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范文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

第1篇: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 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07-01

以人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本,以此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人文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指教育的对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使其具有平等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确保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制定的方针与教育手段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其具有针对性,满足大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具有生活性,教育内容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使其具有实效性。文章从以人为本视角出发,提出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坚持的原则和采取的措施,从而大大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效率。

一、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坚持的原则

(一)三贴近原则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是三贴近原则的主要内容,这是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应遵守的基本规范。[1]就贴近学生而言,高校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恋爱经历、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等内容。高校工作者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基本情况、不同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学生。就贴近生活而言,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和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大学生自身对外界事物接受的能力较强,好奇心较重,对一些事物的是非好坏还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心智尚未成熟。高校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这一普遍的特点对其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就贴近实际而言,高校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未来就业、买房、创新等重大实际问题,进行有条不紊的讲解和解决问题,以此有效地完成教学计划和目标。

(二)分层次教育原则

分层次教育原则是指高校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别看待,在这里分层次教育主要指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来说明。对于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工作者要积极鼓励这类学生为集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工作者要有耐心、有恒心,帮助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因此,坚持这一原则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途径

(一)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考察和考核,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对思政课这类公共必修课一直以宽松的态度和形式加以对待,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说话,无视教师的存在。学校对此保持听之任之或者不理不睬的态度,让这一现象愈发严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关注学生自身的专业课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对学生的督促时,要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和品格修养。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征和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和突况时,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做出选择。

(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展开工作。在这里,主要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政治教育而言,要在党的重要方针、政策、路线的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了解党和国家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其政治敏感度和灵敏度。就道德教育而言,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向大学生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更新。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大学生要有一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这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达到的教育效果。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环节,高校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内心动态,对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予以排解和舒缓,从而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态度。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过去,高校教育工作者过分依赖课堂教学,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效果却不显著。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最为频繁的主要群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中介和载体,在课堂上通过播放一些频、图片和纪录片,让大学生可以在这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教育方式之下,以较快的速度和时间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内部的消化和吸收,以此完成教学任务。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对这一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坚持三贴近原则、分层次教育原则和适时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2篇: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范文

论文摘要:在调查高校学生对网络接触程度、使用情况、网络教育看法和态度基础上,研究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及其特性,并提出当前增强网络教育实效性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福建省2002年思政重点项目“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年多的细致调查,走访和深入了解了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省内几所高校的网络建设和思政教育进网络状况,向高校师生发放问卷千余份,并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基本掌握了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网络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课题的研究报告。

一、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态度

一份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0年1月的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其中18~24岁最多,占上网总数的42.8%;上网用户中,大专生占32%,本科生占45%,硕士生占6%。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程度及思政工作进网络的可行性,课题组对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次大型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92份,其中以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居多,分别占37.9%和36.1%,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分别占5.6%和19.7%,还有个别五年级的学生,占0.6%。从调查对象来看,三、四年级相对一、二年级在运用计算机技术上还是对事物理解上更为成熟,上网时间更为固定。以下根据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得出学生对网络认识和态度等问题进行分析。

1.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程度

经调查发现,被调查的理工科学生有26%拥有个人电脑,文科和经管类学生分别有15.7%和14.2%拥有个人电脑。有42.5%的学生几乎天天上网,43.5%的大学生每周上网1~3次,从来没有上网的学生仅0,8%。在上网的学生中不管周末与否,一有空就上网的学生达38.6%,占比例最大。平均一周上网时间为5小时以上占5.8%,3~5,J、时占10.1%,1~3,J、时占41.9%,1小时以下40%,通过测试70%的学生对网络符号和语言比较精通,从中可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

2.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对“我校推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页”有62.5%持“欢迎”态度,明确表示“不欢迎”仅14.3%;学生对“网页的实用性”要求最高,有58.2%的学生要求利用网页进行咨询、交流等,对网页的制作主观性、风格化、内容等要求均不超过20%,说明学生利用网络隐藏性进行沟通很感兴趣;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页最感兴趣的内容”,有39.5%的学生对“网络心理辅导”最感兴趣,对“网络讨论”和“与辅导员交流”最感兴趣分别占30.1%和11.4%,说明我国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今社会最需解决的是心理脆弱问题;有46.3%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可行,仅17.5%认为不可行;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为理想的交流方式为“面对面交流为主,网络交流为辅”的占42.6%,“网络交流为主,面对面交流为辅”的占18.8%,“面对面交流”的占16%,“网络交流”的占9.4%,说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双管齐下,既要继承前人传统的面对面说理教育,又要增强现代网络互动性亲和教育,使之相辅相成,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

3.学生对网络传播信息所持态度

对网上传播的内容,24.3%的大学生认为“是小道消息,看过就算了”,66.5%的大学生“凭自己的经验有选择性接受”,3.6%的大学生“非常重视”,4.2%的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1.8%的大学生“立刻传播”。调查还显示,5.9%的大学生经常在网上传播社会新闻,6.7%的大学生经常校园新闻,5.4%的大学生经常小道消息,58.8%的大学生经常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感想参与讨论,其余的不发表任何言论。这显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不是一味接受或排斥,而是根据经验加以选取,同时借助网络与他人探讨或巩固或证明自己观点。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生们更多地承担了接收外界信息的角色,是“受众”。

二、网络思政教育的特性

从以上调查显示,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占中国大学生比例不断增大,网络将成为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的重要部分,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有足够必要研究并根据网络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思想影响的特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1.网络思想教育的不可控性

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相比,传统思想教育的教育者从信息源到信息传播过程始终受主观控制,使受教育者接收到的内容是经过“过滤”的纯净信息;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信息源和信息流动呈现出不可控制性。失去控制的网络使受教育者接触的大量信息是未经“过滤”的原始信息,既有正面也有反面的,好坏难分。

2.网络思想教育方式的潜移默化性

传统思想教育强调正面灌输,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者发出的指令: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而网络思想教育是潜移默化性,通过网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流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平等对话,学生可以轻松地在BBS、聊天室等虚拟空间发表不同的言论,而教育者则要以客观、公正甚至科学、时尚的面目出现,这样才能与学生进行深层次沟通,并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潜移默化教育。

