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本科生科研情况范文

本科生科研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科生科研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科生科研情况

第1篇:本科生科研情况范文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 就业意向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以往医学高等院校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的情况正在逐渐改变,使许多护理本科毕业生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变得十分迷茫和困惑,本文着重探讨赣州市护理本科生就业观、价值取向、特点和影响因素,发现和总结护理本科生就业观念方面的潜在问题,为制定更为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干预措施和对策,纠正其不良就业观念,增强市场适应能力,为学生做好就业前的相应准备,指导护理本科毕业生成功就业。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在校的护理本科生100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不记名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深入访谈重点选取2009级16名本科毕业生(实习护生),并作出比较详细的个案访谈记录,最后将收集到的问卷和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调查方法

自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从护理本科生的基本资料、本科护生的就业意向、影响本科护生就业的主导因素、就业前景、就业指导5个部分。选取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就读的护理本科生100人进行调查,其中2011级21人,2010级63人,2009级毕业班学生16人。问卷采用单项选择不记名方式填写。

3. 统计分析

所有问卷均建立EXCELL数据库,采用IBM SPSS V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表1)

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 (n=100)

2. 影响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表2)

影响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n=100)

3. 就业信息的来源(表3)

就业信息的来源(n=100)

4.对于就业前景的看法(表4)

对于就业前景的看法(n=100)

三、讨论

1. 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

在就业意向方面,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二级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一般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高,工作相对稳定并有较好的专业发展前景,护理本科生中仅有极少数愿意去一般社区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这与个人对社区护理发展现状的理解有很大关系,有些护理本科生认为一般社区机构护理的体系还不健全,不能实现个人价值;此外,人际关系等方面在影响护理本科生到社区就业的因素中也占有一定比重[1],护理本科生在实际工作体验与工作期望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有关。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护理本科生的就业意向呈多元化的趋势,考研深造、考公务员等均占一定的构成比,只有极少数护理本科生是根据个人兴趣及社会需求来决定就业意向。

2. 影响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

调查显示,57%的护理本科生视将来工作的工资、福利待遇为主导因素,比较注重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高薪和优厚的福利待遇成为吸引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有25%的护理本科生选择了工作的稳定性为主导因素,为了稳定的工作适当放宽工资、福利待遇的标准,可能与传统的“铁饭碗”、“终身制”思想有较大的相关性。

3.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的获取

由表3可以看出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上,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占了53%,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新兴的网络媒体占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的20%,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构成比只占8%的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成为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的次要渠道,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往届毕业的学长、校友及亲朋好友提供的就业信息占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的15%,成为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

4.护理本科生就业前景

调查显示,护理本科生均认为,近年来的就业前景没有以前好,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相对于其他专业,护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率比较高,但其中存在现实原因,就是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开始比较晚,就整个专业来说护理本科生比较少,经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护理本科教育的迅速发展,护理本科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无疑会使这一就业优势逐渐消失。

5.就业指导及相关建议

5.1 学生方面

护理本科生应积极调整心态,准确定位,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清晰地评估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拓宽就业思路,个性化地择业,把握好就业期望与就业现状之间关系的平衡,以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就业心态去面对就业,从而顺利地开启人生新的职业生涯。

5.2 学校方面

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是指学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给他们介绍职业知识解答询问,提供职业选择意见,辅导他们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2],让护理本科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并积极提供就业知识,提出择业建议,纠正护理本科生的不良就业观,为护理本科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规划护理本科生的职业生涯。

由于绝大部分的护理本科生的就业信息来源于学校的校园招聘会及学校就业部门提供的信息,学校应当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举办多种形式就业指导座谈及招聘会,并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网站为护理本科生提供多元化多渠道的就业信息,让护理本科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就业心态,得到全程的就业指导,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的共赢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春玉,金胜姬 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

第2篇:本科生科研情况范文

关键词:理工科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57-02

大学经历了历史发展和现代超越的阶段,被人们赋予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较为公认的职能。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的三种职能都密切相关,我国明确提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目标,对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大学生科研能力有了更大的期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但是,根据目前的实践来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还未形成成熟可行的体系,培养途径也缺乏科学的梳理和总结。因此,以理工科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探索合理的理工科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并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水平,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一、加强体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1.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的科研训练课程。课程学习是本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培养方案中有目标的设置体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特色的科研训练课程,有助于本科生了解科研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和树立科研意识,接受必要的科研技能训练。理工科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教授学生查阅、整理、归纳、翻译文献、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制图以及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科研素养和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使其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

