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学管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切实加强钦州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管理领导、干部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履职能力,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学校评建办的工作要求,特举办本期教学管理领导、干部教学规范化管理培训班。
一、培训目的
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活跃在教学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性质平凡而具体,工作内容繁杂而琐碎,但工作岗位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教学管理人员是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岗位,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乎教学工作的好坏。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养,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管理水平。通过教学规范化管理培训,全面提高钦州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实践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
二、培训对象
各二级学院(教学部)院长(主任)、分管理教学副院长(副主任),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秘书、教务员,学校评建办全体人员,教务处部分领导干部共66人。
三、培训时间:2011年7月22日至2011年7月25日共四天
四、培训的地点:钦州学院、北海市区
五、培训的主要内容及其他事项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要点
2.系统学习钦州学院教学管理文件
3.学校领导做专题报告
4.评选钦州学院优秀教学秘书、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优秀教学管理团队
六、培训的方式
1集中学习和分组讨论。
2.坚持专题辅导和研讨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
七、培训安排(详见附件)
八、成立工作小组
为做好本次培训班的组织工作,决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秘书组、宣传技术组、后勤组。各组人员及工作内容如下:
(一)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银建军 李尚平
副组长:徐书业 黄家庆 黄宇鸿
工作内容:负责本次培训的全面工作。
(二)秘书组
组 长:张小强
副组长:傅远佳 钟其鹏
成 员:刘伟芝 黄孙庆 刘 魁 梁伟杰
工作内容:1.起草培训工作方案;2.印发相关材料;3.协调各工作小组。
(三)宣传、后勤组
组 长:黎树式 梁家海
成 员:黄柑童 卜陆平 刘临玲 梁芷铭
工作内容:1.对培训班各方面的情况全程宣传报道;2.负责横幅的制作; 3.培训场地的布置(台签、茶水、横幅、电脑及音响调试等);4.车辆及住宿安排; 5.做好培训考察活动的联系及后勤保障工作。
附件:
1.钦州学院教学规范化管理培训班日程安排表
2.钦州学院教学规范化管理培训班学员名单
钦州学院评建办
二〇一一年七月五日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81-02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化、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不少院校由单一学科门类向多学科发展,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使得教学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教学管理人的素质和能力面临着新挑战、新考验[1-3]。本文通过对基层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为发掘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潜能,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基层教学管理队伍提供参考。
一、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大多数高校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管理的现象,对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在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运转,提高办学效益以及办学质量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编制配备、队伍建设重视不够,致使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缺乏政策层面的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基层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结构复杂,专业对口人员少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涉及面较广,事务性工作琐碎繁杂,工作成果难于体现,也就使大部分人认为教学管理纯粹是事务性工作,无技术含量,可替代性强。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一般有以下几部分人组成,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家属,二是校内转岗人员,三是部队转业人员,四是部分院校为教学评估增加师资力量,大量引进教师,但由于生源有限无授课任务,迫使部分教师改行做教学管理。从人员构成来看,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中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人员少之又少,决定了基层教学管理工作难于上新台阶。
(三)基层教学管理队伍专职化程度不高,队伍稳定性差
大部分院校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工作业绩难以衡量,往往是干好了得不到表扬,失误了会受到领导的批评以及教师学生的指责,使得兢兢业业工作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得不到认同,对职业发展前途迷茫,长此以往导致了教学管理工作不连续、断层、职业化程度低;教学管理工作也只能流于维持性管理,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创新性。
(四)基层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应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产生分工与协作中的基本要求。目前的基层教学管理队伍中的绝大多数的人未经历过专门的教学管理培训,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再加上从事这个岗位的入门门槛低,个人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因此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整天忙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没有精力加强教学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管理能力的训练,大多数人停留在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经验管理水平,创新的动力不足。
二、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领导重视和制度约束是加强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保障
1.加强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没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单靠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自身是收效甚微的。领导重视是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关键。各级领导只有转变观念,树立对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重视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作,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建设管理队伍的政策、措施,并使其得以贯彻、落实。
