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统计学知识范文

基础统计学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统计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统计学知识

第1篇:基础统计学知识范文

1 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统计课本身理论性强,内容的难度大。所以课堂教学应充分使用各种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统计技能。

1.1 案例教学主要是根据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的应用、基本理论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来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路。案例的数量应有限度,质量要精,而且教师必须认真准备,提供的案例最好具有趣味性、引导性和应用性。

1.2 案例讨论式教学不同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要求学生参考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讨论,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案例讨论可以在案例教学后进行。

1.3 互问式教学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提问问题、相互进行调查;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提问和调查。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熟知知识和提高反应能力及调查能力。比如有些章节的概念多,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制题目相互提问,或教师向学生限时提问,最终评出优胜者。

1.4 模拟式教学就是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让大家处理统计问题,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充当市场当中的调查员、顾客、商场经理、采购员、企业部门经理、一般政府职员等角色来演示如何应用自己所学统计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

1.5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黑板教学相结合。这样结合教学能够使学生提高上课的效率。比如统计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做计算题,此时可通过多媒体先教学,再通过传统教学让学生到黑板板书题目答案,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

2 学生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改革

统计实验教学的开设是必要的,通过EXCEL软件、SPSS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同时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统计教学课时要进行调整。

课外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到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和到相应的校外的企业和统计部门实习来提高统计应用能力。比如组织带领和指导学生参加某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问卷调查,使学生打开眼界,从中领会了与人沟通的方法、数据汇总、数据分析、统计报告制作等过程。

3 统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科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对教师都很重要,但不能仅仅局限于试卷考试和考查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因为考核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教师对自己教学成果的检验。如果仅靠死记硬背考试过关,可没多久又忘了,根本没起到好的学习效果。所以统计课程考核可以凭学生所作的统计调查问卷质量、各项实验结果、报告的质量情况、平时课堂参与得分和讨论得分等来评价。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很受学生的欢迎。

通过统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改革,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和实际相结合,并自己设立问题,自己解决;同时教师也从中体会和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和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生就业后能较快的适应环境,能够较好得利用统计理论和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受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陈银娇.关于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若干思考.职业教育

[2] 刘太平、许青.高职高专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研究.南昌高专学报

[3] 迟艳琴.高职高专统计学课程“参与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 文潘鸿 、张小宇、赵飞.新形势下经管类专业统计课教学改革研究.教学研究

第2篇:基础统计学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本文对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进行项目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具体的应用过程、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力争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①高职统计学课程的项目教学法是指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以项目小组为单位通过自行组织或参与社会组织的方式,共同探讨,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项目课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组织实战演练,以培养高职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岗位技能的教学方法。②

1 高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1 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可是,目前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统计学知识很难完全直接运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主要原因即为传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课程枯燥,概念多、公式多、考试合格率低、统计岗位技能实践训练缺失。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在统计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不断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既具有创新观念,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由教师出问题,学生做开放式回答,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或引导学生思考的“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的“多媒体教学法”;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实施“项目实战”,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统计岗位技能的“项目教学法”。③

在这些教学法中,“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是针对消化、理解、掌握统计基本知识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但为实现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更需要应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

2 统计学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2.1 确定项目小组

统计学任课教师应组织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要求4~5人为一组,自行分工,成立组织以进行管理,并选出各小组组长。

2.2 确定实施项目目的

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项目调查。目的是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步骤。

2.3 确定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 (下转第62页)(上接第38页) 转贴于

结合第二章统计调查教学内容,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授集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确定其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具体内容包括: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可以将化妆品消费情况、图书馆使用情况、书籍购买阅读情况、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手机使用情况、环保情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等问题,确立为调查项目课题,然后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项目调查。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个别进行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授。

2.4 项目资料整理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运用统计分组等方法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5 编写项目调查报告

将统计整理后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调查报告。

2.6 检查评估完成情况

当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对自己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班内其他小组对该组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

3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在以上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以“项目实战”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完成统计调查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项目教学”成绩。由于“项目教学”成绩是统计学综合成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所以可以减轻期末考核的压力。(2)要完成调查报告,学生需要将其所需过的统计知识融会贯通,并亲自走向社会,搜集原始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巩固原来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探索寻找出新的方法,并达到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 刘雅漫.新编统计学基础[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基础统计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1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中,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重任。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核心组成部分。从理论学习的角度看,操作系统实现中所采用的思想与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从操作技能培养的角度看,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操作系统知识有益于对应用软件的理解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

与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教学存在着特殊之处:

(1) 教学目标不同。“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和结构,理解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培养其操作系统应用、维护、管理的能力,重在学习原理,掌握设计与开发技术。与之不同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操作技能训练为辅,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系统软件基础知识,结合操作训练,加深其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机理的认识,重在理解与应用。

(2) 教学对象不同。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安排较晚,原因在于前导课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周期,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等,经过前导课程学习的学生建立了支持理解操作系统知识的知识结构,较为熟悉计算机系统。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在入学之初,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对计算机的认识很多是靠经验和直观感觉获取的,与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差距。

(3) 教学条件不同。从前导内容看,“操作系统”课程的前导课程较为完善,知识结构之间的衔接更为连贯;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前导内容仅涉及计算机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等,知识点之间联系较为松散。从课时上看,“操作系统”课程课时安排充分,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能够分配给操作系统部分教学的课时相当有限,以我校为例,课堂学时仅4学时。从实验环节看,“操作系统”课程开设的多是验证性实验,与理论教学相呼应;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实验以操作训练为主,重在对操作技能的培养。

这些区别表明“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不可能采取“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要在短学时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设计更符合该课程特点的教学策略。虽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越来越多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已经摆脱了“零起点”,但是,他们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还仅限于直观认知的水平,大多并不系统和准确。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教学重在理解与应用,其内容以基本概念为主,辅以基本操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基于科学概念的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机理的正确认知。但是,根据认知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以其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学生缺乏对计算机系统准确的认知基础必然会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增加其难度,因此,根据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策略就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2基于迁移理论的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直观认识,但认知不够准确或全面的知识点,另一类是学生完全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的新知识点。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产生影响。因此,教学应尽可能的利用其原有知识、创设情境,促成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迁移理论是教学策略设计中的常用理论,它体现了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James M. Sawrey)。迁移既可以是顺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如果学生根据所学的科学概念解释了操作系统问题,或利用原有的其他领域知识获得了操作系统知识或解决了操作系统问题,这就是顺向迁移;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不严谨、不全面、不正确,不足以支持对操作系统的理解,需要通过教学,在肯定原有知识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改组或修正,这就是逆向迁移。

