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

统计学实证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实证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计学实证分析

第1篇: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

关键词: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同步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9-0018-05

一、问题的提出

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教师。[1]现阶段,我国的教师资源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均衡配置。[2]以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异地共享,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可行路径之一。[3]拥有先进技术支撑的物理教学环境是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异地共享的必要条件。[4]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在分析本地-异地班级同步互动教学环境需求和分布式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视频同步互动的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并于2014年6月建成两间。[5]这两间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之间通过因特网互连,音频信号、视频信号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信号同步互传。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否开展讲授、讨论、探究等各种模式的同步课堂教学活动?如果能,同步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能否与本地-异地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能否对本地-异地学生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异地学生能否产生较强的课堂临场感,能否获得与本地学生同等的学习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证实这些问题。

二、分布式学习同步课堂实证过程

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重点开展了4门课程同步课堂教学实验,包括小学生的《语文》、本科生的《文献选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发展研究》以及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实验历时7个月,共88次,有33名教师、212名本地学生和199名异地学生参与其中。

为避免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的异质性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和测验成绩上产生差异,在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实验之前,采用随机分配法将同一班级学生分为同质的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对照组在本地教室(授课教师所在的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称为本地教室)上课,实验组在异地教室(授课教师不在课堂现场的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称为异地教室)同步上课。为保证实证研究的效度,多次开展了不同层次学生、不同课程内容、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如28次讲授式教学实验中,研究生课程8次、本科生课程12次、小学生课程8次;34次讨论式教学实验中,研究生课程16次、本科生课程14次、小学生课程4次;26次探究式教学实验中,研究生课程12次、本科生课程10次、小学生课程4次。

1.讲授式同步课堂教学实验

以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的小学《语文》“小桥流水人家”一课为例,陈述讲授式同步课堂教学实验过程。授课教师在本地教室以讲授法为主授课,本地-异地学生同步听课。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讲课的声音与本地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同步传输到异地教室,授课教师的实时近景视频影像和所演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时传递至异地教室。授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授课资料、板书授课内容、呈现学生演板信息,随时切换本地教室和异地教室的电子白板信号。异地学生听课场景的1:1视频影像同步传输至本地教室后墙大屏幕上,回答问题的音频信号也实时传输至本地教室的教学现场。[6]

授课教师同时对两间教室的学生实施教学,相当于同时给不同地域的两个班级上课。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与本地-异地学生之间保持顺畅的言语与非言语互动。授课教师与本地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一般课堂基本一致。授课教师与异地学生如果不熟悉,则在异地教室每位学生的课桌上放置台签,当异地学生举手时,授课教师看台签快速点名,实现与异地学生之间的“准确”互动。

2.讨论式同步课堂教学实验

以小学《语文》“太阳”一课为例陈述讨论式同步课堂教学实验过程。授课教师回顾上节课讲的“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提出“太阳、地球与人类有什么P系”的问题。本地-异地学生在授课教师指导下,边读课文4―7自然段边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本地-异地学习小组通过教室后墙上的大屏幕面对面围坐在一起,两地学生能实时听到对面同学的讲话发言、看到对面同学的动作表情。授课教师同时关照本地-异地学生,对学生加以启发和点拨。授课教师走动巡视,掌握本地学生的讨论过程;观看教室后墙大屏幕,了解异地学生的讨论实况。授课教师随时引导本地-异地各学习小组成员发言,并提醒个别学生集中注意力。小组讨论结束后,本地-异地学习小组积极举手报告小组讨论结果,归纳太阳、人类和地球之间的关系。本次教学实验中,讨论成果由异地的学生上台写到电子白板上,如图1所示。

授课教师同时面对本地-异地学生,平视可查看异地学习小组的交流情况,俯视可了解本地小组的讨论过程。授课教师组织两地学生交流讨论,如同在一间教室,没有任何障碍。空间上的分离没有给授课教师增加额外负担。

3.探究式同步课堂教学实验

以本科生的《文献选读》课程中的“读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一课为例,陈述探究式同步课堂教学实验过程。授课教师引导本地-异地学生,就“怎样读出文献中的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经历的研究过程”这一主题,开展探究式同步互动教学。课堂上,本地-异地学生先后通过电子白板展示汇报学习成果,通过后墙大屏幕同步观看对方课堂场景,跨越空间阻隔,两地班级师生融为一体,既凸显远程双向直播课堂的效果,又彰显异地同步互动探究的特色。

多次教学实验表明,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能够开展讲授、讨论、探究等各种模式的同步课堂教学活动。

三、分布式学习同步课堂实证评价

本研究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教学录像分析、测验成绩分析等方法,从学生学习活动过程、教师课堂管理过程、学生课程测验成绩三个方面,(郭清扬等,2011)对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的同步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调查问卷统一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对每个调查项目,按被调查者赞同的程度,设置五个选项,5分表示非常赞同,依此类推,1分表示非常反对。

1.同步课堂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评价

为对本地-异地学生参与同步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本研究编制了“同步课堂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调查问卷”,调查的重点是本地-异地学生参与同步课堂学习活动的感受,比如:本地-异地学生听到、看到的音频、视频是否清晰流畅;本地-异地学生参与答问、讨论、演板等互动环节是否便捷顺利;本地-异地学生被授课教师关照是否及时到位等。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本地学生,包含4个项目;第二部分针对异地学生,包含5个项目。在正式调查之前,对问卷进行了测试、修改,SPSS分析显示正式问卷的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601。在参与了同步课堂学习活动的学生中发放问卷411份,回收409份,其中有效问卷405份。有效问卷的样本构成为:硕士研究生30.62%,本科生32.59%,小学生36.79%;本地学生52.35%,异地学生47.65%;参加分布式课堂学习活动10次以上的学生89.6%,5次以下的学生1.3%。总的来说,样本具有广泛代表性。

