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发展建议范文

乡村发展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发展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发展建议

第1篇:乡村发展建议范文

为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银监会于2006~:-12月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后来的其他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大针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力度,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来,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的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上百家的村镇银行纷纷成立。我省村镇银行建设也取得喜人成绩,截止1月末,我省共有9家村镇银行和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开业,1O家村镇银行获批筹建。村镇银行的建设,将会结束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也会在规范民问借贷市场、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农村融资难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省村镇发展态势虽然是喜人的,但是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始显现,我们必须做到未雨绸缪,认清当前村镇银行发展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各种问题。

1、发展定位出现偏差。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为了机构能设立成功将会承诺恪守服务“三农”的宗旨,并在机构成立之初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业务212作。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实现最初的经营理念,它们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在此情况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农转非”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在村镇银行重现。

2、吸收存款能力较弱。村镇银行设立在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再则,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短,营业网点少,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相比,知名度和信誉度都不高,广大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且缺乏通存通兑功能,无法办理银行卡业务,办理存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目前,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发起行拆人资金,居民存款都是内部员工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而来,吸收存款能力弱,范围窄。

3、货款需求虽旺盛,但针对“三农”的货款不足。由于保险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村镇中小企业往往缺乏有效抵押被各大银行排除在贷款客户之外,所以村镇银行便成为大批农村资金需求者的首选,但从结构上看,村镇银行针对“三农”的贷款不足,目前很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主要用于工商业企业。

4、金融产品较为单一,结算渠道不畅,加上产品创新不足,无法满足多方位的资金结算需求。由于结算渠道不畅,对公业务无法办理,直接影响到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同时,出于风险控制等因素考虑。该村镇银行无法在短时间内加入银联发行银行卡和布放自动取款机,在网点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储蓄存款发展受到较大制约,贷款产品也较为单一。

5、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容易形成风险。村镇银行支持的主要是农村的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风险。一是信贷风险。其中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贷款形成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经营风险。小额信贷一般是向贫困人口提供短期资金支持,其贷款类型和地区都比较集中,潜在市场风险较大。三是信用风险.一些农民对村镇银行的定位认识不清,认为村镇银行的贷款是扶贫贷款,进而影响了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

我省村镇银行建设现在仍在稳步推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这些因素,村镇银行将无法发展壮大,不可能做到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支撑,实现有效服务“三农”的真正目的,针对当前出现的这些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扶持。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政府应当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是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正面引导群众认可村镇银行。二是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将本级财政支农资金、上级财政政策配套资金优先存入村镇银行,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等。三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政府应出台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塑造村镇银行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公信度。四是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五是采用各种优惠措施和补贴措施引入高素质人才,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村镇银行经营管理队伍。

2、完善村镇银行业务功能。应当积极研究办法,帮助村镇银行加速完善结算渠道,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第2篇:乡村发展建议范文

创意农业消费时代阔步走来

随着收入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汽车、住房消费,创意农业可以长期有效地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大多数人对创意农业有着极大的渴望,创意农业消费正在逐渐渗入中国百姓的生活。创意农业已成为拉动中国内需的重要力量,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个创意农业消费时代正向中国人阔步走来。

把创意农业文化引入乡村,大力发展中国的创意农业是决定中国能否经济快速发展的成败之举。成都市锦江区的三圣花乡,其实就是中国创意农业乡镇的杰出典范。锦江区政府因地制宜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手段,通过举办梅花节、乡村旅游大会、旅发会、十届梅花年会等办节办会活动,不断提升创意农业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品牌效应,形成了以春有红砂之百花、夏有万福之荷花、秋有东篱之、冬有幸福之梅花、江家菜地体验休闲农事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新亮点,创造性地打造了三圣花乡幸福梅林、花乡农居、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搭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平台。锦江区政府充分运用社区金融小额贷款和家庭创业活动平台,通过政府引导,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失地、准失地农民就业。2006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458人,失地农民就业率达92%以上。锦江区政府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工业化,大力发展创意农业经济,培植了税源经济,增加了税种,税收大幅增长,“五朵金花”景区农业产值、政府税收、村集体资产、地价等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加快了城市东部副中心的开发建设。景区周边地价由打造前的每亩50万元升至目前的350万元以上。仅2006年,“五朵金花”景区就实现三产税收532万元,是2002年的13.27倍;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是2004年的2.3倍。

近年来,我国高收入高消费人士正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并形成了一个以富裕阶层为主的规模可观的农产品高消费群体,要求农产品味道更好、外观更美、安全更有保证,体现地位身份象征。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受青睐,应当按照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以特取胜的创意农产品,瞄准高消费群体,打造出中国创意农产品高端品牌,抢占高端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农产品生产愉悦化、时尚化

