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第1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

一、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按照“区域调特、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突出花木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放大特色,彰显效益。20__年以来,__县花木种植面积平均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县花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2.4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草皮草毯、鲜花切花4大系列2400多个品种,拥有各级、各类花卉企业610多家,花卉从业人员18万多人,花卉经纪人8000多人,年产各类花卉18亿株(盆),花卉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产品行销27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花农年均收入达7000多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全省林业生态县”,成为“中国花木第一县”。花木产业作为__县生态农业最突出、最典型的代表,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特别是20__年8月筹建的占地65000亩的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坚持走花木、生态、旅游联动发展之路,通过科学规划、土地流转、企业运作、配套设施、开展农民培训、引进项目等工作,努力打造独具__县特色的花木园、生态园、休闲园,建成标准化生产区、集约化示范区、名优花木展示区、生态旅游观光区、新农村建设实验区。目前,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已有来自省内外的59家企业入驻,共落实花木面积36600亩,栽植花木6200万株,总投资达3.48亿元。同时,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规模、联片发展”的原则,抓住关键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投入,畜牧业迅猛发展,规模养殖成为主流。建成各类养殖小区48个、规模养殖场20__个,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省“畜牧强县”、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县”。瓜菜面积发展到18万亩,特别是三樱椒面积发展到13.8万亩。相继建成20__亩的莲鱼共养基地,1000亩的大枣基地,20__亩的樱桃采摘基地。

(二)加快基地建设,实施龙头带动。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发挥优势”的原则,合理布局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50万亩花木生产基地、5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搞好示范带动。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开发,形成“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培育龙头企业6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带动农户10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三)完善市场体系,扩大销售网络。一是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对季节性农贸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完善基础设施,改进交易方式,促使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流通优势。目前,全县已建起农产品交易市场50个,年成交额达7.5亿元。重点培育和建设了沿311国道两侧及花卉主产区内的盆景盆花交易市场、马栏棉短绒交易市场、只乐生猪交易市场、陶城旱鸭交易市场、柏梁活鸡交易市场。同时,通过举办花博会等重大花事活动,扩大了花木等农产品的销售。二是积极鼓励、引导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的农民从事农产品购销服务。目前,全县各类购销服务组织已达1500多个,农民经纪人达7000多人。三是以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为依托,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__县农业信息中心和花木信息交易中心,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中长期的农产品市场预测,构筑农业信息平台,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花卉、粮食、蔬菜、棉短绒加工等经济组织,创办属于农民自已的行业协会,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信息、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狠抓科技投入,实现上档增效。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与北京林大、河南农大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协作关系。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具有本科以上文凭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来鄢工作,很多已成长为我县农业发展的科技骨干。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花卉新品种引进培育、传统名花的商品化研究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目前,北方花卉集团已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两个863计划项目,采用组培技术规模化生产名、特、优、新苗木品种30多个,其中四倍体刺槐、冬枣、樱花快繁及脱毒技术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组织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30多项,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惠民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种粮直补、农业税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医疗等基础投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针对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劳务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市场、组织协调四大体系建设,实现劳务输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__县特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高效农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还不够强。个别地方发展特色农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

入不够,客观上存在着“上热下冷”现象。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还未能形成,发展特色农业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二是特色种植业规模集中度还不够高。就产业的培育程度而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多点开花”的层面,设施栽培投入不足,规模集中连片不够,始终未能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带动力不强;有的龙头企业产销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是人才和技术与特色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服务手段陈旧、设备落后,跟不上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新目标。立足全县自然条件和特色资源,突出特色,把工作重点放在耕地的高效利用上,进一步做深、做细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2、进一步突出园区建设,构筑发展新平台。重点建设花卉苗木、有机农业、蔬菜立体种养和特精设施栽培等一批高效农业园区。畜禽业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推动土地流转,每年新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努力达到20家以上,入股土地面积万亩以上。

3、进一步放大有机特色,增强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确保有机食品基地每年新增1万亩以上。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筹建有机食品交易市场、有机食品检测中心。同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拓展现代农业功能空间上寻求突破。

第2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

1.特色农业的涵义

一般来说,我们将人们在某些设定的区域之内,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借助某些特定的农业资源,获得高质量、高经济附加值以及具有绝对特色的农业产品,并且将这种特色发展壮大,具有一定的规模的高效农业现象称之为特色农业。具体来说,该种农业发展形式主要包含了下列几点内容:第一,在进行农业特色定位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资源特色,设定具有当地特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而使当地的农业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第二,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生产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产品;第三,所建设的特色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性,并且所生产的农业产品是高品质、高效率的农业产品。只有严格遵循上述发展规律才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发展前景,并且经过相关的国家部门帮扶和培养发展成为当地的主导性产业,从而有效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2.特色农业的特征

特色农业具有下列几种特性:第一,特色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该种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将当地的农业资源、人文特色、历史价值进行综合,并且将这些资源所能发挥的效能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产品单价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目的;第二,特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我们实行特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所获得的农业产品有别于普通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产品的附加值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也正是出于这一原因,使得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普通的农业生产方式,若最终获得的产品难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那么,进行特色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基本利益将会受到较大的损害[2]。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得知,特色农业的目的性更为明确,市场指向更加准确,与市场之间所产生的联系更为密切。

二、新时期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农业人口基数过大,人均耕地生产面积较小。然而,我国地域广阔,某些区域的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的存在也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基本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应当根据市场的基本需求以及当地的资源,积极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基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于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特色化的农业发展方式能够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速度,提升农民的基本收入,保证农村地区的经济稳定,对于加快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现阶段特色农业发展原则

