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运营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也获得蓬勃发展,在为人们生活出行提供极大便捷的同时,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研究也显得十分必要[1]。本文从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内容展开,对运营主要风险进行细致分析,并从构建风险管控部门、制定严格管理流程、明确运营风险分级、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运营风险管理策略,希望文章所阐述内容能够为相关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发挥以下作用:其一,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率。影响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包含设备设施、外界环境、安全管理等,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差错,就很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对轨道交通正常运行和乘客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通过积极开展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工作,就可以对运营潜藏的风险源进行有效识别、分析、管理和控制,进而达到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目的。其二,保障轨道交通安全稳定运行。加强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运营潜藏的风险问题,切实保证轨道交通运行时刻处于安全、可靠状态。其三,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水平。风险管理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不仅可以防止各类风险事故发生,还能够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水平,从而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要风险分析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和客运量逐年增长,轨道交通运营期间也潜在诸多安全风险,主要有:其一,运能不足引发踩踏风险。随着客流量的逐年增长,现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能已无法满足客流需要,实际运营过程中,也容易引发车站客流积压、乘客拥挤踩踏等风险问题。其二,设备设施故障引发运营风险。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可靠运行,需要众多设备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一旦设备设施出现老旧损坏情况,其使用性能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没有提前发现和解决设备设施潜藏故障问题的情况下,车辆、信号故障率会明显提高,增强了轨道交通运营的风险。其三,突发事件威胁引发运营风险。突发事件的威胁主要包括火灾事故、个人极端行为等,一旦发生这类情况,会对运营秩序带来严重影响,所引发的安全事故危害也会更大。其四,外部因素引发的运营安全风险。外部因素引发运营风险,主要包含大型车辆撞击、保护区内施工、遭遇暴雨极端天气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也会加剧轨道交通安全运营风险,并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2]。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有效策略研究
在明确轨道交通运营存在主要风险以后,管理部门应及时开展调查排查工作,提前梳理各类风险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等规范标准,采用积极有效措施进行防范治理,具体措施如下。
3.1构建风险管控部门
为更好地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工作,并切实保证该项工作取得理想成效,需要根据运营实际情况,建立专业的风险管控部门,并由其全权负责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工作。与此同时,为体现出风险管控部门的适用性,还要建立系统化的安全生产管控网络,并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对风险控制的工作队伍进行科学构建,涉及的工作职能和任务也要具体明确,以便更好地完成各项运营风险管控工作任务。除此之外,要设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并且小组成员必须由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领导、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等进行担任,主要负责统筹整体工作和制定风险管控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研究黎华(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山东青岛266021)摘要: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工作,对减少风险事故发生、保证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等方策,其他人员则辅助领导小组对风险查找、分析、统计、控制、总结等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进行制定,在两者结合下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风险控制实效性也能得到明显提升。
3.2制定严格管理流程
在开展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之前,有必要对风险管理具体实施流程进行科学合理制定,不仅可以提高风险识别评价的合理性,还能确保最终运营风险管理的实效性。具体实践中,要紧紧围绕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控制,对危险源识别流程、风险评估程序、风险控制流程等进行制定和明确,并通过识别流程和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对相应危险源进行确定,也为危险源科学分类、反馈结果等提供有力依据,风险检查、风险跟踪、风险控制等工作开展也会更加有条不紊,实际工作效率也能得到极大提高。另外,在开展这些工作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行车计划、运行状态、外界环境、天气状况等信息内容进行有效掌握和实时监控,并通过采用合适的安全管理软件,对轨道交通风险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完善,使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变得更具有针对性,运营风险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也能得到有力保障。
3.3明确运营风险分级
引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不同因素所造成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要实现对风险有效管理及控制,就要在明确风险源以后,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并根据可能带来危害程度的不同进行科学分级,为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控提供有力依据,并助力运营风险管理水平和质量提升,涉及的轨道交通风险评价指标和安全风险等级划分见表1。
3.4加强隐患排查治理
