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艺术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青海蒙古族民歌的基本特点
民歌是我国蒙古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最早的一种语言艺术,原始歌谣同人们的生存斗争直接相关,即或标志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狩猎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等等。青海蒙古族的原始民歌也如此,由于历史上的频繁迁徙、征战,青海蒙古族进入了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近千年的生存斗争中,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独特的精神财富,为青藏高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把青海蒙古族民歌同我国其他地区的蒙古族民歌歌词在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方面进行比较,青海蒙古族民歌有以下几个比较显明的特点。
(一)词语的地域性特点
青海蒙古族所操的语言,属我国蒙古语卫拉特方言,在语音词汇等方面表现出地域性的特点,如阴性词中的[x]辅音在青海蒙古语里读作[k],把[d3]读作[dz]等,在词语方面也有许多特点。长期以来,青海蒙古族由于与藏族、汉族等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频繁往来,在饮食、服饰以及其他生活资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吸取了藏族和其他民族的一些成分。而标记这些成分的词语,除借用以外,主要是用自己语言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手段独创的一些国内其他地区蒙古语言中所没有的一些地域性很明显的词语,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特色,成为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蒙古族语言特色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如《巴音杭盖》这首民歌翻译成汉语就是:把那精灵的枣骝马/拴在了蒙古包的外边/ 和那幼小的兄弟们/ 高高兴兴去会面。其中的“拴住”就是一个方言词,即:arxlna (口语),arxalan-a (书面语);还有“外边”:gadza (口语), gadan-a(书面语);“幼小”:kendz(口语) ,nilx-a(书面语)。
(二)比喻的地域性特点
青海蒙古族民歌歌词中的比喻十分夸张而形象鲜明,几乎将夸张对象推向了极致;有的表现出了一种既浪漫又滑稽,带有诙谐的讽刺意味;既表达出真情实意的情感特征,又有极强的叙述性,如《嘎斯湖畔的白笈笈草》,翻译成汉语就是:“吹掉毡顶的风,算什么大啊!浸透了皮袄的雨,算什么大啊!叫天鹅迷路的酒壶,不算大啊!叫野骡疲惫的路,不算远啊”。用“风”,“雨”,“酒壶”,“路”等具体事物来比喻满清统治者的恶势力。这种隐喻的比喻手段,使喻体直接在本体的位置上,虽不用比喻词,但寓意形象深刻,能启发听者(读者)的联想,激起蒙古族人民对满清统治者镇压蒙古族人民的愤怒的感情,同时表现了青海蒙古族人民的生存环境的艰苦,求生路途之遥远,更折射出青海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和顽强。这首歌曲腔调悲壮,语句短促,节奏低缓,装饰音较少,带有鲜明的渲染性特征。
青海蒙古族民歌经常用珍爱之物作为喻体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爱憎的感情。如:马、鸟、树等。通过这些动植物表现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历史上,马是蒙古族人民草原上最基本的交通工具,也是蒙古人最忠诚的终身伙伴。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每个蒙古人都是离不开马的。所以对马的赞美成为青海蒙古族民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蓝色草原的马驹》:“有十匹马的价值/ 是白嘴枣骝马啊/ 有二十匹马的价值/ 是青灰色的马驹啊!”;《百灵鸟》也是一首表达人们愉悦心情的反映蒙古族生活特点的感情热烈的民歌,歌词的汉译是:“百灵鸟唱起歌来/我们该回家了/ 带着幸福和快乐/一路欢笑一路歌”。这是在宴席快结束时最年长者开始唱的,预示着宴席即将结束。
二、衬词的运用及其作用
衬词是一种虚词。它是原始人类在语言产生之前,迸发于胸中的各种情感的外显,当人类的语言更加丰富和发展之后,这种衬词在歌词中却变成为行文优美、活泼,成为表达感情、协调节奏的重要手段。而添加的这些陈词,在歌词中不但起着衬托作用而且成为表达情感不可缺少的语言成分,尽管它是虚词,但它能使歌曲旋律更加生动、优美,更加生活化。如《美丽的马鞍》的歌词汉译是:“咋哪都,它背上有美丽的马鞍/咋哪都,给它五颜六色的光环/在喜庆的日子穿的/咋哪都,有花边的皮袄”。在《左旗的马驹》里唱道:“左旗的马驹/哎达拉马尼是米黄色的一群马/ 左旗的阿哥/哎达拉马尼是我最尊敬的人”这些衬词有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感表达。从表面来看,衬词在歌词中虽然没有实在的意义,但它在增强歌曲语感,烘托歌曲的气氛,增强感染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深沉的内容,明快的表现
民歌是艺术,又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的意义上它也承载着民族地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所以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青海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环境里,又承受过历史上的种种社会遭遇,在艰辛的历程中,期盼着平等、平安、吉祥和幸福,而且他们特别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少民歌都体现着这种精神。因此,顺乎自然法则,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成为青海蒙古族民歌的主旋律。
歌词题材主要以歌唱故乡、骏马和英勇的先辈为主,赞美劳动,祈求幸福,也有追求幸福爱情的情歌。歌唱时腔调多变,词语较少,节奏悠长,语言精炼,表现出青海蒙古族人民在追求幸福和美好愿望的激昂情感中蕴含的忧伤、思念、怀古等深沉的思想感情。如《嘎斯湖畔的白笈笈草》、《巴音杭盖》、《百灵鸟》、《查汗赛的柳树》等。
四、形象的比喻表达,质朴的情感诉求
在历史上,马是蒙古族的主要交通工具。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离不开它,他们把马当做美好的事物进行歌颂,创作数以万计的赞马歌,在歌中对马的崇拜表现得十分丰富。青海蒙古族民歌的这些基本构思和主题,既是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心灵的自我彰显,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追求,倾诉他们最纯真精神理想和精神世界,也是蒙古族人民生存、发展、鼓励自己和教育后代的最重要的精神养料和动力。青海蒙古族生活在辽阔而高寒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环境严酷,要在那里生活下去,而且要生活的好,必须主动地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他们的许多民歌就突出地显示出这种思想和情感,而且表现出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豪迈的气魄。如《青云马》的歌词汉译是:“把那心爱的青云马/拴住在蒙古包的门前/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啊/与你共饮欢歌心相连/ 在多雾的水湾草坪上/绊住了放牧的骏马/ 只有水湾的丰美好牧草/是骏马觅食的地方”。
五、小结
青海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语调悠长多变,感情深沉、真切,充分展现出蒙古族民歌的语言结构特点和语调跌宕起伏的艺术魄力。而这些特点源于青海蒙古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才能形成了青海蒙古语言特有的地域性特点的民歌。当我们在聆听民歌手的歌唱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进入到那种空旷、豪迈的境界中去,体验那种孤寂、安静、悠长而又豪爽、豁达的蒙古族牧民的精神世界的崇高和伟大。
参考文献:
[1]纳・才仁巴力,宫日格玛搜集整理.青海蒙古族民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0.
