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作品鉴赏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艺术的创造主体,艺术家为了能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作品,要求他们拥有水平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艺术专业创作技巧、艺术表达能力、艺术创新思维等,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又不失审美精神的艺术作品,间接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总结,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以艺术家的艺术素养作为基础,而科学思维在提升艺术家素养方面,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笔者认为,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是科学思维的前提,可以帮助艺术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摆脱朴素的自发方式,从而有效地帮助艺术家自觉地学习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科学思维为艺术家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帮助他们在艺术积累中,通过鉴别大量原始材料和理清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奠定产生艺术灵感的基础。通过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交互作用,共同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提供完整、有序、合理的思维基础,以便艺术家更加深入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之中。
2利用科学思维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创造活动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通过对其阶段性进行合理必要的分析,才能清醒的认识和自由把握科学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不过,在艺术实践中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先后出现的,我们不能将三个阶段作机械的分割和理解,而是要层层了解、环环相扣和相互渗透,总而言之,科学思维在这几个阶段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3将科学思维融入艺术鉴赏活动
作为艺术作品鉴赏的主体,鉴赏者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意蕴进行思索和想象,最后对作品作出评价。笔者认为艺术鉴赏作为艺术活动的最后环节,鉴赏者的满意与否,是推动艺术品产量化发展的关键,因此鉴赏者作为艺术作品鉴赏地方主体,其科学思维对艺术鉴赏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另一方面又会促进艺术工作者素养的提升,为鉴赏者的理解和艺术工作者的再创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将科学思维融入到艺术鉴赏当中,促进艺术的发展。
4利用科学思维能引导艺术批评活动
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评判和研究等科学认识活动,是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前提下的,对艺术进行批评其实是一种理性的审视,所以他要求批评者具有明晰的理性思维,具有严谨的理论性社会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具有概括思维、判断思维和推断思维,艺术批评需要理性,科学思维正好符合这点要求,因此说科学思维在艺术批评中起到重要作用。科学思维提升了批评家的理论能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保障了艺术批评的科学性;科学思维的逻辑性与敏锐性帮助批评家及时把握艺术发展的动态,引导艺术的发展;科学思维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关系到艺术批评的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并使批评方法得以科学实施。简单言之,科学思维与生俱来的逻辑性、理论性、系统性和敏锐性推动了艺术批评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学作品鉴赏 教学分析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人们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对初中语文文学鉴赏的教育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笔者结合文学作品解读学习规律,以现代学习理论、心理学教学理论、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及中西方文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为参考,总结当下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案例,对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几点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更多老师提高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能力。
一、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意义
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选材,进一步加强了教学深度及学习内容,如引入现代诗歌、古代寓言和散文、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1]。这些文体本身具有的文学特点更加丰富多样化,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保有更加突出的教学能力。同时,这些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爱、哲理、语言之美等深层次内容,更需要通过语文作品鉴赏的教育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由素质教育入手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实现的,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的作品鉴赏能力必不可少,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也能提高其人文素质,塑造灵活且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多阅读名文名篇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对生活的深切体会,阅读时要多注意了解文章当中的情感变化,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这样,在每一次阅读后都会有不同感悟,这也是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必备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十分必要,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文学鉴赏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老师仍然占据教学主导地位
当前,受教育资源、教学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在语文文学鉴赏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学生作为学习对象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学模式依然习惯于教师单向性地向学生讲述或灌输文学知识,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能力。这样的文学鉴赏教学模式,只会一点点地削弱学生对文学作品学习的兴趣,不仅违背了新课改对学生情感教育的要求,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在社会一定程度上缺失人文关怀、教育关怀的当下,文学作品只是被当做一般的文章处理,并不被人们所重视[2]。学生只是仅仅得到了写文章的技能,却不知道情感和审美等为何物,于是文学作品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死物,毫无情感,只是一堆文字,写的文章就缺失了文学作品应有的情感、意志和个性,最终背离了文学作品的初衷。
三、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语文文学鉴赏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优秀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投入文学作品的鉴赏世界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有深刻体会。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作者的意境,情感体验,审美等获得熏陶,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投入文学作品的鉴赏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促进学生的扩展学习
学校多提供一些文学作品方面的文学书籍,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扩展课外阅读,让其拥有更多与文学作品接触的机会,提高积累更多阅读经验,同时,如果在考试中能适当加入一些文学作品方面试题,则相信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此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扩展其审美视野[3]。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看一些经典的中文名著,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春》《秋》等,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丰富阅读量,欣赏更多优秀的可读性高的作品,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参与教学
初中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负有很大责任,要灵活授课,多样式授课,让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从而使其对文学作品用心体会。语文老师要经常训练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感受力,要让学生知道在该处使用哪个词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初中教材收录了大量白话文和文言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轻易理解与掌握,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重点学习,让其能更好地理解读懂,这样有利于学生文学作品能力的提高。另外,可以在班级开展朗诵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文学鉴赏的好感。
四、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更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努力改变存在的问题,重视文学作品鉴赏课,促进学生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及道德情操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教学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月连.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08:7.
