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笔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生活习惯是指一个人每天过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方式。好的生活习惯是指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熄灯,一个人能够合理安排主要事件,能够讲方法有步骤地高效完成。就孩子一生来讲,生活习惯养成应从时间观念入手,合理规划家庭生活秩序,参与家庭事务,通过步骤化做事训练,使孩子能够耐心和持久做事,这样才能为其一生打下扎实基础。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上学后写作业磨蹭拖拉,其实就是缺少生活习惯的养成训练。
一、学会做时间的小主人
在好习惯培养过程中,时间意识培养贯穿始终。孩子在
五岁左右就基本上具备了认识钟表时间的能力。家长可在客厅墙壁、孩子卧室悬挂钟表,孩子床头放置闹钟,随时引导孩子认读时间,增强孩子对钟表的关注兴趣。上小学后,可给孩子戴上腕表,方便孩子管理时间。还可以亲子游戏时引导孩子关注时间,比如:妈妈和孩子一起比赛搭积木,说比赛规则时引导孩子说出现在的时间,当搭好后,马上看时间,一起计算出用时多少,不失时机给孩子以鼓励。
当孩子能熟练读钟表上的时间后,家长可以教孩子学会定闹铃,为培养按时起床好习惯做准备。可以跟孩子说:“宝贝,你现在有了新朋友,就是这个可爱的小闹钟。明天早晨,你的好朋友就会准时喊你起床喽,当闹铃响后,你要用最快的速度翻身起床,然后关掉闹铃,不然闹铃会生气的。你肯定不想让闹铃伤心难过吧!”
二、制定生活作息时间表
看一个家庭生活秩序如何,仅看有没有生活作息时间表就可以得到验证。生活作息时间表需要结合家庭生活实际制定,全家人共同遵守执行,由成员轮流监督执行和落实。
制定家庭生活作息时间表的目的主要是让家庭成员都清楚在一日家庭生活中,不同时间段,各自需要做哪些事。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时间,提高做事的效率,同时避免因为家务和育儿等工作责任不明,而导致生活秩序混乱。为此,制定公平透明民主的家庭生活作息时间表十分必要。
家庭作息时间表需要注意的时间概念,在一个家庭里,大人与大人之间,大人和孩子之间,每天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有以下几种时间概念:1.平行时间。指在某时间段内大人和孩子分别做自己的事,互不干扰,尽可能保持做事专注。例如:某段时间内,妈妈厨房做饭,孩子在客厅组装玩具,爸爸在看报纸,孩子在看动画片。2.交叉时间。是指在某时间段内大人和孩子在分别独立做事时,偶尔需要短暂相互协助,此时需要走到一起。例如:孩子组装玩具时装不上,发出请求,爸爸来到身边协助,当组装上部分元件后,爸爸离开儿子身边,继续读报纸,儿子继续组装。
制订家庭生活作息时间表并不是难事,但在执行起来却需要下很大工夫。因为每个家庭成员都要重新调整和改变原来的生活模式,由原来的松散式生活,进入有相对约束的状态,每一个人都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对妈妈来讲,原来过多承担家庭责任,现在需要把部分责任交给具体责任人,不要动辄越位,一旦参与过多,又会回到原来的秩序混乱状态,让其他家庭成员当旁观者,养成习惯性懒惰。对于爸爸来讲,以前忽略承担的责任,现在应该本着对妻子负责,对子女教育负责的态度回归本位,把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抛弃,真正成为家庭的核心。对于孩子来讲,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好习惯需要父母持续性培养,在真正把孩子好习惯培养巩固定型放手独立之前,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监管。
三、教孩子步骤化做事情
教孩子步骤化做事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很多孩子执笔方法不对,就与最初拿笔、握笔的指导有很大关系。家长要细心观察,尽可能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正确的动作演示,用鼓励和赞赏的态度教育孩子,防止靠孩子自我模仿来被动学习。
例如:孩子穿羽绒服,反复拉还是拉不上拉链,就使劲扯。这时候,孩子妈妈就蹲下身来,一遍示范一遍教孩子,并且让孩子再练习一遍,结果孩子特别高兴,一蹦一跳地上学去了。
教孩子步骤化做事的基本要求,完成一件事,至少包括五个要素:一是做事目标;二是事前准备;三是完成步骤;四是完成要求;五是回头检查。
事例:孩子卧室物品整理和定位
第一步,做事目标:整理房间物品,摆放到规定位置。
第二步,事前准备:(1)明确整理物品的类别;(2)准备盛放物品的箱子、指定摆放物品的柜子;(3)摆放的具置;(4)开始进行物品整理和定位的时间,完成物品整理的截止时间。
第三步,完成步骤:(1)写字台上物品整理和摆放;(2)图书的整理和摆放;(3)床铺上物品的整理和叠放;(4)玩具的整理、装箱和摆放;(5)打扫房间;(6)拖地。
第四步,完成要求:(1)写字台上文具装入笔筒,课外书摆放到书架上,学习用书整理好放在书桌右上角;(2)散放在房间其他部位的课外书摆放回书架;(3)铺平床单,叠好被子,摆放好枕头;(4)散落在卧室各处的玩具要归拢,统一放回玩具箱,组装好的玩具可摆放在书架空处;(5)用抹布擦拭写字台、床头柜、窗台、书架;(6)用拖把拖地,清洗拖把,然后晾到阳台上。
孩子学习做事初期,往往容易犯急。比如一些步骤或者动作反复学习仍不熟练,或者学不会时,孩子就开始沉不住气,有时嫌大人在旁边教动作时话多,有时嫌做起来费劲,有时还干脆生闷气或者掉眼泪。这时需要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态度不好,极易被坏情绪感染。一旦父母态度变坏,孩子的负面情绪会更加强烈,甚至干脆罢工。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做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以自己的良好修养培养孩子做事的耐心和毅力。
四、重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热爱劳动并养成习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
(一)对信息技术教学系统的分析:1.教学系统的要素: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有4个,即教师、学生、课程(或称教学内容)和条件(或称媒体)。教师和学生称为人员要素,课程称为信息要素,条件称为物质要素。2.教学系统主体活动的特点:(1)多系列: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都具有“认识”和“实践”两个系列,学生侧重于“认识”,教师侧重于“实践”。 (2) 多层次:活动具有层次性 。(3) 多成分:教学活动是由各种类型、各种成分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其中主要有3种成分:心理性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动机、意志、评价、技能等; 社会性成分,包括游戏、学习、劳动等; 管理性成分,包括计划、组织、检查、调节等。3.教学系统的功能:(1)宏观功能,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是纵向看,教学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使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是横向看,教学是沟通个人和社会的桥梁,它一方面将人类总体知识个体化,另一方面又帮助个人社会化。(2) 微观功能:教学应担负起三种职能,即教养、教育和发展。教养任务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识、技能和技巧;教育任务包括世界观培养、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美育、体育等;发展任务包括发展智力,培养意志、感情、创新精神、认识兴趣和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过程:1、 教学过程是教学系统运行的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2.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 教学准备阶段:主要是明确和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正确动机。准备工作主要是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2) 教学实施阶段:这是教学方案的实施阶段,也是教育观和教学理论外在表现的主要阶段,还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体现阶段。(3) 复习巩固及操作练习阶段: 学生通过复习可以及时发现知识掌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通过老师的辅导和与同学的交流得到解决。复习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时机。(4) 评价反馈阶段: 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给出量化的评价。
(三)、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式教学方法:教育依据一定德育目标,有意识地创设或优化一种教育环境或氛围,帮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道德情境下,形成心理共鸣,产生美好的、高尚的道德感,得到人格的完整发展。基本步骤是通过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进人情境――研讨情境。 李吉林“情境教育”模式的运作机理可以用―句话来概括:以情感的激发与调动为核心的教育。
(2) 探究、发现、归纳式教学方法
1.理论依据:这种教学理论基础是杜威和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及其五步探索、发现法等教学法原理。他们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参与生活的过程。学生学习是现有经验持续不断地改造。
2.实现条件: (1) 师生始终处于和谐的协作关系。 (2)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3) 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操作技巧 。 (4)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 。