农产品创意,更时尚,令人更愉悦:兰州的“黑美人”土豆夺人眼球,它的外皮黑不溜秋,而肉却是经过太空诱变育种变成鲜艳的紫红色。“黑美人”黑皮黑肉能增强人体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和增进皮肤光滑度等。芜湖烤出来的健康锅巴,它不仅能带人回味大锅饭的原汁原味,同时还具有健胃等功效。玉米皮扔在地里一文不值,烧了又污染环境,山东莱西农民用巧用资源,巧妙设计使草鞋成了时尚,自纺的棉线做成鞋帮面,把草编工艺和中国结工艺巧妙结合,使一双草鞋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使小草鞋以每双20美元的价格打入了国际市场,出口到很多国家。把玉米皮做成草鞋,实现了致富的梦想。2008年,柑桔大实蝇事件和金融危机,造成四川、湖南等主产区大批柑桔滞销,价格暴跌,柑桔树成了“赔钱树”。乐山市五通桥杨柳镇村黄成忠采用“冬衣保鲜”技术,种植的柑桔却成了“摇钱树”。黄成忠在冬季用薄膜给整颗柑桔树“穿上冬衣”,采用“树上保鲜”,柑桔可以生长到次年4月不会掉果,柑桔口感更甜,口味更纯,4亩地柑桔净赚2.5万元,比别人多赚两倍。2008年秋季,到近郊观赏农业风光、体验田园风情、亲手采摘新鲜果实,成为哈尔滨市民秋季出游的新时尚。近两年相继举办的“2004黑龙江哈尔滨都市庄园秋实节”和“2005都市庄园赏花节”,田园观光、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等旅游项目,使农业观光游逐渐被广大游客所认知,日益受到欢迎。葡萄采摘游得到了广大游客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成为游客追求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的新内容。含有粗粮的有机杂粮米、适合孕妇吃的孕婴米、适合老年人的八宝米、适宜糖尿病人食用的功能性稻米、速食的馄饨、芋饺、米线、米饭、刀削面,冷水也能冲泡的兰香子饮料,开袋即食的禽肉蛋制品,可以为忙碌工作的人节约时间的食品很受欢迎。电话直销、网上销售,顾客只要拨个电话或者点点鼠标,优质农产品就可以送到家。借助农民信箱网络销售,绍兴苗木经销大户钱建刚的销售业绩几年功夫从数万元扩大到近百万元。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农产品生产时尚化,农村花园化,民房别墅化、道路水泥化、通讯程控化、用水自来化、照明电灯化、厕所卫生化、村庄园林化、农业产业化,把农村建设成为布局合理、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追求的新时尚。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时代的消费呈现出情感和个性需求上升,消费者的自主参与和文化环保等意识增强的特点。创意农产品生产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为农业的审美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课题,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展现人工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美,其中蕴含了农业美学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以及劳动本身的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农业美学使人获得了审美享受和情感升华,从而进入到欢快喜悦的状态。比如在观光农业园中,清新的空气、泥土的气息、宁静的环境、优美的风光、纯朴的民风、有趣的民事活动;春季的繁花绿叶转而到秋季的层林尽染,消费者在宁静和悠然自得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趣中,亲手制作新鲜干净的绿色蔬菜和味美的佳肴,一切尘嚣、烦忧也都烟消云散。创意农业作为对人们具有吸引力的审美对象,以农业美学为主题,具有审美价值、体验功能和趣味性强的特点,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使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的效益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最大化,创意农业美学经济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审美体验等综合功能,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快乐山水”长出“快乐产业”

快乐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新时尚、新潮流,在我国蓬勃兴起。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让都市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陶冶情操,享受亲近田野舒缓压力、享受种植与收获的乐趣,新农村日趋成为农民的美丽家园、快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创意农业令人向往。创意农业美学经济坚持以人为本,以人身和心的双重幸福为目标,意味着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人与大地自然、艺术相融合,使人亲身感受和参与创意农业生产情趣,顺应农民求知、求乐、求富、求美的愿望,最终达到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生态的有机结合,让农民富裕起来、快乐起来。