在明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要风险项目和风险指标等级以后,就可以对运营风险管理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进行科学制定,并有条不紊地深入推进轨道交通运营风险排查治理工作,在降低运营风险事故发生率的基础上,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也能得到切实保证。实践中,隐患排查治理要紧紧围绕人员安全、设施设备、环境安全、管理安全等内容展开,并密切联系主要项目下的各项风险指标,因地制宜地开展客流引导、设备设施检查、配备安全防护用品、加强保护区管理、天气状况监控、隐患排查整改等工作,操作中也要根据不同风险指标等级,对排查治理周期进行科学制定,并定期总结分析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为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相关决策制定和调整提供有力依据,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时刻处于安全稳定状态的目标。
3.5提高人员素质水平
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工作,需要众多专业人员提供支持,人员素质水平的高低也会对工作开展的最终成效带来极大影响,因此要重点关注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水平。特别是在业务能力和先进技术手段灵活运用方面,现有工作人员在开展轨道交通危险源识别分析、运营风险监控、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时,对信息网络技术手段运用能力还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运营风险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这就对新时期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对外引进更加贴合当前工作要求的优秀人才,并围绕实际岗位工作职责和内容,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工作人员积极采用现代化设备技术开展工作,助力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控。
4结语
本文是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的研究,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不断发展,选择乘坐轨道交通的人流量也日渐增多,这无疑也加剧了轨道交通运营风险。一旦出现运营安全事故,势必会对乘客的生命安全和轨道交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威胁,通过加强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工作,切实保证轨道交通安全可靠运行。实践中要继续深化对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的正确认知,加强对运营风险的了解和研判,立足实际做好构建风险管控、制定严格管理流程、明确运营风险等级、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全方位构建轨道交通安全稳定运营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涵.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指标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云计算相应方案成“大杂烩”怎么办?我们可以将其归咎于复制数据管理不善,合规性要求或物联网要求,但数据存储容量正在呈指数级增长,并且没有减弱的迹象。管理有限资源里的巨大存储需求成为许多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减轻负担,许多企业已经转向云计算。
分析机构451 Research的研究调查显示了企业正在增大它们外部存储空间的范围。647位受访企业的技术与IT专业人士中,有35%的受访企业表示正在考虑立即购买云存储。
目前,只有20%的受访者的企业存储在云上,并且预计在两年内,将有33%的企业会存储在云或SaaS环境里。
这种增长有多重的原因。很多企业把云存储视为一种高效或低成本的非活跃或归档数据的存储位置,其中延迟和安全性不是最重要的。但随着云的采用率普遍增长,企业对云存储也有了兴趣。
许多云迁移是SaaS部署或影子IT的结果,而云策略被认为是一个后期零碎添加的东西。此外,具有代表性的SaaS部署与基础架构几乎没有互动,而IT企业的参与往往仅限于安全性。451 Research高级存储技术分析师Steven Hill指出,随着SaaS供应商的潜在复杂性被抽象出来,它们几乎没有考虑到策略。
这导致对云存储的相应方案成了“大杂烩”,也使得许多传统业务没有一个具有管理存储在云上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关键数据的策略。
独立评估云计算与存储需求
据451 Research调查显示,目前只有16%的受访者总存储容量的一半以上是异地存储,但这个数字预计在未来两年后将提升到26%。
随着存储容量的整体上升,这是一个显著的增长。如今管理存储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了,而分析师们认为,随着更多的关键任务数据和应用程序迁移到云,企业必须采取更长远的战略,在更广泛的商业目标背景下审查云存储。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云存储战略本身无法独立存在,存储和数据必须携手并进,因此存储策略很重要,相应的对存储数据的理解也同样重要。这强调了数据管理策略的需求,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大数据分析的时候。一旦制定了基本策略,也就到了评估云存储需求的时候。
Hill建议应该参考云策略。然,云计算已经打破了主流技术的所有里程碑。比如,CompTIA在2016云计算趋势研究中发现,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90%以上的受访者正在转向云计算,其中的33%正在全面使用云计算。然而在许多方面,云计算仍然处于成熟期的滞后状态。
Hill表示:“我们不应该将云计算视为一个二元决策,应该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它,去定义云和本地部署能为你做什么。”此外,联合多个托管云、公有云和本地私有云的混合环境不容忽视。关键是要“知道你架构的哪一部分最适合每个模型”。这一决策应该考虑到安全、集成、可管理性、性能、成本以及可扩展性这五个关键问题。
安全至关重要
安全是任何云存储策略最重要的方面。随着任务关键型应用程序和相关的数据上云,云的安全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企业必须围绕存储重新考虑安全性,并从备份恢复的常规安全思维里跳脱出来,从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角度来看待它。并不是所有备份数据都同等重要,企业应该确定哪些数据是最关键的,然后做对应的处理。
然后就是保护数据本身的问题。一个系统事实上几乎等同于数据保护,因此企业必须切实了解云供应商为保护其数据并确保合规性所采取的举措。
至少,云供应商应该为正在传输数据和静态数据提供加密,但这往往不够。最终,保护客户业务数据的责任不在于云提供商,而是公司自身确保没有数据泄漏。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可能需要采取行动来解决云计算供应商保护数据的方式――是否可以通过内部保护来增加云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或者可能转向另一个供应商以获得额外的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安全性很重要,但同时要警惕,太多或是错位的安全性可能会妨碍用户体验甚至对用户体验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寻找平衡也是重要的。
集成和可管理性
因为几乎没有企业会转向全云存储模式,所以企业必须将传统的本地存储与新的基于云的系统进行整合。
本地存储区域网络(SAN)和网络连接存储(NAS)解决方案通常采用块级和文件级存储,而云存储采用的是对象存储。两者之间的数据迁移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而且还需要可以集成这两个系统的软件。
还有云到云的组件。那些经历过有机云增长的企业,可能正在面对依托存储于多个云内具有多个接入点的数据的应用程序,而将数据从一个云迁移到另一个云可能会带来更多风险。Hill指出,即使云存储通常依靠的是基于对象的模型,除非两个云采用相同的元数据架构,否则迁移数据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它需要导出和导入。
在理想的情况下,对于终端用户,云存储应该在看起来、感觉上、执行上都类似本地存储,数据便于从一个云环境无缝迁移到另一个云环境。如果维护系统的人员不断地在修补或调整应用程序,就会导致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停机时间增加并引入新的安全风险。
提到性能,先决条件是要提高速度并降低延迟时间。而且事实上,这些因素对达到性能基准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大型文件从一个云被迁移到另一个云环境的时候。
