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金流向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规范建设资金管理的需要。
铁路项目资金来源以财政性资金、铁路债券、企业自有资金、银行借款资金为主。加强资金流向监管是对建设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管的体现,也是规范资金管理的需要。
2.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铁路等交通基础性建设投资;特别是近两年,为拉动内需,铁路每年基建投资规模保持在8000亿以上。依法合规使用建设资金是确保建设项目按照设计标准、规模顺利实施的关键。加强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是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全面落实“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的建设管理要求。
3.维护项目稳定的需要。
维护建设项目稳定,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期足额发放,确保不发生群体性上访讨薪等事件发生,是建设单位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督促参建施工单位按规定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是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重要内容。
二、铁路建设资金流向监管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1.监管意识不强。
部分建设单位对资金流向监管认识不到位,建设单位只要按合同约定、工程进度拨款就行;认为施工单位挤占、挪用、截留建设资金行为,是铁路建设管理中小问题,只要按期建成投产就行,资金如何使用完全是施工单位的事,甚至对资金流向监管持抵触情绪。
2.监管制度不完善。
《铁路建设资金管理办法》颁布于2005年,基本不涉及建设资金流向监管内容;尽管铁路总公司陆续出台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有关通知,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制订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监管制度;部分项目管理机构疏于建设资流向监管,三方监管协议流于形式。
3.监管深度、尺度不够。
对参建施工单位而言,建设资金使用更多体现在成本管理、物资管理、合同管理、征地拆迁等方面,违规截留、挪用建设资金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结合施工单位的包价范围、施工程序、成本核算、合同管理、分包计价等内容,资金流向监管工作是肤浅的、片面的。
4.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与参建单位资金统一归集管理的矛盾问题。
铁路建设资金管理一项要求,即确保专款专用;作为铁路参建施工企业,从集团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要求出发,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是提高企业资金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资金监管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都有资金归集诉求,加大日常资金流向监管困难。
三、加强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应对措施
1.加强专业培训,提升监管意识,提高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
首先,建设单位要充分认识依法合规使用建设资金的重要性,树立强化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意识。其次,加强资金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综合管理素质。最后,组织财会、计划、建设、审计、监察等部门,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对建设资金流向进行监管检查,提升检查力度、深度。
2.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制订监管条款,确保资金流向监管依法合规。
2006年,原铁道部首次正式发文,明确铁路基建大中型项目必须将资金监管、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等事项纳入铁路建设合同管理;铁财〔2007〕237号、铁财〔2011〕24号也分别对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提出具体要求。项目管理机构应在施工承包合同签订环节,以合同的形式明确资金使用范围,细化资金流向监管程序,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确保建设资金流向监管工作依法合规,这是保证实施资金监管的前提。
3.完善三方监管协议,明确各级监管职责,建立逐级负责的资金监管体系。
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监督”的管理原则,严格执行建设、施工及监管银行的三方监管机制,明确各级资金监管责任主体及责任人,充分发挥各级监管职能,做到项目管理机构对参建施工单位资金实施监管向铁路局负责;参建施工单位对所属项目部资金实施监管向项目管理机构负责;监管银行对施工单位资金拨付实施监管向项目管理机构负责。
4.加大监管考核,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建设单位应加大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检查力度,铁路局对建设资金流向监管定期检查抽查,对查出问题、问题整改、监管制度落实、三方监管协议的履行等纳入建设单位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奖惩考核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对参建施工单位建设资金违规使用的,纳入施工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对项目管理机构违规使用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结论
