,B、C 2组患者在肌瘤周围肌层细针穿刺多点注射缩宫素或垂体后叶素,压迫创面l一2 min后单极电钩切开子宫肌层。待肌瘤大部分浮出切口表面以上时,3组用O号薇荞线套扎肌瘤蒂部,套扎线上方双极电凝止血后切下肌瘤。肌瘤剥出后0号薇荞线连续全层缝合创面,遇位置深的肌壁间肌瘤,底部先间断8字缝合一层。肌瘤通过组织粉碎机切碎取出。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从大到小剔除一个缝合一个。术中5 min测1次血压、脉搏,出现异常立即药物控制。术毕子宫创面涂抹透明质酸钠预防黏连,腹壁切口注射0.5%布比卡因镇痛。
3.术后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应用缩宫素20IU/d静脉滴注2~3 d,预计术后出血风险较高者用米索前列醇200?g/3 h塞肛3次后转为缩宫素静脉滴注。术后预防性应用头孢二代或喹诺酮类抗生素3 d。
4.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取引流瓶中液体量减去冲洗液体量差值。
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 l0.0统计软件包,差异统计学意义检验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二、结果
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情况:3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3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开始推广应用。大量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较之开腹手术具有显著的优点 。但是由于腹腔镜下肌壁间肌瘤剥除较开腹手术操作困难,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因此一直存在争议。由于静脉应用止血药和宫缩剂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电凝止血又可能导致子宫创口愈合不良,使得局部用药成为最佳选择。缩宫素对于妊娠子宫促进宫缩效力比较强,但对非妊娠子宫则效果不佳。垂体后叶素作用于子宫肌层via受体,引起子宫平滑肌的强烈收缩,生育期、妊娠期和绝经期妇女的子宫均表达此受体,对子宫有兴奋作用 。我们采用0号薇荞可吸收缝线腔外打活结后用送结器推入腹腔,方法简单,成本低廉,与垂体后叶素联合应用止血效果显著,术后残腔出血机会少。故我们认为垂体后叶素局部注射联合肌瘤蒂部套扎方法是LM术中最简便有效的辅助止血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Verkauf BS.Myomectomy for fertility enhancement and preservation.Fertil,Steril,1992,58:1
[2] 陈乐,石少权,王峰.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 J ].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 (7) ; 402 - 493.
【关键词】 桡动脉;血气分析;检测结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93-02
患者桡动脉穿刺是用于检测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的一项基本操作,须动态观察其数值变化,也是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难点之一。因此,常需反复多次穿刺,他们的血气分析才能做好,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紧张恐惧,而这极有引起血中PaO2、PaCO2的变化[1]的可能,影响检测结果。为了能快速准确采集血气标本,为治疗提供依据,减少并发症,依照基础护理操作原理[2],联系临床实际,我科对两种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方法作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12年1-7月收治的需要采集桡动脉血气分析患者203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男56例,女4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68.43±1.35)岁。其中冠心病20例,心律失常21例,高血压22例,先天性心脏病21例,心力衰竭11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1例;试验组男53例,女48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65.43±1.27)岁。其中心律失常23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17例,心力衰竭23例,先天性心脏病10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3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桡动脉穿刺方法,采血时,记录其所用时间、穿刺成功数、患者的疼痛反应等。采血量均为1ml。采血均由6名护龄在4-7年的护师完成。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两组患者均停氧并卧床休息15-30min,急诊及抢救除外,做好解释,取得配合。两种方法均需做好患者的固定工作,定好穿刺部位后不能再变动。两种方法均需将患者平卧,掌面朝上,手臂自然平放于床上,将小棉垫放置在患者手腕处,手臂伸直,略向外展,手指掌面向下压,使手掌背曲呈反弓状,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1.2.1.1 对照组 用5ml注射器经桡动脉斜刺进针穿刺采血法。即患者穿刺侧掌心向上,手腕部的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处,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食指,左手食指触压判断动脉的深浅度和走向,触摸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6cm,右手持注射器30°-50°迅速刺入血管,穿刺方向由远心端向近心端,与前臂内侧中线平行。在动脉压力下,血液自动流入注射器1ml后拔针,按压止血5min-10min。并迅速排尽注射器内空气,将针尖插入橡皮塞与空气隔绝,然后将注射器平置于两掌之间,轻轻地转动数次,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15min内送检[3]。
