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计算的基础知识范文

云计算的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云计算的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云计算的基础知识

第1篇:云计算的基础知识范文

计算相应方案成“大杂烩”怎么办?我们可以将其归咎于复制数据管理不善,合规性要求或物联网要求,但数据存储容量正在呈指数级增长,并且没有减弱的迹象。管理有限资源里的巨大存储需求成为许多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减轻负担,许多企业已经转向云计算。

分析机构451 Research的研究调查显示了企业正在增大它们外部存储空间的范围。647位受访企业的技术与IT专业人士中,有35%的受访企业表示正在考虑立即购买云存储。

目前,只有20%的受访者的企业存储在云上,并且预计在两年内,将有33%的企业会存储在云或SaaS环境里。

这种增长有多重的原因。很多企业把云存储视为一种高效或低成本的非活跃或归档数据的存储位置,其中延迟和安全性不是最重要的。但随着云的采用率普遍增长,企业对云存储也有了兴趣。

许多云迁移是SaaS部署或影子IT的结果,而云策略被认为是一个后期零碎添加的东西。此外,具有代表性的SaaS部署与基础架构几乎没有互动,而IT企业的参与往往仅限于安全性。451 Research高级存储技术分析师Steven Hill指出,随着SaaS供应商的潜在复杂性被抽象出来,它们几乎没有考虑到策略。

这导致对云存储的相应方案成了“大杂烩”,也使得许多传统业务没有一个具有管理存储在云上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关键数据的策略。

独立评估云计算与存储需求

据451 Research调查显示,目前只有16%的受访者总存储容量的一半以上是异地存储,但这个数字预计在未来两年后将提升到26%。

随着存储容量的整体上升,这是一个显著的增长。如今管理存储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了,而分析师们认为,随着更多的关键任务数据和应用程序迁移到云,企业必须采取更长远的战略,在更广泛的商业目标背景下审查云存储。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云存储战略本身无法独立存在,存储和数据必须携手并进,因此存储策略很重要,相应的对存储数据的理解也同样重要。这强调了数据管理策略的需求,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大数据分析的时候。一旦制定了基本策略,也就到了评估云存储需求的时候。

Hill建议应该参考云策略。然,云计算已经打破了主流技术的所有里程碑。比如,CompTIA在2016云计算趋势研究中发现,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90%以上的受访者正在转向云计算,其中的33%正在全面使用云计算。然而在许多方面,云计算仍然处于成熟期的滞后状态。

Hill表示:“我们不应该将云计算视为一个二元决策,应该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它,去定义云和本地部署能为你做什么。”此外,联合多个托管云、公有云和本地私有云的混合环境不容忽视。关键是要“知道你架构的哪一部分最适合每个模型”。这一决策应该考虑到安全、集成、可管理性、性能、成本以及可扩展性这五个关键问题。

安全至关重要

安全是任何云存储策略最重要的方面。随着任务关键型应用程序和相关的数据上云,云的安全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企业必须围绕存储重新考虑安全性,并从备份恢复的常规安全思维里跳脱出来,从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角度来看待它。并不是所有备份数据都同等重要,企业应该确定哪些数据是最关键的,然后做对应的处理。

然后就是保护数据本身的问题。一个系统事实上几乎等同于数据保护,因此企业必须切实了解云供应商为保护其数据并确保合规性所采取的举措。

至少,云供应商应该为正在传输数据和静态数据提供加密,但这往往不够。最终,保护客户业务数据的责任不在于云提供商,而是公司自身确保没有数据泄漏。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可能需要采取行动来解决云计算供应商保护数据的方式――是否可以通过内部保护来增加云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或者可能转向另一个供应商以获得额外的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安全性很重要,但同时要警惕,太多或是错位的安全性可能会妨碍用户体验甚至对用户体验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寻找平衡也是重要的。

集成和可管理性

因为几乎没有企业会转向全云存储模式,所以企业必须将传统的本地存储与新的基于云的系统进行整合。

本地存储区域网络(SAN)和网络连接存储(NAS)解决方案通常采用块级和文件级存储,而云存储采用的是对象存储。两者之间的数据迁移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而且还需要可以集成这两个系统的软件。

还有云到云的组件。那些经历过有机云增长的企业,可能正在面对依托存储于多个云内具有多个接入点的数据的应用程序,而将数据从一个云迁移到另一个云可能会带来更多风险。Hill指出,即使云存储通常依靠的是基于对象的模型,除非两个云采用相同的元数据架构,否则迁移数据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它需要导出和导入。

在理想的情况下,对于终端用户,云存储应该在看起来、感觉上、执行上都类似本地存储,数据便于从一个云环境无缝迁移到另一个云环境。如果维护系统的人员不断地在修补或调整应用程序,就会导致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停机时间增加并引入新的安全风险。

