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方式范文

农业发展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发展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发展方式

第1篇:农业发展方式范文

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做出了调整,投入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投入,我国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必须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必然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效率。我国农业生产在整体上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可长期持续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受到阻碍。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

强化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农业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成农业生产的动力,提高农业的粮食的产量和生产效率,提高畜牧、水产等综合生产的实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提升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缺陷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大面积技术推广的需求,同时,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高新科技的掌握程度也偏低,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上的缺乏,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无法达到要求的标准,加上推广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实际推广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对技术推广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得推广工作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实,许多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农业技术不能第一时间推广到基层农民手中。

2.推广对象技术基础较低

基层农业技术主要是在农村进行推广,推广的对象也是以农民为主,目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很低,大多数农民是在小学毕业之后就回家务农,文化水平和素质有限,对于高新技术和知识的掌握较慢。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对象对技术进行快速、熟练的掌握,但是由于农民普遍素质较低,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对高新技术进行理解和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上也不是很熟练,在生产的过程中会由于这种不熟练而放弃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为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采取的是组织传播的模式,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只能很被动的对技术信息进行接受,技术传播的效果较差。推广的技术信息中缺少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与农村的生产实践无法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时会对农民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这种技术推广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必须采取新的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可以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时选择体验传播的方式,使农民亲眼看到农业技术产生的效益,才能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单纯的技术信息宣传很难达到技术推广的理想效果,可以在农村选取科技示范户,在他们的土地中首先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其生产力,在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后,农民自然看到了农业技术带来的实惠,激发其对农业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1.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的开发,提高农业技术的水平,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升我国农业技术生产的总体实力。

2.加强技术推广团队建设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技术推广的团队建设,增加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加强技术推广人员对推广工作的重视,才能使其在推广工作中更加的认真负责,提高基层技术推广的效果。

3.技术推广理论要联系实际

在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推广地区的实际情况,所推广的技术是否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需要,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要在进行技术推广之前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农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及时了解,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五、总结

第2篇:农业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财政专项;支农政策;农业;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1―0060-04

一、引言

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2006年,考虑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因素,又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政策。2008年,中央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2008年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总额达到789亿元。在增加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同时,中央财政设立的良种补贴范围不断扩大,补贴品种扩大到高油大豆、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等6种,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和生产性补贴相结合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f张照新、陈金强。2007)。

然而,现代农业不仅要求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更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从根本上说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其中,高产出是目标,高产出的内涵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等。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目标(柯炳生,2007;孔祥智、李圣军,2007)。具体归结为5个方面: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投入要素增加向主要依靠生产效率提高转变:农业生产的目标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安全、生态和效益并重转变:主要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相结合转变;由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由于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农业中各行业的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关键问题也存在一定差别,而现行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并未充分关注这些关键问题。因此,对各行业的关键问题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进行梳理分类和系统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对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系统分类

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政策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未能完全匹配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某些亟待完善的环节尚未得到政策的充分关注。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旨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健全生产组织方式以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将按照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五大类进行细分。

(一)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涉及面较广,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均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但是,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倾斜性明显,生产要素方面政策相对更全面,而生产结构、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有待完善。

1 生产要素方面。种植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全面,涉及到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灌溉等。种子方面有“农作物良种推广项目(不含水稻)”、“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和“种子工程”;农药方面有“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项目”:化肥方面有“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试点)”;机械方面有“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灌溉方面有“膜下滴灌设备补助(试点)”;此外,还有土地方面的“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病虫防治方面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等。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政策涉及到种植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多个方面,而且支持对象涵盖了农民、相关企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农业管理部门。

2 生产结构方面。种植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集中在产品结构上,即通过新品种推广和应用来优化生产结构。主要政策有“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优势农产品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以及“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项目”等。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并未进行有效的细分,一项政策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农作物,如“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涉及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的农作物,这将导致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从而限制种植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效率。另一方面,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未对产品区域结构予以充分重视。仅有“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项目”涉及到区域结构问题,但仍然处于试验阶段。

