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范文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第1篇: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范文

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

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国际、国内监管机构以及银行界重新审视银行业的金融监管。2009年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对于资本监管制度进行了改革,并发表了一系列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标准,被业界称为“巴塞尔协议Ⅲ”。“巴塞尔协议Ⅲ”确立的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更为严格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全球一致的流动性监管量化标准,必将为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运营树立新的标杆和游戏规则,也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银行体系稳健性乃至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总体上经受住了考验,这得益于我国银行监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运行规则。特别是金融危机前后,银监会探索创立并于2011年4月实施的《新监管标准》,既主动吸收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最新成果,又考虑了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实际特点,无疑是对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与工具的一次中国式革新。

中国银监会的《新监管标准》,在全面评估现行审慎监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具前瞻性、有机统一的审慎监管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立足国内银行业实际,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完善银行业审慎监管标准。二是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统筹考虑我国经济周期及金融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科学设计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并合理确定监管要求,体现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充分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单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三是监管标准统一性和监管实践灵活性相结合。《新监管标准》统一设定适用于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同时适当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标准,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设置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确保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新监管标准》平稳过渡。四是支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维护银行体系稳健统筹兼顾,避免《新监管标准》实施对信贷供给及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

《新监管标准》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新监管标准》以及与其相关的资本约束、流动性约束、市场约束、“金融脱媒”和同业竞争加剧,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增长之路,在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盈利结构调整、客户选择和资源配置上积极反应,谋求经营转型。

《新监管标准》使资本约束成为商业银行的基本约束条件。这决定了商业银行需建立起以风险资产预算配置为核心的资本管理模式,实现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回报率之间的平衡。《新监管标准》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严格的资本充足要求,包括资本充足率及杠杆率两大指标。在经历了2009年信贷扩张的大幅资本消耗后,如果新监管标准得以全面实施,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本短缺,而受制于国内资本市场的约束,银行补充资本的速度远赶不上业务的扩张需求,资本受限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想保持基本或者更高的发展速度,必将以集约资本、提高资本回报水平为要求,引入风险资产或者风险资本预算方案。具体来看,商业银行在年初就应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引入资本配置机制,在经营计划、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绩效评价中深化资本约束理念,改变以往重业务计划轻资本计划的现状,使资本管理在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在预算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主要产品风险资本回报水平的分析,并根据经营特点优化业务结构、资产结构、客户结构和盈利结构,建立起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业务增长模式和盈利增长方式,实现资本管理由侧重于事后考核向事前规划、事中监控、事后考核演进,增强资本管理的主动性和导向性。

《新监管标准》使流动性监管更加细致严格。这进一步强调了商业银行维持流动性的能力,也决定了商业银行需大力做好增存稳存工作。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指标从2012年开始实施,并要求过渡期结束后所有银行均要达标。可以预期,流动性监管将因为这两项新指标的引入而愈发细致,愈发严格。在中国银行业以存款为负债主要来源的资产负债结构现状下,这两项指标所涉及的高流动性资产储备和银行可用的稳定资金,实际上都与银行存款息息相关,可谓是存贷比管理的精细化延续。因此,存款的持续稳定增长,将对流动性管理及各项业务稳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2011年以来的监管实践中监管机构多次强调存贷比达标的严肃性,并已对存贷比调控成效不理想的部分商行暂停了业务准入和机构准入,并且要求除逐月月末时点存贷比达标外,每月日均存贷比也要控制在75%以下,存款时点和日均的重要性不断被彰显,“拉存款”重新成为各家银行的头等大事。面临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加息预期增强、投资担保公司等体制外变相揽储压力,各家银行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贷款投放总量和进度,重视控制贷款投放节奏,确保贷款投放均衡有序;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存款内生增长机制,既缓解监管考核压力,也使增存稳存工作落到实处。

《新监管标准》重塑商业银行客户价值创造管理体系。这决定了商业银行需“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转变客户经营策略。资本约束、流动性约束和市场约束,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进行经营转型,并把转型的重点落实到“以价值管理为导向”上来,而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下,“以价值管理为导向”具体到客户管理层面,就是要以价值为标准来评价客户、选择客户、经营客户,实现客户管理与银行经营的共赢。要实现上述目标,商业银行至少需要做三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以客户价值衡量为基础,构建客户综合贡献度评价体系,其重点是解决资源有限条件下如何理性地选择最有价值的客户。二是在目标客户选择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分层管理,其重点是运用客户分析结果,掌握不同类别客户的行为特征和业务偏好,科学地构建客户分类营销服务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产品定价机制,实施差异化的营销服务策略,客户经营实现从粗放营销转变为精准营销,从以大论优转变为以值论优。三是在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引导客户需求,创新业务产品优化客户结构,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共赢。例如对于大型客户,强调获取综合收益,可用“投行”模式重点满足其低成本融资、直接融资和跨境融资需求,提高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并介入更多的新兴业务领域;对于中型企业和私人银行客户,强调挖掘其在成长过程中的潜在价值,用“投行+商行”模式为其在转型或扩张过程中提供财务顾问、私募、上市推介等增值服务,提高综合贡献度,适当时候不放弃授信方式进入;对于中小企业客户和零售客户,强调信贷业务的定价管理,可重点采用“商行”模式,大力发展授信、供应链、电子银行、网银等重点业务,全方位多角度跟踪式介入,通过专营机构提供套餐式、标准化金融产品,满足日常融资需求,银行获得高溢价受益。

第2篇: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经营效益

从“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发展到“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成为一种普遍认知,可以说是我国金融界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其意义在于,认同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就不得不认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就不得不接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这不仅是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国有金融资本经营融入全球金融竞争环境的需要。

一、树立风险管理和追求效益协调一致的新理念

所谓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内在属性,是不可忽视、不容回避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和效益相伴而生,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绝对的零风险绝对的零收益。那么,面对效益最大化的市场要求,经营银行就必须树立有关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首先,银行的经营者必须正视风险而不是忽视风险,以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以巴塞尔协议关于风险种类的划分方法,对所有种类、所有机构、所有环节的风险加以识别;其次,不能一味地同避风险,而是要通过分析、淖估、临控、转移、分解等风险控制机制,将与经营活动相伴的内在风险控制在可以用资本进行补偿的范围之内;最后,发展业务、追求效益不能以牺牲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成本,而风险管理和控制也不能以牺牲发展与效益为代价。[11事实上,风险管理和效益追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撇开风险控制的投机行为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其实是摧毁风险管理机制以致最终影响生存的溃穴之蚁;而不能服务于发展目标、不讲效益比,单纯就风险论风险的风险控制,则无异于抛弃了银行生存之本。

