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

农业农村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农村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农村的发展

第1篇: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农业发展

农村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经营管理对于推动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效的促进农村经营管理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现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经营管理的现状

(一)农村经营管理尚未完善

在我国,农村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经营制度就是以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营的基本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使得农村经营取得了一定的大发展。加之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基础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尽管农村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经营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经营管理体制缺乏创新

现在我国实行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农村经营的一大突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亟需新的活力促进其发展,促进管理体制的创新已经成为农村经营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经营管理的实现形式较落后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频繁,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渐渐的受到相关专家和学者的注意。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相对较为单一,面对现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农村经营管理的实现形式较为落后,不利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较缺乏

要想完善农村的经营管理,实现农村农业的大发展,需要有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来进行专业化的农村经营管理。但就当前我国的农村管理形式来看,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极其缺乏专业的农村经营管理人员,使得一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而未能进行农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致使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二、农村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认识不够

农村经营的管理层面对农村的经营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管理层人员认为在农村进行专业的经营管理是没有必要的,农村的发展只要按照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缺少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认识,对农村的专业化经营意识淡薄。

(二)农村土地规模化程度较低

我国实行的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多数的农民都是以小家小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村的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较高,致使农民的经济效益增长较慢。

(三)农业发展的科技化程度较低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支持。近年来随着打工热潮的出现,广大农村的劳动力资源都涌向了城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少并且质量较低,很难实现农村地区专业化和机械化的生产,加之受固有观念的影响,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

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将从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科学合理的整合农村地区的土地、资金以及人才和市场资源等,利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相关部门通过组织农民,在自愿、自主的条件下成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增进政府和农民间的沟通,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发展的进程。

(二)加强管理层的相关意识

管理层是我国农村地区农村经营发展的基础,只有管理层充分的认识到农村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的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的宣传,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同时,积极的组织管理层人员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的学习,使管理层人员深入地了解农村经营管理给农村经济所带来的影响。

(三)提升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加快了信息化管理的步伐。积极推进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水平,推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高农村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相关部门积极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建立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交流平台,促进各地区以及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同时针对农业经营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提高农村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第2篇: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应定位于“富农”教育,而不是“离农”教育 ,但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则刚好相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为此,应做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等方面真正落实农村职业教育“以农为本”。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只有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在发展进程中存在多种问题,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质,把握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并据此剖析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探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之原因探析——“脱农”

农村本来就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受种种因素制约,比如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供求矛盾突出等。无论是何种原因,它的存在都会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弊端重重,发展缓慢。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每事每物都是矛盾体,都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该做的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争取利益最大化。所以,我想,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更应该从它自身去找原因,反思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针对问题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大力解决问题或者把问题最小化,而不应仅从外界找借口,否则永远不会有发展,只会在倒退的基础上进一步倒退。只有切实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才会带来发展。从这点一切入,我主要分析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不得不提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偏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歧视:相当多的人认为普通教育是正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落榜生”教育或“差生”教育,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另眼相待;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因此抬不起头,觉得低人一等。为什么这些家长会有这种思想呢?固然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但是职业学校是否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呢?是否考虑过怎样扭转这种局面呢?或许考虑过,但是否是以广大农民的利益为重呢?为什么家长不相信职业学校会带给自己福音?家长都希望子女读书后能够有个好的工作,但是目前家长们看到的却是,大批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被输入沿海发达城市,美其名曰“分配到位”,之后就不管学生死活,一年半载之后,又有大批学生重返家乡成了待业青年。如此结果,家长怎能把希望寄托到职业学校上?这是否正是学校的不负责任呢?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学校甚至是对整个教育事业的不负责。学生和家长从职业教育中得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自然就放弃选择职业学校,放弃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也就意味着农村的发展仍会发展缓慢,农民意识仍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更是岌岌可危,一旦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套,农村谈何发展?面对这样的困境,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呢?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本无目的,因为有了需要才使它有目的。”职业学校的课程是否为农民所需?这就涉及到了我接下来要谈的问题,即: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真正体现了“以农为本”?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其初衷相差甚远。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重点,不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有具有一定农业技术专长和经营管理基本知识的现代农民,而主要是应和学生和家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择业观念。为发达地区培养廉价的打工者,培养的学生是完全脱离农民身份的保安、软件设计员、数控机床操纵者之类的人才,忽视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新型农民的需要。这种严重的离农课程内容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说,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是“富农“的教育,但在现实中却成了“伤农”的教育。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是用农村的教育资源为城市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实用技术人才,他们往往是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而得到的不是等价的报酬。这样只能使农民近期内增加了现金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但从长远看,是“富”了城市而“伤”了农村。