3 科技进步方面。种植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既考虑到了整体推进,又突出了重点领域。“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旨在用于水稻、小麦、棉花等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从整体上推进种植业的科技进步。而“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和“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项目”分别关注了水稻和苹果两个重点领域。此外,从农民的角度推进科技进步也得到重视,如“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农民科技示范场项目”等,但是,这些财政支持政策并非仅仅针对种植业,而涉及到整个农业。

4 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种植业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基本以整体农业为出发点,而且支持对象以农业企业为主,对一般农户的关注不够。“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以及“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旨在改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但针对的是整个农业,并非集中关注种植业。完全以种植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为目的的财政支持政策涉及到“保护性耕作项目”和“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旱作节水项目”,分别考虑了耕地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涉及面较窄。另一方面,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政策支持对象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为主,对一般的分散农户考虑较少。

5 社会化服务方面。种植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仍然缺乏针对性,基本立足于整个农业。完全考虑种植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仅有“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其他的相关政策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信息等方面,这些对于种植业的增长方式转变均具有重要意义,但为了保证较高的政策效率,有必要根据具体行业对其进行细分。

(二)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财政支农专项政策主要集中在生产要素和社会化服务方面,而生产结构、科技进步和生产组织方

式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相对较少,且针对性不强。

畜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突出表现在良种补贴上,如“奶牛良种补贴试点项目”、“畜禽良种补贴项目”,补贴对象涉及到畜牧业农户和良种工作站。其他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较少,仅有2003年畜牧病疫防治的“炭疽病快速诊断项目”。

畜牧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几乎空白。尽管奶牛和畜禽的良种补贴项目能够一定程度带动畜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但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要求高度优化的生产结构,这需要针对性较强的财政政策支持。

畜牧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同样缺乏系统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和“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并未有针对性地考虑畜牧业农户,而“农民科技示范场项目”也未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户系统归类。畜牧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零散,缺乏针对性。

畜牧业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开始突出重点。2006年开始实施的“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试点”对转变粗放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该项措施仍处于试点期,财政支农专项政策需要尽快完善。其他方面政策,如“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主要支持对象为畜牧业龙头企业,一般分散农户难以得到有力支持。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集中体现在资源保护上。其中,“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和“牧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已经有4年左右的连续实施期。其他方面的支持政策,如劳动力转移、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信息等没有专门针对畜牧业。

(三)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比较零散,与增长方式转变缺乏高度关联性。现行财政政策的主要支持对象为水产业管理部门,而较少直接关注水产业的农户。

水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仅涉及到疫病防治。2003年和2004年实施了“渔业病疫防治项目”,其他生产要素方面的支持政策比较缺乏;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仅在2003年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通过渔业劳动力的转移来优化生产结构,其他的类似政策有待完善;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同样比较零散,缺乏针对性;生产组织方式方面实施了“远洋公海渔业资源探捕项目”,但支持对象主要为渔业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对渔民的生产组织方式转变效果不大: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涉及到渔政管理、渔用设备以及渔业和种质资源保护等,但是,仍然存在着与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关联度不强的问题。

三、完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思路和重点探讨

(一)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

通过对各行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分析,找到存在的关键问题,明确影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环节:系统梳理现行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明确各行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薄弱环节和缺陷之处,了解哪些方面的政策依然空白,哪些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哪些方面支持方向存在偏差等。然后,根据关键问题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状况,确定各行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调整方向和重点,从而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全面性、针对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原则。全面性旨在保证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覆盖增长方式转变的所有方面,包括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面以及社会化服务:针对性旨在保证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必须重点解决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系统性旨在保证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互不重叠、相互协调:连续性旨在保证各行业的关键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连贯实施,避免随意中断。

