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体育服务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目前体育领域的公共服务研究中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公共服务”这两个概念在认识上存在争议[1-2]、在使用中存在混乱[1],所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概念分别存在于不同的研究之中,但是就其研究对象而言都基本一致.通过对文化、教育、卫生领域公共服务相关概念使用情况的考查,本文认为在体育领域使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可以与其它领域保持统一,因此采用“公共体育服务”这一概念(本文在引用文献时为尊重作者原意仍保留“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使用),也相应的使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郇昌店[3]将国内目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含义的研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公共体育服务体育视为各要素的综合.如肖林鹏等[4]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即由满足公共体育需求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由核心类、支持类和保障类等三个层面和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信息、体育指导、体育资金、体育政策法规、体育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评价等九个要素构成.李静[5]所构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由公共体育政策法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体育组织结构和人才、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和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等部分组成.另一类是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分成多个系统.如王才兴等[6]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满足市民的基本体育生活需求为目的的、向市民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体育公共服务主体;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体育公共服务信息;体育公共服务便利、体育遗产保护;体育公共服务机制;体育公共绩效评估以及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人才、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等方面内容.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要素综合说、系统综合说,或者是结合要素和系统的广义、狭义说[4],笔者认为评价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否合理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必须要符合一个“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7].组成体系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并共同执行某种功能,这种体系的功能由各组成部分所支撑同时又不单独为各组成部分所拥有.因此构成一个体系至少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有两个以上的组成部分;二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三是各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对独立和特定的功能;四是该体系具有各组成部分所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如果以“体系”的标准对已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较为随意,同时存在着体系组成各部分功能重叠以及体系总体功能模糊的问题.
2公共性视域下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在拙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研究》中,已然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进行了充分讨论,认为公共性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本质特征,公共性是供给主体的理念指引、公共性是供给目标的价值标准、公共性是供给客体的实现基础以及公共性是供给内容的约束条件,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认识促进了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认识,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认识基础之上,在公共性视域下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展开新的认识.
2.1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表征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表征的基础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在明确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基础之上,才能够深入地把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首先,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具有公益性的组织或者个人,供给主体以公益性作为其进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准入标准,因此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会为私欲和私利所主导.其次,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目标是广大社会成员符合公共性价值的公共体育需求,这种符合公共性价值的公共体育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渠道之中得到传送,而不会仅仅屈就于部分社会群体的需要.再次,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客体是广大的社会成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每个人都得到平等的对待,以人为本在其中的含义是以每个社会成员为本而并不是以部分人为本.最后,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应当满足公共需要并带来公共收益,因此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供给与需要之间实现地是一种动态的均衡,能够通过供给与需要的良性互动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性表征得以明确之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即可确定为保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
2.2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
围绕公共体育服务所建立起来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从其表面来看公共体育服务是其核心,确实从表面来看如果离开了公共体育服务那么也就不再需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但是就其实质或者从现实来看通常情况下离开了“公共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固然存在,但已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公共体育服务了.现实之中出离“公共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屡见不鲜,各地花费巨额资金兴建了大量的处于闲置状态的体育场馆,而老百姓的锻炼场地却得不到保证,彩票公益金所获得的体育发展资金被用于各类赛事,但是社会成员能够参与的非常之少.正是出于对公共体育服务“公共性”缺失的担心,因此提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在于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首先保障的是供给主体供给的公益性.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受制于行政绩效考核的约束,对于可以用金牌和名次衡量的竞技体育投入过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应当调节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发展失衡的结构,保证供给主体在进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时所应当秉持的公益性.其次保障的是公共体育需求能够得到正确的表达并能够得到流畅的传递与反馈.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应当保障公共体育需求能够通过良性、顺畅的渠道加以表达并得到上层的重视和采纳,公共体育需求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开端,只有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才能够使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不发生偏差.再次保障的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对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于公共体育供给对象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和法规途径,也可以是日常性质的规定和措施,但是都体现了对于公民体育权利和广大社会大众获得公共体育服务的保障.最后保障的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供给水平、供给标准都应当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既要防止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不足也要防止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过度.
2.3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功能———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
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措施才能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因此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功能就是为了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的实现,为公共体育服务公共性的实现提供各种支撑与保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首先是公共体育服务需要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就公共体育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汇总和上报,系统的要求是客观、真实、快速和顺畅,其所提供的公共体育需求信息是整个公共体育服务供应链的基础.其次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系统.该系统主要是依据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进行供给,该系统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供给形式、供给内容、供给标准、供给水平,在供给的这些方面需要以实现公共性作为其根本目标,而在供给的生产环节效率则是决定因素,这正如在使用公共体育资金建造体育场地设施时,政府体育职能机构是出资方但是并不需要它来负责建造,进行建造的任务可以通过招标方式由最具资质、效率和经济的企业来完成.再次是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价系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评价系统对于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非常重要,它既要负责对需要和供给系统分别进行评价以确保需要和供给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偏离公共性的方向,同时也要对需要和供给系统的匹配性以及整个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运转加以监督、评价和改进.
3结语
[关键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81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09 ― 02
一、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