总之,银行经营者必须接受风险、容忍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抑制、转移和补偿机制,从被动的风险接受者转变为风险控制者进而进化为风险经营者,并在经营风险的过程中,追求最大的效益。

二、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追求最大效益的新机制

既然银行经营必须接受风险,那么银行在评价一项经营活动的效益情况时,就必须考虑其效益是在承担了多大的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某项业务的风险过大,则该项业务为消化其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就较多,这样即便该项业务能带来较大的利润,但与其所占用的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就不见得很高,即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银行应在一个适当的风险水平上追求效益最佳。关于如何衡量扣除风险因素后的实际收益水平,国际上较多地采用RAROC指标,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利润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收入一支出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与传统的资本收益率指标不同的是,资本利润率指标的分母采用的是经济资本,分子中扣除了预期损失。它要求将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业务都视为付出经济资本的风险投资运营,由此计算的资本利润率指标,既考察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叉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资本利润率指标把银行的风险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数值。根据资本利润率指标的这一性质,银行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资本利润率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

资本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同时取决于业务发展水平(影响利润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影响经济资本),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工具进行风险控制,能够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合在银行各项业务中。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都可以计算自己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并且相互间可以直接对资本利润率指标的高低进行比较。这样,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基础,银行可以从过去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单独分析、孤立管理,转变到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有效资产组合为纽带,将对各项风险的管理联系起来,在银行总体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在此体系运行的基础上产生的效益,成为真实牢固的效益。

三、引入资产组合理论,保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第3篇: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 商业化经营目标 社会责任

村镇银行担负着促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的重任,因而如何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处理好商业化经营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选择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银行的经营管理有其特殊性,需要遵循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大原则。由于这三大原则之间即相互统一又有一定的矛盾,所以在银行经营中一般是在确保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最大的盈利。这也可以作为银行商业化经营目标的定义。

社会责任的概念最初是由Bamard(1938)在《管理者的职能》一书中提出来的,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银行的社会责任可以定义为商业银行在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维护政府、金融消费者、弱势群体、社区等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说,一些有涉农业务的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中就包含了服务“三农”的宗旨,注重了对农民的服务。

一、商业化经营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相互统一与对立

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商业化经营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有相互统一的方面,这决定了银行将两者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他们又有相互冲突的一方面,这决定了银行两者兼顾需要负担一定的成本。

(一)商业化经营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相互统一于银行的发展战略之中,对于银行的长远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打造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就曾将企业战略划分为了四个构成要素;市场机会、社会责任、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他认为前两个要素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而后两者是企业的内部因素,只有更好地针对这四个要素配置企业资源,才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显示了除了打造企业实力、维护股东利益之外,社会责任对于银行的经营同样重要。

一方面,银行商业化经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金融消费者的积极合作和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大众的认可。这是与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好坏密切相关的。承担了社会责任才能够赢得市场对企业实力的认可,获得更为广泛的市场机会,并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将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外战略要素合理配置,实现理想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村镇银行商业化经营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承担社会责任需要良好的企业实力为保障,以银行前期商业化经营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条件。如果处于内忧外患之境地,银行往往自顾不暇,忙于为生存而奋斗,承担社会责任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此次美国金融风暴就可以看出,由于银行体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为资金渠道的重要作用,如果银行较好地实现了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经营目标,避免了金融风险的威胁,就确保了金融和经济稳定,很好地履行了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维护了各经济个体的切身利益。而且银行在优化配置资金资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只要遵从了经济金融政策的引导,银行在实现盈利性这一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就已经发挥了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社会责任,推动了经济各个体利益的增加。所以,村镇银行商业化经营目标的实现是承担许多重要的社会责任的前提条件。

(二)因为承担某些社会责任需要银行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而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注重效率和利润,所以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时期内的对立

银行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注重收益的最大化,这会使得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为降低成本努力颇多;而且银行的经营管理必须注重地域、时间、业务和服务对象分布上的效率,对地域中的高生产效率具有高度依赖性。但是为了承担帮扶弱势群体、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等社会责任,必然会带来网点设置、业务种类结构方面的额外人力物力成本,这就形成了短期内利润、效率最大化与成本上升的矛盾。这就使得村镇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处理商业化经营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两者关系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一)原则

因为商业化经营目标的实现与承担社会责任相互统一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对于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经营中对两者进行兼顾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对两者进行统筹安排,才能使其相互促进,真正实现村镇银行竞争优势的持续增强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由于承担社会责任与村镇商业化经营目标的实现有一些利润、效率最大化与成本增加的短期矛盾。所以对两者的兼顾需要合理安排、动态调整,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区别对待,以求短期成本的最小化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村镇银行处理好商业化经营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两者关系的原则可以设定为:兼顾商业化经营目标与社会责任,长远规划,积极准备,统筹安排,总体上商业化经营目标优先,社会责任的承担程度与企业实力、政策要求、社会需求相匹配,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最终实现社会责任应担必担。

(二)具体措施

1.加快发展,推动整体实力的长足进步

承担服务“三农”的责任是需要村镇银行的强大企业实力为保证的。时值重庆进行城乡统筹建设、保税港开发、实现6+1产业振兴的有利区域经济环境。对这些条件的充分利用将有助于村镇银行加速发展,从而提升整体实力。所以,村镇银行目前需要聚精会神谋发展,优先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因为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解决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

2.根据经济金融政策的指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满足政策的需要

村镇银行是扎根在特定区域之中的,受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也是相关经济金融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渠道之一。因此村镇银行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只有整体上的长足发展才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壮大。所以,村镇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需要与经济金融政策的指引相匹配。

3.根据金融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需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作为金融服务的对象,社会大众的需求指引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是村镇能够快速发展的保障。因此,当金融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直接或者间接地需要银行承担某些社会责任时,村镇银行应该积极发现和接受这些需求,争取商业化经营目标与社会责任有效结合。

