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采购管理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力公司;采购;知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88
[中图分类号]F274;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1 电力企业采购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分析
电力公司作为典型的知识型管理企业,其在采购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文档、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文在对典型企业知识管理成功经验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电力企业采购业务实际,对其知识管理现状进行调研,从而发现知识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文档没有集中统一的存储平台,文档分类方式有待完善,文档共享性有待提高,文档版本管理混乱;原始文档修改后仍有人在使用旧文档,且版本修改的时间及操作人等操作记录不完整;文档查询方式比较机械,文档检索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知识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按“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标准化”的思路,对采购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基于物资公司对采购过程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开发采购过程知识标准化智能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采购过程知识的标准化、智能化管理,有效提高招标采购全过程效率效益,规范采购过程,增加公司的无形资产。
2 开展采购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1 提升企业发展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主要被用来指导企业的信息处理和知识的生产与应用,并指导相应的系统开发和技术平台搭建工作,从而能够改进和提高个人、团队和组织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和技能素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业已成为推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存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构建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增强知识管理能力,已成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公司开展知识管理的外在要求。公司依托国网统一部署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招投标管理统一在ECP平台操作,提供了完善的员工交流与协同工作环境,客观上为公司实施知识管理创造了内在条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是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创造更高效益的必然趋势。
2.2 改善公司采购管理现状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电力企业深入推进物力集约化管理,变革组织构架、优化业务流程,打造集中规范的一体化采购平台,构建统一协同的供应保障体系,物资管理实现了从松散单一到集中统一的转变,规模效益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实施物力集约化精益管理,需要我们科学优化业务流程,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将各项业务的各个环节做精做细,尤其是要做到采购精益化,提升采购过程标准化、信息化支撑能力,巩固两级集中采购成果,规范采购实施程序,强化采购结果的可追溯性,提高采购综合效益。
物资供应公司作为江苏省电力公司的招标机构,肩负着江苏电力每年高达几百亿的物资及服务的采购工作,涉及招标准备、发标、开评标、定标和专家库、档案管理等一系列事宜,是江苏省电力公司精益化采购的具体落实单位。从采购过程的运作特征来看,相关员工都是典型的知识专家,他们所使用的知识是在长期从事采购事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自我思考及与企业外部相关人员的交往中所积聚的隐性知识。知识型员工的知识和经验,对采购过程的高效率和高质量运作至关重要,这就对这部分员工及他们的知识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知识的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关乎到采购工作的运转效率甚至是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
构建采购过程标准化管理体系是采购过程知识管理的关键性任务,是改善公司采购管理现状、提高采购管理效率效益、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3 采购知识管理内涵
知识管理大师达文波特认为,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通过特定的信息技术,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目前,理论界和工业界对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其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众多企业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实现从知识沉淀、知识发掘、知识导出、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默化以及知识优化的闭环知识管理。
3.1 构建采购知识标准制度
3.1.1 规范采购管理文件汇编制度
