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统计学笔记范文

教育统计学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统计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统计学笔记

第1篇:教育统计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传统素描;设计素描;教学;比较

随着现代化设计的表现范围越来越广泛,学院式素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设计需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世界文化交流逐步扩大,我国文化产业得到繁荣发展,固有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欧美艺术思想浪潮的冲击,素描教育再次迎来全新的挑战。素描教育不再只是专业画家、创造人员的培养,更侧重于专业能力强、艺术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塑造。现代设计学科的兴起,西方新颖的设计素描思想理念的引进与融入,需要有建立有效的课程训练与之匹配。以传统素描教学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设计素描更具目的性和科学性,是传统素描变现形式、观察方法的继承发展,同时也具有开创性。设计素描更加侧重于创造、启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与设计需求更加贴近,这也是现代素描的价值核心。

1设计素描教学与传统素描教学之间的关联

设计素描是与传统素描有机融合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创新思维性的产物。素描教学是给予传统的素描教学基础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设计素描教学的作用下,具象表现手法和意象表现相互结合,通过设计原理的运用,对物体进行创新性地描绘,将艺术新概念充分展示出来。设计素描教学在表现形式、观察方法上是对传统素描教学的选择性继承,更是传统素描教学的创新发展。

2设计素描教学与传统素描教学之间的差异

2.1教学目的的差异

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对对象造型能力的准确再现,以客观物体具有较大的形体、明暗、结构、比例、体积、质感以及空间等特性为基础,如实地将物象客观地表达出来,重视技巧及技术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脑、手、眼协调一致,侧重于理性、严谨、客观的思维培养。学生可通过对现实对象的描绘,对物体的各部分结构的比例关系、体积起伏、明暗关系、量感、质感以及空间的虚实等进行反复推敲,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物体本身的真实再现上,侧重于掌握素描的技巧,度感受以及灵感问题涉及过少。所以学生素描的思维性、创造性被忽略。因此传统素描教学只是造型再现技巧的一种训练,致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不到很好挖掘,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代设计素描教学在不断改进的历程中注入了新鲜的教学元素,现代设计素描教学不像传统描绘教学那样以设计造型为目的,而是在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培养学生利用构思能力能够将想象中各式各样的物体形象化,并且以画面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经过系列的艺术处理与修改,在理解的情形下,进行创造性描绘。设计描述教学的主要意旨在于对学生在形体的认识、组织构造以及创想的启发与引导,而不是天马行空,无依无据的去构思、去空想。引导学生在观察分解的过程中,抛开传统抽象的明暗透视方法,而是将物体经过简单重组,并将新的理解思维倾注进来,而后利用平面展现出来。设计素描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用主观方式对物象进行破坏及重组,使学生洞察物体的敏感性得到提高,对物体功能与形态重新进行认识。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与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加自由地对物体进行思维造型,表达事物、看待物体的潜在能力得到提升。

2.2教学物象的差异

在传统教学中,所用的绘图对象较为单一,一般有景物、石膏像、几何石膏、人体像等。表现与再现物体与光影之间的细微变化和内在规律是教学的重点,对物体之间所存在的微妙关系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注重在造型上物体的准确再现。注重纯粹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传统素描主要是物象的内在精神性与艺术性的传达。设计素描教学中,身边的任何一个物体都能够成为作业的物体,比如,废弃物、铁桶、破碎的器皿、手套,也可是人物、植物、动物等等。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物体。通过学生对物体的真切感受,改变不同的观察方式,去洞察物体所具有的且容易被忽略的表现力。通过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进一步对物体的构图与造型进行处理。培养学生宏观的审视自然物体的眼光;重点培训形式对不同结构的认知能力,着重训练学生自然光影的排除能力。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形态内部结构的分析,对结构、造型对于设计上的启发给予关注。比如通过西红柿、洋葱、白菜等剖面观察,对呈现的自然形态进行分析,进而对物体进行由外到内的形态进行研究,对单元形态、被放大的微观图形进行分析,对比宏观景象,启发学生对于新形态的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渴望与创造力。

2.3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针对物体描绘教学时,设计描绘与传统描绘所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模特、景物的选择以及最终的画面提供都是根据教师的审美为标准,学生对于画面的美感色调也只能被动接受,在观察方法上设计素描教学采用的是以我为中心的主观意念,由传统的“让我看”转变成“我要看”。通过观察、思考到最终的表现物体造型进行设计。观察的另一个手段则是测量,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常常将观察、测量以及推理进行结合,在观察的全过程充分运用透视原理,与只重视肉眼直观感觉的传统素描观察大有不同。同时,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对物体进行随意拆装、解析、变体,进行物体的再创造。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与推测能力,长期作业量大大减少,默写速写的作业量增多;只提供物体功能,让学生进行“凭空”设计,或者只给出在功能上相反物体让学生进行反向设计等等,通过多种手段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去选择、挖掘题材,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现场观摩或者多媒体课件设计,让学生对设计的全过程有着更深的认识,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及创新设计的思想意识。

3结语

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带动了素描形式的不断更新,在传统素描得到了继承与发展的同时,设计素描教学以一门具有独立性的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融入到了素描艺术教育当中。对设计素描教学及传统素描教学进行综合分析,设计素描教学既有着很多不同于传统素描的规律与要求,二者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中,既要在“扬长”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素描的继承,又要与设计素描进行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基础服务对象,注重引导造型基础学习,使素描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康凯.试谈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在教学中的异同与结合[J].美术大观,2014(3):146.

[2]潘恺.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设计素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6).

第2篇:教育统计学笔记范文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大批现代化教育媒体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当务之急。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

1 使教师由单纯地讲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传统教育中,知识是由教师这一方传授给学生,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把握着知识的全部,学生只是可以容纳各种“物质”的容器,在教师们看来不断地向容器内灌注各种知识,强制学生进行学习,就是作为教师的职责,其突出的缺点在于: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获取知识。

2 转变了学生的地位,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消极被动地听讲,始终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而现代教育媒体走进课堂,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习提供了多种参与机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3 增强了媒体的作用,使教学媒体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在传统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传授知识主要以粉笔、黑板为主,并辅之以挂图、实物模型等,教学媒体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的工具,这样必然会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与透彻性。而现代教育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后,进一步增强了媒体的作用,电教媒体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从而成为学生新的认知工具。

4 缩短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组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则把上述环节融合为一体,以其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特有优势,缩短了时空距离,把远方的东西呈现在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促进了学生多种感官直接参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教学过程,从而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 转变了教材单一的局面,使新型的音像教材不断丰富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后,新型的现代化的教材体系出现了,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光盘、计算机软件等新型音像教材按照人的认识规律,以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信息,丰富教材内容,这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变革。

6 总结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现代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育手段的超越,现代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具有覆盖面广、知识更新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可以突破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缓解教师及资金的短缺,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将学习安排在自己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中,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选择课程,安排学习进度,满足终身学习的要求。

现代社会的信息不仅面广量大,而且更新变化迅速快。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非常有限。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了。因此,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而且学得更多,更轻松。为了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包括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一代新人,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包含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信息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有赖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而且还因为各个学科(不管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的学科)其教学的深化改革都离不开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环境的支持。教育的实质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人才,而现代教育技术则对这两方面教育目标(培养创新能力与高尚道德)的实现均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中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第3篇:教育统计学笔记范文

>> 对五年制高职医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 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网络环境下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时期加强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论在外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浅析医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及对策 探讨传统文化对医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生开展专业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实践探索 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对书法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中小学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探析 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建议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医学生开展专业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实践探索 新时期医学生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论加强医学生数学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医学生职业信仰教育的必要性与途径 社区医学生影像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及趋势 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及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10-18.

