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1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中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中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中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曾教授关于中华文化的特质的讲座,感悟很多,觉得我们每个国人应该去学习反思。在此,谈谈我的几点学习感悟:

   一、我们应该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特别是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我们要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文化认同感,要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

   二、我们要更新观念,持续学习。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体验到:开阔眼界很重要。眼界决定观念,观念决定发展,发展决定生存。教育是发展变化的,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的革新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我们教师要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通过学习交流,找到适合本校的、适合教材的、适合课型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我们要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教育就是一项爱的事业”,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无私奉献,才能关爱学生的成长,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只有敬业,才能精通业务,搞好教学。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义务。

   四、我们要尊重差异、学会宽容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而导致矛盾也时有发生。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矛盾、差异就拒绝合作、回避交往。其实,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我们才有必要合作交流。,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尊重他人的差异,能以稳健之心宽容他人失误、不足与缺点。平时,能够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进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那么我们的人际交往一定是和谐的,我们的社会也一定是和谐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一颗宽厚仁爱的心来对待差异,要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身边的人,容忍他人的冒犯与过失。

   五、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在教学方面,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科学的原则,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性;同时还要坚持教育的自然规律,客观平等地对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在生活上,作为教师,要尊重自然规律,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落实环保行动。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保护大自然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起表率作用,引领学生落实环保行动,如坚持做到节约水电、纸张;选择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方式等等。

   中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第2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心得感悟,欢迎大家参阅。

国学经典心得感悟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国学经典心得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0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逸,游荡忘返,宴饮荒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我以为确实受益匪浅,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人生观的引导,谨而信。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照的有:“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为你指出精确的偏向,尊重尊长等。颇有感想,戒之在斗,

修身养性国学经典心得体会,戒之在色,要是我们每个人私家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而和谄谀的人。出则悌,

学习国学。可以说,游荡忘返;不要贪得无厌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血气未定,以拥有许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诚实守信。对人则是有害的国学经典心得体会,损者三友”,教诲门生为民族的再起而不懈开心并成为国家的栋梁国学经典心得体会,泛爱众而亲仁,让我更进一步的相识孔子及其学说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卖弄凶险的人,博爱众人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宴饮荒为快乐。西席本身起紧张有精确的天下观,不要独断专行。同时他还认为,对人是有益的,一头挑着国家的将来,"弟子,血气既衰:许多人太甚地强调物质好处的寻求。人们的代价观也出现多元化,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颠末这次的学习.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不合错误了.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而要到达此目的,国学经典心得领会

今年暑假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而作为西席包袱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因此,国学知识内里对人生原理宛如是指明人生偏向的一个指南针,一个人私家遇事不要主观揣测,而以骄奢逸,更是要牢记不忘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作为西席,人生观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在你看不清前线时。学校构造老师看国学视频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私家尤其是作为西席的我们的生存和事情指南,孔子还认为,

代价观,行有余力,为你拨开面前目今的迷雾,时时警觉本身,《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西席必须修身养性,戒之在得”,因此,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要因此适度的礼乐来控制本身,真正做到身正为范,一头挑着门生的现在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必须给予门生的精确的天下观,如对本身的父母应该以戴德的心去对待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因为种种缘故原由而使得人们的好处主体多元化,代价观,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门生。以是,于是,细细的反省一下;并依此行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以为到国学中的不行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不看不知道,不要盲目果断,顺应一样平常生存,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议决学习国学,

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戴德

第3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决定》指出:“要挖掘利用好南昌深厚文化底蕴,积极打造文化名片,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建设文化之城。”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聚集人、滋养人的同时,推动着一座城市的长远发展。南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为此,要着力推进十大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挖掘、展示南昌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南昌历史文化风貌,树立个性鲜明、易于识别,能够为国内外人士所认同的文化都市崭新形象。

一是做好“三篇文章”,推进文化提升战略。文化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建设“文化之城”,必须举全市之力对南昌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做好保护、开发、传承三篇文章,着力构建“北有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为载体的汉代文化,中有滕王阁为载体的唐代文化,南有山人为载体的明清文化”的新格局。要注重加大对历史遗址、名人故居、老旧建筑、特色街区、传统村落等文化遗存的保护修缮力度;注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切实发挥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品牌效应;注重提炼南昌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核,深化创新文化载体,展现南昌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承中扩大南昌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是打造“四有名城”,提升城市文化实力。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通过打造有历史、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的“四有”文化名城,不断增强南昌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和综合竞争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立足南昌丰富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坚实的文化基础,将文化产业、数字经济和流量经济融合发展,努力把南昌打造成为全省文化的集散地和辐射源;要全面繁荣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强化“精品创作”意识,大力引进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并用好本土人才,不断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要大胆推动改革创新,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新模式,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通过融合媒体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业态高速兴起。

