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属性范文

传统文化的属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属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的属性

第1篇:传统文化的属性范文

(巢湖学院 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中国传统武术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开放的包容性.本文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着手,探讨其文化包容性的存在及体现.

关键词 :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77-02

1 前言

文化包容是指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其本质在于承认、尊重并欣赏文化的多元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从其文化发展来看是极具包容性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演变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武术也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烙印,因此中国传统武术也有着极强的文化包容性,这也是中国武术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其复杂性和多元性,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与消亡,逐渐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相互包容的,互不排他的多元统一体.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这样的民族其最大特性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3 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包容及体现

3.1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促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包容

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影响较大者有道家哲学、周易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哲理以及孙子哲学等诸多方面.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范畴.所谓“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武术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寻求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武术得益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使中国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技击技术,而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的包容精神.

3.2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3.2.1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外在表现

中国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它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中国传统武术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结合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使自身更具生命力.这也是中国传统武术与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的最根本区别.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外在表现就是武术对其他非搏击文化的吸收及相互影响.武术与宗教文化、中医文化、养生文化、兵法等都有着紧密的相容性.宗教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关系甚密,许多武术流派和拳种及其拳理都得益于宗教文化;同时,武术结合了中医理论,与中医相得益彰,中国传统武术对中医文化的包容也使得中国传统武术不但有了防身御敌的作用,也有了强身、强心、养生的多种功能.此外,武术与艺术、教育等文化元素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舞同源,武若文用则为舞,武用则为武(术).在中国古代,宫廷宴会时,有时有舞剑等,就是武舞.古时,周朝的贵族子弟必须接受严格的舞蹈教育,其中不仅有陶冶性情、修炼风度的文舞,更有锻炼体格、培养战士的武舞.同时,中国传统武术为中国的古典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石窟壁画都有大量武术演练的图片,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武术提供了参考.另外,武术的德育功能在当代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再赘述.当然,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深深的影响了当时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管理等,其包容性的外在表现也不是以上几例所能囊括.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包容性也使其在本质、形态、功能等方面发生蜕变,这种“变”更是一种发展、创新,使中国传统武术不断发展壮大,使其更加的具有生命力.

3.2.2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

中国功夫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中国传统武术的内涵决定了武术是不断发展和超越的,是身心兼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同时,中国武术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完善,与其自身特点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补充的作用.究其主要原因中华武术的超越性由于其自省,包容,及自身区别于其他各类技击形式的先进性.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却并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丧失其特有的本色.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作为相对狭义的文化,其同化力更多的是指对其它非搏击文化的吸收借鉴,并将其与武术文化充分的融合,最终形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传统武术与传统中医之间的关系.传统中医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武术诞生在医学相对欠发达的历史时期,许多习武之人难免在演练中出现运动损伤,中国武术将中医引入武术研究范畴,不但研究其疗法,更是将中医理论同与武术相关的人体科学,运动科学相结合,在整个中医学的范畴中,中医伤科、中医针灸与武术关系最大,联系也最为紧密;并且中医在诊疗治病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借鉴与运用了武术的一些相关内容,比如抓筋疗法、点穴疗法、导引疗法、气化疗法、按矫疗法、运动疗法等等,武术也成为了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医武兼修之人,可上溯到东汉名医华佗、孙思邈、丹阳子马钰与长春子丘处机等.中医与武术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很多密切的联系.比如,武术家在修炼武功的过程中,他运输精气神的路径,实质上就是中医的经络体系,大周天就是十二正经的循行,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脉的循行,而作为武术“三宝”的精气神,根本上就是中医名词;武术中很多动作招式的命名,都包含有中医的命名特点和文化色彩,比如气沉丹田,力劈华盖等;此外,武术家练武还讲究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子午流注、食养药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等,这些内容和中医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由此我们可知,中国传统武术对于非武术文化有着极强的吸收能力,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3.3 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正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使得武术成为庞大的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武术的包容性不仅有利于武术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培育精神振奋、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中国武术始终都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其价值核心,须臾不能脱离,它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诚实守信、守义节的高贵品质;行侠仗义的理想人格追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4 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造就了今天中华武术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武术只有扎根传统才能汲取营养.批判地继承武术文化,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将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2〕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

〔3〕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2003(5).

〔4〕田传信.论文化的包容性与存在[J].文化艺术研究,2007(3).

〔5〕杨建营.武术文化特色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5).

第2篇:传统文化的属性范文

一、大文化传统――雅文化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按照西方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的文化大、小传统之说,可把哲理化的儒、道学,大乘佛教中的禅宗等归入作为精英文化的“大传统”中。大传统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你可以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社会大传统的代表思想,也可以说儒释道三家是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

(一)儒家思想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儒家文化中的“内在超越”理论对武术流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从明代开始,基本上同于现在面貌的中国武术形态开始发达、成形。但它的载体已不再是军事集团,而是一个个结社组织,这些组织分布各地,系统不同,师承各异,互相保密,于是就形成了诸多的武术流派,每个流派为使自己的武术内容能够在庞大的武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流传百世,就要有特色,就要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这就需要在演练过程中不断地完成新内容与旧内容的增进和更换,使拳术内容不断充实,在风格特点与套路绝招等方面独树一帜,这种对个性风格的追求就为武术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内部条件。

(二)道家思想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武术流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在认识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论、气论、天人合一的观点,并以此阐释武术的本质;在方法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等思想,并以此作为武术技击的指导原则。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还体现在方法论上。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的技击理论都与道家思想有关。在“炼神还虚”的功能理状态支配下,将武术运动的实践方式掩盖于行云流水、藏诸于内的静缓处理之中,在武术学技击原则上形成了“后发制人”的主要特点: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先至,乘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

