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云计算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云计算技术;银行
银行的数据安全十分重要,尤其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如何增加银行数据的安全、为客户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成为银行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在银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机遇与挑战。例如:信用卡欺诈,就给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该文将立足于云计算技术的特征,深入研究云计算技术在银行中应用需要重视的问题。
1云计算技术的特征
1.1强大的计算和储存能力
云计算技术将数据分布在大量分布式的计算机上,因此,拥有强大的计算和储存能力,当你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时,云海忠成千上万的计算机能为你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完成单台计算机根本无法完成的计算任务与储存任务,为银行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庞大的数据存储空间,从而方便银行中大量的数据交换任务的实现。
1.2高安全性
相比传统的PC终端,云计算模式下的计算器更容易实现安全监测,依托云计算模式的数据集中存储的模式,银行中的数据被集中化,并进行统一的管理,增强了银行信息的安全性,管理者能够通过分配资源、部署软件的方式,强化云计算存储中心的可靠性,并对进入安全控制的信息进行24h不间断的安全监测,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客户信息的安全。
1.3虚拟化
虚拟化是云计算技术的根本属性,它将底层的硬件、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进行虚拟化,建立一个云计算的控制中心,可供用户共享、交换信息,并按需分配成千上万的分布式计算机,将基础资源合理分配至需要的客户,从而保证客户的工作需求,能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满足。
1.4动态扩展
基础资源池是云计算技术得以实现的基础,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云计算技术的供应商应当保证底层资源的动态扩展,从而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和自动增长。一般来说,云计算技术具有根据业务形态的区别,搭配相互隔离影响的功能,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出于扩展业务的需要,应形成一个服务导向的基础构架。
1.5智能化
智能化也是云计算技术的一个基本功能,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将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满足客户的需要,是云计算的一项基础的技术,因此,云计算能够存储海量数据的同时,还能对数据进行归类、检索、筛选,以便给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服务。
2云计算在银行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2.1将云计算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
云计算在银行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将云计算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起来,增强了银行的数据处理能力,以便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快速做出商业决策,避免因为数据处理问题,延误了最佳的投资时机,给银行单方面造成经济损失。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入,银行的经营也逐渐从分散处理演变为业务集中处理,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一方面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数据处理工作的难度,拖慢了银行的决策速度。另一方面,也给银行的信息中心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云计算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能在海量的数据中,迅速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银行方面的数据处理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2.2增强银行数据的可靠性和存储能力
云计算技术,可无视不可抗力事件如地震火灾,通过将数据上传云计算控制中心,使银行的信息得到了安全保障,为银行存储不断增长的业务数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业务量的增加会给银行方面的数据存储工作增加大量的负担,使业务信息的管理难度越来越高,云计算技术恰恰能为银行提供数据处理以及业务信息存储方面的业务,因此,云计算技术扩展了银行信息系统的网络数据传输与业务信息交换的能力,可在短时间内为银行业务发展提供合理的决策方案。
2.3规模经济
购买一个计算机,需要购买显示器、硬盘、内存等一整套设备,并保证其整体性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因此,在传统的银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扩大信息容量代表着购买更多的PC终端,需要很大成本。但利用云计算技术,可能只需要一台显示器,并接入互联网,就能实现一切在计算机上所能做的事情,并且云计算的硬件设备通常是由供应商来维护与管理,又省去了大笔的成本,为银行信息建设的规模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采用云计算技术的用户,规避了大笔资金的浪费,并获得较为优质的服务。
2.4提高银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由于云计算是由供应商提供,并负责维护与更新的,因此,可在数据集中管理的基础上,提高银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防止病毒的恶意侵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客户的信息的安全性,为银行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结语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在为银行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云计算技术也注重自身的扩展,力求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推动整个金融行业的进步,随着技术的成熟,必将带给各行各业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钱真坤,李杰.云计算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5):65-67.
[2]陈小燕.云计算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电子制作,2013(17):138.
[3]顾闯.云计算技术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工矿自动化,2016,42(1):13-1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 传统银行 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各种金融创新业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也就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金融模式,即为互联网金融。信息时代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对传统银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更是促进了传统金融模式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激烈竞争,本文主要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1.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业金融模式的对比
1.1互联网优势
操作平台方面的优势。一般情况下,传统银行金融模式的多数业务主要是客户到银行的网店的实体操作,所以在这些金融业务办理的过程中,客户本人必须亲自到银行或者券商的营业网络点进行办理。而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其能够为每一个客户提供自助化的金融管理通道,而目前有很多互联网金融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已经将金融超市开到了各大互联网平台中,这样客户就能够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实现降低理财成本和财富管理的目标。
信息传导方面的优势。当传统银行获得投资企业,尤其是微小的企业信息成本较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的成本,其收益和成本不匹配,并且银行在获得投资企业的信息后,金融机构还需要再次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这样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另外还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增加企业信贷的风险。而在互联网金融下,随着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客户在交易中将会留下许多的信息,这样在信息搜索中不仅能够大大的降低人力和时间等成本,而且还能够满足信息需要,为互联网金融提供极大的方便。同时在信息处理中,云存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运用,还能够有效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以及储存的稳定性。
支付方式方面的优势。传统银行支付方式主要是有现金、信用卡以及票据等,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都是以移动支付方式为基,企业机构以及个人都能过在银行的支付中心(超级网银)实施存款以及证券登记等业务办理。同时现金和证券等金融资产的转移以及支付等业务都能过互联网进行办理。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其不仅具有交易安全、方便快捷、费用低等优点,而且还能够有效解决小额支付下产生的贷款转转不方便等问题,另外,其还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互联网交易欺诈风险,进而有效保障了客户的合法权益。
1.2传统银行业的优势
征信体系方面的优势。征信体系又被称为是消费者信用信息系统,其主要是为了为信贷机构提供个人信用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征信系统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其一方面主要是为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进而达到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对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因为征信系统的指标是银行信贷业务审核中重要的信息,所以征信系统对银行的信贷业务具有极大的帮助。
但是互联网金融作为法律规定的非金融机构其无法加入征信体系中,更不允许使用征信系统中的信息,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在开展信贷业务中将会产生诸多的风险,从而导致线上和线下的信息更新和交换受到制约。
传统银行具有特殊地位与权力。传统银行业历史悠久,其在国家相关政策中也具有一定的特权,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无法取代的。举例说明,目前传统银行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其在政策的传导以及市场的调节具有极大的基础性作用,只要银行发行货币以及控制通货膨胀的职能存在,那么传统银行体系就必须存在。另外,从金融体系的功能上分析,由于互联网金融没有货币的创造功能,所以其不能再市场中流动。互联网金融是否可以上述几个方面突破,不仅取决于技术的支持,另外还取决于社会的认可,更为重要的是监管当局的态度,所以互联网是无法代替传统银行业的。从上述多方面综合分析,目前互联网金融所采用的交易媒介与传统银行没有区别,同时互联网金融仍是银行账户上货币资金。所以互联网金融只是对传统银行的补充和延伸,只是提高了传统银行业务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范围,因此互联网金融仍然需要以传统银行为基础。
