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

城市规划与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规划与建设

第1篇: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

引 言

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水平,而且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做好城市规划,从而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然而目前我国在城市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与人员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从而有效促进城市的长远发展。

一、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1、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各级管理部门对城市的规划建设的管理力度有待提高。目前,各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员鱼龙混杂,在有些城市中甚至出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身兼数职,这样如何能够将城市规划建设的监督工作落到实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又如何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2、城市规划的随意性

城市的规划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广义上讲,城市规划的概念极其的广泛,包括:城市公园广场的建设,社区街道的布置,城市绿化景观的位置、面积,市政基础设施。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被改变,随意性很强。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地方领导的更换可能使得原来领导的规划方案流产。其次,某些地方政府为当地的发展寻求财力支持选择出让土地,土地的出让势必会对城市的原本规划造成影响。第三,城市规划管理者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者,这些人利用职务之便暗中诱导城市规划进行调整,从而为自己谋求私利。上诉问题的存在使得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工作随意性极强。

3、规划缺乏前瞻性

拥挤的交通如今已成为困扰城市居民的主要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固然和中国快速发展的汽车制造业息息相关,但缺乏超前意识的城市规划建设亦难辞其咎。由于城市的建设缺乏前瞻性,使得中国很多城市的道路数量和道路宽度已不能满足需求。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中你都有机会看到不宽的街道上充斥着数量庞大的汽车这样一幅画面。行路难没有出现在陡峭巍峨的山路上却常见于大城市中人口密集的老城区中。如此拥挤的交通环境将会给城市居民的出行造成不便,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大量的拆迁现象也都是由于城市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

4、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每一座城市发展到现在都是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的结果。因此,每座城市都有其相应的文化底蕴和这种文化下所孕育出的大量名胜古迹。但是,目前的很多城市在建设中竟然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得大量历史遗迹遭到毁灭性破坏,让人感到惋惜。

5、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好坏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城市规划建设是否人性化的标准。现阶段,国内很多城市的规划建设虽然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也给这些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小的冲击。国内针对这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早已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比如说: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但是企业对此不够重视,相关的责任部门对此监督也不到位使得这些法律变成一纸空文,落实不到实处。

二、完善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管理的对策

1、健全和完善规划法规体系

当前,要切实做好城市规划与管理,就应该积极运用法律手段,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将城市土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中。要确保法律手段的有效发挥,各级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就应该依照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完善的规划法规体系,使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城市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在法律手段应用过程中,应注重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遵守法定程序,严守合理性原则,逐步推行城市规划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化,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科学化建设。

2、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

要确保城市规划管理的合理与科学,就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严格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从而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避免、随意干预的情况发生。为此,管理部门应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采取各种手段确保程序的严格执行,对违背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机制,保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有序进行。

3、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监督

城市发展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的长期性。要保证城市规划的长远发展,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就必须将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为此,应建立有效的城市规划监督机制,实现上级对下级的有效监督,依据法律法规对项目实施事前、事中监督,强化层级监督,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同时,还应该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使城市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对实际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切实保护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权益。

4、重视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规划建筑中的重要内容,要做好科学规划,就应该以城市建设规划的基本要求为基础,以城市的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依据,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为目的来进行。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与优势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行为,加大各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执行力度,从而形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合力。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法制、宣传等手段,向民众普及环保知识,使人们正确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能够投身于改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行列中去。

5、加强城市建设的区域协调

由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区域协调性比较差,这就造成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较快,而落后偏远地区城市发展较差,这影响了我国城市的整体发展。因此,我国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根据不同区域城市的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城市发展规划,从而有效协调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力改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也变得迫在眉睫。当前,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管理法制、管理体制、监督与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遵循有关的城市规划原则,处理好城市规划管理与法律法规、监督体制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决策,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庆.浅析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J].黑龙江科学,2014,03(08):57-58.

[2]尉雪.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5(06):34-35.

第2篇: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

对现代城市的规划来说,大中型城市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来说不是非常好,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以及城市化结构,就应该协调区域间的城市化发展,使得各个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都得到相应的提高。我国很多地方城市的发展都和产业布局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广州和深圳作为我国早期开放的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都比较大。现在我国的城市发展还是呈现出这样的趋势,诸如现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使得周边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较快,而相较于滨海新区其他区县的城市发展却并未取得很好的发展,为了更好促进我国城市的协调发展,就需要在进行规划和建设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区域间发展因素,能够对区域的城市布局有一个综合的考虑。现在我国的城市发展速度比较快,虽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城市化的发展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而评价城市化的重要指标就是我国城市环境,现在我国很多城市忙时用电都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地方需要利用限电的方式来进行调节,人们对于低碳环保的理念比较薄弱,并没有认识到节约用电就是保护环境。在城市用水方面,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并且现在我国很多地方的饮用水都不能达到世界标准,现在城市中工厂对我国的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但是在废水处理方面却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如果不能更好地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话,将会对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隐患。由于城市中工厂的布局不合理、数量过多,对城市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汽车的拥有量过大也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只有综合处理这些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现在城市发展中的污染问题,才能为我国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对策