(三)佛家文化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武术以实战威猛、博大精深,饮誉天下,“拳以寺名,寺以拳显”。少林武术因禅武合一而博大精深,以禅入武,习武修禅,绝非自卫强身小技;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故少林武术又称为“武术禅”。少林武术是我国传统佛家文化最为通俗,传播最广的表现之一,从面壁九年的高僧菩提达摩到历代少林寺的主持方丈,他们对佛教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传承了禅武文化,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佛教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小文化传统――俗文化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作为传统文化内容之一的武术,体现了浓郁的俗文化气息,这里把家族本位思想、门派观念等作为通俗文化归入“小传统”中。从历史的纵向来考察,传统武术的主要传承载体,乃是时代生衍不息的广大民众百姓。俗文化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是显著的。

(一)家族本位思想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家族本位思想使得武术在家族和类似于家族的组织中流传。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注重家族。中国就是以人为本位,以“家庭”作为其构成的基本细胞,然后由家而国,构建成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弟子对师长敬,族规、家法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准则,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武术宗师就是家族祖宗,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祖宗秘传,传内不传外。这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武术技艺往往只在一个家族中或是某一区域中流传,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武术流派――即拥有独特内容和风格的武术大系统下的千枝百蔓。

(二)门派观念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一提到武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各具特色的种种门派。各个门派之间相互衍生、竞争、促进,形成了武术的繁荣昌盛。武术流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武术在明代以前的社会环境、人们生存的需要和门派条规的约束。因为武术在流传过程中,拳师们传授的方式主要是“师承口授”、“只传嫡系”,对徒弟们的要求亦是“一徒不能认二师”,使武术的流传始终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进行。

(三)民间宗教与结社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民间宗教结社组织注重追求武术的实用技击价值功能,这就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武术的内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种异彩纷呈,出现了红拳、梅花拳、八卦掌、洪拳等众多拳种。嘉靖年间学者郑若曾说:“中国武艺,不可胜计,……各有专门,迄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所妙”大有百家争鸣之势,而且拳名大多以擅长者姓氏命名。拳师们为了崭露头角、光宗耀祖,更是绞尽心思的探索和研究自身所学武艺的精妙之处,使自己处于优势,这样无形之中就促进了武术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三、 结论

我们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探究武术流派的形成,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武术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以便理清传统流派的脉络,使繁乱的流派呈现出清晰的面目,从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有利于我们把握和理解武术发展的整体面貌,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国武术。

参考文献:

[1]温力.重视血缘关系的家族本位思想对武术继承和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11.

第3篇:传统文化的属性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武术 文化特性 发展策略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武术是一项再平常不过的体育运动,在普通学校里,它的魅力和教学重视程度往往不及篮球等项目,而在不少武术探索者的心中,它却是魅力无穷、源远流长、内涵深邃的民族文化。本文试图从武术形成与演变史着手,以技术体系形成与演变过程和结果为研究主体,从文化视角探析其文化特质与特征,进而探讨传统武术的自身发展规律,结合当今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阐述武术未来宏观发展的策略。

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

纵观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武术文化原始形态、准武术文化形态以及武术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等几个阶段。由于中国武术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于复杂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之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生成、发展、心理、文化、艺术、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具有了独特的魅力,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武术文化的原始形态。几万年前,甚至更为遥远的史前时代,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必须一方面依靠群体力量抵御猛兽的袭击,一方面还要发挥自己顽强的斗志和强悍的体魄去进行积极的自卫,这就造就了原始人勇猛的性格和格斗技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文化发展,最终导致了原始武术文化的形成。

准武术文化形态。从时间跨度上看,是指先秦到两汉时期的武术。这一时期武术形式初步形成,武术意识逐渐出现。独立的武术形式的形成是准武术文化形态的一大特征,意味着武术已开始从原始社会多位一体的状况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经过秦汉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军事技术分离走向竞技,而且得到交流,出现了系统的武术理论著述,《汉书・艺文志》中就收有“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等论述。自两晋到隋唐,武术意识更加成熟。这一时期出现了口诀要领,说明人们已能用较精练的语言把技击精华要点加以浓缩和概述。到了隋唐五代,随着社会的繁荣,武术得到蓬勃发展并出现了套路的雏形。武术意识的出现促成了中国武术文化从原始形态到最终的形成。

中国武术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武术文化形态得以最终形成。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武术文化体系的完善;二是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成熟。到了宋代,民间武术界就流行着“十八般武艺”的说法。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

中华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孕育出了中国所特有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技击文化的武术,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中国武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收和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可以说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武术文化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