4.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应该与村镇银行的整体实力相匹配

由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不可忽视,村镇银行在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上可以量力而行,注意到与整体实力的协调。在需要提升利润,扩大规模的关键时期适当减缓承担社会责任程度的上升;随着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社会责任的承担程度,以此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动态路径最优化。

5.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为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进行发展规划和准备

银行社会责任的承担是大势所趋,从2006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国内银行业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2007年上海银监局的第一份指导性文件《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司社会责任指导意见》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融界以及管理部门对此的重视。所以,村镇银行需要积极对此展开发展规划,借鉴国内外经验认真准备,以便在必要的时刻更好地承担起服务“三农”等社会责任。

三、结论

第4篇: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金融资产;金融负债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渐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因此国有银行的改制也应运而生。由各项金融法规的日益完善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扭转,我国银行业面临着空前的发展势头。在这一良好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上市浪潮日益高涨,银行纷纷通过上市以融得资金,上市商业银行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伴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更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经营效率成为商业银行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之一。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高低,不仅体现了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也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的盈利水平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改善和提升,是防范银行风险、促进自身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

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因素分为不受企业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可以操纵的内部自身因素。在外部环境方面,利率、经济周期、汇率、通货膨胀、政府干预等都会对银行经营效率造成影响;政府部门的相关产业政策,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及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等,也会导致银行效率的波动。利率的波动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发生变化,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内部自身因素通常包括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资产配置能力、创新能力、银行性质等各个方面。

(一)资产规模

在一定程度上,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其效率也必然随之得到改善。但是规模的扩大也应当是有节制的,盲目而无节制地扩大规模不仅会使得管理机构变得冗余庞大而带来无效率,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进而导致效率的下降。

(二)银行性质

按照我国银行的体系以及资产性质,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大致分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专指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资产性质与银行的经营效率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由于银行资产性质往往决定了银行的经营模式与管理结构的差异。

(三)盈利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盈利能力越强,银行将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优化其组织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并能把握投资机会,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同时,公司盈利能力也是公司经营绩效良好的反映。

(四)资产配置能力

资金的市场化融资方式日益增多;资产端也不再限于传统的信贷资产,持有资产的方式也不再限于持有到期,投资方式也不再限于纯粹的债券投资,资产证券化、股债结合的结构化融资方式日益增多。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程度也越来越高,银行与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的跨界合作日趋紧密,业务界限不断交叉融合,各大商业银行陆续搭建了涵盖基金、信托、保险和租赁的金融平台。多样化的资产配置方式也会带来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

(五)创新能力

面对深化改革、经济转型发展形势,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应对市场竞争的新常态。创新机制建设要以市场需求和客户体验为导向、以形成生产力和市场影响力为目标、以效率提升为要点,以便适应客户需求的更加综合化和体验要求的更加便捷化。只有不断设计推广新业务、新产品和新模式,创新服务方式,才能提高竞争能力。与此同时,产品的创新也会带来经营绩效的提升。

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优化建议

(一)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经营战略

业务战略是一个银行经理的组合调整和控制,并显著影响其营运效率的策略。我国的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必须制定有效的经营策略,既不能盲目无限制地扩张成本,也不能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从众随大流,而是应该把握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从而发展成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银行应学会利用未开发的市场,填补市场的空白,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业务。具体来说,大银行规模庞大,中国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美国的大银行的标准,这些银行应该制定完善的策略,专注于大型和中型的企业和项目,与此同时利用其较大的规模和财务实力,分散经营,业务创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服务于广大客户。中小银行应力求做精,中小银行面临着融资困难等诸多实际问题,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下,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上市以获得融资。

(二)调整业务重点,提高业务质量

由于经济发展的加快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涌现出一系列新的问题。经济发展带来了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些弊端也浮出水面,商业银行贷款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市场流动性的增强、商业银行存贷款数额的虚增、贷款被私人挪用、虚假骗贷案件等问题屡禁不止。这些现象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乃至资产质量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首先应该依照严格要求对贷款的支付管理做出详尽的安排和部署,设定相关的职能部门和岗位尽职尽责,规范化贷款用途的管理程序。其次是强化授信管理水平,准确计量贷款人的借款需求的实际数量,在迎合借款人适当贷款需求的前提下,做到不过度放贷,设定合理的放贷范围,力求资金的合理分配。再次是通过采用全流程管理,深入强化借贷的管理规范,尤其是贷后工作。通过岗位的整合优化、贷后流程的完善规范、贷后检查的分层和监控等手段,达到优化贷款整个流程的目的。最后在合同条款中强化贷款风险管理的要点,加强贷款人违约成本的控制,建造和谐的银行信用环境。

(三)完善公司治理及内控机制

一方面,应当建立健康的公司治理机制,践行扁平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搭建高效率的决策程序和组织机构,建立客户中心制的管理方案和业务流程,建设先进高效技术支持系统和信息技术系统,设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并渐渐达到有效的收入结构和业务结构。

另一方面,建立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运作机制。董事会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商业银行的生存能力有决定性的影响。稳固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董事会往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改观。由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高级管理层受托对银行进行经营管理,因此采取恰当的激励机制如股权激励,增强管理层的积极性,同时制定恰当的约束机制,约束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以便更好地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

(四)强化成本控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首先,充分量化风险水平。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评级制度和贷款风险分类起步较晚,由于缺乏基础数据,很难准确计量风险。为了实现准确的风险量化的目标,有条件的银行应当建立内部评级系统和支持系统等能够量化风险水平的措施来计量贷款预期损失。

其次,优化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使得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措施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由于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存在,风险管理涉及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和多个业务流程,因此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普通的工商企业不同,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尤其强调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应加强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风险价值观,设立明晰的奖惩制度,完善组织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艾林,曹国华.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经营绩效[J].管理世界,2013(11):174-175.

[2]张安民,杜金珉.金融国际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J].南方金融,2013(02).

