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质量农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学;自我发展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是农村中学英语教育质量的基础,关系到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的成败。为满足农村教育不断提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农村中学教师队伍中。而教学后,大部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继续深造发展的机会。依据目前农村现有条件,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是解决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高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基于英语学科所处的重要地位,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显得更为紧迫。农村存在资源短缺、交通不便、缺乏信息交流等不利条件,所以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互帮互助、就地取材。本文主要研究教师如何在农村中学实现自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农村教师自我发展的方法有:
一、加强自我发展认识,为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我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还是自我长期发展、人生价值体现的需要。中学教师要加强自我发展认识,丰富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把自我发展与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结合起来。
二、自我学习,提高专业素质
21世纪是知识快速增长、更新加快的时代。学校的专业教学已不能满足知识不断增长的需要,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就必须终身不断学习。自主学习是合格教师获取新知识、掌握最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教学反思,教学结合
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现有知识,而不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总结与反思,那么,该教师只是一部知识的存储器,没有发展和传输的功能。通过自我反思,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然后通过恰当的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
四、互助听课,互帮互助
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能在群体智慧中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以提升。只有找到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的工作方式,教师间相互扶持、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找到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出路。
五、建立专业发展小组,群策群力
教师的提高和进步,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专家和老教师的辅导和帮助。学校内部应建立专业发展兴趣小组,将优秀教师、老教师与青年教师、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使各位教师不断谋求新的提高和成长,发挥老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优秀教师的领头羊作用。
本文阐明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适合我国农村中学基础教育发展的可行方法,提出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发展,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并提出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段艳霞.唤起自我发展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教师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J].师资培训研究,2003(4):7-9.
[2]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 2003(12):103-105.
[3]高美玲.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66-70.
[4]方乐.教师专业发展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0-103.
[5]范玉莲.论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探索,2008(2):85-86.
1.1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准则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当下的发展趋势下,要想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系,实现我国农业的长效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能力,打破过去单独依赖价格和质量优势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用最新农业科学技术手段提升农业机械化强度,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2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随着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了更好推动时代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将核心放在机械技术的改进与提升上,就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发展。在将来农业现代化构建的过程中,我国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创新,在农业中使用更多的新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实际状况
2.1缺少专业化人才
我们都知道,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人才是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在我国,要想实现农业的长效发展,就必须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此外,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做到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最终推动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
2.2农业机械化机构资金安排不科学
当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比较滞后,存在着许多行业内部问题,像资金安排不合理、人才体系不完善等状况制约着我国农业的机械化,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改进的资金投入,但其投资力度相较于其他行业仍显得不足,和国外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在行业内部,各领域投资比例不平衡,导致出现了体系偏差,最终使得各方面的机械化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2.3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
在我国,农业经营方式比较传统与滞后,在计划经济环境中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不能顺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当下农业的现代化转变。另外,我国农业发展的推广与宣传力度不足,没有与农业科研机构和团队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当下,我国农业科研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宣传和推广强度不足,使得我国的农业在科学技术使用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农业推广部门和科研团队还没有构建健全的合作机制。在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层面,我国虽已取得了较大的技术突破和创新,但由于推广宣传不到位,也会影响我国农业创新技术的提升,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使得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困难重重。
3强化农业机械化能力的解决方案
3.1确定目标和构建重点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机械化构建,就需要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体系构建过程中,抓住发展重难点,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建立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加大农业技术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机械化产业链。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要以我国农业发展为基本态势,划分最终目标,确定我国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采用科学化的技术,以优创效、以质提量,大力改革我国农业发展模式,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通过实现我国农业长效机械化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2强化专业人才培训
人才作为当下各行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我国农业发展与改造需要特别注重培养的对象,要想实现农业现代机械化和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帮扶,最终,通过打造专业性的行业团队和高水平的农民队伍,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1.1加快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的融合
