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计算技术培训范文

云计算技术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云计算技术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云计算技术培训

第1篇:云计算技术培训范文

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实施,能够在较少费用投入下,通过互联网络解决计算机资源访问费用问题,充分实现信息协作共享,不再需要使用自建设施来实现网络信息构建,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全面集中在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加及时的信息的服务上。利用云计算技术,用户能够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以任何接入方式接入信息内容服务,畅享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教育云服务的需求和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变化,从最初的动辄百万巨大投入,利用效率有限,管理难度较大的自建信息化数据中心,到运用虚拟化技术的存储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运行平台虚拟化等等均能够发现基于云计算的资源的投资可以有效解决网络资源利用问题,建设投资费用问题。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共享资源云服务以及应用云都已经有大量实际案例,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从使用规模上看,云计算已经展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教育信息化已经从过去的私有云模式逐步转化为公共云和私有云相互融合的混合云的模式。

2教育资源共享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资源获取渠道不畅

虽然当前很多学校均已经建立或正在规划建设教育网站。但一些网络资源无法连通,同时在获取这些课程的访问途径相对比较困难,但是依然存在着部分网站访问途径不够明确,如存在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以及通过学校主页连接等访问途径,多种途径最总的结果和指向不尽相同,一些网页可以正常打开,另一些则常常出现“该页无法显示”的情况。无法方面活动更多紧迫课程网络应用课件,已经成为资源获取的瓶颈。访问者的网络接入方式的不确定,很多学校在网站接入方面均花费了较大的资金和精力来确保网站的访问流畅,网络带宽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教育信息自愈共享的重要瓶颈问题。

2.2资源建设缺之统一规范

很多学校建立了教育网络平台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但仅有很少学校的网站功能设计比较合理,在内容安排和课程展示上做到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强,内容丰富,特点突出。大部分网站还是仅仅是把课件、视频文件罗列在网页中,内容展示缺乏层次感,各个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建设模式。各个学校的网络平台制作各不相同,在平台使用和教育资源通用性与兼容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视频内容的格式往往仅规定了最低使用配置标准,没有考虑使用访问者实际网络带宽、使用者的硬件配置及浏览器版本等方面的差异,普遍存在一味追求高清晰度的问题,音频和视频内容对网络带宽占用较大,很多使用者硬件设备无法进行相应处理,从而造成教育信息视频内容缓冲时间长、播放不流畅,部分内容由于耗用带宽过大无法浏览。使网络教育信息吸氧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对最终的使用效果构成了不利影响。

2.3学习资源类型单一

部分学校的教学信息资源内容比较单一,教学信息资源在多样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很多网上的课件依然是对常见教学内容的简单重现。内容依然以图表和以文为主,教学视频内容有限,缺乏对学习情境的必要支持,习题库、案例库、相关文献以及模拟实验环节等教育拓展信息还不够充实,在学习过程学习者依然无法满足于被动地去接受教师对知识的灌输,可能丧失主动参与的实际模拟操作的积极性,会导致学习者学习热情受损。此外,课程资源库的更新频率也无法满足教学需要,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课程资源的教学效果构成了影响。

3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应用的建议

3.1搭建统一资源平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资源库都是各校自行搭建,大部分教育资源库都在动地等待外部使用者的浏览、访问和下载。教学资源储备库管理方面存在无序和混乱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真正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快速访问,从根本上避免了教育信息资源访问渠道不够畅通的问题。通过育平台的搭建,对于整合教育资源以及教育信息资源均可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3.2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教师及学生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积极性

教育信息资源功能在于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然而目前大多数教育资源依然没有做到这一点,究其原因在于缺少必要的激励措施和激励机制,没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使用教育资源。所以作者建议可考虑教师使用网络教育资源可以进行教学给予工作量的增加,教师在设计教育信息化资源过程中增加平时成绩统计功能模块,可以依据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在线讨论情况以及提交作业情况等给予日常学习成绩等措施。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应用价值,真正使教育信息能够真正发挥示范、辐射的作用。

3.3建立资源更新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建设教育信息的积极性

目前学习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师对评比教学资源拥有较高积极性,然而对教育资源的后续建设普遍缺乏积极性,很多数教师都有评得了即完成任务的想法。对此可以考虑采用激励与考核评比并重的方法来解决。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教学过程当中鼓励教师持续更新课程资源内容,建立更多的课程资源,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对于那些只评比不建设的状况,实行退出机制,对于没有访问量、长期无法访问、无法达到一定标准的应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严重情况下予以退出处理。

3.4建立培训机制,调动更多教师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工作

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习并掌握一些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培训使这些教师具有自主在网上更新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上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师对于网络教育资源的认识,培养学科教师参与网络教育资源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培训,保证后续资源建设能够及时更新,并形成长效培训机制,最大程度使更多学科教师了解网络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3.5建立网络日常维护、管理、更新的专人制度,保证网络的畅通

第2篇:云计算技术培训范文

【 关键词 】 互联网;安全;防御;威胁

Key Measures of the "Internet +" Under the New Normal, Safe Operation of the Internet

Xiong Wei

(CPC Hu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HunanXiangtan 410006 )

【 Abstract 】 With cloud computing, distributed computing,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gener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gave birth to the "Internet +" era, to achieve widespread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commerce, and virtual reality in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ternet +" era of many types of network applications, applications scale complex and require strict network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improve network security defense capabilities to ensure the normal applica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 Keywords 】 internet; security; defense; threats

1 引言

目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地发展和改进,其催生了物联网、社会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等技术,进而实现了网络创新2.0,推动了创新2.0的改革和演变,形成了体验实验区、个人创造实验室、应用创新园区、维基模式等应用系统的诞生,实现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新业态和新形态。“互联网+”时代促进了各类基于网络的应用系统诞生和普及,以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生产服务、金融经济融合创新,打造了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的环境,支撑产业智能化、经济发展创新化发展。随着人类信息化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应用规模迅速上升,复杂程度也大幅度增加,互联网新常态下面临了更多的安全威胁,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互联网+”时代安全威胁更加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网络木马、病毒和黑客攻击技术的提升,导致网络安全威胁日趋智能化,能够发现互联网应用系统存在的、更加隐蔽的风险和漏洞进行攻击。

(2)“互联网+”时代安全威胁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使更多的网络节点通过光纤网络连接在一起,如果一个网络节点存在漏洞被安全威胁攻击,则将在更短的时间内感染其他节点,产生更大的损失。

因此,为了能够提高“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管理成效,需要创新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和模式,全方位实现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和风险评估,对“互联网+”安全管理涉及的节点资源进行审计,采用主动防御技术实现网络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互联网安全管理体系创新及其模式

2.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可以有效评估网络软硬件资源受到的威胁,以便能够将安全威胁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是确定计算机网络中是否存在潜在威胁和攻击事件的重要工具。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包括五种基本要素,分别是资产、威胁、脆弱性、信息安全风险和安全措施。资产是指计算机网络节点使用的、有价值的固定设备、软件系统等有形或无形的资产。威胁是指可能对资产造成损害的一些潜在的攻击事件或非法事件,威胁可以使用主体、动机、资源和途径等多个属性进行联合刻画。脆弱性是指可能被威胁利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其可以对资产造成损失。信息安全风险包括自热因素造成的风险或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能够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存在的漏洞攻击计算机网络,破坏网络的安全性。安全措施是指为了能够防御计算机信息系统遭到破坏,以便能够采用入侵检测、防火墙等具体的措施,保护资产安全,防御安全攻击事件发生,并且能够用来打击犯罪,其包括各类规范、防御技术等。