提到性能,先决条件是要提高速度并降低延迟时间。而且事实上,这些因素对达到性能基准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大型文件从一个云被迁移到另一个云环境的时候。

数据必须以最小化的延迟访问的方式进行存储和备份。集成和可管理性也对性能有直接的影响。对于终端用户,访问的数据应该与任何平台上的应用程序无缝连接。

此外还要考虑可用性。451 Research的调查显示,33%以上的受访者将云计算较好的可用性和弹性列为云计算优势。这里有一个问题,云存储部署的状况是否会影响企业满足其SLA的能力。对于一些数据,一两个小时的停机时间可能影响是最小的;而对于其它数据,即使秒级停机时间的成本也可能是灾难性的。了解它们的差异性很重要,而且要确保采取措施来避免有害的停机。

云计算的成本利弊

许多企业为了节省资金而转向云计算,虽然可能降低设备成本和其它资本支出,但云存储将会增加其它费用,也可能无法节余整体成本。

然而,在2016年,许多公有云供应商大大降低了成本,预计今年会有类似的降价风潮。花点时间去重新审视正在支付存储费用的业务,以及是否满足(或超出)需求。

Hill表示,企业应当在评估成本时考虑带宽和数据迁移。存储数据的价格可能很低,可一旦开始迁移,成本可能会上涨。

不要忽视可扩展性

虽然可扩展性被编入了云计算的基本架构,但不应该被忽视。可扩展性是云计算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在451 Research研究报告中,62%的受访者表示,云和基于SaaS的服务相比传统的产品更容易扩缩容。支撑云系统的对象存储模型支持其可扩展性,但这些系统还必须与采用不同模型的本地部署相集成。

第2篇:云计算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职业技能;考试结果

中图分类号:D035.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73-03

1 引言

2011年,云南省共有1716名考生参加了2011年10月22日建(构)筑物初级消防员职业技能鉴定基础知识全国统一考试,共有3000余人参加了技能考试,其中1687名考生取得了两项成绩,均为消防控制室从业从员[1]。2012年,云南省有4批共4690名消防控制室从业人员参加了2012年1月14日、4月21日、7月21日、10月20日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能鉴定基础知识全国统一考试,全年共有4581名消防控制室从业人员参加了技能考试,其中4226名考生取得了两项成绩。结合考生基本情况,对2011年1687名和2012年4226名考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可以为用人单位选聘和培养消防员及相关学校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提供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收集考生学历、年龄、性别、生源地和考试成绩等基本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统计2011年1687名和2012年4226名考生各分数段的人数及比例、平均分、标准差等项目,计算不同学历、年龄、性别考生的人数及比例、平均分、标准差、及格率等项目。在此基础上分析考生考试成绩与学历、年龄、性别等关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统计结果

考生的考试成绩整体情况见表1、表2,考生的学历、年龄、性别结构及考试成绩见表3~表5。

3.2 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与2011相比,2012年的基础知识考试平均分略有下降,而技能考试平均分有所上升,基础知识考试及格率、技能考试及格率、综合成绩及格率有较大幅度下降,基础知识考试优秀率基本持平,技能考试优秀率和综合成绩优秀率有较大幅度上升。总体上看,基础知识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有所下降。

从基础知识考试成绩分布看,两年的优秀率相当,考生的成绩均主要分布在60~90分之间,而2012年的不合格率较2011年提高6.1%;从技能考试成绩分布看,考生的成绩也均主分布在60~90分之间,与2011相比,2012年超过80分的高分段考生人数比例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不合格率也提高了3.6%,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从学历上看,2012年首次出现硕士学历考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其他各学历层次考生比例与2011年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从考试成绩看,硕士、本科学历考生在基础知识考试和技能考试方面优势明显。

从考生年龄分布上看,考生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两年中,考生年龄结构相关不大。从基础知识考试成绩上看,50岁以上的高龄段考生成绩下降明显,20岁以下的低龄段考生成绩上升明显,而中青年考生成绩基本持本;从技能考试成绩上看,60岁以上的高龄考生成绩下降明显,20岁以下的低龄段考生成绩上升明显,20~49岁中青年考生成绩有所上升,而50~59岁段考生成绩基本持平。

从性别结构看,考生以男性为主,与2011年相比,女性考生的比例有所提高。在两年的考试中,女性考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高于男性考生。

4 结论

对2011年和2012年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参加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能鉴定的云南考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表明,与2011年比,2012年考生的基础知识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有所下降,不合格率有所上升;中青年、高学历考生取得较好的成绩,女性考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高于男性考生,这种现象与2011年相同。

参考文献

第3篇:云计算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 教学效果 因素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是一个合格的专业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计算机这门课程并不一定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重新开始。兴趣比基础更重要。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如在课堂上能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完成一定量的理论和上机作业,可以轻松地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到,对计算机怀有一定兴趣的同学,在上机操作与考试中成绩明显领先。那怎样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呢?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选取教学素材

