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改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课堂;中职学校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尤其是在中职学校,由于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太扎实,学习动机也调动不起来。如果把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学习情境,积极调动他们课堂的主动参与性,相信会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听过同事的一节数学课,其所讲授的内容是“补集”这一节。对于全集、子集、补集这些概念,该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身边的事与物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现在全班同学看作一个全集,戴眼镜的同学看作子集,不戴眼镜的同学看作补集,现在请同学们马上找好自己的位置。这么一来,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贴切,也真正掌握知识点的应用,更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数学理论之用处,从而也收到很好的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空间图形”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时,可具体联系身边事物一教室,点线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例子均可在我们教室环境中体现出。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学生由被动式的接受变为主动式的自主学习,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加强课堂的有效互动。可见,教师积极去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师总认为将课堂宝贵时间交给学生,会影响教学效果。这种观点仅仅一味地灌输,而忽略了教育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在课堂中多留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交流学习,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无限学习潜能。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大幅提高。
课堂进行自主探索与小组讨论,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自主,他们也乐于交流和展现自己的思考答案,这种互动也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曾有机会到一学校参观学习,听一节数学课“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整节课的设计上都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为主,题型的设计都是以身边事物有联系的。如,在讲授加法原理这一知识点时,引用的问题:某天桥有东西南北四个入口,当你从一个入口上又从另一个人口下,请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也各抒己见,某些学生的见解也让老师感到“意外”,甚有学生借助数型结合思想进行解释,课堂气氛活跃非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结合多媒体技术,采用新颖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授“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常规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由于课堂时间的约束,画图也受限制,图象性质也得不到体现,学生只有通过机械的死记硬背这些性质。现在数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改变了这种局面。首先,利用本校数学教师自行开发的数型器软件,制作函数的图象,根据参数a的取值不同,得到不同的图象。最后利用软件来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学生在电脑上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总结得出结论,最后派小组代表回答。
四、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精神
一、创设“真实”情境,改进课堂教学
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主题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与交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恰当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障碍与困难进行及时指导诊治,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唤起对数学的热爱,达到高效深堂。
二、实施“数学化”教学,改进课堂教学
数学课要实施“数学化”教学,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在具体与抽象的结合过程中,提高数学知识水平,掌握数学技能与方法,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技能以及思想方法,来观察、比较与识别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并在猜测、验证的实际经历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或是找出其共性与规律,形成数学的抽象与概括,也就是学会数学化。
1、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教育和心理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习才会激发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开展思维。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而是一种“旧知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比如,以讨论学习数学在生活中的用途引入新课,如何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应聘工作、工资问题,环保问题,资源问题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验 中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自然而然地学习数学新知识,在课堂练习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用游戏的方法练习,学生可以放松身心,活跃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感悟了数学的奥妙,在浓浓的生活气息中理解数学名词的内涵。
2、自主互动学习数学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课堂要有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机会。例如,推导抽象的公式和法则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直观方法来帮助理解。教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练习题的教学模式,多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自己得出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能力得以提高。
3、善于思考学习数学
研究数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方面的结合。数学思考应贯彻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促使学生强化思维过程,经历与感悟、体验、反思知识的形成过程。
4、发散、质疑学习数学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10
教研活动的目标是要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理性教学智慧。要实现这一目标,教研活动过程中,仅有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需引导老师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结合个体经验审视、反思实践,从而促进专业成长,形成实践智慧。“同人同课二次教学”教研活动能很好的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性的把握、深刻洞悉教学现象、创造性驾驭课堂的综合能力。
“同人同课二次教学”教研模式如下:
该教研活动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关键事件为向导,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建构体验为目标。教研活动中,教研共同合作体(团队)基于第一次课堂观察所获取的“关键教育事件”,开展深入研讨,并在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活动、二次总结与反思。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教师的教育智慧生成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
“同人同课二次教学”教研活动以何“关键教学事件”研究对象?教研过程中如何获取“关键教学事件”并开展基于“关键教学事件”的课堂改进,从而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智慧呢?
