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铁岭县广泛宣传,紧紧围绕“一牧一菜一榛一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及草坪、林下参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以此为纽带,不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产品流通,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截至2014年5月末,铁岭县在工商局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24家,其中:玉米、水稻生产等种植类合作社674家,农机服务类专业合作社213家,养殖业合作社92家,蔬菜合作社77家,榛子合作社52家,花卉苗木合作社38家,寒富苹果合作社35家,中草药及林产品合作社28家,草坪合作社9家,其他类合作社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11家。现有合作社社员共2.1万户,带动农户3.9万户,社员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具有代表性的蔡牛张庄玉米(农机)、李千户小屯生猪生产、大甸子镇湾岭子寒富苹果、李千户镇马侍郎贡榛、双井子前成水稻种植和蔡牛镇兴民蔬菜等专业合作社,在推进“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截至2013年年末,铁岭县市级以上示范社总数31家;张庄玉米合作社获“2012年度省级先进集体”和“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2014年上报国家级示范社2家;白旗寨乡凡河源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绿色食品标识;大甸子镇湾岭子寒富苹果、李千户镇马侍郎贡榛和镇西堡镇木厂西瓜等18家专业合作社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全县标准化畜牧小区达到298个,实现产值43.3亿元;保护地蔬菜开发面积达到39.7万亩,实现产值23亿元;榛林总面积达到39.8万亩,实现产值14.5亿元;寒富苹果生产面积达到6.1万亩,实现产值2亿元;草坪面积达到3.5万亩。
二、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
铁岭县以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事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整村推进土地流转为试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目标,全面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县、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村级要设立联络员,上报本村土地流转情况。目前铁岭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46.6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1%,其中,合作社流转面积19.8万多亩,种粮大户流转面积10.6万多亩,家庭农场流转面积0.5万多亩,农事企业流转面积1万多亩。其中流转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合作社流转面积3.3万亩;双井子镇前成水稻合作社流转面积1.1万亩;新台子镇万鑫水稻合作社流转面积2万亩;蔡牛镇纪泰水稻全程机械化合作社0.72万亩;铁岭县瑞宇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面积0.315万亩;铁岭县宏达农业机戒化合作社流转面积0.65万亩。农事龙头企业流转土地的有:九三集团流转新台子八里庄村土地0.52万亩;丹铁种业流转土地0.3万亩;希强种业流转土地0.2万亩。实现整村流转的有:新台子镇西三家子村、八里庄村,蔡牛镇东二台子村、北地村、北长村,腰堡镇友谊村,大甸子镇房身央村、三家子村、英树沟村椴木冲村、大宝山村、李千户镇小屯村等,涉及流转面积4.4万多亩。
三、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2000年,铁岭县制定了铁岭县农村财务公开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财经审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预决算管理制度、会计凭证管理制度等10项财务管理制度,并以展示板形式下发给各乡镇,接受群众监督。2001年,铁岭县在全市率先实行“村帐乡(镇)管”,在坚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经管站组建村级财务服务中心,2004年,实行“村会计委托制”,坚持“五不变”和“三不准”原则,在村级审批之后,增加乡(镇)监督环节,强化对村集体经济管理。2013年,铁岭县各乡镇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公室,加强对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并陆续录入微机,实行网络化管理。多年来,铁岭县经管局一直以乡镇为单位,对农民负担四项制度执行情况、村级财务、村级资产增值保值情况、征用农民集体土地补偿款及其他村级补助资金情况进行审计,检查是否存在增加农民负担,截留、挪用、克扣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等情况,同时加强对村干部任期及离任进行审计。
四、做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
从2004年起,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2006年起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几年来共向农民发放补贴资金6.85亿元,没有出现截留、挪用现象。从2009年起,铁岭县开始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到2013年共收农民保费2581万元,承保公司实际理赔款13501万元。从2010年起,铁岭县实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共实施建设项目390个,争取上级财政奖补资金9368万元。
[关键词]低碳;现代化农业;黑龙江
1低碳现代化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1)立体型。该模式的特点为多个生产系统利用其他生产系统的废弃物,充分实现对资源的高度利用,并可以减少外来因素干扰,以保证农业产出的质量以及安全。立体农业发展模式通常由养殖业和种植业共同参与。种植业生产的落叶、秸秆等可以进行初步简单加工,作为牲畜的饲料。牲畜排出的粪便进行加工转换可以用作渔业饵料,或者作为有机肥料用于种植业。渔业需要定期清理鱼塘,鱼塘清理出来的淤泥也可以用来作为有机肥料,提供给种植业,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立体农业还可以利用时间差和空间差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对已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达到最充分的利用,发展出农田间作套种、水产品分层混养、果蔬间作等一系列新型种养方式。
(2)循环型。任何生产活动都对资源有一定的要求。循环型农业的特点就是建立起一套使生产过程中的能量与物质良性循环的系统。该生态系统通常以高效与低耗为原则,将光、热、水、土壤等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提高,从而减少对燃料、化肥、饲料等的使用。在现能量多层转换的同时,实现物质循环利用。由于我国农村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生产规模有限,所以,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广泛适用于我国农村地区。
(3)高科技型。该种模式的特点为科技含量高,农产品附加值高,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旅游观光、教育培训、科学研发、深度加工等。发展该农业模式需要投资建立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发出极具地方特色和科技含量的产业与产品。在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同时加大当地的科研投入,形成极具价值的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以教育机构为起点,培养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将人才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技术再进步与农业生产中。以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依托,生态农业为主题,在交通便利位置建立旅游观光基地,吸纳游客,扩大市场,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促使服务业蓬勃发展。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打造名牌产品,使其拥有独特的市场定位或者强大的竞争力。