由此,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言而喻,但是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发展过程中却壁垒重重,我们不得不深思: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农村职业教育脱离了“农”,怎样为农服务?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问题,探析了问题,怎样从问题的实质,去解决问题?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如何“以农为本”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要在农村更好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首先就要让职业教育为农民所认识,认可和接受。农村职业学校可以专门组织一个下乡小组,深入农村,进入农家做家长和学生的工作,让“科教兴农”思想渗入农民意识中,让他们明白,农村职业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进而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同时,在农村定期开办农业知识讲座,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甜处,从而转变以往“不受教育也能种田种地”的观念,学习科学种田,科学务农。农村职业教育要做到“以农为本”,转变思想是最基础的工作,是下一步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更是所有农村职业教育者的首要义务。

(二)课程设置要“以农为本”

农村职教必须立足于农村,与农村经济社会紧密融合,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对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诸多弊端,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力争开创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1.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培养实用型人才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农村是以农业为自己的支柱产业,第一产业的专业与课程不能弱化或删掉,只能改造和强化这类专业和课程,才能使农村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在搞好第一产业的同时,应大力开发第二、第三产业,开发与此相关的课程,培养与此相适应的学生,以便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要兼顾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专业结构的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把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合理调整原有培养目标,培养两个“新农民”,既培养科学兴农、建设家乡的“新农民”和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创业经商的“新农民”。

2.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积累资本。就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形态而言,我们不能将观念局限在必修课程的建设之上。不管哪个岗位,都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把所学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更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在现代化职教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的开发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包括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点以及能够体现个人特长的选修。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起对专业的理解,又能照顾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促使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三)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大力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的“以农为本”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指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如何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习化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时刻都处于求知状态,不断的充实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只有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村的更容换貌做出贡献。

1.为了满足除义务教育之外的所有青年人的多种学习需要,为了帮助他们逃脱事业的威胁,学校应树立市场意识,设立专门的市场分析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来合理设置专业,对所需专业和所需毕业生的数量进行分析预测,从而确定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并且吸引私人企业和社会团体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在与企业签订“人才订单”后,对学生的在职表现要跟踪调查,允许他们“回炉”以跟上技术上的发展,为自己培育市场也为企业的发展解除后顾之忧。必须特别关注不断增多的期望返回工作岗位的农村下岗职工,关注不适应现行工作之工人的再培训,应该建立一个更为广泛和灵活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包括公立和私立的,通常是两者的联合。

2.改革招生制度,扩大入学口径,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改革招生制度是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和适应性的重要措施。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实行更加灵活的招生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免试招收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年,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和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同时,要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及时为毕业生传递工作信息,给予工作选择指导,保持与离校单位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联系。如果农村职业学校能够对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学生就会对学校多一点信赖,有了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指日可待了。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500万人到6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犹如建造一个容纳和调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既可延缓和降低劳动力的供给和新生劳动力进入市场,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够提高青年农民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村事业的建设添砖加瓦。可见,农村职业教育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第3篇: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