把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作为项目得分,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所有项目的得分都超过了3分,其中7个项目的得分超过了4分,占项目总数的77.8%,这说明本地-异地学生均充分认可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的功能。其中针对本地学生的调查项目“异地任何同学回答问题时,声音清晰流畅,与身边同学差异不大”获得了最高分4.35分,说明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之间传递的音频质量好。针对异地学生的调查项目“学生一旦开小差,就会被异地教师及时发现,并被‘温馨提示’”得了4.33分,说明异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受到授课教师同等的关照。研究者对异地学生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问:“老师不在现场,你是否觉得可以掏出玩具来玩会儿?”异地学生回答说:“不敢。老师看得我们。”另外,“讲课、提问、答疑、演板等教学环节自然,两地课堂基本融为一体”这一项,本地学生对它的评价是3.99分,异地学生对它的评价是3.88分,卡方检验表明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对该项目陈述内容的赞同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不过,参与次数在10次以上和5次以下的学生对此项的赞同程度有所不同:参与次数多的学生赞同程度高,参与次数少的学生赞同程度低,尤其是异地学生参与次数和赞同程度之间的这种关系更为紧密。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了弄清其中的原因,研究者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者问,“你们感觉两地课堂在多大程度上融为一体?开始和后来,你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说,“同步课堂与传统课堂有些不同,刚开始还没适应,通过视频与那边的老师和同学说话,心里有点不踏实,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和老师、那边的同学虽然不在同一个教室,但确实在同一个课堂。”这一方面表明学生对这个环境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表明异地学生的课堂临场感较强。

2.同步课堂教师教学管理过程评价

(1)同步课堂教师教学管理问卷调查

为了对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的同步课堂教师教学管理过程进行评价,本研究编制了“同步课堂教师教学管理过程调查问卷”,侧重于从授课教师的感受方面拟定调查项目,比如教学设备操作是否容易、管理本地-异地学生是否方便、与本地-异地学生互动是否通畅、各种教学模式是否适用等。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问卷的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852。在参与过同步课堂教学活动的授课教师和在该专用教室完成了教学技能训练的免费师范生中发放问卷33份,收回有效问卷31份,有效问卷中,高校教师19.4%,小学教师38.7%,免费师范生41.9%;参与教学体验10次以上者76.5%,5次以下者4.95%。调查的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所有调查项目的得分都超过了4分。其中,“异地任何同学回答问题时,声音清晰流畅,与本地同学差异不大”这一项得分最高,4.35分;而“大屏幕投影清晰显示异地全体学生,将异地、本地学生融为一体”和“讲课、提问、答疑、演板等教学环节自然,两地课堂基本融为一体”两项得分相对较低,都为4.02分。为进一步了解授课教师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实施同步课堂教学的感受,研究者对授课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授课教师觉得这个教学环境设计得十分精巧,每一件教学设备都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同步教学所需要的功能。比如教室后墙上的大屏幕,使异地学生好像就坐在教室的后排,授课教师不仅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而且还能点他们回答问题、与他们展开对话。授课教师觉得对异地学生和本地学生能给予相同程度的关照,能随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状态,有效指导、监督和管理他们的学习过程。

(2)同步课堂教师教学管理录像分析

本研究随机选取小学《语文》一课时课堂录像,从微观上深入、细致地分析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同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管理的状况。把教师教学管理过程具体化为两类行为:授课教师对本地-异地学生发起提问与对话;授课教师对本地-异地学生给予关注与提醒。通过教学录像分析,统计整理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在本次同步课堂中,授课教师向本地-异地学生发起提问与对话共38次,其中20次发生在授课教师与本地学生之间,18次发生在授课教师与异地学生之间。授课教师与本地-异地学生之间的问答对话持续时长共636秒,其中与本地学生302秒,与异地学生334秒。授课教师向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发起提问与对话的人数、人次、时长百分比数据如表3所示。在互动人次方面,本地学生比异地学生多5.26%。在问答对话互动时长方面,异地学生比本地学生多5%。可见,授课教师对本地学生和对异地学生发起提问与会话的力度基本持平。

授课教师对本地-异地学生给予关注与提醒的具体行为主要有三类: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励学生回答问题;“惩罚”学生回答问题(点“开小差”的W生答问)。教学录像分析发现,这三类行为出现的次数分布如表4所示,就这三类行为的总次数而言,授课教师对异地学生给予关注与提醒10次,占总次数的52.6%;对本地学生9次,占总次数的47.4%。可见,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授课教师能够对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给予同等的关注与提醒。就本课时教学录像而言,授课教师对异地学生的管理力度略大于本地学生,该教学环境克服了传统远程课堂中授课教师对异地学生管理不便的缺陷。

3.分布式学习同步课堂学生课程测验成绩总结评价

为了了解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的同步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本研究对小学生的《语文》、本科生的《文献选读》和研究生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发展研究》三门同步教学课程期终测验成绩,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首先,对小学生的《语文》本地-异地两个班级的测验成绩做统计描述,如表5所示。从样本容量、均值、标准差以及均值的标准误可以看出,本地-异地学生测验成绩都较好。然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显著性水平α=0.05假设下,计算得出F=0.249,sig=0.618>0.05,即P>α,可见,本地学生与异地学生的测验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同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假设显著性水平α=0.05,分别对本科生的《文献选读》和硕士生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发展研究》两门课程的期终测验成绩进行分析。本科生的《文献选读》课程期终测验成绩F=1.016,sig=0.317>0.05,即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的测验成绩没有显著差异。硕士生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发展研究》课程期中测验成绩F=1.325,sig=0.257>0.05,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的测验成绩也没有显著差异。

从对本地-异地学生的课程期终测验成绩的总结性评价可以看出,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同步课堂教学,不仅整体教学效果好,而且异地学生的测验成绩并不逊色于本地学生。

四、研究结论

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的教学实证研究表明,该环境对讲授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各种常规课堂教学模式,都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实用性和便捷性。

从学生视角看,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均充分认可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的教学功能。两地教室互传的视频、音频清晰流畅,教学资源及板书过程实时同步显示;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不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可以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实时互动;(熊才平等,2007)异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得到授课教师的同等关照,异地学生的课堂临场感与本地学生的十分接近。

从教师视角看,授课教师对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的教学功能比较满意,不仅能快速学会对教学设备的操作,而且能实现对本地-异地同步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里的教学设备一键开启,授课教师只需具备电子白板操作技能,无需其他培训即可实施本地-异地同步授课。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授课教师能够有效管理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两地课堂基本融为一体。利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同步课堂教学时,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人数都不宜过多(25~55人为宜),确保学生人数在有效教学的可控范围之内。

从教学效果看,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的课程教学,学生成绩良好,且异地学生和本地学生成绩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两地学生课程测验成绩的同质性,验证了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使异地学生和本地学生在同步课堂学习中处于同等有利的地位。

鉴于此,建议推广应用视频同步互动分布式学习专用教室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利用信息化的颠覆性技术力量,突破过去地域以及学校的“小农经济模式”,使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共享发达地区的优质教师资源,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陈二厚,郝亚琳.最重要教育资源是教师[N].解放日报,2013-9-10.