2.加强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一方面确定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准入标准,严把入口关。有必要从专业、学历、职称、年龄、能力、素质等方面确定准入标准,优化基层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完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奖惩激励机制。以教学管理工作量化为基础,确定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岗位目标,实行岗位责任制;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标准,作为确定待遇和提拔晋升的依据;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促使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精神,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转变观念是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先导
目前高校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现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长期的观念落后造成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关键在于改变观念。
1.要改变各级领导的观念。各级领导作为学校政策的制定者,应确实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充分认识到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给予具体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应有的重视和地位。
2.高校要树立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是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教师的认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一名管理者。增强各级领导以及专业任课教师对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认同感,摒弃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师和学生的服务员,人人都可以做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人人都能把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做好的一系列陈旧观念。
3.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要提升对基层教学管理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若要人敬,必先自敬”,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不要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工作,要坚信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大有可为,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细致的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三)加强培训是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基础
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研究水平普遍不高,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长期忙于具体的事务管理,缺少正规的理论学习和培训,缺少从事科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提高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就要加强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素质和科研技能的培训。
1.学校要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深造,攻读教育学、管理学以及其自身所学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2.学校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脱产进修或专题培训提高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鼓励参加校际交流、学术会议,提高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构建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终身学习体系,完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3.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跟进教学科研以及教学管理研究前沿,并应用于工作实践,切实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
(四)提高科研素质是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核心
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作为以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为中心的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参与教学研究,在教学中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在科研中沉淀知识提升做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走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促进的道路,使教学管理工作向学科化、学术化的方向发展。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专职化、专业化必然要求基层教学管理队伍逐步向专家型发展,只有在教学管理领域进行思考甚至深入研究以后,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才能成为教学管理方面的专家。
参考文献:
[1]刘建宁.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78-79.
[2]韩宇霞.教学管理队伍现状分析及建设对策[J].管理与教育,2007,(4):167-168.
论文摘 要:在新时期下,如何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能力,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规范管理教学秘书队伍,是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学秘书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环节中的基层岗位,担负着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秩序、落实教学管理措施等重任。教学秘书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因此,在新时期下,如何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能力,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规范管理教学秘书队伍,是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一、教学秘书能力结构分析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指出:“系(院)可设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在教学系主任(院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教学行政工作并从事教学状态、质量信息的经常性调查了解工作”。它明确界定了教学秘书的行政关系和岗位职责范围,高校教学秘书不是决策者,而是决策者的参谋、助手和执行者[1]。教学秘书作为一个信息传达者,需要将学校政策、领导意图、教学信息等准确而及时的传达到各环节。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将管理政策层层落实到各环节,并督促执行。作为一个协调者,需要在学校与学院之间、学院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作好各类具体事务的协调沟通工作。管理角色的多面性,决定了教学秘书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一)公文处理能力。教学秘书作为一个信息传达者。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需要传达和协助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等。这就要求教学秘书熟悉公文写作知识、能熟练使用教学软件、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保证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层层落实管理政策。