数据必须以最小化的延迟访问的方式进行存储和备份。集成和可管理性也对性能有直接的影响。对于终端用户,访问的数据应该与任何平台上的应用程序无缝连接。
此外还要考虑可用性。451 Research的调查显示,33%以上的受访者将云计算较好的可用性和弹性列为云计算优势。这里有一个问题,云存储部署的状况是否会影响企业满足其SLA的能力。对于一些数据,一两个小时的停机时间可能影响是最小的;而对于其它数据,即使秒级停机时间的成本也可能是灾难性的。了解它们的差异性很重要,而且要确保采取措施来避免有害的停机。
云计算的成本利弊
许多企业为了节省资金而转向云计算,虽然可能降低设备成本和其它资本支出,但云存储将会增加其它费用,也可能无法节余整体成本。
然而,在2016年,许多公有云供应商大大降低了成本,预计今年会有类似的降价风潮。花点时间去重新审视正在支付存储费用的业务,以及是否满足(或超出)需求。
Hill表示,企业应当在评估成本时考虑带宽和数据迁移。存储数据的价格可能很低,可一旦开始迁移,成本可能会上涨。
不要忽视可扩展性
虽然可扩展性被编入了云计算的基本架构,但不应该被忽视。可扩展性是云计算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在451 Research研究报告中,62%的受访者表示,云和基于SaaS的服务相比传统的产品更容易扩缩容。支撑云系统的对象存储模型支持其可扩展性,但这些系统还必须与采用不同模型的本地部署相集成。
智慧城市体系中的管理层包括了战略、组织流程、人力资源管理、跨部门协作等基础管理工作;资源层又细分为三个层面,网络层侧重于接入网和基础管理平台,能力层主要指对外开放的存储、计费、收费、短彩信、位置信息等网络能力,应用层指业务门户和各类丰富的应用;运营层主要指面向市场和客户的运营工作,包括产品管理、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等。管理层、资源层、运营层这三个层面构成了智慧城市的运营主体工作,而运营主体工作的两边是智慧城市服务的两个市场:客户市场和提供商市场。
在这个双边市场上,电信运营商必须同时服务好两个市场。提供商市场的出现,意味着电信运营商不能仅仅把提供商看做是供应链的上游,而要像对待客户一样进行服务。对此,电信运营商需要实现几方面的转变:提供商进入方面由被动审批转向积极拓展,网络架构方面由封闭系统转向能力开放,运营商对提供商的态度方面由监控管理转向服务导向,管理方面由以我为主转向因提供商而变。这样的转变,势必对电信运营商现有的运营体系产生不小的冲击。
智慧城市是电信基因与互联网基因的重组
冲击的背后是移动互联网带给运营商的转型压力,也造成智慧城市本身复杂的基因构成。智慧城市的基因组中包括了电信和互联网这两类基因。根据图1的运营体系图,电信基因主要集中于管理层和资源层:管理层上,智慧城市的发展仍然具有典型的电信运营商特点,在人员管理、薪酬设计、职业晋升方面并没有特殊政策,在绩效考核上仍然遵循年度考核方式,重点考核投资效益、收入、利润等KPI指标;资源层上,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规划、投资计划、设备集采、网络建设;互联网基因集中于运营层,在产品研发、产品引入、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具有更多的移动互联网特点,比如,更灵活的资源配置,更精巧的病毒式营销等。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智慧城市运营中两类基因的冲突。由于互联网运营的需要,智慧城市的发展上应该采取鼓励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灵活的网络投资建设,更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和职业晋升政策,基于长远而非短期效益的考核方式等。但现在的管理层和资源层却由于体制惯性,无法满足运营需要。
这两种基因的冲突,本质也是电信运营商转型的冲突,只是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更加明显罢了。如何更好的重组而不是混合两种基因,是影响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智慧城市运营要解决双边市场定价和集中化两个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智慧城市既是基于双边市场的运营,又是电信基因和互联网基因的重组。对于双边市场,关键是解决定价问题。而对于基因重组,由于互联网基因具有集中运营的特性,所以首要解决是否集中化的问题。
问题1、在智慧城市运营中,向谁收钱?
这个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问题,智慧城市中哪些环节应该收费?这些费用向谁收取?
智慧城市可以收费的主要包括流量、网络能力、应用和广告四个环节。从中国移动的无线城市运营实践来看,目前移动基本没有广告收入,流量收费较少,网络能力免费,应用有很小一部分的分成。所以中国移动在无线城市方面基本没有收入,尚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未来随着智慧城市的成熟,运营商至少能够保证流量收费和应用分成,广告和网络能力收费与否,取决于平台规模和服务能力。
在收费对象方面,网络能力和广告费用自然向提供商和广告商收取,应用费用向消费者收取。而流量费可以向消费者收取,也可以向提供商收取。目前有些互联网公司就采取了客户浏览流量免费,由公司向运营商进行流量批发的做法,这不失为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
问题2、智慧城市运营环节中,哪些可以集中?
集中化目前是三大运营商都在开展的工作。由于智慧城市具有互联网的基因,而互联网公司本身具有集中化的特性,所以有必要分析智慧城市运营中哪些环节可以集中化。是否集中化有三个原则,是否有利于双边市场的形成与扩大,是否有利于成本节约,是否有利于实现高效决策与操作灵活的统一?
具体到电信运营商,网络方面的投资建设、网络监控和后台支撑等工作可以集中,市场方面的品牌推广、资费设计、产品研发等工作可以集中。当然,这里谈到的集中并非绝对集中,在实际运营中,必须考虑基层的操作灵活性。例如,投资建设可以全省集中,但要给市公司留下灵活的投资额度。
与此同时,网络维护、产品促销、提供商拓展等工作不适合集中。这几个环节具有极强的本地化特点,需要非常了解本地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熟悉本地的网络状况。
四、智慧城市的运营策略
1、智慧城市应该定位于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考虑智慧城市运营时,必须充分考虑智慧城市的外部性和公益性。
2、由于智慧城市的运营与传统的电信运营有一定的冲突,因此应当采取独立运营的方式。在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流程设计、员工管理等方面更多的借鉴互联网公司的做法。考虑到智慧城市的外部性和公益性,可以考虑政府参股、公众持股等方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关于 ‘智慧苏州’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D-30)的阶段 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自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成为了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热点。但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针对不同城市发展策略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从智慧城市统筹布局的战略角度出发,将城市划分为三种类型,并给出了不同类型智慧城市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类型 城市 发展策略
智慧城市的涵义
在IBM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智慧城市”被定义为这样一个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因此,智慧城市就是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智慧的方式发展城市,尽可能优化整合城市的各种资源,从而提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心情愉快,从而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和长足的发展。
“智慧城市”具备四大特征:一是全面物联,用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二是充分整合,使“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三是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四是协同运作,让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基于城市特征的城市类型划分
(一)大型综合实力城市