新媒体语言艺术直观性下的视觉传达发展趋势
21世纪是竞争非常激烈、时间非常紧迫的时代,这就要求媒体在传达信息时尽量直白、易懂,这在传统媒体很难实现,因为传统媒体要求语言要非常严谨、谨慎。而新媒体则不同,它处于宽松的环境下,可以使用简练的口语、表情与符号来传递信息。新媒体语言艺术的这种直观性对视觉传达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视觉传达向符号化、形象化发展。视觉传达的符号化是指在新媒体的影响下,经常使用符号、数字和字母来传递信息。视觉传达的形象化是指在新媒体的影响下,经常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图片和视频而非老旧的、单一的文字语言来传递信息。
新媒体语言艺术流行性下的视觉传达趋势
新媒体是流行的代表,使用人群多为位于时事前端的青年人,他们喜爱使用极具流行色彩的语言,因此新媒体语言艺术的流行性是其一大特点。新媒体语言艺术的这种流行性使视觉传达呈现了时尚化、新颖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视觉传达更倾向于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在内容上,视觉传达多选择新颖、时尚的题材;在形式上,视觉传达多采用立体化、多维化与动态化的形式来呈现信息。
新媒体语言艺术混杂性下的视觉传达趋势
在当今社会,人们使用新媒体的频率十分高。而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只有中英文和些许符号,因此,为丰富信息内涵,人们创造出了许多新媒体独有的语言,有用纯数字表达文字含义的,如“512”利用谐音表达“我爱你”的意思;有用中英文混杂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如“卡拉OK”(唱歌的场所);也有用数字和字母搭配来表达特定含义的,如“3Q”利用声音相似来表达“谢谢”的意思等等。
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的视觉传达特点分析
新媒体为当今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它影响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视觉传达这一领域。在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视觉传达呈现了如下特点:
1创作虚拟现实化
新媒体之所以在21世纪如此盛行,是因为它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它可以利用全媒体技术将创作虚拟现实化,这一优点在视觉传达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视觉传达利用数字化、虚拟化的方式,以文字、符号、图片与视频等新媒体语言为载体,力图使视觉传达的信息更加形象化、立体化,使受众在虚拟的世界里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临场感、真实感是媒体追逐的焦点,但是由于种种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体无法真正实现这一点。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为虚拟现实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内容基础与形式基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使视觉表达更加立体化,贴近时事的内容使受众能够及时得到最新的信息,新颖的形式使受众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视觉传达具有了创作虚拟现实化的特点。
2新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它是新技术、新思想的产物。因此,新媒体艺术是极具新兴观念的,而视觉传达是在新媒体艺术的促进下取得重大发展的,它不免受到新媒体艺术的影响。新媒体艺术利用新的媒体、新的语言与新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在它的影响下,视觉传达设计具有了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所没有的特点。视觉传达设计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它以数字化的观念,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递。
3交互性
新媒体艺术是新世纪的产物,新世纪最重要的便是人际沟通与相互交流。在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视觉传达不再局限于设计室与工作室,而是倾向于人际化、个性化,使视觉传达具有了极强的交互性。近些年来,视觉传达设计在交互性方面有了更多的表现。例如,在欢乐中国行的节目中,主持人常常在介绍完当地特色食品、风俗或活动后,邀请观众上台体验或比赛,极大地体现了视觉传达的交互性特点。
4设计多元化、综合化
新媒体艺术为了适应快速、紧张的现代生活,满足年轻人对各种信息的需求,趋向更加多元化、综合化。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为适应新媒体,吸引现代人、青年人,只能改变原有的设计理念与思维方式,打破原有传统艺术的局限,将多种艺术、技术门类融合,变得愈来愈多元、综合并且自成体系。在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视觉传达趋向多元化、综合化。
我国五大语系虽然在基本发声的原理上有着共性类比,但在具体的发音技巧上,仍有各自的个性特点。牙关开合、松弛的程度不一样,会导致口腔空间内声音程度的不同,从而对音色、音质产生影响。而发声位置的不同,也造成着力点或高、低、前、后、深、浅等,都有所差异,并且发声特点的个性差异还体现在气息推送和花舌、儿话音的使用方面,气息推送轻重缓急的不同,以及对儿话音的不同使用,都造成了我国南北语言发声特点的差异。发声特点的差异也给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阻碍,并为声乐演唱带来不同方面的影响作用。
二、南北语言发声特点与声乐艺术的关系
(一)声乐艺术概念
声乐艺术的学术性概念可总结概括为:一门专业化、科学化、艺术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歌唱表演艺术。声乐艺术并不等同于普通的歌唱艺术,是通过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研究,以歌唱艺术为基础,对声乐科学或人声音乐科学进行重点研究的艺术。由于歌唱艺术本就以音乐花的人声语言作为基础,而声乐艺术也提高了对语言发生的要求。音乐艺术发展的前提是语言的发声特点,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上,歌唱艺术的专业化和艺术化都体现在语言发声的基础方面,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发展成长为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而声乐艺术的发展与语言发生特点有着直接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二)南北语言发声特点对声乐发声的影响作用