一、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

在农村集体经济中,财产是集体成员共有的,任何个人不得私占、挪用。但还是存在一部分村领导干部,肆意挥霍公款,大吃大喝,对财务管理工作十分懈怠,村务不能做到公开透明,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财务审计工作没有严格落实到位,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尽到有效监督和严格查处的职责,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对财务管理工作不以为意、肆意乱为。因此,将财务审计工作落到实处,既能发现农村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又能端正领导干部观念,加强廉政建设,还能有效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当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指导标准和依据,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等给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提供了大的方向,但仍未有符合地方,属于地方自己的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在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缺少规范,也并未实现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和制度化,进而导致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观念淡漠,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大大消减了执行的力度。1.1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或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很多农村都存在的问题。监督、约束机制的缺乏,导致很多村会计不清楚自己的职权,或者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确,村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由一人兼任;一部分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部分资金,却完全无视会计制度,长期不向会计报账;没有建立资产总账和明细帐,缺失有效监督,很多资产支出去向不明,使得审计时缺少依据,无帐可查;还存在部分收入不入账、多报少支、重复列支,财务不公开透明等等管理弊端,甚至于有的村连正规账簿都没有。1.2审计工作不受重视,执行力度不够。外部有效规章制度和执行标准的缺乏和内部观念淡漠等都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一直以来都不受重视,工作开展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按农业部规定,农村的财务审计工作由县级以上经管部门负责,实际上却有很多省市的农村经管部门职能不明,县市级农村经管部门职能混乱,导致农村审计工作停留在查明经济状况,出具审计意见上,而不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经济监督和惩治。2.人员素质不过关。一方面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没有清醒认识,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恪尽职守,散漫懈怠,流于形式,财务审计工作执行不到位,对农村财务审计没有科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规范记录;审计过程不时掺有复杂的利益关系,程序不不规范,对于审计结果也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理;一方面缺乏农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很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素质低,在审计过程中缺乏专业性,工作粗糙,不能达到审计要求。3.审计的农村财务账目不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审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都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了基础和保障,但在落实审计工作的时候,不免有很多村由于管理弊端和财务乱象等导致财务账目混乱、信息缺失等,为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带来极大不便,找不到有效核实依据。

三、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建议

1.健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有关国家部门应明确全体村民村级财务审计委托人的主体地位应该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合同审计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规定》等,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本地的,具体的财务审计相关规章制度、管理细则以及规范的审计程序和指导标准等来规范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和领导干部职权,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认识。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忽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依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跟不上时展的落后观念造成的。因此,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相关各级部门、村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都了解财务审计工作的必要性,认识到其对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的权力和义务,发挥各自监督、管理、查处、配合的作用,相互协调配合,保障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3.强化农村财务审计队伍。财务审计人员思想认识高、专业素质强,是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应经常对审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思想认识和专业水平,加强政府审计队伍建设,同时赋予村民真正的民力,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注重村民对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政府审计队伍与村民审计队伍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4.加大村务公开透明度,扩宽村民监督渠道。作为农村集体经济,本身村民就对其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大财务公开透明度,既保障了村民的权力,也能对村里的财务支出进行更直观有效的监督,促进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杜绝中饱私囊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可以通过开设政府接待日,开设政府信箱、村务公示板等拓宽村民监督渠道。5.注重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如上文提到的,农村财务账目不规范给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提高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和对相关法规政策的掌握也是提高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效率的必要举措。可由主管当地农村财务审计的部门或村领导干部组织定期培训和相应的专业考核,提高其专业技能,规范财务账目,为财务审计人员提供清晰准确的账目信息作为审计依据。6.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目的就是要确保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方针和财务法规的有效落实,保证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并通过检查审计对其经济活动展开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促使其加强管理,维护集体经济利益,保障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对不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错误行为要及时纠正,对违法乱纪、行为要严肃处理,这样才能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引起大家重视,为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第4篇: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诱致性制度变迁

【 abstract 】 from the current rural deep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analysis of two system innovation and change reason: and from the power of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 induced resistance, institutional change, way, regional structure chang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ulsory system change in six rur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ilar and related; Fina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both and mutual benefit, then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rural modernization thought: rur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rural synchronized advancemen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 keywords 】 rural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Non-independent system change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县(市)城的城镇化过程,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个农业人口脱离农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并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比重和非农产值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相比,农村城镇化主要是在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等民间力量推动下、由市场力量诱导、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是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方面,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方面。农业产业化,简而言之即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逐步实现农业产加销环节的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企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业化、流通市场化和产业一体化,最终将农业由传统产业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进程。

从表面上看,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是两个不同的经济社会范畴的概念。然而,透过概念的表象,从制度创新和变迁的机制考察,两者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方向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从实施的状况看,两者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的演变上相互影响和推动,成为继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变迁后的更加深刻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两者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联系密切、相互推进的两个过程。

制度创新的原因:

1.1 转轨时期农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在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目前的农业经营状况和城乡结构存在着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表现为:

第一, 农业生产力仍然落后。长期以来农业的弱质产业特性表现:(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为地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割裂,农业留下了产中环节,局限于初级产品生产,单纯的原料生产比较效益低,而增值效益高的农产品加工和运销环节则归于工商部门;同时给产加销各环节之间带来种种难以协调的矛盾。(2)农产品商品率不高,自给半自给经济仍占相当比重。(3)农户分散经营造成规模不经济,缺乏竞争能力;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多,交易成本高,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4)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国有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欠佳,对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下降,全社会对消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支付能力的约束等状况显示:欲从外部大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难度很大。