2.1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观念的知识点,教师应在肯定或者补充学生概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科学领域学习某一概念和原理之前,根据日常经验或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对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或不正确的看法和观念,称为前概念。前概念与错误概念不同,它可以与科学概念一致,只是缺乏严谨而科学的表述,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只要稍做引导即可;它也可以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甚至相悖,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试着去理解其合理性,进而对概念进行补充修正,实现知识的逆向迁移。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大学新生的前概念相当普遍,如表1所示:

学生持有的前概念对于科学概念的学习既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导致消极影响。利用与科学概念基本一致的前概念进行教学,教师只需对这些前概念做适当引导即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并非研究的重点。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的前概念却可能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学生的操作系统前概念大多是基于自身对计算机系统的观察和以及计算机操作经验而形成的,通过直观经验建立起的前概念通常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拥有这些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的前概念,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科学概念。

实现前概念向科学概念逆向迁移的首要条件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得学生不满意自己的观点,认识到已形成概念的不足和不合理的地方,意识到新概念对于自己的价值,从而做好将新概念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内容的心理准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操作系统教学中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设计实例或反例,或创设具体情境或背景的方法,使学生原有的操作系统观念无法解释新现象,转而接受更为合理的科学概念。

下面,以并发概念为例说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逆向迁移的方法。一般学生操作计算机时都会有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的经验,如使用QQ聊天,同时使用MP3播放器听音乐,甚至还浏览网页、处理邮件等,但不会感觉到明显延迟。教学中可以基于这些直观认识引入并发概念。但是根据现实世界的经验,学生通常会认为在同一时间内有不同程序的多条指令在计算机中执行,如果排除高级体系结构、多CPU等因素,这显然与常用微机系统存在着不一致,此时如果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CPU,即在同一时间内只可能有一个程序的一条指令能够获得执行,前概念认知就无法和实际系统相统一,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继续就该问题连续提问获取不同回答,则会进一步激化这种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思考。此时教师再适时提出正确的概念表述,科学概念就会很容易排除前概念的稳定性影响,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接受。在原有观念被修正的同时,学生对并发概念的认知也进一步深入。过程如图1所示:

2.2基于相似情境的教学策略

一般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操作系统内容比较浅显,以基本概念居多,大多可以通过日常经验或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前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但是,也有一些涉及计算机系统运行机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受实验条件所限,很难获取直接经验,加上缺乏必要的前导知识,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进行的,因此,对于这些缺乏经验和背景的知识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和背景,使其能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设计相似情境,通过相似情境向新知识点的顺向迁移实现教学。一个好的相似情境不仅易于实现向新知识点的顺向迁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以进程三种状态的转换过程为例,说明基于相似情境的教学方法。该知识点属于操作系统基本原理,难以通过操作获取直观经验,我们选择排队就诊作为相似情境来阐释进程状态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进程状态转换与排队就诊之间的概念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假设只有一个医生,一队病人)。

设计的排队就诊相似情境流程如图2(a),进程状态转换过程如图2(b)。

虽然设计的排队就诊流程与现实存在着一定差别,但是由于排队就诊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因此,学生拥有足以理解该设计流程的经验背景。依图2可知,设计的流程与进程三种状态的转换过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基于上述的概念映射关系,学生很容易实现从排队就诊流程向进程三种状态转换过程的顺向迁移,理解并接受新知识点。

3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课程,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相关知识必然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的教学历来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难点。本文根据这些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实践表明,这些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听操作系统内容枯燥、理解操作系统概念难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随着社会的进步,该课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相关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将继续。

参考文献:

第4篇:基础统计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初中;统计知识;教学探索

作为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知识,统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初中统计知识是建立在小学阶段对统计有初步接触的基础上的,因此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加上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可能对统计,尤其是统计结果的表示方法――统计图有一定的直接感知,如不同场合的柱状、饼状统计图等. 根据笔者的简单调查,学生在书籍、超市、电视、网络等场合,均有接触统计图的机会,这些生活中的接触可以奠定良好的感知基础,而且初中学生的感知水平远远超过小学阶段,因此到了实际学习中,这些感知结果可以更好地为统计知识的学习提供服务. 因此,结合统计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我们可以以统计图为核心,来开展初中数学统计知识的教学. 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统计图的学习情况分析

从统计图在统计知识中的地位来看,一般认为其是人们根据统计的数据,选择不同的几何图形来直观表示统计结果的方式. 因为统计图直观且生动形象,因此借助它可以实现复杂结果简单化、抽象数字形象化的目的,从而给人们的决策带来更直接的支持. 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特点,统计图作为一个分析工具,才被引入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统计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因为学生自身的原因而形成学习障碍. 这种所谓的“自身原因”主要是由于统计研究的直接对象是数据,而且是大量的看起来与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数据,这与一般情况下数学学习的研究对象是不一样的,因此很多时候笔者都感觉到学生在面对统计知识的学习时,总好像是在学习新的知识一样. 于是就出现了第二个值得研究的对象,即在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

根据上面的分析,当研究对象由简单数据转变为大量复杂的数据时,这对习惯了简单数据处理和简单逻辑推理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对象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事实证明,如果在数学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变化,认为学生可以轻松自然地由简单数据向复杂数据过渡,那么就会给后面的学习埋下很深的隐患. 因此,在统计知识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桥梁,让学生顺利、迅速地适应以这些数据为研究对象的学习.

笔者经过多次实践与研究,发现大体的解决思路有两个:一是通过外部兴趣的调动,让学生对统计知识产生兴趣. 关于这一点并不是很难,我们可以举一些数据影响决策的事例,如科学实验中要采集大量的数据,考试分析时也要统计一个班或一个年级的成绩数据,然后才能得出结论或作出判断. 二是通过内部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对数据及其处理产生兴趣.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数据产生的过程. 这也就是说在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多让学生自己去得到一些数据,而非全由教师提供采样数据. 这样由于学生的亲身参与,他们对数据也就没有了陌生感. 笔者曾经让学生找到一个学年的数学测试成绩,当学生发现平常一个个不起眼的成绩汇集在一起,成为一个可以统计的数据时,那种感受是教师直接提供数据所无法比拟的.