与南方语言发声特点相比较,北方语言的发声特点更有利于声乐艺术的发声,北方语言主要是指汉藏语系中的标准普通话,而南方语言的普通话水平较不标准,这主要受到地理、历史和复杂多变的方言特点所影响。通过长期的声乐表演实践,可以分析出,标准的普通话发声特点,更能促进声乐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声乐艺术表演特性,主要是通过发声向广大听众传达习惯需求。而由于听众审美因素的影响,也使得普通话的标准与否,与观众的音乐享受有着直接关系。除了特殊区域的原生态音乐和民歌,为了表达特殊音效,从而采用民族语言以外,声乐艺术训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标准普通话作为目标。并且标准的普通话牙关张开程度较大,声音的共鸣空间更为广阔,发出的声音更为圆润,音量更大,具有音色丰富、音质纯真等特点。并且还能有效的节省嗓音的使用量,延长声音时间。普通话牙关的充分张开,也为声乐艺术的演唱带来了便捷,实现了声乐训练过程中追求的重要目标。声乐艺术对于立体感的追求,也能在普通话中得到完整展现,普通话对气息有着深厚的要求,使用气息指点控制法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声音的着力点在于气息之称的气口,因此演唱出来的声音更具气势,声音丰富饱满,具有较强的穿透力,满足了声乐艺术对立体感的追求。准确、清晰的咬字,也使得声乐演唱过程中能通过抑扬顿挫,更容易向观众传达情感。声乐演唱的音域方面也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得到了拓展,习惯性提高音调发声,通过腔体的打开,更容易进行高音的演奏,并能自然的发出低音,从而拓展了声乐艺术的音域。与北方语言发生特点相比较,南方语言发声特点不利于声乐艺术的发声训练和演唱。南方语言由于受到多种地方方言的影响,较为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语言成分,受着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声乐艺术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分析出复杂的南方语言特点由于没有相应的标准,在运行的过程中很难进行调整和统一。南方语言的发声特点习惯性牙关张开程度过小,导致发声不畅,不能产生共鸣效果。声音的着力点过于考前,音色不圆润饱满,音量浅薄无力。女生声音刺耳,而男声声音低哑,将声音集中在咽喉,容易造成嗓音疲劳。而单一的胸式呼吸法,也使得发声音量较小,气息较短,不具备穿透力,声音共鸣效果茶,没有流动感,加大了嗓音负担,不利于情感的表达。而咬字的着力点考前,不利于口腔的打开,发出的声音扁平,并带有浓烈的鼻音,行腔不规范,听众不容易听清,自然难以产生心灵共鸣。
三、结语
一、数学语言的三大特点
要灵活应用数学语言,必须掌握数学语言的特点。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包括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式子、图形等。数学语言又可归结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数学语言作为数学理论的基本构成成分,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
各种形态的数学语言各有其优越性,如概念定义严密,揭示本质属性;术语引入科学、自然,体系完整规范;符号指意简明,书写方便,且集中表达数学内容;式子将关系溶于形式之中,有助运算,便于思考;图形表现直观,有助记忆,有助思维,有益于问题解决。
各种形式的语言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文字语言是理解数学概念、原理的基础,它严格地界定了数学对象及其相互关系,深刻地揭示了数学对象的本质。数学文字语言与日常讲话用的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凭借数学的严密性和简洁性,我们就可以表达和研究数学问题。
二、数学语言的教学策略
首先,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
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其次,注重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逻辑过程、心理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逻辑过程能够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便于对数学结构从整体上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心理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人而异。数学符号和规则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用于现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而且熟练地掌握他们的各种用法,从而得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从而达到对数学符号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数学语言。
1、善于推敲文字语言的关键词句。
文字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
符号语言是文字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
关键词:艺术歌曲;中国;演唱
艺术歌曲是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得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熏陶,它的创作方法和演唱形式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改变。艺术歌曲在我国被比作严肃音乐,或者称为高雅音乐,现多指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格调雅致、意趣深邃、艺术性强的声乐作品。中国的艺术歌曲是时代的形象代言人,无处不透露着时代精神与力量,记录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
1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1.1精致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
艺术歌曲的结构一般精致严谨,规范合理。音乐家创作时非常注意细节,每个词、每个音节都有巧妙的安排。纵观艺术歌曲的发展,其音乐形式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作品取材新颖而广泛,创作手法简洁多样。艺术歌曲的歌词多半是采用经典的诗歌,着重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内容丰富多彩。反映现代人的精神面貌,陶冶受众者的审美情操。
1.2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融合
我们将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称之为歌诗,是因为本来在我国古代,诗词是入乐的,诗即是歌,歌即是诗。欧洲艺术歌曲也大多是选名家的著名诗歌作为歌词。[1]艺术歌曲根据诗歌含义和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呈现的是诗歌与音乐之间巧妙的融合。
1.3贴近现实生活的艺术美感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历程是与中国人的命运和现实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贴近现实生活的艺术美感是艺术歌曲最基本的美学特征。
2艺术歌曲演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演唱者基本功不扎实,音乐理解能力较差
作为一名艺术歌曲的演唱者,基本功是不可回避的主题。理解能力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方式,更是最终为音乐服务的手法。艺术歌曲演唱若抛弃了理解能力,艺术效果便无从说起。部分音乐演唱者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功比较差,音乐理解能力不强。基本功和音乐理解能力是每个演唱者都会遇到的瓶颈问题,如何化解就成了音乐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2.2艺术与技术之间处理不当,演唱技巧有待提高
艺术歌曲的演唱是以歌声为主要媒介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歌唱的特点在于通过动人的歌声、清晰的语音来表达真实的感受。准确把握好演唱中情感的艺术处理,是演唱艺术歌曲的重中之重。但是大部分演唱者艺术与技术处理不当,音准音色节奏把握欠缺火候,演唱过程中没有技巧可言。演唱技巧是艺术歌曲表达的核心,提高演唱技巧才能使艺术歌曲更为动听。
2.3作品分析不够透彻,情感驾驭能力不强
演唱者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知识水平不平均。中西方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不同的地域思维偏差现象明显。对一些经典的演奏作品理解不彻底,不能从作家所处的背景和创作环境来体会艺术歌曲的思想感情。没有情感的演奏是空虚和无力的,无法真正打动观众。
3解决艺术歌曲演唱问题的方法
3.1提高演唱者的自身修养,夯实音乐知识基础