根据《创意农业学》(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09年5月版)研究表明,我国高端农产品稀缺,市场亟待开发。2007年10月13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人们争相品尝现场烹制的大米饭,参展的日本大米以90元1公斤的“天价”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日本发展自己的高端大米产品,价格贵,品质好,农民种粮更有效益。山东鱼台县临近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鱼台种稻条件得天独厚,“鱼台大米”营养成分达到精米的三倍,在大城市超市里卖到一公斤60元,还出口到国外,很受欢迎。山东胶州大白菜以其绿色、美味走俏市场,一棵白菜最高卖到60元。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马家食用菌盆景种植基地的谢开国培植成功灵芝盆景,由于它集观赏、食用为一体,更环保、更卫生、更美观,受到本地及成渝市民的追捧,成了抢手的创意艺术品;灵芝盆景以其精美的造型在荷兰一炮打响,单价达40欧元/盆(1欧元兑换人民币10元左右)。近年来,我国高收入高消费人士正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并形成了一个以富裕阶层为主的规模可观的农产品高消费群体,要求农产品味道更好、外观更美、安全更有保证,体现地位身份象征。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受青睐,应当按照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以特取胜的创意农产品,瞄准高消费群体,打造出中国创意农产品高端品牌,抢占高端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创意农业立足于优势资源的发展战略,不断“做大、做优、做强”创意农业产业,创意农产品生产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创意农业“点石成金”,加快了创意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成为新农村发展最快、拉动经济加快发展的富民产业。建议加快推进创意农产品生产,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创造中国农民独特增收模式,为新农村建设和产业优化升级奠定坚定的产业和经济基础,收获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创意农业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

本世纪初的10年到20年间,将是中国中产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25%的城市家庭步入中产阶层,中产阶层家庭2010年将有5700万户,从人口规模增长速度来看,相应的中产阶层人数将达到7300万人和1.7亿人,他们是创意农产品的主要消费购买群体。

第3篇:乡村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牡丹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一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牡丹江市生态环境优良,历史源远流长,是极具文化底蕴的城市。其中,牡丹江民俗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省级目录数量居全省各地市之首。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已达到167项,其中省级64项,国家级2项。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普查、梳理非遗项目300余个, 2013年承办了首届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牡丹江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取得了长足进步。

牡丹江市美丽乡村坚持集约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了牡丹江市独具特色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1、基础扎实、发展势头强劲。水、电、路、能建设基础好,农民富裕程度高,品牌特色鲜明,初步形成了十大品牌,比如,湖光山色,山里人家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点面并进、融合互动。全市建成五星级村12个,四星级村81个,三星级村380个,三星级以上村占全市行政村的53.9%。,环境整治实现了由重点村向全域化推进转变。

3、创新模式促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各个乡村创新模式,比如,穆棱市东村是整体搬迁模式;东安区红林村镇中镇郊村改造模式;宁安P岭村是老村改造升级模式;宁安于家村是村企联建共建模式;宁安石岩村是中心村集聚模式。

二、牡丹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口头上重视,讲话时重要,干起来不要的现象。缺少科学的规划,甚至存在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现象应付差事的现象严重,督促检查也不到位。

2. 重规划设计、轻贯彻落实。一些地区部门规划制定高档次,脱离地方实际,缺乏可操作性。 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不到位;还有的村多次规划,边建边规划,边规划边改进,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有的村规划超前,不切合实际。

3、基础设施脆弱,资金投入不足。总体看,资金投入数量依然偏少;从渠道看,政府投入比重大,市场运作、农民和村集体投入比重偏低。

4、产业支撑不强、经营方式比较粗放。据统计,全市无经营收益的村391个,占村总数的44.6%,5万元以下的村223个,占25.5,村均债务达到81.6万元,多数村庄只能保运转,无力投入美丽乡村建设, “穷庙叫不动富和尚”现象明显。

5、机制不够完善,专业人员缺失。传承人未受到应有的社会承认,专业管理人员缺少,政府在财力支持方面不足。

三、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外在风貌与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改善人居有机统一。

1、完善机制,提高责任落实强度。全市有近200个村与森工农垦比邻交叉。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与森工、农垦系统的对接,加快细化原有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确立各方资金投入整合、环境整治共管、基础设施衔接等具体操作办法,率先打造出一批全省领先的共建型美丽乡村。

2、建立传习基地,创新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立足于现实,结合实际加以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 在于乡村个性,要构建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格局,寻找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地域文化精华,发掘反映村庄个性的耕读文化、民俗风情,提炼体现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民间技艺,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特色技艺体验馆、风味食品品味馆等场所,壮大乡村旅游,挖掘农民增收潜力。

3、提高资金投入的动力。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投入由政府资金“唱独角戏”向“每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方式转变。

4、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要推进设施建设配套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效率效益最大化,带动更多的政策项目、政策资金投向美丽乡村,加快构建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

