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外墙设计规范范文

建筑外墙设计规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外墙设计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外墙设计规范

第1篇:建筑外墙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 建(构)筑物;防雷工程;防雷设计;图纸审核

引言

雷电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城市建筑物不断的增多和增高以及现代化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建筑物遭受雷电灾害的概率加大,造成国家经济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严重损失,因此应严格按照国家技术规范对建筑物防雷装置进行设计、审核、施工等雷电安全防护。雷电安全防护工作属于系统工程,包括对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进行有效接闪、分流引下、接地泄流、屏蔽防护、等电位连接、合理布线等设计,而加强防雷设计图纸审核则是查找建(构)筑物防雷设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建(构)筑物防雷图纸设计与审核在防雷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以规范建(构)筑物直击雷防护、等电位连接、屏蔽、综合布线、电涌保护器安装、接地系统等环节,通过专业、准确的技术评价与审查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及不合理之处,防患于未然,切实做好建(构)筑物防雷工程建设。

1.建筑物防雷图纸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进行建(构)筑物防雷工程图纸设计时,要重视对建(构)筑物防护效果、建筑物内设备防护效果、建筑物内人员安全效果等的分析。在进行雷电防护图纸设计时,首先,根据建筑物实际情况进行防雷类别判断,然后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具体要求,对接闪器用材规格、位置设置、保护范围、安装方法和引下线用材、位置、间距及接地装置规格尺寸、接地电阻、接地体间距、埋设深度、共同接地等进行分析和规定,最后对防雷设计方案中的直击雷、侧击雷及感应雷、电磁脉冲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完善、合理作论证分析。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及计算机等弱电子设备越来越多,按照防雷设计规范,应对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感应雷及电磁脉冲防护中的接地形式、屏蔽措施和屏蔽层安全距离、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器设置级别、接地电阻阻值等进行分析和规划,并分析防护设计效果;而且电气(器)设备外露金属导体遭雷击后会在不同导体上产生电位差,极易对附近人员造成伤害,因此还要加强建筑物内人员人身安全防护设计,严格按照防雷设计规范要求规划室内进出金属线路、插座、电气(器)设备、金属门窗、出入金属管道等电位联结,并分析设计效果。

2.建(构)筑物防雷图纸设计应用

2.1 屏蔽及综合布线

屏蔽是感应雷防护的最有效手段。将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屋顶、底板、墙面、梁柱及墙体中钢筋、金属门窗等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六面体网笼,这种法拉第笼式避雷网能起到屏蔽感应雷的目的。综合布线方面,所有的进出室内的金属线路均要穿金属管作保护或采用双层屏蔽电缆及同轴电缆,金属管及屏蔽层两端作可靠接地。雷电击中建筑物后,由建筑物外墙四周柱子内钢筋接地装置将巨大的雷电流泄流入地,所以建筑物外墙处电流密度较大,其周围磁场偏强,在作防雷图纸设计时,应将建筑物内所有电器、电子设备的交流电源线、信号线、数据传输线的主干线远离外墙敷设,可将所有线路进行优化设计,架设于建筑物内部中心位置处。

2.2 等电位连接及共用接地装置

在进行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施工时,除了重视建筑物外部防雷装置及内部电涌保护外,还不能忽视雷电防护中等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装置的重要作用。参照IEC标准,建筑物内各类电器如果采用独立接地,各类系统之间可避免相互干扰,但一旦出现雷击灾害,各类系统接地就会产生不同的电位形成电位差,瞬间形成的高电位差会迅速击坏电子(器)设备,因此要将建筑物内所有的电气(器)系统采用共同的接地系统,这样进行雷电防护的各金属部件及各系统之间就不致出现较高的电位差,避免雷电反击现象。因此,要将建筑物内及其周围所有的金属管道、电力系统接地线、防雷接地线、电缆金属屏蔽层、金属门窗及地板框架、设施管路等一并采用电气连接方法统一连接起来,使整座建筑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等电位体,然后测量出最近距离以最短线路连接等电位连接带。等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装置的设计方法避免了讯号接地形成闭合回路及共模型态杂讯的产生,而且还可消除静电和电场以及磁场对设备造成干扰。

