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艺术特点范文

传统艺术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艺术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艺术特点

第1篇:传统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乌江流域;建筑;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30-1一、 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

乌江发源于贵州省境内的石缸洞,流经黔、滇、鄂、渝三省一市,在重庆市涪陵区注入长江。其水系呈羽状分布,流经之地皆高山、峡谷、丘陵。地势高,落差大,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以流急、滩多、谷狭著名。气候特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

乌江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生活着汉、苗、土家、布依、彝、侗、仡佬等多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在这个地域分布错综复杂,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个性中融合着共性,独立着也和谐着,共同造就了乌江流域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

二、 乌江流域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一个地域的建筑风貌,是这个地域人们生活中文化的最为壮观、最为直接的物象体现,乌江流域建筑亦是如此。由于这里高山峡谷密布,地势险峻,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因此建筑多利用自然地貌特点,常常因地势而立体建造。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包括民宅、院落、祠堂、庙宇、城垣、门楼、牌坊、桥梁、墓室等。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类建筑略有差异,但同类建筑间的传承性较好。

乌江流域建筑的结构布局十分灵活,由于地势落差较大,平地较少,固建筑物很难像平原地区那样完全随心所欲的建造,常常受地形因素限制较多,除少数相对平整的地区采用对称式建造之外,多数地区建筑物造型都无固定规则,却因此巧妙而合理的利用地形特点,错落有致的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建筑物形态各异,高低错落,错乱中流露着别致,朴素中蕴含着智慧。乌江流域建筑多采用穿斗式木架结构,墙角立柱,柱上穿梁,柱下墩石,石上刻兽,柱上、梁上及门窗关键部位皆附于雕刻,所雕题材皆与人们生活向往息息相关。

乌江流域建筑的建造材料选用最为原始最为普遍的石头、木头、竹子和泥土,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就墙体结构来说,不同的建筑物墙体就有泥坯、木板、竹巴加泥和砖垒石砌之分,当然同一座建筑物上也有上述材料的结合使用的情况。整体来说,寺院、庙宇、祠堂、墓室石材运用较多,民房则木材、泥土利用较多。这种天然材料的合理利用,不仅仅使建筑的建造方便、快捷,更可以使其与周围的山川、河流景色巧妙呼应,形成了一种绝美的融合。

在过去,乌江流域传统建筑,普通民居装饰较少,地方乡绅土豪之家大都会采用大量雕刻进行装饰。在雕刻形式上,有圆雕、浮雕、镂空雕之分;按雕刻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石雕、木雕、砖瓦雕等,各类材料所雕题材也多有不同。石雕多用于建筑的基座和大门两侧及厅堂门外等重要部位地面,雕刻题材以麒麟、貔貅、狮子、猴子等瑞兽居多。木雕多用于建筑门楣、窗户及穿梁之上,其内容相对丰富,有人物、鸟兽、祥云等,所雕题材多数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砖瓦雕多用于房檐、屋脊等处,多为珍禽、瑞兽。在原本已十分和谐美观的建筑上加以雕刻进行修饰,绝妙的丰富了建筑物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乌江流域建筑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夹杂着诸多人文因素在其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不同民族间的建筑虽外观上大同小异,但内部装饰以及细节装饰内容上又各具特色,这正是乌江流域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和而不同”的充分体现。

三、 乌江流域建筑与其它地区建筑的艺术比较

乌江流域传统建筑与其它地区建筑不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北方传统建筑相比,虽没有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之势,却多了几分婀娜多姿的秀色。北方建筑因近靠古代政治中心,建造方式多模仿皇家建筑,虽建筑材料也多以砖、石、土、木为主,但建造方法相对单一,形态方正,棱角分明。而乌江流域建筑多以石材、木材、泥土等多样材料的混合使用为主,建筑形式也因地貌和人文因素影响而丰富多样。与江浙平原地区传统建筑相比较,又因地貌特点所致,无法达到那么婉转、细致。江浙地区建筑也采用亭台楼阁,但因其地势平缓,固建筑的随意性更为突出,且这种随意性是可以根据建造者的先行设计并可以完全实现的。而乌江流域建筑却因地貌特点只能因地制宜,因势取形,虽无法完全达到心中之意,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四、 结论

乌江流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在我国各类建筑中独树一帜。结构上因地制宜、因形造势,选材上就地采选、因材致用,建造位置的选择上讲究自然风水、天人合一,建筑装饰特色鲜明、别具一格。乌江流域建筑,地域特点鲜明、风格显著、造型独特、细节丰富,在山川、河谷之间展示着它特有的美,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因此,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完美的体现了我国西南地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余继平.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与集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8.

[2]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

[3]余继平.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一) [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7.