(二)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秘书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协助主管领导制定教学计划、管理规定;定期安排教学检查、进行教学总结;落实授课计划;组织期末考试安排;协助主管领导处理各类突发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应当熟知当前时期高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知识,弥补专业不足的劣势,更好地掌握教育管理的运行规律。
(三)协调沟通能力。教学秘书作为一个协调者,需要加强和学校多个部门的沟通联系,在必要的时候给主管领导提供合适的建议,快速、准确、有效的协调解决教师教学中、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起到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作用。比如:教学秘书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解课程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情况,教师课程教学的习惯等,在主管领导审核分配资源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建议。在排课时,做到最大化满足教师需求。在学生每次选课期间,会出现各种特殊的问题,欠费、模块学分修读不足、教学班人数上限不足、课程性质学分变动等。面对这些情况,就需要教学秘书熟悉每个版本教学指导书的变化,熟悉学校的相关制度,向教务处相关部门反馈问题、协调解决办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调动教学秘书工作积极性
教学秘书在基层教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位置,其工作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秩序运行是否通畅。因此如何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学校教学管理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充分给予教学秘书支持和信任。教学秘书工作繁杂琐碎,不易产生明显的成果,长久从事重复性的事务劳动,容易滋生消极怠工情绪。这就需要各级领导给予教学秘书充分的关心和信任,在必要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
(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学秘书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候,通常要花费大量精力,无法专心于教学管理理论研究,甚至难于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要激发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学秘书改变事务型的工作观念,应当适时开展业务再教育的研讨交流活动,启发思维、取长补短。同时,应当在职称评定给予教学秘书支持和肯定;在工资待遇上,应当等同于其他同等学历、资力的教职员工;关心广大教学秘书的切身利益,消除后顾之忧。
三、规范教学秘书队伍管理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招生人数成倍数的扩张,二级院系的规模急剧膨胀,教务工作量成倍增长。因此,建议一支规范的教学秘书队伍,是保障教学管理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
(一)规范教学秘书任用选拔制度。长期以来,教学秘书在任用选拔上存在随意性。大部分教学秘书,专业不对口,上岗前没有专门的教育管理培训;大部分从业人员处于兼职状态,在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兼职教学秘书事务。在教学秘书的选拔任用上,学校和学院领导应充分重视教学秘书的重要性和工作的复杂性,严格把好教学秘书“入口”关,选择专业相关、能力、素质、学历层次等较高的人员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2]。
(二)合理设置教学秘书岗位。针对目前高校招生人数急剧扩张,新专业增加的情况,高校应当就院系规模变化的情况相应地增减教学秘书岗位的人员配备。根据面向学生的学历层次高低、师生人数多少、专业多寡,配置1-3名教学秘书处理教学事务。其次,应当配置专职教学秘书。许多学校由于行政岗位编制的限制,教学秘书往往采取兼职的方式设置。教学秘书往往还兼职科研秘书、行政秘书等多种职务。诸多繁杂混合的工作,不利于教学秘书专注于教学管理工作,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的今天,教学秘书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时期下,不断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能力,充分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规范管理教学秘书队伍,建立快速、高效、专业的管理体系,才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高等教育改革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汽车专业现在已经在很多高校开设,教学管理各方面都已比较成熟,但采取的教学管理模式依旧沿用着传统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研究型,而非技术型的教学管理。现行教学及管理中存在很多突出问题,教师明知而不改,源于教师对自身的技能水平不自信,存在理论强、技能弱的状况。同时,技能工作量加大而薪酬不加的绩效制度,使教师有心无力。同时,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学校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管理缺乏责任和义务。为了着重解决教师、学生之间的这种“不良关系”,通过采集突出问题、共性问题———师生交流问答、教师互问互答———制定创新模式———模式试行验证———全专业通行的研究思路,制定出一套符合汽车专业切实发展与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重要观点
1.根据班级特点制定灵活的课堂管理体制
学生在选专业时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进入所选专业的班级后,由于受整个班级大环境的影响,使整个班级形成了固有的一种氛围———班风、学风。那么这个班级的特点就成为教师需要掌握的信息。根据班级特点,教师就要用自己的风格去管理这个班级。
2.单一惩罚模式转化为互利共赢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采取的方式是“挟之以迫”。学生上课不听课或者逃课,采用的措施就是提问或者减去平时成绩,导致学生习以为常。如果将这种奖罚模式转化成为一种互利共赢———“诱之以利”,双方都受益,效果则会好一些。简单来说,就是把要准备惩罚的措施换一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某一内容的情景学习,如果学生完成得好,那么给其鼓励或者奖励,如果不好,那就以后继续直到完成好为止。
3.教师的思想要融入班级文化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最多的,一个班级最先注入的是这个班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思想。教师为人师表,就是对学生最大的言传身教。因此教师要将自己的正气、才气、锐气、灵气注入班级,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这样的教师必然成为学生的榜样,给这个班级创建班级文化,以一个优秀的团队建设去要求他们。
4.把“填鸭式”教学变成多元化体验式教学
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教师很辛苦地备好课,然后一字不落地给学生满堂灌,导致教师辛苦,学生迷茫。教师要将教学的舞台交给学生,学生是主导,教师的职责是“补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理论生动化、简单实验情景化,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要设置问题让学生去体验、去解决,把问题进行情景化设置,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5.建立“能力本位”模式