第4篇:乡村发展建议范文

第二,要从源头上扩大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笔者建议要取消这种补贴,把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膜、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只有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版权所有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仅靠种植几亩地的粮食和其他作物,很难富裕起来,国家应该拿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近几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农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应加大对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点。

第5篇:乡村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村镇建设;城乡发展;经济

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我国村镇经济一直处于缓慢的增长状态,同时在社会发展中,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乡村建设工作中普遍面临着村落规模小、住宅建设分散、住宅占地面积大、房屋闲置多、基础设施不全面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造就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困难,资源浪费严重和环境改善难度高的等现象。因此在目前的村镇建设工作中,应当以社会发展为基础,实现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经营规模的优化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1.统筹城乡发展概述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应用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村空间重构、优化城乡格局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在乡村经济建设中,通过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基础来促进各种资源和能源的利用,从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使得乡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能够及时的得到预防和解决[1]。新世纪的社会发展中,我国逐步迈入了以工业促进农业,以农业推动工业的发展模式,也实现了城市带动乡村,以乡村配合城市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乡村规划、乡村设计以及经济体制等多个环节的影响使得我国在乡村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城乡统筹工作,从而实现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社会发展趋势的实现与形成不但有效的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科学良好的应用,还有效的将建设新农村与稳步发展和促进的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以工人带动农民的社会发展新体制,这也是形成目前社会新格局的一种必然手段和方法。

基于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全国各地已经普遍的展开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工作概述方式,但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一项系统、科学、健全的管理规划理念和工作模式,使得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种种不足与缺陷,也使得工程项目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模式,同时由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使得在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的问题,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实行统筹城乡发展为导向的村镇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十分有效,这也是解决农村多于劳动力和闲置资源的主要技术手段和方法。

2.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

在新形势的社会发展基础上,我国若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在工作中将工作重点置放在农村建设问题上。因此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工作中,党和国家将工作重点普遍的置放在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基础上,在工作中以实现生产发展、全面改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以及管理民主的管理工作方针中,但是要想实现这一工作理念和工作目标,还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加大对城乡筹划工作工作力度,大力发挥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2]。

2.1在工作中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础,实现共同富裕之路

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发展中始终将工作中点置放在城市中,而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认识较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多年来,由于受到过去的承包经营之的影响,使得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经营效率低、增长缓慢的社会向子昂,这也造成了农民在社会生产中对于各种科学技术的认识较低,无法大达到预计的小康社会建设要求。

2.2是建立村级经济实体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以促进新型农村经济实体形成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小企业及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近郊旅游服务业、农村新型社区居民点、服务中心建设为主要手段,整合农村乡企建设用地、承包农用地、宅基地等土地资源,建立股份制公司农村经济组织,逐步实现土地合理流转,农民加快增收。

3.中心村镇建设概述

3.1基于空间视角的相关理论

3.1.1 增长极理论和镇村级增长极选择

从定义上看,增长极理论为解决广大偏远农区的各种问题提供了非常理想的发展模式。增长极理论强调两种相反力量的互相作用。向心力将周边腹地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中心集聚,从而使得增长极能快速发展。这种回流作用对于面临劳动力不断外流压力的农村地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在这些地区选择一定数量的增长极(中心镇或中心村),通过集约有效利用相对稀缺的各种资源,将促使增长极率先快速发展。

3.1.2 中心地理论及门槛人口衡量

在对南德不同等级服务中心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克里斯塔勒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该理论以等边六边型模型解释不同服务中心的等级结构关系。中心地理论既可以根据现存不同等级居民点的人口规模和提供的服务功能水平解释其等级关系,也可以根据规划需要的居民点等级关系,配置不同居民点今后的人口规模和服务功能。

中心地理论应用于建设实践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假如要选择现有村庄作为中心村镇,如何衡量这些聚落的中心性(中心地提供的服务种类的数量),即哪个村落辐射功能更强,更适合成为中心村镇。根据现有哪些服务功能可以确定中心地的等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一些计量地理学者在这方面做过不少研究,其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根据现有居住地提供的代表功能(如学校、杂货店、理发店等)来确定聚落的中心性。

3.2基于时间视角的相关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6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的走向成熟阶段指的是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的时期。

4.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村庄整治与中心村镇建设将是振兴农村、保障民生的重要途径,因而深入开展该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探讨的意义重大。建议多学科领域相关专业学者予以关注和参与,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心村镇建设理论和技术方法,为不同类型区域中心村镇建设的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第6篇:乡村发展建议范文

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1500万亩标准农田,提高基本农田的地力和产出,确保全省3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流通和储备体系建设,加快省外粮源基地合作开发,确保粮食安全。增强农业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气候调节、自然观光等综合效用。