(二)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从农户角度优化生产结构,改变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科技进步吸收率,同时,完善生产要素投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趋同化是种植业存在的关键问题,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必须保证生产结构的优化与优质品种和技术推广等相关政策有效结合,相互协调。支持对象应当充分关注一般农户,从根本上带动农户调整生产结构的积极性。分散化经营是导致当前粗放的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需要重点解决种植业规模经营水平低下问题,而这同样需要将政策支持对象指向一般的分散农户。科技进步方面财政政策调整重点在于新技术的吸收问题,必须保证农户在获得新品种的同时,真正实现创新收益,这要求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覆盖到整个种植业产业链。生产要素投入方面的财政政策相对较全面。尤其是优质品种方面,但在农用薄膜、小型农机具等方面仍需完善。社会化服务方面财政政策调整需要进一步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农户市场信息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等。

(三)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有针对性地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生产要素投入力度,同时进一步推动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畜牧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缺乏。仅在良种补贴政策上有所涉及。有针对性地优化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是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科技进步方面基本依靠针对整个农业的财政政策,具体针对畜牧业实施的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尤其是直接面向畜牧业农户的技术支撑体系严重缺乏。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政策基本集中在良种方面,其他重要生产要素如饲料,支持力度不够,这需要得到政策调整的充分考虑。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政策调整应关注支持对象上,当前政策支持的基本是畜牧业龙头企业和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而分散的农户缺乏必要的支持。难以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社会化服务方面需要重点考虑对农户的生产和销售指导。

(四)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转变支持对象,加强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社会化服务水平。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首要问题在于支持对象上,现行政策主要考虑渔业管理部门,仅有“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涉及到渔民,政策调整首先需要转变支持对象,充分考虑水产业生产者的利益和积极性。生产要素投入的支持力度有限,优质品种、饲料、养殖设备等均是财政支持政策可考虑的方向。科技进步方面的支持政策应关注农户对养殖技术的有效应用,保证政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支持政策应强调改变传统落后的养殖方式,“标准化养殖小区”政策需要惠及到一般的农户。产业结构优化重点从品种多样化和产业转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社会化服务应进一步完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白雪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7,(02):110-113

[2]戴德成,农作物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种业,2007,(06):27―28

[3]高健、刘亚娜,海洋渔业经济组织制度演进路径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74-78

[4]甘露、马君、李世柱,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与防治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6,(06):22―24

[5]柯炳生,对发展现代农业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教学与研究,2007,(10):5-9

[6]孔祥智、李圣军,试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J],教学与研究,2007,(10):9-13

[7]李瑾、秦富、丁平,从畜牧生产视角剖析我国亩产品质量安全问题[J],调研世界,2007,(04)

[8]农业部渔业局养殖课题组,我国主要水产养殖方式研究[J],中国水产,2006,(02):11―13

[9]孙震、钱和、陈峰,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技,2007,(02):5―7

[10]孙振钧、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特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08):6-13

[11]杨理,草原治理――如何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62―67

第3篇:农业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大中农场;发展方式;做法;存在问题;对策

大中农场发挥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优势,用足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配置,着力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努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1大中农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成功做法

1.1效益优先,推进农业“三化”建设

一是产业化。调整种植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扩大杂交制种稻面积逾133.33 hm2,适度种植玉米和蔬菜,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种子管理办法》,出台种子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努力将种子公司打造成能够引领农业提质增效的龙头企业[1]。积极实施“低档米做盘子,中档米做利润,高档米做品牌”的经营战略,优化水稻品种结构,保证优质稻种植面积,做大做强稻米加工业,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二是工业化。探建农业生产工业化标准体系,用工业技术手段管理农业,彻底改变农业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制订阶段任务和质量标准,规范过程管理。积极制订水稻生产技术规范管理办法,为农业生产工业化探路指航。三是生态化。稳步发展林业,优化林网、林带布局,扩大优质林木比例,提高活立木蓄积量,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持年出栏生猪万头的养殖规模,在充分利用下脚粮的同时,将有机肥料回馈种植业,建立生态化的良性循环。减少化肥施用,控制农药使用[2-3],切实履行粮食安全的社会责任,逐步扩大有机稻面积,稳步发展有机农业。

