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装配式住宅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TU2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6-0141-06
1 引言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是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钢筋、连接件或施加预应力加以连接并现场浇筑混凝土而形成整体的结构,又简称为预制装配式结构(precast concrete,PC结构),按照此工艺建造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亦可称为PC建筑。由此体系建造的住宅为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装配式混凝土住宅是住宅生产方式的变革,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需求。当今世界,能源紧张、节能减排已是全球共同的话题,住宅建筑的工业化和产业化势在必行。
装配式住宅工业化生产,这与国家产业结构改革、节能减排、原材料的循环利用、提升建筑质量等是密切相关的,政府在管理层面上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已逐步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各地也初步形成了符合当地特色的装配式混凝土住宅体系,也有相关的地方规范出台。但从目前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标准化、模数化没有充分体现;建筑形式与装配式、工业化的关系不紧密。产生此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一个标准的营造体系。
2 营造体系的标准化需求
国内的PC技术有很多种,各地不尽相同。万科在全国各地推广的PC也有多种体系,北京万科的是预制整体式剪力墙技术(竖向套筒连接),深圳万科是内浇外挂体系,上海万科是PCF体系,上海城建(集团)采用的是框架体系。体系众多,装配式住宅产品的设计标准化、模数化的概念不强,和现浇的住宅产品比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标准化、模数化的缺失,导致装配式住宅的建造成本大幅度提升。同时也存在为了预制而预制,或者象征性的采用部分的PC技术。达到此目的很容易,造价也不会太高。然而建立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坚持,只有不断改进和优化才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将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向成熟。
2.1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策略
基于对装配式建筑多年研究和实践,建议可采用如下技术策略。
2.1.1 向制造业学习
我国建筑行业一直走的是粗放型的发展道路,标准化缺失,模数化没有真正推广开,建筑部品在推广和应用模数协调方面贯彻不力,导致住宅产业化长期形不成,开发成本、效率和效益低下。住宅开发及部品生产标准化概念淡薄,模数协调理论早丢到脑后。部品设备无序化生产,技术引进名目混乱。我们一直号召向制造业学习,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向机械行业、计算机行业学习,学习什么?首要的就是要学习标准化、模块化思想,用标准化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结合建筑行业的实际,解决PC技术应用带来的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标准化的问题。同时需要建立标准化的一系列标准文件,占据行业发展的高端地位,引领社会化大协作生产模式的技术发展方向。
2.1.2 熟悉各种不同的技术体系,吸取各种技术体系的长处,寻找技术实施和研发的现实条件
技术体系的成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各种结构技术体系均存在一定的优缺点,没有完美的技术体系。但可以结合规范的允许范围,促进成熟可靠技术的实施推广;并联合社会各界技术研发力量,搭建尚未成熟的技术的研发平台,熟悉掌握各种可能出现的技术,在有条件时开展试验。
2.1.3 以成本为导向研发、设计产品,同时注意技术体系的延展性
宜家的产品设计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先制订价格,再进行具体设计和生产”,所以出现很多价格低廉、非常具有设计感的家居产品。宜家凭这样的设计理念让宜家的产品走进了干家万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做装配式住宅也可以根据售价未开始设计,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来设计适合他们的装配式住宅。但同时还要考虑到装配式技术的延展性,纵向是自身技术的发展的脉络要清晰,在质量稳定和成本可控的同时逐步提升预制率,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产品,横向是将装配式住宅技术向其他领域扩展到办公、商业乃至于各种业态的综合集群建筑。
2.2 关于标准化、模块化的研究
2.2.1 标准化
标准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征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的机构批准。”标准应该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技术,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制定标准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或概念;制定标准的对象,包含生产、技术、经济工作和社会活动各个领域,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或概念,而是比较稳定的重复性的事物或概念;标准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标准在产生过程中要“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标准的本质特征是统一;标准“由标准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的统一规定。“标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文件标准、实物标准等。
2.2.1.1 标准化的定义
标准化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重复使用的规则活动。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标准化的总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并促进最佳的社会效益。除此之外,标准化还有一个或多个特定目的,以适应某种需要或选择。标准化的方法原理:标准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通行的八字原理:“统一、简化、选优、协调”。
2.2.1.2 标准化设计
标准化设计是指标准件的选用和常用件的设计。标准件设计中提高效率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建立标准件库和常用件库。经过生产实践的检验具有优良的性能才能确立为标准件,其结构和参数都已经标准化,所以无须对其结构合理性进行检验。在标准件库设计中体现了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即设计者只能选用不能修改。标准件库的优点如下:采用统一的描述格式,不同系统开发的标准库可以进行信息交换,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开发标准件库造成的资源浪费,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为设计人员提供尽可能完整的标准件信息,该信息不仅包含尺寸、图形信息,还包括材料、功能信息等。基于事物特性表的标准件库体系是开放的,易于扩充。
2.2.2 模块化
模块的本意就是“组件、预制件或预制住房单元”等,人们采用标准的尺寸的砖、石和黏结剂,通过不同的组合,可建成形状、风格各异的建筑物。砖、石的形状虽然简单,但是他们的组合是多变的。Module的形容词modular则表示有节奏的进行测量,含有积木化或组装式等含义,模块化(modularization)一词就兼有积木化的意义。由若干块“积木”,可以组合成不同形状和风格的建筑物,虽然他们的元素不多,但它具有快速组合和形式多变的特点,这正是人们所需要的优点。模块化是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等标准化基础上引入系统工程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的高级形式,表现特征为尺寸模数化、结构典型化、部件通用化、参数系列化,组装积木化。作为组合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模块化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的分解与组合原理。
2.2.2.1 模块化的涵义
所谓模块化设计,就是在标准化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将一复杂的工程产品分解成层次合理的简化、系列化、标准化单元模块,并用这些标准化模块组合成各种不同产品的过程。它是以功能分析为基础,通过功能、用途不同的各模块的互联组合实现基型产品和变型产品,主要包括模块划分与模块组合两个过程,模块划分是功能模块的结构设计过程,模块组合则是根据具体的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块组成产品。根据模块化设计思想,产品的构成层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模块成了设计制造单元,要设计并建立标准模块库、专用模块库与相似的零部件库。生产时,查找标准模块库、专用模块库,对无法直接利用的模块可在其基础上进行变性设计形成新的模块,重新拼合模块使之成品化,缩短了设计周期。
2.2.2.2 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的关键是模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它是指结构标准化,尤其是模块接口标准化和通用化。模块化设计所依赖的模块化的组合,即连接或接口。显然,为了保证不同功能模块的组合和相同功能模块的互换,模块化应具有可组合性和互换性两个特征,而这两个特征出现在接口上,必须提高其标准化、通用化、规格化的程度。例如,具有相同的功能,不同性质的单元一定要具有相同的安装基面和相同的安装尺寸,才能保证模块化的有效组合。计算机行业中,由于采用了标准通用的总线结构,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厂家的模块均能组成计算机系统并协调工作,使这些厂家可以集中精力、大量生辰某些特定的模块,并不断进行精心改良和研究,促使计算机技术达到空前的发展。
2.2.2.3 模块化与模数协调
关于模块化与模数协调,模块化是复杂产品标准化的高级形式,无论是组合式的单元模块还是结构模块都贯穿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用型式和型式尺寸数目很少且有经济合理的统一化单元一模块,组合成大量具有各种不同性能的各种复杂的非标准综合体,这一原则成为模块化原则。为了实现模块化原则,保证模块是由模块组成的产品在尺寸上的协调,必须建立一套模数系统对产品的主尺度、性能参数以及模块化的外形尺寸进行约束,这就是建筑中的模数协调。
模数协调工作是各行各业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技术工作,遵循模数协调原则,全面实现尺寸配合,可保证在住宅建设过程中,在功能、质量和经济效益方面获得优化,促使住宅建设从粗放型生产转化为集约型的社会化协作生产。
2.2.2.4 模数协调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的目的
模数协调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实现住宅建筑的设计者、制造业者、经销商、建筑业者和业主等人员之间的生产活动互相协调;能从建筑各部位尺寸进行分割,并确定各部件(模块)的尺寸和边界条件,是部件(模块)规格化,又不限制设计自由;优选某种类型的标准化方式,达到使用数量不多的标准化部件(模块),建造不同类型的住宅建筑;能使建筑部件(模块)尺寸的数量达到优先化;促进部件(模块)的互换性,使部件(模块)的互换与其材料、外形或生产方式无关;采用合理化的方法定位,吊装和组装部件(模块),以简化施工现场作业。
2.2.3 PC技术体系选定要诀
PC技术体系选定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六化”,即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模块化。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九点:
1)结构布置尽可能的简单,构件的规格尽可能的简化;
2)相同通用构件体系的住宅产品可以实现多种户型和楼型,但是具有相同的“基因”,实现一种统一外部表现,个性化的表现通过外表面颜色、附加构件如阳台板、空调板等的设置实现个性化;