“德、艺”的统一。中华武术武德观念最为鲜明的表现为“德”与“艺”的统一。儒家的“仁义思想”,深深地浸透在古代武术的武德观念之中。“学拳以德行为先”就反映出了这样的观念。综观我国传统武术的各个项目,均能呈现出东方文明的气质――争斗而有礼让,有劲而不粗野,艺纯熟而不玄浮,情饱满而含蓄内向,富于观赏且追求高尚的精神气质。传统武术所显示出的美,也具有东方文明的特点,以优美为主;与西方文明所突出的壮烈、惊险,富于强烈刺激性的审美观构成鲜明的对照。可见,传统武术中“德、艺”的统一,使武术在其本质特征之上,又渗入浓厚的理性因素。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中国武术生长在传统文化的环境之中,它的指导思想无不体现传统文化。武术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传统的辩证思维。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包含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互转和阴消阳长等基本理论。这些朴素的辩证法在传统武术的劲力运用、技击法则、演练风格及战术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对刚与柔这一矛盾关系的处理,是区别不同武术拳种的劲力标志之一。传统武术认为:“无柔无以至刚,无刚无以即柔。”没有纯粹刚的拳术,也没有纯柔的拳术,刚与柔是相互存在而又相互对立的。太极拳是“极柔软然后极刚坚”,体现了“阴极生阳,阳极转阴”的阴阳辩证观;而刚劲勇猛的少林拳等外家拳,也是“刚中寓柔”的,“柔在他力之后,刚在他力之先。”攻与防的辩证关系,是武术技击术的一个重要原则。提倡进攻与防守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进攻能转化为防守,防守能转化为进攻,“攻不忘防,防不忘攻”,“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蕴涵了阴阳辩证法思想。

养生性。人们从事武术练习,总是把技击实用、健身娱乐等作为主要目的。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相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唯精气神”为三宝。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中国武术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不同季节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由于中国武术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伽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技击性。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种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因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健身性。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唯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娱乐性。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

当今武术文化的发展策略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基本策略,只有认真总结历史,切实结合当今形势才能更好地制定发展蓝图,武术之树才能在原有的高平台上长得更健康、长得更茂盛。

武术的发展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首先是一种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传统武术可谓是一种“文化体育”,也是一种“体育文化”,它的发展不应背离其文化性,它的发展也不能被小个体发展所代替,否则就是片面的,其发展也会失去平衡。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违背其发展规律和舍弃其特质的改革或改良势必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就如当前人们把武术分成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一样,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今武术改革后出现“文化断层”所造成的。

武术的发展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科学化进程。探析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史便可知晓,虽然起源、技术体系形成之早,在世界同类文化现象中位居前列,但完善过程偏长,科学化、规范化起步晚,有早生晚熟之感。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武术科学化进程,加强对武术相关学科研究,重视武术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视其科学系统化模式的构建。最关键的是将特色的文化建设的全新理念注入当今武术发展规划,以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指导武术发展,切莫“以西为模,削足适履”。

武术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建立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技术特征的基础之上,技术水平评价指标更应体现本项目特征和特色。在技术改良和武术技术适应性演变的具体过程中还应遵守的原则就是万变不离其质,万化不移其根,这是武术文化的根本所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百戏、杂技,元代还有戏剧。把武技中的某部分技术内容、形式借鉴融合而成的如抛接器械表演,其器材可碗、可帽、可刀、可枪,而且可单耍、可对耍,然而其根为“戏”、为“杂技”,文艺界人士成功地创造舞台“武戏”、“武舞”形象不仅得到同行认可,也得到社会大众的公允。因此,本文认为,吸收其他文化、其他项目的技术内容,完善和改良自身也是完全可以的,关键是武术技术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技术特征的基础上。

结语

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载体,能充分体现武术的民族性,在现代化社会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武术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植根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武术必将以其独特的健身、养生和技击功效及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国武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张应杭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宋广文、王云强:《文化力与教育的相互促进及其融合》,《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2)。

5.谢惠蓉:《武术文化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3)。

第4篇:传统文化的属性范文

【关键词】武术;中国属性

TheDeepUnderstandingofandReflectionontheChineseNatureofWushu

CHENNan

(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AnyangPolytechnicCollege,AnyangHenan,455000)

【Abstract】InordertomakepeopleunderstandtheChinesenatureofwushusoastoinheritandpromotetheheritageofwushu,thispaperresearchesintotheChinesenatureofwushubymeansofliteraturereviewingandlogicalreasoning.ItupholdsthatwushuoriginatesinChinaanddevelopsinthecontextofChina'suniqueregionalculture.Duetoitsprofoundculturalbearingcapacity,wushuhasbeencreditedasChineseMartialArts,nationaltraditionalsport,NationalSkill,andnationalquintessence.

【Keywords】Wushu;Chinesenature

武术在原始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生存斗争中萌芽,历经中华民族悠悠历史长河不断演进,逐渐走向成熟。中国武术向来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著称于世,从而成为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和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我们所谓的“国粹”、“国术”的时候,不难发现武术这一名副其实的中国符号,正在被淡化而走向弱势的边缘,武术发展现状的低迷与它所拥有的厚重中国属性正在失衡,并且这种不平衡还有愈演愈烈的态势。武术自然又理所当然地被冠以“中国武术”、“民族传统体育”的称号,因此它的中国属性也无可非议、顺理成章。正由于武术巨大的传统文化承载力和它典型的民族代表性,我们理应让其充分而现实地得以继承和发扬,让其在华夏子孙中薪火相传。鉴于武术发展现状的低迷,武术发展期待一次革命性的改进。笔者认为规范并加强学校武术教育是发扬中国武术的关键。

一、对武术中国属性的深层理解

(一)武术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文化

武术“非武非术”,而是一个承载中华5000年古老文化的载体,是研究华夏文明的“活化石”,蕴涵了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社会的思考结晶,及中国人追求的完美的生命本根与人生境界。如中国武术历史研究者陆草所说:“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和形神相依的联系,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承载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伦理、中医理论和古典兵法思想等,都是武术的理论基础〔1〕。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向武术的渗透,使武术多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等。刚柔、动静、虚实相辅相成,寓于矛盾的统一体中,它们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不仅丰富了武术的技法,而且也促使武术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这也正是中华武术阴阳五行思想精华之所在。

