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

第1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

1.客观因素

⑴从课程设置层面分析.在江苏省的绝大多数初中课程设置过程中,通常把化学课开设在初三.在一年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新授课的教学,还要完成应对中考的复习工作,任务繁重.但是由于中考科目众多,很多学校一周只开设四节化学课,将化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的非常紧凑,赶教学进度现象严重.实验教学仅仅就局限于教材上,学生对实验的直观感受少之又少,无法体会到观察实验现象的美妙,也就不能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⑵从考核机制层面分析.由于目前各地中考模式仍然是采用笔试,化学试题的改革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于在很多实验题目中,对于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甚至实验方案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只要按着答案书写就能得分,做没做过实验没有得分上的差距.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动脑子思考,死记硬背就能满足考试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也不愿意进行课堂实验,“黑板实验”成为了错误的教育趋势.⑶从教学装备层面分析.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说,化学实验教学的投入,不是一次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常采购化学仪器和药品,如今的化学传感器也可以更快速地用于化学实验,这也需要教育部门的相关协调.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实验设备和试剂不齐全,即使教师有心开设实验教学,也没有条件满足.这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大的阻碍,逐渐减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所以课堂的效率也大大降低.

2.主观因素

(1)从学生主观能动性上讲.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的考试压力很大,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向理论倾斜.在面对化学实验时,很多学生常常走马观花,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认为只要识记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了.(2)从教师职业素养上讲.很多的初中化学教师,主观上不是不愿意进行实验教学,而是年复一年的毕业班教学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根本没有多余精力放在实验教学上,自身的热情也有所消退.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只能从得分角度去考虑,这给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也没有太大的兴趣,更不会说积极主动地找趣味实验或者优化教学的实验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这种完全重复教材的行为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延伸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主旨.

二、对策与建议

实验教学贯穿于化学知识的传授,还能让学生在其中获得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化学实验都有其特定的教学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实验,才能更好地发挥实验的功效.

1.注重规范展示的引领作用

教师的亲身示范和演示是学生直观获得正确化学操作和化学现象的第一印象,这就要求教师提供规范的演示操作,才能利于学生事后的模仿操作.例如:在“粗盐的提纯”操作过程中,教师准确的进行演示:组装仪器、配置粗盐溶液、过滤、蒸发.对于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教师可以边示范边讲述重点,对于其中的注意事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看”二“听”.等到学生自己操作时,可以避免操作的误区,三“做”.可见教师的示范性非常重要,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实验装置要搭建精美,实验步骤要与教材一致.当然如果教师要进行创新实验或者趣味实验,要事先对学生进行解释说明.

2.注重实验方法的横向对比

对比实验方法是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理解和实验技能提升的重要抓手,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教师主导性的参与.例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个实验,在气体收集上,通常可以有如下两种方法,笔者就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如下比较和分析.排空气集气:将长直角导管长的一端伸到集气瓶底部,用点燃的木条在集气瓶口进验满,“验满”后,就用一玻璃片盖在瓶口,待用.排水法集气:再迅速换1根短弯导管,将其一端浸入水槽中,并在倒置的充满水的集气瓶内通入气体,集满后,用玻璃片盖上,待用.

3.注重实验知识的内化延伸

第2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常见问题 分析 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因而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实验教学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才能更好的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作出以下几点仅供同行交流与参考的浅显之见。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一)化学实验教学大都为演示性实验

初中化学主要是在九年级进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需要教学的内容繁多,具有较大的强度,加上很多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以及实验现象不明显和实验结果不确定,因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将本应由学生来完成的实验由教师的演示性实验所替代。而因为教师所进行的演示性实验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且具有安全和环保以及实验结果准确的特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然而初中学生往往对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难以全面理解,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实验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因而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化学实验教学难以摆脱应试的枷锁

当前,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所开展的化学实验大都是为应试而服务,实验教学的模式过于呆板,过程严肃,缺乏灵动性,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对于学生的质疑表示不赞同,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一味注重按部就班,按照中考大纲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以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违背,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精神就难以得到适当的发挥和发扬。

(三)重实验操作,轻实验现象

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获取知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在实践训练中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本应结合当代90后学生的特点和时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观察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然而现实是很多化学实验教学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为应对中考做好全面准备,因而只强调实验操作要求和步骤,因而大多数的学生精力都耗费在实验操作中,导致实验现象被忽视。