[2]范先佐,郭清扬,赵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学点的建设[J].教育研究, 2011(9):34-40.

[3]熊才平,吴瑞华.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J].教育研究,2007(3):83-86.

[4]关松林.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与破解[J].教育研究,2013(12):46-51.

第2篇: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高等数学成绩 影响因素 统计分析 显著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71-03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它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和工具,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及思维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几年大学的教育也因扩招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大学新生高等数学学习困难的现象更为突出。因此,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影响大学新生高等数学学习成绩的因素,寻求解决对策,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贵州民族大学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和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借助于EXCEL统计软件,研究了大学新生的高考数学成绩、性别、民族等因素对其大学高等数学成绩的影响。

1 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和高考数学成绩的分析

首先想到的是高考数学成绩是否是影响学生大学高等数学成绩的一个原因,将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和大学高等数学成绩视为两个变量,作出了散点图(如图1),发现两者间没任何规律,不存在线性或非线性关系。再对两个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如表1),其判定系数为0.0201,几乎接近于0,说明两个变量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从图1、表1可看出,高考数学成绩对大学高等数学成绩没有影响。说明高考数学成绩差,大学高等数学成绩不一定也差,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研究探索精神,改变以往应试教育下过多追求运算技巧,而忽视传授数学思想的做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索式教学,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性别对高等数学成绩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将高等数学成绩分为男、女生高等数学成绩这两个独立样本,其中男生323人,女生66人。

表2和表3分别是男、女生的高等数学成绩的频数分布表,不及格和80分以上的男生人数分别占男生总数的17.03%和12.69%,而女生不及格和80分以上的人数分别占女生总数的9.09%和7.58%。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生的高等数学成绩的平均值相差不大,而方差则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这里采用t检验和F检验方法来检验两样本的均值和方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显著性水平为0.05。由表5可知,F统计量值为1.49,其单尾概率为0.026,双尾概率则为0.052,接近0.05,可以拒绝原假设,即两样本方差存在显著差异。由此结果所以需采用双样本异方差t检验来检验两者平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由表5可知,t统计量值为-0.61,其单尾概率为0.27,双尾概率则为0.54,远远大于0.05,所以不拒绝原假设,即两样本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

分析可得出两样本的平均值无显著差异,而方差存在显著差异。即性别对成绩的影响不大,但是对成绩波动有一定影响。但是很多人总是认为女生的记忆力比男生好,男生的逻辑思维比女生强,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男生的数学成绩应该在总体上比女生好。但是通过表2和表3,我们可以看到男生和女生的高等数学成绩差不多,但是男生的高等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比女生要明显,因为女生在心智上普遍比男生早熟,更懂得用勤奋来弥补生理上的不足,而男生在这方面上则显得悟性不够,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所以说明了数学成绩与性别无关。同时,也说明了后天的努力、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自学的能力才是提高高等数学成绩的关键。

3 学生民族成份对高等数学成绩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考察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这两个独立样本。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70人,汉族学生219人。

表6显示了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高等数学成绩的平均分布为64.69和67.01,方差为135.64和173.12;即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高等数学成绩的平均值相差不大,方差差异比较明显。由表7可知,F统计量值为0.78,单尾概率为0.048,则双尾概率为0.096。虽然双尾概率0.096大于0.05,但并没有大多少,而且还小于常用的显著性水平0.1,因此我们还是可以拒绝原假设,即两样本的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双样本异方差的t检验中,t统计量值为-1.84,单尾概率为0.03,双尾概率则为0.06,同样接近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同样可以拒绝原假设,即两样本的均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统计分析得到这两类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差异显著,即少数民族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普遍低于汉族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主要是因为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其教学水平偏低的边远地区,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偏弱,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存在一定的距离。

综上所述,影响大学生高等数学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民族成份,而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和学生性别两个因素对学生高等数学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教学上,建议高等数学课程适当调整教材及试题的难易度,全方位的了解各民族学生所受的前期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因材施教;高等数学课程的老师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张文颖,于涛.大学生数学成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7(4):93-96.

[2] 杨云苏,王礼胜,罗润生.影响大学生数学成绩的三因素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12(6):56-58.

[3] 彭长生.大学课程考试成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2):75-78.

第3篇: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

建筑企业可分为“狭义建筑业”和“广义建筑业”,狭义建筑企业主要指建筑产品的生产(即施工)活动,广义的建筑企业指建筑产品的生产和建筑生产有关的所有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材料与成品及半成品的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反映了建筑业整个经济活动空间。文中所谈的建筑业是广义建筑业。根据行业分类,建筑业主要包括:铁路建设、公路建设、城市轨道建设、水运港口建设、城市建设、房地产、能源建设和能源调度工程,除了上述种种之外,还有冶金、化工、电子工程等等。本文研究的行业是房地产建设行业。

如表1,反映2004年至2009年我国建筑企业部分指标的发展情况。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建筑企业单位数从2004年的59018个发展到2009年的70817个,虽然在2005年有所下降,但是总体趋势都在增加;从业人员从2004年的2500.3万人发展到2009年的3672.6万人,增加比例都在上升,总体的从业人员也在不断上涨;行业总产值从2004年的29021.45亿元到2009年76807.74亿元,增加61%,年均增长率约为10%;再从建筑行业利润总额看,增长速度很快,从2004年的7192468万元增加到2009年27187552万元;从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看,从2004年20887元/人到2009年37640元/人;利税总额从2004年16554384万元增加到2009年53724409;企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56157837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56198171万元。