2.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2.1创新金融战略,提高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适应性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应用,对银行金融模式创新带来了一定机遇,同时也更是为更是为中小银行和大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带来了契机。如果能够将这一模式进行良好的利用,那么在新兴业务上,完全有可能超过发银行,从而提高这些中小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毋庸置疑传统的银行业也会因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创新,对其市场竞争格局进行改变。目前已经有一些互联网企业对于其单纯的做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不满足,因此非常期望能够凭借自身的数据信息积累和信息挖掘优势,将其业务扩张到信贷、供应链等融资领域,这样也就会和传统的银行业形成竞争模式,甚至还有可能会对银行物理渠道产生替代作用,从而对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产生影响。
2.2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微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互联网金融企业不但拥有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同时还拥有微贷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对微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经营行为和信用等级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可以针对此构建客户信息数据库和网络信用等级。在进行信贷审核过程中,那么其投资者也就可以参考网络交易和信用记录进行投资。一旦其贷款对象出现违约问题,企业则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对其信息进行搜集和,对其违约成本和投资者风险降低,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所以说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对传统融资方式进行改变,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交易成本。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互联网金融中占据主要地位,其就通过为客户提供自动支付,账户,汇款服务,而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业务。
2.3对银行业务渠道进行拓宽
客户是传统银行业的业务基础,借助于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对传统银行业务的目标客户群进行相应的改变,目前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更倾向于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那么互联网在现代新型金融业务中的参与,更有助于对客户服务需求进行满足。因此传统银行如果能够改变其传统价值实现方式,同时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加大应用,那么不但有助于对其服务快捷性提高,同时还能够降低其服务成本,更能够得到大众的欢迎。原有的传统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模式将因为互联网金融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
2.4通过价格交易,推动利率市场化发展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其不仅可以客观有效的反映出市场供求双方的价格偏好,而且互联网金融也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方式。因此在金融交易中,可以将互联网金融作为交易平台对资金借方进行报价,对贷款方可以依据对流动性以及风险等选择贷款方向,以实现双方交易的。但是当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金融机构不能完全依赖银行的基准利率指导,而应用在市场中寻找利率基准,这样传统银行就能够有效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利率的走势上进行判定客户群的利率水平。
2.5削弱传统银行金融媒介作用
通俗的讲,在金融业务来往中传统银行主要是资金的“中介”。而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将会削弱传统银行金融媒介的作用,进而使商业银行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同时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详细真实的信息,同时还简化了交易程序,提高了交易效率。另外,从支付的角度进行分析,互联网金融开展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能够为客户的提供收付款、转装汇款以及自动分账等结算和支付服务,代替了传统银行的支付业务。
3.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策略
在互联网金融到来之际,传统银行虽然受到了极大冲击,但影响并非不可化解。只要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就可以寻找到自身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发展出路。
3.1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到来后,由于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发展阶段,其仍然存在网络的虚拟性以及网络信用身份认证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导致互联网金融不能形成对接的社会信用体系,这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最大风险。传统的银行可以借这个机会,逐步完善自身的信用评级机制,从而实现银行风险管理。吸引那些对风险持较为敏感态度的客户。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网络金融的风险防范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传统银行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建立一套新的风险防范体系,以此加快互联网金融同商业银行的融合进度。
3.2不断完善反馈机制
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想做到金融创新机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还应该具备反馈机制,也就是说,必须构建产品创新评价机制;将“以客户为核心”银行创新理念树立起来,坚持“一切为了客户,一切为客户服务”的原则,并将综合效益与市场评价当作衡量金融创新的重要依据,对产品创新实施动态改进。首先,必须从质量与数量两领域,对顾客有效需求力进行辨识与评价,尤其是银行分行对客户潜在需求进行充分挖掘的能力;其次,必须构建产品后评价机制,应该从投产产品后的收入、销售及客户反馈等对产品创新效果进行评价;再次,从质量与数量两领域,对银行总行对整合客户需求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构建银行投入产出综合评价机制,根据银行投入产出具体情况判断市场可持续性与产品盈利潜力,以此为银行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3.3转变管理模式,加强信息技术建设
首先,传统银行业应合理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管理会计信息以及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构建传统银行业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平台,以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另外,传统银行业必须加大对客户隐私保护的管理意识,推行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这就需要银行在日常的管理中强化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和监管培训工作。定时定期监管银行所存储的客户信息,这种监管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深入客户中,以客户为中心,征询他们的建议,采纳更加有利的监管办法,消除客户信息外漏的情况。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传统银行业必须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数据信息,构建人性化市场细分、客户管理体系,并在数据集中的条件下进行深层次数据挖掘,把数据集中产生的技术优势转变为传统银行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此外,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并完善金融信息保密制度、信息应急处理制度,提升整个金融信息体系的预警、检测及应急处理功能,促使其实现自我恢复,降低系统的技术风险,确保整个金融业务体系长时期运行。
4.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互联网金融不仅对传统银行带来了冲击,但也为传统银行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银行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只要传统银行积极应对,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探索和完善传统银行的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合适的经营模式,完全可以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追求进步,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李建超.互联网金融浅析[J].时代金融,2014,(11):56-57.
[2]李妍.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发展的几点思考[J].商,2013,(16):145+144.
[3]张竞.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融资模式的影响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缓解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360.
[4]费洋.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分析[J].商,2014,(2):207.
[5]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 (5):86-88.
《计算机世界》:请介绍一下信融村镇银行,以及银行信息化的建设情况。
马伟国:信融村镇银行是由衡水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发起人,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北监管局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性、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人民币。
信融村镇银行设有科技信息部总经理,负责本行IT系统建设规划。目前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网络基础架构和日常运行维护的工作均采用了外包的形式,由外包公司提供全套核心业务系统,并全面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日终操作和运行监控及维护。信融村镇银行无需建立数据中心,只需通过配备的网络设备将柜面设备通过专线网络与西安的核心业务系统连接起来使用。
《计算机世界》:信融村镇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索过程?