对物资供应公司成立以来上级部门公开颁布的及本公司的所有采购管理方面的制度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汇编,包括国网采购管理通用制度、国网公司发文通知、国网物资部指导意见、省公司发文等,以及公司领导重要讲话、诊断报告、调研结果、工作方案等,规范化管理采购相关文件的汇编工作。
3.1.2 采购程序性文件标准化
依照公司现有的招标采购流程,从招标准备、发标、开标、评标(授标)、定标、合同签订、归档管理等环节入手,对在采购过程中产生的程序性采购文档进行梳理;根据实地开展调研、沟通和确认,对其中部分文档进行固化处理,并对部分文档设计、定制通用化的模板,从而实现采购文档标准化。
以评标环节为例,通过沟通确认后,对其中涉及的技术评标要点、商务评标要点、评标小结、预评分表、标前澄清函、不良行为处理意见、供应商履约评价、招标文件等文件设计、定制通用化模板,从而将标准化的文档应用于不同物资招标采购中,有效提高招标工作效率。
3.2 构建采购文档智能化管理系统
在将采购过程文件标准化后,通过开发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众多标准化文档的有序管理,实现从文档的创建、修改、存储、分享、版本管理、访问权限控制、文档查询、反复使用到文档的退役整个生命周期的全程管理(见图1)。
图1 文档的全程管理
基于文档生命周期全程管理理论,分析研究采购文档智能化管理系统需求,对采购标准化文档进行分类存储,实现采购文档智能化管理。具体地,采购文档智能化管理系统主要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文档创建与修改。可通过新建文档、上传文档、文档扫描导入3种形式实现文档创建,并能在线编辑,同时内置常用的文件模板,根据需要调用模板创建文件。
(2)集中存储及合理分类。构建公司文件的集中存储平台,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文档分类,同时与天源招标系统、国网ECP系统实时对接,实现文档的同步调用。
(3)分享功能。与内网办公系统无缝对接,让员工在工作中能随时分享好的工作方法或经验,在全公司内形成良好的共同学习机制。
(4)版本控制。保证文档修改后,自动升级为最新版本,且支持对各版本的跟踪、查找、对比、重用处理。同时支持版本号管理,可查看操作人、IP、日志、时间等信息,避免不同版本文件的混淆。
(5)文档审计。完善的系统日志和审计记录,自动记录用户对文档的所有相关操作及操作时间,使得出现问题后有据可寻。
(6)查询管理。知识智能匹配,快速定位,实现对系统中各类文档的高效查询。
(7)权限管理。设置合理的文档操作权限,用户只有被授予正确权限才能获取和处理相应的文档资料。控制到每个文档对象的所有操作,如阅读、拷贝、打印、分发、查看、编辑、截屏等。
3.3 完善采购知识管理体系
通过对采购知识标准制度以及采购文档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制定与构建,完善采购知识管理体系,使采购流程管理标准化与制度化。
4 采购知识管理研究效果
采购知识管理体系建成实施后,公司提高了招标采购全过程工作效率、规范了公司采购过程以及增加了公司的无形资产。通过采购流程标准化、程序性文件格式化等手段,减少了采购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手段,固化采购实施流程,尽量减少人为可控节点,提高了采购全过程的规范性;知识管理支持并激发了公司内部员工、专家以及领导的知识、经验的友好交流与最大挖掘,实现个人及群体所创造的知识资产的复用与共享,达到创建知识库的目的。
5 结 语
本文旨在通过对采购知识管理研究,分析采购全过程关键环节,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方案,使采购知识管理制度化、标准化与体系化,提高招标采购工作效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有效增强公司竞争力。
收到PMP 的成绩单,成绩不错,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回想起来这真是一个艰辛又难忘的过程,是一种痛并快乐的感觉。刚好今天有时间小结一下这段备考经历,希望自己的经验能给后来者些许帮助。
PMP考试要自信, 自信产生无穷力量
每一个人都认识“自信”二字,真正意义上的“自信”是什么呢?应该说,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心理状态,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假若连你自己都没有自信可以通过PMP考试,那么你的潜意识便认定你不会通过考试。简单来说,自信就是通过PMP考试的有利心理条件。 用化学的专业术语来说,自信就是催化剂。
以章节学习为主, 力主简易题目
从报名上课到考试这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少拿起那本厚厚的PMBOK来翻看,主要是自己看到这么硕大而厚重的一本书,觉得不知从何看起,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书本做了些标签,用便签把13个章节分开来。这是我个人的一个习惯,因为书太厚了,只有这样分一分,才会使一本厚重的书看起来不那么厚(你可以认为这是一部由12个小册子所组成的书籍)。这样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多长时间看多少书。
关联实际工作中的项目管理
通过学习PMP项目管理,结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理解书本上面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学习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还可以通过日常工作来巩固自己所学的项目管理知识,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工作,工作巩固理论的效果,最终达到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管理水平。
轻松学习PMP,融会贯通是关键
我认为,学习pmp,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对此我们应该做到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边实践,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将学习的成果融会贯通于学习、工作之中,为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而不懈努力。
虽然说考试是一种验证学习效果的手段,但通过这次PMP考试,我却更深刻的体会到了PMP项目管理对于我工作的大大帮助,同时也加深了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
最后要非常感谢弘博创新的老师们,也祝愿弘博创新培训机构更上一层楼!