第2篇:传统艺术特点范文

扎染的历史发展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若追溯扎染的历史,其在秦汉时期就普遍流行起来了,那时称之为“绞缬”。晋代陶潜的《搜神后记》中记载过,有一青年妇女着“紫缬襦”,远看似梅花鹿的斑点。这种紫裙襦正是紫色扎染的布料所做的衣裙,而梅花鹿的斑点即是鹿胎缬的手法,东晋时期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量生产。南北朝时期,扎染更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贵贱通服之”。盛唐为扎染的鼎盛时期,白居易记载“成都新夹缬,带缬紫葡萄。”薛涛《海棠溪》中也提到“人世不思灵卉异,竟将红缬染轻纱。”宋代因为费时费力,朝廷一度明令禁止扎染,使其发展逐渐衰退。元代《碎金》中记载有檀缬、蜀缬、锦缬等花色品种。纵观整个绞缬历史,虽然由盛转衰,但绞缬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逐代相传,一直延绵不绝。

蜀缬的传统工艺技法

四川扎染继承了传统的扎染技法,可以分为串叠塔绞四大类,而其中的绞是四川扎染的一大特色工艺,绞主要是画面上线条的表现手法,因为手法复杂且繁琐。如今还有蜀缬还在继续运用这一工艺,成为了其扎染的一大特色,注重于表现线条,然后进行点线面的结合。

撮:将面料需要印花的地方,用手指抓起一撮来,用线缠绕3-7七圈即可。也可包入玉米或者小石子进行撮扎。例如方胜、连胜、鹿胎缬等。

串:以串线来完成花型,一般将串扎称为平针针法。串的针距越短,轮廓越清晰,反之轮廓越模糊。根据针法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单线、双线、多线、错针等。

叠:将面料用各种方法折叠起来,利用线缝制或麻绳捆起来或捆在木棒上染色。此法主要用于边角的晕染也可用于整块面料的染制。

塔:塔扎是撮扎与串扎相结合的一种扎法。因扎后外形形似下大上尖的宝塔状而得名。用于表达较大的块面为主。根据扎线的松紧,出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越紧留白的效果越好,而松紧相结合会出现晕染的润色效果。

绞:绞这一技法能够在画面形成线条的效果。另一种是把织物绞呈条状,再以线缠缚,或打结入染起到皱褶和条纹效果,套色染花布多用此法。

蜀缬的传统染色技法

1.源自天然的染料

蜀缬的染色原料是从使用天然染料慢慢变为运用化学染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四川位于雨水丰盈的地区,利于多种天然原料的生产,取自天然的染料具有其天生天化的特点,色彩清淡雅致,不具有刺激性。其中黄色来源于栀子和黄栌,红色来自于茜草和苏木,蓝色来自于板蓝根和菘蓝,这只是原料的一小部分,同一个色系的不同原料呈现的效果都是不同的,形成了多样的色彩体系。而且天然染料需要依靠媒染剂来进行上色,而媒染剂的多种形式也决定着每一种染料的色彩多样性,同样的原料运用不同的媒染剂,例如运用重铬酸盐和铝盐出来的色彩效果肯定是有所差异的,色彩的不确定性和无污染也成为了天然染料的两大优势。由于化学染料具有上色快和颜色丰富等优点,似乎同社会的快节奏步伐相和谐,满足其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需求。

2.独特的套染技法

为达到色彩丰富绚丽且丰富的目的,自贡扎染的染色方法喜好多色套染,将布面分几次渗入染料中,运用不同的染色技法会达到不同的染色效果,《考工记》中说道:“ 三入为c, 五入为j, 七入为缁”,就是解释的多色套染的这一方法。这与云南地区的扎染不同,云南扎染喜好单色,主要是单色靛蓝为主,蓝底百花。四川扎染多色套染的染色技法主要分为三种。首先为提染,是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染色技法,将布折叠或扭转之后,用手或绳子提起一端,另一端进行染色,同时利用水蒸气使布面产生深浅不同的晕染效果。其次是夹染,这是利用夹子或筷子等块状物而完成作品的一种染色方法,利用夹子防染,出来的效果工整有秩序性,最后是破染,主要用于作品的背景染色,呈现大气磅礴的染色效果,然后在之上再继续进行染色完成作品。这几种只是蜀缬的一部分染色技法,出来的效果大不相同,颜色丰富俏丽。

3.蜀缬传统纹样特点

蜀缬主要分布于四川自贡地区,自贡具有悠久的产盐历史与丰富的盐业文化,扎染的纹样也与之息息相关,多偏向于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作为纹样的设计基础,这与云南和江苏的纹样特点大不相同。云南作为少数名族聚集地,扎染纹样以自然元素和美好寓意的元素为主,例如花鸟虫鱼或四方连续图案等,而且画面的总体效果以块面为主。而江苏的扎染主要是在80年代与日本加工和服而发展起来的,延续了日本的纹样特点,反复印染突出主体物,呈现出凹凸不平的画面特色。

结论

通过分析,蜀缬拥有丰富多变的染色技法,特别是对线条具有巧妙的运用。还具有天生天化的染色原料和独特的套染技法,使其色彩绚丽多彩。特别是源自于生活的纹样设计使其区别于其他地区扎染作品,绽放出独特的地区色彩与文化内涵。

第3篇:传统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装饰艺术;装饰色彩;装饰壁画

色彩是装饰艺术作品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艺术起一种装饰作用,有助于促进作品的真正完美,也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色彩之美。分析装饰色彩有利于我们创作出具有时代、民族感的优秀作品。

一、装饰色彩的发展

装饰色彩的起源是从装饰艺术的出现为标志的,它是构成装饰艺术不可缺少的基础组成部分。装饰色彩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万至一万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晚期。至今,装饰色彩主要经历了三个的时期:原始装饰色彩、传统装饰色彩、现代装饰色彩。

1、原始装饰色彩的艺术特点

原始装饰色彩以红、黑、白、橙黄几种色彩作为原始装饰艺术的专用色,它以朴拙清新的艺术特点在彩陶纹饰的图腾符号中体现的十分充足。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及图腾纹饰的陶器艺术,它是原始人类利用泥土烧炙的生活器物或供奉品,这种装饰艺术的由来,也是与原始人对图腾崇拜密不可分的,体现了当时人们由于思想的愚昧,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宗教形式和文化现象。