专业不同,目标不一。教师要结合专业设置一定的综合能力目标,要求根据专业课程教学设置其应具备的技能水准,以岗位的模式去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使实验室和教室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责”。
6.将职业培训模式注入教学管理
传统教育的结果是“毕业等于失业”,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毕业等于就业”。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融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能力、文化理念等,在授课的过程中借鉴企业员工培训模式和管理制度,设置到最后一学期的教学任务中。这对教师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三、创新程度
第一,摒弃“一碗水端平”的传统教育弊端,建立以人为本、“因班施教”的新型课堂教学管理体制。班级特点不同,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很难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大学校园是个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个性发展方式,那么教师在教学管理上也应该根据班级特点、学生个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励和引导学生。第二,将传统的象征性体罚、课程挂科约束行为转变为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激进行为。现在的学生普遍叛逆和个性张扬,如果采用约束、惩罚等传统管理方式,必然增加他们的反感。如果将这些变为一种认可与激励、创造与收益的模式,那么学生就更乐于接受教师。第三,建立教师信仰和威信,把教师的优秀品质注入班级文化之中,体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和个性魅力。教师一定要有一种独特的教学魅力,要将自己的正气、才气、锐气、灵气表现给学生,通过他们的亲闻、亲看、亲历,从教师的身上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班级文化一旦形成,教师威信就自然形成。第四,项目教学中更应突出教师、学生的能力要求与实现效果,真正从“能力本位”出发,实现教师、学生技能水平提升。在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第一位的,而学生能力提升的快慢与教师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应该学到什么能力,对整个教学的效果应有一套合理、公正的反馈形式。第五,提前注入企业的管理培训理念,真正做到毕业等于上岗,实现校企零对接。教学的最终效果就是每位毕业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能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那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教师在大学最后一学期的教学管理中更多地融入企业的文化元素。学生有了准备工作,企业的门槛就不会那么难进,对他们后期的发展更有利。然而这需要教师自己首先应具备相关的业务水平。
四、应用价值
第一,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信和激情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大限度地结合了当代教育的时代要求和培养要求,适应职业学院的总体发展模式。第二,改变传统的课堂管理体制,实行一套全新的创新模式,将教学从量变提升到质变,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不用再为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而烦恼。第三,注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创建班级特色,利于独立学院的品牌建设。第四,教学方式的革新,尤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管理中,从理论课程到实验课程制定行之有效的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第五,融入“能力本位”与企业培训模式,企业的岗位和能力要求,节约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成本要求。同时可提高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侧面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影响力,增加专业的招生人数。
五、结语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50-02
在我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实验室安全越来越成为关注的重点。由于化学实验室中存放着易燃、易爆、易腐蚀、强氧化及剧毒药品等,因此药品的安全管理很重要,如何做好危险化学品管理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有效管理危险化学品的供应、保存、领用、废弃物处理等,笔者根据10多年的实践经验,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切保实验室的安全,消除安全隐患。
一、健全制度、优化实验室监督管理体系
随着我们高中学校的化学教学工作水平的不断进步,校园教学管理平台不断加强,化学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不断地完善;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做到实验室的管理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努力加强各项制度的建设;除此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努力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乐于学习和接受较好的管理实践成果,充实自我。具体办法是这样的:①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从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建设、管理机制、安全工作制度、岗位工作职责等等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细化,做到由点到面以及由上到下的管理体系建设;②做到工作的责任层层落实:如学校与化学实验室的相关工作人员每学期签订一份责任书等形式对管理责任进行固化,从而更好地强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
二、强化实验过程的管理,加强监督
在高中化学实验过程中,师生或多或少都会接触以及使用一些危险的化学品,为避免或减少在化学实验中的事故发生,确保每一次实验教学都能够顺利地进行。作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一定需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发挥管理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因一时大意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①对于实验用量必须严格控制好“用多少领多少”制度,特别是剧毒和毒害品更要执行“称量”制度,用后及时回收处理,从而减少对使用者或者周围环境的安全隐患;并且还需要明确相关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品质等,随时做好应急处理预案材料;危险化学品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物资,自从化学品的购买申请开始就一定需要进行严格审核,在使用方以及监督方都必须同时在场的情况下才可以完成危险化学品的领用程序;实验室管理人员领用危险化学品之后,一定要求严格落实实验室内部领用备案制度,做好相关的登记工作。②建立各项制度,包括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实验室规则;仪器存放、使用管理制度;药品的存放、使用制度;实验准备制度;仪器损坏、赔偿制度;仪器报损制度;仪器药品交接制度;剧毒药品管理制度;学生自主实验室开放制度;放射物与危险化学品事故预警监控和应急处置预案等,明确各项工作操作流程,监督到位,级级落实责任。
三、重点加强剧毒、易制毒及麻药品的监督管理
危险化学品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剧毒、易制毒和麻药品的监督管理。制定相关的剧毒、易制毒及麻药品管理岗位责任制、剧毒化学品库保管员职责、剧毒化学品库安全管理规定、剧毒化学品库技防监控室安全管理规定、剧毒化学品库技术防范系统使用管理规定、剧库应急处置流程、剧毒化学品库技防监控室值守人员职责等等。同时,建立涉危化学实验档案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监控,为使学校化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实验室环境。对剧毒药品的管理,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及相关制度来使用管理:①一切剧毒药品存放在坚固的专用水泥柜中,外有铁窗、铁门保护。专柜设有双锁,建立两本帐,双人保管(即分管校长,化学实验管理员);②教师因教学需要,需用剧毒药品时,必须先填写“剧毒药品申请单”,写明用途、取用时间、用量、规格等并签名,由分管校长审批同意后方可领取,领取时应有两人在场,两人签名(实验员与主管校长),原始资料妥然保存待查;③除教学实验外,任何人禁止动用剧毒药品;④实验管理员和分管校长必须定期检查、核对(一般每学期一次)。
