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体育锻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又处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因为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琐事,非常容易产生情绪的波动,影响学习和生活。要想让中学生在学校能有好的精神状态,能够培养健全的人格,我们必须关注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
做教育工作的,我们首先要讲科学,明白不良情绪的危害。不良情绪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进行了许多研究,目前虽尚无定论,但大多倾向于人在不同情绪状态时,下丘脑、脑下垂体、自主神经系统都会有一定的升华改变,并由此引起身体各器官功能的变化,这就是情绪可以致病的生理学基础。生理和心理学研究认为,应激状态可使人抵抗力降低,易患疾病。
那么,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情绪、情感又有何特点呢?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学习,发现高中生在情感方面有两方面非常突出:情绪体验强烈,情绪两极波动大。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情绪体验非常强烈,重感情更易动感情。他们(特别是女生)对生活抱有极大的热情,对符合自己兴趣、理想的事件和人物,往往会迅速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如对英雄人物、体坛明星等从内心崇拜和尊敬;相反,他们对不符合自己信念的人和事,则常常气愤异常,甚至会产生一些非理性、不分场合、不顾影响和不计后果的不良行为。高中生的情绪又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比如成绩进步或提高很大,他们会兴高采烈、尽情宣泄;当遭遇挫折时,又垂头丧气、苦恼悲观。高中生这种情绪的不稳定性与他们认识事物尚不深刻、意志力比较薄弱以及特有的神经过程较强有关。
参加体育锻炼是促使情绪健康的营养剂和良药,能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有运动习惯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心情舒畅,改善机体器官功能,增强免疫力;当心情忧郁焦躁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则能振奋精神。
调节情绪状态的形式多种多样,高中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条件,选择方便、行之有效的调节方法。
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转移注意状态法
高中生迫于学业竞争、家庭压力和身心的发展,产生了烦恼和忧愁。此时,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人忘却不愉快的事情,从消极的体验中摆脱出来,及时分散对忧虑和挫折的注意。这种对注意状态的有效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如参加乒乓球、篮球、长跑、滑冰、健美操等运动都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使注意状态发生转移,从而稳定情绪。
二、宣泄消极情绪法
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时,采取妥当的方法加以宣泄,对其身心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此时去运动场来个百米冲刺、打打沙袋、踢踢足球,来个快速大力的射门、连续俯卧撑等运动项目,均可有效地宣泄消极情绪。但要尽量避免与同学进行身体直接对抗,降低由于应激事件所导致的内心紧张状态。
三、提高自我效能法
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所体验到的成功感,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消除忧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具有积极的作用。选择运动量小、强度小、对抗小的以个体为主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健美操、自行车等,有助于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改善情绪。
四、增强活动胜任感法
当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完成某项任务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自信心。此时,最好选择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在活动中感受自我、认可自我,提升自我信心。这种成功的感觉随之也会进入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五、社会交往法
相比于日常生活,在运动场上和比赛场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少使用语言和文字,更多地是采用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通常队友的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自己就能领会到他的意图,从而进一步增大队伍获胜的概率。这种特殊的交往形式使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不会因为感情深浅、身体高低、年龄长幼、长相俊丑、不同种族而存有戒心。这种全新的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还会随运动时间、运动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得到强化,这种被强化了的关系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成为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对心理活动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体育锻炼能丰富中学生的生活,能使他们保持乐观、稳定、健康的情感,也能控制和克服不良情绪。酣畅淋漓的运动后,学生们会感到精力更充沛,学习更有效率,从而也变得更加自信。当不良情绪侵扰时,学生们的调控能力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有办法,这对他们优秀人格的塑造、顽强精神品格的养成都有巨大的作用。
参看文献
关键词体育 锻炼 能力
随着体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健身已成为人们的自觉需求。加强体育课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促进课外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校体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自我锻炼能力的意义
自我锻炼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锻炼身体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独立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自我锻炼能力首先表现为一种意识,即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
培养学生的自身锻炼能力是加强学生能力教学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或称为目标,笔者认为,每一位教师应身体力行。其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教育“三个面向”的需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对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其体质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促进体育锻炼生活化、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不仅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而且能终身受益。
二、培养高中生的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策略
1、明确自我体育锻炼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课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第一,体育同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一样,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国家强。
第二,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
2、灵活把握主要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采用灵活方法