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充满朝气,喜欢接触新的事物。老师在选取教学素材时,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他们喜欢与熟悉的内容,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有竞争性的活动与比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在课堂上开展小型的计算机知识竞赛,采用小组比赛,分必答题与抢答题两种类型,邀请学生一起参与主持与记分,学生兴趣深厚,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3.结合计算机应用实际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操作实例和任务

计算机的发展迅速,应用日新月异,计算机课程本身为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应根据当前计算机应用的主流(而不是根据教材)来选择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学生在操作任务的设计上,也应该考虑实用性原则,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操作中收获自信,提高协作能力。

4.组织相关的计算机兴趣小组

在中职学校中,可以根据开设的计算课程,开设相关的计算机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兴趣与提升能力。

二、重视“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学习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走进社会多个行业,引起了一系列的行业变革。中职院校是我国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摇篮,其教学工作的质量与实效性直接决定人才的基本素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云计算”作为一项新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进行应用,是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发展新需求,也是必要举措。通过“云计算”的应用,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入手,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对现有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进行创新,对传统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进行革除,是新时期提高教学工作实效的重要举措。

1.软件教学

在软件教学工作中,必须将“云计算”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将教学内容与新技术进行融合。在进行操作系统教学中,教师要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压缩,适当对于“云计算”设备的操作进行讲解,例如 WINDOWS 操作系统中“云计算”应用技术的讲解。在应用软件的教学上,教师可以以office 系列软件为例,通过在线办公的实现,让学生了解“云计算”技术对于办公带来的便利,通过对相关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云计算”技术的概念。另外,软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对手持终端设备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进行教学,并且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硬件教学

硬件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接触计算机时的第一部分内容。计算机硬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处理器从以往的低频、单核,发展到了现在的高频、多核,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硬件设备的出现,结合互联网技术,形成了一个新的互联网生态体系,智能电器的出现,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讲解新鲜事物,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并且展望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趋势。在硬件教学中,融入“云计算”概念,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云计算”技术对于社会生活的改变和积极的意义。

3.网络教学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改变了现代社会的信息交互方式。在“云计算”技术应用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智能设备、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满足数据处理与信息交互的需求。教师可以针对网络技术的发展进行教学,并且引入当前火热的移动网络的“4G 技术”,通过结合身边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在学习传统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网络技术发展的认识,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确保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与时俱进,让学生在日后工作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直接就业的专业型人才,毕业生应该具备某个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与技能,而且还应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具备必需的职业发展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十分普遍、应用层次日渐提高的今天,扎扎实实地学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对于中职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极寻找社会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需求,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有效提高学生日后的就业能力,让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走上工作岗位。专业内容的设置还要积极为本专业教学工作服务,并且保证教学过程的与时俱进,新技术与传统基础技术进行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拓展能力。

第4篇:云计算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云平台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出来。在新的教育形式下,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的承载主体,不断更新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水平。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广东科技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承担了全院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任务,自教研室成立以来,在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基础理论教学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教学过程中发现因地域、教育水平、家庭条件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差异,造成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差异较大。我们曾在大一新生中做过问卷调查,已学过办公系统软件有60%左右,已学过计算机网络有20%左右,学过数据库和网页制作等其他计算机知识的同学则很少。所以,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适时地整合和更新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成为必须的改革内容。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修订课程标准。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5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对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定位、目标、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做了分析和规划。依据白皮书,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更加系统、深入地介绍一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术与方法,并配合相应的实验课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保留原有比重,比如计算机的发展,二进制等知识,作为本科生课程,是不可削弱的。

2.操作系统知识。对于Windows的基本操作,许多学生使用操作系统已经不是难题,应重点讲述操作系统的管理功能。

3.计算机硬件知识。现在科技发展迅速,大学生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逐年加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硬件维护知识成为必然需求。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加大了该部分的知识比例,单独建立新章节,完整讲述计算机硬件知识。

4.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知识。作为文字处理软件WORD,一些基础知识可以略过,但是对于一些高级应用,比如表格操作、格式与排版,目录与索引的使用,应适当加大授课比重。对于电子表格EXCEL,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一般表格的编辑,因此这部分可重点讲述公式、函数与数据管理功能。而对于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因为自学容易,操作容易,所以可以用一次课时间介绍,重点讲述动画方案与自定义动画部分。

5.网络基础与Internet知识。简单介绍网页浏览、搜索信息、下载文件等当前学生最熟悉的知识,加强网络基础知识、硬件设备和协议软件以及联网的方式方法知识的讲述。

6.多媒体应用技术知识。这部分对学生来说是零起点,可重点讲述声音、图像的数字化以及数据压缩的原理,介绍相应的多媒体文件格式,至于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不宜在这门课占用课时,可单独设课供学生选修。