二、关于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浅显之见

(一)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为增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应从传统的演示性实验转化为趣味性、探究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予科学的鼓励性的评价。所开展的化学实验应尽可能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实验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究,打开化学的奥秘之门。为方便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可大胆根据实际,将实验的方方面面做到恰到好处的改进,但设计、改进实验是有明确目的的,那就是更好地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为“改”而改,也不是标新立异。因而,设计、改进实验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改进应符合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原则,不能只是为了改进而改进。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化学教师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使其认识到物质变化的实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在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同时学会用本质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比如在粗盐提纯这一实验过程中,很多时候常因仪器脏、过滤过程中漏斗液面比滤纸边缘高等原因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此时教师就应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症结的所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对实验教学进行不断的改进,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三)开展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是化学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综合能力的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该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可以多个单个实验按照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初中化学中,有许多收集气体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些实验安排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气体收集方法的综合、分析、比较等,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结语

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化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着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的化工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助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丽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下),2011,(12)

第3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德美一体;教学

所谓“德美一体”式教育是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将德育、美育和传统的认知教育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中,“德美一体”式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教育过程的局限,并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应用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触动,逐渐提升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实现德美育与学科的教学目标[1]。下面,笔者就“德美一体”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具体阐述:

一、创造美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所以老师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美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美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投身于化学课堂学习中,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化学知识,有效提升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2]。

例如:老师在讲解《溶液的特征》的内容时,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先喝一口事先准备好的蔗糖水,然后问学生:“蔗糖水甜吗?”大部分学生都异口同声的说“甜”;然后,老师再让学生喝一口雪碧,老师再问学生是什么感受?学生大声回答道“爽”。上述两个测试过程老师充满感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在欣赏课堂美、追求美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化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趣味性

为了让学生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受到相应的德育和美育,还需要老师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趣味性。因此,老师不仅需要对教材内容知识进行讲授,而且还需要合理融入课外的教学内容,以此丰富学生的化学见解。

例如:在学习《氧气》的知识点时,老师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氧气”学习的兴趣,便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潜水员在潜水过程中背着氧气瓶的画面,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氧气在维持人的生命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氧气,则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憋气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没有氧气时的感受。另外,老师还可以将当前环境不断恶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加的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以此达到该堂化学课的教学效果。

三、向外拓展德育、美育教学形式,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课堂教学过程是应用“德美一体”式教学模式的主要阵地,但并不是进行德育和美育的唯一形式。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中采用“德美一体”式教学模式,应该合理的向外拓展德育和美育,以此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其中,老师可以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环保作品、表演魔术和开展化学手抄报评比、设计环保方案等活动,让学生逐渐形成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同时,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社会、亲近自然、关注更多社会热点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深入调查等途径来进一步了解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牛奶和福尔马林浸泡过的鸡脚等所涉及的化学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性在受到利益驱动的情况下所展现出的丑陋的一面,学会培养自己的美德,学会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的意识。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温室效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酸雨给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危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以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促进德育,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

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合理的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中所涉及的化学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生活中的化学例子来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因此,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动手探究的化学实验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较大的责任心和创造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

例如:在《二氧化碳》部分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查找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二氧化碳的价值所在。其中主要包括啤酒制造需要二氧化碳、人工降雨需要应用到二氧化碳,让学生能够在查找资料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二氧化碳的知识点,并且促使自身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五、结论

综上所述,化学的世界丰富多彩,其不管是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和化学应用价值都充满着美。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德美一体”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局限,应该创设美的教学环境、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合理拓展德育和美育的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促进德育,从而促使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德美教育。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班教学;教学质量;因材施教

我们说,小班教学实际上是社会和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因为在传统的大班教学中,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对几十名学生,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而当今的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更是注重学生们的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 大班教学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很难在教学中顾及每一名学生,也很难谈得上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教育.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的个性也得不到发挥,素质教育等各种教育目的的达成也受到一定的阻碍.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进一步满足学生们的成长需求,在提高学生们综合能力的同时发展个性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小班化教学成了现代教育的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展小班化教学.