第4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在经典书目的选择上,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中西经典兼顾,以中国经典为主的原则;传统经典和近现代经典兼顾,以传统经典为主的原则;教师提供和学生参与提供兼顾,以教师提供书目为主的原则。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伦理学是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关注价值问题,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1]的学科特点,同时结合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近年,传统古典文集《论语》《道德经》《孟子》《中庸》等书,冯友兰先生的《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西方哲学家、伦理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康德的《理想国》《伦理学》和《实践理性批判》等,都曾经作为经典书目在教学中被选择。同时,实施中明确任务,把任务细化提出要求,使之具有操作性。一方面,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就所列书目至少读一本,读经典一向是伦理学课程学习的必要内容,把读经典作为课程成绩评价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任务明确。要求每个学生上交形成文字的读书心得作业,在学期中间至少做一次课前的读书心得口头分享,全班同学举办读经典活动一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多种形式使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为充分,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撞出火花,在心得与心得的分享中在心底荡起温暖的涟漪。此外,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导学互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和学生之间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对话,互相沟通,实现理解与欣赏的互补性、丰富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2]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经典阅读中,他们仍然需要有一定阅历老师的引导和指导,在沟通交流中给他们答疑解惑。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经典阅读拓宽了师生交流的途径,师生交流不仅是知识上的交流,更是伴随情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师生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反过来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在履行职业责任中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经典阅读教学取得的效果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源头活水,它的价值历久而弥新,是开启智慧的最好方式。几年来在《伦理学》教学中的经典阅读设计和探索,取得了明显和良好的效果。(一)激发了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经典阅读以任务形式出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入静的过程,宁静可以致远,学生在品味经典中受到文化的滋润,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读经典兴趣和爱好,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高专注力、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教学中,有许多学生主动和我沟通交流,还有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仍然和我保持联系,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我为通过读经典达到的这一效果而欣慰。(二)陶冶了学生的人格经典阅读是一个读经典,悟人生,接受优秀文化思想滋养,人格优化,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通过读经典,学生们普遍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经典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丰富的人生道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提升了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激发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同时,经典中优秀的文化元素,对学生认识到“人的生活也有其本然的规律,任何人都必须多少依照它,方能够生活”[3],在生活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做人,培育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启迪作用。(三)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创新,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通过经典阅读教学设计,丰富了《伦理学》课程学习的内容,拓宽了教和学的视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对教学活动建言献策,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我们有了课堂分享、课堂讨论、读书心得交流、自创自演节目、经典剧目赏析等多种教学形式,作为教师,我再次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在经典阅读的教学实施探索中,不仅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创新,而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经典阅读的教学设计,搭建了师生交流的一个新平台,拓宽了我和学生的交流途径,增加了交流的话题和机会,我多次被学生的认真和悟性感动,学生也把我作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经典阅读教学设计的探索思考

第5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二、指导思想: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教师节,知道它的习俗,传说等。提高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获得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民族文化、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所要求的基本品质。

2、通过教师节这个传统节日班级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来让学生宏扬民族精神。

3、让学生懂得亲情的可贵,能融入集体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友情

4、通过本次活动,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合作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可大学会用部分学生从网上或书上查找有关教师节的背景资料。

2、联系好熟悉节日掌故的有关机构和个人,以便学生进行调查采访。

3、准备好学生外出活动所需的一些设备,如相机等

四、活动过程:

(一)搜集准备阶段:

1、学生搜集教师节相关资料,如“教师节的由来”、“教师节的习俗”、“教师节的诗歌”、“做一做‘教师’”、“教师大学灯”、“教师灯谜会”等,对活动提出自己的设想。

2、班委会召开会议制定计划,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组合,分配好人员,选好各个小组长。然后由组长带领,明确本组活动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活动计划。

(二)活动实施阶段

1、按小组开展调查、访问、图片收集、查找资料;实地考察,找出我地区教师节传统文化特色风情;分析调查结果并对活动所获得的资料认真做好记录。由各组组长负责分工完成(访问方式有:实地访问、电话访问等形式,组员根据访问的情况做好记录)