二、我国建筑企业知识型员工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首先,通过对我过建筑企业知识型员工159份有效问卷按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工龄、岗位特征做一个人口统计情况分析,如表2所示:

从性别分布来看,159名被调查者中大部分是男性员工,占据66.0%的比例,女性员工只有54人,占据34.0%的比例。这种分布显著反映了目前建筑企业的知识型员工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的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行业的环境和工作属性特殊性的原因,符合了客观实际情况。

从年龄分布来看,A建筑企业知识型员工主要集中在35以下年龄段,分别占据78.0%,说明大部分员工年龄偏小,年老员工引进方面很少。这与该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的因素有关。

从学历分布来看,本科学历的知识型员工占据47.8%的比例,占接近总人数的一半,其次是大专学历员工占据28.3%,而研究生及以上和高中(中专)的学历的员工少。这反映了建筑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学历层次偏高,这与建筑企业工作信息化和项目准确化的需求因素有关。

从婚姻状况分布来看,已婚和未婚的知识型员工占据的比例相当,分别占据50.9%、49.1%,这与该行业的发展情况有关。

从工龄分布来看,1年-5年知识型员工分别占50.3%,占据一半的比例,6年-10年占据14.5%,说明A建筑企业的处在发展阶段,大部分知识型员工都是最近10年引进的。

从岗位分布来看,四个性质岗位的员工比例差别不大,其中管理性质的岗位占据31.4%稍微比其他三个性质的岗位高点。这很好地反映了目前建筑企业在生产部和工程部方面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第4篇: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

[关键词]组织公平感;员工工作卷入;方差分析法;相关性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54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2

0 引 言

组织公平感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员工工作卷入的主要因素之一。Masterson和Lewis(2000)提出了组织公平感的三维度结构。Colquitt 等人(2002)验证了组织公平感的四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我国的学者,刘亚、龙立荣、李晔(2003)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四维度结构,即分配公平、程序公平、领导公平和信息公平。工作卷入起源于Allport(1943)对自我卷入和Dubin(1956)对生活兴趣重心的研究。Kanungo(1979)指出工作卷入是指工作能满足个体的强烈需求和期望,是个体对工作的认同。多数研究指出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组织公平感或工作卷入无显著影响。Brown 等人的元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卷入与人口统计变量之间无实际上关系。

虽然研究已比较成熟,但由于以具有时代特性的“90后”员工为研究对象,仍需要实证分析这一群体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组织公平感和员工工作卷入的影响,而不能仅凭以往的研究结论做出判定。因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SPSS 21.0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着重探讨了“90后”员工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组织公平感和工作卷入的影响。

1 组织公平感与员工工作卷入的研究方法

1.1 样本

《2015互联网+时代,就业主力军现状调查报告》指出,互联网行业是“90后”求职的热门选择,2015年“90后”在实际签约行业中占近30%。故选取某互联网公司“90后”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71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5.5%。

1.2 变量与量表

1.2.1 人口统计学变量

基于文献综述,分别选取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与职务五方面作为人口统计学的变量,并进行研究。其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1.2.2 组织公平感与员工工作卷入

组织公平感由分配公平、程序公平、领导公平和信息公平四维度构成。采用刘亚 等人(2003)编制的四维度量表,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修缮,构成了组织公平感问卷,共有22个正向题。采用周文霞和李博(2006)修订的9项工作卷入量表,并对其个别表述进行完善,形成了员工工作卷入问卷。二者均通过了信效度检验,能够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2 组织公平感与员工工作卷入的实证研究

2.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研究变量的影响

根据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特征,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法(ANOVA)及事后检验两种方法,研究样本基本信息的差异对组织公平感与员工工作卷入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

2.1.1 性别差异对研究变量的影响

通过SPSS 21.0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的员工在组织公平感和员工工作卷入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对组织公平感各维度、员工工作卷入的概率P值均大于0.05,故接受原假设。这也说明不同性别的“90后”员工在组织公平感和员工工作卷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即性别差异对组织公平感各维度、员工工作卷入无显著影响。

2.1.2 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务差异对研究变量的影响

由于本文中的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务具有多个分组(大于两个),故使用方差法研究其在组织公平感和工作卷入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由SPSS 21.0分析结果得知,仅有“工作年限”变量对组织公平感和工作卷入有影响,具体结如下。

①不同工作年限的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信息公平及工作卷入的概率P均小于0.05,说明工作年限差异对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信息公平和工作卷入均有影响。②基于进一步的方差分析法及事后检验,并结合平均值综合分析得出,工作年限越长则对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信息公平及工作卷入的影响越大。具体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需要做进一步的相关分析。

2.2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组织公平感、员工工作卷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工作年限与程序公平和信息公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57和-0.154,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相关,且是负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而其他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概率P均大于0.05,说明人口统计学变量总体上对组织公平感和员工工作卷入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即企业的“90后”员工对企业给予的分配、程序、领导和信息方面的感知是公平的,也认为个人与他人具有相似的工作卷入度。

此外,组织公平感分配公平、程序公平、领导公平和信息公平与员工工作卷入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0.329、0.352、0.392,说明组织公平感四维度与员工工作卷入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其中相关性最大的是信息公平,最小的是程序公平。

4 结 语

“90后”员工人口统计变量对组织公平感和工作卷入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整体上对组织公平感无显著影响,但工作年限对其的程序公平和信息公平维度有较大的影响;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员工工作卷入也无显著影响,这符合Brown 等人的元分析结论。此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公平感及其四维度与员工工作卷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本文为进一步研究组织公平感与员工工作卷入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奠定了基础。总之,“90后”员工终将成为就业的主力军,关注其组织公平感与工作卷入的关系,提高其工作卷入度,对构建和谐、稳定的就业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1]SD Saleh,J Hosek.Job Involvement:Concepts and Measureme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6(2).