1.2.1.2 实验组 采用垂直旋转进针法采血。患者穿刺侧掌心向上,腕关节下垫一软枕,使腕关节背伸,触摸腕关节上约两横指处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以穿刺点皮肤为中心环形常规消毒5cm。同时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及中指,穿刺者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利用食指触压感觉动脉的深度及走向,右手持采血针(5.5号头皮针连接5mL一次性注射器,内加肝素),与皮肤呈90°垂直旋转刺入血管,见回血停止进针,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针头,在动脉压力下,血液自动流入注射器1ml后拔针用无菌棉球加压止血5min-10min,并迅速排尽注射器内空气,拔出针头后,将针尖插入橡皮塞与空气隔绝,然后将注射器平置于两掌之间,轻轻地转动数次,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15min内送检。
1.2.2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软件采用SPSS17.0。
2 结 果
2.1 穿刺成功率 见表1。
3 讨 论
垂直旋转成功率明显高于斜刺进针,可能的原因是,对照组在针头刺入皮下接触血管壁且未穿透血管壁时,进针时局部损伤大,穿刺成功率较低,患者疼痛明显,患者易动,易使血管滑动,导致穿刺失败,影响穿刺成功率并影响了穿刺时间[4],而垂直进针法使针头直接穿透皮肤刺入血管壁,减少针头在皮下停留的时间,减轻对患者的刺激及疼痛,易穿刺成功。要减轻穿刺的疼痛,就要缩短刺激时间和降低刺激强度。采用垂直旋转法采血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小,组织损伤小,受损组织释放的某些致痛物质较少,使神经末梢传入中枢的痛觉减少,所以疼痛较轻。此外,垂直进针法直接进入皮下及血管,减少了进针路程,缩短了刺激时间,从而减少了对皮下纤维的伤害,也减轻了患者的疼痛[5],提高了血气分析准确率。进针时针斜面向上,回血快,见回血后针头斜面向左转向操作者,与血流方向一致,可减少针眼处渗血及血肿的发生能有效避免血肿形成,而且避免暴露,重复性好。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经股动脉采血易混入气泡,又大大减少了误采静脉血的几率。综上所述,实验组采血定位准确,易于操作,穿刺成功率高,局部损伤小,疼痛程度低,省时省力,易掌握,其明显优于对照组,是值得广泛应用推广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窦静.血气分析动脉穿刺采血的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179.
[2]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9.
[3] 臧小芳.2种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方法的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47.
可拓学边坡岩体分级稳定性评价标准一、引言
可拓学是用形式化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科学。通俗地说,可拓学研究产生创意的理论和方法,成为生产创意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来源。可拓学的研究对象是矛盾问题,基本理论是可拓论,方法体系是可拓方法,逻辑基础是可拓逻辑,与各领域的交叉融合形成可拓工程。可拓论、可拓创新方法和可拓工程构成了可拓学。目前,已形成初步的理论框架,并建立了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管理、控制、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方法,广泛的运用到科学实践分析中。
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事物是可以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类:一类是确定性的现象;另一类是不确定性的现象。研究自然界中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数学方法,叫做概率统计,又称数理统计方法。概率论——就是根据大量同类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对随机现象出现某一结果的可能性作出一种客观的科学判断,对这种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做出数量上的描述;比较这些可能性的大小、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整套数学理论和方法。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概率论大量应用到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及各学科领域。许多兴起的应用数学,如信息论、对策论、排队论、控制论等,都是以概率论作为基础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一门随机数学分支,它们是密切联系的同类学科。但是应该指出,概率论、数理统计、统计方法又都各有它们自己所包含的不同内容。目前,随着概率统计研究的发展,在工程建设和岩体测定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运用,本文从概率统计的视角着眼,就是对之前应用研究的一个回顾。
二、边坡岩体质量分级的研究
1.边坡岩体概述