提高演唱者的自身修养,是在对歌曲进行艺术升华时不可缺少的素质。要想演唱好一首艺术歌曲,首先要在识谱、调式、节奏、音准等方面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然后循序渐进地去学全曲的安排,弄清乐句、乐段和各乐段之间的速度、力度变化以及反复唱曲谱。要求演唱者除了学好音乐专业的各门课程外,还应该培养和提高我们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记忆和想象的能力。
3.2全面深入理解艺术歌曲,增强感情表达效果
要全面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对作品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有全面的了解。全方位理解歌词内在与外在的含义,把握艺术歌曲的主题思想。不同的艺术歌曲会有不同的风格,就中国艺术歌曲来看,可分为西南、西北、东北民歌风格;外国艺术歌曲又可分为德、意、法、俄罗斯等风格。演奏者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品,才能把艺术歌曲把握得更透彻,表达得更完整。全面理解艺术歌曲,会增强艺术表现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3利用新型多媒体平台,推动艺术歌曲传播发展
艺术歌曲也面临着时代的冲击和考验,应正确地利用数字化的科技成果,通过大量的比赛、音乐会、专场演出、讲座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高雅艺术的宣传力度,服务于大众多层次的审美要求,进一步巩固艺术歌曲的阵地。[2]利用新型多媒体平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传播优秀的艺术歌曲。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以及电脑、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音乐市场的繁荣,为艺术歌曲的发展提供了更光明的前景,为传递民族文化、人们享受高品位的音乐盛宴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艺术歌曲是具有诗歌、伴奏、人声旋律的立体性的结构形式,多反映个人情感及内心感受,让人内省,它最典型的特征是诗情与乐情的完美结合。艺术歌曲不容易演唱,需要演唱者有扎实的功底和雄厚的艺术修养。希望有更多的音乐家参与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特别是音乐院校的学生和作曲家们多多介入。想要让艺术歌曲在我国健康可持续发展,应该严格把握其艺术形式的特点,尊重艺术文化发展的规律,凸显其独特的艺术性。根植于我国牢固的民文化土壤,抓住时代的脉搏,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发展之路,屹立在世界艺术文化之林。
作者:迂志勇 孔令金 单位:佳木斯大学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学习特点 学习态度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艺术高等教育也呈现大众化的趋势。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使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方面表现出与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迥然不同的特点。认识和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进行艺术类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前提。为了切实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其学习特点,特在大连艺术学院大一、大二艺术类专业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问卷调查了以下专业的部分学生影视表演、广播电视编导、美术教育、声乐、美术学、服装工程等。问卷回收后,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现状
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一直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呈现出多种多样复杂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学习方法不科学等方面。
第一,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表1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学习目标不明确
近年来,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现状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更是不容乐观,毕业后很难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的心理预期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目标的确立,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简单的将就业与学习目标划上等号。当预测到自己的就业不容乐观的时候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有时候难免随波逐流,找不到学习的方向。也有一部分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定的太高,一味地迎合社会上对毕业生的各种要求,为考证而学习,结果往往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最后。
第三,学习动力不足,存在倦怠心理
学习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好坏。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学习动力不足,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学习倦怠心理。艺术类大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就读于艺术专业而是出于文化课成绩差为了圆大学梦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有16.7%的学生在对“您学习的动力是什么”的选择上选择的是“家庭的施压”,18.8%的学生选择的是“没有学习动力”。这种选择必然导致其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倦怠心理。所谓倦怠心理国内部分学者是这样定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汇总因为课业压力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衰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1]。艺术类大学生就其学习经历来说比普通类大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教育的回报意识强,渴望成名。但进入大学后经历了从入学后的新鲜感后进入到了巨大的失落感的落差,渐渐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进入学习倦怠期。调查结果如下表2所示,我们可以看出有74%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心理。
