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根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府学;文化主人;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4-0036-05
行走在府学胡同小学(以下简称府学小学)的校园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深邃文化的滋养。府学初建于元末明初1368年,初为大兴县学,后为顺天府学,与教育结缘已有640余年。现在的府学小学仍完整地保留着殿(大成殿)、堂(明伦堂)、阁(魁星阁)、祠(文天祥祠)的古代学宫建筑风貌。孔庙传达的儒学精神、文天祥祠传递的豪迈气节,都是府学小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年来,我们一直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使命,致力于“文化立人”的思考和探索。
一、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思考
“文”字的本意就是纹理,引申为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事物。“化”字是直立和倒立的两个人,象征着重大的变化。“文化”就是“以文教化”,并通过稳定的精神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表达。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是教育的使命。
在思考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问题时,我们首先就要回答“用什么文化立什么人”的问题。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发展之根
中国传统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奠基之源,为府学小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府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穿越了640余年的时空。“爱国、向善、崇礼、尚学”,是府学圣人先贤涵养出的府学人特有的文化气质,是府学文化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
爱国――从小树立报效国家的信念。
向善――具有正直勇敢真诚善良的人性之美。
崇礼――文明有礼、举止高雅。
尚学――见贤思齐、学而不厌。
(二)先进的现代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发展之源
时代在发展,文化在生长,现代文明为府学文化的升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世界是平的”,在开放、多元的当今时代,全球化意识、信息化意识、社会化意识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我们始终坚守文化立人的办学理念,在注重培养儿童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注意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尊重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把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素养、现代意识的合格公民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
“吸纳、合作、责任、进取”,是学生现代意识的核心要素。
吸纳――尊重包容、开放多元。
合作――沟通交流、融合共生。
责任――主动负责、自觉笃行。
进取――不断努力、开拓创新。
(三)府学小学自身的教育文化是学校文化发展之基
640余年的府学教育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文化。府学教育秉承中华传统,将做人做事之道,博学约礼之法,一以贯之。走进府学小学,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向学、善教之法随处可见。“尚山修岳”、“敷礼明伦”、“动静等观”、“魁星点斗”等不仅仅是建筑景点,更是府学小学教育思想的载体,是滋养学生情趣、提升学生素养的无声的教育资源。
例如:“尚山修岳”是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草坪上没有任何警示语,却很少有学生随意践踏。这里不仅印下了孩子成长的痕迹,也渗透着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原来,草坪上设有“不要践踏”的警示牌,但学生视而不见照样进去玩耍。后来,我们在草坪周围竖起了围栏,这时我们发现,孩子们只能在阳光中望着草坪,不能与它亲近。我们的思考渐渐变得沉重起来。孩子们如此喜爱草坪,就应该把草坪还给孩子。终于,草坪完全向学生开放了,我们只是在上面辟出了一条小石路。山石花草围绕在孩子们身边,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感悟自然,而我们也在其中发现了环境滋养所带来的巨大的教育价值――校园中的每一块土地,都应该留有孩子成长的足迹,成为孩子们放飞心灵的乐土。
传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养成“见贤思齐”的自我教育的方式,培养“学而不厌”的行为境界,经过长期的涵养、陶冶,形成“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生命自觉,是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追求。在继承中弘扬,在融合中发展,府学教育文化为学生张扬生命的色彩、舒展生命的个性而奠基。
二、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探索
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我们整体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学校文化体系,全方位开发与整合文化立人的资源。
(一)营造环境文化,熏陶感染立人
府学的建筑风格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为了在时展中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我们以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当代教育发展为线索,整体设计了与府学初建时间一致的“1368”文化规划体系(如图1),即1个“活”的教育博物馆、3大区域、6大主题中心、8个基地。
第一区域:在以孔庙为中心的古建区,建立古代教育文化区。