(4)保护型。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部分地区不适宜进行农业生产工作。对于这部分地区,首先要进行生态恢复,当其具备生产条件时,再进行农业生产活动。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盐碱化等对症下药。通过兴修水利工程、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多种手段,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环境承载力。一方面可以开拓农业生产空间;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环境继续恶化,影响原先的农业生产活动。
2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环境
21客观条件概况
(1)自然条件。黑龙江省介于东经121°11′-135°5′、北纬43°25′-53°33′。全省辖10个市、4个地区、69个县(市)。全省土地面积68亿亩,约占全国的48%,居全国第六位。其中耕地168亿亩。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大部分属中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气候特点。年均气温4℃~5℃,无霜期100~140天,≥10℃积温在1500℃~2600℃。
(2)社会条件。黑龙江省农村人口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多数仅为小学文化水平,一方面,农村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民受教育的意愿不强,教育相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提供教育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高素质、高学历的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3)生产特点。农业装备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垦区现已装备266个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农业生产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6%。科技贡献率接近现代农业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商品率接近现代农业标准。黑龙江垦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产品商品率达到了现代农业平均95%以上的商品率标准。
22现存问题
(1)农业财政投入不足。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农业大省,农业是重要经济支柱,但对农业财政投入明显不足,农业现代化、低碳化改造升级需要大量资金,财政投入不足使农业升级十分缓慢,无法达到预期要求。
(2)农业人才严重匮乏。2013年黑龙江省具有农学专业的高校80所,农学硕士学历510人,本科学历10225人,专科学历14359人,与巨大的行业需求相比,十分匮乏。与此同时,东北地区人才流失与人才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也导致农业技术水平发展缓慢。
(3)信息化水平低下。缺乏合理的信息规划,对信息化在农业的应用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能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应用网络,缺少合理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低碳经济和信息化必须紧密结合,信息化水平不够,低碳农业难以运行。
(4)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冲突,农民对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优先经济效益、低碳经济驱动力较弱。以秸秆为例,我国秸秆回收利用率不足7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90%。秸秆回收主要方向为发电、还田、饲料、有机材料等,但在回收过程中都面临着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的问题。秸秆还田每亩成本约为50元,占耕地收益的10%左右,农民不愿意额外支付费用,地方政府也很少出台相关制约措施或提供财政补贴,所以多数农民对秸秆处理方式还是就地燃烧。
3黑龙江省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发展模式。就黑龙江省而言,农业生产环境主要分为四种。以大兴安岭地区为代表的山区、以三江平原为代表的平原耕作区、以齐齐哈尔为代表的半干旱地区和以哈尔滨为代表的城市郊区。
(1)在平原区发展机械化农业模式。一方面对落后的、老旧的农机进行升级换代,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碳排放。对耕地进行整合,从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生产方式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整个农业区的产出,使单位能源消耗和单位碳排放水平降低。另一方面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开发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建立绿色能源体系。制定科学的检测方法,对范围内的所有耕地深度分析,针对当地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土地质量,进行精确施肥,降低化肥使用比重,提高有机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2)在山区发展立体型现代化农业。黑龙江省的山区主要分布于牡丹江、伊春、黑河及大d安岭地区。该地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森林之一,对碳循环起重要作用。山区地形崎岖,传统农业产出极低,同时对生态环境有不可修复的破坏。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淡水等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鼓励支持果树栽培、食用菌培植技术推广,积极发展林蛙、人参等特色产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在半干旱地区发展节水型现代化农业。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由于远离水系和地形地势因素,形成大面积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且时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使得该地区农产品产量相比其他地区偏低。针对此情况,需根据当地气象条件选择适合半干旱地区种植的作物。与此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灌溉。借鉴以色列等类似条件的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模式,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大力推广节水设施,扩大节水品种的种植面积。兴建科学的水利工程,减少输水过程中蒸发和渗漏导致的损耗。将工程、生物、科技、人力多种节水方式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4)在城市郊区发展观光型现代化农业。近年来,城市人口对农村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黑龙江省面积广大,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十分适合在大中城市附近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以绿色、自然为主题,建设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生态旅游度假村、特色农村。以现代化农业为核心,打造一批名牌农业产品,同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形成完备的服务业体系。
