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前景分析范文

现代农业前景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前景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前景分析

第1篇:现代农业前景分析范文

>>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二维码在农产品溯源中的应用 农产品溯源的想象空间 矿质元素指纹技术在植源性特色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空气能热泵干燥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分析 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及技术实现 新疆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 农产品安全溯源物联网体系分析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基于RFID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系统应用研究 有机RFID标签在农产品食品溯源中的应用 RFID技术在农产品物流系统中应用现状与展望 农产品溯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农产品方面的应用研究 新疆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新疆农产品出口现状研究 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现状分析 农产品现代物流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在新疆举办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4] RFID世界网. 二维码应用于新疆阿克苏林果业溯源[EB/OL].(2011-12-09)[2013-07-15]. .

[15] 中国广播网. 兵团阿拉尔市实施生猪肉食品质量追本溯源体系[EB/OL].(2012-05-03)[2013-7-15]. .

[16] 新疆农业信息网. 新疆蜂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溯源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EB/OL].(2012-08-24)[2013-07-15]. .

[17] 中国农业信息网. 乌鲁木齐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信息平台建成[EB/OL].(2012-12-12)[2013-07-15]. http://.cn/jjpd/ncpzlaq/201212/t20121212_783433.htm.

[18] 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新疆牛肉质量安全溯源项目启动[EB/OL].(2013-03-08)[2013-07-15]. http://.cn/NewsDetails.aspx Id=50536.

[19] 房瑞景, 陈雨生, 周静. 国外食品安全溯源信息监管体系及经验借鉴[J]. 农业经济, 2012 (9): 6-8.

[20] 田金琴, 丁红胜. 无公害枸杞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的设计[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0): 12 590-12 592.

[21] 张欣露, 王成, 吴勇, 等. 集成传感器电子标签在农产品溯源体系中的应用[J]. 农业机械学报, 2009, 40(1): 129-133.

[22] 陈华. 食品质量溯源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 湖南农业科学, 2010 (11): 87-89.

第2篇:现代农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技术农田节水灌溉系统

中图分类号:S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25-01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必然,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水是农业的根本,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根本。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2 农业用水现状及节水灌溉发展趋势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总用水量的73%,但有效性很差,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并且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剧增加,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在我国尽管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但大量的农田和灌溉用水被城市和工业占用,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不可逆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一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二是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三是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

本文所设计的农田节水灌溉系统是将上述的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运用物联网技术,从而实现全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节水灌溉系统。

3 系统结构设计

农田节水灌溉系统由土壤水分传感器、物联网终端采集单元、喷灌机控制终端、远程监控计算机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传感器埋入土壤,直接获取0~100cm地表层下各个深度处的土壤水分信息,并将其转化为0~5V模拟电压信号。物联网终端采集单元一方面进行土壤水分信息的采集,另一方面用于在GPRS网络模式下土壤水分信息与监控中心的监控计算机相互传递。监控中心计算机循环接收各个采集终端发送的土壤墒情信息,监控计算机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数据库中的农作物需水量进行比较,形成最佳灌溉计划,监控计算机将灌溉命令下发到喷灌机控制终端,喷灌机控制终端直接控制喷灌机以及深井泵等设备进行灌溉作业。

4 物联网采集单元的设计

物联网采集单元的设计为本系统的终端采集单元,因为农田灌溉上探测范围比较大,数量多、位置不固定并只用于农耕季节等特点考虑,采集终端需要设计成可灵活移动、易于安装的方式,第二在每一个采集终端上安装GPS定位模块,使发送到监控中心计算机上的数据带有地理位置,中心计算机根据上传的数据的地理位置下标来确定采集点具体地理位置,从而实现准确的数据采集。另外,由于数据采集单元放置在农田里,采用的供电方式为“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

采集终端主要由MCU单元、采集单元、太阳能供电单元、通信单元、GPS定位单元等部分组成,其结构所示。其中,采集单元利用土壤湿温度传感器采集土壤墒情数据,数据经嵌入式微控制器MCU(MicroControUer Unit)处理后,通过GPRS网络发送至监控中心计算机上,中心计算机收集温湿度数据,并自动显示相关信息。土壤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被信号调理电路处理后传送到子系统内部的模数转换器ADC(AnMog―to―DistalConvener)。MCU定时启动ADC,进行模数转换并取走数据,然后把经过处理的数据通过串行口传送到GPRS模块,并启动该模块将数据发送到GPRS无线网络。数据被GPRS网络接收后经由网关转送至Internet,最后被连接到Intemet的中心站计算机接收。

嵌入式GPRS模块的供电为直流5V供电,TXD、RXD为通信接口,在本设计中可直接连接至AVR单片机的串行接口上, ONLINE为在线指示接口,当连接到网络以后该端口输出一个低电平信号,通过74ALS04进行反向以后驱动D1发光二极管,当发光二极管点亮以后便证明现在控制器已连接网络。GPS模块通过单片机的COM2口连接。

5 应用前景分析

该系统的室外进行了测试的基础上,2011年在廊坊市安次区马神庙12亩农田上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节水量较以前比较节约45%左右,晚春播玉米平均亩产929.44公斤,比对照亩增产252.84公斤,增幅为37.36%。对未来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梅方权,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分析,《农业网络信息》2009(12)

[2].孙忠富等,物联网发展趋势与农业应用展望,《农业网络信息》2010(5)