关键词:美术鉴赏;大学教育;影响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国家对素质教育不断提倡,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健康、积极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美术鉴赏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美术鉴赏进入大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做人以及学会分辨善恶美丑的一项重要举措。那么美术鉴赏课究竟是如何对大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鉴赏的概况
(一)现状
进入新时代后,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得到满足后开始增加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在艺术感受和艺术需要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的多元性在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也由专一化转向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也愿意去学习和接受各种形式的文化,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素养。美术鉴赏属于比较广泛和普及、也是相对于比较好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文化传递形式。美术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学生对美的鉴赏,作品传递的思想和表达的内涵,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判断和吸收能力,因此美术鉴赏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爱[1]。
(二)特点
虽然美术鉴赏课程在各大高校都有设立,但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一定就适合本校学生的文化需求。其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和科学它的设置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如对课程的安排时间不合理、课时较少、种类较少。一般美术鉴赏都为几个学期的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具有内容单一的特点,适用于专业课和基础课程的学习,但对于美术鉴赏这类灵活性较高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想掌握的方面进行统计,设立多种课程供学生进行多样的选择,满足学生对于美术鉴赏的需求[2]。2.美术鉴赏过于形式化在大多数的大学美术鉴赏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进行美术作品的观赏,只了解教材上相对应的作品,没有深入地去了解艺术品的创作背景和过程,要表达的情感也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美术鉴赏的最终目的不是知道一个作品的内容和作者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达到自身审美素养的提高。
二、在大学教育中美术鉴赏的功能
(一)认知功能
作为知识认知的一种方式之一,美术鉴赏不仅可以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也有利于对更多知识的不断积累。美术鉴赏的内容往往千变万化,从古至今美术鉴赏就一直被人们广为推崇,比如古时候的人们对诸如瓷器、画卷、折扇等常见的东西进行美术鉴赏,通过鉴赏可以对其质地、产地以及铸造工匠等相关信息进行得知。由此可以知道:通过美术鉴赏可以帮助人们对于事物进行进一步地认知,现代人通过对于古时候的作品进行鉴赏时,除了上面所说的信息的认知以外,还能够帮助人们对了解其所出产的年代、艺术价值以及市场价格,等等。美术鉴赏的认知功能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由于现在科技发展非常迅猛,很多人都在紧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对于事物的鉴赏能力也逐步提高,然而更多的是对事物表面的认知,却将其本质忽略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美术鉴赏教育,在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对事物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及认知[3]。
(二)教育功能
对于艺术的鉴赏,首先是提高了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认知程度。在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我们去对艺术作品在艺术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和探讨。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品的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是何种心理状态,以及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思想。例如:对宋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他创作这幅巨著时所生活的年代的背景以及他所处的社会阶层,由此也可以引申到画中的内容,通过画中的内容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经济的发展状况,为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宋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术鉴赏不仅能够起到对学生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基础必须经过教育才能够实现。因此,通过美术鉴赏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思维想象力,能够更好地开拓思维,并在潜移默化的认知过程之中不断地进行思维创新。
(三)审美功能
审美是人意识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在主观上对于世界的认知、感知与理解的过程。人的审美可以让人找到需要或者喜欢的东西,然而人的审美能力并非是天生所具有的,而是需要人们通过不断地接触事物,并在脑海中增强感知,再加以后天的教育从而培养起来的[4]。审美功能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同时,人的审美能力也是与道德相关联的一种感官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具有审美的功能,就可以在对所认知和感知到的事物产生一种潜意识的审美思维,通过这种审美的思维,人们可以进行情感的把控以及表达。大学教育中,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不断地加强大学生对于审美方面的教育,不仅有利于陶冶个人秉性,促进学生形成更好的审美思维以及审美的理念,更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良好的人格魅力,也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发挥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5]。