3.防雷图纸审核应用

3.1 防雷图纸审核步骤

①首先审查参与建筑物防雷图纸设计的单位是否具备防雷设计资质证,进行防雷工程设计的人员是否拥有防雷设计资格证,两证俱全方可从事设计,并保证无超越资质的设计。

②在审核图纸前,先充分了解建(构)筑物所在区域地理位置、地质土壤电阻率、周围环境、年雷暴日数及雷暴活动规律等,掌握建(构)筑物自身状况、特点以及有无防雷设施等情况。

③审核图纸时,先总的查看图纸设计依据是否全面及有无错误,分析建筑物风雷分类结果是否无误,采用的防雷技术参数是否符合规范标准。然后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IEC/TC81系列防雷技术标准,分析判断该建筑物防雷设计图纸是否符合防雷规范要求。

3.2 防雷图纸审核内容

3.2.1 外部防雷

①接闪器。建筑物接闪器通常有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三种形式,常装设在建筑物顶部用于引雷或截获闪电。进行审核时,要查看避雷针(带、网)材料,在看其布设及布设方式,建筑物四角及阳角部位需加设避雷短针,查看避雷带是明敷或暗设以及突出天面金属物体的接地是否良好;要求斜屋面或层高不同时应将避雷带设计为闭合情况,按照规格要求设计避雷针(带、网格)。

②引下线。引下线上接接闪器、下连接地装置,用于将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首先要查看引下线条数、位置、间隔距离、有无在四角及拐角处设置等布局是否合理,要求充分利用建筑物外墙柱内钢筋及阳角位柱子作引下线,如果是非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其引下线要敷设在建筑物角位。

③接地装置。接地装置埋设于一定深度的地下,用于将雷电流泄入大地。主要审核接地装置及其设置、防跨步电压措施、接地电阻值,当采用自然接地体时,要分析地桩及钢筋利用率、基础网格、接地电阻是否与天面网格布置符合;采用人工接地体时,要对接地形式、接地安全距离、接地电阻进行审核,并检测接地预留端子。

3.2.2 内部防雷

①等电位连接。审核建筑物内部所有用电设备及进入室内的各种金属线路、管道等是否设计等电位连接措施。

②信息系统屏蔽、接地、电涌保护措施。参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查看总电源高低压部分是否是否安装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过电压保护措施,要求电涌保护器型号、数量及位置符合安装要求。

③侧击雷防护措施。对于高度超出滚球半径部分应设置均压环用于防护侧击雷危害,审核时应查看均压环安装位置、布置形式及间隔距离是否正确,要求外墙栏杆、金属门窗以及较大的金属构件均应按规范接地。

④供电系统。审核供电系统是否采用了TN-S式,查看供电系统为共设还是分设接地形式,要求完全符合安全规范规定。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000年版

第2篇:建筑外墙设计规范范文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对城镇燃气明确定义为:从城市、乡镇或居民点中的地区性气源点,通过输配系统供给居民生活、商业、工业企业生产、采暖通风和空调等各类用户公用性质的,且符合本规范燃气质量要求的可燃气体。城镇燃气一般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通过定义也明确了城镇燃气的应用范围。2006年,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引进佛山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佛山市已经在全市范围内普及使用天然气。除了居民生活和商业外,各类陶瓷、五金压延等工业用户也逐步使用天然气。为了使更多用户使用天然气,佛山市的燃气管网建设也快速发展,各个区的管网建设敷设面广,居民和商业地块基本实现燃气配套,工业园区的燃气配套也逐步进行。由于燃气的应用面广,因此,燃气设计涉及的规范很多,要求的安全性也很高。作为审核人员,就应该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技术方针、政策,具有较全面的相应专业技术知识,保证设计质量,也能够指导设计、校核人员正确执行有关法规、安全技术规程、标准,解决技术问题。

2城镇燃气工程设计的审核

通过对城镇燃气市政管道和工业企业生产用气的设计审核来进一步了解审核的重点,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2.1城镇燃气市政管道的设计审核