总的来说,笔者以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两个策略都是有效的. 如果说非要分出优劣的话,那么笔者认为前者(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所需要的时间可能短一些,而后者虽然见效慢却能培养长期兴趣. 笔者在近年的研究中,采取了后者这一策略.

统计图是怎样出来的?

统计图是怎么出来的?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应当成为统计知识学习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因为如果直接研究数据,并且试图从数据的分析中能够看出规律,这是专业数学研究者做的事情,学生肯定提不起兴趣. 学生感兴趣的是那些“很好看”的图是从哪里来的,这才是他们的兴趣点. 在这个知识的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我们必须时刻记住的话.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时刻以此问题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导向,以让它成为统计知识教学的主要线索之一. 具体来说,包括如下思路:

第一个思路,从生活中寻找统计图原型. 统计图原本是由数据生成的,但若直接研究数据,却并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实际教学的顺序并不一定要照搬统计图生成的顺序. 于是笔者设计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寻找统计图. 笔者的实践表明,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统计图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可以积累基本的兴趣. 例如班上有学生找到了某年十二个月的平均温度图(折线图,具体略,下同),有一位家长在超市做管理工作的学生找到了某商品的每月销售量图(柱形图),还有一位学生自己到网上找了一个世界各大洲的人口分布图(饼状图). 这些图呈现出来时看似比较自然,可事实上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却需要用自己的经验与理解,去辨别、比较并选择出自己最想要的图形,因而是一个宝贵的课前经验积累过程.

第二个思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加深对这些统计图的理解. 根据这一知识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统计图的一些特点,那这个特点是由教师来讲授,还是让学生来自主发现,就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选择问题. 笔者尝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交流中交换各自对统计图特点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拨提升. 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是有效的,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生成了许多可贵的认识. 例如对各种类型的统计图的认识,在意比较柱形的高度、饼状的面积等. 在学生认识了统计图的特点之后,笔者还设计了一个活动:给学生提供一组虚拟的考试成绩,让他们去生成一个统计图. 这个活动可以配合信息技术课在机房中完成,已经经历了理论思考的学生对这一实践是有着强烈的企盼的,只要我们利用EXCEL等工具,就可以帮助学生生成他们需要的统计图.

第三个思路,通过对统计图的研究进行模拟决策. 统计图在生活中本身就具有决策作用,那将这一过程移植到课堂上来,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强生活与数学具有密切关系的认识. 这个思路变成现实的方法很简单,例如我们可以提供不同材料的污染指数,让学生去判断生活中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提供不同年龄阶段的近视率统计图,让学生注意学习中的卫生习惯;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比如让班上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统计好数据后生成统计图,以便能从图上一眼看出班上同学对颜色的喜好……这些都是统计图与生活的良好联系点. 多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例子,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统计意识.

统计图教学的注意点及思考

作为一个看起来不是很主流的知识点而言,如果我们只将目光注意在应试上面,我们就很难发现这一知识点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 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观点也能证明这一点,因为在不同的场合我们经常看到有数学教师议论统计教学,认为这一知识点离学生很远,用不着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 显然,这是在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教学应当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特性.

因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度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将统计知识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仅仅因为其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吗?显然不是,除了课程标准及相关解读提出的原因之外. 在笔者看来,这还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与数据有关,数学本身也已经超越了利用运算规则进行运算的水平,在社会发展与科学研究当中,很多时候数学都是决策与判断的依据,而要从一大堆数据中看出规律,是绝对离不开统计的. 而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看,统计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利用数学思维来加工数据,这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情感的培养而言,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第5篇:基础统计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 统计学原理 教学模式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我们已经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这种转变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手机、电脑、网络、多媒体等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包括课堂教学也深受其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正接受新的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对新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一、信息化时代统计学教学模式面临的新变化

信息化带给我们的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带给教学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远,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1.学生从“课堂”学到从“网络”学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在传授知识方面唱主角,最有效率的传授知识的场所只能是课堂。而在信息化时代,教室并不是唯一的课堂,学生除了在教室里可以学到老师亲自面授的知识外,还可以在网络课堂里学到丰富的知识。老师也可以录制讲课视频,学生可以把讲课视频带回家,随时可点开讲课视频观看学习。这种视频课堂隐形于电脑,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隐形课堂。学生学知识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把课堂带在身边。这种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与途径,学生学习知识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同时也直接导致教师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降为辅导作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成为了“导学者”、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统计计算过程的演算,统计学公式的推导,单纯依赖网络课堂学生可能还是没办法学懂,还得在教室里通过老师的现场教学把它们讲清楚。

2.教师从依赖“黑板粉笔”到依赖“多媒体”的转变

三尺讲台,一支粉笔,这是几十年来教师形象的写照。老师就是靠这些道具书写人生。老师传授的知识在粉笔尖上流淌。黑板和粉笔是老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具。确实,老师书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跟随教学思路而书写,有感而发,有思即写,随想随写,传授知识的灵活性强,学生的记忆更深刻。黑板上板书的粉笔字信息量有限,且老师书写粉笔字很辛苦,一节课下来,老师常常是衣上一层灰,身上一身汗。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粉笔变成了电子笔,黑板变成了投影仪,黑板上的粉笔字改为了PPT播放。新型的教学工具带来了新型教学方式的改变。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传播的知识,不仅内容全面、丰富,字迹清晰、图像逼真,而且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多媒体教学能从很大程度上减轻老师书写粉笔字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老师分析讲解的时间。统计学计算部分的内容用多媒体教学,老师可以省去很多抄写繁琐数据的时间,多补充讲解一些内容,但其统计计算过程依靠PPT播放还是有它的局限性。

3.课堂教学从“填鸭式教学”到“师生互动”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严肃讲课,学生认真听讲,为了保证课堂高效,老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的时间就很少。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学生不懂的问题,无法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来解决。而在信息化时代,有了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帮助,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腾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和答疑。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空间、手机短信、微信、QQ邮箱、QQ群在课外和学生互动交流,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不需要定点上课,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参与班级学习,与老师互动,与学生交流。多样化的交流互动渠道延伸了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统计学教学

目前,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内涵理解存在误区、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脱节等,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统计思维的素养不高和统计思维能力受到抑制。这主要是因为统计学原理课程概念多,原理的理解比较抽象,计算指标繁琐,学生感觉学起来很费劲,因此学习兴趣不大。同时,与老师教学方法不得当有很大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找准教学模式。