在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上,教师注重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教学,教学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反映切合体育课改思想,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教学评价。教学的过程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好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教材的教法,体育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正确的动作认识和运动兴趣。练习时的分组,采用性别分组、技术分组、自由搭配等,学生在练习时有目标,有竞争,有帮助,有快乐。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也是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体育教师安排学生游戏,既可以安排和主教材有关的体育游戏,也可以安排新游戏。但根本的前提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得以快乐和笑声。教师可以制定游戏的内容和方法,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根据现有的体育器材或者不用器材,让学生自由创设游戏,并对每个游戏给予鼓励和评价,提出改进方案,调动了学生创作积极性和热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又提高了课堂的氛围。
3、加强组织管理,体现一种"刚","柔"结合的教育
教师要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既经常巡视又协助解决问题,加强管理检查,注意"自主"与"散漫"的区别.管理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并做到教学的组织不失控,有教学常规,体现出"刚","柔"结合的教育,把讲授,辅导,自学,自练和谐地结合,实施快乐,自主分层递进教学等有效方法,使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既有目的又有目标,既有约束又无束缚,既有集体学习又有自己活动范围去自主,积极学习。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一是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应包括整体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如让学生设计新的游戏方法,主动探索更好更快地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开发校内校外的体育资源等.二是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并不能误解为就是"放羊式"教学,即以往那种教师放任不管,让学生完全自由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应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4、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的延伸练习。
这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的延伸练习,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巩固、深化、能使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不断提高,能使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形成习惯。
自我锻炼练习的技巧性。“技巧”能激发学生的元认识。启发学生主动掌握新知,促成新的知识不断地交往,从而不断扩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内涵。
练习设计的趣味性,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练习设计的生活化。体育锻炼生活化、社会地将+是不断提高学生课堂自锻能力的促进剂,这也是社会大体育全民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变体育课小课堂为社会大课堂的尝试,其意义远高于学生能力培养这一表面。
1995年国务院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首次在全国性政策法规中提出了“自我体育锻炼”的概念,也为学校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学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重任。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阶段。
1 高中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现状
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设计了“高中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现状调查表”,以××中学高一6个班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分发调查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100%。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了高中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现状及其成因。
如表1所示,从调查结果看,对体育课“喜欢”和“非常喜欢”的被调查者只有39%和17.67%,而多达1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喜欢”体育课。同时结合学校近一年来体育课出勤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高中学生对体育课兴趣较低。从体育锻炼时间看,近6成被调查者每周体育锻炼时间不足3小时,每周体育锻炼时间8小时以上者只有1成左右,这反映出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令人堪忧。另外在“你认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何”这一调查问题上,分别有17.67%和10%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和“不重要”,近3成高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令笔者这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始料未及。综合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中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意识是非常淡薄的。
2 影响高中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原因分析
如表2所示,从调查结果看,超过7成的被调查者“经常”或“总是”因为学业任务而放弃体育锻炼。值得深思的是调查对象是学业任务相对较少的高中一年级学生,相信在高年级学生中,这一比例还会更高。可见繁重的学业任务和来自方方面面的学习压力严重影响到了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质量。
在“你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有几项”这一问题上,可以看到,只有不超过20%的被调查者有超过两项感兴趣的体育运动,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17.67%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更值得深思的是在这一数据上,男生要高于女生。这一方面是由于独生子女一直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中,更多地将体育锻炼看作“吃苦”和“磨练”;另一方面,这一代青少年成长于电脑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过多地沉溺于虚拟世界令他们很难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
同样,在“擅长的体育运动”这一问题上,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擅长的体育运动”,而“擅长的体育运动”超过两项的只有7.67%。这一问题的出现不能单纯地归咎于高中生本身,他们自踏入校门甚至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开始,就面临着“学特长”“学奥数”“小升初”“中考”等等关卡,除了少数自由展现出体育天赋的学生,其他学生很难得到专业的体育指导。中小学的体育课本应承担这一重任,但复杂的现实状况让中小学体育课变成了“只要不出事故”就万事大吉的“散步课”。这就让高中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陷入了“没时间”“没兴趣”“不擅长”“没兴趣”“不擅长”的恶性循环。