2.重视本科实践教学,构建和完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理工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本身就具有重视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实验教学一直以来是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从目前本科生培养的现状看来,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缺少专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思考能力。

为了使得本科生在实验教学中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升其实验水平和能力,良好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极其必要的。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应当从实验教学内容的革新开始,加大实验课时比例,从而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完成,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探索和创新能力。[1]

3.重视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课程,实现本科课程内容与专业前沿的结合。学术讲座是讲座人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知识或新的研究进展,以扩展他们知识的一种活动。国内外专家与学生近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种方式[2]。进一步说,“研究若想有所创新,就需要对学术前沿动态保持密切的关注,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性。”[3]高校应当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将与本科生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中,明确规定本科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参加相应次数的讲座或组会,完成作业通过考核,才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在学分制的激励下,本科生广泛参加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不仅能够了解到专业前沿知识,也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本科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科研。

二、发挥科研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

引导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导师和导师组的作用不容小视。目前研究生的培养多采用导师制和导师组制,但本科生鲜有固定的导师或导师组指导其科研活动。发挥导师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并非导师单纯的对本科生某一个科研项目或科技活动进行指导,而是把有兴趣参加科研的本科生尽早融入到导师实验室和课题组,由导师和导师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指导。

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指导,首先要确定合适的本科生人选,其次要给本科生确定明确的科研内容和目标,同时还要合理的规划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时间。本世纪以来国内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本科教育的定位已经逐渐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转型为多元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改变。目前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中既有可以继续深造,专门从事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也有可以走上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发挥科研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在导师和学生进行双选的基础上,由导师和导师组作为负责人,在低年级本科生中确定部分有科研兴趣和潜质的学生,尽早帮助他们规划参与科研的时间,拟定科研计划并有计划的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文献阅读、成果总结汇报。尽可能的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降低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师生比,保证本科生切实可行的参与导师和导师组的科研项目和组会汇报,从源头上培养理工科高层次科研人才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三、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

1.运行理论与实践统一,传授知识与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理工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重视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的引入,在实践中培养本科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和创新热情,教学组织过程中可适当采取前沿知识讲座、科研基础知识教授、专题讲解等形式,分阶段将有兴趣从事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引入到科研活动中来。

对于刚刚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正确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应当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而应该把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技巧、文献检索和撰写等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提出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在实验实施和成果总结过程中,理应让学生独立探索和操作,导师进行指导、提出意见并和学生进行探讨。[4]

2.鼓励理工科本科生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国内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多数情况是由学生临时找导师指导立项和完成。通过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系统、有计划的科研训练,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将有所提高,因此,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积极有目的、有计划的参加科研活动也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体现。以个别指导的方式,导师和导师组帮助本科生明确具体的科研目标,确定可行的实验内容,提前做好准备,参加各种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本科生更好的参加科研实践,也为科研活动的成功创造有利条件。

3.建立和推行理工科本科生的科研组会制度。科研组会制度一直是理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我国高校本科生中执行和推行得并不彻底和完善。本科生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定期参与到组会活动中,听取报告并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汇报,和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交流,有助于本科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研能力水平。理工科学生应当定期坚持组会活动,在活动中汇报近期的文献阅读、工作开展情况,并与指导教师及组会成员探讨前沿动态,科研问题,找出进一步研究的路径、方法和所需注意的问题。

四、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1.确定学分保障制。课程学习一直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形式,完善的学分制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开设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前沿讲座课程、实验选修课程和本科生组会课程作为本科培养的内容,对选课学习的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者获得相应的学分,是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常规化的重要途径。

2.必要的经费支持。一方面学生在一定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下开展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学院和高校可以通过接受企业资助、导师资助等形式保证本科生必要的科研劳务补助和假期从事科研活动的生活补贴。以双选的形式为入学的本科生配备科研导师,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进行有计划、系统的科研训练,根据按劳分配原则给导师计算工作量并对导师进行考核,促使本科生科研活动在经费支持的保障下得以顺利开展。

3.开放性项目和实验室保证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平台。针对理工科本科生设立开放性科研项目和实验室,接纳本科生尽早的参与到科研项目和实验室中来,是目前有些高校促进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重要举措。开放性科研实验室既可以给本科生提供创新条件、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也是渗透创新教育的最好课题、最快捷方式。[5]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高校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系统的培养模式和制度保障下对部分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进行引导和指导,不仅仅有助于本科生自身的提高,也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科研人员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有待于学生、导师、培养单位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赵吉.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178-181.