建立古代教育文化区,不仅要使师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更要在传承古代教育思想的同时,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古代教育文化区,有以“敷礼明伦”为核心的府学教育史展,以“府学石学府”为核心的顺天府学碑刻展,以万世师表为核心的孔子教育思想展和石鼓教育文化展、传统文化艺术展。在此,我们力图体现三大教育主题:以孔庙为中心的孔子教育思想主题,以魁星阁、文天祥祠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主题,以琴棋书画为中心的传统艺术体验主题。
第二区域:以时期的励志中学原址(现为六年级所在地)为中心,建立近代科技教育文化区。
我们在此区域布置了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想展和科技成果展,为学生创设科学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环境,体现府学教育的科学教育主题。
第三区域:以教学楼、园林区为中心,建立现代教育文化区。
我们在教学楼中精选名人警句,整体营造浓郁的学科文化、班级文化、教师文化氛围。我们还在校园中修建了园林景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尚山修岳、“动静等观”、知鱼桥、杏林等,使学生在浓浓的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图1)。
(二)建设德育文化,“德化人生”立人
我们以“德化人生”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为民之德、尊重他人的为人之德、合作自主的行事之德、诚信负责的立身之德”为目标,遵循传统德育重在熏陶、现代德育重在体验的原则,为孩子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日常性的教育――增进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使其在规范有序的学校生活中健康发展
在日常性教育中,我们注重整体的规划、点的切入与实践,注重
行为的总结与提升。
《弟子规新解》、《府学学生三字歌》、《府学学生风范》等点的切入,《正气万古存》、《送给孩子六十一个……》等系列教材,使学生行为准则得以内化。
我们提倡“见贤思齐”。6岁~12岁的孩子正处在一个易受榜样影响的心理年龄阶段。孔子、文天祥以及古今中外的很多贤人,都被纳入我们的榜样名单。
2、特色性的教育――催化学生道德情感的生长,使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
我们充分挖掘府学的优质资源,将其活化为学生成长的环境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
学习先贤精神。文丞相祠就坐落在我校校园内,我们通过让学生三次走进文丞相祠,在了解文天祥、会唱《正气歌》、了解《正气歌》中的12位历史人物的故事等过程中,将浩然正气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个学生的品行操守中。
中华古诗文诵读。学生诵读古诗文,既是语言文字修养的积淀,更是在与先哲圣贤对话。学生们从中能受到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3、社会性实践――引领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素养
为此,我们着力开展一系列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日行一善”活动,让学生在善行分享中,在“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增进公民道德修养。
“计算个人成长”活动,是让每个学生通过计算个人成长的成本,感受社会、家庭对其成长的付出,增强其责任意识。
“绿地图小脚丫”绿色环保活动,让学生在调查、走访、绘制社区绿色地图中,了解社区的文化和环境,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文化日计划”,是在六学年内,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文化场所、博物馆、图书馆、遗址公园等处参观游览,在体验与熏陶中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三)构建课程文化,博学乐学立人
我们追求在历史积淀中发掘课程特色,在时展中拓宽课程内涵。大兴县学时期,学校设礼、乐、射、书、数5科;顺天府高等小学堂时期,学校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格致等9门课程。如今,府学的历史已经走过了6个世纪,我们有责任“传承五千年文明精髓,携手五大洲文化精华”。为此,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博学”为理念,构建课程改革蓝图。
1、技能类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体发育、阶段性的性格表现等,开设了有针对性的体育校本课程:六个年级分别增加形体、围棋、轮滑、空竹、武术、乒乓体育技能课。
2、学科拓展类课程开拓学生的思维
学科拓展类课程分为两部分:名家赏析系列和数学思维训练。
名家赏析分为7大领域:文学、数学、音乐、体育、艺术、书法、科学。分别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大文学家、数学家、音乐家、艺术家、书法家、科学家,使学生在学习先哲、名家的过程中,开阔视野、生长智慧。
数学思维训练是府学的特色亮点。多年来,我们以“数学好玩,数学有用,数学能使你更聪明”为理念,构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一整套成熟的活动教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3、传统文化类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通过让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学习进入课堂,通过组织汉字王国系列活动、家长讲堂系列活动和文学社活动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
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构建管理文化,“志广大、尽精微”立人
府学小学在文化立人实践中秉承“志广大、尽精微”的理念,践行管理文化,“志广大”即从大处着眼,构建共同愿景;“尽精微”即从小处着手,在细节中成就事业。
1、用目标凝聚人
学校规划是构建管理文化的基本纲要。我们在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中,注重自下而上,坚持“民主生成”,在教职工共同参与、凝聚共识中生成与实施规划。
府学小学的战略总目标是在传承文化基因、融合世界意识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具有优质教育文化体系的府学教育。为此我们制订了府学教育“1368”发展规划(如图2):建设一个府学教育文化体系,从思想构建、行为落实、评价引领3个方面,完成文化、教育、教学、队伍建设、信息化、社会资源整合6大任务,每一项任务通过8项措施加以落实。全体教职工在共谋、共识、共为的过程中,形成了府学人的共同愿景(见图2)。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拓展创作的自由空间,本文强度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重点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关键词:语文;教育;学生;根基
