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传统文化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文化;儒家思想;市场经济;义利观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0日
一、引言
概括地说,企业文化是指用于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些思想理念和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制定各种具体规章制度和实施各种具体经营行为的基本指南。企业能否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企业文化是否先进与适当。然而,企业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种企业文化的发展、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每个国家的企业都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那么企业文化自然也会受到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企业文化就像没有根的树,不可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东亚一些国家也有着广泛的传播。这是因为一方面儒家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品格和社会生活活动,而这种影响至今也或多或少地依然存在。如果将儒家文化的这种影响有效地运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使我国企业形成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又具有现代精神风貌的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也仍然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因此,吸收儒家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有价值的内容,将其应用到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实践当中去,不仅有助于我国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本文在此选择一些儒家文化中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的理念加以阐释,就是希望其能够从传统文化中为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当然,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这里很难将其进行全面地论述,所以本文只是选择其中的一些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重要理念予以阐释。
二、义利统一、先义后利的理念
儒家的“义利观”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其重义轻利的理念也曾经被认为是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但是如果加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在儒家学说里,义与利并不总是全然对立的,也并不总是非此即彼的排他式选择。它提倡的是人们在面对“义”和“利”的选择问题时,应该先“义”后“利”,需要首先考虑公众的利益而不是只顾及自身利益。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尽管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是孔子同时也说,“富而可求也,虽持鞭之士,吾亦为之”。由此可见,即使在非常强调义的重要性的孔子看来,义与利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统一结合的,合理的利也是应当求取的。所以义与利,在儒家学说里并不总是冲突和矛盾的,只是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始终要把义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需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大众的天性,没有人想要过贫穷的生活,因此人们才会努力去追求金钱与利益。追求利益在孔子看来是人的正常需求,但是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获取,这种利益就是不应当获取的,不要也罢;贫困卑贱的窘况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但是如果以不正当的方法去除,不去也罢。所以在儒家思想里,“义”和“利”可以是统一的,只是想得到的东西应该用正当的方法获得,自己讨厌的东西也不应该用不正当的方法去除。也就是说,君子取财,要取之有道。无需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是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但是不能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择手段,无所顾忌,不能因为受到利益的驱使,对社会道义不闻不问。企业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社会公民,所以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有悖社会公德,对社会、消费者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一个有责任心、有道义感的企业,应该是把“义”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企业在赚钱实现“利”时首先要考虑“义”这个基本准则,在不违法、不失德的前提下,以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利润。这才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取财之道,也是实现儒家思想中义与利的结合与统一的取财之道。不义之财、不当之利,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不应当谋取的。因此,儒家文化中义利统一,先义后利的理念,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成为指导所有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基本行为准则。
三、重诚信的理念
诚信的理念在儒家的学说中是经常提到的,它也被称作“修身之本”,因此孔子说“人无信,则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由此可见,诚实守信在孔子看来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失去了诚信,一个人将一事无成。因此,诚信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人只有讲诚信,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事业根基。同样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市场经济大规模、高效率地运行是建立在有效的信用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完全依靠面对面的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那么无论是交易的规模数量还是交易的地理空间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商品交易可能就只能停留在较小的数量和较小的地理范围内了,也就不可能产生规模化的现代市场交易体系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愈发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交易的规模和范围早已超过地理空间的限制。那么怎样才能让企业和企业之间便捷高效地进行交易和合作?其中的答案就是讲诚信。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很难有长期的合作伙伴,当然就更谈不上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诚实守信”是企业必须遵守的经营信条。企业要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在合作伙伴和顾客中建立良好的信誉。这样对方才有可能将企业视为长期可靠的交易对象,企业也才有可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如果企业不讲诚信,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轻则损害个体顾客和消费者的利益,重则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良性发展,甚至引起系统性的经济风险。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在我国因为合同双方毁约或诈骗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五六百亿元,而每年因为企业不讲信用而产生的不良贷款坏账更是高达上千亿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交易信息公开透明、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重诚信、守信用,更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立业之本。一个失去了消费者信任的企业,将会失去在市场中的立足之地。因此,儒家文化中重信义、守信用的理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应当成为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仁爱的理念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的理念,一部《论语》共一万多字,“仁”字被提到了一百余次。