3)构件、户型应该形成事实上的通用化体系,并具有互换的特性,促进产品和部件的标准化;通用构件应具有很灵活的组合性特点;
4)按照建筑模数,形成构件、部品的系列化分布,以适应更加多样的需求;
5)PC建筑首先拆分为标准模块,然后是标准构件,形成一定的系统层次关系;某些非标部位形成非标模块,以适应部分特殊需求;
6)标准化需要形成一定的标准化构件和部品库,且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易于扩充;
7)拆分构件时应注意构件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更换性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性,并保持构件在功能及结构方面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构件问的结合要素便于连接与分离;
8)构件的标准化背后其实就是模板的标准化,目的就是提升钢模的利用效率,标准的构件可以由可变模板技术实现系列化的构件系统;
9)模块化数理方面的支撑就是模数协调技术,模数协调技术首先利用基本模数网格控制建筑物的平立剖面,以利于拆分成单元模块或构件,并利用构件定位技术、公差与配合等技术实现部件安装接口的模数协调。
3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相关体系
根据近年未装配式混凝土住宅按结构体系体可分为预制框架体系、预制剪力墙体系、预制叠合剪力墙结构体系、内浇外挂体系(各体系综合比较见表1)。
3.1 预制框架体系
预制框架结构体系(如图1)的主要特征是将框架结构的构件拆分成梁、柱、楼板等基本预制结构体,单个构件重量较小,有利于预制和运输。连接处可以选择在梁柱节点,也可选择在梁柱节点以外,垂直构件连接一般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可以实现高可靠性的连接。节点区或分段连接区现浇,楼板叠合层一般现浇,形成整体的刚度,达到等同现浇、抗震的目的。目前上海地区现行规范规定,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总高度不应大于50m。
外墙作为结构体的荷载,不作为主要受力构件,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可以选择预制混凝土墙板或者玻璃幕墙。预制墙板与结构体的连接采用干法或湿法连接,必定有一个方向与结构体铰接。结构体遇到外部荷载发生形变时,墙板之间可以发生变形,但墙体本身不发生破坏。
预制框架可以结合现浇剪力墙或者预制剪力墙同时使用形成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预制框架结构体系在上海、南京、沈阳有部分项目应用。
3.2 预制剪力墙体系
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将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建筑拆分成剪力墙、楼板等构件,构件类型较少,但单个构件重量较大,剪力墙板竖向采用套筒或者浆锚连接,套筒可靠度高但是造价比较高,浆锚连接理论可行、造价较低,但施工质量保证难度较大;墙板水平向采用预留现浇段连接。预制剪力墙的平面布置与现浇结构区别不大,用于住宅比较容易适合传统的高层住宅的消费习惯。现行上海地区没有规范出台支持本系统。目前在国内预制剪力墙技术北京、沈阳、哈尔滨有部分项目应用(如图2、图3)。
3.3 预制叠合剪力墙结构体系
预制叠合剪力墙是为了实现住宅产业化而生产的一种介于全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和全预制剪力墙之间的一种剪力墙结构构件。预制墙板工法又称为PCF工法,日本是较早推广、应用这种剪力墙的国家,技术也相对成熟。目前,预制叠合剪力墙在日本作为框架填充墙或框架结构中的抗震墙使用,真正作为受力构件用于纯剪力墙结构的工程实例不多见,同时日本工程界对于结构高度超过60m的建筑中采用预制叠合剪力墙态度谨慎。现行上海地区规范规定预制叠合剪力墙结构只适用于结构总高度不大于60m,层高不大于5.5m,抗震等级为三级以及以下的小高层、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外墙。目前在国内预制叠合剪力墙技术上海有部分项目应用。
3.4 其他体系
在国内展开应用的其他体系还有NPC体系、预制叠合墙板体系等,这些体系与前述介绍的三种体系之一无本质区别。内浇外挂体系本质上是将部分外墙板当成荷载,受力结构采用现浇结构的形式,两者利用现浇连接在一起,本质上不属于结构受力构件采用PC技术的范畴,不具备技术延展性,属于为了预制而预制。预制异形柱结构体系也是一种适合于预制构件标准化的结构体系,由于本体系现浇结构的适用范围(上海地区异性柱框架结构适用的高度为21m,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技术体系适用的高度为40m)不算大,且尚未开展相应预制工法的研究,预计未来可以作为一种比较有特点的预制技术体系加以应用。
4 基于标准营造的技术体系研究
基于装配式混凝土住宅标准营造可以从标准构配件、标准户型和标准立面三方面人手形成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
4.1 标准构配件
标准构配件有立柱、叠合梁、墙板、叠合板,楼梯,阳台六种构件(如图4),每种构件的规格控制在2种以内,可以提高模板的重复利用率,降低模板的摊销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4.1.1 标准立柱
规格600x600,可采用预制柱或现浇柱。
方柱VS扁柱(见图5):方柱形状和受力性能I-IN个方向完全相同,更有利于构件梁、墙体的标准化,提高模板的利用率;扁柱在角部设置带来了多种非标准构件,处理难度较大。
4.1.2 标准墙板
150厚预制混凝土外墙板或200厚预制夹心保温墙板,造价要求高时采用单板,造价允许时可采用夹心墙板(见图6)。
4.1.3 标准楼板
采用叠合楼板,板厚140(60预制+80现浇)(见图7)。
4.1.4 标准楼梯
采用预制楼梯(见图8)。
4.1.5 标准阳台板
采用悬挑叠合阳台板(见图9)。
4.2 标准户型设计
4.2.1 户型设计原则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应该充分体现标准化、模数化的设计理念。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对户型的设计总结出若干原则:
1)装配式框架一剪力墙体系的预制率的高低可调节性大,且此体系还可以用于办公、商业、学校等一系列的公共建筑中,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新的户型设计依旧选用装配式框架一剪力墙体系;
2)针对中小户型设计,提出将梁柱外凸到室外,以减弱凸梁凸柱对室内的影响;
3)建筑尺寸尽量统一,从而可以较少预制构件的种类和规格。通过构件之间不同的组合来达到各种户型的使用要求;
4)厨房、卫生间、阳台等小构件尺寸尽可能一致。
4.2.2 标准户型设计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如图10所示的标准户型设计。
此户型构件的种类少,大部分的构建是以6.6m和3.3m为基本尺寸。平面规则,基本没有凹凸,体形系数小,对节能有利。柱网规则,纵横两个方向均能对齐,对结构受力有利。没有凹口,对房间采光有利。梁柱外凸,减少了结构构件对平面的影响。此户型设计成一房、二房、三房,三种不同户型的组合形式,可满足中小户型的住房基本功能需求。户型单元之间可分可合(如图11)。
此户型的建筑构(部)件可拆分为:交通核剪力墙部分、楼梯、框架柱、框架梁、护墙体、阳台、楼板、空调板等(如图12)。剪力墙为现浇构件、楼板和阳台为叠合构件、其它的均可做成预制构件(如图13)。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预制构件。
4.2.3 户型的可延展性设计
仅一种户型是不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上述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实践和设计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系列的户型设计方案。同样的建筑构件,通过不同的组合,再配以不同的现浇的交通核,未满足不同住宅需求,实现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衍生出三种系列的户型平面。
4.2.3 1A系列
由三户组成一个单元,开间模数3300,进深模数4500。通过现浇交通核的不同,来满足11-24层的户型要求(如图14、15)。
4.2.3.2 B系列
由四户组成一个单元,开口按摩模数3300,进深模数3300和3600。通过现浇交通核的不同,未满足11-24层的户型要求(如图16、17)。
4.2.3 3C系列
由四户组成一个单元,开间模数3300,进深模数由三种。通过内天井来实现中间户型厨卫等房间的通风和采光。此设计建筑进深大,有利于节约用地(如图18、19)。
4.2.3.4 通廊式户型(如图20)
上述系列的房型都体现了标准化、模数化、系列化的概念。户型平面规整,有利于建筑节能。但建筑的进深不大,对节约土地不利。如果能逐步采用暗卫生间,对装配式建筑的户型设计是非常有利的。既可以减少凹凸和内天井,又能加大建筑进深。小面宽、大进深的建筑可以节约土地。
4.3 标准立面设计
装配式建筑的立面设计同样应体现标准化、模数化的理念。在二进制的计算机领域里“0”和“1”创造了数字世界,简单却拥有无限可能。在做立面设计时可以借鉴这个概念。“0”可以看做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1”可以看做标准化、模数化的通用部件。两者相结合,并以不同的排列和组合未达到立面设计的变化与同一性。
上述建筑户型的立面上已经存在有四种元素――柱、梁、板、阳台(栏杆)。此四种元素是建筑的基本构件。现代住宅建筑中通常会在空调板外加百叶,来隐蔽空调室外机。因此,立面上总共有柱、梁、板、阳台(栏杆)、百叶共五种元素。通过五种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柱和墙面的颜色和材质的变化,来到达立面设计的标准化、模数化、多样化(如图21)。
5 标准营造体系控制造价的基本心思路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控制造价的总体思路是:大力推广标准化工作,促进预制构件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加强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降低预制构件的造价和安装价格;部分简易构件,比如叠合楼板推行工地现场就地预制,减少运输费用。而在采用较低PC率的时候,比如立柱不采用预制,内隔墙全部采用传统砌块等灵活措施。
下面参照已有项目,根据标准营造体系进行不同PC率的造价分析(见表2―5,表内数据基于笔者部分工程实践,按照上海市相关技术规程和定额计算标准)。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钢结构住宅在全球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深入的发展,总体走向成熟。这些发达国家钢结构住宅的科研和工程应用起步较早,工业化水平已经很高。迄今为止,国外钢结构住宅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化住宅体系,并且在住宅产业化生产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入对住宅体系灵活性、多变性的研究阶段。这对我国住宅钢结构体系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中国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现状
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具有模块化、标准化的特点,适应工业化需求,且抗震性能优越、施工周期短、钢材可回收、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好。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多高层住宅建筑中采用钢结构住宅的仅占了很小一部分,这其中既有人们传统观念难以接受的问题,也有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自身的问题。
1.1 政策背景
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正式提出,始于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八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要求加快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具体提出了发展钢结构的要求。国务院(1999)第72号文件更是为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该文件明确提出:发展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扩大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市场占有率,将会加速住宅产业化过程,对我国建筑、冶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2 行业背景
2003年以来的大规模行业投资造成的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2012年新开工面积负增长以及施工面积连续数月增速下降而压制了需求,国内外经济疲软导致家电、船舶、机械等涉钢商品消费萎靡。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挤压下,钢铁行业已由微利运行进入亏损状态。虽然2012年四季度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好转,下游需求的整体好转支撑钢价逐步上涨,但总体来说,现阶段是一个发展钢结构住宅的好时机。