3.网络思想教育的互动性

传统思想教育很大缺陷在于受教育者是被动的,常常是“你说我听,你教我学,你讲”,至于教育效果如何,常常不得而知,教育者着重正确性而忽视个体针对性,使受教育者不能发挥主动性、能动性以达到自治效果。网络思想教育很大优点在于互动性,由于网络隐蔽性使受教育者可以恣意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需要等自主选择接收信息或发表观点。

4.网络思想教育内容广泛性、深层性和现实性

传统思想教育内容相对面狭、理论多、抽象化多、说理多,注重主旋律教育,缺少日常行为伦理道德教育;注重本国国情教育,缺乏国际视野教育;注重理想教育,缺乏现实应对教育;注重集体教育,缺乏个性培养。网络思想教育内容是把整个世界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不仅有主流文化,也有非主流文化;不仅有本土文化,更有世界文化;不仅解决现实问题,更加注重探讨深层次问题,适合不同口味学生的需求,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三、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占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立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网站

由于互联网是管理难度较大的高科技传媒形式,一些西方国家把互联网作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的工具,把焦点直指向高校青年学生。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增强“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构建网上思政教育新阵地,建立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网站,并且是真正为学生而设而不是当摆设。第一,要时刻抓住大学生的视野,让其乐意登录,乐意浏览网站内容,进而乐意参与其中互动。第二,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在风格上力求新颖独特、时尚又不花哨;在内容上力求广泛性、现实性和具体性,力戒空洞说教,尤其要关注学生中难点热点问题,既可以是社会上的也可以是校园内的,对现实问题不能回避而要积极引导。第三,应立足于校园网,兼收并蓄其他网站精华,密切注视整个网络新动向,使思想教育网站能成为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导向灯。第四,增强内容的思想性。思想教育网站是为用户提供思想源泉、进行思想交锋的地方,在内容上,应该重视理论文章的建设。一方面广泛搜集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成为撰稿人,力争让现实中热点的思想问题在网站中都得到体现及引导。同时,为了增强说服力,应该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则,采用多种观点的比较分析,用事实说话,将思想教育生动化、具体化。第五,建议配备专人负责信息采编,提高信息更新率,保持动态效果,使思政网站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网络。

2.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网络化的学生思政工作队伍,构建一堵网络教育的“铜墙铁壁”

目前我省思政教育队伍认识滞后,技术落后,人员编制、经费无保障,管理人员辩别能力缺乏敏锐性,分析能力缺乏客观性,因此,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队伍建设是关键。

1)充分认识思政教育进网络的重要性,确保网络思政教育真实有效。要全面了解网络发展的基本情况,保持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性;要加强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理论探索,并注重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提高。要注意对网络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确保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2)大力整合思政教育队伍的力量,提高网络技能和知识水平。首先高校要充分调动辅导员和校园网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集辅导员、“两课”教师、心理辅导医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研究生及各校园网站长在内的网上辅导员队伍,实行轮流值班制,借助网络的支持,深入把握网民的基本思想状况,使思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其次,对网上辅导员队伍要精挑细选严把关。网上辅导员在网上既要代表学校在网上发表见解,又要对校园时事政策等问题进行导向,同时又要以普通学生身份上网,因而,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网民的思想世界,掌握工作的主动性。

3)应加大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技术设备,充分利用大学城的空间优势,整合我省技术力量,发挥资源共享,创建“德育之窗”品牌。

4)要经常性地有的放矢开办网络技术、心理解疑技巧和法律法规培训班,提高队伍素质,以适应网络思政工作需要。

3.增强网络服务功能和渗透功能

1)规划建好学校主题网站

坚持全面性、广泛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原则,切实针对大学生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努力增强网上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突出栏目特色,开辟网上专题论坛

如开设校长信箱,使学生能直接与校领导对话,在全校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维护学校的稳定,拉近学校与学生距离,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3)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第3篇: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范文

关键词:药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思政

为解决如何掌握诸多信息化手段,如何将信息化手段更好地融入教学全过程等问题[1],研究团队自2014年起开展了药理学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2018年成功申报护理药理学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经过深入研究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与传统教学理念、方法的深度结合[2],构建了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行业”三位一体,“理论—实践—拓展”三段渐进,问题驱动、课赛结合、线上线下、过程评价互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现总结如下。经过多方调研,对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对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知识进行整合和序化,以用药护理所涉及的专项技术模块为主线进行项目化课程开发,将课程内容整合为7个模块。针对7个模块的知识特点及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药物相关概念及处方等基础知识为第一模块,采用传统教学法;临床常见疾病用药等知识更新快且学生不易学懂分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模块,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受场地及设备影响,无法开展的实验项目为第七模块,采用行业情景体验模式,如借助模拟病房使学生真切感受岗位情景[3],从视觉上增强认识,进一步熟悉用药护理全过程(见表1)。课程组教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将不易懂、难讲清、看不到的解剖结构、药理机制、临床应用等细化成知识点碎片,以工作中常见岗位任务为主线进行可视化教学资源开发,通过课件、临床病例、动画、虚拟仿真、习题、测试等生动地呈现,再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模块任务,按顺序上传到课程云平台,让学生在岗位情景中学、在形象生动的案例中学、在小组辩论探究中学、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学。

1课程实施

1.1课前学习

(1)教师根据上一周期的测评结果,调整学习小组成员及各组学习任务单;在线课程学习目标、小组划分详情及学习任务单等。(2)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并领取学习任务单,明确团队合作者及本模块知识点。(3)学生学习由该模块知识点衍生出的教学案例,观看课件、视频、动画等,并完成课前测试。(4)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教师在线参与讨论并答疑。(5)学生完成该模块学习测评并撰写学习报告单(学习到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技能,还期待学什么)。