1.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资源

在特色产业结构建造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特色,基本生产条件,相应的市场环境和自身具备的资金数量和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于具有一定竞争力和技术基础的产业应当优先发展,使其尽快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从而产生一定的产业规模优势。另一方面来说,只有根据本地区基本的发展优势,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结构才能够使本地区的农业产品具备一定的地域特色。从而在全国范围之内可以产生各种具备基本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各地区农业产生方式和农产品同质化现象的出现。

2.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农业开发

同时注重农业发展的规模化,并且对农业发展规模进行适度的控制,在保证农产品独特性的同时还应当尽可能保证产品的基本质量。通过对生产规模的控制能够有效降低生产的基本成本投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然而,过度的规模扩大极有可能造成产品基本特性的消失,最终使产品失去应有的市场竞争力[3]。所以说,在实际的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保证生态的基本平衡,最终实现现代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特色农产品应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

对于特色农业来说,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在考虑当地的优势产业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市场需求,生产出市场实际需求的产品。在满足当前的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应当积极的开拓国外市场。满足企业当前发展的基本需求的同时还要切实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对于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的优势产品应当进行重点发展。在实际的农产品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迎合市场的基本需求,迎合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尽量满足优质化的市场消费需求。

四、运用特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1.完善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

由于建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所进行的规划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实际的农业规划过程中应当按照以下几点进行:第一,所选择的优势产业必须具备较强的特色兴,所选定的产业应当是以各种类别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而市场的基本需求则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所有的产业发展必须满足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更应当尊重农民群众的基本意愿。第二,加强产业结构和市场风险的分析,之所以将其称之为特色农业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特定性,而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将会更加突出,因此相关的决策人员更应当充分把握特色农业的基本发展方向,对特色农业做出更为准确的产品定位。只有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才能够将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的特色农业向着全新的方向去发展。

2.进行特色农业融资方式的拓展

进行特色农业发展必须有基本的基础设施,相关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农民的培养和标准化的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支撑。当前来说,资金的短缺正是限制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第一,加快和完善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二,加快税收政策的改革,以税收减免和特定项目投资补贴的形式激发民间资本进行特色农业投资的基本热情,如此一来,能够引进多方资金,使农业金融市场更为壮大;第三,促进各大型农业企业的交流和开发,并且以工商联盟的方式推动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上述办法能够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以其他的融资方式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对于资金的基本需求将会是未来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3.建立健全化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

目前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实际经济效益比农业产品高,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有完善的市场销售制度,从而提高市场经济效益。而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市场买方也愈加发达,市场销售对于工业以及农业等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基于此,为了提高农业产品的销售额以及经济效益,应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完善市场影响体系[4]。首先,应该利用市场差异以及产品特性进行农产品高端市场开发。市场差异化能有效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特色产品应该具有市场差异性,符合特色市场销售基本要求。最主要是采用先进的产品技术从而开发更多绿色食品。其次,对特色农产品市场进行考察,然后在进行合适的价格定位。而特色农产品于其他农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可替代性较小,因此市场其他跟随者很难效仿,根据上述特色农产品特征,对其进行价格定位时,可是适当采用高价化的方式,消费人群主要为大中城市中高端人士。而市场销售的渠道也应该符合大中城市的基本要求,可以在超市,大型商场以及专卖店等大型服务场所进行销售。

4.合理利用地域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

对于特色农业来说,创造特色农业产品品牌无疑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产品品牌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是产品差异化的基本条件,能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根据市场调研发现,现如今多数特色农业发展为小户以及散户等,没有形成系统的市场销售体系,缺乏完善的市场制度管理,不利于特色农产品长久稳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品品质已经符合市场要求,但是不利于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管理控制,从而导致特色农产品受到市场的影响,并且对特色农产品的长久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开发农产品特色市场,应该提升农产品特色品牌影响力,以产品品牌为基础,从而在产品品牌的影响下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效益,进一步开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从而促进特色农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

五、结束语

第3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

一、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山西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推进特色农业全面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色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特色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明显提升。但整体而言,山西特色农业仍然存在产业化程度偏低、市场交易不规范、科技转化率不高等深层次问题。

1.产业化程度低。特色农业经营化水平高低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进程。一般来说,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越高,其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占有率越高。从整体经营水平看,现阶段山西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尚不完善,和其他省份相比,经营水平低,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少,仅有25家。2015年列入“513”工程的省级龙头企业仅81家。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就很难起到同行业带动辐射作用,影响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2.市场交易不规范。目前,特色农业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厂商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会采取不正当手段,钻法律的“空子”。市场交易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准则和规范。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厂商为了尽快回笼资金,通过一些特卖促销活动以低价销售产品,不能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优质新鲜。另外,由于消费者对商品真假辨别能力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使得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部分特色农产品定价过高,有的甚至形成市场垄断,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

3.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从山西省公共财政投入中不难看出,山西省农业研发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1。在国家对各省份的财政投入中,对山西省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其中科学技术的投入为62.06亿元,农业相关的投入仅为339.69亿元,在中部六省中最少。

二、制约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山西省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科技水平不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不通畅、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不合理等。

1.科技创新能力和投入不足。特色农业是资源、劳动力、科技相结合的一种农业,它是一种高效农业。所以,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现阶段而言,山西省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还不完善,特色农业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方面,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高技术水平的科技人员偏少,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高;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农作物栽培技术比较短缺,许多现代化的生物科技、农业设施、信息技术等还未得到很好的应用。而且,农业科技转化率低,科技资源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