可以说,整部论语都是以主张和宣扬仁爱为宗旨的。尽管对于“仁”的含义,在不同的论述里,有不完全相同的解释。但是如果加以全面、概括地理解,孔子所说的“仁”,其本质含义就是“仁爱”。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儒家的另一位先贤孟子也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爱人、敬人的理念,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很早的先秦时期就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和对人的尊重、关爱,这也是中华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文明高度的重要标志。尽管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但是不论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中,关于仁爱的理念,始终是各种伟大的文明中一个居于重要核心地位的主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人的地位在进一步地上升,人的重要作用也在进一步地显现。在一个现代企业里,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人是管理者,有的人是普通员工,但从基本的文明理念来说他们首先都是人,因此只有工作职位的区别,并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许多企业也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但是却少有企业真正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含义。如果要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理念真正贯穿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真正地做到仁者爱人,真正地从内心去关心和爱护企业的员工。企业也是一个大家庭,企业的员工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如果企业把员工当作家庭成员一样对待,企业员工也就会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愿意为它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企业应当把“仁爱”的理念融合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对企业的员工施以仁爱,真正地关心和爱护员工,这样企业才能保持长期健康的发展。在后工业化时代,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很多公司的竞争其实追本溯源是人才的争夺。企业如果要留住人才,首先就需要怀有“仁爱之心”,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重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需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样才能让员工觉得在企业里工作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此外,也应该在企业大力提倡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这样才能让员工有对集体的归属感,因此也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共同促M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爱观念,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五、反求诸己的理念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自省、自强和自律对于提高个人修养的作用,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主要从自身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另外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儒家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源自于自身的修养和德行,而不应当依赖于外界。企业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分析挫折的原因时,往往把责任归咎到外部环境,而没有意识到自身原因往往是根本症结所在。有些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是员工水平低、人才平庸导致的。结果企业管理者就对已有员工不加重视,另外又大量招聘新员工进入公司。然后又由于新员工对企业业务不是非常熟悉和了解,进而导致公司业绩发生下滑,由此产生了企业经营的恶性循环。最后原本公司的人才流失了,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管理者没有发现由于自己的一些原因,导致企业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制度实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这样企业就会遇到一些经常性、反复性出现的问题。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肯定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如果这种问题是经常性、反复性出现的,企业管理者就应该先思考自己身上或企业制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而不是一出问题就去责怪外部环境、怪罪企业员工。这样非但于事无补,而且可能会使问题恶化。如果出现问题时采取儒家文化中“反求诸己”的理念,遇事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从改善自身因素和制度设计的角度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将会更加有助于问题和矛盾的化解。而且由于上行下效的影响,员工在自己平时的工作中也会学习上司“反求诸己”的做法,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反求诸己”不仅是一种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问题的方式,也是一种指导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儒家文化中反求诸己的理念,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也具有非常有益的现实借鉴意义。
六、结束语
从对儒家文化中一些重要理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儒家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仍然是具有非常有益的现实借鉴意义的,本文只是选择了其中几个基本的理念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当然其中某些部分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不相适宜的,尤其是其中强调封建专制部分的内容。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儒家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有益成分。只要我们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扬弃的方式,择其有益成分而用之,择其无益成分而弃之,就能够发挥儒家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指引,文化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经济的载体。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形成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意识、自觉地吸收和利用儒家传统文化中对于企业经营有着积极作用的有益成分,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并不仅仅是全部依靠其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同时也需要依靠其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儒家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内容,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标志。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儒家传统文化这个宝贵文化资源,将儒家思想中符合现代文明的有益成分,比如重道义、重诚信、重仁爱等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将会使我国企业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而且也成为一个造福于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贡献者,进而使我国企业成为真正令人尊敬的企业。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现实的传承载体,进而重新找回其原有的文明价值,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再次显示出绚丽的光彩。由此在伴随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我国在精神文明领域的软实力,最终实现国家综合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松.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2.