关键词:代付款证明;税务风险;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代付款证明”诞生于1990年-1991年东北三省乃至全国清理“三角债”期间,当时清理资金流的债务问题就采用了出证明互抵债权债务而减少货币资金流动的方法,在当时企业资金短缺,互欠债务金额较大,“代付款证明”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今“代付款证明”在中小企业中也普遍存在。当资金流向与增值税专用发票流向不同时,解决的一般方法是出据“代付款证明”或“委托收款证明”,以致在形式上解决两者流向不同的问题。
如A公司通过B公司向C公司购买了一批商品,A公司把钱通过银行直接付给了C公司,正常情况下C公司应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予A公司,但A公司出据“代付款证明”或B公司出据“委托收款证明”予C公司,同时,C公司开收据予B公司,B公司开收据予A公司,要求C公司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给B公司,B公司再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给A公司。
在此业务中,银行出据付款单予A公司,出据收款单予C公司,且A公司和B公司都有收到防伪税控系统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而B公司和C公司都用防伪税控系统开出了增值税专用发票。
假定以上A公司,B公司与C公司业务是真实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A公司没有付款给B公司,再由B公司付款给C公司,而是A公司直接将钱付给了C公司。
国税函[1995]19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增值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的抵扣问题(三)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支付货款、劳务费用的对象。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支付运输费用,所支付款项的单位,必须与开据抵扣凭证的销货单位,提供劳务的单位一致,才能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否则不予抵扣。”依据该条规定,A公司和B公司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虽然都能扫描通过,但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且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一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税金,是指企业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因该部分不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是不合理的费用支出,所以所得税前也不能扣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条“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向付款方开据发票;特殊情况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票。”从本条规定可以看出,作为开票方的B公司和C公司都违反了发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中第三十六条第三款“未按照规定开据发票”的,接受“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的处罚。
许多财务人员及业务人员错误的认为只要增值税专用发票扫描可以通过,进项税额就可以抵扣。事实上,只有用于生产经营且符合税务要求的进项税额才能抵扣。
当然,实际经济活动当中,资金流向与票据流向不一致的原因形形,有些是善意的,有些是恶意的。如有些是因为工作人员不慎,为工作简便,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有些是故意而为之,实现一些特殊的经营目的。
资金流向能比较真实的代表业务的真实流向,而票据流向不能反映真实的业务流向,防伪税控系统也不能对业务的真实性进行控制和核查。企业的经济业务较复杂,在税务稽查过程中,对非正常的经济业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税务人员不好做出判断,且企业也不能提供充足的证据证明其性质,所以,没有按照资金流向开据和取得发票的经济业务存在较大的税务风险,应引起财务人员的足够重视。
其实规避这样的税务风险还是有操作性的,只是财务人员不够重视。
首先,财务人员对政策法规要有所了解,提高风险意识。
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参差不齐,或只是一贯的按照老会计留下的方法操作,孰不知其中的税务风险。财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才能对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对风险防患于未然。
其次,财务人员对取得的原始票据进行严格要求。
许多中小企业财务部门规模较小,甚至没有专职的会计,信息滞后,最终只是对票据进行归集整理,做不到事前控制。财务部要制定财务制度和业务流程,对业务人员进行相应的财务知识培训,对取回的原始票据进行严格的要求,对错误的票据及时进行更换或拒绝接受。
再次,财务部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想办法积极配合业务部门的需求。
如直接通过银行存款支付有困难时,是否可以考虑使用银行承兑汇票或银行本票的背书来实现。
最后,业务人员也要提高税务风险意识,积极的配合财务部门要求。
许多业务人员简单的认为只要把业务做大,公司就有效益,税务与业务没有关系。孰不知税务风险的爆发可能将一个企业扭盈为亏甚至破产。所以业务人员也应提高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积极配合财务的要求。业务部门发生新业务前,要主动与财务部门进行沟通,确定业务流程,严格按照财务的要求进行货款的支付,票据的开据。
显而易见,“代付款证明”不是解决资金流向与票据流向不一致的最好办法,存在较大的税务风险,解决该问题的最好办法还是要做到事前控制,避免在经济活动当中出现该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国税函[1995]19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增值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2]企业所得税法.