2.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不通畅。山西省因地处大陆内部,交通不便和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成为山西省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如表2可以看出,中部六省中山西省交通运输就业人数相对较少,且集中在铁路运输业,水运和航空就业人数较少。进一步说明山西省航空和水运发展缓慢,这就导致特色农产品新鲜度和保质期延长。从表3可以看出,2013年山西省运输线路总长度仅为143687.4公里,在中部六省中运输里程最短。其中,公路运输里程最长,为139343公里,但是在六省中排名最后。可见,身处内陆地区,交通不便利,对山西省对外运输特色农产品影响很大。另外,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条件不容乐观,许多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道路、运输设备、仓储设施、保鲜设备等硬件设施还很落后,现代化信息网络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特色农业的发展。市场信息不灵,信息收集、传递手段落后,时效性差使绝大多数农户不能及时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

3.劳动力素质偏低。随着农业产业技术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要求农民对该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越来越高,文化程度的高低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山西省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力大部分是体力型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如图1显示的是2013年山西省农村受教育程度。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总劳动人口的22.7%,初中文化程度占47.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8%。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农业高新技术的普及,使得劳动生产率低,而且农户自身生产意识薄弱、风险意识不强,阻碍了特色农业向科学化、现代化、集约化方向的发展。

4.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目前山西省虽然创建出水塔老陈醋、冠云平遥牛肉、沁州黄小米、古城纯牛奶、六味斋酱肉等一批农产品品牌,但是大多数农业企业品牌意识薄弱,不注重农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建设。在2014年农业部最新公布的全国1191家龙头企业名单中,山西省合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6家,仅占2.2%。这对于树立山西省特色农业品牌,提高知名度非常不利。5.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不合理。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而政策因素往往是作为外部因素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因素同样影响特色农业的发展,往往政策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带动或抑制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山西省省委、省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以区域利益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鼓励政策,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相关的抑制政策能够有效地防止盲目开发农业资源。

三、加快发展山西省特色农业的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加快山西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科技投入,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把农业做强、做优,增强市场竞争是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要加强具有山西省特色的优质杂粮的选择和栽培。根据山西省农业地域差异明显的特点,因地制宜培育适合各农业生态区的优质、高产新品种,重点研究具有特殊用途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农产品结构要立足市场经济需求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产品,提高绿色蔬菜种植产量。要研究制定鼓励优势品牌和高新技术农畜产品出口的具体政策,积极引导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民营加工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2.培养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龙头企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对提高产业化水平至关重要。所以,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增强山西特色经济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把确实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作为重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其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和发展山西特色农产品的综合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最后,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地方特色农业土特产品。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开发绿色食品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更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3.加强政府监督和扶持力度,促进山西特色农业发展。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农业政策、资金投入以及监督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具体而言,首先,政府要制定利于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为特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法律环境,对经营特色农产品的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和适当的税收减免或者降低税率。其次,要加强对特色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省委、省政府应从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信息渠道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教育、农业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加大投入,增加对农业灾害的补贴;同时,逐步建立完善农业科学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障农民根本利益。

4.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保障。省委、省政府应该在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培训等方式。对于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可以请专家进行专门的培训,政府给予一些补贴,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加快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进而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

第4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

的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之所以提出这个理论也是基于中国的国情考虑:首先,中国人多地少,怎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始终是我们要考虑的重大问题;第二,就是人均土地经营规模小,在如此之小的规模之下,怎么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别很大的问题,怎么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第四,中国农业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考虑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怎么走,考虑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特征、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包括接下来发展的努力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专家和领导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下一步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忠告。比如前面有专家提出,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上,首当其冲要考虑农产品自给问题,要考虑粮食安全问题。事实上我们面临着粮食的总量平衡问题,也面临着农产品的结构平衡问题,还面临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第二,当前,特别是农村改革30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包括怎么确保农民增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去年农民收入达到了4140元,是1985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但是去年的城乡收入差距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一年,由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1:2.56,变为去年的1:3.33。第三,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下一步能不能持续稳定发展,也面临改革问题。

所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如何走得顺利,就是要深化农村改革,改革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之上,怎么搞活农地使用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5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

一、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国家的重要粮仓,农业地位举足轻重;河南农业人口占全国的8.4%,农村劳动力资源5334万人,全国第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河南的各项农业生产指标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河南省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区位优势定位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旅游业等定位清晰的特色农业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为河南从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提供了契机。

(一)建设多样化特色农业基地,打造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链特色农业,突出一个“特”,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市场,有特色才有竞争力。近年来,河南省立足资源禀赋,瞄准市场供求,重点培育和扶持了一批特色农业项目,构建了农业经济新格局,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了农业经济的持续繁荣。1.种植业方面。有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茶叶、柞蚕、芝麻、花生、大蒜、山药等特色生产基地。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03.727万hm2,全国第一;大蒜种植面积11.999万hm2;茶叶种植面积9.769万hm2,信阳毛尖全国闻名;花卉种植面积7.079万hm2,形成了花卉产供销的合作组织;中药材种植面积12.12万hm2,形成了豫西南、豫西北区域中草药材生产格局。2.林业方面。目前,河南造林面积25.391万hm2,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6.278万hm2,苗木产量239485万株,果园面积47.57万hm2,引进新西兰红梨、突尼斯软籽石榴等优良品种80余个。新郑、平桥、桐柏、洛宁和宁陵成为国家经济林产业示范县。西峡的茱萸、新郑的红枣、林州的花椒等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一张名片。3.畜牧业方面。河南根据市场导向,针对不同地区资源优势,优选品种进行产品开发,收到良好收益。固始县的品牌养殖发展到17个乡镇、187个行政村,示范区辐射了全县30多个乡镇;南阳、驻马店等都有规模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基地,其中大牲畜的产量分别为140.7万头和131.51万头。4.渔业方面。目前形成黄河鲤鱼、淇河鲫鱼等1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基地,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占全省养殖面积的1/3,名优水产品产量达到水产品总量的2/3。河南省的渔业发展正在沿着“集约、生态、品牌”的方向发展,全省的渔业涉及观光、度假、垂钓、休闲在内的企业多达3000多家,直接经营水面面积53.33多万hm2,安置就业10万多人次,创造产值将近30亿元。