[2]牟浴.论儒家文化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
关键词: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传统文化艺术
洪江古商城属于江南民居,古建筑历史悠久,堪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古建筑,建筑基本上还延续了明末清初建筑的普遍特点。建筑多为斗拱造型,“井”字形排列,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雕、牌匾等随处可见,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效融合,堪称建筑上的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的延伸,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洪江古商城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建筑艺术和设计方面注重本民族文化对提高建筑艺术独特性有着重要意义。
1 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实施中的意义与价值
1.1 提高建筑设计创意,增添民族魅力
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建筑艺术将会成为一种独具的特色,建筑装饰本土风俗文化的融合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弘扬。在全球多元化的体制下,当地传统文化就成为了一种特色,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洪江古商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洪江商城空间再造上,重点审视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洪江古商城建筑中,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利用与融合,有效提高了建筑创意,增添了民族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提升精神文化空间
魍车暮榻古商城建筑秉承了因山就势、顺应水脉的建筑理念,充分做到了人与大自然的融合,传统的洪江古商城文化在礼节与习俗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邻里和睦,人与人交际友善,可以说,传统文化影响了洪江古商城建筑艺术特点,也可以说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针对洪江古商城内在人员的信息与人际关系,传统优秀的精神文化品质与文化素养在这里得到了有效传承,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上,必须具备鲜明的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在满足建筑艺术与物质上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精神空间的构建,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中的应用与重视是提升精神文化空间的重要举措。
2 基于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启示
洪江古商城是我国江南建筑的经典,在全国上下都极为珍贵,洪江古商城具有“活的清明上河图”之称,同时,也是世界佛教的文化之窗。传统艺术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的空间再造上,重视传统艺术文化的融合,对提高精神文化空间,保护世界历史遗产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注重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洪江古商城在国内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注重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有效实现生活、社会文明与古建筑的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的改变,洪江古商城在空间再造上也面临着遗产保护问题,传统文化艺术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因此,面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遗产保护问题上,政府一定要做到保护规划的完善与有效实施,全面保护其文化、艺术、历史、文明等,在空间再造上注重洪江古商城整体面貌的保护,绝对不要改变古商城原有的文化艺术特色,将发展新区与保护旧区做到同步并行。
关键词:江西;传统文化;复兴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46-01
一、调查方案
调查对象:江西省南昌市各阶层人群,包括老人、在岗工人、政府官员、个体经营者、学生等。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及面访调查,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
抽样方法:总体分层抽样,层内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
二、调查内容
1.人们对江西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活动参与程度及喜爱程度。
2.江西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行性及实施障碍。
3.复兴江西传统文化的意见建议。
三、相关结论
(一)人们对江西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江西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是很深,当代青少年更是如此,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如今许多传统文化已被人们渐渐淡忘。
同时,人们对于江西文化的活动参与也不是很多,像红歌、戏曲等参与度还可以,但对于诗词歌赋的活动却很少参与,所以多鼓励人们参加江西传统文化活动很有必要。开展“江西传统文化复兴”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江西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行性及实施障碍
当被问及“您未来会为江西传统文化复兴活动做宣传吗”的时候,许多人回答说“会”,可见人们对此活动持支持态度,愿意为此活动尽一份力,这就为此活动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可行性。相信在人们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江西传统文化复兴活动一定能取得很好的结果,人们也会对江西传统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当被问及“要实施江西传统文化复兴活动,您觉得最先从以下哪个群体下手?”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应最先从中小学生入手,从娃娃抓起,使他们从小就更好地了解江西传统文化”。
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对于调查结果得知,部分人们对于江西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行性未抱有特别乐观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传统文化不适应现代社会、受其它文化冲击、政府重视度不够等,说明江西传统文化复兴活动的开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为江西传统文化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其复兴大业指日可待。
四、意见建议
1.政府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市民的文化建设;
2.培养大家形成对江西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发动人们主动保护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光大;
3.通过各大媒体(如电视公益广告等)的宣传,使人们对江西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4.在各大企业、高校等多开展一些有关江西传统文化的活动、比赛,从而推进江西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宣传;
5.开展江西传统文化培训拓展中心,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江西传统文化;
6.在不改变江西传统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注入新鲜活力;
7.进一步完善教育机制;
8.学校可以开设一门关于江西传统文化的课程,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同学们对江西传统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
9.父母和老师平时多加强孩子对于国家及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从小抓起,激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