1.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统计教学中主要以教案、粉笔、黑板作为教学手段,较少使用多媒体,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信息的量受到限制。由于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赶不上时代的潮流,学生听课乏味,即使通过点名、提问、作业等方式督促学生认真上课,也难以保证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很多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替代传统的板书式教学,但只是换汤不换药,信息量是增大了,但统计软件的教学并不受重视,学生利用电脑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没有明显提高。教师的授课过程应尽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的作业,要尽量选用针对性较强的案例。个别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练习,如有可能,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前沿阵地,统计学知识的传授主要依靠这一教学模式来完成。事实上,课堂授课也是最传统、最基本的教学模式。统计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好了之后就可以灵活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践问题。因此,统计学教学应当要更多地渗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的统计学知识更牢靠。

教师在课堂现场教学之余,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开展一些统计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最终通过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促使学生真正掌握了统计知识。

3.“讲学”与“导学”相结合

统计学中很大部分的知识原理和公式推导还是要靠老师仔细讲解,学生才能理解透彻。“讲学”是传授统计学知识的主要手段。传统的做法是:知识是“讲”出来的。教得好的老师自然也是会“讲”课的老师。但在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铺天盖地,学生会“看”、勤“搜”,一样可以学懂很多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学习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宽。老师在把主要知识点讲解完后,接下来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观看网络课程资源、组织课堂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先“讲”再“导”,或边“讲”边“导”,“讲”“导”结合,充分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第6篇:基础统计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时机;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预后;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8-0158-03

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起病急,死亡率高,预后较差,严重威胁人类生命[1]。目前,HICH手术治疗已相当普遍,但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无定论[2]。有报道认为,早期手术可逆转血肿周围濒临坏死的脑组织,改善预后[3];但脑出血6 h内血肿多不稳定,过早手术可能会增加再出血几率[4];而过晚手术又会错过最佳手术时机,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损伤[5]。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HICH的经典有效术式,能彻底清除血肿,止血容易,尤其适合于出血量60 mL以上、病情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的患者[6]。本文通过对我院近两年来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110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时机对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影响,以期为HICH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的HICH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7];②符合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标准[8];③年龄40~80岁。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心、肝、肾、脑干功能衰竭;②颅内及全身感染或有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干出血及血肿累及脑干的患者。共纳入110例患者,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将发病6 h内手术的患者设为超早期手术组(52例),将发病6~24 h手术的患者设为早期组(58例)。其中,男69例,女41例,年龄41~79 岁,平均63.5岁,其中41~50岁15例,51~60岁42例,61~70岁40例,71~80岁13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1例,中学(含中专)62例,大学及以上27例。经济状况:23例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 000元,37例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之间,21例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 000~5 000元之间,20例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 000~8 000元之间,9例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8 000元。婚姻状况:已婚88例,未婚3例,离异或丧偶19例。入院时格拉斯哥(GCS)评分≥ 6 分;出血量60~92 mL,平均(69.8±12.4)mL。出血部位:皮层下19例,壳核55例,丘脑22例,小脑出血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婚姻原因、入院时GCS 评分、出血量及手术方式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切口中心点选在最小接近颅骨距离和最大出血面积的CT层面,行前弧形切口或者是马蹄形切口,开骨瓣大小约为6 cm×6 cm,按常规术式完成手术。若出血量多,则给予电凝处理,或者行骨瓣减压。如患者出现颅内压过高则给予颞浅筋膜修补硬脑膜减张缝合,弃骨瓣减压。

1.3 评价指标

1.3.1 预后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时的再出血率;对两组患者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时的死亡率及GOS预后评分良好率。再出血判定标准:所有病例均于手术后24 h、3 d复查头颅CT,凡CT复查发现血肿较上一次体积增大33%时,即判断为再出血[9]。GOS预后评分优良率采用GOS量表进行评价[9]:优5分,恢复良好,能正常生活,无神经功能障碍;良4分,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但生活能自理;中3分,重度病残,意识清楚,生活不能自理;植物生存2分;死亡1分;优良率指随访时患者GOS量表评分达4分和5分的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1.3.2 生存质量 生存质量采用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WHOQOL-BREF):内容包含生理、心理、社会、环境4个领域26个条目,按程度从低到高计1~5分,生存质量总分为以上26个条目分值之和,分数越高,表示总体生存质量越好。该量表符合中国文化,研究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的区分效度和结构效度[10]。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应用SPSS 13.0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预后

超早期组患者术后3 d再出血率为7.69%,与早期组相当(8.62%);随访3个月,超早期组患者的死亡率(9.62%)显著低于早期组(17.24%),同时,其GOS预后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早期组(均P < 0.01)。见表1。

2.2生存质量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随访3个月后,超早期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早期组(P < 0.01)。见表2。

3 讨论

手术治疗是提高HICH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无定论[2]。HICH患者出血后长时间的持续状态会造成严重的脑损伤[11],一般认为, 出血24 h后会有部分脑细胞进入程序性细胞凋亡或者细胞坏死状态,故对手术时机的把握应该控制在24 h内[12]。部分学者主张在出血0~6 h内即可对患者采取超早期手术,然而有研究认为脑出血6 h内血肿多不稳定,过早手术可能会增加再出血几率[4]。因此, 选择一个既能减少脑细胞坏死又能控制再出血并发症的手术时机对提高HICH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结合我科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HICH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应控制在出血后24 h内,以此我们划分为两组,将发病6 h内手术的患者设为超早期组,将发病6~24 h内手术的患者设为早期组,探讨手术时机对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影响,为HICH 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手术后3 d再出血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超早期组患者术后3 d再出血率为7.69%,与早期组相当(8.62%)。有研究认为脑出血6 h内血肿多不稳定,过早手术可能会增加再出血几率[4]。但我们的治疗体会是平稳降压、控制患者躁动、控制初次血肿的引流量和引流速度等可减少或避免继续出血的发生。对于凝血因子减少的患者,可在术前加用Vit K静滴,局部使用立止血等药物。我们在患者围手术期注意了以上问题,结果表明超早期患者的再出血率与早期组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制定完善的应对HICH患者的再出血措施,是可以减少或避免HICH患者术后继续出血的危险,进而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的临床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超早期组患者死亡5例(9.62%), 早期组患者死亡10例(17.2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出血后0~6 h内进行超早期手术可有效降低HICH患者的死亡率。施行超早期手术有助于改善脑灌注、减轻脑水肿、提高生存率[13]。由表1还可以看出,随访3个月,超早期组患者的GOS预后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早期组,这说明超早期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要好于早期组。有研究认为[14,15],HICH患者的出血多在2 h内停止,血肿不再增大,血肿清除越早其继发损害就越小,功能恢复也相应越好,对条件适合的HICH患者行超早期手术,在脑实质形成不可逆损害之前将血肿清除,进而打断恶性循环链,可使脑实质损害降低至最低程度,这样的抢救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及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择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WHOQOL-BREF)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得分越低代表生存质量越差。由表2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入院时的生存质量分别为(40.50±5.05)、(39.86±6.1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得分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HICH患者的生存质量处于很低的水平。对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超早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早期组,且比入院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超早期对HICH患者进行必要的手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的基础研究证实[16,17],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在血肿发生6 h开始坏死,进而引起周围脑水肿;同时患者出血后20~30 min形成血肿,出血多在2 h内停止,血肿不再增大,以上病理生理发展情况为超早期手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划分了时间界限。