以老子、庄子的学说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武术中道家哲学思想的体现尤为明晰。老子学说的主体思想是:“反者道之动”,并由此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挥,演绎出并列不当、虚实、动静、刚柔、曲直、强弱的辩证思想。而中国武术中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刚柔并济”等理论无疑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最好体现。庄子是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他认为只有进入不受任何现实关系规定限制的境界,才能“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径而不能寒,疾需破山而不能切,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达到生死不惊,万物不介于怀的境界。庄子的这种思想恰恰是中国武学最高境界的真实写照,中国武学追求摆脱招式技能等的束缚,追求武术的本质和“悟性”,除武技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修养和感受能力。

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的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武术中也有着深刻体现。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说:“有文事者,必须武备。”讲求“仁、义、礼”的儒家哲学,大大影响了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并成为其基础与核心。儒家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把德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武术则有尊师重道、未曾习武先练德之说,把武德、礼仪作为习武练技的基础与前提。

中医学被称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武术则与中医学同属于人体文化的范畴,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中医相对于西医来说其优点在于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辩证观,以及由此演化出的“精、气、神”是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相互依存。武术则将中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武术与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相互渗透、相辅为用,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一些拳种还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

(二)武术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符号

对于我们本民族而言,社会的进步不应该是断裂的,文化的历史是不能够中断的,传统文化需要延续,这已经不是人们是否感兴趣的问题,而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一种抉择:与传统文化割裂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如上所述,武术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始终伴随着民族文化的更新而发展,它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已经为中华民族烫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武术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其文化内涵本身已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武术技术的存在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已,而对武术称之为中国武术的核心要义则是技术之外的文化。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大空间形成,历史赋予它的是中国文化载体的职责,因此中国武术应该是中国国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外,武术一直是公认的“中国符号”,在传播中华文化和增进中外人民友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武术从李小龙开始借助于电影媒体,以四部半功夫片把中国功夫挂满世界荧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功夫片时代,从此功夫片这一受众人喜爱的片种便风靡世界,并借此向世界人们宣扬中国武术。美国好莱坞电影制片公司以动画的方式,借用中国武术的题材在全球范围内上映《功夫熊猫》,其居高不下的卖座率不仅仅是制作精良所致,更是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心中地位的有力证明。随着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接受并深入研究中国武术,黄发蓝眼的西方人开始源源不断地远赴中国习拳练武,近年来在各类武术比赛中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的出现已屡见不鲜,在他们眼中武术源自于神秘而古老的东方民族――中国。

不可否认,各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武技,他们民族的武技也都不同程度承载着他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然而,值得肯定的是不同民族的武技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一定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西方的拳击,泰国的泰拳,巴西的柔术等等。这也恰恰说明武术之所以称为“中国武术”的内在原因――它代表着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对武术中国属性的反思

(一)武术发展状况与其中国属性有失衡倾向

“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遭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世纪初被西方现代性文化所中断,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面临重重困境和总体危机。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一直困扰着20世纪的学术思想。”〔2〕对于中国武术这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而言,它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文化发展上的困境。中国武术在冷兵器时代结束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地更换生存土壤,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西方强势体育文化残酷地冲击着原本纯东方文化特征的中国武术,中国人习武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均发生了转变。满载着传统文化的传统武术神圣的殿堂突然在短短几十年间被西方体育文化弥漫的环境近乎无情地摧毁,沦落到被冷落、置换、遗弃的境地。“跨过20世纪的门槛来到21世纪的今天,当中国人在追求西方奥林匹克的路上走了很远的时候,他们渐渐发现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中国武术的民族文化身份渐趋模糊起来,甚至濒临着‘丧失’的危险。”〔3〕中国武术今天的发展,近乎被边缘、被削弱到了乡土故园的境地,人们总在怀念着昔日中华武术的辉煌,也总是时而沉浸在对它的眷恋与叹惜之中。

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地球村的不断缩小,任何文化都无法回避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中国武术在与西方体育的惨烈碰撞中,遭遇了“两千年未有之变局”,面临着近乎完全被“他化”的局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几千年的中国武术文化正在被西方现代体育文化推向偏离传统的边缘,它所导致的认同危机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武术发展中最突出的时代问题。在众人对竞技武术的一片褒贬混杂的斥责声中,在对即将逝去的传统武术的扼腕叹息声中,中国武术已经处于茫然的生死抉择路口。国人面对武术“中国属性”流失所滋生的对这种文化的忧伤乃至焦虑则已经无法掩饰。历史的推进犹如一股无法征服的洪流,在摧枯拉朽的同时,也淹没了部分宝贵的文明。正是因为中国武术抗拒不了历史的变迁以及对“他者”效仿的命运,在与西方体育这个他者的碰撞中才渐渐地迷失了自我,使得中国武术的文化身份变得模糊、分裂,产生了深刻的身份认同焦虑。认同的危机,这是一种远比物质匮乏更为尖锐和深刻的生存危机。

(二)规范并加强学校武术教育是发扬中国武术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塑造下一代的重要手段,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作为锻造人、发展人的学校教育,由于其广泛的普及性,它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自然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主要作用。

对于中国武术教育问题,尽管党和政府对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都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并三令五申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武术教育”,让武术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却令人担忧,学校武术教育在一个全面西化的体育教育场域里“惨淡经营”。“在学校教育层面上,武术教育还没有真正在学校实现普及……尽管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已列入学校教育当中,但武术教育却没有从根本上在学校扎根。”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武术教育现今的存在,仅仅成为一种姿态和意志存在,并没有按文化教育的规律占取应有的体育教育份额。

学校教育通过塑造下一代,从而把握祖国的未来,它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中国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理应借助学校教育这一有利的平台切实得以继承和发扬。鉴于目前学校武术教育的弱势现状,我们应重新反思,扪心自问:除了极少数高校开设专业武术课程以外,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体育究竟缘何被外来的各式体育项目排挤、淡化、放逐,以至于徘徊于学校教育的门口,迟迟未能真正意义上进入我们的课堂?