第二, 农村就业问题巨大,劳动力转移步履艰难。农村改革给农民带来经营自的同时,也使长期滞留在农村的隐性失业显性化。

第三, 农村城镇化滞后于乡村非农化的进程。从理论上讲,城镇化与乡村非农化的进程客观上应当是一个相辅相成、同步推进的过程,而实际上两者运行的状况却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其偏离程度可以用城镇化偏差系数反映:Ue=IPu/PaI-1

式中:Ue城镇化偏差系数

Pu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动额

Pa农村劳动力份额的变动额

Pu/Pa城市人口变动的弹性值

将我国的城镇化偏差系数与一些国家和地区加以比较,可以得出如下启示:(1)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加快发展进期都表现为Ue>0,说明人口城镇化进程超前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其数值愈逼近于0,愈说明两者处于均衡或同步状态。(2)从我国的较长时期看,Ue<0,说明人口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3)我国经济发达、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农业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其数值的偏离程度更显著

1.2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转轨时期农村重大的社会经济制度创新

众所周知,实行家庭承包制使农户成为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民有了选择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自,但是,由于个体农户的自然地位、经济地位、组织化程度、生产生活分散的状况限制了农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民与城市居民、农村与城市的地位比较中,农业、农民、农村仍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这样的矛盾激发了农民改变现有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和创新动力。这就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下而上地探索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基础。

一种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按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创新取决于创新主体对预期的创新收益与创新成本的比较,只有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有关的创新主体才会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导致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则是制度的交接、转换和更替过程。制度变迁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两种类型。

1.3 农村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思路: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镇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见识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农工商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农民就不可能真正富裕起来,农村城镇的发展也将缺乏经济活力和特色;没有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失去集聚的中心和形成规模优势的地域依托,农民的生活质量就不可能真正提高;而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将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两个联系密切、又相互推进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过程。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将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组织到社会化的大生产中,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链接和生产链的眼神,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又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小城镇上接大中城市下联广大农村,作为成像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部分和地区的经济中心,对经济要素集聚和扩散的作用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中心、流通中心、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

第5篇: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

首先,发展农村林业产业,能够有效引导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于提高农民自身收益,以及加快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着十分积极地作用。其次,通过加强农村林业产业链建设,还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吸引林业资源深加工企业入驻农村地区,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能够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林业生产及以林业资源为基础相关工业领域转移,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也为农民职业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林业产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

贵州省有着占全国总量1.8%的森林资源,在全国各地区森林资源占有量中排名第十六位,但在林业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却相对较为落后,尤其在农村林业产业方面,不仅产业规模普遍较小,极少有规模型的龙头企业,同时在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上也相对较低,工艺技术更新缓慢,林业产品缺少技术含量,深加工企业匮乏,产品附加价值低,对林果等产品的价值挖掘不够深入,且名牌产品数量不足,整体市场竞争力较弱,也无法有效的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2.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林业产业发展

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观念落后以及对短期效益的盲目追逐,导致在林业栽植过程中不注重混交林的培育,并且普遍选择易成活、易管理、生长周期短、效益回收快的林木品种,导致林业结构较为单一,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爆发的隐患。同时,从产业结构来看,林业第一产业所占结构比重始终较大,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且第二产业仍以木竹加工等初级阶段为主,技术水平落后,第三产业虽然生态旅游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与之配套的服务业发展仍旧较为缓慢,整体来看林业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

3.融资渠道狭窄,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

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还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和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的困境,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对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方面仍然较为乏力,所能够投入的资金有限,而作为农村林业产业经营主体的农民由于对市场化环境下融资意识较差,以及缺乏科学的信息指导,通过社会金融手段获取发展资金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导致农村林业产业资金链普遍较为薄弱。另一方面,针对农村林业产业相关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许多地区甚至未能建立针对林农的信息服务机构,加之林农在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信息获取渠道了解运用较少,使得林农在市场信息的获取上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更加制约了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促进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1.加强技术改造,扩大农村林业产业规模