第四,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习能力包括自我控制能力、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自学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多方面。大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尤其是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艺术类大学生与普通类的大学生相比,在学习能力上有所欠缺,学习方法不科学。大多数的艺术生从报考志愿那一刻开始对本专业怀有强烈的认同感,热衷于专业课的学习,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对那些相对比较枯燥,纯理论性的课程产生先天的排斥心理。本身文化修养的欠缺,放荡不羁的艺术思维与实用严谨的科学理念的差异使艺术生在学习上茫然失措[2]。据调查大多数艺术生数学和英语水平比较低,有的期末通过考试都很难,干脆放弃。调查“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烦恼是什么?”选择“个人学习基础差的”占35.4%。在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方面比较欠缺,不会使用图书馆资源尤其是不会使用网络电子资源学习。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问题的原因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出的上述问题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来自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既有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艺术类大学生家庭背景等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探索出适合艺术类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育对策。
第一,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网络媒体愈益发达,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也不断地涌入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格局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也呈现出差异性和嬗变性,社会上一些奢靡腐朽的生活方式也开始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确立的艺术类大学生更易受这些不良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会出现生活方式的混乱、价值取向的紊乱以及道德判断力的削弱。艺术类大学生普遍认为艺术无国界,甚至用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到学习上,表现在学习态度上急功近利,丧失积极向上的学习进取心,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甚至萌生退学心理。
第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
艺术类大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艺术专业是出于高考升学压力的无奈选择,而非擅长艺术或是热爱艺术、追求艺术的结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围绕高考这个指挥棒,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和个性的尊重。如此这般的教育前提只能导致这些大学生沦为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不专”、“特长不长”,甚至出现倦怠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主观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强,情感丰富随意,喜怒溢于言表,爱动情也易移情。考虑问题简单,心理素质差,追求物质享受,自我控制能力弱,缺乏责任心,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和左右。艺术类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往往极易随波逐流,容易受学校学风、校风的影响,在学习上容易陷入“从众”心理。
三、改进艺术类大学生学习问题的几点对策
第一,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学生说:“在选择自己生活道路时,不应从狭隘的实用主义观点出发来考虑问题,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何种劳动,他们应该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学习,去认识世界,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倘若学生只是以将来是否有用这种观点来看待知识,他就会没有激情,就会计较个人利益,就会动机不纯,甚至情操低下。”[3]因而,从事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要从实际出发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养成学生自我管理、自觉学习的意识,从而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第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爱因斯坦也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探索课程改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学习平台,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角,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抓日常管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学习行为的有力保证。学习是一项艰苦的活动,需要耐心、恒心。然而,人都有好逸恶劳的心理倾向。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方面来说,每个人都有害羞和懒惰的两种感觉,大学就应该是从挖掘特长、潜能和培养能力入手,鼓励人消除害羞感和懒惰的感觉,使他们融入校园和社会,能够在社会中进行和谐有序的竞争,这是树立大学生全面学习思想的基础。[4]学校的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要从抓日常管理开始,从学生的上课状态到学生的课下复习,从平时学习到期末考试,从晨读到晚间的自习等细致入微处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乐学氛围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会帮助学生形成乐学态度。艺术类大学要努力构建积极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诸如学风、教风、工作作风等。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风;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风;领导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民主作风;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此外,学校的建筑文化、校园景观,要使人感到学校是探索自然、探索人、探索社会的学堂;校旗、校徽、校歌、校训需要精心设计体现一个学校的“精华”所在。比如我院作为一所建校十年的艺术院校,在校园建筑风格、景观设计、校徽、校训等方面处处体现了高雅的艺术殿堂和大艺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精神。
社会对人才尤其是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而人才的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学习是第一位的。高校、教师、学生必须与时俱进,立足自身实际问题,修好内功,牢牢抓学生“学习问题”,才能为社会培养拔尖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新洲 王远思.“90后”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2,(1):230.
[2]罗达.素质拓展在艺术生入学教育中的引入和探索[J].文教资料,2010,(3):166.
[3]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4.