马伟国:信融村镇银行在开业前信息化系统需要从零开始起步建设,没有信息化系统定将制约村镇银行的业务开展。可信融村镇银行在成立之初并没有自己的IT系统和管理团队。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建设机房、采购硬件设备、选择优秀的核心业务软件,还需要招聘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些要素都不是仅开业初期的村镇银行能具备的。
在银行筹建初期,我们也曾考虑过购买银行核心系统自建数据中心,但这种模式资金花费高、系统建设周期长、对自身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结合本行快速发展的战略,我们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建系统模式,以避免系统安全稳定性不足和今后重复投资升级的风险。
此后,我们考察了各种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模式,经过反复的比较和慎重的考虑,我们选择了金融云服务。这种云服务模式是为多家银行提供服务的,同时IT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也可以由多家村镇银行分摊,这对启动资金不多的村镇银行是很有帮助的。从人才、技术和资金投入三个方面来说,金融云服务模式非常适合微小银行等金融机构。
《计算机世界》:在云计算被广泛认可的今天,IT厂商和行业企业开始利用云计算来开发面向行业特定市场、支持某项业务的云服务,您如何看待行业云?在使用这些云服务之前,信融村镇银行进行了哪些准备工作?
马伟国:个人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未来的行业云将是广泛采用的社会服务,是专业分工的体现。金融行业云平台上软件、硬件俱全,有银行开业所需的基本条件,可以帮助规模较小的村镇银行实现快速发展业务的需求。
我行在使用金融云服务之前,首先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对各种信息技术服务模式进行了解和分析,对为银行提供信息技术的国内众多服务商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对比,并对几家公司进行了考察。我们在选择服务商方面,主要考虑服务商在金融行业的经验、以往针对村镇银行服务的成功案例、国际认证和监管机构认可的公司资质,以及具有优质的公信力等。
《计算机世界》:银行业在业务连续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和标准均高于其他行业,您对目前这种模式的数据和系统安全是否担心?
马伟国:银行对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很高,也需要信息系统持续地正常运行来满足业务应用的需求。为达到这样的高标准要求,我们需要采购双份高性能的服务器和数据存储设备,还需要有本地和异地的数据备份,更需要建设一个掌握这些先进技术的技术团队,来维持整个系统软、硬件的正常运转。为安全和连续性起见,每类技术还需要两人以上的倒班和替补。这些对开业初期的村镇银行而言,需要一次性的设备采购投入和持续性的维护运行投入。
而采用云服务模式后,我们无需自己一次性大量投入建设全套满足安全性和连续性要求的信息系统,不必招聘并稳定一个庞大的技术团队,而是由服务商去操心,建设符合金融安全标准的机房,以及所需的设备和支持业务持续发展的信息系统,并且他们有专业团队为我们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比如,他们几百、上千人的IT公司,每种专业技术人员都有不止两人,很容易做到轮流值班,也可以由双人值班来防范某些人为的风险。
当然,信息系统没有放在银行内,我们的确还是有些担心。所以在选择服务商时非常慎重,不仅要了解服务商的公司资质,而且还了解他们的管理规范性,以及在安全和连续性方面有无特殊的保障。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决定采用他们的服务。
《计算机世界》:云服务在帮助银行业务创新方面有哪些助益?
【关键词】会计 云计算 平台构建
一、会计云计算平台构建
(一)可行性分析
公司在构思云会计平台时,应该对云会计的会计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前期的可行性分析,测试该平台的开发模式是否可行,同时对开发时所需要的投资进行预测,并对其带来的效益进行计算。
(二)经济可行性分析
公司将会计大数据通过云端进行储存,利用云端中的程序获得会计大数据中的会计信息,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费用。特别是在前期投资中,云会计的成本比其他模式的成本要低,公司资金流动性增强,可以将多余的资金用于公司其他需求中,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此外,公司面临业务高峰期时也不需要提供多余的资金。
(三)平台功能
云计算是基于会计数据分析平台中的一个只能会计信息系统,也是公司信息化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公司内外部的会计大数据进行处理和工具集成,真正的实现会计大数据可以在线进行分析,通过利用B/S结构模式,公司则可以不对软件进行安装。财务人员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工作,并处理相关的会计业务,甚至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作为浏览器,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快速的决策。一些大型企业也可以对子公司的业务进行追溯。
二、案例分析
(一)澳洲第二商业银行西太银行
西太银行在世界排名44位,更是澳洲第二大商业银行,也是澳洲证卷交易所市值排名前十位的上市公司。2011年2月西太银行和富士通澳洲公司选择合作,并达成一些协议。通过服务外包方式,利用云计算,对西太银行的内部管理系统进行改善和整合。
(二)澳洲银行业于云计算的态度
云计算就是利用数据中心,把管理模式集中化的IT资源转换为服务,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且按照需求进行分配、根据使用的情况进行付费,并交付给客户进行使用;其本质就是将外包模式变得更加的自动化和具有灵活性,和传统的外包模式相比,这种模式的外包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灵活性更高、成本更低。所以,澳洲银行对云计算模式的使用就更加积极,和政府及其他行业相比,其相关体系的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比如联邦银行就专门成立的相关的部门,并推动其从传统计算向云计算模式转型,同时对银行的内部的计算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优化,将工作负荷分成以下几个方面:(1)只能在传统IT运行的工作负荷;(2)可以在自建私云上运行的工作负荷;(3)可以在国外运行的工作负荷。并对丝云建设、第三方专用云、公云的使用进行了积极的建立。甚至参与到云计算制定的标准中,并结合用户的实际情况,对云计算的标准进行提出。此外,西太银行则是从实用性进行考虑,首先选择合适的云计算进行应用,对于一些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的,甚至产生困扰的业务进行了全面的转型,基于这种背景,西太银行选择加快云计算转型的步伐。
(三)西太银行云会计云计算背景?
2002年西太银行收购了BT?Financial?Service?Group公司,2008年年初则收购了澳洲银行和RAMS住房贷款公司,同年年底又收购了圣乔治银行,并于2011年重新启动了墨尔本银行。通过这一系列的大规模收购或者并购,西太银行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而银行不论是业务数量、资产规模,还是客户数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样这种扩张也需要银行对企业文化、业务和IT系统进行重新的整合,这对西太银行而言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想要在短时间内,对银行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及提高银行的沟通,成为银行高层管理人员面对的主要问题。
收购后的第一年,银行的每股收益率和现金收益率分别下降了39.2%和7.4%,同时也引发了业务的延误,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这些造成的损失都是后期难以量化的。面对这些突发问题,西太银行意识到需要选择云计算技术对公司进行统一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更好的解决邮件系统分散的情景,并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同时在短时间内时间新邮件和协同服务的转移。
(四)西太银行应用云计算后运营的收益?