2、传统装饰色彩的艺术特点

传统装饰色彩是指传统艺术中普遍使用的色彩,它主要继承了古代贵族艺术华丽的色彩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服装、工艺品、宗教艺术的形式上。传统装饰色彩的发展是建立在原始装饰色彩的基础上,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华丽的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而逐渐形成的。其色彩的应用较以往更丰富多彩,再也不是原始装饰色彩单一性的体现。在文化方面,传统装饰色彩也是一名优秀的“文化大使”,它在传承中很好体现了商周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等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使我们现代人找到了一条了解古代艺术的捷径。

3、现代装饰色彩的艺术特点

装饰色彩发展至今,融入了古时优秀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很好的将它们各自的色彩特点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综合性的艺术元素,使装饰艺术在艺术设计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审美性的需求。

二、装饰色彩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沿着艺术发展的轨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装饰色彩风格各异的时代流变及其所反映出的不同色彩特点,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据记载,早在春秋后期,周代都城的政治性建筑“明堂”里,就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及周公抱着幼年的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壁画。到了战国时期,大型建筑物普遍的采用装饰壁画作为装饰。其富丽堂皇的艺术形式,为我们现代人叹为观止。

从汉、唐至明、清这段文化艺术鼎盛时期来说,涌现出了数以千计不同风格的装饰艺术作品。其中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们大致分布于我国的山东、南阳及四川等地,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山东画像石艺术的风格古朴深厚,在技法上多采用剔地凸像的“薄肉雕”,以阴线表示面部和衣纹,人物形象多为正侧面角度,只见大略外形,具有剪纸般的装饰效果。河南南阳是汉画像石艺术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艺术作品以泼辣豪放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作品造型简洁,神态生动,构思大胆奇巧。四川画像砖艺术的艺术风格清新明朗,有全用阴线刻画的作品,也有以浮雕结合凸线阳纹表现的作品,手法灵活多变。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虽然分布于不同地域,受不同风格的影响,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黑、白两种装饰色彩的面貌出现的。汉代人之所以将黑、白两色应用在画像石、画像砖上,由于当时人们对阴阳学的痴迷,认为黑、白两色已经超越色彩本身而具有强烈的情感象征意义。由此可以进一步领悟到,汉代装饰画的色彩结构运用黑、白重复,反转形式的空间关系和“求平、求满、求稳”简约的形象特征,所显示的淳朴、深沉、厚重的艺术特点里蕴涵着神秘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组成元素当中,不得不说敦煌莫高窟的装饰壁画。它大约从十六国时期到元代,历经一千余年,在现存近五百个洞窟里有壁画四万多平方米,其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壁画精品构成了一条灿烂的艺术长廊,为后人很好的研究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色彩的风格流变和文化内涵提供了一个异常广阔的艺术天地。敦煌壁画含概了从南北朝一直到晚唐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显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南北朝时期的装饰画多以石青、石绿为主用色,利用中间灰色和冷暖对比的手法突出当时时代的严肃保守。如北朝描写佛教题材的《萨琳那王子本身故事》、《鹿王本身的故事》的两幅作品边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之作。到了隋唐时期确立了华丽丰腴为主流的装饰艺术新风格,其装饰用色除了石绿、石青、藤黄外,开创了金色作为画面分割色的使用方法,使画面更加富丽堂皇,艺术审美性更有张力。除了这些装饰壁画外,在唐代的装饰艺术中,还有例如牙雕的“拔镂”,将象牙染成红绿诸色,再刻以花纹;木雕的“木画”,是用染色的象牙、鹿角、黄杨木等制成装饰花纹,镶嵌在木器上;等等。这些不同艺术形式的出现,为中国的传统装饰艺术营造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五代宋元时期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装饰色彩的应用在这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装饰用色比以往显的更加成熟,色调大多采用温暖浓郁的金橙色调,使其焕发出一种绚丽多彩的活力。宋代的装饰艺术题材涉及的方面也比以往更加丰富,如宗教、宫廷、市井小民生活方面等。可见当时艺术文化环境的宽松,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如宋代的装饰壁画《西度母》的艺术特点突出,其造型柔美俊秀,色彩浓郁稳重,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装饰用色与造型追求统一和谐优美的艺术风格。元代时期的艺术受到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再融入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使中国的传统装饰艺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当时主要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创作出大量与道教相关联的装饰壁画,如山西永乐宫壁画《朝元图》最具特色。在表现宏大场景的画面中,色彩强烈对比,主次分明,绿色主调中穿插红、白、蓝各色覆盖于整个画面,互相衬托,冷暖相映,使得装饰色彩既丰富又不失其和谐统一的美感。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时期,同时也是衰弱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孕育了民间装饰艺术的勃然兴起,其中版画装饰艺术最能体现明清时期民间艺术的水平和当时的文艺思潮以及人们的审美趣味,用色丰富多彩,如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朱仙镇年画、潍坊年画等装饰版画之间,在画面中大红大绿及各种纯色对比应用比较频繁,这种特殊的色彩关系创造了明清时期灿烂的民间艺术形式,也充分反映了当时装饰艺术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我们在现代艺术创作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统一,不盲目追求西化,才能够在现代设计中既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精髓,能使设计作品更具说服力和精气所在。而装饰作为将传统装饰艺术和现代设计穿针引线结合在一起的重要角色,必将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无比巨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第4篇:传统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三维动画;传统电影;动态视觉艺术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动画逐渐拥有了突破传统电影表现能力限制的强大艺术表现力,三维动画只受限于创作者想象力的巨大自由度,超越真实世界的丰富性,都注定了三维动画设计不能受制于传统视觉艺术表现技法的窠臼,需要迅速开阔创作思路,对传统电影艺术的表现技法做出全面的补充与恰当的开拓。