PMP学习心得(二)
PMP报考
第一次接触PMP,源于软考中初浅的学习,觉得是不错的方法论,于是买了些书想自学,但发现效果不佳。总结起来原因有二:一是人性本懒,无大动力和约束,所以总是学得有一搭没一搭;二是无人指导提点,学着费劲,没有体系和思路。基于以上原因报名了弘博的PMP培训及PMP考试。
PMP备考
报名拿到学习教材的那一刻其实有点吓到,材料之多之厚:①砖头一样厚(共612页)的PMBOK指南(俗称红宝书)②汪博士解读PMP考试(俗称黄皮书)③汪博士详解PMP模拟题(俗称绿皮书)④老师的讲义。
对于如何啃下这些,首先要应用PMP中学到的实验设计DOE法找到自己看书的最优组合。当然最重要的还有要为“PMP考试项目”分配好学习时间,计划好学习进度,同时要做好风险防范(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最大的风险是不能持续坚持,学习曲线一断再断!)。
对于备考,我采取的方法是抓大放小,以老师讲义为基点,通过做题来理解思路及反划重点到PMBOK中。实际的学习情况是:①PMBOK 2遍:快速粗读1遍,目的是了解其整体框架和每一章的编写结构;结合划的重点精读1遍:连线思路及重点学习。②老师的讲义5至7遍(毕竟我是以讲义为基点,所以多看几遍):易老师和孙老师的讲义都做得很好,PMP的重点都涵盖到。在学习每一章PMP后我都会用A3纸手画出该章的思维导图,这有利于梳理每一章的知识点、逻辑框架和思路,同时以后复习时可通过思维导图回忆(考试前一周复习我都是通过思维导图来进行)。③模拟题(蓝皮书+弘博发的习题):蓝皮书全部都做完,弘博发的习题由于时间原因只做了3套。做题的目的是加深知识点的记忆,理清思路并在PMBOK中划重点。关键是了解知识点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选的是这个答案,特别是“相对最好、首先做、接下来做”的题目。④汪博士解读PMP考试(俗称黄皮书):在不理解时选择性翻阅。
PS:关于划重点,有捷径,以后可别说没人告诉你!3月班有同学找易老师拿了她的红宝书,照着划了一遍。易老师红宝书上可是划着满满的重点,全都是易老师这么多年累积下来的精华(当初知道这个消息时已晚,我那个悔恨啊,只能怪自己不懂利用资源)!
PMP以五大过程组、十大知识领域和47个过程为框架。PMBOK共13章,前3章为项目基本知识点框架和整体管理,后10章为十大知识领域,每一章里又是以各个过程及输入、输出、工具技术为框架来编写。对于这些枯燥的天书,我采取在理解的基础上+情景联想的方法记忆。
1、五大过程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很容易理解和记忆,第一次接触可结合大家都懂的PDCA循环来学习,重点是对两者间的共同点和区别。
2、十大知识领域:采取孙老师教的方法,即项目有四大核心指标:多(范围)、快(时间)、好(质量)、省(成本),同时项目需要投入资源(内部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和外部资源:采购管理),关注风险和软技能(干系人管理、沟通管理),最后是非常艺术的整合。
3、各个知识领域的过程和ITO(输入、输出、工具技术):此项重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归纳总结(找关联性和共同点),理清逻辑思路,想像一个情景(工作中做过的项目或者日常生活中的项目),然后以自己的语言、以叙述的方式给自己讲故事。
A、关于47个过程:首先看PMBOK第61页表3-1项目管理过程组和知识领域,你会发现:①除了整合管理和干系人管理第一个过程属于启动过程组外,其它知识领域第一个过程都属于规划过程组,且都是规划XX管理计划;②收尾过程组只在整合管理和采购管理知识领域有。
B、关于知识领域各个过程记忆,需借助些技巧。以时间管理为例(此处脑袋可浮现做菜项目):在规划进度管理、定义活动,得到一堆堆活动后,你会发现活动有两个天然的属性,即顺序和时间。所以定义完活动后要排列活动顺序和估算活动时间,而一个活动所需的时间与投入的资源有关,故在估算活动持续时间之前要先估算活动资源。对于ITO(输入、输出、工具技术),如果你提前知道孙老师的7大线索,对于你理解记忆和理清思路都有很大帮助,至于哪里能看到孙老师的7大线索,这个就看你自己了。当然汪博士的解读(黄皮书)是理解和记忆的一个很好帮手,只可惜因时间安排的关系,黄皮书我基本没看,只是在不能理解的时候选择性翻阅了一点。
考场中血一样的教训
1、时间安排:考试有200道,考试时间从上午9点到13点,共4个小时(240分钟)。涂答题卡大约40分钟,那么每道题平均1分钟,遇到难题时也不能花太多时间,毕竟答题的原则是保证容易的题全部拿分,难题争取拿分。我就是花太多时间在前面难题上,导致当监考老师说离考试结束还有30分钟的时候我竟然还有近70道题没做,悲剧啊!