第5篇: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一、引言

金融体系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处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位置,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对我国金融市场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股权制改革的不断落实,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不断革新但也遗留下许多历史问题。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本世纪初的全球金融风暴,都充分揭示了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在此背景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情况,探讨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研究银行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

二、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一般指商业银行总股本中,不同性质的股份占比及其相互关系。主要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股权属性。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一般指一定经营期间内商业银行经营的业绩,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资产安全性、资产流动性以及银行的成长性四个方面。

从股权集中度的方面看,股权如果过于分散,大多数中小股东在“搭便车”的行为倾向下,股东对商业银行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银行管理者将倾向损害全体股东的利益从而谋取私利;若股权过于集中,大小股东之间将存在关系,而只要大小股东之间存在关系,就将存在成本。关系的存在使得大股东掌握大量信息,因此只有大股东才有能力监督银行管理者。当大股东的利益与银行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大股东将会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为已谋求私利。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将降低银行的效率,从而造成银行经营业绩的下降。Stulz认为股权集中度与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他在1988年的研究中指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

从股权属性的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本结构主要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不同属性的股东由于利益诉求不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首先,国有股的所有权在国家,由国资委等主管单位代为行使管理权,由于缺少必要的利益激励,国有股管理者缺乏足够的监管动力,导致大股东监管缺位,而国有股的国有属性也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更多考虑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缺乏提高银行经营绩效的动力。魏华和刘金岩的研究证明了第一大股东若为国有属性,不利于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吴栋和周建平也认为第一大股东的国有属性阻碍了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但国有法人股除外。其次,法人股股东大多注重长期的经济利益,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去监管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法人股股东的存在将利于推动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最后,流动股股东大多为个人投资者,在商业银行中只拥有较少的股权份额,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去监管银行管理者的行为,大多采取“搭便车”的态度,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影响极小。陈小悦、徐小东的研究结论认同了上述观点。

前人的研究大多显示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即股权集中度和属性,与经营绩效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出统一的意见。结合上述的理论分析与主观判断,提出以下假设:

H1: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H2:商业银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H3:商业银行国有股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H4:商业银行法人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1.样本及变量选取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可信性,本文选取了16家在国内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2010年-2014年的相关财务数据作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银行的经营绩效)、解释变量(银行股权结构变量)和控制变量(其他相关变量)三个部分。

(1)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被解释变量即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变量。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度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指标,国外学者大多采用股票价格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指标,而我国股票市场上股价受到多方操纵,并不适合作为衡量指标;国内很多学者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或者每股收益(EPS)作为衡量指标,但是单一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过少,同样也存在纵的可能性,综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成长性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2)解释变量的选取

解释变量即银行股权结构变量。本文主要选取了银行股权集中度和银行股权属性两个角度作为银行股权结构的表现,在银行股权集中度方面,选取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和前五大股权持股比例(CR5)两个变量;在银行股权属性方面,选取了国有股比例(GYG)和法人股(FRG)比例两个变量。

(3)控制变量的选取

控制变量即为商业银行其他相关变量。为了控制商业银行的其他相关因素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在参考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资产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两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其中资产规模(SIZE)以会计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资产负债率(DAR)以期末的总负债/总资产来表示。

2.综合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综合衡量,基本会围绕银行经营的四个目标--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和成长性。因此,本文将从上述四个维度来全面衡量银行的经营绩效,最终确定了四大类10个指标:X1(总资产收益率)、X2(净资产收益率)、X3(每股收益)、X4(资本充足率)、X5(不良贷款率)、X6(流动比率)、X7(存贷比)、X8(存款增长率)、X9(贷款增长率)、X10(净利润增长率)。

观察该指标体系后可发现,X5(不良贷款率)和X7(存贷比)为负向指标,需要对其做如下处理:1-X5、1-X7。

(1)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本文首先利用KMO和Bartlett球形度来判断因子分析的适用性。从检验结果来看,KMO值为0.547,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的检验值为184.739,且显著性水平0.000

(2)因子载荷矩阵

对各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得到如表2结果:前5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5.7%,足够描述和解释原有变量包含的信息,达到了“降维”目的,把原有的10个变量转化成了5个因子。

(3)各样本因子得分与特征矩阵

将得分系数矩阵内的得分除以相应标准差的平方根,得到以下特征矩阵:

即得到主成分的计算公式:

(4)计算综合绩效得分

3.实证模型

(1)银行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回归模型

为了检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故本文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被解释变量P代表商业银行经营绩效,a是常数项(截距项),CR5代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b表示其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S的回归系数,c和d分别表示资产规模SIZE和资产负债率DAR的系数,最后ε为误差项。

(2)银行股权属性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回归模型

同样,为了检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属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如下:

4.实证检验

把股权结构的数据代入,用Eviews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如下表:

从实证的结果可以看到,在商业银行股权属性方面,国有股比例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呈现负相关性,而法人股比例对经营绩效表现出了正相关性,且两者均在0.1水平下显著;在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均呈现负相关性,但结果并不显著。同样可以看到,控制变量中,资产规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极为显著,可以认为银行经营绩效存在较大的规模效应,而资产负债率与经营绩效关系不显著,可能是由于监管规定,导致各家银行在资产负债率方面较为相似。

四、对策及建议

根据上文所做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对策及建议:

1.适当降低商业银行的国有股比例

股份制改革以来,我国股份制银行中的国有股比例已大幅降低,但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国有股占比仍然较高,考虑到国有股比例与经营绩效呈现负相关性,所以仍需要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国有股在商业银行中的比例。可采取如下方法,例如引进民营资本和境外战略投资者。

2.适当提高商业银行的法人股比例

法人股股东具有较完备的治理经验和内控制度,且注重长期的收益,从实证的结果也可以看到,法人股比例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呈现正相关性,在我国商业银行法人股比例仍普遍较低的背景下,应当鼓励适当提高法人股比例,从而推动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同时,不同法人股股东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也大有裨益。

3.优化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

虽然本次的实证检验中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从过往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对经营绩效有一定的影响,商业银行需要在股权的分配中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从而达到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优化的方向应当选择相对集中、相对制衡的股权结构,使大股东有动力去监督和约束银行的经营活动,同时又不至于能够控制银行的活动。

综上所述,要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最根本的仍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股权属性和股权集中度两方面入手,适当降低国有股的占比,提高法人股的占比,加快引进民间资本以及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在多方的博弈和制衡下,通过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完善进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验绩效。

参考文献:

[1]周文君.上市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3,36:34-37.

[2]杨丽红.银行治理结构对绩效影响机制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04:127.

[3]Stulz, R Managerial control of voting rights: financial policie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Volume(20):25-54.

[4]魏华,刘金岩.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77-82.