第5篇: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统计思想;探讨

统计学是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从统计出来的数据内发现事物的规律。统计方法中蕴含着丰富的统计思想,只有对思想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的运用统计方法。统计学的命脉是它与学科之间有着必要联系,如果这种联系不复存在,那么统计学就会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统计学的应用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万能工具”,它对人类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人类发展探究中,都离不开统计学的参与。同样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也少不了统计学这个“万能工具”。统计学的具体实施,第一步应用解决的就是研究的目标和对象。经济学作为当今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位愈来愈高。想要在经济学中有效的利用统计方法,那就要充分的理解认识统计思想。

一、经济学的性质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人和社会如何将稀缺资源运用到各类商品中,并使这些商品供人们消费之用,正是这些资源的稀少和人的欲望,经济学应运而生。经济学的出现,使人们用最少的资源来满足人类的需求。经济现象包含了许多的变量因子,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使得对经济学的探索难上加难,所以要利用更多的方式方法来完成对经济学的探索。

二、统计思想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与统计学都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数学的利用可以发现定性和定量之间的经济模型;对于统计学的利用可以在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减少经验性分析的不准确性。经济系统中的不确定性使我们没有一个精准的方式来进行研究。所以统计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居高不下。在经济学中,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能建造出一个数学模型,从而对经济关系进行分析。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们,都是通过利用统计思想来完成他们对经济学做出的杰出贡献的。可见统计思想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如果用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那么就必须涉及统计学的应用,因为统计学主要的功能就是收集数据和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所以在经济学实际理论中,用到统计方法是毋庸置疑的,统计思想可以将经济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准备数据阶段,这其中包括收集与整理;第二阶段是分析数据阶段,利用统计方法的多样性,来进行数据分析。

三、经济学中的统计思想

(一)数据收集的统计思想

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共同组成了经济数据。其中宏观数据大多数是又政府部门进行收集和,而宏观数据只有利用现有的数据,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宏观数据主要是二手数据。微观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统计,所以只要涉及到微观数据的经济研究就要对数据重新进行整理,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经济学原始数据的收集往往是采用抽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就是从众多的数据中,随机挑取几个数据,通过少量的数据反映总体数据的特征。可见抽样调查法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统计思想。

(二)数据预处理的统计思想

无论是一手数据还是二手数据,都可能数据不能满足分析要求的情况,所以就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工作,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数据缺少的情况,而影响正常的分析工作。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其中包含着很多统计思想,其中信息分析是监测数据的可信度,效度检验是通过数据来反映研究主题是否有实际意义。插补方法是对数据进行补充,从而完成全局性思想。数据转换是在不对数据进行改动的情况下,用另一种方式来进行数据变换,展现出灵活性的思维模式。宏观数据平衡是使指标之间达到平衡,来从中找到数据的准确性,将平衡协调的思想发挥到极致。

四、经济学实证分析的统计思想

(一)经济现象描述出的统计思想

描述性方法是将统计指标、统计表、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加工融合,来分析出这些数据特征。统计指标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可以将大数据转换成容易理解的模式,用简单的数字来展现数据的重要特征,帮助总体想法的形成。统计表能替代较长的文字描述,通过更直观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对比。统计图更能生动的表达数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述统计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经验思维,通过分析个体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来对事实进行整理、归纳,并归纳出一定的发展趋势。显而易见,描述统计方法属于推理性逻辑,不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计量经济分析出的统计思想

经济学研究如果只是对数据研究,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数据的总体进行推断是有必要性的,从中体现推断性统计思想的重要性。推断统计是以样本观测数据作为基础来对总体特征做出的估计,其中包含了区间参数和总体参数两部分内容,从中可以展现出估计与检验的统计思想。参数估计是通过样本中的数据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其中的准确率较低,其结果大概就是区间内的概率。样本推断总体是在认识方法中将同类事物进行推断。只有样本和总体的性质相同,得出的数据才能代表总体。但是其中的样本可能带有偶然性,在估计理论中在样本的数据是非常严谨的。经济学的统计思想还包括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学的认识,理论模型是必然经济规律的呈现,在理论模型转化为计量模型时,必须将随机性的因素考虑进去。经济预测中对必然性的要求很高,但是预测中都含有一些不确定性,因为并不是每个预测数据都是准确的。只有对偶然性充分正确的认识,才能为必然性打下夯实的基础。在计量模型估计参数的方法思想中,都是平均的在统计资料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消除偶然性,获取必然性。在统计预测中会发现,大部分的规律都存在概率特征,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只能给予适当的区间限定,从而体现出或然性统计思想。

五、分析经济学中的统计思想

(一)经济学和统计学的不同

经济学和统计学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逻辑形式的不同,经济学偏重于演绎逻辑,是在理论的指导下收集数据,从分析结果中找出事前提出的假设,最终得出结论。经济学研究的思路往往是:首先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在构建假设的数理模型,从假设的模型中得出数据,最后形成一个二手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而统计学大多数是利用归纳逻辑,以数据作为研究中心,通过描述来做出最初结论,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推断出总体特征。统计学研究的思路往往是:针对于经济学中的问题,先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相应结论,最后根据统计方法制定最后的结果。

(二)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统计规律是人们在一些杂乱无章的状态下,去寻找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统计方法是在具有一定数据的基础上去研究问题,找出一些可能存在的规律。统计方法是研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单纯的从数量关系上去寻找规律难免会产生误导的问题。而统计学是教会人们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结论的解释。在一个好的经济学实证分析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实证搞的过于复杂,把时间精力浪费在研究实证的正确性上,要从一开始就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六、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学的研究离不开统计思想的参与,所以要正确的认知统计思想,在经济学的实际运用中,使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白经济学和统计学在逻辑推理方面存在着怎样的不同,不要一概而论。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的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要注意正确的运用统计方法,避免一些统计方法的误用造成的恶果。

参考文献:

[1]龚友运.概率与统计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6,02(10):131-132.

[2]李原,何锦义.经济统计学的现状和出路[J].统计研究,2016,05(11):19-22.

[3]王璐.经济学理论的另一种声音——著名经济学家柳欣教授学术思想回顾[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12(03):196-223.

[4]屠建勇.浅谈中国古代统计思想文化发展[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5,06(04):63.