[3]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周思远.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教师.2010(29).

第4篇:教育统计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胶体;分散系;教材比较;文献统计

胶体是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中的重要课题,多数中学教师经常选择该课题来实施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并已设计和实践出一些较好的课例,但在具体教学策略、情境设计等方面研究较多,缺乏对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必要的剖析反思,导致较难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胶体教学内容确立教学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探讨胶体的教学研究现状、确立胶体的教学问题、提供胶体教学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进行备课研究及课堂教学提供参考意见。

一、基于文献统计分析“胶体”教学

钻研教学案例是开展文献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胶体”“分散系”等为关键词搜索到20篇近期较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文[1-20],包括教学设计的文本资料和教学现场的文字实录,能够呈现具体、典型且含真实问题情境的实际教学过程。在反复通读文献后,从知识呈现顺序、问题情境设置、学生活动和教学例证素材等方面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差异与不足,分析确立“胶体”的教学问题。

从知识呈现顺序的角度分析,在20份教学案例中,有16份案例(占80%)教师采取了演绎方法:介绍分散系概念及分类从分散质粒径比较胶体、溶液、浊液制备Fe(OH)3胶体丁达尔效应及其原理胶体的其他性质及应用,引导学生基于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变化原因;有4份(占20%)采取了归纳方法:先从胶体、溶液、浊液的形成过程归纳分散系的概念从分散质粒径分析丁达尔效应的原理从生活实例归纳出胶体相关性质从具体物质归纳出分散系的9种分类及依据。由此可看出两种取向的教学观:①强调分散系的分类、胶体的概念、性质及应用等具体知识的教学观;②强调从分类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等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观,强调胶体与分散系的关系,落实分类观、变化观和微粒观。

从问题情境与学生活动的角度分析,20份案例呈现如下特点:①当给出生活中胶体、溶液、浊液相关实例和分散质粒径范围后,教师往往会提出:这三者分别是什么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呢?这三者的稳定性如何?能否采用过滤方法区分胶体和溶液?这类问题,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三者性质差异是由于分散质粒径不同引起的;②教师一般还会基于实验情境组织教学过程:探究FeCl3固体分别分散在冷水、沸水和NaOH溶液中的现象差异,如何解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渗析法分离胶体和溶液的原理是什么,进而让学生按分散质粒径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认识到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③教师也会基于生活情境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胶体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或生活生产问题,如解释卤水点豆腐、胶体净水、FeCl3稀溶液止血、河海交接处三角洲的形成等,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胶体的组成、性质及用途间的联系。但关于胶体聚沉、渗析、电泳现象的教学深度不一,其教学要求是什么,值得进一步探讨。

从教学例证素材角度来看,按照教学环节进行分析:①导入环节:有15份案例选择复习溶液和浊液知识(以盐水、泥水为例)作为导入,引出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在给出分散质粒径范围后导出胶体概念;有3份案例选择列举生活中常见分散系实例,并从分散质、分散剂状态对分散系进行归类和举例,重点以液态分散剂为例导出胶体概念;有1份案例选择纳米材料导入,基于纳米尺度引出胶体概念;有1份案例选择由丁达尔效应的发现史引出胶体概念;②实验探究环节:有16份案例选择“制备Fe(OH)3胶体”的探究活动来讲授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有3份案例选择“NaCl固体在酒精中分散”的探究实验来讲授胶体的形成与本质;有1份案例选择“提纯混有NaCl杂质的淀粉胶体”的探究活动来讲授胶体的形成条件、丁达尔效应及渗析现象;③课堂小结环节:有14份案例选择“胶体的应用”结尾,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有2份案例选择“溶液、胶体、浊液的联系及转化”做结尾,升华分类观、变化观的学科思想;有4份案例选择“纳米材料”等学科前沿资讯做结尾。综观20份教学案例,教师选择不同的例证素材,重点讲授胶体的制备及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溶液与胶体,但可能让学生在初学阶段建立起“胶体的本质是有丁达尔效应”的迷思概念,而未能认识胶体的本质;如何选取教学例证素材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

通过从不同角度对文献案例的分析,现有教学中具有差异性的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如通过知识呈现顺序角度可确立“胶体知识教学过程如何落实分类观、变化观等学科思想”;通过问题情境及学生活动角度可确定“胶体聚沉、电泳、渗析现象的教学要求是什么”;通过教学素材例证角度可确立“选择怎样的例证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胶体的本质”。

二、基于教材比较分析“胶体”教学

教材是教师备课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通过比较我国现有的三套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模块中“胶体”在内容选取和组织呈现上的差异,分析确立胶体教学的相关问题。

哪谌莩氏中问嚼纯矗人教版先阐释分散系的定义及分类,再以液态分散系为例,按分散质粒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并通过“科学探究”探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形成原因,最后通过“科学视野”拓展介绍胶体的电泳、聚沉现象;鲁科版通过“联想・质疑”中呈现的丁达尔现象引出分散系、胶体的概念,并阐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电泳和聚沉现象,最后通过“知识点击”介绍胶体与渗析;苏教版通过举例直接给出分散系、胶体的概念,通过“活动与探究”介绍胶体的净水功能,最后通过“资料卡”简单描述胶体的应用。可见三套教材:①都强调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但介绍丁达尔效应所选用的例证素材不同,人教版和苏教版都通过比较光束通过CuSO4溶液与Fe(OH)3胶体时的现象差异引出鉴别方法,鲁科版通过比较光束通过盐酸、Fe(OH)3胶体和AgI胶体时的现象引出丁达尔现象;②胶体的电泳、聚沉和渗析的教学要求不一:鲁科版中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电泳和聚沉现象以主体知识形式呈现,渗析则作为拓展了解;人教版通过实验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并介绍胶体的聚沉、电泳现象及应用;而苏教版仅以资料卡形式介绍胶体的应用,如表1所示。

结合表2分析,胶体知识呈现差异主要体现在:①导入部分引入胶体概念所用的逻辑顺序不同,人教版和苏教版注重与初中已学的溶液、浊液对比,鲁科版偏向于从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引入胶体概念;②教学内容选择上,三个版本教材都有Fe(OH)3胶体制备与性质实验,渗透丁达尔效应与胶体粒径、表面积特点,但鲁科版深度研究了胶体的聚沉与渗析;③应用拓展部分,三个版本教材都介绍胶体在日常生活、纳米材料和医药领域的应用,注重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理念的渗透,其中鲁科版更突出学生动手探究活动。