7.计算机安全知识部分和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知识。这一部分单独建立章节,计算机安全知识知识和工具软件的使用讲述可方便学生们更合理的利用计算机。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快速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教学中,我们采取理论和实践既分离又结合的教学方式,即课堂教学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将研究性课堂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操作类的实验和验证性的实验等要求学生在实验教程的指导下,基本能独立完成。随着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在实践环节中逐步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平台的建设

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核心内容。如何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教育者为中心,除了体制、管理等诸多因素外,一个基本的客观条件就是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资源的改革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2012年下半年投入利用了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这个平台中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空间中的居民。

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交流”、“协作”等要素一并构建,构建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动态学习模块。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以适应青年学生倾向于利用网络接收信息、对所学内容进行筛选的个性心理需求和学习习惯。网络课程只是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的一个子模块,这个模块可以包含有相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的所有信息,同时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还包括其它的交互模块、课堂魔方(教学管理与评价模块)、快速导航模块,其组织结构是非线性呈现的。

1.构建课程动态学习模块: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网页制作技术,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体系向网络课程教学体系转变,向学生提供以项目内容为单元的教学文档以及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重要概念,并根据教材变化和教学需要及时进行增减或更新,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或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2.教学交互模块:通过自定义云平台中的模块来设计协作式的问题解决机制,为师生、学生之间提供各种在线交流沟通的途径或工具,如创建课程学习俱乐部、发私信、留言板和发微薄等在线交流。

3.课堂魔方(教学管理与评价模块):主要包括在线题库与试题管理、在线作业与测试记录、交互模块中的自由讨论记录、成绩查询等。

4.快速导航模块: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链接网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讨论专题。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计划”和对重要知识点或学习内容的超链接等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框架”,提示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的操作程序或步骤、学习进度、学习方法以及测试的反馈信息和成绩查询等。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在根据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做了一些设想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2,(5).

2]高丽平,刘姝.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改革及分层次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1,(16).

[3]牟连佳,梁皎,李丕显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

[4]叶惠文,杜炫杰.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J].教改纵横,2008,(2).

[5][美]斯特弗,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云计算的基础知识范文

 

0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承担着向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任务。其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学习,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适应互联网+云计算高速发展的社会,适用于能力本位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第一年就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系统地教学,充分实现计算机应用服务专业发展的目标。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教的方面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是在机房讲授,一般是边讲边练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较为宽泛,大多采用案例实现office办公软件的实践教学。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采用学大纲,相同的教程,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授课模式,相同的试卷统一考试,直接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过于偏重基础知识与通用技能,忽略了计算机服务于专业的教学理念,无法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此外,教学内容选取不恰当。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多采取项目教学案例,以任务为驱动,完成实践内容的教学,但所选取项目多以验证性为主,经常缺乏职业背景,因此学生学习完成后仅是可以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无法与专业应用相联系,影响了学生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些专业中影响尤为明显,例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此后的学期学习《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课程,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其他专业有很大不同,尤其在Excel电子表格教学方面的要求大幅度提高。

 

其次,从学的方面讲,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地域的不同,学生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也不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中学授课的程度也不同。现在高职学生有的来自于普通高中,有的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有文科类也有理科类专业,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参差不齐,而有些地区的普高生甚至是计算机基础知识“0基础”。然而学校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中一般以大多数学生的进度为标准,有基础的同学“吃不饱”,而基础差些的“吃不了”。此外,很多学生对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的心理,没有从根本认识到21世纪的职业人,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已经成为职业生存的基本工具。

 

2 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教学中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对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终生需求,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教学和考试内容要求不同,重点需要注意其专业需求。“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发展。

 

在每年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及时与各个专业负责人进行沟通,有效完成专业对接。按照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需要相对应,使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制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计划时,请各位专业教师一起参加制定,根据专业需要提出对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深度所应该达到的要求,然后对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做出调整和修订,以创建不同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基础知识模块”,另一部分是按不同专业要求制定的“专业应用模块”。

 

①在“基础知识模块”设计方面,要求课程内容需要覆盖如计算机基础常识、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计算机病毒防护和安全等基础理论;实践内容还是以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为主,提高学生的办公能力。

 