1.重视城市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现在我国的城市发展过分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发展的各个目标之间的和谐缺乏必要的认识,这就对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的主导权还是掌握在政府的手中,为了能够平衡城市各个发展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政府能够加深其认识,能够在制定城市规划的时候,在侧重经济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能够平衡其他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科学地促进城市的发展;第二,专家学者应该加大对于城市战略目标实现的研究,这样就能为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提供必要的借鉴。

2.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

在现在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于城市的人文历史性的建筑、精神标志不能进行保护,这类人文历史类的建筑往往都被经济性的建筑所取代,这不但造成了城市自身的印记缺失,对于城市的个性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且不利于城市的长久发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着力保证这些历史文化建筑、精神象征,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护,这样才能对城市进行良好的保护,使城市获得充足的发展后劲,对于保持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

3.加强城市建设的区域协调

我国现在的城市发展很大程度还是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战略布局等方面联系在一起,我国现在的城市化水平发展非常不协调。这样的城市和建设对于我国城市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为了更好地协调我国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地点的城市发展水平,主要还要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协调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4.树立环保意识

在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设立必要的环保措施,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正面临很大的环境问题,城市污染严重。为了更好地改善我国的城市环境,就需要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设立必要的环保功能区,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能够增强环保意识,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促进我国城市更好地发展。

5.完善城市交通

现在很多城市的交通问题比较严重,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城市开始建设轻轨、地铁等公共交通,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城市交通的发展,需要在规划上加强预测性,能够预测出城市发展的趋势,进而对交通发展进行必要的估计,从而使交通状况能够得到相应的改善。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城市的交通运行方式进行调控和管理,私车出行的增加是城市交通的巨大压力,只有逐步改变人们的观念,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

三、总结

第3篇: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看,在设计、建设、管理方面受到普遍赞誉的城市,都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那些布局混乱、环境恶化、不能发挥整体功能的城市,除了其他原因外,往往都与没有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有关。因此,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下功夫搞好城市规划。

二、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饮用水源污染愈演愈烈

目前,城市污水几乎全部向江河直接排放,严重污染水体和环境。其中生活污水基本上是不经任何处理的直接排放,并且各个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城市建设很不相称。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全国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二)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随着城市燃气的普及,城市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值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污染源主要来自以燃动油为燃料的机动车尾气和燃烧散煤排放的烟尘。随着机动车需求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成为市区居民生命健康的大敌;为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资排入大气层,使大气层严重恶化,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出现酸雨,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三)垃圾处理问题日趋严峻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有碍雅观、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强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城市中心地带往往是工业企业的城市环境污染源,现代一些城市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低,工艺设备、技术路线落后,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程。近些年,各市采取措施治理工业对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但力度不够,不能彻底的改变“三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但又不能让污染源离开城区又去污染郊区,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区的工业企业都应推行清洁生产,重抓技术改造。如何将技术改造与清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将污染预防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是推行清洁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和实施监察。城市规划把构成城市不同功能的物质要素布局合理化、科学化,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多种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应坚持统一协调,确保规划先行。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合理布局、特色鲜明,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制定和实施。总的来说,就是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既要考虑城市总体布局,也是考虑城市某个区域的布局。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建立规划分级审批制度,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同时,让群众多了解、监督规划的实施,可以减少规划实施时的阻力。

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的规划管理模式。同时,要坚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要在综合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切忌仓促拍板,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当把树立节约、集约的原则,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结构,不断提高对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从而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建设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的城市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布局日趋合理,较好地体现了城市规划的要求,既显示出现代化城市的气派,又保持了红瓦绿树的历史风貌,逐步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概念性发展规划是长期性的和战略性的,是协调和指导公共建设的长期规划。开发指导规划则以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为核心,根据概念规则和具体参数,用以指导具体的开发建设。规划是追求精品的理念,在城市精品工程的打造上,形成了从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到质量保证一整套的管理体系。规划是严格管理的理念,城市建设者对技术标准采用,持一种实用主义态度,做到因地制宜,做到城市规划管理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规划城市,以严谨的态度建设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就一定能建成适宜人类居住的和谐城市。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政策、科技和文化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将愈加强烈。因此,新世纪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善于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加强其社会调控的功能,以保证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1]甄峰,万绪才,张越.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发研究,1999, (2).

[2]许广安.关于城市建设现状存在一些问题的思考有色冶金设计研究,2007,10(5).