五、总结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于江西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了人们对于江西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对于江西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行性等,也从调查结果中得知了复兴江西传统文化存在的一些困难。
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江西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中受到一定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在保证传统文化灵魂不变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复兴江西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独立之灵魂。我们肩负着时代的重任,让我们复兴江西传统文化,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一点一滴,脚踏实地,为把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努力!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若将其乘以十三亿,那便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关键词】传统教育读本 小学母语教育 传承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2(2013)02(a)-0130-01
1、研究背景及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的结构上和国民基础教育内容设置上,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偏颇倾向,一是西方文化的重视程度高于中国本土文化应有的重视,二是科技文化的比重大大高于人文文化。而这两种偏颇,都与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断链和缺失,母语教育走向弱化,面临知识、情感等方面的断层,语文教学面临迷失基本落脚点的危机。针对这一问题,传统教育读本的开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解决措施,但其真正的落实情况和对母语教育的支持作用还有待商榷的。因此,我们试图通过调查,了解传统教育读本在小学课堂的教学现状,进而分析其对母语教育发展的作用,并提出相关措施,让学生真正学好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母语教育的发展。
2、调查结果以及原因分析
2.1 传统教育读本使用对于母语教育发展的乐观效应
经调查发现,传统教育读本教学的总体趋势是良好的,无论是学生对于母语文化的兴趣还是读本带给学生自身发展的帮助,都是值得肯定的。不可否认,传统教育读本对母语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传统教育读本的学习也就随之成为一种应试(需要考试)或形同虚设(不需考试),甚至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据统计,对传统教育读本表示很有兴趣或有兴趣的学生占了70.33%,多数学生对传统教育读本的学习存在很大兴趣,为传统文化教学更积极有效地进入课堂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学习传统教育读本,不仅是为了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或帮助很小的占少数,并且随年级提升,该项数据减幅明显,78%以上的学生认为传统教育读本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根据小学教师对学生行为评价的调查,我们发现在学习传统教育读本后每个年段均有80%左右的学生在生活表现上均有所改善,体现出传统教育读本对学生行为表现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2.2 传统教育读本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支持力度不够,传统教育读本先天不足
调查发现,即便有了传统教育读本,但仍有40.15%的学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传统教育读本在很多学校的存在感依旧很弱,利用率较低。传统经典由于在语言文字上不同于白话文,存在着许多阅读难点,导致学生不会主动去阅读。
学校活动组织方面,多数学校对于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情况并不乐观,城镇偶尔组织或不组织的学校达64.62%,而相比较,农村小学的情况更为严峻,比例达到76.93%。
2.2.2 学生学习存在问题
学生在学习传统教育读本时对文言文出现畏难情绪。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有些学生首先在认识上把文言文当做是“第二外语”,把文言文学习当做纯语言学习的机械记忆,缺乏兴趣。
此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视线只停留在课本和分数上,思维模式已经僵化。一来,学生要应付繁重的课业压力分身乏术,无法潜心研读传统文化。二来,母语教育更重要的是应用,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思想上有所改变,这是应试教育无法检测也无法做到的。
3、对策和思考
3.1 政府――制度层面支撑,组织领导落实
政策指导引领,统筹教学安排,因材施教引导,不同教材选择。政策的扶持是传统教育读本物尽其用,为真正推动母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并且,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经典可谓汗牛充栋,如何在如此繁多的经典中根据学生的自身水平特点,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适用不同的传统教育读本需要经过一定考究。
3.2 学校――教学安排建议
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发言机会,而不是一味灌输,只有学生自己思考过才会印象深刻。同时,在课堂上亦可开展比如经典诵读比赛,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交流等。除了语文课,学校的活动安排亦可多多涉及传统文化,比如进行“经典诗词朗诵会”、“书法、绘画大比拼”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寓教于乐,相辅相成。
3.3 家庭――配合教学开展,重在监督引导
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教学的开展才能相得益彰,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家长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在观念上有一个较为积极的认识。同时家长主要是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对孩子进行监督与引导,及时对教学内容做好复习与巩固。
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先行示范,生动地将音乐、诗歌、舞蹈、服饰等艺术结合于一体,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其中,立德树人、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孝敬父母的剧目比比皆是。戏曲中的思想精华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和重要的教育意义,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传统戏曲文化育人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2012年以来,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以青少年喜爱的动漫形式推广普及传统戏曲文化:编辑动漫版《小学生学戏曲》、《幼儿版戏曲动漫画册》等教辅读本;捐赠书籍和20万套戏曲动漫光盘;活动中建立“一送一培”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数字化平台覆盖近170万学生、对千名艺术类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进行了培训。2014年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计划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湖南模式)在全国10~15个省推广,力争2~3年覆盖全国。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对教学方面进行指导,在湖南、海南、武汉等地相继开展后,取得了良好成效,深受学校教师与孩子们的热烈追捧。为青少年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有效途径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对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优秀戏曲文化的传承仅仅通过记录、保护和传承人之间的延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要做到文化与教育相结合,以青少年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动漫为载体,将戏曲文化引进校园,通俗易懂地诠释、表现和传播优秀戏曲文化。通过全面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实现真正的全民普及、全民推广、全民传承。