②在“专业应用模块”设计方面,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选择与其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在实现这一目标中,需要计算机的专业教师和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专业的交叉和融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围绕着以专业为导向,重新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形式,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重新整合和重组其相关课程。新体系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实现了知识整合、交叉安排,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服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精心设计案例,适应专业特点。通常,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进行反复斟酌和思考,同时要注重本专业的需求,注意案例中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如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财务报表”“工资表”等案例,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了解了财务相关报表的制作,从一入学就意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课是为了解决以后专业课学习的问题,是服务专业的必备工具。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软件”时,设计案例主要围绕的是财务相关的公式和函数,多使用数据分析和视图等工具,提高学生在“Excel电子表格”方面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讲授“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时,可以利用PPT内容提示向导、母版的改造、图表的插入等操作,制作财务报告幻灯片,向领导介绍财务状况等。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专业服务奠定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方式不仅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专业可以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体系。实训课程的设置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实现,在设计项目时,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专业的实际应用,不要为了设计项目而设计,而是要真实贴近工作岗位。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充分使用微课慕课等形式拓展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学校的相关站点提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件、习题、视频等资料,方便学生获取。目前微课形式在各个高职院校普遍开展实施,通过十几分钟简单而精炼的视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到一些基础而常用的技能,充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展了学生课堂外的动手实践内容。

 

3 结论

 

根据多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专业为导向”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使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更有目标地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6篇:云计算的基础知识范文

1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别较大

现如今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与应用,部分中小学生已经接触计算机,甚至部分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并且现在很多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就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不一样,造成踏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层次不同。大一学生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天壤之别。有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娴熟的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已经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有部分同学,来自偏僻落后的农村,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薄弱。目前院校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水平能力层次有差异,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无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基础扎实的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已经掌握了,不需要认真听课。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听得云里雾里,逐渐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及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1.2教学目标不能和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衔接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除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外面,其余专业的学生都统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该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模块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的使用、Word2010的使用、Excel2010的使用、Powerpoint2010的使用、Internet的使用、计算机安全与维护的基础知识等。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过于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过于广泛。非专业的学生本身相对薄弱,学习起来十分费劲。并且该课程知识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能很好地衔接,这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3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如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方式普遍是由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和知识,接着操作演示,最后才是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践操作演练,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帮助。但是在理论部分,教师在讲解知识点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不乐意学或厌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操作部分,E-learning教学系统陈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及视频演示,所以,学生就根据操作步骤按部就班的操练,其操作结果近乎相同。这样,学生无法开发想象力,以及拓展与延伸学生的知识点。

1.4教学效果欠佳

目前,担任此课程的没有一线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等课程不熟悉,更不掌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情况,这样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很难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很难准确的定位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造成教学效果欠佳。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及时更新软硬件资源

软、硬件教学资源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先提条件,故为了顺利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务必要及时更新教学软、硬件资源。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及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才能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体现出“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力争让学生所学即所用。

2.2采取分级教学

新生入校之后,教务处组织全校计算机基础测试,依据测试成绩进行划分班级,依据不同的班级,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应略有不同。在教育教学课堂中,依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授课进度尽量放慢些,要详细讲解知识模块,然后再让学生实践操练,巩固所学知识,另外,还要腾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这样日积月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而对于基础扎实的班级,除了讲解课程的知识点之外,还要拓展及延伸知识点。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教学课堂效果。

2.3加强教师培训

针对担任此课程的教师要定时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网络信息最前沿的知识,十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外,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各个系部属于考查课,期末总评成绩由授课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按照相应的比例计算得出,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采用无纸化考核,但是没有及时更新试题库的知识,知识点比较陈旧。学校应该针对这一门课程设计开发出标准化考试系统,针对传统纸质考试的不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智能化,设计开发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标准化考试系统,采用标准化考试系统,建立知识点试题库,对试题库进行科学、高效、经济、灵活的管理。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试系统操作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计算机知识越来越受到青睐。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贾遂民,张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郑州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7):71-73.

[2]朱鸣花,赵铭伟,赵晶,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第7篇:云计算的基础知识范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水平的普及,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重视大学生计算机的操作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通过计算机课程的科学合理设置和优化,实现符合新形势和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差异巨大。伴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推广,计算机基础作为辅助学科列入到各地中小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计划当中,约有75%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过相关培训。但由于计算机水平不作为升学和考核的依据,加之各个地区及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水平不尽相同,所以刚入学的高校新生,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由此导致高校组织计算机教学面临很大困难,凸显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模式与个体差异的实际矛盾。

(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佳。作为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公共基础课,一方面,学生尚未从高中教师单向授课模式中走出来,忽视计算机知识的实践的重要性和应用性,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依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学习目标单一,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从IPv4升级至IPv6,从vista到win7,从led到iphone的热销,从wifi到4G,甚至于云计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多数高校教材版本老旧,内容与社会脱节,使得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最新专业、行业资讯,所学知识难以适应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趋势,学习成效较差。