[3]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关键词:资金流量表;金融发展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资金流量表是以全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核算各部门资金的来源和运用。通过分析资金流量表,可以清晰地反映全社会各种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量、流向及其相互关系。该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部分,前者反映商品流转状况,称为实物交易部分;后者反映资金流转状况,称为金融交易部分。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如白重恩、钱震杰)、探究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如李扬、殷剑峰),都更多地研究实物交易部分,因为通过该表可以全面地展现收入在各部门之间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而研究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部分,则可以观察到全社会资金流动规模、各部门资金余缺状况及其投融资格局变化、金融市场工具发展情况。正因为资金流量表能够全面反映资金在不同机构部门之间的流量与流向,以及资金的余缺情况,具有许多其他统计报表所不具有的功能。因此,利用资金流量表进行分析,特别是通过研究对比某些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很好地发现趋势性、苗头性问题,从而为宏观经济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现有的单纯研究资金流表金融交易部分的文献较少。最权威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年报上的前一年度资金流量分析,该分析主要集中在当年度的数据变化情况;此外,如李宝瑜、张帅(2009)试编了我国2000年和2005年两年的“部门×部门”矩阵表,探索性地分析了部门间金融资金流量数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部门间金融资金流量格局、部门间资金流入流出动态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林发彬(2010)通过资金流量表考察了各个部门的资金流动和整个经济的融资格局,结果发现我国金融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定金融抑制现象,但也指出这意味着我国金融发展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上述文献要么集中研究某个年份,要么按照表中分类逐个分析。本文则一是取现有全部年度序列数据对比分析,二是就某些重要指标重点分析金融发展态势,如融资规模问题、融资结构问题、资本外流等,以期探究中国宏观金融发展的一些脉络。
在数据的处理上,需要指出的是,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部分由中国人民银行编制并最早于1998年在第一期季报上向社会公布,为了和国际标准保持一致,该表经过多年准备和5年试编,在1996年核算体系全面转轨之际,开始正式编制。2004年经济普查后,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再次对1992年以来的资金流量表进行了修订,并出版了《中国资金流表历史资料(1992-2004)》。将最新的2010年资金流量表 和最初的资金流量表对比,资金流量表在金融交易的设置方面作了微调,这部分是由于统计口径或者统计指标的变化所致,一些则是为了加强资金流量核算与国际收支的相互协调,提高整个统计体系的数据质量,使该体系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因此,本文研究的数据序列起止为1992-2010年,选取的指标尽量在整个序列年份都保持稳定,部分必须分析的指标,如无完整的序列年度,则按照实有的时间跨度分析。数据来源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中国资金流表历史资料(1992-2004)》和2007-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年报》。
二、主要宏观金融指标分析
(一)全社会资金流动规模
2010年,中国的资金流动规模为43.04万亿 ,是1992年的27.9倍。同期,名义GDP从2.69万亿元增长到40.1万亿元,增长14.9倍。图1显示了两者间的趋势关系。统计显示,当年资金流动规模与当年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6,而当年度资金流动规模和下一年度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1,可见,资金流动规模与GDP之间相关性很强,由于资金从金融部门进入实体经济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其与下一年度GDP相关性较当年更强。从图1还可以看出三个现象,一是1998年资金流动规模相比上年急剧下降,降幅达45%,主要原因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所致。二是1995年、2004年,这两年资金流动规模都较上年增幅较小,分别为1.3%、3.6%,属于微增长。综合宏观经济分析,1995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是相对平稳的宏观经济与比较困难的微观经济并存,经济指标趋向政府预期目标,但微观经济尤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指标多数偏离正常的状态,形势比较困难;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个宏观调控期,该论调控起于2003年9月,其主线是“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三是从1992到2008年,资金流动规模都一直小于当年度GDP规模,但是2009年,资金流动规模首次超过GDP规模,分别为37.8万亿、和34.1万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1、为反映我国金融市场创新,人民银行对2008-2010年资金流量核算统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将之前未纳入的部分金融业务一并统计其中,导致资金流量规模增大;2、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近几年发展迅速,因为如果从未进行核算制度修订的数据看,2009年资金流量规模已经接近当年GDP规模,相比前几年,两者之间呈现收敛趋势。
关键词:集团公司 子分公司 财务管理
当前,大多数子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能遵守国家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符合相关的要求,还算比较规范,其经营管理也符合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目标,帮助集团公司实现其目标。由于子分公司在地理位置和控制力度上的原因,子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集团公司的子分公司财务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新会计制度、新准则、新方法的掌握程度不高,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的学习量不多,所以有的时候,很多子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为了自身部门的利益,也为了满足领导的要求而造假,这样严重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财务造假其实就是肥了自身的部门,损害了集团公司的利益。因此,研究集团公司如何加强子分公司财务管理,是当前集团公司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集中管理子分公司财会人员