2.2 网络安全审计

网络安全审计可以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安全审计响应等过程,能够获取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状况和设备状态信息,并且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一变换,实施预处理,接着使用数据分析技术,按照既定的安全审计规则,鉴别数据中存在的异常行为、非法行为。安全审计分析完成之后,可以根据安全审计的结果做出相关的响应操作,安全审计响应主要包括主动响应和被动响应。安全审计系统检测到网络中存在的异常行为之后,安全审计系统不主动做出响应;安全审计系统通过发出异常检测报警,可以通过告警弹窗、发送短消息、邮件等到管理员处,由其他人员或者安全设备采取预防或改进措施。

2.3 网络主动防御系统

传统的网络安全通常采用访问控制列表、防火墙、包过滤、入侵检测等技术,虽然能够阻止网络木马、病毒和黑客的攻击。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威胁技术日趋智能,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感染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网络安全防御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管理需求,因此在网络安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技术提高网络安全管理能力。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技术主要包括预警、防护、检测、响应、恢复和反击六种,将这六种技术有机集成在一起,分布于网络安全防御的不同层次,构建深度防御体系,能够及时地发现大数据时代网络中非法入侵信息和不正常数据,以便能够及时地对攻击行为进行阻断、反击,恢复网络至正常的运行状态。

3 互联网安全运营的关键措施

3.1 管理措施

“互联网+”时代,网络应用系统使用制度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许多计算机网络安全专家提出,网络安全七分防御、三分管理,因此可以甚至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安全应用用户越来越多,网络安全操作用户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以便能够规范网络用户操作,强化用户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培训,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评估,并且制定网络安全防御策略,使得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融入到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培训,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增强用户的警觉性。

3.2 技术措施

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技术主要包括安全预警、安全保护、安全监测、安全响应、网络恢复和网络反攻击等六种。网络安全预警可以有效地对网络中可能发生的攻击进行警告,包括漏洞预警、行为预警、攻击趋势预警等措施,预知网络未来可能发生的网络攻击。网络安全保护可以采用多种手段,保护网络安全系统的机密性、可用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可控性,网络安全保护措施主要包括防病毒软件、防火墙服务器、虚拟专用网等技术。网络安全监测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及时地发现网络中存在的攻击信息,以便能够检测网络中是否存在非法信息流,检测网络服务系统是否存在安全漏洞等,以便能够实时地应对网络安全攻击,网络安全监测技术包括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安全扫描技术和网络实时监控技术。

网络安全响应能够对网络中存在的病毒、木马等安全威胁做出及时的反应,以便进一步阻止网络攻击,将网络安全威胁阻断或者引诱到其他的备用主机上。网络恢复技术可以为了保证网络受到攻击之后,能够及时地恢复系统,需要在平时做好备份工作,常用的备份技术包括现场外备份、现场内备份和冷热备份等。网络安全反击技术是主动防御系统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其可以对网络攻击源进行有效的反击,网络安全反击综合采用各类网络攻击手段,确保网络高效服务用户。

4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攻击技术更加智能、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加广泛,构建和实现新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可以全方位实现网络安全防御。

参考文献

[1] 郭威,曾涛,刘伟霞.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安全管理维护的研究[J]. 信息通信, 2014, 32(10):164-164.

[2] 田红广.如何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范[J].软件, 2014, 26(1):92-93.

[3] 蔡艳.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3, 21(10):58-58.

第3篇:云计算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分布式计算;信息技术

有人会认为,“云”端的服务肯定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我们已在“云”端,云服务就在你的身边。本文通过介绍云服务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如何运用云计算提供的应用服务,形成一定的课程结构和搭建云服务学习环境。

一、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二、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发展现状

1.云计算辅助教学在国外的发展

从2006年开始,Google与IBM合作,把全球多所大学纳入“云计算”体系中。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推广云计算的计划,这项计划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计算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本,并为这些大学提供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援。

2.云计算辅助教学在中国的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首先尝试将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迁移到Google协作平台上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创了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应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教育界开展“云计算辅助教学”成功案例的评选活动。各地出现了应用各种云计算平台开展教学的尝试,其中的Google协作平台不仅方便了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而且整合了Google公司的若干技术产品,可供学校师生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自由组合使用,这是新一代基于云计算的辅助教师有效教学的信息化环境。

三、云计算辅助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1.节约成本

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信息技术社会化服务,可节省经费、人力和服务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成本的投入,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成本和门槛更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更方便,安全性更高,可以帮助每一位教师轻松构建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环境,支持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协作学习,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群体智慧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2.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精神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提出:对现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进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注重网络、多媒体对课堂教学多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的激情,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少、热情不高,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不感兴趣。有了云计算辅助教学,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来思考信息技术教育。云计算的特点使其比其他新技术更容易进入教育领域,也决定了它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将大受欢迎。云计算的共享性、协作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解决现有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使用Google云计算协作平台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

笔者利用Google云计算协作平台及Google教育套件部分其他云服务搭建了本校信息技术课程中《网络技术应用》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主要用于配合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课程信息、答疑、讨论以及作业的提交等活动。网站的协作成员为笔者所任教的高二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此班级的学生拥有编辑权,可以同时参与网站建设和课程活动。

网站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笔者逐个展示它是如何实现教学功能的。

1.最新通知

该模块用来最新的通知,由主页面上的最新通知和侧边栏上的倒计时构成。最新通知用于告知学生网站动态和课程的近期活动以及每次的上课内容,布置学生预习、准备。在侧边栏添加了倒计时插件用于设定某一教学活动的截止日期,提醒剩余时间。

该模块在实现时用到的都是Google协作平台页面编辑的基本功能,最新通知是学生了解网站和课程学习的第一窗口,能及时获得各方面的信息。

2.课程介绍

该模块提供了《网络技术应用》课程介绍,全面介绍了课程的大纲、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Google云计算协作平台。

通过此模块使初访网站的学习者对学习课程以及学习的网络环境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为后面具体内容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3.教学园区

该模块提供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资源,由四个子页面构成:教学内容、作业提交、学业水平测试和在线答疑。教学内容为每节课的教学安排及内容,课前的准备,课后作业。同时提供课堂讲授时用的课件文件和学生练习时用到的源文件以及素材等资料。作业提交:学生在此提交作业,在老师批改后,学生可以在此查看老师的反馈信息;学业水平测试页面提供了学业水平测试的及时信息,复习资料,考试练习系统,以便学生充分准备学业水平测试。在线答疑页面,学生可以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在此页面提出,老师将及时给予解答和交流。

把信息技术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探究的热情。

4.小组园区

这里是小组协作的园地。由两个子页面构成:小组介绍、小组交流。小组介绍,把每个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这个版块下建立了自己的页面,在自己的基地上建立了新的页面,里面放有小组成员的信息、小组分担的任务、组内的分工明细、小组成果汇报等,内容非常丰富。小组交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页面评论,这是Google云计算协作平台中每个页面都自带的一个功能,所有编辑权限的协作成员可对该页内容进行评论。另一种方式:使用Google group创建一个讨论区,每个小组开设一个讨论版块,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开设了不同的讨论版块,学生可以进行发帖、回帖,积极地参与讨论与交流,Google group还可以作为即时通讯软件使用,这样一来就方便了学生的沟通交流。

此模块充分体现了“协作共享”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协作学习中,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增加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5.学习指南

该模块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由两个子页面构成:学习方法、资源链接。学习方法提供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在学习中总结的方法和经验在此分享与讨论。资源链接提供了与高中信息技术有关的网站的链接,扩展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见识。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丰富的学习资源链接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有利于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使用云计算辅助课堂教学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笔者结合自己的课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此教学平台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更新和完善。此教学平台网址是https:///site/jlwljs,非常期待其他教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方案,更好地推动云计算辅助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同时也希望为其他学科在教学中应用云计算服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黎加厚.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J].远程教育杂志,2008(6).