(二)形成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近年来,河南按照“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转化效率。总体上看,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加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对农户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部公布第五次检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河南39家企业榜上有名。河南省财政厅为特色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提供的扶持基金每年在2亿元以上。河南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特色产品商标品牌,并积极帮助宣传推介,目前已经有相当一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如思念、双汇、三全、好想你等已经成为全国驰名商标;信阳华英禽业集团、万富油脂集团、信阳啤酒集团、淮滨肉鸡有限公司等省内闻名;焦作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博爱县鑫达食品有限公司、焦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界沟乡农业开发公司都大大加快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许昌襄城县群发实业、鸿源菜业、诚信冷藏等龙头企业使得蔬菜种植规模化,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也被农业部定位为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西峡宛西制药、郑州的新郑红枣、三门峡的阿姆斯果汁集团等,都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优化特色农业发展环境,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壮大河南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2015年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支出14024.8万元,占农业厅财政支出的41.03%。“2015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名优产品博览会”新闻会吸引了来自全国38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700多种名优农产品,洛阳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投资合作项目签约、农超对接、休闲农业推介等活动,签约涉及都市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光伏农业、牡丹科研等领域的26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达到56.55亿元,全面助推洛阳市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为响应国家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国际物流窗口加快河南省农产品营销、流转,带动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与河南泰浦物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郑州市设立河南省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为河南开展农业展览和农产品交易提供平台。此外,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极为重视,郭庚茂书记2015年9月对许昌鲜之达国际农产品物流港调研时肯定了其特色定位,并对在大中原区域的复制表示了浓厚兴趣,对其承载水果等农产品进口口岸给予支持。

二、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河南特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由数量型过渡到质量型、由单一型过渡到多样型、由原料型过渡到加工型、由常规型过渡到生态型的发展转变特色,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

(一)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1.农民素质。农民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特色农业的发展最终要农民去落实。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教育水平、技术能力、市场意识、眼界魄力等不足以支撑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河南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农村教育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更是有限,一些地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都十分困难,农民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再加上投入在农村继续教育的经费不足,使得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变得困难,许多农业技术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就不高,传统农产品所占比重较大。2.生产规模。河南大规模推进土地的成块经营,加速土地的规模流转,这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但同时,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农业生产的小规模性和分散性在各地普遍存在,尽管各地都在努力构建“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工程,但是由于其规模小,农产品在影响力和知名度上无法打开市场,影响了销售,而销售不畅又反过来影响规模生产。所以,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小成为各地特色农业走向市场的掣肘,也对各地特色农业产业集聚群的形成造成困难。3.产品质量。目前,部分特色农业产品在化肥、农药及添加剂使用上有超标现象,影响了产品的绿色指数,制约了特色产品走向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另外,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明显,比如河南的新郑大枣虽然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但是由于气候环境因素,与新疆大枣在品质上存在差距,不少本土品牌选用的大枣均来自新疆而非本土,这也给本地特色产品的推广和发展造成了困难。

(二)河南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不完善从纵向上看,河南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深度不够,特色产品在市场培育、推广、加工、销售方面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户带来的种养风险较大。比如种植业,长白山野生猕猴桃、河阴的无籽石榴等水果品种味美且营养丰富,但是容易变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推广出去,蔬菜对于时间、运输的要求更高,这都需要一个有效的产业化链条来保证其正常运行,保证种养农户的利益,否则,容易对种养户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打击。从横向上看,河南特色农业网格化辐射能力较小,产业链条的相关产业、辅助产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从实地调研的结果来看,不少地方的特色农业仍然是农户的分散经营,也没有大型龙头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带动,所以,个别企业要想和大量分散农户联系合作就会增大交易成本,而农户在与龙头企业交易的过程中,因为市场规则的不健全和农民知识的欠缺,常常会使农户的权益受到侵害,不能充分得到特色农业生产带来的红利。2.品牌开发和保护意识不够虽然河南省内有不少特色农产品形成了品牌,有些还在国内比较出名,但总体来看,特色农产品尤其是传统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和保护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具备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优质品牌,无法很好地体现区域特色农业的“特”。其实,原产地品牌更加符合消费者的识别习惯,各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色对农产品品质影响较大,可复制性较低,原产地品牌一旦形成,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而我们知道,原产地品牌的形成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如信阳毛尖,洛阳牡丹,都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其文化特色举国皆知。当前,河南特色农产品数量不少,部分质量也很过硬,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信息等外部支持和龙头企业的集聚管理,知名度有限,不少仿造、伪造产品更使得原产地产品品牌附加值不高,无法真正走出省门和国门。3.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强基层政府主观上非常愿意地方特色产品成规模、成链条发展,不少地方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支持和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但这种管理相对粗放,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不足以支撑特色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标准 化管理的水平还不够,如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无严格控制,没有真正实地指导和监督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对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开发和支持力度不够,影响其技术引进与改良,如蔬菜大棚的传统种植就影响了其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其推广和销售。最后,特色农业的市场化水平低,基层政府没有下功夫在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上帮助农户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服务农户的意识和行动不够。