(1) 设计疑问、引发兴趣。(2) 点拨诱导、探索奥秘。(3) 帮助提炼、发现规律。(4)归纳训练、开拓提高。(5)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3.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人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的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为完成给定问题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5.随机进入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个新分支――“弹性认知理论”。
关键词:素质教育 社会活动 课程开发
一、引言
社会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南京市下关区教育局提出了“走出区域办教育”的战略思想,在江宁区汤山镇创建了下关区青少年社会活动基地,以期通过研究,将“活动基地”当作学校的延伸和发展的广阔天地,努力开掘在“活动基地”中隐含的宽广的有形的与无形的社会育人资源并使之课程化,从而对我区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概念界定
社会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据此,社会活动课程的实质体现为: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
研究是以广大青少年为对象,着重在新课程实施和区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提供一套具有科学理念支撑的实施方案,让广大学生在活动基地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存,以此达到加强实践,体验生活,启迪智慧,锻造品德,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总体育人目标。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在理论研究着重确立有助于建构素质教育社会活动课程理论体系的研究及社会活动基地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在实践研究方面着重于社会活动基地课程实施途径、原则、形式与方法的研究;活动基地课题开发(课程门类,课程标准)的研究及活动基地课程开发与实践评价标准的研究(包括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
以我区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
四、研究成果与分析
(一)构建了“社会活动基地课程”体系
1.课程的核心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积极开展活动。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2.课程的开发原则
根据社会活动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在基地课程开发时,必须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有关社会活动课程的方针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和中小学目前使用的各学科教材结合起来,学科领域的知识要以在综合实践基地活动中得以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必须把地方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3.课程的总体目标
加强实践 体验生活 启迪智慧 锻造品德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4.设置课程内容
(1)围绕国防教育资源来设计活动课程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军区司令部关于高级中学学生军训作为必修内容,统一纳入社会实践课程中进行的规定,我们充分利用“基地”周边地区驻军部队和军事院校的人力和物力优势,组织中小学学生参观南京炮兵学院兵器馆、坦克兵训练基地,观看特种大队直升飞机跳伞、叠伞。通过教育和训练,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国家观念和国防观念,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并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
(2)围绕科技教育资源来设计活动课程
在社会活动中,结合小学中高年级的科学课、初中年级的劳动技术课等课程,开设航模、海模(导弹驱逐舰、航空母舰、快艇)、箭模、四驱车和木工工艺制作等活动课程。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地突破作品的原先图纸,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并完成作品的制作。科技制作活动,得到了所有参加活动学生的喜爱。
(3)围绕劳动教育资源来设计活动课程
农业资源是“基地”最为丰富的资源,根据农时季节,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松土、锄草、挖山芋、栽油菜、浇菜、种蚕豆、种玉米、种花生、采茶、辨认农作物等农业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劳动。带领学生走进农村,了解农业和农民的形状,开展研究性学习,走进农家与农家孩子开展“手拉手”活动,深入农家与农民一起吃饭、劳动。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利用汤山温泉建立起来的名贵花卉种植基地、现代农业示范田、奶牛养殖专业户、养鱼养鸡养猪专业户,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4)围绕生存教育资源来设计活动课程
现在的中小学生在家庭从小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入学后又受到老师的保护,缺少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理、自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良好机会。对那些平时在家中不整理床铺、不洗碗、不洗衣服的同学来讲,就是学会生存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生存能力,我们还充分利用“基地”周边地形地貌,开设了登山、野外拉练、识图越野、野外生存等方面的活动课程。
5.课程评价方式
(1)学生评价:建立“成长记录”,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
注重过程——社会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尊重多元——社会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通过调动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2)教师评价:深刻领会社会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逐步发展活动中的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
(3)管理评价:集中于基地具体保障措施的实行。包括对教师安排、课时安排、场地安排、设备配套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的评价。
(二)彰显了社会活动课程巨大价值
1.重建课程观——弥合个体与课程的断裂
“社会活动基地课程”体现了课程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首先表现为课程概念的转变。课程不再是静止的“跑道”,即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或需要遵循的教学指南,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意即成为“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其次,课程概念的转变随之带来课程形态的变化。
2.重建教学观——弥合个体与教学的断裂
“社会活动基地课程”体现了教学的范式转型,这意味着教学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以精神交流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的生活;意味着教学消除师生作为“知识权威”与“无知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建立起师生之间以对话为特征的生命和情感的沟通,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主体角色:意味着教师摆脱“专业个人主义”的桎梏,建立起协调、沟通与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协同教学”。
3.重建学习观——弥合个体智力与人格发展的断裂
“社会活动基地课程”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打破了知识的“霸权性”,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想像和创造得到确认。由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参与,社会活动遂改变原有的单纯的认知学习,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和“全人活动”。另一方面,社会活动强调创造性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策略的运用,鼓励学生建立各种联系,从而走出封闭的个体学习行为,迈向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深刻和完善彼此的见解,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学会合作与交流的社会主体,使学习既具有个人意义又具有社会意义。
关键词 庄子 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自然教育思想在中西方教育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虽然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但在哲学基础、教育理想、内容方法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理论基础
1.1庄子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
庄子被认为是道家的嫡传,他继承了老子的“道”的思想,其中包含的返璞归真的自然精神就是他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庄子在《知北游》中指出:“有先天地者物邪?物者非物。”这就是说,产生物质的东西是非物质的,庄子将它叫做“道”,庄子认为没有比“道”更根本的东西了。