19世纪末,欧洲的音乐大师勃拉姆斯在所有浪漫主义作曲家当中,最出色地处理了浪漫主义抒情性和古典主义曲式的矛盾。在艺术歌曲这一创作领域,勃拉姆斯是舒伯特和舒曼的继承者,他将19世纪艺术歌曲的发展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其中《四首严肃歌曲》是他晚年创作的一部声乐套曲,作品融合了19世纪艺术歌曲的全部特征:完整的结构、高雅的旋律、贴切的伴奏、自由的想象、强烈的热情……特别是每首歌曲的钢琴伴奏都写得丰富多彩,有意识地将和声、伴奏织体等纯音乐因素提高到与诗歌、旋律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建立起均衡的关系。在歌曲中我们发现了那传统的魅力、孤独的诗意、忧郁的光泽和怀旧的甜美。
一、概观
《四首严肃歌曲》创作于1896年,编号为op.121,歌曲的旋律简洁、朴质无华而自然流畅,富于歌唱性;钢琴伴奏变化不一,与人声紧密配合,融为一体,表达了庄严、深沉而又富于哲理性的思想感情。这四首歌分别是:
四首歌曲的体裁皆以通谱歌形式写成。这里有严谨的结构宏大的音响,对位的追逐和复调的埋伏,深刻地把音乐和人的精神境界联系在一起。
二、艺术特点
在音乐风格方面,《四首严肃歌曲》有很多都效仿了舒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风格,当然其中也不乏勃拉姆斯自己的艺术创作特点。133229.coM
歌曲的歌词是勃拉姆斯从《圣经》经文选辑而改成的散文诗,内容虔诚。选词中,勃拉姆斯把他对音乐的理解和自己的苦闷融进到对艺术人生的种种感悟和爱的渴望之中。这些歌词思想深邃,感情细致,意蕴内涵,诗意盎然,讲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感,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情感,以及与宗教宿命相关的哀诉。
旋律的创作是这部作品的关键和灵魂。勃拉姆斯很重视语气本身的音乐性,旋律的走向变化都是根据歌词的音节语气而定,形成了其独特的音调特点。四首歌曲的主题非常朴素,基本都由简短的动机构成,旋律线有时是建立在三和弦及其周围的音上,少变化音,少装饰性的旋律写法,调性清晰。歌曲的旋律经常是下行的音调,加诸小调式的色彩居多,使歌曲显得忧郁、晦涩。四首歌曲中三拍子居多,凝重中带有自省,好似回忆痛苦的往事。作品中更多地体现了勃拉姆斯的灵感与智慧,以及对歌词独特的理解方式与表达。
钢琴伴奏部分写作是《四首严肃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从属旋律的,而且是能够用来表现旋律所不能表现的东西,它与诗歌和旋律一起表达了音乐的全部。其中,鲜明的织体渲染歌曲的气氛,烘托歌曲的情感,塑造歌曲的背景;多种手法的转调、巧妙的调性布局及丰富的和声色彩变化,丰富了音乐表现手法和技巧。此外,他还吸收了复调音乐的织体写作风格,加强了钢琴伴奏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也丰富了伴奏的表现力及表现范围,给歌曲伴奏以新的生命。
从《四首严肃歌曲》的钢琴伴奏创作可以看出,勃拉姆斯在保持古典传统的同时,却无法超越他的浪漫时代,其中远关系的调性转换,不协和的、色彩丰富的和声变化、琶音等伴奏织体的应用以及所抒发的个人情怀等等都是“浪漫”的。
三、钢琴伴奏艺术
《四首严肃歌曲》的钢琴伴奏看似简单,弹奏起来却不容易:朴素的结构、如歌的旋律、细致的转调、复杂的节奏和深沉而富有表现力的音型,需要精妙的分句和通透的音色来表达。对于歌曲的演绎,钢琴伴奏演奏技术的全面、音色的细腻、踏板的讲究等都是必备的重要条件。特别在对内声部的音色控制方面要求演奏者要保持高度的敏锐感,因为这是其创作的特质所在。
四首歌曲的钢琴伴奏中,钢琴声部与声乐声部经常形成各种生动的效果,在这里钢琴伴奏承担着为歌曲内容展示环境与空间,渲染、刻画和补充形象,揭示人物内心并与歌者交流等诸多方面多种复杂的作用;伴奏者应力图与歌唱形成二重演奏的良好有机合作关系,并与其完美地相融为一体,创造出艺术审美的至高境界,这一切都需要钢琴伴奏者用多维度的表现手法去演绎。如:歌曲中有时钢琴伴奏的作用是充当和声基础,给旋律以支持和节奏的动力,演奏要采用与歌唱叠置的表现手法,内在地与歌者同步深情地叠置演唱,深化歌曲主题性格,增加音乐戏剧效果;有些段落,钢琴声部会呈现出与声乐声部截然不同的意境或情绪,此时演奏者要准确运用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来演绎,并做好与歌唱的交流和互动。另外在《四首严肃歌曲》中很少有大段的前奏、间奏、尾奏,手法非常简洁,演奏中要了解每段的功能作用,才能使演奏在这一部分得到升华,抓住听众的心。
演绎勃拉姆斯《四首严肃歌曲》需要钢琴伴奏与歌者从同一基点出发,对歌曲的艺术性进行研讨,把握诗词的内涵、历史背景、语言旋律、美学定位、音色特点,并在音乐处理上取得一致认识,达到内心的融合,共同携手进行二度创作。在与声乐的配合中钢琴伴奏要注意从音量、力度和速度几方面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要与歌唱者共同呼吸、共同歌唱,结合起来表达乐思,共同创造美妙音乐的意境。
结语
在《四首严肃歌曲》的创作中,勃拉姆斯对古典主义风格的追求,使音乐不同于浪漫那种追求形式上的夸张和感情的放纵,而是讲求用结构上的均衡去表现情感的内在,正所谓古典主义的外表、浪漫主义的风格。要把《四首严肃歌曲》真正演绎成“声乐与钢琴二重奏”,钢琴伴奏者一定要深入分析作品,了解与声乐相关的一些技巧和表达方式,了解声乐演唱的需要,掌握双方合作尺度,把握伴奏重点,才能使钢琴伴奏与演唱真正融为一体,深化作品的魅力。
参考文献 :
[1]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东出版社.