三、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建议

区域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本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选择本地区最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最大限度地把资源禀赋落实为特色优势,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使农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根据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地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这是河南农业走向现代化、专业化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观念,深入认识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对特色农业重视的程度,将特色农业发展与当前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赋予特色农业新的内涵,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附加值,用最新型的现代产业理念搞活特色农业。一方面,农民需要转变观念,增强学习能力,掌握特色农业生产技能,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土地流转和人才支持的双重帮助,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支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另一方面,政府要在经济政策规划方面对特色农业发展进行重点倾斜,保证特色农业基地的形成,提高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关乎特色农业发展的大事,要及时对搞特色农业的农户和企业提供帮助,派农业技术员指导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帮助他们宣传推广特色农业项目,帮助农户搞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助其平稳与市场接轨,促其市场化经营。

(二)保护资源,深入开发特色农业从资源禀赋上来讲,河南拥有山地、丘陵、河滩、平原等地理特质,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从文化上来讲,河南有悠久厚重的农业文化,信阳毛尖、洛阳牡丹享誉全球。特色农业“特”在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要想发展各地特色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各地的特色资源,阻止因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土地流失,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优良农作物和生物品种的保护力度,在结合现代工艺的同时保护地方传统特色。特色农业的深入开发可以从种植业、养殖业两方面着手。1.特色种植业。种植业包括园艺、林业及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化的园艺种植产业不仅可以消化大面积的流转土地,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就业率,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当前需要采用优良品种丰富现有园艺产品,引入先进的实用栽培技术,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产品在加工、保鲜等方面的设施投入。河南省经济林资源十分丰富,灵宝苹果、新郑大枣、河阴石榴、信阳毛尖等特色种植为当地GDP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当前要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开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确保特色林业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撑产业和名片。经济作物的种植,胡麻、油葵特色产业基地要加强品种改良技术和油脂加工技术;天麻、枸杞、黄芪、川贝等药材生产与加工需要加快人工栽培技术,建立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生产质量,改进加工工艺。2.特色养殖业。特色畜牧业方面,一要加大天然草原保护力度,实现草牧的生态平衡;二要改良畜群品种,发展有机畜牧业,提高优质肉类比重,发展优质羊毛羊,加强畜禽繁育体系和防御体系建设,实现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赢。特色水产品方面,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水产养殖;二是保障水产养殖朝着健康养殖方向发展,做好生态产业链养殖,提高名优特色水产品的生产比重。

(三)合作经营,扶持相关中小企业单个农户资金、技术、市场力量有限,抗风险能力弱,农户之间合作成立专业组织,既有利于技术的传播,种植养殖成本的降低,还有利于产品市场化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河南省关于农业合作社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指引,河南省的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3万多家,遍布全省各地。全省有各类优秀社、示范社3700多家;合作社通过超市或流通企业销售的农产品金额达15亿元;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社超过了50%。安阳市的“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牌”,博爱县的“土地托管”耕作模式以及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模式都值得借鉴。但从功能上看,河南省农业组织还不够完善,实际有效的扶持力度还需要细化和加强,促进农户间各种组织的发展壮大。此外,特色农业的一体化发展,除了农业专业组织的发展,还需要相关中小企业的壮大,以此延长特色农业一体化链条,扩大特色农业网格化经营范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河南的辅农业生产企业无法适应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趋势,需要大力扶持,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上、中、下游中小企业,帮助企业打造特色农业产品的区域品牌,并借助品牌充分利用区域资源,解决农户独立创品牌的风险和难度,配合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业产品使其品牌效应扩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四)改善条件,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效率,有利于农业的集群化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农业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现代农业至关重要,调研发现,河南部分地区大田生产已经用上了物联系统,如鹤壁市尝试将“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用于农业生产,实现农情监测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可预见“微农讯”农业信息精准服务项目的逐步启动,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导航等“高精尖”科技的运用以及农村电商、微商的发展将为特色农业的网格化发展和推广销售实现新拓展。推行农业的标准化管理对于特色农业发展也十分关键。首先,政府可根据市场准入门槛为特色农业技术及质量的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为特色农业生产提供标准化生产模式指导和全程标准化生产监测;其次,定期对特色农业种植和养殖农户开展培训服务,提高农民种植养殖现代化技术,帮助其掌握标准化生产的能力和互联网推广的技术;最后,加强对特色农业上、中、下游企业的管理力度,使其带动关联农户共同实现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销售,形成试点,创建特色农业品牌。

第6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

1 全市农业发展现状

1.1 忻州市概况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地处北纬38°6′~39°40′之间,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流经及忻州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忻州全市面积为1340.5平方公里,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至今已有将近18000年的历史。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处于种植业向养殖业的过度区域。东部为山川秀水沟谷,中部为平原盆地,西部为黄土丘陵山区,矿产资源富集,生物资源繁多。传统以种植粮食作物、果蔬、杂粮和以养殖牛羊为主,形成了我市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特色产业。

1.2 农业发展现状

1.2.1 农业基础

在忻州市绝大部分人都是以农业为主,所以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使农民的增收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最近这些年,市政府一直把农业增效、农村增收、农村稳定的这一项农村工作作为中心任务,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小杂粮、畜牧等特色产业,壮大玉米、马铃薯、红芸豆、油料、羊等区域优势产业,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养、引进提升和扶持力度,提出并实践了建设生产基地、发展优质农产品、构筑产业体系的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思路