城镇燃气市政管道的特点是一般敷设于城镇地下,由于城镇人口与建、构筑物稠密,地下各种管线与设施较多,管线间应保证必要的安全间距。对于每一个工程首先是要依据《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来审核,规范第6.3.3条里面规定了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净距和垂直净距,应根据城镇燃气管道的设计压力来选定净距的要求。对于受地形限制不能满足要求的也要做好保护措施,譬如燃气管与其他管线水平净距不满足要求,可以采取加套管或者砌砖墙等方式保护,若是与其他管线的垂直净距不足时,也可以采取加套管来做保护。第6.3.4条规定了地下燃气管道埋设的最小覆土厚度(路面到管顶)。若覆土不够,可以采取管道两侧砌砖墙,上面做混凝土盖板的保护措施。若保护措施都无法实施时,就要指导设计考虑改管线走向,譬如绕龙门等。这些措施都应该要在图纸上标注清楚。以上净距和覆土的规定都不适于聚乙烯燃气管道,聚乙烯燃气管道应按《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63执行。但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一样的。有时候受环境限制必须采用定向钻方式施工时,审核的重点就是定向钻方案的可行性。由于《城镇燃气设计规范》里面关于定向钻的条例不多,所以,审核的依据就是《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其中采用弹性敷设时,穿越管段曲率半径不宜小于1500倍管道外径,且不应小于1200倍管道外径,而入土角宜为8°~18°,出土角宜为4°~12°。这就要求定向钻方案必须有剖面图,通过对剖面图的计算分析才能确定该方案是否可行。举例:图1为原来设计的燃气管线(图中粗线)直埋敷设于人行道下,中间经过一处桥涵,桥涵处原设计是燃气管道挂桥涵边架空过去,但由于规划管线众多,燃气管道无法在满足净距要求下挂桥涵架空,设计人员一时无法确定路由。为了能满足规范要求,又能确保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改变原来设计的方式,将直埋改成定向钻,由于原来设计的位置桥边有220kV电塔,所以,如果要满足与桥的间距要求的话就必须要在电塔下穿越而过,这是违反规范的,但又不能从电塔外侧穿越,因为已经超越道路范围,以后必定引起纠纷。这里就要采用绕大龙门的方式解决,从原来定位的路的南侧走管改成先做一条过路的燃气管,然后从路的北侧采用定向钻的方式穿越桥涵,再从北侧做过路管接驳原来南侧管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龙门,见图2。定向钻的剖面图也应该附在图纸上,并审核该方案是否符合《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的要求,见图3。若管材选用聚乙烯管,就要参考《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63来审核设计,其中PE80SDR17.6的聚乙烯管道供天然气时最大允许工作压力为0.3MPa,如果城镇管网设计压力超过0.3MPa时,就不能选用此种材质的聚乙烯管道。聚乙烯管道的拖拉长度不宜超过300m。这些都是设计人员容易忽视的。若管材选用钢管,就要考虑钢管的腐蚀控制,可以参考《城镇燃气埋地钢质管道腐蚀控制技术规程》CJJ95。