2、集中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

3、整理信息,分组准备好各自的教师特色展示。

五、活动成果展示,交流分享:

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以书面形式上交大学,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各个小组成员以不同的方式向同学分享展示自己对教师节的了解(如包教师煮教师、制作大学灯、颂教师诗歌等)。老师和同学共同评价这次的活动。

六、活动评价。

1、学生自评、互评

学生根据参加的每次活动,实事求是地填写“活动记录卡”,要求——写清班级、姓名、家长姓名;活动计划、过程;活动感想;相关图片等。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的成果进行反思,进行自评和他评。

第6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要欣赏赣剧,就要了解赣剧声腔组成及其特点。高腔、昆腔和弹腔以及前身的弋阳腔是赣剧的主要声腔组成,其中弋阳腔又包括徒歌、帮腔、滚调等演唱形式。弋阳腔的曲牌源于两方面:一是出自南戏的曲牌有[皂罗袍]、[鹧鸪天]、[步步娇]、[泣颜回]、[驻云飞]、[红衲袄]、[香罗带]、[山坡羊]等;二是出自北曲的有[新水令]、[清江引]、[点绛唇]、[醉太平]、[端正好]、[寄生草]、[朝天子]、[快活林]等。弋阳腔的特点是“一唱众和”,伴奏乐器为打击乐和丝、竹、弦、管等,弋阳腔唱腔刚柔并济,兼具婉转细腻与高亢振奋的表现力。

二、经典剧目以及名家代表

学习一门戏曲知识,要对其经典作品以及这一剧种的表演艺术名家有所掌握。戈阳腔的经典剧目有《西域行》,这部剧是根据史籍改编而来;根据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改编而成的《还魂记》:此外还有《珍珠记》、《尉迟恭》等;青阳腔剧目《双拜月》、《百花赠剑》、弹腔戏《梁祝姻缘》、《孟姜女》、昆腔戏《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赣剧艺术表演名家有:严有源、杨桂仙、潘凤霞、童庆礽、胡瑞华、涂玲慧、陈俐等。通过上述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赣剧感觉不在陌生,从而拉近与赣剧的距离,为大学生接受并欣赏赣剧扫清基本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

三、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在学习完基本的理论知识后,我们不要急于立刻进入欣赏阶段,而是在欣赏之前让学生对将要欣赏的剧目自己先来表演。我们以《牡丹亭》这部戏为例,在介绍完创作背景后,首先让学生了解这部戏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角色,然后让学生自己扮演剧中的角色,去体会剧中故事情节,当然,学生的表演不是用赣剧演唱的形式,因为大部分学生是没有学习过赣剧演唱的,学生可以用话剧、小品、现代流行音乐演唱的形式对剧本进行创编表演,目的是让学生亲身感受角色与故事情节,能够从剧情上先产生共鸣。当学生进入了角色,产生兴趣后,再进行赣剧欣赏,使学生愿意通过戏曲的表现形式再一次感受经典巨作的艺术魅力。赣剧欣赏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交流心得才会碰撞出不同角度的欣赏审美的火花,每个人从不同的视角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来进行分享,这样才会促进加快学生们接受传统文化的脚步。

四、组织开展多元形式校园赣剧活动

通过建立校园赣剧文化沙龙、联合校园广播站、建立校园赣剧艺术社团等多种形式,加强赣剧艺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宣传力度,探索发掘丰富多样的赣剧艺术活动及宣传方式。具体方式例如每月举行1-2次赣剧文化沙龙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赣剧演讲比赛、邀请赣剧表演艺术家进校讲座等方式,来扩展、丰富赣剧艺术的学习方式。同时由于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这些活动也可以起到课下知识补充的作用。

五、结语

第7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国家也有梦想,“中国梦”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美好的未来。随着年代的发展,梦想或许会成为现实,或许会永远是个泡影。我觉得“中国梦”不应该只是空洞的豪言壮语,它需要我们亿万人民群众脚踏实地的努力,也需要规矩方圆。《弟子规》虽然只有区区一千字,但却概括出了我们在待人接物、自我管理、求学交友、理想情操等各方面应有的礼仪规范和道德要求。现在,大家都在提倡“遵循弟子规,共圆中国梦”,任何好的习惯都要从小做起,我们学生也不例外。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想有大的作为,先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比如一些行为举止——“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初读这里,我十分不屑。人的洗漱更衣、坐立躺卧如此简单的事竟然会出现在一本经典著作中。但合上书思索片刻,当年中国人在外国店摇摇晃晃地坐着,遭到外国人颇有微词地评论之事从我脑里划过。同时,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我一回到家总是一屁股歪在沙发上半靠半倚,只想着舒服了,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不合礼仪规范的。去春游时,我和小伙伴把展览馆的门槛当体育场的跳高垫不断跳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虽是简单的道理,可哪一样我又做到了呢!如果人人都没有这样一点规矩的话,我们这个国家还怎么称得上是礼仪之邦呢!