再从胶体、丁达尔效应、胶体制备和例证素材四方面对三套教材的差异进行具体分析。

(一)介绍“胶体”所选取的内容

苏教版仅介绍了胶体概念,通过“活动与探究”栏目中实验1介绍用激光笔鉴别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未阐释其原理是丁达尔效应;实验2介绍Fe(OH)3胶体的净水功能,但未提及胶体的电泳、聚沉、渗析等现象;而人教版和鲁科版则较详细地介绍了“胶体”的组成、性质和应用,这是因为胶体作为一类重要的混合物,因其具有特殊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且促使学生把研究物质世界的视角从纯净物转向混合物。

(二)介绍“丁达尔效应”所选取的例证素材

苏教版并未出现“丁达尔效应”概念,但提及用激光笔鉴别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实验;人教版阐释了激光笔照射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现象差异及其原理,从现象产生原理的角度定义丁达尔效应;鲁科版呈现可见光束照射盐酸、Fe(OH)3胶体的现象差异,从直观实验现象的角度定义丁达尔效应,选择无色溶液(盐酸)还可避免出现CuSO4溶液因呈蓝色会吸收可见光导致未出现“光亮通路”的现象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恰当定义方式进行“丁达尔效应”的教学: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已对光的散射原理有一定了解,则可采用人教版中“原理式”的定义,否则宜采用鲁科版中“现象式”的定义;教师在“丁达尔效应”的例证素材上建议将蓝色CuSO4溶液换成蓝色及绿色以外的溶液,以遵循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三)介绍“Fe(OH)3胶体制备”的内容

苏教版中并没有介绍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人教版中将“Fe(OH)3胶体的制备”编排在胶体与溶液、浊液性质对比的实验之后,体现了基于“制备-结构-性质-用途”学科思想研究物质的思路。而鲁科版中,则将胶体制备的内容编排在练习题中,强调知识应用与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表3所示。

(四) 阐释“胶体的应用”所选取的例证素材

苏教版多数是介绍胶体在国防科技、医药制备、工业生产上的应用情况,除了胶体净水功能这一案例,其他例证素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不紧密;而人教版和鲁科版选取的例证素材相对而言比较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如豆浆、牛奶、果冻、洗涤剂、制备豆腐、制造墨水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学会从学科角度出发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表4所示。

三、 教学建议

(一)把握“胶体的性质及应用”相关内容的教学要求及深广度

对胶体课题教学问题的分析,既要通过理论层面的探讨,如胶体知识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功能与价值、胶体化学在学科前沿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又要从实践出发探索利于学生理解胶体本质的教学设计及活动实施。20份文献和3套教材中胶体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同,如何落实教学要求是值得教师关注的教学问题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1]中提到“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分析,学生仅需知道丁达尔效应,但为了后续学习盐类水解,学生也需了解胶体的介稳性,而聚沉、电泳则不做要求。因此,教学应该参考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要求,准确地把握胶体教学的深广度及教学要求。

(二)选取“胶体的性质及应用”相关内容的教学例证素材及探究活动

胶体由于具有特殊的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例证素材引导学生从学科视角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本质。教师应对实验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拓展,充分发掘实验的探究内涵,通过具有一定梯度和内在逻辑的问题组,将实验内容或思考问题设计成教学活动,开展学生讨论、分组辩论赛等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继良,桑寿德,谭宇鹏. “课程即资源活化”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以“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为例[J]. 化学教育,2014(1):18-21.

[2]李发顺.实验对化学概念学习的促进作用――以“胶体”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3(10):33-35.

[3]江敏.让学生体验与自然的交流――从“胶体”的教学实践谈对学科教学的思考(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9):1,5-8.

[4]江敏.让学生体验与自然的交流――从“胶体”的教学实践谈对学科教学的思考(上)[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1,5-8.

[5]左京平,贺珊珊.挖掘实验功能促进化学基本观念形成――以“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为例[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3(3):5-8.

[6]蒋新芳.探析分散系的丁达尔效应[J]. 化学教学,2013(3):58-59.

[7]张兴前.“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探究性教学设计[J].新课程(下),2013(2):26-27.

[8]严国建.“物质的分类――胶体”教学片段赏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2):37.

[9]保志明.理性思维帮助形成基本观念――“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10-12.

[10]赵秀美.多媒体辅助探究性化学教学的实践――“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案例[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2):52-54.

[11]吴晓红,张建琴.“分散系及其分类”情景教学设计课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0):80-81.

[12]白云文.“胶体”教学设计[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10):31-32.

[13]志信.对“红光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实验”的探究[J]. 化学教育,2010(7):76-77.

[14]贺京.“物质的分类――胶体”教学设计[J].新课程(教师),2010(2):79.

[15]何彩霞.在把握化学概念本质中促进学科观念建构――“分散系及其分类”单元教学的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2-65.

[16]马云云.人教版必修1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及反思[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7):39-42.

[17]彭伟桥.胶体本质的探究性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9(1):42-44.

[18]张莉娜.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分散系及其分类[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2-45.

[19]陈寅.“胶体”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7(5):45-47.

第5篇:教育统计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 统计学; 实验设计; 检验; 正态分布

在正态总体条件下,关于数学期望的检验,只有在方差已知时才能用u 检验,这个前提条件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相比之下,在实际问题中,为了节省成本,往往样本数量小,方差未知,做均值比较,此时考虑用t 检验,它只需要获得正态总体的一个小样本,就可以推断数学期望。此外,还能处理配对和成组比较资料问题,所以是统计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检验。本研究就两组比较中 检验使用条件和方法进行阐述。

1 两组比较实验设计类型

1.1 配对比较

所谓配对比较是指对配对资料的均值比较。将同质受试对象,即条件相同的受试对象两两配成对子(比如同性别、同月龄、同体重的两只将康小白鼠配成一对),然后,让每个对子中的两个个体随机的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这就是配对实验。配对设计的特点是相同指标的观测结果是成对出现的,每一对中的两个数据来自同质个体(条件相同的受试对象),若每对中的两个定量数据相减求得差值,若这些差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应用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 检验。该方法主要用于检验两相关样本或成对样本所得均值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其优点是既节省样本,又能排除受试对象个体差异的干扰,从而提高实验效能。

该方法处理资料应满足如下条件:(1) 该资料中两个总体均应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2) 首先两个样本的观察数目相同,其次两样本的观察顺序不能随意改变;在应用领域中,主要的配对资料包括具有年龄、体重、性别、病况等非处理因素相同或相似者。若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可进一步考虑对原始数据进行变量变换在判断否满足正态性要求。否则,可考虑非参数假设检验中的秩和检验。