1.2课中分析

(1)教师针对线上学习反馈的问题,制订具体教学流程,包括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学时间、课程资源、评价方法及应急备选方案。(2)教师以易错题、学生线上咨询较多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与分析,采用虚拟人体仿真系统等教学手段,确保重难点可在课堂上予以解决与突破。(3)教师创设疾病模型,现场布置各学习小组实践任务,如辨识疾病,模拟病房等岗位情景,引导学生结合用药指导类App,小组合作探究,总结药物剂型、适应证及不良反应;检验学习效果,体验岗位情景,强化职业素养。如在讲解抗心绞痛药时,应用了9类App,并按疾病概述—药物种类—用药指导推荐—药单的顺序,分为痛心疾首辨绞痛、别具匠心对症药、明心见性巧指导、心开目明推药单的4个板块展开教学。(4)教师组织课堂实时考核,提醒学生上传小组互评及自评成绩。

1.3课后拓展

(1)线上:教师根据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知识拓展,如鼓励学生上传自己编纂的药理知识记忆口诀及宣传海报。教师定期答疑或联系资源库专家进行远程答疑,协助解决课堂上未完全消化的学习问题。(2)线下:教师依据学生在线时长、各种资源的浏览学习时间及学习报告单,定期收集师生意见,统计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及组间互评成绩,总结反思,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2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的结合

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出现过将简单知识点反复渲染,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记忆的“表面信息化”现象,也曾因为堆砌种类繁多的信息化手段而被专家质疑,成为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唯一论”。通过反复召开研讨会,明确了适合用信息化手段表现的内容,除了药理机制需要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展现外,诸多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渲染,也需要信息化手段的呈现[4]。如在介绍药物双重性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寻找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和药品非法添加案例。课上通过视频展示2018年山东疫苗事件,强调药物安全对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展示作业作品,并在课后撰写读后感及制作手抄报。在介绍用药护理时,提前学习任务单,并在学习平台《毒魔》等视频,督促学生观看。课上,讲解吗啡的发现史、作用及用途,引导学生合理推导不良反应及中毒解救;课后,带领学生做宣传海报,深入社区向群众介绍药物滥用及的危害。除理论教学融合思政元素外,也尝试在实验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5],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及关爱实验动物。在开始动物实验前,引导学生默哀3分钟,将平等、尊重、关爱的人文素质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撰写“感恩动物,善待动物”的文章,并举办征文比赛[6]。药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见图1。

3讨论

3.1个性化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调整学习进度,学生也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高,且传统教学模式普遍重理论、轻应用,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7]。不同学生因生长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需求,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课题组通过收集整理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操作的数据,分析总结出每位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可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育,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

3.2“三位、三段、四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

“三位、三段、四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护理课程传统课堂和实训室的时空限制,打通了各教学环节的阻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师生线上线下的配合,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愈发强烈,用药护理能力及爱伤意识也在实践中得到培养,达到了情感目标的最优化传递。

3.3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如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面对突发性问题缺乏应变能力,在未来教学中可增加岗位情景练习比重,加强突发状况处理的训练,教师主导激励性评价[8],借助教学平台实时反馈,掌握每位学生基本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提问、纠错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指出教师指定小组长时,主要依赖测试成绩与平时表现,导致身份固化,鉴于此,小组长的任命采用竞选方式。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兼顾了实习生(调查问卷)、实习带教教师(座谈)及患者(电话咨询)的意见,但由于样本量不足,有较大偏差。未来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实时录入云班课题库,增加调查问卷数量及访谈精准度,以期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3.4展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如何实现教学相长与思政相结合,使思政教学效果深入人心,还需要诸多信息化手段的加持。未来将着眼于青年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挖掘更多鲜活的药理学思政案例,研究更多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期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李逢庆.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2]李天煜,梁继娟,许子豪,等.跨专业外科学总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医学,2020,48(4):315-317.

[3]汪海燕.基于工作室的大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教育技术专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0(5):119-123.

[4]李改玲,张晚霞,张郦,等.混合式案例教学在《药理学》课程中的应用及思考[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1):100-103.

[5]张良,蔡丹红,李玉,等.整合哲学与中医药文化探讨药理学课程思政融入新途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2):6-8.

[6]赵文英,公衍玲,金青,等.药理学教学中的“微思政”及实践路径探索[J].药学教育,2021,37(1):59-63.

[7]丁玉梅.基于微课和慕课环境下大学数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创新教育研究,2019,7(3):299-303.

第4篇: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范文

关键词:高校;极端心理;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一、基本情况

近段时间来,“杀害室友”、“硫酸泼熊”等一系列血腥刺眼的字眼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而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当事人却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这不得不引起人民大众对当今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与心理教育工作的质疑,也不得不令当今高校反思,在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背后,高校这座悠悠“象牙塔”所应承担的责任。

二、发现问题

通过对部分高校进行调研,再结合网上文献资料,笔者发现,30%的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只是徒有其表,缺乏相应的创新教育体制形式。35%的高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不够高,具体表现为对咨询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灵敏度不高,缺乏引人入俚男睦硎璧寄J剑且缺少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后的日常心理状态跟踪。再者,55%的高校缺少创新体制下的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活动形式,对在校大学生不能达到全面立体覆盖。

三、对策建议

1.转变传统观念,注重各方面素质发展

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传统观念的“三好学生”往往只局限于文化课的优秀,而很少有高校评选部门去考究大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发展情况。这就潜在地助长了一些大学生“有才无德”的气焰。笔者认为,高校不仅要注重学术发展,更要注重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开展“我身边的道德榜样”评选活动,鼓励大学生注重品德素质发展,树立榜样力量,形成高尚优良的校风学风。同时,将个人素质的考量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作为评选各种荣誉称号的必要指标。

2.创新法制教育,突破法律基础课程的限制

当今大多数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只局限于开设与法制基础相关的公共课或者选修课,而这些课程并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且除此以外,学校很少能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基础法律知识的其他途径。笔者认为,高校可尝试创新法律教育体系,突破基础课程及学时的限制,开展法律基础知识竞赛,并且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更新颖的方式让大学生参与到法律知识的教育中。同期,可开展“法律知识周”,在校园人流较多的地带设计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案例展板,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加深入地学习到基础法律知识,切实推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