[2]黎加厚.云计算辅助教学与教育创新[R].首届全国“云计算辅助教学”高级研修班,2009.

[3]王萍,张际平.云计算与网络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

第4篇:云计算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信息化建设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59-02

建设信息化校园是新时期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对丰富学校管理信息手段,共享课堂教学资源,实现中职学校教育目标都有重要意义。学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软件、通信等信息技术和产品对在校学生的学籍、档案、成绩、健康、图书以及在校教师的教学管理、财务管理、资料管理、业务管理等内容进行采集、整合、处理、使用,提高学校信息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智能化、便捷化、模块化信息管理体系。当前我国中职学校都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信息体系。但在实践过程中,多是各单位各自为阵,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加之信息化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使信息化的集成度很低,难以为中职学校带来实质性帮助。那么,中职学校究竟该如何科学推进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呢?

一、建设校园网络,提升学校管理信息水平

校园网络是信息化学校建设的基础,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只有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才能发挥出校园网“管理、教学、宣传、教育”四大功能,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分步实施打好基础。

(一)加大硬件建设合理投资

完善校园网络体系应从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系统和基本应用系统三方面入手。其中,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指的是能够覆盖整个学校建筑群和用户的布线系统。网络系统是在布线系统基础上,能够实现局域网和终端设备的联网运行。布线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建设都需要大笔建设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地理分布复杂,建筑面积复杂的中职学校,建立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时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才能保证行政楼、教学楼等主要建筑对信息点的数量要求。通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提高建设投资的合理性,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使建设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另外,学校在选择主干带宽、校区间互联带宽、Internet出口宽带时也需要一定资金投入,学校要根据数据量、用户量进行合理投资。

(二)丰富校园网络功能

在校园网络建设中要做到齐抓共管,丰富校园网络功能,建设一个全面、高效的校园网络系统。首先,学校行政、教学、后勤、教辅在校园网络建设中要紧密配合,将各部门各类文件、材料、公文都通过校园网络到系统当中,方便上级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沟通,提高办公效率,实现办公现代化。然后,学校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将各科教学材料、习题、论文、课件进行收集、整合,为教师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提供更多教学素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其次,校园网络要充分体现对外交流和宣传的功能,利用网络渠道将学校概括、新闻动态、教学成果、联系方式等内容出去,并通过各类网络推广方法提高学校网站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校园网,了解校园信息。最后,校园网络还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阵地,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公共实训中心、心理咨询平台、思想政治园地等栏目推进校园网络的德育建设,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应用平台设计,增强教育教学交互能力

信息化建设要“软硬兼顾”。在保障硬件设施条件下,只有做好各类平台设计,才能在学校数据中心建设起公共数据库平台,满足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家长、访客等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增强教育、教学交互能力。

(一)构建内容管理体系

学校信息平台中的信息来源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教导处、政教处、学生会、团委、教研组、备课组、专业组、人事部、财务部、信息中心等部门和单位都是信息化平台的信息来源。这要求学校在保证高响应、高安全、高可靠的硬件基础的同时,还要做好对信息的搜集、整合、分类,将不同信息到不同系统中,实现多点汇集、多向。并利用数据转换的标准接口将学校信息分层管理,实现信息结构化,建立起学生档案库、学籍变动库、成绩信息库、课表信息库、教职工信息库、科研信息库、硬件设备信息库等,形成多层次、可伸缩式的信息内容框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将信息化管理覆盖于所有校内部门、所有工作流程、所有教学活动环节,并实现与校外行管部门的快速沟通交流。

(二)建设移动应用平台

移动应用平台主要是以学校信息化平台为基础,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和数据管理中心,为校园用户提供主动式、一站式的个性化服务。在移动时代的今天,建设移动应用平台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学校在建设移动应用平台时,必须要对无线网络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保证无线网络能够覆盖全校园,尽量减少和避免信号死角。为了提高服务器的信息处理能力,满足移动终端的信息需求,在中职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引入云计算技术来解决。云计算技术能够将现有的服务器硬件资源按照应用的需求进行更加合理的分配,为管理者提供更便捷、更科学的调配服务,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和稳定性。总之,中职学校建设移动应用平台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能盲目投入,过度开发,而是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移动信息平台和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三、信息体系优化,升级教学信息服务体系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并不是简单地建立一个局域网或门户网站。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树立长远规划,从开发、管理、健全、维护等多方面优化信息体系,升级教学信息服务。

(一)技术与管理并重

校园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很多复杂、深奥的计算机技术原理,很多中职学校难以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因为计算机专业人才欠缺。解决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问题应主要从加强培训学习做起,定期组织网络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并在全校范围开展网络应用技术培训,培养教职工网络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学校也可以广纳贤才,专门聘请一些德才兼备的网络技术人员,提高网络技术团队整体素质。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统筹信息化建设,对重点工作进行决策,并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使各部门能够密切协作,积极配合信息化建设工作,为信息化学校的建设扫平障碍。

(二)开发与维护并重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管理和教学,但当前一些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只看重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了软件应用建设,使得信息化建设难以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学校要兼顾硬件和软件建设,避免“重硬轻软”造成的资源浪费。在选择软件应用时,可以直接购买商业软件,也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发,搭建特色化管理平台,提高校园网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任何一款软件或平台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学校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安全管理,听取用户意见,做好维护和更新,保障应用安全。运行维护不仅是保障应用安全,还要做好安全防护、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工作,学校要制定专业、完善的管理规范,保证校园网络各类信息的安全性。另外,学校还要对校园网络做好实时监控,更新学校信息的同时,还要及时删除其中的不良信息。

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中职学校由于受限于资金投入和管理水平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作为中职学校网络技术人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把握学校信息化的节奏,推动信息化学校建设进程,为学校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促进中职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平.浅谈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J].科技教育,2014(10)

[2]许冰.针对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采取措施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4(10)

第5篇:云计算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63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是贯穿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要想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适应现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必须提升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因此,搞好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是水利工程行业乃至每个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是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实行工程承包责任制,责任到人、奖罚严明是实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效益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工程质量必然得到改观。

工程合同又是水利工程有效进行的依据。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涉及许多合同,而这些合同的签订、履行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质量。所以这就要求在订立水利工程的合同时,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确定合同的进度、质量、价格以及管理与控制方式,包括违约责任与奖罚规则。让合同这个法律文本成为有效的考核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效益的法律依据和准绳。

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及市场价格制定水利工程项目预算,合理控制成本,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及过程控制方法是水利工程成本管理的关键。

2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现象并不乐观,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需改进。

2.1 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目前很多水利施工设计单位和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不高,可以应付一些简单施工技术问题,但是面对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复杂问题就束手无策,不能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好水利工程的作用,或遇到突发事件不能有效解决,致使危害的损失扩大,造成严重的后果。从根源上说,是由于目前施工人员流动性较高,对施工人员的业务培训跟不上需要。有些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不够,造成人员素质低、技术不过关,这是工程质量上不去的关键原因。