第4篇: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天津规划馆;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内涵概述

公众参与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指公众参与规划的全部过程,其本质是要通过公众对规划制定和实施全过程的主动参与,更好地保证规划行为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性,使规划能切实体现公众的利益要求,并确保规划工作的成功实施。

城市规划既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科学,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同时它还是一项带社会实践性质的公众事业。城市规划的这三种性质,要求政府的决策要尊重科学、尊重民意,而公众则应当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的实施,一旦城市居民能够直接而持久地接触规划,成为规划制定和规划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行为便会更加科学与民主,规划决策便能更符合实际情况和切实体现公众的利益需求,并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天津规划馆中的公众参与

天津规划馆于2009年正式开放,其有效布展面积达到了一万平米以上,主要设有历史展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城市映像影厅和规划公开与公众参与区等等。其中,规划公开与公众参与区设置了政务信息查询区、规划信息实时浏览屏、规划图书展示区等区域,为公众了解、参与规划提供了机会,公众可以通过查询浏览规划信息、动手进行城市规划模拟设计,在感受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意义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为城市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天津规划馆开放以后,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诸多市民都能通过该馆进一步了解规划建设信息。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过程,其意义在于通过集思广益、凝集共识,既能体现规划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化、迎合民心,又有利于推动天津市城市总规划实施,实现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

三、天津规划馆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天津规划馆的建设为该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益处,但是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导致部分政府官员并没有重视宣传与公众参与,而市民也没有认识到城市规划与自己利益的相关性,认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是政府的事,这种观念导致了很多市民对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政府也逐渐认识到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在其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从天津规划馆公众参与过程就可以看出其问题所在:

1、公众参与的深度不够

天津规划馆提供的公众参与虽然方法具有创新性,但是绝大多数市民或者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只有参议权,而没有决策权,自主的设计与规划也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反馈程度较低。这也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公众参与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随着规划项目规模的增加和级别的提高,公众参与的深度反而逐渐降低。

2、公众参与的广度不够

前往天津规划馆参观的人群很大程度上是外地的客人,对于天津的了解程度不够,因此在参与规划过程中具有盲目性。而且通常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权利往往是由居委会成员代替执行,普通民众参与大型建议活动的机会较少,公众参与的广度也是问题之一。

3、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政府部门没有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具体权利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对公众的参与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和保障,而只是对规划建设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行授权。

4、公众参与的意识淡泊

在公众看来,城市规划是国家、政府的事,参与城市规划的公众很多是抱着尝试的心理。除此以外,相关部门向社会公布有关规划信息有限,媒体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和热情都极端缺乏。

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公众参与的改进措施

从上述不足可以看出天津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的程度,而从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的实践情况来看,公众参与的涉及面积极其广泛,需要资金与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公众民主意识的提高、科学规划管理机制的建立。因此,必须利用多种方式结合改进,才能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公众参与程度的加深。

1、推进民主化进程,保障公众规划参与权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公民行使公民权的表现,而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与民主化程度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我国政治民主化、政务公开化是公众有效参与的政治前提和基础。对此,应该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赋予公民更多民利,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充分享有利益表达的机会,参与政府的决策。同时还应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实施依法规划,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的参与权,使公众参与规划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为公众参与规划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空间和社会环境。

2、建立调控有力的规划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现有的规划管理体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很多方案都没有真正考虑到城市行政领导层干预规划实施的情况。其实,建立一个有效的规划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城市政府机构的改革。应该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出发,以此为基础对各级政府机构进行大的调整和优化,对政府机构权力范围的调整和加强对其行政行为的监督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应加强对领导层的监督,把公众评议和规划实施的组织工作列入政绩考核的指标中。改造城市规划委员会,使其成员不仅包括规划主管部门领导,还包括本市规划专家代表和公众代表,以加强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协调、仲裁、决策和执法监察工作。

3、探索有效的参与方式与途径

天津规划馆及其规划公开与公众参与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参与方式与途径,但也有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市政府应该重视群众提供的规划方案,在此过程中结合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与发展特点,并与市民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因此,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应该从城市本身的特点出发,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方式搜集民意。

天津城市规划馆规划公开与公众参与区的设立对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也有利于公众进一步了解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但是这种公众参与方式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应该注重问题所在,从政府、社会等多个角度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积极拓展各式各样的公众参与途径,从而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云.论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J].城市问题,2005,04:74-78.

[2]孟丹,刘管平.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评价体系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241-246.

[3]赵伟,尹怀庭,沈锐.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75-78.

[4]郝娟.解析我国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障碍及成因[J].城市发展研究,2007,05:9-12+30.

[5]陈有川,朱京海.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特点与对策[J].规划师,2000,04:8-10.

[6]唐文跃.城市规划的社会化与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2002,09:25-27.