关键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015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总体思路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争当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为主线,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增”为核心,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大体系”,着眼实现农业生产由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由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由资源消耗向环境友好转变“三大转变”,积极探索具有我市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安全化、农产品品牌化的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幸福城市注入强大动力,提供强力支撑。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突出现代农业建设
一是围绕稳产增产,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继续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力争全市粮食平均亩产比上年提高5公斤以上。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重点建设国有粮库,抓好储粮补贴罩棚仓项目建设和科学储粮仓建设任务,有效解决“地趴粮”问题。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二是围绕增值提效,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继续保持全市肉鸡、生猪、肉牛、规模蛋鸡发展的良好势头,不断提高规模养殖水平。积极发展园艺特产业,不断扩大园艺特产业种植面积,突出抓好蔬菜、香瓜、水果、烤烟、笤帚糜子、马铃薯、食用菌、花卉苗木等全产业链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打造品牌,带动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打造精品品牌。
三是围绕做强农业,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加快农业科技化,继续实施玉米螟生物防治全覆盖和农田灭鼠、测土施肥技术,进一步提升航化作业水平。提升农业标准化,争创国家和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抓好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强化对投入品的监督。推动农业信息化,继续完善全市农网建设,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继续争取国家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全面推广全方位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水稻机械插秧和机械收获、玉米机械收获,不断提高综合农机化水平。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完成年度农防林更新和残次林改造造林任务,加强林木管护工作。
2 突出农民增收
一是稳定经营性收入。继续支持农民发展种养业,夯实增收基础。同时,鼓励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庭院经济等多种经营,推进“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挖掘农民二三产业增收潜力,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二是扩大工资性收入。要引导教育广大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勇敢地从土地上走出来。要搞好“订单”和定向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同时发挥返乡农民工有见识、有专长等优势,鼓励自主创业,带动更多农民就业致富。
三是保持政策性收入。要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做到各种补贴资金及时下拨,足额到户,稳定政策增收。扎实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政策力度。继续开展农村乱收费专项治理,促进农民减负增收。
四是增加财产性收入。要盘活土地资源,积极采取租赁、担保、抵押等途径,放大土地收益,让农民尝到更多甜头。推动金融机构开发安全理财产品,稳步扩大农民收益。
3 突出新农村建设
一是统筹规划。将沿公里线两侧的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依次科学确定为省市县乡级重点村,精心培育和打造公路沿线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群和景观带,形成集中连片、组团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
二是分层推进。重点村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提升村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现代农业 作用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03-01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作物产量的提高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等方面。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解放了生产力、减轻了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对土壤的加工,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作物的增产增收;采用机械精量播种、铺膜播种、种肥分层播种、免耕播种、深施化肥等技术,不仅可以节省种子、地膜、化肥等生产资料,而且可以提高种子出苗率、化肥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采用深耕深松、坡地定向耕翻、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可以达到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止农田水土流失的效果。
2 对农业科技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科技的作用体现为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牧民素质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农业机械化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从种到收都离不开机械化。大量的先进农业技术要迅速转化于农业生产之中,就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化这个载体实施于生产实践。如玉米、大豆机械精量播种,玉米、马铃薯铺膜播种及膜下滴管,小麦种肥分层播种,农作物旋耕灭茬播种以及免耕播种等机械化播种技术,就是通过机械将先进的作物栽培技术、蓄水保墒技术、科学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了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先进的农业机械承载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使农业生产走上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发展道路。
3 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作用重点表现在促进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使用农业机械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还可以提高作业质量,节省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节省人工费用,节约灌溉用水,增加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经营农业机械,农机户通过代耕作业、加工作业、运输作业和跨区作业等多个方面都得到可观的收入。随着大批农业机械装备的推广使用,不少农民已从单纯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或其他产业,既搞活了农村经济,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