任何时展的过程都需要各种技术的融合,各技术并同发挥作用能够发挥几倍帮助作用。信息技术的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标志技术,而中国的农业技术如今正处于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过渡期,这一关键性时刻正需要信息技术的科学融合[1-2]。信息技术帮助农业技术在粮食收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是每个农民梦想的庄稼,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巩固生态环境,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避免生态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同时也加强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安全性。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相融合使得农业技术更好更快发展,农业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农民专家的头脑,也少不了信息技术的协助作用,农业技术的农业的运用中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同时农业技术的推广也需要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极力协助。
1.2增强资源的可用性
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资源的可用性,包括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市场资源。劳动力是农业技术一大重要资源,农民收割庄稼的传统方法就是雇佣劳动力,并采取每日一结的付工资方式作为回报,同时庄稼的主人在每日三餐中也需要花费不少的资金和精力,由此可见传统的农业技术中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而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的发展则大大减少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利用收割机等其它的科学产物来帮助收割庄稼不仅减轻了农民劳动力资源和资金时间资源的浪费,还有效地增大了粮食的产量。相对于传统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的产物在农业发展中能够合理地保护土地资源,不仅能合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再生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也在大幅度提高。此外,市场资源而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农民收获的粮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寻找买家,而买家也可通过信息技术找寻合适卖主,信息技术搭建了一条虚拟化的农民与商家之间的交流渠道,也是将农业资源推广到市场中的重要途径。
2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2.1农情监测
信息技术的各行各业中的运用都较为广泛,在农业中的主要作用为农情监测。所谓农情监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耕地变化的检测,检测不同地域耕地的流动情况以及自然气象对耕地的影响;大面积的粮棉检测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人工检测相当费时费力。在自然灾害时期,遥感技术的运用明显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力资源浪费,增强了安全可靠性,农户可通过遥感技术所获取的灾情信息与自己亲自调查到的信息相对比,这样的有机结合可准确有效实现虫害、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准确的数据可以使农户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及时减少资源的浪费。根据近几年的调查,遥感勘察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够准确反映出土地及耕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大面积耕地的农户应用信息技术用于信息采集和处理,有效地避免了耕地受灾害的侵袭以及灾害时期的及时预防。
2.2作物生长模拟技术
作物的生长过程可被信息技术虚拟化,所用到的信息技术为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作为预测农作物生长趋势的关键性信息技术,作物生长模拟技术利用专业的生物科学知识和数学模型分析、预测、并经过后期的计算来帮助农作物更好更快地生长、发展。众所周知的嫁接技术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植物的合体生长,而嫁接农作物的发展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此类作物的生长条件不同于一般植物的生长,细心地照料与呵护是培育嫁接植物的基础[3]。此过程中,作物生长模拟通过对植物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利用数学模型来计算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潜在性的威胁和不利情况都能够通过作物生长模拟技术被检测出来。
2.3确定土地质量等级
土壤生产力的内在属性和外在影响力决定着土地质量的等级,不同的土地等级关系着农作物的产量[4]。相关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更新都是以土地质量的等级作为评估指标,高质量的土壤适合生长的农作物与中低质量土壤不同,这需要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和分析功能。评估土地质量的等级还能有助于激励农民合理爱护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利用信息技术间接地增强国家土地资源的利益,土地、耕地资源的质量评比是保护资源的基础性技术,同时也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科学发展的实际运用。
3结束语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经济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从经济的高速增长期转为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期,我国在农业方面的经济管理工作开始逐步深入到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做好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新农村的大背景,制定有利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加大对农村农业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农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在农村农业领域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但是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深入进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尚不健全首先,传统农村的生产模式以单一的家庭为主,家庭成员之间共同劳动,创造农业价值。在新农村背景之下,这种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了城市,农村地区已经从人口富余的地区转变为劳动力不足的地区,已经不能满足原本家庭模式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要求。在目前的农村地区,平日留守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一般缺乏农业领域的新知识,只具有传统农业形态的经验累积,通常也不具有超过壮年男性劳动力的充足的体力,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大量农村人口已经转变为城镇人口,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也会因为教育、养老、医疗等原因尽量在城市落户,不再回到农村。因此,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而农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不能解决,因为农业人口减少而导致的农田大量空置的问题。我国当前的主要农村农业的规范制度为,不允许本经济组织之外的人员通过交易的方式取得农村农业用地的承包经营权,阻碍了农村农业用地的自由流转,影响了农业资源的自由配置,不利于农村农业的发展。其次,我国的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没有足够的经济和技术能力,帮助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辽阔,部分地区适宜于大型农业企业的发展。但是就现实而言,我国的农业企业的发展规模有限,实力不足,大部分的农业企业都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对农村地区的资本投入,无法利用技术和资本的优势,帮助农村居民实现村民与企业的商业性结合,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金融体系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度不够首先,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工作者普遍对金融系统缺乏了解,没有利用金融手段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储备,也不清楚关于金融支持农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在新农村背景下,国家虽然建立了以农村合作信用社为主体的金融组织体系来帮助农村地区的农业建设,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利用好政策工具的能力,不能借助农业的金融系统实现自身的农业产业的进步。在现存的农村地区的金融系统中,金融系统也缺乏相关措施支持农业发展。本来这些金融机构被设立的目的就是支持农业的发展,并不强调盈利的金融经营目的。但是在现实经营中,金融机构更倾向于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而不是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相较于农村和农业而言,城市地区和金融领域本身,明显能使得金融机构获得更好的利润。因此,我国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度普遍不足。其次,在农村地区的农业经营者缺少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经验和农业产业技能,没有建立统一的农业全产业链,农产品的生产和农产品的销售相脱离,降低了农业产业的利润,不利于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的继续发展与扩张。很多农业经营者没有对农产品的生产进行长远规划,其生产缺乏统一协调性,没有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节生产的能力。很多农业经营者没有全产业链的能力,也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市场风险,没有办法抵御农业领域的多元化的经营风险,导致其自身的发展一直处于简单再生产的状态之下,没办法创造性扩张,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产品研发。