三、在大学教育中美术鉴赏的影响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我国的传统教育对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够,这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封建传统政策和小农经济以及将近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运行使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严重的压制。这种偏爱有知识和技能但因循守旧的社会结构使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中,人们忽视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因此,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我们不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为教学重点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教学的最终目的[6]。丰子恺先生曾说:“想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用想象是有形的东西变形,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想象使无形的东西有形。”因此,在大学教育中美术鉴赏是一堂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审美能力的教育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些都是人类审美能力的涉及范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灿烂的世界,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对比,如美与丑、对与错等。因此培养学生对美的审视能力,让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的本质是大学教育责无旁贷的一件事情。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教师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拉近学生与美术家们的距离,使学生与美术作品产生一种审美关系,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且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充分感受到美对身心的愉悦功能。
(三)广博知识的学习
艺术家豪泽尔曾经说过:“有的人也许天生就是艺术家,可是如果想成为鉴赏家就必须要经过学习与教育”。美术鉴赏课是根据人的理解能力而开展的一门课程,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是提高领悟力的一项重要因素。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也一样,它们都来源于社会,并且都依附于社会而存在,因而如果想要领会美术作品的真正含义就必须要对美术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人文情怀进行了解与掌握。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双边活动来发现美术作品的种种外部关系以及深刻内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美术知识,还要对这些知识进行不同的更新,确保自己所教授的是完整而准确的美术常识[7]。同样地,美术鉴赏课不仅仅是一门关于美术的课程,也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世界信息课。
(四)人格境界的提高
审美的中心问题是情感境界问题,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主要来源于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意志甚至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例如:《长江万里图》中蕴含的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拉斐尔的《圣母像》中母爱的融入使欣赏者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作者对母爱的歌颂;还有世界著名雕塑《大卫》,这座作品表现出的坚定、顽强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后人。当下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以一种全面的姿态迎接未来,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健全的人格而努力。在美术鉴赏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讲解的不单单是一些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学习做人、认清美丑的基本常识。正义是美的、是被后人所敬仰的,邪恶是丑的、是被后人所不耻的、坚定是美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动摇是丑的、是我们不应效仿的。所以,美术鉴赏课对于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8]。
四、结语
美术鉴赏是以视觉思维为主的过程,通过对艺术品的一系列的感知、理解、想象来升华自己。通过这种作品鉴赏的模式,可以更加直观地来引起共鸣,加深视觉冲击效果,而且在直观事物面前,人们的想象力和代入感也会得到发挥,从而形成更好的体验和更深的理解。美术鉴赏课在学生全面发展、完善自我能力素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各个教育机构,都应该提高对美术鉴赏的重视程度,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晰.艺术增添人生色彩———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2014,(01):136-137.
[2]张晓玲,熊巍,张剑.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在校学生美术鉴赏现状调查[J].戏剧之家,2014,(12):145-146.
[3]耿振翔.浅析美术鉴赏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30):165.
[4]欧阳启名.关于美术鉴赏课程改革的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3:8-10.
[5]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2015,02:7-9.
[6]赵志红.民族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14-116.
[7]刘瑛,黄意涵.中国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初探——以长沙理工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为例[J].大众文艺,2016,(01):262.