1.2科技兴农,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不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计划投入80万元,引进徐稻5号等多个高产新品种,促进高产高效。深化秸秆全量还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四字技术”和大小麦栽培“八字技术”,提高无纺布秧池隔离覆盖基质培育壮秧推广力度,示范推广杂交制种水稻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实现降本增效。积极应用生物降解剂、生物菌肥、活力素等有效改善水稻品质[4],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注重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公司确定和实际生产密切相关的11个应用性科研课题,由各学科学术带头人领衔攻关,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完善符合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特点的农业技术体系。年内计划投入258万元,为各类科技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将《科技进步奖励办法》转化成为科技兴业的催化剂。三是努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争取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支持,在生产关键环节聘请专家做针对性指导,给技术人员讲课。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争取将农业科技中心打造成示范单位,进入省科研院所名录。认真调查研究病虫草害发生和发展规律,有效指导防治防除;提高中长期气象预报水平,搞好土壤肥水的监测,为生产科学决策及时提供可靠依据。

1.3强基固本,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抓好中心烘干线建设。积极实施“粮食不落地工程”,在已有3条粮食(种子)烘干线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稳步推进投资1 100余万元的中心烘干线建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确保“三夏”顺利投入运行,切实提高农业应对日益频发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做好河道整治和泵站改造。计划投资1 013.5万元,用2~3年时间,对一级提水的3座泵站全面大修,对14座二级提水的泵站拆除重建,以提高装机效率,节约能源,保证泵站安全运行,满足水稻生产需要。投资1 504万元,疏浚河道10条,开挖土方总量106.4万m3,恢复河道的引排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三是加快更新农业机械。投资800余万元,购置约翰迪尔3 518收割机5台、久保田八行插秧机17台、东方红1 204拖拉机6台、挖掘机1台以及配套农具,通过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减少生产过程人工投入,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观点比较落后;二是考核机制不太完善,农业投入不足,激励不力;三是竞争性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管理机制传统。

3对策

一是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思想先行。组织不同层面的管理人员开阔视野,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发展理念。二是创新发展动力机制。在农业单位实施规范的职工管理人员竞聘上岗,逐步营造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机制。对管理不力、实绩末位解聘。三是完善农业绩效考核办法。以单产提升不快的水稻生产为突破口,对单位面积投入用工、作业期限、质量要求制订刚性标准,通过完善的绩效考核提高各项管理措施的到位率,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水平。

4参考文献

[1] 吴向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与实现机制[J].商业时代,2008(30):4-5.

[2] 马丽荣,王生林.加快转变甘肃农业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9(7):157-160.

第4篇:农业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 玉米种植 机械化 收获

1.玉米机械收获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舒兰市在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同时,农业机械化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农机作业基本实现了整地、播种、植保、场上脱粒、后期加工环节的机械化生产,全市45%以上耕地,旱田区的70%种植玉米,年种植面积6~7万公顷。但是分散经营方式也严重影响了机械收获技术的发展。同时燃料问题及耕作方式,也是影响玉米机械收获推广的重大难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多数农民已经不满足十几亩地的收益,特别是青壮年开始逐渐走出家门,从事二、三产业。因此,土地开始流转,规模经营初步形成。同时,由于劳动力的转移,农忙季节人工出现紧张,作业费用不断上涨,广大农民迫切需求机械作业取代人力作业。

2.影响玉米机械收获的因素

玉米机械收获发展滞缓,既有机械本身质量、价格、服务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农村、经济、经营形式、社会环境等诸多的主观原因。