2.2 水利施工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施工管理体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工程的进度、安全和质量等问题。如果管理体制欠妥,就会延误工期,而后期为了赶工,就容易忽略工程的安全和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目前,很多项目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从项目经理到施工人员有的管理脱节、职责不分明,有的甚至相互推诿扯皮,这是非常普遍存在的问题。

2.3 管理技术落后

在当前的水利工程施工中,信息处理已逐步向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方向发展,但已明显落后于许多其他行业,工程项目信息处理基本上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模式。这不仅仅信息处理不及时、效率低下,还会因为信息不及时不透明滋生出其他弊病。导致工程变更,成本无法控制,质量难以保证。

3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一些思考

针对当前水利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特此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3.1 如何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质量意识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施工前施工中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人是关键。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应列为工程的预算。教给他们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这既能提高施工的质量,更能留住施工人员,降低工人的流动性。现在各行业普遍的认识就是,教育、培训是一个企业最大的福利。有了教育培训的预算,开展教育培训就有了制度和资金的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尤其要抓住人这个根本。这才能适应时展对新技术的要求。结合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必然能够发挥科技在施工中的效益。

3.2 普及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从技术层面完善管理体制

第6篇:云计算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大数据;数据中心;数据管理

作者简介:杨明(1959-),男,湖南长沙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微课推广研究”(编号:JG14EB077),主持人:杨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1-0024-03

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社会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功能。现代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渠道已经上升到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层面,教育需要通过对社会层面的大数据的编辑、存储、运算和管理等技术手段实现自身的使命,而社会群体每时每刻的“数据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能给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纵观历史,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数据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就越大,教育对数据的依赖性就越强(特别是大数据)。教育与大数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推动了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大数据技术推动了教育思想的变革和教育技术的提高。尽管现实中大数据技术对教育的变革作用刚刚显现,但是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关键性技术对教育具有变革性作用,如互联网技术。中国职业教育正在步入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期。

一、大数据技术给现代职业教育带来的战略机遇

大数据技术给现代职业教育带来的战略机遇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更有价值的职业教育数据资源利用

近十多年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各级种类职业院校的数据呈指数上升态势。主要分布在招生就业、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训等不同方面。特别是近年来教师精品资源共享课、课件制作、微课开发和数字仿真等数字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职业教育数据种类多、容量大、有的容量高达几个Tb,如果盘活这些数据资源并使其为现代职业教育服务是继云计算后的又一个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大数据技术利用,会给职业教育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带来变革,并可直接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服务。

(二)实现对学生活动的过程化管理

职业教育有其特色,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还要有大量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包括了大量的岗位工作过程。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和评价不能仅用传统的试卷考试和课堂教学,要特别重视对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内和课堂外等各个方面的学习活动进行过程化管理。大数据技术为学习分析提供可能,实现对数亿计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和监控,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和帮助,为每一位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翻转课堂”,自动实现学生考评。这不但解放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劳动强度,也使得职业教育运行更加个性化和高效。

(三)建立适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

通过大数据技术,现代职业教育可以探索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制定国家和地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调整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现代职业教育可以突破传统的校园概念,将“学生”的概念扩大到全社会的在线学习者,学校的概念包括现实校园和虚拟校园。大数据技术可以解决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问题,真正实现全社会范围的终身教育,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有深刻的影响。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数据的技术条件

大数据是当今人类的关键性技术之一。大数据可分成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工程、大数据科学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虽然这一技术正在发展过程中,但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显露出大数据的技术条件。

(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人数在增长

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正在朝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大体系”方向发展。在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引导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把培养培训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为主要任务。根据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分析,到2020年中高职院校在校生会达到3800万人左右[1],如果连续5年保持年平均入学人数为1300万,加上全国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数能达到3.5亿人次,从2015年到2020年的5年间全国累计受到职业教育的人数估计达4亿人次左右。如果学生和学员平均数据容量是1Gb,全国仅学生所产生的总数据量达4Pb容量。

(二)现代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巨增

经过“示范校”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数字资源”建设,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已经从简单的文本资源向视频资源和数字仿真资源发展。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类型也在扩展,目前有文本、音频、视频、动画、数字仿真等类型。内容涉及招生就业、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实习实训、职业资格标准、社会服务、政府文件和企业技术标准等。数字资源已经从课堂扩展到课外学习活动中,例如:以“反转课堂”为领衔的幕课、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微学习等等“非正式学习”资源。如果平均一所职业院校按照10Tb的数据容量来计算,全国共享数字资源可达20Pb容量。

(三)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人的发展过程进行管理

从技术角度看,针对大量群体活动的实时过程管理必须运用大数据技术。现代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2],现代职业教育说到底是让每个普通家庭都出彩的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正在从粗放型向质量型发展,从集团化向个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处理的数据已经不仅是宏观办学所需要的教学统计数据,也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需要。而是要计算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时刻的活动数据,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开展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乃至他们的终身教育管理。

(四)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依赖大数据技术进行决策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是关于教育的科学,更是关于数据的科学。现代职业教育的数据远远超过于统计学的层面,已经可以探索数据背后的人类社会活动。政府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在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方面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市场监管和科学决策。各级政府与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调协关系和统筹管理不仅需要学校提供的数据参考,更需要对每个职业教育学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运用大数据工程可以精细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工程,对全国职业教育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评估。运用大数据科学来关注职业教育发展和运行过程中发现和验证大数据的规律,分析职业教育发展与国家及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数据战略思路

(一)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现代职业教育的IT架构应向云计算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各级种类院校的数据中心存储容量和数据处理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大数据时代的需要,职业教育数据计算能力需要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云计算机模式亟待建立。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停留在终端的和人工的水平上,数据的收集能力、存储能力、传输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没有满足时代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的云计算能力应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需要,以达到掌握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预测职业教育的未来的要求。通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云计算平台,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收集起来,解决共享问题和大数据计算问题。

(二)在数据管理方面,现代职业教育应注意提高人员的大数据素质

一是要培养大数据收集能力。拥有1千多万在校生的职业教育每天使用和产生的数据容量已经达到PB,职业教育应重视对各个方面的数据收集和保存,甄别这些数据的价值。二是要提高大数据决策能力。对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办学行为提供智能支持。学会挖掘大数据资源的价值,利用大数据制定政策和行动,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师资培训上利用大数据技术。第三,政府管理部门应主动向职业教育提供大数据。大数据具有所谓“4V”[2]的特点,教师或学校这个层面很难获得大数据资源,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像财政拨款一样向职业院校提供大数据,用大数据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三)在学习环境建设方面,现代职业教育应更加重视“非正式学习”环境建设

“非正式学习”环境建设是相对于“正式学习”环境而言的。正式的学习一般是在学校内部或培训机构内部按照一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展有组织的有目标的教育活动。而非正式的学习一般是学习者自发的并通过互联网无组织或随意地学习的活动。由于现代职业教育承担的社会服务任务巨大,仅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就要达到3.5亿人次,这里还不包括社会自由学习者,如此巨大的培训任务仅靠“正式学习”环境难以完成。这就要求现代职业教育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完善的“非正式学习”环境,包括微课、慕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等学习资源的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

(四)在办学理念方面,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应更加灵活

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终身学习平台,对社会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进行收集和计算,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管理者有能力开展包括社会学习者在内的职业技术培训,传统职业院校的概念可以扩大到校园以外。通过一定的政策和制度的规范,建立面向社会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平台,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向学习者提供入学注册、课程选择、学习规划、学习资源、学习辅导、学习评价。职业教育管理者有可能成为新的办学模式监护者,教师有可能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或提供者,甚至学生的毕业典礼都是在网上进行的,整个职业教育运行是“全自动的”。

(五)在战略决策方面,现代职业教育应依据客观大数据资源

数亿计的人通过各种应用软件每天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机产生大量数据,这些看似没有意义的网络活动,而通过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判断经济形势、,还可以判断民众的教育水平和教育需求,这就是大数据的社会属性,掌握这种社会属性正是现代职业教育开展社会服务的前提。大数据给现代职业教育带来的另一个惊喜是:大数据处理不需要模型,换句话说大数据技术不用事前按照预定的规则就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优化的管理和创新的决策。创新就是与原来的规则不同,这就是大数据的魅力所在。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变革性的事件产生。当大数据时代到来之际,恰好我们正在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迈进。大数据技术给现代职业教育带来变革一定是颠覆性的,大数据技术必将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决策模式三个方面给职业教育带来重大影响,从而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产生颠覆性变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 19号)[N] .中国教育报,2014-06-23(3).