(三)农业发展的硬件环境需要改善首先,在农业领域,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一直在推进之中,并且推进的速度和规模一直在增加。但是,相对于我国广阔的地理空间而言,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处于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缺乏之中,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够完全满足农村农业生产的需要。除了国家的投入之外,地方政府也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而当前情况下,很多的地方政府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需要加大。当然,相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需要资金来说,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源,将基础设施完善并形成体系,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强自己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的能力。其次,我国在农业领域的创新不足,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也需要加强。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业科技研究队伍,国家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也一直在加强。但是相较国家层面而言,我国的各地方政府没有对农业研究和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减少了农业科技进步的程度和速度。地方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其资金来源较为固定和单一,而农业领域不能带来足够的政府税收,也不能快速促进地区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会比较犹豫将有限的政府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发展之中。政府资金的不足将在客观上导致地方针对农业人才的待遇不足,影响农业领域的发展进步。
二、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首先,在国家统一的农业领域,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之下,各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拓展政策空间,变革地方的土地流转制度,解放农业资源的自由配置,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现实情况,过去的以为主的农村农业制度,已经无法起到保护农村和农业的任务,因为很多农村已经不存在由土地兼并而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农村居民自动放弃自己的农民身份,变为城镇居民,抛弃了农业土地。现有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大量的农业吃租群体,不利于农村农业的发展。各地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变革政策,推动农业用地的自由流转。各地政府应该完善土地的登记和确权工作,保证农业用地权利人的利益。各地政府应该切实采取措施防止土地用途的不当变更,建立土地档案和土地网络系统,监控农业土地的利用情况,保障农业用地的安全。其次,农业的规模化生产能够降低农业经营的成本,提高农业经营的利润。各地政府应该建立农业企业和农户合作的公共平台,支持农户与农业企业的合作经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升农业企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提升经济管理效果,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地政府应该关注农业领域的领先企业,提升对本地区领先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在企业领导下的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服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二)更新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首先,农村农业生产者应该变革农业产业的结构。在传统的市场结构之下,农业的生产者会根据自己的调查,决定种植的种类,努力扩大单一品种的种植面积,希望依靠单一品种的相对高价格和高数量提升农业经济利润。这种经营方式曾是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模式。在新农村背景下,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不太适应复杂多变的农业市场环境。农村的农业生产者应该变革产业结构,进行多元化生产,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各地方政府应该帮助农户建立农业风险评估体系,使农户能根据市场风险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业生产内容,降低农业经营的风险,稳定农业利润。其次,农村的农业生产者应该不仅关注农产品的生产,也应该关注农产品的运输、加工、销售等,尽量多方面投资,占据农业经营的上游和下游价值端,提升农业经营的利润。
(三)改善农业发展的硬件环境首先,国家应该继续推进农村农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便于农业生产,提升农业领域的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农户应该根据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变更自身的农业生产环境,充分利用公共的基础设施,更新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政府应该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并安排专业人员定期维护,建立农业基础设施的长期维护机制,保证农业发展的硬件环境的长期稳定性。其次,农户应该提升对于农业现代化机械的利用率。机械化作业能够方便扩大农户的农业经营面积,提高经营效率,提升农业利润。农户应该提高自身对农业机械的利用水平,积极学习农业现代化经营的相关知识,切实利用好农业机械。政府应该做好农机市场的监督工作,保障农机的销售质量和日常维护能力。
关键词: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内容;存在的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结构也在不断的进行优化调整,农业对于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充分的发挥气象部门科技及现代化的监测设备优势,创新服务理念,并结合地区发展需求,最大限度的做好为农气象服务工作。下面本文就从为农服务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1 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内容
农业的发展和气象条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确保农业实现良性发展,就需要为其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以便能够及时做好准备工作。具体说来,气象为农服务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气象部门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天气预报。天气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性较大,气象部门运用自身的新进设备,能够为农业部门以及农民提供每天的天气状况,并且对旱涝、低温以及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进行短、中以及长期的报道,从而使得农民做好提前防范。除此之外,还能够根据研究的成果为农民提供防灾减灾的措施。
其次,气象部门能够对农业进行气象监测。气象部门能够运用先进的设备,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根据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对农作物、土壤水分以及气候条件等进行检测,总结检测信息并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管理意见。
最后,为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打下基础。天气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气象部门通过监测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气候条件的变化资料,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行检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
2 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文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主要内容,在服务的过程中,对于促进农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现有气象为农服务不能够满足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这就需要更高质量且更加便捷的农业气象服务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气象部门所提供的服务依旧是常规的农业气象服务,并且服务的形式较为单一,这种状况反而阻碍了农业生产多样化的发展。