3 高中体育课堂设计与高中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高中体育课是高中学生体育教育的主战场,体育工作者应利用好这一战场。在培养高中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方面,高中体育课堂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体说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体育课堂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提高课堂思想性 从调查结果看,仍有相当比例的高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高中体育课堂过分注重体育技能教育,而对体育思想教育缺乏关注,使得学生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预留出必要的课时进行体育史、运动生理学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的教育,向高中学生教授科学健身理论,让他们从思想上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1]。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地向高中学生展示体育锻炼对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重要意义,以潜移默化的观念渗透代替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让高中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是培养他们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增强课堂趣味性 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加之体育教育工作者水平良莠不齐,目前高中体育课多为“田径课”,枯燥的“跑跳掷”很难让高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期望他们对此产生兴趣更是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受限于课程设置要求和学校硬件条件,高中学校可以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非常有限,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直观、形象、多感官刺激的特点,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对马拉松运动的起源、历史和发展进行介绍,让学生感受到马拉松运动的魅力,增强其对长跑运动的认同感。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组织虚拟运动会,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参与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增进班级凝聚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完善,可以培养高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而培养其自我体育锻炼意识[2]。
科学性 作为高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最新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统计显示,超过一半的运动意外伤害事故都是由于运动前热身活动不科学造成的。作为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主战场,高中体育课在教授学生科学热身活动方面责无旁贷。体育教育工作者应以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科学体育锻炼方法,让学生可以学到受益终生的运动技能[3]。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讲授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不仅形象直观,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比如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某些复杂动作的技术要领,可以起到比亲身示范更好的效果。
提高课堂自主性 高中体育教学面对的群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运动基础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对体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以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4]。比如可以开发“个性化体育教学系统”,高中学生可以通过此系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程,体育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此系统为每位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锻炼计划与锻炼目标。并且,学生可以在系统内通过上传视频等方式展示锻炼效果、交流锻炼经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施展因材施教,一直是现代教育的原则。如果在高中体育教育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助选择权,必将增进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其自我体育意识。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可以帮助体育教育工作者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设计,更好地向高中学生传授扎实的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他们高昂的体育锻炼兴趣,使高中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培养高中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参考文献
[1]冬继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5):147-148.
[2]任晓峰.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8):95.
[3]李志燕.培养和激发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40-41.
关键词: 高中女生 体育兴趣 有效培养 体育素质
近年来,很多高中生都说:“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尤其是女生。究其原因,她们认为体育教学内容不符合她们的需要和兴趣。说高中女生都不喜欢上体育课,虽然有些夸大,但是大部分高中女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却是不争的事实,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敢于正视现实,敢于科学有效地分析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高中女生的体育兴趣的调查研究得知,她们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很多,有教师的问题、教学组织的问题、学校教学环境的问题和自身问题。尤其是女孩子到了高中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在体育锻炼中的惰性更突出,部分高中女生对体育课非常消极。体育课中,经常遇到一些女生以请例假为由不上体育课,体育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一部分孩子,积极引导,有效培养高中女生的体育兴趣。因此,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就要全面了解高中女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课设计,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准备每一节体育课,与高中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女生的锻炼积极性,有效开展兴趣教学。
一、科学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提高高中女生的兴趣
高中体育课,大部分学校已实行男女分组上课,使得我们在体育课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科学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体育活动,提高并培养高中女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通过调查得知:46%的女生喜欢球类,31%的女生喜欢韵律健美操,20%的女生喜欢舞蹈,因此,我们在日常体育课上要在了解她们的喜好兴趣的基础上,尽量安排女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但要通过课下访谈和分析,了解原因并加以分析,让她们真正喜欢上适合女生的运动项目。如耐久跑是一项非常枯燥单调的运动,在练习中,女生非常不喜欢这一运动,常常以多种理由搪塞。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让高中女生在校园里或校外组织跑步,并可根据她们的体质状况安排适当距离,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女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提高高中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培养女生的体育兴趣
高中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高中女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如何做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并努力成为她们喜欢和信任的朋友。经过调查得知,高中女生喜欢的体育教师要幽默风趣、和蔼可亲、专业水平高、一视同仁、关心爱护学生等。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热爱本职工作,关爱高中生,具有高度责任心,使高中女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培训,充实和提高自己。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高中女生的锻炼兴趣