一、“关键教学事件”及研究意义
教学的本质不是知识的交换,而是一场由师生共同演绎的事件;教学过程是建构课程文本的事件和当下课堂事件之间的旅程。因此,课堂教学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反映教学进行及师生双边活动的教学事件组成的复合型链条。课堂中的教学事件表现为某一课堂特定环境下师生活动的内容与方式、过程与结果等,是教师教学行动理念与专业素养的外显形式。在课堂教学一系列教学事件中,会有一些能强化当事者(或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或者引起当事者(或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并对当事者(或参与者)的职业生涯、专业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件,这些事件即为“关键教学事件”。它可以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片段,或者是一个的教学细节。
由于“关键教学事件”对教师的职业生涯、专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是一种极其优质的研究和培训资源。所以,以教学案例分析为基础、旨在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同人同课二次教学”教研活动势必十分关注教学案例中的“关键教学事件”,试图通过揭示“关键教学事件”的症结与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改进策略与依据,从而促使授课教师在教学改进中实现自我超越、合作共同体在学习和研究中吸取他人经验教训,从而实现教研团队专业素养、教育智慧的整体提升。
二、获取并确立“关键教学事件”
“关键教学事件”的获取,必须在教研主题指引下,深入、细致地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及活动结果,提取对教学目标达成具有重要影响、能反映教师行动理念与教学素养的相关教学情境与信息,并在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紧扣教研目的的教学事件——主旨教学事件。
要有效开展课堂观察,需要建构一个有效指导课堂观察的活动框架,解决“为何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等方面的问题。教研活动中,可按下述流程来建构观察活动框架:
具体说来,就是在明确教研目的的基础上,确定课堂观察的主题与视角,进而确定观察课堂教学的哪些方面,并将观察主题与内容具体化为观察点。
在第一次教学观摩时,根据教研活动目的、课堂观察活动框架,先对合作共同体成员进行任务分工。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点的指引和共同合作体成员间的合作,对课堂的教学时空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那些对有效教学产生影响的教学情境与信息(在实际活动中,更加关注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的教学情境与信息),并将之提取为主旨教学事件。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即便围绕某一主题,每位教师往往能获取到多个主旨教学事件。而且,不同教师因经验水平差异,所提取的主旨教学事件也会存在差异。教研活动时,合作共同体应基于每位教师的课堂观察及所提取的主旨教育事件进行研讨分析,筛选出适量的、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行为、教学效果的达成与提升具有重要影响,能揭示教育教学规律,从教学实践看具有普适性的主旨教学事件作为“关键教学事件”,从而使教学研讨活动更聚焦、更深入、更有效。
三、研究分析“关键教学事件”
“关键教学事件”总是在特定教学场景发生的,具有很强的情境性。而且,关键事件发生后,教学流程及其效果会受一定的影响。因此,关键教学事件的分析,应将其还原到具体的情景中,弄清关键事件的来龙去脉,注重前后连贯、科学合理的评价,并从教学理论的视角去解读;此外,教研活动时,坚持个体分析优先、集体研讨优化的活动原则。教研活动过程中,先由被确立为“关键教学事件”的主旨教学事件的提出者进行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上,合作共同体进行研讨、深化与提炼。
1.提出者阐述“关键教学事件”
阐述时,发现者应基于课堂观察和个人思考,并按下述流程与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阐述:
事件内容:将关注到的、认为需要反思研讨的“教育关键事件”(发生的情境、师生的行为及行为结果等)客观地加以呈现。
关键分析:找出“关键教育事件”的关键、症结所在,并阐述事件发生的情境、对应师生行为与行为结果(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改进措施:解决“怎么做”,即从操作层面分析,基于关键、症结所在,采取何措施去解决问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和学生单方面的接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基于新课程所强调的这些观点,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积极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进入主动状态,让他们“入景入情”,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并求得快乐。
首先,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活动情境,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生动有趣。要让学生的感知处于兴奋状态,引起无意注意,激发他们认识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要善设悬念,以疑激欲,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现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达到兴奋,而且会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使学生敢想、肯想。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情感的作用下进行的,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肯思考的直接动因。因此,我们应注意改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师生交往方式,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肯想,即使想得不完善,甚至想错了,也不会产生思想压力。对学生中具有独特想法的,要特别呵护,决不轻易否定,注意精心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充满爱意,理解学生的感情和需要,营造和谐、热烈的气氛,这样就容易唤起学生心理的共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首先,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其次,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领会文章的意思。要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动口不动手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弊端。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有教师因素、课程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自身的因素。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发展。
首先,要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生活之中,要求多样化,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在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课外作业布置上,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对基础好的学生,应注意开拓视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指点他们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会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其次,要注重人文情怀,讲究评价艺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思想的、生动活泼的人。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充分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把评价变得自然、得当、美好、有艺术,让优生知超越、中等生思进取、差生有目标,真正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评价要注重过程和关注个体差异,把过程性评价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变成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首先,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增强审美感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广大语文教师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活动,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语文课堂产生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笔者通过调研分析,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低效行为表现和改进策略归纳如下,以求共讨。