1.3 发展现状
我国钢结构住宅起步较晚,大规模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施工安装钢结构住宅还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国内起步更晚,观望者多,需求量少,实施者少。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高层建筑的增多,我国钢结构发展十分迅速。
2 国内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主要实践
钢结构建筑市场兴起于上海和广东,现在虽已遍布全国,但因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可将其分为北京、上海、苏杭、粤闽、天津等五大区域。钢结构建筑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如上海、杭州萧山、东莞和无锡等大中城市,而在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钢结构住宅发展缓慢,有些城市还处于起步阶段。
2.1 北新集团
作为北新建材发展新型房屋业务的重要平台,北新房屋成立于2002年,由北新建材与丰田、新日铁、三菱等公司合资设立,公司全套引进日本先进的轻钢结构房屋技术,以现代房屋制造业的标准化、精细化和定制化实现轻钢结构房屋的设计、制造、安装,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屋”。
成都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村项目是由北新集团全资子公司北新集成房屋有限公司与成都市青白江区政府合作开发的统筹城乡住宅项目,占地140亩,可容纳266户。这是青白江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项目,同时也是成都市新型轻钢节能建筑。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村项目体现了北新集成房屋在建造过程、节能环保产品的集成以及抗震性能等方面的突破。
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村
2.2 远大集团
我国首座工厂化集成建筑在长沙建成,这是一栋前所未有的住宅楼。在全部零部件都是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房屋里,看不到任何管线路和风口,而房子却正在制冷或取暖,提供冷、热水;当主人远在千万里之外,可通过家里的电话自动打开空调和音响,或关闭窗户和电灯⋯⋯这种我国首创的全新概念的集成建筑,通过了湖南省建委组织的国内外专家的技术鉴定。据介绍,集成建筑的诞生掀开中国建筑史上新的一页,预示着专业化大工厂生产住宅的时代已经来临。
2011年在湖南省洞庭湖畔,远大可建一厂仅仅用了15天(360个小时)就建成了一幢高30层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酒店大楼。而且大楼主体框架建成用时仅46个小时,大楼封层耗时仅90个小时。这座大楼由远大集团建造,命名“T30”。大楼之所以建成神速,是因为其93%的部分不是在工地盖起来,而是在工厂生产,连内装修一起做完后运到现场,随后像拼积木一样拼装起来。
远大“T30”
2.3 宝钢集团
作为钢铁行业的龙头,宝钢集团一直致力于加大钢结构住宅领域的拓展力度。早在2008年,在武汉黄金口小区,宝钢和赛博思公司就开始开发建造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该工程被国际钢铁协会Living Steel(住宅钢结构)项目选定作为中国地区可持续性住宅的示范建筑。
宝钢、赛博思黄金口岸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
2011年,宝钢成立了宝钢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打造钢结构住宅从信息化管理、集成化设计、装配化施工到最后的装修建筑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希望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目标,核心业务范围将涵盖政府公用建筑、保障型住宅、商业建筑、商品住宅。
2012年,由宝钢集团牵头发起的国内装配式钢结构民用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据介绍,该联盟汇聚了宝钢集团、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23家行业内知名的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涵盖技术研发、设计、工程施工、部品部件生产、房产开发等建筑产业链环节。
3 我国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阻力
3.1 市场接受度低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现阶段社会对这种新的住宅体系还存有疑问。毋庸讳言,钢结构住宅在防火、梁柱节点做法、楼板形式、配套墙体材料、经济性上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消费者由于长期居住在砖混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中,习惯将混凝土住宅的优势与钢结构住宅的劣势作比较。强大的惯性力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3.2 设计方法滞后
传统的住宅设计和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设计无论从结构体系的设计、基本模数的确定、平面的定位方式、设计的指导思想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方案阶段,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没有区分,模数化、标准化的设计思想没得到足够重视;在施工图阶段,缺少对于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没有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阻碍了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发展。
3.3 标准规范缺乏
预制装配式住宅的相关设计、施工标准规范欠缺,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工法和安全规程也还未建立,甚至在某些方面和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在很多地方还不兼容,使得设计、审批、验收无标准可依。这对工业化住宅的大规模推广是一个障碍。
3.4 工程造价偏高
造价偏高是阻碍钢结构住宅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相比,钢结构造价明显较高。采用预制装配式的建造方式之后,构件作为工业产品进入施工单位,还增加了税收环节,在房价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消费者更难以接受。由于缺乏经济激励政策,众多开发商缺乏建造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积极性,因而阻碍了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应用。
3.5 部品部件发展滞后
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由于过去缺乏技术引导,市场需求没有达到产业化程度。因此,我国的相关产品功能性单一,工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还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标准的要求。目前,该技术零散而不系统,技术水平及标准参差不齐,不配套,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并进行整合。我国钢结构住宅在建材和部品方面,目前建造轻钢结构试验工程所需材料许多要从国外运来,甚至有些由外商在中国大陆委托加工的部件,往往也只能到国外去采购,在国内市场上一时还找不到。这严重制约了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和推广。
4 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未来发展建议
钢结构住宅设计有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的特点,可以达到工厂化和装配化的要求,并且抗震性能优越、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好。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4.1 加强政府对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作用
在推广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道路上,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激励和扶持政策,对已建成的示范工程应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宣传,使之成为今后的发展模式。此外,政府还应当投入一定的科研资金,鼓励科研单位开展轻钢结构住宅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加强政府在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通过在政府主导项目中采用住宅产业化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住宅产业化生产产品为市场所接纳,也通过政府的示范效应,带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4.2 采用模数化和标准化的设计方法
目前国内设计单位大多数较少涉及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对于标准化和模数化的设计方法更是不甚了解,仍旧按照传统的设计方法去进行设计,影响了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因此,总结标准化和模数化的设计方法并加强对设计人员在标准化和模数化设计方面的技术培训是当务之急。
4.3 引入BIM技术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BIM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预制装配式住宅虚拟设计平台,可针对每个预制构件,建立构件信息化系统。在构件制作、施工前对构件进行虚拟三维检讨,以期在制作和施工前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
结语
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从社会综合效益分析以及改善住宅品质、提高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水平、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对熟练劳动力依赖等潜在价值来看,发展工业化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是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沈健伟.发展钢结构住宅遇到问题和对策及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J].2012年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2012,10:500-504
关键词: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现状
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建筑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在施工技术应用水平上不断提高,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在当前比较流程,在这一方面的施工技术水平提高就显得比较关键。
1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现状分析
1.1施工队伍建设质量有待提高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质量的保障,需要有专业队伍作为支撑,建筑施工企业自身有着特殊性,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也要能满足施工管理要求[1]。但是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最大化利益,就在施工队伍的建设方面没有注重质量的控制,一些施工人员没有施工的资质也被安排到施工队伍当中,这就必然会影响整体的施工质量。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专业技术比较欠缺,对整体的建筑施工质量带来很大质量威胁。