四、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
加强保管人员的自觉性和提高环境安全度,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组织学习培训。实验室工作人员一定需要熟悉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防护措施、法律法规、应急处置措施和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常识等的内容。主观重视、客观监督是让实验室管理和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关键。所以,管理培训工作须保持培训工作的系统性和延续性,提升实验员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岗位能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实验技术、实行岗前培训等,并把此工作当作一项常规性工作长期开展。
综上所述,如何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减少和消除安全隐患一直是我们提高认识和大力加以关注的课题。抓好高中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需要健全制度、优化监督管理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加强源头监督,重点加强剧毒、易制毒和麻药品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毋庸置疑,还有很多细节是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需根据不同的环境对实验室进行不同的处理。同时随着实验室的不断发展,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实验室危险化学品进行安全管理,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确保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参考文献:
[1]温涛,刘鹏,苏洪,等.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学校安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491-51.
一、加强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院系资料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等院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非常重要。首先加强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有利于贯彻高校图书馆规程,一般认为学科较多、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设立院系资料室,院系资料室主要是为了收集、整理及研究与本院校相关专业的文献资料,服务对象是全校相关专业人员。我国院系资料室从建设初期到现在,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院系资料室的针对性与专业性是高校图书馆无法替代的。所a以,加强院系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对高校及院校发展非常重要。其次,加强院系资料室建设可以加强学科发展与建设,院系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情况可以看出高校学科的建设水平,所以说,现阶段院系资料室的建设情况已经成为高校申请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说加强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对高校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最后,加强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可以提高科研水平,高校科研水平提高需要高校专业教师的钻研,需要院系资料室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服务,院校资料室是为了院系师生而收集整理的图书文献资料,院系资料室根据院校的科研立项及教师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性的收集整理专业资料,这样可以促进院系教师科研工作,提高院系科研水平。
二、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
(一)高校图书资料室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资料室管理存在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其一,在资料管理员方面,高校资料室管理员的编制、职称、日常管理、业务等由相应的院系管理,管理制度并不与校图书馆管理相统一;其二,图书资料室的图书资料管理并没有考虑到一些院系之间的图书资料共享,而是各个院系都分别有各自的资料室,资料室设置不区分院系学生及职工数量和专业多少,其三,院系资料室在图书资料的分类、采购、编制目录、借阅管理仍主要为管理员手工操作,图书资料管理电子化管理缺乏,教职工和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图书仍然靠手动查阅,院系资料室没有同学校图书馆网络连接。其四,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当下,信息资源更新变化迅速,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缺乏、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与学院招生、教学管理现代化并不匹配,院系资料并没有实现数字化、电子化和网络化。
(二)文献资源建设不足,服务水平较低
高校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料建设不足,服务水平比较低。首先,我国高校院系资料室拨付经费不足,与院系资料室采购计划严重不符,院系资料室获得的经费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纸质化文献价格上涨,使得院系资料室的拨付的经费不能满足采购要求;其次,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源建设缺乏规划,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建设普遍具有较强的计划性,院系资料室采购文献资料的时候很多时候是根据研究人员或是教师的需求决定的,没有对文献资源进行很好的规划,出现有些方面的资料过多,而有些方面的资料缺乏的现象;然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程度较低,院系资料室主要是服务于本院师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针对性,而各个院系资料室资源侧重点不一样,加上资源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及管理体制等约束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各院系资料室之间共建共享程度较低;最后,院系资料室服务水平较低,服务种类较少,主要是提供借阅服务,院系资料室资源资料利用率不高,院系资料室对借阅信息的记录不多,有些只记录借出信息,有些记录是纸质版,有些的电子版。
(三)人才流动率高,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经费普遍偏少,使得院系资料室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待遇较低,相比于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日渐完善,院系资料室人才待遇与院校图书馆人才的待遇差别比较大,另一方面,院系资料室管理人员缺乏信息技术培训及专业教育,使得院系资料室人才得不到提升,这就造成院系资料室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动比较快。另外,高校院系资料室人才整体素质偏低,大部分院系资料室人员都不是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大部分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做图书资料管理的工作,教育程度也不高,还有些资料室人员身兼数职,管理院系档案、设备,也管理院系图书资料。院系资料室人才流动过快,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