(一)集中管理的原因
一个集团公司本身要想了解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如果没有再制度上控制了财务人员,那么子分公司就相当于独立出去。要了解子分公司的资产、负债及盈利情况,就必须加强对子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作为子分公司的财务人员如果在进行数据报告时进行造假,那么集团公司就无法知道子分公司的具体财务情况。如果各子公司财务人员工资、人事关系归属各子公司,由于考虑自己是否会下岗、工资待遇等问题,财务人员很难站在一个非常独立、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反映真实财务状况。所以集中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二、集中管理的措施
(一)财务人员必须由集团公司任命
任命权在集团公司手上,其实就掌握了子分公司的财务人员,使得子分公司财务人员必须接受集团公司的管理,工资也应当有集团公司发放。这样的话,子分公司的财务人员就会以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为工作目标。不会因为自身的人事、工资等原因受到子公司的控制。在集中财务管理权利的基础上,对二、三级的财务人员实行统一委派,这样在制度上一定要控制好子分公司的人员。
(二)述职、考核与岗位轮换
子分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要定期向集团公司进行述职.报告在一段时间内子分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自己在子分公司的工作情况。在年终的时候要向集团公司提交正式的述职报告,并由所在单位领导和集团公司主管部门签署意见,作为考核依据。这样集团公司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子公司的具体经营情况,又可以了解确保子分公司的财务符合集团公司的利益为加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管,可以防范子分公司财务人员的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实施授权批准管理制度
授权批准管理制度是子分公司在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子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获得批准和授权。子分公司在授权金额以下的投资、贷款项目可以自行决定,授权金额以上的投资、贷款项目必须报总公司有关部门审批。建立一个这样的制度可以让集团公司集中权力,防止子公司出于本部门的利益而进行无利于集团的项目。
(二)建立财务预算报告制度
财务预算报告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集团公司与子分公司之间相互协调,能够控制子分公司的资金流动方向,也可以作为子分公司财务人员的考核的依据,它能够促进子公司财务管理越来越规范化和科学化,也是促进子分公司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财务预算报告可以让集团公司及时了解到子公司的财务具体情况。在财务预算管理中,集团公司通过对子分公司相关的投资、经营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作为集团公司可以实行全面的科学的预算方法,采取多种方式制定子分公司的具体经营目标,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四、加强对子分公司资金流向的调控
作为集团公司关注子分公司的资金流向,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子分公司的具体情况.作为集团应该应从整体利益出发对子分公司的资金流的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子分公司资金收付情况和子分公司银行存款情况,集团公司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在内部实行合理资金调度。其实公司的资金流动可以反应了集团公司的具体动向,如果增强对子分公司的资金流向调控就直接掌握了公司的命脉。因为虽然子分公司是独立核算单位,在具体的操作中子分公司的有些费用难以和集团公司明确分开,并且子分公司使用集团公司资产还应该交纳相关的使用费。但是有些子分公司为了自身部门的利益,不管考虑集团公司的资金情况下,不上交集团公司的相关费用位,甚至是有钱也不交。现在很多集团公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预开汇票的办法,在每年的年初让子分公司将今年应该上交公司的相关费用开出商业汇票交给集团公司,并且集团公司委托银行直接从子分公司开户行的账户上进行划拨。建立资金流向的预警机制,让资金流向的具体动态,集团公司可以及时掌握。
参考文献:
[1]林燕彬.如何实施时子公司的财务控制[J],科技信息,2007,(2)
[2]刘向红,周志坚.浅析企业集团财务人员委派制度[J].会计思考,2007,(3)
[3l李曼曼.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思考阴[J].绿色会计.2006(11)
最初全球资金流以从中国概念基金撤出为主要特征,同时有大量资金从东亚区域流出,如截至6月25日,新华富时ishare A50中国基金ishare A50 China fund 已经被累计赎回了8260万份,累计赎回的基金份额价值约140亿港元。EPFR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去年上半年有101.72亿美元净流入的亚太新兴市场在今年上半年却是净流出13.28亿美元。上半年全球股票基金资金净流入同比增长72.05%至274.5亿美元,拉丁美洲地区则同比大增220.58%至49.35亿美元。实际上,是一部分资金从东亚流向了拉美、南美地区。
但是,国际PE大鳄们也开始频频在中国“露脸”,其中,KKR收购中国河南天瑞水泥厂、黑石集团出价4亿美元左右收购中国蓝星集团公司20%至40%的股权等多项外资并购案的消息不断传出,中国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也表示,要警惕外资过度购买中国资产。这至少说明,尽管股票型资金开始流出东亚,但是一些股权资本却在加速进入东亚,尤其是中国。
甚至美国也有大量资金流入。2006年外国投资者在美开办公司或收购美国企业的资金总额较2005年大幅增加了76.7%达到了1615亿美元,创下了2000年网络经济鼎盛时期以来的最高纪录。5月以来由于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曲线突然走高,也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流入,而中国将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成立中国投资公司,这些资金将有一大部分被投资到美元资产,先期已经有30亿美元投资黑石集团。大量资金流入美国的主要表现就是,美国赤字在不断缩减,投资美国的信心逐渐恢复。
由于欧盟整体经济增长稳健和欧元维持强势,加之经济增长率一直维持在5.5%左右,东欧地区也不断吸引大量资金流入,格林斯潘就对东欧经济前景表示了很大的乐观。同时,由于受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欧洲和美国又在非洲加大了投资力度,欧盟将投资95亿欧元穿越撒哈拉沙漠铺建管道,届时尼日利亚的天然气将通过这条管道运往欧洲。像巴西和澳大利亚,流入矿产业的国际资金也呈加大趋势,这些甚至还包括生物能源领域。
由于全球股市持续攀升,美国、欧洲和新兴市场不断创出新高,所以股票型资金在全球的流量显著放大,而一部分股权投资也在开辟新的市场,全球并购活动明显增多,一部分甚至替补了股票资金的流出。总体上看,全球资金流量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都呈显著放大的特征,而流量放大之后往往预示着市场方向的转变,这也是众多机构担忧金融市场爆发风险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外汇资金;资金流入;监管