综上所述,超早期手术治疗HICH患者具有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也证实,对于需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发病6 h内行超早期手术可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因此,急诊抢救期间应及时、正确地判断、评估和分类,对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尽早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毅,渠翔. 超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研究[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1,30(2):187- 188.

[2] 张毅,陈红伟,吴茂春,等. CT定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时机的选择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9):526- 528.

[3] Zia E,Hedblad B,Pessah-Rasmussen H,et al. Blood pressure in relation to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ypertensive hemorrhage:debated nomenclature is still relevant [J]. Stroke,2007,38(10):2681-2685.

[4] 靳栋梁. 不同时机行微创穿刺引流治疗基底节区HICH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0):114- 115.

[5] Kanno T, Nagata T, Nonomura K, et al. New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Stroke,1993,24(1):107-108.

[6] 赵德强,潘速跃,陈建辉.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再出血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09,29(1):5-8.

[7] 梁柱楼,陈学华,胡振华,等.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照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0):41- 43.

[8] Confortini M, Bulgaresi P, Cariaggi M, et al. Conventional and liquid based cytology pap semears; preliminary result in the screening program of Florence[J]. Tumori,2002,88(3): 288.

[9] Shang E,Geiger N,Sturm JW,et al. Pump-assisted enteral nutrition can prevent aspiration in bedridden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atients[J]. 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04,28(3):180-183.

[10] 郝元涛,方积乾.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 BRIEF)[J]. 中国行为科学,2001,10(2):67-69.

[11] 麦晓,欧海荣,覃木秀,等. 不同手术时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4-15.

[12] 蒙象红. 不同手术时机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60- 161.

[13] 李晓明. 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和小骨窗微创开颅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2,29(9):40- 41.

[14] 吴云龙.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23-25.

[15] 贾北平.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时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J]. 西南军医, 2008,10(1):15-17.

[16] 冯卫东,梁景利,吕云峰,等.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J]. 中国医药导报,2012,28(9):54-55.

第7篇:基础统计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教育改革;传统教学;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1.2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111-01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这是教育事业面向充满挑战的二十一世纪所必须进行的一场深刻革命。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在传承旧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又勇敢地创新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群言堂”

以前那种命令、威胁与惩罚的“控制型”师生关系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急切欲望,妨碍了学生主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发挥。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交融的协力合作的“群言堂”式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的观念,大胆地张扬个性,开口畅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学法中,我积极尝试,从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得到了身心的解放。在与同事进行的阶段总结中,都感觉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更是出乎意料。而老师自身虽然相对减轻了以前的满堂灌,但教学压力更大了,因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要问的问题更广了、更深了,必然让老师有种紧迫感。

这种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何乐而不为?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英语是一种语言,它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教学过程中,我既紧紧围绕教材,又因势利导,把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变换为学生想说的话。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探究学习的渴望。像这样把教材内容生活化,语言教学实际更生动化,才能使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实物道具以及自己或者发动学生制作的简易教具,比如简易钟表、玩具火车和自行车,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的稍带稚嫩甚至幽默风趣的简笔画等。比如可把教室看做一个小区,或者一座街道纵横交错的城市,或是一个图书馆、一个厨房、一处繁华的集贸市场等。因此,我试着打破了教材的束缚,灵活主动地设计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生活气息,引导学生设想在车上、街上等处,以生活化的方式,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我也发现那些学习困难学生有时候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我会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比如在一些注重词汇、时态结构、简单的各种词汇的变形规则等,把机会更多地留给这些学生,这样时时打气,适时鼓励,能让他们一直拥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事实证明,有很多学生最后后来居上,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不管对老师还是学生本身,都是一份不小的收获。

三、作业布置开放化

要大胆突破以前布置作业从量上的简单要求,作业形式不拘一格,根据每个单元的侧重点不同,如侧重时态句型的单元,就从时态结构、意义、动词(现在或过去)分词的变形规则等方面进行作业布置,确保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和实效性。如口语训练就有看图说话、即兴演讲、概括大意、复述课文等。作业的评语也要克服单纯的智力导向,以鼓励为主,注意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倾向,激发每个学生的上进心,调动其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尊重个体差异,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使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目标。比如:“Work hard next time!”“Happy every day!”“Believe yourself!”“Congratulation to you!”“Not give up forever!”“Happy Birthday to you today!”我班有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差,作业大都敷衍了事,因此让我很伤脑筋。但是,我发现他十分善于角色表演,当然是很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即便如此,也难能可贵。在课堂上,我时常夸他学习很积极,并且很有表演才能。此后,他自我表现的欲望更加强烈,由此,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他的英语成绩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四、阶段复习竞赛化

第8篇:基础统计学知识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三角切除术或宫体三角并宫颈筋膜内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子宫良性病变病人115例,根据术中情况及病人意愿分成两组。研究组65例,行新式子宫切除术:切除子宫病变部分,不切断子宫动静脉血管,成形新的“小子宫”,维持原有的卵巢血供和盆腔结构;对照组50例,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观察并比较每组病人术后的临床症状,术前术后性激素、血脂改变情况。结果 研究组97%的病人手术前后体内性激素及血脂无明显变化,93%的病人无卵巢功能减退症状,病人术后感觉良好;对照组58%的病人于术后1 周~ 2年内有不同程度的卵巢功能减退症状,术后2年内38%的病人出现性激素、14%的病人出现血脂异常。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4.67~37.12,P