4 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体现在服务于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有利于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形成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而农产品的整个生产与加工过程都与农业机械和装备有关,如在种植业方面,产前的种子选育种,产中的耕作、播种、灌溉、植保、收获,产后的加工保鲜、贮存运输等环节都需要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作支撑;在畜牧业方面,饲草料的种植、收获、加工、储运等,也都离不开畜牧业机械的支撑,还有畜禽养殖要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发展,需要工厂化养殖设施和饲料加工设备给予保障;在农产品加工转化升值方面,农产品的收获、采摘、加工、储运、保鲜等需要成套机械装备和加工技术,实现工厂化生产。由于农业装备的广泛应用,有力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形成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土地和草牧场的流转,大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它们不仅为土地和草牧场流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且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合理利用农牧业资源、保护农田草牧场生态环境、保障农畜产品安全生产、增强农田草地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比如,采用深耕深松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保障及时播种,做到不违农时;采用机械深施化肥技术,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避免了因过量施肥带来的土地污染;采用机械高效植保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农药用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和农畜产品安全问题;采用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增加产量;采用喷灌滴管等机械化技术,可以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达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采用机械残膜回收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保障农作物正常生长;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水蚀、风蚀,达到了保护农业生态和保持农田、草牧场水土的目的。因此,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对策;贵州绥阳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73-01
绥阳县第十二届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绥阳县今后5年的发展以实施“四化驱动”战略,实现“加速进位争先、打造百亿强县”的奋斗目标,建设“开放绥阳、效率绥阳、魅力绥阳、幸福绥阳”。为促进绥阳县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调研,明确绥阳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1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以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管理方法武装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与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农业产业化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单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户为基础,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2]。
2 绥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绥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绥阳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以现代烟草、商品蔬菜、辣椒、金银花、生猪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格局。
2.1 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逐年发展壮大
截至2011年末,全县引导和扶持发展了以风华镇农鑫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6家;有遵义市实心人食品有限公司、绥阳县惠乐公司养有限公司2家省级龙头企业,有祥兴食品公司、绥阳县阳光牧业有限公司等7家市级龙头企业,有绥阳县贵辣食品有限公司、绥阳县大成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县级龙头企业。
2.2 标准化建设和无公害体系认证逐渐完善
2005年完成《绥阳县绿色生猪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绥阳县干辣椒(法国小刀豆、大白菜等)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2011年完成《绥阳金银花地方标准》建设。2004年完成1万hm2无公害蔬菜产地的认证,获得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点蔬菜生产合格县证书;2005年创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获农业部颁发的证书;2008年通过绥阳县阳光牧业有限公司“回归”鸡蛋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风华镇鱼子孔养鱼场获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绥阳县乡村旅游示范点;2005年至今已通过白菜、萝卜、辣椒、番茄等8个品种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无公害品种认证。同时,开展了绥阳“金银花茶”、大路槽“林山红”生态土鸡等农产品品牌注册。
2.3 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截至2011年,全县年烤烟种植面积达5 000.00 hm2、年辣椒种植面积达1.37万hm2、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6 866.67 hm2、金银花种植面积达4 066.67 hm2。有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贵辣食品有限公司、乡里乡辣椒制品有限公司、裕华魔芋加工有限公司、屿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贵州银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等多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为提高农产品提高附加值、创建品牌打下基础,为绥阳县农业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2.4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是通过实施现代烟草建设项目,建设工厂化育苗大棚34个(8万m2),修建了烟草主产区的公路、配套水池、烘烤房的现代化改造,使烟草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二是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5.16万kW。三是正在建设农业资源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及信息系统,为绥阳县制订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农业资源调查等起到积极作用。