兴趣是高中女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动力。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是培养和激发高中女生体育兴趣的必要条件。大部分高中生愿意和老师多接触,只要有老师参与她们的活动,她们的积极性就会非常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上与她们一起活动,课下与她们积极谈心,关心和爱护她们,让她们进一步体会到我们的一片苦心,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不仅满足高中女生的内心要求,同时我们也会有很大收获。与学生一起活动,亲身体验活动量的大小和活动是否符合她们的实际,对她们的身体能否起到有效锻炼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及时指导,有利于高中女生形成正确的锻炼方式,使她们少走弯路,保持良好的体形,健美的体魄是我们的感召力,能够吸引高中女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让她们体会积极参加锻炼的好处。与高中女生积极谈心,了解她们的兴趣和爱好,与高中生一起讨论有利于体育教学顺利开展,使师生关系在潜移默化中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要敞开心扉,真诚地与每一位高中生沟通,就能受到学生的爱戴。
四、及时鼓励、表扬高中女生,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高中学生;体育教学;习惯;自觉锻炼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高中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中是非常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培养有高素质人才的非常重要的阶段,随着现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深入,培养高中生进行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当高考之后,会有一部分人踏入社会,所以对于这部分人来说,高中阶段将是他们在校学习体育的最后阶段,他们在校期间的对于体育的态度和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能否在今后的生活中有好的体育习惯,而进入大学的学生,在高中阶段进行体育锻炼也对他们日后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所以,培养高中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现在高中体育教育的自觉锻炼意识
现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都有着固定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常都是老师怎样说,学生跟着老师进行学习,学生只是在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复印”,所以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感到没有兴趣,所以就会表现出体质状态不是很好,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也非常的弱,而且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都是强调集中制,都统一听指挥,所以对于那些比较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这种方式就不会满足他们对于体育知识以及技能的要求,所以,都不能够满足学生的素质和心理方面的要求。而且,老师本身没有真正的把自己的学生看为主体,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进行上课,忽略了学生的想法,这样的方式是非常有害的,不利于调动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这样的方式就不会有很好的课堂效果,学生不会从中体会到学习体育的快乐,所以对于快乐体育的理念就更不会理解,学生没有兴趣和乐趣,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所以就很难自觉的进行锻炼,也就很难培养出自觉进行锻炼意识的形成。
现在高中体育教学在内容上过分追求学生的能力提升,注重考核,这种用考核来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方式,使许多学生在思想上、在生理和心理上同样都会有很大的压力,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去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就会变成被动的进行体育锻炼,也有很多学校会把体育课程理解为体育达标,所以就会使许多学校在体育达标的成绩上突飞猛进,但是实际在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上没有下功夫,使学生的素质下降。
有很多高中学生还存在一些比较错误的思想,他们认为在课堂上进行体育锻炼就是锻炼了身体,他们认为只要上好了体育课自己就会有很健康的身体,他们只是把体育课看成是进行自己锻炼身体的唯一的场所,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体育学习只是锻炼自己身体的一个平台,他们更没有把在体育课堂中老师的指导进行比较系统的去学习,他们没有认识到技能的形成和熟练的去进行课堂看成是自觉锻炼,没有培养出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也没有形成很好的锻炼习惯。
二、高中生进行自觉锻炼意识培养的主要方式
应当强调理论教学,因为进行理论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加明确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态度,在他们在潜意识里面认识到锻炼是为了强健自己的身体,能够明确自己锻炼的目的,能够有远大的思想和抱负,体育老师应该教育学生要能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的评价,能够随时的进行调整身体,要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锻炼的意识,要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激发出自己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要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掌握好运动来带的快乐,培养自己的兴趣,形成对于体育的积极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方面的适应能力。
老师应该选择好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学生对于体育的意识,因为在高中阶段他们身体方面以及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正逐渐的成熟,他们对于体育锻炼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也在逐渐的提升,所以,高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方面的教学的时候应当给学生留下更多选择的权力和空间。
学校应该加大对于体育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增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可以开展运动会或者体育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逐渐把体育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当加强对于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因为体育的能力和运动技能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因素,老师应当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让学生有更加多的锻炼自己的机会。
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多开展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要把考核的重点放到学生平时的表现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安排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积极轻松的进行体育锻炼,如果条件允许的学校应当多开设一些选修课,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还可以开展一些体育竞赛的项目活动,给学生们营造一个比较好的氛围去进行体育锻炼,让他们从锻炼中体会到获胜的喜悦和成就感。同时还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因为高中生会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这样减轻他们的压力和负担,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到运动当中,也会给学习有促进作用,做到劳逸结合,更加高效,也会提高他们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颜军.体育心理论稿[M].南京:河海人学出版社,2001.7
【关键词】自主锻炼;教学方法;学生