第6篇: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

解读跨国公司对国民核算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对外国对华反倾销的潜在影响分析

国际比较视角下中国省际教育服务产出试算

物质流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研究

通货膨胀持久性测度研究综述

贫困脆弱性的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中国新国民财富估算与分析

增加值引入贸易核算的概念辨识

中国要素替代弹性变化趋势及成因初探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工资性别差异分析

教育对农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中国PMI指数作用和质量的测度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实证分析

中国“部门×部门”社会核算矩阵编制方法研究

中国非正规部门社会核算矩阵编制研究

关于普查年度和常规年度GDP核算数据的可衔接性研究

国家GDP与地区汇总GDP偏差研究

城市专业化、多样性与技术创新能力

收入极化测度与分解方法述评

第一届“全国经济统计学博士生论坛”综述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热点及其演进

增加值贸易统计的意义、研究途径和应用前景

经济普查数据对中国地区生产总值的修正效应

大数据时代经济统计、计算科学与信息科学的整合发展

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收敛性:基于永久收入视角的分析

基于空间误差模型的省域同批常住人口增长规模分析

“单独”二胎政策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预测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统计口径界定问题研究

基于区间分布信息的多点主成分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非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的数量比例关系研究

CPI源头数据的多元化及其应对

中国居民消费跨期替代弹性的年序递推统计估算研究

国际资金循环统计框架与金融压力测量

基于国际可比性的货币统计数据质量评估

中国产业结构的行业关联度研究——以服务业为分析视角

FDI、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城镇化、异质性与中俄铁矿石需求——基于面板分位数模型

中国区域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解耦关系分析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欧盟27国的实证分析

从贸易与投资结构看中—澳自贸区的共赢战略

沪港股市波动和联动效应研究基于条件方差分解模型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预测

产业结构、城镇化演进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吸纳效率分析

基于Copula-DCC-EVT模型的我国多元外汇资产组合风险精确度量

中国股指期货市场、ETF市场与股票市场波动时变的联动效应研究

第7篇: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

[关键词]社会科学 统计方法 应用问题

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在应用统计学时,统计分析是其关键环节,资料性质分析、资料类型的判断、统计方法的选择等各个环节都应把握好,否则,其分析结果将是没有意义的。本文拟通过对社会科学实证研究论文中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出现的问题,从描述性分析、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描述性分析问题

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一般首先要对社会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性,再选择进一步的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要对调查总体所有变量的有关数据做统计性描述,主要包括数据的频数分析、集中趋势分析、离散程度分析、分布形态以及一些基本的统计图形。

描述性统计分析虽然较为简单,但如果对某个事件或某种现象的描述不清楚或存在偏差,那么其后的所有分析都将值得怀疑,而描述的偏差可能会引起公众或学术界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误解,甚至误导政府决策。

1.均值的误用

均值是用于描述样本集中趋势的最常用指标,但应注意,对于正态或近似正态的对称分布样本,它是较好的指标,一般与离散趋势指标中的标准差一起描述数据资料(即形式);而对于偏态分布的样本,则常用中位数来描述集中趋势,一般与离散趋势指标中的四分位数间距一起描述数据资料(即形式),究其原因是均值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

对于两个分布完全不同的样本,可能会得到相同的均值,因此均值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样本内部的差异,而往往这种内部差异正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或应当引起人们注意的。为了弥补均值的这种缺陷,一般在报告均值的同时,也应该报告标准差,或用直方图或散点图的形式描述分布,以展示群体内部的差异。

2.绝对数的误用

因为社会调查研究比较容易得到大容量的样本,所以对任何小概率事件,用绝对数报告都会出现较大的数字,单纯对绝对数的强调往往会产生误解。比较合理的方式一般是在报告某事件绝对数的同时,给出该事件的发生率或占研究样本的比例。

3.相对数的误用

相对数常用于描述定性资料的内部构成情况或相对比值或某现象的发生强度,一般有比与率两种形式。虽然比与率的计算形式是相同的,即两个绝对数之商乘以100%,但它们的含义是不同的。率用于反映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强度,而比则用于反映部分与整体或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当数据的比较基础相差悬殊,用绝对数表述没有可比性时,就要借助于相对数。

应用相对数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百分比与百分率的混用;当分母很小时,只计算百分比或百分率,而没有报告样本量;当比较两个或多个总体率时,没有考虑到各总体对应的内部构成情况是否一致,而直接比较等。

例如在报告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流动人口犯罪率高于常住人口,其实是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与常住人口完全不同,且青年男性是犯罪率较高的人群,这样对两个不同群体的比较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二、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问题

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是指所观测的结果变量是定量的,而且希望考察定性的影响因素取不同水平时,定量观测结果的均值之间的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在统计学应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出现的误用也比较多。

正确选择定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正确判断统计研究设计的类型;再是检验定量资料是否满足“独立性、正态性及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1]。前者要求使用者对统计研究设计的类型较为熟悉,后者则需要进行预分析,可适当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根据前提条件是否满足来决定用参数假设检验或方差分析,还是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而根据对统计研究设计类型的判断,确定采用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定量资料作统计分析时,常犯的错误有:

1.不管统计研究设计类型,盲目套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2.不验证“独立性、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前提条件,而直接应用参数检验法;

3.将多因素设计定量资料人为拆成多个成组设计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法;

4.将多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用单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解决,或用一元分析替代多元分析等。

三、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问题

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是指观测结果为定性变量的统计处理问题。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通常根据影响观测结果的原因变量性质分为三种情况:

1.原因变量都为定性变量,此类资料就是通常理解的定性资料。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检验、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线性趋势检验、一致性检验(也称Kappa检验)、加权检验、对数线性模型等。

2.原因变量中既有定性变量,又有定量变量。这类资料的统计分析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结合专业知识先将定量的原因变量离散化,使其转化为定性变量,然后采用上面3.1的统计方法处理;二是先对定性的原因变量,采用哑变量技术进行处理,转化为多个二值变量,赋予0或1值,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或多值有序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

3.原因变量全部为定量变量。这类资料的分析可以直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或多值有序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