三、加强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管理制度,注重信息化建设
高校各个院系应完善各自图书资料室管理制度,加强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具体表现为:其一,将院系资料管理员的职称编制、图书资料业务范畴、日常管理制度同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相统一,通过与校级图书资料管理和其他院系图书资料管理实现统一管理来实现院系之间、院系和校级之间资料共享,避免资料重复购买,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不少相关性强的专业院系的资料重复较多,这些院系可以通过资料室合并以消除资料重复浪费以将资源放在拓展图书资料方面;其二,院系资料室应实现网络化,在图书资料的分类、采购、编制目录、图书借阅方面通过网络化与校图书馆实现连通,这样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教职工和学生查阅效率,比如,学生或教职工可以通过网络检索来快速定位所需资料,又可以强化图书资料管理,降低成本,减少资料丢失。
(二)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高校院系资料室应该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加大对院系资料室经费的拨付,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资源共建共享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资料室已不再可以满足现代资料室发展的需求,为此,院系资料室应该增加经费投入,在院系资料室中配备计算机,并将计算机接入学校的校园网与图书馆,根据院系科研人员及教师教学情况来配置计算机数量,具有较好条件的院系应该建立教师电子阅览室,并配备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及扫描仪等,使得院系资料室资料收集、整理、传递等都能实现现代化,可以满足科研人员、教师及学生等各种文献资料需求。二是,统筹规划好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应该兼顾专业性与系统性,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保证院系各个学科可以覆盖,能够有效地弥补薄弱环节,突出重点专业,对于院系各个学科类别的书籍资料应该进行系统全面的收藏,协调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情况是,避免造成重复,但也需要增加资料的专业性,突出院系本身的专业特色。三是,注重提供专业化及特色化资料文献服务,大部分的高校院系文献服务主要是提供借阅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地域性优势越来越弱,为了在信息网络时挥出院系资料室的作用,高校院系资料室应该提供有针对地服务,对本院系相关的科研教学书籍、资料进行汇编、整合,使得资料需求者可以快速获得资源,提高使用效率,节约时间。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制度重构
高校要想在建设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就要加强管理工作。而如何加强管理工作呢?首先就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我党在十七大就明确要求,要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建设,而在四中全会上又再一次强调了这一观点,这也就充分说明了高素质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所以,高校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是关键。
一、新形势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情况来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管理队伍建设角度进行分析,二是从管理队伍的素质角度进行分析[1]。
(一)从建设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管理队伍意义的认识。第一,高校的领导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没有重视学校发展的全局,从而对管理工作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同时,也没有意识到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对高校发展的影响。第二,很多高校都是多所学校合并而成的,在合并后比较重视如何将学校不断壮大和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等问题,注重教学学科与课程的开发,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也就忽略了管理问题,没有把管理队伍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2]。第三,很多管理人员的工作都比较清闲,认为管理工作是非常简单的,所以根本不需要熟悉更多的管理知识,更不需要管理人才的素质有多高,长期下来,这些管理人员就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管理知识,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从而不能认识到管理队伍素质的重要性。
2.管理队伍不职业化的问题。我国大多数的高校管理队伍都有其不专业、不专职的特点,很多管理人员都是从老师队伍中调过来的,还有很多是高校的毕业生或是引进人才的家属,除此之外就是身兼数职的学校领导干部了,这些人都没有系统学习过管理方面的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培训,更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所以根本就没有管理的才能和较高的水平。这也就说明了高校没有重视管理人员的职业特点,盲目招选不符合要求的人才,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也不够重视,不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管理机制不完善,考核机制不健全。高校的发展要想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并在每个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使得各个岗位的工作状态比较松散,工作人员没有责任感,学校的整体发展就会受到阻碍[3]。除此之外,高校的考核评价机制也不健全,由于职员的职级制的上升空间比专业技术岗位小,再加上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晋升比管理岗位的人员机会多,严重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定期考核评价的过程中,不重视学生、老师、同行的审评,这样就不能对管理干部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评判,管理干部也就不会有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4.缺少有效的竞争选拔机制和干部交流渠道。近年来,高校重视干部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但是还缺少可以让干部们顺畅交流的渠道。很多高校都存在干部在学校流动差的现象,干部岗位轮换的机会也很少,再加上高校之间、高校和党机关之间的流动性也比较差,即使学校有很多优秀的干部,也会由于渠道不流畅,造成人才堵塞的现象,从而导致很多干部迟迟不能得到晋升,大大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从素质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
1.政治素质不高。高校的管理队伍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人员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品质[4]。通过了解得知,很多高校的干部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全面,工作不积极,道德素质不高,政治思想不系统,对待工作秉着只是完成任务的态度,管理的能力就会下降。
2.缺少理论的管理,管理水平低。大多数高校管理队伍的人员都没有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再加上对高校的管理规律掌握不熟,很难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创新意识,他们现有的工作能力不能满足高校管理的需求,不能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3.缺少危机意识与服务意识。高校管理的性质是注重服务,而非统治。但高校管理人员,把工作的权威作为个人特权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严重违背了高校管理的性质要求,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短缺。高校的管理队伍比较庞大,并且管理机构比较多,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各机构的竞争会非常激烈,但管理人员总是一味地认为没有太大的影响,缺少危机意识,会导致管理水平停滞不前。