[7]郑芳菲.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第5篇: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ity construction is more and more quickly, a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also very serious. So how to solve thes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而建设生态型城市现在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接下来,我们就对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做一些简单的介绍。以此来让大家了解到,生态型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环境质量优秀发展科学的城市,更重要的是要对生态的保护和设计。在建设生态型城市时,还要在设计和建设时对自然的生态基础进行充分的利用。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现状

1.1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2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2、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

2.1城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发展时段都存在着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态”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的差异,这种城市中“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质量的优劣程度可称为城市的“生态和谐度”这种城市生态和谐度应包括:城市人类的健康;城市环境的持续,两者和谐发展。

2.2创建城市生态管理系统

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进行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转系统,以及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统,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有力保证。

2.3做好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在对城市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生态敏感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功能区等的用地规划。

通过土地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确定对城市生存、运行和发展具有关键制约作用的生态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间区域;通过对城市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弹性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的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建设强度等规定、管理和控制的区域;通过对人类聚居地生态健康分析,确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观区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拟自然景观区域等等。

2.4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是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这些森林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3.1 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所指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还应包括历史文物古迹经历了长期的环境演变,这些景观要素无论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是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上,都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空间,具有很大的生态保留价值不仅如此,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把这些原生的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现代的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同时为新城的居民提供异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

3.2 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资源是十分重要的,他是地球的净化机。它是由地球表面上的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湿地的保护。对已经破坏的湿地要进行积极地修复。

3.3 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城市中不仅要有先进现代化的建筑和工业集散地。还应该有一部分空间作为紧张生活的缓冲。这部分地带可以用于休闲和绿化。我们不能只对城市中那些广场公园作出合理的规划,而对城市周边的环境置之不理。我们应该加大对城市周边环境的合理规划,建立绿化带,使这一地区可以成为城市忙碌氛围的一种缓冲剂。这样可以使城市的建设更加完善,更加整体。而且在与乡村的接壤地带增加合理的建设和规划,对农村建设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

4.1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如“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有主管市长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密切配合。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经多方论证、比较后,提交政府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并运用政治、经济、立法、计划、管理等综合手段提出实施对策,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4.2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谢十,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

5、结语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我们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建设模式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的发展。但是要是实现这种模式的建立,我们就要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在这一规划的合理指导下建设生态城市。我们要坚持和谐发展这一基本思想,通过对城市结构的调整,和功能的划分,使自然与人类密切结合在一起。并且实现共同发展。还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节约;生态城市;绿色建筑;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十”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新的发展模式,将生态文明提升为基本发展目标之一,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为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做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和废弃物质的生产者,如何使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城市规划、发展和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城市研究的历史上,对生态城市的研究从未中断。E·霍华德在1898年发表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的田园城市就已具备了生态城市概念的内涵,之后经P•格迪斯等学者们的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城市与生态学研究的思想体系。至20世纪末期,随着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在1987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 生态城市建设现实与存在问题

1.1理论与实践

在这个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出现了城市化的高楼林立、交通纵横、爆发式的资源消费、高密度的污染及大规模的废弃物排放。由工业化所推动的城市化对大自然造成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强度、持续性的扰动,使大自然正常的生态系统和功能结构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割裂、阻断和破坏。这种人为的人与自然的对抗,从不为人类重视全球生态系统变异,到城市化进程加速中生态矛盾逐渐凸显出来,而且越来越严厉地威胁到人类自身安全与生存。臭氧空洞、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物种灭绝、水源匮乏等等,这些我们当代人必须面对的危机与挑战,是我们人类点滴、局部行为跬步积累所导致的全球灾难与问题。为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全球专家学者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发展构想,以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

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MAB)”计划,其内涵为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在其著作《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中提出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提出了城市、城镇和乡村建设的全新方法。怀特(White.R.R)在其著作《建设生态城市》中也以城市新陈代谢理念为基础,分析了现代城市的病理,并提出了一系列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实用性策略。

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宋永昌教授认为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陈易教授指出生态城市是在保证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和维持城市居民较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均生态足迹,使城市生态足迹面积尽量缩小的城市。顾朝林教授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提出的低碳城市及其相关规划研究也是对生态城市发展建设的思考。

在发展理论的同时,世界各国也不断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美国伯克利对城市进行生态化改造,巴西库里提巴、瑞典斯德哥尔摩、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等城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生态城市实践,法国普罗旺斯生态小镇、阿联酋的马斯达尔城作为新建的生态城市,号称世界第一座零碳城市。我国近年来也不断进行生态城市的实践,与各国合作建设了中新天津生态城、中芬门头沟生态城、苏州生态城等,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1.2存在问题

1.2.1城市选址大多不利于建设

目前的生态城市选址大多位于生态敏感区,本身承载力较弱,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投入高、效益差,生态改造任务重。如马斯达尔城建设于沙漠中,水源天生不足;天津的中新生态城选址在渤海滩涂,生态较脆弱,基础承载力较差;黄骅新城选址在盐碱地,绿化条件较差,建筑需进行防盐渍处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不仅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利,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安全和健康。

1.2.2生态城市建设和维护成本高

从各国生态城市建设成本来看,其累计投入都是比较高的。阿联酋马斯达尔城约6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320亿美元;门头沟中芬生态城总投资1500亿元;苏州生态城投资250亿元……这种完全靠金钱与高科技堆砌起来的生态城市,已背离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本质与内涵。同时高投入的城市建设对维护的要求提高,造成运行和维护的成本高企,增加生态城市的运营压力。