根据岩体工程不同种类,可以对岩体进行分类,其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以及岩体本身所具备的物理力学特性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来进行划分的,可以根据其稳定程度,划分为几个不同类别,同时,将其作为标准来初步评价岩体稳定性。工程岩体的性质一般由岩体的完整程度以及坚硬的程度来决定,并将其作为岩体基本质量,其是岩体分级分类主要标准,是在对工程岩体受影响因素充分考虑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岩体基本质量而提出的。在岩石力学的角度来看,对岩体的分类一般不仅仅局限在定量描述岩体质量和结构上,还需要对岩体稳定性进行有效的评价,比如,在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南非体系以及Q体系作为地下围岩分类标准,并且可以直接将其分类评分成果作为评价稳定性的资料,并提出相应的加固对策。
从整个国内外的岩体质量的分类上来看,可以清楚地看出岩体的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论在广度上还是在其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以下是岩石的质量分类的特点以及是其发展的趋势
第一,在早期的分级阶段,只会从某一个单一的影响因素去分析作出评价,虽然影响岩体质量有着众多的因素,但是早期的分类只会注重单一的指标的定性分类或者是单一指标的定量分类。这样的分类方法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评价的标准并不能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而且在有了岩体以及岩体结构的观念以来,人们已经开始慢慢地意识到了单一评价的分级并不能全面地对岩体的整体性质进行反映,由于其分级存在着不科学性,因此岩体分级从单一因数逐渐地想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发展。
第二,岩体质量分级因素开始逐渐向定性以及定量两者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第三,在对坝基岩体质量分级的过程中,合理的做法是不应该太过追求其精确,所谓物极必反。太过的精确,反而会令分级变得模糊。相反,适当的模糊能够展示其精确。在实际的应用上,借鉴加拿大康拜尔主张的岩体三分概念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在工程建设中,岩体质量分级意义重大,其是工程从设计到开工等过程的参考依据,因此,需要将岩体质量分级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对待。在分级中,应先筛选对工程稳定性造成影响的各类因素,并将其归入作为岩体质量分级标准的地质指标中,但是需要把握好一点,要牢记所谓的指标,应该是影响岩体稳定性最为基本和准确的因素,指标不能太多,要不然可能会造成分级方法的无效性和非科学性。同时,还应确保不同分级因素不会相互影响,防止其任意搭接或者重复。例如,在评价岩体质量时,不能将点荷载强度以及单轴抗压强度这两个指标同时作为其跟卸荷及风化之间关系的评价标准。因为卸荷及风化较为严重的地方,其岩体质量也不高。所以,岩体质量的分部会呈现带形。另外,除了一些裂隙和断层较为密集的地带,从岸坡的表面到内部,岩体质量一般都会逐渐改善,这种规律同样适用于河床坝基中。只要把握这种规律,那么岩体质量分级便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2.边坡岩体质量分级的方法研究
岩体质量分级在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工程设计、开挖的直接依据,因此,做好岩体质量的分级工作是一项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在当前的各类工程建设过程中,岩体稳定性是决定工程基础是否牢固的关键,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岩体质量分级的含义,经过科学的测定和研究,设计合理有效的分级方案。当前,学界对于边坡岩体质量分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RMR体系
RMR是岩体力学中的岩石分类方法,该分类体系由比尼卫斯基于1973年提出,包扩了岩块强度、岩石质量指标、节理间距、节理条件、地下水这5个参数。分类时,根据各类参数的实测资料,按照标准分别评分;然后将各类参数的评分值相加得岩体质量总分RMR值;再按节理分类对其进行修正;最后,用修正后的RMR值将岩体分级。
RMR体系是岩体分类方法中的一个很详尽的方法体系,它对岩体本身质量的评定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标准。但RMR体系在现实操作中存在着不够专业化的问题,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地质的影响。处于这样的考虑,学者诺曼那后来据此提出的SMR体系可以视为对其的一个补充。SMR体系充分考虑了不同的岩体结构对于岩体分类和稳定性的影响,在具体的岩体分级标准中加入了结构数据,使得岩体质量分级更为科学,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2)CSMR体系
CSMR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岩体质量分级体系,可以视为SMR体系的本土化。如前所述,我国的地形极为复杂,而工程建设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地形恶劣的情况下展开,所以CSMR体系的发展可以说是解决我国业内人员在具体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该体系的最大特色是对当前边坡岩体分级评价指标进行了多种修正,考虑到了特殊地形的影响,同时还将岩石性质、结构面等指标加入了进去。
(3)Q体系
Q体系最早发展于隧道工程,是早期多指标分类的代表。该系统综合考虑了RQD、节理状况、涌水量、应力条件等因素,指标提取简便易行。适用于隧道、硐室等地下工程,在工程建设中也有一定使用价值。但是,由于Q体系使用范围有着比较强的限制性,所以尚未在诸多领域全面展开。
三、可拓学视角下边坡岩体质量分级的应用分析
可拓学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被提出以后,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理论上已初步形成了其特有的理论框架;目前,可拓学正向应用方向发展,可拓工程作为可拓学特有的方法,在产品设计,企业策划,过程控制,识别与评价,技术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地质工程和岩石工程中,可拓学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与概率论结合之后,在岩体质量分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1.边坡岩体分级影响因素的可拓学分析