1.2.2 农业发展思路

在农业生产的引导上,按照区域化布局、特色化种养、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生产、高端化加工、工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营销的理念,从现有的基础上抓起,积极推进杂粮和畜牧两大优势产业,要加快建设农业品牌和农业园区的速度,建设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从生产到加工再到存储最后到销售全部都是一体化,促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

2 扎实推进高效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2.1 高效特色种植业

目前,在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上,忻州的优质特色小杂粮、优质特用玉米、优质专用马铃薯、区域特色瓜菜、优特食用葵、优特干鲜果、优特中药材誉满三晋、蜚声中外。其中忻州甜糯玉米发展早,规模大,为三晋第一,现通过实施杂粮振兴“六・一”工程,突出打造规模化标准化高产示范方,走出了一条“特色产品+基地+科技+合作社+企业+品牌+市场”的新路子,使忻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杂粮之乡。

2.2 规模生态养殖业

在提升规模生态养殖业上,我市坚持了"东部抓牛、西部抓羊、中部抓猪鸡"的工作思路,实施“双五环”、“双千万”畜牧养殖工程,突出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狠抓了品种改良、小区建设、舍饲圈养、疫病防控及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现在芦芽山地区的绒山羊、五台山地区的肉牛、忻定盆地的奶牛均形成了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畜牧之乡。

2.3 绿色龙头加工业

在做强绿色龙头加工业上,我市坚持了“抓大不放小、 大中小一齐上”和突出抓好“三个打造”的工作思路:一是打造优势产业,二是打造规模企业,三是打造品牌产品。从而使忻州农副产品加工业正在做优、做大、做强,红鑫淀粉、五台山蜂业、纪元酒精、山田园食品、东风粉丝、长祥园月饼、绿宇肉业、绿野牧业、汇丰红芸豆、暖神绒毛、佑铭皮革、走西口海红饮品、振纲蓝麻油脂、兴盛枣业、益生元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正在兴起,其加工精装产品至少在一千余种以上。

3 制约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诸多因素

3.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影响高效特色农业发展

忻州市基本都是靠天吃饭,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改变的;特别是农作物结构趋同的现象普遍存在,整体上还没有打破粮、油结构,粮、油种植面积仍然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5% 左右;农业龙头企业总体数量少,尤其缺少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有限。

3.2 农业资金投入少影响高效特色农业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不是很发达,忻州市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规划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投资资金有限,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使得他们的投资能力也有限,只能维持小规模的发展生产,缺乏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市场建设及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系的建设等中长期投资,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在资金上面临着重重困难。

4 开拓高效特色农业创新发展之路

4.1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壮大龙头企业

市县区可以通过统筹规划,加强引导,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的帮助龙头企业来完成建立加工原料基地,带领龙头企业通过确定最低保护价、建立风险基金、适当返利等方式与农民们建立起结实的购销关系,慢慢的一步一步形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经营机制,增强对农户的带动力。

4.2 积极推进品牌城镇建设

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生产力”意识,完善品牌建设激励机制,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加大品牌营销推介,积极发展品牌农业、绿色农业,创建“杂粮之乡”、“红芸豆之乡”“甜糯玉米之乡”、“生态畜牧之乡”等美称,突出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一标”产品认证,进一步加大自主品牌开发力度。在市场建设上,建立大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抓好市场流通和特色产品推介。形成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模式。

第7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 产业发展 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12-01

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大战略布署,全力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和重点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为努力实现这个目标,香格里拉县委政府结合本县实际,因地制宜相继作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全县高原特色农业逐步形成强大的声势。“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香格里拉县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深远影响。

一、特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受到广大消费青睐,特色食品正逐渐成为食品消费的主流。因此,县委政府按照“优布局,建基地,拓市场,创品牌,扶龙头”的农业发展十五字方针,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结构新思路、新格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特色青稞种植

香格里拉县是云南省青稞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县,青稞生产是香格里拉县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青稞面积达47000亩,产量7264吨。目前,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青稞特殊的生态生产环境及其自身的营养保健价值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青稞正在由一个区域性口粮作物向全球性健康食源作物发展。

2.特色畜禽养殖

充分发挥特色畜禽养殖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完善管理机制,狠抓落实,着力培育优质特色畜牧业。2011年累计养殖尼西商品鸡18.5万羽,辐射带动周边藏区养殖6万羽。实现产值1500万元。牦牛存栏49448头、出栏6334头。出现了一批牦牛存栏上百头、藏香猪存栏上千头、尼西鸡存栏上万羽的重点户和专业户。

3.特色蔬菜种植

几年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蔬菜种植逐步实现了从自产自销向流通商品的转变,如尼西小树辣,过去全乡种植面积还不到10亩,现在达200多亩,小树辣每公斤的价格也从原来的4元涨到现在的16元。冬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500亩,最高亩产值达8000/亩元左右。

4.优质油菜种植

优质油菜主要以春油菜为主,结合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在高原坝区推广10000亩以上,不仅可观赏油菜花,还可以提供优质菜籽油。经济效益明显。

二、特色农业发展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特色农业发展

1.1气候资源

香格里拉县地处高海拔低纬度地带,气候随海拔升高而变化,依次有6个气候带,“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十分明显,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5.4℃,最高值为25.6℃, 最低值为-27.4℃,年平均降水618.4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21天,年平均日照2180.3小时。

1.2农业品种资源

香格里拉县地形地势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显著,植物组合类型复杂,农作物品种多,特色品种显著。种植业特色品种有青稞、春油菜、燕麦、荞麦、冬早马铃薯、尼西小树辣、高原反季蔬菜等;畜牧业特色品种有牦牛、藏香猪、尼西鸡等。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品种资源。