一、当前外汇资金大量流入的形势介绍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流入我国的外汇资金逐渐增多,特别是最近几年,形成了外汇资金大量流入的局面。如: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活动总体上放缓。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0万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2%;与同期GDP之比为81.9%,较上年下降18.9个百分点。各主要交易项目收支规模较2008年有所回落。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总额21581亿美元,下降14%;服务贸易总额2885亿美元,下降6%;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1100亿美元,下降32%;对外直接投资流出481亿美元,下降14%。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2009年国际收支总顺差442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008年增长2%。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6.1%,较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连续第二年呈回落态势。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负,内需的贡献力度加大。
二、外汇资金大量流入对宏观经济的影晌
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逐渐加速,造成国际收支顺差过大。总体看来,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这是现阶段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
(一)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导致央行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增加,流动性对冲操作压力加大,货币政策主动性减弱,流动性管理更加复杂,维持价格水平长期稳定的难度增加,通货膨胀风险加大,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抑制长期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引发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2007年至2010年以来,中央银行1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全球经济来看,我国经济政策处于加息周期,而美国己进入降息周期,虽然受到次级债危机对短期流动性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国际流动性依然泛滥,这使我国本来就严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二)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难度
粗放式外贸增长带来的大量贸易顺差,不仅容易导致资源向沿海地区和出口加工部门过度集中,资源更多流向国外,国内服务业等产业部门发展缓慢,而且加剧国内环境、资源压力,影响国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增加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涉案损失每年高达300~400亿美元。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一方面使得国内外汇市场外汇供给持续大于需求;另一方面,加强了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机构、企业和个人进一步改变资产结构,减持外汇资产,增持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已从双边发展到周边、多边。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因素”在全球经济金融等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冷静应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国际影响,权衡利弊,努力为对外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和拓展我国国家利益。
(四)加大国际资本冲击风险
近两年来,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使国际热钱一直虎视耽耽,在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日益扩大、流动方式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大额顺差,吸引国际资本陆续进入我国,潜伏在各个经济领域。当前国内资产价格泡沫风起云涌,国内股指连续冲破3000点、4000点、5000点、6000点的关口,同时房价一路上涨。但是到2009年底股指跌至3600点左右,资金的出逃将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监管的对策
(一)从政策法规层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监管的对策
目前,我国外汇资金流入及结汇的制度尚不完善,存在着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甚至缺失的问题,对预收货款、出口已收汇未核销、转移定价、利用虚假单证规避支付结汇制等问题,既无明确的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又无配套的处罚措施,为跨境异常资金流动提供了条件,影响了外汇资金收汇结汇管理效果。建立和完善对外汇资金流入及结汇管理的政策框架和监控体系,实现对外汇资金双向流动的均衡监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监管的对策
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实现本外币联动监管在目前本外币信息散布各个业务系统,以及非现场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为加强本外币联动监管、跟踪结汇后人民币流向,发现并查处违规行为。
(三)从执法层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监管的对策
强化部门间协作机制,形成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合力抑制跨境外汇资金过度流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涉外管理部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加强与海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建议海关部门加强进出口报关价格审核,杜绝某些企业通过高报出口低报进口方式多收汇,并要求企业将来料加工贸易改为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理顺资金流与货物流的关系,切断企业通过虚报价格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通道。
参考文献:
[1]梅晓春.从日本智利看外汇管制改革的渐进性[J].浙江经济,2005,(17).