该类城市主要为直辖市、经济特区和大型城市。其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相对成熟,另外对外开放程度高,辐射周边能力强并且科教文化软实力强。典型的代表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
(二)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城市
该类城市主要是一些新兴城市和中小型城市,其经济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并且多属于科技创新型城市。典型的代表城市包括广东东莞、浙江温州、江苏昆山等。
(三)特色城市
该类城市通常在资源、旅游、交通等领域的地位显著或者是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中着重发展的方向。典型的代表城市包括:花园生态城市四川成都、辽宁大连、广西北海等;数字化港口城市山东青岛、浙江宁波、海南海口等;资源型转型城市山西大同、河北唐山、河南焦作等;食品工业强市山东烟台、河南漯河、吉林德惠等;数字医疗先行城市江苏镇江、山东昆明、安徽芜湖等;数字旅游城市 (景区)广西桂林、安徽黄山、海南三亚等;数字科技城市江苏苏州、四川西昌、四川绵阳等。
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制定自身具体发展策略时,必须结合自身城市特点和发展目标,并结合中央政策要求,明确自身所属城市类型与具体发展战略重点,确定其城市发展优先级别。国内城市类型的划分和不同类型城市今后的战略重点如表1所示。
不同类型城市打造智慧城市的策略
(一)大型综合实力城市
大型综合实力城市一般需要强化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高端服务功能,往往会有很大的自主创新投入,对产业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有很大需求。由于该类城市对周边区域有很强的辐射能力,起着创新示范作用,加之周边城市对其有着很强的经济依赖性,此类城市通常都会作为周边城市的交通和物流处理中心等。因此可以借助其强有力的周边区域辐射能力,更多考虑整体区域的规划,强调和周边城市系统的互联互通。
大型综合实力城市体系通常比较复杂,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应该是基于长远策略,统筹规划系统建设,分步骤进行实施。另外,此类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因此既有旧系统广泛存在,又有新系统在不断建设,于是随着城市体系的日益复杂,老系统和系统间、新系统和系统间以及新老系统间的集成和优化,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
大型综合实力城市在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着重发展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数据管理和处理能力,实现城市各系统间的数据采集和共享,加强分析,最终实现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实现智能化分析。
由于大型综合实力城市处于不断地向周边扩张过程中,智慧城市的系统建设要具备前瞻性眼光,在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平台、数据通讯和其他硬件、软件时应充分预计未来的需求,考虑可扩容性。如上海市就是这类城市的典型代表,其智慧城市需求如图1所示。
(二)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城市
由于这类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在较短时间累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为能使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和城市管理能够更好地支撑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其对智慧城市的需求很强烈,并且有经济能力来支持智慧城市全面建设的较大投资。
同时这类城市多属于新近发展的城市,城市规模不大,历史包袱较少,其城市体系跟大型综合实力类城市比较起来,相对简单,并且既存系统数量较少。因此对于此类城市,可以考虑快速建设全方位的综合智慧城市系统,比如统一部署建设智能交通管理、智能物流管理、智能电网管理、智能环境监测等,实现智慧城市统一方案的规模效益。
另外在智慧城市系统规划和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可扩充性,以匹配这类城市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充,并且在多个系统同时实施和运作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其系统间的高效协作,提升系统运营效率。如广东东莞市就是这类城市的典型代表,其智慧城市需求如图2所示。
1、主力竞争相对空白,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避开大品牌的锋芒,相对而言是一个竞争程度较弱的市场。
2、市场较分散,不容易管理。
3、消费心理的不理智性。
4、只要能精耕细作,就可以产出较大的销量。
5、投入不大,风险可控,操作灵活!
县级市场的运营特点
1、人有多大胆,市场就有多大产
市场的潜能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三级市场(县级以下的市场)人口占到我国总人口的80%,其市场的含量也是相当大的!当年的三株口服液,一个小县城就可以做到五六十万,辉煌时的三株70%以上的销售额都是来自于县级以下的农村市场的贡献!市场潜能就像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意去挤,总还是会有的!
2、深度炒作,速度致胜
县级市场区域不大,适合可以进行全面的炒作!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整合运用是关键!市场开发,速度致胜。尤其是导入期只有速度才能制胜!只要我们细心地分析一下当年三株和红桃K的成功,我们不难知道他们都是靠人海战术和小报发放造势做出来的!
3、精耕细作
县级市场的含量相对比较小,要想取得比较好的业绩,就必须做得更细、更深!
大市场的运作讲求广,而小市场的运作则讲求深!只有深度分销和挖掘市场的潜能,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4、危机四伏
县级市场由于相对较散较远,市场含量不是很大,所以很多厂家并不注重,主要以大包或制模式运作为主。这样的方式操作者往往会无视品牌形象,只顾眼前的利益,他们的手段主要为带金销售,很有可能给市场带来无序的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市场运作策略
一、导入期的运作策略
县级市场相对较小,容易进行全面的、暴风骤雨式的运作。特别是在产品的导入期,不适宜用温火,必须用快火来煮,以速度取胜!一般而言,县级市场产品导入期以一个月为宜。
这个阶段的运作主要以快速铺货与广告造势为主。
可以利用的媒体有:电视、报纸、三轮车蓬、ROAD SHOW、POP等。
店员培训电影会,县级市场的总共店员都不多,为了在短期内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店员的推荐率,可以在当地举办二场全县目标店员培训电影会,投入25元/人,以400人计为10000元!
只要用心,县级市场更加容易造势!
二、诊疗与咨询服务策略
可以与当地的有一定的知名度的小医院或诊所合作,开展诊疗与咨询活动。同时,利用节假日举办定期的义诊活动。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在医院内部租用一个诊室,可以进行长期的咨询、诊疗、服务与宣传!这样它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销售服务中心!这样一来可以提高产品与公司的形象,也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大力开发小医院与诊所市场,为产品的多渠道运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媒体策略
媒体整合策略
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广告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前提,好的媒体整合就是让广告产生互动,让消费者看在不同的媒体时能相互联想,加深记忆! 要求:
统一的主色调(包括所有的平面广告、立体广告、POP广告和产品包装)
统一的设计:背景、结构、色调!
统一的代言人或代言物!
统一的诉求:广告语、产品定位与卖点!
标准:让消费者在不看产品名称的情况下,看到任何的一份广告都能联想到我们的产品!
1、海报、宣传单张
县级市场运作策略讲究的是一种炒作性,而不是在大城市运作的艺术性的美!这些做法看起来很土,但用得好了就会很实用,很有效果!
贴几张海报没有效果,贴100张也不会有的,但你再贴1000张试一下吧!并保证能在人员流动较大的地方每月都贴至少1000张!