四是保供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建设2 048 m2的蔬菜温室育苗基地、1 200 m3的冷库等基础设施。五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采集已基本完成,为全县科学配方施肥、提高生产能力奠定基础。六是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正在建设完善,可实现动物从出生到餐桌的信息追溯,为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证。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正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得到更可靠的保证。八是招商引资,引进建设绥阳福润公司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贵州绥阳绿洲农产品商贸城项目,将为绥阳县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 绥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是分散的农户与广阔的大市场联接的桥梁和纽带,绥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了较快地发展,但始终没有摆脱经营规模小、利益连接机制散、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状态,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不能发挥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3]。
3.2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联结不紧密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不稳定,利益纠纷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订单生产的数量少,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二是农民不能从龙头企业得到资金、技术等服务;三是加工增值的好处及流通环节的利润一般由企业所得,农户很难分享。
3.3 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效益难提高
由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贷款风险大,企业又缺乏资产抵押。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利益和资金安全考虑,在龙头企业贷款发放方面非常慎重,导致企业资金短缺,产品只能粗加工上市,产业链条短,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品牌效应和产品知名度不高,企业的效益很难得到提高[4]。
4 推进绥阳县农业现代化经营的对策
4.1 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带动能力
4.1.1 抓好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将现有小规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向大规模企业;二是利用民间资本,引导种养营销大户向龙头企业发展;三是创造宽松环境,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龙头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培育发展一些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5-6]。
4.1.2 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一是加快推进绥阳县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识、产地、产品、质量认证;二是研究制订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四是以烟草、商品蔬菜、辣椒、金银花、生猪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抓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4.2 加强引导,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4.2.1 推行标准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统一制订和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在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加强互相协调、互相沟通,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
4.2.2 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农户双赢。一是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社员公开收支情况,接受社员监督。二是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三是发展订单企业,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条件下,规范企业与农户双方的义务与权利。
4.3 强化政府的服务指导,营造龙头企业发展的环境
4.3.1 加大协调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的协调指导力度,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服务工作,使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4.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力。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4.3.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一是将产学研、农科教结合起来,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引进、推广重大关键加工技术,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更多的农业技术成果与企业、农户对接,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把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加强农民、技术工人、企业家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三是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
4.3.4 抓好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种协会的发展。按照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支持农民兴办和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4.3.5 加大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对不符合条件的取消龙头企业资格,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4.4 加大企业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
做好企业和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精心组织龙头企业及产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交易会,提高知名度。
5 参考文献
[1] 张雯,张广胜.农民增收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途径探讨[J].农业经济,2012(1):11-12.
[2] 张羽芬.秀山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2,6(2):44-48.
[3] 杨强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18-20.
[4] 胡丕富,王世琴,王吉凤.当前外资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以江苏省句容市为例[J].金融纵横,2012(1):36-38.