当前贵州省农村林业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与林业技术落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在着力加强农村林业产业的技术改造,通过更加科学的生产技术的运用,充分挖掘疏林地和宜林地的生产力潜力,同时加大力度改造低产低效林分,以适应林板、林纸等工业用材林的需要。此外,还应鼓励广大林农大力种植当地珍贵树种,在增加林农收入的同时,提高贵州省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加强对林业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吸引高新技术型加工企业到农村建厂,运用新型加工技术,深入挖掘林业产品的深层价值,增加最终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并着力打造名优林业产业品牌,同时扩大产业规模,增加规模型龙头企业数量,全面推动贵州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产业科学化发展

基于贵州农村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快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方面,应针对第一产业发展中林木种类单一的问题予以改进,加强混交林的建设与树种的改良,降低纯林比重,同时兼顾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合理选种栽培,提高林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降低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几率,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协调好林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在发挥贵州林业第一产业优势的同时,加强对第二三产业重视与投入,多渠道着手提高林业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从林业资源的初级加工向高级精深加工方向迈进,使林业加工产业向科技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贵州省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植被景观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及配套服务一体化的第三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并以服务产业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的科学化发展。

3.加强对农村林业产业融资指导与信息服务

贵州省应在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针对林农市场服务与技术服务,可在农村设立专门的服务网点,给与农民融资方面、市场信息方面以及林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帮助农民利用社会金融机构等渠道进行融资,为林农提供新鲜准确的市场信息,并指导农民如何应对和化解市场风险,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支持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总结: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都具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时期贵州在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现代林业科技与生产工艺的运用,并结合实际与市场变化趋势,对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就够进行科学优化,同时做好对林业产业融资、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工作,激发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潜力,为新时期贵州经济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杨清群 单位:沙包堡办事处林业站

参考文献:

第6篇: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子、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来讲,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养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要大力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求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观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二是以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第二种模式。即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当前,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推广力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我国、本地区自主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组装集成,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乡村级农业技术队伍;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下大力气培置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要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大力培训乡村农民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成果是重要的农业资本。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广大的群众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基础。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根据本人几十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如下思考:

1、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找准着眼点。

当前,发展高效农业,节水、节能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配合政府搞好生产结构调整,整体开发规划,并应把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及其他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双垅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灾害性天气预防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2、深入农业第一线,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鉴于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使用农民群众的语言,采取声、形、图结合的办法,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

3、帮助乡村建立健全农技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民协会的作用。

面对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农民,光靠少数专家和市、县(区)技术人员的培训,科技成果很难进村入户。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技术网络,采取层层培训的办法,加快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

基层农民协会、专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的示范最具有说服力、带动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因此,要帮助乡、村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协会及专业协会,并把他们作为基层培训的重点对象。

4、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

针对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我市区域性经济差异大,种植作物种类、方式多样的现状,培训的形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采用农忙时一事一训,农闲时系统培训;室内课堂式讲授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召开现场会议与组织学习参观相结合;文字讲述与播放光碟相结合……达到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掌握,用得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目的。

第7篇: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

农村金融农业现代化对策

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大的政策鼓励引导之下,2003年,我国农信社继续深化改革,正式启动改革试点工作,自此,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步入了一个新时期。2006年,国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放低,新型金融机构开始广泛建立,其中,以村镇银行为代表。于此同时,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等辅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他们不断进行的体制改革和业务创新对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形成了有利的补充,极大的丰富了农村的融资渠道。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之后,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已形成多样化、多层次,覆盖面广的特点,以往以正规金融为主的局面被打破,支持农业发展的信贷额度及规模也在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满足了农户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优先发展工业致使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凸显出农业发展滞后这一问题,而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非但没有发挥其关键作用,反而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现在,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传统的正规金融为主,一些新型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这些金融机构在具体的运行中存在金融机构定位不清晰、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有效供应不足,市场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提高货币资金的利用率,为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扫除障碍,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为支持农业发展而专门设立的金融机构,然而,由于其在网点设置、业务范围和信贷渠道方面的限制,无法对农业发展起到足够的支持作用。在业务范围方面,只从事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的收购,对资金实行封闭管理,无法充分满足农业发展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在信贷渠道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机构体系,农业贷款的发放效率很低,而且忽视了对信贷资金的监管,存在重放轻收甚至只放不收的问题。