明代先哲王守仁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学校要重视德育就必须为学生“培根”“养心”。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国学教育逐步升温,成为重中之重,而小学语文教育被推到了最前沿。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要为学生“培根”“养心”,就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文化根基。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学生尚未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审美能力,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萌芽状态,因此此阶段学生非常单纯,虽不是一张白纸,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初步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涵养心性,显著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在了解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后,会自然而然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认同自己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人身份,通过自觉追求和不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中国文化根基的人。
如何做好奠定文化根基的教育呢?下面就本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营造国学教育氛围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语文教育是广泛的,小学语文教育要在生活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设计和布置中国文化,发挥育人环境这种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有助于强化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奠定学生文化根基。例如,在教室内外包括楼道设计布置国学手抄报、文化名人名言展板、古代经典励志故事板报、节日手抄报、中国味的剪纸图画展板等,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沾染“中国味道”,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二、开辟课堂教育阵地
课堂教学是奠定学生文化根基的主阵地,但依靠现成的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看,语文教育就是民族文化性格的培植。小学语文课上指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化经典片段,让学生能初步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在低年级,可以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作品入手,高年级从诵读《诗经》、唐诗、宋词、名片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则,逐步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和内在的精神动力,初步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性格。通过语言的成长追求精神的成长、文化的成长。
三、开设国学校本课程
在创造了良好育人环境的基础上,我校组织语文教师陆续编写了《传统文化教育》《国学通俗读本》《古诗词赏析》等校本教材作为小学语文课的辅助教学资源。通过开设国学课,组织国学讲座、经典诵读、读书节活动等,把学生带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让他们领略文化瑰宝之美,通过点点滴滴地传播教育,让国学逐步渗入学生心灵。
语文课讲究的是“听说读写”,在“听说读”的基础上去“写”。“写”是要讲究书法的。书法,与语文课紧密相连,是中国文化的表征之一。书法集科学、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社会等于一体。开设书法课练习书法,使学生在诸多文化素养上有整体性的提升,在墨香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加强国学素养教育
依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5~6年级学习阶段目标中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小学语文课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国学素养教育。例如,在具体教学中,本人创设了《诵读国学经典,提高语文素养》的新课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案例设计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探索研究的兴趣。通过对以前学习内容的回顾,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师生共同确定研究的方向;同时学生在交流平台上相互交流自己对文言文的认识。第二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习、诵读、讲解、交流、辩论等方式加深对文言文的了解。第三步,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经过教师指导,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对比中了解到文言文的特点,学习并尝试进行文言文创作,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浓厚的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综合性学习课不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不同于普通课程的设计,它可以移植其他学科的内容或形式进行跨领域的结合,它可以不拘泥于课本的体例进行重新组合与创新,它可以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全新的课堂效果。
通过这类课教学实践,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等自主发展的能力。