体育锻炼对于每一个正在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时期的高中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在很多学生特别是女同学对体育课的上课热情不高,甚至还出现逃避体育课的现象。对于这一现状,作为体育教师,应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学方法多样化,适当、适时的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上课热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养成自主锻炼的终身体育意识。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人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游戏教学、体育教育以及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书籍、刊物,更是关注了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这些专业书籍和刊物,让自己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活动,更加清楚在实施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正确把握教学手段,同时掌握现今体育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对这些进行归纳分析,为本课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在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初期,对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制定了关于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调查表,随后分发给了每个班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随后再对回收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正确掌握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兴趣所在。
1.2.3 游戏教学法
本人在体育课中重点使用一些难度适中、容易接受的游戏进行教学,增加了体育课的趣味性、快乐性、互动性,同时也让老师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学生中,消除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1.2.4 观察法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观察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课堂情况,对学生的上课表现、精神状态、态度等进行了解,及时的针对学生的上课表现因人而异的从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然后对教学前后的学生进行评定并得出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体育课中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因素
2.1.1 参与动机
学生在体育课中对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明确,缺乏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是利用体育课相对宽松的气氛来放松自己,而在体育课中没有参与也就没有切身体会运动的乐趣,无法培养对体育运动的爱好。
2.1.2 教学内容
现在很多体育教师都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上课,上课内容单一重复、枯燥乏味,片面强调掌握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忽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造成很多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但在课上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
2.1.3 学习负担
现在高中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比较多,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学生多数把时间重点放在了学习和作业上,在思想上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只要文化成绩好就可以了,因此学生即使参与了体育课的教学安排,但是很多都是被强迫性的,这样体育课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就比较小了,无法利用体育课达到强身健体,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2.1.4 体育设施
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缺乏,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充分的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在进行一个体育项目的练习中,因为设施问题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练习,这样既难以掌握技能要求,也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 结论
从问卷调查中分析得出,多数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上体育课的,但是在体育课中对待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足和态度不正确,因此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基础所在,教师实施教学时要提前备课,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重点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体育课中因人而异的安排体育活动,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从教学方式上主要以娱乐游戏的教学内容,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懂得如何评价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从而产生再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体育游戏教材编写组.体育游戏[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0.
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惯习”,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会也需要加以关注。先进体育文化的传播,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体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甚至社会体育将伴随他们的一生。由此,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研究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和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能力,培养自主参与锻炼的“惯习”,是加快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1 中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水平较低:调查显示,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呈现出集中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大部分学生将强健身体作为锻炼动机,个别学生选择体育成就、促进社交、治疗疾病作为锻炼动机。说明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处于低级水平,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的“强健身体”的锻炼动机选择人数最多,生理需要是马斯洛需要理论中最低级的需要;位居第二的调节情绪的动机可作为中学生为满足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较为低级的需要;排在第三位的减肥健美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尊重的需要而产生的;为实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选择体育成就作为锻炼动机的中学生不满一成。高级的需要之所以产生较少,是因为低级的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也就是说,因为中学生的体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健康程度,所以才产生了锻炼身体的低层次需要,只有当中学生的身体真正强健了,才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因此学校要为中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1.2 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不足:通过调查发现,七成以上的中学生对自主锻炼感兴趣,总体情况较好,选择该项的女生仅占半数;此外近半数的女生选择一般,远远高于选择该项的男生人数。反映出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不足,这与女生的性别、个性有较大关系。因此,首先应提高她们的认识,通过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减肥健美,还可改善性格、促进社交、调节心情等;其次,广大家长和体育教师应结合女生的身体特点,多给予正面引导,争取她们态度的正向转化。另外,近三成的中学生选择一般,还有极少数的中学生对自主锻炼持否定态度。“一般”是一种中立的态度,即无所谓,它在某种情况下会向正、反两个方向转化,因此这些不确定的群体需要外在体育文化环境的影响、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家长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等,慢慢转变她们对体育的认识,增强她们主动自觉锻炼的兴趣,使她们的态度朝正向转化;还有极个别的中学生对自主锻炼不感兴趣,导致她们不积极主动参与锻炼的原因不一定是体育本身,可能有其他因素,如场地设施不足、先天身体素质较差或不喜欢体育老师等。