1.2施工验收质量问题突出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的施工后验收工作是比较关键的,这是建筑施工最后的质量控制环节,但是在实际的施工验收工作环节,验收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验收的标准执行。我国当前还未形成涉及到生产和施工等完成的验收标准,这就必然会影响验收的规范性,对装配式住宅的施工质量控制增加了很大难度,阻碍了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的进一步发展。
1.3材料质量控制力度有待加强
混凝土装配式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中,材料因素是比较突出的,但是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注重材料的质量控制,使得应用的材料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存在着很大安全隐患。在对施工材料的运输中方法的不当造成材料破损的问题也比较多[2]。现场材料管理的方法不恰当,造成材料的损坏以及标准不符合应用要求等现象常常存在。
2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应用方法
2.1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台做磨具制作的措施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中对台做磨具的制作是比较重要的,要保证其质量,制作的类型主要由钢台座进而混凝土台座,在制作台座磨具的时候要注重保证其表面光滑。制作的时候要注重其稳定性和使用的刚度,保障混凝土浇筑的抗冲击能力,避免出现变形的质量问题[3]。在预留孔以及预埋件位置方面进行合理化的设置,严格遵循相应的原则进行施工,对周转的次数能结合实际合理控制,只有保证台做磨具的制作质量才能有助于整体建筑施工顺利进行。
2.2施明确工方案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科学应用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施工方案的明确,装配式住宅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设计过程中就要充分重视构件生产要素集成,对住宅的水电以及门窗等安装过程中,就可在楼板和墙板构件制作方面进行同时完成。施工中地下基础部分可和工厂构件的制作同时实施,对构件的现场安装就要把预制水电管线有效连接,在构件安装后把连接部分装饰层加以完善,安装好门窗,在这样的施工形式下就能大大节约施工的时间,提高施工的效率。
2.3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质量的有效控制,要积极借鉴国外技术,和我国的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实际相结合,形成有特色的技术管理体系,增加技术管理的实用性。要能加强相关企业以的了解,对技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理优化,技术的应用并非是顺利的,在对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技术应用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就需要施工企业自身的管理要加强,在对技术的沟通交流方面做好努力工作,形成完善的施工技术以及管理体系,对施工技术的资源进行有效整理,保障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
3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的施工技术应用中,混凝土施工作业是比较关键的,这就需要对每个混凝土施工环节加强质量的控制,施工中振动台振捣的方式要和预制构件的特征相结合,混凝土的振捣要选择振捣棒辅助振捣,选择小型的比较合适,对振捣的时间控制要科学,保证混凝土和预制构件的密实度[4]。在对预制构件的制作中使用平卧重叠的方法,混凝土的强度将5兆帕作为分界点,按照标准进行浇筑,注重上下层的隔离措施实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注重按照技术标准进行应用技术,保障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控制作业,只有按照要求执行,才能保障整体的施工质量。希望能在此次的研究下为实际施工提供有益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井长源,李开明.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实践及问题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6(6):35.
[2]李建沛.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与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17(8):199+233.
[3]何国俊,杨小荣.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运用[J].南方农机,2017,48(16):106.
【关键词】 聊城 装配式建筑
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梁、板、楼梯等建筑构件在厂区机械化、模块化生产后,再到达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拼接的一种建筑类型和生产方式。
这种新型建筑形式一直以来受到国家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的推崇,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2005〕7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1999〕72号)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装配式住宅属于低碳环保、节能减耗、政策支持的优势项目,全力要求加快其发展建设进程。特别是山东省住建厅下发《关于公布2015年度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试点工程项目、生产基地名单的通知》,明确济南、青岛为试点城市,正式启动我省装配式建筑全面发展的序幕。
2 装配式建筑在聊城市推广的重要意义
就我市而言,做好装配式建筑推广工作可以带来以下优势:
一、建筑模块工厂化生产,标准统一、质量把控有保障,产品可溯源、责任区分简单。
二、厂区生产有利于培养一批专业素养高、技术水平灵活的生产工人,为提升我市整个建筑市场劳动力水平做出贡献,有利于将我市劳动力人口优势与技术优势相结合,打造建筑市场聊城制造的品牌
三、固定的园区生产、连续化生产,可以以土地、生产车间为担保,有效保护工人工资福利等个人利益不受伤害,避免年关建筑工人集中上访讨要工资的社会性的发生。
四、装配式生产避免现场施工的扬尘、噪声,对减少雾霾、污水等环境问题有较大帮助,同时减少建筑工地邻里单位之间的矛盾纠纷,有利于和谐水城的创建。
五、尽早入手,确定行业标准话语权,有利于确立我市行业地位,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3 我市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目前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具有一批诸如聊建集团、中通钢构等建筑建材行业领军企业,企业责任感、战略眼光都具有一定眼光,科技研发水平不弱。
二、有我市企业参股的山东金柱万斯达装配建筑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在济南获得大量装配式建筑项目,积累了相当的实践经验。
三、聊建集团和清华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对装配式建筑进行了深度技术攻关,效果良好,并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技术话语权分量较重。
四、我市棚户区改造、乡镇改貌、新型城镇化工作量大质优,如果与装配式建筑结合更是锦上添花。同时装配式建筑减少环境污染,也是我市全国卫生城复检过关后,环境保护的常态要求。
五、社会重视,科技局专门进行调研,推进项目开展,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多份提案,呼吁政府相关部门立项支持。
4 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措施保障
基于以上情况,建议从如下发面加快我市装配式建筑积极发展:
一、建立行业协会,加强组织协调,扩大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
由市政府组织,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作为牵头单位,成员单位包括市规划、发展改革、国土、科技、经济信息化、质监、财政和相关企业等部门,做好宣传推广。采取多种形式,在报纸、电视、电台与网络等设置专栏或专题,并组织大型宣贯会议和论坛等,对政府管理部门、开发商、施工单位、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开展宣传教育,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社会认知程度。
二、推广适用技术,完善标准体系,积极做好技术研发和推进工作。
开展设计标准化、部品模数化研究,新型部品设计、生产工艺研究,机械设备研究,以及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等。建立健全标准户型设计图集,生产、施工和验收标准,以及住宅性能认定规程和部品认定制度等。
三、发挥政策调控作用,开展试点示范
优先在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政策性住房,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上开展试点。对于其他商业性项目,政府相关部门在确定土地出让价格以及开发单位在投标和竞购土地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产业化成套技术用和成本因素,进行扶植帮助。
四、整合行业资源,培育实施主体
1、调整产业布局,完善资源配置。一是在我市扶持建设若干家预制部品、钢构品生产企业,使生产能力适应产业化住宅建设需要。
2、整合行业资源,培育住宅产业集团。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产业链资源,鼓励开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物流企业和科研单位组成联合体,或形成优势互补、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型产业集团。
3、实施“引进”战略,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鼓励发达地区有实力的住宅产业集团与我市有关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吸收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我市住宅产业化开发、设计、生产和施工力量。二是在产业化住宅项目招投标中,允许外地企业直接参与竞争,促进我市住宅产业化工作。
4、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专业人才
一是加大企业人才培训支持力度,促进装配式建筑企业与相关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实用技术人员。二是依托试点、示范工程,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培养具备建造相关专业技术及生产、操作经验的职业技术工人。三是加强劳务企业管理,建立用工与培训长效机制。
5 结束语
装配式建筑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应用已经将近十年,技术层面没有太多障碍,推广的最大难点在于居民的认可程度,以及拆迁时期补偿问题的标准确定不明确。居民有心理负担和思想包袱。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打消顾虑积极推进。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要传统建筑市场生产形态,建设装配式建筑市场新格局就要做好行业转型时的经济震荡的心理预期。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opular now three residential beamtocolumn concrete structure building technology analysis concludes,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technology, and to accelerate the assemble type concrete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pace putting forward some advice.