农村体育即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的下位概念,是在农村这一特定的地域范畴内,开展的以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的各种体育活动,参与者主要是农村居民。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开展的项目多而杂、组织形式分散、活动时间不固定。农村体育是在经济二元结构的体制下,以促进农民身心健康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农村区域内开展的包括各种乡土化的体育锻炼活动。体育公共服务是指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通过公共资源和权力,以满足社会大众的体育需求的各种体育服务产品和行为的总和。其特点是公共体育需求,只满足社会某个体的体育服务行为不属于体育公共服务范围;二是必须以公共资源对体育的投入为标志;三是体育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的公共组织。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级体育相关部门和公共组织,通过使用公共资源,以满足农村、农民的体育需求, 而提供的各种体育工作的总和。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作为相对独立的体育公共服务内容,是由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现阶段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农村经济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便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应加快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范围、内容和水平,以不断满足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体育需求。
二、构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大约占60%-70%,如果农民参与体育的意识与热情高,那么全民健身就能得到较快的发展。我国现阶段对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农村社会医疗条件的逐步健全,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形式下,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农民便有了一部分的闲暇娱乐时间,从而产生了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随着全民健身的热潮和国家对农村地区体育的投入加大,农民对自身的健康也更加关注,对体育活动有了全面而且科学的了解。因而,提高这一群体的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的意识,发展农村体育,通过政府等相关部门组织完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服务于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农村体育的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更加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与使命,而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与农村体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构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它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娱乐农民身心、转变价值观念、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群众体育的发展和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以至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也直接关系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速度和步伐。
(三)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上来说,体育的发展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重要作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得以充分的体现,一是广泛开展新农村体育内需可以得到不断的扩大,新农村体育可以说在经济上是非常大的市场,无论对农村的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的物质需求,还是农民对体育参与的投入及积极性,都可以不同程度的推动经济的快速的发展,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数量大,农村体育规模必然很大,因此造成内需的比例很大。二是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丰富精神生活,提升精神文化素质,对他们的情操、生活品质都是潜在的动力。
三、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要素
体系是相关的若干事物与意识的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体系应该是由两个以上事物构成,在其中各事物应具备特有的功能,并且他们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的。本文中所要构建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在和谐社会的视角下提出,以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增强身心健康为核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公益性社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系统,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组织管理系统,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经费来源系统、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人力资源系统。
(一)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系统
政府对制定农村体育的政策法规的内容要具有全面性,因为离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就会不偏离正常的轨道,而这种支持主要是在政策的引导,农村体育或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是在正确全面的政策法规上的基础上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而各城乡对国家或上级政府制定的政策的执行力度与效率,是农村体育服务体系能否起到具体实际意义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应该以国家制定的宏观调控的文件为主导,不断加大地方政府或乡镇村委委会的体育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基本体育服务和采取具体措施,不断提高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其起到带领农民参与全民健身的活动当中,以保证农民的基本体育权利。
(二)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组织管理系统
组织管理系统主要指各地乡镇、村委会和社会团体体育组织,管理系统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当地民俗以及农民的爱好、兴趣组织体育活动,规模可根据活动人数和涉及的范围可大可小。同时组织管理系统还包括对体育信息的宣传、制定管理体制、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对象进行体育指导等内容。如果没有组织管理系统的科学、规范的组织和管理,农村服务体系的发展便会杂乱无章,因此组织管理系统是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前提。组织管理系统一般是由大众自发性组织的社会团体和政府组织的行政性体育组织管理部门,后者是官方组织是由各级体育局行政机构下属单位,比较有权威性,是协调农民群众与上一级体育组织的重要环节,他不仅监督基层群众性体育组织,而且也为基层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创造条件,以保证农民可以更加直接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三)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经费来源系统
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的基础是经济条件,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要以足够的经费投入和资金保障为前提,从而使得基础设施得以完善。而现阶段农村的经济发展缓慢,对体育方面的财政投入基本是微乎其微,这种严重的资金短缺现象,导致农村地区缺乏体育锻炼场地和设施,保证不了基本的体育健身器材,从而满足不了也不能吸引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极大地限制了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在目前看来,经费的主要来源是靠乡镇的财政拨款,因为地域性原因体育信息的宣传与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力量对农村体育的赞助也是基本为零,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走市场化道路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以保证顺利的开展体育活动。
(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人力资源系统
对于任何一个体系,不管服务的对象是谁,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的主体“人”,专业人才是任何一个系统的核心,他是发起者也是执行者,同样也会制约该体系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农村在地理环境上处于相对落后封闭的区域,这种地域性的限制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体育事业在行政部门中不受重视和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对人才资源的引进一直受到极大的制约。现阶段农村体育的组织和参与者体育锻炼都是农民自发组织盲目锻炼,他们基本上是村中有组织能力的人充当,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相对较低,没有实践经验,根本没有专业的体育人才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锻炼指导。因此,引进体育专业人才,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科学的指导并有针对性的组织活动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构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原则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以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和锻炼农民的身心为根本出发点,我们制定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传递社会正能量、圆“中国梦”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为宗旨,不断改革开放转变农村生产方式,科学发展加大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力度,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和水平,构建和谐、文明的健身环境。
(一)科学性原则
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农村地区需要用科学的理念转变思想,抵制落后封建文化,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同样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同样要以科学的观念来规划和指导。城乡的统筹不仅仅指教育、经济、文化的统筹,也包括体育的统筹发展,因此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应当科学规划,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同时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确定了适合的目标的原则下,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的合理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对现有的公共资源和权利有效整合,并拓宽资金、人力等资源渠道,科学的、有计划的实施推进,促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科学化发展。
(二)合理化原则
时代的发展必然导致信息的发展越来越快,其公开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这种公平与公开的合理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合理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能确保广大农村居民能平等享有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行为,而不受地域、社会地位等客观条件的影响。由于地域性原因和经济二元结构的划分,农村体育永远比不上城市体育的发展水平,这种差距长期存在而且不断加大,因此我们应该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加大农村体育的投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体制,促进城乡体育均等化、合理化发展。