2.2 气象为农服务的基础设施较差,并且缺乏专业技能高的人才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有过硬的基础设施的支持,这样才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气象服务部门的基础设施较差,现代化程度低,并且观测的手段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资料的处理上效率偏低,这些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服务水平的发挥。除此之外,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且呈现出人员知识老化的情况,不能够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这也是气象为农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 气象部门为农服务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要想更好的发挥气象部门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拓展服务领域,下面本文就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结合实际总结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拓宽农业服务范围,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今天,要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信息,就需要拓宽农业服务的范围,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提高质量,保证服务的精确性、时效性和全面覆盖行,就需要加强对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服务措施,充分的发挥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除此之外,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大对县、乡、镇等基层对象的服务工作,为他们农业的发展提供高效的信息数据支持。同时,为了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需要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快速便捷的优势,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质量。
其次,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也是保证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农业气候资源示范基地,并且对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以及精准农业等的气象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并进行深入研究,创新服务理念,拥有前瞻性的服务眼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以此来提升气象服务的能力。
再次,加强组织领导,并强化检查监督工作。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政府的支持力量,所以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气象部门做到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大力支持,同时需要发挥自身的职能,切实领导,并且将责任工作贯彻落实到实处,并加强对相关气象部门的监督检查,实现共同推进。作为政府,还需要引导,并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各方广泛参与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气象部门需要充分的重视这一工作,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切实的贯彻到为农服务工作中来,将其保障作用和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促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最后,引进先进设备,提升相关人员的技能。设备和人才是保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上文中提出,在现阶段该工作中的设备和人员问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更新设备,引进先进的气象监测技术,增强硬件设施,并加大资金投入,为设备的更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需要在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技术,例如3S技术的开发,能够使我国的农业气象部门获得更多的服务效益。同时,大力培养气象为农服务人才,政府和气象部门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
结束语:农业是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说,为了保证农业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气象信息,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此为中心,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对气象为农服务的内容、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水平,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为精确的气象信息。
参考文献
[1] 周立清 唐小清 张瑞 浅谈岐祥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安徽农学通报,2010年第12期
[2] 戴慧娟 浅谈气象如何为农业服务 北京农业,2012年第06期
[3] 甘泉 浅谈气象如何为农业服务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19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影响
现阶段,我国已从解决温饱的局面中走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篇章,随着社会不断前进,我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要求高质量的产品,实现农产品多元化,是我国发展农业的重要任务。但由于重视眼前效益,滥用副作用极大的化肥、农药产品,不仅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还造成了农产品质量逐渐下跌失去市场竞争力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加强发展生态农业的力度,从而达到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目的。
1生态农业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宗旨,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发展规律,将现代工程和科技技术联系起来,获得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新型农业模式。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相比较,生态农业是取其精华之后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使农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圈中,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是农业大国,提倡发展生态农业还是以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为基础,利用生物自然之间的关系原理,对自然资源施以农业生产外的保护,使已被污染的自然资源慢慢得以恢复,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良好共存[1]。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供应跟不上农业发展的脚步,加上不合理的使用,工业化发展势头迅猛,人口密集导致的农业发展用地急剧减少,都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情况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正是改变这一现状的良策,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保证产量的同时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使得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生态农业的影响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便是地少人多的现状,自然耕地面积严重不足,这成为遏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加强自然资源利用率是我国农业发展目前应尽快得到解决的问题。生态农业的出现,无异是为农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助推式的影响。
2.1提升自然资源利用率
我国发展农业生产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而生态农业发展至今,已经有效改善了生产中产生的污染问题。从农业生产源头严控垃圾的产生,对生产中所用资源合理节约,对每次剩余资源最大限度利用,提高资源使用率,保留可持续发展后续力量,以促使我国农业发展不断壮大、完善。
2.2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农业快速发展离不开根据实际情况而量身定制的发展方案,根据市场所需,明确自身产业中的不足和优势,调整生产结构,通过市场采集样本等方法调查研究,确定适合本区域的农业生产模式,迅速调整完善生产结构,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科学看待生态农业,完全利用自然资源,使得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切忌急功近利。
2.3建构多方面投融资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时代的需要,与国家政策相吻合,便于民间资本与外来投资的吸收,对此政府上会出台相应的举措开辟绿色通道,以表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能够使民众也乐于对其加大的资金投入。最近多年来,我国的生态农业吸引了不少外来投资商的青睐,这样不仅扩宽了市场局面,而且进一步加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局面,这说明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远大光明的前景。政府应借此联合金融部门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财政扶持、降低税率、开设绿色基金等,并鼓励生态企业的发展。
2.4加速农业的整体发展