【关键词】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美术作为人类追求美、创造美过程当中的产物,是人类在发展过程当中对美的认知的集中展示。对于所形成的美术作品而言,需要从美术特有的角度入手,对自然之美、形式之美、艺术之美进行集中、深层的分析与研究,而这也证实中学阶段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最核心要求所在。本文即主要对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相关问题展开综合研究与探讨,总结如下:
一、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内容
伴随着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相应的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也呈现出了不断的变化。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进一步细化,欣赏内容更加的多元,与之相对应的美术鉴赏教学课程占美术教学总课程的比重也有一定的提升。除常规意义上的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以外,在新版的中学美术教材当中,同样增加了大量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包括书法作品、篆刻作品、工艺作品、以及民间作品等在内),而这也使得中学阶段美术鉴赏的内容更加的具体与多元,美术鉴赏对应范围也具有一定的扩大。当前的美术鉴赏教学除需要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外,还需要以教师为中心,积极开发地方性的文化艺术资源,促使社会大众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趣味得到真实的反应,凸显对应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依赖于对美术课程教学范畴的拓展,达到优化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目的。
二、 中学美术鉴赏教学方法
在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美术形象加以感悟,以此种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在当前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美术鉴赏教学不单单需要诱发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形象)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使学生通过美术鉴赏的方式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应,并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达到优化自身美术鉴赏能力,乃至鉴别能力的重要目的。具体而言,在当前中学阶段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可以着眼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比较鉴赏的教学方法:研究显示,通过事物两两或交叉比较的方式,能够使受众更加有效的提取事物相应的本质特征,在比较过程当中实现鉴别。在当前中学阶段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试试过程当中,学生之所以会缺乏对美术作品内涵及其艺术特质的认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缺乏比较,即美术欣赏的类型过于单一,美术流派受限。在这种同质性的美术流派作用当中,学生往往认知模糊,故而无法很好的提炼作品的精髓。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当中实施基于比较鉴赏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策略可归纳为两点:其一,针对具有可比性因素的作品进行空间平行性的比较分析;其二,针对具有可比性因素的作品进行时间纵向性的比较分析。
(2)基于感性至理性流程鉴赏的教学方法:感性至理性的逐步上升符合受众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流程,是科学评价并鉴赏美术作品的最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当中,为了指导学生同样以此种方式进行作品的鉴赏,特别要求教师能够善于引导,掌握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当中的思维变化特点,使学生在视觉上接受美术作品外在形象的同时,在内心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例如,在《蒙娜丽莎》的教学课堂当中,首先,教师可以将整幅油画的全图以及关键部分(如画中人物的脸部微笑、手部等)放大图以PPT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视觉上的第一特征,评估对本艺术作品的喜爱度。同时可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蒙娜丽莎符合你心中美的形象吗?整幅作品当中最吸引你的部分是什么?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与《蒙娜丽莎》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进行一些与《蒙娜丽莎》相关延伸作品的鉴赏,让学生对作品做出价值判断。以此种方式,由外至内的对作品进行剖析,符合美术作品鉴赏的一般规律,对于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果显著。
(3)基于现实至艺术流程鉴赏的教学方法: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当中的各种形象与事物是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最主要方法。在艺术创作者的处理下,现实生活当中的事物更具独特的活力、生气。因此,可以以艺术作品当中艺术形象与生活形象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对美术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观察一些真实形象的事物,然后再将其与美术作品当中的绘画形象进行鉴赏与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并认识到:从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角度上来说,是如何将具体、现实的生活形象经过艺术手段的处理表现出来的,进而了解创作者在这些艺术形象当中所刻下的思想情感。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作用之下,中学阶段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当中,学生所需要接受的美术鉴赏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与多元,这决定了学生所接触教学素材的鲜活性。相应的,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也更加的层次化、系统化、具体化,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文章主要针对美术鉴赏教学方面的相关问题,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两个角度入手展开探讨与研究,望能够引起各方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关云,王俊刚,关红梅等.试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丝绸之路,2009,(20):122-124.
[2] 陆云.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288-289.
关键词:当代艺术;中学美术;传统审美;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28-01
一、序言
二十一世纪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例如运用不同的软件设计和制作出来的丰富的电子图像,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重新解构了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念,当代艺术成为当前社会艺术发展领域所频繁出现的词汇,对于青少年而言当代艺术的思维方式和丰富多变的绘画方式符合青年人对美的理解和认知,而对于青少年而言如何更好的理解和发现当代艺术当中的美,并且理解艺术背后的文化价值成为学校美术教育的重点,尤其是一些前沿都市存在着大量的现代艺术展览馆,当代艺术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同时对于现代中学的美术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美术融入当代艺术教育将逐渐提升学生们的艺术审美兴趣和自我鉴赏能力,能够给学生们的艺术智能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当代艺术进入中学美术课堂的必要性和价值
(一)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性
新奇性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从内容分析当代艺术关照和贴近现实,其展示和传递的是创作者在生活中的所感所想,与学生们的思维是相同的,从表达形式上分析采取的是反叛主义的夸张、重复和重组、拼贴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从素材选择上更加自由多样,生活中的木材、老照片甚至是人的身体都可以融入到当代艺术创作当中,这些新奇的创作带给学生们前所未有的艺术感受,让他们对于美产生全新的认识,在当代艺术所构建的特定情境当中,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解读兴趣,希望能够了解在丰富的艺术表达背后是怎样的价值理念,因此当代艺术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美的探讨与发现,学生们会带着思辨的精神挖掘当代艺术内涵,建构自己对当代艺术的认知体系。
(二)培养学生们的现代文化价值观
在美术教学当中传统的经典美术作品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艺术情操,让学生们树立积极正确的美学观念,但是处在当今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中,仅有传统美术教学是不够的,学生们接触到的电影、网络等电子媒体都在传递着更加丰富和现代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其中融合了当代的生活习惯、群体思想等文化元素,而当代艺术正是弥补当前艺术教育的不足,让学生们树立更加全面、客观的文化价值观念,能够用正确的眼光对待现代艺术形式。