(三)可行性原则
要想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正常运行并提供高效优质的体育服务水平,必须使农民群众参与到体系的制定和决策之中,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需求,提出体系制定可行性方案,因此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要考虑经济的发展趋势,更要体现农村地区的地域、气候、农民的生活方式、体育锻炼需要、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因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动态发展的系统,所以体系的构建一定要适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适应农民的根本需要,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全面的评价和测量,使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参 考 文 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庆山,王健,王维,李海金.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以湖北省大洲村为个案〔J〕.体育科学,2007,(10): 40-48.
〔3〕于向.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宵大学学报,2007, (06): 745-747.
〔4〕郝军龙,贾文彤,齐文华,刘惠芳.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 ,(01):64.
关键词:竞技体育;公共价值;职业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1-0008-06
Abstract:The year 2014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na's sports, in which a number of policies were adjusted and the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y pushed the sports reform to a new high.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text, rational thinking is used to find the new social value of competitive sport expressed in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Along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the competitive sports have produced derivative value and alienation value. The public value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is study is the innovation. This study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 tentatively explored the public value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clud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s framework. It make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innov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value of competitive sport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public value; professional sports
伴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各项事业改革之声不断。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出台,将此轮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是凸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核心价值优势。2014年,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和政府角度对体育事业发展中全民健身进行历史定位,从1995年开始的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两翼齐飞的时代将出现战略性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在此时代出现了战略转型,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凸显具有新时代精神和新时代价值的竞技体育是必需和必要的。基于竞技体育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对竞技体育社会价值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讨论是在新历史时期的理性价值发掘。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是在结合全民健身的公共利益表达基础上对竞技体育社会价值的理性解读。
1 问题溯源
1.1 体育的公共价值缘起
研究表明,体育起源于原始公共性活动,并在人类社会的公共性活动中逐渐繁荣:古代公共社会形成后,体育首次昌明;现代公共社会形成后,体育全面昌盛。换言之,体育总是与公民的公共性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公民身份、娱乐与健康、公民在公共空间活动。社会公共性需求越强烈,体育就越繁荣,公共功能的存在是体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伴随社会发展,社会与政府、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逐渐转移:从政府统治到政府管理、从政府管理到政府治理、从政府治理到政府服务。体育事业发展逐步成为解决公民自身利益表达和社会利益总体趋和的主要工具。因此,体育作为利益价值的平和与平衡工具在社会变迁及演进过程中均具有公共的价值形态。
1.2 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相关概念界定
1.2.1 竞技体育概念厘定
国内学者对于竞技体育的概念界定较为争鸣,主要在围绕“竞技”“体育”“竞技体育”进行讨论。本文对竞技体育的概念是以田麦久教授界定为准: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1.2.2 公共价值
“公共”一词是狄冀在《公法的变迁》(1921)中首次提出的。基于词源意义公共价值可定义为同一客体或同类客体同时能满足不同主体甚至是公共民众(公众、民众)需要所产生的效用和意义。
1.2.3 具有公共价值的竞技体育概念范围界定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构成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产业重要的推动力量。本研究所指竞技体育从纵向时间上看:农业社会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指竞技体育即是竞技体育全部社会活动作为整体进行讨论;农业社会后,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出现导致了公共与私人的对立,竞技体育业出现归属异化问题,本研究在这一历史时期所讨论的竞技体育是指竞技体育活动中剔除以关注私人价值提升和商业价值为主的职业体育所剩余的社会总体性活动。
1.3 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演进
1.3.1 原始公共体育价值――前农业社会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人类历史上从原始阶段进入有记录的活动。在较为原始时代,以母系和父系为聚落的社会里,体育是每日生活之必需技能――狩猎、徒步、穿越、溯溪、奔跑、跳跃、舞蹈等,且均为原始体育形式。而氏族间的领土斗争、食物争夺甚至原始军事斗争都是一种竞技体育的原始形式,这种原始竞技体育是在目的性前提下对结果斗争的竞争表现,虽然此时对公共与私人的原始划分没有形成概念界定,但是从基本雏形看,具备公共价值的原始基本特征。
1.3.2 朴素公共体育价值――农业社会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人类文明的车轮走过前农业社会步入了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开始形成。而农业中的劳动分工使得社会对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在此基础上延伸的竞技体育是在家庭和部落这一朴素组织下完成的,因此,我们说具有朴素的公共价值。
以古代奥运会为例,在持续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四年一度的古代奥运会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的盛会,而且更是一个全体古希腊人的全国性节日。“神圣休战”宣布之后,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奥林匹亚。此时的奥林匹亚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共活动空间:各城邦的代表参加祭祀活动和游行,政治使节缔结条约,艺术家展出作品,学者和教师研讨学术,雄辩家发表演说,商人展售商品等,可见古代奥运会其实质是城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活动。
1.3.3 经济社会公共体育价值――工业社会后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进入工业社会后,公共与私人领域逐渐清晰区分,尤其是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以增加和保护私人财产作为利益追求的社会意识形态。资本的增加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得劳动工作的职业化和资本的商业化愈发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体育领域中职业运动员、教练员、经纪人、经理人、管理人员等使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劳动分工明确、产业化明显且对社会的产业贡献逐步提升。以体育赛事为核心进行商业运作的体育商业化逐渐将具有原始及朴素公共性的体育引入到具有新经济时代公共价值的体育中去。从发展角度看,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中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和商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体育发展伴随社会进步所形成的发展方式,竞技体育的资本运作使其经济价值作用凸显而其他社会价值相对弱化。但是,从事物属性特点上分析,竞技体育依然具有公共价值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等鲜明和显著特点。从属性看,经济社会中的竞技体育是具有公共价值的。
2 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特征分析
2.1 公共性
公共与私人的区分界定是随着农业社会后家庭概念的形成而开始的,公民对私人领域的关注使得国家和社会组织等各领域更加凸显公共价值的意义。哈贝马斯认为,在高度发达的希腊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泾渭分明,公共领域的自由王国和永恒世界与私人领域的必然王国形成鲜明对比。
竞技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由于竞技体育具有较强的综合社会价值,其产生和发展均是与社会发展产生良性互动的。竞技体育从其原发性产生区域、发展路径、演变的过程均是具有公共性,不仅体现在竞技体育本身是对社会领域的总体关注,更体现在竞技体育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价值基础之上的一种属性表现。竞技体育的原始公共产生、对公民的公共利益关注以及个体个人价值提升均具有较强的符号特征。
竞技体育的公共性更体现在其相关社会价值中,如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等。竞技体育对公民个体社会化的关注,通过竞技体育形式的开展对青少年产生教育影响;竞技体育形式的文化符号功能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公共价值表达;竞技体育精神是以国家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利益表达,这些种种竞技体育的相关价值均体现了公共性的显著特征。
2.2 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边际成本为零。边际成本指的是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例如增加一个竞技体育比赛参观者不会导致供给资本的增加。二是边际拥挤成本为零。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数量和质量。
竞技体育过程中,以参与者(以教练员、运动员为代表的直接参与者和以观众为代表的间接参与者)为例:比赛参与者增加的数量对比赛过程竞技水平高低影响较小;竞技体育观赏者的加入数量对比赛质量的影响较小。而在参与观众竞技体育比赛的所有消费者中,均不因数量的增加而影响其他消费者的观赏质量。因此,从竞技体育赛场本身的边际成本和竞技体育表演的观众的边际拥挤成本来看,均有明显的非竞争性特征。
2.3 非排他性