《庄子・天地》篇中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源于“一”,即“道”,有其内在的条理和规律,人性本质上与自然一脉相承,不需要外在东西的引导。庄子强调把一切为仁、义、善、美、名、利等束缚人们的枷锁统统舍掉,实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1.2卢梭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哲学和感觉经验。卢梭基于他性善哲学的基础上,强调“归于自然”,顺应自然,把自然与文明对立起来。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当时的法国甚至整个欧洲都处于封建军事、政治以及宗教的专制压迫之下,人性被压抑。因此他认为应该使人率性发展,发展人的自然本性,摆脱掉社会对人的戕害。
卢梭认为人们掌握的知识最先从感觉开始,也就是说由感觉经验得到理性。卢梭还把感觉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他认为感觉经验对观念的形成、对日后理性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育目的异同
2.1 庄子自然教育目的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由此可以看出,庄子的理想与目的是想要使人们回归自然本真。与之相应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让受教育者遵循自然规律。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最终教育目。这样就可以真正的与自然和谐统一,得到真正的自由,无所束缚、无所畏惧,游于天地之间,不为功名所缠绕。
2.2卢梭自然教育目的
卢梭自然教育的教育目的在于摆脱社会人为的束缚,冲破文明的枷锁,遵循自然生长规律,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最终成为真正顺应自然发展的自然人。在卢梭看来,真正的教育目标就是自然的目标。从当时实际情况来讲,卢梭自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公民”,像爱弥儿一样经过自然教育的公民。
卢梭认为,“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由于继续发生的千百种原因,由于获得无数知识和谬见,由于身体组织上所发生的变化,由于不断激荡等等,它的灵魂已经变了质,甚至可以说灵魂的样子已经改变到了不可认识的程度。我们现在再也看不到以一个始终依照确定不移的本性而行为的人”。
2.3 比较分析
庄子与卢梭都极力主张教育要取法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以顺应、保持、发展人的自然天性为教育目的。庄子的思想带有消极避世色彩,他希望可以回到人类初期的那种状态,容易使人不思进取。按照卢梭的教育目标,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是只善于维护自己的生活的“自然人”。卢梭更重视人的本性及其发展,强调人本身的天赋才能。
3教育内容与方法异同
3.1 庄子自然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庄子的自然教育思想与老子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展了它。以下是庄子自然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几点总结:
(1)“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是道家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独特之处。《道德经》中指出:“圣人处无为之世,行尽言之教。”这就是说教育要顺应人心,不以外在的规范来进行约束性教育。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庄子・知北游》中谈及:“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夫知者不言,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不可以用言语相传,只能“不言之教”,否则就不是真正的道。
(2)“顺物自然”
庄子说:“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则天下治也。”世间众生应该依靠自身来体认大道,依靠内在动力才能达到人性的完善。每个教育对象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这就是自然教育,这就是顺应了自然,任其自由发展。
(3)注重养生
养生思想是道家的特有之处,这可以算是道家注重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现。庄子养生思想的宗旨是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其基本目标是保命。庄子生活的年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人民整日心惊胆战,庄子心存天下同时作为有责任的思想家,他要教给人民如何保命、如何生存的更长久。庄子养生思想的核心是养神。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统一的,但就养形和养神两方面来讲庄子更注重养神,他认为养生更在于养神。
此外,庄子还提出了心斋、坐忘等方法。庄子在《人间世》借孔子之口,提出了“心斋”方法。它是一种比喻说法。心斋就是把人们耳朵听、智慧思考这一切断绝。首先是集中精神,不再用耳听而用心听,排除了人的思维干扰。庄子在《大宗师》又提出了“坐忘”方法。“坐忘”是忘掉了肢体、聪明,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
3.2卢梭自然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1)教育内容
首先,不教给儿童道德和真理,以保持其心理不沾染罪恶和邪念。所以,即使爱弥儿临近青年时期了,卢梭也不打算向他传授与生活无直接关系的知识和道德。其次,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判断能力及获得学问的工具。再次,不用成规教育学生,不让儿童沾染社会习惯。卢梭反对空洞的文字说教,要求追求有用的知识。卢梭主张让儿童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劝老师“不该要学生学习科学,应该让他去发现科学”。
(2)教育方法
他认为,知识是具体的,道德也是具体的,没有脱离实践的知识或道德,因而他十分注重在实践中获得善念,用行动培养人。卢梭反对强迫、压制和死记硬背;让孩子们回归到朴实的生活劳动中,每个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必须为社会劳动;“把孩子送到农村去,他们在那里自然地使自己得到更生”,卢梭认为应该把孩子送到农村,远离城市的喧嚣。
(3)身体养护
卢梭还十分重视儿童身体的养护。反对襁褓包裹,坚持饮食清谈,衣着宽松,不给婴儿戴帽、穿鞋、穿袜,以培养抵抗能力。所有的一切都应该着力去培养一个完全的健康的自然人。他认为在发展儿童的智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做到身体和智力平行发展。
3.3分析比较
庄子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都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反对社会道德和习惯对人的洗染,否定书本知识,批驳违背自然天性的教育。但他们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有区别:
在教育内容上,庄子的“不言之教”,实际上是什么也不教给学生,儒家提倡的各种礼仪制度,尤其反对,无为而无不为,不过容易导致人们的消极思想而无所作为。卢梭虽然也反对封建教育压制学生思想的内容,但是他还主张有步骤、有计划地教授知识和技能。根据年龄做出了不同分期,每个时期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
在教育方法上,庄子主张“不言之教”,否认教育的积极作用,各种知识技能是不能教给学生的。卢梭是肯定教育的作用,他制定了具体的教育原则及方法,根据真正的儿童的需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适时、合理地进行教育。
道家的养生思想是对于所有人提出的,在注重身体养护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精神的修养。养生必须谨慎饮食、节度。饮食有节制,食物结构搭配合理,五味调和,有利于人体健康。但就养形和养神两方面来讲庄子更注重养神,他认为养生更在于养神。而卢梭对于身体养护的思想主要是针对儿童。在儿童早期,反对襁褓包裹,坚持饮食清谈,衣着宽松,不给婴儿戴帽、穿鞋、穿袜,以培养抵抗能力。他认为在发展儿童的智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做到身体和智力平行发展。
4总结与反思
虽然跨越了两千多年,又处于东西两个不同的世界,庄子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有一些共同之处,这说明人类教育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不可违背。由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特色、经济政治环境的不同,庄子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存在大量差异。例如: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没有明显的年龄分期;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提出由出生到2岁属于婴孩期,2―12岁属于儿童期,12―15岁属于青年期,15―20岁属于青春期。每个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内容。卢梭比庄子的教育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在当时以及后世没有占过主流地位,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在整个欧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庄子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思想,同时,“使我们在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时有一个富有对比价值的参照系,从而使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价值。”