(三)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缺陷。在很多高校,为了解决基础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通常授课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授课过程缺乏互动性,学生也没办法对所学知识和操作有一个较为系统性的认识。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分专业、分层次、分重点的分级制改革。推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层次学生情况来制定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方案,实施分级制的改革。基础课教学针对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重点强调计算机与本专业的结合。艺术类专业侧重多媒体处理;语言类专业侧重办公自动化操作;会计类专业侧重数据库和网络基础;酒店和旅游类专业侧重电子商务等等。在满足基本授课知识点的同时,注重专业和行业相关知识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结合。按照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不同掌握程度,进行分级教学。将部分在高中时期参与过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考核,热衷最新IT资讯并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同学划分的A级,将部分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薄弱,甚至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同学划分到C级,更多介于这两个层次中间的为B级。不同层次的教学重点和要求有所不同。C级注重基础,A级突出应用。在授课中尽可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学模式。

(二)建立双目标双模块体系,引入机动课时的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以计算机一级考试考纲为指导的基础理论体系和以行业、生活方式为指导的应用操作体系。随着高校计算机考证的普及性和适用性,和社会岗位需求,以计算机一级考试考纲为指导的基础理论体系更好的实现了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目标。而以行业、生活方式为指导的应用操作体系的建立,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例如Android操作系统,智能手机,4G网络服务等热门关键词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应用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学期初和考核前各抽出一学时机动课时,用以向学生介绍当前IT热门关键词汇和含义,主流技术和普及性,以及变化趋势和行业动态。以此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应用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宜采用任务驱动法、网络环境平台建设和案例教学等综合的教学手段。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和重点考核的基础知识,应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对于office集成的若干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软件应采用案例教学方式,用一个完整的案例使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有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而对于变化和更新快速的知识,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究和综合搜集整理归纳信息能力。课后可以分团队,以项目小组形式完成相应的任务目标。以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同学的学习热情,更好的保障了教学效果。总之,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为了更好的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理解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的变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能够利用相关工具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深入而持久的工作,我校尝试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制定符合新形势的最优策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专业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第8篇:云计算的基础知识范文

计算机应用论文3000字(一):基于专业融合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如何将专业特性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中,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职计算机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鼓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出发,提出了基于专业融合的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内容课程教学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一)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征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和《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编写而成的。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数据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和因特网应用(Internet)。

这些内容相对固定不变,局限于传统概念和理论知识,跟不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速度。当前,多数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用上述通用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但职业教育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如护理、药学专业,选择通用的计算机教材,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过大,应用技能比重偏小,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内容几乎没有。这种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阻碍教学有序开展

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条件较好的中学,有的来自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有的学生能熟练上网查找资料、下载文件、听歌看视频等;有的学生则基础薄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不深,打字练习时“一指弹”现象普遍,甚至连双击鼠标或右击鼠标都存在困难。基础差距严重阻碍了计算机教学的有序进行。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专业特征的分析

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日常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对学生所学专业或其他学科知识了解不深。“隔行如隔山。”例如,护理学和药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若不了解护理学和药学专业特征和岗位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将专业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进行具体教学实施时,需将不同学科、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前期设计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理论知识和概念,要紧跟时展,依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岗位要求进行。以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教师要定期深入医院和药房与专业教师商讨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专业岗位中的应用现状,及时体现到课堂内容教学中。例如,护理工作岗位中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技术、药房数据记录处理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例如,Word图文混排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包括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教师可以利用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海报”的方式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对任务进行简要说明,明确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疑难问题时可采用的方法。具体如下:学校宣传部接到任务,要到海城镇10所小学开展“保护眼睛”宣传活动,请学生们为他们设计宣传海报,要求版面美观。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知识点的操作。其中,文本框像一个容器,可放置文本、图形和表格等内容。为了美化版面,突出设计内容,可以通过为海报添加图片来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字内容,图片可以从剪贴画库、网站或本地磁盘中获取,再通过美化修饰图片增强排版效果;文档标题使用艺术字,可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视觉效果。这样的综合实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能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点,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宣传海报制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二)课堂教学实施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师在了解班级情况的基础上,可使用分组互助教学方法,组内进行“一对一”帮扶对,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对教学课程和课堂作业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不同层次划分,准备基础篇、提高篇和拓展篇的导学案和课后作业,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相应的内容。基础篇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这是最低要求,提高篇是鼓励学生参与,拓展篇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以便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EXCEL创建工作表”教学时,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具体任务发送到学生端,要求学生编辑“住院费用一览表.xsl”的列宽和格式设置,并且完成序号和20位“合作医疗证号”的输入并提交给老师,教师收到作业并加以批改。课中教师将作业情况总结归纳,请完成作业较好的学生演示工作表格式化的操作步骤、演示合并单元格等;教師强调自动填充功能的使用方法,解决输入多位数字时不能在表中显示的问题。对于课前、课中、课下的个别问题,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络平台发帖提问。

混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手段已成为主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包括微视频、课件、导学案和网络资源等,也解决了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注重对学生操作的能力培养,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时要结合线上课程资源进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条件,鼓励学生整合问题,自行探究难点。