由于近年来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资源的不断投入,师资力量逐年增加,而学生人数却逐年递减,这样就为小班化教学的推进提供了条件. 小班化教学的人数一般在20~30人,也有更少的. 相比起大班教学,小班教学更能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下面我将谈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好小班化的这个优势展开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课前精心准备,有效针对学生

小班化教学中,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在课堂教学中容易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来进行,因为每名学生与老师交流的频率变大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非常具体的了解. 这就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参考. 教师可以根据班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并不一定是根据课程教学的规划来进行,而是可以灵活地适当调整.

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在备课方面,教师可以直接针对整个班级的学生或部分的学生进行有效设计. 如果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水平较好,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注重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和推理,倡导学生们以自学的方式去获得知识. 比如说一些定理可以让学生们自行去推理并得出结论,并适当地进行拓展,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倾向于这个方向. 而另一种情况,当学生们的基础比较一般时,教师可以选择讲解加自学探究的方式,一面帮助学生们巩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发展学生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比如说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先把勾股定理的证明演示给学生们看,让学生理解好勾股定理并学会运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勾股定理有多种证明方法. 教师在讲解过一种证明方法之后,可以给出另一种证明的图形,让学生们尝试着去证明. 而成绩好的学生,可以直接给出图形,让他们通过证明去推理得到勾股定理. 正因为小班的人数较少,知识水平和能力方面会相对整齐,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寓教于乐,顺利展开课堂活动

作为一个教师,想必大家都有经验,就是在平时的大班课堂教学中,课堂纪律的管理就是一个大问题,要教师花费很多的精力去处理. 而在课堂中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效果也常常与设想的有很大差距,就是因为人数过多,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比如说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不可能顾得上每一组讨论的学生,这就给个别学生有了可乘之机,借着讨论的名在聊天,这种情况教师也很难察觉. 在大班中开展一些游戏活动同样容易出现场面混乱的情况,对于课堂活动的开展确实存在一些困难. 而小班化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轻松地管理好课堂,顺利地组织探究和自主学习等课堂活动,还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游戏插入到课堂中,管理和控制上也相当方便.

三、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教育

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相应的教学,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在小班教学中,因材施教不但可以根据班级的整体水平来调整教学的策略,改进教学的方法,还能具体到个人,根据个人的学习状况进行适当的点拨,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

比如说在学习因式分解的时候,因式分解部分知识课本上讲得比较基础,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很多学生都掌握得比较好. 但对于个别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课本上的题目还是比较简单的,很快就可以掌握. 这时就需要教师针对这种水平的学生给出一些更加灵活多变的题目来加强训练,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锻炼和发挥. 教师在课堂上也应多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学生们在课堂上得到来自教师的注意越多,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这对于小班教学来说,也是一个明显的优势. 如果一名学生在课堂不被教师注意,那么学生的精神也很难集中,上课容易走神或者直接就是违反课堂纪律. 因此,教师要先从整个班级入手,再具体到学生个人,多与学生交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小班教学是针对大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而产生的,因此,小班教学的优势也非常明显,能因材施教,顺利组织和开展各种课堂活动,推进学生们自主和合作学习,使每一名学生都获得自身的最大发展.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小班教学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寓教于乐,小组合作,因材施教. 教师要把握住小班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出小班教学的优势,提高小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明旭.“因材施教”――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3(31).

第5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

那么,我们该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课堂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筛选,通过精心的努力、反复的思考和斟酌创新设计出合适的、理想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一、教师及时地转变教学观念,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式教学,把知识原本不动地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做一名出色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知识进行钻研和探索,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将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挖掘出教材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关键教学点,然后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指引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钻研精神。如果教师还是不能够打破陈规,仍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也能够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并监督和督促学生将其掌握牢固,但是却不能够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自主发现和钻研探索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虽然有知识,但是对于新鲜的事物却不能够快速地接受和理解,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就不能够被社会发展所接受。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未来社会发展的大方向考虑,我们必须及时地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不再单纯地让学生学习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如《丰富多彩的情绪》的学习,以前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四种基本类型的情绪,传授给学生情绪的影响和作用,告诫学生一定要主动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而转变教学观念后,教师就不再这样直接将知识告诉学生了,而是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知道和了解的情绪种类,并且思考个人的情绪状况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经验,肯定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组钻研教材,解决刚才教师让思考的问题,并将之前学生的答案进行整理和补充,使其知识更加全面和具体。这样就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和交流学习新知识,并将知识理解得更加全面和透彻,而且在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但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