非排他行是指某些产品投入消费领域,任何人都不能独占专用,而且要想将其他人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不允许他享受该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所有者如果一定要这样办,则要付出高额的费用,因而是不合算的,所以不能阻止任何人享受这类产品。例如空气、水。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对领域内的其他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对于公共领域内的竞技体育产品,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形式进行独自享受,即便是拥有职业俱乐部的股东也必须是将俱乐部活动置之于公共场域内才能发挥俱乐部的相关价值,且费用极大。而在竞技体育表演中(竞技体育产品服务过程中),更为明显的市场效果是:如果想获得更好的观赏角度和观赏效果则需付出较为高额的费用以享受产品带来的利益表现,这种特征是明显的非排他性表象。
2.4 非资本性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及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从概念上讲,资本是指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形态从封建主义社会转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的改变要求对社会中个人财富的保护逐步加强。以交换为目的的资本运作成为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更是第二部门与第一部门的重要分界标识。
竞技体育随着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改变,具有原始社会价值的竞技体育更多趋向于体现经济价值这一重要社会要义指标,以竞技体育项目为核心进行商业运作,将运动员职业化,将竞技比赛运作成商业表演秀均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异化。这种异化本身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带来的,是良性的互动结果,更是一种历史发展价值的必然体现。
在后工业时代,体育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化明显加强,作为公共产品的竞技体育从一定程度上是模糊区分其公私属性的。竞技体育资本运作、竞技体育赛事的产业化操作、职业体育的资本注入均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并发展明显,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是体现在资本社会中非资本运作所产生的部分价值。这部分价值隐匿于浮华的商业下,沉寂于繁盛的资本中。
2.5 社会服务性
社会服务是指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生产和社会。
竞技体育进入到工业社会后,对社会的价值体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社会服务。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竞技体育平台能够推动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这一方面尤以举办过奥运会的举办国为明显;竞技体育的开展能够推动青少年体育的开展;竞技体育的开展更能够有效调整社会体育资源的再分配,使得公共体育资源有效分配到各个领域尤其是体育薄弱领域;竞技体育能够推动社会文化和精神的传播;竞技体育能够推动和影响体育科技的发展并直接作用于全民健身和社会服务。
3 竞技体育公共价值内涵分析
3.1 内核:体育的公共价值
体育起源于原始公共性活动,并在人类社会的公共性活动中逐渐繁荣:古代公共社会形成后,体育首次昌明;现代公共社会形成后,体育全面昌盛。体育总是与公民的公共性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公民身份、娱乐与健康、公民在公共空间活动。社会公共性需求越强烈,体育就越繁荣,公共功能的存在是体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体育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主体利益的表达。衡量是否具有公共价值就是体现在客体对主体是否产生公共效用价值,如具有则归属。体育的公共价值首先就体现在人们能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起到各自的效用目的,而这种效果是一种非竞争与非排他的,是一种非资本性的利益表达,是公共价值的体现。第二,对社会价值的增加。公共价值还体现在增加被创造的积极属性,减少捍卫利益的消极属性。参与体育活动能够使体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能够通过参与使自身身体和情绪获利,能够使社会总体价值活动提升。第三,体育资源和体育需求的公共价值表达。体育能够通过参与者在使用体育资源时进行自身的价值和利益表达。通过体育的生活化表达对个人需要的利益述求;通过生活体育化的转变体现对体育资源的利益要求;通过体育参与能够使得体育资源得到有效分配,这种分配是对公共价值的直接体现;通过体育参与更能够使个体的自身需求和情绪进行利益表述进而完成体育的公共价值作用。
3.2 公平:竞技体育平台的公共价值
体育从形成的基本形态看,从原始玩耍到具有体育雏形的规则化的游戏再到以竞技为特征标志的体育,这一朴素的体育发展过程均是以一个简单而又原始的原则,即:规则。
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对结果的未知和规则的公平。在竞技体育平台,无论身份、地位和社会背景及阅历是否相同,只要是同一场域内的参与者均是可以在同一平台进行竞争参与的。而平台的公平性是保证游戏得以继续的根本前提,这种公平性是古代奥林匹克遗留下来的文化内核所在,更是竞技体育之所以存在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最大意义。
竞技体育公平的原则是对竞技体育参与者的价值尊重,是对竞技体育观赏者的价值趋力,是对竞技体育赛事组织者的价值要求,更是对竞技体育发展本身的价值追求。竞技体育的平台是平等的,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是对于项目发展本身亦是制衡的,公平是综合各方竞争利益后的伦理体现。
公平是法的核心,现代社会中,公平原则是对价值主体、价值结果的制度保障。而公平更是公共产品服务的价值判断之一。Kelly和Mulgan(2002)的研究认为公共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1)公共服务。公共价值的输出以公共服务为渠道和载体。2)结果。结果与服务通常会有交集,但结果中包含了更多隐形的但又确实存在的东西。3)信任与合法性。信任在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即便是此前的服务水准与结果目标都一大堆,信任的缺失也会减低公民从公共部门所获得的效用。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体现正如Kelly和Mulgan在公共价值研究中的一样,具有极强的公共服务特性,同时在公平的条件与规则前提下非常注重结构,这种公平的规则正是一种信任与合法。
3.3 竞争:竞技体育利益体总体价值趋同的公共价值
竞技体育的主要规范是平等的规则,而至上伦理则是对竞争结果的重视。竞争是竞技体育最具代表性的范式体现,没有竞争谈不上体育,没有竞争更谈不上竞技体育。因为竞争,竞技体育参与者从中获得成长的体验;因为竞争,竞技体育观赏者得到过程式冲突体验。
从行为过程看,竞争是一种冲突,这种冲突是建立在平等的规则基础上的,是一种对最终利益追逐的过程,这种利益是在总体平衡基础上获得的。竞技体育的竞争中有优胜者,也有失败者,这种利益的制衡使得总体的利益一定是在竞争中找寻平衡的。就参与者个体而言,每次竞争是对自身价值的提升,每次竞争均存在竞争成功和竞争失败的可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个人价值的利益提升均是正向且积极的,因为这种竞争性冲突是使人能够社会化的,也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方式。竞争的冲突使得参与者能够从中获得教育、文化以及精神价值提升,从总体归属看,这种具有伦理性的基于竞争体育的价值属性是具有公共价值的。
3.4 服务:竞技体育的社会公共服务价值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伴随社会进步发展而向前延伸。竞技体育的原始雏形中,竞技性是在公共性之中表现的,为表达公共需求体现的竞技体育是一种目的性表现。伴随古希腊文明的进步,城邦利益的制衡,古代奥运会也成为一种历史必然。而作为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竞技体育表象,奥运会从古至今沿承发展,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举办的任一届奥运会上,作为公共事件(或称公共产品)的竞技赛事,均能够为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相应的公共服务:古代奥运会的冠军是城邦的骄傲,是族群的英雄,其影响作用对于所属城邦的军事和社会影响巨大;现代奥运会冠军的产生是伴随具有文化内涵的升国旗奏国歌的形式,而冠军的取得对所属国的项目发展和全民健身发展乃至青少年体育发展均具极大的推动作用。从功能上看,这是一种推动与引领。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在推动全民健身、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调配体育资源中是具有社会服务价值的。作为公共产品的竞技体育能够通过竞技体育比赛推动项目本身发展,更能推动所属项目的全民健身热情;作为公共体育产品的竞技体育通过比赛能够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影响,影响全民健身热情;作为体育公共产品的竞技体育通过比赛能够引领青少年对体育的向往与热爱,带动青少年的体育发展,影响一代人、激励一代人;作为公共产品的竞技体育能够通过竞技比赛使得某些公共体育资源合理地在项目和体育组织间进行配置与重构。基于以上分析,竞技体育作为公共产品的社会服务作用是竞技体育公共价值的体现。
4 竞技体育公共价值结构分析
结构是指构成整体部分的组成要素。讨论公共价值的结构需要从构成整体公共价值的国家、组织和个人层面去研究和讨论。就竞技体育而言,本研究谈论的结构是基于组织机构思路进行的。对于竞技体育在农业社会前的工业价值结构较为原始朴素,在此讨论的竞技体育是工业社会后的竞技体育,具体结构如图1。
4.1 基于国家主体的奥运会、国际区域性赛事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基于国家主体的竞技体育国际间的交流活动以奥运会和国际区域性赛事为代表。此类基于国家主体上进行交流与竞技的赛事旨在体现国家间的综合体育实力,而竞争实质则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科研水平、竞技团队综合能力等竞技体育要素构成的综合比较。以国家为主体的竞技体育赛事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类赛事,如奥运会;一类是单项国际赛事,如世界杯、世锦赛。
竞技体育赛事的开展从以国家为主体的前提去思考,其价值是全面和复杂的。但是,就其主体性质看是具有公共价值的。国家主体性体现在竞技体育的参与主体和需求主体上,从结果看,竞技体育的国家主体间竞争是竞技结果对竞技主体的客观反映,而这种结果无论直接影响亦或间接影响均能对竞技主体(即国家主体)产生良性效应,那么这种客体对主体的产生的效用即是公共价值。
4.2 基于公共组织为主体的区域性组织竞赛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基于公共组织为主的竞技体育赛事是工业社会后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部门。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个人或私人利益,其行为不会直接地或显而易见地影响其他组织或个人,如经济组织;但有一些组织其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公众,其行为对其他组织或个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类组织则为公共组织。
体育公共组织的存在有效弥补了体育领域内“政府失灵”的赛事举办能力和精力,因此区域间非盈利性的竞技体育赛事就在组织内外进行交流与开展。这种基于组织的竞技体育更能体现出群众参与热情,更能体现出项目本身的价值,如美国的NCAA、我国的龙舟赛等均是这种类型。公共组织为主体开展的竞技体育是对国家主体的竞技体育有效补充,更是后工业社会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客观效用对国家、组织和个人乃至竞技项目本身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种客观效用即是公共价值。
4.3 基于公民主体的自组织竞技赛事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竞技体育是国家的,是组织的,但归其要素内核更是公民个人的。竞技体育从需求产生解决的逻辑上首先解决的是个人问题,其后是组织和国家。研究讨论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需要严格以人的角度进行思考。
后工业社会后,随着经济发展,余暇时间和可自由自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休闲动机的多样性倍增,基于公民主体兴趣的自组织团体越发增多。个人以及自组织间的竞技赛事也逐步呈现自生长状态,公民间一对一的竞技较量与交流在公民个体间逐步增多,这与社会发展、个人追求以及价值提升的个人意愿均有关系。基于公民个体或个体基础上的自组织的竞技体育是对公民个人或小团队的价值关注,这种价值是公民建立在非私人的价值基础上的,从这个效果上看竞技体育此类结构是具有公共价值的。
5 结束语
竞技体育伴随社会进步其社会价值在不断衍生与异化;公共价值是人类文明进入工业社会后出现了严格的“公”“私”划分后产生和发展的新型理念。价值异化后的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隐匿于凌乱的社会现象中,进入后工业社会,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极强的公共价值表征,从内涵、特征到结构均有明显显现。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梳理将有利于明晰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核心关系,将有利于推动竞技体育在国家体育事业中的科学发展,更加有利于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竞技体育事业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董传升.论我国公共体育发展道路选择的基本问题[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6-9.