[2]谭寨璐.关注研究生学术成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0):46.

[3]肖川.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9):3.

第3篇:本科生科研情况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现状 解决途径

本科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相关调查显示,本科生对科研能力的认知仅为18.7%[1]。针对目前国内本科生科研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有效进行。实施两年来,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主动申请各种科研项目、积极参与科研实训,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教学、科研论文。本文围绕国内本科生科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保障学生科研有效进行的具体措施。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必要性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义和作用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确保更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本科生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可以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1)有利于学生尽早进人科学研究领域,接触和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前沿,拓宽视野,而且可以使得学校的科研、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因材施教,提高办学效益;

(2)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和思维能力。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打破“在听讲中学、在课堂中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参与者需要和项目组成员一起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研究的课题进行综合分析、交流和实践,学生还要经常与指导教师、课题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高[2]。

二、国内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问卷调查,结合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内容,目前,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生对“科研活动”认识模糊,参与科研态度不正确

有高校的一项调研结果表明,超半数学生认为大学生进行的科研活动质量不佳,贪图完成的数量。部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目的具有功利化趋向,有的为了凑学分,有的“为考研加分”,有的“为找工作加分”,也有的盲目跟风、凑热闹,而不是真正对科研感兴趣,因此,这部分学生一旦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吃苦,很容易中途退出。一部分本科生科研知识匮乏,对科研程序缺少最基本的了解,甚至有的直接拿着老师的项目申请书去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等课题,整个科研过程也极少参与,最后拿着由老师或研究生完成的成果去结题交差。有的学生为了应付结题,不得不编造数据。还有很多学生在报告别强调发表了什么级别的刊物文章、获得了什么奖励,这种太执着于成果的态度有点急功近利。形成上述想法和做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目前本科生科研相关的制度不完善有密切的关系,如有的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方法,即“重立项和结题,轻过程规范指导”,这种考核方法在真正意义的科学研究中是非常有效的,但不适用于尚处于学习阶段的本科生,这反而培养了学生功利、浮躁的心理,这也与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初衷相违背,应当引起高校的关注与反思[3]。

(2)学生参与数量少,科研活动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

由于缺乏足够的鼓励性政策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学校多把科研的重点放在研究生层次上,对于普通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基本上不管或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没有把本科生的科研活动纳入学校日常的工作轨道,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本科生的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同时由于缺乏管理体制上保障,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往往具有浓厚的自发性与盲目性,科研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性的训练、培养。

(3)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经费依然短缺

经费问题仍然是限制高校科研上档次、上水平的制约因素。同时近几年来的连续扩招使在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科研条件也随之急剧紧张,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维持常规的教学实验支出已经相当困难,所以实验室很少对搞科研的本科生开放。

(4)受到课程配置专业化的种种限制

目前在我国高校,专业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辨证同一也还未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素质的培养受到课程配置专业化的种种限制。本科生的科研是经过几周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来完成。而因为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缺乏鼓励性政策和硬件条件的保障,对于老师来讲,由于持续增加的教学任务、愈来愈重的科研负担传统惯性的影响,导致老师没有精力或不够重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对于本科生来讲,由于学业的限制,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深入研究,只能在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承担一小部分研究工作,阶段性很强,缺少系统性,加上有些参与科研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选题缺乏论证,目的不明确,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或东拼西凑勉强结题,即使有研究结果出来,也因经费问题而搁浅,只能等毕业后再作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校和教师的利益。

三、保障学生科研有效进行的具体措施

(1)加强新生的专业教育,激发广大学生的科研热情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十分重视本科新生的专业教育,在新生入学之初,组织专业负责人对新生进行全面而详细的专业教育,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目前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方向,是他们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同时应开放本专业相关科研实验室,使同学们近距离感受科研氛围,了解本实验室的重大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

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与引导,学生们从思想层面上提高了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科研热情得到大幅度提升,甚至主动联系教师要求参与科研工作。

(2)建立公共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场地

为了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有效进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建立公共实验平台,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科研活动需求。在学生中,有很多学生自发的组织实施微小型的科研创新活动,公共实验平台的建立,能有效调动这部分学生群体的科研积极性,当产生好的实验想法时,可以借助实验平台很容易的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3)建立双向选择导师培养制度