2.1舒兰地区虽然地处黄金玉米带,种植玉米7~8万公顷,但多数分散经营,条块分割。每年仅十几天的作业期,机械的使用率、生产率比较低,作业成本增加,机械效能不能充分发挥,严重影响机械经营者的经济效益,造成玉米收获机械的投入和使用严重落后。

2.2大部分农户都用玉米秸秆做燃料,玉米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既影响燃料来源,又给下年耕作造成困难,挫伤了农户使用机械收获玉米的积极性。

2.3玉米收获机械质量不过关,机具性能差,作业效果不佳,机械价格高,投入高,作业效益低,投资回收期长,影响了经营者购买和生产的积极性。玉米收获机械机型设计没有统一的标准,维修和更换零件困难较大。

3.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措施与对策

加快舒兰地区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突破口,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3.1提高农民对玉米机械收获的认识程度引导农民加快土地规模经营的步伐,组织全面的农业经济合作社,组建更多的农机服务组织,大力推行购机入股、租赁经营、合作经营、优化配置机具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构成强劲的农业机械购买能力和使用效益。改善农户的燃料使用习惯,使秸秆利用更为广泛。推广保护性耕作,作物免深耕播种等农业新技术,使玉米机械收获得到广大农民普遍欢迎和认可,使养机户增收,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3.2玉米收获机械制造难度大,投资多,国家要给予资金扶持由政府牵头,组织科研和生产部门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开展技术攻关,引进并打造出性能优良、使用灵活、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先进机型。

3.3整合资源全国众多厂家应该互相协作,加大研发力度,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使收获机械价格降低,让养机户买得起,用得好,投资回收快,经济效益高,才能使机械化收获发展壮大。

3.4抓好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农机职能部门要通过召开现场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利用国家投放的新机械,组织农机经营户对玉米机械收获工作进行现场推动。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推广、培训、鉴定单位对农机手进行用前培训、用中服务、用后回访,提高其机械操作水平。

第5篇:农业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农业发展方式;财税政策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影响河北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急需政府增加投入,发挥财政的调控和引导作用,促进河北现代农业发展。

一、河北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取得的成效

2009年河北省财政支出继续向农业倾斜,在促进河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09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264.8亿元,增长74.3%。

(一)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财政整合资金7.3亿元,集中用于80个县农业节水设施改造建设;落实资金4.4亿元,支持农村水电、测土配方施肥、农技推广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二)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组织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省级投入4.54亿元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全省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达到80%。

(三)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发展。全省投入25.6亿元,建设高标准节水农田156.6万亩,完成生态综合治理12.4万亩,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99个,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落实资金2.3亿元,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和现代果业,促进奶业产业升级。

(四)扩大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的省级试点县达到34个,自主试点县达到40个,落实补助资金1.2亿,拉动社会投入11.7亿元,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二、河北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税政策的引导性未充分发挥。目前,河北对农民的四大补贴,只有农机具购置补贴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对于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等补贴,虽然政府动用了大量的财力,但是发放到农户手中的补贴还是比较少,无法对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其他补贴项目,补贴的力度和覆盖范围还不够大。例如: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在农村还未普及;温室大棚地基、墙体等的设施农业的土建部分还未列入补贴范围;农民专业合作社补贴覆盖面窄、手续比较繁琐,等等。

财政补贴对于生态循环农业考虑不多。目前,还缺乏专门针对于有机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另外,财税对农膜、化肥和农药在税费上的减免,会鼓励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土壤腐殖质和自然肥力越来越差,从而导致农作物农药残留的种类与残留量越来越多,对居民健康的损害越来越大;而农膜的大量使用则会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二)财政支农资金仍然存在管理部门多、投向零星分散问题。以承德县为例,2008~2010年上级累计下达到县的财政支农资金总额达到28,570万元(不含国家设立的各项涉农补贴),年均9,500多万元,但项目管理涉及到农牧、林业、水务、农开、扶贫、财政六个部门,项目的类别在30个以上。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参与管理多、设立的项目类别多、各有各的使用范围,有些专项资金政策目标、扶持内容出现交叉重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三)财政资金对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很低,尤其是一部分乡镇等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收入要靠自己去创收,限制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致使基层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缺乏。从农业推广支出结构看,人员经费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业务经费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据调查显示,农业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的比例,县级平均为8∶2,乡级平均为9∶1,业务经费不足限制了农业推广活动的有效开展。