1.3 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情感与认识表现不一:调查表明,九成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主锻炼在强身健体上的意义和价值大,选择热爱锻炼并积极参与的意义和价值大的中学生仅占八成多。研究发现:高级中学绝大部分学生对自主锻炼在强身健体的认识方面持肯定的态度,但在自主锻炼情感上表示认同的人却不多。表明情感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识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人,虽然对体育活动的价值评价很高,但不热爱自主锻炼,那么往往在锻炼时不卖力、不认真;而对锻炼的价值缺乏认识却对锻炼有好感的人,自主参与锻炼可能是全力以赴的。表明当认识和情感不一致时,情感就决定了行为倾向。由此,情感在一个人的行为活动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自主锻炼“惯习”的培养应该十分重视体育情感的感染与熏陶。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媒体需要加强相关宣传,争取有这一倾向的中学生将自主锻炼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1.4 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意志力较为薄弱:通过三种不同表现:不参与锻炼、参与锻炼和有锻炼习惯,来调查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情况。结果显示,有八成以上的中学生参与锻炼,但仍有近两成的中学生不参与锻炼;参与锻炼的中学生中绝大部分并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而是偶尔或在想到时才锻炼,有锻炼习惯的女生不足两成,男生占两成多。反映出大部分中学生参与锻炼较随意,想到或与同伴商量好时就锻炼锻炼,其他时间不闻不问。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坚持锻炼的意识或想法;二是有想法,但没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下来,女生表现尤为突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一进入高级中学,面对愈加繁重的学业任务和艰巨的升学压力,没有时间和心情锻炼身体;另外,有锻炼想法的中学生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锻炼枯燥、又苦又累、天气不好等,而终止锻炼。实际上,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坚强不懈的意志品质。
2 促进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对策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感到中学生不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动力不足,也有客观条件限制;既有家庭、学校重视督促不够,也有从小没有从点滴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另外,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也确实挤不出更多的体育锻炼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采用如下对策:
2.1 培养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志趣:目前,中学生有自主参与锻炼习惯的人数很少。基于心理因素,即内因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兴趣是中学生能够坚持锻炼的内因和关键。因此,学校和家长应从培养中学生的锻炼兴趣入手。
首先,学校和家长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己的锻炼动机:如针对体质差的学生,树立强身健体的动机;对于肥胖的学生,将减肥作为锻炼动机;还有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锻炼培养良好社交能力的动机;对于身体棒且性格开朗的学生则将体育锻炼当做展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成就感的动机等。这需要教师付出爱心、拿出真心去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用心培养。其次,广大教师要主动抽出课余时间来帮助中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通过游戏、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他们锻炼,在活动中,用运动项目本身的魅力以及有趣的活动方式来牢牢抓住他们的心,从产生锻炼“兴趣”到获得“乐趣”,最终形成锻炼“志趣”而长期坚持下去。
2.2 加强中学生亲身锻炼实践的磨砺:中学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要鼓励中学生亲身参与锻炼实践,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参与一些难度适宜的障碍运动,如拓展训练、攀岩、轮滑、游泳等运动项目,以锻炼他们在运动实践中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通过各种运动项目来不断磨练这些初出茅庐的中学生,通过克服各种各样困难的经验累积以感知、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形式深刻地储存在自己身上。亲身锻炼的经历是痛苦、深刻和难忘的,中学生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历经各种实践环节的磨砺,进而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快速变化、竞争激烈的社会,最终形成各种既持久存在而又适应变化的良性性情倾向系统,进而指导中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
2.3 营造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良好环境:首先,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家长等要树立正确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引导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其次,体育教师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要经常对自己习惯的教学指导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等进行及时反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做既“专”又“博”的新型体育教师或社会体育指导员;最后,中学体育教师要在对中学生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上下足功夫,经常与中学生沟通交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培养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能力,帮助他们尽快构筑自主锻炼的“惯习”。
3 结论与建议
目前,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虽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其动机水平较低,大多是由强身健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总体情况较好,但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明显不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情感因素不足,科学认知有限,削弱了他们主动参与锻炼的行为动机;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意志力普遍较薄弱,表现出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
教师和家长要主动了解学生的生理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适合自己的锻炼动机,主动抽出课余时间积极帮助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教师和家长要鼓励中学生亲身参与锻炼实践,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上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难度适宜的运动障碍,以锻炼他们在运动实践中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培养乐观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较为积极的个人“惯习”;体育教师要树立“三大立身理念”,并付诸实际行动,即:真诚地热爱学生是立身之本、广博的专业知识是立身之源、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是立身之基,最终帮助中学生成功构筑自主参与锻炼的“惯习”。
参考文献
[1] 刘丽云.中学生体育意识认知水平及成因分析.辽宁体育科技,2005(2).