弘博创新PMP培训,PMP学习,PMP认证,PMP考试
1)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
该课程相关教材理论知识抽象、知识体系庞杂,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觉得课程所学知识离实践很远,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2)教材案例不完整。
传统教材难以容纳完整的案例,所选皆为虚拟案例,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使案例分析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教师缺少项目管理实战经验。
该课程要求主讲教师既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高校教师往往理论基础较好、工程项目经验积累不足,授课常常照本宣科,很难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指导。
4)学生没有项目开发经验。
在校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多数没有参与过完整的课堂模拟项目开发,不易理解课程中的工程概念。
5)实践教学学时不足。
软件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由此决定了该课程不能完全通过书本和课堂掌握知识。实践教学一般安排18个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需要完成项目管理工具,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新项目,既要从事项目分析设计工作,又要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还要学习项目管理工具的使用,难度非常大。
2理论加案例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利用多媒体授课的优势,以案例充实教学,增加知识面和信息量,使理论具有鲜明的应用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以理论武装案例,彰显案例的科学性,令学生在应用中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2.1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组织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
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内容框架及管理流程有多种版本,如美国项目管理学会推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简称PMBOK)、英国商务部推出的受控环境下的项目管理(projectsincontrolledenvironments2,简称PRINCE2)、IBM提出的全球项目管理方法(worldwideprojectmanagementmethod,简称WWPMM)。该课程采用国内外最流行的PMBOK(第5版)组织授课内容,把软件项目管理的内容分为10个知识领域、5个过程组和47个过程。10个知识领域分别为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干系人管理;5个过程组包括启动、计划、实施、监控和收尾;授课时以4个核心知识领域(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作为重点内容。以PMBOK指导授课内容既保证了授课内容的权威性,又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项目管理内容的新变化。
2.2组织开篇案例
每章开始,教师都会安排一个与该章内容相关的开篇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案例经过精心选取,尽量贴近实际。案例部分来源于教材,部分来自项目管理认证中的案例分析,每个案例都包括案例描述和问题两部分。在讲解项目管理的概念和技术时,学生可结合案例问题进行分析,学以致用,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结合CMMI认证展示实际项目资料
当以实际项目资料展示项目管理的实践成果时,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实际的、深刻的。在软件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化管理和持续过程改进领域,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是无可争议的主流模型,在专业研究认可度和软件业界接受度方面都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作为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教师与学院软件开发团队成员一起准备进行CMMI3级认证,认证过程中积累的项目资料为本课程的项目展示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
2.4认证考试试题操练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由于不设报考条件,很受学生欢迎。它可用于以后职称的评审或者作为工作的敲门砖和晋级的阶梯,部分学生会考虑在学校报考软考认证。与本课相关的认证有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步入工作岗位,学生能报考的与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相关的认证还有美国项目协会PMP(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IPMP(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及中国的CPMP(China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认证等。教师在每个知识点讲授完毕时,辅以这些考试中的相关试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承接工程项目训练成果的实践教学设计
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为指导,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各专业在第六、七学期开设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一个导师负责带几个学生,完成从选题、分析、设计到实现的整个项目过程。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在大四找工作之前有了完整的项目实践训练。针对本课程实践学时少及学生缺乏项目开发经验这一突出问题,笔者尝试用承接工程项目训练课程来,组织实践教学。
3.1保留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中的实践成果
软件项目管理开设在第七学期,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已经在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中完成了项目的选题、分析及设计工作,可以把实践重点放在以前所选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去,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际项目,对项目工程训练课程的学习也是一种有效促进。
3.2课外作业围绕所选项目设置
由于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习题操练,学生不需要再花过多的时间去巩固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可以围绕项目设置。比如,在项目集成章节,教师让学生准备项目章程(或模拟的项目合同)和团队契约;在范围管理章节创建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在时间管理章节利用Project提交项目进度计划;在成本管理章节对项目利用Excel进行成本估计与预算等;最终,学生能够提交所选项目的必要管理文件。
4结语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项目管理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学生在系统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电子商务、网站制作、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后,学习项目管理课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则在学习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等相关知识后,学习项目管理课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以项目生命周期为主线,讲授现代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着重介绍项目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板书或PPT授课,在理论教学中辅助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期末以闭卷形式考核学生。传统教学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1.1教学观念落后
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程的主宰者,学生是知识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活动围绕教师而展开,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一节课45分钟时间里,教师讲课的时间约占90%,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而且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课堂上应有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1.2过度偏重理论知识
项目管理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应用型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依靠教材、资料或者专业书籍,讲授项目管理知识,过度偏重传授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仅使用小部分案例,且案例较陈旧,没有及时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企业实际案例。