2节约型生态城市

2.1节约型生态城市内涵

结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我们提出节约型生态城市的理念,即采用生态城市的理念,从城市选址阶段开始,贯彻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的思想,降低生态城市的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减少生态城市的资源消耗,建设健康、安全、融于环境并且可持续的生态城市。

2.2节约型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2.2.1应对全球资源紧张局势的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资源、能源紧张的趋势进一步加剧。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取得大发展的同时,对全球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不断加剧,各类不可再生资源的存量大多以降低至警戒线以下。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以最低的消耗发展经济、以最小的代价建设和发展城市,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节约型生态城市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之一。

2.2.2我国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按照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生态城市的建设应结合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把城市发展同周边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因而,节约型生态城市将成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2.2.3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新型城镇化的两大趋势是城中村改造与新城镇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生态城市的相关理念和技术,节约城市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成本,降低资源消耗,以最优的成本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把生态城市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理念贯彻到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合理发展。

3节约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要点

3.1强化建设选址的科学性

城市选址的问题,在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非常注重选址的安全、经济和宜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同时要求城市布局与周边环境资源条件相适应,“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市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商君书•徕民篇》)。而如今的城市建设,得益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和建设条件大多不予考虑,以工程技术手段解决所有不适合建设的问题,不仅增加了城市建设成本,同时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修复的伤害。

因此,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首重城市的选址。应采用包括3S、生态、工程、环境等多种手段对城市建设区域进行分析,选择对环境破坏小、适宜城市建设的地区,避开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地质条件恶劣区域,从根本上杜绝资源的浪费。

3.2维护并融入既有生态格局

生态城市需要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永续发展为基础,并在更大的城市-区域系统中取得协调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这就要求生态城市能够与其所在区域形成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空间,在城市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城市的建设必然会对区域生态基底造成影响和破坏,即使是生态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及完成后,必须采用生态、技术手段恢复区域生态格局,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并使生态城市的格局与区域生态系统形成一体化的衔接,通过水系、绿地公园等生态廊道的贯通与连接,不仅对城市文化、环境和美观起到作用,同时具备重构区域生态格局的骨架,并起到栖息地、隔离或过滤、通道、源和汇等功能和作用。

以此为目的,在生态城市规划编制和整体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关注区域生态系统对城市的影响和要求,了解区域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和通道,在规划中维护区域原生态环境的健康,减少破坏,保留城市中的区域生态格局,并在城市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手段解决城市环境的维护问题。如巴西的库里提巴在城市公园的维护中使用生物的手段,通过养羊来维护公园的草地,既节省了维护资金又提供了天然肥料,减少了80%以上的维护成本,同时提高了城市的生态形象。

3.3采用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是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的生态建筑理念,经各国学者多年的完善和实践,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各自的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建筑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共识和大力的推广,如英国BRE的环境楼、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办公楼、美国匹兹堡的CCI中心、丹麦科灵市郊区住宅开发项目、澳大利亚悉尼的奥林匹克村、荷兰Delfut大学图书馆、日本九州绿色高层住宅等等。这些绿色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了绿色建筑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自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一直在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至2000年后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绿色建筑标准、政策、评价体系,推动了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发展。国内很多城市(北京、南京、厦门、重庆、青岛)提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并进行了大量的绿色建筑实践,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例如:北京Moma住宅大厦、杭州-奥林匹克小球中心等)。

与节约型生态城市的内涵相适应,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首重节约,要求节约能源和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其次要求建筑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由此可见,我们的城市在由传统城市向节约型生态城市演进的过程中,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尤为重要,而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关键手段,是节约型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而传统上认为绿色建筑即意味着高成本与高价格的思想并不正确,当前采用高技术、新材料和高建造成本堆砌起来的现代化“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的真正内涵并不完全契合。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绿色建筑不仅讲究建材的绿色环保和本地化,以减少长途运输所引起的能耗和污染,而且它还应采用适宜当地条件的技术手段,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建材生产到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及拆除回用等全过程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的废弃,以循环经济的思路,实现从被动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转到主动创造环境丰富性,减少对资源的需求上来;从狭义的“以人为本”转移到对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以人为本。同时,绿色建筑应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环境特征的建筑形式,即可因地制宜避免千城一面,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又可有效降低建筑的建设成本,推动节约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在建筑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绿色建筑的运行费用则会明显低于传统建筑。绿色建筑因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而极大地减少了能耗,甚至自身产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可能达到“零能耗”(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和“零排放”的建筑。用水方面则可以通过循环水和中水回用系统,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如英国伦敦市政大楼就运用了很多新的技术,使节能率达到70%以上,节水率达40%,而且有非常好的室内空气环境条件。人们在绿色建筑里工作,得病率可以减少10-15%,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这也是另一种方式的节能。