一、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的现状
1. 资金流向管理不到位。首先,是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生产运营过程的认识比较模糊,使得企业在生产运营方面所产生的资金流向不明确,导致企业资金流向不定,资金管理不到位;其次,就是企业缺乏先进的资金核算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容易使企业资金的流动受到阻碍,以致出现资金流动能力差,资金流向不稳定,企业获利能力低下等情况。
2. 财务分析工作比较薄弱。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能够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但是在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工作比较薄弱,这样极大地降低了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有效作用。
3. 成本控制力度不够。企业成本控制的不当会增加企业财务的支出,有的甚至会导致企业财务资金的严重浪费。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存在,使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力度不够。例如,有的企业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从而降低了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效率。
二、企业实施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前提和保障。但是,我国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性,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财务管理体制,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财务管理体制,但是内容不够全面,并且没有使财务管理体制得到贯彻落实。
2. 企业对财务资金缺乏有效的管理。企业的财务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得失,因此加强对财务资金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就我国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企业对财务资金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
3.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对一个企业而言,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但是,我国很多企业并不重视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阻碍了其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1. 创新财务管理体制。落后的财务管理体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财务管理体制应该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创新。
创新财务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保障财务管理的水平,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创新财务管理体制,就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摒弃原有的财务体制较为落后的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其次,根据财务管理项目的预算管理体系,完善预算管理工作,健全财务管理体制;最后,在实际运用的基础上,加强对财务管理体制的研究,以创新财务管理体制的方式。
2. 统一进行财务资金管理。对企业财务资金统一进行管理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掌握资金流向,更好地发挥财务资金的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进行统一的资金管理,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了解市场中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和物资的情况,通过合理利用存量资金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其次,规范资金的管理体
3. 加强对企业财务的控制力度。加强对企业财务的控制力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因为它能够很好地抑制财务管理中的投机取巧行为,并且可以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的控制力度,就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强化其专业素养,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加强对企业财务的控制;第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使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规范地运行;第三,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分工要明确,做到各司其职,责任明晰,以便控制好企业财务。
制,对财务资金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分工,建立统一管理资金的制度;最后,加强对资金的投入保障管理,保证资金统一管理的可行性。
4. 重视成本管理的作用。有效的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因此,要重视成本管理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首先,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降低成本的意识,并且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在不损害公司利益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其次,就是要加强和优化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工作,以便进行科学、有效地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结语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就目前而言,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财务管理成效并不明显,因此,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及时了解和关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创新财务管理的方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企业;资金管理;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转型,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很多建筑企业仍习惯于规模式发展和粗放式经营,虽然资产规模巨大,流动资金却少得可怜,一旦建设单位严重拖欠工程款,就很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建筑企业必须正视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全过程管理来减低资金风险,最大化发挥资金的效率和效益。