2、电视、广播
县级市场的媒体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二份报纸。另外一般都会有当地有线电视台,他们放的节目都是娱乐性的,故收视率非常高,很多地方有线台的收视率是当地最高的。这是一个相当好的媒体,收视率高、便宜。一般而言,在地方有线台打广告一个月投入3万元就已经够了,这对于前期的新品快速上市运营非常重要。在收视率比较高的故事片插播广告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3、店服
很多县城的药店都没有统一的店员服装,店服是我们可以做的一个大文章,一是可以为药店提高形象,老板喜欢。二是可以利用其广告作用,因为它的稳定,不易换!我们可以把广告打在店服的前后!三是可以通过她来拉近与店员的关系!一般而言,县城的药店总数在50家左右,店员也不过四五百人,有实力的企业可以把全部的店服都定做下来发给他们,这样也不过花费一万左右。却能让全县城的患者都能感觉到我们的存在,也让县城所有的店员都成了我们的义务宣传员。
另外我们也可以把此作为一种促销手段,规定药店销量要达到一定量时才可给做!
店服要求:
统一的颜色(与产品主色调相同)、统一的设计,能让消费者一眼就能联想到我们的产品!
四、渠道策略
在渠道方面,前期可以以发展商的模式进行快速的市场拓展与运营,因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商的资源,因为县级市场对各个厂家来说都是鞭长莫及,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借助外力,但做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把权收回来进行自营,这样更加有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
选择一个优秀的中间商是非常重要的,中间商必须是“行商”,而不是“坐商”,有良好的可利用的渠道与人力资源。通过中间商进行扁平化的网络辐射,可以减少商业顾客户带来的风险,有利于渠道维护!
适当的发展几家针对下属乡镇等边远市场批发商,这样可以让渠道资源产生互补!
五、县级市场的促销策略
1、终端促销
县级市场个体店做终端拦截最好的对象是老板!
县级市场OTC很多药店都没能够形成连锁,都是以个体店为主,在这样的店,可以通过做老板工作,制定促销政策,达到浮动的目标时,给予一定的支持、返利或礼品!在同类产品中,很多药店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定出一些首推的产品!通过老板来影响营业员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是个体店促销的优先选择。
而针对连锁店则可以通过POP、买赠、积分奖励等方式进行促销。
2、ROAD SHOW
定期的成功的ROAD SHOW对市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起到销售传播化的作用!追求新鲜的事物是县级市场消费者特征之一,ROAD SHOW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人气,以达到促销与宣传的效果,特别是在导入期,对迅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有很好的效果!
3、商业促销
为了更好的控制渠道与快速深度分销,更好的对下属乡镇等边远市场进行全面的渗透,我们可以每个季度举办一次商业促销,由我们的中间商牵头主办,将全县的A、B类客户或有潜力的客户都邀请来参加,商业促销尤其适用于运营普药或产品较多时!
奥运会已经结束,但受奥运影响的中国人对体育的热情还在延续,这个成果将为所有体育用品品牌所分享,不过,竞争也会更为激烈。就后奥运时代品牌传播、媒介策略等话题,《广告主》杂志采访了匹克集团品牌总监杨斯羽。
问:2008年匹克实施的令您印象深刻的营销传播事件是什么?
答:“钻石杯”是由国际篮联主办、定于每届奥运会前于奥运会主办国举行的顶级篮球赛事,2008年通过对其成功赞助,匹克在基于专业性的品牌国际化上获得了进一步提升。在奥运结束后,匹克还成功策划、实施了“巴蒂尔中国爱心之旅”活动。匹克携手巴蒂尔向汶川灾区捐赠价值20万元的服装、体育器材,向中国篮球博物馆赠送巴蒂尔系列篮球鞋,以及还邀请其做客新浪、参加《鲁豫有约》、亲临“匹克杯”2008城市运动宝贝大赛颁奖现场和“NBA大篷车”活动。
问:在目前的经济环境影响下,您认为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态势如何?
答:整个行业仍然处在上升阶段,总体上发展速度放缓是因为行业已开始整合,未来几年将会出现寡头品牌。经济危机未对体育用品行业内主流品牌带来太大的影响,匹克的品牌、客户和消费者基础很好,预期的市场增长不会受到影响。
问:2009年,匹克在营销传播中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答: 2009年,国内几大品牌会在产品研发、终端建设、品牌推广上加大投入,各尽所能。匹克会继续进行专业化的品牌运作,专业性基础上的国际化仍然是我们的既定战略。2009年,匹克与其他品牌的差异会拉大,以获得专业领域领导者的地位。
问: 2009年,匹克在营销传播上的投入将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在媒介传播组合上将有何创新?
答: 市场投入随着产品线拓展、消费需求扩大而将有所增加。在媒介策略上,我们将更关注目标消费群体接受信息的渠道,思考如何加强与其沟通,通过球星互动、产品创意等线上、线下活动,在不同媒介的分众整合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问:2009年,匹克与消费者进行品牌沟通的内容、目标将有什么变化?