[2]吕树庭,卢元镇.为竞技体育正名[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9(2):1-4.
[3]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1-2.
[4]董传升.公共需求与体育演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4):1-4.
[5]刘建成. 哈贝马斯的公共性概念探析――从批判到整合[J].教学与研究,2008(8):20-25.
[6]樊炳有,高军.体育公共服务――内涵、目标及运行机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28-29.
[7]Kelly・G・Moers・S & Multan・G・.Creating Public Valu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Public Service Reform[M].London: Cabinet Office, UK Government. 2002.
[8]梁莹.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价值”与“价值中立”[J].中国行政管理,2012(5):105-109.
[9]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行动的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10]史康成. 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R].在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的报告.
关键词:阳光体育;双轨化;运行模式;可行性分析
前言
阳光体育是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的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
本文基于目前高校学生体制逐年下滑,阳光体育开展缺乏专业性与组织性,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提出了高校阳光体育双轨化运行的设想。旨在提高阳光体育活动的质量,促使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进而使阳光体育所倡导的理念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1. 高校阳光体育开展过程中的瓶颈
1.1 经费来源单一
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然而从总的状况来看,体育活动经费不足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状况与体育经费的来源有着极大的关系。目前,阳光体育的经费来源绝大部分来自学校的体育经费拨款,只有极个别学院可以自行补贴一部分,还有就是校外的赞助,这样看来经费的来源十分单一。
1.2 开展的项目较少、不能激励大部分人参与
从内容上看,阳光体育运动的以往的主要形式是长跑,枯燥无味,且大多是学院组织的,强制性的活动,今年来随着大学生活的日益丰富,运动的项目也呈现出日趋丰富的态势,但是还是以三大球为主要项目,这类项目对于学生的身体要求比较高,参与者限定在人数有限范围内,一些有其他兴趣的同学没有展现自我的舞台。
1.3 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多是以体育系或体育学院的老师作为组织者及指导者、学生会作为主要承办人员,而教师资源的短缺以及未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学生使得活动的组织和运行方面上难免产生疏漏,而又不能及时想出解决方法,导致活动中存在诸多争议,甚至引发事故。再者,体育教师教师资源的不足必然导致无法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并且老师的能力是有限的,精通的项目也是有限的,所以一些偏冷门的项目往往面临着无人知道的尴尬境地。
2. 阳光体育双轨化的理论背景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一个下属概念,在这里首先来了解一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即政府对于某些特定的公共服务目标,不是自己使用财政资金运作完成,而是通过各种模式建立契约关系,由非营利组织者、营利组织、事业单位等其他主体来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支付相应资金的模式。简而言之即政府提供资金、社会组织承包服务、合同关系实现特定公共服务目标的机制,其本质上是公共服务的契约化管理模式。
在了解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后,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呼之欲出:政府为了履行服务社会公众的职责,通过政府财政向社会各类体育服务机构支付费用,用以购买以其契约方式提供的、由政府界定种类和品质的全部或部分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一种“政府出资、定向购买、契约管理、评估兑现”的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
3. 阳光体育市场化的可行性分析
3.1 对学校教育资源的补充
学校教师的数量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开设方方面面的课程,导致了阳光体育活动项目的局限性。而如果面向市场,则会发现市场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体育服务,这样正好弥补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机构或者俱乐部的教学人员的技术素质是过硬的,甚至在积极的领域是拔尖的,这样更能给与学生更专业的指导,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锻炼中去。
3.2 减少学校的负担
阳光体育运动之所以在实施中存在着诸多弊端,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与监管不力有关。如何更好地监督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将更多时间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这一点一直困扰着高校体育系统。与其投入大量精力与财力研究解决这问题,不如将这一阶段投放市场,学校只负责平时的安全防护和最后的监督、测评。这样一来学校必将节省一大部分人力的投入,反过来更好地弥补了在监督、评价阶段的人手不足,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对于体育系的老师而言,他们角色也会有相应的转变,从以往的教学者、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人员的多重繁冗角色中释放出来,使其更多的偏向与教学方向或者研究方向。这样使得体育老师的负担减轻,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或者学术研究上去。
3.3 有助于高校体育正规化、市场化的发展
将市场化的模式引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势必会对校园文化产生一些商业上的影响,阳光体育的运行中必然会打上一些商业性质的符号。有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可能会提出,商业气息对校园学术氛围的冲击会不利于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发展,使得校园氛围不在纯洁。在这里我想指出,大学不仅仅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也是学生开始社会化的起点,始终生活在象牙塔内并不是一件好事。再者,阳光体育的市场化势必给高校的竞技体育带来一些启发,比如如何获取赞助、如何宣传造势、如何募集资金等等。此外,从校外购买的体育服务先对来讲运作上更加专业、成熟,有助于高校体育的正规化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高校体育水平,为体育事业输送人才。随着高校阳光体育的不断正规、高水平方向的发展,高校体育有可能会实现商业盈利,可以反哺学校,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高校体育中得到证实。
3.4 校企合作――双赢
阳光体育的双轨化运营就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学校和企业都能够通过合作获得利益。学校通过合作弥补了自身资金、人员上的限制,专业人员的交流提高了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效率以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市场运行机制的引入,对于高校体育的市场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企业方面来讲,虽然在经济收益上有所欠缺,但是对于企业知名度的宣传和企业形象的树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高校校园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校企合作对企业开发高校市场和吸引高校人才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4. 结束语
智库,又称思想库、智囊团、脑库、点子制造厂,英文称作Think Tank,是指由各学科专家组成,为决策者在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各领域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思想、理论、方法和策略等的咨询研究机构。智库是专门为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服务、生产公共思想和公共知识的社会组织,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相关思想产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养公共专业人才,引导社会思想舆论等,工作范畴包括调查研究、信息工作、人才培养、沟通交流、决策咨询等。
目前,学术界对于体育智库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和关注的重心出发,对体育智库的概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刘盼盼认为体育智库是一种专门为体育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服务,开展体育相关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研究和咨询的组织。易建东等认为体育智库属于专业型智库,是一种稳定的独立的体育政策研究机构。代方梅等认为体育智库即专业化智库是专门为体育公共政策和体育战略决策服务开展体育公共政策研究、传播和决策的组织机构。从上述有关体育智库的定义可以看出,体育智库是处于政府系统之外的社会机构,是连接民众与政府之间的重要沟通桥梁,是公共体育权益的聚合与表达机制,其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智库作为高度专业化智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组织的独立性。体育智库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社会作用根植于它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体育智库的核心属性,独立性使它能摆脱政府或其他机构的操纵,真正产出有影响力的产物,这样的研究才可能超越部门或小群体利益,才能使体育利益惠及广大群众。第二,作用的间接性。体育智库虽然不直接做出相关决策,但通过对各个专业学科的深人研究,生成针对各个细分领域的分析报告,为体育战略决策者定策、决策、施策、评策等提供科学咨询。第三,研究的前瞻性。体育智库立足前沿,进行体育领域的顶层设计以及预测体育领域的发展趋势,针对很多体育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2 体育智库的作用