一、建筑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
建筑企业资金投入量大、生产周期长、易形成应收账款,资金管理直接反映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首先,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建筑企业降低资金运营成本,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从而统筹安排筹资与投资活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其次,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及时掌握下级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对项目资金加大监控力度,对投资活动等实施实时动态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最后,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减少应收账款总金额,将现金流量维持在一个良性稳定区间,及时防范财务风险,避免资金出现“断流”。
二、当前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过去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更多源于要素投入,建筑企业因此习惯了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缺乏资金管理意识,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广泛存在,资金管理较为混乱;企业重发展轻制约,不断地承揽新项目,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几十个银行账户是普遍现象,弱化了企业总部的控制权,影响了资金规模的整体效益;而且,建筑企业的资金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只注重后期管理,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动态控制,导致资金实际使用与计划严重脱节;为了承接重要的工程项目,企业盲目进行投资,工程款拖欠与垫资情况严重,不断产生新的债务,使财务管理面临很大的风险。
三、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全面增强资金管理意识
资金是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基础,资金流转面临着多种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资金做好风险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首先,建筑企业应增强资金管理意识,完善资金管理相关制度,规范资金管理流程和办法,保障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企业要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风险监测体系,随时监控项目投资风险、企业债务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等,及时对风险作出预警,合理规避资金风险,确保企业经营与资金管理同步协调;另外,要建立完善的资金使用考核机制,实现资金管理的权责与利益相统一,从而最大化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
建筑集团公司的分公司多,项目高度分散,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有利于统一筹集、分配、使用、管理资金,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集团公司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资金管理结算中心,通过收支两条线归集资金。在资金流入方面,各分公司每日将收到的资金存入集团公司总部集中账户,实现资金的集中化管理;在资金流出方面,各分公司通过资金管理系统提交支付申请,总公司统一调配分公司所需营运资金。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合理协调资金需求,实行各分公司独立核算、项目责任核算,有偿使用调剂资金,并对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测。
(三)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要方法,企业应建立健全预算体系,深化预算编制方法,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资金预算计划,并优化预算分配结构,提高预算分配的科学性,把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与落实到各部门以及相关责任人,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控,重点关注预算偏差、资金异动、大额付款等。同时加强动态考核和监督,认真分析预算与实际出现差异的原因,确保预算得到有效执行,防止出现编制、执行两张皮的现象,实现对资金的实时动态控制。
(四)实施全过程的资金管理
建筑企业应实施资金流向管理模式,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以及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在项目招投标阶段,全面考核甲方的资质实力,明确项目是否会牵涉到大量的垫资,并在合同源头上予以规范;在采购材料、设备方面,建立合格供应商的准入机制,并且定时对供应商进行信誉评价;在工程款结算方面,严格按施工进度收取工程款项,否则应立即停工并依法索要停工损失;在融资方面,合理选择融资模式,控制负债总额,防止财务杠杆系数过大,造成过度负债经营;在投资方面,会计部门必须开展可行性分析,对于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会计部门应出示审慎的评估意见。
四、结语
近年来,建筑企业得到了高速发展,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资金流转的过程中开始面临着多种风险,一旦发生资金危机,项目开展和企业经营就难以持续。建筑企业必须正视发展中的资金风险,把资金管理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实现对资金的全员、全过程管理,优化资金结构,盘活沉淀资金,保证企业资金流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熊健.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与预算,2014(7):19-21.