中图分类号:TU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少,建筑行业用工荒的出现,住宅工业产业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用重新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住宅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新技术、新形式。
80年代,在我国流行的装配式预制大板住宅,由于结构整体性差、渗漏、楼板裂缝等原因,存在许多影响结构安全及正常使用的隐患和缺陷,逐渐被现浇混凝土结构所取代。但随着当前新兴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引进了许多国外先进技术,本土化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新技术正逐步形成,因此,本文对现在流行的住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进行归纳,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趋势。
一、 以万科集团和中南集团为代表的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万科集团和中南集团较早即开始了工业化住宅建造技术的探索和试点,先后向香港和日本学习,目前主要形成了两大技术:
万科集团的PC(precast concrete)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全预制混凝土构件,如阳台、楼梯、空调板、部分内隔墙板等;PC技术主要解决了全预制构件制作及安装技术,并将装饰、保温及窗框与墙板整体预制,不仅解决了窗框渗水问题,而且减少了现场湿作业量及免去后期施工工序。
中南集团NPC(new precast concrete)技术体系,该技术引自国外预制混凝土技术,结合我国设计要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体系。竖向构件剪力墙、填充墙等采用全预制,水平构件梁、板采用叠合形式。相邻构件的连接:竖向通过下部构件预留插筋(连接钢筋)、上部构件预留金属波纹浆锚管实现钢筋浆锚连接,水平向通过适当部位设置现浇混凝土连接带,以现浇混凝土连接;水平构件与竖向构件通过竖向构件预留插筋伸入梁、板叠合层及叠合层现浇混凝土实现连接;通过钢筋浆锚接头、现浇连接带、叠合现浇等形式将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连接形成整体结构。
中南集团NPC技术体系较为系统和完善,结构竖向构件基本采用全预制、水平构件采用叠合形式,大大降低了现浇量,装配率达90%以上。但其剪力墙构件完全通过竖向浆锚钢筋连接,现场存在大量的灌浆孔,要保证各个孔的灌浆质量是不容易的,并且现场抽检也非常困难,因此,需对NPC技术体系中的连接做进一步改进,从而减少现场工作量,同时更可靠地保证结构安全。
二、 半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PCF(precast concrete form):
该技术主要用于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模以及叠合楼板的预制板等结构,其他部分:如内部剪力墙、部分内隔墙、电梯井等仍然采用支模现浇。PCF技术解决了外墙模板问题,避免了脚手架及模板的支设,节约模板并提高施工安全性。但是,PCF技术中所采用的外墙混凝土模板在设计中并未考虑其对墙体承载力及刚度的贡献,一方面造成了材料浪费,另一方面使计算假定可能与实际结构相差较大,这对于抗震设计是比较危险的。另外,其主体结构即剪力墙几乎为全现浇、楼板为叠合楼板,因此,现浇量仍然较大。这种技术以宇辉集团装配整体式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技术和合肥西伟德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技术为代表。
宇辉集团基于剪力墙竖向连接专利技术“插入式预留孔灌浆钢筋搭接连接”,形成了装配整体式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其预制构件主要包括竖向剪力墙板、水平叠合楼板、楼梯板以及阳台等。其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构件形式简单、制作方便,但同时存在构件形式单一、构件较大且重、需配置较高要求的吊装设备等问题。
西伟德混凝土预制(合肥)有限公司引进德国“ double-wall precast concrete building system”技术,形成了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结构构件分为叠合式楼板、叠合式墙板以及预制楼梯等。叠合式楼板由底层预制板和格构钢筋组成,可作为后浇混凝土的模板;叠合式墙板由两层预制板与格构钢筋制作而成,现场安装就位后可在两层预制板中间浇筑混凝土;格构钢筋可作为预制板的受力钢筋以及吊点。
合肥西伟德的构件预制设备先进、制作精良,但由于其引进时间较晚、预制构件形式简单,目前仅应用于地下车库结构中。同时,其叠合式结构,现场混凝土浇筑量也很大,墙板内混凝土浇筑质量也不便检查,有一定的施工难度。
三、改良式现浇混凝土结构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以清华大学的轻钢构架固模技术为代表,其核心是采用工厂化的轻钢构架等技术来代替现有的钢筋制作与绑扎,达到节省人工,提高效率的目的。
轻钢构架固模就是通过用轻钢构架来代替现场绑扎的钢筋,用免拆面板、保温板及一体化板等固模来替代现有的模板,在固模间浇筑混凝土的一种装配技术,分为轻钢构架固模混凝土墙体和轻钢构架固模混凝土楼板。其特点是,轻钢构架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施工现场基本不用绑扎钢筋;免拆模板,减少湿作业,节省材料、人工,降低能耗,提高工程质量。这种结构的房屋整体性好,抗震性能强,能满足复杂的建筑结构。但是,轻钢构架固模所采用的固模在设计中并未考虑其对墙体承载力及刚度的贡献,造成部分材料浪费,也存在与PCF技术相同的问题。轻钢构架固模技术只是在钢筋方面采用了装配技术,混凝土仍采用现浇形式,是对现有技术的一种改良。
在建筑产业化、绿色低碳经济理念的驱使下,许多房地产、建筑施工及设计院等企业开展了住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的积极探索和研发,我区嵛景华城房地产正和清华大学合作,应用轻钢构架固模技术建造有关开发项目。为加快住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业化步伐,应结合各种技术特点,取长补短,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技术。在此过程中,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从标准、设计源头解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化及模数化问题,这是工业化生产的必然条件,这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从产业化的战略布局方面,去制定标准推行专业化、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建筑施工;装配式住宅;安全风险
管理建筑装配式住宅是在施工现场将预制的构配件组合、装配而成的一种建筑结构。建造速度快;施工过程不受气候的制约;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显著提高建筑整体质量是其突出的特点。但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怎样强化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有效降低施工安全风险,这是相关单位务必要认真思考并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隐患
和一般的住宅建筑相比,装配式住宅具备自身的特殊性,包括高空作业多、以吊装作业为主等,因而导致施工安全隐患较多[1]。现场安装预制混凝土结构是建筑装配式住宅工程施工的核心难点,因为施工现场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加之构件种类繁多,有效管理施工现场,尤其是加强核心技术管理,将对结构总体施工工期及效益产生直接影响。这里以公司一体化模式施工的上海松江区佘山21丘大型居住社区39A项目的1、2号装配式建筑住宅楼作为参考,该项目由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生产和施工,装配率可达到80%以上,但现场安全风险管理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构件安装现场临时支撑风险较大、构件吊装作业风险较大等方面。所以加强安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二、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原则
(一)事前控制安全风险
在建筑装配式住宅项目施工的安全风险管理中,公司严格遵循兼顾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的原则。所谓事前控制就是在施工之前要细致分析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的风险因素,针对一些常见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如果事前安全风险控制工作做得不充分,一旦施工环节发生安全隐患,将需花费大量物力、人力才能弥补,后果难以估量。
(二)事中控制施工风险
公司对施工风险进行事中控制的重点在于控制施工过程的安全风险。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是以构配件的运输、堆放、检验以及安装等过程为主线的,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并充分配备起重吊装设备,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施工规范、规程,以保证建筑装配式住宅结构的施工安全及质量。
(三)事后及时总结经验
事后及时总结经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施工实践[2]。建筑装配式住宅的发展尚不成熟,很少有可以参考的数据,因而公司在施工中为获得可靠的、稳定的一手资料,专门委派专业人员实时记录施工现场的情况,通过分析施工资料准确掌握施工安全影响因素,从而为确保安全施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为今后开展同类型施工作业提供依据。
三、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一)严格执行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公司制定了完善的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并致力于将其全部落到实处。主要包括:所有人员进入施工现场都必须带好安全帽,操作人员务必持证上岗,严格遵守行业标准;临时拆除安全设施(洞口保护网、洞口水平防护)时必须取得项目安全负责人的许可,离开操作场所时需要对安全设施进行复位,禁止工人在吊装范围下方穿越;吊装梁板之前在梁、板上提前到位安装安全立杆、安全维护绳,为吊装工人提供佩戴安全带的连接点;吊装前严格检查吊具、钢丝绳、葫芦等起重用品的性能是否完好;吊装构件时,由专业的起重工负责操作、吊装工负责安装;严禁在施工现场吸烟,并配备好消防、灭火设备,按现场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严禁使用塔吊进行斜吊、斜拉,严禁起吊埋设在地下或地面上凝结的重物,必须全部松动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构件或模板之后才能起吊