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在很早以前就被大家提及,教育准备生活说的缺陷与不足已经由专家提出。然而当今的中国教育似乎还在推行着教育准备生活说的模式,孩子的一切努力、一切痛苦、一切忍耐都是在为明天更好的生活做“准备”。那个美好的生活是否真的会出现不得而知,但是许多学生的求学过程并非那么愉快却是有例可证。现在重新提及庄子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并且对二者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是希望大家能够分析一下当今的教育现状与教育问题。在校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是否真正的“乐学”,是否“活在当下”,是否未被繁多的课业所累,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3] 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孟榕.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00(S1).
[6] 唐洁.庄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J].社会科学研究,1998(4).
[7] 周萍.卢梭自然教育理论探析[J].教育科学,1994(4).
[8] 张勇.试论老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2).
[9] 王小丁.试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空想性[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2(9).
关键词:体育教师;具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47-01
面对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 作为学校体育的具体实施者, 体育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算一个好的教员?才会无愧于时代的要求, 较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一、爱岗敬业,远见卓识
爱岗敬业是体育教师的首要素质,是高尚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的灵魂。体育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这是立志终生当一名体育教师的原始动因。只有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才会有光荣感和自豪感,才会有敬业精神,乐业不倦,才挚爱学生,诲人不倦。只有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在工作中才会有执着的追求、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才会不断学习,随时掌握当代最新的体育知识、信息和科技成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不断渗透到体育科学中来,出现了以现代科学为依据的许多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的选材方法、新的教学形式、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评价办法、新的器材设备,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随时掌握现代技术的知识和信息,并能将其融会贯通,这是保证体育教师具备较高的思维起点的关键。体育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没有一种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可以参照,在众多可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用于教学过程,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艺术性技能。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事业成功和永不满足的价值观。一般人对事业也有追求,但大多数易于满足,而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对事业的追求则无止境,也正是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才会使他们去勇攀成功的高峰。
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体育教学以其特有的运动手段和固有教学形式来达到培养和教育人的目的。没有深而广的知识储备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因此要成为一名胜任工作、得到学生尊敬的好老师,还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结合工作实践继续努力学习,具备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全面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动作技能的形成,直接对教学和训练的效果产生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不断提高专项理论水平,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制定出符合专项特点的教学训练计划,再加上相关学科的理论指导,才能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充分利用自己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优美的动作示范,树立起自身的威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三、健全的心理
1、自知与自信
自知是体育教师的重要心理特征。只有时时能够自知, 才能准确判断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自信就是始终对自己抱有充分的信心。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往往既有自知之明,又有十足的自信。自知使其能够把握自己,自信使其能够有持之以恒的动力,这些对体育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
2、情感和情绪
情感是人对现实中事物和现象的态度体验。体育教师良好的情感和情绪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体育教师的行为规范、言行举止等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有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责任。理智感是体育教师在智力活动和追求真理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教师的认知活动、求知欲望和兴趣,以及对真理的追求相联系。一个有理智感受的教师, 会有一种契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美感, 这种情感是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体育教师应处处都体现出美,应有正确和高尚的审美观。
四、有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1、教学能力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其目的除了教授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术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增强他们的体质。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有对大纲和教材的驾驭、处理能力;科学地选择教法,合理地安排运动量,有效地组织好各种教学活动的课堂组织能力; 具有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兴趣的正确优美的示范能力;能使学生建立清晰概念的讲解能力;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行为和锻炼情况并能迅速分析判断的能力,具有保护帮助,纠正错误,运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等。
2、指导业余运动队训练的能力
学校业余运动队训练是体育教学的延续,是我国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基础,也是体育教师实现在学校工作中的自我价值,赢得社会、学校重视和支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练员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决定着所训练的运动员成绩的高低。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教练员特有的素质和能力,有攀登高峰的雄心壮志,勇于创新,不断摸索,反复实践,总结出适合新情况的经验,使学生始终情绪饱满、心悦诚服、自觉自愿、身心并用、充满信心地进行训练和比赛。
3、组织早操、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能力。
学校的早操、课间操、课外体活、校内体育竞赛都是活跃、改善、优化教学环境,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指导好上述活动。
Abstract: School builds harmonious campus, which reflects education rule, is the need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 civilization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valu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building harmonious campus, the article presents colleges should take "people-oriented" idea as core, carry ou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ctivity and contest, strengthen students' physique,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enrich and liven up students' part-time culture lives, cultivate students' wholesome personality and form good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spirit.