边坡岩体分级的目的在于对边坡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判断,从而为工程的展开奠定基础。而要对边坡岩体进行有效的分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对岩体分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力求在科学测量和论证的基础上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一般来说,岩体分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包括了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植被和气候等因素。在不同的地区,这些条件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要准确的对其进行测量和预测,在现有的技术条件无法达到完全的实现。这就使得可变量和模糊因素大量存在着,从而为工程的后续进程造成阻碍。而可拓学的核心,就是对随机和模糊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它以不相容问题为研究中心,去寻求事物矛盾的内在机制。建立物元模型,通过各种变换去寻求事物的解是物元分析解决不相容问题的一般方法。但是可拓学的视角缺乏数据支撑,为此,概率论的引入能为其模型的建立提供具体的指标和数据,使得可拓学模型的建立成为可能。
2.边坡岩体稳定性评价标准的可拓学分析
如前所述,影响边坡岩体稳定的因素包括了地质、水文等,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标准都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同的标准必须有着不同的轻重之分。
我们要根据具体岩土的实际情况,设定一个能反映稳定程度的定量值。建立边坡岩体稳定性评价标准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确定边坡岩土体稳定性经典域,即通过对边坡稳定性的分级,结合物元概念,得到经典域。
其次,是确定节域,节域需要通过参考各评估指标历史资料的最小值及最大值来确定。
再次,确定待评边坡物元以及简单关联函数和初等关联函数,其中,关联函数的计算结果对可拓权系数的确定有着重要意义。
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系数,在前面计算的基础之上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并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葛华,吉锋等.岩体质量分级方法—CSMR法的修正及其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17).
[2]周汉民.岩体质量的可拓学评价方法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J].矿业快报,2009,(12).
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内蒙古通辽 028000
[摘要] 目的 探讨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干化学分析仪、显微镜法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382例住院患者的尿检资料,对用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H-100尿干化学分析仪和尿沉淀镜检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显微镜红细胞阴性率均高于全自动尿沉渣分析、尿干化学分析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查白细胞阴性率均低于尿干化学分析仪、显微镜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沉渣分析仪和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可以将仪器法检查和手工镜检相结合,从而提高尿液分析的检验质量。
[
关键词 ] 尿液检查;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
[中图分类号] R44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23-02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自动化分析仪逐渐替代传统的手工检测。如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H-100尿干化学分析仪就可在短时间内将尿液的多种化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1]。该文对382例患者的尿液,分别采用UF- 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H-100尿干化学分析仪及尿沉淀镜检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该院住院的382例患者的尿检资料,其中男202例,女180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43.3±7.8)岁。
1.2方法
1.2.1仪器与试剂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日本Sysmex公司);迪瑞H- 100尿干化学分析仪及尿液分析10项试纸条(长春迪瑞公司);CX-2显微镜(Olympus公司)。
1.2.2 检查方法收集住院患者的清洁尿液,取10 mL充分混匀后,分成两管。第1管先在H- 100尿干化学分析仪上检测,再在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上做尿沉渣检查;第2管放入离心管在1500 r/min条件下离心5 min后,取尿沉渣液进行显微镜检验,每份标本均在2 h内检测完毕。