第3篇:现代农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 秋延甜瓜;新品种引进;果实性状;产量;陕西西安;长安区

中图分类号 S652.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070-02

长安地区秋延后甜瓜作为对西安地区春季和夏季甜瓜栽培的一个补充,填补了市场空白,经济效益较高,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一般大棚秋延甜瓜成熟期多在9―10月,而长安区秋延甜瓜成熟期多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长安地区秋延甜瓜技术核心为“青蔓储瓜技术”,受制于栽培棚体条件的限制,秋延后栽培甜瓜需利用10月上中旬气温和光照较为充足的时节,完成果实膨大和大量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使甜瓜具备形成好品质的基础,然后在10月下旬以后低温弱光条件下缓慢完成果实的后熟[1-2]。在甜瓜植株整体生理活动较弱的情况下,果实可以获得更长的保鲜期,正常年份可以延迟1个月进行收获,甜瓜采收后在室温下仍可自然存放15 d左右[3-4]。

为了进一步发展长安区秋延甜瓜产业,2016年笔者同长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站联合进行了秋延甜瓜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共引进不同类型品种4个,经过一个生产周期的栽培,根据田间表现和市场反应情况,筛选出适合当地生产的优良品种,通过新品种应用推广,增加秋延甜瓜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安排在西安市长安区引镇街办凯森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大棚长80 m、宽8 m。

参试甜瓜品种共5个,即一品天下、冰糖雪梨、银凤、金辉1号、极品迎春。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以极品迎春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32 m2(4 m×8 m),大棚南北两端各设10 m保护行。

1.3 试验过程

试验于8月1日进行浸种催芽,8月2日采用 32孔穴盘进行穴盘育苗。8月26日甜瓜苗3叶1心时开始定植。施有机肥30 t/hm2、尿素750 kg/hm2作基肥。整地后做成龟背形高垄,垄距80 cm,垄高30 cm,2垄一组,上覆2 m宽的地膜,2垄间的沟作肥水沟。根据品种特性,栽植2.4万~3.3万株/hm2,单蔓整枝,第11~13节位侧蔓坐瓜,每株留瓜1个,主蔓至第22叶打顶。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9月26日调查不同甜瓜品种第8节茎粗、节间、长度、叶长、叶宽。11月3日开始采收。11月8日采成熟度相对一致的甜瓜测定含糖量,统计产量。全生育期观察甜瓜长势和感病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势与抗病性

由表1可知,冰糖雪梨长势最强健,叶色深,株型较紧凑;极品迎春(CK)和银凤长势次之,株型较冰糖雪梨高大,种植不宜过密;金辉一号长势一般;一品天下前期较强,株型较小,适宜密植,坐果后易早衰。

从整个生长发育期观察,极品迎春(CK)抗病性最好,冰糖雪梨和一品天下次之,冰糖雪梨较不耐白粉病,金辉一号和银凤抗病性一般[5-6]。

2.2 果实性状

由表2可知,从皮色看,冰糖雪梨果皮纯白色,光滑晶莹有质感,最受消费者欢迎;银凤颜色白色微透红次之;极品迎春(CK)深金黄色,较美观,但不符合多数长安地区消费者审美惯,一品天下和金辉一号皮色过于平淡,不吸引人。从果形来看,银凤最受欢迎,极品迎春(CK)次之,一品天下果个小,冰糖雪梨和金辉一号均为椭圆形。果肉厚度依次为极品迎春(CK)>银凤>金辉一号>冰糖雪梨>一品天下,其中银凤和冰糖雪梨差异不大。中心含糖量依次为一品天下>冰糖雪梨>银凤>极品迎春(CK)>金辉一号,其中一品天下糖分梯度最小,冰糖雪梨和极品迎春(CK)次之,银凤和金辉一号糖分梯度较大。从口感来看,冰糖雪梨口感脆甜,风味最佳;一品天下甜度最高,风味次之;极品迎春(CK)、银凤差异不明显,金辉一号风味一般。

2.3 产量与效益分析

由表3可知,几个甜瓜品种产量依次为冰糖雪梨>银凤>极品迎春(CK)>金辉一号>一品天下。由于冰糖雪梨的卓越口感和极耐贮运的特性,使其市场销售价格较高,效益最好,远高于其他品种。银凤产量略高于极品迎春(CK),效益也略好于极品迎春(CK)。另外,银凤白皮橙肉和极品迎春的黄皮白肉形成鲜明对比,特别适合混搭作礼品包装,进行销售。金辉一号和一品天下,产量和效益均较不如极品迎春(CK)。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冰糖雪梨在此次试验中表现最出色,长势强健,抗病性较强,产量最高,口感脆甜,极耐储运,适宜在长安区进行秋延茬种植。银凤综合表现略逊于极品迎春。银凤产量较高,外型颜色和果肉颜色最受欢迎,但抗病性较极品迎春稍差,另外其耐贮运性也较好,可适当在长安区进行推广种植。种植过程中需注意病虫害防治。金辉一号和一品天下表现较差,远不及对照极品迎春,不适宜在长安区进行秋延茬种植。