一、三维动画的简单概述

三维动画是一门新兴的动态视觉艺术种类,与传统动态视觉艺术,如电影等有着异语同源的密切联系。当前三维动画的发展与电影制作相互依存的现实性使三维动画设计在艺术和技术上都对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有学习与继承的需要。三维动画的艺术表现特点需要遵循传统视觉艺术的审美规律,同时由于技术的革新又产生出超越传统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力也较传统电影作品更富有广阔性和自由性;如何对传统电影艺术既有的制作形式和审美规律加以继承,使三维动画作品更符合电影艺术长久积累的艺术表现方式并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同时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对传统电影制作形式的局限性加以改进和拓展,使电影作品更符合人类与生俱来的欣赏视听艺术作品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当代三维动画技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辨析三维动画技术对传统电影作品的继承与扩展,使三维动画与包括胶片、数字在内的电影作品相辅相成,独立而融合的发展新时代的视听艺术形式是三维动画的技术使命。

二、三维动画的发展现状

动画行业发展的快速和多元化,是和现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包括:生物,影像,新媒体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兼续并进的,也是与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发展密不可分的。

二十一世纪以来,三维动画技术在上世纪末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后,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艺术种类。但同时,三维动画技术更多的是与传统艺术一主要是传统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加以融合,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各种视听艺术作品。

三、三维动画与传统实拍电影的差异与联系

目前由于三维动画技术性强的特点,世界范围内三维动画技术的提供者与传统电影艺术家相对属于独立的群体,这使得在利用三维动画技术的视听艺术作品,尤其是独立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在融合性上面有所缺失。而这一点正是由于对三维动画技术和传统电影制作方式的共同点和独特性研究不充分造成的。

(一)我国三维动画技术是在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

正因如此,三维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电影艺术家对先进的三维动画技术的掌握需要更多结合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特点来对技术加以选择吸收。同时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特点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对传统电影艺术的历史特点进行总结,并对三维电影作品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理性认识。我国三维动画正处于商业化运作的初级阶段,成功作品相对稀缺,很多作品质量有待提高。在三维动画与电影结合方面,技术相对落后,造成电影对三维动画的强大表现力利用不够。三维动画艺术设计者对我国传统电影制作方式,艺术内涵及观众对传统电影的欣赏习惯研究不够深入。这不仅造成了我国三维动画作品表现力不足,题材狭窄,并在与电影作品结合以提高电影作品表现力进行开发的方向上进行的很不充分。

三维动画是诞生于上个世纪的电影艺术以及新兴并突破性发展的计算机数字影像技术的混合体。在构成这个体系的要素中,有多种艺术形式和科学技术基础的存在。这种结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三维动画是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三维动画设计既要重视艺术性的创新,又要重视技术性的表现方式。

(二)三维动画是视听艺术的一种,是现代多媒体艺术中脱胎于传统电影艺术的独特类型

作为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三维动画在设计中必须符合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符合人们长久以来观看传统电影作品所形成的欣赏习惯;而技术性是三维动画得以构建于计算机虚拟技术之上的根基,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三维动画设计也必须运用自身拥有的几乎以几何级数超越传统艺术技法发展速度的新技术创造出传统电影无法达到的新艺术特质。

(三)三维动画与传统拍摄的电影画面结合的视听作品是目前发展的一个最重要方向

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制作的三维图像被运用到了电影作品的制作中。其视觉效果的魅力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已经超过了电影内容的本身。在这种以形式为主导的视点下,三维动画制作的电影特效使得电影能够回归“奇观”性本质,甚至可以作为了一种独立的视觉表现艺术而存在的。

从电影诞生之初,就已经有了电影特效的萌生。传统电影百年余的历史见证了电影特效这门特殊艺术的茁壮成长。并因为三维动画技术的出现迎来了崭新的一页。

传统电影在最初由部分的使用模拟特效的作品向全部由计算机制作的数字特效转变的过程中,所有人都看到了其在视觉效果上的强大和不可限量。今天,我们已经很找到一部电影没有运用三维动画特效。因此,人和电影制作者都不可能忽略三维动画在电影作品中地位,三维动画技术已经是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维动画对电影作品来说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使三维动画与电影的结合更加融会贯通,避免使观众在观赏时有突兀感,又能通过三维动画技术给电影作品插上强大的翅膀使之能为艺术家恣意发挥想象力提供更自由的空间?研究传统电影制作方式,传播方式,长久以来电影观众对电影作品的欣赏习惯就是必然的选择。而打破传统电影拍摄过程的记录性本质,用三维技术的完全虚拟性构筑视觉艺术全新的表现技法也是三维动画设计者必需的创作出路。