[2]刘丽娟著.钢琴伴奏艺术[m].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关键词: 艺术专业学生 文献检索课 教学策略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高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这门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掌握用手工方法和计算机方法从文献中获取信息知识情报的一门科学方法课,同时又是为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全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服务的一门基础性的工具课。
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文献检索是了解学科前沿,综合应用已掌握的概念、理论的有效环节。文献检索能完成收集资料、阅读文献、整理研究、分析综合、批判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明确学习和研究方向,掌握课题领域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就、不同派别的观点、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发展前景等,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从根本上杜绝抄袭,培养学生文字运用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艺术专业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群体,在学习心理上具有自我意识突出、心境较高、心理不稳定的特点,在学习行为上又具有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性、缺乏恒心与毅力,学习兴趣极易发生变化,学习目的功利性强的特点。因而在文献检索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调整教学策略,以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1.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1.1学习心理特殊性
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有效进行文献检索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以下特点。
1.1.1自我为中心
一是自我感觉良好。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及评判标准往往以自我感觉为标准,在学习中表现为喜欢则学,不喜欢则放弃。二是自视清高。艺术专业学生普遍眼界很高,总是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无论是看待老师还是其他人。
1.1.2心理不稳定
心理不稳定性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发展期,性格、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尚未完全成型,身心都没成长到成熟的地步。艺术专业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情绪波动十分大,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学习情绪极其不稳定。艺术生专业学科特点,追求个性张扬,这极易造成他们不遵循应有的学习规律去认真学习,而是追求一种不随大流、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学习行为,表现为不学习、不作为,与老师对着干,等等。
1.2学习行为特点
艺术专业学生入学考试的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校录取本科的文化课分数线不足200分,专科不足120分,这与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学习平平的考生在报考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其目的是进入大学学习,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表现出以下极鲜明的特点。
1.2.1学习缺乏主动性与自主性
艺术专业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课堂上更愿意选择“听”而不愿意“讲”。对于课后上机练习作业也不会主动完成。很多本应在课外完成的内容却要在课内由老师指导完成,课后的非强制性作业也都必须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在老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
1.2.2缺乏恒心与毅力
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起伏波动较大,情绪不稳,在学习中明显缺乏恒心和毅力。很多艺术专业学生不能够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半途而废。尤其是一些内容较多、强度较大、任务较艰巨的学习,他们更容易知难而退,有的为了应付而抄袭别人的作业,有的甚至不做。
1.2.3学习兴趣极易变化
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发生变化,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往往只能集中在很有限的时间段内,对同样的内容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产生厌倦、排斥的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1.2.4学习目的功利性强
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强烈,他们常有选择性地投入精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艺术专业学生往往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艺术专业学习当中,因为专业学习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引人注意。他们迫切希望付出学习精力之后,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果。尤其是当今许多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家教赚钱,或者就自己的专业如绘画、舞蹈、音乐等方面面向中小学生开班招生赚钱,虽不是坏事,但这种功利性极其容易造成他们在学习上不扎实,为求功利而荒废学业。
事实上,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是互相影响的,心理是行为的原因,行为是心理的体现。
2.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
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以上特点,我们在文献检索教学中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
文献检索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课程之一,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新颖,常常能碰触到世界各个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它实用,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技能性课程;它具有专业性,不同的专业对检索对象、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的要求各不相同;它技巧性较强,不同的检索途径所需花费的时间和所获得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当然,它也有其自身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体系。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的开始,要向学生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并且根据不同专业(美术、音乐、舞蹈)的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以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传统的检索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利用计算机网络多途径获取艺术类专业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网络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检索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2.2改革教学内容
在数字化环境下,传统的教学内容目前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网上信息资源的日趋丰富和图书馆由传统型向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网上的各种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等信息资源逐步普及,成为高速度、高质量信息的获取途径,对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已成为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技术之一。因此,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从原来的以手工检索教学为主发展到以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为主,增加信息分析和利用方法的介绍,进而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详细讲授现代信息资源分布和检索技术,包括信息资源种类与分布、数据库知识、机检技术与技巧、光盘检索、计算机联机检索、网络信息检索、常用搜索引擎和Internet基本功能与服务等,并以网络信息检索为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在教学内容组织中,简明扼要地介绍文献信息基础知识、检索语言,讲课侧重于典型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重点讲清检索思路。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手工检索,因为在机检得到越来越普遍和广泛应用的今天,手检可与机检互为补充,仍有存在的价值。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重点体现机检内容,同时包含手检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各种检索手段和方法,多途径地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推出,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随时开发最新的信息资源、最佳的信息获取渠道。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立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提供网上检索馆藏资源,越来越多的信息单位把信息资源电子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必须及时将新的网络数据库信息传授给学生,以充实教学内容。另外,由于艺术专业方面网站层出不穷,如国内出现不少绘画美术及鉴赏方面网站、音乐网站、舞蹈网站、影视网站、文艺演出综合网站等,要有针对性地详细介绍及指导学生准确获取那些比较著名的、有权威的而又安全的专业网站,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专业知识的检索技能。
2.3改革教学形式
数字化环境带给教师的最大变化是授课方式的改变,运用计算机教学的最大优势是教学信息量大,在单位时间内可最丰富的信息,信息的描述形式灵活多样。伴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
2.3.1利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仅凭教材、黑板和粉笔进行教学,授课方式枯燥,缺乏直观形象性。特别是在讲授检索工具时,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符合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技能为目的的文献检索课以其“方法”课特有的应用性、工具性等学科性质更适用于多媒体教学。2004年以来,我院文献检索课一直使用多媒体授课,对理论课教学和实习操作进行改革,利用投影屏幕进行计算机检索示范,采用网页拷贝做成课件来播放、模拟上网实习,等等。特别是在实习课中采用课堂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和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生动直观地演示计算机检索的整个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网上检索的内容和过程。