对农业科研人员的教育投入也不足,导致基层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河北还缺乏有机生态循环农业的专门人才,国内的大专院校尚没有“有机生态循环农业”这方面的专业。

第6篇:农业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实施和普及,我国的农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农业本质的基础环节薄弱、发展推动力不足和农民谷物产量增收难度大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富的更富、贫的更贫,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优化农村发展方式、用现代科技和机械化水平助推农业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更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创新农村发展方式和经营体制,坚持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为农业生产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增长而努力,最终实现农业的绿色、高产、优质化生产目标。

一、用科技的动力推进农业,用现代的视角规划农业

认识到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弊端,积极转变生产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明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做到以农村为立足点,以机械化科技化设备和思维指导农业,以农民自由竞争、政府积极引导的理念组织农业,以最新的视角和管理模式优化农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在发展过程中强化对重点产业的扶植力度,富带贫,创建产业品牌,提升经营水平。在生产粮食的本质任务上,还要积极创新农业,优化生产结构,建设有特色、有水准、有规模、有品牌的农业生产基地;紧跟第三产业的发展大潮,建设具有农业特色的观光农场、休闲旅游农业等。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精细化“包装”,实现由农产品简单的生产工作、粗加工向农产品深加工的转化。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力求农产品附加值的最大利益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农业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使农业在更少资源耗费基础上生产出更高产的农作物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并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将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生产模式转向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机械化水平的设备来增加产量。注重研发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建立一个有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相融合的农业科研投资渠道,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力量来源组织的建设和农业公共服务职能的更新换代,达到农业科技高研发率、高推广率和高应用力。倡导全体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检测,尤其针对最常用和最基础的科技知识。从生产力上确保科学农业技术的落实,积极将农业高新技术运用于日常的农业生产工作中,为新一代农业培养出与之相符的文化知识达标、技术水平牢靠、经营管理理念先进、有创业潜力的新一代农民,并依靠他们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从创新发展体制出发,建设新型经营主体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统分结合双层面的农业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形态,是党的政策在农村的根本立足点。我们必须要在坚持此发展策略长期稳定不改变的基础上,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生产大户或者合作单位等新时代下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的更新和优化,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从各个方面鼓励农民自愿自觉的让出对土地的承包权力,促进土地的大规模、集群化经营。鼓励农民合作经营,集体致富,增强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实现土地向大规模、集约化经营方式的快速转变。始终瞄准最终目标――创新型、现代型的农村建设目标,从立体的角度,多维的空间和微宏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层次上改革农村发展机制,切实为城乡协调发展拼出全力,使工业、服务业、农业三个产业齐头并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尤其是要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国有资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提倡并鼓励农民多接触科技人员或者工商管理企业,增强交流,加大合作力度,使农业创业主体的数量逐年增多。

四、坚持走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资源的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传统资源的高消耗走向现代低碳科技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使资源的利用率和低碳的农业技术得到提升。以新的生产经营理念推动生产制度革新,使稳定的粮食来源、高效的生产、绿色的生态循环和水源、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加大新能源(如:沼气、农业废弃物等)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优化并丰富农村能源的使用结构。

五、结语

归根结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有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水平高的配备根本不够,因为这些都是需要农民去操作去利用的,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科学技术和实际操作技术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文化素质与科技才华兼备的新一代农民,在此基础上不断投入科技创新力量并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发展模式的创新步伐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 危朝安.明确目标 把握重点 切实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村工作通讯,2010(15)