三、结语

武术之所以被冠以“中国武术”、“国术”、“国粹”的头衔,完全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厚重中国传统文化。它在中国辽阔大地上土生土长,与丰厚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给予其强大的生命力,历经数千年演化和发展,脉脉相传。武术已经历史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符号,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否认其实实在在的中国属性。针对当前武术发展状况与其中国属性之间的失衡态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进行一次武术教育的革命,以充分发挥武术在育人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栋.中国武术承载中国文化的活化石〔J〕.华人世界,2009,(3):40-41.

第5篇:传统文化的属性范文

摘要:“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原地区有“居天下之中”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较早开发和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素有“文明摇篮”之称。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与发展华夏文明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中原传统文化对历史记忆和文明元素的承载需要保持、发展、传承和创新。增强中原传统文化传承,有效发挥其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属性,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助力。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02-03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文化传承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糟粕留精华的过程,能够通过物质、社会和精神等属性加以不断延续的文化,最终得以传承和发展。文化是人类各种信息的有效载体,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某个民族或地域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或地域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从人类诞生和文明起始的那一刻开始,传统文化就是文明元素和历史记忆的代表,它承载了千万年的沧桑变化,延续了人类文明的成就。

1中原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源流

文化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发展史,从不完美到精致化,是一个日臻完善的历程,是一个延续与传承发展的历程。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不屈的追求和执着的精神财富,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关键支撑。

华夏文明自夏代开启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时间长河中,中原地区一直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前后共有二十多个王朝的二百余位帝王在这里建都或将都城迁于此处。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汉字与姓氏都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以及中华民族血亲的主要象征,它们均发源在此并日益繁荣兴盛。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原的发展史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写照。中原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所呈现出来一些特性,都足以表明它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源流。中原传统文化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采取更多的措施,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大力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迅速扩大其知名度,不断提高中原传统文化的竞争优势。

1.1发掘中原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元素

“天下设九州,河南为之重”,自古以来中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厚的中原传统文化孕育了河南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诸多优秀品质。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和礼仪之乡,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俗习惯的中原人勤劳勇敢、代代相沿,渐渐积累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传统文化。

河南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万年以前,据考古发现,在河南的南阳云阳镇一带发现过猿人臼齿化石,可以认为云阳猿人与北京猿人处于同一时期。从远古时期开始,我们的先祖就在中原大地上繁衍、开拓和劳作,创造出了令世人赞颂的史前文化,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相传伏羲、女娲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河南淮阳依旧保存着的太昊陵,其规模非常庞大。著名的“中华第一大帝”轩辕黄帝,就诞生在如今的河南新郑,并在这里建立都城。从中国第一个世袭奴隶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覆灭,在这四千多年的历史中,河南就曾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三千年之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也曾经几度达到鼎盛巅峰,从古至今,二十多个朝代均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的古都,仅河南就占四个:商都郑州、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河南的千古先贤人物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许慎、程颐、程颢等,政治家、军事家管仲、李斯、刘邦、张良等,再如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李诫、郭守敬、许衡等,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欧阳修、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刘禹锡、吴道子、朱载值龋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名人刘青霞、吉鸿昌、彭雪枫、杨靖宇、冯友兰、姚雪垠、徐玉诺、李省⑼跤烂竦取

自唐代以来,洛阳牡丹就有“甲天下”的美誉。北宋时期流传着“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习俗。每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牡丹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早在一千多年前,信阳已成为我国的茶区之一;新郑则是枣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民间广为流传着各种关于枣的风俗和技艺。河南是中国功夫的故乡,著名的少林武术发源于此,陈式太极拳也最先于河南发扬并流传开来。

国内外知名民间工艺品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如开封汴绣的针法多变令人叹为观止、南阳玉雕的精美造型让人过目难忘、洛阳唐三彩栩栩如生使人大为赞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古老朴素以及民间泥玩的风趣幽默,当然还有烙花、烙画等不胜枚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都是百家争鸣、人才济济,不仅拥有安阳、洛阳、开封等千年古都,还涌现出儒、释、道的各种思想交汇;不仅有名满天下的美食和酒文化,还有多种多样的书画、戏剧、武术。中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1.2传承和发展中原传统文化

第6篇:传统文化的属性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包装设计;市场竞争力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于中华民族最深处的精神的升华,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承载的包装设计,或者将各种名言警句添加在包装上面能够直接体现出独特的东方文化。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包装设计当中能够很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同时还能够对于当前的社会文化进行充分宣扬,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

一、包装设计的文化属性

(一)包装设计中文化表现的物质层面包装设计当中表现出来的物质层面,主要是包装的文化表层,包含了设计的文化,并且有着各种各样的特性,例如基础性和物质性等。在不同的包装设计当中需要运用不同的材料,并且对商品所处的场合以及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进行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都是属于物质层面的[1]。