第一,参与政策决策的作用。无论是国家颁布的体育法律还是与体育相关的政策法规,都离不开体育智库的建言献策。体育智库既要参与体育政策制定的调研、意见收集、方案设计等前期程序,还要通过咨询、研究报告等形式进行体育政策框架的设计,以及包括评估及后期完善体育政策等所有过程。例如2014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就是在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研究院前期做了大量评估和调查的基础上,汇聚各方智慧,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并被有效采纳。通过加强体育智库与政府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体育智库在独立于政府之外提供更专业更客观的对策建议,是体育智库参与政策决策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二,舆论导向作用。为了迎合多元化的利益需求,使公民充分行使决策参与的民主权利,体育智库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建言献策上,还体现在促使上级决策层与群众社会舆论之间进行良好协商沟通上,通过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引导民众舆论方向。体育智库学者作为专业人士,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融人大众、贴近大众的沟通技巧,通过出版相关体育论著、发表专业评论、接受采访等各种方式,准确传递和解读体育政策,使大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收,也可以就社会公众的反馈向决策者反映其体育诉求,通俗一点说就是大众体育权益诉求的代言人。
第三,人才聚积作用。一个成功的智库核心要素是人才,体育智库亦是如此。体育智库的人才聚积作用主要分为人才培养、储备和交流三个部分,体育智库是培养尖端体育人才的摇篮,是专业人才的储备机构,也是优秀体育人才的交流站。体育智库可以汇聚优秀的专家学者,通过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对政策制订和执行环节等发挥重要作用。体育智库的人才聚积作用突出体现在高等院校内部设立并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级单位认证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如国家体育总局设立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等,这些院校充分发挥了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例如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国际体育产业和体育管理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的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场馆运营和管理研究中心等,这些高校科学研究中心不仅聚积和储备了相关专业的杰出人才,更不断输送专业领域人才到各个基层进行交流指导。
第四,促进国际接轨的作用。就体育发展的国际视野而言,国际体育竟争日益激烈,体育智库除了要从事国内体育政策研究,还应把视角拓展至全球范围,使中国参与到全球体育事务中,将我国体育利益链条纵深延至全球范围,扩大我国体育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竟争力等。体育智库通过定期举办和参加高端的国际体育论坛和国际体育学术会议,加强国际体育界间的深度交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报告,在体育领域获得相应的话语权,使体育发展够与世界接轨,并为世界体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兰州市;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对策;研究
2010年10月,兰州市政府副市长戈银生在谈到兰州市如何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快速发展时,对兰州市近几年的体育工作做了如下总结:“几年来,兰州体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在科学认识市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兰州体育事业发展的“5335”工作思路,即:用五年时间,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和体育产业品牌化“三大战略”,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和体育体制机制创新“三大工程”,实现有基地、有活动、有人才、有赛事、有产业“五有目标”。根据这一工作思路,结合兰州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出台了《关于加快兰州体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兰州体育建设规划目标。
一、研究目的
1.1全面把握兰州市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整体概况,为政府部门制定体育公共服务政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兰州体育事业发展的“5335”工作思路已经实施了多年,对兰州市群众体育快速发展起了极其重要作用,本文将以此为背景之一,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力图把握“5335”工作思路实施以来,全市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整体概况,为政府部门以后在制定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2.2参照现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为兰州市体育公共服务进一步发展探索新的突破口
刘延东国务委员现阶段提出的“体育战线要准确把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体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要求,以更高的文化自觉担当起建设体育强国的重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改革创新,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把全民健身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的总体要求,开阔了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理论视野,体育战线各领域要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注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和便利性,坚持强基层,打基础,保基本的工作方向,开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实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本文将吸纳和借鉴这些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为兰州市逐步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探索新的突破口。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兰州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部分著名搜索引擎,并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和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查阅国内外体育公共服务相关的文章、政策法规性文件、统计年鉴等资料。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通过研读文献资料,基本了解了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内容及最新发展,熟悉了国家、甘肃省及兰州市有关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法规,了解了相关研究的状况,为本研究搜集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2.2实地调查法
对兰州市“三县五区”主管体育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高校、社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的体育负责人、健身者、体育教师、健身俱乐部老板等人员进行访谈,并结合实地情况,考察了兰州市群众体育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信息。
2.2.3问卷调查法
对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采用现场发送问卷,填完即收;对个别调查对象采用邮寄的方法。调查时间为:2011年10月5日—12月25日。共发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0份,回收率是98%,有效率达到97.5%,回收率与有效率达到本研究需要。
三、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兰州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以每周5次以上”最多,一般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集中在30~60分钟之间,多以以中等强度的为主,参与的健身项目因年龄呈现多样化,以“公路旁、街道边”为主要锻炼场所,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
3.2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兰州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全社会应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大发展。强化组织领导,履行政府职责,建立 “大群体”发展格局。
3.2.1面向活动主体,在“民”上做文章。
围绕全民健身参与者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环境,真正体现为民、亲民、利民、乐民,不能见物不见人。
3.2.2改进组织理念,在“变”上有思路。
要在“大群体”工作思路的指导下,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打破行业壁垒,建立开放式、社会化的活动组织模式,切勿画地为牢。
3.2.3改进活动形式,在“新”上求突破。
要根据形势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公众需求的不断变化,面对新问题,开启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满足新需求,不能墨守成规。
3.2.4扩大活动覆盖面,在“广”上加力度。
除继续关注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人群外,要吸引企事业单位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防止顾此失彼。
3.2.5讲求效果,在“实”上下工夫。
要使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积极参与,身心受益,融入生活,杜绝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国家体育总局.2001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Z].2003.
[3]国家体育总局.第三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4]《关于印发2012年群众体育工作思路和要点的通知》[EB], 中国大众体育门户网站:http:///ArtDetail.aspx?aid=6761.