第7篇:农业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77-01

(一)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现状

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体现在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上,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而土地生产率提高缓慢。

1、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过去曾说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9%的人口,但是我们是以世界40%的农民养活了世界19%的人口。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农业的发展一定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1)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主要去往广东、浙江等地,尽管工资绝对量较低,但相对农业收入来说,务工收入已经比较客观。外出打工潮逐渐形成,不少青年人初中毕业就到南方打工,甚至因不满16岁还需要伪造身份证。当前,外出务工成为当地人主要生存方式,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当地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的在村劳动力,他们利用农闲时间在周边做零工,获得非农收入。

(2)农业机械化迅速普及。当地是平原地区,便于机械化作业,因而农业机械化推进迅速。目前,农业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已经实现机械化。以小麦为例,从耕地、播种、收割、运输等,都可以用机械来完成,大大节省了农业劳动力。过去收割小麦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全村收割完成只需一周左右。农民的农业劳动时间相比以前大大减少。

正是得益于外出务工和当地务工机会的增多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当地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大幅下降。在村务农人员平时也多在村庄附近从事建筑等行业。可以看出,当地农业生产已经基本摆脱了“过密化”生产状况,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人均农业产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土地生产率提高缓慢

土地生产率指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指标。同一地理位置的土地,土地生产率越高,则表明农业发展水平越高。然而调查发现该村的土地生产率变化不大,小麦单产从九十年代的600斤左右增长到当前的800斤左右,近几年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受自然灾害影响,产量波动较大。2010年冬春两季持续干旱,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其他秋粮作物也没有质的突破,产量徘徊不前。

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现代科技的应用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新的科技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粮食生产将马上面临增长极限。

(二)循环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即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农业生产方式。

循环农业拥有一般循环经济的3 R特点:一是Reduce,即“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Reuse,即“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污染;三是Recycle,即“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它以低能耗、低排放及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循环农业还拥有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由农业自身所产生的特点:一是合作双赢,清洁和增收有机结合,既要干净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废;二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三是绿色生产,更强调产品的安全性,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四是领域宽广,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循环,而且包括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五是土水净化,重视对土壤、耕地及水资源的保护,对耕地的占补平衡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予以特别关注;六是食物链条,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主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的是一种初级的循环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一是很少有废弃物,二是产生的废弃物以农家肥的方式再次被利用,这是在经济产出和人类需求都处在低级阶段的低层次循环农业。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需要不断地输入技术、信息及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1]。

(三)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解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沿用以往的单一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能源发展模式,实践证明是不可持续的、行不通的。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先天条件”,使得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先天的优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途径[2]。

传统常规农业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及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突出表现在:稀缺资源耗竭;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垦、乱砍乱伐、过度放牧等使得生态环境破坏、恶化;农业资源严重污染(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造成的污染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生活废弃物、废水、废气污染,在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已成为第一大污染源,这些都有待于运用循环农业来解决。

(四)推进循环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4.1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政府部门应专门制定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把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整个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发展方向、重点行业及重点项目,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在发展农业产业中自觉节约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扩大农业招商引资,鼓励各类农业企业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基础建设及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力度,在各级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经费[3]。

4.2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规划

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以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循环农业,解决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化问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及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问题等。

4.3培育循环农业经济主体

必须坚持政府推动、协会带动和市场拉动原则,确立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和企业参与的新机制。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条,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在初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组织专业合作社成员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第8篇:农业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特征趋势

1 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特征

(1)农产品供求总量紧平衡,部分品种呈现结构性短缺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北方欠发达地区部分位于农牧业交错带上,自然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增收比较缓慢。部分农产品在品种结构上的短缺主要表现在优质农产品的短缺,由于现在经常发生一些食品安全的事件使得越来越多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农产品需求增加。

(2)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各类费用全面上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价也在不断的上涨,所以农村农业的成本也在持续的走高中,增加了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整体投入费用。