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推行双向选择导师培养制度,依附学院网站,建立本科生科研网络平台。每年秋季开学,学生登陆平台填写科研团队选择志愿。通过平台,学生可以浏览导师的情况、实验室名称、工作内容,可将个人简历,如研究方向、旨趣特长、获奖和相关经历公开张贴,或将申请书投递到导师邮箱,争取参与课题的机会。院方由实验中心公布各个指导教师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学术业绩、带生数量,团队招收学生要求。这种方式使导师间也引入了新型的竞争机制,激发了导师的科研潜能。在开学第一个月内,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双方的选择权,导师确定科研团队成员初选[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201043, 51264007);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桂科攻12118020-2-2-1);广西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项目(1210908-214-Z);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科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121225-01-Z, 20121225-10-Z)

[参考文献]

[1]管华,何晓琴,梁鹤.我国本科生科研情况综述[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32(3):88-92.

[2]吕秋丰.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现状与完善[J].广州化工,2013,41(13):274-276.

[3]金可可,邱晓晓,,陈雷.教学研究型大学医学本科生科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27-28.

第4篇:本科生科研情况范文

关键词 本科 医学生 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LIU Liang, GE Ming, QIANG Jianfeng

(Medical Schoo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ll medical colleges or hospitals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ntry.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s big gap in the scientific strength among undergraduates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y Japan or Europea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some survey, most of respondent among most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training level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oward undergraduates.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verseas,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area of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ward undergraduate in China.

Key words 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capac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近年来,科研在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及各类医院工作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无论是院校的排名还是个人各项工作的评比也越来越看重科研水平,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经费鼓励科研项目的申报,各类奖项的评比也遍地开花,可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学术造假、论文剽窃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某些人的急功近利,另外一方面也说明这些人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国医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应从源头抓起,即从本科阶段就应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1 我国本科医学院校对本科学生进行科研培养的现状

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第一学历(多指本科)毕业院校越来越看重,这从一方面也说明,本科毕业生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国内很多“211”及“985”的重点高校对本科生的教学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研究生的培养。因此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一个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关系到一个高校的声誉。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国内院各大院校逐步探索和建立起自己的本科生培养机制。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都提出了针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计划,比如“学生科技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RT)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 program, SRTP)等,①这些计划深受本科学生欢迎,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然而,医学类院校,无论是独立的医科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却鲜有提出此类科研训练计划。

为了调查目前本科医学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我们对在江苏省21家及浙江省2家医院实习的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300名学生(包括南通大学学生250名及省内其他院校的学生50名)和南通大学基础及临床共70名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在所调查的300名学生中,只有2人感到非常满意,3人感到满意,一般的163人,132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在所调查的70名教师中,认为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感到满意的只有1人。详见表1。可见,大部分师生对目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均不认可。

表1 我校70名教师和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300名学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满意程度(%)

第5篇:本科生科研情况范文

国内多数高校对于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较为注重,教育方式重点在课本知识的教育,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国内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但是在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显得极为薄弱。可见,目前我国各高校在教授本科生的课本专业知识之外,也必须对本科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从国家及社会的角度来看,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有利于本科毕业生走入社会、走入工作岗位之后,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做出最大贡献;另一方面,从高校本科生自身发展角度来看,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科技发展进步迅猛,高校本科生唯有具备充足的科研实践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发展自身。而大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对于高校而言也是必须的,因为唯有培养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科研实践创新能力,才会被社会、被企业所肯定和接受。