定性资料的最常用表达形式是列联表,列联表有多种类型,如横断面设计的四格(或称2x2)列联表、队列研究设计的四格列联表、配对研究设计的四格列联表、双向无序的R×C列联表、单向有序的R×C列联表、高维列联表等,不同类型所用统计方法也不同,所以处理这类资料的关键是分辨出列联表的类型,从而选择相应统计分析方法。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常犯的错误主要就是列联表的误判,从而错误的选用统计方法。

四、相关与回归分析问题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常局限于统计描述,较难从数量角度对变量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回归分析则是研究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可实现对自变量进行控制,对因变量进行预测,及对随机变化趋势进行适当修匀。

相关分析可用于对定类、定序、定距及定比等尺度的各类资料进行定量描述,但各类资料的计算公式是不同的,所以应用时,需要判明资料的类型;而回归分析则要根据因变量性质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回归分析方法,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因变量为连续型变量,具体的,当为非时间性的连续型变量时,可用线性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非线性回归分析等;当为时间变量时,可用COX半参数回归分析、指数分布回归分析及威布尔回归分析等;当为随时间变化的连续型变量时,则需要利用时间序列分析。二是因变量为离散型变量,需要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及多项Logit模型分析等。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应用时也经常出现一些错误:

1.没有结合问题的专业背景和实际意义,就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其结果有时可能是莫名奇妙的,可能出现所谓的虚假相关。

2.对于较简单的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不注意应用条件,盲目套用。一般地,Pearson相关分析要求两变量都是随机变量,且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若不满足条件,应采用其它相关分析法,如Spearman相关分析等。而线性回归分析则要求因变量必须是随机变量,且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在回归分析前,先要进行统计检验,证实两变量的显著相关性,再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才有意义。

3.只求得相关系数或回归方程,而不进行参数假设检验就下统计分析结论。因为相关系数或回归方程都是由样本数据求得的,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必须通过其相关参数的假设检验来判定。

4.多元回归分析策略的错误。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对多元回归分析的应用,不少人采取的策略是先用单变量分析,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多个变量,再将它们引入回归方程进行多变量分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这种分析策略是不正确的。因为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在单变量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非在多元回归分析中也没有意义。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先综合分析各种变量之间的作用、实际意义及关系,有些可作为控制变量(如性别、年龄等),将经过初步筛选的所有变量代入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再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必要时可多用几种筛选变量的方法,同时要注意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在翔:社会统计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2]胡良平等.医学统计学基础与典型错误辨析[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148-239

[3]柯文泉:统计方法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时代经贸,2008,6(96):83-86

第8篇: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

[关键词] 人口统计学变量 制造业员工 忠诚度 离职倾向

员工忠诚度对企业和员工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培育和提升员工忠诚度是众多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但这项工作的前提是了解哪些因素对员工忠诚度产生影响。知道员工的离职倾向是有意义的,因为离职倾向通常被认为是预测员工离职行为最有效的指标;但是从管理和控制的角度看,知道哪些因素最能影响员工离职倾向更有意义。

国外对忠诚度与离职倾向的研究实证较多,关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在忠诚度和离职倾向上的单独阐述很少。国内近年来对忠诚度与离职倾向的研究大多从理论上探讨,通过清华同方CNKI文献查询,还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章。本文主要从人口统计学变量角度对影响员工忠诚度与离职倾向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针对性。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的选取与影响模型

本文所选取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婚姻;部门;职位;工作年限。

建立影响模型如下: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制造业员工忠诚度和离职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1.问卷发放及信度检验

本研究涉及航空、兵工、装备、机床等共10家沈阳制造业企业员工。问卷发放330份,收回325份,回收率为98.5%,剔除个别明显的问题问卷,共有314份问卷参加数据分析,有效率为93.5%。根据有效问卷录入数据,并对数据通过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信度检验,各分问卷部分的信度都在0.7以上,通常,信度在0.5以上就是符合要求的,因而可以做相关研究。

2.人口统计学变量在问卷上的差异分析

员工的性别在忠诚度上差异显著,女性表现更高的忠诚度。男女性别不同对于离职倾向却没有明显差异。员工的年龄差异对忠诚度的影响并不是很显著,这与制造业特殊环境有关;在离职倾向上,年龄的差异导致了显著性的差异,21~25年龄段与26~35年龄段、36~45年龄段和46以上年龄段差异显著。员工的学历在忠诚度和离职倾向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研究生学历的员工与其他学历层次的员工在忠诚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学历的员工与中专学历、大专学历的员工在忠诚度上也有显著差异。在离职倾向上,研究生与高中、专科学历,专科学历与本科学历存在显著差异。员工婚姻状况在忠诚度上不表现显著性。在离职倾向上,未婚和已婚有子女则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员工所在部门在忠诚度上和离职倾向上的差异体现是,行政管理部门与生产部门、营销部门的差异显著。在忠诚度上,一般员工与部门经理较大差异,主任、主管则差异不显著。在离职倾向上,员工的职务分别没有显著差异。员工的工作年限差异在忠诚度上的表现是,工作7~10年与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存在显著的差异。离职倾向上,工作10年以上与工作1~3年的、工作7~10年的员工存在显著差异。

*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5 level.

三、结论

总结以上,员工个人特征变量在员工忠诚度和离职倾向上差异显著,员工个人特征变量显著影响员工忠诚度和离职倾向。这也验证了本文预先的假设。

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以下管理启示:在制造业企业中应该注重员工个人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员工的性别、年龄、学历、婚姻、部门、职位、工作年限等是企业管理中要重点考虑的因素。通过对员工个性化的管理方式,有助于企业员工忠诚度的提升,进而减少离职率。

参考文献:

[1]黄 蕾:基于道德实力理论的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J],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12

[2]潘 生:制造业知识员工组织承诺动因模型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4

第9篇: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

关键词:胃癌;证型;血清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相关性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09年我国城市地区病死率为21.15/10万,标化发病率为9.07/10万;农村地区病死率为35.60/10万,标化发病率为18.25/10万[1]。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间黏附分子,调节细胞与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基质之间的黏附反应,维持组织结构形态和完整性[2]。有研究表明,E-Cad基因变化与肿瘤的发生、浸润、转移有关,E-Cad基因治疗可作为胃癌治疗的靶点[3]。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证在中医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证型更是诊治疾病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以胃癌为基础病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sE-cad)的表达水平,以期揭示胃癌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sE-cad水平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胃癌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诊断确诊,病理诊断参照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病理组制定的《胃及十二指肠粘膜活检病理》[4],胃镜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江苏籍原发性胃癌患者,并对研究方法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合并严重心、脑、肺、肝、肾等器官损害的患者。