研发“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
2006年,民进中央向全国政协递交了《关于抢救、整理、传承“中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的提案,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谢勇提出《关于为抢救、整理、传承精品折子戏建立保护基地》的建议。文化部在答复中指出:“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使优秀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并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进行宣传和传播,使地方戏曲与新的时代相融合。”为提升孩子学习戏曲的兴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湖南省探索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相结合,创造性地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新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桥梁,成功研创出一种深受孩子喜爱的独特艺术形式――戏曲动画。经过7年的锤炼,湖南动漫湘军创造和推出了原汁原味的本土品牌《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并获得文化部扶持资金以及全国30强动漫创意品牌(2012年)、中国原创手机动漫大赛银奖等殊荣。“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现已成为全国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的品牌。
建议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手段普及传承到青少年中,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范围广、影响大,应该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为此建议:
1.政府组织文化、教育专家对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就阶段性的必修、选修分别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界定。制定从幼儿园到大学等不同阶段的课程、课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将传统文化学习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体系中进行统筹谋划。采取动画寓教于乐的方式,把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融入相应课程。
2.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专项事业经费。整合文化资源进入学校,开展学校教育资源与文化艺术素质两大培训。借鉴“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的经验,在文学、书法、绘画、民间技艺等相关领域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手段,创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及传播方式。
3.对“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动画制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将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京剧、秦腔、黄梅戏、花鼓戏等地域性戏曲进行创造性地普及推广。通过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文化传承品牌和大众普及方式。
关键词:人文素养;传统文化;高职高专;教学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不仅在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同样普遍开设。我校同样紧随时代步伐开设了《大学生人文素养》这门课程。课程开设以来已有两个学年。在这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大学生人文素养》受到广大学生普遍欢迎。不过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和误解在教学中出现。特别是学生对于《人文素养》这门课程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差。本文就《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加以探讨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够对今后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尽绵薄之力。
一、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的认同度
在经过了近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校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都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识。经总结大致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对人文素养课认识不清
人文素养教材内容分为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和礼仪六个章节。在学生学完一学期的人文素养课程之后,很多学生表示这门课程像历史课。也有很多学生反映,觉得更像哲学课程,更有少部分学生感觉人文素养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有几分相似。学生的这些感受,是由于教材安排与课程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鉴于以上情况的出现,个人建议,关于历史事件的学习最好在教材中略去。而注重具体文化内涵的传授。单纯历史事件的传授比较枯燥,学习过程中主要靠死记硬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都没有益处。人文素养课程应该让学生感觉是在体验传统文化精髓,是让文化的魅力自然的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从而来指导行为。说到这里也必须理清思想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的区分。思想道德修养课往往是以说教的方式来阐明人生大道理,并且内容主流、宏观。其中一些观点甚至与社会现实脱节,教材内容与如今一些社会现象矛盾。所以大学生在学习思修课程时,明白道理,却无法将之化为内心的一种自觉。最后说一下,关于人文素养课程绝不是简单的大杂烩。可能在教材的编排上会有一种简单拼凑的感觉。但实质上在这些章节中都有着同样的内核———民族精神和民主精神。所谓民族精神是体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的;民主精神则由西方传入,五四时期开始深入到中国社会之中。这才应该是人文素养课程真正要传授给学生的东西,不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精神内核。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近年来开始在全球升温,我国自然也是对传统文化保持一种较高的热度。这一股热浪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在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在校大学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学习积极性和认同度。在课堂上讲到关于中国古代官制、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时,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而在学习先秦哲学思想,当讨论到人性本善和本恶的问题时,学生普遍都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而学校自发的社团组织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就有如汉服社、古琴社、书画社、古风社还有散打社等。这一些意在发扬传统文化的社团的存在,也印证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另外,在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认可度最高、最受欢迎的课是礼仪课,其中中国传统礼仪更是特为尤甚。学生认为礼仪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与日常生活接近,没有高深的理论,容易理解。初略统计,我校学生对礼仪课的喜爱达到95%。礼仪课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学生的学习期待。在中学和大学课程设置中,很多课程理论性较强,而且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没有多少使用机会。而日常礼仪和传统礼仪恰恰是能够现学现用的,是个人人文素养的外在体现,且终生受用。礼仪本身并无高深的理论,相比哲学和文化章节的高深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二、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同度