西太银行利用云计算模式对内部会计工作进行整合,用较低的成本达到更高的计算效率,并解决西太银行在收购后面临企业资金难以整合计算的问题,保证系统的兼容性,还可以有效的加强对银行内部的管理。
会计云计算模式,可以为西太银行未来合并和更大规模的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甚至在企业选择缩减或者出售子公司时,可以进行更好的转移。云计算模式具有一定的实时扩张性以及可以快速部署的特点,西太银行就是利用云计算的这种优势,不仅降低了IT系统成本的投入还有效的降低了消耗,达到资源利用率的增加,而企业也可以成为可进可功的模式,面对经济周期和市场变得逐渐灵活时,也可以达到稳定的发展。
三、总结
根据上述实际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选择会计云计算模式时,不可以表里不一,及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也不可以选择停滞不前。这是在公司系统发展中,威胁和防御本身就是共同存在的,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安全的系统,如果只单单在意安全问题,很可能就丧失良机,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而通过对西太银行的分析,也对我国银行带来了一些启发:
我国银行需要对业务和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银行发展速度加快,系统得到了不断的扩张,导致我国银行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因此需要利用云计算模式对其进行改善。同时借鉴上述案例中的方式,对我国银行进行改变和转型。利用会计云计算不见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促进我国银行的稳定发展。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逐渐向云会计转变,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认识到会计云计算的重要性,所以在大会计数据分析台中,可以看到许多企业的信息资料,即使是产业不同的企业也可以将自身实时的信息展现给竞争企业,并且形成披露的信息而相互对比,这种模式有利于企业之间知己知彼,同时在做出决策时做出最有效的决策,从而推动我国企业的全面发展,而政府也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管理,方便政府的监督.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会计云计算属于现代社会中的新型产物,所以不管是其体系、制度以及内容都不够完善,因此可以成为应用案例的也少之又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完善会计云计算平台,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会计云计算的分析更加深入,并为其他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娟.基于云计算的会计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银行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相关基础理论
(一)互联网金融的涵义。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科技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从本质上讲互联网金融是把互联网作为基础资源,本着开放、平等、协作的原则充分地对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加以利用,最终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金融活动的一种新型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1、信息化程度高。互联网金融能够及时采集海量数据,通过仔细分析和挖掘,对该市场主体有大概的了解并进一步获得该市场主体其它方面的信息。同时采用拥有高速处理能力的云计算技术,可以精准地检索到那些在法律法规之外、不被披露的信息。
2、普惠性突出。互联网金融能够满足中小客户和小微资金融通需求,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我国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相对低下,资源供需在结构上和总量上差距较大,而互联网金融恰恰能起到平衡二者的作用。
3、高效便捷。互联网金融利用其强大的技术力量,在业务流程上高效便捷。由于大量的网上交易供求双方直接省去了传统中介结构,快速达成交易,相对于繁琐的传统商业银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SWOT分析法下传统商业银行在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一)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竞争环境中的优势
1、制度优势 。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流程管理制度上显然比互联网金融更为规范,并且拥有更为健全的业务管理和风险监控管理制度。首先,我国日臻完善的金融法制环境为传统银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央行所力推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使得传统银行业可以获取较为宽松的利率制定策略,让利于顾客。
2、运营优势。第一,资金链牢固。多年的运营让商业银行拥有海量优质客户资源,资金运转良好,不会出现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资金链断裂引起的捐款跑路和金融诈骗事件。第二,公信力强。商业银行有海量的实体营业网点和明确的金融主管部门监管,以便适时适度开展互联网运营的金融业务,你更容易得到用户信任,从而开拓市场。第三,基础设施完善。商业银行网点的覆盖十分广泛,有效形成覆盖城乡、服务多元、方便快捷的网点布局体系。这是赋予了传统银行业在金融业的竞争中具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实力。
3、风险控制优势。商业银行坚持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凭借在传统业务风险控制的丰富经验,并不惜费巨资来推出如网上支付口令、硬件加密证书等各类网络安全手段,使其具备了强大的风险控制优势。
(二)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竞争环境中的劣势
1、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由于商业银行的庞大规模和监管制度的约束,使其在很多服务意识和设定方面保守,业务流程繁琐,僵化地执行制度,工作效率低下。
2、特色不鲜明,服务范围窄 。现在银行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少有真正针对客户需求设计开发的特色产品。并且贷款门槛高,要求多,程序复杂,将许多小微企业拒之门外,一度引发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技术驱动力不足。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我国传统银行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和创新力度显然难以适应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要求,远远落后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制约商业银行发展。
(三)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竞争环境中的机会
1、互联网金融促使传统银行业优化经营。商业银行凭借在金融业的垄断地位,缺乏忧患意识,整个机构缺乏创新和动力。而互联网金融在短短几年迅速打开市场,传统银行再难“一家独大”,这无疑会促使传统银行开始重视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业务,从而弥补不足,优化经营。
2、强化长处形成压倒性优势。商业银行在灵活便捷等方面落于下风,转而进一步强化原有的诚信、稳定、安全、硬件等优势,这无疑是突破互联网金融重围的另一种机会。
3、加速合作,扩大市场空间。传统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获取和深度加工信息以及超强计算的优势,加密客户关系网,突破瓶颈。
(四)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竞争环境中的挑战
1、对垄断地位的威胁。传统银行长期在金融业保持绝对的垄断地位,但是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金融呈的爆炸式增长,使得金融脱媒加速,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力量,对传统银行 发起挑战。
2、对支付业务的挑战。联网商业模式的出现以及用户对支付便捷性需求的提升,互联网支付平台应运而生并持续迅猛发展并且正试图逐渐摆脱对商业银行的依赖,形成自己的支付闭环。一旦这些互联网支付企业借助有效手段实现清算划拨及备付金的自我管理,形成新的支付链条,互联网支付就可能抛开现有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独立运行,这对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地位的冲击将不可预测。
3、对融资业务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巨大驱动力使不少互联网企业开始对融资业务跃跃欲试,衍生发展出名目繁多的网络融资模。互联网融资声势大、类型多,尽管其融资规模、管理水平不及商业银行,但其发展思路和模式却远比传统商业银行要先进,不仅更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变化,也摆脱了地域空间限制,大受中小企业及个人喜爱。