生态农业是科技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及众多因素相互配合发展的结果,不仅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因区域制宜,形成了各个区域不同的有特色的农业活动。依托内部环境,根据生产发展的方向,调整发展方案,保证经济效益的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对生态环境尽最大能力保护。结合外部环境,相应国家政策,吸收外来资产融入内部资源,创造内外双丰收的局面。实施生态农业政策,不仅收获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整体现代化发展。
3实现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
3.1推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进程
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加强农民对生态农业知识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并掌握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症结。使得农民在日常生产中对资源有效利用,对环境加大保护力度。农业发展需要结合本地自身特点来制定路线,充分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高效利用资源,做到实际生产和自然环境携手共存稳定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3.2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人才不足问题
农业发展进程中,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互助。大量加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改善人才不足的局面。例如“生态洪湖”工程中,当地政府等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人才引进这一举措,利用政策吸引并人才,全面发挥人才的作用,积极举办关于生态农业的研讨会,鼓励畅所欲言,结合民生、社会、农村、环境、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热烈讨论,为洪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聚力解决问题[2]。
3.3开创新型农业发展经济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在闲暇时光希望能与自然近距离接触,而国家推出的扶贫政策也推动了农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的支持,建设绿色旅游通道正好满足人民这一需要。从生态生产线扩展到生态旅游线,在控制资源开发的同时加强了对现有的生态环境、成果、活动的利用,创建了“农业旅游”的经济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并积累名气,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农业经济,同时又增加了旅游经济,开辟绿色旅游的新浪潮。以“生态洪湖”为例,在农村放松游、文化游、景观游中注入了大量的生态农业亮点,以补充旅游和农业之间衔接不充分的空白,推动当地旅游和农业相互发展。
3.4联合当地企业加强绿色生态企业的发展
有领导作用的绿色企业,应与当地政府联手,关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挥带头作用,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停止对环境有影响的工程项目。政府在平台推广方面发挥其带动作用,如接待外宾、吸引外资等使用当地生产的绿色农产品,与当地企业一起打造经营生态农业品牌,重视每道工序的合格程度,严格把控产品品质,杜绝品牌形象破坏事件的发生。企业和政府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维护当地生态农业的形象,利用农业品牌的扩展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从而使生态农业经济结合地区品牌,带领地区生态农业走在健康前进的道路上。
3.5敦促农产品国际间的贸易往来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就是加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品牌影响力,有利于我国品牌在国际上的持久性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追求量产大部分农业区域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有害物质,导致我国畜牧业污染严重,有害物质超标存在,被限制出口、反倾销是我们当时面临的严重品牌形象问题,国际市场认为中国的农产品都是被污染的,产品质量是低下的。这些事实证明,证明加强生态农业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我们新型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以改变国际印象,提高生产效益,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3]。
4结语
关键词:休闲农业;建议;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79-02
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中一种比较新型的发展形式,发展的历史比较短,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到现在的管理规范阶段,总共只有30年左右的开发时期。北京市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情况可以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休闲观光农业尚处于萌芽阶段;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的初期,这一阶段是政府的引导和初步组织管理时期,休闲观光农业正在迅速的发展中;第三个时期是21世纪初期到现在,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需求的增加,休闲观光农业的管理也在逐渐增强。
(一)优势
1.自然地理区位优势
北京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森林和城市绿化面积在不断增加中,2005―2014年北京市的森林面积增加到了734 530.6公顷,十年时间增长了接近19%,森林覆盖率也达到了41%。根据2012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耕地面积为2 208.56平方公里,园地面积为1 371.18平方公里,林地为7 396.33平方公里,草地为854.91平方公里。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适宜多种温带农作物和水果蔬菜的生长,比如苹果、梨、桃子、杏、核桃、板栗、李子等温带产品。北京地区拥有我国的果品生产基地,产品供向整个城市和全国其他城市。北京市有永定河、潮白河水系流过,群山环绕,有独特的地势和区位势,从而让北京市发展休闲农业拥有了巨大的潜力。另外,北京市交通发达,无论是铁路、公路,从市区到农村的交通都已经趋近完善,将北京市与周边紧紧联结在一起,不但新鲜的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可以快速地补充到城市内部,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人们休闲时期体验农村的文化和休闲农业。
2.浓厚文化氛围优势
北京市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文明中外的历史古城,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不仅仅是一些著名景点,在郊区和周边地区也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留,此外,众多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为来自世界各地、全国各地和北京市内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城市人可以就近体验乡村的特色文化。比如,在一些乡村会不定期举办如采摘节、民间庙会、民间花会、音乐节等活动,吸引众多的市内外游客前来欣赏。甚至在一些观光园区还会有专门的部门管理网站,将最新的消息在网络上,需要的游客可以自行根据个人需要选择购买门票,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和时间参加活动,节省了游客的时间和精力,不用排队,不用浪费时间亲自挑选,只要在家就能将想参观的园区预定好。
(二)劣势
1.耕地面积减少
北京市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也有存在一些问题和劣势。发展特色休闲农业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地区,北京市的常住人口都在逐年增加中。2014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总数为2 151.6万人,常住外来人口总数为818.7万人,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了4.83%。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土地利用紧张。不仅是在城市内,农村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中。2014年北京市的农村常住人口数为292.6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17%。城市发展,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并且随着土地占用的增长,土地资源的质量也在下降,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和沙化,水土流失问题很严重。
2.生态破坏严重,环境问题突出
在2008年奥运会和2014年APEC会议举办之前,北京市的工业生产一直处于治理不彻底阶段。长期的工业生产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频现,北京的沙尘暴问题依然严重,空气质量问题依然尚未解决,水污染、废弃物污染问题突出。在北京市的农村地区,原有的乡村文化和自然优势受到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也逐渐在流失中。除此之外,节假日和周末大量的游客涌入,对景区和生态园区的破坏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将客流量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治理污染,建设一个真正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休闲农业区是目前北京市发展休闲农业面临的劣势。