(二)健全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一是实行安全施工管理机制,即公司努力完善制定岗位安全施工标准,按照国家颁布的安全规程,结合建筑装配式住宅的施工特征及实际情况,编制可行性高的岗位安全施工规程手册,并颁发给各个部门、施工小组。同时,完善各项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如建立安全施工会议制度、安全施工岗位责任制度,尤其是必须在危险源作业点挂牌,明确责任人等。二是增强施工人员防范安全风险的意识,因为施工人员是建设装配式住宅的主体,只有提高他们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更有效地杜绝安全事故。如公司针对施工人员开展日常的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定期、不定期组织所有施工人员学习分析和处理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促使他们及时树立安全第一的施工作业意识,拒绝违章作业;设置由专人负责的安全电箱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同时,施工安全风险监管人员也要注意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在施工之前务必要检查机械设备维护工作,监督施工;每一天都要认真巡视各个施工作业面,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做好建筑施工临边防护工作
为避免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环节发生临边坠物风险,公司采用的都是定型化的工具维护,但随着每个施工场地等条件的不同,定型化工具维护还不能全部实施,对脚手架的使用显得相当重要。公司使用脚手架在临边口搭设好护栏,并利用安全网围挡,选用颜色醒目的油漆涂刷,让施工人员清楚看到[3]。在基坑工程施工中,也可选用脚手架搭设临边围护结构,并使其至少能防1000kN的外冲击力;该围护结构可选用黄黑双色油漆涂刷。对于工具化的围护栏杆,其底部可选择混凝土浇筑挡土墙,并把围护栏杆固定到挡土墙上。另外,任何一个登高通道的两侧都必须设置好安全护栏,且搭设时要严格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通道可选择有足够宽度的脚手板,将其固定牢靠;楼梯防护则要符合安全防护标准及要求,可选择用脚手管搭设;楼梯坡度务必要符合规定的要求,禁止搭设太过陡峭的上下楼梯
(四)吊装作业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为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公司专门成立了安全工作小组,专门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制定适用的安全管理流程、规章制度,保证安全施工。同时,针对吊装作业配备了几名专职安全员,完全依据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吊装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重点监控施工重点区域、难点区域,发现问题务必第一时间上报。且在设置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吊点时,施工方要积极参与讨论,完成设计图之后依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落实施工模拟仿真工作,同时优化预制混凝土构件吊点方案,向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工厂反馈结果,确保工厂一次性到位生产吊点预埋件,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吊运。针对吊装作业,还要落实现场检查工作,该工作的内容要和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保持同步,重点检查落实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情况以及现场施工人员配备装备的情况,检查防火设备、安全警示标志等情况。最后还有超载吊运问题,应借助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布置施工平面图,依据预制混凝土构件的重量合理确定塔吊的型号,严禁在施工期间超载吊运预制混凝土构件、其他施工材料,保证塔吊设置与设计、施工要求等相符。
四、结束语
建筑装配式住宅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其中涉及诸多吊装工序,施工安全隐患有所增大。鉴于此,公司在施工环节中严格遵循安全风险管理原则,采取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杜绝了安全事故发生,有效保证了装配式建筑住宅楼项目施工作业的有序安全进行,同时保证了装配式住宅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迪.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安全施工管理[J].建筑施工,2016(07):991-992.
[2]杨闯,刘香.我国装配式住宅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建筑技术,2016(04):301-304.
[关键词] 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分类号】:TU-80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产物,给人们的印象是粗糙、简陋、冰冷。只是为了满足特殊或是基本功能而建造,很少考虑到建筑的精致、美观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因素。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成为了工业化建筑的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要求不止于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同时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使现代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必须考虑形式、功能、环境等因素的平衡。现代工业化建筑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人们价值观,审美观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百花齐放”的格局。
1.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在过去的几年中,欧、美、日等建筑工业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了一个实验区,把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延伸到极限,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来面对不同的挑战。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技术有了很大的演变,在强大的技术支撑下,预制装配系统几乎可以满足任何类型的建筑。也可以说预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筑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从二十世纪50到60年代,我国开始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相应建筑类型的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进入到了全盛时期,许多地方都逐渐形成了设计、制作、安装的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一体化生产模式。但是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研发水平还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也跟不上建筑技术发展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因为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物理性能和功能还有许多局限和不足之处。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现浇式混凝土建筑体系几经逐渐取代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目前装配式建筑体系除了在单层工业厂房中有较多的应用外,在其他类型的建筑中很少能见到。
3.预制装配式建筑基本设计原则
1)成本控制
预制比传统的现场施工方法在成本控制上更加有效,这是因为预制概念中的成本有三个方面:材料、劳动力和时间,从理论上讲,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减少,成本也降低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预制减少了整个项目的预算。材料也是一个控制成本很重要的因素。在传统的施工现场很难精确的计算出需要多少材料,所以常常会订购过量的材料以确保工程用量。这样往往就会产生浪费,无谓的增加成本。而在预制建筑项目,可以通过前期设计对材料用量做出准确判断,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采购。
2)进度安排
可以说预制装配式建筑最大的优点是缩短了现场施工的工期。预制装配式建筑的项目能够节省时间源自工厂制造和现场施工可以同时进行。在建筑工程中很少使用预制基础,因此现场在建造基础的同时工厂加工生产结构、构造构件以及服务系统和室内集成模块。
3)质量控制
质量的定义是双重的:不仅仅是生产质量和设计质量,往往更依赖于建筑师的工作质量。为了能够使建筑的预制取得成功,以上两点都必须要考虑周全。这些原则看上去是对立的。只要生产质量提高,建筑就会变得更加标准化、平淡无奇,而高质量的设计就会不可避免的地表明了生产效率的匮乏。
4)人性化工作
依靠着空调以及干燥的室内环境,工人的安全系数有所提高。现场施工不仅要求工人需要面对暴露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处在道路两侧比较危险的位置、面对有危险的突出物等,还可能需要工人们长途跋涉。而预制能给提供一个短途通勤的机会,这就减少了成本也降低了工人们在长时间工作之后因为疲劳而导致他们在往返于工地和家中的路上发生危险的几率。
4.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1)设计多样化
目前,住宅设计和住房要求严重脱节,承重墙多、开间小、分隔死、房间的空间无法灵活分割。而装配式房屋则采用大开间,用户根据需要可灵活地利用组合式墙体分割成“随心所欲”的空间环境。
2)功能现代化
传统的建筑能源利用率很低。装配式建筑的地面、屋顶、墙体、门窗框架等都采用各种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房屋采用新型的供热、制冷技术,如太阳能的储存和利用;工厂化的建筑构件精确度高,可以提高墙体和门窗的密封功能。
3)制造工厂化
智能化的住宅应该无论是墙体结构材料,还是内部装饰材料都选用绿色的优质材料,而工厂化的生产正是住宅现代化的最优生产方式。如传统的建筑物要使其美丽的外表面涂料久不退色是十分困难的。但工厂化生产的建筑外墙板不但质轻、高强,而且在工厂经过模具、机构化喷涂、烘烤等工艺就可使建筑物美丽的色彩久不退色。