总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的人文底蕴、道德情操、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社会责任感、自主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语文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为之计深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中国数千年的浩瀚历史,传统装饰艺术就象一颗颗镶嵌在艺术史项链上的璀灿明珠,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艺术宝库,深厚的积淀让后人享之不尽。概而言之,中国传统装饰主要是指用具有鲜明中国地域特色和浓厚民族韵味的图形进行艺术装饰。中国传统装饰是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艺术概括,是人们几千年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艺术总结,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装饰内涵丰富,以动植物装饰为主,主要装饰题材有龙凤纹、四神纹、鹿、蝙蝠、蝴蝶、莲花、牡丹、松竹梅等,取其吉祥寓意来达到装饰目的。装饰风格也各不相同:如饕餮纹的威严庄重,窃曲纹的秩序,四神纹的凝重,莲花的清瘦,牡丹的丰满,松竹梅的高韵等,还有如剪纸、刺绣、蜡染、雕刻、中国结、年画等浓厚的民族韵味。中国的传统装饰艺术源于传统文化,就象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装饰设计有很深的指导意义和影响力,是现代装饰设计的创作源泉。
二、传承中国传统装饰的现实意义
流行元素总在不断循环往复,昔日的传统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又将成为今日的时尚。传统装饰不单单是一种装饰符号,更多的是其内在的象征意韵。在今天,它己被广泛的应用在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等诸多领域,传统装饰艺术运用于陶瓷设计也成为现代陶瓷艺术探索、创新的课题。现代陶瓷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集现代设计、装饰艺术、陶瓷文化于一体的新的文化现象,装饰对陶瓷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传统装饰几千年的艺术沉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要拓展和创新现代陶瓷装饰设计就必须要动用这笔宝贵的“财富”。虽然中国传统装饰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艺术特色,但其一直沿袭下来的中国传统审美观是不变的,并影响着现代的装饰设计审美取向。传统的回归是现代设计的需要,更是现代陶瓷装饰设计的需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学习西方现代陶瓷设计的艺术精华,另一方面我们更应注重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只有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才能设计出具有东方艺术底蕴和人文特色的优秀陶瓷作品。
三、传承传统文化的需求
文化交流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构成了各个国家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且竞争之势愈演愈烈。一些文化持续扩张,咄咄逼人,而另一些文化则在衰落,甚至消失。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别的根本标志。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本土文化,这个国家也将不复存在。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根基牢固房屋才不会倒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一个国家保护好自己的本土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根基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它经历千年的衍变,却未在变迁中黯然失色,反而以其东方神韵之美显示出恒久的艺术魅力。优秀的装饰纹样如“牡丹纹”、“莲花纹”、“卷草纹”等等在继承和改良的基础上,仍然被今人认为是极其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而广泛的使用。今天这种传统性,在世界装饰领域也显得极具东方性和民族性,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极具生命力和竞争力,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展。
四、陶瓷装饰设计传承的理念
在当今这个飞快发展的时代,在各种信息的冲击下,有人对于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这是不对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图形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在文字诞生之初,人们用图形表达心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后来的象形文字看起来都很像一幅图画。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浮,能够留下来的一定是精粹。在标志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注入传统文化,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现在的审美观欣赏传统文化的可取之处。在设计标志时,也可以加入一些传统元素,这样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标志设计的创新。中国有很多标志都有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如中国联通、中国邮政的标志都很好地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传统图形是现代标志设计中图形设计的基础,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传统图形,以此为基点不断地转化传统图形,设计出更加具有时代性的“中国标志”。
二、教学与市场相结合