(3)农村劳动力有限剩余,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基数比较大,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人数与其他国家比还是很多。但是,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农村劳动力里青壮年劳动力以及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劳动力比重大幅下降,导致农村的青年劳动力短缺,特别是在农忙季节这个问题很突出。

(4)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水平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有深远的影响。近些年来,我给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北方农业欠发达地区,与不断发展农民人活水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在部分的山区,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在技术发展水平上,北方欠发达地区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并没有跟上整个社会发展的脚步,没有走上产业化以及机械化发展的道路,农业产业水平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在农业的选种以及培育角度来说,当地的农民一般都是依据传统的经验,满足自给自足,但是难以形成产品加工或销售。

(5)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由于大部分的农村都比较分散,土地分布也缺乏合理统一的布局,分布比较零散,这样会影响农村的产业化进程。对于北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仍然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地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活动难以实现机械化,使得农业的规模小,产业化水平较低。

2 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趋势

2.1 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创,对农村的发展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突出当地的特色,注重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当地的发展实行统筹兼顾。

2.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发展趋势:

(1)要以优质农业产品为主导,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科学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要严格对各种迫害农业生产的污染行为进行治理,从而改善北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全面实现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将发展合作经济,进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加当地生产的农业品所包含的附加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合作意识的增加,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打造农村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进程,积极打造拥有高技术含量、自主知识产权以及高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品牌。

(4)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我国已经开始不断通过各项政策加强新农村建设,各相关部门和当地的基层组织需要积极完善的把相关的项目在当地农村落实好。需要全面的落实当地的科教文卫事业。关于对农村以及农业的一些物资奖励或者补贴,应该及时的发到相关的村民手里。完善农村的各项保障制度。

(5)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对农村科技投入力度的增加,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会加快,农业的创新能力也会很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还是相对落后的。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要避免农业种植的盲目性,促进先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升农业的生产质量。

第9篇:农业发展方式范文

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一直以来处于较低的状态,进行粗放式的农业经营,农业投入和消耗较大,但产出率十分低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做出了调整,投入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投入,我国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必须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必然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效率。我国农业生产在整体上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可长期持续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受到阻碍。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

强化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农业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成农业生产的动力,提高农业的粮食的产量和生产效率,提高畜牧、水产等综合生产的实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提升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缺陷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大面积技术推广的需求,同时,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高新科技的掌握程度也偏低,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上的缺乏,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无法达到要求的标准,加上推广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实际推广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对技术推广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得推广工作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实,许多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农业技术不能第一时间推广到基层农民手中。

2.推广对象技术基础较低

基层农业技术主要是在农村进行推广,推广的对象也是以农民为主,目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很低,大多数农民是在小学毕业之后就回家务农,文化水平和素质有限,对于高新技术和知识的掌握较慢。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对象对技术进行快速、熟练的掌握,但是由于农民普遍素质较低,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对高新技术进行理解和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上也不是很熟练,在生产的过程中会由于这种不熟练而放弃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为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采取的是组织传播的模式,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只能很被动的对技术信息进行接受,技术传播的效果较差。推广的技术信息中缺少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与农村的生产实践无法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时会对农民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这种技术推广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必须采取新的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可以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时选择体验传播的方式,使农民亲眼看到农业技术产生的效益,才能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单纯的技术信息宣传很难达到技术推广的理想效果,可以在农村选取科技示范户,在他们的土地中首先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其生产力,在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后,农民自然看到了农业技术带来的实惠,激发其对农业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1.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的开发,提高农业技术的水平,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升我国农业技术生产的总体实力。

2.加强技术推广团队建设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技术推广的团队建设,增加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加强技术推广人员对推广工作的重视,才能使其在推广工作中更加的认真负责,提高基层技术推广的效果。

3.技术推广理论要联系实际

在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推广地区的实际情况,所推广的技术是否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需要,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要在进行技术推广之前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农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及时了解,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