从三维动画出现的那一刻起,三维动画与传统电影就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三维动画作为动态视觉艺术的一种,与电影艺术异语同源,既具有传统电影从来不曾有过的巨大自由度与先进性,又不能脱离传统电影的艺术规律而独立存在。无论是完全的三维动画设计作品还是三维动画与传统拍摄结合的电影作品,都必须符合电影艺术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审美规律和欣赏特点。在三维动画设计中对传统电影制作中的现实性,摄制方式,拍摄器材的物理特点和传统电影特定的拍摄模式要有选择的加以模仿才能符合电影艺术的即成规律和观众的欣赏习惯。同时在三维动画设计中,应该利用三维动画设计软件的即时性和便利性以及非凡的自由度和表现力去克服传统电影制作中一些无法克服的局限,在符合艺术规律的情况下,创造电影艺术创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只有这样,三维动画才能发挥自身优势改进电影制作的方式来增强电影的“奇观性”,使电影的视觉效果既有创新又符合电影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观众的审美习惯。在电影艺术的殿堂里书写新的篇章。

第5篇:传统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21世纪是科技腾飞的时代,科学与艺术的碰撞使得新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国际上,许多当代艺术展都以新媒体艺术为创作主题,着重凸显现代科技与艺术的新美感,充分展现了艺术的时代性。在国内,新媒体艺术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并迅速地发展起来。伴随其发展起来的艺术教育也俨然成为国内各大艺术高校的香饽饽。然而如何结合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创造出既符合自身发展,又能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目前各大院校开展新媒体艺术教育的一个难题。

一、新媒体艺术的特点与教学模式的现状

(一)新媒体艺术的含义和特点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设计呢?简单地说,就是电子信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主要以新的科学技术来展现艺术的核心内容,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有很大的区别。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幅美轮美奂的以“中国画卷”为主题的视觉盛宴,就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艺术家把当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相结合,以新媒体艺术为表现形式为观众展现了一幅中国古典的历史长卷,给人一种别样的视觉体验和享受。电影《英雄》中万箭齐发、万马奔腾的壮观画面使人震撼不已,印象深刻,这也是在新媒体艺术发展下一种艺术形式的新诠释。可见,新媒体艺术正颠覆着人们传统的视听感受,成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影响着人们的观感和认识。

然而,新媒体艺术与传统的媒体艺术又有不同。新媒体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新”。这个所谓的“新”,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时间上“新”,不断地发展更新,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在时间的推移中,包罗万象,不断地提升自己,推陈出新,形成具有前沿性的新艺术形式。二是技术上的“新”,其有别于电视、广播、书籍报刊等这种传统的大众传媒,新媒体艺术更注重对新兴科技手段的运用和融汇。比如,数字技术的兴起就为新媒体艺术带来了新一轮的变革。一方面,多媒体艺术的设计者把数字技术运用到创作中,通过多种数字化工具,实现平面和立体之间的自由转化,创作者的意图和想象通过数字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画面,给观者以震撼的心灵感受,上面提到的中国画卷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新媒体艺术可以将复杂的设计过程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体现出时代的新特点。而这些新的特点都是传统的大众媒体所不具备的。三是观念上的“新”,新媒体艺术设计突破了设计思维的局限。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创作素材等,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并从互联网中接收到外界对作品的反馈和建议。这种设计者、使用者、传播对象之间的相互循环,使得创作者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认识,从而扩展思维方式和创作理念,不断创新作品。

由此可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门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学科。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因此,以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去看待新媒艺术人才的培养,必然不利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二)传统教育模式下,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瓶颈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随着视频广告、动画、游戏等市场的扩大和发展,新媒体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内众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了相关的新媒体艺术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许多问题也凸现出来。

首先,新媒体艺术之所以“新”,核心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特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有着固定的教学模式,无法及时反映国内外的最新成就和经验。因此,高等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媒体艺术专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包罗万象、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学科,它几乎涉及艺术设计学的各个分支。这就要求新媒体艺术学科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建立起跨学科的、多样化的观念输出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那种简单单一的形式,而是多领域、多学科的组合,从而培养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再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的是“接受式学习”的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重课堂而轻实践,特别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产生依赖的学习心理。此外,单一的教学模式也会使得学生对知识产生枯燥和倦怠的学习态度,其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得到发挥。

可见,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新媒体艺术所追求突破性和创新性的创作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新学徒制的特c与其教育模式的特性

2014年,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一)新学徒制的含义和特点

现代的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制最早出现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当时主要是为国企培养坚实的后备技术力量。而现在,为了适应人才的培养,国家再一次把学徒制搬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新时代的新学徒制。

新学徒制和新媒体艺术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新时代的产物,其特点都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同时新学徒制的基本特点也在于一个“新”字。与旧学徒制相比,其“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含义上的“新”。主要表现在学徒身份的转变上,旧时的学徒制只是一种单纯的师徒传承关系,而新学徒制下, 学徒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过去是学徒只跟师傅学习,现在是学徒跟随师傅和教师学习。第二,学习内容的与时俱进。新学徒制的教育模式中,学习内容往往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以及社会对艺术人才能力的要求设置相关的学习内容,形成与时俱进、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第三,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工学交替是这种新模式的主要学习方式。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学生基于两方的现有资源,既能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获取到最新的社会咨询和反馈,还可以及时了解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研发的能力。

可见,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新学徒制教学模式与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

(二)新学徒制的教育模式的优势

基于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相似性与共通性的特点,把新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运用到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学徒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使得学术与信息的交流更具有时效性