根据近年试验经验,在长安地区进行大棚厚皮甜瓜秋延后栽培模式的试验中,中熟品种的生长发育过程与既定目标切合紧密,易获得成功。而早熟品种进行青蔓储瓜的操作性较差[7-8]。冰糖雪梨以其卓越的脆爽口感,使它在新品种中脱颖而出,可在长安地区进行推广种植。该品种属于脆梨风味品种,果皮纯白色,光滑亮丽,晶莹剔透,果肉质地细密,脆甜可口。冰糖雪梨对白粉病抗性较差,在种植过程中需加强白粉病的防治措施。极品迎春作为长安地区目前主栽品种,仍有很大优势,如抗病性好、易栽培管理、产量高、品质好、延收性和耐存储性均有一定优势,可继续在长安地区进行推广种植[9]。银凤综合表现较好,市场受欢迎程度较好,可在长安地区进行推广种植。销售时可与极品迎春进行搭配销售。

为了增强长安地区秋延厚皮甜瓜的竞争力,应适当试验示范温室厚皮甜瓜,使其收获期延长至元旦、甚至春节,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青蔓储瓜技术效果受气候影响比较大,一方面要根据长安地区秋季多年气象资料对中长期气候走势的进行更精确的预判,以确定秋延甜瓜的播期;另外一方面还需要在棚体建设和提升改造上下功夫,以应对不利天气对栽培造成的影响[10-11]。

4 参考文献

[1] 赵朝毅,邹志荣.西安市蔬菜生产现状及种植模式[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128-129.

[2] 吕明杰,达会广.大棚厚皮甜瓜秋延迟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95.

[3] 常宗堂,杜军志,司立征,等.甜瓜穴盘基质育苗新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0(3):212-213.

[4] 樊继德,杨峰,陆信娟,等.厚皮甜瓜日光温室秋延迟栽培技术[J].中国瓜菜,2010,23(4):40-41.

[5] 焦自高,王崇启,董玉梅.设施厚皮甜瓜秋延迟栽培技术[J].西甜瓜,2012(9):239-240.

[6] 李钦涛.厚皮甜瓜秋延迟栽培技术[J].山东蔬菜,2010(2):14.

[7] 李卫军.厚皮甜瓜日光温室秋延迟栽培技术[J].西北园艺,2010(3):9-10.

[8] 孙茜.甜瓜疑难杂症图片对照诊断与处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9] 王钰,吴雪梅.日光温室秋冬茬甜瓜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3(4):292-293.

第4篇:现代农业前景分析范文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5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130-02

剩余劳动力问题对中国而言有重大意义。由于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不仅要实现市场化还要解决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任务。根本的是农民的转变。农民如何顺利的实现现代化,完成身份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其中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数量判断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城镇化路径的选择,甚至对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但对这个问题学界争论不一。

一、原有文献对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及评析

关于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即将边际生产力等于零或接近零的劳动力称为剩余劳动力。以刘易斯为首的古典学派持这种观点。这种界定方法以技术不变为前提,在技术进步缓慢的年代或者短时段有其合理性。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的时代,以静态的均衡的观点来界定一个动态的,多因素影响的现象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以舒尔茨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认为农业中没有剩余劳动力,即使传统农业中资源也是优化配置的,转移劳动力必然会引起农业产量的减少。

第二种方法将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减去农业的需要量称为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如何计算农业的需要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从经济理性出发自主择业的。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农产品需求量。这样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含主观因素较多的估算。因为在计算过程中,一般会选择几种作物为依据。还有论者会估算一个人均耕地亩数进行计算(周天勇,2007),这样做就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从而减少了结论的效度。

赵显洲(2010)也认为,中国依然存在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刘易斯转折点远没有到来。他计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农业从业数量-农户的目标收入=非农产业平均工资时的农业从业数量。这里没有考虑劳动者的异质性。并且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不只是收入的差异,除此之外收入差异是一个动态的相对量。

第三种将边际收益低于非农劳动力的劳动者称为剩余劳动力。这种观点的前提是劳动者的择业自由和市场经济条件,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只是由收益决定的。况且收益差异既是选择的原因也是从事不同产业的结果,这种定义往往将劳动力假定为同质的,无差异的,但在实际上劳动者是异质的。虽然作为一种趋势可以假定二者收益在均衡时会相等,但这只是一种远景式的展望,对当下中国而言这种大概的远景式的判断意义不大。

第四种是考虑劳动力的异质性,结合劳动力的特征进行分析,将农村劳动力进行细分。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剩余劳动力就是能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从这个角度看的优点是计算出的数据在短期是有效的,但无法分析长期的趋势。但从这个角度看有助于了解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避免总体算法那种大的偏差,甚至是误导。都阳、王美艳(2010)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出的可能性下降。受教育水平越低外出的概率越低。由于考虑了劳动者的特征,都文的结论较可信。但只是一个计量分析,所以缺乏必要的深度,是一种就事论事。

二、原有文献对剩余劳动力的计算及评析

在实际计算中采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数量—农村实际就业量 。农业实际就业量=农村农业就业量+ 农村非农就业量,这种计算方法计算的实际为农业失业人口。况且关于农村就业的劳动力数量本身就是有争议的问题,孙自铎( 2008 )、李迅雷 (2012)因为统计口径的差异,中国统计不区分兼职与全职的区别,所以计算的数据差异很大。它没有将城乡和产业的互动联系起来,单以农村讨论剩余劳动力并没有着眼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第二种: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需要量。这就涉及到农业如何界定?是小农业即只包含种植业还是大农业即农 、林、 牧、 副、 渔。 现代农业作为一个产业,背后有许多支持部门,这些从业人数如何计算?蔡昉(2004)以农村劳动力的家庭所在地口径为依据。不管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产业的人口都包括在农村劳动力里面。包括务农,乡镇企业就业,非农产业经营和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都包括在内。可以看出,在总量上明显存在高估的问题。因为后三种已经转移出去从事的是非农产业。