关于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最终要落实到的是对学生思想品质、人格以及日常行为起到良性影响。要做到这一点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由两个方面来着手落实。一个是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我个人认为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另一个是课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一)情景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在结构主义教育学家认为“新学科概念进入学生头脑之后,同原有认知结构上有关概念进行同化、顺应、转换,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学习者的知识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①由此可见想让学生能顺利接受一个新知识点,那么这个新知识点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相契合。在与已有知识相结合之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接受并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若新知识完全与学生之前的知识结构没有契合点,那么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也很难让学生顺利接受。所以在此为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们人文素养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找到与学生中学时代和生活阅历中相契合的点。这一点是我们在教学导入和讲解环节值得注意的。在此要专门提出关于哲学章节学习中遇到的教学难题。文学、艺术、礼仪都具有可感的形象,而哲学没有,这是哲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此外哲学课程在中学时代涉及很少,只有马列哲学基础部分有所学习。但是中国传统哲学多是唯心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其认知方式与辨证唯物论相去甚远。这就造成了传统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如传统中国哲学中的“道”、“气”、“空”等概念。所以关于哲学章节的教学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佛道等唯心主义哲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师生互动难以展开的情况。根据结构主义教育学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形成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同样都是教学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以老师教授为主。不过在教授人文素养课程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式教育时,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积极性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比如对文学名著的讨论,首先很多学生就没有阅读过四大名著,更不要说其他名著。对作品不了解,根本无法谈及进一步参与讨论。另外即使阅读过作品的学生,也极少有能够体会到作品意义的。所以在讲解文学和艺术作品时,往往难以形成一种积极的讨论,反而容易让教学冷场难以进行。个人认为在这种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教师可以对每个班的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派人主讲,再让全班同学参加讨论,而主讲的同学需提前进行详细的准备。这样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情景教学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的有效手段。
(二)课后延伸的重要性及措施
在现代教育中已经被证实,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最主要、最直接的影响来自家庭教育,其次是朋友间相互影响。而学校教育对行为习惯和道德的影响排在两者之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同样有与之相似的特性。不同的是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思想上比较独立,而且已经离开家庭。所以课堂之外的大学日常生活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有极大的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和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播到我们学生的头脑里。而很多信息可能带有负能量。这种负能量一旦在学生中相互传播,极可能形成不良影响。所以在大学校园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同时又富含传统文化的氛围至关重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步,我认为社团活动、讲座和学校文艺活动是课后延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大学往往都是各种社团林立,其中以传统文化为主的社团也占据了一定规模。这些以传统文化作为主题的社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存在一些问题,社团多数组织松散,多数学生一时兴起,时间长了兴趣消退。一些社团不能组织有力的活动,让学生没有办法获得归属感,或者没有办法取得进步,社团人数逐渐减少甚至解散。为了进一步推进社团活动,建议要把学校文艺活动组织,以及教师指导社团建设两种方式双管齐下。学校文艺活动现在已经有很多种比赛,如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歌手大赛、绘画比赛等等。但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传统文化的元素比较缺乏。传统乐器、书法、成语接龙、猜灯谜等等。让传统文化有展示的舞台,让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也有自我展示的舞台。这几年各电视台打造了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学校可以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前提下模仿此类热门节目,以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另外关于学校老师指导社团建设这条建议。我认为教师以提建议为主,不直接干涉社团建设,不具体参与活动。教师主要从社团的组建形式和文化理论两个方面进行指导。指导教师需要有与社团主题相关的特长。如书法社的指导教师,需要在书法方面有所长。另外指导教师需要定期为学生进行文化理论方面的指导,开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以提高社团学生的理论水平,随时传播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李森.结构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3]姚中秋,闫恒选.现代中国通识教育经典文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万资姿.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到指标体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5]马斯诺.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钟仕伦,李天道.中国美育思想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国产动画片;动画艺术;传统文化元素;研究;建议
1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