[5]《兰州简介》[EB], 兰州市政府门户网站:http:///zjlz/lzgk/lzgk/
论文摘要本研究界定了终身体育社会保津体系的概念,并对上海市居民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构建,认为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应包括:体制保阵、制度保阵、人口保障、资源保阵和服务保阵五个方面的内容。另外本文还分别对终身体育保津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目的在于推进上海市全面小康社会和健康城市的建设;为上海市居民创建科学、文明、健康的城市体育生活环境;帮助上海市居民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从而提高上海市居民的健康水平。
2006年11月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一2010年)》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007年3月13日,上海市体育局制定的《上海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体育事业目标之一是构建并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冈。本研究以此为背景,根据上海市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实际情况,从终身体育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上海市居民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将有利于上海市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的提出
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保障”概念。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首次在世界范围使用“社会保障”概念。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社会保障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目前,理论界对社会保障的一般定义为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换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系统,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以及各种具有互助共济功能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共同编织成的“社会安全网’,团。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接受的体育教育。终身体育与全民健身概念的提出目的都是要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但两者的角度不一样:“全民健身”概念强调“全民”也就是强调要所有人参与,但参与者并不一定能坚持这个行为。而“终身体育”强调的是个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体育行为的延续,参与者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整个过程一直坚持体育的行为。本研究依据社会学、体育学、人口学、保健学以及终身体育与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理论提出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的定义,既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在现有体育资源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政府提供经济、法律、财政、行政支持,组织、协调各级部门形成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保障全体国民都能享有平等的参与基本体育服务的机会,使全体国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保障系统。
2上海市居民终身体育杜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2007年5月,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上海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在群众体育方面要构建并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的目标。本研究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健身计划、落实终身体育阶段任务、建设健康城市为目标,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构建了上海市居民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见图1)。本
研究所称的居民,包含本市居住及在本市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其他人员。
上海市市民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本研究还只对其做了初步设想。争取达成以下目标:第一是促进终身体育人口增长;第二是完善终身体育保障制度;第三是配备基本体育资源;第四是提供全方位终身体育服务。
2.1终身体育体制保障
管理体制是管理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和。是实现体育目标的组织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总则规定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体育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体育工作。从已有研究可知,上海市群众体育的开展主要分成以下几大组织:一是教育系统下的学校体育;二是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体育主管部门开展的单位;三是各居民小区开展的社区体育;四是各社会办经营性体育类俱乐部、协会开展的体育活动。各组织之间相互独立,平时各属其主管单位管理,分别开展各组织的体育活动。虽然现在已提倡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等手段来缓解群众体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但由于各组织分属不同系统,属于不同单位管理,因此很难协调,也很难真正发挥各组织的体育优势。本研究按照上海市居民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根据终身体育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上海市居民终身体育“三区联动”管理体制,即将学区、园区、社区三部门的体育资源进行整合,在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市体育总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配合,发挥各组织的优势,让现在的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缓解现阶段我市体育资源不足的现状。例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作用,让其在课余深人社区进行体育指导,指导市民科学健身等。这一管理体制的构建将有利于发挥各区的体育优势,充分挖掘上海市开展终身体育各项运动的潜能,使上海市居民的终身体育活动更科学化、多样化,娱乐化。
2.2终身体育制度保阵
规章制度是是党和国家在体育方面的策略、措施和办法,决定在体育领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是解决问题、发展体育的对策,规定与指导着体育的发展方向。本研究从体现社会保障制度对象的全民性出发,提出可在我市已有体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出台终身体育援助制度、终身体育福利制度,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议颁布《终身体育法》,以增强现有体育法律法规对终身体育的扶持、引导力度,真正实现对上海市市民终身体育的全覆盖。体育援助概念来源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助。体育援助制度是指国家与社会通过制定规章制度,通过一系列措施,长期、持续的向贫困人群和特殊人群通过发放现金、发放物质、提供服务等援助措施保障这一部分人群体育需求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体育福利概念来源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福利。体育福利制度是国家与社会通过规章制度,在解决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基本体育需求的同时,通过发放补贴、提供设施、提供服务等福利措施,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多方面的体育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制度和法规的建立将有助于将一些因经济状况不允许等其它原因导致不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具备同等参加基本体育服务的机会。如:爱立信中国公司考虑到员工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工作压力比较大,为了鼓励他们去锻炼、去运动,爱立信在北京的员工每年可获得5000元的体育补贴。
2.3终身体育人口保阵
2007年5月,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上海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上海要构建并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经常性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口占到全市人口的50%。现代医学把体育运动作为预防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缺少运动地健康的威胁。但统计表明大多数人没有进行足够的运动来保证身心健康,来自世界各地的关于健康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出惊人的一致:缺乏运动或处于类似情况的成年人约占人口总数的60%-85%。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的调查结果中指出“大多数人口进人青年时期后中断体育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并出现逐渐加剧的趋势。《全民健身计划》形成的良好态势是否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与体育锻炼的个人是否能够长久地坚持。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形成的良好势态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本研究根据锻炼坚持理论,建议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学习终身体育知识;培训终身体育技术技能等方面着手,保障我市终身体育人口的增长。如:通过杂志、图书、电视、网络等途径来获取最新的体育知识,满足居民们不断变化的提高的体育知识需求;在各体育网站和各健身苑点的体育健身杂志、宣传栏可分专题解决人们在终身体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终身体育各阶段人群在体育与健身问题上的误区,突出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体质评价与医务监督等内容的体育理论知识育。
2.4终身体育资源保障
体育资源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前提。终身体育开展所需资源主要包括人才、经费、设施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市现已建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机制。在经费来源方面,政府投资在上海市体育事业经费来源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切。在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上海市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现在可查文献资料所得出的结论来看,上海市现在的体育资源还是不能满足构建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如:在体育人才方面到2006年,我市社会指导员与人口比例为1:12000,若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每千人配备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上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存量与现实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研究提出本市体育局应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上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质量,推动我国社体育指导员事业的进一步兴旺发达。在经费方面,尽管上海市体育主管部门积极开拓体育事业融资渠道、兴办体育产业,但所获得的经费用于终身体育开展的还是有限,在国家不能为终身体育增加更多的投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向上海市全体居民收取终身体育保障费,动员社会力量投人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设施建设方面,可借鉴北京市朝阳区在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做法与开发商签订《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协议书》,建立配套设施公示制度,建成后由政府统一收缴和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新模式等种种措施来不断丰富我市终身体育资源,保障人民群众开展各项终身体育的需要。
2.5终身体育服务保障
终身体育服务是促进市民参与健身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体育信息、体育指导、体育活动几个方面的内容。在体育信息服务方面,近几年在我市政府的重视下,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取得了较大进展,体育公共信息服务的途径、内容都得到不断丰富。在终身体育指导服务方面,终身体育指导服务主要有运动技术指导、科学健身指导、体质监测指导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指导形式上看主要有现场指导、教学培训指导、视频教学指导等。为了推进我市体育指导服务工作,我市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措施:如:推行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实行分类指导和体育教学服务、在社区建立社会体育指导站、在社区建立体质测试站、出版全民健身蓝皮书、通过网站公布全市居民体质监测数据等。在终身体育活动服务方面,终身体育活动到包括体育竞赛活动、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展示活动等内容。上海市全体居民在市委、市政府、市体育局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创办了倡导科学健身的“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文明的上海”为主题的内容形式独具匠心的“社区健身大会”、“家庭健身电视大奖赛”、“活力健康跑”等全民健身推广活动。组织了白领健身大赛、里弄运动会、老年健身操等活动。推出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宣传周、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职工健身大赛、长三角全民健身大联动等节庆活动,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年年有亮点”,受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欢迎。
论文关键词: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1.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界定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区分他们的标准主要是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较之于一般公共产品,其特殊之处在于供给区域主要限定在农村,其产品类型主要是体育设施和服务等。因此,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应是指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设施和服务。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这就意味着,若按边际成本定价,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必须免费供给。而且,由于其非排他性,无法排除打便车者毕业论文提纲,私人部门供给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获得补偿,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但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改善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应主要由政府承担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并辅之以其他供给方式。
2.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分析
2.1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重城轻乡”的二元发展战略,以二元社会制度下城乡一国两策的“体制内、体制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重点或优先把财力、社会资源用于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在“以农养工、以农哺工”制度安排下,一些“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不公正政策措施名正言顺、大行其道。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渠道则是主要由农民自行解决,国家仅给适当补助。而且在特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差别政策的作用下,国家通过工农价格的“剪刀差”等非经济手段提取农业剩余提供工业资本积累及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职能加强的同时却弱化了公共服务职能,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完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是由于城乡二元发展战略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村资金流出多、补偿少,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投资的“城市偏向”情况下,农村已形成了“城乡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资金来源、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更加滞后”的恶性循环现状。因此,我国传统二元社会制度下农村公共政策的偏颇性和不公正性是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总量上供给严重失衡以及城乡极大差距的首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初级性和城乡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性。