2.农业系统机构建全,技术力量雄厚

香格里拉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网络健全,县有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十一乡镇有乡镇农科站。2012年末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107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2人,农艺师56人。主要负责农作物种植技术推广,科技人员在长期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特色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作为支撑。

3.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香格里拉县把培育加工企业作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招商引资及培育、扶持地方特色企业的方式,逐步培养了一批规模较大、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龙头企业。

4.政策环境好,群众积极性高

面对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收乏力的现实,开发特色产业是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县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利时机,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把打牢农业基础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作为今后工作重点并付诸实践,已得到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培育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特色优势产业,为特色产业开发奠定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特色农业发展建议和对策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将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农民收入的增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须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采取综合的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特色产业思路

各级政府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及时优化特色农业发展策略,进一步拓宽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新思路。一是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制定激励措施。同时还要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积极争取农产品开发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三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正确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路,更新观念。四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与推广应用力度,扩大生产经营领域,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利用香格里拉县独特的气候条件,优越的生态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品种资源,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积极引进项目资金,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农户增收效益明显的产业。高原坝区以国道“214”线、纳帕海环湖路旅游线路和顺鑫无公害菜籽油加工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高原春油菜。把尼西乡冬早马铃薯和小树辣发展为外向型蔬菜,提高农户收入。根据实际需要上江乡可适当发展桑园套种有机食用菌大球盖菇等。

3.抓质量监管,保障特色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从农业投入品入手,积极开展种子、农药、化肥、兽药及饲料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净化农资经营市场,打击坑农害农行为,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按照确保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加快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品种、产地认证、生产技术规范、检疫检测等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加快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打响自己的特色品牌,实现特色农业投入品安全化、产地环境优良化、产品质量优质化。

第8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

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大陆的休闲农业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存作者简介:张胜利(1978—),男,汉族,湖南溆浦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研究。通讯作者:周清明(1958—),男,湖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服务管理与组织、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宏观调控与指导

中国大陆休闲农业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应的政策法规没有出台或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到位。政府缺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缺乏前期的可行性研究、科学的规划及市场定位,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照搬或单纯模仿某种模式,盲目追求高投入、高规格、高消费,使地方一些乡村旅游的景点开发仓促上马,重复建设、雷同建设和低档次建设时有发生,造成了后续休闲农业经营和管理的困难,从而使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表现为发展后劲不足,很难深入开发。

2.缺乏有效管理与服务

目前,中国大陆有些地区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过度开发,城市化、人工化痕迹明显,卫生状况较差,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部分地区投资者缺乏先进科学的理念,从业管理人员也没有必要的培训,导致其服务程序不规范,加之没有必要的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措施,拉客、宰客等不良经营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为满足和迎合游客消费需求,乱捕滥杀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等现象。

3.缺乏一定规模与特色

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农业项目大多规模较小,活动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另外,中国大陆休闲农业的民俗文化特色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优势不明显,有的休闲农业“农”味不浓,存在“城市化”倾向,特别是对挖掘农村旅游资源和当地民俗风情、餐饮特色还不够深入,尤其对农村特有的节庆活动、农耕劳作等游客参与性的项目内容缺乏深度开发。

二、中国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

中国台湾的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管理体制和机制正逐渐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成为中国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1.注重积极引导和扶持

中国台湾当局农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引导与扶持,自1980年开始,中国台湾“行政院农委会”先后近20次制定或修订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在人力、资金、技术和政策上均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同时保证了休闲农业依法从事生产运作,避免无序开发。“农委会”、“观光局”和“经建会”等机构经常为休闲农业发展骨干人员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在台湾大学和屏东技术学院等高校还专门开设了休闲农业相关课程,积极帮助农民转型。另外,中国台湾还成立了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等行业协会,推动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发展休闲农业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3]。

2.注重突出主题和内涵

中国台湾以当地自然风光、山水景色、文化底蕴为依托,紧扣休闲主题,明确景区定位,创新运作机制,重视产业集群效应,实施“一乡一农渔园区计划”,重视分工合作,充分整合区域农业资源,突出深入自然、体验自然、感受文化的特色,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将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现代的旅游业相结合,体现了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优势。“农委会”专门规划了产业发展和农业园区建设布局,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控制性保护措施,实现开发和保护并重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打造了生态旅游品牌,实现了休闲农业的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型[4]。

3.注重创新管理和服务

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场所整合农场、农园、民宿或其他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扩大成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休闲农业园区[5]。整个过程注重提炼休闲文化,积极进行宣传推广,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并适时开展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社区”理念来推动各项工作。如中国台湾的农场均采用企业化经营管理理念,专门建设了相关网站,农场也都配备了专业解说人员,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另外,休闲农业发展协会还经常举办活动交流经验,使休闲农业逐步走向精致专业化。

三、启示

目前,中国大陆正处在农业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大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认清现状,把握方向,是推动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

在发展休闲农业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业组织管理,加快农业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外部农业生态环境,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积极引导休闲农业按照科技化、高效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政府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科学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休闲农业功能的内涵和空间;另外,政府要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参与”的指导原则,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规章制度、业务技能、服务内容和态度等的培训,同时成立各类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逐步使中国大陆休闲农业走向专业化,进而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配套的多赢局面。