二、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轻松愉悦有趣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学习及探索的欲望和动力。在兴趣的促使下,学生更能主动地获取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对于学习的目的也更加明确。而且学生在兴趣的陪伴下还能够逐步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断巩固和探索知识,使思想政治的教学课堂不断得到优化。由此可见良好教学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这种愉悦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够激发出学习的激情,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效率也会出乎意料得高。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式非常丰富多样,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地看一下几种情境营造的方式。

1.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文学知识,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这样有趣的话题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之产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非常简单,关键是教师表述的内容一定要引起学生关注。

2.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主要是它形象生动的展现形式极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和探索的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活泼生动的情境,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3.巧妙应用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学与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而教材设计的教学内容有时就会有一些滞后性,这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时事问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给学生营造一种浓烈的学习气息,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产生共鸣,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地钻研和探索教材中的知识。这样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非常多,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理想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三、教师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确保课堂的高质量完成

思想政治课堂的优化也需要提高教师上课的精神面貌。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良好的教学状态站在讲台上,精神十足、语言铿锵有力地讲述知识,这样就能够给学生正能量的传递,让学生也信心满满地投入到政治课程的学习之中。这会大大提高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相反,如果教师在上课时面无表情,语言死板,精神状态十分不佳,就会给学生营造一种生硬、无力的感觉,让学生失去学习知识的兴趣,甚至会把学生的情绪也带动得十分低落,使得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紧张,而且让人反感,让学生对学习政治知识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和对抗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厌学现象。这就与我们优化教学课堂背道而驰了。因此,我们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精神面貌,用自己的最佳状态进行教学,并以此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有学习的足够动力。我们还要用自己的爱心和真心与学生进行交流,以真情换真情,得到学生信任和理解,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课堂,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第6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

一、教师以传道授业本位角色定位,转变教学理念

化学科目属于理工科的主要科目之一,其知识的逻辑性与形象性结合得相较于文科专业来说更为紧密。因此,在当前化学课程学习中,知识点的量大且相对来说需要一定的逻辑推断能力,教师往往在注重繁重的教学任务与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换言之,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可能因为化学课程的难度导致初次学习中理解深度不够,而无法达到教师教学任务预定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难度与情绪,转变在课堂中师道尊严的威严师长角色,通过营造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遇到学习内容的理解障碍时,能主动思考,并主动向教师提出,以便实现教学相长过程中的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效果。

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如上所述,化学科目的学习相较于文科学习,具有逻辑性与形象性知识紧密结合的特征。课堂知识的量大,且逻辑性较强,学生如果需要在短期内消化所学知识并有所反馈与领悟,就需要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方式,充分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化学科目的学习来说是必要条件,是化学课程学习的基础条件。自主学习,不仅仅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是学生学习品质的主要特征,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完整人格的开始,更是充分发掘学生独立学习潜能的开始。

教师在传道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养成,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不要急于求成,对所有学生给予均等的受教条件,注重长期的教学效果而非仅仅通过记忆得到的短期速成式教学结果。教师应善于通过培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真正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下的长期教学成效。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化学科目具有的逻辑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理解问题的角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同均可以理解为创新,鼓励学生从思维到知识的创新,这几乎是教育成果的最高层次,也是教师从传道到授业的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推进。积极、主动地学习,往往会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通过产生疑问—解决疑问的思维路径去拓深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好奇之心作为天性,产生疑问则成为好奇之心的必然结果,创新思维则在疑问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产生,通过有效指导下的思考训练就能够对知识体系进行掌握,这本就是教育存在的意义。教师注重化学知识体系的传授,也要注重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学生反馈出思考模式,有效地指导学生思维模式的科学化与创造性,得到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好的化学成绩这个简单直接到过于幼稚的教学成果,还将对学生今后的各科学习产生良好的可持续思维培养。

课堂之上,教师通过化学知识的体系化,培养学习的乐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创新性思考,让学生在“高峰体验中”不断产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生产的实际中去归纳,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四、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成果

专业教师会对所教授课程进行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师往往会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化学课程的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更新,重点略有不同,教师备课往往更加注重科学教学方式的设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高效的教学成效。现代多媒体技术早已走入课堂,即配合文字内容,以更为直观的图像、声音加强知识的可接受性,实现有效化学知识讲授模式下的深层次掌握与吸收。教师不断地探索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予教于学,采用丰富的手段和多样化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于课堂学习,并敢于积极发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最终实现高效的教学成果。一般来说,在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基础上,阶段式问题的提出用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式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实现多共性问题的提出,另外,结合化学学科内容的实验性,通过实验演示方式更容易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

以有效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合理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及构建合作式学习等课堂教学,将使高效的课堂教学成果在以教学相长、师生双赢为目标下予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庆涛.高效课堂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段栋苗.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王赛中.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梁青.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3.