2.2工业企业生产用气的设计审核

佛山市存在很多陶瓷企业,为了减少污染,近年来,佛山市政府推行环保政策,提倡用天然气代替重油,所以,佛山市工业用天然气管道和设备快速发展。工业企业用气的特点是工艺流程种类众多,环境条件苛刻,状态变化最为复杂。天然气用工业管道的设计审核除了依据《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外,还可以参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和《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举例:某厂锅炉用天然气,原设计方案是将调压计量柜安装在锅炉房的外墙,由于《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只是罗列了调压柜距离一般建筑外墙、城镇道路、铁路的净距要求,而且当建筑物的某外墙为无门、窗洞口的实体墙,且建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时,燃气进口压力级别为中压A或中压B的调压柜一侧或两侧(非平行),可贴靠上述外墙设置,因此,设计人员认为此方案符合规范。这就忽略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防火距离要求,该规范明确了可燃气体装置距离丙类仓库的最小净距要求是9m。所以,该设计方案必须要做修改才能满足规范要求。原设计方案和修改后设计方案见图4。《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不适用于城镇公用管道,但适用于公称压力小于或等于42MPa的工业金属管道的设计。因此,工业企业的金属管道布置就需按照该规范执行。譬如上面所举的例子,若埋地管是金属管道而且平行于建筑物敷设时,参考的规范除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里面规定的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净距,还有《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规定的室外地下管道与铁路、道路及建筑物间的距离。当两者都涉及的话,应该执行要求更严的规范。对于车间室外架空管,《城镇燃气设计规范》有明确规定:次高压B、中压和低压燃气管道,可沿建筑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丁、戊类生产厂房的外墙敷设。《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规定了B类流体的管道不应在高温管道两侧相邻布置,也不应布置在高温管道上方有热影响的位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规定了氧气管道与可燃气体、液化烃和可燃液体的管道共架敷设时应布置在一侧,且平行布置时净距不应小于500mm。交叉布置时净距不应小于250mm。这些都是设计人员容易忽视的地方,审核的时候就要注意相关规范的条款,要求设计图纸要标示清楚。

3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3篇:建筑外墙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实例、防雷、接地、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加速了建筑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追求。建筑内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线缆及电气、电子设备的使用也越来越多。然而当雷电来临时通过线缆等进入建筑物,击坏建筑室内电气、电子设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此时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计量的。由此可见,智能化的线缆设施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埋藏着隐患。因此,只有做好建筑的防雷接地设计,才能很好的避免这种隐患,提高建筑物的抗雷电能力。

1工程实例

郑州市某高层住宅小区中一栋层数为29层的住宅楼。其长宽高分别为:79m、19.2m、84.7m。建有3个单元,每单元每层有四户人家。地上29层均为二厅一卫的独立式住宅,层高3米。地下室只有1层,为设备用房和停车库,层高5 .8 m。

2该高层建筑防雷接地设计分析

结合该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防雷接地设计的分析。概括的讲:设计首先要明确必须参考的那些设计依据。其次分析防雷类别并计算出等级。随后再分别进入防雷设计和接地设计阶段。

2.1防雷接地设计依据。

防雷接地设计是一项完整、严谨的系统工作。设计要严格依照国家、行业及公司规定的相关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等。通常新时代下,防雷接地设计规范在原有规范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全面,设计者要严格依照这些规范认真行事。通常可参考的设计依据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GB50689-201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99(07)D501-1》、《等电位联结安装02D501-2》等等。总之,防雷接地设计需要遵守的依据有很多,设计人员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恪守规范标准,才能设计出优异的方案,进而降低雷电对建筑物设施设备的危害,保护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建筑物供电系统、电子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2.2防雷类别分析与计算

防雷类别的分析首先要了解该建筑所处区域的地理位置、土壤电阻率、雷暴日数、环境等条件,并综合建筑物的内外结构、面积、层数、高度及用途等,计算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新规范中指明预计累计次数N的大小是防雷分类的一个重要指标)。然后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确定该所高层建筑的防雷类别。最后查看电气设计说明,看设计出的防雷类别是否正确。因为防雷类别的划分十分重要,若划分错误会导致防雷图纸的重大改动。

该建筑年预计雷击次数由公式N =kNg Ae 计算所得。式中N即为年预计雷击次数,k为校正系数通常取1,Ng为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依据公式Ng=0.1Td计算,郑州市年平均雷暴日21.4d/天),Ae为与该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由于该建筑高度小于100米,故由公式计算得出)。此处省去计算过程,将该建筑具体参数带入公式得出Ng =2.14次/(㎞2·年),Ae =51605.225×10-6 ㎞2,此处k取1,那么得出该高层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为0.1104。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中第3.0.4规定N处于0.05~0.25之间,可知该高层建筑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以下所有设计事宜就要以第三类防雷等级处理。