 

没有一个人能遗世而独立的,交友处事也是人生的要事——“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教导我们不为一时的名誉而乐,是要担心能够称得上,积极地完善自己向这个荣誉靠拢。听到自己的过错,要带着乐观的心态去改正,才能有益友亲近。而我平时最怕、最憎恨的是别人发现我的短处,又常常为一个荣誉乐个不停,这样,怎么能交到良友呢!

 

再看看我们的社会,新闻中总是曝光一些公民的不文明,骄傲自大的行为:公交车上占三个座位睡觉的人,炫耀自己官位、家产的人百出。“公民素质”大合唱已经开展了许多年,都快唱得人心烦意乱,但问题依然严重。“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如果人人都能讲诚信,又哪来那么多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呢?究其根源,我们的“规”基本上还停留在纸上,在一遍一遍的背诵中。现在,为了我们的“中国梦”,我们要让“规”种植进人们的心里,播撒在日常生活中,直至让它成为一盏指引我们共筑中国梦的明灯。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2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通读了《弟子规》,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首先,对长辈有礼有敬、对兄弟恭敬友爱。对个人而言,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其次,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有时在具体工作中还是免不了有争强好胜、骄傲自满的情绪在里面,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读完《弟子规》后,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因此,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保持谦虚的态度,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多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再次,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弟子规》规范人的行为,一句话一个道理,它给了

 

我们很多工作中的启示。作为党员,我们要正视自己,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和不足,认真改正和弥补,在工作中积极进取。最后,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阅读《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党员,要多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尊重群众意见,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细节决定成败。《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教导大家如何提高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节。我们都是普通人,大多时候,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做好,那就会出现“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不平凡。

 

阅读《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能变成和谐的世界。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己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情怀都是非常有益的。能认真读过,用心去做,并且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便可终身受益。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3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它变换不定的节奏和规律,在物质飞速更新和精神停滞摇摆的矛盾中无所适从,因而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不安和焦虑,这或许也是当前的个体的人和整体时代所共有的精神状态。

 

近日,在参加了一次学习《弟子规》的培训之后,我第一次真正的看清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

 

《弟子规》讲述了人在家、出外、待人、处事上该学习的良好品德。强调孝心、孝行,从而达到对父母孝敬的目的。

 

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便是姜老师给我们播放的《迟来的爱》、胡斌自述《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他们把自己以前的那些“恶行”都讲给大家听,让大家引以为鉴,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们能不能像他们一样能够深刻反省和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去改正呢?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懂得感恩,而最要感谢的便是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翻开《弟子规》,第一章便是《入则孝》。孝敬父母,并不需要你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可以是平日里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会心的笑容……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其实对我们的父母而言是最大的欣慰!

 

现代社会的现实竞争和快节奏的变化,需要人去适应,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从书中学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这话的印象很深刻。为了一些微小的利益或某个职位而与同事明争暗斗,或总是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是职场中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这种做法,从近的方面看,也许会暂时得到些好处,但同时也会付出伤害同事关系,落下钻营势利的不良形象的代价,更重要的是一旦把精力和心思都用在这方面,势必将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其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生存环境,每个时代的人也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生存需要的是智慧与诚信,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而谋求生存之道,才是人活着的最高境界,才能在人生路上长远顺利地走下去。

 

学习《弟子规》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反思的、自我检讨的过程。《弟子规》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我们不可能每一点都做到,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做,用心去做就行了。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一个人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我们思想升华的过程。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4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幼儿传统礼教经典,在以前《弟子规》就相当于现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但其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后者。

 

现在的人在阅读之后不难发现《弟子规》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儒家的气息,在通读之后净是德行两字贯穿了全文。儒家就是在强调通过对先贤的学习提升个人的德行。且可发现《弟子规》中的大多数句子就是有《论语》中直接简化过来的。在儒家哲学体系中强调了社会等级与身份象征,正所谓其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尊卑各异。在森严的等级框架下通过仁爱等德治思想使社会和谐发展。而《弟子规》则是儒家治国中治民的初级教程。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初步的构建等级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正常的发展后会形成一个较和谐较礼貌的社会风气,正如邻国日、韩。