1.3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实现学生的认知目标,主张通过知觉、想象和记忆等方式来学习。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如何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效率传递给学生,关注学生对结论的记取,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在教学中设计项目管理实践环节,导致学生操作能力差。此外,传统的期末考核主要采取试卷形式,注重用卷面成绩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学生往往在考前通过突击复习课本知识,就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卷面成绩,降低了学生自身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
2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源自20世纪8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完全通过教师讲授获得,需要学生在充分利用学习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与协作,主动地探索、发现、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活动应以探索问题的方式来开展,学习者应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使其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环节中,设计适当的、符合教学内容的项目,由项目引出与知识点相关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合理设计项目及任务,帮助促进学习过程的完成;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项目,主动建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队精神。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主动探索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项目管理教学过程
现代项目管理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个管理学科的崭新领域,项目管理课程中许多知识、技术与工具是在总结工程项目管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比其他课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与技术性。项目驱动教学法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学生亲身投入实践,团队协作,从而满足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三阶段:理论学习阶段(课时占2/5)、项目实践阶段(课时占2/5)、理论升华阶段(课时占1/5)。
3.1理论学习阶段
理论学习对于系统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虽然项目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要求较高,但是理论教学依然十分重要。项目管理课程知识丰富,包括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项目管理的过程和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教师可以安排大约2/5的课时来开展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课程主要知识点,熟悉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了解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是后续教学的前提条件,也为学生的后续实践打下基础。
3.2项目实践阶段
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开展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3.2.1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拟定项目时,应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紧扣教学内容与知识点,提出合理可行的项目。具体而言,设计项目时要把握三项原则:
(1)实用性。选择贴近社会现实的项目,其实施过程与企业实际相似,旨在训练实际技能,例如“XX企业网站建设项目”“XX酒店市场营销策划项目”。
(2)可行性。项目难度适中,切实可行,若难度过高,导致部分学生“望而生畏”,降低积极性,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若难度过低,学生轻而易举完成项目,达不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3)综合性。项目能够融合运用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知识,将新旧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例如“二手书网店开发与推广项目”综合运用了Web开发技术、Java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XX服装企业市场调研项目”综合运用了市场调研知识。
3.2.2成立项目小组
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合作。通过建立项目团队和合理分工,让学生进入项目角色,真正运用项目管理方法与技术,与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同时达到掌握知识、提高项目管理技能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班干部和学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共同划分小组,成立项目团队,一般约5人一组,尽量保证小组成员兴趣一致,各方面能力优劣互补。小组推选一名沟通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项目经理,其余学生分别负责1~2个项目管理核心模块,如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等模块。项目经理负责任务分配、安排进度、检查控制等工作,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任务。
3.2.3完成项目任务
教师对项目小组下达阶段性项目任务,项目经理组织实施、解决问题。小组成员围绕项目任务,从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再汇总讨论,最终集体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项目范围管理这一任务为例,该任务涉及的理论知识包括项目范围计划、项目范围定义、项目工作分解、项目范围确认和项目范围变更控制。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各个项目小组应结合所承担项目的实际特点,收集相关资料,讨论确定如何制定项目范围说明书、如何进行工作分解结构以及控制范围变更的方法与措施等。当小组遇到困难或者内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解决问题。以“XX企业网站建设项目”绘制WBS图为例,当项目小组在工作分解环节无从入手时,教师可讲解生命周期、产出物构成、工作流程、职能部门等分析方法,为项目小组决策提供思路。
3.2.4项目成果汇报
各个项目小组将项目阶段成果制作成PPT,由项目团队中负责该模块的学生结合PPT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其他项目小组提问,汇报学生回答问题。例如,在项目范围管理这一阶段成果汇报会上,针对项目小组PPT所展示的WBS图,可以质疑其项目范围是否“扩大”或“缩小”;控制项目范围变更措施是否合理等。最后,教师和各项目经理根据汇报内容、答辩情况、PPT制作美观度等分别进行评分,形成该阶段成果的评价。
3.3理论升华阶段
经过实践锻炼之后,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对项目管理各类技术工具及适用环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项目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点评,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强调项目管理各阶段的重点和薄弱点,各种项目管理技术与工具在实践运用中的注意事项,进而提高学生项目管理的水平。
4课程考核方式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实训环节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应设计符合教学特点的考核方式,可考虑采用过程考核、项目成果评价和期末理论测试三种考核结果累加得到学生最终成绩,具体如下:
(1)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2)项目成果评价。主要通过验收各个阶段项目成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例如项目成本计划的经济合理性,项目进度控制的技术可行性等,考核学生知识建构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期末理论测试。综合考查学生对项目管理九大知识模块、项目管理过程和基本理论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教师单独评价、小组成员互评、小组之间互评的多层次评定形式,具体权重由教师确定。为了尽可能达到公平公正,考核评分标准应详细设计,并在课程教学初期就公布出来,做到人人知晓,从而客观、公正、有依据地有效考核。
5结语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在科学界定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培养能力目标决定培养模式的理念,构建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及其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
管理人才;核心能力;保障机制