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意义与作用

让本科生在校期间尽早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增加对具体实验过程的理解及操作,对于本科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让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验研究工作,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切身参与科研设计的机会,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操作。这样同学们就有了实践的环境,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系统检验和使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的科研工作,同学们可以学会查阅资料、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相应的技能,使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可以极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热情[2]。让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有助于学校科研与人才培养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活动,不但可以使教研室尽快完成科研任务并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且在完成科研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具备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另外,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可以为学校、为教研室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可以改善实验室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同时让不同专业的同学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也有利于科研项目的完成和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进而发现新的科研创新点。有利于教学相长从教师和同学本身来看,让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有利于本教研室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而同学们则可以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及其他相关技能的不足,进而获得改善和提高。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目前已与多个科研机构有多个项目合作关系。同时本教研室也与企业紧密联系,每年均与企业进行多个科研项目活动。目前除教研室教师外,教研室共有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3人,本科生90人。由教师和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的导师。为了使实验室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以及实验室科研项目活动进行专业化细分,本实验室共分为三个组,分别是:细胞组、化学组、药理组。三个科研项目组由教研室教师带领,导师下由教研室博士生及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具体科研项目实践。在人员安排上,细胞组由3个研究生共带领20个本科生,化学组由1个博士研究生及3个硕士研究生共带领25个本科生,药理组则由1个博士研究生及3个硕士研究生共带领25个本科生。本教研室所采用的本科生导师制是指让本学院有进行科研项目实践意向的同学进入本教研室,每个同学在教研室都有自己的导师,由导师指导同学进行具体的科研项目创新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同学们自己的专业及兴趣专长,自主选择具体科研项目组,在研究生的带领下进行具体的科研实验实践操作。在本科生导师制中,教研室指导教师主要是对本科生科研实验思路起一个指导作用,起到一个领航者的作用。导师不具体带领本科生的科研实验活动,而是将这一职能下放给博士生及硕士生,让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具体的科研实验操作。这样的职能工作安排充分发挥了教研室各人员的作用,使教研室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此外,对研究生进行授权,让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具体的科研实验,既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实验操作技能,也可以让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更多的交流沟通,在科研实验过程中激发更多的创新灵感。本科生在这种导师体制下,一方面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到更多科研项目知识,另一方面在研究生的带领下进行具体科研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了自身动手能力和科研实验操作能力。最终,在这种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生很好地培养和提高了自身的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本教研室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采用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实践方式无论是对于指导教师、学生,还是学校本身的教育发展,都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实践效果分析

为了对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实践方式的效果有更深入的认识和评价,教研室对首批进入实验室并已毕业离开中药学教研室的本科生共40人进行效果测试评估,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试卷测试在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时以及离开实验室时对本科生进行两次中药学知识测试,测试形式为笔试,采用百分制计算成绩。60分为及格,80分以上为优秀。在刚进入教研室时对同学们进行测试,有7.5%的同学成绩尚未及格,而成绩优秀的同学比例仅为35%。可见同学们中药学理论知识基础有待进一步加深学习。但是在毕业离开实验室再次进行测试时,成绩如表2所示,所有同学成绩均及格,同时成绩达到优秀的同学比例高达72.5%,成绩优秀率是第一次测试的2倍之多。可见在教研室的科研实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同学们巩固和提高中药学专业的理论知识,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理论带动实践,实践提高理论。实验操作在本科生刚进入实验室之时,应让本科生单独进行一个简单实验项目操作,评估其实验操作规范化程度及实验项目完成情况。在评估过程中,全体40位同学只有18位能够规范地操作并完成实验项目,也就是说有22位(超过半数)的同学未能单独完成实验项目操作。在同学学成离开实验室之时,再次对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考核。此次考核40位同学全数通过,说明学生能很好地用规范化操作步骤完成实验项目,失败率为零。由两次实验操作考核来看,通过在教研室进行科研实验实际操作,可以很大程度地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在熟知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备足够的科研实践能力。

结语

第6篇:本科生科研情况范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1世纪的预防医学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深厚的基础医学理论、丰富的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知识,还应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这一要求,符合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健康、疾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高素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十几年,我国医学本科教育始终沿袭重教学、轻科研的模式,教学与科研严重脱钩。相反,国外医学的本科教学非常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的重点是科研思维的训练和科研方法的培养,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2导师制在本科生临床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设立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开创了本科生科研的先河。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医学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是科研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期,以科研为载体的科研训练是对医学本科生个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导师制是通过选择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同时有科研项目的有经验的专业优秀教师担任导师,联合有参加实践活动愿望的本科生,利用课题平台,通过专项培训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导师制具有责任明确、便于沟通等优点,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医学本科生能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带着问题去学习和研究,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导师制的实施方法

3.1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实行医学本科教育导师制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临床科室的条件和人员情况,由科室安排指导导师,在预防医学系本科生临床理论学习及临床轮转期间,以招募志愿者的形式,经过面试后将学生编入已有的科研小组参加科研活动。

3.2课题来源及申报经费和课题是科研的后盾,如何获得科研项目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科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在课题组内,通过科研辅导及讨论,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校内针对性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从导师的现有课题中设立专项基金,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课题的立项、学术交流、学术成果的评审和奖励的支出。