那么何谓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是指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来说的,它注重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我们通常把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特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既包含具体的物质领域,又涵盖意识形态领域。
2 国产动画片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中华民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民间艺术,诸多优美的艺术形式,这些为动画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沃土。我国的动画产业起步较晚,但是依靠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我国的动画产业从兴起发展到现在的几十年时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无论在民族精神或艺术表现形式上,都为我国动画片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和创作语言,从而为创造出了经典动画片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笔者就结合一些国产动画片,进行具体分析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1)《大闹天宫》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对于中国动画电影而言,《大闹天宫》可以说是一座标志性建筑,它是中国动画影片的本土文化风格的探索,影片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透彻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出《大闹天宫》真正的成功是在于它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与再创造,尤其是影片展现的浓郁民族艺术风格将当时的中国动画推向了一个高峰。动画《大闹天宫》中从人物造型、场景设计、配乐等方面无不体现和渗透着民族元素的踪影,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方面采用了中国画中的铁线描艺术,通过不同线条的勾勒,展现不同的人物特征;在场景设计方面,《大闹天宫》,更是吸取了国画艺术的精髓,通过艺术创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并借助于传统年画的表现手法,表达出对超现实的空间的深刻理解;而在音乐上,《大闹天宫》则是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乐调,影片通过运用古典戏曲的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这样不仅使锣鼓点同人物动作和镜头的衔接、转换相得益彰,又使动画角色的动作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有起有伏、浑然一体,使得民族趣味十分浓郁和浑厚。(2)《三个和尚》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三个和尚》取材于民间俗语,利用最最简单的线条勾勒人物造型,以三个和尚出门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借助深具民族特色、传统绘画技法的山水庙大全景来设计场景;全片不但没有配音,连音乐都被精简成只剩几声木鱼声。作为一部无台词的影片,《三个和尚》在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方面,最为成功的是采用了中国戏曲表演的“借喻”手法。譬如第一个小和尚在路上遇到小乌龟,乌龟在传统文化中为长寿的象征。第二个高瘦和尚遇到蝴蝶和花,花与蝴蝶在民间表示爱情。第三个胖和尚,碰到一条河,看到水中的鱼儿在跳来跳去。鱼在民间的寓意是“有余”,表示有利。动画故事实现了“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的需求,让观众在欢笑声中领悟古谚的哲理性。(3)《牧笛》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牧笛》水墨动画片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以形写神,注重笔墨韵味。动画片《牧笛》的人物造型和场景造型都是模仿了中国著名山水画家李可染先生的笔法特色,整部动画片都利用中国画写意的色彩风格,以黑白墨色为主基调,同时根据需要在局部加入如浅绿、淡黄、粉红等较为鲜艳的色彩,总体上保持画面的简洁,色彩的单纯、雅致。作为水墨动画的代表作,它把中华民族风格推向新的高峰。
3 如何将动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开发利用好,运用于动画创作之中,应该说上是振兴中国当代动画产业的一大命题。那么在国产动画的创作中,我们应该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动画产品并且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把握一些基本事项。(1)要认真地把握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中运用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不应该单纯地照搬传统名著,也不应该过多的改变原著,重要的是对传统名著的精华的提取或萃取。因为如果单纯的照搬名著,就会把传统中的局限性整个儿带进作品。假如改变原著过多,又有些不严肃。我们在创新的应该基础之上恰当地融入古代文化生活元素。(2)加强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对于动画作品来说,要想塑造成功的形象和场景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技术不断为动画的创作提供更为便利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在动画的创作中,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结合不但可以丰富动画视觉的表现形式,也可以给民间文化元素注入新的活力。纵观一些经典的动画片,大都采用了二者的结合。尤其是在动画制作方面,数字技术更能表现场景的空间层次、透视感和真实度,也更能表现出场景中梦幻般的意境。(3)要做出融合多种中国文化元素的作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的文化元素也复杂多样,国产动画片,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断进行创新,要将更多的其他元素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动画片。
4 结语
综观中国国产动画片,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思想,民族风貌,风俗习惯。在动画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产动画应该结合自身的国情,结合现代观念、审美和趣味,继续挖掘传统民族艺术与动画结合的发展潜力,从本土传统文化中寻找动画创作的新理念,运用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创作出创新的国产动画片,实现中国国产动画片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巧,李少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动画造型设计[J].电影文学,2009(04).
[2] 贾涛.传统文化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合理应用[J].美术大观,2010(03).
[3] 马玉山.探析中原特色传统文化在动漫形象设计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10(08).
在台湾,多年来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都是公众假日。而最近3年来大陆也将这3个节日变成公众假日,可见大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两岸人有共同的假日就会有共识,就会有助于中国文化在两岸的传播交流,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经济搭台、文化做戏,大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对传统文化保护很显著,文化的提倡与传播跟经济有密切关系。比如,以前的扬州类似现在的上海,所以才有“扬州八怪”,才有扬州文化,经济发展对于文化是一大帮助,不过也要配合得恰到好处。
我从1992年开始访问大陆,至今已18年。18年间,我在两地之间往返不下五六十次,所以现在不写“乡愁”了,现在创作的文章都是回乡诗。
用漫画诠释中国传统文化
我太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了,我崇拜老子和庄子,所以画“诸子百家”,画“三国”,但我不敢画《红楼梦》――太博大精深了!很多人现在看我的漫画书,主要是看中国文化,因为我画的东西都是用漫画诠释中国传统文化。
今年端午节,我带着族谱到福建泉州录端午节特别节目,希望借此找到泉州的宗亲。这是我第一次来泉州,我的祖籍地就是泉州。300年前,我们家祖先蔡乞,从泉州经唐山去了台湾,我现在是蔡家第7代。所以这次特意带着复印版的族谱前来录制节目,希望泉州有关方面能帮忙寻根,找到泉州的亲人。两岸人民从来都是一家人,我就是最好的代表。
二人转在台湾有群众基础