(二)包装设计所具有的组织制度层面在包装设计当中所具有的组织制度层面指的是在整个设计文化的中层阶段,是包装设计当中的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特表现,其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包装设计的组织制度层面主要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并且对于设计行为进行规范化的校正。设计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组织制度。而在一些设计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组织制度只是零零散散地存在于经济和社会等制度当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也没有系统性。

(三)包装设计所具有的观念层面包装设计的观念层面主要是一种心理状态,在包装设计当中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包装设计在社会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思想意识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包装设计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发展契机

(一)传统美学对于包装设计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了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体系,并且产生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精髓,在潜移默化当中对中国人产生了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就强调道德的作用,并且在此之上升华了对于美的追求。通过这种追求来对艺术进行塑造,对当前我国的包装设计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能够很好地相互促进又相互融合。

(二)民间艺术对于包装设计的作用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是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国独特的生存环境以及人民的思想形态形成的一种淳朴的传统文化,其产生和发展都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民间艺术具有很多精彩的表现形式,将其运用到包装设计当中,即能够体现出我国的传统特色,还能够推动我国设计事业的发展。

三、体现传统价值观的包装设计

近些年来,尊师重道和尊老爱幼的传统价值观在产品包装当中频繁出现,并且大多会采取古色古香的设计风格。例如,在千年和酒的包装当中,就存在着白鹤和牡丹花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并且还搭配黑金和红蓝色来突出产品的高雅[2]。在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一些老字号的包装当中,就是传统价值观最经典的体现,例如,北京一个老字号的茶铺“吴裕泰”,就体现了中华传统价值观。外包装上面的“吴裕泰”三个字透露了大气和美观,不仅体现了其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产品,还侧面表现出其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产品的圆形包装盒是由五个铁质的扇形盒所组成的茶叶包装,分别印有“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包装设计

在包装的设计当中,图形、文字和色彩是视觉传达的三项基本要素。比如说,一看到梅花,就会想到高洁的品质,而一看到鱼,就会想到富贵的生活,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随便进行一下艺术加工就能够得到出奇的效果。书法作为汉字的一种表现方式,也具有各种各样的变体,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的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在茶叶包装上面设计出相应的古代人物,能够体现出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第7篇:传统文化的属性范文

呈现在消费者眼前的产品就是这些不同属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就产品利益属性的调节作用谈谈观点和看法。

一、品牌敏感

品牌敏感是决定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的前置心理变量之一,指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是否重视品牌名称。当消费者在购买某一类产品时首先关心品牌是什么,将品牌作为重要决策依据,那么就可以称其对这类产品品牌敏感。Kapferer和Laurent针对法国1618个家庭用户研究的20大类产品中,平均而言,品牌敏感最高的5种产品为香槟酒、矿泉水、香水、咖啡和香皂;品牌敏感最低的5种产品由低到高依次为短裙、胶水、吸尘器、床垫和电池。但是,作者也特别指出,按照产品来研究品牌敏感是一个“严重错误”,因为对于同一类产品,消费者的品牌敏感程度十分悬殊。比如,对于洗衣粉,以100为基数,有的消费者品牌敏感指数高达154,有的则低至52。因此,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一个“平均”的消费者,品牌敏感更多地属于个体变量,受到多种个体变量的影响。

二、文化价值观

以Hofstede为代表的学者们为阐明全球不同的文化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奠定了基础,文化代表着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取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和传统等。在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Kamakura和Novak认为,文化价值观是消费者态度和行为形成的决定因素,有助于对消费者行为形成更加持久而深刻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南怀瑾认为,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人过去甚至当今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儒教文化是所有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特点,但中国无疑是该地区的核心所在。在Hofstede提出的“儒教推动力”这一反映儒教思想的特定文化维度上,儒教并非一种宗教,而是以社会为核心的一个思想体系。它超越了个人,个人存在以家庭和社会为基础,个人行为需要考虑到家庭影响和社会作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集中于由儒教文化所确立的一系列社会关系上。在该体系下,所有的消费都具备了一种社会功能。具体而言,在以儒教文化为特征的社会中,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社会价值有4种:社会中的互相依存、集体需要和个人需求的平衡、层级制度和从属于社会的合理性。

文化总是与传统相连,反映着人们深植于传统和历史之中的共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使不同文化得以区别,互相之间具有较为明确持久的界限。但是,任何文化都非静止凝固的,而会因内部创新性个体的张力,以及外部环境的压力而处于传统与现代的不断撞击中。中国现代文化价值观一方面形成于中国文化的自身演进,另一方面来源于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借鉴。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现代化”就成为中国文化的新核心。着眼于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化”思想下出现了中国新的文化价值观,如现代、科技和质量等。这表明,当代中国文化既包含家庭等传统因素,又吸呐了现代、科技等现代因素。

三、产品利益属性

消费者需求是一切消费者行为的本源,未满足的需求就成为直接引发消费的动机。在消费者行为的有关文献中,消费者需求被分为三大类:功能性需求、体验性需求和象征性需求。相应的,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利益可以分为三类:功能性利益、体验性利益和象征性利益。从顾客价值的角度,产品的不同利益属性与顾客在购买和消费中所获价值相对应,即功能性价值、体验性价值和象征性价值。研究表明,为消费者带来不同利益的产品或特定产品中的不同利益属性和价值感知经常直接地或作为调节变量影响消费者行为。