[5]俞柳杰,杭月明,盛春荣等.构建高效教学模式 促进课堂转型发展——小学初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1,(4):72-74.

[6]张明.高效课堂实施障碍与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53-55.

[7]张家姿.化学高效课堂—七步教学法实施总结[D].河南大学,2012.

第7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多元化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 具有文辞古奥, 内容精深, 注重思辨和实践等特点, 加之传统教学上习惯于以“经”释义, 进行纯理论性的阐释, 致使现今的学生难以即刻接受中医理论中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 难于激发其专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初学者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运用任何单一方法都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与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因此,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不同章节的特点, 采用多元化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

1 多元化教学法的特色

多元化教学法是基于“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 将讲授、讨论、案例、实验、动漫、视频影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养, 有效活跃课堂氛围, 加强师生互动, 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 教学相长, 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的实践

2. 1 医林故事、传统文化的导入法 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 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学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学是秉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丰富和完善。如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讲授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时, 可用故事导入。刘完素以“火热论” 而名著医林, 他理论上的独树一帜, 得益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启迪, 十九条病机中论属火的病机约占四分之一, 且刘完素生于北方, 风土刚燥, 素体阳盛, 又处宋金交战, 疫病流行, 用《局方》温燥之品治疗所发热病, 常无疗效, 故此刘完素用药主张寒凉药, 为“寒凉派”代表人。通过故事导入, 让学生深知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的讲解, 应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借助《易经》中“阴阳”概念、图形,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观, 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 中医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医学诊疗、防治疾病技术的学习, 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扬。

2. 2 中西并重, 实验教学法 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思维方式虽有差异, 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为研究内容, 因而其知识点也可相互贯通联结[2]。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使中医学理论与当代前沿科学相沟通, 许多中医学理论的奥秘得以逐步揭示。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引入一些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 如“气与津液的关系”, 可通过灌胃麻黄水煎液, 观测小鼠发汗的情况, 与正常对照组耐缺氧的死亡时间的比较理解“津伤耗气”的理论;通过灌胃人参水煎液, 观察补气药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强化对“气能摄血”理论理解[3]。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中医思维规律, 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中医问题的能力。

2. 3 实验法、病案法与知识拓展法的有机结合 藏象, 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 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 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 故此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如讲解“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可通过给大鼠颈静脉插管法, 连接心动图机, 记录Ⅱ导联心电图, 较直观地观察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反应所出现的室早、室速、室颤的实验效果, 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熟悉炙甘草汤益气补血复脉在抗心率失常中的应用。

如讲授“肝主疏泄, 调节生殖”时, 可以列举案例:一对年轻夫妇结婚3年未孕, 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 吃了很多中西药无效, 心理压力很大。后来领养了一个小孩, 1年后妻子怀孕了。经过解释, 学生自然明白了:原来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压力增加, 情志不畅时, 会出现“肝郁气滞”, 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 就会引起女方排卵紊乱、月经不调, 或男方排精障碍, 从而导致不孕。在这里, “肝”是通过调畅情志来调节生殖的。通过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这样既激发中医专业学习兴趣, 同时又强化教学效果。

理论与学科前沿接触, 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 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医理论、中医学永恒的魅力。将语言古奥、强于思辨的中医理论知识, 辅之以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来阐释, 以讲授“肾主骨生髓”的内容为例, 可引入现代医学研究内容, 西医发现肾与骨在发生学上是同源器官, 皆发生于胚胎外层;西医的肾脏具有分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功能, 能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临床上骨骼、骨质异常、贫血等疾病应该从肾来论治的理论基础, 既拓宽学生视野, 有巩固和加深了对中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2. 4 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 仿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 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 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 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4]。如对于血液循行、经络的走向的讲授, 可进行仿真人体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机”的解读, 其中关于“六致病”、“阴阳失调”可制作动漫或者拍摄录制的形式表达风、寒、暑、湿、燥、火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阴阳偏胜偏衰、阴阳互损动态图。七情内伤影响病机的相应临床表现可以从大家熟知的电影、电视剧中获取视频影像素材, 如“喜则气缓”可用“范进中举”的视频;“怒则气上”可选《三国演义-孔明三气周公瑾》的片段来呈现, 能有机地将视听结合起来, 声像并茂, 帮助学生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 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达到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高度统一。