4、对存款业务的挑战。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正逐步向基金、余额理财等领域拓展,对于商业银行的基础性存款的分流也越来越大,因此存款业务成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最为直接有力的现实冲击。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
(一)加快银行转型发展步伐 。商业银行要与网络化时代相适应,就必须不断革新自身的经营模式,促进自身的转型,同时立足于客户差异性需求,推进“客户自服务”模式的普及。其次,设置战略性计划,提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视程度。制定网络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双线路径,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与银行业务的有机融合,加速商业银行的转型,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
(二)竞争中求合作,谋求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双赢
1、商业银行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覆盖全国的网点,以及广泛的资金来源,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网络信贷业务,开发适用于网络环境的信贷产,通过对互联网技术挖掘客户数据,减少对小微企业风险控制的业务流程,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的效率,促进双方的发展。
2、商业银行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信用额度,互联网进入企业依托自身积累的客户数据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价和账户的监控,保障资金的安全,发展网络信用。
(三)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创新业务,拓展客户资源
1、搜集和了解消费者体验指数,构筑体验指数体系。建立系统的、事前的体现系统,加大绩效调节力度,在客户经理引导下将消费者的柜台交易转化为电子平台交易,从而刺激客户的活跃度。
2、深层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凭借网络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特长,打破传统桎梏,提供消费者个性化服务。
3、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在科学化风险管控的基础上,精简程序和流程。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或者是效率较低的环节,提升效率。(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丁红,银行家[J],商业银行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服务和创新,2013
[2] 冯娟娟,现代金融[J],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2013
[3] 蔚赵春、凌鸿,上海金融[J],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理论、实践与影响,2013
而在2011年,当时国内金融业尚对云计算持观望和犹豫态度时,澳洲银行业已走在行业前列,对云计算应用开始积极探索并实施。作为澳大利亚最大银行之一的西太平洋银行,更是首度将云模式引入银行内部管理系统运营中,在国际金融业受到广泛关注。
IT整合之痛
西太平洋银行更名于1982年,前身为新南威尔士银行。目前是澳大利亚第四大银行集团,总资产超过2000亿澳元,每年为超过750万客户提供服务。
2000年开始,西太平洋银行开始了一系列扩张举措:2002年,收购 BT Financial Service Group公司;2008年初,收购南澳银行(BANKSA)和RAMS住房贷款公司;2008年12月,收购澳洲第五大商业银行――圣乔治银行。2011年8月,西太平洋银行做出重启墨尔本银行的决策。
密集的大规模收购、并购行为,使得西太平洋银行资产量、业务量以及客户量急剧增长,而由此带来的企业文化整合、业务整合、IT系统整合问题也逐渐显露。
最先遭遇挑战的是西太平洋银行的邮件系统和办公协同系统。该银行采用的是IBM的Lotus Notes邮件工具,圣乔治银行使用的是Novell的GroupWise邮件系统,而BT Financial Service Group则采用微软Exchange。
这三个系统由三个不同的团队分别管理,由于不同厂商系统间兼容性较差,导致扩大版图后的西太平洋银行跨系统工作协同难以实现,邮件延误、丢失情况时有发生。这一问题也波及银行股价:2009年,西太平洋银行每股收益率下降39.17%,现金收益率下降7.37%。如何以最快、最经济的方式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沟通效率成为当下银行管理层的当务之急。
云外包巧解困境
如果把现有邮件系统更换成统一版本,能够解决眼下问题,但带来的经济投入成本和系统调试时间成本很高。最终,银行管理层考虑更为经济的方案是采用云外包模式:一是由于西太平洋银行于2009年就开始试验开发测试云,在云应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二是当时正值澳洲政府积极推进云计算发展战略,并已将澳洲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公众网站迁移到私有云平台上,将网站数据托管至公有云平台。
在这一背景下,西太平洋银行加快了向云计算转型的步伐――通过启动云外包项目,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集中化管理,既可以解决现有的分散邮件系统难以整合的问题,又能以较低成本、很短时间,实现向新邮件和协同服务的迁移。
西太平洋云外包项目,主要是围绕其内部邮件和协同系统整合开展。该项SaaS IT外包服务由富士通澳洲公司提供,基于富士通专属的网络设备、服务器及存储设备,为西太平洋银行及其下属金融子公司的4万多员工提供统一电子邮件和协同服务,服务规模达到52000个电子邮箱,资费按实际使用量计算。该服务协议由2011年5月生效,到2015年11月期满。
合约生效后,富士通服务团队开始帮助西太平洋银行逐步设计和建设MaaS(Management As A Service,管理即服务)、CaaS(Communication As A Service,通讯即服务)、UCaaS(Unified Communication As A Service,统一通讯即服务)等服务项目,进行系统切换并进行协调、相关性测试和应用,最终实现电子邮件和协同系统的整合化管理。
通过电子邮件和协同系统的云外包,西太平洋银行实现了电子信息的快速安全传递,电子文档的安全保管和快速查询,同时员工可以高效方便地通过协同服务进行沟通和知识分享,而管理运营和维护成本则较过去有大幅下降。
金融云前景广阔
云计算是一种依托数据中心,将集中管理的规模化IT资源转变成服务,以弹性、按需分配和按使用付费的方式,交付客户使用的管理方式和业务模式;其实质是更加自动化和灵活的外包服务方式,与传统外包模式相比,无论从灵活性、实施周期、成本方面都有着传统外包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此次西太平洋银行运用云计算方式合并内部邮件和协同系统,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为解决困扰业务多年的邮件和协同系统兼容性问题提供了一劳永逸的方案,同时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
云模式灵活可扩展和方便快速部署的特点,使西太平洋银行既能达到减少IT成本投入,降低IT系统能耗,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又能实现其在业务上进可攻、退可守,随经济周期和市场变化灵活配置资源的战略发展意图。西太平洋银行采用云计算模式,为其将来更大规模的扩张、并购,或资产重组奠定了前瞻性基础。
当国内金融业还在为云计算的确切定义争论不休、云安全措施是否安全有效、云应用项目落地成本收益孰高孰低的时候,西太平洋银行以其实际行动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与西太平洋相似,澳洲另一家主要银行――澳洲联邦银行也在积极探索由传统计算向云计算迈进的转型之路。
数据是银行支持精细化管理、实现差异化服务、加强业务创新、提升风险分析能力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日益深入,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给传统银行业的发展环境带来巨大变革。农信社(含农商行)作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对的客户群体小、微、散,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经营转型、加快业务发展,布局大数据时代,已成为农信社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信社大数据应用现状