第6篇: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成本管理 营运水平 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银行业得到蓬勃发展。作为我国银行业的主体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也在制度上不断改革创新。在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赢得一席之位,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通过不断深入改革,提高自身的营运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国经济曾长期存在特殊的运行机制,导致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以信贷指标为重,以内部管理为轻,重视银行业绩数量的增长,忽视相关业务质量提升的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对成本费用的观念比较单薄,忽视成本――效益适当匹配的经济原则,这不仅表现在银行经营人员在日常经营中忽视对成本的控制,也表现在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缺乏对内部成本有效管理的技术手段,在商业银行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这一缺陷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日益显现,这也成为了现阶段我国银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国际化趋势日益加重的市场环境下,要想在竞争中保持并逐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转变商业银行传统的增长方式,即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增长模式,通过对成本的重视、管理和控制,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的营运能力,走新型的银行业发展之路。

一、银行成本管理的定义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业务经营、资金营运、财务成果以及内部管理等各方面的进展都可以通过经营成本的高低进行衡量。银行的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变动涉及到银行各部门、各项业务的经营管理。要降低银行的成本,需要各部门共同配合,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前提下,有效率地使用人和物的资源,科学合理地控制支出,从而提高业务的效益,增加银行的利润。

由此,银行成本管理可以定义为在国家的方针政策下,按照银行信贷资金的运动规律,在银行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分析和考核等各项管理活动。

二、加强银行成本管理的途径

(一)强化成本管理理念,树立成本――效益意识。

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强化成本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提高营运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成本――效益意识,一方面,如果相对指标保持不变,通过降低成本的支出,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另一方面,如果多种指标都发生改变,在整体收益得到提高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必要的成本支出绝对额的增加。成本管理注重的是实现银行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不能因为单纯追求某一环节的成本降低而忽视整体价值的实现,必须在成本――效益配比的原则中寻求成本的控制。

(二)强化成本管理理念,树立成本主体观念。

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应联系银行的主要职能,同时,应树立成本主体观念,正确分析在成本核算制度中责任成本与各责任中心的关系。根据分析准确界定各责任主体的相关责任,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从而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

(三)强化成本管理理念,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

成本管理的目的和方法由银行管理层去制定,由银行员工去执行的。因此,要进行成本管理,不仅依靠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而需要依靠全体员工。商业银行应培养每一位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并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成本管理得到有效实现。

如何提高员工的素质,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银行内部营造浓厚的成本管理文化氛围,通过制定考核指标,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塑造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其次,加强员工成本管理教育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在经营活动中进行成本控制的个人能力。

三、银行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成本管理是银行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商业银行逐步由过去的行政指令化模式转变为市场管理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应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以利润为重要目标之一,注重成本――效益的原则,加强成本管理,从而提高商业银行营运水平,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成本管理是银行获得利润增长的重要手段。

银行业是经营存贷款、信托投资等的经济实体,是以经营货币货币资金为业务的特殊企业。一般的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成本控制是关键。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在成本上进行管理,意味着在经营过程中,相同的收入需要的资金消耗减少,这种良性的经济循环,不仅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也可以为国家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成本管理是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

成本作为银行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成本这个指标的比较,可以衡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银行组织存贷款的业务特点使得银行在利润计算中要细致准确地核算成本,在考核银行盈亏时应注重成本的控制,通过核算成本达到衡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

四、总结

成本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核算指标之一,对商业银行提高营运水平,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日益繁荣,成本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要在日益加剧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强成本管理的理念,树立成本――效益的观念,从根本上转变经营模式,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建设银行湖北孝感分行)

参考文献:

[1] 樊宏社,王馨. 我国商业银行全面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价值工程, 2011,(01)

第7篇: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贷款;经营绩效;相关性

一、引言

2015年2月13日,银监会我国2014年银行业报告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八千四百二十六亿元,相比上季度增加七百五十七亿元,相比去年末增加二千五百零六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百分之一点二五,相比去年增长零点二五个百分点。另外,2014年在个人贷款方面,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不良贷款率依旧保持较低走位,达百分之零点二九,比去年上涨百分之零点零三,信用卡透支不良率达百分之一点四九,比去年增长百分之零点二一。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不良双升情况加重,信贷风险持续上升。银监会负责人曾表态:银行业是一种典型的亲周期行业,经济下行必然会带来不良贷款,企业或房地长地方债务出现隐患,又反作用于银行不良贷款。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关于企业贷款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经营产生的风险可能会使其在未来遭受经济损失,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将其分为异常损失,预期及非预期损失三种。预期损失就是指银行在预料到的平均损失承受范围内,通过调整业务价位和提取拨备进行覆盖,可从银行盈利中减去。而非预期损失是指超出预期损失之外的潜在损失,这部分损失必须由银行资本进行覆盖,以保证银行在面对经济下滑局势也能照常运作。异常损失是银行倒闭与否的关键点,一般事先通过压力或情景模拟进行测试,出现概率小却风险大,商业银行必须完善风险应急机制,依据事先拨备计划形成稳健的经营保障和风险应对能力。

三、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同信贷资产质量关系分析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影响信贷资产质量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商业银行本身具备一般企业特质,同样包含多个管理层委托关系,但在多层委托过程中,因为委托人与人信息不相符,于是人机会主义行为频现。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可有效约束人行为,商业银行多层委托关系很大程度上与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有关系,考核机制落实能减少参与主体的经济冲突,净化市场。商业银行本质也是一个经营货币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就必然存在风险。业务经营管理是风险高发地带,商业银行资金多数是来自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的应用主体使其很难承受信贷资金恶化状况,客户挤兑会导致兼并或破产。因此,优化银行内部关于企业贷款与经营绩效的考核指标,以成本控制和管理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和贷款功效,重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评估环节能促使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商业银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带有鲜明外部性特点,其信用创造、金融服务、支付中介、经济调节等职能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但商业银行具有的负外部性也会因为贷款与绩效考核指标不明确而导致信贷业务质量下滑,准确性降低阻碍银行健康发展。

四、国际贷款损失拨备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上很难对贷款损失拨备形成统一标准,我国监管局应督促监督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识别核销制度,支持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际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决定贷款拨备细则。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大力引进战略投资,基于上市背景下的贷款损失拨备是外界人士判断银行风险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商业银行具有信息垄断特征,贷款损失拨备具有主观性,银行操纵能力强。所以,在提升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基础上,对信息的公开也非常重要.另外,国际形势多变,特殊情况时有发生,了解国际先进的风险资本和管理理念,加强商业银行管理,以保证贷款损失拨备对预期和非预期损失的全面覆盖,也需逐步优化压力测试,最终有充足的方案来解决异常损失带来的冲击。