[关键词] 子宫切除术;性激素类;血脂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artial triangular hysterectomy. MethodsPatients with be-nign lesions of uterus, 115 cases, were p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65 cases): underwent a new-style partial hysterectomy, the uterine vessels were completed reserved, a new “small uterus” rebuilt, without destroying pelvic structure or interrupting the ovarian blood supply; for the control group (50),a traditional hysterectomy was done. The changes in levels of hormones and lipid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both procedures.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63 patients (97%) had no changes in the levels of hormones or lipids after the surgery, and 60 (93%) had no decrease in ovarian function. However, in the control group, 29 patients (59%) showed a decrease in ovary function from one week up to two years after the surgery. In addition, two years af-ter the operation, 19 patients still had abnormal hormone levels and seven had abnormal lipid leve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χ2 =4.67-37.12,P

[KEY WORDS]hysterectomy; sex hormones; lipids

迄今为止,子宫切除术仍是治疗子宫良性疾病的主要手段。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和医生手术水平的提高,子宫切除术式也在向着更有利于病人术后康复的方向发展。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我院自1996年10月开始,对有手术指征,年龄相对年轻病人的子宫切除术式进行了改进―― ―行子宫三角或宫体三角并宫颈筋膜内切除术(新式子宫切除术)。通过临床观察,效果良好,至今无1例病人因复发而二次开腹。本文观察并比较了新式子宫切除术与传统术式病人手术前后性激素及血脂的变化,进一步探讨新式子宫切除术的优点及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1年1~11月因子宫良性疾病需手术治疗的病人115例,年龄33~45岁,平均41.26岁。根据术中情况、结合病人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其中行新式子宫切除术(研究组)65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对照组)50例。术后病理结果:子宫肌瘤62例,子宫腺肌症31例,子宫肌瘤并发腺肌症22例。两组病人年龄、身体一般情况、病种分布、术后病理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手术前后均未服用性激素和影响血脂的药物。

1.2 手术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完善各项术前准备。 根据术中子宫肌瘤生长部位、子宫腺肌症子宫破坏程度、宫颈情况,再结合病人意愿,行子宫三角切除术(宫颈正常者)或宫体三角并宫颈筋膜内切除术(宫颈有明显病变者)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子宫破坏严重,子宫侧壁难以余留者)。子宫三角切除术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同常规操作;宫体三角并宫颈筋膜内切除术手术操作要点:①娩出宫体至腹壁外,②剪开膀胱腹膜反折,下推膀胱,③于两侧阔韧带打洞,用止血带平子宫内口水平阻断子宫动、静脉血流,④宫体注射缩宫素20 U,⑤倒三角形切除子宫中央部分至子宫内口水平,余留两侧宫壁切面以7号丝线“8”字缝合止血,⑥松开止血带,继续向下至子宫颈外口水平行筋膜内宫颈管切除(注意:宫颈筋膜留3~5 mm厚);⑦0号Dexon线缝合宫颈外口,关闭宫颈鞘膜腔后再对应贯穿缝合余留两侧浆肌层宫壁,成形“小子宫”。

1.3 研究方法 两组病人均于术前、术后6个月、1年、2年取静脉血进行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 )和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ApoA-1)、载脂蛋白B(ApoB)水平测定,同时观察更年期症状出现的时间,并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比较 研究组65例1年内无一例病人出现卵巢功能减退症状,术后2年随访时,有4例(7%)病人出现潮热、出汗、失眠等更年期症状。对照组病人2例于术后6 d,1例于术后40 d,13例(26%)于术后6个月内,16例(32%)1年内,29例(58%)2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 4.67~ 37.12,P

2.2 两组病人手术前后性激素检测结果比较 对照组病人术后1年8例(16%)、2年19例(38%)LH、FSH水平升高、E2 水平下降;病人手术前后FSH、LH、E2 差异有显著性( t=2.93~3.31,P 0.05)。见表1。

2.3 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血脂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病人术后1年内血脂均未出现异常,术后2年观察组有7例(14%)、研究组2例(3%)病人 TG、LDL、AopB升高,余各项指标无异常变化。对照组TG、LDL、AopB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2.18~2.31,P 0.05)。见表2。

表1 两组病人手术前后性激素检测结果比较(略)

与手术前比较,*t=2.93~3.31,P

表2 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血脂检测结果比较(略)