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着力建设浙北浙东沿海平原、浙中盆地丘陵、浙西北浙西南山区和沿海及岛屿四大农业区块。创建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示范园区,重点建设400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1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一批环保型畜牧业养殖场和100万亩标准养殖塘。实施百乡千村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成高效生态林业基地200万亩。

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把传统农业逐步提升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重点培育1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100万专业农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农户有机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经济组织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实行复种轮作、立体种养等农作制度,推进种养结合、粮经结合、粮饲牧结合和水产混养、套养、轮养。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建立100个农业优势产业农机化示范基地。实施种子种苗和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行从育种、生产、加工、储运到营销整个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强化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比重。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挥乡村文化、养生、休闲功能,促进“农家乐”等特色旅游业加快发展。继续完善对农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生产成本过快增长。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有效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二)建设农村新社区,努力改善农村整体面貌

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治理农村“散、脏、乱、差”,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现代文明的农村新社区。优化小城镇和村庄布局,积极稳妥地开展乡村撤并,加快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力争完成20__0个村庄的整治任务,建成20__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合理制定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定额,完善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机制,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以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建设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和沼气工程,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万村文化阵地和农村体育设施,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整合发挥“浙江农网”等信息平台的作用,加强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建成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大力开展普法教育,鼓励司法部门和中介机构向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改善农村治安状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抓手和十大目标

十大抓手:

1、“强龙兴农”工程,农机化促进工程,农业10大科技专项,1500万亩标准农田、400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1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一批环保型畜牧业养殖场和100万亩标准养殖塘建设

2、“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3、中心镇培育工程

4、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乡村康庄工程、百乡千村兴林富民示范工程

5、千万农民饮 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和沼气工程

6、农民健康工程

7、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农村职业教育,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

8、万村文化阵地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

9、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浙江农网”、“百万农户农民信箱”等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10、农村综合改革

十大目标:

1、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

2、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

3、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

4、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

5、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6、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7、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8、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

9、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

10、城乡协调的发展体制

推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以城乡共享为导向,完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交通枢纽和农村运输节点的连接,推进以乡村康庄工程为重点的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稳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以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中心村为基本联接点,完善覆盖城乡的公交、电力、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网络。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劳动力培训,把传统农民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大扶贫助学力度,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教师素质提升等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主的专业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

(三)积极推进城市化,强化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

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发挥城市群的网络效应,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杭州市要加快沿江、跨江发展进程,强化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构筑杭州都市经济圈,使之成为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宁波市要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构筑宁波都市经济圈,使之成为浙江临港重化工业的核心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市要加快城市东拓和港口建设步伐,加大外向发展力度,逐步发展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中心和港口城市,构筑温州都市经济圈,使之继续成为民营经济的先行区,辐射浙南闽北、影响皖赣的经济枢纽。加快培育金华包括义乌等城市在内的浙中城市群,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和大型专业市场优势,使之成为中国小商品制造基地和贸易中心、浙江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发展极核。

强化大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35221”的城镇体系规划,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鼓励大城市通过城际快速干道连接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点轴型组群式城市空间发展形态。支持有条件的地级市和经济强县政府所在地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和中等城市,鼓励更多的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成为功能健全的中小城市。发挥县城的龙头带动作用,催生具有区域特色、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加快培育中心镇,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

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找准城市发展定位,强化城市发展特色,提升城市发展品位。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结构布局和运行管理,建设环境优美、适合人居的生态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对产业、人口的吸纳集聚作用。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逐步赋予进城就业农民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转化作用。强化城市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服务和创新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对主城区、近郊发展空间和功能进行战略拓展与科学整合,充分发挥城市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四)加快城乡一体的制度创新,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的体制障碍。加快实施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合理功能。探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完善土地征用“区片综合价”制度和征用程序,切实维护和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