第7篇:云计算技术培训范文

随着证券行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作为证券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面对数字化、信息化遍及的审计环境,不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将难以胜任证券公司内部审计职责,难于发挥其在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有作用。因此,充分认识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对推进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证券公司信息化情况简介

证券行业是我国信息技术利用最充分的行业之一,1998年以来,证监会、证券业协会出台了一系列刚性技术指导文件,如1998年了《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2000年3月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2005年4月了《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8月了《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安全管理技术指引》、2008年9月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等等。这块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推动证券行业实现了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尤其是当前,在以云计算为代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创新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证券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行业构建了证券交易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电子商务系统、总部综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众多的IT系统,实现了发行、交易、清算以及管理、决策和风险控制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根据有效A股账户数的粗略统计,2010年A股账户的网上交易户数比例已经达到53.22%,国内的2 652家证券营业部均已不同程度地建立起营业部的内部局域网,实现了资源共享、电子邮件、网络打印及财务结算等办公事务的初步自动化,证券公司中ERP的使用率达到10%,CRM的使用率为5%。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电子商务化、管理电子化、服务数字化已成为证券行业信息的主要特征。

三、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1.内部审计信息化滞后于公司IT治理战略规划。

根据《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试行)》,证券行业各公司均研究制定了符合本公司发展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从战略方向和行动计划两方面,制定了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技术行动计划。对信息技术战略如使命、远景目标、中长期目标、策略路线与原则等,信息技术行动计划如信息化项目进程、项目描述和投资收益分析、信息化实施保障措施与资源开发计划等均有清晰明确的规划。但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其中占有份量却较轻,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忽略,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内部审计的“信息孤岛”现象,在证券公司整体信息化战略规划中,较少考虑内部审计的需求,各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各自为政”,数据资源长期缺乏统筹管理、数据条块分离、信息统计口径不一致,部分业务板块信息对审计来说,还处于封闭状态,无法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特定需求,从而导致资源共享程度明显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二是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滞后,内部审计信息化只能服从于现有的业务系统架构和流程,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只能通过利用业务系统直接查询数据、嵌入式审计模块、通用审计软件等方式实现,但却受到物资成本和人员培训成本十分高昂的制约。

2.内部审计信息化目前尚缺乏必要的标准和规范。当前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所参考的标准,主要有国家审计署所颁布的《信息系统审计指南——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34号》,ISACA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而内审协会至今未出台适合内部审计信息化,紧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且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相关准则和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

3.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管理层重视程度和投入给力不足。首先,从当前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推进情况来看,虽然绝大多数内部审计组织积极争取“信息化”,但在实际前行中总碰到来自各方的阻力,困难重重,突出表现在公司管理层形成统一认识,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往往重视喊在口上,支持写在纸上,却不落实在具体行动上。相比业务信息投入而言,审计信息化投入就是“短腿”,审计信息建设经费投入打折扣,在硬件设备的配置中更多侧重于PC终端的配备,在软件设备的配置方面主要借助流行的办公软件,且内部审计工作必需的支持数据库未构建,内部审计管理系统运营环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4.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应用层级较低。当前大多数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普遍存在应用不广泛、运用水平差、使用效率低、资源共享不高等问题,有些甚至还停留在“小作坊”、“小儿科”上。在内部审计管理工作方面的应用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书运转、网络浏览、检索资料等阶段,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审计信息资源进行归集、整理、分析,为审计决策、审计实施提供强有力信息支撑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业务工作方面的应用也仅仅停留在数据转换、计算分析、查询汇总等低水平上,停留在EXCEL、ACCESS等常用软件的基本应用阶段,在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全方位运用于内部审计实务工作、加强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研制实用审计工具、探索信息系统审计等方面基本上没有涉足。

5.精通信息技术和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审计信息化是一项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工程,其人员既要精通相关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又要熟知必要的审计、财务、金融、法律等业务知识,如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管理,而且还必须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而现实情况是,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与现实需求差距较大,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应用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人才问题始终是制约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用的核心问题:一是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为后台管理部门,员工的待遇偏低,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引不 进来。二是内部审计机构现有的骨干人员以点带面的整体作用发挥不够。三是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固守传统的观念和定性的习惯,信息化意识不强;并且受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限制,在审计实务中对复杂点的数据采集整理、数据结构分析、程序代码复核等应用无从下手,往往绕过计算机而进行手工操作或仅仅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四是未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

6.内部审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审计风险。由于证券行业的相关业务信息绝大部分业务数据的机密性,在内部审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安全技术掌握程度不同、使用不成熟的审计软件、未安全采集和存储数据等原因,均可能造成业务数据泄露;与此同时,证券业信息系统本身亦存在信息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低、信息系统的设计完善程度不够、网络黑客(病毒)的入侵等因素,这些都将给内部审计带来新的风险。

四、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证券公司出现了差异化创新、特色化经营、开放、多元的行业生态,经营模式正逐步向“大财富管理”和“大资产管理”转型,证券交易系统、门户网站、行政办公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电子商务管理系统、总部综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的持续构建和完善。引领着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

一是内部审计信息化与证券公司ERP系统的高度协同。随着各证券公司核心交易系统、电子商务系统、OA办公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高度协同、高度智能化,为实现内部审计工作识别组织风险或评价公司经营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为目标,对公司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进行独立、客观确认和咨询的内部审计工作,必将处于证券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地位,并与所有信息化系统密切相关。而对其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审计管理系统、联网审计业务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等信息系统也必须与证券公司的ERP系统进行高度的协同,才能实现对证券业务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实时监控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公司优化企业信息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功效。

二是以信息系统审计为代表的IT审计将成为证券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责。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证券行业各核心的业务管理系统呈数据大集中趋势,为了更好地治理和控制风险,必须将其内控机制扩展到信息处理系统的各个方面,甚至存在业务数据互通合作其他金融机构等。在对于经营管理的合规性、交易处理的完整性、数据的安全性等,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对其进行必要的评估和评价,对其所产生信息的真实、合法性作出确认,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安全、数据完整及有效利用组织资源并实现组织目标。为此,证券行业监管机构先后出台相关法规提出IT审计要求,如《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办法》(证监会82号令)要求,“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建立信息安全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亦提出“公司应建立内部IT 审计制度,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IT 审计”。由此可断言,以评价证券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有效、可信的IT审计必将成为证券行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