新媒体教学能及时接收到最新的资源信息和企业的需求,并在本专业的教学方案中导入目前市场上潜在的、新兴的科技或者艺术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

2.新学徒制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校企合作中,导师在新媒体设计专业教学更注重项目的实践性。导师可以通过项目的实践,间接地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大批既有艺术修养,又有应用技术知识的新媒体设计师。同时,有条件聘请企业资深的新媒体设计师直接授课,让学生对于课程定位、专业能力的定位以及课程开展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能更好地结合,全面激发学生个人自由创造的设计潜能和综合实践能力。

3.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传统的教育体制主要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与新媒体艺术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性人才需求相悖,对应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也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设计。把新学徒制教学模式运用到新媒体设计教学中,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的企业需求进行灵活设置, 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使人才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4.拓宽了专业的学习领域,这一点与新媒体设计专业的综合性特点十分契合

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渠道,而且企业坚实的硬件设施为学生与外界的互动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学习平台,更利于新媒体设计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的发展。

三、结语

从新媒体艺术和新学徒制的深刻内涵和新特点去分析,新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构建合理、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将会提高本校新媒体艺术O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与竞争力。其不仅在本质上契合了新媒体设计所谓的“新”的特点,其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都满足了新媒体艺术内在发展的整体需求。其实施将会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所导致的人才和市场需求相脱节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传统艺术特点范文

素描起源于西方绘画艺术,在西方艺术发展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素描主要是通过基础的单色线条来构图,通过线条绘制出块面,通过块面的组合与明暗变化,使绘画效果更加逼真,充满立体感。素描需要作者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在结构与动态上进行巧妙构思,进而创作出能够折射事物特点与内涵的作品。在很多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当中,通常都选用素描来起稿,也有采用素描的方法直接进行创作的。素描通常使用铅笔、钢笔、毛笔和木炭等进行创作。

二、素描对中国画造型基本训练的影响

1.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和表现语言

进入20世纪后,封建文化逐渐衰落,纷繁复杂的现代民主文化占据主流,我国绘画语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萌生的。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就是进行艺术创作,并且通过艺术创作来实现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求。这个时期也是西方文化涌入中国的重要时期,艺术家为了突出艺术创作的特点,在画面结构语言上会参考西方画作的优点,如将采用西方艺术创作中常用的焦点透视法融入到中国画的创作当中,以不同的绘画手法相搭配,突出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20世纪,中国画造型语言的核心是“写实”,但西方写实手法与传统写实的自由性存有冲突,语言实践中的规则与精神层面追求自由的创作意图存在矛盾,而艺术家则对这些冲突与矛盾进行不断的总结,对绘画语言形式进行积极的尝试。写实主义提倡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简笔写意手法来实现绘画创作;而现实主义则表现在中国画在美学层次上的深入创作,与艺术家的精神层面联系很大;中国画从写实主义逐渐转变到现实主义,这是中国画在审美精神维度与语言形式维度上的重大变革,是对传统绘画形态的一种超越。

2.改变了中国画传统的教授方式

中国画造型基础训练融入了素描以后,影响了中国画传统的绘画方式,进而也改变了中国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传统教授方式。

中国画传统教学自成体系,虽然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派系之间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但从教学体制上来讲,西方教学方式更加科学化与系统化,这是我国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西方绘画方式在素描、透视、解剖、色彩更加科学化,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正如贡布里希对艺术的理解,“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在对灵感创作中有着无法比拟的持久性,但也正是如此,我们从中发现了完全依赖习得的语汇的情况。”这是对于先生教授方式的临摹与复制,讲究的也从表象上看是程式与理法现象,而实质上从我国思想上、艺术趣味与艺术技巧等方面所传达出的一种人文精神,比如人们常说的画品即人品、即道即艺等。这是一种缺乏追求独立的客体目标的、强调学生自身的修养、知识服务于信仰、价值左右着认知的主体化教育模式。

3.形成了现代中国画造型基础训练的格局

西方素描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进入中国以后,已经成为中国画造型基础训练方式,并以素描为基础形成了现代中国话基础训练新的表现形式。

翻开中国画的史册,我国古写作意画的著名艺术家好像都“师出无门”,师傅带徒弟的情况非常少,没有过“画学”的这种形式。像徐渭、八怪、、吴昌硕、赵之谦、石涛等,从来未曾听过他们在写意画上有师傅一说,这与写意画的特点关系非常密切。写意画讲究的是“有感而发”,只有当情感外溢的时候,其写意画的意境才会更加丰富。但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特点融入到中国写意画当中,使得两者相结合,这结束了写意画在我国没有教授的历史,形成我国水墨画的独特风格。

传统中国画在人物画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格,但将素描融入到人物画以后,诸如焦点透视法等西方绘画方式对中国传统对人物的观法方式形成很大的影响。中国画里的“背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对一的写生画法,临摹则退居其次。素描的训练需要学生耗费很大的实践与精力,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西方素描的绘画技巧。举例来说,透视原理是美术专业的必修课,但对传统中国画的研习则成为辅修课程,通常是在素描基础训练后由教师辅助讲授的内容。虽然这种状况在近年来有所改观,但中国画的思维特点与观察方式仍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课程。因此,素描已经成为中国画造型基础训练的主要方式。