四、研究假设

1.文化价值观对品牌敏感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强调行为的社会性,中国社会在儒家文化价值观影响之下,象征性需求十分旺盛,象征性消费非常普遍,针对具有象征意义的高档优质产品的炫耀性消费成为时尚。品牌具有身份象征功能,在重视行为象征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可以推断,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更多地关注品牌,重视品牌,倾向于购买优质名牌产品。

2.产品利益属性对品牌敏感与文化价值观关系的调节作用

第8篇:传统文化的属性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动漫设计 影响

一、我国动漫发展现状及分析

我国虽然曾是世界上较早发展动漫的国家之一,在二十世纪中期我国动漫也曾因“中国学派”的出现,而产生了一大批喜人的动漫民族精品,为世界他国所瞩目,然而这已经成为历史,从 “”之后到现如今,我国动漫一直在摸索中艰难地行进,尽管近几年各地政府意识到了动漫产业在国家文化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动漫产业投入的力度,但我国动漫发展现况并不让人乐观,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动漫精品少之又少,动漫产业发展相比较发达国家仍相对滞后,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文化特色,缺乏文化大国应有的世界竞争力。

据调查,在最受中国儿童欢迎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国产动漫的比例仅在11%,为什么当代的少年儿童如此热衷于欣赏外来动漫呢? 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对动漫受众主体的影响。当下动漫的主要受众群体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21世纪出生的青少年儿童,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突飞猛进,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民族文化,而传统文化教育却明显滞后的时代,这致使儿童越来越习惯于外来文化的汲取,群体价值观念越来越偏离中国传统。随着奥特曼、机器猫、蜘蛛侠、海绵宝宝、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动漫产品的大量涌入,日本及欧美的动漫人物和动漫故事已经深深铭刻于中国孩子的心中。

其二,能够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高质量的原创动漫严重不足,为了迎合时下儿童群体的欣赏趣味,很多中国动漫人在动漫制作中一味地模仿外来动漫,片面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有悖于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因此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动漫产业应用中边缘化,大量地借鉴日、美动漫的娱乐化效应,甚至将这种娱乐性和趣味性作为动漫创意的核心,这显然违背了动漫创作的规律。事实上,文化是动漫产业的基础和保障,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特色,动漫产业也就失去了它的方向,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强的娱乐性也很难吸引观众。大量的事实证明,继承传统文化是中国动漫民族化道路的基石和保障。

二、传统文化对动漫发展的影响

(一)动漫设计在吸收传统文化资源时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统文化对动漫发展的意义分析可以看出,动漫设计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从本国文化出发,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寻找灵感、汲取养分。而在吸收传统文化时,应遵循两大原则。

一方面,动漫设计应以市场为导向采选传统资源。中国有五千年的民族历史和辉煌的各民族文化,有无数精彩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许多的历史典故和英雄人物,这些为动漫设计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须注意的是,选材虽然丰富,但并非所有的故事都适合用动漫的形式表现出来。现代观众自主性较强,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并不是只要有传统文化的元素就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并赢得市场。因此,动漫设计在采选传统文化资源时应当有所取舍科学预测,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研究观众的喜好,再选择合适的传统题材,加以改编,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才有可能得到大众的喜爱。以美国的《花木兰》为例,在推出这部动漫之前,迪斯尼公做了差不多十年的策划,最终赢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好评。

另一方面,动漫设计从传统文化中来,也应从传统文化中去。注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动漫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动漫设计固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样,传统文化也需要动漫这一艺术形式来实现其现代化。因此,动漫设计应承担起传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拿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优秀作品,让中华文化为世界所熟知和接受。

(二)动漫设计汲取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主要方法

从传统故事着手,做到内容和题材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上,以文学历史为主具有较明确的人文属性与价值关怀,其中包括有名人故事“有历史典故”有民间传说,传统文化中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这些故事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中包括有名人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这些传统文化载体体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表现出较为明确的人文属性与价值关怀,)这使得动漫设计在内容和题材的选择方面具备丰富的源泉,但是仅仅讲中国自己的故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选好故事,选择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故事,做到内容和题材的创新。如我国动画中的孙悟空形象体现了百姓所推崇的仁义之心和叛逆抗暴精神,不畏险恶,极富同情心,爱打抱不平。

从传统音乐美术着手做到风格和形式创新。动漫设计实质上是一种视听艺术,而中国传统的音乐、美术都极具本民族特色,能够运用于现代动漫设计中,实现风格和形式的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已有的动漫形式。当前热播的《功夫熊猫》中太极、书法、庙会、针灸都是典型的中国元素,猴形、鹤形、蛇形、虎形、螳螂形等拳法是中国武术的代表,让人不禁感慨这是一件充满中国元素大全的优秀动漫作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动漫设计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动漫发展史上,被国际评论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的经典动漫作品无不来源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在现代动漫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第9篇:传统文化的属性范文

1、“功利”的捷径式发展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滞后,固然有不可回避的历史原因,但阻碍前进步伐更多的是当下的发展心态:不自信,放弃了主观的努力;重结果,违背规律的“捷径”追逐;慕虚荣,用假象掩盖与国外的事实差距。世界顶尖汽车兰博基尼设计者彼得•史蒂文斯在评价中国汽车设计现状时说道,中国汽车走了捷径,很多中国车在盲目模仿。要想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设计,中国需要的不是模仿而是踏实和耐心,确定自己的创意轨迹。追求通过捷径急速发展的中国汽车,看似获得了暂时的利益,但泯灭和扼杀的是一个民族的创造力。这种功利的发展思路得到的是暂时的效益和短暂的虚假繁荣,而失去和废弃的则是汽车设计最核心的能力———沉淀积累的耐心、自主创新的信心和民族汽车发展的正确思想。