一些学校的标志设计教学脱离实际。对于平时的标志设计作业,教师一般是给出一个虚拟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设计。由于设计题目是虚拟的,学生设计的时候没有参考依据,所以设计的作品可能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随意设计,只是为了应付差事,这样的作业对学生本身能力的增长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本地公司的品牌标志。这样学生在设计时可以对公司进行一定的市场调查,一方面可以寻找设计灵感,另一方面可以设计出符合公司特性的标志。在进行市场调查时,学生可以了解该公司的产品特性、服务特性以及企业坚持的信念与精神。通过对公司运营情况的调查,学生可以更好地设计出符合公司文化与形象的标志。如果作品设计得好,很有可能被公司采用,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市场。
三、重视理论基础
标志通常以图画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更注重图形的设计制作教学,而比较忽略理论研究。笔者认为,理论是一切的基础,好比大楼的根基,上面的楼层再精美,如果没有好的根基,大楼也会不稳。理论是设计的基础,但部分学生认为只要会设计就可以了,结果导致理论知识匮乏,甚至连标志的基本概念都不知道。标志设计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就是底蕴,底蕴深厚的人才能走得更远,设计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讲标志的历史与由来,以及一些经典的案例。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才会更广阔,而不会局限于方寸之间。
四、结语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元素;创意;视觉;吸引力
一、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发展的根源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体现了各名族历代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民族特色。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思想的沉淀、文明的结晶,具有相当深邃的历史韵味,然而西方是平面广告设计源头,无论是审美还是内涵都无法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媲美。但我们并非生活在古代,而是生活在以设计为主导的现代社会里,我们的设计要既能引领国际前沿,更要体现自己的民族风格,未来的平面广告设计要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找回其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融入现代的平面广告设计之中,二者相互联络、融会贯通,这样设计出的广告作品才能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大众的眼球,向世界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气度与魅力。[1]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在平面广告中产生的视觉效应
(一)了然于目、切切于心
图形、色彩与文字是平面广告设计的三大要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不同的视觉元素表达不同的含义,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对设计进行重新的整合,融合传统文化元素,比如祥云、如意、鱼纹、中国结等纹样运用到广告设计之中,既能展现出所宣传产品的品质与情怀,又能提升平面广告整体的水准,同时增加产品的可辨识度,让人一目了然、豁然开朗。
(二)产生有力的视觉冲击
人们在浏览一则广告的时候,通常目光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其画面,然后再去仔细阅读文字部分。据调查,若文字和图形同时呈现时,人们的注意度70--80%在图形上,由此可见,图形不用任何文字描述就可以很轻易的吸引受众、凸显它们的优势,但带有传统文化性质的图形图案可以更加直截了当且绘声绘色地再现出设计者所要表达的用意,可以快速吸引受众目光,使得广告画面产生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三)提供强大的创意空间
传统文化的形态种类繁多,包含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等,平面广告设计灵感的迸发,体现在设计师们如何将已经存在的视觉要素融入各种传统文化形态之中,将传统文化元素化为可视化的图形创意。用带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图形图案来表达设计师的想法,可以展现多元化多角度的创新形式,进而使平面广告设计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愈加立体化与多样化。由此可见,平面广告必须追求创意独特的表现才能达到使人注意、引人入胜的目的,当传统文化与创新意识发生碰撞时,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盛宴。
(四)展现伟大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任何一个国家或是名族若要发展与壮大、立于世界不败之林,都要勇于吸收与继承,善于交流与融合。平面广告设计也是一样,要“立足华夏、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我国民族艺术的与众不同,体现各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又要了解不同地域的人文、自然与环境的迥异,寻找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优势和风采,进而突出广告设计的个性,同时又反映出现代人们内心的精神追求。[2]
(五)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与说服力
所谓吸引力与说服力是指视觉上的吸引和内心的共鸣,吸引大众注意、传递产品信息,促进消费者购买是平面广告设计的终极目标。将传统文化巧妙应用于现代视觉元素之中,提升广告设计的生命力和亲和力,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广告内容的可信度,增强广告设计的说服力,便于使目标消费人群接纳广告的引导,进而做出购买所宣传商品的决定。
三、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结合在平面广告领域里的前景展望
在现代社会的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中,传统的文化为现代设计带来了源源不绝的创作动力,这样的实例可以说举不胜举。传统的文化元素没有过时之说,永远有它独特的光芒所在,关键则在于设计者如何古为今用、推陈致新并踵事增华,将我国传统文化巧妙的注入平面广告设计作品中,突出传统意境又不乏创造性和时代感,逐渐提升平面广告的视觉品味和整体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丽华.传统文化在设计应用中的现状探究[J].设计,2016,29(11):30-31.