(三)促进学生批判思维的养成
传统的中学美术教学是指导学生们怎样对经典作品进行人事和欣赏,有目的的增强自己的美学知识,换言之传统中学美术教学教授给学生们的都是正确的内容和审美方式,但是当代社会要求个人的审美不仅建立在经典美术作品之上,更是建立在生活化的艺术之上,这就需要学生们不仅具备正确的认知,更要有批判主义的精神,学会用独立的审美眼光去看待艺术。由于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读图时代的网络和手机媒体的电子图片影响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更影响了人们的文化理念,学生们需要具备这种批判精神去从丰富的艺术和图片信息当中发现真正的美。
三、当代艺术进入到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教学策略探讨
(一)欣赏式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教学的形式贯穿当代艺术作品的欣赏教学,让学生们了解任何一个作品的解释答案都不是唯一正确的,建立学生们多角度理解和认识作品的思维理念,建立学生们对当代艺术作品横向上的创作语言,作品风格和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方向理解以及纵向的,摆脱作品本身而对艺术精神的参与式了解。
(二)批判式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们对当代艺术作品的独立批判精神,摆脱古典作品鉴赏的理论约束,而是利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验解释作品,彰显艺术作品鉴赏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教师要给学生们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去分析一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思想表达,通过你对作品哪部分有兴趣,哪些是你不喜欢的,有没有具体的理由,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分析、判断以及运用合理的解释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四、结论
当代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关照,是有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多元化表达手段的,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引入当代艺术作品的欣赏、批判与创作,增强学生们对艺术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批判精神,通过创作来找到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转型提升。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2]钱初熹编著.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专业素养;校本资源;教学反馈
从事普通高中美术教学多年来,有机会观摩同行的美术教学活动,鉴于美术学科在多数学校中的“边缘化”地位,及学校教学条件的简陋和部分教师存在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使得教师在课堂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教学现象。
一、不合理现象的几种类型
1.照本宣科型
这类课堂中的老师上课大多属于临时抱佛脚,应付差事的心态。在课堂上教师对着教参教材生搬硬套,然后对着学生平铺直叙、满堂灌。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几乎没什么互动,教师完全忘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2.“哗众取宠、嘴可跑马型”
此类教学教师激情有余,但职业性不足。其上课时为了吸引眼球,活跃课堂气氛本无可厚非。但其往往不是就作品鉴赏方面展开精彩讨论,而是大肆宣讲艺术家或艺术作品的八卦新闻、闲情轶事来盘活课堂,此类教学是活跃了气氛却失去了目标,本末倒置。
3.课堂有放无收型
课堂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完全放开由学生去讨论、分析研究,事实上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因为没有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他们所获取的信息可能仅凭直觉,虽然他们有着个性的差异和一定的文化积累,但离开教师适当的讲解和指导他们是无法顺利完成从欣赏到鉴赏的飞跃的。
二、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鉴赏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鉴赏能力,完成教学目标呢?我想以下几点方法可资借鉴。
1.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态度以及扎实的业务素养
态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学习态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钻研好教材,才能获取扎实的业务素养,如果没有扎实的业务素养,我们的鉴赏只会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感受、体验,进而全方位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二是对课堂教学的态度,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感染力,这主要是指表情的感染力和语言的感染力,这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2.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动眼、动嘴、动脑及动手的能力,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高中学生心智虽渐趋成熟,但表现欲依然很强。在鉴赏课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眼去观察作品,还要鼓励学生动嘴去讲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而动脑就是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将各种现象综合起来,成为整体的感性的经验,并大胆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探究作品所表达的观点。动手就是要给他们动手去查阅、制作和表现的机会,例如,在《各异的风土人情》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手工制作等。总之,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布置任务等多种途径给学生多提供展示或登台表现的机会,并且在设置问题和任务时,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和任务的设置要有内涵,能引起学生尝试的兴趣,并且体现本课教学目标;(2)问题要难易适中,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有回答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勇气。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采用个人或小组等多种形式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释放,并使其感受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教师科学的讲解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3.合理利用多媒体
合理利用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精心制作课件,同时也可以预设问题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查阅资料,激励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相关作品,而学生对上网学习的热情是挺高的。这也让学生学习起来很有新鲜感,从而对上好美术鉴赏课有很大的帮助。
4.拓宽教学手段,重视利用校本及周边教学资源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角色;教学基本功
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教学水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又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目前,普通高校中从事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的教师素质不容乐观。针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有待转变与提高。
1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现状分析