五、企业贷款拨备的计提方法

1.贷款预期损失

贷款预期损失是针对贷款发生违约损失的估计,属于经营成本,具体计算方式可用客户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及风险的乘积进行量化,后期采取贷款定价和贷款损失拨备补充。因此,对预期损失计算公式可表示为:E(1)=PDXLGDXEAD

PD违约概率主要是针对阶段性的违约可能性,LGD违约损失率主要针对违约损失风险与风险暴露总额的比值,EAD违约风险主要是针对违约后银行所能承受风险的余额。

2.贷款现值

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F代表贷款账面价值,银行贷款现值的计算是由贷款本金利息和减掉贷款预期损失,也就是贷款账面价值与贷款预期损失的差值。其中,贷款现值表达式为:

E(1j)表示在期限j阶段内的贷款预期损失,r表示贴现率,可用无风险利率进行表示,T表示贷款到期的截止时间。

3.贷款损失拨备

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会对贷款进行现值备账,但为更好的计算贷款价值,充足的贷款损失拨备十分必要。贷款损失拨备主要是指在处理每一笔贷款时,会额外收取部分风险升水,并将其累积在银行专用账目上以备预期损失之需。这样部分贷款违约现象就会有专项资金用来冲抵,假如出现贷款损失拨备与贷款现值和面值差相等,则有:

综合预期损失、贷款机制、违约升水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得出:理论上贷款损失拨备需要全部覆盖贷款预期损失,但实际生活中商业银行贷款拨备提取会掺杂收入稳定性、资本管理及税收政策等多方面影响,贷款定价在贷款预期损失中也会发挥一定作用。因此,贷款损失拨备与贷款预期损失是存在偏差的。

六、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商业银行经营能力和水平是其经营绩效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细分为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等。不一样的评价目标和主体把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设置分为三类:(1)银行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采取的内部经营管理绩效考核办法,以银行盈利能力为考核着眼点;(2)银行监管局方面对金融安全稳定性的考量,安全性是其出发点,主要评估内容为银行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3)评级机构以风险为核心的资信评估,主要评估内容为银行盈利能力、资本流动性、资产质量等。详见下表:

七、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

1.宏观影响因素

(1)基本经济情况

经济总量与经济周期,商业银行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中介的主要功能注定银行业朝着周期性行业发展,当国家经济处于不断上升阶段,个人和企业财富增加,人们存款意愿无意间增强,银行资金开始聚拢,放贷资金更有保障。整个经济体投资和消费更新速度加快,大众对国家经济预期好会产生超前消费需求,市场货币和产品流通速度也随之加快,银行资产业务获得大幅度提升。双重效应使得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业务摆脱恶性循环,呈现出良性协调发展趋势。反之,国家经济低迷,企业贷款意愿下降,更有甚至资金链出现断裂,不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经营绩效下降。企业与个人财富减少使得银行资金流动性出现问题,遭遇通货膨胀时大众现金成本上涨,将有预期的现金转成实物资产或名义利率,商业银行就会随通货膨胀局势而采用债券或存款保增值。

(2)利率因素

利率市场化加剧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在掌握产品定价权的基础上,为争夺优质客户就会放低贷款利率而增加存款利率,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益降低,整体经营绩效下滑。

(3)汇率因素

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或其它股份制银行资本含有大量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在国际市场的上下浮动可能会使外汇储备价值缩水,商业银行需及时调整内部资本结构,以保障银行经营绩效的稳健性指标。

2.微观因素

(1)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针对商业银行在某个阶段内创造利润的展现,盈利性目标是指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要求管理者在固定的资金总量前提下把经营绩效最大化,优秀稳定的赢利能力是保证商业银行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维护股东利益最大化,维护商业银行信誉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达到市场资本运作要求的前提。

(2)经营规模与成长性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会受到规模经济约束,商业银行的规模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其资金应用带来的附加值和运营成本,资金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是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绩效的两大关键点。商业银行资本增值和营业利润增值的能力就是成长性,主要表现在经营合并或兼并等方面,商业银行在合理科学的治理方向下整体经营绩效才会获得稳步提升。

(3)资产质量

商业银行的负债经营特性是其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标志,自由资金在商业银行资产中占有比例很小,大部分资金来源于社会各部分的资金盈余。资金链运转需要科学的资产业务支撑,负债业务聚积资金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控制放贷风险。因此,资产规模、资产结构、现金储备、资产风险度是衡量商业银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如果一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资产质量低,则间接说明其内部坏账多,经营绩效不佳。商业银行市场运作风险必不可少,及时合理控制存贷比、资本净值和资产比率、低质量贷款比重等指标是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风险系数的重要举措。

(4)偿付能力

偿付能力是指商业银行遭遇严重冲击时,运用其全部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这间接反映了这家商业银行对债权人权利的保障程度,一般资金雄厚的银行机构制度较完善,信誉较好,可以很好吸收存款。

八、企业贷款拨备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1.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情况及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适度的贷款拨备对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大有裨益,可为银行稳健经营保驾护航。但贷款拨备又决定于不良贷款率,过低难以弥补风险损失,过高则对会拖滞经营绩效,计提拨备意义重大。笔者依据2014年国内十佳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与盈利状况对其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净利润与拨备覆盖率变动趋势

通过对工商银行近九年的贷款拨备和净利润进行观察可知,拨备覆盖率与净利润基本同步。由上图可知:在2009年工商银行博备覆盖率与净利润出现同步增长,实现转折。但2012年工商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净利润却平稳增长。工商银行数据基本呈现了:银行贷款业务与银行利润成正比,拨备覆盖率与净利润同步变化,不良贷款额度与拨备覆盖率成正比。工商银行在2012年之后拨备覆盖率并未跟随利润增长,这是因为贷款上升比率要比不良贷款上升比率大,所以利润增加拨备覆盖率会出现下降现象。

2.国内十家银行贷款拨备与利润对比分析

利润指标是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反映,笔者选用利润率,即用净利润/资产总额来计算利润指标,而拨备则是采用拨备覆盖率(实际计提贷款损失与不良贷款的比值)及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各项贷款余额)来体现。其中,2014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及利润率对比情况如下所示:

企业贷款拨备率与利润率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利润率与贷款拨备率,利润率与拨备覆盖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利润率与拨备覆盖率的相关系数为-1.288,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拨备覆盖率会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影响,而利润率与贷款拨备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贷款拨备率的提升会对银行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九、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日常信贷业务绩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整体质量管理。商业银行需不断更新企业贷款与绩效考核体系及发挥企业制度激励价值,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过程良性发展。另外,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计提方式也会影响银行绩效,采取合适的企业拨备计提方式,严格控制企业贷款数目,把好贷款调查、审查、检查三关。只有尽可能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嵘,冯冬燕.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探讨[J].管理观察,2014(19):62-63.