答: 品牌沟通的内容将是具有鲜明脉络的品牌形象,我们会以适宜的方式告诉消费者:匹克与球星的关系、匹克如何作为企业公民、匹克产品如何基于专业,以及怎样切近消费需求等。我们希望匹克的品牌与产品在消费者的心中具备专业功能和国际化气质,这种形象是丰满和立体的。
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体验危机和制约
在众多移动电视人和研究者眼中,强制性传播曾普遍被视为公交移动电视的优势所在,即移动电视是封闭空间内乘客可接触的唯一媒介。以前这种说法似可成立,但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化手持终端的普及,公交乘客所能接触的移动信息和娱乐平台越来越多元化,公交移动电视的强制性传播优势面临着残酷的现实冲击。
国内通用技术标准下的公交移动电视,通过车载移动终端向公交乘客播放电视节目,这种传受关系依然保持着传统电视的单向的“我播你看”的传播模式。生活在互联网社会化媒介时代的年轻人,已经蜕变为习惯于即时互动媒介体验的网民,对他们来说,公交移动电视的媒介吸引力较弱。
按照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观点,传统电视是“按约定时间运行的媒介”(media by appointment),使用者需要按照媒介确定的时间表去使用。①据此,电视观众的收视体验是一种“约会”——按照电视台约定的时间和约定内容的电视栏目见面。约会容易日久生情,易于对电视频道或栏目形成较高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形成电视机构或者电视栏目品牌。而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是流动中的乘客,收看时间不太可能精确确定,不可能有“约会”的媒介接触体验。由此,乘客受“非约会”受众体验的制约,成为公交移动电视品牌运营的障碍。
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特征
公交车上特殊的接受环境和短暂的停留时间,使得公交车载移动电视的受众在传播行为和接受心理方面显现出不同于传统电视的特征。
受众群体:流动性和规律性。移动电视节目的受众具有流动性和临时性的特征,不同乘客停留时间长短不一,不同时刻的受众构成也不同。不过,因为乘客的出行有一定规律性,流动的受众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某些特定时间段,可能会集中某些类型的受众,比如上下班时间的上班族,购物集中时刻的购物者,晨练老人的乘车时间。
收视地位:伴随性、从属性。2010年北京地区公交移动电视受众调查显示:“收看公交电视的目的”选择打发时间的占81.2%,选择看娱乐时尚节目的占23%,选择关注时事热点新闻的占29.2%,选择关注生活服务资讯的占4.2%,选择关注天气情况的占4.2%。②其他几个关于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同样表明,收看公交电视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打发时间”。③也就是说,收看公交移动电视是一种附加在乘车行为上的伴随,随时可能因其他行为目标而被打断、干扰。
传播卷入:低卷入度。收看公交车载电视短暂时间、伴随性、非主动性收看的收视行为,决定了大多数移动电视观众对节目内容的卷入程度不会太深。简洁明了的信息、轻松娱乐的内容适合这种低卷入度的收视行为,而思想性、文化性内涵丰富的节目,不适合短时间的观看需要,对观众不具有吸引力。2008年初CTR16城市公交移动电视的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移动电视受众低卷入度的特点。该调查显示: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的“过去一个月”媒体接触高于互联网而仅低于电视和报纸,但“最关注其中内容”的受众不仅低于电视、报纸,也低于互联网。④
接受空间:公共性。与固定电视以家庭为单位的收视环境不同,公交移动电视是以公共人群为对象的开放式传播,公共环境对移动电视传播手段有一定限制,比如声音过大,则会成为环境噪音。香港移动电视的一个个案就表明了这一点:2004年一位香港公交车乘客就向法院提讼,控告公交移动电视的噪音影响了自己乘车时应当享有的权益。该案件经过审理判乘客胜诉,一段时间内香港的公交车里是没有声音的,后来在每个座椅处安放了耳机,这个问题才得到了解决。
接受内容:多元化。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希望看到的节目内容是什么呢?北京(2010年)被调查者中有47.9%希望收看新闻,37.5%希望收看生活服务信息,29.2%希望收看娱乐休闲节目,16.7%希望收看科普知识,6.2%希望收看政府政令。在该题的开放式填空中,填入最多的分别是:综艺、体育、电影电视短片。⑤
武汉地区2007年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武汉的观众希望看到的节目类型依次为时尚、音乐、娱乐类累计被提及367次(46.5%),新闻类累计被提及291次(36.9%),生活服务类累计被提及213次(27%),体育类累计被提及189次(24%),广告资讯类累计被提及62次。⑥
已有的多个实证调查结果几乎无一例外显示:新闻资讯、生活服务、娱乐休闲是受众所期望的公交移动电视节目内容。这种多元化的内容期望和大众对开路电视的内容需求相似。
流动性、伴随性、非主动、低卷入度,以及接受空间的公共性,这些受众接受特征看起来构成了对移动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限制,不过受众调查也表明公众对移动电视持欢迎态度,北京的被调查者有81.2%希望公交车上安装电视,只有18.8%的人不希望安装。⑦
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的建构策略
建构符合受众收视特征和接受需要的节目内容才是公交移动电视发展的关键和归宿。从节目形态层面来看,那些花长时间叙述和进行主题阐释的节目类型不太适合公交移动电视,比如专题类、谈话类、影视剧类,而那些简洁明快的资讯类节目、无需深度解读的娱乐休闲类节目,应该成为公交移动电视的主要构建类型。香港有名的 “路讯通”移动数字电视公司,其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策略就是“资讯+娱乐”。
从传播形态上来看,公交移动电视并非互动性新媒体,而是户外的、移动的电视媒体,是传统电视在新技术支持下新开拓的有价值的传播渠道。不同于使用VCD在公交车上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视频节目,公交移动电视是电视机构通过移动传输技术向公交车载接受终端实时传播电视节目。所以,公交移动电视具有传统电视的优势——实时传播。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体育赛事、娱乐盛典实时、专业的电视直播,能够满足乘客即时性信息需要。
公交车上繁杂的收视环境,再加上公共传播空间对声音传播的限制,使得移动电视节目在视觉、听觉手段中更需依赖视觉传播手段,增强节目的可视性。比起传统电视来,公交电视更需注重画面编辑逻辑和字幕的使用。尤其是字幕使用,应把字幕作为与画面同等重要的传播符号手段,恰当有效地使用标题字幕、对白字幕和滚屏字幕。
对于建构公交移动电视节目体系来说,恰当的节目编排策略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优质的节目内容策略。公交移动电视应当注重节目编排,根据受众特征巧妙安排节目,比如短小精悍、循环播放就是适合移动电视受众特征而常采用的方法。在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编排中,可适度采用分众化的编排策略,根据不同群体的出行规律安排节目内容。数据调查显示:在现代都市中早间(6:30-9:00)、晚间(16:30-19:00)是公交移动电视一天中的两个高收视时段。这两个时段是市民的两个乘车高峰期,上班族和上学人群是乘车的主要群体。早间、晚间两个时段应该是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编排的重点时段,并且早间、晚间两个高峰期安排的节目内容也应各有侧重。早间应以资讯为主,娱乐为辅;晚间应以娱乐为主,资讯为辅。这是因为早间人们出行中,对资讯需求较旺盛;晚间下班,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可能会有意识寻找娱乐类节目来放松自己。
在公交车上,既有短途乘客短时间收看,也有长途乘客长时间收看,如何照顾到这两类乘客的收视需要?可尝试采用大时段编排策略。把一个较大时间段,比如一小时,作为一个编排单元,这一个小时内,可由两个以上栏目组成。如此,短途乘客需要能够满足,长途乘客需要也可满足。栏目时长可根据受众的平均乘车时间来确定,比如某地的平均时间是40分钟,就按40分钟为一个编排单元来进行节目安排。北京公交移动电视曾采用“黄金一小时”编排策略,⑧以1小时为一个播出单元,编排播出新闻、服务资讯和娱乐性节目,以满足不同乘客需求。另外,在节目编排中应注意避免乘客多次乘车中重复收看同一节目内容,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段,节目应当避免重播。
公交移动电视节目内容来源一般有四类:一是自制节目;二是转播或编播其他电视媒体的节目;三是和其他机构合作制作的节目;四是购买节目制作公司的节目。在实际节目运营中,公交移动电视节目来源相对单一,转播或编播传统电视频道的节目所占比例过大,并且,公交移动电视一般是单个城市运营,节目来源局限于本土节目。所以,移动电视运营机构可采用多元化的节目来源策略,突破单城市运营局限,联合其他同行共同开发节目。有实力的移动电视运营机构应着力开发独具移动媒介特色的节目。(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新新媒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②⑤⑦冷 霓:《公交移动电视内容产品研究——以北京地区公交移动电视为例》,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0年,第25页。