关键词:市场经济;农业经济;产业化;科技创新;良性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纽带,以科技为后盾,通过典型企业的带动及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动而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
1.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内涵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调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重心,围绕农业典型产业,优化生产力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的运行,能够促使农业经济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是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效,稳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良性轨道。加快农业经济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是当前农业经济摆脱生产困境的根本出路。
2.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2.1 区域化和规模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伴随农村改革的深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兴起的,它是以农业的典型性支柱产业为中心,逐渐辐射、引导周围相关经济的联动发展,形成的一体化产业规模生产体系,具有一定的区域化和规模化效应。
2.2 集约化和高效化,
现代经济体制下,农业原来的家庭生产责任制运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式,农业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各种生产力资源的不断整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化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集约化运行。
2.3 现代化和社会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其中心主要是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科学有效的运作形式以及发展规划,必须具备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
3.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3.1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推动,农民自觉调整种植观念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大,以规模化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3.2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为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农业发展具有可靠地基础保障。
3.3 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随着现代型农业经济发展的推进,遵循科技创新、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的进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不断优化。
3.4 机械化推广幅度大
机械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量。随着科技下乡的运作,各种农用机械的配套,在各项惠农政策指导下,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力。
4.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问题
4.1 产业化运作机制规划不完整
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农业经济的合作组织协作形式极不稳定。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的积极作用,农户和合作实体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清晰,服务功能不强,内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
4.2 产业化经营实体市场竞争能力低劣
由于传统农业发展的桎梏,我国当前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体现在农业经济产品与市场主体上,由于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小实力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3 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潜力弱化
主导型产业是农业区域经济与特色经济发展的支柱性经济实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源头和基础。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当前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实力、竞争力普遍弱化,产业辐射联动能力不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发展不平衡,缺少长远发展的潜力。
4.4 产业化优惠政策落实困难。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的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一些惠农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实际操作性不强,相关部门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未能细化,导致产业化发展缓慢。
5.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5.1 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创新多种渠道,加强农户与产业实体间的联系与沟通,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经济运行机制。加快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体系的构建,探索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确保新型农业经济合作模式的正常运作。
5.2 坚持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实体的综合实力
科学技术的普及,加快了现代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依靠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的规模化效应,加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等农业经济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5.3 注重人才开发,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要切实转变人才观念,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创多种渠道,引进和培养农业综合型技术人才,营造和谐的人才运转环境,积极组建各种开放型经济合作组织机构与联合形式,推动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5.4 坚持科学管理,保障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
依靠科学的管理理念,从实际出发,完善现代农业经济开发政策体系,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制定相关惠农政策,强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方案制订和业务指导等服务功能,优化管理、规范运作,确保各项惠农政策的具体落实。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现代化;信息技术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农村生活,给农村现代化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农业发展的新格局下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最新的农业动态、科学种植的方法和专家指导等,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的消费理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当前农村改革的重要课题,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是构建生态文明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法的实施,必将引导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一、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1、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上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是将我国传统同业推向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体现着农业现代化的优势。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带动、时代的革新而有了新的诠释。就现代化水平而言,某一特定时期有不同的对比,衡量标准以同期发达国家的平均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在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时期,随着代表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知识、技术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目标。当然,完成了阶段性目标并不代表实现了现代化,没有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之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完结。目前,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表也与之基本相同。所谓农业,按照于光远先生的定义,农业指的是十字形大农业,一横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种植养殖业,这一概念比农林牧渔更加全面;一竖分别是农业服务业、农业种养殖业、农业经济产业。十字形大农业概括了大农业的所有方面,而农业现代化就是对十字形大农业整个体系的现代化过程。
2、农业信息化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 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如统一规划,统一分组等,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其中,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就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给信息技术提供了许多新工具,具有获取数据、传递数据、数据处理、数据衍生和数据使用的功能。和智能化产品用具相关联的生产力,就叫信息化生产力,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信息化就是培育、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应用于农业领域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 消费、市场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对。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