2、“外援”的借力式发展设计水平决定着市场。由于我国汽车自主设计能力的薄弱,在短时间内难以缩短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为了在世界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提升设计品质。在国内设计力量尚不能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下,一些企业借助国外的设计力量进行设计研发。这种借力式发展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委托国外公司进行设计,如奇瑞的东方之子、奇瑞的“风云2号”双门跑车以及奇瑞SUV瑞虎5等,都是委托意大利都灵专业设计公司设计;华晨汽车委托了意大利有名的设计公司Pininfarina进行车型开发。二是引进国外设计人才,指导和帮助国产汽车开展设计工作,如奇瑞汽车聘请了美国通用汽车设计师JamesHope成为设计总监。这种发展模式固然能暂时摆脱中国汽车设计的窘境,但弊端也是并存的,如巨大的开发设计费用、知识产权的维护、配套体系受到制约等,都是衍生出来的实际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形式

如果说汽车的功能是汽车的生命,那么设计的美学价值则是其灵魂。美学价值,必然有文化的血统,成功的设计,必然是文化的再创造。中国汽车的发展必须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铺垫和滋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两种呈现形式:形而上的意识和形而下的物质。

1、形而上的意识形式形而上的意识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为儒道的哲学思想,那就是“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意指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庸”则是“天人合一”、实现和谐的方法和手段。中庸思想强调的是对事物“无过无不及”的掌控分寸、的包容胸怀和换位思考的客观态度,这些都是实现和谐、增进团结的有效方法,也是中华民族受用千年的闪光精神财富。

2、形而下的物质形式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远古流淌至今的文化长河,孕育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这些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折射出中华文明的渊源和厚重。在浩瀚的物质文化领域,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建筑文化———长城、敦煌、布达拉宫、徽派建筑、小桥流水、楼台亭榭;服饰文化———丝绸、旗袍、古装、服饰图案及配饰;艺术文化———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戏剧脸谱、印章、剪纸、中国结及其他民间工艺;生活文化———陶瓷、茶叶、宫灯等。这些绚烂、丰富的物质文化,是中华民族对美的理解、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民族形象。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外观设计上的运用

中国汽车设计置身于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国度,拥有得天独厚的汽车设计传统文化资源,理当在这丰沃的土壤上,迈着中国的步伐走向世界。

1、国际化的设计语言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被全世界认知,已经成为了世界性设计符号,全世界都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里掘取和探寻中国元素。售价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法拉利458italia(20辆限量版)车型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世界顶级超级跑车中交融着。贯穿引擎盖的中国龙掩映在通体中国红的车身上,霸气和动感张扬。金色龙纹刺绣大量出现在中控、座椅处,给此款车驾乘者带来穿越时空的感觉。中央扶手位置打上的中国限量版铭牌和20辆中的一辆的车型编号更是彰显出其独特和稀有的身份。方向盘上的红色启动按钮也采用中文汉字标识,进一步表明其中国版的独特之处。纵观整车,中国元素让现代跑车的灵动、飘逸和时尚平添了厚重和内涵。这种在中国元素中寻找设计灵感的还有Smart龙年特别版、牧马人、劳斯莱斯等。世界首席时尚品牌“CHEPOLY•车宝丽”,更是将诸如中国红、中国龙、祥云、青花瓷等中国元素更广泛地运用于车品设计之中。然而,文化元素在汽车外观设计的运用上不是生硬的嫁接和盲目的取舍,是需要对文化精深解读、领会、消化、吸收和创造性的传达。在这一方面,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显然是外国设计师所不可比及的,要明确汽车设计的发展方向,树立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雄心,要有发展的耐心、毅力和科学的方法。

2、本土化的运用法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外观设计上的运用要体现三个合理性:首先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提炼和转化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体现在所运用的元素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体现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正确价值导向。其次是要尊重汽车的物质属性,那就是汽车本身的技术和质量,以及汽车的安全和舒适,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再者就是要遵循审美的法则,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传统文化作为设计语言在表达载体上的呈现,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而上的还是形而下的,在汽车这个载体上,都必须以物化的符号表达出来。在汽车设计中,巧妙地将汽车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作为上演中国元素的舞台,贴切运用和巧妙融合,才能让汽车设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视觉盛宴和精神象征。汽车设计面对的是不同需求的群体,这就需要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具备三维思维能力,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汽车工业属性的尊重和对消费群体的洞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实现塑造美的目标和个性的养成。

3、市场化的运用手段汽车终究不是一件纯粹用来观赏的艺术品,汽车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赢得市场。因此,有效的市场运作,对于汽车的销售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文化的弘扬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市场化的商业运作如同一个搏击风浪的过程,只有敏锐的洞察、深邃的思考、适时的把握、灵活的应对和自如的驾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012年中国龙年来临之前,宝马、法拉利等国际大牌汽车纷纷推出了贴满中国文化符号标签的龙年特供限量版汽车,尚未面市便被订购一空,这种将个性设计、文化指向、心理迎合精准把握的营销手段,便是民族文化元素在市场化运作中的成功例证。中国传统文化在市场中的运用手段有着太多的机遇和空间,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在同一车型的前提下,可以在色彩、内饰、部件等方面用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做出不同的效果图以供选择。生肖年份和传统大典以及重大事件,同样可以通过有指向性的特殊文化符号的设计进行市场加推。此外,56个民族的文化资源,同样可以为市场化运作提供有益的启发。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