例如为了检验某降低高血压药物的效果,收集到一批高血压患者在服药前后的血压数据,检验患者在服药前后血压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血压发生了显著差异,则说明该药物产生了显著作用。这就是一个两配对样本的t 检验问题,首先两样本是配对的,因为收集的数据都是来自同一对象,而且服药前后观察样本数目相同。每对数据都唯一对应一个患者,不能随意改变观察值顺序,其次血压数据可认为是来自正态分布。

1.2 两个独立样本间的比较

所谓独立样本比较是指两个样本之间彼此独立没有任何关联,两个独立样本各自接受相同的试验,研究者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两个样本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存在。

该方法处理资料应应满足如下条件:(1) 两组资料应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2) 若两资料应是相互独立的,即从一个总体中抽取一批样本对从另一个总体中抽取一批样本没有任何影响。两组样本数目可以不同,顺序可以随意调整。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用t 检验处理;若两组定量资料不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用t′ 检验处理;如果原始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可进一步考虑对原始数据进行变量变换再判断是否满足正态性要求。否则,可考虑采用符号秩和检验。

例如从两个不同的大学中分别随机抽取若干个大一学生,分析他们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就是一个独立样本 检验问题。它满足检验的前提条件,首先,抽取的两个学校的大一学生这两个总体是相互独立的,分别在两个学校抽取,不会相互影响,而且两个学校抽取的学生人数可以不同。其次,大学考试的入学成绩可以近似认为是服从正态分布。

2 案例分析

2.1 案例1

某研究者用某药治疗高血压病人,对每个病人治疗前后的舒张压,进行来测量,结果如下:病历编号12345给药前120127141107115给药后123128120107102该研究者用配对设计检验得P0.05,认为该中药无统计学意义。哪种才是正确的呢?

辨析:在该项研究中,为了比较某药是否对治疗高血压病人有显著疗效,资料的处理首先应考虑该资料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需要对资料的分布类型进行正态性检验,判明资料的分布类型后,再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通常有以下两种:① 假设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因为该资料中同质受试对象先后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所以此时应考虑采用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 检验。

② 对于资料如果服从正态分布,也可以考虑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 检验。但需要注意的是对成组资料的均值进行比较时,应先判断两组资料是否相互独立且满足方差齐性,经验表明,对于同质性较好的受试对象,两组资料一般满足方差齐性的,也可用F 检验进行严格的理论证明,如果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用t 检验,否则改用用t′ 检验处理。

针对该资料,用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两种方法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两种设计的区别:对于配对设计而言,两个总体是来自同一个样本的重复“测量”,他们是有关系的,不是相互独立,我们通常求的是对子数据的差,配对资料中每组数据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子数据的差,这个差值消除了病人诸方面的条件差异。而成组设计中,我们更关心的是两个正态总体相互独立同分布,组中的每一数据都是随机排列、没有先后顺序的,不受表格形式的影响,也不会对数据逐个上下比较,成组设计是将条件相似的受试者完全随机分成两组后,综合了所有可能的结果。在本组资料中两组数据并不相互独立,数据均来自同一组病人,两组数据是有关系的,而配对设计正是处理这类两相关样本所得均值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的。综上说述,我们应该选用配对设计,得到的结论才是合理的。

2.2 案例2

两个药厂生产同一种药物,为了判断两个药厂所生产的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是否有差异,现从其产品中抽取若干样品测定其有效成分含量,其结果如下:123456甲厂0.510.490.520.550.47 乙厂0.560.580.520.590.490.57辨析: 首先,从两个药厂抽取的样品这两个总体是相互独立的,分别在两个药厂抽取,不会相互影响,而且两个药厂抽取的样品数不同。其次,两个药厂所生产的药物有效成分含量可以近似认为是服从正态分布。这样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处理问题更加合理。

3 结论

对于多组计量资料,如果用两均数比较的t检验来比较组间的差异,会加大犯I类错误的概率,从而可能把本无差别的两个总体均数判为有差别。如共有6个对比组,若用t检验做6次比较,每次比较水准为α=0.05 ,则每次比较不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1-0.05,6次比较均不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1-0.05)6,这时总的比较水准变为1-(1-0.05)6=0.26 ,比0.05大了许多,因此多组均数间的比较不能直接用两均数t检验的检验水准和标准误。

针对两组比较应注意以下3点:①抽取样本的总体须服从正态分布;但应注意在处理原始资料时,往往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若观测数据呈正偏态分布的场合,即较小的数据较多,而较大或偏大的数据较少,可将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对于多组成等比数列的资料,通常也采用对数变换,若观测的数据服从Poisson 分布,可采用平方根变换,使其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若观测的数据呈极严重的正偏态分布,因为此时的数据有少数特别大的,故可采用倒数变换,使其近似服从正态分布。②若是配对比较,样本数相同,观察顺序不能改变;③若是两独立样本,样本数可以不同,观察顺序可以改变。如果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用 检验处理;若两组定量资料不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用t′ 检验处理。

如果不考虑每种检验方法的使用条件,而只是机械的套用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不但不能正确地反映实际情况,甚至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错误,使其所得的结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少华.关于统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几点认识.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55~57.

2 刘定远,主编.医药数理统计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 苏虹,朱启星.科研资料统计分析常见问题.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4,10(2):126.

第6篇:教育统计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 传统教学 信息化教学 对比 反思

专用书信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应用文体,常用于某种特定场合,针对某种特定事务,如贺信、介绍信、证明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邀请书、申请书、聘书等。不同的书信有不同的用途,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各种现代通讯方式层出不穷,如电话、手机短信、微信等,但对于从事商务活动的人群来说,它们在交际往来中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因此,它是应用文写作中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的书信写作教学,学生机械地学习书信的一般写作,也许能掌握它的基本格式,但写作兴趣不浓,往往不愿意写,即使写了,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尽如人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结合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效果显著。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尝试,对此有了一些思考,下面以专用书信中的贺信为例,将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进行比较,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贺信教学内容分析

“专用书信”是我院“应用文写作”职业能力训练模块中的相关任务。该模块紧接经管类专业工作岗位,通过训练,有效提高学生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职场发展打下基础。贺信是专用书信中常见的一种。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贺信的特点及使用范围。

2.了解贺信的基本格式和写法。

(二)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地写作贺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写作专用书信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开拓思维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对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有所规划。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为掌握贺信的写作。

2.难点为贺信写作技巧和格式的把握。

二、贺信传统教学组织模式

传统的贺信写作课常常按照书信常识介绍――贺信概念及种类――贺信格式与写法――讲解例文――学生写作这样的模式进行。

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讲授型教学,也称接受式教学,目前在高职写作教学中使用较为广泛,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惯用这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则利用教材、“粉笔+黑板”等工具辅助教学,即使有多媒体,也只是简单地展示知识内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学。

三、贺信信息化教学组织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微信群组给学生学习任务单和相关微课视频。