一、导入新课用时过长
"导入新课"是每一节新授课的首要环节,其目的是为接下来的教学主要环节服务,导入恰当将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实施该环节的首要原则就是"迅速",不能花费太多时间,同时不能喧宾夺主。而目前很多语文课堂特别是一些语文公开课,为了"先声夺人",给评委及听课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或播放影视动画等形式导入,可谓"精彩纷呈",但设计者却没有考虑课堂及学生的真实需求,且用时过长。这样的导入过多地占用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对课堂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
改进策略:教师课前应认真备课,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通过寥寥数语,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快速进入"临战"状态,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二、课堂教学"满堂灌输"
新课程明确提出"以学定教,教为了促进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仍然在坚持"满堂灌""一言堂"。教师在整堂课上只是向学生不停地讲述,强行灌输,而不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自觉性,教师掌控课堂一切主动权,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
改进策略:教师要加强学习,进一步领会课改精神,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定教"的理念,要充分理解教师主导地位的内涵,重新审视学生的主置,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精心设计好教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安排学生参与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三、课堂提问随意空泛
表现为课堂上没有实际意义的提问太多,所提问题较肤浅,没有思考性,没有启发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多提问,师生互动,课堂活跃,这不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吗?但是这些教师没有真正明确"提问"是非常有讲究的,提问随意、过多,变成了"满堂问",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改进策略:课堂提问是教师调控课堂的常用手段,使用时要讲究技巧。一般来说,课堂提问要问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以及知识的易错和易混点、学生的疑惑和思维阻滞点上。教师可以在阅读前提出导入性问题,在阅读后提出思辨性问题,在学生探究面临困境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在学生讨论有争议时提出引领性问题,在对话中发现学生认识有偏差时提出反驳性质疑性问题,在新知识学习后提出间接性、迁移性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尽量清晰、明确,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出现含糊不清的问题。
四、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也是高效课堂中最精髓的部分。于是乎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交流"比比皆是,不少教师误认为"分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常见的是学生课文还未读熟,甚至还未读完,老师便让分析,而且一活动便是"分组讨论"。从表面上看,"讨论"确实很热闹,很活泼,"交流"也确实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合作"的要求。但学生没有阅读文本的时间,很难有对文本的清晰认识,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时间,很难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而没有真正个体感悟的交流是不会有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情感的互悟,有的只是肤浅的喧闹。再说,"合作"本身也是需要训练的,相信很多语文老师无暇顾及也无意去钻研,经常以"下边我们开始小组交流"一言蔽之。
改进策略: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比如说:在学生经过充分的自主学习后再进行;在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的时候进行;在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进行。另一方面教师要担当好课堂教学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要深入学习小组,倾听、了解他们合作的进展情况,要揣摩他们的认识心理,体察他们的学习困难,适时教给他们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学会否定、质疑和补充,不要笼统地提醒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而要有针对性,帮助他们将学习活动开展起来。
五、教师课堂放任自流
这一低效行为表现刚好与前面的"满堂灌"相反,走了另一个极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大声疾呼"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于是语文课堂出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另一种现象: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放任自流,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发挥应有的点拔、引导作用,表现出"不作为"。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与时俱进;老师主动、学生被动 少讲、多练;师生互动;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应该是老师毕生追求的目标,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的高效课堂呢?我觉得,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就是高效率。下面就如何建构高效课堂展开讨论。
一、现行课堂仍然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
老师怎么讲,学生跟着怎么做的问题,谈了几十年还没有得到解决。我想有如下几大原因:
第一,是我们老师的认识存在误区。我们的老师总是认为。让学生互动学习太占时间了,不如自己讲、自己说传递的知识信息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培养好学生,必须系统规划,整体推进。
第二,是学校评价老师的方法仍然是看成绩,使得很多老师惧怕做尝试。大多数学校每统测一次,学校就会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老师的教学业绩。大部分的领导和老师最看重的就是学生的成绩。想要启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这个系统工程,老师必将面临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变革必然会产生负效应,如果学校能够帮助老师去承担这种负效应,鼓励老师做积极的尝试,老师必将愿意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勇于去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都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有许多好的新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尽管受到地域教育现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大刀阔斧地改革课堂教学,但可以在小的环节上去实践。
1.在课堂上,老师应少讲、精讲,给学生多一点练习的时间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学习方法的差异性决定了收获的差异性。老师讲课时,我们仔细地听一遍,布置的作业我们仔细地做一遍,回去再认真地复习一遍。那么,老师上课时讲的内容就不容易忘记了,因为我们已经巩固了几遍了。们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操练。同一个内容,老师要讲很多遍,学生才可能记牢。老师只讲一遍,若让学生多演练,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老师所教内容,这种做法的效率更高。
2.找准方法,让学生知道一题多练的重要性
我的学生反映:上课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停就忘,一做就错。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实践一题多练的学习方法,并辅以及时的交流和科学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后,都认为一题多练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主动、自觉地实践。由于遗忘规律的作用,知识总是不断地被遗忘,学习的过程就是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学生实践的一题多练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和遗忘作斗争。