大数据是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从云计算到大数据,信息技术正在从产业基础走向产业核心。银行业作为与信息技术深度结合的行业,互联网思维和决策数据化已开始嵌入经营管理的全流程。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在客户分析、风险管理方面对大数据运用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未来过渡到全面大数据运用时代,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内部分农信社也具备初步尝试应用大数据的基础,建立了面向客户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信息系统建设日趋完备,电子银行等在线金融服务大幅增长,在提升客户体验和风险管控能力、满足监管各项要求的同时,形成并储存了庞大的可用数据资源。但普遍来看,农信社在经营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人员素质等各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银行相比都处于劣势,大规模运用大数据技术尚不成熟,主要问题是“四缺”:
一是缺乏支撑大数据的组织架构。大数据时代的决策不能仅凭经验,而要真正“拿数据说话”。大数据应用的根本目的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通过研究数据的相关性来发现客观规律,这依赖于数据的真实性和广泛性,需要业务条线共享和开放数据,从而帮助银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优化银行运转,提高效益。但是,目前大多数省级联社没有建立适应大数据技术发展的组织体系,部门各自为政,业务条线数据不统一,现行组织架构与大数据时代不相适配。
二是缺乏大数据应用的基础数据。一是数据信息不丰富和完整。数据本身属性的相关信息不完整。如农信社拥有客户的基本身份信息,但客户其他的信息,如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行业领域、家庭状况等却难以准确掌握;二是与数据本身有关联的其他信息不完整,如与企业客户息息相关的工商、税收、评论反馈等信息;三是非结构化数据缺乏处理手段,如客户的资金往来的信息、网页浏览的行为信息、服务通话的语音信息、营业厅的录像等信息;四是数据质量不高。大数据技术的意义确实不在于掌握大量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智能处理,从中分析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但前提是获取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如果数据质量不高,其标准性、准确性、有效性、一致性就低,分析和挖掘出来的数据价值也就基本无用。
三是缺乏大数据应用的整合能力。大数据时代首先对银行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数据收集方面,银行不仅要收集来自网点、信贷等传统渠道的结构化数据,还要收集来自物联网、互联网、机构系统的各类非结构化数据,甚至还要与历史数据对照。非结构化数据收集模式将彻底颠覆银行数据收集理念,但从目前农信社来看,核心系统、信贷系统、电子银行系统、信用卡系统基本各自独立,各系统数据难以整合。大多数机构数据仓库技术还没有得到应用,内部经营数据尚未整理、整合,上下游数据流转渠道也未打通,在大数据应用上将遭遇严重的工程技术、管理策略瓶颈;在数据存储方面,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通常要用到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技术,但这些正是目前农信社所欠缺的。在数据处理方面,有的数据涉及上百个参数,难以用传统的方法描述与度量,处理的复杂度相当大,如客服录音数据等。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将成为决定农信社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四是缺乏大数据技术的专业人才。大数据金融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但是,目前农信社缺乏精通大数据技术开发和信息收集、分析、应用的专业人才队伍,导致很多新业务无法开展、新技术无法应用。
大数据金融发展路径
面对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农信社应未雨绸缪,加快改变传统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方式,真正将大数据作为战略性资产,有效整合来自分支机构、网络系统、数据库、互联网等的海量数据,为科学决策和转型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是建立大数据金融的战略管理平台。首先,要确立大数据战略。省级联社要充分认识大数据对农信社经营管理的重大影响,树立大数据思维并对大数据源、大数据技术做出规划,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并确保监督实施。其次,要整合省联社大数据金融的管理部门,改变目前内部系统之间数据各自为政、分散化的状态,将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系统、贷记卡系统、支付系统、手机银行等系统打通,对各系统之间客户基本信息、账户信息(存款、贷款、银行卡、中间业务)、交易信息、职业信息、关系人信息和资产信息、负债信息进行整合,以及将核心客户与上下游客户的信息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各项业务历史数据库。第三,加大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定向招录、专家推荐、同业引进、猎头招聘、专家评议等方式,采取市场化薪酬,招录或引进一批急需的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为农信社发展大数据金融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建立大数据金融的信息应用平台。农信社要充分借力大数据资源和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农信社自身掌握的各类静态信息和客户行为信息,形成数据挖掘分析应用的基础。
如可以根据县域传统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微企业客户的分布情况,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根据客户所处的行业背景、职业情况、地域差异、年龄段、消费行为、投资行为、风险偏好等数据信息,从中筛选出贵宾客户、优质客户、一般客户、潜在客户和淘汰客户,进行目标客户金融需求分析,提供个性化、差异化、高效率的服务,真正做到量身定做产品及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形成适合农信社特点的经营特色,打造差异化服务竞争优势。
三是建立大数据金融的业务拓展平台。农信社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针对不同业务特点和客户特点采用O2O相结合的方式,发挥两种模式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推进业务发展。将农信社业务按规模、风险程度、集中程度分为两类,一类是资金规模小、风险相对较小、分散性大的业务,比如支付结算类、类、卡业务类、筹资类、小额贷款和投资类等业务,以线上方式为主,借鉴互联网金融经验,借助“后起者优势”快速搭建渠道平台,多元化拓展与客户的交互方式;或采取竞合的思路,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降低成本,实现共赢。
另一类是风险较大、集中度高、个性化的业务,如大额贷款类、投行类、现金管理和供应链融资服务,以线下为主,辅以线上,由客户经理跟踪服务,满足大客户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线上开展的业务通过大数据信息平台,掌握客户需求,提供便捷的产品和服务目录,供客户一站式、一揽子选择购买产品,提升客户体验。线下作为业务发展的有力支撑,根据大数据信息平台,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专业定制服务,平衡风险和收益。
四是建设大数据金融的经营创新平台。一是要加快新兴业务拓展。加快电子银行布局,着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博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加快投资理财、资金业务、国际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等业务开发,推进经营转型。二是探索建立电子化金融商业模式,着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社区智能银行、移动终端、电子商务、直销银行等业务,创新业务模式。三是要创新大数据服务模式,推广普及智能叫号预处理、远程银行VTM、电子银行服务区、智能互动桌面、人脸识别等创新服务,将传统银行服务模式和创新科技有机结合,吸引客户浏览、试用、比较各类金融产品,利用智能设备、数字媒体和人机交互技术为客户带来“自助、智能、智慧”的全新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运作模式 互联网化 第三方支付 新兴金融业态
一、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
将作为当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与体现时代技术的互联网二者联系,金融借助互联网的思维方法和计算技术极大提升自身功能与效率。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分析多从其运作模式、经济效应、风险应对和发展策略等角度入手;支付手段是国家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平台,P2P借贷模式、众筹模式也是新兴金融业态快速成长的代表模式;但借助于互联网渠道传统金融业的发展对于实习经济仍具有重要意义;以传统金融业的互联网化与第三方支付和新兴金融业态所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三种基础运作模式将作为重点分析研究对象。
二、传统金融业的互联网化
(一)银行业