与手术前比较, * t=2.18~2.31,P

3 讨论

多数研究认为,单纯子宫切除无损于妇女的健康,保留的卵巢在术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具有正常的分泌功能。所以,对于更年期妇女因妇科良性疾病施行子宫切除术时,主张尽量保留正常的卵巢组织。但近代研究认为,子宫切除术后保存的卵巢容易发生功能早衰,不能行使其正常的功能。SID-DLE等[1]报道,子宫切除病人卵巢衰竭的年龄显著低于自然绝经者,且证明术后2年衰竭发生率为34%,4年增至54%,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卵巢功能早衰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其原因是:子宫切除术切断了来自子宫动、静脉的卵巢支;或保留的卵巢发生扭曲、粘连,使卵巢血供减少,引起卵泡退化,激素产生减少或失调,导致卵巢功能衰竭,产生类似更年期障碍症状。除血流因素影响外,还认为子宫不仅是激素的靶器官,而本身也产生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和激素。已知卵巢的雌、孕激素通过受体起作用,子宫内膜中含有丰富的受体参与内分泌调节。一旦子宫切除,子宫中的受体消失,扰乱了受体的作用周期及平衡的激素受体关系,出现卵巢功能早衰症状,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相对传统子宫全切术而言, 由于保留了宫颈,不切断子宫周围的主、骶韧带,盆底结构得到了加强,保持了阴道的完整性,能部分提高手术妇女的生活质量,但对于卵巢的处理方式仍同传统术式。本文结果表明,45岁以前妇女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术后2年内50%以上的病人出现更年期症状;38%的病人出现FSH、LH升高,E2 水平低下;在临床随访中发现部分病人阴道黏膜萎缩、点状出血,类似老年性阴道炎的改变,阴道涂片显示雌激素水平低。而研究组由于保留了子宫两侧部分浆肌层宫壁,故术中不需切断子宫动、静脉血管,不切断卵巢固有韧带及周围血管,保留了子宫、输卵管、卵巢间的血管网的完整性,从而维持了卵巢原有的血运[3];加之新成形的“小子宫”使卵巢在盆腔中仍处于生理位置,避免了因脱垂、粘连而发生的残余卵巢综合征。另外,有些行子宫三角切除术病人余留了部分子宫内膜,术后可有周期性少量月经来潮,病人感觉满意,明显减轻了手术对心理的干扰。从理论上讲,新式子宫切除术由于维持了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完整性,保持了平衡的激素受体关系,从而能使手术妇女的正常内分泌功能得以维持[4]。因此,可以解释为什么新式子宫切除术对卵巢功能几乎无影响。临床观察还显示,传统术式子宫切除一定时间后,伴随卵巢功能缺失症状的出现和性激素的改变,有些病人出现血脂异常。本文少数病人(14%)出现TG、LDL、ApoB升高。已有研究显示,性激素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雌激素可使血浆TC和LDL水平下降;而使具有抗动脉硬化、抗冠心病作用的血浆HDL水平升高。但血浆T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以雌激素依赖的方式增加,高脂血症病人应慎用雌激素。雌激素可通过两个环节影响血脂的代谢:①刺激肝脏内胆固醇代谢酶的合成,改善血脂成分;②当体内雌激素下降时,卵巢对下丘脑的雌激素负反馈作用削弱,引起体内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在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的同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也增加,这样肾上腺皮质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亢进,引起体内胆固醇水平升高[5]。本文结果表明,传统术式的子宫切除术后一部分病人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血脂代谢紊乱,说明两者关系密切;但出现血脂异常的只是一部分病人,大部分病人术后 2年内未发现明显异常,考虑可能原因为:影响脂质代谢的因素相当复杂,除雌激素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另外,本组病人相对年轻,是否术后短时间由体内其他方面代偿,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据报道,每年因疾病而行子宫手术的妇女有数量增加和年轻化的趋势。虽然在传统子宫切除术的基础上演变了多种手术方式,但大多数妇女接受的仍是传统术式。手术后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不同程度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因此,妇产科医生对子宫切除应持慎重态度。对有手术指征的病人应结合其具体情况及意愿制定最有利于病人的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根据我们7年的临床观察,50%以上的子宫肌瘤和腺肌症可以用新术式完成,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在术中发现有子宫腺肌症病变的子宫,两侧壁组织往往很正常,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对患有子宫良性病变、有手术指征但不宜保留完整子宫的40岁左右妇女,可考虑行子宫三角切除术(宫颈正常)或宫体三角并宫颈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宫颈慢性病变),也即形成“小子宫”手术。该术式能维持原有卵巢功能及盆腔正常解剖结构,符合现代外科“最大限度去除肿瘤、最大限度保留器官功能”的理念,使病人的损伤降到了最低的程度。同时临床随访还发现,该术式能满足现代妇女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明显提高了受术妇女的生活质量。更远期的效果有待于我们继续追踪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 SIDDLE N, SARREL P, WHITEHEAD H. The effect of hysterectomy on the age at ovarian failure:identifications of re-view[J] . Fertil Sterl, 1987,47(2):79.

[2] 金丽萍,朱荫芝,胡绥芳.绝经前子宫切除卵巢缺失现象与冠心病的危险[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1):51.

[3] OLDENHAVE A, JASJMANN J B, EVERAERDE T H, et al. Hysterectonized woman with ovarian conservation report more severe climacteric complaints that do normal limacteric woman of similar age[J]. Am Obstet Gynecol, 1993,168:765.

第9篇:基础统计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钻孔引流术; 保守治疗;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9-0017-03

Cur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Therapies on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onic Cerebral Hemorrhage with 20-40 ml of Bleeding Amount/HUANG Dao-hua.//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29):17-19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cur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therapies on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onic hematoma with 20-40ml of bleeding amount.Method:From January 2015 to August 2015,73 cases with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onic hematoma wh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patients were distribut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operation method,the surgery group and the conserative group.Patients in the surger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epanation and drainage therapy,while patients in the conserativ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servative therapy,hematoma absorption period and recovery condition after treated for 6 months were observed(GOS rating method was used for evaluation),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Hematoma absorption period of the patients in the surgery group was (3.3±0.5)d,31 cases(76.5%) were recovered well after treated for 6 months,however,hematoma absorption period of the patients in the conserative group was (21.5±1.4)d,12 cases(37.5%) were recovered well after treated for 6 months,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Key words】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Trepanation and drainage therapy; Conservative treatment; Curative effect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ong County in Chongqing City,Chongqing 4043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29.008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由长期高血压引起颅内血管受损,突然血压升高引起血管破裂的一种颅内自发血管疾病,是最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在神经外科较为常见[1]。其致死率较高,且患者逐渐年轻化,严重危害国民健康[2]。目前临床治疗本病多采用钻孔引流或保守治疗等方式。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3例20~40 ml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比较手术及保守治疗的疗效,以期确定较好的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8月收治的73例经头部CT确诊并计算出血量为20~40 ml的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与保守组,其中手术组41例,男26例,

女15例,患者年龄34~78岁,平均(55.3±12.4)岁;保守组32例,男20例,女12例,患者年龄36~80岁,平均(56.2±10.6)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既往患有高血压病多年,经头部CT诊断符合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患者;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科治疗并行钻孔引流术或保守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完整;出院6个月内曾来门诊复查或可电话随访。

1.3 排除标准

患者发病24 h后才来医院诊治者;经头部CT扫描出血量及出血部位不符合者;经其他手术治疗者;病历资料不完整,或6个月内失访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手术组 手术组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采取早期手术(发病6~24 h)方式。术前经CT扫描,确定病灶及选择穿刺点,根据病灶、颅骨内板及头皮的距离调整钻头及穿刺软管的长度。穿刺点选择血肿量大且离颅骨最近的区域,避开脑部功能区及重要血管。术前患者取仰卧位固定头部,用染料标记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单后使用1%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对穿刺点周围进行麻醉,使用颅骨钻破皮后垂直骨面快速钻透颅骨的内外板及硬脑膜后出钻,将穿刺软管经穿刺道深入血肿,使用20 ml注射器经软管抽吸,当可见暗红或黑色血性液体流出时则确定软管已在血肿腔内。按计算好的长度调整软管并固定,使用20 ml注射器抽吸出预计的出血量的一半。移除注射器并连接引流装置,缝合头皮,术毕。术后患者采取头低位以便引流。术后8 h后予20 000 U尿激酶加入3 ml生理盐水中注入血肿腔,并夹闭引流管4 h,每12小时重复一次。术后置管3~5 d,当引流液颜色明显变淡、量少,注射尿激酶后无暗红色血块流出,复查头部CT示血肿基本清除后拔管。