二、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对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意义的认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管理队伍。高校要提高对管理队伍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的效率[5]。高校管理队伍素质水平、专业技能的高低,影响着学校发展的好坏,关系着高校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高校在管理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全面培养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并制定合理的管理规划,促进管理队伍的高速发展。
(二)加强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在进行管理人才的选拔时,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的是保证管理人员经过专业化的学习,熟悉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流程,并且有责任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6]。在管理队伍建成后,要定期对管理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为管理人员的奖惩与晋升提供依据,高校考核评价机制制定的合理性,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可以根据对不同人才不同特点的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体系,从而考核职员的工作能力,合理对其分配任务,同时,还要定期进行考核,保证评价的民主性,综合考核的成绩和日常的工作情况,进行奖惩或职位晋升,提高职员的工作积极性。三、结语高校管理队伍的素质影响高校发展的状况,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各高校要及时发现管理队伍建设中的不足,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加以解决,重视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玲.新形势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制度重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6):45~47
[2]耿广琴.甘肃中医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4,5:964~966
[3]张清林.新时期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26(4):112~114
[4]赵金瑞.对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后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8:23~25
[5]高铁菊.刍议新形势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37~38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专业教学档案建设的特点
(一)专业教学档案建设针对性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档案建设要贯穿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即学生中心理念、产出导向理念、持续改进理念;专业教学档案收集应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对涉及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持续改进、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模块进行整理,其目标就是对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是否符合认证标准通过教学档案进行举证[2]。
(二)专业教学档案建设逻辑性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是“产出导向”,认证标准和模块也围绕“产出导向”开展。专业教学档案要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模块建设,认证标准模块的各项指标系统性比较强,存在如下逻辑关系,即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求、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决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通过持续改进在校内达到毕业要求。在校外满足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求、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在校内外各形成一个闭合循环[3]。
(三)专业教学档案建设周期性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重持续改进,要求必须有明确可行的改进机制和措施,能持续跟踪改进,形成“评价—改进—再评价”的闭环管理。另外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办法》中规定,认证结论有三种情况,分别是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不通过认证。结论为“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的,每年向认证委员会及秘书处提交改进报告;结论为“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的,每两年向认证委员会及秘书处提交改进报告,汇报专业进展和改进情况。以上两项就决定了专业教学档案建设的周期性特别强。
(四)专业教学档案的内容更丰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时专家除了审阅学校自评报告,还要到学校进行现场考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是否与自评报告说的一致,是否按照产出导向组织教学,是否坚持持续改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都需要大量、翔实的专业教学档案来佐证。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都有什么企业参与,什么行业专家参与,何时何地参与,应该有照片和签到表进行实证,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专业教学档案的内容需求更丰富。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专业教学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学档案建设意识不到位由于院系没有专职的专业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一般由教学管理人员或年轻教师兼职管理专业教学档案。这些工作人员的专业教学档案建设意识不强,对专业教学档案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同时各院系专业教学档案管理往往缺乏制度化,即使有档案管理制度,由于人员流动性和临时性,使制度的执行力度有所欠缺,导致各专业的教学档案出现归档不符合要求、不齐全或不及时的现象。
(二)专业教学档案归档范围不科学目前高校存在着专业教学档案归档办范围不科学、归档办法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逻辑性不吻合等现象,大多数学校没有及时修改专业教学档案归类办法和归档目录范围,各专业教学档案归档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档案归类办法归档,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观测点不对应,专家调阅时不便于查找,不利于现场考察的专家们对照认证标准和观测点进行印证。