商业银行从1967年诞生第一台自助取款机打破现金支取服务的时间限制开始了其电子化与网络化的发展历程。互联网技术在银行业中的应用主要包含在传统银行业务上借助网络增设电子银行与网上银行服务和独立运行网络银行而无线下物理网点这两种运营模式。互联网提供的更加开放、公平、透明、安全的平台环境在配置上资源的高效配置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支付上移动支付可以替代传统结算,在存款上第三方平台理财产品分流银行存款抬高资金获取成本。
面对网络化冲击银行业机构迅速布局金融创新方案,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增值服务并获取交易信息,掌握客户有效数据;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涉足小额贷款业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现自有资产的流转收益;利用各类网络平台进行互联网营销扩大银行推广的传统渠道,节约人工成本并降低用户获取成本和提高其产品的认知度;通过发展网络银行降低运营成本,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征信放贷倒逼银行创新加剧小额贷款领域竞争。
迎接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银行业在未来需要遵循客户导向制定新模式下的发展思路,建立长效盈利模式满足客户需求;加强银行与在部分金融服务上互补的非银行平台之间合作,通过相互合作实现共赢;加强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推广移动金融服务,将部分线下业务转移至移动终端;加强商业银行间合作降低跨行资金流动成本,削弱第三方平台的用户粘性;打造真正意义的网络银行与适合于网络直销的金融产品体系。
(二)证券业
伴随网络化对于传统金融领域的侵蚀,证券业业受到深远影响。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为其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互联网技术改变占据证券公司业务核心地位的经济业务即买卖证券业务,加剧竞争促使业务模式转变至咨询与资产管理等增值服务;信息对称弱化中介作用提高配置效率;促进互联网业务平台建设方便用户操作增强粘性。网络化证券业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突破潜在客户的时空限制;构建金融服务综合型平台,调整业务结构并且发展移动终端的营销宣传新渠道;创新运用网络技术和数据挖掘,实现网上借贷与量化风控模式;网络化的创新亦是券商内部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服务思路转变为客户导向和服务竞争,服务方式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推送,产品服务根据个性化等;未来证券行业将迈入O2O时代。
(三)保险业
传统保险业现面临行业整体形象较差;销售体系成本较高,利润较低;产品单一,服务配套不完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与消费群体变化等诸多显著困境。互联网保险却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成为普惠金融助力工具;突破时空界限,保险公司随时随地提供服务并免去中间商;增强互动性,自助服务提品详细信息,带给消费者自主性并降低误导风险;增加获得客户资源的渠道,宣传品牌推广产品并收集客户信息等资源。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保险在高速增长同时也暴露出明显问题,2011~2013年来行业均保持46%的较高增长率,但相较于全行业4%的营收占比率仍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险企官网的保费规模相对于第三方平台及中介占比最大。为适应网络化进程未来的互联网保险势必加强自身平台建设及与其他平台合作,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广泛普及O2O模式,积极应用移动终端,将线下和线上的资源整合以及传统保险与互联网保险创新的融合。
三、第三方支付
(一)运作流程
第三方支付服务可以理解为为实现资金流动与商品交易的人性化匹配,在交易双方搭建资金流转过渡平台的基于信用的支付托管服务。可以将其归类于主体上满足客户之间交易结算、货币支付等需求的根植于互联网连接线上线下的完整支付渠道,内容上为消费者与商家提供交易结算和网上支付等服务的支付结算系统接口和通道服务。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商品交易与资金转移过程中起到信用中介作用,一般运作流程可概括为平台在收到消费者商品购买意向后通知银行支付、并收到资金托管于平台下;通知商家履行发货义务;评估、确认商品交易完成,商家兑现承诺后由平台将资金转移至商家账户结算;完成资金转移与商品交易过程。
(二)监管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9年4月开始对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进行登记,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规定,指导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发展、安全监督与创新方向。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7月15日发放第五批支付业务牌照准许获批机构获得互联网、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数字电视支付许可等;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13年3月意见允许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跨境电商外汇支付业务试点资格。
目前我第三方支付呈现多头监管的格局,各主要机构分别承担相应监管职责,并从2013年起相继出台与第三方支付相关或有影响的多项管理办法。监管政策逐渐影响以线下收单业务为主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下调手续费、放松监管、开放银行接口;全球化发展战略由于跨境支付业务的试点开展奠定基础;第三方支付备付金制度为互联网金融环境稳定提供保障;支付转接市场或将重点开放。
第三方支付在积极发展的另一边对支付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造成了冲击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网络安全风险威胁支付安全问题,经营多元化带来的角色定位与专业管理问题,分页监管带来的监管重叠与缺失问题以及目前实行分业监管制度带来的诸多问题。
四、新兴金融业态
(一)P2P模式分析
数量众多的借款人和投资者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作用建立联系,在P2P借贷平台按照交易规则借出资金并提供服务并管理借款获得收益。体现了P2P借贷具有的基于以网站形式展示所有借款申请的特定信息中介,仅从用户审核、借贷需求审核和资金定价角度控制风险,风险限制于借款人与投资人之间传播,细微、密集、风险分布符合大数定律,可以充分发挥双边网络效应等特点。本质上属于“金融脱媒”为传统银行业的间接资金融通塑造新的借贷模型。
尽管国内P2P模式存在数字化、自动化审贷技术缺失,国内征信体系建设落后,监管缺失、信用环境差,信用数据缺失、推升借款人违约风险等险恶情况,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所处的特殊阶段,P2P借贷模式仍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主流金融机构难以覆盖全部潜在客户,部分机构个人需求无法满足;P2P业务的开展能不断改善我国征信数据缺失这一现状;P2P借贷规则有利于建设整体信用环境,教育规范市场树立风险意识提高承担能力;规范运营P2P平台可逐渐建立小微信贷市场技术与资本的输出能力;P2P市场亦逐步表现出利率市场化趋势为未来全面利率市场化提供近距离观察的窗口。
(二)众筹模式分析
众筹通常是指人们通过网络的一种合作行为,汇集一定的资源(一般多是资金)以支持其他人或组织发起的某项努力。众筹平台主要有有资金需求的创意者或者小微企业,以项目发起人对项目进行投资宣传和推广的筹资人;对项目感兴趣意愿进行资金支持,并可以获得实物回报的出资人;以及输出项目信息、实施情况、筹资结果等信息的众筹平台三者有机结合。可是大环境的不健全仍然蕴藏着诸多风险,涵盖非法集资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风险,较差信用环境也是制约众筹模式发展的法律因素之一;平台搭建、出资人审核、筹资人借款信用等非标准化风险,都尚有很大改善余地;在虚拟环境下诚信的保证,如何建立正规金融体系监管都给其资金运用带来巨大漏洞;参与的多方并不了解众筹模式属于一种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
五、总结与展望
随着互联网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显著提高,将互联网同金融相结合,不仅能极大便利日常起居生活,很大程度上也会改变人们日常行为方式和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通过对包括但不局限于传统金融业的互联网化、第三方支付与新兴金融业态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运作模式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历程和现状,以期能揭示其发展的初步规律,从而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和方向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小明.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2]吴承敏.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3]刘瑾.北京农商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4]王曙光.网络第三方支付机构监管的必要性研究[J].中国市场,2015.