4结语

节约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的本质特征,节约不仅体现在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等可见成本上,减少对原生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城市对环境的影响、使城市融入环境并与环境共生,缩减城市废物的排放并变废为宝,是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绿色建筑在节约型生态城市的建设中要起到重要的作用,形成以绿色建筑为核心,辅以科技、生态、经济、文化、行政等手段,促进节约型生态城市的不断生长和完善,形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体系,共同维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

[参考文献]

[1]理查德•瑞吉斯特著.王如松,于占杰译.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Hiroaki Suzuki,Arish Dastur等著.刘兆荣,朱先磊译.生态经济城市.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李浩.生态导向的规划变革——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顾朝林,谭纵波,韩春强等著.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5]仇保兴.推行绿色建筑,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建筑与文化,2006,(4):1-5.

第7篇: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建设

1 我国建立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与公众产生的矛盾等时有发生。为了更好的减少各类矛盾,实现城市可利用空间的合理分配,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必须要发挥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主体作用。公众参与指的是,在社会分层、公共需要多样化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介入的条件下,所使用的协调共进的措施。公众参与强调居民对城市规划的编辑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参与。公众参与来源于美国,当初的目的是为了让市民有一个宣泄的空间,以促进社会稳定,后来慢慢的上升为一种公众政策。本文结合我国以及国外公众参与的理论进行研究。

2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活动的特征和问题

2.1 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性差,形式单一

当前在城市的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意义已经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但是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制度来保障这一活动,使得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随意性与主观性较强,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并没有固定的城市规划展馆等,仅仅是在一些公园或者市民广场,做出临时性的城市规划展览,造成了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形式的单一。

2.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积极性不高

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城市群众在参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各种利益、市民的年龄、工作等条件的制约,除了部分的公务员、专业人员之外,另外的群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热情较低。特别是城市的外来人员,因为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历史景观不是很熟悉,因此在参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感觉到无从参与,这影响了参与城市规划的积极性。

2.3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形式多元化,缺乏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从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到城市道路、城市水管、绿化与环保、城市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表面层次上体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但是因为大部分市民对城市整体的规划与认识不足,造成了参与的效果不明显,公众仍然认为城市规划是形体上的设计,而没有对土地利用、城市空间、城市生态环境等层面上进行更多的参与。

2.4 我国城市公众参与缺乏持续性与互动性

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公众的参与,规划局等部门能够从市民的建议中更好的进行规划内容的制定。但是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时候,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参与---反馈---再参与的良好机制。规划局没有使用相应的措施给市民进行规划意见的反馈;公众的参与没有很好的贯穿到城市规划的全部过程,只是集中在城市规划方案确定之后。

3 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建设的途径

3.1 加强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宣传

城市规划部门可以通过咨询、电视、报纸或者举行情况通报会等方式来进行宣传,向市民通报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规划的区域等,已让市民更好的了解城市规划。与此同时要要邀请市民更多的参与到各种展示会、城市规划座谈会;邀请市民对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在政府主页、报纸等开辟城市规划的专栏等。加强向有先进城市规划经验的大城市学习,提高城市规划制度建设的先进性。

3.2 强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

市民等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本质是进行公众教育的问题,从专业的学习中要大力的宣传城市规划这一学科的性质。对选举出来的群众代表,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城市规划知识讲座,以及进行系统的规划知识的培训。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公众参与的各个阶段,需要规划部门进行科学的安排。创设多种参与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深度。

3.3 提高城市规划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素质

要重视提高城市规划人员的素质,逐渐落实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形式与内涵。城市规划人员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过于重视物质规划与图纸设计,忽视了城市规划的社会与经济属性与规划的公平性。所以,城市规划工作者要重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怎样更好的满足公众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又对其他利益团体不造成影响,这成为新时期进行城市规划的要求。规划工作人员要提高协调事务的能力,实现开发商利益与大众利益的协调统一。

3.4 做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研究,构建科学的制度保障

城市规划的关键是规划制度的建设,例如我国香港的城市规划委员会,是在香港特区政府城市规划领导下,由33个人组成的机构。当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构建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外的,通过公众代表参与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公众参与城市社区的规划与发展相互之间有较大的关系。

3.5 以公众参与促进规划监督管理职能

在城市规划的公众沟通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一全面而客观的规划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加强对城市建设部门的科学实施与管理;对于公众来讲,注重的是规划的参与与监督。所以,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过程中,要提高城市规划的展示与公开程度。相关城市规划审批的程序与步骤要清晰明确,通过对这些与公众利益的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内容的公示,提高城市规划的公众开放程度。

4 结语

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深入,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既需要城市规划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要加强对各方利益的协调能力,又要重视对各方的组织协调;要重视对公众参与的科学引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是城市规划法,这一法律是规范和约束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的主要依据。因此,要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提高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规范化程度,提高我国城市规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华晨,胡晓呜,单锦炎.增强规划成果的可接受性―――湖州市市河街区规划的价值观[J].城市规划,1998(4):29-30

[2]孙骅声,周劲,陈宏军.深圳市法定图则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1998(3):29~-30

[3]陈锦富. 论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J]城市规划, 2000,(07) .