3.配备专业人士,完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

配备一支专业素质强,灵敏度高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对于主动进行心理辅导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应能够准确分析出问题,并且以亲切温和的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泥潭。此外,在高校的各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一职,专门负责关注全班同学心理状态变化,如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应及时与心理辅导老师沟通,对于没有勇气主动辅导的学生,应当增加关注,且通过适当的方式鼓励其接受心理辅导。再者,心理辅导老师能够及时发现人格明显偏离正常者,进行长期心理疏导,同时要注重对其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追踪,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4.全面立体覆盖,开展相关案例分析团日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个大学生意识到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严重性与严禁性,将知法懂法守法的观念在学生群体中全面立体覆盖,笔者建议,可在各班组织举办相关案例分析的团日活动。使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入支部,且确保覆盖到每一位大学生,以此有效扩大活动影响力。同时组织大学生党员深入学生寝室一线,为广大团员讲解相关案例,同时对其进行相关的法制与心理辅导,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让青年学子们体会到本次活动的意义,进而将知法懂法守法作为广大团员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内容,树立校园道德新风尚。

5.转变教育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轻松而又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大学生基础法律知识与心理疏导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增加自身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改善自身心理状态,极大地降低了极端心理的产生。此外,还可开展相关案例分析的电影展播活动,使大学生处在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中,巩固法制教育的成效,使大学生心理状态积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 王慧琳. 思想教育研究. 2009(S1).

[2]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成因与预防途径[J]. 吕途,杨贺男,张绍波. 教育探索. 2009(06).

[3]大学生极端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探究及对策分析[J]. 张传锴. 中国成人教育. 2010(12).

[4]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成因与预防途径[J]. 吕途,杨贺男,张绍波. 教育探索. 2009(06).

第5篇: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范文

关键词:毕业生党员;就业优势;引领作用;长效机制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不减,作为我党的生力军以及青年的先进代表,高校毕业生党员要主动行动、勇于担当,发挥优势并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一、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就业优势

一是招聘单位青睐。毕业生党员在参加工作之后,仍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有团队意识和归属感;爱岗敬业,职业素质强;专业技术过硬,沟通能力及团队精神强。很多单位把是否是党员作为招聘的重要条件。

二是就业意愿强。大部分毕业生党员在校期间均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参与并组织过形式多样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 ,其对社会的适应力更强。在求职的时候其主动性更强,有强烈的表现意愿以及就业意愿,在遇到挑战的时候,他们可以更从容的面对。

三是信息反馈准。各个高校都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主要是为弄清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的情况,以便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毕业生党员往往对母校的感情更厚,积极性更高,工作之后也更愿意协助母校做好对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他们能够积极客观的反映工作之后的思想、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发挥等情况,其反馈的信息相对而言更真实可靠。

二、毕业生党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一是模范先锋作用。在同样的就业压力中,毕业生党员可以在多方面体现其先进性。首先,他们能主动关注形势,自觉收集就业政策,在自己求职的同时还会帮助他人,带动其他毕业生一起进步;其次,他们的诚信度好,不会弄虚作假,签订协议之后不恶意毁约;再次,他们具有艰苦奋斗的品质,在求职的时候踊跃响应国家号召,敢于下基层、到西部和其它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二是信息联络作用。作为毕业生里的先进代表,毕业生党员和其他毕业生的联系十分密切,更便于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及时有效的调查、收集及反馈学校就业工作的相关数据。其可凭借在同学们中的影响力,动员广大同学积极配合就业信息的调查搜集,可有效的提升就业信息调查的效率。毕业生党员还能及时整理和汇总求职信息,按照专业、地域、待遇等不同方面分类,有针对性的帮其他同学拓宽就业方向,提高就业率。

三是职业咨询作用。毕业生党员通过选拔、培训以及监督之后,可以向其他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咨询。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评估更加准确,从而对求职信息和自身能力的匹配度方面更加明白,其在求职的时候投入的精力更多,准备的也更加充分,对就业政策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可以帮其他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准确定位,进而成功就业。

三、建立毕业生党员参与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学校应努力激发毕业生党员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让其深入其他同学中间,全面的掌握各个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帮助老师剖析每个毕业生的优劣势,从而能更好的明确工作的重点,使就业工作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最大限度发挥毕业生党员的纽带作用,每位党员毕业生从自身做起,对于毕业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于身边能力水平欠缺以及思想意识模糊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帮助。首先要了解其思想动态,然后对症下药帮助解决其困难,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及时总结上报给相关工作处,推动就业工作,实现全员统一的效应。

三是借助毕业生党员的影响力,发动其他具备能力的学生一起参与就业工作,共同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出谋划策。这样一来既能够缓解相关老师的工作压力,也可为毕业生的思政教育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凝聚毕业生,营造积极的就业氛围。

四、结语

大力发挥毕业生党员在就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党员群体先进性的体现。现实中高校常常会忽视毕业生党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未能有效利用毕业生党员这一群体的优质资源。故而,有效发挥毕业生党员在就业工作里的积极作用,对高校就业工作而言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杨成才,鲁满新,刘彬.发挥毕业生党员优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J].科技信息,2007(29).

第6篇: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档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2

高等学校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要机构,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与重大的责任。所以,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诚信教育,诚信档案的建设,是全社会十分重视的话题,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选取了江西省萍乡学院,安徽省池州学院,珠海市遵义医学院(珠海分校)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学院四所学校为调研地点,对其大学生诚信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生成此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诚信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和诚信状况,探索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为提升全社会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以及社会诚信档案体系建设做基本数据支撑。

2.调查对象

由于该问题研究对象群体过于庞大,因此,笔者利用自身学校资源与相关兄弟院校资源,确保资料来源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以江西省萍乡学院,安徽省池州学院,珠海市遵义医学院(珠海分校)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年级为2012级2013级、2014级;专业涵盖中文、英语、材料、土木等各个专业。调查方式:以年级为时间轴,专业随机发放电子不记名调查问卷。因为该问题调查对象的庞大性,对该问题研究难免存在对象范围不够全面的问题,仅希望以调查所得数据,探索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3.调查时间