2. 5 学生授课体验法与讨论法 “体质”部分内容比较通俗易懂, 适宜学生自主授课方式为主导, 让学生体会“讲台上下”、“学与教”的不同。应用理论知识全体学生来辨别自己的体质类型, 并且共同讨论不同体质的用药宜忌及如何指导养生, 使知识能够当堂吸收, 学以致用。

2. 6 网络课程教学法 可将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部分教学录像及内容丰富的音频资料上传于网络课程,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同时也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上传, 方便学生复习、自测。在此网络平台中建立在线网络论坛、公开教师电子信箱, 开展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 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

3 小结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教材设定、授课内容、教学设备、学生水平等不同, 在《中医基础理论》各章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灵活应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力求“启发有方, 引诱得法”。如何将医林故事、传统文化引入法、案例法、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实验法、网络教学法、学生主讲体验法等多元化教学法有机结合、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 是可持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使学生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玉梅.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法初探. 中医教育, 2007, 26(2):49-51.

[2] 关素洁.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5):83.

[3] 王文竹. 多元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践行.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23):51-52.

第8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措施;培养

科技的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成为当今化学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正确对待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应对措施是提高化学教育水平的必经之路。那么怎样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其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初中化学教育在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方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经历。一方面,以分数衡量学生,使得学生仅仅为了通过考试,一味地跟着老师讲授的思路学习,浅尝辄止,忽视了自己潜意识中那一闪而过的灵感和创新性的观点,导致创新意识不断淡化,实践能力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方式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特定范围内,只注重课本上的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课后实践能力的提升,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是突破传统教育体制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风气阻碍了创新环境的良好发展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人们急功近利、追求高速化前进,注重眼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这种消极的社会现状在潜移默化中,对于青少年的发展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从而反映到学生的学习方面。

社会的迅速发展,家庭生活中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追求高速化。首先,在化学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机械化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对知识予以深化和拓展。例如,学生知道蜡烛燃烧为化学反应,冰雪融化、苹果榨汁、墙壁渗水为非化学反应,对于其中的本质原因并没有深思,也缺乏对这四个反应的实践探讨。

(三)家庭教育使得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独生子女在社会成员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习惯性地为孩子包办一切,过度溺爱,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不利于孩子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初中化学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化学药品、器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的要领,如排水法收集气体、粗盐提纯等实验,更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甚至利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对实验器具、操作过程进行改进。而独生子女正缺乏这种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因此,家庭教育方式需要不断改进。

二、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育体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化学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尽量少强调“答案”一词,以免禁锢学生的独立自主思维。

(2)注重对思维活跃,实践能力较强学生的培养,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以少数带动多数。从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课上的操作能力,课外对化学现象的探究与发现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学生,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自由的学习发展空间让创新思维自由飞扬。

(二)创新型的社会环境,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反过来,创新型的社会环境也会反作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自主研发、保护个人及团体专利,在社会上提倡创新、鼓励创新。

创新型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必然对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创新型社会环境,会为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对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

(三)鼓励学生在化学实验探究中掌握知识

化学以实验探究为基础,不亲身进行实践就不能真正探寻到其中的奥妙。在课堂教育中,老师在教授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多开展探究性实验,例如:利用化学知识让学生自制饮料,粗盐提纯,制作简易净水器,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为兴趣盎然的小魔术。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无限的知识天地,陶醉于在化学实验中通过亲身实践带来的乐趣。化学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也逐渐提升了实践能力。

(四)丰富课外化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竞赛

(1)创办兴趣型社团中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由老师进行专业点评与指导,推选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型知识竞赛,还可以定期进行化学知识专题讲座,让学生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更加深入的了解化学。

(2)学校还可以与校外企业进行联系,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组织学生参观并进行劳动。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扩大视野,开阔眼界,也能够了解企业发展对于化学知识的最新需求。

(五)改变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对于孩子的疼爱是出于本性,但不应是过度的溺爱。父母应果断的抓住一切时机,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也会从中得到乐趣。在面临困难时,父母更不应该包办一切,应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面临困境的勇气,让孩子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活跃思维,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铺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父母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影响孩子。父母也应该广泛学习化学知识,从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中,选取易于孩子接受的知识,与孩子共同学习、探讨。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做化学实验,建立融洽的家庭关系,与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是一个社会不断前进的灵魂,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就尤为重要。在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中的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得到锻炼,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会得到不断提升,相信初中化学教育将会取得巨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敬伟.实践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2).