在计算目前劳动率水平下农业需要多少劳动力,他仅以种植业跟饲养业为主。以作物种植面积乘以单位用工数量进行估算种植业。以畜牧出栏量(水产面积)乘以用工水量来计算饲养业的劳动力需要量,由此可以看出在劳动力需要量上存在着低估,因为现代农业将是大农业,农业本身将会出现职业分化,农业本身的分工水平将加深,因此不能只限于种植业跟畜牧业。

关于农业从业的合理人数,有的论者进行了国际比较,但这种办法是粗糙的。因为这种方法漠视了国别差异,合理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不只是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还包括制度及技术水平因素。一般以韩国或日本的单位面积与亩均劳动力需要量来确定中国未来的农业合理的劳动力数量。这样,只能是一种粗略的估算。(周天勇,2007)

刘建进(1997)在运用农户决策模型进行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时,假设农民在信贷市场上只要愿意就可以得到资金,显然这是一个不现实的假定,并且这个假定影响到最后计算的结论。他主要关注的是收入与剩余与否的关系。在做收入与在农业投入的OLS回归后,他这样推理,“假如这5%的人均收入上升引起1个百分点的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业在全国范围内也同样适用, 那么就有约1%×45000万= 450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 “全部农户中约有19%劳动力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如果按这一比例推算, 全国约有45000万×19%=8500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实际的数字可能比这还要高。”可以看出他仅考虑收入这一个因素,并且在模型过程中有许多不现实的假定,所以这种模型估计法,看似严谨但实际上得出的结论存在问题。

第三种是考虑劳动者的异质性,结合劳动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将农村劳动力进行细分。都阳、王美艳(2010)在利用2005年1%的人口抽样数据,考虑了年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因素。推算出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为4300多万人,少于上述方法的估计。这种算法因为考虑了不同劳动者的不同特点,故而得出的结论比较可信。但问题是运用有限样本进而推断总体可能存在偏误。

约翰·内特、邓曲恒、李实 (2011)使用2002年与2007年的收入分配课题组的住户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的需求和供给进行了估计,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估计,考虑了不同类型的劳动者。通过比较实际工作的天数与可以用来工作的天数来测量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但行文至此该文比较的是农业与非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天数,从而得出后者就业更加充分。这就忽视了农业劳动天数的特点,农业与自然天气等联系很紧密,不可能像有非农从业人员那样工作天数。假设300天为可用来工作的天数,从而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占39%的结论。再以此推算从而得出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结论。

总之,从方法上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宏观计算法,其特点就是假定劳动者是同质的。运用总体数据得出结论。但由于统计口径不一;农村需要劳动力数量上又是估算,或以发达国家为标准或以单位面积与用工数为标准,所以存在很大误差,代表人物有蔡昉(2007)、王德文(2008)、李迅雷(2012)。另一种方法是考虑劳动者的不同特征,主要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再运用概率模型做回归得出转移的概率,进行推算。这种方法由于考虑了农村剩余劳动者的个体特征,从而得出的结论比较可信,代表人物有约翰 ·内特、邓曲恒、李实 (2011),都阳、王美艳(2010)。

参考文献:

[1]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 [J] .中国人口科学,2007,(02).

[2]孙自铎.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了吗”?——兼论经济增长人口红利说[J].经济学家,2008,(01).

[3]赵显洲.关于刘易斯拐点的几个理论问题[J] .经济学家,2010,(05).

[4]蔡昉、王美艳.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J] .中国农村经济,2007,(10).

[5]康文杰、石德金、余建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及其修正[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5,(02).

[6]都阳、王美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计及其含义[J].广州大学学报,2010,(04).

[7]江秀辉、李伟.评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统计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8]约翰·奈特、邓曲恒、李实.中国的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J].管理世界,2011,(11).

[9]李实、邓曲恒.中国城镇失业率的重新估计[J].经济学动态,2004,(04).

[10]盛来运.流动还是迁移——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11]蔡昉.中国发展的挑战与路径:大国经济的刘易斯转折[J].广东大学学报,2010,(108):4-12

[12]李善同.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J] .管理世界,2006,(09) .

[13]蔡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3).

[14]蔡昉.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J] .中国农村经济,2008,(08).

第5篇:现代农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乡村景观;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rural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in the domestic obtained very fast development. Rural landscape i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rural landscape mainly from the farmland landscape, the country culture geographic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evaluation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so on four aspects of country landscape for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landscap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discusses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rural landscape.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乡村景观的概念分析

一般情况下,乡村景观是与城市景观相对而言的。乡村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自然环境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城市地区。除聚落之外,乡村地区大部分的土地都被用作作物栽培,水产养殖或者放牧,这与特定乡村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条件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发展成的生态空间。

关于乡村背景的概念,国内外学者都有一定的研究。国外学者贝尔格等人为乡村景观是指占有一定地区的一组相互联系的环境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从地理学方向研究的话,主要内容有地方气候,土壤特征,特色植物以及动物等。我国学者金其铭认为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开发过程和利用程度相似,功能及形态结构相似,各组成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体。王云才认为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内涵,形态以及过程的景观类型,乡村景观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以及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人口密度较小,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主要特征,具有明显跳远特征的景观区域。