2015年3月1日-2010年6月1日。

4.调查内容

调查当代大学生的诚信认识、大学生个人诚信状况和大学生的诚信期望,问卷共计19题,试卷满分设计104分(第18题可多选),试题设计1-10题为个人基本信用状况调查,涉及到学习、生活、考试、求职、贷款等相关诚信基本状况调查。11-19题为学生本人对诚信问题的看法、学生所受诚信教育及与诚信有关的其他问题,理论上设定获得90分及以上同学信用状况为十分诚信,80分及以上同学信用状况为比较诚信,60-80分同学信用状况一般诚信,60分以下同学信用状况为不太讲究诚信。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0份,收回问卷20000份,有效问卷18204份。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二、大学生诚信调查结果分析

1.结果分布

此次调查以萍乡学院,池州学院,遵义医学院(珠海分校)以及哈尔滨学院为调查对象,其中2012级6371人,2013级5325人和2014级6508人(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显示,得分最高的学生群体分布在2014级,学生诚信水平较高人数越多,达3504人。而2012级毕业班或即将毕业的学生中,中等诚信水平学生偏多,诚信度较高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不难看出,大学生在刚刚进入高校的时候,受过多年传统教育,学生的诚信意识较高,但随着大学生活进行,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与宽松包容的学习空间,懒惰、散漫思想会侵蚀学生的思想,滋生出攀比成绩、考试作弊、怕自己抄不到吃亏等错误心理,从而影响学生诚信水平。

2.大学生诚信意识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24.3%的同学认为目前我们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很好,不值得担忧,22.3%同学认为目前大学生诚信状况一般,40.6%的同学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意识较差,较多人存在不诚信行为,12.8%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总体状况很差,前景值得担忧。

虽然各个学校都明令禁止考试作弊,并且对考试作弊行为处罚严重,但考试作弊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作弊手段越来越先进,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有组织、有中介有规范的以营利为目的的高科技考试作弊组织。90.2%的同学承认自己在随堂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自学考试等多种职业资格考试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作弊行为,52.1%的同学认为自己做好就行,不用管别人,23%的同学认为看别人两眼还是可以的,他们承认作弊的原因是因为想要取得好的成绩评奖学金获得荣誉,17%的同学认为别人都抄自己不抄很吃亏,大学考试制度过于严格,不抄会挂科十分麻烦所以铤而走险,7.9%的同学认为社会就这样,大势所趋所以不认为考试作弊是问题。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在原因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同时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贫富悬殊拉大,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渴求更加强烈,利益至上思想占据上风,传统道德的约束力量日益弱化,有人甚至为了经济利益做出违背诚信、违背道德的行为,食品安全,商业欺诈,买假卖假,制假贩假,都是明显的社会不诚信行为。加之,我国法律在该领域缺失,仅凭道德的约束力“小悦悦”事件、“彭宇”案、“药家鑫”事件,一桩桩血淋林的案件对人民的良知及道德标尺发起了挑战。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断增加,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可信赖的人越来越少。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腐朽观念严重腐蚀人们的心灵。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青年,虽然是社会上思想较为纯净的一个群体,但仍然避免不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2.家庭影响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大环境下,父母是环境直接受影响者,也直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家庭诚信意识薄弱。父母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并未提出严肃的批评教育,并未形成良好的家庭诚信氛围。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氛围相对轻松自由,学校管理不像初中、高中那样由班主任老师耳提面命,未能形成强硬的制约机制,导致不良思想滋生。

3.个人素质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

理论上讲,我国大学生诚信意识普遍较好,88.4%的同学认为自己是十分诚信或比较诚信的人,不诚信问题仍然存在。大学生普遍认同诚信意识大家都有,从小到大受过很好的诚信教育,诚信理论较强,但是,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受到伦理、道德、人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诚信实践受阻,诚信理论和诚信实践脱节,是大学生诚信建设需解决的一个难点。

四、提升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对策分析

1.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诚信体系

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安。一个民族没有诚信,必将不会和谐兴旺,一个国家没有诚信,必将不会繁荣富强。为了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我国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我们的国家必须诚信,政府必须诚信,人民必须诚信。因此,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水平刻不容缓。只有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才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依托社会诚信体系建立起属于高校的诚信体系,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支撑。

2.颁布专门针对社会诚信体系的法律法规

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专制。社会发展中,道德可以对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但因为其非强制性,无法对人的行为起到制约,道德的约束力显得苍白。在扶摔倒老人反被讹诈的案件中,如果调查结果是诬陷,那么,诬陷者多是道歉了事,而未受到实质性的处罚,没有惩戒性才会导致诬陷事件频发。

建设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促进高校诚信档案建设,除了以道德为准绳基础上,还应该在法律层面给予保障。运用法律的权威性、强制性与惩戒性,让不法之人心生畏惧,杜绝不诚信行为。

3.发挥学校诚信教育“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加强诚信教育,要加强学校教育,从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方式等多层面入手,只有21.4%的同学表示在大学校阶段接受过比较正规的诚信教育,其余大部分人都表示学校忽略了诚信教育或诚信教育流于形式。加强学校教育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除了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还要结合实例、情景分析、多媒体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要让学生自觉自发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加强诚信教育,还要注意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性格、品格、人格形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要为孩子做好表率作用,身体力行的践行诚信,其次要支持学校的诚信建设,把学生教育成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诚信的人。

4.建立对接社会系统的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大学生诚信建设一直是近年来高校思政课题研究的重点方向,各高校也为如何能够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及诚信水平做着不懈的努力,其中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学生诚信档案是真实的学生原始记录,能够详尽的记录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诚信状况,为学生的就业提供重要参考,对学生起到大的约束作用,学生为了自身未来发展考虑也不会为了一些小利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污点,学生诚信档案能为高校学生诚信管理起到良好的制约作用。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生做为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大学生要时刻坚守诚信的道德底线,才能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因此,高校大学生要不断努力提升诚信水平,采用“教育+约束”双轨模式,培养出由内而外真诚善良,诚实可信的当代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第7篇: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范文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我国历来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十分重视。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思政工作者的重视。在内蒙古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中,突出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培训过程突出了实践的本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充分和青少年的思想特点相结合,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青少年认识和解决人生难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内蒙古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过程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内蒙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现状。

【关键词】

内蒙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基金项目】

本文为集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德育价值研究”(编号:jsky2016031)成果。