3.3科研培训对科研人员的培训是科研活动的重点工作,也是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为使学生对课题有所了解,指导导师要为学生详细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技术路线、科研思路和方法等。在已有的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内讲座为本科生进行科研设计、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培训。加入课题组的学生将根据现有研究方向,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开展资料查阅、设计研究方案,并参与各组的科研会议。

3.4研究展开在导师和课题组的统一安排下,根据确定的研究项目,指导学生科研工作,参与科研的全过程。参与实验研究,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研究论文。在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前,必须完成调查方案设计,形成开题报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等专题活动,增加学生了解现实卫生状况的机会,增加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预防医学本科生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录入和分析等实践活动,巩固了专业知识,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3.5考核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环节,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通过制定奖励制度,鼓励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评优、评先进和优秀论文等科研成果相应的奖励,并在本科生毕业时为其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就业提供帮助。

4我院眼科以导师制带动预防医学系本科教学实践的思考

第7篇:本科生科研情况范文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 学生科研综合素质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79-02

一名合格的医学生必须经历完整而特有的教学制度,如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临床科室的见习、实习等,其间还需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顺利地步入日后的工作岗位。在医学发展的几千年中,医学科研的深入和医学知识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科研思维、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医学院校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而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其培养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以往,各大高等医学院校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笔者从事本科生科研管理工作,通过浅谈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检验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为高等医学院校建立本科生系统性科研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一 国内外高等学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经分析,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现状明显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外院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起步早,发展迅速,培养模式多样。如早在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就创立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明确提出了教学、科研和校园三位一体的教育概念,形成低、高年级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和研讨机制,鼓励并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美国的医学院校率先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强化训练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定位于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知能力的提升,强调批判性思维、知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自主学习、团队意识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每个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一套完善的科研培养体制。反观我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发展,起步较晚。随着教育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1995年,清华大学提出了学生科技训练计划,成为我国首项本科科研训练计划,随后,全国其他高校才相继开展本科生科研的培养计划。教育部和地方高校还组织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计划”、“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种全国性科技竞赛活动,各大高校也借助这个平台,设立了自己的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项目,进一步激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虽然我国本科生科研培养起步较晚,培养机制上尚未完善,但这几年发展较为迅速。

二 目前国内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整体科研能力较前几年相比有所提高,但仍然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1)本科生掌握的知识有限。本科生由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尚浅,没有形成全面地、灵活贯通地应用知识,缺乏更深层次的探研和创新思维的锻炼,对于本科生独立或半独立地进行科研活动存在一定的难度。(2)缺乏专业老师持续性、系统性的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需要有经验的专业老师进行带领和指导,在高等医学院校里,专业老师教学任务多,科研任务重,加上大学校园中学生与老师的沟通较少,多种因素导致专业老师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的投入相对减少。(3)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在科研项目过程中,学生面临很多问题,若未及时解决,加之本身学业的压力,学生容易产生退出的念头,并且部分高校对进行科研活动的学生的奖励没有具体实质性的体现,或者只奖励第一作者,大大打击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持久性较差。(4)缺乏有效科研管理机制。对于学生科研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没有专业人员管理,学生科研工作存在随意性,缺乏整体协作。(5)科研经费、设备投入不足。各大高校的实验室基础不一样,学生科研经费较少,或者缺乏资金支持。(6)学生心态存在利益趋向性。有部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不是为了提高科研能力,而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违背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本质目的,不利于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长期发展。

三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制的建立

在医学专业中,科研能力是检验专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综合素质之一,我院根据检验专业发展的特点,把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作为工作要点,以国家级、省市级科研竞赛作为出发点,建立了适应我院检验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引进大量高等人才,举办科研讲座培训,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近年来,我院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高学历博士人才,加强了专业教师团队的科研力量。并且不定期举办大型国内、国外专家学术讲座,鼓励师生参加,在全院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一方面,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思路,掌握检验发展的新技术,促进国内外检验人才交流。另一方面,使检验专业本科生了解和熟悉与专业相关的科技前沿信息,对科研活动产生兴趣。

2.培养稳定、阶梯型的学生科研团队

我院本科生科研团队有着完善的选拔和管理制度。每一组本科生科研团队按照年级高低,由四个年级的学生组成,并且团队按照年级高低来分工。本科生科研团队与检验专业研究生相互交叉,让研究生参与指导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科研能力共同提高,这样年级呈递的传承,可以保持学生团队的持续性,中间不会出现断层。对于参与科研活动学生的选拔,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在学生群体里公开指导老师简介与研究方向、招收学生条件和名额等信息,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自愿申请报名,指导老师通过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查,同时指导老师均为检验专业的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掌握有一定的了解,并参考学生专职管理老师的意见,学生专职管理老师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从学生的性格、平时的表现给予评定,综合进行选拔,这种模式保证了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双向满意度,这种梯队的组建,从兴趣和时间分配上,性格和耐力上,全方面地保持了本科生团队的稳定性。