2.3.2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建立和应用,Internet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利用万维网检索信息已成为计算机检索信息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许多大型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如DIALOG、ORBIT等,先后推出一系列基于Internet的万维网检索服务,如DialogWeb、DialogSelect等,用户通过远程登录(Telnet)检索这些网站,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十分重视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在各高校图书馆局域网上,出现了国内外各类型数据库。这就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加大宣传和利用这些珍贵的网络电子资源的力度,已经成为文献检索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于如何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利用国内其他信息网和国外信息网上的免费资源,在介绍文献信息、数值信息、事实信息、全文信息和新闻动态信息的检索中,选用一些专业对口的数据库和搜索网站,引导学生掌握网上数据库的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
2.3.3提供大量的上机实习机会
检索实习是这门课的精华,通过加强上机实习环节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集中授课、分散实习”的方式,组织好实习课,并努力创造条件,不断优化实习环境:充分利用我馆的电子阅览室及学校公共机房,为学生提供联机检索模拟实习、光盘检索和Internet网络检索实习。对于实习课题,除了教师拟定有关的实习题外,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及专业方向自定练习内容。实习报告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教师。实践表明,艺术专业生在上机实习这个环节表现极佳,迟到、缺课的现象较之理论课少,并且作业提交率达到百分百,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对文献检索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检索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改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结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通过上机实习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处理技能,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在实习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图书馆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学会如何在网上搜索知识信息,更可以在与图书馆不断的近距离接触中挖掘自己查找资料的乐趣,引发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究心理,这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至少在碰到问题时,知道到哪里去查找资料,应该怎样查找资料。
2.4进行课程设计的改革
2.4.1构造网络同步操作环境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学校公共机房的计算机设备的功能,还添置投影仪,做到一人一机,从而创造师生同步操作的环境。教师可以结合检索实例,在机上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在演示检索的全过程中,学生也可同时进行操作,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为增强,教学的形式也会丰富起来,不再是死板地讲解一些概念、理论、步骤,而是教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和运用技能,从而收到巩固、熟练的效果。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激发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文献检索的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动手、去实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4.2构建网络教育模式
网络教育模式已成为文献检索课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应改革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由执教老师提供最新的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其内容应包括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内容之外的计算机信息检索及网络检索课程,全部放于网上,完全开放供学生阅读和下载。现在一些大学已将基于Web的多媒体课件搬到了网上(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等),表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已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步入现代网络化教学的初始阶段。目前当务之急是开发、研制新一代的“远程文献检索”和“计算机网络”课程模块,放在图书馆的局域网上,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习上网操作技术,又能降低上网费用,解决部分学生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实习的矛盾。同时,该课程还能使想学习信息检索技能的学习者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和信息。
2.4.3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文献检索课程的种种独特之处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仅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或某一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大力提高知识结构、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教师一方面可以参加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培训、进修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教学积累检索实例和检索经验,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献实际检索能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是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教学,艺术专业学生的检索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进而使其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5):156-157.
[2]潘杏仙.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创新[J].情报探索,2007,(5):16-18.
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都被文学作品生动的语言所吸引。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使得外国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人物性格特征等内容能够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从而使读者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意识流的小说作品,作者都是通过语言对脑海中产生的场景进行描绘,而这些场景都是作者内心真实的表达。这些简单的语言描写通常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在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这部意识流小说当中,作者对墙上的那一个斑点做了极为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产生意识上的幻觉和遐想。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可以让读者准确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二、外国文学的情感语言到位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但是文学的形成并不是语言文字的堆砌,其还需要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投入特殊的情感,使文学作品具有真正的内涵价值,这也是语言艺术存在的重要意义。我们在阅读和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常都能够被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内容所感染,因为这些作品都寄托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传递着外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状态。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这是莎翁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部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是生存呢,还是毁灭……”莎士比亚在描写哈姆雷特这段内心独白时,也是对对人性的拷问,对哈姆雷特当时的内心情感表达得十分到位。当读到这段独白时,读者往往也会不知不觉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情感语言描绘得如此细致,也是这部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三、外国文学语言描写形象
形象的语言艺术特色能够使文学作品的表达更为清晰,让读者能够从形象的文学语言中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在外国文学中,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也是其语言艺术运用的主要特点。也许有人会认为,语言的形象和生动完全是一个意思,其实这是错误的。语言艺术的形象性与语言艺术的生动性有着本质的区别。生动性通常是文学作品在描绘的过程中十分具体,使读者能够准确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容和情节;而形象性则是从感知上让读者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内容,文学理解的层次更高。与语言生动相比,文学语言的形象通常具有抽象性和表象性这两个特征。在抽象性特征中,形象并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思维和社会现实虚构出来的形象;而在表象性中,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都是作者和读者在作品中形成的一个固有形象。这两个特点看似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但这都符合外国文学的语言艺术。例如:在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这部小说中,对于小说主人公小姑娘的形象,读者和作者都会认为这就是杜拉斯本人,小说也像是一部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把作品中小姑娘的形象具象地表现出来。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