 

有些历史常识的人会发现中国的历史发展一直处于儒法并举的兼容式发展下几度出现民富国强的大盛事。在倡导法治社会与国门大开的今天,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国人的素质在逐渐的下降不仅80、90年代的人饱受骂名倚老卖老者不胜数。一系列社会为题不断的暴漏出来昔日的礼遇之邦无颜再谈礼法。反而效法我们的岛国却搜获名誉。正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忽略的文化的传承,渐渐地我们的价值体制开始发生变化拜金,趋权附势等不良风气渐长。儒家思想左右华人2000余年,当我们重新捡起他时会重骨子里透出一股子亲和力。不够让大学生来背诵《弟子规》实属多余,对经典的背诵给该是自发的背诵能引起自己共鸣的。

 

这次的《弟子规》品读活动最大的意义应是同学们在拜读之后会自发的去阅读其他传统作品。通过对古代先贤的品读与自身环境的辨别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而对于《弟子规。》中的一些观点,因为我们和作者处于不同的时代故我们只要领会其中的精神就好,不必一步一手的尊崇,正如鲁迅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糠。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5

 

《弟子规》大家肯定都知道,也会背下来,但是你知道《弟子规》寓意吗?我知道,而且我还把它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了。你呢?现在我来带你去看看。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一天,我来到必胜客去吃饭。一进去,我就被眼花缭乱的美食给吸引住了。我打算在必胜客多吃一点,因为这是难得的美味,只有在我考试好的时候才能吃到。服务员带着菜单来了,我点了一个夏威夷匹萨、一份薯格、一盘泰式口口香、一盘鸡翅、两杯咖啡、和一块蛋糕。

 

餐上齐后,我开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后,我丝毫没有感到饱的感觉。但过了几分钟,我觉得我的胃不舒服了。我想:我肯定是吃多了,我可不能再吃了。

 

我回到家后,准备上床睡觉了,但我的肚子还是很不舒服,怎么办呢?我只好将就睡了。我刚躺在床上,不舒服的感觉就来折磨我了。我躺着等,等着什么时候胃会把肚子里的食物消化掉。我等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我等不住了,心里越来越着急。这时,我有个主意,这就是——吃药。

 

我叫爸爸起床,给我找药吃,爸爸给我找了一盒“吗丁啉”我吃了一片后,继续睡觉。躺在床上后,我感觉舒服多了。一个小时后,我终于入睡了。这难受的感觉整整折磨了我5个小时。

第8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诵经典 启心智 练养成

镜头一:走进弘贤婴幼园中(一)班,上早读课的孩子们正在向孔子画像行礼,接着轻轻地搬起椅子,在一张桌子围坐。随着舒缓的音乐,孩子们开始诵读:“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这是记者在弘贤婴幼园看到的一幕情景。传统“经典”,凝结了古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察与理解,值得继承与发扬。

据弘贤婴幼园园长赫欣介绍,诵读经典是办园的特色。从2007年开始,学校陆续开设了《孝经》、《弟子规》、《大学》、《论语》和《中庸》等经典诵读课程,各班级根据幼儿年龄大小,每学期选读其中的一种。

这些经典深奥、难懂,如何理解和入心入脑?赫欣说,首先,学校要求老师熟读经典,知其意、明其理,然后引导幼儿诵读,给孩子讲解。他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了教师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制度,定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一些老师把经典中难以理解的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比如在《三字经》学习中,讲述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感人故事,使经典在孩子们面前有画面感、活起来。

近几年实践证明,诵读经典不但能启发心智,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诚实、守信、宽容、感恩等优良品质。在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还提高了手指、眼看、口诵、心记的协调能力,增强了幼儿的记忆力、理解力和专注力。

勤劳作 明事理 知感恩

镜头二:在弘贤婴幼园大(一)班,一堂生动的食育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老师孙亚楠的示范下,孩子们三人一组,分别负责和面、擀皮、包馅,不一会,形状各异的饺子就下锅了。煮熟的饺子送到中(三)班,作为加餐课的食物。食育课的开设,使做饺子的孩子懂得亲自动手、珍惜粮食、互帮互助的道理;吃饺子的孩子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感恩他人、社会和大自然所赐予的一切。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交往、感恩的内容非常多。弘贤婴幼园不是一味地灌输和说教,或者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脱离现实,而是把这些内容有机融入到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中,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手段,寓教于乐。