关键词:南疆 文化形态 冲突与调适 目标和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90-02
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解决,是“去极端化”有效举措。目的就是把握并顺应文化发展跃升的规律,避免将文化问题政治化,尤其是误导拥有社会主体意识的群体。同时文化是思想的载体和初级阶段,思想是文化的凝练和高级阶段,文化的问题解决好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才有根基。
一、南疆文化建设的现状
1.现有文化形态
1.1乡村文化还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南疆文化类型总体上还是农耕文明形态。南疆城市化进程缓慢,绝大多数县农村人口占据70%以上,居住在县城的人口,和农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定向、社会联结和情感纽带都主要集中在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中,文化活动主要按历史传承下来的方式进行。乡村文化承担着道德教化、风俗礼仪、审美娱乐、文化传承、农村经济助推的功能。而南疆宗法型社会的特点,固化了这种影响。
1.2县级城市文化发于中而飘于外。县城作为中国主流文化向传统乡村文化的过渡地带,文化形态多样,表面上异彩纷呈,但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内涵实者发于传统乡村文化这个根。身处县城的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表面过着现代生活,但内心深处认同传统的价值观。城市文化主要表现在政治功能、城市经济助推、经济意识形态塑造等方面,在传统的教化、审美等内向性层面上,影响力弱小。
1.3宗教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南疆历史上,宗教深深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活动、社会价值追求都深受宗教影响。现今,虽说很多宗教仪式已经演变为习俗,但人们普遍认可习俗中的宗教价值。这种内在文化的宗教性特征将因传统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存在而继续存在。
1.4新的文化共识正在形成。南疆社会通过多年的群众工作和经济发展,已经在以下方面形成共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发展经济、社会公正、现代文化引领、法治、自由、扬弃民族传统文化、去“极端化”等等,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一的。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共识凝结并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成为引领社会的强大思想基础。
总之,南疆文化生态大的方向是政治文化同一,经济文化趋同,精神文化和习俗文化各异。
2.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
2.1乡村文化的参与方式。根据对拜城县的调研情况,按照参与和喜欢程度从高到低综合排序:(1)人生庆典礼仪和赶巴扎这种群众性、娱乐性文化活动;(2)麦西来甫、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3)电视、广播和电影;(4)政府组织的文艺汇演;(5)读书看报;(6)上网;(7)政府举办的各种学习班。
2.2城市文化的参与方式。根据对拜城县的调研情况,按照参与和喜欢程度从高到低综合排序:(1)人生庆典礼仪和赶巴扎这种群众性、娱乐性文化活动;(2)各种聚会;(3)听专家学者讲座;(3)上网;(5)看电视和电影;(5)开会等集体学习活动;(6)读书看报;(7)其他。
由此说明:有民族传统文化因子的文化活动更受青睐,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比个体文化活动更受欢迎,城市居民更向往科学文化知识,整体上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文明的依赖程度不高。
3.群众对文化建设的理想与现实
3.1群众对现代文化很期待。通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文化引领,以及内高班、归乡大学生带回的新思想、新观点的熏陶,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众对现代文化很期待,对迅速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和自己的生活条件要求迫切。但受制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技能、习惯影响,找不到改变的方向和路径,大多仅仅停留在向往层面。
3.2群众对传统文化很依赖。生在乡村、长在乡村,文化启蒙在乡村,就算长大后生活在县城,但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来源于乡村传统文化,自己的社会价值也归依于乡村传统文化的评判。同时由于南疆宗法型社会的特点,家族影响很大,更加固化了传统乡村文化的影响。
3.3社会价值观开始分化,主流价值观念有求变意愿。南疆少数民族几乎全民对伊斯兰教有朴素的宗教情感,对伊斯兰文明的核心价值是认可的,但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
二、文化冲突与调适的可能性分析
1.文化冲突的表现
1.1现代社会平面式网络结构与传统宗法型家族垂直结构的冲突。现代社会结构由垂直型向平面型过渡,需要人的明确分工,个人在获取自由空间的同时要求自主解放、自主充实、自主提升。习惯了传统宗法型的家族社会权威来规划自我行为的人,自我封闭、自我压抑是心理常态,突然的自由导致了无所适从的心理不安,辨别不了方向。体现在向往新生活又迷信传统和权威,有的甚至担心新的思想文化在道德上的教化作用。有的还认为恬静无为、循规蹈矩就是崇高道德。在实践中,极端分子蛊惑往往通过家族权威人士到整个家族,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艺术家,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走进xx、走进xx,对于xx学子沐浴中华优秀文化、亲近中华国粹艺术是难得的机遇,这是xx教育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一件大好事。在此,我代表xx党组对活动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对xxxx事业的厚爱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由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而成,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xx能把“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首站选到xx,这是对xx的信任和鼓励,xx将大力支持、抓实抓好,并和xx工作整合推进、联动实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希望全区各中小学校要认真研究研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进课堂的途径和模式,让青少年学生在文化艺术浸润中培育民族情感,增强文化素养。希望xx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创新课程体系,找准传统文化为未来教育的结合点和创新点,当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的领头雁,为全区乃至全市提供高品质的办学范例。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谢谢!