③⑥南京、杭州、武汉等地的公交移动电视受众调查,参见石莹:《构建“内容为王”的数字移动电视——移动电视的内容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刘毅:《乘客对公交车载电视的“使用与满足——武汉公交车载电视传播效果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关键词:地铁运营;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U23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城市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越发紧张,公共安全形势却也越发严峻起来。而国内地铁事故的不断发生更是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随地铁发展的广泛性,地铁事故更是影响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为避免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地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则刻不容缓。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根据地铁运营安全的各方各面,明确风险管理在地铁日常运营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地铁运营安全的现状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应对管理措施,从而保证地铁交通的安全运营。
地铁运营安全的风险评估及评估目的
我国地铁安全理论系统的构建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且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系统。因此,在地铁运营中便出现了具有以下特点的安全风险:
1.运营安全对管理的依赖性。地铁运营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人类操控机械的动态系统,因此,地铁的运营离不开人类管理的协调,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的有效性。
2.地铁运营的反复性。因地铁运营系统是多工种联合作业,昼夜不断、周而复始,因此各种不安全事件和事故大多数是重复发生的。
3.受环境影响的特殊性。地铁运营即受内部人为操作失误和机械故障的影响,也受自然环境条件或社会环境的影响。
4.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地铁运行列车处于半封闭单向高速运行状态,由于其通风、照明及救援困难,所以,一旦出现意外,必将引起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5.社会影响的恶劣性。地铁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直接造成城市交通瘫痪,大量人员拥挤、社会影响恶劣,甚至可能引发部分乘客的骚乱,影响城市政府的信用,造成无法估量的危机。
由于地铁运营涉及到大量不确定和不确知性,因此只有针对地铁运营中风险的特点,通过对风险特点的深入研究,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事故发生的隐患,并将其事故对社会或城市的损伤率将至最低。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管理概念及现状
概念: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对地铁运营阶段存在的潜在性安全风险进行的界定、辨别、分析、控制和管理的综合过程,实现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发现、控制和处理解决地铁运营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尽可能的减轻和消除风险的不利影响因素,并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地铁运营安全效益,最终保障地铁运营的正常进行。
现状:
国内相关地铁运营管理单位通过对多年来地铁事故实际案例的累积、分析和归纳,从而形成比较成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总结出管理体系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及特点: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有的地铁运营公司没有对运营安全设立针对性的安全应对管理部门,没有对安全风险做出系统性,全面性的的应对策略。更甚至,部分地铁运营部门没有对安全风险及风险管理概念形成意识,更不会积极主动,系统性的进行风险管理,而事故发生后,管理方案的应对也形成了一定的随意性。
2.有的地铁运营公司安全风险的管理基本采用旧的、被动管理手段来应对地铁运营中出现的新的问题,而这样的思路虽然对重复出现的事故管理有相对作用,但却不能适用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需求,从而达不到对地铁安全进行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
3.地铁运营风险管理活动多数是间断或瞬间性,只有意识到才去管理,目前国内有的地铁运营公司不能做到未雨绸缪,缺乏长效实施机制。
4.有的地铁运营公司的安全风险管理部门缺乏定期对风险的复核性检查和评估,降低了风险管理体系适应环境变化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5.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部门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缺乏科研项目的引入。
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的策略不同。有些地铁运营公司的风险管理产生基于某类安全事故,属于被动管理模式,其虽能避免事故的重复性发生却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运营安全风险的产生。而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可能性,而这类的管理体系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并将管理的主动权抓在手里。
2.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管理系统程度不同。随城市地铁建设的不断发展,地铁运营的管理方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且随科学管理技术化在我国地铁运营中的普遍性,在风险评价和分析中便相继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方式。虽然得到了相应的应用。但是相对分散,系统性和局域性的缺乏也使得管理没有显著的效果。
3.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不同。国内部分地铁运营公司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多侧重于以设备和技术为主导方式来达到管理目的,其具有直接、见效快的特点;但也有部分公司侧重于人为管理因素,他关注的便是运营过程中人的行为、人的技术素质和技术要求。本质从人的安全性出发。对人的安全、健康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控制,从而达到整体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
三、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评估与现状分析,结合国内地铁运营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比国内各地铁运营公司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得出实行地铁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运营工作的严谨设计和监督执行是值得国内各运营公司借鉴和学习的。
2.从根本上增强国内城市地铁建设运营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并将风险管理纳入地铁运营公司的日常管理之中,做到各方各面的防安全风险意识。
3.我国地铁运营部门科学性的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即以较低的投资成本取得对地铁运营安全保障的有效性,最终保障地铁运营的正常运行。
4.国内地铁建设部门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理论和管理方式,建设更加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
5.创建高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指挥体系。
建议:
1.在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管理中,相关部门考虑的目标不应只是一个,例如在地铁运营管理中,往往要考虑到的成本、风险、时间等多个因素,而实际过程中,多个目标矛盾具有不可协调性,一个目标的优化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另一个目标的退化。因此,结合效应理论,提出多属性决策方法。
2.通常的风险管理方案就是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计划。其主要途径就包括预防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和自留风险等。因为实际情况的限制,任何一种策略的实施更需要安全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最后在采取风险管理中的一项或几项措施进行实施。
3.地铁运营部门设立应急预案。因为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均为突发事故,因此,地铁运营部门应设立相对情况的应急方案措施。在事故发生之后,及时采用预备安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急救,将事故发生后的损失降到最低。
4.地铁运营公司针对地铁运营安全风险定期做出紧急事故疏散程序的演练,各部门配合协调能力需要不断检查,提高对地铁安全风险的响应和应急能力。
5.地铁运营公司要对地铁运营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对于重点设施部位,要及时检查和登记,保障各种设施工作的安全性,使电器设备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不断完善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管理体系,实现保障地铁运营的正常进行的管理目标。
[1] 罗俊鹏,何勇.道路交通安全统计生命价值的条件价值评估[J].公路交通科技.2009(06).
[2] 钱七虎,戎晓力.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04).
[3] 李彤.论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3).
[4] 周华杰.我国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9(01).
关键词:生态规划;城市规划;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规划的模式与理念不仅会决定整个城市的风貌,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将生态化的理念与城市规划相融合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更为合理的城市规范方式,这不仅能够打造出更为舒适、高效、健康的生活环境,也能够极大的提升城市的整体面貌。
一、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1. 网络化城市群的建立
在肯定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如何发展问题,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作法,一种是“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另一种是分散、多中心形成的网络式城市群。前一种实践的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热岛效应强烈,环境污染,同时还存在许多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弊病。因而后一种逐步被人们接纳并付诸实施。从实践证明来看,这种分散式的网络化城市群的建立是一种更为合理的城市规划模式,不仅能够让城市内人口与商业中心的分布更为分散,这也很大程度避免了由于城市中心人口过于集中而带来的拥堵、交通瘫痪以及热岛效应。这无疑是一种更好的兼顾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的建设模式。
2. 生态城市设计观念的渗透
让生态城市设计的理念渗透到城市规划中也很重要,这是让两者能够实现融合的一种很好的模式。一方面,在城市总体规范方案的设计上要更多的关注对于生态城市的打造,尽量让城市呈网络化的分散结构,并且对于城市的绿色容积率等要有所考虑。另一方面,在城市建造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考虑采用新型能源或者材料,并且尝试对于节能建筑的打造。这些都是更好的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方案,这些方案在城市规划中的落实将会帮助打造更为生态化的城市。
3. 空气污染的有效控制
随着现今空气污染的越来越严重,这一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对于这个问题的有效控制不仅十分紧迫,这也是实现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融合的一种方式。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全社会的生态化教育,要让大家意识到清洁无污染的空气与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对于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合适的审核与评定,对那些污染严重的城市应当要求其制定并落实相关的改善策略。控制好空气污染不仅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是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间的融合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提升城市绿色容积率
1. 提升绿色容积率的意义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
2. 绿色容积率的确定标准
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建成环境绿化的一个最主要措施就是引入植物。
三、城市规划中节能思想的渗透
1. 节能建筑的打造
节能建筑的打造是一种最为直接的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规范的方式。建筑体无论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后期投入运营使用后其能耗都是相当大的,许多传统建筑体都需要大量从外界获取能源,这不仅使得建筑体的建造与运营成本很高,这也不符合生态学的理念。可以尝试更多的推行节能建筑的打造,在建筑材料的选取上可以更多的使用那些质量轻、性能稳定、对于各种环境气候耐受性好的材质。同时,可以更多的尝试建筑体整体的能量循环。这些都是节能建筑的打造模式,这一理念的推行将能够更好的让生态理念融入城市整体规划中。
2. 城市布局的合理化
合理的城市布局将能够更好的体现城市生态化规划的理念,这其中有几个很关键的方面。首先,应当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让相关的功能区有更合理的布设。其次,要加强对于城市整体的环保建设,这不仅体现在绿色植被的种植上,这也体现在城市的整体容积率以及城市运营维护上。此外,对于城市的交通设计要更为科学合理,各种交通方式应当并行不悖。只有合理化城市布局才能够让城市规划更为高效,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种体现。
3. 新型能源的倡导
对于新能源的倡导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城市建设的能源消耗与成本投入,这也是生态规划的一种直观体现。随着对于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的越来越成熟,这些天然无污染能源已经可以越来越直接的应用到城市建设与维护中。这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城市建造与运营的整体能耗,这也是生态化理念的一种直观体现。
结 语:想要更好的实现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融合,这不仅需要做好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这也需要透过合理的模式来不断提升城市整体的绿色容积率。此外,节能思想在城市整体规划中的渗透也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这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城市建造与运营的整体能耗,这也是生态化理念的一种直观体现。
参考文献:
[1] 安丰雪. 浅析城市生态规划[J]. 科技风. 2010(10)
[2] 赵敏. 浅谈城市的生态规划[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04)
[3] 关婷,肖作鹏. 城市生态规划的思想流变与概念辨析――基于文献综述的总结[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3)
[4] 何永,刘欣. 城市生态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 北京规划建设.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