三是高效的数据迁移和数据审计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实际就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采集、模型监测、特征数据的提取、审计流程的控制以及审计项目管理等。从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之中实际应用来看,数据采集是基础,审计分析评价模型体系以及审计方法库的构建是核心,有效的审计信息化运作流程是手段。而数据采集的根本就是将证券公司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高效、完整、安全地迁移至审计业务系统,并为审计业务系统所识别、使用;因此,成熟高效的数据迁移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成为必然。并且,伴随之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以判断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组织目标的数据审计模式,也将成为内部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方式。

四是联网审计与远程审计将在证券行业内部审计实践中常态化。如前所述,随着证券行业创新业务的层出不穷,诸如融资融券、新三板、直投、约定式回购等业务的相继推出,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切实提升审计的实时风险监控能力,要求审计对风险的防控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防御”和“事中监控”转移;而同时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高度集中的证券行业,各项业务处理呈现了扁平化态势,证券公司诸多业务系统如CRM系统、财务系统、柜台系统、投资管理系统等集成运行,形成了集客户基本资料、交易信息等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高度集成的数据平台。从而为一种全新的非现场审计模式——远程审计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内部审计机构通过采集证券公司柜台系统、财务系统、合规监控系统以及对各营业部历年审计的历史数据等信息,借助公司内部网络查询、筛选、记录、分析等信息技术平台,实施非现场的远程审计活动;将大大加快审计速度,提高审计效率,推动审计方法和审计流程创新,提升审计信息化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审计方法体系等建成数据模型,构建以在线审计和实时审计为特征的集约型审计,即联网审计,建立预警机制,进而实现审计关口前移,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三个转变”。

五是物联网及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将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新发展。据相关资料介绍,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智能互联网”,其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 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云计算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有人形象地比喻:云计算是互联网中的神经系统的雏形,物联网是互联网正在出现的末梢神经系统的萌芽。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金融机构的证券行业,在自主创新、市场多元化的进程里,云计算模式将成为其信息化整合的“关键武器”,如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证券行业的行情、交易、信息、客户管理、股票池、投资者教育、研报服务等业务集中到统一的平台成为现实。在物联网、云计算推动证券行业金融服务模式颠覆性的创新过程中,承担着防范内部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组织效益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紧跟业务创新的步伐,运用物业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审计创新,如建设云审计平台、利用云存储实现数据迁移、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等。

第8篇:云计算技术培训范文

论坛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学术交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开放大学教师的角色、素质、能力、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等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开放大学教师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与学的模式尤其是学习模式的构建、实现有支持的学习等方面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为开放大学提升质量、强化特色进行创新探索?开放大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路径,在实际探索中有哪些误区和瓶颈,如何走出误区、突破瓶颈?来自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及十堰、宜昌、孝感、咸宁、黄石、黄冈等地电大的12位一线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结合教学实践及其思考作了主题发言。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常务副主任单从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刘清堂教授、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彭思毛教授进行了学术点评。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傅立民和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李凌在论坛开幕时致辞。

傅立民介绍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近年来在开放教育、高职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创新探索,他表示,广播电视大学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实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化,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等,这些都为电大系统的战略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注入了新的动力。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高等学校。开放大学要充分发挥其大学功能,有效肩负起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赋予的独特大学使命,涉及两个关键性问题:一个是教师,另一个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是办好开放大学的动力之源和关键所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当代教育的共同战略重点,首先是优先注重教师发展,制定职业规范、提升职业地位、提高职业能力、提高专业素养。而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开放大学推进内涵建设,扩大社会影响,拓展业务领域,实现创新发展。

李凌指出,开放大学直接服务于社会最基层的各类社会成员,应该是最接地气的学校,只有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切实把这一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也只有这样,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美好愿望,才能落到实处。开放大学要肩负起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必须依靠教师。特别是在当前从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教学理念、办学模式、学习支持服务、质量保障、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新探索、新突破,都需要广大教师做出巨大的努力。正如本次教师论坛所强调的,信息技术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我们应该认真面对、深入思考、广泛交流,使教师得到更好的提高,更大的进步。教师一定要先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研修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之后,各项工作千条万绪,但还是坚持开展全国电大系统教师研修培训工作,并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响应与支持。相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也会对这项工作多有助益。

论坛由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骆家宽及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处长李述武、《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总编辑冯琳主持。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本刊主编严冰做论坛小结。参加国家开放大学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的部分省级广播电视大学负责人、国家开放大学相关学院与部门负责人出席论坛活动。

杨宏宇:着力突破成为“魔术师”的实践瓶颈

开放大学教师怎样才能突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诸多瓶颈,成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这根“魔杖”的“魔术师”?我认为应该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着力探索,尤其是要强化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着力在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综合运用学习资源和开展团队协作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实践,逐步成为“真正的魔术师”。

我们在实践中通过基于双向视频开展团队协作教学与考评机制创新,尝试用切合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设计来开展网上教学并组织各类学习活动,以打破固有的信息技术应用瓶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电大系统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基本上还在采用个体手工作坊的方式开展。不论是授课、还是组织网上教学活动,都是各自开展教学”,很少形成群体行为,更缺少团队之间的配合与分工协作,造成了教学效果低下,资源应用无序等各种弊端。为此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与其阳新县电大教学点有针对性地合作开展了“基于双向视频网络的团队协作教学创新与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试点。

试点主要围绕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科专业一门省级电大选修课“教育学”进行的,试点的主题是团队协作、应用网络、落实过程、考核改革。试点实施的要点包括采用环节累计和阶梯计分的方式,将平时学习过程与课程考核评价相结合,通过省校和教学点教师的密切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落实;通过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试点方案将课程教学分为4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评价方式和得分值;学员必须参加每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并接受相关考核。每个环节得分不能少于该环节设定分值的60%。如果少于,则得分为0。最后各环节得分累计达60分者,可免于参加期末考试并获得该门课程学分。如果不能达到要求,则仍需参加期末考试。

在试点过程中,省校、教学点成立的团队利用网络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远程接待中心实施有效监控、提供人文关怀并落实教学过程,教师协同完成形成性考核与实践环节教学。试点实施方案与教学环节、考核方式要点如下:一是视频直播课出勤情况(到课率考核),设置相应的分值及得扣分标准。学员应在每次课程开始前五分钟登录网上课堂。由试点单位辅导教师做好相关记录并存档,根据记录情况计算得分。二是学员与教师在视频直播课中的互动情况也细化为分值。由项目主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具体分数。三是形成性考核与实践环节均设定相应分值,督促学生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作业及撰写实践报告。由试点单位辅导教师批改,省校教师抽查。四是网上主题讨论与考核,要依照标准由项目主持教师根据学员的表现给出具体分数。

通过试点,项目取得了三方面效果:一是学生由过去的从不上网或很少上网,只关注考试而忽视平时教学过程变成积极参加平时学习。从已播出的5次课学生登录情况可以看到,每次学生的到课率达到90%以上。说明教师从以教为主转变到以组织活动为主的创新教学方法,是打破网络资源应用瓶颈的关键所在。二是学生开始积极踊跃参加教师组织的网上专题讨论,能够围绕教师给出的主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开展讨论,能够主动在网上向教师询问作业布置,这说明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引导学生落实学习过程的有效指挥棒。三是教学点的教师开始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实现了省校、教学点之间教师协同教学和有效地开展学习支持服务,并使教师团队作用得到了发挥。