关键词:体育文化;校园文化;精神建设
Key words: physical culture;campus culture;spiri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50-01
0引言
什么是和谐校园?有许多不同看法。
一是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学校各要素间及个子系统的协调运转;以学生、教师及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二是指学校各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协调促进、均衡有序的和谐状态,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基本内涵和目标又是基本模式和途径。三指的是以协调发展、内和外顺、和谐共济为核心的一种发展模式;以校园为纽带的各教育要素的整体优化、协调、全面的育人氛围;以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和谐”的本义是指某事物或现象“配合得当和匀称”,“校园”是一个特定对象,用“和谐”来修饰“校园”,应该是说明“和谐校园”是第三种观点。
1体育是校园文化中最积极的因素和原动力
1.1 体育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智力、体力、审美情操与道德品质及多种多样才能在一个人身上自由、充分、和谐、统一地发展。因而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多种素质的发展。我国教育方针的制定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指导思想的体现。而体育教育是其有机组成部分。目前世界各国也都把体育列入学校基本教育的内容之中。大学阶段,体育肩负的重任就是使大学生体质增强,身体完美发展。紧密结合起德育、智育、美育及劳动教育,共同实现对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进行培养的教育目标。就社会学来说,体育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高级需要及身心发展这个基本目的而从事体育,利用体育来改造与升华自己的躯体与精神,进而使自己趋于完美。体育文化和政治、科技、艺术、社团文化、伦理等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体系。
1.2 体育文化营造出教育和文化的氛围学校有了体育,便有了体育文化,且营造出了教育与文化的氛围。比如:学校每年举行校运会及多种多样单项比赛,这时候学生们是最开心的,活跃的校园气氛能够将学生的进取精神与爱校热情激发出来,自觉遵守维护校规校纪。在校园这片沃地上对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进行开发,使学生的才能在充满协作、竞争、快乐、活力及创新的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施展,锻造健全高尚的人格,达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让体育精神成为学生精神的有利承托。主席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是载知识之车…,德智皆寄于体,无体则无德智也”。
1.3 体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体育教育是采取身体活动、锻炼及竞赛等形式来进行“身体锻炼”与“健康教育”的学科,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推广及应用,与体育氛围、体育教学及体育竞赛是分不开的。只有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学生才能自觉地热爱、从事体育,并在体育教育中受益终身,为将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体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的等物质基础,如办学规模、师资水平、占地面积、配置的器材设备及运动场地是否一流,体现了学校的有形资产。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地结合树立了学校的公众形象,学校文化的一种外在体现就是有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学校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2.1 体育是展示和谐校园文化和精神的窗口每天都承受很重的学习负担的学生们需要有一种方式使疲劳的身心得到放松,发泄心中的孤独、烦恼与忧郁。体育是一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促进人际沟通及交往的活动方式,它能够使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得到有效缓解与调剂,对学生心理障碍进行调理,使其竞争能力得以提高。体育文化是展示学校精神与和谐校园文化的窗口,象征学校活力的象征。
2.2 体育是培养协作与团队精神的最积极因素竞赛是体育的“杠杆”,是培养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最积极因素。通过竞赛人们可以对自身的价值、水平及能力进行验证,培养顽强拼搏、勇敢果断、勇于挑战、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的工作作风;增进师生、同学、年级、班级之间的友谊,促进人际沟通及交往;提高团队精神与班级凝聚力,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积极进取的集体荣誉感。并且,人们在欣赏高水平体育竞赛与表演的空闲之余得到身心愉快的享受,做到自我的实现。因此可知,竞赛的发展根基及生存环境依靠的是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展现出“公平公正、团队协作、开拓创新、坚韧不拔”的精神,极好的表现出校园文化与体育精神,在和困难、挫折作斗争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在人类和自身惰性、自然环境的抗争中有助于其不断地挑战自我、战胜困难,从而铸造出健全、高尚、伟大的人格,成为学校的精神依托。
2.3 体育文化将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理念发展的第一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它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以人为本”,重视情感的投入。学校教育不知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关心及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而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
3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和精神建设中价值观的表现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
在校园本化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体育文化是最积极、活跃、直接的因素。因此,学校发展的长久之计就是要注重文化建设及学校文化理念约束,体育文化在未来学校发展中将成为首要竞争力,其价值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健康发展,更是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所在。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和整体联动。高校要创造一切条件,使校园里人与人、人与环境得到和谐发展,体育才能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正范.大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以文明德”,就是通过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自然和真实的状态下,让学生充分认知,明辨是非,树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观。学校文化由此浸入学生的“知、情、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充分感悟、认知人的美德和价值观念。
“以文笃行”,就是在学生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以文化为载体,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之成为一种可长久坚持和持续发展的品行。
“以文立人”,就是在以文明德、以文笃行的基础上,用源于儒家精髓的学校文化核心润泽师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富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写的人”。这也是“文化德育”的至高境界。
“以文明德、以文笃行、以文立人”德育理念的核心是“文”,即文化,是“文化德育”“文化育人”的精髓;“文”又是手段,强调的是用文化的方式对学校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人格塑造、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施以良好的影响和引领。