3.完善的科研评价体制、科研奖励体制

我院对于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有着完善的科研奖励和评价体制,不以考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对于获得科技竞赛奖项的学生,根据科技比赛的级别,学生在团队中职责的不同,在学生综合测评中有对应的不同分值进行加分。此外,对于发表文章也是根据不同级别的期刊和作者顺序,给予不同分值的加分(每一项都有加分的上限)。这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有一个正面的评价和肯定,同时也调动了科研团队中不同分工的学生的积极性。

4.设立专门学生科研管理人员

我院对于本科生科研工作有专门的人员管理,管理人员具有医学教育背景,具备一定的科研经验,了解科研管理知识,掌握参与科研学生的基本情况。对科研团队进行各项科研竞赛的动员、申报指导,并督促科研团队中的教师、学生按时完成各科研项目,及时与教师、学生、学校有关部门沟通,双向交互反馈,更好地完成学生科研活动。

5.开放实验室和科研经费的支持

我院大力支持本科生科研活动,开放各种实验室,引进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并设立专项学生科研基金,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保障和支持。

在我院系统性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实践中,我院本科生在国家级比赛、大学生挑战杯、天津市级以及学校等科技竞赛中均取得好成绩。近3年来,我院获得天津市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市级奖项共1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共2项,天津市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市级奖项共13项,天津市大学生生命科学基本实验技能竞赛市级奖项共8项,天津市女性创业计划书大赛市级奖项共5项,天津市创业奖学金1项,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先锋行动市级奖项共4项。并且我院在天津医科大学校级科研竞赛中也是位于全校各院系的前列,这些科研竞赛的成果肯定了我院在本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总之,我院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成功率也相应提高,为检验储备科研人才奠定一定的基础,但仍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

参考文献

第8篇:本科生科研情况范文

关键词:科研素养;内涵;基于项目;材料专业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9-0183-03

一、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内涵

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要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应弄清科研素养的构成要素,但目前对本科生科研素养的构成要素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国内学界对科研素养构成要素的分类主要有三种: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动态结构分析法[1][2]。笔者比较认同的是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将科研素养分成四个要素: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科研意识是指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对科学问题的探求欲,通俗讲就是“想不想做研究”。科研知识是指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科学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科研能力是信息获取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的能力、实验和实践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等的综合体现。科研精神是科研素养培养的保障,同时也是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意志品质。由以上科研素养构成要素的解析可知,科研素养对于本科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后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科研素养内涵的明晰为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科研素养培养的思路

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本科院校。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特色的本科生。其中创新能力是学生能长期持续并较好发展的原动力,科研素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目前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金属材料、材料成型及控制四个材料类专业,材料类专业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工艺性、实践性和研发性较强,学生毕业后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入材料企业工作都将会面临着材料生产工艺优化、新材料产品研发等任务,因此,科研素养的培养对材料专业本科生尤为重要。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在课堂内、外皆可进行。我们对照前面所述科研素养的内涵,提出材料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思路:首先在新生专业教育、材料专业导论课及专业课程讲授时引入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其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其次,引入“基于项目的科研素养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对学生自行组织团队申报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指导,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下面将以我们提出的“基于项目的科研素养培养模式”在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中的实践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三、基于项目的科研素养培养模式实践

(一)项目的选择

既然是基于项目的科研素养培养模式,首先应弄清什么项目才能成为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载体。考虑到我校是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生源的质量相对于重点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项目选择尤为重要,过难过深的项目对我校学生而言可能是不合适的,项目难度过大,学生无法完成,将有可能因此失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将具体的科研项目的任务进行分解,挑选出一些本科生经努力可完成的研究内容形成子项目,然后对有意愿参与项目的学生的自学和基本素质进行初步评估,同时兼顾学生自身的兴趣和意愿,将学生与项目进行合理的匹配。此外,我们也鼓励学生思考,自己提出项目,一方面积极申报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争取经费,我们在学生项目申报时予以指导,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和难度提出合理建议;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项目进行评估,从科研项目经费中支出对有价值的、未申请到学校经费的项目进行资助,这些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项目,他们的兴趣是非常高的,这对后期项目的开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本科生的遴选