(二)课堂学习。

1.导入

首先播放一小段视频歌曲:安雯的《月满西楼》,提问学生:歌词“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中的“锦书”是什么意思?由此引出“鸿雁传书”的典故,通过故事导入专用书信的写作。

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就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典故的讲解则有利于学生体会到书信的作用,更能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2.写作实施

(1)写作任务。2015年的写作课堂上,我的是我校一英语教师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的案例,要求学生向老师祝贺,不少学生刚好是这位英语老师的学生,很有真实感;2016年,我选取的写作任务是我校三名大二学生在刚结束的2016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并获得高教社杯,要求学生向这三位学生祝贺,学生带着崇拜的眼神看着这个新闻报道,大喊佩服。这两个案例,我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喜闻乐见并且熟知的,所以在写作上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

(2)分析任务。学生看完网上的新闻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分析,由关键词“获奖”、“祝贺”引出贺信这一文种。上述两个案例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教师,属于上级,后者是学生,属于平级,所以在分析任务时要引а生注意语气、用词及贺信内容的写法。

(3)小组完成任务。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写作,要求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结合课前自学,交出一份贺信,写完后上传至微信群中。

(4)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学生在微信群中查阅其他组的成果,指出优缺点。教师在点评中穿插讲解贺信的知识点,并结合《祝贺北京申办冬奥成功》、《中国足协祝贺广州恒大夺冠》两则新闻中的贺信内容,让学生总结贺信的构成部分。

(5)最后小组修改习作,教师一旁指导。

四、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对比分析

传统写作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学生的直接对话,教师可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适时地调整教学节奏,让学生在自己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内容。学生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有很大的魅力,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讲解生动形象,否则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时很难长时间地专注,加上高职学生的写作基础差,对应用文写作提不起兴趣,常常到最后玩手机、打瞌睡现象严重,真正成了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

在“贺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我们改变以往的写作教学模式,先给出任务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他们利用各种信息化的手段掌握贺信的一般结构,在思考、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比老师的灌输效果更好。总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

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要求以“学生为主”,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为体验式、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在建构中完成知识的获得。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情境更生动形象。

在写作课上,学生常常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头疼,教材上一般的写作素材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没有写作欲望。信息化的手段集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在多媒体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既丰富教学资源,又增强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考核评价更科学。

传统的写作教学更注重终极评价,课堂上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解写作知识,而将写作放在课后,对于学生是否掌握只能凭作业和最后的考试,至于学生的作业是抄袭还是原创很少了解。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内完成写作,教师有机会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从而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更能客观地从学生的写作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反思

随着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的方向是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高职教师应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这样才不会被轻易淘汰。信息化教学对教师及学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转变角色,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教师要主动转变身份,由“主体”变“主导”,将课堂还给学生。信息化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能再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做好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信息素养,树立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信息时代的各种技能。

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容易在学习上养成惰性,习惯被动地接受,信息化时代,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形成敢于质疑、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品质,主动反省、评价和监督自己的学习过程,使W习良性循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岩.信息化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与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对比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2).

[2]郭晓功,徐鲁宁.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差别对比[J].信息通信,2014(06).

[3]刘晓.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

第7篇:教育统计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Google眼镜;传统教育;穿戴式设备;考试公平性;信息安全;

1.引言

高校传统教育中,穿戴式智能化产品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穿戴式智能化产品给师生带来很大的便利,利用电子信息传递的方式代替面对面交流,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节约师生交流时间和精力,促使大学的传统教育展现出更深的智慧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穿戴式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教学的同时,也给传统教育带来一些麻烦,例如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产品附带的功能所诱惑,出现教师教学被打断、学生课堂效率低,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等不利于教师掌控课堂的现象,师生之间只有教师单方面知识的传播,而无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或者说,学生因为这些因素的干扰无法“接收”完整的信息。Google眼镜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信息化产品,对大学的传统教育来说是一个福音,但,仍然不可避免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受其影响从而影响教师教学,甚至利用其考试作弊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Google公司新的Google Glass进行分析,提出Google眼镜盛行对中国传统大学教育产生的利弊,以及应对弊端对策及方案,以寻求Google眼镜在大学的传统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创新性的试图通过智能化穿戴式设备的普及以及其对大学传统教育的利弊分析,得到穿戴式智能化产品的使用既利又弊,使用需要一定约束条件的结论,提出针对利弊问题而改革教育模式,加强应试监督及信息安全性教育及密保工作的对策,进而给传统高校教育根据课程情况改革教育模式,正确使用穿戴式智能化产品的建议。

2.穿戴式设备概念

“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如下图)。本文针对教育的课题,选定谷歌眼镜为例进行分析。

Google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是由Google公司于2012年4月的一款“拓展现实”眼镜,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集智能手机、GPS、相机于一身。Project Glass利用的是光学反射投影原理(HUD),即微型投影仪先是将光投到一块反射屏上,而后通过一块凸透镜折射到人体眼球,实现所谓的“一级放大”,在人眼前形成一个足够大的虚拟屏幕,可以显示简单的文本信息和各种数据。Project Glass实际上就是微型投影仪+摄像头+传感器+存储传输+操控设备的结合体。右眼的小镜片上包括一个微型投影仪和一个摄像头,投影仪用以显示数据,摄像头用来拍摄视频与图像,存储传输模块用于存储与输出数据,而操控设备可通过语音、触控和自动三种模式控制。显示效果如同 2.4 米外的 25 英寸高清屏幕。是一款增强现实型穿戴式智能眼镜。兼容性上,Google Glass 可同任一支持蓝牙功能的智能手机同步,被称为“鼻梁上的摄录放一体机”。

3.给传统教育带来的益处

对于大学的传统教育,Google眼镜的推行能带来以下好处:

一、智能性

就智能性对师生的益处而言,Google眼镜高于所有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类产品。首先,Google 眼镜解放了双手。如上图过程①中,佩戴者只需通过语音命令打开操作界面,便能查询到所需知识,替代普通阅读过程中用手翻书的过程。再者,Google眼镜非常有利于学生团队的知识研究与实践。以医学类为例,针对一个项目,传统教育要求参与者必须在一个实验室内工作,若其中一人外出,则可能出现其信息缺失导致团体科研失败的现象。这也是为了方便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而Google眼镜则能解决这一问题,佩戴者通过智能开启视频功能,不需要其他视频设备,就能向其他成员展示自己的情况,解决了空间的限制问题。对于信息管理工作,能做到及时、保真的信息传递,将参与者由一个空间释放出来,利于更有效的信息的搜寻、管理及利用。

二、直播性

大学的授课内容,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初高中教师对课本的完全解读,所以对类似于黑板与粉笔的教学用具的需求减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更大程度上依赖教师语言的讲解及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培养。Google已经开始正式在其MyGlass商店中提供Livestream视频分享应用。安装该应用的Google眼镜佩戴者只需说,“OK,Google Glass开始直播吧。”即可把所见所闻免费分享给其他指定信息佩戴者。如上图过程②,教师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来授课。Google眼镜此项特性能将教学屏幕“移动到眼前”,解决了中国大学教室因为学生多教室大而造成的部分学生无法看见教学屏幕上内容的现象,并且,“解放”了教师的位置,使老师不必固定在讲台上,方便老师走下讲台,更好的与学生交流。