当今,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教学观念陈旧,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艺术教育教学是将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美的本质,掌握美的规律,不断调节、改造自己的审美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以便使学生更有效的按照美的规律生活和学习;[1]那么,公共艺术课堂应当是传播美的最有效渠道,应当是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思想碰撞火花的课堂,然而现实中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却常常是呆板沉闷,索然无味。究其原因主要是艺术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总习惯将他们看来最完美的作品评论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或者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预先设计好的评价中,很少引导学生自主感知作品,实现开放式思考,也不注重课堂情境的设计、学生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程度;教师关心最多的是自己如何教的问题,而忽略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把握不当。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很难摆脱旧式的灌输式的单向性教学,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上教师往往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却面无表情;其次,公共艺术教师缺乏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准确把握,就一门课讲一门课,缺少宽泛的知识面,不能有效组织教学内容,体现艺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再者,公共艺术教育面对的是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对于文科生与理科生、中文系与外语系等不同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不同的特点与学习要求,教师很少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来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对审美的不同心理需求。
(3)重科研,轻教学。由于众多普通高校的各种政策,如职称评定、奖励机制、进修学习等方面均侧重于考核教师的科研业绩,对教师教学的考核则呈现淡化的倾向,有的即使有教学方面的考核,也只是一种软性指标。[2]在这种政策指导下,部分教师就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无心研究课堂教学,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听之任之,只满足于走过程,使得公共艺术教学完全滑落到了底线。
2 通过多种方法全面提高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的素质
面对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提高,方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质量问题,使更多的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才能达到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2.1 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正确定位公共艺术教师的课程角色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建立科学的知识观、学生观、师生观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是有情境的,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对其再创造;[3]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其自身积极主动的建构才能获得;建构主义的师生观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开放的教学观,它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它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注重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者心态的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心理氛围的营造以及个人幸福感的关注等。[4]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借鉴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这种全新的认识论,以美的引导者、美的共同体验者、平等对话者的姿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直接审美体验,建构认识美的本质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使教师和学生成为交流者、合作者与共同学习者,在这种共享过程中,实现师生文化共享、精神共享和审美共享。
2.2 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各个学科又极具特色,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因此,对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来说,除了具备普通教学基本功外,还应该具备艺术学科特点的教学基本功,如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分析综合与对比的能力、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
(1)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艺术作品鉴赏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核心环节,而艺术知识与艺术技法训练也应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艺术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进入艺术境界的工具和手段,比如艺术特性、艺术技法、艺术历史等相关知识应是教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公共艺术教育目的虽然不在于培养艺术专业技能而在于艺术素养的提高,但是适当的艺术技法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性情,比如《书法鉴赏》中的写一写,《美术鉴赏》中的画一画,《音乐鉴赏》中的唱一唱,《舞蹈鉴赏》中的跳一跳,《戏剧鉴赏》、《戏曲鉴赏》中的演一演等,通过学生的主体体验,在写、画、唱、跳、演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准确把握艺术作品的风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是以鉴赏为主、艺术知识为补、技法训练为辅的综合性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公共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这种对综合性教学活动的整合能力;其次,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性,决定了艺术教育内容的相融性,音乐被誉为有声的画,绘画被誉为无声的歌,书法蕴含着韵律美,舞蹈是人类最美的肢体语言,戏曲更是集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为一体。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性使公共艺术教学的综合性成为必然;比如,在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配合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进行教学;芭蕾舞《天鹅湖》鉴赏时配合柴科夫斯基的舞蹈音乐进行讲解等,通过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进行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公共艺术教师具有较强的对多个艺术门类知识的整合能力,将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这些经典艺术融会贯通,整合在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中,在有效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2)分析综合与对比的能力。艺术作品浩如烟海,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艺术家的不同作品都极具个性,但又有相比之处。在引领学生鉴赏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分析综合与对比的能力,在对众多作品的分析、综合与对比过程中,使学生清晰地梳理不同时期相应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分辨出相应的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征,从而大大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
(3)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义性和鉴赏者的再创造性。由于性格、成长经历、心理特征、文化素养等的不同,对于同一部作品来说,每个人的感受都独具特色。因此,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最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艺术审美过程中,教师不是给学生灌输一些自古以来似乎已成规定的评价,而是启迪学生依靠自己去发现鉴赏对象的美之所在,用心感受,进入鉴赏独具特色的自我自由世界,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鉴赏艺术作品的审美愉悦,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3 通过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等多种渠道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艺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还依赖于学校领导、教学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给与艺术教师更多的进修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开拓视野,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引入课堂,才能全方位的提高艺术教师的素质,最终促使艺术教师形成自身的教学个性和执教风格。建立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基本功坚实的师资队伍,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保障,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Ⅳ).