第8篇: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内部风险 防控对策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成果,在新时期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进步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分析来看,由于其受到了国内外相关政策以及我国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市场的影响,逐渐使其具备了一定的经营风险的特点。

1.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受到了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一定影响,再加上农村商业银行的建设时间较短,政府投资力度还没有跟上,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人才数量少,质量不高,尤其是相关的专业精通人士,甚为缺乏。

2.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所采用的是“三会一层”的组织结构,但是根据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经营的运作标准来看,这种组织结构运行起来,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而且高层风险管理人员对相关的风险管理和检测的方法及标准认识不够深刻,了解的也甚少,因此,从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运作来看,只注重形式,而没有得到实质的运用。

3.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设施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甚至还处于为规划阶段,严重阻碍了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经营管理的准确、高效的要求。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主要存在的内部风险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内部风险主要有:

1.农村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人力资源队伍数量有限,其风险防控意识还有待提高

银行经营风险的防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业人员的素质的高低,如果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达标,势必对银行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相关人员对真假票据、真假印鉴以及真假钞的识别等,如果从业人员连这些最基本的专业素质都不达标的话,就可能会对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另外从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数量上来说,其数量有限,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根据10年我国的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显示,在已经上市了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全国性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点均员工数大致在29.4到60.1之间,而北京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点均人数为29.1,南京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点均人数为36.5;但是从来自农村的十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点均人数却只在7.5到15.1之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点均人数明显要比城市少得多,从这一层面来说,人力资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

2.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不够充足,资产质量也不高,相应增加了银行的内部风险

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资产相比,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资产明显不够充足,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较之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较高,贷款集中度高,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贷款80%集中与企业当中,而其创造的增加值却只有30%,可以说是多投入、少产出,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内部经营风险;另外,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收到其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它比城市商业银行更容易收到区域经营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化解内部经营风险以及自身资金资产的储备上面都受到了局限,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

3.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及银行经营管理机制导致的内部风险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其运营资本的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都归国家。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政府就相应的承担了对银行产权的保护职责;但是,从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来看,银行的法人代表承担经营管理银行的职责,由于银行产权的特殊性,国家政府行使着对银行产权管理的职责,因此,导致银行的法人代表职权在一定程度上虚化;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国家财产的一个部分,它并没有独立支配财产的权利,只是具备了相应的执行权,而事实上,这些银行的产权也是形同虚设的,这样就导致了银行金融资产无人真正对其负责的状况,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此段表述有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是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资本的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不是归国家所有)

4.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银行风险经营决策不力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框架已经建立并得到了发展,银行法人治理的管理模式得到和贯彻和实施,但是很多农村商业银行并没有完全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要求的管理结构,银行各级管理层、监督层,分工不明,职责混乱,在银行经营管理的决策中,导致决策质量不高,决策效率也极其低下,严重影响了银行经营管理的效率,增加了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风险。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防控对策

加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防控,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稳定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根据前面讲到的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主要存在的内部风险,提出了以下几点内部风险防控对策:

1.加强人员招聘,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

农村商业银行从人力资源分析来看,其人力资源的匮乏远远要比城市商业银行严重得多,银行的内部风险的防控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员队伍,因此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新进人员的招聘,重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在对人员进行选聘时,不要单纯的只追求高学历,而是要更多地注重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尽量选聘那些技能熟练,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努力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人力资源队伍,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2.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管理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实现观念的转变,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首先,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集中资金,建立一个资金相对统一的管理操作平台,实现风险管理和信用管理的合理、平衡发展,提高银行对内部风险的管理水平;其次,银行要加强金融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完善银行风险防控预警系统,注重风险预测分析和结果分析,增强银行抵御内部经营风险的能力。

3.加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改革,建立新型的内部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针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商业必须加快内部改革,实现以股份制的方式来进行银行的管理经营,缩小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风险;同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还要不断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确立银行风险监控组织,将股份制与法人治理相结合,分别设立董事会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监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各事其责,统一协调,加强对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

4.提高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遇到的最大的内部风险问题之一就是资金和资产不够充足的问题,因此,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发放债款如长期次级债等方式,扩大银行的资金来源,从银行外部获取资金储备,提高银行的资金储备率;同时也可以通过银行税前的利润提留资本的储备金方式来增加银行的资金充足率等。

四、结束语

加强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的防控,是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面对金融市场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其自身内部风险的经营与管理,提高自身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树生.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农村金融,2010,09:108―109.

第9篇: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范文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和现状

管理会计是指利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通过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资料及其他与之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对比、计算、分析,从而能使管理人员可以对日常发所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规划,并作出合理决策的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宗旨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手段,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资金的运转最优化和获取的经济效益最佳化,管理会计就是实现这个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水平基本停留在成本和财务管理的阶段,尽管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作了一些尝试,但由于只限于管理会计技术和方法的使用,而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体系。商业银行经营者的目标考核的设计偏向于规模的增长,内部的控制着眼于资金的安全和保障,即对资产风险和会计风险的防范。在会计核算体系中仅以经济内容,例如会计科目的设置作为单一标志的分类方法,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所需要的对经营过程等多重标志分类并不存在,经营和管理方式相对比较落后,经营相对比较粗放,经营管理还处于因果分析,最多也就是投入产出分析的管理阶段。

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相当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又很少。一些商业银行的经营者对于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中的作用认识程度不够,并没有设置专业的管理会计机构,从而造成目前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的观念,进而对全面预算、长期投资决策方法、量分析、风险分析、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知识都知之甚少,能够有能力专业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很少。