二、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促进了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进展。国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农田景观,乡村文化地理景观,乡村景观评价以及乡村景观规划四个方面。本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对乡村景观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内乡村景观在研究初期是作为乡村地理学的一部分开始研究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为景观生态学,从此乡村景观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是从传统的乡村地理学,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学以及乡村文化景观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景观,乡村生态,城乡交错景观,乡村文化景观等等。同时,国内学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土地资源利用,乡村聚落,景观资源评价与模型,农村城镇化等方面。

聚落景观是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主要是以形态,位置,功能,演变,布局,规划等六个方面为主。近年来,对空间结构,特征,分布规律,扩散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增强。例如,我国学者汤国安在对我国陕北榆林地区的乡村聚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使用了GIS技术。鱼苗在研究辽东山区恒仁县典型乡村聚落的时候,就利用了RS和GIS技术,从不同方面研究了当地的乡村聚落。

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也是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学者王云才与刘滨谊通过对乡村景观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乡村景观整体评价体系。国内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评价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人们主要适从对环境的保护角度建立指标体系。另外,当前我国对风景资源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敏感度评价以及景观阈值评价。我国学者谢花林通过对乡村景观的自然醒,环境状况,其特性,有序性,运动性以及视觉多样性等方面对乡村景观美感度进行评价。

另外,国内乡村景观研究还包括对乡村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以及对乡村土地整理等两个方面。我国学者郭文华在其《乡村与成教景观格局比较研究》这篇文章中,研究了乡村景观和郊区景观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李林峰在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乡村景观的多样性的过程中,以信丰县大塘埠镇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以实例研究了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另外,刘黎明等在其《中国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学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对我国城市边缘地区乡村景观的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特征进行了探讨,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提出了全盘布局,城乡特色,和保留自身特色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

三、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前景分析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毫无疑问,这对我国的乡村景观以及农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乡村处于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之中,我国乡村景观中自然生态被人类活动破坏程度不断加剧,这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然而,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合理开发乡村景观的重要性,我国部分地区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作为一门新学科,对乡村景观进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还不完善。当前,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是对乡村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的研究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乡村景观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景观理论系统化,方法现代化和成果应用化,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逐步建立乡村景观的学科基础,并在研究中把乡村景观的理论系统化,并注意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把定量化模型,数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等进行结合,中把系统化的理论运用到乡村景观区域规划以及资源管理方面。

在对部分有一些经验但是生态脆弱的地区进行景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拓宽对其研究领域,不断加强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尤其是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

另外,当前我国乡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导致我国乡村布局,环境等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对我国乡村区域的生态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对乡村建设规划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景观格局,人居环境安全等方面,这应该是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传统乡村景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传统的乡村景观正在被乡村城市化代替。因此,人们在研究开发乡村景观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景观,促进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清,魏云华,林魁. 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J].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0期:241-241页.

[2]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 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第17期:52-55页.

[3]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防护林科技,200年第3期:105-108页.

[4]李 雷,沈守云,廖秋林,詹 文. 乡村景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年第1期:19-23页.

第6篇:现代农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雪枣;特征特性;栽培技术;晋北南部

雪枣原产于山东省蒙阴县,是极晚熟、个大、质优的鲜食枣品种[1-3]。山西省凤凰山生态植物园(位于晋北南部)结合枣树试验园建设,于2003年从运城引进栽培。经过6年的观察,该品种在晋北南部小气候条件下,生长迅速,早果丰产,果品品质上乘。雪枣成熟期特晚,终熟之前果肉较硬,在山西省凤凰山生态植物园,在不使用任何农药的情况下,雪枣食心虫虫果率在1%以下。这一特点,在生产绿色果品方面颇具优势。不需任何特殊管理,即可获得绿色果品。雪枣贮藏期长,可在整个冬季供应市场,价格较高,可获得较高的收益[4,5]。现将雪枣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特征特性

1.1植株特性

雪枣嫩枝绿色,一年生枝灰褐色,多年生枝黑褐色。枣股肥大,平均每枣股生发枣吊4个,枣吊较长,平均长度35 cm,最长的可达45cm。每枣吊平均着生13片叶子,最多的17片。单叶面积较大,平均横径4cm,纵径8cm,叶面光滑闪亮,叶片较厚。树势强健,干性较强,七年生树树高5m,冠径4.5m。主干高度80cm,横切面直径10cm。中干上分布9个主枝,最粗的主枝横切面直径5.5cm。早果性强,丰产性强,定植翌年开始挂果,3年平均产5kg/株,6年平均产25kg/株。该品种在山西省凤凰山生态植物园,4月底至5月上旬萌芽,5月底至6月上旬始花,10月中旬为果实始熟期,10月末至11月上旬为终熟期。

1.2果实特性

果实近圆形,个大,平均单果重23g,最大的35g。果皮赭红色,较厚。果肉绿色,始熟时质地稍硬,口感欠佳,终熟时甜脆可口,含糖量35%。果核小,长圆形。雪枣果实质地紧密,成熟期晚,全面着色期在10月末至11月上旬,采收后的果实,装入保鲜袋内,预冷15d后窖藏,可贮至春节。雪枣在山西省凤凰山生态植物园,终熟前果肉质地硬,不利于食心虫为害。在春夏干旱、秋季雨水较多的情况下,有裂果现象。