第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正规商业银行主要将信贷资金投入到利润率高的城市和工业,农村机构网点不断萎缩,近30年来,撤销了县级以下网点数万个。农业银行作为国有银行中支农的主力军,在上市之后为了提高利润,撤销了很多效益不好的农村网点,同时缩减了县级以下网点的授信额度,这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在资金供应方面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2.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第一,存款准备金的缴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是国家的制度规定,农村金融机构除了要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要上存二级存款准备金和结算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

第二,资金的约期上存。金融机构要求下级机构的资金按约定的期限和数额按一定的内部转移价格上存,以将资金实行信贷或投入同业资金拆借市场或资本市场以获取利润。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上存会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而且这部分利息收入往往高于农村信贷的收入,且风险相对要较小,因此农村金融机构更加愿意约期上存资金以获取稳定的利润,这也是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原因。

四、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加速进程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而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是由历史的、现实的、主客观各个方面因素所造成的,本文作者致力于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依据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与之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金融支农的政策扶持

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涉及农业的金融机构给予大力扶持,并且成效明显,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良好的经验,政府应当引导金融机构支农的发展并可以从下列几点着手:第一,增加涉农金融政策扶持。对农村金融机构在运行中出现的风险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保证其平稳健康发展。第二,分类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应考虑到涉农金融机构在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损失,放宽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不良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第三,加大惠农金融补贴。对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乡镇企业和地方规模较大的农业给与适当的贴息补偿。

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对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从政府服务性金融机构方面,要确定并执行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等政府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尤其在商业性金融方面,中国农业银行在加快商业化改革的同时要致力于市场化原则迈进,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专业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其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随着农村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三农”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时刻产生着变化,因此,加速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产品,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第二,涉农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农村的具体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对农村金融的工作流程、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推动农村金融向着多层次的成熟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第8篇: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

纵观历史潮流,可以发现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农民群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一个社会的安稳依靠这个群体的安稳,所以自古至今所有的政府都对农民非常的重视,“士农工商”农民仅仅次于士这个阶层。随着工业文明现代化的发展,科技知识力量的凸显,处于这方面弱势的农民群体也渐渐的边缘化甚至消失,商业科技等阶层渐渐的掌握了社会的话语权。不可否认的是历史的发展就是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将渐渐的消失在历史潮流中。但问题在于,如何使农民在现在化城市化中平稳的向城市化转变?并且城市化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何在这缓慢的过程对农民进行引导,而不是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矛盾激化,从而动荡整个社会?印度、南美洲的农民问题已是前车之鉴。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里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每年的“一号中央”文件剑指“三农”,取消农业税,科技卫生医疗下乡也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十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农村生活依然贫困。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诱惑,许多农民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农村的土地荒芜,留守儿童老人等社会问题突出,来城打工的农民他们的医疗工资等也得不到保障,并且随着农二代的崛起,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父辈的条件,他们也期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些问题如果不好好解决都将危及社会的稳定。所以“三农”问题依然是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这关系中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那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呢?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农民教育、村民自治、农业科技、社会保障等等各方面进行配套的建设,本文将侧重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角度进行阐述,如何的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内容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

根据《农村专业专业合作社法》中定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五个特点

(1)它是一种具有互质的经济组织。这种互的特点决定了合作社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并以服务成员为宗旨,是致力于完成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事。

(2)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不能够改变和动摇家庭承包经营这个农村基本生产经营制度。

(3)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性经济组织。

(4)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自愿联合和民主管理的经济组织。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他们成立或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

(5)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盈余返还为特征的经济组织。合作社的当年收益,在按一定比例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主要应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这是合作社与一般企业的根本区别。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守的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核心。

(1)成员以农民为主体;

(2)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3)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4)成员地位平等,实现民主管理;

(5)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的比例返还。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公司比较

(1)公司以营利为目的,是纯粹营利性组织,获得利润并为股东创造价值是公司的根本目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主要是提供服务,是一种互的经济组织。尽管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对外也开展经营,也需要营利,但它主要的目的是为成员提供服务。

(2)公司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模式。公司股东在决定公司重大事务时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出资越多,表决权越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在合作社的选举和表决中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模式,成员无论出资多少,各享有一票的表决权

(3)公司股东按出资比例分配利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主要按成员与其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