2.积极引导,规范管理,是推动中国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休闲农业发展要立足现有的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依托农业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深度挖掘和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和区域特色资源,围绕高、新、特、优、奇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等特色休闲品牌,培育特色优势鲜明、规模化示范效应明显的休闲农业实验基地,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加、质量进一步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更加明显。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构建休闲农业—原辅料加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推进特色休闲农业加工产业连片辐射集群发展。

3.打造特色,加强合作,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

中国大陆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农业主管部门应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有识台商来大陆指导和投资创业,加强两岸休闲农业的合作与交流。另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将休闲农业打造成一种结合观光、旅游、度假和体验的多位一体的新型可持续发展产业,避免农民利益受侵害,农业生产受影响,农村风貌遭破坏,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4.健全制度,政策扶持,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保障

第9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问题;建议;山西晋城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02-02

近年来,极端天气常规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农用天气预报越来越得到重视,并作为气象部门主要的工作列入《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中,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对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开展针对晋城市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业务,对推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和强化气象为农服务的技术手段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国开始开展农用天气预报的研究,例如英国开展的冻土深度预报;美国开展准确率保证的灌溉、施肥、收获等农用天气资讯和预报服务合同;美国农业部每周还编发国内和全球农业天气公报;日本开展水稻的种、管、收和果蔬园艺等产业农用天气预报服务。

我国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推广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开始向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推广,相应的研究也就此开展。近年来,黑龙江气象科研所进行了基于大宗粮食作物的黑龙江省农用天气预报,开展了农业气象指标、一季稻生产适宜性评价、春玉米生长发育气象适宜程度诊断技术研究;吉林省研制了农用天气预报系统,具有农用数据管理、农用指标和预报方法浏览查询、农用天气预报快速制作等功能;2006年广东省在果园、鱼塘等农业设施建立自动气象站,借以开展农用天气预报研究;陕西省经济作物台专门为果业为主的经济作物做气象服务,对苹果、葡萄、猕猴桃、柑橘、樱桃、设施农业、红枣、茶叶、核桃9个作物品种的气象服务和科研开发进行了探索,推动了整个陕西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较其他地区更为先进。

2 晋城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晋城市有农业特色产业,分别为设施蔬菜、小杂粮、干鲜果、畜牧、蚕桑、中药材、苗木花卉、食用菌,其中设施果蔬和食用菌统称为设施农业[1]。晋城市目前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气象部门对传统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开发和为农服务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开展的为农服务包括粮食作物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专题气象服务,开展了冬小麦和春玉米的适宜播种期和粮食产量预报,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农业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而晋城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关于特色农业进行气象服务的研究远不能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面临以下方面的问题。

2.1 特色作物观测数据缺乏

目前,农业气象观测数据中涉及特色农业发展必需的观测数据较为缺乏,如特色作物生育进程等持续监测数据非常少,主要观测数据集中在光、温、水等方面。因此,很难开展深化、细化气象条件对特色作物影响的研究[2]。

2.2 产品内容单一,缺少科技成果支撑

由于特色农业对气象服务要求的特殊性,目前晋城市特色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特色作物和特色农业发展与相应的农业气象条件的关系罕有研究,晋城市农业气象服务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严重不足,因而不能满足目前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2.3 天气预报准确性与预报要素多样性不足

目前,短期天气预报非常准确,但长期天气预报依然不够准确,同时对特色农业发展必需的相关天气预报内容尚缺,预报要素的多样性无法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2.4 与气象部门外部合作不够

目前,气象部门与大型生产基地的沟通还未真正建立,不能及时掌握特色作物的生长状况及生产情况,直接影响服务产品的形成与制作。此外,气象工作者对特色作物的生产技术知之甚少,提供的农业措施也不够准确。

2.5 特色农业气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没有真正开展特色农业气象队伍建设,大田作物的气象服务都是由气象台人员兼职,没有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农业气象人员,在保证繁重琐碎的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无法有效地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3 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建议

为加强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切实推进“智慧气象”发展战略,结合晋城市当地气候特点和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对如何开展本地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进行初步探索,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3.1 设置小气候观测设备

安装包括光、温、水、墒情及地温等多要素的小气候观测设备,必要时安装实景监测系统;设置物候观测点,对作物生育进程、病虫害发生情况持续跟踪监测,通过实时资料判断气象条件对作物长势的影响,不断积累经验,分析研究,使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有序开展[3]。

3.2 学习先进经验与做法

通过培训、“派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明确每一个特色服务对象的具体业务内容,制订每一个特色服务对象的周年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方案。

3.3 开发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根据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开发制作各类服务产品。研究制定不同作物品种关键生育期适宜生长的农业气象指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病虫害指标以及各个生长发育期应对各类天气状况的措施,建立指标体系和周年服务方案[4]。

3.4 加强沟通协作,培养人才队伍

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各大合作社、种养大户的合作,了解农业发展新规划,掌握作物长势与农情,与农业专家或基地技术人员融入式交流,学习实用性农业知识、不同作物习性、种植技术及其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并传授相关气象相关知识。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专业的为农服务团队,为晋城市特色农业开展监测、研究与服务[5]。

4 结语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晋城市农业生产重点逐渐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气象部门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与农业生产部门的合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名特优产品的气象条件研究,不断丰富、深化特色农业气象产品内涵;加强研究力度,建立各种特色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与天气气候条件的关系以及各品种生育期最适宜和致害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优势农产品区域合理布局和新作物品种引进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逐步完善气象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大力提高特色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与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优质服务。

5 ⒖嘉南

[1] 贺宇.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2):129-130.

[2] 张旭晖,商兆堂,蒯志敏,等.江苏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332-13333.

[3] 杨华龙.关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陕西气象,2006(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