[2]杨燕,沙润.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7(135).
[3]李群.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04).
【关键词】中学教学 美术鉴赏 视觉图式 分析
中学美术教育关系到学生审美观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术鉴赏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意识,是帮助其培养良好品德、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也是美术教育的重点之一。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当前积极尝试应用多种模式服务教学创新,对于改革中学美术课堂、提升美术教育积极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就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目前常用的视觉图式模式做简要分析。
一、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与视觉图式
视觉图式顾名思义是美术创作艺术家们经常使用的一些艺术构图样式,是美术作品普遍具有的程式化与规范化表征,其形成与时代、民族、地域等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每一种视觉图式其形成与创作都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足迹,饱含着创作者自身对于历史文化及艺术的感知及体验。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按照自身对于视觉图式的理解寻求深层次领域的文化共鸣,通过梳理、分析或者整合等形式最终实现图式在传达艺术美感、价值方面的作用。
对于中学美术鉴赏课堂而言,视觉图式的引入是一种较为新颖且大胆的尝试,让学生通过视觉艺术的欣赏与感悟,形成独特的知觉反应,从而塑造个人的美术品位与艺术鉴赏力,比如学生们在看到意大利古斗兽场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古罗马文化,看到油画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欧洲与西方文化,看到山水花鸟等水墨画第一反应则是中国古代山水书法文化等,这就是所谓的视觉联想,将艺术美感与知识文化相联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方便他们更好的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同时也可更加深层次的了解艺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观念,实现灵魂层面的思想共鸣,对于中学生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审美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二、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中视觉图式的运用效果
中学美术鉴赏课堂中运用视觉图式辅助教学可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巩固其鉴赏基础,对于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素养的提升有诸多益处,其积极作用的发挥还需要美术教师善于应用视觉图式构建优质的“看”教学模式,为鉴赏教学提供便利。
1.视觉图式教学模式与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结合有助于激发、提升学生们的参与兴趣
中学阶段的学生受感性思维影响较大,视觉图式本身以美术绚烂多样的特点吸引学生,可激发其参与兴趣,提升课堂参与积极性,这对于创作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欣赏、感悟美术之美有积极意义,近期来看可提升学生美术鉴赏能力,长远来看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素养。中学生作为思维较为发散、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意识的典型群体,可从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入手,利用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课程导入方式,配合充足的美术资源、完善的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兴趣,另外可配合学校组织的博物馆、美术馆参观等活动以实地鉴赏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兴趣,提升能力与素养。
需要注意的是,鉴赏课程的目标是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品位,因此,要走出传统美术欣赏课堂的窠臼,不过与局限于静态作品的赏析,要通过多层次、多元化、多角度的鉴赏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锻炼技能。人作为视觉动物,对色彩的感知力十分强劲,教师要调动学生全身感官以多样化的形式感受艺术之美,在各种图式的熏陶下感受不同作品的艺术之美,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予以积极创新实践,还要积极寻求校内、校外的活动机会,丰富学生艺术形象感知,推动教学模式多样化与灵活化,通过视觉图式的构建,实现教学中双向、多向的共赢,完成向“心理定向”的过渡。
2.视觉图式与中学美术鉴赏课堂的结合要注意构建“看”的图式机制
作为一种典型的视觉文化,视觉图式的符号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不断变化着,应用该模式辅助教学时要注意不同图式变化过程中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与美术意义。尤其是课堂中,要注意让学生将图式的文化背景与内外之美相结合进行深度鉴赏,除去欣赏图式外在的形态之美之外,还要关注图式符号传承背后所传达的历史文化变迁,以这种鉴赏模式去学习、互动,无疑可显著增强学生的艺术文化知识基础,做到鉴赏时有理有据,走出以往抽象、笼统、模糊的欣赏范畴,能够明确从美术作品中寻找到具有典型特征的视觉图式展开有文化基础的美术分析,完成个人审美意识中图像符号的存储。
中学美术鉴赏课堂中学生们最主要的鉴赏途径就是眼看,和视觉图像的互动程度决定了他们对艺术之美的领悟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具有辨证思维的欣赏习惯,如学生在界定美术作品艺术类型的时候,是依据何种视觉图式进行判定;学生在看到视觉图式的时候对图像类型的界定是如何展开的;在完成视觉图像的分析与界定后,对自己所知的视觉图式又可从何种角度予以完善,以上这些都是学生在美术作品鉴赏过程中视觉主观意识与图像可产生的互动。中学美术课堂的鉴赏对象主要以大量机械复制品和平面图像为主,教师要让学生逐渐养成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过度的欣赏模式,为美术作品的角度提供更多更好的桥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师要善于应用视觉图式辅助教学的优势为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和素养服务,通过构建优质的“看”培养并巩固中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子平.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 教育导刊,2011(4):84-86.