这种基于项目的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模式,由于项目的有限和地方性院校科研资源的相对不足,目前参与的只能是一部分本科生,因此,参与项目的本科生的遴选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2005级开始对学生进行遴选:当学生进入大学二年级时,我们选择一些对材料科学研究有兴趣、有热情,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担任科研助理。学生对科学研究有兴趣、有热情,换言之,就是具有良好的科研意识,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通过参加科学研究提高自身能力的意愿就成功了一半。当然学生对材料科学研究的浓厚的兴趣应通过新生专业教育,大一开设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导论》等课程的学习建立起来。其次,学生学有余力也很重要,毕竟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基本的任务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正常的教学任务是首先应完成的,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三)具体的培养过程

本科生参与材料科学研究项目的整个过程,主要涉及研究准备、实验方案的拟订、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撰写等步骤。我们在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采用多种措施对学生的科研素养进行培养。

第9篇:本科生科研情况范文

关键词:水产养殖学;导师制;改革

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江苏新海连水产专科学校,于1999年并入淮海工学院,成立了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2000年招收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生,2014年招收农业推广(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发展,淮海工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董志国等,2011),相继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和江苏省品牌专业(2015)等荣誉和立项资助,迄今已为水产战线培养了6000多名专业人才,毕业生在水产养殖生产、科研及管理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家长和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就业环境及工作待遇都缺乏信心,导致水产养殖学专业第一志愿填报学生数量较少,多数学生都是服从调剂过来的,专业热情不高、思想状态不稳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明建华等,2014)。因此,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并借鉴相关院校教育改革经验(向枭等,2008;郑惠芳等2015),淮海工学院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从2013级水产养殖学专业新生开始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改革探索,经过4年多的教育改革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双向选择,因材施教,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科研兴趣、导师研究方向与需求,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安排大二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科研。导师可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及课题需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课题研究团队,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通过科研导师制,可以让本科生发现科研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及专业认同感,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态度由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最终形成一种想学、好问、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

2.利用科研平台优势,提高本科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人才的第一要素,如何培养创新型水产科技人才是学科改革发展的重点。充分利用各个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的优势,通过科研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积极探索,在科研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明确导师责任,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明确导师责任和培养任务,提高培养过程的目标性和效率,以及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经过4年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在水产养殖学本科生专业兴趣引导、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促使本科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然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或待完善的方面,现将拟改进的几点想法分析如下:(1)学院目前实施的是三年期科研导师制,执行时间为第二至第四学年,学院每年可根据学生申请并结合导师课题需求进行部分实验室轮换调整。大二学生刚进实验室时虽然对科研充满好奇心,但还缺乏充分了解,经过一年的接触和学习,学生的科研兴趣可能会有所改变,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实验室申请轮换制,鼓励和支持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2)学院对导师的指导效果、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提高培养效率。学院每年应该对学生的科研成果或进展进行评价,并将所指导学生的综合科研情况和学生评价作为导师一年内的指导考核指标,具体考核指标包括;、专利申请、获大学生创新项目并完成、获得校级以上的各类奖励等,通过考核评价的方式促进教师指导效率和科研水平的提升。(3)鼓励不同实验室的学生建立协同创新团队,进行创新研究。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数量较多,如何对学生的科研工作做出合理的安排,关乎学生培养质量和导师的科研进展。目前,在协同创新的时代大背景下,很多创新课题都需要多种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学院应该鼓励不同实验室之间建立本科生协同创新团队,有相应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协同完成创新课题研究。(4)通过院企合作,聘请校外兼职导师,提升培养效果。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一门实用型专业,很多实验室的研究课题是与生产相关的,通过建立院企合作、聘用校外兼职导师,指导学生在生产单位的实践研究,开展灵活多变的“产学研”结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专业特色和优势,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过硬的水产科技人才一直是淮海工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办学目标。

目前,水产养殖学专业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教育改革探索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可能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相信学院始终会与时俱进地完善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董志国,程汉良,阎斌伦.构建实践教学“四化”模式培养水产养殖专业应用型人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141-143.

[2]明建华,叶金云,张易祥.地方本科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2014(26):57-57.

[3]向枭,陈建,段彪,等.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师教育学报,2008,6(1):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