我国广大的青少年是接受素质教育的主体,搞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保障。青少年是将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处在一个没有发展完全的状态,因此,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塑造和培养,是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底蕴融入到青少年的成长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观念中去引领、整合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让青少年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四中全会的精神,在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理论结合实际,紧扣时展的脉搏,在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中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一、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阐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有关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而凝练地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在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即“二十四字”表达形式:“富强、民主、……友善”等。这二十四个字十二个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努力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教育途径,在青少年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内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近年来,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很多专家进行着不同角度的研究。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青少年的培育方面却有着一定的不足。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涵盖的面非常广,包括青少年思想、品德、心理、行为模式等多方面。而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华的阐述。从理论上说,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

二、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现状与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向。与过去的注重理想和集体利益的取向不同,目前的青少年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有功利化的倾向。对于个人的利益和眼前利益比较关注,对于社会价值的判断标准也不是以为社会付出多少来衡量,而是把能否做到自我满足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而且当前的青少年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趋势。而不仅仅是传统的以思想独大的局面。一些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的思想或标新立异或自成一家,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新的难题。由于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政治教育普遍冷淡化。一些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于理论并没有深入的研究。高中大学的政治教育课仅仅作为一种获得分数或升学的手段,而失去了为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功能。并不能被活学活用,而是作为考试的内容而被记忆。因此,一些青少年在政治情感上趋于冷淡化,人生态度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因此可以说,当前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面临着一定的危机,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信仰的缺失使青少年在人生旅途当中缺乏应有的方向。

三、青少年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情况

(一)紧扣价值观念的教育主题,彰显时代特色。

内蒙古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对于多年来相关社会主义政治工作方面的经验,结合了本地青少年思想的特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践行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开展活动。在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丰富活动的开展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是内蒙古地区的特色。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符合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发展需求,因此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青少年在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树立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且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抒发自己爱国爱家的情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锻炼了自己的思想品质,加强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的使命感。内蒙古地区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升华了青少年的情操观念,对他们的品质进行了一定的砥砺,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平台。在学习和实践中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过去的教育传统,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形成了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模式,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通过“两个转变”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在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活动中,通过“两个转变”的行动,促使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效率的提高。在这两个转变中,一是将口号变为实际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宣讲和口头的说明,在青少年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不仅仅是靠几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实践活动。为了使内蒙古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践行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内蒙古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了专项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规范,在规定中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求更加贴近青少年的实际需要。因此,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标准,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使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了一定的着力点,有利于实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二是从偏语言管理到行为服务的过程。对于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程式化的语言的教育管理,而应该使老师以身作则,切实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不断整合青少年的活力,来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自觉的践行。

四、结语

青少年作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应该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对于青少年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紧贴时代脉搏,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为主题,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了充分的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并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作者:赵永文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范文

关键词: 网格走寝 师生连心 高校h建

网格走寝是以点带面、归类编排、加大服务力度,最大限度地共享、整合现有资源,组合成有机整体,共同完成各种寝室任务的管理机制。网格走寝具有动态化、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互动性的优质特性,使高校寝室管理更实效、接地气。同时,网格走寝依托学校党建工作平台,动员党员干部、教师全员参与、划格包干,使“网格走寝、师生连心”党建工作更有计划、有主题、有成效。

一、“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的重要作用

1.“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拓展党建课堂。

寝室,已成为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需瞄准寝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阵地,将学校党建与“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的寝室管理互相融合。学校建校伊始,各项建设,是不是和学生的需求有效对接?学生的品行素养、职业修养、价值观和情商,能否在学校期间得以塑造和培养?以上这些问题,急需充分发挥党员的纽带作用,使学校、党员、学生三者给力融合。“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的开展,使得学校、党员、学生三者无缝对接,不仅解决学生所需,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执行力,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倒逼”我校各项设施、机制的完善。

2.“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架起师生心桥。

在高校,巡查寝室、了解学生各方面动态,是辅导员、班主任的常态工作。学校安排72名党员干部、教师同辅导员、班主任相结合,与1300余名学生建立联系,组成4个党员服务团队,与学生寝室“连心”,建立“网格走寝”的新型基层党建工作方式。其核心工作内容是通过组团服务的形式,与若干个寝室结对,组成联系、服务的关系,定期走访、答疑解惑,成为一种赋予特殊含义的“新型班主任”工作,增加力量,促进寝室管理、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网格走寝、师生连心”在我校党建中的实践运用

1.立足学校实际,合理构建网格。

实施“网格走寝”管理,打造党建工作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充分依托我校学生管理体系、信息网络载体和党建工作平台,将我校学生寝室划分为4个团队、20个网格。多个寝室构成1个网格,多个网格构成1个团队。各网格设置1名组长、3―4名网格成员和2名学生格长。其中团队负责人由校党委成员担任,其能牢牢把握学校党建的发展方向,监督、指导、评价团队内网格“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的落实与开展。网格组长由学校中层干部的党员担任,其较普通党员更熟悉校内各部门的分工和处理机制,大大缩短解读问题所需的时间,主要负责“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的具体运作。网格成员由教师党员、辅导员、班主任担任,其能深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路线”,主动协助组长完成网格任务。

2.立足网格实际,深入开展选拔、培训。

首先,以学校创设党建品牌为目标,分析、讨论网格组长人选,选拔一批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创新意识的干部。其次,通过学校党委组织的各类动员会议、培训,强化网格组长的管理、服务意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快学校党建工作实现突破发展。再者,由学校党委、网格组长分别召开“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的党建工作布置会议、培训,双管齐下,强化网格成员的责任、服务意识。最后,学生格长由学工部负责选拔,经网格内的学生推选,学工部老师同政治辅导员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审核把关后确定。

3.立足学生实际,有效开展服务内容。

各网格对所管辖寝室区域存在的安全隐患、学生基本情况、思想动态等进行全面摸底和走访,特别掌握困难生、问题生、少数民族、信教学生等的情况。同时,各网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梳理、分析、上报和反馈,提供学生所需的实时服务,实现网格内寝室管理全覆盖、多角度、全天候、零距离的动态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学生寝室管理中的作用。