一、体育教学实践以研究为本
近些年来,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其原因在于,学校体育教学只注重单纯的体能训练,而忽视了对体育教学的正确认识,学校往往只注重奖牌拿了多少,而忽视了体育课堂实践教学是否有效,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仅仅局限在其学生拿了第几名,而忽视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日常积累。然而,仅仅凭借日常积累仍是不够的,体育教学实践还要重视研究的根本作用。日常的体育课教学要以研究为本,单一的体能训练需要结合科学的教学手段。
例如,田径运动是其他各项运动的基础,田径实践课前,要让学生知道田径中的各项运动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在锻炼体能方面,短跑需要爆发力,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人体最大摄氧量;而长距离跑重在耐力和最后的冲刺,考验的不仅是学生的毅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心脏及呼吸系统的工作能力;跳跃类的项目就需要学生有效地控制身体各方面的协调能力;而铅球等投掷类项目,能够使得学生肌肉更加发达等等。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对具体田径项目进行分析,研究锻炼方式方法,拟定锻炼计划,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与研究互相有效结合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学习与研究的有效结合,然而现在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却只看到了学,看不到有效的研究,学生将体育课看作身心俱疲的非正常课程,教师管得严,学生反而更退缩。如,田径课长久以来为学生所苦恼,枯燥单调的传统教学,让学生喘不过气来,有的学生虽然喜欢田径运动,但却对田径课颇为畏惧。针对这种状况,教师需要积极改善教学方法,将学习与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在研究中总结经验,提出有效的教学措施。
例如,高中重在为社会培养直接人才,故而体能训练在高体育教学中被看做重中之重,田径运动有利于人体机能的全面发展,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体能状况进行科学测评与研究,体能差的同学,可加强短距离跑的课时量,同时,在课程中加入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如接力跑、障碍跑等。体能好的同学,就要加强其体能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锻炼肌肉,还需要加强内在器官的协调能力,如,跳远、竞走、投掷等来培养体能好的同学的控制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加强人体器官机能,为将来工作打基础。
三、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中心,这是长久以来的教学观。然而,新课改实施以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充当领路人的身份,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当引导者的同时,将学生放到与自己同等的地位上来,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协作,将研究性教学模式积极实践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亲近感,使得教学研究更有效。
例如,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提出相应体能计划,教师根据对学生体能的了解,与学生共同研究商讨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在50米跑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前两名给予相应奖励,最后一名则要再跑一次;在中长距离跑时,教师可将男生女生混合分组,这样有助于促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另外异性相吸,都想好好表现,在对方心里留下好印象,从而增加了练习的效率。教师与学生还可根据实际活动表现,再次研究更为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在不断的相互研究中完善教学计划,从而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
四、使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
运动处方教学能够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三方对青少年体质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方面引起学生家长的重视,从学生的起居、饮食和锻炼等方面给予督促和关怀,同时也有利于家长本人健身意识的养成和健身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意识。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体质状况,科学地安排运动内容,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
五、因材施教
【关键词】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Abstract】Teacher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using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ccurately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 that students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sports and exercise science methods and mean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exercise and self-interest.
【Key words】Improved;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interest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7-0031-01
目前的中学生大多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提高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并不多,造成认识和实践的严重脱节,要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兴趣呢?
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在一堂体育教学课中,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并且适合于学生身体发展的特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如果教师所选用的教材难度太大、太复杂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丧失自信心,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同时,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并富有知识性与游戏性的教材,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避免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应适当合理的安排一些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练习,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增加学生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二、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优点,当发现学生有微小的进步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马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讲解示范,对难度大的技术动作进行分解练习,由易到难,鼓励他们多练习,同时发动体育优秀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学习,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如能得到体育教师及时的表扬与认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动力,使学生加深对体育课的感情,就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体育锻炼,这对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的活动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创新,然后根据现有的体育设施,利用早晨、下午课后或星期天时间,举办各种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兴趣小组,并积极动员和引导广大学生参加。每一个兴趣小组应有计划地安排每周2~3次的体育活动,每次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和活动时间都应适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发展,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要教育学生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应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让所有参与的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和谐和友好的气氛中感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心灵满足感,加深学生对体育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强烈欲望,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
四、提高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