一、形成科学人本、有效执行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当它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转化成一种心理习惯时,便凝固成了一种文化。因此,学校依据教育规律,结合时代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总结汇编出了一系列的学校管理制度。我们在规章制度中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文化方面的条款,注重把“软文化”与“硬文化”熔为一炉,给制度以灵魂。在制度规范下,学校逐步形成了每周一次班会课、每周评选一位校园之星、值周班每周寄语、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或专题研讨、每月一期黑板报、每月一次仪容仪表检查等德育常规。
尊重原则,有效执行,是管理的真谛。为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我们努力加强对德育制度意义的宣传,使师生对德育制度的内容从正确理解到内心认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同时,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情,引导师生从规范入手,向模范迈进,从他律走向自律。我们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广播站、橱窗、校刊、校报、家长会等宣传阵地的优势,大力宣传教师和学生遵规守纪的典型事迹,在榜样示范中促进规章制度得到更快更好地实施。
在制度建设中我们发现,当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和谐的学校文化的形式呈现时,便不仅仅是一种准则、一种约束,更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教师在共同建制度、学制度、用制度的过程中,学校的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并外化为行,同时还寻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二、建设秀外慧中、人文和谐的环境文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环境是陶冶师生情操的有形熔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审美观的培养、道德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和“外壳”,也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
作为国家级绿色学校,我们借助校园改造工程进行校园文化策划,注重环境文化的净化、绿化、美化和教化功能,打造了秀外慧中、人文和谐的绿色校园。学校以西禅古寺后山遗址龟岗南北延长线为中轴,按照中国古代庠序的布局,突出对称和谐之美,东西分别为教学区与运动区,中片为文化广场功能区。广场前方是中央喷泉,含涌泉报师恩之意;广场普植桂花,取折桂登科之意;院士路、博士路贯通南北,体现学校科学教育的特色。学校还将象征新锐人才展翅高飞的雄鹰作为品牌标识广泛运用于校服、校门、墙报栏和围栏等处。步入校园,雕塑、花坛错落有致,荷塘、喷泉逸静优雅,小桥、凉亭搭配和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清新宜人的水墨画。建筑大楼墙面上,学校 “执锐志四方” 的育人目标引人注目。锐志广场、锐泉、灵泉、明德楼、知新楼、体艺楼等建筑及景观承载着学校文化的核心,充分体现了物态环境的人文化。校道、课室、走廊随处可见的宣传阵地,校园里边边角角的细节布置,都站在育人的高度加以设计和利用。通过环境的暗示,将学校文化渗透于学生的心灵,让校园空间蓄满文化底蕴。
独具匠心的文化建设使整个校园成了一部生动活泼的教科书,使学校成为了能够滋养师生精神的文化场,熏陶、感染、引领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观点、生成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营造自主发展、幸福成长的活动文化
办一所让学生终生怀念、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学校,是历届四中校长的目标与信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情怀,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规划,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结合学校文化核心――“崇礼明德,日知日新;重道尊贤,亦师亦友;治文学理,求博求专;强体塑艺,且刚且柔”,我们从四个维度提出发展要求,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找和谐的支点,培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
在时间规划方面,我们提出“日知日新”:强调遵循成长的规律性,努力学习,吸纳新知,日日进步,形成良好的学风。学校广泛开展“崇礼明德”系列活动,如定期举行“十佳学生”评比、每周之星评选、每周寄语、公民教育、礼仪教育、成人宣誓、毕业典礼等活动,突出以“礼”“德”为核心的自我体验与感悟,采取“榜样激励、星标引导、活动造势”等方法,引导学生要有明确的、健康的人生楷模和学习榜样,使学生成为文明知礼、求学上进之人,以实现个人成长历程的和谐。
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提出 “亦师亦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尊重与理解。学校广泛开展“重道尊贤”系列活动,如我心目中的良师评选、美德少年评选、感恩教师节、爱心环保义卖、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与爱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品质,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人士等人际关系的和谐。近三年,学校先后发起为困难学生治病募捐活动,为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区组织了大规模的募捐及祈福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善行善举中接受生命与爱的教育,在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学会宽容中形成健康向上、正直乐观的人格品质。
在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我们提出“求博求专”:强调学生应兴趣广泛而又学有专攻,学校通过 “治文学理”系列活动,如科学大讲堂、科技节、英语节、数理化知识竞赛、微型小说创作、设立紫蓝奖学金等,培养学生成为文理兼通、博学创新之执锐者,促进学生学业生涯乃至职业生涯的和谐发展。
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方面,我们提出“且刚且柔”:强调培养刚柔并济的人。学校通过 “强体塑艺”系列活动,如军事训练、“三防”演练教育、劳动教育、体育节、艺术节、“男拳女操”活动,结合体育和艺术课程、社团活动,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的展示,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目前,四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建立了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美术俱乐部、国旗班、轮滑社、蕴风文学社、锐风校报社、DIY创意社团、青年志愿者社团等20余个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
为了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负责,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平等”的原则,学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平台,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每年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英语节等,为喜欢活动策划、舞台表演、志愿者服务、书法艺术、电视摄影、文学写作、体育竞技、宣传设计、播音主持、新闻报道等学生搭建锻炼、提升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发展爱好特长、释放潜能。
四、建设传统与现代、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特色课程文化
学校以特色课程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创建特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身体素质,发展其特长,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中的校本课程,古意盎然,西关蜡染、舞龙、竹竿舞、传统武术、民乐、厨艺、射击、经典诵读等,集民族与传统之精华;四中的校本课程,生动给力,电子竞技、传媒、轮滑、机器人、平面设计、电视摄影、科技、魅力脸谱制作等,聚时尚与现代于一体。学生在兼具传统精华与现代风尚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学习中,享受着丰盛的精神大餐,促进了他们人格的挺拔和长远的收获。
作为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四中在起始年级开设了科技课,每周一节,统一使用校本教材《让梦想成真――青少年发明创造教育读本》。学校两周一次的科学大讲堂曾经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张景中教授、IBM公司工程师志愿者、TVS《马后炮》主持人马志海等专家来校作科学知识讲座,极大提高了学校科学普及的力度。