学生实践一题多练的这一情况,帮助学生把感觉听会了的知识、题目进一步消化总结,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也是真正接受了知识,这的确作用重大,但仅仅于此就可以了吗?我觉得还不行,还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用这种方法,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复习。
3.老师应把自己看着是一个跟学生一样求知的人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能把学生带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使学生想象丰富活跃起来,自己完成思考的全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智力得到新的发展。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使传递的信息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促进师生双方的和谐统一。
课堂提问是师生在双向信息交流中,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使学生思维得到开发的一种教学方式。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学生们思考、猜想、动手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提出新的问题。教师备课时,要设计问题。切忌出现以下的一些情况:一是问题表面化,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二是提问习惯化,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三是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四是提问没有新意,每节课的问题都是: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这道题的正确做法是怎么样的……
4.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提问要想引起学生的大胆探索与回答,尤其需要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情绪高涨、思想活跃、学习主动。但有些教师提问学生是,不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冷言冷语,甚至挖苦嘲讽,使课堂气氛紧张。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甚至是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失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1.改变自身,增强学生对你的信任。
现在家庭都比较富裕,电脑、手机普遍。学生可以从电脑、手机上了解很多信息,特别是网络游戏方便。而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一个孔夫子,是一个教书先生。认为丢下课本还不如他们。所以,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土,看不起老师,傲气十足。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必须先改变自己。业余时间学习电脑有关的知识,了解孩子们关注的问题。不论是课堂还是课下,与他们交流时都要给他们提出很好的见解。不论是课本知识,还是课外知识都要超越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最神圣的,是他们知识来源的宝库。这样他们才能信任你,敬重你,课堂上操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把电脑、手机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在学生不上晚自习,双休日,在家时间比较多,上网聊天、玩游戏的机会更多。借此机会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名家名著,查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每周开一次演讲会,介绍本周你阅读了那些资料,有什么收获,并奖励几名优秀的学生。有关课文的生字生词,作者背景,一路放到课下,学生自己查阅。然后再回到课堂上,通过合作交流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及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减少了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机会,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把笑脸留在课堂上
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家中的皇帝、公主,几代人宠着,恭维着。看惯了笑脸,听惯了表扬。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笑”字非常重要,是学生学的动力之源。
学生的学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员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理解知识;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
4.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1培养学习兴趣 ,打开创新之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2改进学习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节课往往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2.1创造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2.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2.3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打好基础
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从古至今,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 ,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够充分深入地理解时,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3开启发散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任何课堂教学的好坏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标准。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说,传统的评价体系相对比较落后,无论是评价体系的参与者,还是评价体系的制定者,都无法满足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原有的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呆板、主观,评级体系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无法对初中课堂教学进行客观的评估。
二、改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对策
1.将知识衔接做个承上启下的铺垫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跳跃性的知识是通过教材呈现的,因而要让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对知识灵活运用,不要死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好学生们的指路人。此外教师可以将彼此之间有关联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只要学生掌握一个点,教师便可由点及面,在学生掌握了全部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了加强,为课堂教学改进做好铺垫。
2.将教材内容体系结构与学生思维进行有机结合
初中生思维能力与结构还不太完善,这就要求老师有义务对知识进行处理。人从呱呱坠地起便会学习,但是如果后天不正确引导,这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意识可能会逐渐淡化,甚至被遗忘。初中生思维能力还停留在直观具体层面上,对于抽象事物还没有感官。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时,要基于学生之前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有个逐渐加深的过程,也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对知识掌握抱有主动权,如果按照这种办法进行教学那么改进课堂教学也不会是什么难事了。
3.变复杂为简单,开拓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不是很高,往往会忽视教学内容复杂笼统的特点与学生对于抽象事物掌握的困难。如果老师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且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最终学生可能会一无所成。对于数学课程的复杂笼统要求老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务必讲求方式方法,根据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学生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我们相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改进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