蒋萍:合力助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

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电大能否顺利转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认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成长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压力——学校考核制度的牵引,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力——学生的倒逼,同时还需要教师的自身努力,以三方合力助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处于办学终端的基层电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应从完善考核细则、提高网络学习参与度、搭建云服务平台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完善信息技术考核细则,引导教师形成主动提升的意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必须有制度的监管和牵引。据调查,目前中央电大制定的《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无法调动教师使用和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积极性。面对考核机制中存在的薄弱地方,制定并完善“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教师考核细则迫在眉睫。为此,首先要本着“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便于操作、有效激励”的原则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并计入年终绩效考核成绩中,以此来帮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其次要建立包含信息技术能力考核的整套能力激励机制,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升迁、晋级、评优等挂钩,以激励教师既注重过程的执行又注重能力的体现,并从中获得职业成就感;最后要帮助教师将信息技术能力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第二,建立提升倒逼机制,开辟“内生压力、自我助力”的新路子。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来自学生“自下而上”的推力。为激励教师们更加积极的应用和提升信息技术,有必要建立一种“倒逼机制”,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从提高学生网上学习参与度入手,以“调动学生网上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对优质资源的渴望”为目标,倒逼教师提升积极性。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温馨提醒平台,通过邮件、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等方式督促学生登陆学习;采取在线讨论、主题论坛等方式进行同步、异步辅导,提高学生参与交互的积极性;优化学习平台,不断完善校园网站建设,构建多端融合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方便学生快捷、高速、移动的学习;组织协作学习,在生生之间知识共建共享、共同提高的过程中吸引学生参与网上教学;改革考核机制,将学生参加论坛讨论的次数、发言质量以及参加协作学习的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中;创新教学模式,以周为单位,向学生推荐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推荐”,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跟着教师的指导、建议和步调开展学习,确保学生网上学习过程。

第三,搭建教师终身教育云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自我培训。教师的自我培训的意识及其行为是其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为帮助教师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角色,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辅导者、督导者、疏导者”,必须加强对其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除了日常校本集中培训外,教师本身更应加强自我培训。随着国家开放大学“云路端一体化模式”的建立,远程教育进入“云时代”,搭建“终身教育云服务平台”已成为教师们自我提升的强烈期待。因此,有必要为教师搭建一个自己的、能充分利用开放大学的“天网”“地网” “人网”等本土优势的“终身教育云服务平台”,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提供助力。具体可设置如下一些板块:一是课程资源库;二是课件制作平台;三是教师交流中心;四是课件展示台;五是活动公告板。当然,平台还应兼有检索、浏览、下载、上传、、存储等功能,以使服务功能更强大。

陈涛:转变角色与提升能力——MOOCs的启示

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快速发展,再次给我们以启示:开放大学的教师尤其是基层电大导学教师的角色,必将发生极大的变化,即从知识的讲授者彻底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管理者、过程服务者、学习陪练者与评价监督者。

一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者。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除了顶层设计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教材资源之外,基层管理者主要是落实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学习、线上线下作业、小组活动、实习实验、学习评价、重修重考等等。组织管理是远程教育教师的重要任务,随着开放教育的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就更需要教师加以甄别、筛选和整合,提供最佳的资源包,帮助学生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服务者。怎样组织和推动学习者开展个性化、智能化、自主化和团队化的学习,已经成为开放教育教师的严峻课题。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是对教师工作态度和方式方法的一个基本要求,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成就是精细化的服务过程。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提供精细化的服务过程,认真做好各项导学、助学、促学服务,并就各种服务内容、服务节点建立数字化台账。

三是学生学习的陪练者和监督者。MOOCs的发展再一次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其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尤其是基层电大的导学教师,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服务学生为重点,合理优化组合各种教学要素,全程参与、指导和服务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

开放教育教师要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推动者、督促者,就必须加强专业学习,大力提升各种专业能力,在导学、助学、促学等方面不断产生新的突破。

一是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在MOOCs这样的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开放”和“自主学习”。辅导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终身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理解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改革创新的自觉性,有效地推动教学和各种导学活动的开展。

二是提升信息技术能力。营造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远程教育技术支撑平台,这些都需要全体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作支撑。教师必须紧跟信息技术前进的步伐,增强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提高运用能力,将课件制作、资源分类存储、资源筛选整合等技术熟练地运用于管理及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环境下的教学工作,更好地的为学习者服务。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现代远程教育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服务业”。教师的服务能力反映在其导学的规范程序和具体要求上,导学服务的接触方式和活动方式的具体规定上,以及在网上导学和互动的具体量化要求上。教师的服务能力直接体现教师导学的可操作性和质量意识,直接惠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可审视性和学习效益。开放教育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学习者的观念,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增强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充分满足学习者各方面的需求。

四是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拓展的环境下,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出发点是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落脚点是为教学服务,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程中东:适应云平台需求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机制

国家开放大学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远程教育云平台,促进社会成员的泛在学习,已成为开放教育发展的大势趋。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课程教学团队对教学资源进行统筹整合,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创新的数字化学习中心,为远程教育提供强大的学习支持服务。

第一,完善共享和协调机制,组建开放大学各专业教学团队及技术研发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教学团队的具体实现载体,而课程资源开发团队是由课程教学团队和技术研发团队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课程团队建设中:一要打破传统人才观,树立师资共享新理念。在吸纳其他高校优质教师资源的同时,重点做好系统内和系统外教师资源的充分共享。加强协作与交流,积极建设国家开放大学教师资源库和教师管理子系统,提高教师资源共享效果。二要成立专业建设专家小组,明确责任和考核措施。建立专业建设“项目责任人”负责制,全面负责制定各专业建设规划。积极开展重点专业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组建试点工作,为专业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建设积累经验。技术团队要架设好专业教学团队和云平通的桥梁,为专业教学团队提供支持与服务。

第二,建设多层次的课程教学开发团队,探索并建立科学的运行模式和机制。首先,关于课程教学开发团队,其成员主要从专业教学团队中遴选,适当吸收其他高校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从技术研发团队中选配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要求以及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决定课程教学开发团队的人员组成,并实行动态管理。选择的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敏锐度,能带领团队走向持续发展道路。其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运行模式,一方面应成立课程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指导各级开放大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应按照市场模式运作,以项目招标形式组建课程教学开发团队。

第三,是建立课程资源建设评价体系,完善团队发展模式和成果分享机制。一方面,由各级资源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牵头,建立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教学团队的有效激励。另一方面,建立优秀团队和一般团队传帮带发展模式,完善适合团队发展的成果分享机制。

王瑞华:教学设计师在远程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远程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策略上创新与应用的过程。教学设计师是从事教学设计工作的人员,他们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化的方法设计各个具体的学习事件以促进学习者有效的学习。如果能在开放教育师资队伍中引进教学设计师,将能很好地发挥其在导学、促学等教学活动中的动态作用。我们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中进行了教学设计师工作的相关尝试与探索,即针对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终端,由教学设计师辅导助课程主持教师开发设计了基于移动设备(手机)的学习课件,实现了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和评价,提升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在研究和实践中,具体有如下一些思考:

第一,当前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者的需求被忽略。成人学习者大多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尚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一些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学也沿袭了传统高校“学究式”教学的特点,容易忽视成人学习者实用性和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导致教学设计难以“接地气”。二是新媒体的利用不充分。一方面,便携式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工具的快速发展,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另一方面,在远程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大多数媒体类型仍停留在互联网静态网页和动态视频上,这一矛盾阻碍了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发展。三是需要专业的教学设计者。在现代远程教学中,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等诸多角色,还要能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难以投入精力或时间进行创新和提高,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教学设计者来进行远程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设计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对远程教学设计师角色的认识。在实践中常常会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计算机或网络工作者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方面与教学设计师有交集,因此可以取代或者转换成为教学设计师。但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设备与网络的维护,关注的主要是技术的更新和进步,对教学知之不多,因此他们不可能成为教学设计师。另一种观点是可以通过培养学科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水平,使其成为教学设计师。从教师课程设计中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上看,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独自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这一类型在具有理科、工科教育背景的教师中比较多见。第二种是外包型,就是将课程设计外包给教育技术公司去做。第三种是教师+技术人员。这三种课程设计执行模式都需要学科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技术与信息素养,而这方面却正是一些学科教师的短板。综合以上论述,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都不可能成为教学设计师。