4.立足互联网+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各网格建立网格QQ群、微信群等网络载体,通过互联网+网格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快速反应机制。具体开展以下活动:(1)共同解读、学习“网格走寝、师生连心”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制订本网格实施方案;(2)研讨月活动主题,并制订相应实施方案;(3)根据热门话题、事件,组织网格内探讨,发表健康的评论,弘扬、传播正能量;(4)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互联网+寝室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党员、学生闲时,实现党员对寝室、学生的实时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5.立足摆查问题,建立网格团队、小组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网格团队、小组方案解读、工作布置、问题梳理等会议,建立网格星期例会制度和月走访制度。解答和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问题分类和梳理,填写《问题处理流转工单》,直接提交学院党委领导班子处理。学校党委每月组织召开网格工作推进、分析、研判会。定期进行团队间、网格间的学习、交流、经验分享、问题研讨,了解并记录各网格的工作亮点、存在问题、工作难点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立足活动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网格活动。

各网格根据学校“网格走寝、师生连心”实施方案、月活动主题,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考察新农村建设、义工活动、主题竞赛、趣味活动、团队拓展、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网格主题活动,使网格走寝走出寝室、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同时,克服学生思想教育的程序化、枯燥化,实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式的多样化、生活化。建立党员教师与学生“平起平坐、交心谈心”的相处方式,使听上去难懂的大道理融入生活、贴近生活,易于让学生接受,在点滴交流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入党建思想。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自治意识,开展最美寝室评比、文明寝室创建等,丰富寝室生活,提升寝室文化品位。

7.立足有效监督,建立考核与评价细则。

对“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的各网格工作成效,实行网格内学生评定、网格自评、网格互评、党委评定四个方面的综合评定。总分设置为100分,网格内学生评定、各网格自评、网格间互评、党委评定各占25%。网格的综合评分,作为优秀网格、优秀党员评定的依据,实现网格管理的有效监督。

三、当前我校取得的成效与启示

1.“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是创新学生党建、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公寓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休息场所,而是逐步演变成集生活、学习、活动于一体的场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创新方法、及时调整,及时、全面覆盖这一重要领域。“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活动就是学校党建工作的创新之一,它把党员教师组成网格服务团队,划分领取各自的学生寝室网格责任区,党建引领、党员先行,利用业余时间对网格内的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党建渗透、党员发展联系培养,以W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党员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优势,传播正面声音,传递正能量。同时,“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活动,还把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学生骨干纳入网格服务团队,作为重要的辅助力量,发挥学生骨干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文明寝室创建为主要抓手,紧密配合学工部工作,定期设计走访主题,开展爱党爱国爱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工作。

2.“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是强化师生的服务意识、推进“温馨校园”建设的有力举措。

建设“温馨校园”,让全体师生在学校里像家的感觉,是学校不懈追求的目标。“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活动的开展和不断深入,迫使每一位党员教师们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千方百计深入学生之中,交流、帮助、服务,与学生做朋友,从而把思想的触角深入学生的心里,让学生感觉到校园学习生活的安全、快乐、幸福。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的认同感,继而产生对学校、教师的热爱而激发与学校共同建设“温馨校园”的热情。

3.“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是师生充分沟通、快乐交流的有效平台。

“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活动,充分运用互联网+寝室网格管理模式,倒逼学校组建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寝室网格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寝室信息采集、走访交流、梳理反馈、问题督办系统。在线上线下有效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畅通渠道、及时反馈,使师生的思想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得到沟通,使师生的情感在这个平台得到快乐交流。极大满足学生在信息化、个性化状态下沟通交流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管理理念。

4.“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是促进学校改革、提高党员能力的催化剂。

“网格走寝、师生连心”活动中,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势必要求学校认真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补上短板。这就倒逼学校不断改革陈旧的工作方法,不断创新问题的处理机制,不断适应学校发展实际需要。同时,“网格走寝、师生连心”工作,成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服务学生的良好平台,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培训、问题探讨、活动组织、总结经验也成了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有力举措,锻炼了教师党员服务学生、服务学校、处理基层问题的能力,丰富了“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内容,体现了“群众化路线”在高校思想工作中的实践和应用。

四、结语

“网格走寝、师生连心”,紧紧依托学校党建工作平台,使寝室管理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完美契合,拓展了学生党建课堂,创新了党建工作方法,极大地强化了党员服务、责任意识,促进学校党建朝品牌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班元元,信晓阳.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寝室管理中的运用[J].青年与社会,2015(21).

[2]金飞龙,方虹.Excel函数在学生寝室“网格化”自我管理中的应用――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3]侯继虎.城市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5(13).

第9篇: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范文

1.1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南京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11所医学院校,以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9所综合性大学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调查对象主要为本科就业毕业生(毕业三个月)、研究生就业毕业生(毕业三个月)。随机抽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中医学、眼视光学、临床检验、妇产科、儿科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11个专业的学生。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问卷包括:(1)基本情况,如学校、专业、性别。(2)从业初衷,包括从医出发点以及职业目标。(3)就业意愿,包括就业去向、医院级别、薪酬期望、就业区域意向等内容。(4)《“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影响,包括职业选择的信心等。(5)医患关系影响,包括对就业观的冲击、对理想信念、职业追求、从业方向等方面的影响。此次以2015-2018年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为基础,调查问卷等比共发放1500份,回收问卷1447份,其中有效问卷1440份,有效率为99.5%;男生876人,占60.8%,女生564人,占39.2%。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自主择业时,特别是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下就业意愿、就业动态和就业趋势。

2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因素分析

2.1专业选择和职业定位

抽样调查显示,有41.61%的医学生高考选择读医是出于个人理想,而父母亲属决定、老师的推荐、同学的影响则占到了50.97%,7.42%的医学生没想过报考医学院校,因调剂等因素进入医学院校。这说明在入学时医学生的职业理想相对明确,只有极少部分的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不够清晰。

2.2就业观念和职业优势

调查结果显示,85.14%的医学生希望将来成为一名医生,8.5%的医学毕业生将选择流向企业和报考公务员,但大部分仍从事所在领域的医疗工作;而成为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的仅有5.07%,其他的职业目标更在少数。可以看出,医学生受固有观念的影响,专业性质决定职业稳定性比较强。主要因为医学专业学习时间长、投入精力大,专业学习相比其他专业显得又苦又累,并且可以终身执业且基本不会失业,加上该职业在社会上受到尊重的程度,所以成为一名医生基本是必然选择。