第7篇:传统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剪纸;灯具设计;吉祥寓意;传统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44-01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而灯具设计在经济、科技、人文等要素的推动下一直在变革。从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延续生命力的可能性和现代设计对于传统艺术再研究的必要性来分析。可以利用剪纸的特点演绎出不同的灯具设计,使现代灯具设计能够建立在传统文化的脉络上,从而在国际设计舞台中演绎出独一无二的色彩。

一、传统剪纸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嫁接于灯具设计的可行性

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传统民间剪纸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特点,古人常常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 为要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生存, 便要想尽一切办法躲避苦难,竭力追求平安和幸福的生活。为了表达对幸福欢乐的向往和灾祸苦难的规避, 人们便把一些相关事物固有的属性进行抽象的加工再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具有庇佑民众的功能。

在中国民间剪纸的创作者中没有多少人掌握文字知识,他们凭借着视觉想象、民间传说的方式和传统民间艺术造型等非物质文化的形式来传递,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最常见的是利用中国文字的多音多义字,以及民间生活中象征含义的符号来进行创作,如“六(鹿)合(鹤) 同春”、“年年有余(鱼)”等,这些特有的艺术成语加之娴熟的传统技巧,形成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的所独有的民俗语言和鲜明的主题思想,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对于现在的消费者来说,在面对灯具的选择,已不仅仅局限于满足照明功能,他们对灯具的需要已经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灯具设计将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而设计师们如何把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灯具设计当中,一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如何将剪纸艺术运用到灯具设计中

在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体系中,剪纸艺术受到了当代艺术家们和设计师们的青睐。剪纸艺术的艺术特点是相当明显的,其艺术特色不仅具有了浓重的传统文化的趣味,也可以创作出既有传统元素,又不失现代特点;既有现代的图案性,又有相对的应用性的新剪纸,与现代灯具设计一经融合,便可以设计出许多优秀的灯具作品。

(一)剪纸艺术的文化寓意在灯具设计中如何更好的体现

中华文明是一种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为主要特征的农耕型文明。而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一个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时期。因为对于现在这个社会,一个家庭中的全部成员并不可能都在同一个城市工作和学习,所以过节回家团圆就成了每个人期盼的梦想。对于一个寓意为团圆圆满的特定图案,很难在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被找到,但是却发现带有团圆圆满寓意的吉祥纹样却很多,如金玉满堂、五福捧寿、喜在眼前等吉祥图案其整体外形都呈圆形。从中可以看出,带有“团圆圆满”寓意的吉祥纹样总是与带有其它的吉祥寓意的图案同时出现。这样的寓意表达方式通俗易懂,但恰好由于这种浅显通俗的寓意使其广为流传,并且也正是我国传统剪纸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特点。

(二)如何合理应用光影效果

有光必有影,光影是光照射下形成的阴影。光与影、明与暗是相互依存、互补的二元现象。亮度变化及光影互动才能凸显物体的立体层次和魔幻效果,使视觉环境生动有趣。

现代灯具主要依靠灯具本身的造型和材质的图案感来表现其韵律感,如:灯罩自身具有一些图案或光源透过这些图案产生的光照变化;灯罩本身拥有镂空的图案并使光源透过这些空洞产生的光影效果;灯罩将光线变形压迫再使其发生折变,从而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光影变形,使灯具或照射物体的表面产生丰富变化,在光与影的照射下,物体以及物体的空间轮廓会形成一些有趣的凹凸变化,亦可清晰,亦可模糊,亦可放大,亦可缩小,产生可变的情绪态势。这种态势会影响到人的生理、心理,利用这种影响设计师们便可以使空间环境得到最佳体现。

作为一名现代的设计师还要了解目前人们的心理需求,在设计灯具的同时,还要把自己的文化代码引入到设计过程中去,并借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传统图样来表达现代人的某种思想情感,引导使用者的感知和意象,从而传达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灯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第8篇:传统艺术特点范文

中国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概念,特点,精神内涵和意义,以及我国现阶段民间艺术的保存现状的了解,从而更好的把握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华夏文明。同时将中国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相结合,从而走出具有中国内涵的设计道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走过了五千年的时光,这里的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中国民间艺术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无论朝代如何变换,时间如何的流逝,中国人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于美这种心理感受的追求,没有停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正是中国民间艺术生生不息,不断创新,不断延续的核心动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的民间艺术呢?广义上说,中国民间艺术是勤劳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美的心理感受的追求的产物,通常其表现形式有民间工艺品、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和戏曲等形式;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是强调造型,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所以狭义上的中国民间艺术通常是指民间的造型艺术。简单的来说就是老百姓最长使用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有意识的塑造某种形态的过程或者结果。所以老百姓最朴实的那份美就是我们说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不断的反应出老百姓的精神。主要包括了神灵观念、图腾崇拜、占卜、驱邪纳吉、阴阳五行、吉祥观念。通过对出土的很多早期的文物上不难看出,先人对于图腾、神灵的崇拜是非常的突出的,由于科技的不发达,无法解释自然现象,自然产生了神灵和图腾,这是对未知事物的具象化的行为,。民间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创作的结晶虎头鞋是体现驱邪纳吉思想的典型,给小孩子穿上虎头鞋,从而达到远离邪害的目的。还有很多的具体实例,这都很直接的体现了劳动任命通过民间艺术创作的手法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