在课程实施环节,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演示,明确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对技巧性的操作进行演示,将操作中的重点或难点设计成小任务,让学生模仿练习。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定期推出课程资源,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供精品课程或相关教学实践项目,发挥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和直观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质量。例如,运用因特网教学时,将药方搜索融入其中,运用幻灯片教学时,从未来的职业特点及职业道德入手制作幻灯片,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的专业角色,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课程评价反馈

灵活多元的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尽可能设计全面精准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考核,如结合学校网络平台中的平时学习记录、作业完成情况、专业教师的相关内容反馈等进行评价。合理设置分数比例,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践素质为目的来设计评价方式。

三、小结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形成了与专业融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但多样化的专业差异、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同专业的发展诉求是客观存在,如何将不同领域的内容细化具体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还需要持续调查分析。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专业融合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如何将专业特性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中,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职计算机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鼓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出发,提出了基于专业融合的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内容课程教学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一)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征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和《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编写而成的。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数据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和因特网应用(Internet)。

这些内容相对固定不变,局限于传统概念和理论知识,跟不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速度。当前,多数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用上述通用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但职业教育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如护理、药学专业,选择通用的计算机教材,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过大,应用技能比重偏小,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内容几乎没有。这种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阻碍教学有序开展

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条件较好的中学,有的来自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有的学生能熟练上网查找资料、下载文件、听歌看视频等;有的学生则基础薄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不深,打字练习时“一指弹”现象普遍,甚至连双击鼠标或右击鼠标都存在困难。基础差距严重阻碍了计算机教学的有序进行。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专业特征的分析

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日常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对学生所学专业或其他学科知识了解不深。“隔行如隔山。”例如,护理学和药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若不了解护理学和药学专业特征和岗位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将专业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进行具体教学实施时,需将不同学科、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前期设计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理论知识和概念,要紧跟时展,依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岗位要求进行。以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教师要定期深入医院和药房与专业教师商讨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专业岗位中的应用现状,及时体现到课堂内容教学中。例如,护理工作岗位中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技术、药房数据记录处理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例如,Word图文混排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包括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教师可以利用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海报”的方式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对任务进行简要说明,明确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疑难问题时可采用的方法。具体如下:学校宣传部接到任务,要到海城镇10所小学开展“保护眼睛”宣传活动,请学生们为他们设计宣传海报,要求版面美观。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知识点的操作。其中,文本框像一个容器,可放置文本、图形和表格等内容。为了美化版面,突出设计内容,可以通过为海报添加图片来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字内容,图片可以从剪贴画库、网站或本地磁盘中获取,再通过美化修饰图片增强排版效果;文档标题使用艺术字,可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视觉效果。这样的综合实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能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点,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宣传海报制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二)课堂教学实施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师在了解班级情况的基础上,可使用分组互助教学方法,组内进行“一对一”帮扶对,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对教学课程和课堂作业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不同层次划分,准备基础篇、提高篇和拓展篇的导学案和课后作业,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相应的内容。基础篇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这是最低要求,提高篇是鼓励学生参与,拓展篇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以便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EXCEL创建工作表”教学时,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具体任务发送到学生端,要求学生编辑“住院费用一览表.xsl”的列宽和格式设置,并且完成序号和20位“合作医疗证号”的输入并提交给老师,教师收到作业并加以批改。课中教师将作业情况总结归纳,请完成作业较好的学生演示工作表格式化的操作步骤、演示合并单元格等;教師强调自动填充功能的使用方法,解决输入多位数字时不能在表中显示的问题。对于课前、课中、课下的个别问题,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络平台发帖提问。

混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手段已成为主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包括微视频、课件、导学案和网络资源等,也解决了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注重对学生操作的能力培养,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时要结合线上课程资源进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条件,鼓励学生整合问题,自行探究难点。

在课程实施环节,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演示,明确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对技巧性的操作进行演示,将操作中的重点或难点设计成小任务,让学生模仿练习。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定期推出课程资源,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供精品课程或相关教学实践项目,发挥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和直观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质量。例如,运用因特网教学时,将药方搜索融入其中,运用幻灯片教学时,从未来的职业特点及职业道德入手制作幻灯片,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的专业角色,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课程评价反馈

灵活多元的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尽可能设计全面精准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考核,如结合学校网络平台中的平时学习记录、作业完成情况、专业教师的相关内容反馈等进行评价。合理设置分数比例,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践素质为目的来设计评价方式。

第9篇:云计算的基础知识范文

 

随着我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积极采取灵活务实的军事外交手段来提升国家和军队的国际影响力。为外国军队,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军官,是我国军事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军软实力的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

 

1 外训教学的主要特点

 

外训教学是外训工作的重要部分,外训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外训工作的成败[3]。有别于内训教学,外训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1 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其他语言为辅

 

虽然外训学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人种,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大多用英语交流。因此,在外

 