关键词:新金融 金融服务外包 发展战略
一、新金融
所谓新金融,是以金融资产的获得、定价、交易和处置为核心、以混业一体化市场为载体,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挖掘、金融工程等技术手段和资产证券化、风险定价(利率/费率)市场化等现代金融革新手段运行的现代金融体制[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等重要决定,为中国金融改革指引了方向。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改革,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意味着金融业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新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正在强力重塑金融格局;银行业加大开放、利率逐步市场化,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无不成为当下“新金融”的重要标志。
随着金融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机构开始竞相采取外包战略,面对“新金融”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金融服务外包机构正积极需求提升竞争优势的战略。
二、金融服务外包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金融服务外包》中指出:“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商(为公司集团内部的附属实体或公司集团的外部实体)来实施原由自身进行的业务活动”[2]。服务外包的源动力在于将资源集中于相对优势领域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通过外包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强化核心竞争力,同时节约成本。此外,选择外包是金融机构转移风险的一种战略,金融机构可以与外包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从成本上降低项目的投资风险,并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缩短产品整个生产周期,降低由于技术或市场变化而造成的产品风险。
三、“新金融”时代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一)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从发展历史来看,金融服务外包经历了以准事务性外包业务为主的如存储记录、印刷、打印业务的成本驱动期,IT技术为主的金融业前后台分离的技术升级驱动期,以及离岸业务井喷的产业转移驱动期。被动地承接外包业务的时代已经过去,外包企业要主动向客户提供附加值更高的外包服务。在“新金融”时代,金融服务外包的经营模式、服务范围、提供手段等都围绕金融业的新需求而发生了改变,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必须完成由需求驱动型产业链模式向供给驱动型价值链模式的转变。从过去被银行需求推动,到现在主动研究银行变革趋势,有能力为银行业务流程创新提供咨询方案,从简单完成银行交办的工作事项,转变为以银行成本下降、服务质量提升、风险可控为项目交付标准,在服务过程中为银行的利润、品牌、口碑、美誉等间接创造价值。在业务种类上,外包企业开始从低端业务向更复杂、更核心、更高端业务发展。譬如除了能够提供金融软件系统的开发、运营、维护等IT业务以外,还可以帮助合作伙伴实现投资管理、核保理赔、基金定价等知识流程外包的功能。除此之外,金融外包企业还要对金融机构现有的服务和系统进行整体优化,与发包方共同开展产品设计研发、智能化服务和一站式解决方案等。
(二)深耕垂直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
当前全球外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外包公司需适应金融机构服务个性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以求在竞争中凸现特色,赢得有利位置。一方面,金融机构迫切希望合作伙伴能够提供更符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外包服务,另外一方面,如今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环境越来越复杂、多样化,后台处理和销售支持部门不仅要面对变化多端的客户需求,而且还要保证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的提升。这就要求外包公司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开发市场的差异化需求,采取更加灵活的服务方式,实施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要在某个领域做专做强,做“小池塘里的大鱼”,即通过深耕于相关行业的垂直市场,获取该领域内的尖端技术与服务能力,从而能为客户提供该领域内独一无二的专业技术与服务。
(三)新技术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大、物、云、移”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大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改变了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结构,使得外包领域不断拓展、深化和创新,对原有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格局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3]在“大、物、云、移”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也迎来了实现创新与突破的机会,依托新技术而生的金融智慧服务与一站式解决方案提升了效率,并带给了客户全新的体验,大大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借助云计算技术,外包服务提供商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在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驾驭能力是每个银行必备的核心能力,也将是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在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等业务中金融服务外包公司还拥有较大的机会,从而帮助金融机构盘活内生资源,创造外部价值。这些创新服务都是金融服务外包有待开发的战略性新兴蓝海。
四、“新金融”时代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战略选择
(一)提供平台化金融服务
在服务外包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下,平台化既是发包方的需求,也是外包提供商的主要服务方式。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混业经营等都离不开互联网平台,而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金融服务外包的平台化服务提供了多种可能。在金融服务外包领域,位列国内前茅的深圳银雁金融配套服务有限公司的服务创新思维,不再单纯从单个银行出发,而是跳出某个部门,某家银行,从金融市场整条服务供应链、价值链的关系思考问题。银雁通过云计算和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技术应用推动金融外包的平台化发展进程,从供应链、价值链扩展到金融外包服务产业网络和价值网络,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运营管控系统平台和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二)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变革,金融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在不断扩大。中国金融业的快速成长为金融外包释放了大量后台服务,金融业前后台业务分离趋势为金融外包发展创造需求,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为金融外包发展创造条件,金融外包业务整体呈现由低端向高端、后台业务向前台业务、非核心业务向核心业务延伸拓展的趋势;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加速,释放了大量的跨国金融企业外包市场,跨国金融企业的外包市场有待深层次挖掘;在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对象也由传统的金融机构转向所有开展金融业务的企业,电子支付、财富管理咨询、金融社交等等都将成为其合作伙伴。总之,在新金融的发展和引导下,金融服务外包也将呈现以业务延伸扩大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以银雁为例,由于多年来专注于银行等金融领域的服务外包业务,银雁有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研究银行在业务创新中的需求。围绕金融机构的产品特点、质量标准、技术水平和管理要求,深圳银雁不断开发金融外包产品服务,深入到银行等机构的前台、、后台各环节,既能设计并落地实现单个服务产品,也能够整合金融机构各部门或者业务流程上下游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凡是金融机构能想得到的服务外包需求,银雁都有相应的案例 [4] 。
(三)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可以最大程度上为金融机构降低人力等成本以及发包方的管理协调成本,并提高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因而,金融机构不再满足于供应商提供的某一项服务或一个产品,它们更倾向于寻找具有安全性、可信赖性和能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外包公司着力提供金融外包集成服务的产品,为金融机构提供集金融后台建设、维护、更新和优化服务,集信息录入、数据分析、客户挖掘、市场销售等各业务链的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从而在长期合作中实现从简单的承接服务到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变。外包公司逐渐成为金融机构可以快速便捷掌控运营数据和运营状态,流程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金融外包产品工厂。
参考文献:
[1]李兰. 新金融背景下,如何加强金融监管[J]. 知识经济,2014(12):96
[2]曾康霖,余保福. 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及其监管研究[J]. 金融论坛,2006,11(6):20―25
[3]陈德铭. 中国金融服务外包正当其时[J]. 服务外包,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