4)施工装配化
由于装配式建筑比传统的建筑自重减轻约一半,因此,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也随之降低,地基的施工也会简化很多。工厂预制好的建筑构件运到施工场地后,立刻可按设计要求安装施工。
5)时间最优化
预制建筑最大的优点是缩短了现场施工的时间,对工期有更高的可预测性。预制建筑的项目能够节省时间源自工厂制造和现场施工可以同时进行。在建筑工程中很少使用预制基础,因此现场在建造基础的同时工厂加工生产结构、构造构件以及服务系统和室内集成模块。
6)技术可持续化
尽管在建造过程中,使用集成构件早已经被提上了设计师和技术专家的议程,但是装配式建造理论体系中并没有和环境保护理论体系发生交叉。如今,人们已意识到建筑垃圾造成的严重环境破坏。在诸如木材加工、砌砖、粉刷和装饰的过程中的切割和原料混合工序中由于没有集成装配的过程,也会产生多余而造成浪费,这种在建造过程中产生的浪费份额巨大。
5.未来中国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
展望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未来发展,大到整体空间布局,小到建筑细部的每一个预制构件,将建筑群与环境雕琢的如此细腻。在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正处于向工业化发达国家学习的起步阶段,设计、生产、运输、安装各环节的技术是实践过程中首要攻克的难题,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在环境、功能及美观等建筑设计方面的因素并无有针对性的深入探讨。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建设量极大时间又非常集中,建筑工业化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虽然目前在预制建筑在住宅的发展上有了一些新气象,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产业链也不是很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的支持和推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公共建筑开始在各个城市中不断出现,很多建筑由于功能和形式的需求采用了异形的结构形式,无法用传统的建造方法实现,也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预制构件装配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小红. 当代国外轻型建筑设计【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周燕珉. 住宅精细化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李湘洲,李南. 国外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现状【J】. 国外建材科技, 1995(04).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设计;施工;一体化;优化
引言
预制装配式建筑(prefabricatedconcrete)即PC建筑,是通过工厂化生产构件,经过养护、运输、吊装、连接、与现浇段结合等步骤形成的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传统的现浇结构建筑存在较大差异,其设计、施工也与传统建筑截然不同,至今仍没有国家标准规范指导,施工作业人员缺乏经验。本文以上海市内环第1个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为例,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一体化进行分析研究。
1预制装配式建筑特点
预制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相比有如下特点。1)结构深化设计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构件拆分,构件拆分需要综合考虑设计、施工、吊装、运输、施工场地布置等因素。机电管线、线盒需预埋预设在预制构件中,到现场后直接对接安装。2)构件工业化生产,生产模具重复使用率高,构件尺寸精度高,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效果,预制构件甚至能根据设计需要在构件表面印出清水花纹。3)构件在工厂中预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直接吊装施工,方便快捷。最大程度减少现场湿作业,减少对环境的扬尘、噪声等污染,减少现场施工作业人员配置,在城市市区内施工有明显优势。4)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的现浇节点受力复杂,是设计施工的关键节点,钢筋排布密集,在后期存在漏水隐患。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以上特点导致其设计、施工相比传统建筑有其自身特性,并且两者相互影响,因此单独研究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存在片面性,不利于其发展,需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进行一体化研究,使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优化提高,为建设项目增值。
2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
2.1联系现场实际的结构深化设计
现阶段开发商为加快资金回笼,不断压缩项目周期,而预制装配式建筑在建筑施工图完成之后仍需对建筑进行构件拆分,进行结构深化设计。构件拆分的大小、质量、形状,直接影响到现场材料堆放的布置、施工临时道路的设置、吊装的选择、塔式起重机基础的设计等。在施工方案总设计中需考虑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并在可行的情况下进行优化,尤其在施工场地狭小的城市核心区域。因此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拆分深化设计需与施工单位紧密联系,并在前期总体设计中考虑运输、施工难度和成本等。
2.2考虑全施工过程的受力设计
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在工厂内生产,经过养护,构件强度达到要求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再通过吊装安装到位。构件在成为结构的一部分前需要经过运输、翻身、吊装等多个过程,出现多种不同的受力形态,这些过程均需通过预埋在构件内的球形铆钉实现。因此构件拆分及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考虑构件在建筑结构中的受力还需考虑生产施工全过程中构件的受力。构件吊点的设置需考虑到构件重心位置、吊装中的平衡、构件运输过程中摆放角度等。以本工程中转角飘窗设计为例:转角飘窗属于多维度异形构件,构件内存在大开洞,构件自重达9.7t,且构件重心位置不在墙身竖向范围内,因此在构件上部设计了4个吊点,确保构件吊装的平衡。考虑吊装运输过程中构件的受力,通过MIDAS软件分析构件的应力分布,如图1a所示。通过分析发现,转角飘窗在吊装过程中局部应力分布过大,需进行加固处理。通过研究采用3根槽钢对转角飘窗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后的应力分布如图1b所示,应力集中明显减弱,可以确保吊装运输的安全。
2.3机电管线设计
预制装配式建筑中的机电管线与现浇结构中的机电管线施工存在较大不同,在现浇结构中机电管线通过预埋并直接整体浇筑在混凝土中,而预制装配式建筑中机电管线需预先埋设于构件中,抵达现场后与现浇结构中预埋管线进行拼接,体积和质量巨大的构件在现场完成机电管线精确对接施工难度极大。因此机电管线设计需尽量避免埋设于预制构件中,本工程同时使用BIM软件对现浇和预制构件部分进行建模,分析构件内部的管线排布、线管线盒的位置,确保机电管线能够精确对接。
2.4利用预制构件特性完善建筑设计
预制构件为工厂化生产,尺寸精度高,表面整洁,能达到清水效果,且能够预制出相应的花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预制构件自身优势,减少建筑做法,减少现场湿作业。在本项目中,设计多处利用到了预制构件的特性,如在楼梯部分充分利用了预制构件的精度,安装完毕后表面不再做面层处理,如图2所示;墙壁后期做挂石材处理,墙壁取消了传统的抹灰湿作业。
3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
3.1充分领会设计意图
预制装配式建筑在国内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施工操作经验不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充分领会设计意图。构件作为一类特殊产品,在最终成为结构的一部分前需经历吊装、运输、翻身等过程,而构件一旦破坏再生产需经过较长周期,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施工工期,因此施工需要充分领会设计对构件受力分布的考量,防止构件在吊装、运输等过程中出现破坏。
3.2施工关键节点优化处理
预制装配式建筑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施工方式,施工中的吊装作业、建筑做法等与传统的现浇结构完全不同,施工中要充分考虑施工的各个过程优化。预制构件与现浇段间的连接是装配式结构施工的关键,该节点受力复杂,钢筋预埋较多。施工中需充分理解构件预留钢筋与现浇段之间的连接关系,分层次完成钢筋绑扎连接。现浇结构中窗附框位置经常存在漏水隐患,若预制结构后期再装窗附框将同样存在漏水隐患,因此在施工前与设计沟通研究,将窗附框在工厂中与预制构件一同浇筑完成,形成整体,避免后期存在的漏水隐患。3.3现浇段与预制段节点处理预制构件与现浇段连接处是关键节点,因为混凝土浇筑时间不同,存在施工缝且收缩不一致,存在渗漏隐患,同时也是结构连接的薄弱环节。为避免后期出现渗漏情况,本项目在预制构件的上部和下部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节点处理。为方便构件堆放,构件下部设计为拉毛平面,构件吊装完成后在构件外侧采取3道防水措施,如图3所示,从外到内依次为220mm防水卷材,13mm厚耐候胶,20mm×30mm橡胶条。在构件的内侧采用预制构件上部留有预留纵筋和箍筋,施工中无法采用上述3道防水措施,通过与设计沟通研究,将构件上部设计为凹槽形式,如图4所示。在与现浇段钢筋绑扎后采用防水混凝土浇筑,凹槽的设计不但可以防止水流向内侧,还能有效增强节点连接。
4结语
预制装配式建筑在国内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进一步摸索前进的过程中,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协作,可以有效地促进设计、施工的优化提升,为建设项目增值。通过本工程的应用研究,在结构深化设计中联系现场实际、综合考虑施工全过程中构件应力分布、机电管线设计优化、利用预制构件特性等对设计施工有极大促进作用。同时在施工中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做好成品保护、优化关键施工节点等可有效地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工程质量,提升经济效益,促进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粟新.工业化预制装配式(PC板)住宅建筑的设计研究与应用[J].建筑施工,2008,30(3):201-202,208.
[2]李滨.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4(7):114-115.