(三)机遇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北京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进一步扩大。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无论是常住人口的增加还是流动人口的增加都为北京市发展休闲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消费群体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也向着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本文的前面小节中已经提到,北京市的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中,足可见城市居民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的前提下,更加追求生活的多样化,尤其是在国家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等法定节假日后,更加方便人们在休假期间与家人一同去郊区或者休闲农业发展区体会农村的特色农业,感悟生活。这种由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求向享受型消费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2.低碳休闲旅游推进
目前,人们在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之下,更愿意选择回归田园生活,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休闲农业的发展满足建设低碳环境的要求,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建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树立了模范典范。为生活饮食的更加健康,越来越多的城市市民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食用更加安全、环保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休闲农业的农产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在鼓励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结合北京市的地方特色,将农业特色、民俗风景、民俗习惯与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结合在一起,在旅游内容上建立多个主题,如乡村休闲主题、回归自然、感悟乡土风情等;同时,建立了低碳试验基地,将交通、住宿、娱乐等多种配套设施结合在一起,逐渐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低碳旅游产业链。
(四)挑战
1.游客流量的限制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迅速增加,在给休闲农业带来消费市场的同时,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假期或者休息日客流量的增加使得休闲农业园区游客流量增加,但是每个景区和休闲区都有一定的游客流量限制,超过了这个流量限制不仅让休闲者无法享受服务,还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地调控游客的数量,将环境容量合理控制在使人心旷神怡的范围内,也是休闲农业发展需要面对的挑战。
2.竞争激烈
在北京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周边城市和地区也在利用自身的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发展休闲农业,而且周边地区因为耕地面积比较大,用地不像北京地区那样紧张,给北京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休闲农业开发的主要是观光园和民俗旅游,在开发中外地和本地的水果蔬菜大量涌入,也会给观光园的果业和蔬菜采摘带来威胁,影休闲农业旅游的消费人群。从休闲农业的内容上看,越来越多的项目加入到了休闲观光农业的行列中,而且各种形式的观光农业也让消费者应接不暇,比如,采摘园形式多样,有露天采摘、温室采摘,温室采摘,还有温室游憩、温室加工酿造、温室艺术展等多种形式。这些以互动、体验和游乐多种方式的旅游方案,在为消费者带来享受的同时,也给休闲农业的从业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竞争。
(一)政府引领,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政府要积极转变自身职能,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监督者、服务者和引导者转变。制定更加严格的休闲农业发展的行业规范,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休闲农业范围内盲目建设,破环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更加严厉的处罚。
除此之外,政府要积极引导休闲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制订更加合理的发展计划,加大外资吸引力度,引进大型文化发展项目,进一步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要完善农村信贷体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补贴力度,以缓解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在保持休闲农业发展的自身特色基础之上,要积极引进新科技,加强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以提高休闲农业发展的含金量。
(二)注重宣传,增强品牌效应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品牌效应一直制约着其发展,因此,注重宣传,增强品牌效应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休闲农业从业者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手段进行宣传,提高休闲农业的知名度。除此之外,要科学进行营销宣传,积极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增强品牌效应。还要通过举办各种节会活动尤其是通过鼓励企业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的方式吸引广大消费者。
1.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据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底,农村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的人数为21.4人,小学文化程度为46.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2.4人,同期全国农村每百个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已到达52.4人,山东为55.1人,浙江为53.8人。另据调查显示,农村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1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2,。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必然导致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多地依赖传统的生产经验,对于现代农业的接受速度较慢,甚至会对现代化农业产生抵触心理。
2.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据。计显示,截至2004年底,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据农村产业的68%,第二产业占据农村产业的24%,第三产业仅仅占8%,一、二、三产业比例明显失调,同期全国农村产业中,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比例为42%、41%、17%,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山东两省,农村产业中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3%、46%、31%和26%、51%、22%。农村地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着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农民认为自身依赖时代相传的生产经验的积累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没有主动接受现代化农业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既不能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人才回乡参与农村建设,更不能吸引到外地高水平人才前来参与当地的农村建设。
3.农村基础设施差。自治区全部位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为3500米,多高山,气候恶劣,土壤贫瘠。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困难,至今为止,进出的铁路线只有一条,公路线4条,航线6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更差,据调查显示,截止2008年,农村地区公路0.7万公里,只有乡与乡之间才能通电话,另据调查显示,农村每百人中每年只有34.2人离开过自己所在村落,每百人中只有22.6人到过县城以外的地方。恶劣的交通状况,导致农民难以离开家乡,前往教育、科技较发达的地区接受更专业的农业培训,更不可能吸引到外地的优秀人才前往,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
4.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近年来,自治区在农村地区实施医疗合作,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农民健康水平有所提升,但由于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少、基础设施差、医疗工作人员少、药物低劣等方面的原因,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区,传染病、地方病仍旧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大部分农民无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