(三)专业教学档案建设不规范由于专业教学档案管理员多数是教师兼职,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档案管理培训,导致在整理档案、档案归档时操作不规范;指导教师整理教学文档经验不够,导致有的文图不清晰,或书绘不工整,标题与内容吻合度不高;有的档案项目不全,考试试卷没附试卷分析,或没附标准答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总成绩不相符;有的教研活动没留存照片、签字记录等原始资料;有的资料没有签字盖章,形成时间没有或不对应,甚至错别字较多,超出了允许范围。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专业教学档案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深刻把握专业认证实质认识指导实践。要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教学档案建设工作,相关人员必须全面理解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认证标准、工作流程等,深刻把握专业认证实质要求和工作规律,选择正确的工作路径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学档案日常管理和认证档案专项建设,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高校在开展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应当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专题培训,以提高教学和档案管理相关人员对专业认证工作的认识。
(二)重视专业教学档案建设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科专业要务必高度重视教学档案建设工作,认识到教学档案建设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促进和实证作用,增强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档案意识和教学档案工作的执行力。要将专业教学档案建设制度化,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教学档案的归档整理,而不是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前进行突击准备。要经常对教学档案的建设进行检查,及时做好归档整理,保证档案齐全不遗漏。
(三)建立科学的专业教学档案归档范围工科专业在教学档案建设应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观测点,利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逻辑性科学设置教学档案归档范围,并规范好教学档案建设归档一级目录和二级目录。一般而言,应当遵循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持续改进、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七项认证标准设置一级目录,按照具体举证要求和学校的档案管理实际情况设置二级目录,二级目录应涵盖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档案。[4]
订单培养式:这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上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数量等以及一些订单协议要求,高等院校自我进行培养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企业可以扩大经济的发展,又利于学生的培养,实现与院校大学生双赢的局面。
项目驱动式:这种模式是指企业与院校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与培训,通过具体的项目制定与完善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这种模式也帮助企业员工提高员工职业素质与能力,形成一种校企直接互惠互利的的机制。
工学交替式:这种模式一般是指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文化理论的学习知识,一个学期进行企业实习。这种半工半学的模式适合劳动力密集的企业,像一些机械制造业等。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并进行考核。
引企入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学校内部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化生产,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实现理论与知识有效结合,育人与用人的有效衔接。
顶岗实习式:顶岗实习式是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毕业顶岗位实习期与企业试用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这种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使学生行为规范符合企业的管理规定,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校企融合式:这种模式是前几种模式的深化,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相关教研室融为一体,共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大学生。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比较理想的培养模式。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浅析
通过对工学结合六种模式的分析,并结合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企业的密切配合来提高工学结合的开展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管理水平,具体如下。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逐步承担办学主体的角色,培养,选拔,储备以工学结合的技术型人才。其次,企业有义务接纳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从而实现整合优化学校资源,实现共赢。高等院校要建立全新观念与服务于学生的心态,配合企业,与企业融为一体,基于工学结合来培养大学生,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有效衔接,形成互惠互利的有利机制。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高等院校必须建立创新型全力服务于学生的观念
明确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并把“工学结合”模式作为一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的根本方向;把“工学结合”模式作为我们思考高等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重要依据,并据此来转变与创新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把“工学结合”的开展作为一种科学的人才观,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技能与自身的价值,从成功走向成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2.高等院校必须建立为全心全意学生服务的心态
高等教育的本质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高等院校就要建立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心态。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提供周密必要的服务,帮助学生就业,提高职业素质。为学生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提供有力支持。
3.高等院校要进行合理的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的要求就是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往传统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中进行教学,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在企业中进行教学。这种创新型课程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使课程与实践操作紧密相关。形成一种不以书本为主,而是以项目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帮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达到培养能力的教育管理目的。
4.高等院校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
基于“工学结合”大学生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高校的师资队伍不仅需要课堂授课,还需在教学实践场所进行现场技术性指导。也可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用人单位聘任兼职教师,对其进行教学管理培训,按照学校的管理条例对学生学习实践场地严格监督与指导。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