2.2“举国体制”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形式的弱化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初。在半个多世纪中,这一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提纲,是我国制定和实施奥运战略不可动摇的基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虽然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时期以及现在的农村税费改革后时期二个阶段的变迁,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以政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中心”供给体制。在政府内部,各级政府之间的公共责任划分不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在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单一供给体制下,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是由各级政府联合供给的。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供给,地方政府只负责地方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很清楚。然而直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县乡财政目前困难重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便失去了必要的财政支撑。由此,处于边缘状态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更是首当其中成为“弱化”的对象。
2.3责任主体角色“缺位”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挤兑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公共产品的责任供给主体。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来看,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但农村基层政府、权力部门在各项达标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及目前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的还不够完善,体育公共产品资源配必然成了他们挤兑首选的对象。其次,农村实行分税制后,因制度变更改变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没有相应的财权作基础状态下下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承担过多的责任,本已捉襟现肘的基层政府,势必再次陷入与上级政府在税收激励和自筹边界确定问题的矛盾之中。虽然税费改革后农村的“一事一议”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一定制度空间,但广大农民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的非迫切性及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根本得不到多数人的统一和有效的供给。可见,在这一不公正公共财政制度和财事权不对应的裁判框架下,其必然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责任角色的长期“缺位”。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包办”单中心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我国地广人多农业社会环境下毕业论文提纲,以及人们多样化与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服务面前,不仅显得杯水车薪,而且“缺位”现象越来越严峻。当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观念和体育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
3.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3.1改变传统观念,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体制
历史地看,中国举国体制既反映了中国国情特定的发展道路和背景,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时期对于优先与兼顾、效率与公正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纲领是公民享有均等化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公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协调社会利益机制的立足点,从以往注重竞技体育走向两者之间的“同步化”或“相对平等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和最好结合点,建立合理配置体育公共资源的新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基于社会公正基本理念和规则,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应改变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体育观念,以政府再分配职能的正当性,通过专门性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公共政策的出台,制定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公共政策所特有的权威性、强制性和持续性,来确保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建设资金具有稳定的来源,以制度和法规的手段保障农村这“边缘群体”享有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权益。
3.2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一方面,政府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那些市场调控失灵的体育公共产品,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提供那些与本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发展有关的体育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多元主体中的最重要一元,是由政府自身的属性和本质决定的。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该成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优先的供给者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提纲,私人及企业可以提供一些产权归属明确、能够市场化运作和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需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监管。还有各种非政府合作性的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也是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提供主体之一,可以提供收益界限清晰、可以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主要是某一领域或生产环节所需的重要的技术和生产信息。优化供给结构,实现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多元主体的转变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供给主体的资金、知识、技术等优势,较好地使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相互协调,发挥开放系统的整体功效。
3.3实现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真正实现农村村民自治,首先要实行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多中心决策体制,必须坚持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政府决策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关系地区农村村体育发展大局的,如农民体育活动组织规定、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方案等体育公共产品的决策中,要不断整合其决策程序,从而真正体现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深入基层了解农民需要什么,进行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增强对农民需求的反馈,做出反映农民真实需求的决策。建立关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重大决策的听证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向,真正体现广大农民的意愿。
3.4建立有效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
首先,要改革现行的农村干部考核制度毕业论文提纲,将农村基层干部的晋升与本地区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直接挂钩;其次,政府要加强对私人企业、非盈利组织供给体育公共产品的监管力度,保证农村公共产品有效性供给。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的组织方法、操作规则、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配备多学科和具备政策科学知识的评估领导队伍,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此外,要加大对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采用“走下去”和“走出来”两种方式来进行培训;对投资西部偏远和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企业,除上述政策上给与优惠外,国家可对其企业的发展和运行给与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农村也可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投资,采用共用、共管模式进行有效管理。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团体以及农民朋友自身的大力合作来共同完成,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2]赵艳芹,等.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农业经济,2006,5.
[3]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4]楚永生,丁子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水平相关性分析[J]. 农业经济,2004,7.
论文摘要:从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应用措施,为公共体育课程实现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川.近几年,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能够反映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新成果、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材及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总体建设上仍处于探索、提高的阶段.因此,我们就必须在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加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形成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内容和特征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是数字化时代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优化教育资源诸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立体化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学科(专业)网站,也可以把它们分成三个层次.它具有以下特征:数字化处理、光盘化存储、多媒体显示、网络化传输、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化等囚.这样的特征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教与学需求.
2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
公共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中介,能够反映社会的要求,并受到体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为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体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就必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身体发展等四个方面.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体育卫生知识、人与环境有关知识、体育保健知识、人体解剖与生理有关知识、运动营养学基础知识、人体健康知识、传统养生知识等教学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内容、竞技性内容、娱乐性内容、保健性内容、情感性内容(体育游戏类)等.教学形式是以室外的运动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使学生在学习各种运动技能的同时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与培养.
3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 1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步骤进行建设,首先,要建设公共体育课程的立体化教学包,完善基础的教学资源;其次,要整合基础的教学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最后,要建设大学体育专业网站,提供综合的网络服务.
3. 2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
3. 2. 1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包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包的建设要以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主,重点开发公共体育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和技能锻炼指导书、试题库等,以及开发用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复习的PowerPoint电子教案、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助教助学的CAI课件、提供学生自学自练的网络课程等同时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呈现包括纸质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立体化产品形态,使这些内容相关、表现形式各异的教育资源,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如图1),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3. 2. 2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库
在完成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包建设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和课程教学包应用数据库、高级编程语言和媒体制作软件开发形成学习系统.使体育理论知识形成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流媒体等各种素材,并按照课程、知识点的树状结构排列,便于教师、学生按内容检索;为体育实践教学提供运动技能的仿真练习、模拟系统,以便于学生学习各种运动技能.同时还要完善体育教学资源库的管理系统,以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查询和运用,形成整个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如图2).
3. 2. 3大学体育网站
大学体育网站的开发要根据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站为门户进行建设与实践.建设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网站、课外辅导网站、体育知识网站等几个部分(如图3).教学网站包括教学管理系统、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测试、教学评价和反馈系统等;课外辅导网站包括课外锻炼知识、俱乐部活动、校园体育竞赛组织与训练、场馆器材情况等;体育知识网站包括各类体育网站的链接、体育学术网站的链接等.使公共体育课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将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师生之间利用学校、课堂、网络、通讯、生活实践等活动方式将体育运动的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联结在一体,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过程.
3. 3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施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公共体育课程丰富的专业资源,而且还需要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外部设备的支持、计算机专门软件开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参与.从整体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个高校要协调好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相关的师资队伍,共同努力进行建设;二是技术手段的准备,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开发工具为基础,配置用于开发的软硬件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的主干道,并应用先进的资源建设技术、工具和手段;三是聚集优秀的师资力量,整合出优筹 立体化教学资源;四是制定合理规划,分期分批,稳步实施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4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比较滞后,体育教学中只是简单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体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学生以盲目的模仿练习为主,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学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等都满足不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师生对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4. 1提高师生综合运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能力
一是要提高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提高体育教师运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的能力,及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三是提高学生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自主高效地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交流,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程度.
4. 2以立体化服务保障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需要立体化的服务来支撑.首先,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门要实现动态化服务,将体育教学和体育相关服务延续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以满每一个学生对体育教学资源的需求;其次,通过体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为师生提供多类别、多形式、多阶段的教学资源应用服务,形成服务形式的立体化;最后,形成服务对象的立体化,任何教学单位和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内容丰富的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