2栽培技术

2.1地块选择

雪枣生育期长,在晋北南部栽培,需选择海拔偏低、背风向阳的地块。否则,会因为积温不足,而不能充分成熟。未全面着色的果实,肉质较硬,口感不佳,不具备市场价值。

2.2苗木定植

先挖1m×1m×1m的大坑,然后坑下部的60cm用有机物混土回填,中部填充有机肥、复合肥、熟土混合物,上部20cm用素土回填。回填完毕后,灌水压实。定植时,定植的的苗木深度要深于圃地深度,覆土后稍微提苗,使根系在土壤中舒展密结,然后踩实灌水。雪枣树体高大,生长迅速,株行距以4m×5m为宜,可栽植495株/hm2。栽植后,苗木留90cm高定干,将苗木用长105cm、宽4cm的细长筒形塑料袋(袋上有通风眼)套住苗木地上部,塑料袋基部用土压严,在树盘下铺上1m2聚乙烯薄膜,可提高成活率,有利于虫害的防治,还可加速生长。

2.3土肥水管理

一般采取林粮间作。间作物选择豆类、薯类等矮杆或匍匐性作物。除禁止间作高杆作物外,秋季需水量大的低杆、匍匐性作物也不宜间作,否则加重裂果。在林粮间作的情况下,一般不专门为枣树施肥灌水。根据间作物的需求,进行肥水管理即可。

2.4修剪

雪枣干性强,发枝力中等,成花容易,坐果力强,修剪较易掌握。树形采用自然纺锤形较好,注意结果枝组的配备、平衡树势,由于枣树易形成花芽,修剪时只需注重调整骨干枝与结果枝组从属关系。幼树应多采用短截方法,促发枝,利于早成形。对于结果树应采用疏、缩、放相结合的修剪方法,保持树势。结果枝组要不断更新,以延长盛果年龄。冬剪时,对枣头进行短截,疏除多余枝条即可。夏季一般不进行修剪。

2.5病虫害防治

枣树病虫害种类较多。常见病害有枣疯病、枣锈病、枣炭疽病、缩果病等;虫害有黄刺蛾、枣粘虫、枣粉蚧等。病害防治要合理施肥,加强树体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做好冬春季的清园工作,摘除树上残余枣,去除病枝,清扫地面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早春全园喷施1次3~5°Bé的石硫合剂。病菌传播期,喷洒1∶1∶200浓度的波尔多液,800倍多菌灵和1 000~1 500倍的甲基托布津杀菌剂,交替使用。虫害防治要结合修剪,去掉虫茧枝,集中销毁。采用人工捕杀、灯光诱杀等方法捕杀成虫。在幼虫高峰期,采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40%氧化乐果1 000~1 200倍液、2.5%的辛硫磷1 000~1 500倍液等药剂喷杀。

3参考文献

[1] 李树根.雪枣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37.

[2] 郭志达,宋承申,吴瑞旭,等.雪枣的栽培技术与发展前景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F10):84,88.

[3] 刘雪花,孙其宝.雪枣丰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2004(11):12-13.

第7篇:现代农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对策

[基金项目] 钦州学院2011年校级青年科研项目,编号:2011XJKYQN-10

[作者简介] 苏碧娟,钦州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广西 钦州,535000;张小媛,钦州学院商学院讲师,广西 钦州,535000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7-0007-0003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根据2002年双方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规定,至2010年1月1日中国对原东盟6国(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93%货物实行零关税政策。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处于第二阶段(2011年至2015年),即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这个阶段,东盟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四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亦实现零关税。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量不断增大,广西作为与东盟临海临边的省份,自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与东盟贸易发展迅速,2005年双方进出口贸易额为12.24亿美元,2011年增至95.58亿美元,占广西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3.62%上升为2011年的40.97%。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农产品关税的降低,对广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很大。如何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是广西农产品贸易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广西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根据南宁海关统计,2002年广西农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为5.4亿美元,至2008年广西农产品贸易呈快速发展趋势;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有所回落,同比下降了1.2%,2010年农产品贸易总额增加到33.2 亿美元。2002年以来,除了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广西农产品的贸易总额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具体到农产品的出口特征,如表1、表2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额最大的是HS12章产品(果实,果仁,工业或药用植物;稻草,饲料),而HS08章产品(食用水果及坚果;水果或甜瓜的果皮)进口额一直保持在第二的位置。出口贸易额较大的是水果、果实、果仁,工业或药用植物和蔬菜,这些在广西农产品出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主要的出口农产品。如表2所示:HS08章产品(食用水果及坚果;水果或甜瓜的果皮)连续多年处于广西农产品出口额第一的位置。总体上看来,进出口额前五名的农产品的总额除了2009年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之外,均保持上升态势。但是,根据数据显示,2005~2010年期间,广西进出口额前五的农产品,进口额始终大于出口额,2008年差额到达最大值,随后两年差额有所减小,这主要是由于农产品市场调整的结果。

广西和东盟各国地理位置相近,气候和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相似,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随着关税的逐步降低,广西农产品出口增加的同时也面临东盟农产品的大量涌入,给广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如何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优化贸易结构、规避潜在的风险, 已经成为广西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促进广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对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可以适当压缩其生产规模,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广西在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食用水果及坚果,蔬菜等传统农产品的出口中具有比较优势,也是出口份额比较大的产品;通过加大政府的扶持和资助力度,改进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鼓励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具体而言,针对水产品的生产,广西既沿海又沿江,地理位置优越,在钦州、北海和防城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应该根据产品特点,对水产品进行深加工,特别是北海珍珠,享誉中外,可以作为其他水产品的模范,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而水果、蔬菜类产品,则可以优化产品品种,开发新产品,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使产品商品化,提高水果、蔬菜的储存、包装和运输水平,扩大农产品的出口。