5.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不到位。截至2012年底,农村人口平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565元,同期内地农村人均收入为7917元,相差3352元,差距为42%;在18个贫困县的农村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仅为2786元,与同期内地农村收入相差5131元,差距接近65%。由此可见,农民对于社会保障服务的需求之强烈,然而自治区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各省市一直垫底,根本无力为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及其低下,根本无法保障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活,这对于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6.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由于自然环境、传统思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距离正在逐渐拉大,城乡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村地区长期只能单纯依靠种植业和畜牧业作为收入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在广大农村地区少之又少,而城镇则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优异的待遇环境等优势,吸引到更多更专业的人才以发展第二、三产业,的二元格局还将进一步深化。二元结构的深化,会吸引农村优秀人才大面积向城镇涌动,农村地区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明确提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职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升,最关键的是依托中央和地方政府,深化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村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1.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角色构建。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将人力资源开发放在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明确农村人力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第一推动力的战略地位,政府各项农村战略规划的制定要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密切结合,以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通过行政法规、政策文件和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对人力资源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进行宣传教育,使得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能够深入人心,推动广大农民转变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农业发展第一推动力的科学观念。
2.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素质低、农民收入少、农民生活水平低,甚至是农民健康状况差、外出就业面窄,都可以归结为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落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首先是要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增建学校,增聘教师,减免费用,保障农民都能够完成基础教育,普遍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其次是要增设专门的农业科技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教育,帮助农民接受和运用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再次,培养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使得农民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并能够及时的运用到农业发展实践中,增大农业生产中的知识含量;最后,政府应鼓励农村地区建立农村文化机构,促进各地农民定期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和生产经验,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通过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含量,推动农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农村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在96%以上,意味着农村产业收入有96%以上直接取自于自然界,农牧产品的加工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微乎其微,而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的构成之中所占比例几乎为零,这种粗放的产业结构并不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参与,这是藏区农民不愿主动接受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内在原因。各级政府应依托各地农村实际,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资金、政策等手段支持农村地区深化农牧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带价值;同时,要依托各地极具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参与,这必将推动藏区农民自觉学习以提升自身科技文化素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力资源“走出去”和“走进来”。农村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地区基础设施极度落后。基础设施的落后又会进一步导致农村地区“与世隔绝”,致使农民不能及时知悉市场动向、不能及时更新生产技术,更不能推动人力资源“走出去”和“走进来”,农村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大。各级政府应着力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公路、通讯、网络的覆盖面积,拓宽和强化农村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保障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向,及时更新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密切农民之间的联系。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条件的完善,有利于当地农民“走出去”,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同时还有利于外界优秀人才“走进来”,有利于引进外界优秀人才参与到当地农村发展实践中,这在无形之中又提升了当地农村人力资源质量。
5.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农民整体健康状况是衡量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是指加快农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农民“有机制保障看病”和“有医生看病”的问题,提高农民身体健康状况,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建立起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保障,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有助于提升农民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激发农民投身于农业发展实践之中,推动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
6.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之一,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以城市带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建立一种良性的城乡经济增长模式,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城市能够为农村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而带动农村地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上升,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高效化。
三、总结
关键词:雁江区;创意农业;建议
创意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其一般形态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常见模式有“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田园农家乐”等。创意农业是农业产业的跨界融合,既是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支点、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需求的增长,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发展创意农业前景十分广阔。雁江区作为农业大区,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意农业。
1雁江区发展创意农业的现状与优势
创意农业是创意产业向农业的延伸,首先出现在英、德、法、荷、意等西方农业发达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也涌现各种各样的创意农业项目。如法国的创意农业以环保生态功能为主,德国的创意农业以生活社会功能为主,荷兰的创意农业以创汇经济功能为主,日本的创意农业以综合功能为主。国内在发展创意农业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成都“五朵金花”、浙江千岛湖巨网捕鱼、上海奉贤菜花节等等。各地利用本土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优势,将各种创新创意融入农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升了农产品价值,更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成为农民创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1.1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探索形成了3种独具特色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一、二、三产业互动相融,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雁江区以休闲观光体验为特色的都市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倾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举办莲藕节、草莓节等节庆活动,加大宣传造势力度;重视乡村旅游路线的设计和推荐,积极与旅行社合作,开展一日游、自驾游活动。通过增加农业设施装备,挖掘现代科技元素,从而形成独特的现代农业农耕文化,有力地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本区发展创意农业的优势明显。