【关键词】初中美术 鉴赏教学 教学策略
美术鉴赏课是初中美术的主要课程。它能使学生劳逸结合、提高初中生的艺术修养以及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解脱出来,领略世界之美。当然,在当前的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师教学手段单一等。所以,美术教师应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提升鉴赏课的整体教学水平。
一、创新美术鉴赏课教学方式
在传统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美术教师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渗透,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美术鉴赏课上,学生机械倾听教师传递的信息,学习方式死板单一,学习效率不断下降。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长久下去还会扼杀初中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初中生而言,只有亲自接触与实践的内容才具有说服力。所以,美术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给予学生亲自体验、创作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亲自体验创作的过程与感受,让他们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力。
美术教师需要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直观的手段化抽象的美术知识为具体。教师若能将复杂的、抽象的美术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初中生面前,让学生处在真实的美术作品当中,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活跃课堂氛围,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活跃起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术教师可以在班级举办一次小型的美术作品鉴赏会,将一些符合初中生心理和需求的作品在班级中展示出来。让学生从众多的美术作品中选择几幅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分析:分析自己喜欢的原因和这件作品的缺点。如此,既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相互分享沟通中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美术鉴赏要落实因材施教
美术鉴赏教学要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从初中生本身的发展情况和自身能力来看,初中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可以说是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美术的概念还停留在“美术等同于画画”的水平上,有的学生认为美术课就是玩的课,在课上随意打闹影响教学进度。但是也有的学生在面对一副优秀作品时可以很轻松地说出作品的作者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参差不齐的美术鉴赏水平会加大教师教学的难度,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落实因材施教原则,按照学生理解程度和鉴赏水平的高低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学习任务。在课上讲解某一幅作品时可以先让鉴赏水平教高的学生介绍该作品,再由自己进行补充;之后再向学生提供几幅彼此都陌生的作品,让不同鉴赏水平的学生参与到欣赏的过程中。这样,学生便能在相互讨论与分析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这种分层教学的方式可以减少教师教学的难度,还能让“好学生带动差学生”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既节省了教师“一对一”的教学时间,又能提升教学效果。
三、培养初中生的鉴赏能力
初中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是指学生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否拥有艺术细胞,学生是否继承了父母的艺术修养,拥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而后天因素便是指学生接触的环境,如学习环境和交际圈环境等。在后天因素影响下的初中生能否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文化知识以及社会生活经验便成为他们能够具备美术鉴赏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美术教师为了培养初中生的鉴赏能力就需要从这几方面出发,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为提高初中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术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用形状、颜色以及材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课上授课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解一定的文化尝试,教授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鉴赏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美术教师若能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便能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给学生鉴赏作品的信心。当然,教师还需要用鼓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与感受艺术作品。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上美术鉴赏课的原因在于他们怕自己表达的内容受到教师的批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提出表扬。这样,便能增强学生审美的意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鉴赏美术作品的队伍中。
总之,在初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至关重要。美术教师要明确鉴赏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利用鉴赏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不仅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还应重视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逐渐用心发现美、感悟美,并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
【参考文献】
[1] 徐大翔.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性实践[J]. 新课程・中学,2012(13).
[2] 张胜强. 浅析新课改中学美术鉴赏课的教学[J]. 快乐阅读,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