依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曼教授的观点,教育的重新定位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学校内部的要素以及要素本身运行的平衡。从矛盾的主次角度讲,我认为特殊教育学校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即在坚持培养学生成为尊严的人的教育目标下,寻找到特殊教育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学校办学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稳定期。这是以学校为主体形成稳定自我的时期,这时学校与环境保持平衡的状态,并保持良性互动的状态。而在变革时期,这种平衡将被打破,其实质就是外部环境对原来稳定成熟的主体发出冲击性、甚至否定性的改变要求,由良性的互动转化为刺激主体结构、功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社会评教育”符合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利益的最大可能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原来的系统就必须开放。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以原来的自我系统为基础,寻找与外界环境的对接通道,主动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并通过办学主体的自我调节,重新衡量环境关系,评估自我发展能力,确定各种资源和任务功能的定位,致力于新的平衡系统的构建。而对于新平衡系统的构建,我理解最为关键的任务就是学校办学价值系统的形成。因为人类的行动是由价值来支配、执行的。从前面对特殊教育学校定位的分析中,学校已经由原来的单一关系发展到复杂关系,每一种关系的存在都预示着其所代表的价值标准将会对关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干预影响。而且随着关系的复杂度不断增加,复杂的价值标准将纷纭而至,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面临多立场、多角度力量共同参与对同一对象服务的局面,决定了学校主体将会受到多元化价值标准的影响。这些价值标准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对立的。面对着矛盾、对立的价值标准,我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统一”,寻找出能把这些价值标准统一起来的价值系统,才能解决问题。而要做到统一,专业化和理性是关键。立足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对各种关系进行专业定位,明确分工,界定各种服务机构的专业功能,使各系统之间围绕着特殊学生的教育能协同而不是对立,能交叉而不过分重叠;在运行过程中,要以专业化服务质量为衡量标准,避免由于对弱势群体易产生的情感倾斜而影响到科学判断。通过建立起专业化的核心价值系统,来统领各种价值标准,在主体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进入新平衡下的稳定状态。无论什么时候,每个独立的主体都只有与外部环境要求保持平衡,才能稳定存在。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更应该在满足社会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之中服务好社会,才能实现教育者自身的价值和发展。毕竟,教育只是一个更大的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中,才能满意地理解和探讨许多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不能单靠教育体系的策略去求得解决,还需要具有涉及社会相互作用的各个部门的那些广泛的、综合的策略。
二、对现代特殊教育学校自主、开放新格局的探索
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为例来谈。该校开办于1999年,主要是承担对中度智障和听障儿童的义务教育。学校开办15年,经历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发展期、蓬勃期和变革期。在顺德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围绕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努力探索自主和开放的办学格局。
(一)以育人为核心
构建现代特殊教育学校制度体系。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认识人、培养人”,所以,该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按育人的尺度来衡量办学效能。一是立足育人,建设学校《章程》,以《章程》引导、规范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行为。在《章程》建设中,注重制度要保证学校有丰富的时间和资源别用于真正有教育性的活动上。二是建立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定期向专家、社会进行开放活动,在坚持育人的方向,听取、尊重各方的意见。三是对家长、从事特殊教育服务的人员进行引导性教育,建立他们的特殊教育专业意识,围绕着学生的教育核心,明确职责和分工。
(二)以增值为目标
研究、探索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育人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确保学生的教育能够增值,该校对特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一是丰富课上教育载体,建立多角色育人体系。立足学生关系的把握,开发角色扮演和真实角色呈现的育人形式。二是充分利用广义教育资源,建设系列课程。立足一个学生学习的丰富性、完整性、系统性,开发课下、家庭和社区课程。三是建设个别化教育课程。依据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学习的原则,制订全员课程学习计划,设计分层与分类教学内容。成立个别化教育部,建立学生缺陷补偿和专长发展机制,搭建教育与康复、艺术训练课程。四是建设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库。立足学生学习的有机性,开发各类环境育人资源,专业队伍育人资源,设计体验角色资源库。五是建设枢纽型教育服务组织架构。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加强各教育环节对接机制的建设。六是建立针对的学生多元评价系统。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增值,研究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发学生电子档案系统。
(三)以有效为导向
建立新型家校、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下,家长、社区中的组织参与学校的管理,决不是“花瓶”、“点缀”,可有可无,而应当是有效地参与。一是建立家长、社会评价办学成效的机制。学校每学期邀请家长、不定期邀请社会人士评价学生的教育效果,分析出有效建议,合理改善教学。二是建立校内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服务家长和社区。为了保证家长和社会人士面对学校教育有整体性的概念,学校专设一名副主任统筹此项工作。三是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围绕学生的教育和生活,定期召集家长、社工进行研讨,消除误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四是善用家委会资源。家委会是家长群体的代表,拥有着强大的社会能量和活动能力。在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集中家长的力量,重点攻克残疾人教育和生活中的难点问题。
(四)以融合为追求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国际贸易实务;应用
一、项目式教学概述
(一)项目式教学的概念
项目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一个整体性的项目的同时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综合性的实践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又被称为跨学科交叉式教学,其原因是一个项目中往往综合了多门学科的多种理论,学生在完成项目时必须要对项目中涉及到的各个学科的不同理论进行逐一学习研究,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将所学理论进行串联运用于实践中,从而提升实操能力。
(二)项目式教学的特点
项目式教学有记载的最早萌芽是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其雏形是十八世纪欧洲兴起的工读教育及十九世纪美国兴起的合作教育。经过美国合作教育超过二十年的探索发展,最终形成了当前的项目式教学理念,并在全球教学领域引起了一阵模仿热潮。项目式教学兼有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气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
1.变被动为主动
在项目式教学法的引导下,由于学生面对的是一个项目下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由被动接纳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在设计安排项目时则要进行协同配合,由各自独立备课向协同制定项目计划转变。
2.人才生成周期短