关键词: 传统文化;中职教育;中职德育;德育教育
G7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思想浮躁,传统文化缺位现实社会。作为对中华文明的有效传承,传统观念文化在现代思维体系中依然居于核心位置[1]。在中职德育教育体系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了德育教育水平的低下。在中职院校中,学生相对较为年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教学性,对于提高中职德育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从中职德育教育体系及内容安排角度来分析,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不足,教学时间少,学生和教师不够重视,教学手段和模式老旧,都直接制约中职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中职专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2]。为了强化办学竞争力,中职院校将大部分教学精力都分配给了专业技术学习,对于德育教育,明显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课程流于形式,不仅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也缺乏相应的重视程度,直接导致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内容枯燥等问题。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当中,一般都是单纯的理论宣教,传统文化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很小,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课程缺乏认同感,认为德育教育都是一些“假大空”的东西,很难深入学习。因此,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德育学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传统文化内容在德育教育体系中更是严重缺位,根源在于思想重视程度的不足[3]。
(二)传统文化缺位现代课堂
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过程当中,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存在着这样的思维误区,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对于思想道德内容的学习是次要内容。因此,导致了德育教育学科时间安排不足,课程内容缺乏体系性和针对性,一般教学内容也都局限在职业道德上,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课堂中难觅踪影。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德育教育老师不能将现代职业要求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长此以往,德育教育水平的发展,跟不上专业技术科目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一)可以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在中职教育当中,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开展专业技术的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传导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满足现代教学要求。
职业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局意识、节俭美德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足够的认知,认为其都是空洞的理论,缺乏足够的支撑。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可以夯实学科基础,在宣讲理论的同时,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寻求理论根基,提升教育的扎实性和针对性[4]。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竞争发展当中,这些思想依旧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德育教育课程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是其理论根基和思想源泉,通过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和效果
(二)可以服务专业技术课程学习
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服务专业技术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更好的开展专业学习。利用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内容,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从古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发展一脉相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典型案例,都是对职业精神的最好佐证,通过强化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中的有机融入,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学科的学习,提升学习的效果,保障专业学习按照正确的价值方向发展。
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对于中职德育教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特征,可以丰富德育教育体系,提升课程教育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更积极主动的完成德育教育课程,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的路径
(一)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强化传统文化地位,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要空洞宣讲理论,要强化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的选取,提升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和抓手,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中华传统文化中包换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开展当代中职德育教育的理想素材[5]。
(二)利用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不是对理论的单纯宣讲,在传统文化当中,不仅有为国献身的仁人志士,同时也要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通过思想道德和专业水平两方面的引导,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同时服务专业教育,打造全面发展的现代技术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德育教学体系中,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教学当中,德育教育工作者要突出传统文化地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现代德育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引和督导。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可否认,在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缺位的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做出相应改进,进而实现中职德育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海星.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A4):162-163.
[2]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教文汇,2011(20):19,24.
[3]杨涵.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科学时代,2014(2) :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