我2006年曾经到台湾进行了一次环岛访问,感觉到台湾的东北老乡非常亲切,当时我和著名书法家聂成文、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在那里进行了很多艺术交流。可以说在艺术领域是“此处不设防交流无障碍”,而本山和弟子的演出,可以说是二人转历史上第一次到台湾的正式演出。这种稀缺性也让东北老乡备感珍惜。我在台湾还见过一个辽宁昌图老乡,他到现在还乡音不改。一见面就问我奉天大鼓还有没有,二人转怎么样。这些人就是群众基础。
台湾的文学和传统文化保留得比较好,祖辈、父辈的教育,让台湾观众对我们的表达都不生疏。其实我们现在很多搞笑娱乐的模式都来自港台娱乐节目,而我们的二人转,更清新一些,离老百姓和观众更近一些,这也会对他们的观赏造成冲击。
二人转最重要的是和观众交流平等,那么自然,那么流畅,这种演出方式肯定会成功。
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很有必要
今年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对两岸文化、教育、新闻等方面交流合作提出了既具前瞻性又有紧迫性的建议。这些措施的落实,有利于两岸人民的进一步了解和认知,也有利于两岸人民感情的融合和更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
两岸同文同种,但隔阂60余年后,在用语等方面已有一些差异,因此,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规范术语和专有名词及建设中华语文“云技术”数据库,有利于消弭两岸民众在交流中遇到的一些困境和障碍,也有利于两岸在交流中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新闻媒体是两岸民众接受彼此信息、相互了解的重要载体,其功能需要进一步发挥和增强,推动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就是一个重要方向,媒体功能的更大发挥,有利于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和认知。
两岸文化交流应该制度化
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体系庞杂,内蕴丰富,它将多种文化类型中的元素巧妙融合起来,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特色,可谓博大精深[1]。首先,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非常重视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通常重视自然的意识与规律,在人、建筑物、自然、社会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它不仅重视建筑本身的平面、空间布局,更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与群体秩序[2]。其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讲求以人为本。最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明显的秩序感和对称美[2]。
2国内外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及研究成果
2.1国内传统建筑保护现状
我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已初显成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中,还存在着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建筑设计方面出发,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修葺时机掌握、保护意识尚不足;二是单纯追求样式仿古;三是在维护和修葺传统建筑中滥用现代建筑手法,简单进行勾线、粉刷涂料等,损伤了建筑本身的历史感和艺术风格等等。其次,从政策、组织的宏观层面来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不能准确地对于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商业发展的比重进行判定,经常对商业方面重视程度更高;第二,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系统性制度、法规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三,我国的传统建筑保护工作常常作为一项政府和相关机构的“任务”,缺乏群众层面的自发进行和广泛参与,这导致保护工作很难深入人心,人们的传统建筑保护意识也难以提升。
2.2国外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成果及经验
(1)国外传统建筑保护成果归纳。国外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第一,主要强调国家对于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制度保证,通过立法并且不断对其进行完善。第二,强调政府在传统建筑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对政府的行为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要求其必须向大众提供传统建筑保护方面的相关信息、建议与指导,同时为保护提供一定的资助。第三,更加重视引导民间组织和个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激发民间组织与个人的对建筑文化保护的意识,让民间组织自发地投入到建筑保护中去,让民族保护意识融入个人生活。
(2)国外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工作的启示综上所述,西方,尤其是欧洲在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国外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中获得众多有益的启示,其中可借鉴的方面主要集中在政策组织层面。首先,对于传统建筑的法规而言,尤其是地方颁布的法规,需要与国家整体的保护法规相结合,构建一个完备的传统建筑保护体系。其次,必须充分重视的是对于保护机构的资金保障。不论是针对地方、组织还是个人,要提高传统文化保护的具体效率和成效,不能离开资金的保障与支持。最后,对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法规与文件制度必须有操作性。我国各地现在保存较完整的建筑数量及其遗留状态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性,国家与地方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法规范围相比较之下,地方性保护法规则更具广泛性与应用性,并且在实际的保护工作当中更注重全局,且能够更加灵活地操作。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国外在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工作中,在个人的微观层面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部分,比如注重个人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对于民间自发保护组织的支持等。
3加强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建议
3.1我国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传统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
不仅需要设立法律条文对传统的标志性建筑进行保护,而且还需要对具备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如民俗村落、传统房屋等古老建筑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有助于城市建筑在整体建设与规划过程中能够依据法律法规展开保护工作。
3.2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加强管理保护。
在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进程中,需要当地政府与其民间组织的通力配合,进而加强传统建筑的管理保护工作,完善地方的传统建筑保护机制。在地方政府与有关的民间组织的倾力配合之下,为使传统建筑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可对地方区域的房屋改建、城市建设、保护资金等规划方面进行可行性的评估与测定。
3.3在设计中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在城市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文化传承。建筑师需要摆正对待传统建筑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在自己的设计当中吸收更多的民族文化精髓,借鉴优秀的建筑经验与范例,争取做到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进行相互融合,在符合现代欣赏标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护与传承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
3.4吸取其他国家建筑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