由于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找解决答案,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利于教师掌控
一个项目由学生具体完成,老师全程辅助跟踪,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项目的完成进度利于被掌控,便于学生最大化的得到锻炼。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概述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定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定位主要是为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培养输送合格的人才,其对合格人才的定义不仅包含有理论水平,同时还必须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其最终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具备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国际贸易营销能力、金融分析能力、进口业务能力。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1.理论讲授与工作实践相脱节
目前,各大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依托教材讲义进行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少数院校在课程中安排了一些实践教学内容,但从整体上看,理论课远远超过实践课的比重,且一些理论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2.教学方式方法较为陈旧
教学方法主要以“我讲你听”的方式,学生主要通过背记式的方式学习掌握知识,互动式、探讨式、协作式的教学方法使用频率不高。
3.课程计划安排不合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仅有营销学、管理学知识,还包含有市场经济理论和商务英语知识,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但当前一些院校在计划安排课程时,仍然存在“偏科”的现象,即重视语言的学习,忽略实操技能的学习,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不能较好的胜任本职。
4.考核方式不科学。
考核方式不科学也是当前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一方面难以检验学生真实的知识储备水平,另一方面,也不能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的意义
1.能确保教学质量
项目式教学以实际项目为牵引,能够使教师之间形成密切的协同配合,避免了各自为阵、闭门造车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难保证的现象。
2.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引导下,以完成具体任务的心态学习理论知识,使书本上的知识能够转化为现实中的工作能力,并在成功与失败中得到即是反馈,这种及时反馈反过来又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挑战疑难知识的动力,因此,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能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
由于项目式教学中,学生一方面面对的是具体的实践项目,另一方面,各个学科门类的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跟进辅导,因此,学生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生成较强的实践能力。
三、基于项目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设计
基于项目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设计必须要考虑六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国家政策、课程计划、讲授方式、商务英语、教学教材、考核验收。
(一)运用国家政策支持
我国在二零一零年曾下发过一个《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关于职业教育有专门的表述,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能够有效缓解就业难问题,促进人民改善生活,帮助解决三农发展不均衡问题,能够解决企业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要将职业教育摆到重要位置,推进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大众。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优惠利好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各大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时应该积极寻求政策支持,抓住政策红利,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在于企业合作培训上发挥协同优势,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二)确立实践教学地位
教学实践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没有教学实践作支撑,职业教育将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也很难适应市场需要。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要突出项目引导,着重设计六项学习内容,一是国际贸易术语,内容涵盖贸易的特点、贸易术语的含义及国际惯例;二是交易磋商与合同订立,内容涵盖交易磋商准备、进出易磋商、订立进出口合同;三是合同的标的,内容涵盖商品的名称、数量和质量;四是进出口货物运输,主要包含运输的方式、单据和条款;五是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主要包括保险的原则、承保的范围、保险实务和保险条款;六是进出口货款结算,主要包括支付的具体工具和支付方式。
(三)优化理论讲授方式
优化理论讲授的方式要从提升教师的综合任教能力入手,通过提高教师的任教能力,改进优化授课的方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这是授课的基础,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任何方法技巧都不能发挥作用。其次,要找准市场与学生的需求定位,将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把不适应教学需要的,或效率低下的讲授方式剔除掉。多增加互动性、协同性、任务性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即是反馈。最后,要注重加强与相关科目教师的联系协同,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单打独斗。
(四)注重英语水平提升
英语在过去、当前和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事实将难以改变,因此,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来说,商务英语则显得较为重要。在国际贸易中,与客户进行合同细节的沟通商量、签订、往来信函的沟通都是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商务英语的学习运用贯穿其中,使学生在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学习语言知识,以便其在就业后能够顺利适应英语语言环境的需要。
(五)合力编撰教学教材
教学教材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核心辅助工具,但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还没有得到同意,不同的学校选用的是不同的教材资料,据统计,目前在使用的教材多达十余种,其中以《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务实》最为常见,相对来说质量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更新之处。在教材这一领域,应该集合各院校的教学研究力量,合力编写一部通用教材,确保教材质量。同时,定期组织对教材进行更新校对,确保教材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六)丰富考核验收形式
考核验收对于教学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考核验收可以准确掌握教学质量,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好坏程度做出衡量。另一方面,考核验收带有天然的反馈性,可以督促教师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督促学生认真投入学习。不同的考核形式能够带来不同的效果。基于项目教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应该注重将学习过程成绩、理论考核成绩、项目完成成绩三个部分有机结合,确保考核取得实效。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