[2]刘井飞.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科教文汇,2009(01).

[3]林崇德,辛涛.智力的培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第9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实践性 深化 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44-0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在语文学习中对此践行不多,已被应试教育下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语文教学所代替,语文也就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要想语文改革深入,语文与时俱进,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实现质变,教师就要对语文实践切实践行。

1 挖掘文本实践内容,拓宽语文实践资源

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每篇文章后设有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每一单元后设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没有设置单独的实践性练习。这样的设置注重基础知识积累和对文本研讨,但缺少对文本的拓展和实践运用,弱化了语文实践性。教师应在适合实践性训练的课文后面设置适合学段和文章的独立的实践性练习,进行单独训练。如在《黄河颂》或这一单元后设置诗歌朗诵比赛或新诗创作大赛,可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朗诵比赛的材料可以教师提供,也可自备。新诗创作要举行交流会。再如学习《邓稼先》这一单元时,可以把单元练习改为名人材料积累交流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和经验交流的机会。

2 贯彻语文实践性,构建高效而又生动、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文因其丰富多彩的学科特点,课堂本应生动、活泼、富有实践性和趣味性。但因应试教育和传统思维束缚,仍没完全脱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重知识积累,轻实践运用。教师在课堂上应贯彻语文实践,构建高效而又生动、开放的语文课堂。

2.1激发学习兴趣,为高效课堂提供持续动力

语文课堂有实践性,才能让课堂不局限于文本,使语文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想去学习的欲望,想去探究的好奇心。教师应在课堂设计时有文本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实践性活动的环节。以实践性设置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考察自己身边的桥梁或搜集自己喜欢的桥梁资料。上课时设置一个环节让学生介绍自己考察或搜集的资料,也可展示相关照片或视频。这样的活动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课前、课堂上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2以实践性践行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

初中新课标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应切实实施。语文课堂对于文本知识的积累只是语文的功能之一,对于文本知识的运用和人文内涵的探究过程其实也是语文的实践过程。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自主探究的实践和互相合作的空间。才能把学生调动起来,让课堂充满活力,以学生为主。如学习《老王》时,可以让学生自主了解文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作者对不幸者、底层人的同情和自责之情。同时每组还要列举自己生活中的不幸者、底层人,谈谈过去对他们的认识以及学完本文后的重新认识,这样既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又能践行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

2.3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实现创新学习

文本是无生命的,如果没有深入文本,激发对文本的共鸣,语文学习就只是知识积累,那样语文学习就毫无意义,也就失去了生命。语文实践的前提条件也是要与文本进行对话,理解文本。只有理解文本,才能进行实践运用、迁移和拓展。学生对文本进行的个性化理解更是实践拓展、迁移的重点,因为这些个性化理解经过实践运用,有的会形成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学习。学生能够创新学习,就会使语文学习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为新课改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供基础。如学习《背影》时,可以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等进行对话。学生在对话中可以各抒已见,如有学生认为本文中作者当时年龄已近二十,文中父亲仍要照顾自己,这样的事不真实;有学生认为父亲过月台卖橘子时的描写有假,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父亲形象的伟大。对于学生的这些富有个性化的见解,教师要予以肯定,并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引导他们去探讨表现这种情感的写法。

3 切实开展第二课堂,拓宽语文实践阵地

初中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语文课堂不能只局限于文本和有限的课堂里。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要读书之人要在书本外去学习和践行知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是在第二课堂的广阔的空间中去学习和践行语文知识,这也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第二课堂的开展要与学生的学段和文本相适应,不能割裂开来。可以是具有实践性的校本课程,可以是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写作研究小组,也可以是各种采访、采风、朗读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要有衔接性、针对性,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内外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发展。

4 让语文的实践性作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评价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