(4)公司股东出资不能抽回,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退社自由”的原则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改革开发以来,有效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农民小规模的生产与信息的落后很难适应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农民在瞬息变化的市场中,是完全处于弱势地位,信息不流通,技术上落后,价格谈判上处于弱势等等,并且随着农村农民个人致富能力的差异,也导致农村贫富差距的拉大。如何克服以上的种种问题,使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能够掌握主动权,并且实现先富带后富的农民全面的富裕,农民专业合作社无疑是一个有效地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是为广大的个体农民与大市场之间打造一座桥梁,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克服农户小规模交流的局限性,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且有能力的社员可以更好地带动弱势社员的发展。关于这方面我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有发挥的潜力,它们可以进一步实现资本土地等的入股,实现向公司化方面的发展,比如因地制宜成立一个绿色食品的公司,引进技术人才,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链条的整合,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可持续的高利润,华西村就是这个方面的模式。以后随着土地产权的清晰化,现在农场、现在农村企业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关于城乡差距问题、农民工问题,诚然,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城市化的发展,但是城市化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农村的生产力还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把农村的生产力完全的发挥出来,许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更好地将农村的潜力发挥出来,可以预测的是未来中国农村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是一个主流方向,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重要的作用。

农村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必须是全方面的发展,而农民专业合作社 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功能。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仅限于经济上的联合,它还可以扩展到社会功能,一个发展强大的合作社,可以在社会养老医疗等方面发挥自己功能,并且可以致力于社员共同生活的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可以根据自己历史的传统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一个合作社的社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加深集体感。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集体协调组织,可以锻炼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的素养,更好实现村民自治。不仅如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一个纽带,可以实现农民与政府之间信息的有效交流,技术的推广,国家宏观调控的实现。从目前中国的国情来说,农村合作社是最适合中国农村现阶段发展模式,它可以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挑战和发展

人才的缺乏,可以说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级最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才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好比一个CEO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甚至更为重要,现阶段许多农民的知识水平特别是把握市场经营的水平还是甚为缺乏的,所以一个带头人的作用就非常的重要了。关于人才,一可以对一些农民中佼佼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成为带头人,二可以引进人才,像企业聘请经理人一样,引进了解农村又了解市场经营的人才,这就需要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产权机制、监督机制等制度上向企业制度学习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实现各方的平衡,。带头人只是一个突出作用,基础还在于广大农民自身素养提高,只有广大农民自身素养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

合作社成员的差异性使[文秘站:]合作社社员的目标难以一致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建立平衡的机制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农民之间的矛盾。

农民专业合作社初级阶段还是仅仅侧重于经济的功能,随着它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服务功能的发展,必然在政治上与现有的体制有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也是需要解决的。土地产权清晰化等问题要需要智慧和谐的解决。

第9篇: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

发展农村民营经济是富民强省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措施。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吉发〔2013〕5号)要求,现就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民营经济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农村民营经济意义重大。农村民营经济是指经营主体座落于乡镇(包括所辖村),民间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发展农村民营经济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推动农村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服务农业、建设农村、城乡统筹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富民强省,才能推动农村事关全局的重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民营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抓民营经济,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改革开放,抓富民强省,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突出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作为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全力推动我省农村民营经济实现快发展、大发展。

二、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总体要求与目标

(二)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要按照“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富民强省”的总体要求,在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全民创业、招商引资、素质提升、集群发展、市场培育、阳光工程”等工程,着力激发农民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农村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振兴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三)主要目标:通过五年努力

——到2017年,农村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2000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分别比2012年翻一番。

——到2017年,农村民营企业实缴税金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占全省税收的比重达到20%。

——到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500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12年翻一番。

——到2017年,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1800亿元,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到2017年,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0000个,比2012年增长60%以上;加入农户180万户,比2012年翻一番。

三、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措施

(四)鼓励和支持农业系统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领办和创办企业。委机关人员经批准,可以脱岗进行为期不超过两年的创业培训,培训期间保留原职务级别、编制、人事关系和工资福利待遇。根据本人意愿,两年内可以回原单位工作,原则上按原职务级别安排工作。超过两年的要办理相关辞职手续。辞去公职的,辞职前工作年限,视为社会保障缴费已缴年限。委直属事业单位人员经批准,可以脱岗进行为期不超过三年的创业培训,培训期间保留原职务级别、编制、人事关系和工资福利待遇,并继续为其缴纳社会保障费用,允许三年内回原单位工作,享有与连续工作人员的同等待遇。超过三年的要办理辞职手续。