1.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现代中医肿瘤学》[6]及2007年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7]中病性辨证及脏腑辨证的相关内容辨证分为6种证型。①脾胃虚弱证:食少,腹胀,食后尤甚,或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恶心欲呕,呕吐食物,大便溏薄或排便无力,或久泻,甚则五更泻,完谷不化,下肢浮肿,神疲乏力,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或沉细。②胃热阴伤证:胃脘灼热嘈杂,食后脘痛,口干欲饮,饥不欲食,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红或绛,少苔或光剥苔,脉细数。③气阴两虚证:胃脘隐痛,神萎乏力,面色无华,形体消瘦,动则气短,自汗盗汗,口渴不多饮,舌淡,苔少,脉细无力。④湿热蕴毒证:胃脘痞闷胀痛或灼痛,恶心欲呕,口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⑤痰浊凝滞证:脘腹痞闷胀痛,恶心欲呕或呕吐痰涎,不欲食,或进食不畅,甚至反食夹有多量黏液,口淡不欲饮,头晕身重,便溏,面黄虚肿,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滑或缓或细缓。⑥瘀血内阻证:胃脘刺痛或如刀割,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可及肿块质硬,吐血,黑便,口唇爪甲紫黯,面色黎黑,舌紫黯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涩。

1.5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2010年7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第八一医院采集胃癌患者190例。其中,男性140例,平均年龄(61.24±9.98)岁;女性50例,平均年龄(54.32±12.34)岁。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6 问卷调查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面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中医四诊信息、一般人口学特征、饮食生活习惯等。

1.7 辨证质量

由1位具有中医专业知识的住院医师及1位固定的具有中医诊断专业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分别带领具有临床经验及专业知识的研究助手进行调查,并依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统一辨证分型。

1.8 血清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水平检测

清晨收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3~5 mL。血液凝固后,常规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于-70 ℃冰箱内保存。利用ELISA试剂盒(美国R&D公司,购自南京捷倍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血清sE-Cad水平,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酶标仪(型号POWERWAVE340)为美国Bio-Teck公司产品。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及非参数双侧检验。P

2 结果

胃癌证型、性别与相应的血清sE-cad水平见表1。胃癌患者各证型之间血清sE-cad水平比较见表2,瘀血内阻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气阴两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9,P=0.012,P=0.001),其余各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各证型间血清sE-cad水平比较见表3,瘀血内阻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气阴两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33,P=0.032,P=0.008),其余各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各证型间血清sE-cad水平比较见表4,脾胃虚弱证与气阴两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其余各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E-cad是Ⅰ型跨膜糖蛋白,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上皮细胞,参与形成和维护正常细胞间的连接。有研究表明,组织黏膜中E-cad表达与肿瘤浸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当E-cad表达下降或缺失,细胞间的相互黏附力下降,造成细胞容易分散而向外周浸润性生长,从而可以脱离原发灶而发生侵袭和转移[8]。而当E-cad表达降低时,其同质性黏附功能减弱,恶变细胞易于脱离原发灶,同时相对较多的E-cad播散入血,因此血清sE-cad的表达与肿瘤转移呈现正相关[9]。在胃癌早期,其转移相对较慢,而在晚期,随着胃癌浸润越深,淋巴结转移越严重[10]。因此,早期胃癌患者血清sE-cad的表达低于晚期胃癌患者。而中医认为胃癌初期邪盛而正虚不显,中晚期胃癌邪毒耗损,正气虚衰,故出现明显的虚证。所以,虚证患者sE-cad水平较实证者高。

本研究中,就胃癌总体样本而言,瘀血内阻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气阴两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文献报道,胃癌发病率具有性别差异,我国男性胃癌发病率是女性的2.05倍[11]。因此,本研究对性别进行分层。男性胃癌样本中,瘀血内阻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气阴两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胃癌样本中,脾胃虚弱证与气阴两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6种证型中,脾胃虚弱、气阴两虚证属于虚证,痰浊凝滞以及湿热蕴毒证属于实证,胃热阴伤证属于虚实夹杂证,瘀血内阻证常由气虚、阴虚等导致,机体由于虚弱因而无力推动气血正常运行,所以,胃癌晚期患者常常会出现瘀血内阻这一证型,因此也常常属于虚实夹杂证。因此,考虑在虚实相同的证型中是否有其他影响血清sE-cad水平的因素,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研究。瘀血内阻证作为虚实夹杂证,在胃癌总样本以及男性样本中血清sE-cad水平均高于气阴两虚证(虚)以及脾胃虚弱证(虚),考虑瘀血内阻证不仅出现于胃癌早期患者,晚期患者也常常会出现这种证型,是否受其他因素影响,也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朝旭,郑荣寿,陈万青.中国2009年胃癌发病与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3,22(5):327-332.

[2] Wheelock MJ, Johason KR. Cadherins as modulators of cellular phenotype[J]. Annu Rev Cell Dev Biol,2003,19:207-235.

[3] 刘津,赵琪,张国建,等.E-Cadherin在进展期胃癌转移淋巴结中的再表达及意义[J].河北医药,2008,30(12):1855-1857.

[4] 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病理组.胃及十二指肠粘膜活检病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134-14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S]. 1995:114-121.

[6] 陈锐深.现代中医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1.

[7]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4.

[8] Gloushankova NA. Changes in regulation of cell-cell adhesion during tumor transformation[J]. Biochemistry(Mosc),2008,73(7):742-750.

[9] 郭晓冬,金钢,薛志忠,等.E-Cad、MMP9血清中的表达与胃癌痰湿证型关系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6):20-22.

[10] Kang GH, Lee S, Kim WH, et al. 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gastric carcinoma demonstrates frequent aberrant methylation of multiple genes and constitutes 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 positive gastric carcinoma[J]. Am J Pathol,2002,160(3):787-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