(二)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品牌效应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是建立农产品品牌的基础,政府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引进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工艺,鼓励企业开发、推广先进技术,实施自主开发和区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农产品新品种,针对农产品易腐的特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工艺,实现农产品保鲜、包装、储存、加工和运输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完善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引导企业按国际标准进行农业生产,针对愈演愈烈的农产品绿色壁垒,要积极降低农药残存量,实施绿色品牌战略,要求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有关部门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标准化、无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三)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竞争力

目前广西农产品基本是农户分散生产、再由批发商收购进行简单的加工,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市场竞争力不强。随着零关税政策的实施,广西农产品出口面临更多挑战。政府应当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应的政策支持与帮助,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产品生产、加工,培养农产品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牵头购买农用生产设备、化肥等必需品,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和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技能。农民市场信息不灵、农业生产“跟风”的情况时经常发生,龙头企业可以有效地整合农村生产资源,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和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并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开发新产品、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四)加强农业实用人才建设,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目前广西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为此,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业实用人才建设,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引进和培养农业科研人员,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根据地方优势,培育农业新品种,做好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工程,提高动植物常见疫情的防、控、治能力。促进农业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农业发展急需的科技人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服务基层;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健全农业服务机构,根据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送技术下乡。加强现代农民培训,组织技术人员、专家、教师到农村进行指导,将技术、讲座和知识送到农村,促进农民利用闲暇时间提高个人文化和生产技能。

[参考文献]

第8篇:现代农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剑麻;高产栽培;现代技术;育种

中图分类号: S56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剑麻,龙舌兰科龙舌兰属,是一种多年生热带硬质叶纤维作物,其原产墨西哥,现主要在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地种植。剑麻纤维质地坚韧,耐磨、耐盐碱、耐腐蚀,广泛运用在运输、渔业、石油、冶金等各种行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世界剑麻进出口贸易在不断增长,而我国目前自产的剑麻纤维却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并且随着剑麻纤维用途的不断增加,我国每年都在增加剑麻纤维的进口量。

1 我国剑麻生产基本情况

近些年来,我国剑麻的产品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培育出了一批省级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以剑麻优质产品的生产为龙头,将骨干企业作为主体,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综合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其产品每年都要销往国内约26个省市,远销国外30多个国家及地区。我国的农垦系统既是我国最早的引种剑麻的系统,也是目前为止科研投入最大、种植面积最大、研究成果最多、制品品种最多、综合加工能力最强、生产水平最高的系统[1]。该系统实施现代农业的管理体制,将麻片的生产与剑麻纤维制品的生产同等看待,如何时施肥、锄草杀虫、开割等,都有统一的指令操作,各道工序也都有一套标准化的工艺流程,进行统一的实施,创新实行“三到位”的剑麻生产及管理体制[2]。

2 现代技术在剑麻育种中的运用

2.1 组织培养技术

首先,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在很多麻类的生产培养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目前由于剑麻的栽培品种较为单一,优良性状日益退化,再加上例如斑马纹病等病害日益严重,使得剑麻的减产状况十分严重。组织培养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地繁殖种苗,并且能够获得无菌苗,提高其品质及产量[3]。现在有一些在抗性和产量上有明显优势的母株,通过胚胎、器官发生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把剑麻的优良性状保留下来,从而选育出新的品种,但要培育出新品种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努力。

2.2 体细胞杂交技术

现代技术中的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是Power在1970年时提出的体细胞杂交的设想,并且对原生质体进行了诱导融合研究。这种方法能够克服由于远缘杂交而受到的杂交不亲和限制,这种方法还能够在种之内、种之间、属之间甚至科之间进行杂交,使得植物中不同的科、属或种间的细胞原生质体能够融合,然后经过培养而育成为具有亲本的优良特性的新型品种。近几年来,体细胞杂交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幼嫩或成熟花粉的原生质体与其体细胞的原生质体相杂交也逐步成功。然后虽然体细胞杂交技术在很多种类的植物中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剑麻的选育种上,还没有相关通过此技术而取得优良品种的研究报道。

2.3 诱变育种

作为一种较新的育种方法,诱变育种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其有很多优点如:方法简单易行、育种年限短等,所以关于诱变育种的研究成果相当显著。诱变育种近年来在改良物种生育期、改良抗性(如抗病性、耐寒性、耐旱性等)、改良结实性(高产)和植株矮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利用B射线、α射线等各种放射线、或中子和激光等来处理物种的种子、珠芽、吸芽和地下茎切段,促使其遗传性发生变异,然后选育出新的品种。其有明显的特点:如能够提高物种的变异频率;扩大物种变异范;为选育出新品种提供丰富的原始材料。辐射而产生的变异部分较为稳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选育出新的品种,方法简便易行。对于诱变育种,我国麻类诱变育种正在进一步加强射线方面的研究,大多数的科学家比较注重植株后代的表现结果,所以对于诱变机理和基因突变的成因所做的研究较少[1]。今后应将基因工程与诱变育种等技术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方向性与准确性,发展航天育种也是诱变育种工作一项新的措施。