第7篇:乡村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田园城市,村镇规划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 R126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一切的一切都在按照事态发展的规律快速发展。城市也不例外,它就像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吸食着周围的土地来让自己成长,让自己变得强壮。但那这些被城市吸食的村镇去哪里了呢?是作为营养,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还是被当成垃圾排出体外?答案似乎不是唯一的,因国家而异,因地方而异,因情况而异。然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村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大量出现圈地造城现象,村镇就地发展成城市,大量的农村房屋被拆,农民宅基地收回,建起多层住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住上了,实行“农转非”,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然而农民真的幸福幺?虽然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住上了楼房,可是实质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相继出现,农民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生活得不到保障,从前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像北京大望京村子拆迁一夜暴富的现象,但是那同样出现了问题,农民肆意的挥霍金钱,家庭因为财产的分割变得支离破锁,许多人不再努力奋斗,坐吃山空……当然许多地方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地措施,例如遵义市专为试点乡镇出台了过渡期政策――3至5年,可以继续享受农民的权利;政府鼓励农民进行流转土地,房屋及宅基地折价,与房屋价格相抵补差的方式得到新的住房,同时政府招收农民进行统一生产,有一农民算过这样一笔账,土地流转每年每亩600元,农户在自家的土地上为企业打工,每年每亩收入可达到3000元以上,农民流转土地收益每年每亩可达3600元,这是常规农业收入的3-5倍。虽然这些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先生提出田园城市,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城市形象,“田园城市”既是城市规划的一种理论指导,也是社会改革的创想。这一理论不仅针对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和主张,还设计了一套较完整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制度。其目标在于不断解决大城市畸形发展引起的各种问题,推动城乡平衡发展这一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不但使城市越来越美好,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发展模式能够保护了农民的权益。未来的城乡发展应沿着这一思路发展下去。

“田园”并不是“公园”,首先它应具备产出高品质农产品的功能。保留大量的农田可以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住到楼里农民可以继续拥有土地进行耕种。法国巴黎11963平方公里的都市近郊和远郊土地,农业用地依然占50%,林地占23%,建成区仅占25%。在农业用地中,各类农作物用地占97%,草地、果园和花卉用地占3%;在农作物用地中,谷物类农作物用地占60%,油类占11%,甜菜占7%,土豆和蔬菜类占1.4%,草料占0.4%,休闲农田占7.5%,所以巴黎的郊区为乡村郊区,而不是居住功能的“睡觉郊区”。

其次,具有都市体验和都市休闲功能。大片的农田科技园、果园可以允许城市人进行活动,不仅能够作为市民观光旅游的重要场所,还兼具农业耕作体验和休闲的功能,并可体现农业传统文化及展示农业高新科技,为市民扩展放松身心的生活空间,借此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将田园文明与城市文明融合。

再次,它应具备都市生态和绿色环境功能。大片的田园调节城市的气候,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国外的田园城市建设中,都突出体现了“田园”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改善。如德国的市民农园、英国的森林城市,以及法国巴黎大区的农业,都对整个城市的气候、空气的净化、营造自然景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田园”城乡系统应是多核心,以农田绿化分割区域,同时城乡内部也应插入农田,实现田中有城乡,城乡中有田。这里主要说明田园村镇的建设,其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

一:加强中心镇人口聚居点与生态环境的建设

中心镇是整个村镇体系的核心,是大量人口聚集之地,聚居点的建设使因村镇建设而部分拆迁的居民有房可居,生活得到保障,政府可提供拆迁居民安置费,控制新建居民点房屋价格,以及居民入住后管理方面的调控。加强对已建中心镇的生态环境治理,加强道路绿化以及公园的政治和建设,同时在镇中强化田园风光的建设,在可切入之地形成休闲农场,方便居民随时可进入休闲和参与劳动,体验“田园”乐趣。

二:加强镇的其他方面建设,并放射状深入农村

每个镇应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满足自身镇的需求基础上,应重点考虑对农村的服务,呈放射状深入农村,直接服务于农村。同时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强化三次产业互动,提高镇的承载力和辐射力,推动经济发展,形成主导产业明确,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

三:加强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以及对特色旅游村镇的建设

对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村镇应加以重点保护和恢复,在现代田园风光中展现传统文化特色。对于历史老街区,古建筑和历史风貌区进行保护和恢复,将镇区的传统特色与镇外的风景名胜、田园风光融为整体,扩大古镇及村庄的利用空间。

四:结合土地整理对农民集中居住形态建设

田园式的农村,应该是农业产业特色化、聚居形态多形式、农房建筑多样性、服务功能现代化的新农村。为节约土地,将农村住宅建成集合住宅形式,每户农民依然享有宅基地,但以集合住宅为单元集中存在,每个集中住宅中的农民宅基地统一布置,这样既节约了土地同样没有剥夺农民拥有宅基地的权利,农民的生活依然有所保障。同时严格控制每户居民拥有宅基地的面积。将节约下来的土地用于村镇集中生产,成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鼓励村内农民参与就业。在农村现有房屋拆迁时,村内统一建设居民安置房,保障居民生活。

五: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了解农村现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缺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加以建设,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重点加强医疗、教育的建设与完善,中国现在农村就医难现象非常严重,同时中国人口正趋于老龄化,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以一定要保障农民的方便就医,使农民能够享有城市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体系。

加强对村内广场和小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建设,为居民休闲机会提供场所,村内多举办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六:建立快速交通系统,加强村镇与外界的联系