[2]刘彦军.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2014(19):62-63.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加强资金管理和控制是实现其长远发展的必要措施。资金在整个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企业所有活动开展的前提,也是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就必须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加大对资金的管理力度,将其作为内部控制中的重点,确保资金的使用科学规范。对于企业资金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需要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减少由于资金管理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运行。
一、企业资金管理简述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它所面临的经营和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资金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发展等一系列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它的管理就需要贯穿于企业整个发展过程中。从内部控制角度来讲,资金管理属于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牢牢抓住这一中心,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控制措施,做好资金流动的各个环节管理,才可以确保经营效益。
二、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当前很多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策略时,忽视了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知,没有将其作为重点来抓,最后所形成的制度体系也与企业管理实际不相吻合。国家在出台关于资金管理的政策文件后,企业的内部资金管理制度逐渐趋于规范化,但是,出于经济效益考虑或者是缺少专业性,使得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忽视了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很多流程,而且在制度制定之后对于其落实执行情况也缺少相应的监管,导致很多制度形同虚设,对于资金流动没能发挥出相应的规范和监督效果。
2.缺少有力的内部牵制制度
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化,信息化在社会各领域都有应用体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中,就会更多的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系统来实现资金的入账、核算等管理,这样势必就会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量。但是,在中小型企业中,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在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上会出现人员不足现象,人员设置和岗位所需不统一,甚至于出现一人兼数职的现象,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做好原始凭证审核工作,而且还要对各项资金的入库进行落实,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岗位间的相互牵制作用弱化,部门间的监督监管也难以体现,很容易导致资金管理出现潜在问题。
3.授权审批制度的不科学
在内部控制中,对于资金的科学化管理离不开授权审批制度作保障,一个完善健全的授权审批制度可以控制企业不必要的资金支出,同时还可以避免资金出现违法使用现象。这对于一些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授权审批制度会相对较为完善,各方面的配套措施也比较健全,但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由于它的经营决策大都集中在领导层中,这样就会导致在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以及销售等计划制定上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对于各项资金的流动缺少严格的审批确认制度作保障,很多资金支出没有经过审批和授权,容易造成资金损失现象,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陷入困境,很难在市场中获得立足之地。
4.风险预警系统需要改进完善
资金管理涉及到的资金的支出、入账以及核算等内容,在具体的管理上会因为资金流动的不确定性而面临各种风险影响,对此很多企业都在这方面建立了相应的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相对于国际水平来讲,我国企业对于资金的内部控制建设以及研究还有很大差距,对于风险预测以及防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健全的体系。
三、企业资金管理的优化改善对策
1.健全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要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与自身实际相吻合的资金内部管理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由于企业的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在这种变化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在制度的可行性方面还要保留一定的可调整空间,可以根据企业经营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对于资金的流动有规范化指导,保证各项资金的支出都有制度作保障,从而提高资金利用率,满足科学化和合理化使用的原则。
2.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牵制作用
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来说,需要企业领导层予以重视,积极培养财务人员的自我检查意识,对资金流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事前防范措施,使之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各项资金的支出规划中,审计部门要切实发挥自身作用,对于其中存在不足要及时纠正和处理,尽可能避免由于资金使用所导致的经营损失,与此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发挥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保证资金内部管理制度可以稳步有序的实施。这种外部监督形式可以更为公正公平的监督资金的使用,对于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及时提出质疑并督促企业及时整改,从而为资金的规范化利用创造良好环境。
3.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资金授权和审批管理
企业的经营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风险,尤其是在资金流动方面,常常会由于业务的突然变更而增加资金支出量,这样就会改变之前的资金预算方案,对企业经营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就需要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在预算方案制定上要从企业的全过程入手,对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资金变动有事前的预测,并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建立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实现对资金流向的合理把控。对各项资金的流动有严格的审批和授权管理,对每一笔资金的支出都要经过财务部门的审核和确认,绝不能随意支出和使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全面预算管理不能和大一统的资金规划和使用划等号,还要有一定的可调整空间,保证资金的高效化利用。
4.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
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大对资金风险的准确判断和控制力度,进一步规范化资金管理。企业可以组建专门的风险预测和分析部门,必要时还可以聘请资深风险评估管理专家,形成专业的风险评测系统。此外,企业还可以按照各项业务开展中所需要的资金量,构建一个健全完善的资金流向预警系统,一旦资金流向出现严重偏差问题,预警系统就可以第一时间对问题作出反应,从而减少企业的经营损失,发挥出资金管理的最大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还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风险临界点,保证风险可以消除于萌芽状态。
5.资金管理的信息化
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信息化趋势,对于企业来说就可以在资金管理上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实时监控和管理资金的流动。在先进的信息化系统支持下,管理人员可以实现资金流动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也会更具有时效性,能够在资金发生变动时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各个部门有相应的应对方案,与此同时,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利用的同时还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制定提供参考借鉴,进而保证每一阶段资金的使用科学合理,形成一个良性的资金流动机制,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四、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得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对资金的流动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保证各项资金流动的科学合理。针对于当前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并依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采取相应的解决优化对策,从而保证各项资金的高效利用,最终带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娅萍.基于内控视角的企业资金管理研究[J].财经界,2014,(23):140-140.
[2]胡雪冰.基于内控视角的企业资金管理研究[J].新会计,2013,(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