三、便捷性

Google眼镜配备了音控输入设备,佩戴者可以方便的通过麦克风来启动google眼镜,通过不同的口令来启动不同的功能,也可以通过手指来触发相应的功能。佩戴者可以通过口令来启动视频或者照相,最重要的是还可以使用侧面的触摸垫来选择菜单,非常便捷。现在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因为速记能力差,选择用自己的智能手机拍下教学屏幕上老师所教授的内容,以照片的方式达到“速记”的目的。但是很多老师对这个现象“苦不堪言”,一是学生们虽然是在拍屏幕,但是容易给老师造成“学生们在拍我”的感觉;二是照相机的声音可能会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而Google眼镜的便捷性,只需要学生们一个轻声的口令或者对触摸板的操控,便可以达到“速记”的目的,老师们也不会被学生们的手机影响课堂了。并且,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上传到Google Cloud的文件,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受单一课本内容限制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引入更多知识,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及丰富性,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4.给传统教育带来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Google眼镜对传统的大学教育来说不是完全有利的。其可能给传统教育带来的以下问题不可忽视。

一、不便教师控制学生注意力

由于每个眼镜投射出的影像只有佩戴者本人能看到,也就是说,老师无法直观获知学生们注意力的集中情况。即使学生在下面看视频,只要装作在认真听讲的样子,老师也是很难察觉出来的,如上图②。这时Google眼镜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的作用,反而“诱惑”着学生逃避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就像是目前存在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手机的发明及更新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然而在传统教育中,却成为了吸引部分学生逃避课堂内容的有力工具。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便无法做到与老师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考试公平性问题

在大学的传统教育中,对课程内容的考察形式不仅仅局限于闭卷笔试。在一些开卷考试中,Google眼镜的存在可能会成为学生作弊的有利条件。所谓开卷考试,考察的是学生对一些开放性知识的理解,此过程中可翻阅书本,但仍然是要求一个学生个人在面对自己的试卷,不允许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Google眼镜的智能功能与直播功能则为学生在此类考试中作弊中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如上图③,没有认真学习过的同学只需要进入学霸们的视频组观看学霸答题的过程就好了,然后再copy一下,这样一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对课程内容的考核形式跟不上教学条件的发展,考核的结果便没有意义了。再引申到大学生的各种资格证考试,若使用Google眼镜,即使没有经过认真的学习,再考试的时候,只要找一下“外援”就好了,这样会混淆大学生的真实能力,毕业后会给就业市场带来混乱,导致用人单位出现识人不清的现象。

三、信息安全性问题

大学的高等教育相对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来说,更侧重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具体表现在学生的科研表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在一些科研类项目中,如上图过程④中,学生佩戴Google眼镜可能会在接听电话,查询资料等时不经意之间就泄露了项目研究的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等信息,造成信息安全性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一旦信息泄露被他人获知,就可能出现类似的科研项目,不但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给地区的科研事业带来了可能出现的损失。

5.应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对策

Google眼镜如若利用得当,则能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所以Google眼镜是适应高校教育发展需求的。针对其给高校传统教育带来的过度吸引学生注意力,考试公平性及信息安全性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改革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把老师固定在了讲台上,无论是黑板板书还是利用多媒体演讲的方式,导致教师与后排学生的交流少,教师无法直观获知后排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若教师能摆脱这一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与所有的学生做交流,则能有效控制学生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摆脱“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或者,改变教室桌椅布局,使得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或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课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成果(课题报告要求附注小组成员每个人的贡献度),这种情况下,纵使学生佩戴智能眼镜,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也能得到较大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二、加强考试监督工作

可以说,Google眼镜的大部分功能是需要借助网络才能实现的,若使用屏蔽信号设备断开或者干扰学生所在区域的互联网,学生通过Google眼镜作弊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这是监督方式其一。其二,对一些资格证书类考试,不但要使用屏蔽器类设备屏蔽信号,应严禁考生佩戴Google眼镜进入考场,加强对考生所携带的考试工具的检查力度,最大力度上防止Google眼镜进入考场,造成不公平性问题。

三、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及密保工作

针对信息安全性问题,不但要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力度,也要对Google眼镜的直播接入功能设定密保限制。所谓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力度,则要在学生使用眼镜初期即大力宣传,培养学生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同时,对直播功能进行密保限制或独立空间限制,只有得到空间资格允许或密码认证的佩戴者才能接入直播者的网络观看直播内容,否则无法接入。

6.结论

本文通过对以Google眼镜为例的穿戴式设备的产品性能及优缺点的分析,提出了穿戴式设备影响大学传统教育的影响,分析了其对传统教育有益的一面及有害的一面,具体表现在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过度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不公平性问题与信息安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教育模式,加强考试监督工作并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及密保工作等相关建议。本文关于穿戴式设备对传统教育影响的结论,对如何在传统教育中引入并利用智能穿戴式设备,以提升教学质量,便捷师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凯鹏,张德珍,崔皓,Google眼镜产品及其专利布局分析,2014-01-16

第8篇:教育统计学笔记范文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参照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课程,从课程、教材、师资三个维度分析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发现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重点偏向英语语言技能方面,忽视在语言基础上学生专业核心知识、思维方式、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引导。笔者基于内容依托的教学理念,试图构建苏州大学特色的全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以课程为中心,以英语语言为形式,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内容的国际化教学培养模式。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研究生;苏州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40-03

收稿日期:2014-12-21

作者简介:李凤玮(1989—),女,山东临沂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苏州大学2014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KYLX_1191)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适应教育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许多高校开始建设一系列教学理念国际化、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教学方法先进的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全英语教学源于双语教学,是指运用第二语言组织专业教学活动,并且根据语言的不同使用程度划分三种不同的模式:

渗透模式(MaintenanceModel):“用英语组织教学,渗透学科英语词汇等,其他以汉语讲解和交流为主”[1]。

过渡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Model):“课程的主要概念、定义、法则等可用中文讲授,而其他内容尽量使用英语讲授。汉语与英语互为教学主体语言”[2]。

浸透模式(ImmersionModel):“即全部教学活动用英语进行,让学生沉浸于英语氛围之中。换句话说,全浸模式教学的基本含义是让学生用第二语言学习学校的课程”[3]。

显然,通常泛指的全英语教学就是浸透模式双语教学,主要外在表现是教材、教学活动组织语言、师生互动交流、考核方式的全英语化。研究研究生全英语教学现状及其改革进程是对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的追踪调查,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全英语教学课程的实施,进一步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全英语研究生培养环境,真正达到提高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创新性拔尖人才。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研究趋于成熟,但是由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全英语教学有其特殊性,而且现在一些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刚刚开始进行相关的教学试点,针对此阶段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课程为参照,从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师资四个维度分析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以下简称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试图探索适合苏州大学特色的全英语培养模式。