1.2.3 正常参考值范围全自动尿沉渣分析参考范围:红细胞0~17/uL,白细胞0~28/uL;镜检参考范围:红细胞0~3个/HP,白细胞0~5个/HP,超出参考范围判定为阳性[2]。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种检查方法结果比较
红细胞阴性率:显微镜检查阴性率为85.34%,高于全自动尿沉渣分析、尿干化学分析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与尿干化学分析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阴性率: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查阴性率为71.99%,显著低于尿干化学分析仪、显微镜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干化学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自动化分析假性结果
将镜检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如果全自动尿沉渣分析、尿干化学分析仪结果阳性而镜检结果为阴性,则视为假阳性;如果全自动尿沉渣分析、尿干化学分析仪结果阴性而镜检结果为阳性,则视为假阴性。全自动尿沉渣分析、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红细胞假阳性率、白细胞假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采用流式细胞和电阻抗技术进行检测,通过对检测荧光染色后尿沉渣中单个细胞的荧光强度、前后散射光强度及电阻抗的大小对尿液中的各种有形成分进行识别,可对红细胞、白细胞等12种有形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此分析仪具有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重复性好等优点。尿干化学分析仪是通过检测细胞内所含的化学物质来完成尿液检查的,具有具有简单、快速等特点。但是全自动尿沉渣分析、尿干化学分析仪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假阳性、假阴性的出现[2]。通过表1可以看出,显微镜红细胞阴性率均高于全自动尿沉渣分析、尿干化学分析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查白细胞阴性率均低于尿干化学分析仪、显微镜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等[3]的结果基本一致。
在红细胞检测假阳性方面,全自动尿沉渣分析容易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如尿液草酸钙结晶、尿酸盐结晶、尿菌等影响而造成假阳性结果的检出。红细胞假阳性多由霉菌孢子、草酸钙结晶、细菌和外来污染物引起。管型的假阳性常由黏液丝、霉菌丝及外来污染物等引起, 特别是当非晶型盐类、细菌和类细菌微粒附着在黏液丝、菌丝及污染物上时,仪器易误判定其为病理管型[3]。通过表2可以看出,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与镜检结果不符61例,其中假阳性58例,通过镜检证实,大量杂菌影响有13例,受霉菌影响有12例,受无定性尿酸盐结晶或草酸钙结晶影响有33例。因此,菌尿、结晶是全自动尿沉渣分析结果假阳性的主要原因。尿干化学分析仪有31例出现假阳性,6例受尿液pH偏高影响,17例受细菌过氧化物酶影响,8例受氧化剂影响。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原理是利用肌红蛋白或者游离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能够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从而使色原氧化而显色。如果尿液标本中含有类氧化酶物质,就会具有血红蛋白相同的氧化色原作用,从而造成假阳性的发生[4]。全自动尿沉渣分析有3例假阴性,可能是红细胞碎片言其荧光染色敏感度下降,造成荧光强度较弱,从而导致仪器漏检。尿干化学分析仪有2例假阴性,主要原因是受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可能是由于维生素C竞争性抑制反应造成干化学隐血出现假阴性。
在白细胞检测假阳性方面,全自动尿沉渣分析有30例假阳性,其中受菌尿影响有4例,受小圆上皮细胞影响有11例,受移形上皮、管型碎片、小管型有15例。而尿干化学分析仪有11例假阳性,分析尿干化学法检出的71例假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可发现患者多数患有肾炎、肾移植、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这可能是由于患者服用先锋霉素或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致使尿液中淋巴细胞、高胆红素和尿蛋白浓度升高引起的。因为尿白蛋白和尿胆红素对白细胞检测试纸垫的酯酶反应具有明显的干扰,患有肾结核等疾病或进行器官移植患者的尿液中淋巴细胞含量升高,单纯进行干化学法检测就会出现假阳性结果[5]。全自动尿沉渣分析有2例白细胞假阴性,原因尚未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尿干化学分析仪有6例白细胞假阴性,经镜检证实,均为单核细胞和/或淋巴细胞,主要原因是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胞质中没有酯酶,因而出现漏检。
综上所述,尽管尿沉渣分析仪和尿干化学分析仪均能够快速测定尿液当中的多项指标,且具有快速、简便、可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导致漏检的因素也较多。因而,在临床当中可以将仪器法检查和手工镜检相结合,从而提高尿液分析的检验质量,以便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
[
参考文献]
[1]温立鸿.UF-1000i 尿沉渣自动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结果比较及复检规则的建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4):506-508.