比较成教与普教在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别,不难发现:由于成教学生已具有较好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但缺乏相应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因而在教学中比较在意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索;而普教学生由于普遍缺乏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也缺乏相应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因而在教学中除了关注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之外,还特别关注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这决定了普通高等教育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思路、机制上与成人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应当以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
职业能力一般分为基础性职业能力、核心性职业能力和拓展性职业能力三个层面。管理的本质在于管理者运用适当的知识、理念、工具、方法,根据对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成因的科学诊断分析,提出更科学的治理方案,以较少的资源成本获得较大的治理绩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管理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强化基础性管理职业能力、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和拓展性职业能力的综合目标追求。基础性管理职业能力是管理人才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相结合的培养目标,使其具备体系健全的管理理论知识、科学辩证的管理职业思维、爱岗敬业的管理职业精神、现代高效的管理职业技术、团队合作的职业态度等基本性管理职业素质,使其形成管理人才特定的管理职业基础品质,能够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有效参与互利共赢的合作与竞争,自觉以管理者视角观察管理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改善意见的思维习惯。
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是在管理岗位就业的市场适应能力、横向竞争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是管理人才在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核心业务工作能力。具体而言,管理专业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决策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工具应用能力等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管理决策能力是根据实际、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对管理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作出相应处置决策方案的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是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对内加强经验交流、沟通协调,对外加强宣传引导、谈判协作,充分调动人、财、物等资源来高效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现代工具应用能力是利用现代技术与工具从事管理专业工作所具有的基本技能素质与操作应用能力。
拓展性管理职业能力是管理人才适应环境重新学习新的生存技能、适当调整就业方向、快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拓展性职业发展能力,是一种在组织运作管理(组织人事管理、计划执行管理、服务质量管理、财务预算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等)各环节拓展自我内在潜力的基础性发展能力,是一种面对新的工作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培训、更新知识与技能、快速适应新情况与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潜力,是一种对未来管理职业工作岗位与相关工作岗位的变换、拓展、提升、创新的潜在适应能力。
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思路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
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不到位的原因,不仅有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实际需要、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应用、实践教学条件(时间、场地、资金、师资、考核机制)约束等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也有从办学理念、教学理念、考核机制上缺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依据市场需求、就业需要进行科学定位与考核落实的深层次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出路是基于管理人才职业能力需要创新培养理念、培养模式,按照管理人才市场需求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和构建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培养体系构成的总体教学体系与相应的考核评价引导机制,确保管理人才充分满足管理人才市场各单位多样性、应用性、复合性需求。树立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根据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规格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要求高校必须经常通过常设人才市场需求信息调查机构或定期委托社会调查机构,进行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数量、质量、规格等指标变化的调查,科学系统地了解和预测市场对管理人才的用人需求,充分认识管理人才的市场要求规格定位,明确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并以相应的管理人才特定的教学体系与保障机制,着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管理人才。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包括素质、知识与能力等层次:在素质层次,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国际化视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在知识层次,要求学生了解现代管理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认识管理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必要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掌握管理类所需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能力层次,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管理职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地获取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将所学管理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技能;具备以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实践的创新能力;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各种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应在此总体目标基础上,按照各高校特定的办学定位、学科优势、行业特色、需求差异来细化。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还要求高校必须严格按照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重构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保障机制,形成与培养目标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职业能力的管理人才总体教学体系设计,必须在明确应用型管理人才能力结构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对学生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贡献度为标准,考察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或课程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构建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各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自行确定)、基础知识教学课程(按照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模块设置的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自主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各专业方向必修、选修课程,并确定学分修读要求)。