1.2发展优势
1.2.1区位优势明显资阳市雁江区是四川省内唯一同时连接成都、重庆2个特大城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丹山镇距离资阳城区27km,距成都新机场62km,距成都市区116km,距重庆203km,遂资眉高速公路穿镇而过并设丹山出口,规划中的资潼广高速公路(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延长线)将经过丹山,与板永路、竹太路、中大路等构筑起区域立体交通网络,丹山在成渝城市群中具有显著交通区位优势。
1.2.2交通优势突出雁江距成都87km、重庆200km,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资资路、资乐路、资仁路等干线与毗邻的省级干道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遂资眉高速公路(资遂段)已于2013年6月建成通车,特别是成渝客专2015年建成通车后,雁江到成都仅17min、到重庆45min车程,将完全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成都第二机场选址资阳。2013年,雁江区规划了“二纵一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络、“二纵二横”铁路网络、“二纵二横”快速通道网络。
1.2.3自然条件优越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7℃,无霜期299d,年平均日照时数1200多h,多年平均降雨94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资源充足,为“一年两熟有余、三熟不足”的典型地区。主要土壤类型有紫色土类、新积土类和黄壤土类,多为中性到微酸性和微碱性,钾素含量丰富,肥力水平较高,对农作物高产、稳产极为有利。
1.2.4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大豆、西瓜、花生、小麦、油菜、马铃薯等,蔬菜包括叶菜、瓜果、块根块茎、茄果、菜用豆、葱蒜、水生蔬菜、食用菌等类上百种蔬菜,是四川最大的加工蔬菜基地。水果主要有柑桔(温州蜜柑、梨、桃、枇杷、葡萄、樱桃、李子等品种,干果主要有核桃、花椒等。畜禽主要有猪、羊、牛、鸡、鸭、鹅、兔等品种。
1.2.5雁江区发展驶入快车道近年来,结合本区实际,2021年提出要牢牢把握成资同城化战略引领,着力构建“联动成渝、全面开放,区域一体、共建共兴”发展格局,强化功能支撑,优化发展路径,加快建设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共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圏,绘就新时代雁江高质量发展崭新画卷。新时代新要求新理念,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是省委赋予资阳的总体定位,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经过一年多实践,充分证明联动成渝双核、打造交通枢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意农业刻不容缓。
2雁江区发展创意农业的问题与困境
目前,本区发展创意农业整体上尚存在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扶持政策欠缺、产业融合不够等制约创意农业发展的因素,本区发展创意农业,尚有如下问题和困境需要突破。
2.1观念认识更新深化急需加速
本区对发展创意农业的认识不到位,理论研究缺乏,甚至简单地认为观光休闲农业就是创意农业,认为创意农业就是农业生产者或者农业部门的单方面行为;对创意农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够,参与、从事创意农业工作的专家、企业、机构较少,相关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尚未将发展创意农业列入议事日程,通过创意构建农业发展链条、提高附加值、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思路还未落到实处。
2.2政策配套资金引导急需加强
创意平台的构建、创意环境的建造、创意氛围的营造、创意意识的提升、创意产品的创建、创意人才的培养、现代技术的顺畅沟通等项目,前期投入时间长、资金沉积量大。雁区创意农业均出现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个案,但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更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导致创意农业进展缓慢。
2.3产业融合技术沟通急需突破
产业融合、技术借鉴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创意农业是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产物,借鉴和引用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成果,是发展创意农业的基本支撑条件。目前本区农业与工业、信息、文化艺术等其他产业的联系和沟通尚不够,现有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难以满足创意农业全面迅速发展的需要。
2.4创意农业平台建设亟待提升
目前,本区在农业领域的创意平台尚未建立,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小型创意农业项目或模式,绝大部分只是强调餐饮、住宿的原生态特性,硬件设施水平和科技含量都相对偏低、文化内涵少。各地创意农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明显,广大消费者的创意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创意农产品的创新性、技术性、艺术性不够,创意农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够,影响范围和辐射面积十分有限,创意农业提升农业附加值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2.5创意农业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本区缺少从项目策划、价值分析、市场定位、设计建造、创意培训到招商营运的农业创意专业团队,特别是缺少能够开发普通消费者创意潜能的专业培训组织和培训队伍,尚难以运用综合各产业、各专业的最新技术,以农业生产过程或农产品为素材,开发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准的创意农业产品。
3雁江区发展创意农业的思路和对策
3.1明确产业发展思路
创意农业发展思路应当注重“三化”,即:一是创意农业在区域布置上要实行“差异化”。在不同的区域,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条件以及传统种植养殖习惯的不同,区域布置应有不同。如雁江可在果蔬、葡萄、水产上进行创意农业的发展等等。二是在模式选择上应“多样化”。生态条件好的地方和交通运输线两旁宜选择生态型创意农业,自然环境、人文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宜选择旅游观光型创意农业,在离市区比较近的地方宜选择体验型创意农业,在苗木花卉比较多的地方宜选择园艺型创意农业。三是在发展环节上要“全程化”。从田间到餐桌充分体现创意理念,并将创意农业的理念覆盖到设计、研发、育种、生产、收购、加工、储运、销售、以及餐饮策划推介等各个环节。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向有机化发展,在种苗上突出特色化,在包装销售上强调个性化,在餐桌上强调色鲜味,在产品上要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创意的农耕、色彩、服务、生态文化)等等。
3.2加强规划宏观指导
在创意农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建议由区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制定《雁江区创意农业五年发展总体规划》。根据总体发展规划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实现计划到位、人力到位、资金到位、扎扎实实地将本区的创意农业搞上去,把创意农业提升到农业发展的战略层面,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挖掘和培植。区委和区政府应专题研究创意农业的发展,农口部门应将创意农业发展当作经常性的工作来做,特别应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做好创意农业的规划工作,并给予经常性的指导和检查。
3.3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涉农资金安排,特别是项目投入上,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应对创意农业实行倾斜,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应制定出台鼓励创意农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切实营造创意农业良好发展环境。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农民参与程度高、对外影响大的创意农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在本区建成一批国省级水平的创意农业项目。
3.4夯实科技人才支撑
一是稳定并发展现有的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有创意农业意识的职业农民,引导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等长期留在农业领域,成为创意农业的领军人才,在项目策划、价值分析、设计建造、招商营运等方面,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设立“创意人才奖励基金”,对在创意农业产业取得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吸引更多“农创客”下乡。二是鼓励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社合作,研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搭建连通“创意”与“技术”的桥梁。
3.5强化特色品牌打造
推进产品品牌化,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加大雁江“鱼米之乡”、蜜柑、丹山莲藕、稻渔综合种养殖、临江寺豆瓣等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打造“三品一标”农产品,创响“资味”农产品品牌。以创意农业集聚区和创意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建设现代农业模式的新型创意农场和名优特新优势创意农业产业带,形成现代特色创意农业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创意农业发展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