第三,教学设计师在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中的作用。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包括教学设计师、媒体专家、学科专家、课程主持教师、授课教师和辅导教师。教学设计师作为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专家,通过协调不同职责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设计工作。一是与主持教师合作。主持教师负责掌控、监管该门课程从设计、开发到实施、评价的过程,如果说他们是课程的“制片人”和“出品人”的话,那么教学设计师就是每个“学习事件”的导演,他们将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分解细化的同时融入信息技术,是实现技术和教学融合的关键。二是与主讲教师合作。教学设计师一方面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取真实的学科信息,确定课程教学的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根据学习者的基本情况设计、开发和实施各种学习策略与活动。三是与辅导教师合作。教学设计师可以通过辅导教师的分析与整合工作,全面、有效地了解学习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持续地关注和调整。

第四,远程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职责与行为标准。根据美国著名教学设计和技术专家罗伯特·A·瑞泽的研究,结合国内部分远程教育办学实体对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职责和职位要求,我认为教学设计师应具备以下职责:一是设计、开发、实施各种能保持学习者注意并增进学习的策略和活动,帮助教师评价教学活动,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二是通过分析教师对教学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三是设计、开发并指导教师应用在线学习系统。四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于专业化教学设计视角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进行分析,通过与教学团队协作,分析受众需求、设计课程或教材、实施教材与评价。

2000年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在专业基础、计划与分析、设计与开发、实施与管理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了23 条教学设计师能力要求及122条教学设计师的行为标准。在技能等级上被分为初级和高级。其中初级教学设计师培养侧重对设计和开发技能的掌握,高级教学设计师侧重培养对教学过程和产品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许多国家,教学设计师已经是个非常成熟的职业,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已有大批教学设计师从事企业培训和教育产品的开发和学校教学等工作。我们也可以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已开设的学科系统培养、选拔专业人才,将教学设计师的培养和管理纳入到其顶层设计中去。一是抓住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机遇,培养信息时代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能在课程教学设计领域有所成就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开放大学的教学设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没有人能将所有相关知识和技能完全掌握,因此需要建立标准化的符合我国远程教育实际的教学设计人员从业标准,深入细化其岗位职责。

第9篇:云计算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0.引言

2003年,浙江大学在国内首次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后,国内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纷纷开设了该专业,其中有些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设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如浙江大学、江南大学),有些是从艺术专业中分离出该专业(如中国传媒大学),而有些则依托自身在通信领域的优势开办该专业(如北京邮电大学)。这些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均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但他们的侧重点不完全一致,工科院校强调“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而艺术类院校则强调“以艺术为主技术为辅”,这就造成了目前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明确。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影视艺术技术专业从电气信息类下分离出来成为新目录中计算机类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并规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与数字媒体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技术素质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在互动媒体、媒体网络、新媒体工程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新目录进一步规范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性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及培养的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能力,并要求在加强学生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为此,在专业建设与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合理地开展实践、实训活动,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制订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也要合理地安排实践与实训活动,这些对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条件,让学生在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实训机会,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结合江南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近几年的办学历程,笔者以为,要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创新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合格高校毕业生的根本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结合高等学校的教育特点和自身条件,从市场和企业需求出发,面向社会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规律。课程的设置要做到按需设置,在保证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能适度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既掌握基本技能又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的,而要靠全部专业课程来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成败。根据江南大学目前的专业优势,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加强学科交叉与渗透的同时强调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教学模式,以体现“艺工结合”的办学特色。

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实践性环节以及素质教育等6大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外语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一些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一些艺术类课程,实现学科交叉与渗透;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一些专业拓展性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集中实践性环节安排在短学期(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主要是针对已学过的课程而开设的综合应用与设计类课程,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应用能力,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化。

在课程的建设与执行方面,除通识教育课程外,对其他课程根据设置、知识点、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等采用课程链和课程群的方式进行,主要分为以下5大课程群:

(1)艺术类课程:素描、色彩与综合构成、艺术设计概论、平面设计、场景设计与表现、数字摄影与摄像及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

(2)程序与算法类:离散数学、程序设计I(c)、程序设计II、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面向对象技术与语言C++、Java与对象分布技术、脚本编程技术、计算理论及云计算技术等。

(3)系统与硬件类:数字媒体技术概论、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汇编与接口、数据采集技术、数字视音频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视觉、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及人工智能。

(4)图形图像及应用类: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高级图形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技术、流媒体开发技术、信息可视化、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在线互动媒体技术、XML技术、数字安全技术及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

(5)网络与动画游戏类:计算机网络、网站建设与网络传播、动画原理与设计、动画动力学与运动学、计算机动画编程技术、移动媒体游戏设计及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

在以上课程体系中,要求各课程群内的课程相关性较强并相互依托,而群间的课程相对独立。通过对各课程群课程的设置、各课程的知识点与学分分配以及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等问题进行探讨,可以加强不同课程间的衔接与协调,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教学效果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按课程群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既可以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它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能提高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加深、提高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课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实践课程的监督与管理;编写并适时修改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及能力,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型实验的试验。

(2)加强学生的实践与实训,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在校内,结合数字媒体学院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除平时课程的实验教学外,利用短学期(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专业课程设计,主要涉及面向对象课程设计、人机交互课程设计、三维建模、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互动媒体课程设计、网络游戏课程设计等。由专业指导教师布置课程的设计内容,要求学生在一周时间内完成,最终以大作业或作品的形式提供成果,并评定成绩。通过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校外,我们联合企业建立多个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真实的实践环境。实训期间,学生顶岗培训,并要求企业指定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实训期间的技能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实训,不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规守纪、团队协作、市场竞争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

(3)以项目为驱动,促进学生介入科研活动。以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项目团队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学术观点和思想的交锋,追踪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前沿,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结合国家、省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项目的形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在组建学生项目团队时,要求团队成员中既要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也要有艺术专业的学生,以真正体现“艺工”结合的培养宗旨。这几年的经验表明,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爱好及其学习激情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了解专业发展前沿的同时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以后从事数字媒体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4)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与监督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它有着任何课堂教学或教学实习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必须制订完善的规范与标准,并对整个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我们将整个过程分为毕业生动员、学生选题、教师指导、质量监控以及评阅答辩等,时间从每年12月开始到次年的6月。指导教师由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根据专业要求及从事的科研工作每位指导教师确定题目,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选择;学生选题后由指导教师下达具体的任务,系部组织学生开题;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对学生的工作进程进行监控;严把毕业答辩关。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促进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5)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聘请国内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和主题讲座。学术专家可以就专业现状、发展方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本科生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科学研究的兴趣;行业专家则介绍一些新兴产业的相关信息和发展现状,结合行业进行一些技术培训,让广大师生深入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信息技术竞赛等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努力追求梦想、迎接挑战,同时营造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更加良好学风的形成。

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要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通过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实验、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的合作,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推进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项目团队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