道路是整个体系结构的骨架,建立快速的交通,实现城市向村镇的渗透,使村镇到城市的时间缩短,加强内外之间联系。同时在村镇中建立完善的公交系统,方便居民出行,对于人口较少的村庄,可依实际情况考虑,成立地方式独特交通,并由政府部门加以调控和管制。

七:加强村镇环境整治

完善村镇风貌建设,有条件可建设特色村镇风貌,重点加强村镇环境建设。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实现田园的基础,现在中国农村居住环境较差,大部分都没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站,居民的生活垃圾随意丢放,这一点是造成农村环境差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农村垃圾收集及转运系统的建设,成立专门的机构加以管理和运行,保障农村街道环境美观。村内统一栽种行道树,确立行道树树种,树种的选择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形成地方特色。

鼓励农民对集中宅基地的美化建设,村内可举行宅基地评比活动,调动农民的积极参与的热情,并实行奖励措施。

八: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需要农民参与,这就需要农民要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村内成立专门的机构,集中辅导农民学习,为农民讲解现代农业技术,传播先进文化,辅导农民上岗。同时村镇可以每个月举办两次讲座,请专业人员例如大学教授、理财专家、心理咨询师、企业单位负责人、行政干部等来讲授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

九:远近期结合发展

村镇“田园”式建设要合理规划好远近期任务,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同时使农民在村镇的建设过程中生活得到保障。

第8篇:乡村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统筹发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城保”)试点。经过努力,我国养老保险的最后一个“缺项”得以解决,这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的制度体系最终形成。

随着“新农保”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化,“新农保”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开始凸显,诸如:制度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基金投资渠道不畅、保值增值难度大、保障水平过低等。在“新农保”试点工作呈现出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开始试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并谋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发展则可能会使上述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迫切。

当前,在很多省市,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分别实施,或者简单地将二者合并实施,这样做既不能有效解决两种制度各自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尤其是实现农村与城镇的同步提升。如何有效解决“新农保”试点工作已经呈现出的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及二者统筹发展中将会出现的问题,是当前摆在政府面前十分重大的课题攻关。

二、“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保”试点吸纳和借鉴了“旧农保”及“地方新农保”制度的优点及经验,应该说“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险和福利的双重特征,能够调动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但是从制度的科学性、完善程度和试点效果看,各地区“新农保”试点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度设计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试点制度总体上无法律保障,缺乏稳定性,百姓存在观望政策变动心理;各地方试点制度严重雷同,未体现“试点”制度的特点,更像是简单地片面追求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参保率;参保政策中的“捆绑式条款”被个别地方政府当做强制性政策执行,使得新农保受欢迎的程度下降;全国层面的制度衔接转换机制缺失,如城乡间不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间衔接政策不明朗,新、老农保及与其它社会保险之间缺少衔接政策。

二是管理体制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机构设置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基础数据严重失真;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资金的管理与运营模式缺乏创新,保值增值难。

三是政府责任缺位。这主要体现在: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政策理解不到位,把引导群众积极参保当做政绩工作抓,偏离了中央试点的初衷;政策宣传不到位。一些地区对政策宣传工作不重视,宣传形式单一,部分参保群众对政策了解不够,甚至将养老保险与大街上拉保险的混为一谈,降低了参保积极性;养老资金监管缺位,参保户对政府资金监管能力存疑。

三、“新城保”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保”与“新城保”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城镇居民不同的群体,两个群体的差异和不同诉求,就使得“老问题”仍然存在的局面下,“新问题”又开始凸显出来,“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信息采集难度大;养老待遇偏低,使得参保政策缺乏吸引力,对参保抱犹豫和观望态度,参保积极性不高;不同年龄段参保对象对政策诉求差异较大;信息联查机制不健全,身份甄别存在困难;险种衔接不畅,保险转移难度大。

四、统筹发展可能面临的困境

一是外部运行环境不配套,主要表现为: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分离,财税体制不利于地方财政专项补贴增长,金融机制不利于养老保障多样化等。

二是现有政策设计存在“制度空白”,主要表现为:激励性政策的缺失,无法充分调动参保人员积极性;制度衔接机制的缺失,使得统筹无从谈起;财政补贴增长机制的缺失,将使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逐年增大;资金筹集保障机制的缺失,无法保障养老资金来源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三是管理体制混乱,主要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跨区域协调困难;经办机构临时设置,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方式遵循经验,水平参差不齐;日常管理沿用旧模式,基础信息失真;资金管理与运营水平低,保值增值难。