一、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简介

(一)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是苏州大学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文化底蕴,为主动适应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需求而成立的新兴学院,培养从事建筑学、城乡规划、室内设计、园艺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采取国内少有的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园艺学四个一级学科为一体的特色办学模式,将相关专业放在苏州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特色建设,现设有建筑学、建筑学(室内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园艺(城市园艺)等专业,学院的目标是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水平设计学院。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式、专业建设思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与形势的发展,着力构建具有特色化与国际化的办学模式,以国际化、职业化为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课程是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创新性拔尖人才的有益探索。

(二)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

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是国内年轻、独立的中外合作大学——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一个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致力于促进国际化理解和改变陈词滥调,成为批判性分析和建筑环境设计的佼佼者。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教育有着超过20个国家的背景并且非常积极地参与到科研、设计中,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作品,将东西方的传统与机遇融入到一个朝气蓬勃、快速发展的校园。这种复杂性、融合性、多样性同时带来了社会以及艺术上的敏感,精心致力于质量、专业的一致性以及学术的高水准。学生也在学院活跃的学术气息中受益,经常参与苏州或者更广范围的建筑设计活动,以及生活项目、竞赛、学术协会等。其在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方面批判性方法的努力促使西交利物浦大学在2012年主持了超过40位主讲人的国际会议。作为国内外建筑方面的佼佼者,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建筑教育、设计和科研的卓越中心。

同样为建筑学院,两者风格迥异。金螳螂建筑学院立体化的专业设置、“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折射出苏州大学“大、全、深”的历史老校的特点,这也从侧面说明其传统气息浓厚,其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必将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无论是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还是其大学本身都是中西教育模式融合的新兴个体,体现着国际学校所特有的“小、精、活”特征,其专业知识紧跟际学术前沿,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

二、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专业英语课程比较

(一)课程

将金螳螂建筑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比较发现,在课程设置上,相对于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授课,金螳螂建筑学院的课程主要以中文为主,只有一门“专业英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仅为7%,同时其课时只有一个学期。

(二)教材

通过调研发现金螳螂建筑学院“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主要是由代课教师选取的外文文献,如EnvironmentalisminLandscapeArchitecture,LandscapeasMethodandMediumfortheEcologicalDesignofCities,WhyHaven’tChina’scitiesLearnedfromAmericanMistakes,BULLDINGSTRUCTUREILLUSTRATER,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对文献中单词发音的纠正及释义、文献的翻译等。教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支配地位,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以及考核的主要依据。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专业课程教材是CONSTRUCTIOGARCHITECTUREMATERIALSPROCESSESSTRUCTURES,ToolsforIdeals:ANINTRODUCTIONTOARCHITECTURALDESIGN,Architecture-fromPerspectivetoPost-modernity等国外引进教材,但是教材只是起辅助作用,其教师在借鉴教材的基础上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并通过PPT等方式呈现,其教材更多的是用于拓展学生阅读,巩固基础知识。

(三)教学方式

金螳螂建筑学院的教学方式是围绕外文文献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讲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师生互动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同于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传统模式,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的专业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设计室学习,辅之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拓展学生专业学习平台,同时突破英语的瓶颈(见图1)。“以解决问题为着力点围绕主题内容进行课堂活动设计,强调学科融合、团队协作的项目式学习,促进知识创新”[4]。此外,在课外,学生的团队协作方式以及通过报告、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英语与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逻辑思维的转变,而且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协调创新能力。不难看出,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通过教材开展的是更为开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一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更为主动地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

(四)师资

金螳螂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专业教职工员19名,其中有国外工作、学习经历的教师占57.8%,通过图2我们可以发现金螳螂建筑学院大部分教师拥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者出国访学培训等,并且主要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主,但是全体教师都是华人。

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得益于充满激情、国际化的外国教师,他们来自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韩国和西班牙等20个国家,他们在学术上的经验、专业的领导才能、反思的深度以及他们将经验、研究融入课堂的能力使得建筑学院成为独一无二的建筑学习之地。这一教师海外教育水平上的差异直接致使了语言环境上的差异。面对多样化的外籍教师,英语成为学生在学校生存、学习、交流的必备工具,学习英语的融入性动机和工具型动机都非常强烈,而且他们生活在英语环境的包围之中,时时处处都有现成、真实地道的语言输入。更重要的是,其外籍教师不仅通过语言来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同时其西方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习惯以及创新能力。而在金螳螂建筑学院以及苏州大学整个学习氛围中,英语只是处于外国语的地位,不是学生学习或融入学院所必备,“而且自身的文化和认知结构都不是用英语来编码的,英语无法像我们的母语那样自然生成并在母语环境与母语课程中得以惊人的发展”[5]。

三、苏州大学全英语教学模式建议

通过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EAP英语课程比较,对于金螳螂建筑学院现行的专业英语课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立体化的全英语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数目少,且周期短。

2.缺乏多样的教学方式。金螳螂建筑学院的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配套的课程网站、案例库等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权威的英语教材缺乏。

3.受语言环境、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片面地理解专业英语课程就是将专业知识用英语去表达,重点偏向了英语语言技能方面,忽视在语言基础上学生专业核心知识、思维方式、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引导。

总的来说,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英语学习技能上,没有充分体现以系统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忽视了核心学科知识的融入。这一忽视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该学科的核心英语词汇,教学效果也因此无法获得实质性的提高。这正是以内容为依托教学理念下外语教学所面对的问题。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CBI)是“以传统的语言教学法为基础,强调语言教学的重心向语言所代表的学科内容转变”[6]。它依托专业知识开展语言教学,又以语言教学促进专业知识拓展。基于内容依托的教学模式,对比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英语课程笔者试图构建苏州大学特色的全英语教学模式,即以课程为中心,以英语语言为形式,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模式(见图3)。围绕专业英语课程这一中心,在全英语的教学环境中,英语语言本身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成为专业知识的载体,用于构架、分析、拓展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兼顾批判性思维、国际化视野的输出。专业化知识为英语提供承载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突破英语的瓶颈,而且在跨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的逻辑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了内容带动语言获得、语言促进内容学习的教学培养模式。

当然,不可能有一种培养模式适合所有的课程,本文的研究结果只是通过与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相对成熟的英语课程进行比较,进而分析金螳螂建筑学院“专业英语”课程的现状,进而提出本土化的英语教学培养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志芳.大学生对高校满意度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16).

[2][3]帅传敏.对高等院校全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曲云英,刘鸿鹄,杨金鹏.以培养协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术用途英语课程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2).