1.4.2 保守组 保守组患者采用卧床、吸氧、镇静、脱水等保守措施,静脉滴注甘露醇、甘油果糖或速尿等药物使组织脱水,降低颅内压。并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采取降压治疗,预防并发症。

1.5 疗效评估方法

患者疗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进行评估。具体如下,5分:恢复(虽然有轻度缺陷,但恢复了良好的正常生活);4分:轻度残疾(虽有残疾,但可独立生活并在保护下还可工作);3分:重度残疾(残疾,意识清醒,日常生活需他人照料);2分:植物生存(仅存在如眨眼、吞咽等最小的生理反射功能);1分:死亡。本研究中患者6个月随访得分高于3分者为恢复良好,3分或低于3分者为恢复较差。

1.6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因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手术组4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均未再发出血。术后1周内血肿全部吸收者38例,两周内全部吸收者3例。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结果:5分18例,4分13例,3分9例,2分1例。保守组32例患者中,两周内血肿吸收者3例,1个月内吸收者29例,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结果:5分2例,4分10例,3分15例,2分3例。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发现,手术组患者在血肿吸收时间及6个月恢复情况方面均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患者未受外伤而出现脑实质出血的一种疾病,相关资料显示,在全部急性脑血管病中脑出血占30%左右,是死亡率最高的脑血管病。目前,其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其病因多由各种因素颅内血管变性,在诱因影响下,颅内压突然升高,变性的血管壁不能适应血压变化,导致破裂出血。其病因超过八成均为高血压。其临床症状因出血部位、基础疾病和出血量不同而有差异。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通常为急性突发,病程较短,发展迅速,且预后较差,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因此及时发现、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本病的治疗及恢复尤为重要[3]。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手段,手术治疗分为开颅手术及微创手术两类。开颅手术的优点是减压效果好、术中可彻底止血,缺点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适用于出血量大、血肿占位及脑组织压迫严重、患者意识状态差的病例。目前微创手术主要有小骨窗清除术、微创碎吸术、CT定位下的钻孔引流术和神经内镜技术等方法,可减少术中对脑组织的损伤,适用于出血量较少,对周围组织影响较小的病例,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风险较小的优点,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由于微创技术不能使术者在直视下完成手术,因此术中止血方面存在不足。根据患者病情、出血量选择不同手术方式非常重要[4]。

保守治疗则通常采取使患者静卧、吸氧及药物脱水的方法,以期血肿自行吸收。在治疗HICH时,控制患者的血压尤为重要,较高的血压一方面会导致继续出血可能,另一方面也增加再次出血风险,因此要注意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饮食清淡,同时合理利用降血压药物控制血压。在使用降压药物时应注意:出血早期因颅内压升高,因此血压多有升高,但此时稍高的血压可保证脑部的血流量及灌注压,因此在此期血压的控制要格外注意。目前对于本病尚无控制血压的统一标准,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出血量和基础血压等情况综合考虑。根据笔者经验,血压应控制在患者的基础血压增加20 mm Hg左右为宜,超过该值或高于180/110 mm Hg时应使用药物降压。颅内压过高是导致本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降压是治疗的重点,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甘露醇、甘油果糖和呋塞米等利尿脱水剂来改善脑水肿。其中甘露醇和呋塞米的脱水作用较强,病情需要时可以两者合用,甘油果糖作用较温和,肾脏损伤小,是肾功不全者的首选药物。在使用利尿脱水剂时应注意,大量快速地利尿易破坏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因此在用药时应注意及时化验。脑出血通常引起神经组织的损伤,多源于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增加,因此合理使用阿片受体拮抗剂可有效保护神经细胞,另外采用神经节苷脂等神经营养物质也可有效保护神经组织[5]。

脑出血采取保守治疗时,应使患者严格卧床2周~1个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予相应治疗:出现发热者应予物理方法或药物降温,脑组织缺氧是应给予氧气吸入,患者有躁狂时应给予镇静药以防止再发出血,呼吸不畅的患者应给予气管插管,不能自主进食者应给予鼻饲,同时还要考虑患者长期卧床诱发的肺炎、便秘等并发症的治疗[6]。

本研究所选取的患者均为高血压引起,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出血量为20~40 ml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截取2015年1-8月这8个月中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科就诊的符合要求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治疗、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本病疗效的差异。比较发现,采用钻孔引流术可使血肿(3.3±0.5)d吸收,吸收时间与出血量无明显相关性,与其他因素也无相关性。术后6个月后恢复良好者31例,占76.5%,而使用保守治疗则为(21.5±1.4)d,吸收时间与出血量呈正相关性,与其他因素关系不明显。治疗6个月后恢复良好者12例,占37.5%。因此可以判断钻孔引流术治疗出血量在20~40 ml的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疗效显著,能明显减少血肿吸收时间和改善患者预后。分析钻孔引流术疗效较好的原因,一方面经手术抽吸后,血肿大部分及时清除,较早地减少了血肿对脑实质的压迫,减轻脑水肿程度,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另一方面是术后8 h即开始使用尿激酶,促进了血肿吸收,提高了疗效。在手术成功后,还应注意尽快清除血肿,一方面可以更早地拔除引流管,减少患者伤口感染的风险,另一方面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目前术后加快血肿清除通常使用药物溶解的方式,主要是尿激酶、重组组织纤维酶原激活酶和重组链激酶等。本研究手术组患者术后置管时间为3~5 d,确定血肿清除后及时拔除引流管,全部患者未出现术后感染,且6个月随访未出现再出血,说明该术式对于20~40 ml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较好,手术较为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及术后患者痛苦小,对于症状的改善较为明显,手术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娄永利,张辉,孙红山,等.血肿穿刺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3):136-137.

[2]王继勋.复方丹参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553-4554.

[3]张腾,邹华山,陈伟强,等.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9):953-955.

[4]孙永,孙辉,姚凯华,等.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1):2534-2536.

[5]王刚,田力学,吕新兵,等.神经内镜结合小骨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9):82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