第8篇: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难点问题;措施

1导言

随着国家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倡,低碳的概念得到各方面各部门的认可、执行,根据科学论证及实践可知,低碳可以抑制气候恶化,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低碳概念切入,论述目前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点问题,找到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要点,以期为全面贯彻低碳理念,确保社会低碳发展,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作有价值的参考。

2 低碳生态城市的定义

低碳生态城市是指运用低碳化手段和生态化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强调的是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低碳要素的循环利用,在城市结构的建设上其强调的是多样性、共生性和紧凑性。

3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

3.1低碳城市的内涵不明确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口头上表达要建立低碳城市的决心,可是我们可能连低碳城市的内涵都还没有彻底清楚,要想规划与建设低碳城市我们就要明确低碳城市的内涵,对低碳城市进行概念界定,并且科学地界定城市发展边界,高效地利用土地和能源。

3.2没有建立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建立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涉及的工作层面太多,不便于运用。

3.3交通规划不合理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私家车保有量的攀升,出现了道路堵塞、能源紧张、城市环境恶化,尤其是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碳排放过量,导致噪音污染、环境、交通问题不断发生,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的空气质量。

3.4土地资源规划不合理

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经常出现土地利用率低、各类土地资源混合使用、规划土地功能单一的情况,这样就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造成碳排放过量。由于建筑业迅猛发展,城市里用来吸收碳排放的绿色植物被水泥地取代,硬化多于绿化,因此绿地面积和绿色植物越来越少,环境变得越来越差。

3.5高能耗依然严重

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经济增长总量排名全球第三,尽管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但是能耗却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50%以上,主要表现在钢筋、水泥等大型的材料耗损量上另外进入城市的劳动大军缺乏为自己提供更全面的生活商品和出行服务,因此带来相关运输系统的能源消耗增加的矛盾。

3.6生活方式改变

居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煤气、天然气、电器设备广泛应用到我国的城乡地区,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使能源消耗量增加。再之,私家车保有量一路攀升,带动了石油化工和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住房紧缺、交通堵塞、资源匮乏,导致全民身体素质下降等问题的出现,加上由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使得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4解决措施

4.1改变城市空间布局,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基于我国城市现状,应对密集城市进行疏散,严格遵守节能标准进行低碳建筑与施工,优化能源结构,依靠大自然、太阳能及生态能源。在城市建筑规划方面,要逐步树立绿色低碳建筑理念,减少城市的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处理好污水、净化好空气,完善城市的绿化带及绿洲建设,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成为节能的先锋。

4.2修订和完善低碳生态规划内容的标准与配套政策

只有有了合理科学的技术标准,才能让城市规划者做到有据可依,才能让低碳生态落到实处。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积极响应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以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4.3加强城市低碳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对城市进行基于低碳发展理念的规划,并非仅仅是理念的引入或者方法的罗列,而是系统性的、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工程。这就需要加强对城市低碳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在现有的发展经验和相关理论上构建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体系,通过低碳技术,结合城市的地理特点和地质条件,对其低碳路径进行科学设计。

4.4提倡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通过宣传节能减排,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使广大居民树立低碳城市理念,自觉进行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同时引导居民消费节能电器,如节能空调、冰箱等,鼓励市民选购电动汽车、小排量车。

4.5能源的循环利用

首先实现可持续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城市中诸多再生能源,综合一切可重复利用的再生能源,做到合理的循环安排,最大化的服务城市能够有效稳定生态及生活;其次始终重视水资源的循环有效应用。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水,从实际情况看,我国水资源处于短缺的状态,开发节水与循环利用系统势在必行,在工业生产集中的地方注重水的净化与循环利用,加强水污染治理,对于雨水等也要做到有计划的收集与过滤应用。

4.6扩大绿色城建

城市建筑是城市规划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推广绿色建筑有利于低碳城市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中,要做好绿色规划,从节能角度要增加比率,摒弃过度浪费资源的设计方案,实现建筑与再生能源的融合,在建设过程中要选择节能材料,使用节能技术,以国家基本政策为基础,实现低耗材、可循环、高性能的绿色规划,对于相关的建筑垃圾也给予合理的绿色的处理和回收。

4.7实现低碳交通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私家车的保有量大幅度增加,城市交通对环境有了很大的影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不同的交通方式在速度、能耗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对于低碳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交通建设方面,国家大力推广地铁公交等公众交通方式,优化城市道路、减少尾气排放,尤其在机动车的管制方面,已经在大城市开始限号,以政策引导人们绿色出行。从我国城市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持续处于扩张状态,人口密度大,步行与自行车等低碳方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在低碳建设中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对公共交通建设做进一步的改变,或增加公交的数量、路线,或增加地铁的运行效率,运行时间等,进一步满足人们出行需求,减少私家车的污染排放。

5结论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的确十分棘手,但政府应当有信心妥善处理这一矛盾。我国作为第一个将节能减排列为国家发展重要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在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远远不够。还应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城市的利用效率及整体运行机制,为加快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推动低碳城市建设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罗宏,吕连宏,何美梅.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J].环境科技,2010,06:71-75.