第9篇:教育统计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丹红注射液;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 R9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c)-0011-04为了比较不同剂型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笔者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辨证符合心血瘀阻证,共15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配合应用不同剂型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本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的住院患者,共选择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西药治疗组)、B组(西药加丹红注射液治疗组)、C组(西药加血府逐瘀汤口服组)3组各50例(以下分别简称A组、B组、C组)。A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80岁,平均(70.54±6.61)岁;B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80岁,平均(68.12±7.13)岁;C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最小62岁,最大78岁,平均(69.31±6.14)岁;3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有较为典型的心绞痛特征,或虽然症状不典型但有明确的冠心病史,心绞痛发作时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心电图检查可有缺血性改变。

1.2.2 中医病症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及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3]制定。心胸阵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入夜为甚,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

1.3 病例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标准。(2)每周心绞痛发作2次以上。(3)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4)年龄在55~80岁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1)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脏疾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甲亢、颈椎病、胆心病、胃及食管反流等所致胸痛者。(2)合并严重原发性高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3)过敏体质者。

1.5 治疗方法

1.5.1 A组 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 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阿司匹林(拜阿司匹灵)肠溶片100 mg,口服,每日1次;酒石酸美托洛尔12.5 mg 口服,每日 2 次。

1.5.2 B组 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冲管,再用丹红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1.5.3 C组 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再以血府逐瘀汤煎汤口服。药物组成:当归15 g,赤芍15 g,川芎15 g,桃仁20 g,红花20 g,柴胡12 g,枳壳12 g,牛膝15 g,桔梗10 g,生地12 g,水煎服,每日1剂。将上药置于砂锅内,加水没过药面,浸泡2 h,先以武火烧开,再以文火煎煮15~20 min,将药液滤除,再加冷水按上述方法煎煮1次,滤出药液,将两次滤出的药液合在一起,约15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

1.5.4 疗程 4周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停用其他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心绞痛发作时含化硝酸甘油片,若患者心绞痛不缓解,或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功能不全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危重情况时,按照相应治疗原则处置,并作为排除病例。

1.6 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1.6.1 安全性指标观察 生命体征,血细胞分析,尿常规,粪常规,生化指标包括心、肝、肾功能等。

1.6.2 疗效观察 观察血压、心律、心率。临床症状变化:如胸痛、胸闷、心悸、舌象、脉象等,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硝酸甘油的服用量等。辅助检查的变化:血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

1.7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实验数据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两组比较用t检验,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8 疗效判定标准

主要是根据心绞痛、心电图、临床证候及硝酸甘油停减率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参考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1979年9月上海制定)。

1.8.1 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 (1)轻度,显效:胸痛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胸痛发作明显减轻;无效:胸痛症状无改善;加重:胸痛发作加重,达到“中度”以上标准。(2)中度,显效:胸痛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胸痛减轻一级,达轻度标准;无效:胸痛症状无改善;加重:胸痛症状加重,达到“较重度”或以上标准。(3)较重度,显效:胸痛消失或减轻到“轻度”标准;有效:胸痛减轻到“中度”标准;无效:胸痛症状与治疗前相同;加重:胸痛发作加重(或达到“重度”标准)。

1.8.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的降低在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 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者。

1.8.3 中医病证疗效判定 根据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判定疗效。显效:证候积分≥70%,有效:70%>证候积分≥30%,无效:证候积分﹤30%。证候积分计算方法采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尼莫地平法证候积分计算公式: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治疗后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100%。

1.8.4 硝酸甘油停减率观察 计算方法:硝酸甘油停减率=[(疗前用药例数-疗后停减例数)/疗前用药例数]×100%。(1)停药:治疗后完全停服硝酸甘油;(2)减量:治疗后较治疗前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以上;(3)不变:治疗后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不足50%。

2 结果

2.1 3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B、C组与A组心绞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C组疗效优于A组。B组与C组心绞痛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3组患者心绞痛的疗效比较[n(%)]

注:与A组比较,#P < 0.05;与B组比较,P > 0.05

2.2 3组患者心电图的疗效比较

3组患者治疗后,A组和B组、A组和C组、B组和C组心电图的改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3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的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24 h动态心电图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治疗后,A组和B组、A组和C组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C组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3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3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B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2.5 3组患者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3组患者硝酸甘油停减率,B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

2.6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降低三酰甘油方面B、C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C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B、C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C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B、C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C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6。

2.7 安全性指标观察

3组血细胞分析、尿常规、粪常规、生化指标(包括心、肝、肾功能)等,治疗前后对比无变化。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5],是由冠状动脉管腔阻塞,使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足,引起心肌氧供需失衡而发作心前区疼痛的病理过程[6],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密切相关[7]。属于祖国医学“胸痹”、“真心痛”之范畴。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以气虚血瘀为多见[8]。现代医学治疗该病主要是改善冠状动脉血供,减少心肌耗氧量,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肌缺血[9]。血府逐瘀汤方源于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中医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剂,是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该方以温阳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法而立法组方。方中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而通血脉;柴胡疏肝理气,升达清阳;牛膝通利血脉,引瘀血下行;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于心中,合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黄凉血清瘀热,合当归滋养阴血,使祛瘀而不伤正;甘草调和诸药[10]。实验研究表明,超微血府逐瘀汤具有调节血管活性物质NO、ET的分泌和改善自由基代谢紊乱的作用,从而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11]。血府逐瘀汤煎剂治疗心绞痛有抑制血小板GP2b/3a复合物活性的作用,对避免不稳定斑块处血小板的进一步积聚、防止病情恶化与反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12]。丹红注射液由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成分为丹参、红花、注射用水。功能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主治瘀血痹阻所致的胸痹及中风。临床结果表明,血府逐瘀汤、丹红注射液虽然剂型不同,用药途径有异,但对胸痹心痛(不稳定性心绞痛)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B、C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分别为:总有效率为92.0%、94.0%,优于A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4 h动态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变化,3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治疗后,A组和B组、A组和C组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和C组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B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硝酸甘油停减率,B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降低三酰甘油方面B、C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C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B、C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C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B、C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C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临床治疗期间,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观察结果表明,血府逐瘀汤、丹红注射液对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均无明显不良影响。总之,血府逐瘀汤、丹红注射液分别同西药同时应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比单独应用西药疗效好,血府逐瘀汤、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无明显差别,用药安全,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2,378-380.

[2] 国家中医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

[3] 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 中医内科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 金明,周忠光.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J]. 中医药学报,2008,36(5):54.

[5] 陈力,何敏滢.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369.

[6] 刘光田,刘光好.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5例临床疗效观察[J]. 哈尔滨医药,2010,30(6):47.

[7] 罗萍,康敏.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J]. 陕西中医,2011,32(2):135.

[8] 张晓殷. 《血府逐瘀汤》治疗心绞痛临床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455.

[9] 王安发,阳建军,黄灿华,等. 拜新同联合血府逐瘀汤对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71-72.

[10] 谢鸣. 方剂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

[11] 邓冰湘,张秋雁,蔡光先,等. 血府逐瘀汤超微颗粒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SOD、MDA、NO、ET的影响[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