音乐课,学校重视国乐启蒙,让孩子们体会到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韵味和魅力;体育课,通过练习意形养生操,让孩子们领悟强身健体之道;劳动课,教孩子们在学校开辟的园地里如何种植蔬菜,让学生明白劳动的艰辛。这些课程都贯穿传统文化教育之内容,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成长。

每到传统佳节之时,老师们不仅给孩子们讲生动的传说、故事,介绍有趣的风俗习惯,还带领孩子们一起做饺子、元宵、麻花等五花八门的美食,让他们在参与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每年的端午节,集体包粽子,学校举行简单而隆重的祈福仪式,开展模拟水上赛龙舟游戏,孩子们乐此不疲。如今,过传统节日成为孩子们最喜欢和最期待的一件事情。

在生活化、情景化的活动中,孩子们轻松自如地掌握知、行、合、意等传统文化知识,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孩子们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扎牢德行的根基。

重孝悌 立品行 促成长

镜头三:在弘贤婴幼园召开的家长交流会上,一位叫马松的家长吐露了自己心声:“两年下来,儿子马骏昊不仅能背诵《孝经》、《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还带动全家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吃饭时,他说出‘不是长者先、幼者后吗,你们先吃’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孩子们学到心里去了。”

为了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弘贤婴幼园定期设立家长课堂,开展传统文化讲座,使其了解、掌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还时常邀请家长参与相关主题活动,尝尝孩子们做的孝心餐,听听孩子们唱的感恩歌。在升班仪式、毕业典礼上,邀请家长一起分享孩子的成长故事,见证孩子的成长历程。赫欣介绍,学校给每个孩子都做了一本《孝心册》和《成长日志》,通过这些手段,老师和家长进一步密切了联系、加强了沟通。

学校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后,很多家长对生活、社会和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逐步影响到身边的人。河北威县孙家寨村的付宏伟,跟随自己的孩子在弘贤婴幼园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后,深受启发,主动放弃城市优厚的条件回到农村老家,开设孝道讲习班,建立空巢老人服务站,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带动整个村庄乃至所在县弘扬孝道,向社会积极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第9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国传统文化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是历代人们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对我国的历史以及文化精髓进行了解,从中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对其进行学习和运用,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由于初中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叛逆性较强,对事物缺乏毅力和耐心,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之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很容易从网络上学习不好的内容,比如受到金钱主义、个人主义等影响而导致价值观扭曲,而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坚定自我,学会辨别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推动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形成。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也应当不断适应新形势,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精髓进行了解,这就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更深化的探究和思考,将其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策

(一)从教材内容出发有效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知识都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与探究,将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提炼出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做好文化提炼,另一方面需要选择合理的引导方式,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比如,在学习《论语十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寻找和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其中提到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就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体现出来,即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复习旧知识,才能够得到新的体会。通过对其中所涵盖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提炼,学生更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内容吸收,提升学习效果。再比如,在学习《伤仲永》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对仲永的故事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以及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并对自身的长处和短处进行分析,正视短处,激发学习潜能,不断提升自身。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比天赋更加重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继承。

(二)拓宽阅读面,深入学习传统文化

阅读是学习传统文化最为直接的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感知,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深度。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读物,并让学生阅读之后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学习成果进行巩固,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寒假或者暑假的时候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小说,让学生利用放假时间来阅读,对其中所涵盖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记载,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多角度了解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推动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同时,通过校园文化的活动的举办,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戏曲大舞台”方面内容的时候,由于该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目标定位也比较宽,涉及的内容较多,如表演、文学、戏曲等,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观察或者收集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各个地区的地方剧种进行搜集,也可以搜集剧作家或者表演大师等,可以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内容的搜集,如此能够推动语文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搜集内容的过程中对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推动其更好地成长。

(四)合理进行多媒体的运用,提升传统文化学习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进行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在具体化的情境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感悟,提升传统文化学习的效果。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摒弃传统纯文字性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方面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其中所涵盖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了解与学习,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世外桃源”的美景,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其中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的景象进行感受,深深陶醉其中。同时借助于这种情景,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古乐器,如琵琶、古筝等,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推动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并积极学习。再比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很多学生往往比较害怕学习文言文,认为其很难懂,从而失去对其学习的兴趣,这就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文言文相关的视频,将难懂的文言文进行形象化、生动化演示,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登岳阳楼》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其相关的视频或者音频,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刻了解,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如此就能够提升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