二、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应用的意义

1、管理会计是实现商业银行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管理会计作为银行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加工处理商业银行的财务信息、生产出可直接支持决策的、系统化的有效信息,而且也是构建商业银行的决策支持系统所需要的重要内容。此外,在管理会计中的投入产出分析、弹性预算、本量利分析、边际分析方法,也是促使商业银行在各个网点的设立、营业费用的控制、资金成本的控制等诸多方面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的一个有效保证。

2、管理会计是控制商业银行成本、提高效益的一项重要手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进行商业化改革进程中,不但要追求走向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还要重视成本效益的观念,要改变在管理运营费用时采取的粗线条切块方式的模式,针对服务费用、运营费用和利息支出做到分别控制,并且细化到部门、客户、产品和相关责任人;要改变成本管理还只是处于防止非常损失、节约支出的成本维持阶段,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过渡到成本降低的高级形态。为此,只有推行管理会计,才能实现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细化核算的目的。

3、管理会计是健全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对各个分行及其所属部门有效控制的要求如果商业银行作出的决策不能得到有关部门的有效的贯彻执行,那么就算再正确的决策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与此同时,随着商业银行管理方式的转变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总行对分行及其各个部门的控制和评价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所以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利用科学、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实现银行在纵、横两个方向都能得到有效控制。管理会计中涉及的业绩考评及责任会计、全面预算等方法就为建立和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技术和手段。

4、管理会计是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随着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各个银行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做到加强成本管理,才能真正实现银行效益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商业银行要想实现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引进先进的管理会计思想和方法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能提供的评价经营绩效、筹划未来业务、控制日常活动、管理信息等重要作用,挖掘银行企业内部潜力,把财务工作的重心从过去的费用核算和控制调整到全行追求实现最大效益、成本控制和绩效考评上面。

三、商业银行构建管理会计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指的是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时应该从会计反映与业务之间实际的相关性出发,对各个经营要素进行宏观的组合和分析,剖析问题成因,反映经营价值,展示业务过程。

2、决策导向性原则

决策导向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在工作服务于商业银行经营决策需要时,为要做出的经营决策量身定做专门的会计信息,提供客观、准确、机动、高效、灵活、直观的支持信息,从而提高经济决策时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3、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指的是把商业银行看作一个整体,在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的转移、价格确立和成本分摊等方面能够打破部门、产品、客户、区域的限制,制定出一个全行统一的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向管理会计信息靠拢,进而确定部门、客户、机构、产品的价值比较和价值计量的转化标准机制。

4、零合性原则

零合性原则指的是各个责任中心的模拟利润的总和应该与全行的总利润(不考虑风险调整因素)相等,不同部门、不同产品的内部资金收益(或转移计价成本),还可以反映为环球市场部的资产负债管理的收益(或成本);达到的成本分摊出单位的成本,以相同的额度计入摊入单位的成本。由此经过内部资金的成本分摊和转移计价后,全行的财务会计报表利润总额与利润总额达到一致。

5、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经营过程,即银行内部资金转移的价格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各类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和资金来源的收益水平,而成本分摊则最大限度地归结在直接成本的前提下,依照合理、公正、统一的原则来分摊各个类别的公共费用和间接费用,进而能够保障管理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性,进一步提高管理会计信息所具有的参考价值。

6、事权负责制原则

事权负责制原则指的是依照“谁收益、谁负责”的原则,把相关成本费用收集到使用服务的价值中心或成本中心。各个成本中心负责人要对本中心的费用开支负责,并且对相关成本中心对费用的分摊负责,把成本归集的工作融合到日常的财务管理流程当中。

四、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的运用

1、成本性态与本—量—利分析的运用

(1)成本性态的划分。商业银行作为一种以经营货币商品为主的特殊企业,因为银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它的成本计算与于一般生产企业的成本计算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他们是以货币资金的筹集、增值、保全、收回、营运、收益与信用服务等各项费用支出的总和,这些就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依据成本性态划分,就是指根据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存在关系,把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成本划分为混合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2)进行差异分析,实行成本控制。差异分析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一直贯穿管理会计的整个过程。经过目标成本考核确定出各个项目的差异之后,就要求商业银行对差异进行分析。现在以现金流量为例说明差异分析方法:通过对现金流入流出的对比,可以分析出商业银行现金流量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着无效资产等不合理占用问题,或者是将短期负债用于了长期贷款等诸多问题。当预计会出现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而必须降低生息资产的投放时,就应当以机会收益降低至最小为前提;然而当预计现金流入会大于现金流出的时候,就应当适时调增信贷投放,及时把盈余的现金投放在生息资产上面,同时也可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避免出现资金沉淀,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

(3)盈亏临界点的测定。成本性态分析已经给盈亏临界点的确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变动成本的计算法又给盈亏临界点的计算准备好了数量依据。平时所说的商业银行盈亏临界点,指的是商业银行达到不盈不亏的时候的状态点,这时候边际贡献刚好能够弥补固定成本,就是说成本和收入相等。商业银行的经营、推广、应用和开发新产品都要首先确定盈亏临界点。

2、运用边际贡献理论确定正确的筹资导向

在日益明显的讲求效益的商业银行管理中,现在实行的筹资计划考核方法早就已经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商业银行应该以筹资数量和筹资成本所确定的边际贡献目标值当做考核筹资工作的具体指标。

3、委托会计的推行

商业银行还亟待建立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应用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推行委托会计。委托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子系统,在经济学上委托人在管理会计上的具体应用,同时也是近年来国际管理会计应用最广和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简单的说,商业银行的各个管理层次都是以委托关系为基础的叠加。从总行的角度看来,总行就是委托人,一级分行就是人;从一级分行的角度看来,一级分行是委托人,二级分行就是人,以此类推。各级委托人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银行利润的最大化,而各级人则会追求费用的最大化,人和委托人在内在利益动机方面就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推而广之,只要有等级存在,委托关系在商业银行系统内就会广泛存在。为了克服在委托关系中人和委托人的利益矛盾,让人和委托人在目标和利益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就必须科学明确地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相关激励约束机制,用来整合人和委托人之间存在的矛盾。最后通过短期的与长期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使商业银行的各级委托人和人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尽最大可能达到协同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