2.4 基因工程育种技术

利用植物的基因工程育种技术,不仅能够打破物种之间的界限,从各种生物中提取出来有用的基因,然后通过基因转移来改良现有品种,不但可以大大地缩短物种的育种周期,而且由于基因工程的高效性、专一性等优点,从而可以对剑麻进行物种的定向改良。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育种专家对这方面开始进行研究。已经有相当多的报道报导了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在其他麻类作物上的应用研究。如1983年Hepburn等用根癌农杆菌 去感染亚麻上胚轴,从而得到了亚麻肿瘤株系,自此人类开始了对麻类作物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而1989年AlanMcHugen等人运用了农杆菌介导法把来自Arabidopsis的抗“绿黄隆”的突变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基因导入离体的亚麻细胞中,从而培育出来完全能育的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亚麻新型品种。中国对麻类的基因工程育种技术也做了相关的研究,虽然在剑麻的遗传育种上还没有相关报道,但是从其他麻类的研究情况看来,对剑麻基因工程育种技术进行研究,将会给剑麻的育种和栽培工作带来一个飞越性的突破。

3 结语

总之,要想剑麻高产栽培,就必须要利用常规的育种材料(如杂交种子等)和育种方式,在此基础上再充分发挥现代生产技术,将各方面技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综合利用,才能够育成更多更好的剑麻新品种,从而实现剑麻的高产栽培和创新栽培。

参考文献

[1] 薛刚,王越川.近十年世界剑麻生产和贸易概况[J]热带农业科学,2010(2).

第9篇:现代农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护通论实验;专业调研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43-02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xperiment of General Plant Protection in Local College

Shen Dengrong et al.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99,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xperiment of general plant protection in lo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through professional research and student questionnaire survey,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xperiment teaching in local colleges. Put forward the diversified experiment teaching outline,the changing of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and the diversified practice assessment system,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in local college.

Key words:Local college;Experiment of general plant protection;Professional research

实验教学是现代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1]。植物保护通论实验是一门针对农学类本科专业开设的有关植物保护方面的专业课程[2],主要介绍植物病害、虫害等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和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和农药管理等方面,为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植物保护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笔者通过对云南省农学类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专业调研,发现与植物保护技术相关的业务范围包括以下2类:(1)农资销售类:主要以农药化肥的、营销和技术推广为主;(2)农业种植类:包括中药种植、加工类,以三七、石斛等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营销类,以绿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花卉生产类,以花卉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

1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当前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问题[3,4]。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本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实验教学手段单一、呆板 实验课教学目前主要采取“教师讲解―标本展示―学生模仿验证”的方式,在实验前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与步骤,学生完全是在指导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动的思考,一旦离开了教师,学生就无从下手。

1.2 实验设置不合理,内容针对性不强 实验开展的项目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较少,从而造成孤立单元实验多,经典实验过多,反映学科前沿的实验过少。由于部分实验课程的教材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许多内容与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联系不紧密,从而造成实验内容与培养地方区域性人才的矛盾日益突出。

1.3 实验标本数量不足、标本老化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鉴定,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鉴别病害、昆虫种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近年来教学经费的缺乏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给植物病虫害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带来严峻的挑战。此外,植物病虫害标本经过长期保存后,在形态、颜色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失去了识别鉴定的主要特征,从而难以在教学中发挥实际的作用。

1.4 实验教学考核单一、不合理 实验教学环节成绩评价没有合理规范的评价体系。目前实验教学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60%)和期末成绩(40%)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和出勤率构成。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之间实验报告的抄袭现象严重,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1 多元化实验教学大纲的建立 将实验教学划为三类,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1)基础性实验:以传统植物保护学基础实验为指导,结合本地区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现状,包括植物病害症状观察、临时玻片制作、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昆虫的形态观察、重要目科的鉴定、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病虫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等。(2)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构建完善、实用且可行的综合性教学实验。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兴趣,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完成实验。(3)研究性实验:从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实验入手,开展研究性实验,围绕生产上重要病虫害的发生,展开研究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参加大学创新实验及创新训练计划为主。教学大纲将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由16.66%提升到33.33%,重在强化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2.2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 变知识教育为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改变“先讲后做”的传统实验教学法。教师重点进行实验应用前景分析,以及实验方法研究动态指引。教师仅从实验现象、故障或异常现象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异常现象的原因。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植物保护通论实验课上得到了普遍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了标本的缺陷,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要把握一定的度,避免出现理论教学中过多地“以看代做”的方式。

2.3 实践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见表1,平时成绩比例由原有的60%调整为30%,期末成绩维持不变。新增实践成绩(标本采集),比例20%,专题互动成绩,比例10%。实践考核方式调整后考核方式多样化,实践成果、互动式专题讨论和实验报告撰写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例如随机选取鲜活的实物标本,考查学生对生产中重要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能力;每阶段实践结束后,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以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讨论讲座、实践成果展示。

3 结语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和完善[5,6]。在实验教学改革需要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定位,从而避免改革过程中的生搬硬套。本研究以红河学院开设的植物保护通论实验为例,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调查问卷,找出问题存在的症结所在,同时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寻找路径提出对策建议,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华明,吴傲冰,王萍.重在创新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3-6.

[2]段海明.园艺类《植物保护通论》课程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8):139-142.

[3]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41-44.

[4]姚安庆.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