[3]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0,18(3):259-261.
[4]宋菲菲.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住宅产业,2010,5(4):116-117.
[5]孟少平,潘其健,张林振,等.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及设计方法研究[J].工业建筑,2011,10(8):158-159.
[6]黄立雄,李琰.框架结构整体预制装配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J].建筑施工,2014(6):684-687.
[7]张军,侯海泉,董年才,等.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住宅结构设计及应用[J].施工技术,2009,38(5):22-24.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 混凝土结构构件 结构体系 施工要点 解决措施
一、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要点
(一)工艺流程
梁、柱、外墙板、楼板、楼梯等预制构件工厂内加工预制构件运至施工现场吊装柱(校正定位连接)吊装阳台吊装梁(校正连接)吊装楼梯吊装预制楼板(叠合层楼板钢筋绑扎、浇筑混凝土)吊装外墙板。
(二)柱吊装施工
预制柱的吊装顺序按照吊装方案规定的顺序进行,逐层分段流水作业,以避免反复作业。在吊装前清理柱子安装部位的杂物,检查柱子轴线,并对预制柱型号、结构尺寸、埋件位置等进行全面仔细检查,防止误吊或返工处理。柱子在车上直接起吊,首先安装吊点,柱子根部设置防护垫子,每个柱子都需要按照指定的位置、型号进行吊装,同时保证方向的正确性,调整柱子位置,使钢筋头部对准柱底部的套筒空腔,慢慢插入。根据柱的边线确定柱的位置,在初步吊装就位后,在柱缝隙周围封泡沫条,用螺母垫片调节标高。在柱子初步就位后,安装可调斜支撑,配合红外线投线仪,通过可调斜支撑调整柱子垂直度,固定柱子。对已经就位好的柱子,要用经纬仪认真校准轴线位置及垂直度,确认不超出偏差,方可进行柱脚灌浆。
(三)阳台吊装施工
在预制阳台构件吊装前,应将水泥砂浆找平层垃圾清扫干净,并湿润铺水泥浆一层,随即坐浆安装,以保证构件之间的良好结合和密实。构件起吊时,由作业人员稳住构件,对准墙上边线,再根据外挑尺寸控制线,确定好压墙距离,放稳就位,挑出的部分压在临时支撑上,即可卸钩。预制阳台安装完成后,应将内边预留的钢筋理直,并与梁钢筋连接好,侧挑梁的外伸钢筋还应按设计要求锚入墙内或梁内。
(四)梁吊装施工
按照图纸规定或施工方案中所确定的吊点位置,进行挂钩和锁绳,注意吊绳的夹角一般不小于45°,挂好钩绳后缓慢提升,绷紧钩绳,离地 500mm 左右时停止上升,认真检查吊具是否牢固,拴挂是否安全可靠,方可吊运就位。如吊运单侧或局部带挑边的梁,要考虑其重心位置,避免偏心,以防倾斜。吊装前检查柱头支点钢垫的标高、位置是否符合安装要求,就位时需找好柱头上的定位轴线和梁上轴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梁正确就位,梁的两头应用支柱顶牢。操作人员分别从两头扶稳,对准轴线,平稳落钩,缓慢入座。梁身垂直偏差应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在整个校正过程中,必须观察柱子的垂直有无变化。若因梁安装使柱子的垂直偏差超出允许值,必须重新进行调整。当梁的标高及支点位置校正合适,支顶牢固,即可连接钢筋,灌浆套筒或焊接质量应符合要求。
(五)叠合楼板吊装施工
叠合楼板是预制和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一种结构形式。薄板的主筋即叠合楼板的主筋,上部现浇混凝土层仅需配置负弯矩钢筋和构造钢筋。预应力薄板用作现浇混凝土层的底模,不必为现浇层支撑模板。板底光滑平整,板缝经处理后,顶棚可不再抹灰。将支承架的龙骨找平,并固定牢固之后,才能吊装薄板。预应力薄板在车上直接起吊,吊至楼面根据控制线确定叠合板的精确位置。吊装完成后用泡沫条 + 普通砂浆堵缝,绑扎楼层梁、板钢筋和预埋水电管线盒同步进行,楼面传统现浇楼板降板处吊模施工,楼层现浇混凝土,完成该层的施工。在常温条件下浇筑上层混凝土时,需要先浇水湿润,在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下施工时,则要注意加热保温养护。
(六)楼梯吊装施工
预制楼梯吊装施工只包括了预制楼梯段的吊装,预制楼梯斜段进场经检查合格后将构件卸放到工作凳上。预制楼梯斜段吊装斜面支撑存在向下滑移趋势,可在楼梯斜段设置预埋件,将斜面支撑转为平面支撑。楼梯段吊装时,手动葫芦调节楼梯底部,使楼梯呈“之”字型放置,再根据事先放出的控制线将楼梯斜段初步就位,将调整好的楼梯段用连接件与支座预埋件牢固后,方可卸钩。楼梯初步安装就位后,调节支架顶托校准楼梯标高,安装可调斜支撑,进行固定,完成楼梯的安装。
(七)外墙挂板吊装施工
柱、梁、叠合板吊装完成后,即可开始吊装外墙挂板,外墙挂板起吊前检查吊环,用卡环销紧先吊到安装位置时,找好竖向位置再缓缓下降就位,外墙板就位时以墙边线为准,做到外墙面顺平,墙身垂直,缝隙一致,企口缝不得错位,标高必须准确。整个安装过程中注意保护外墙挂板的棱角和防水构造,并有专人负责外墙板下口定位、对线,并用靠尺板找直。外墙挂板剪力键及拉结钢筋锚入叠合板内,与楼层现浇板同时施工,吊装预制外墙挂板时,预制外墙挂板预留钢筋不需穿梁,只需将预制外墙挂板墙顶挂件(竖向支撑)插入板面埋件即可,然后通过斜撑调节垂直度,利用限位片调节水平高度,利用插片调节板内侧制作及安装精度,就位后将限位片与墙顶挂件焊接,然后绑扎现浇层钢筋,浇筑混凝土外墙挂板与楼层现浇板同时施工,如此循环作业。
二、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发展困境
(一)技术体系不完备
目前,预制装配式结构发展主要集中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与框架结构住宅上,其他房屋类型的预制装配式结构发展不均衡,无法支撑整个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基础研究的缺乏
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中的钢筋竖向连接、夹心墙板连接件这两个核心技术仍不完善。作为预制装配结构中竖向钢筋连接的主流方式,套筒灌浆连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机械连接形式应用,在接头受力原理与性能指标要求、施工控制、质量验收等方面对钢筋、灌浆套筒、灌浆料共同作用的考虑并不周全。
(三)标准规范不完备
目前,整个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行业由于技术体系不完备、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经验,我国有关预制装配式结构的标准规范中部分技术内容仍处于空白,需要完善的内容还很多。
(四)可持续发展基础不良
在一定时期内预制装配式结构本身的造价不会低于现浇结构,欲采用先进的建造方式,需要更加先进的行业管理体制、技术人员与操作者,并且设计同样也需要专业化。以上种种关系到了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地盈利,若企业无法盈利与发展,则行业无法持续发展。
三、解决措施
从劳动力成本方面来看,由于诙力价格的增长,现场手工作业的施工方式必然会减少,装配化施工成为必然。除劳动力成本外,城市施工作业场地狭小、环保要求高也必将促进装配化建筑的应用。同时,仅仅是发展装配式剪力墙、框架结构住宅,必然无法支撑整个预制装配式结构行业的健康发展,可推进其他房屋类型的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发展,如大开间框架结构结合精装修的形式,远胜于简单的装配式剪力墙、框架结构。发展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另一个有效措施是落实设计施工一体化,由施工总承包单位根据建筑方案完成施工图。设计施工一体化是国际上普遍实行的工程承包方式,有利于从节约综合成本的角度发展预制装配方式建造。从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到验收基本是按照现浇结构来管理的,对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管理也十分不到位,甚至不如预拌混凝土、钢结构等行业完善。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和安装企业的资质管理,行业质量、验收管理均相对较弱,在政府部门管理减弱的情况下,只有靠相关行业协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四、结语
预制装配式结构构件只需在工厂预制完,运至施工现场后即可直接吊装,不仅解决了混凝土用量增加,材料浪费,后期拆模后观感较差等诸多问题,而且施工速度快,质量有保证。
参考文献
[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