民间艺术是乡土艺术。民间艺术和一个地方或者某个区域中人民的生活方式,物产,气候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他带有非常鲜明的当地文化的特点。同时民间艺术还具有一些特点,如:普遍性,生活性,自娱性,传承性等特点。普遍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间艺术的创作载体通常是最普遍的材料,例如:棉布,泥土,稻草等等;二是: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着都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这是与皇宫艺术从根本上相区别的。生活性表现在民间艺术是为了表达某种美好愿望的,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愿望,例如:民间有贴喜花的习俗,喜花《蛙喜莲》就含蓄的表现了男女恩爱,幸福的心愿。自娱性,通常劳动人民创造出了艺术作品,通常不是用来出售的而是供自家使用,在创作的过程中,劳动者将自我的意识形态融入了作品之中,作品和思想从而得到升华和体现,这会使作者和观众都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传承性,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民族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延续,民间艺术具备延续性的基本特性,老一辈通过多种方式,将民间技艺传授给下一代,下一代融入时代的特点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从而诞生出新的作品。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大量的传统用技艺不断失传,民间艺术已经走到了一个危机的关口,这也是现阶段我国政府、世界教科文组织等众多部门机构所重视的。

第9篇:传统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油画;构图特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5-1

一、中国当代油画构图影响因素

中国当代油画构图影响因素有很多,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艺术的对当代油画的创作理念有所影响,另一方面受到西方的油画创作思潮的影响。中西文化的冲击下,现实文化的创新需求也影响着中国当代油画构图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影响

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中,构图的形式、色彩安排上更倾向于传统的搭配习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构图语言注重对于情感艺术的体现,在油画的内容上也是以写实记录日常生活习惯的构图为主,在创作技巧上油画的创作着重在感受恢弘浑厚的笔法,以清晰明显的空间性体现创作风格。中国传统油画创作特点是体现了现实主义和空想主义的思想,一段时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油画创作脱离了社会现实,油画的内容空泛缺乏内涵明,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油画创作才回归到自然,回归生活,将文化的积淀和文化情感真实的展现在作品创作中。

(二)西方油画创作思潮的冲击

西方油画创作追求的自由奔放的创作风格,这与中国的传统油画创作思维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的,在构图上以抽象的空间画面感展现创作思维,色彩上绚丽和谐,追求精致独特的创作风格。油画艺术是西方的代表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思想内涵和创作意境能够带动人的情感思维。西方的油画创作多以情感表达来展现艺术特色,重视与人的情感共鸣,带领人们去探寻生命的真谛,感受生活的意义。

(三)多元文化创新趋势的选择

随着西方油画艺术的传入,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多元化的文化思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创作的趋势。文化创新是要来源于生活,依托于现实的事物和情感,社会环境、价值观念都能够影响油画创作的风格,展现出的思维观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性。中西方的油画创作艺术形式有各自的特点,相互借鉴和吸收、取长补短,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创新和突破。

二、中国当代油画构图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当代油画有多重表现手法和表现风格,在统一的创作思想上有一个标准,就是注重艺术情感的表达,油画的构图作为油画的基本框架,对于整体的艺术表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当代油画的构图特点上,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的风格可以将油画的构图特点划分不同的类别。中国的油画发展历史并没有的西方的深厚,因此当代的油画创作还应该积淀更多的经验,实现油画创作的稳步发展。

(一)中国当代油画构图特点

中国当代油画构图体现的是多元化创作特点,在油画的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上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创作。在表现形式上以写实型和抽象型为主要的类型。在创作风格上追求的表现力、象征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1.不同表现形式:写实型、抽象型

在写诗型的油画创作中,注重对人物景物的形象刻画,整体的画面布局体现的稳重坚实的特点,通过对实物的刻画展示内在的精神表现。在构图的色彩上形成鲜亮明艳的特点,善于把握最自然的原始色彩。而抽象型的表现形式则注重对于刻画对象的意境的展示,在形式上和构成要素上善于多点线面的细节进行刻画,在整体的构图中凸显个性化的特点。

2.不同创作风格:表现性、象征性、艺术性

表现性的创作风格更加直观的展示所要刻画的对象,油画的空间感和立体感非常强,带来的视觉效果非常的震撼。象征性的油画创作在构图上追寻的意念形象上的视觉语言,以抽象的美感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艺术性的构图特点更强调艺术的构思,将客观的形象信息创造性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将富有装饰性的手法通过艺术构思进行加工创作。

(二)中国当代油画发展趋势

中国当代油画想要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在油画的创作技法上和艺术表现上下功夫,由于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影响,中国当代油画的构图上仍旧遵循着一定的传统,在意境的表现上需要寻求突破。油画艺术崇尚的是视觉上体验,通过色彩和构图表现实现与观赏者的心灵上的震撼沟通,并且将这种影响力长久的保持下去,因此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应该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创作道路,形成中国油画艺术的独特风格。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需要走国家化的发展道路,对于西方油画发展的先进的理念和思维,更好地去探索和发现,结合时代创新思维去拓展油画创作的思路,实现中国油画的全球化发展。

三、结论

中国当代的油画创作应该敢于大胆地创新,通过构图表现实现情感的传递效果,真实地记录和展现中国文化的张力,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展现在油画创作当中,丰富油画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体现油画作品的现实价值,将情感的表达和价值展现融合在一起,积极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实现中国油画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苑仁莹,赵俊学.浅谈水墨画构图对现代插图的影响[J].美与时代(上),2011,(06).

[2][俄]康定斯基著,李政文,魏大海译.艺术中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何丽.中国当代油画构图的美学内涵[J].美术界,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