以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贡献度为标准审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的开设增减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贡献大小为归依,对内容相关度比较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和组织行为学等)要适当进行合理的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强化由浅入深、由单一知识点到知识的综合应用、由知识的传授到综合素质逐步提升;课程内容设计要与管理职业教育趋势相适应,适当开设能够体现经济、管理、社会发展趋势的交叉性学科课程,拓宽管理人才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系统的理论课教学以较为厚实的人文科学素养(经济、法律、语言和技术等知识)和扎实的管理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管理素养与基本管理技能。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深化,是理论教学难以替代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或实训课程。各高校不仅应根据自身特色选择开设必要的专业实践课程,而且应在理论课程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增加理论教学中模拟、实验训练环节以及综合训练环节,通过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学时,保障实践教学的学分达到管理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使其能尽快适应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管理知识系统地转化为管理实践能力和素质,提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思维能力与工作能力[1]。因此,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必须科学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构成比例,应当按照“理论够用(满足管理工作需要即可)、实践至上(管理职业能力培养至上)”的原则,对传统理论课程进行合理调整缩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教学资源上要向实验、实习、实践方面倾斜,注重职业实践能力的训练。
三、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
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具体管理专业的岗位特色性、知识实用性和技能多元性原则,要充分体现管理专业岗位及相关岗位群的多层次实际要求,既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又要专门化的实践教学环节,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考核与示例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个人竞赛与单项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团体竞赛与综合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强化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考核与示例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课堂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强化课堂示例性管理能力实践教学活动。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能否取得实效必须通过理论课程的课堂案例分析、实践情景教学、软件模拟演示教学等实践环节教学方式,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改革传统考核机制过度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背记效果,转而注重考核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效果,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管理专业学生个人竞赛与单项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个人竞赛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单项性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单项性的职业能力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是逐步提高管理人才管理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各类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获得良好的企事业管理、管理文秘工作、办公自动化应用等管理工作基本技能与上岗资格。学校要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技术模拟管理系统与流程,帮助各个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操作过程及其标准体系,体验管理环境中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运用经验。为此,有必要围绕管理学科的主要课程建立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设“管理岗位模拟”“项目管理模拟”“管理沙盘模拟”等实验实训类课程,通过各种情景式模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由于综合项目管理模拟的组织、资源、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平衡相当复杂,用手工得出项目管理综合平衡的最优解比较困难,最好通过仿真模拟技术对项目管理的过程进行模拟。将管理专业学生团体竞赛与综合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团体竞赛评价激励机制,强化综合性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高校要注重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参加院系班组织的社团活动学会自我管理、参与社会管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在高年级开设综合项目管理模拟课程,通过学生社团或小组共同组织、管理项目的方式锻炼学生综合性管理实践能力。项目管理综合模拟可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一个综合性更高、训练更全面的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平台,既可以据此检验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又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地提升管理水平的培养目的。管理综合模拟课程可以若干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特定的项目管理来进行演练与评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管理专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各种业务管理、财务预算管理、管理绩效考核等)进行创造性的管理实践活动。四、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应当切实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还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制与机制,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条件保障主要包括师资素质与实训条件两个方面。在教师素质方面,不仅应当达到规定的数量与质量要求,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而且,还要根据职责分工,积极主动地对学生的学业规划与课外学术活动、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利用考核奖惩机制督促其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在实训环节,鉴于接纳单位难落实、指导老师缺乏、学生不安心等局限,高校应高度重视管理类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加大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配套各类实用的管理实训软件,通过完善校内实训条件,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场所也能充分感受到管理现场顶岗实习带来的收获;同时,广泛联系各类企事业单位,将其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搭建综合性实践教学的平台。根据人才质量评估标准,结合各校办学实际,制定出合理的管理人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与指标体系,对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教学分别提出明确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考核,改变以往期末考试占绝对比例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使各级教学管理者能够通过检查实验计划、过程和结果,较为客观地评价实践教学效果,为提高实验、实训课教学质量奠定监控基础。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机制还要求及时有效收集到教师、学生实践环节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奖惩结合的保障体系。为此,高校必须定期根据人才培养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开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估,完善学生与专家的定期评教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及时反馈教学中的问题;健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让毕业生参与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