[2]罗巧灵,胡忆东,丘永东.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2011,05:5-10+27.

[3]马利波,邵光平,王华治.简论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J].华中建筑,2012,03:30-32.

第9篇: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 城市规划 三维 系统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planning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dministration method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rapid, city planning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dministration daily work must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inzhou city planning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3 d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as the foundation, construct a 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virtual environment platform, for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provides decision-making and basi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3 d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系统建设背景

1.1 “两区”开发的需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滨州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引导者和先行者,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以及对城市的规模、空间发展形态提出了建设目标,如何提升我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手段,创新规划管理模式,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又快又好的引导我市城市建设工作,适应我市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是我市城市规划管理实际工作中需要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2提高规划管理和审批效率的需要。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如何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规划审批效率,如何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如何将分散的信息转化为集中的资源等,传统的手工处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只有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

2.系统建设基本情况

2.1 模型制作范围:滨州市主城区(共17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约为78平方公里)内所有建筑物、构筑物及绿地、广场、河流、道路、雕塑、假山等大场景、标志性地物的精细建模,建筑模型和场景逼真、系统加载和运行稳定、快速、流畅。

2.2建设目标:基于三维平台,实现对城市空间数据三维可视化管理、城市规划设计与辅助决策,打破二维GIS不直观的缺陷,并能和二维GIS无缝结合。系统以计算机硬件为支撑工具,以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为软件平台,以空间三维数据管理为核心,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建立覆盖整个城市市区内的三维模型,实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三维空间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换,满足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对三维城市空间数据的查询检索与应用。

2.3进展情况: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北京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字城市研究所暨伟景行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道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弘益视景公司、北京森迪特公司、西安煤航公司、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参加投标,北京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字城市研究所暨伟景行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最终以400万的标价中标承担滨州市三维城市规划管理审批辅助系统的建设。目前为止系统已全部建设完成。通过测试和横向比较,该系统的数据的海量存储、模型加载速度和系统运行流畅程度、二三维无缝衔接等方面目前在省内是最好的,模型精细程度、规划三维管理功能在全国也是一流的。

3.系统功能特点

3.1 地形地物信息准确,采用国家标准地形图和卫星遥感影象作地表贴面建立数字地面模型,按比例还原地貌形态,使地形地物一目了然。

3.2 地物表现直观,通过对卫星遥感影象色彩的波段组合和时相选取,模拟实地景观,如同身临其境。。

3.3 浏览方便,可以进行任意缩放和漫游、模拟飞行,对目标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分析。

3.4 地形、地物信息检索方便,可以查询任意地点的地理坐标和海拔高度及建筑模型的属性信息。

3.5 地形分析和量算快捷,不但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距离、面积量算,还可以进行通视、断面、控高、日照、规划指标计算、视域、扇面等空间分析。

3.6 模拟演习灵活,可在电脑上任意位置模拟火场、爆炸等应急演习,还可以变换场景的天空、天气效果。

4.系统主要作用

滨州市城市规划三维仿真辅助决策系统是一个以虚拟仿真技术为主,综合运用空间信息系统、网络技术构建的虚拟城市环境系统,提供的可视化表达、网络化与集成化管理,环境要素的分析与预测,给人提供身临其境的更加自然、方便、快捷的使用空间信息的工具。其构筑了一个三维、动态、实时、可交互、可查询、可进行多种分析和管理调度的“数字”虚拟环境平台,使得城市规划和管理者对城市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以及优化决策。为城市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工程管理、功能测试、决策支持、交通设施、安全警戒等提供全方位、多方式的信息服务,也为城市规划的数字化提供宝贵的信息资源积累和信息决策平台。

该系统主要作用:一是方便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情况查询,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审批效率和审批的科学性;二是为政府行政处理、重大战略实施、重点工程监控、防洪抢险、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地理信息服务;三是结合电子地图制作和网上系统,让人们直观游览整个城市的地形地貌和细节,快速搜索机关、学校、医院、车站、码头、商场、宾馆、饭店、公园、公司等具置及景观,满足社会公众日常生活需要,提高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能力和城市品位;四是为公安、消防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提供快速反应决策依据;五是展示楼盘位置、布局、外观、周围环境等情况,为人们购房置业提供方便;六是为三维地籍管理和房屋产权管理提供方便;七是为土地利用和覆盖调查、农业估产、区域规划等诸方面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为交通、水利、消防、民政、旅游、招商、电力、电信等部门的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开发平台等。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