(五)建立完善农民创业辅导服务体系。今后五年,形成省、市(州)、县(市、区)、乡(镇)四级农民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建立完善适合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孵化器,围绕当地产业资源和发展方向,建立一批孵化设施完善、孵化作用突出的孵化基地,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等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网络为农民提供创业有关项目及政策信息;充分依托现有的工业集中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开展小微企业小老板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同时以县(市)、乡(镇)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在“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工作中,增加农民创业培训内容,具体进行创业辅导。

(六)支持结合农村发展建设开展创业。鼓励企业和个人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鼓励支持发展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化;鼓励在农村组建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联社;鼓励支持创办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鼓励采用集中采购、连锁经营、统一配送方式,整合农村的代销店或中小型门店,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

(七)支持农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农村民营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重点向符合条件的农村民营龙头企业倾斜。鼓励和支持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民营企业,有关专项资金优先给予支持。

(八)强化农村民营经济融资服务。2013年起,整合各类省级涉农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农民创业就业项目。鼓励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发展,开展面向农村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支持涉农担保公司发展,拓宽应收账款质押等动产担保范围,鼓励降低担保费用,积极支持农村民营企业融资。

(九)扶持发展棚膜经济。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大户等投资建设棚膜经济的给予优先扶持。对集中连片建设棚膜100亩以上,日光温室比重超30%的规模化棚模园区,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并对棚膜园区技术负责人进行免费技术培训。

(十)扶持发展特产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大户等农村民营经济主体种植人参和养殖林蛙给予优先扶持,并由特产部门指导参场和林蛙养殖场开展技术改造,免费进行技术培训。

(十一)支持民营农机企业发展。对民营农机生产企业生产的免耕播种机等农业生产急需的产品,优先纳入补贴范围。将种子精选加工、烘干、包装、播种、收获等制种机械纳入农机具补贴范围。

(十二)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到海外开展农业合作。把民营企业纳入我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主体,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到海外投资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参加我省海外农业产业合作区建设。

(十三)加快发展民营种子企业。积极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向种业投资或兴办种子企业,在农村建立便民、利民的种子营销网络。充分利用种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营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和“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联合建立稳定集中的规模化、标准化种子繁育基地。对民营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十四)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承担国家和省有关涉农项目,在农业综合开发、人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棚膜蔬菜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等涉农项目建设中发挥作用。鼓励合作社参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符合条件的可申请财政奖补。对农机合作社购买补贴额在3万元以上的大型农业机械,年度内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的数量放宽到8台(套)。

四、改善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环境

(十五)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舆论宣传,充分调动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扩大农民创业覆盖面和参与度,使有创业愿望的人及时掌握政策,用足用好政策。树立农民创业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在“12316”“12582”等综合服务平台增加民营经济发展专家,专门负责解答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解决民营企业软环境建设中存在问题。

(十六)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规范涉及农民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手续,公开制度。各级政务大厅要开辟农民创业“绿色通道”,采取专人限时办理,为创业者提供“零保障、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

(十七)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打击不正当竞争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保护农村创业主体在合法竞争环境中做大做强。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经贸展洽活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展位。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家参加国内外论坛,开阔视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品牌打造能力。

(十八)协助农村民营企业办理国际认证。帮助企业了解国际农产品准入体系,获得相关准入认证,为扩大农村民营企业出口创汇创造条件。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开展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ISO22000/HACCP等认证和相关培训。

(十九)充分发挥各种协会的作用。调动各类涉农协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在行业自律中发挥作用,开展有益于农村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活动,在招商引资、创业辅导、职业培训、对外交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组织保障

(二十)成立组织机构。省农委成立全省农村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农委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

组 长:省农委主任 李国强

副组长:省农委副主任 于文波

成 员:马成武、岳宏、贾志翔、郑建东、王军、

吕子臣、侯晓华、高剑峰、张大明、成洪、

麦朝、王忠华、李伟华、秦吉

办公室主任:马成武

办公室成员:吕中伟、张云学、马宏山

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政策制定,服务体系建立和政策落实,针对农村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答疑、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日常工作。主要掌握发展动态、总结典型经验、推进有关工作、考核发展情况。

(二十一)加强监督检查。加强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及配套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强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我省农民创业增收政策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