二、农业信息化的包括哪些方面
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认清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电气化、 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智能化、农业自动化、农村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抓住当前阶段的建设重点,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同,造成具体实施方案整体思路不清,对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因而,农业信息化的先导是农业电气化,电能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是农业信息化和农业自动化的重要技术基础。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信息数字化要求农业的各个结构要素(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与各种过程(生产、 加工、储运、经销等) 全面数字化、农业以及农业各相关部门(生产、科研、教育、行政、流通、服务等)全面数字化与网络化管理。农业信息化是农业智能化的前提,农业信息化是农业自动化的支撑,农业信息化是当前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和建设重点。
三、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载体主要包括农业产前、 产中、 产后等过程的农业生产、 经营管理、 决策的信息化等。 农业信息化通过上述方面对传统农业产生影响,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农业现代化体系的各个方面。
1、农业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信息化、 高效益化。农业生产率将大幅度提高, 生产成本下降。粗放式大批量生产和高消耗的农业生产模式将被高度集约式的 “高产、高效、优质” 生产模式所代替,农业产业中服务、销售比重逐渐加大,劳动密集型比重下降,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比重将提高。农业产前、 产中、 产后规划将更加合理, 联系更加紧密,这些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
2、农业信息化提高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各部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可为农业服务、生产、销售等各阶段的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高效、畅通、丰富的信息渠道,将农业各阶段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 促进管理科学化、 合理化和最优化, 从而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 利用农业信息技术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辅助农业决策者、 经营者进行包括农业生产方案选择、过程控制、农事管理、 施肥配方、成本核算、产品销售等工作,将使农业生产实现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利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结语: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各种农业信息工具得到更新,农业信息化管理办法也不断增多,有效扩大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覆盖区域。而如何将电气、数字、智能、自动和现代化技术应用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上来,是影响整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有效的农业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是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农村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应用范围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努力构建最优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体系。使信息化方法以最美的姿态,最合理的运用出现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28
农业机械化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总结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总结出如何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的具体做法。
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农业生产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大量劳动力,用机械化替代大量的劳动力和畜力,不但解放了劳动力,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使大规模、高效率生产成为现实,大大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步伐。同时农业机械化可以保证农业生产更加标准化,避免了传统的人力开展农业生产,由于多人多次操作带来的不标准问题,而人力开展的农事活动无法达到农业机械的标准,因此农业机械化不但可以保证操作快捷、标准,还有利于保证农产品质量。
2 农业机械化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2.1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现代农业发展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农业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改变,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域和季节限制的问题,使农业生产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同时也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和开发特色农产品。
2.2 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运用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正是科技不断发展的表现,农业机械化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同时科技的发展及创新也促进和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
2.3 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新的历史时期对农民有了新的要求,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新的历史时期土地要交到会种田、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民手中,而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农民懂得新型农机具的操作,保养及维修,这就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并且要经过培训和操练,在整个过程当中给农民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创造良好条件,在农业机械化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农机专业人才,造就高素质农民,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助力。
3 多措并举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3.1 加强政策引领,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得到更多的重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逐渐高涨。政策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还应针对农机具抵押贷款、财政贴息、重点环节作业费用补贴、信贷优惠、用地支持、投资补助、用油保供、免费上牌、免费年检等出台一些鼓励技术政策。农业机械化发展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以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3.2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机科技水平
要大力推广成熟、实用的农机化新技术,保证这些技术为农民所用,农民有所收益。例如深松整地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械收获技术及秸秆还田技术等。以技术推广促进农机推广,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更大的效益;要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抓好特色产业机械化的推广示范工作,要重视示范工作,示范作用会让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直观地意识到先进农业机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达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大大地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质量,以增加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规模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平台,积极创建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大力开展适应性试验和机具配套化研究,集成和融合机具、品种、栽培等农机农艺技术,探索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效应,让农民对农机化工程技术看得见、信得过、学得会,并迅速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使之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要注重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农机技术人才培训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科技人才项目承包机制,努力提高农机科技示范水平。
4 结语
要想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就要加强政策引领,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机科技水平。同时社会各界可以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给予帮助与支持,共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朝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分析[J].南方农机,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