2.3工作待遇与保障

从调研数据看,学生在就业去向中最关注的3个因素依次是薪水及福利待遇、个人的发展、工作环境。近年,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行,中国全科医生的大量空缺,基层医院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存在非常大的空间。大量的岗位需要毕业生应聘,但医学毕业生却对此类岗位的认同度不高。调查显示,88.73%的毕业生选择去往一、二线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9.86%的学生选择去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因医患关系紧张、基层全科医生紧缺等因素考虑去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者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2015年占63.5%,2016年占73.2%,2017年占74.3%,2018年占75.0%。可见,医学毕业生就业仍然以大城市的大医院为主,去向基层医院就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各级医院待遇和基础保障的差距在缩小也是基本原因。

2.4医患关系因素

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医患关系现状,可以发现国内外医疗保障制度的差异,医疗监督、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同,医疗行业的定位不明确和医生待遇低,双方沟通不够,缺少信任等都使得医患关系状况差别很大。本次问卷就“医患关系对职业选择的影响”这一问题的调查发现,认为医患关系对职业选择不影响的医学生仅占25.94%,剩余的74.06%认为医患关系对职业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就业去向选择的分析,再深入以温州医科大学近5年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例,可以进一步了解医学生在自主择业时考虑医患关系等因素形成的就业动态和就业趋势的变化。

2.4.1就业意愿

近4年的调查显示,在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大背景下,医学毕业生希望在一类医院(省级三甲以上单位)就业工作占36.45%,考虑二类医院(市级中心医院及省级其他医院)的升至33.55%,意愿选择三类医院(县级中心医院及市级其他医院)、四类(县医院的其他医院)和五类医院(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就业的,分别为22.26%,2.26%和5.48%。

2.4.2实际就业动态

了解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后,我们又对同期的实际就业动态进行了调查分析,数据显示近4年的实际就业情况中,选择从医的毕业生最终去向一类医院(省级三甲以上单位)的占32.06%,二类医院(市级中心医院及省级其他医院)的达到39.16%,三类医院(县级中心医院及市级其他医院)的占16.45%,而四类医院(县医院的其他医院)和五类医院(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占4.13%和8.2%。

2.4.3就业趋势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实际去往一二三类医院同比呈明显下降趋势,选择四类医院的医学生比例略有上升,选择五类医院的医学生比例较四类医院的比例上升趋势更明显。从以上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医院的选择方面,选择一类和二类医院的医学生仍然占主体比重,说明大部分医学毕业生在能力范围内仍然向往在大医院工作,其原因主要与先前所述的待遇、晋升、工作环境、继续教育等因素有关。但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对比前后数据可知,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开始考虑四类医院和五类医院,以五类医院上升显著。特别是女性医学毕业生这方面的就业趋势更明显。就这一现象,我们单独向选择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生增设开放性问题,即选择五类医院的理由。整理后发现主要有如下理由。首先,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较市级及其他省级工作轻松,工作压力小,且收入不低,相对稳定。第二,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医院规模小,门诊量相对少,发展缓慢,但医患关系相对不紧张,医生较受人尊敬。第三,作为女生可以有更多时间兼顾家庭。结合2016年1月1日国家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女性医学毕业生更多考虑兼顾工作与家庭的最佳方式而做出选择。但因抽样调查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医学毕业生的地域分布、就读医学院校层次的不同等因素,其就业情况必然存在抽样调查以外的差异。

3对策与建议

调研基层全科医生的现状,因工作环境、待遇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原因,基层医疗人才流失严重,违约率较高、工作满意度低。以医患关系为主要因素的影响,医学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选择当不当医生,在城市一、二类医院当医生还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当医生,按照近年的数据调查显示,其趋势在发生变化,主动到基层去的医学毕业生数在一定比例的增多。这一定程度正是顺应了健康中国的提出和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让“双下沉”中的人才下沉得以助推。医学生的就业选择是市场调节的正常表现,也是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的表现。如“国标省统县管乡用”培养全科医学人才逐步得以推行,也是优化医疗体制结构的有效举措。

3.1加强就业观引导

一直以来,基层就业不是大部分医学毕业生的理想选择。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医学生就业观念的认知偏差,认为基层医院收入低,发展空间小。医学高等教育应加强对医学毕业生就业观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深入了解现行国家卫生的政策和大环境,对就业市场有合理的判断,对自身有合理的定位。本次调查显示,医学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但目前这种趋势发展的体量仍然太小。通过医学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职业论坛讲坛、思政教育、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加强医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和转变。通过毕业心理测试和职业心理测试,可以帮助大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专长、能力、工作经验、个人品质及渴望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制订合理的求职计划,以此帮助毕业生树立起自信心,更新就业观,及时就业。此外,很多医学生总是把自己局限于医生这一行业。其实医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拓宽视野,让选择空间更大。这需要在读期间给予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参与各类项目、活动,积极培养自身的能力,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应该允许百分之十左右的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不当医生,而是做医疗相关工作。

3.2政策引导、提升福利

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以及医患矛盾的影响,一部分医学毕业生表现出到地方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工作的意愿,但希望在城市工作的医学生仍是主流大军,上述问卷提及的88.73%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仍值得重视。目前城市医疗人才已经呈饱和状态,而农村的卫生人力却日益短缺。鼓励医学生下乡就业,不该光靠就业引导,还应该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优惠吸引医学生。国家和政府应当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人力、物力、特别是财力的投入,改善医疗环境,升级医疗设备,给医学生更好的选择,出台全科医生的编制、待遇、继续教育、晋升等方面的相关政策,真正使医学生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大力培养合格全科医生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针对基层卫生机构人才短缺成为我国医改瓶颈的问题,我国建立了全科医生制度,对现有的激励机制、执业机制以及教育培训进行改革,重构了医疗体系,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当前医疗结构的语境下,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全科医生专业化程度不高与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等突出问题。因此,需要构建“国标省统,县管乡用”的多维联动机制,建立规范化和长效化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提升全科医生的专业知能,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