训教学中,教员应全英语式教学,这就要求外训教员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此外,也存在一些外训学员不会英语,用他国语言交流。那么,不就需要译员作为中间的纽带,将授课内容传授给外训学员,还需要教员与译员的密切配合,良好沟通。

 

1.2 外训学员的差异性

 

来自不同国家的外训学员在经济水平、文化渊源、宗教信仰、学历层次等有一系列的差异[3]。外军学员都是各国国家经过严格的筛选与考核而推荐来受训,因此学员具有良好的理论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但由于各国经济水平、宗教文化、军事力量不同,所以导致外训学员呈现着以下特点: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国情军情文化习俗及宗教信仰不同、学习目的和意义不同。

 

2 开设《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外训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未来的战争必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陆海空的联合作战。鉴于计算机技术在军事战争中发挥的重要地位,我校对外训学员开设了《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这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为提高外训学员的计算机水平、为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外训学员奠定基础。以下从两个方面探讨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2.1 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战争更趋向于陆、海、空的协同、联合作战,计算机已经成为战场信息传输的神经系统,在作战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外训学员开始这门课程,一方面,让他们更系统的学习计算机各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让他们从实际应用出发,提高对计算机的实

 

际操作能力,包括对常用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通用软件的操作以及基于网络的编程等。最终,待外训学员回国后,可以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迁移到自己国家,并在各自国家的军事战争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 外训学员对《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应用》具有浓厚的兴趣

 

我校的外训学员是经过他国国家层层筛选推荐培训的,具备良好的军事素质、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4]。在计算机领域,外训学员对计算机各类专业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计算机网络编程及各类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具有强烈的兴趣。外训学员学习方向和目的明确,他们渴望掌握娴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渴望能将所学计算机技能应用到日后的军事工作中。

 

3 实施《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外训课程的有效教学手段

 

3.1 实施分层次教学

 

由于各国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外训学员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统一的教学模式

 

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外训教学需求,所以分层次教学已成为外训教学改革的首选。我们很早就对《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应用》开始尝试了分层次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措施分为:首先,在外训学员入校后,采用下发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是否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及其主要内容、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的了解与掌握程度、对哪些计算机专业内容有浓厚的兴趣,问卷调查采用选择与问答相结合的模式进行。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已经掌握外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将授课内容分为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基础课程主要针对基础知识较差的外训学员开设,包括常用的办公软件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高级课程主要针对基础知识较好,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外训学员,开设程序语言设计等课程。

 

最后,在同一班次、同一课时开展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产生“个体歧视”的错觉。为了避免外训学员产生“歧视”这种情况,并没有将外训学员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而是在同一班次同一课时同时开展基础教学和高级教学。首先对外训学员授予基础教学,并布置基础教学任务。对在课上可以快速熟练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外训学员给予高级课程的授课和指导。

 

有效采取分层次教学可充分地调动了外训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提高了课程授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实践检验,达到了良好的预期目标。

 

3.2 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该课程的授课内容覆盖面广,包括计算机的各类基础知识。例如,office办公软件、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数据库、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等理论知识,可以让外训学员充分掌握和理解计算机的各类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外训学员的计算机基本素质、拓宽知识面。

 

该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外训学员,授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Flash动画设计、数据库编程和计算机网络编程等内容,提高了外训学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了外训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

 

3.3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外训学员,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对于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外训学员采取研讨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外训学员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外训学员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

 

3.4 鼓励外训学员参加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类活动

 

我校每年都开举办计算机文化节、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等活动[5]。鼓励外训学员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可充分提高外训学员的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锻炼外训学员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方面外训学员更好的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3.5 考核方式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应用》这门课程在考试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笔试,将课堂表现、课程实验、课后作业、期末测试纳入课程最终成绩,课程最终考核成绩=课堂表现(10%)+课程实验(30%)+课后作业(10%)+期末测试(50%),充分考查了外训学员的综合能力。

 

基于上述有效措施,《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应用》课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外训学员在学校举行的各类计算机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4 实施《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外训课程的几点思考和设想

 

虽然本课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外训学员计算机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尝试以下教学手段。

 

4.1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手段,可提供给学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自主学习。因此,将授课内容制作成网络教学资源已是大势所趋。网络教学一方面为外训学员提供了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让外训学员根据各自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借助这个平台,可以方便外训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4.2 积极采取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大学将发展MOOC作为学校的“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共享,以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6]。因此,在外训教学中开展MOOC和翻转课堂混合的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拆解课程内容,丰富课堂活动,促进教员和外训学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效率。 当然,将MOOC和翻转课堂混合的教学模式必须考虑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翻转课堂活动及在线学习行为与课堂教学行为三方面的衔接关系。

 

5 结束语

 

本文从外训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课程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在课程实施过程采取的有效教学手段,并给出了在未来外训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的创新性教学手段。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