五、政策建议

第一,实施配套政策改革,努力营造良好运行环境。有效保障在二者统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城镇职工养老的统筹,进而实现全国养老保障统。这些配套政策改革主要包括户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机制改革等。

第二,继续完善制度。结合各地在试点和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着重完善以下几方面:一是按照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总体要求,制定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二是制定激励性政策,主要用于鼓励民间社会团体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投资运营和调动参保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制定并细化现有政策间的衔接机制,尤其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社会优抚、农民工进城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

第三,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立法工作。针对养老保险工作,目前在法律依据方面仅有《社会保险法》,地方性法规存在“空白”。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根据制度完善情况,适时的出台法规,以增强制度的稳定性,同时也能解决目前很多参保对象的观望问题,提高参保积极性。

第四,深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管理体制改革,改变目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混乱局面。通过改革,真正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地区协调同步化,机构设置常态化,管理方式制度化,日常管理信息化,资金运营多样化。

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然而实现统筹不仅要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形成长效机制,更要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倩.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的文献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2010(10).

[2]夏梁省,蔺岩.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问题探索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7(13).

[3]牛桂敏.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与思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第9篇:乡村发展建议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在此过程中,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不仅能够带动农业生产,还能改善村民的整体风貌,这对新农村建设来说至关重要。乡镇图书室在农村人口的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满足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不错方式,对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图书室在为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也为他们的脱贫致富提供了科技手段和发展动力。近年来,乡镇图书馆不断引进有关养殖业、食品加工业以及花卉栽培等方面的书籍,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科普知识,使他们意识到文化和知识是脱贫的主要途径,只要肯学习和钻研,就一定能用科学的手段提高生活水平。

二、我国乡镇图书室的发展现状

乡镇图书室遍及全国的各个乡、镇、村,是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枢纽,也是图书馆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下面,我们就我国乡镇图书室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乡镇图书室占地面积小,设备落后

据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每个县级乡镇图书室数量平均为13个,建在村部的占大多数,图书室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占总数的21%,其中有59%的图书室面积低于35平方米,座位均在30个左右。就图书室的硬件设施来看,95%的乡镇图书室没有电脑设备,87%的图书室没有安装路由器,这使资源共享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同时,通过藏书数量、书籍质量和实用性等方面来看,也与城市的图书馆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县里为图书室投入的经费有限,图书室的藏书大多很长时间没有更新过,陈旧过时的期刊杂志占大多数。同时,书籍采购的随意性较大,对农村大众的针对性较差,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二)乡镇图书室缺乏专业化的管理

首先,乡镇图书室普遍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数图书管理员都是由村民或者勤工俭学的学生兼职,有时一人身兼数职,难免顾此失彼,工作效率不高。由于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不强,对借阅登记等事务纰漏百出,丢书、不按时还书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浪费图书资源,也有违建立图书室的初衷。其次,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图书室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导致产生形式主义的现象,当遇到上级检查时,往往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勉强应付差事,加之领导也没有真正将乡镇居民的文化生活当作工作的重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科学知识就是生产力这一理念还没有在乡镇地区真正建立起来。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乡镇图书室协调发展的建议

针对以上现状,下面笔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乡镇图书室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乡镇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提高对图书室的重视程度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乡镇图书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只有政府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图书室支持,才能为其发展添砖加瓦。同时,政府也有责任和义务将乡镇图书室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其进行有规划、有目的的指导,使其为更多的乡镇居民提供服务。此外,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和乡镇图书室也应积极配合政府的指导工作,将上级的任务落实到位,如积极开展文化读书会,读书座谈会,推广文化典范进行宣讲等,使乡镇居民在精神风貌上有整体的改观。

(二)完善乡镇图书室的硬件设备,提高科技含量

在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都相当落后的乡镇地区,更应将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生产力。如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将地球缩小为一个地球村,图书室应与时俱进,配备一定数量的电脑,安装WiFi,为读者获取更多的信息提供方便,更好地做到资源共享。其次,图书室的图书要进行定期、定量更新,在选购图书时,尽量挑选一些适合乡镇居民文化水平和生活特点的书籍,可以多购买一些农业科普知识方面的书,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乡镇图书室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十分必要,应该聘用有专业图书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真正提高公共文化事业的服务质量。

(三)创新乡镇图书室的服务方式

乡镇图书室要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从乡镇居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入手,不断完善图书室的服务方式,使其惠及全民。例如,可以改善乡镇图书室的服务环境,安装空调、空气加湿器等宜居设备。调整服务时间,增强宣传力度,使当地的居民都了解到图书室优质的阅读环境和书籍质量,创造合理科学的阅读氛围,提高图书室的人气和吸引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