[2]胡飞,昌仲勇.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尿沉渣法检测白细胞和红细胞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 33(11):1391-1392.
[3].UF-100尿沉渣分析仪和干化学检测尿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及管型的干扰因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4):534-537.
[4]王丽英.尿沉渣分析仪与尿干化学分析法、显微镜镜检联合检测尿白细胞、红细胞的分析研究[J].吉林医学,2010,13(4) :76-77.
【关键词】维吾尔族;汉族;健康体检;异常本文旨在结合地区差异, 民族差异比较新疆吐鲁番地区维、汉两民族胆囊炎或息肉及胆结石发病率是否存有差异, 因此对本院2013年5~12月体检科维、汉两民族成人健康体检, 共计2511人次, 其中维吾尔族1096人次, 汉族1415人次, 对其体检结果胆囊炎或息肉及胆结石2项异常指标的发病率进行分析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维、汉两组健康体检共2511人, 维吾尔族组1096人次, 汉族组1415人次。所有人员均是吐鲁番地区企事业单位职工或自主择业人员, 在本院体检科参加健康体检。维吾尔族组:男718人, 女378人, 年龄24~57岁, 平均年龄40岁。汉族组, 男818人, 女597人, 年龄22~56岁, 平均年龄39岁, 两组人群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2 ;方法对两组体检人员B超检查结果的2项异常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内容包括:胆囊炎或息肉、胆囊结石。
1. 3 ;统计学方法实验结果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行χ2检验, 维、汉两组不同体检异常项目的关系, P
2 ;结果
表1 ;维吾尔族与汉族胆囊炎或息肉及胆结石发病率
比较[n (%)]
项目 维吾尔族(%) 汉族(%) χ2 P
例数 1096 1415
异常 252(22.992) 320(22.615) 0.050 >0.05
表2 ;维吾尔族与汉族胆囊炎或息肉及胆结石发病率
比较(n, %)
病症 维吾尔族 汉族 χ2 P
胆囊炎息肉 164(14.964) 256(18.092) 4.340
胆囊结石 88(8.029) 64(4.523) 13.351
表3 ;维吾尔族(男)与汉族(男)胆囊炎或息肉及胆结石发病率比较[n (%)]
病症 维吾尔族(男) 汉族(男) χ2 P
胆囊炎息肉 104(14.485) 160(19.139) 6.920
胆囊结石 52(7.242) 32(3.828) 8.204
表4 ;维吾尔族(女)与汉族(女) 胆囊炎或息肉及胆结石发病率比较[n (%)]
病症 维吾尔族(女) 汉族(女) χ2 P
胆囊炎息肉 60(15.873) 96(16.580) 0.007 >0.05
胆囊结石 36(9.524) 32(5.527) 6.185
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族1096人(异常252人)与汉族1415人(异常320人)健康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对比结果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但进一步对吐鲁番地区维、汉两组2511人健康体检胆囊炎或息肉、胆囊结石2项异常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对比, 汉族男女胆囊炎或息肉的总发病率高于维吾尔族男女, P
3 ;讨论
[关键词] 胃癌;预后因素;辅助化疗;预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90-02
的危险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之间还存在着多因素的交互作用[3]。胃癌术后辅化疗虽被广泛应用,但仍存争议。为此我们收集了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间我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III期胃癌患者详细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响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组织学分级、肿瘤部位、肿瘤标志物CEA、病变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治疗方式等,以期发现有意义的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同时评价该组病例III期胃癌的术后辅助化疗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通过查询完整病历、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我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III期胃癌根治术后10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
1.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1.2.1 入选标准 ①具有病理学证据;②有完整病历;III期的胃癌术后患者。
1.1.2.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入选标准的;②失访的。
1.1.3 随访 采用查询完整病历,电话随访相结合的形式。生存期由确诊之日起至死亡或2013年1月1日止,存活时间以月为单位,全组32例失访,随访率68.9%。
1.1.4 入选病例一般资料 见表1。
1.2 治疗分组 以上患者按照行术后辅助化疗与否将治疗方式分为2组:
1.2.1 单一手术组,共30例。
1.2.2 术后进行辅助化疗(≥4个周期)的患者定义为手术+化疗组,共41例。
1.3 研究方法
1.3.1 治疗方法
1.3.1.1 手术治疗 所有71例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1.3.1.2 化疗方法 全组71例患者共有41例患者行术后辅助化疗,主要化疗方案有①FOLFOX4;②TF;③L-OHP+Xeloda;④SP;⑤TCF;⑥TS-1;⑦Xeloda。化疗周期均≥4周期。
1.3.2 疗效评价 半年、一年生存率
1.3.3 病例随访 从术后开始随访直至随访结束或患者死亡。随访截至日期为2013年1月1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9.0统计软件包,对9项可能影响III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2 结 果
2.1 随访情况及一般资料分析 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7个月。对于末次随访时间仍然存活的病例,统计学分析时均按截尾数据处理。
2.2 生存情况 71例III期胃癌患者6个月生存率84.5%,12个月生存率74.6%。
2.3 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标志物CEA和肿瘤部位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变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组织学分型及治疗方式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经Cox模型分析得出3个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依次为:治疗方式、病变分期、组织学分型。因此组织学分型及病变分期是影响III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治疗方式则是影响预后的保护因素,详见图1-图2。
3 讨 论
本文通过总结71例III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分析了9个可能的预后相关因素,即性别、年龄、肿瘤标志物CEA、肿瘤部位、病变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组织学分级、组织学分型及治疗方式,探讨影响III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并对III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进行评价,以期提高对胃癌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最终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3.1 肿瘤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3.1.1 病变分期 有研究表明[4]TNM分期与预后有明显的直线回归关系,是目前全世界较公认的独立预后因素[5-7]。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与预后相关(P
3.1.2 淋巴结转移数目 有研究[8]认为淋巴结是否阳性与胃癌的预后以及复发时间关系密切,比较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数目对中晚期胃癌的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时不作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可能与清扫淋巴结数目不足、病例数较少、存在胃癌微转移或混杂因素有关。
3.1.3 组织学分型及分级 本研究组将病例按照腺癌(包括管状腺癌,状腺癌、粘液腺癌),腺鳞癌,印戒细胞癌及未分化癌分为4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中未分化癌预后最差,腺癌预后最好,不同组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胃癌的组织学类型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
3.2 治疗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根治性手术是治疗胃癌的首选,无疑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入组患者均为Ⅲ期胃癌患者,经单因素及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方式是胃癌预后的重要的独立因素,且手术联合化疗组的半年、一年累计生存率均高于单一手术治疗组,两者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证明手术联合化疗能够延长III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
4 结 论
4.1 本组病例中6个月总生存率为84.5%,12个月总生存率为74.6%。
4.2 TNM分期、组织学分型、治疗方式是影响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4.3 本研究显示III期胃癌术后行辅助化疗可以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WHO.GLOBOCAN 2008(IARC)section of cancer information[EB/OL].[2012-01-12].
[2] 秦叔逵,龚新雷.晚期胃癌化疗现状和新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9):641.
[3] Harder J,Opitz OG.Gastric cancer-risk factors and medical therapy[J].Sehweiz Rundsch Med Prax,2006,95(25-26):1021-1028.
[4] 胡建昆,陈志新,于永扬,等.胃癌新TNM分期的应用及其在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肿瘤防治,2001,14(1):14-15.
[5] 马海波,王爽,魏克飞,等.胃癌术后生存状态的5年随访[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27):2920-2924.
[6] 柳珂,于观贞,陈颖,等.青年与老年胃癌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3):2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