2.3防雷设计

防雷设计是为了防止建筑及建筑内部设施受雷电侵害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常见的设计方法就是运用防雷设备和做好防雷防护措施。分析当地的雷暴日数、气候等自然条件,以直击雷为主,设计采用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或避雷网等可有效防止直击雷入侵。具体到建筑物本身,要想合理保护该建筑外部和内部都免受雷电侵害,就必须要有效的组合、设置防雷设备及器件,使之形成安全可靠地内、外部的雷电防护系统。由上述计算分析可知该建筑应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防。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外部防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网、接闪带或接闪杆,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接闪网、接闪带应按设计规范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20m×20m或24m×16m的网格;另外此高层建筑高度超过60m,还应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或其外),且接闪器间应互相连接。其内部防雷装置通常是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首先可在屋顶挑沿上设Φ10镀锌圆钢避雷网,网高10cm,网支承点间距1米,让避雷带纵横接连形成一个不大于20m×20m的网格。然后利用构造柱中外侧两根Φ16主筋上下焊接连通做避雷引下线。随后利用基础地梁下侧两根主筋焊接连通为闭合导电通路,做为接地极,接地电阻要小于1Ω,若大于1Ω应补打接地极。此外防雷设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性问题,诸如需将所有外墙引下线在室外地面下1米处引出1根40mm×4mm热镀锌扁钢,且扁钢要伸出散水外0.3米。由±0.00起,每三层要做均压环(利用圈梁内两根Φ16以上主筋通长焊接并绑扎形成),且均压环要与该层外墙上的所有金属窗、构件、引下线相连接。建筑从60 m高度起,每层设计防侧击雷避雷带,且要与每层外墙上的所有金属窗、构件、引下线相连接等等。

2.4接地设计

结合最新设计规范、本建筑特点及甲方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假定得出该高层建筑采用保护性接地等电位联结设计最为适宜。则设计注意事项有:该工程防雷接地、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计算机房、电梯机房、通信机房、消防控制室等接地共用统一的接地极,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Ω,实测大于1Ω时,要增设人工接地极。设计变配电室到强电竖井内的桥架上敷设1根40mm×4mm热镀锌扁钢,并将两者的接地相连。同时强电竖井内也应垂直敷设1根40mm×4mm热镀锌扁钢,其下端还应与接地网连接可靠。另外,电缆桥架及其支架全长必须至少有两处与接地干线连接。不问断电源输出端的中性线必须与由接地装置直接引来的接地干线相连接,做重复接地。

等电位联结接地方式设计事宜:将40mm×4mm热镀锌扁钢沿外墙内侧暗敷成环形作为接地母干线,并确保接地母干线与基础接地极和柱子钢筋每隔5连接一次。住宅室内的卫生间及淋浴间也采用局部等电位联结,可从合适的位置引出两根大于Φ16的结构钢 筋至局部等电位箱(局部等电位箱宜暗装,箱底距地约30cm), 并将卫生间内所有金属管道、构件与局部等电位箱连接。

另外建筑的配电系统及照明支路也应做接地设计。该建筑采用低压配电系统可用TN—C—S制式保护。设计要点:配电室中性线做重复接地保护且接地电阻要小于1Ω。住宅楼内所有穿线钢管,配电柜、箱,电缆桥架,用电设备金属外壳等均需跨焊为一体,并通过PE线连接成良好的导电通路,同时PE线应与单相三极插座接地极可靠连接。照明支路可用自动空气开关保护,插座支路可用漏电断路器保护。当雷电袭击时往往会产生瞬间大电压,此时需要事先做好过电压保护设计。可在变配电室低压母线上装一级电涌保护器SPD,屋顶室外风机、室外照明配电箱或二级配电箱内装二级SPD,末端配电箱及弱电机房配电箱内装三级SPD。

4结语

总之,雷电等自然灾害的出现是人类无法预期的,但运用科学的设计手段及方法,采用先进的防雷设备,结合有效的防雷接地技术,能够合理的避免雷电给建筑及人类带来的破坏。而文章结合建筑实例刍议的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希望对同行有借鉴作用,同时对论述不到之处望多多包涵。

参考文献

1金松;杨焕锋;建筑电气的防雷接地功能与防雷系统[J];设计科技视界;2012年 15期

第4篇:建筑外墙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结构设计;含钢量;控制;精细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1、影响建筑含钢量控制的因素

含钢量控制是建筑结构设计工作重点,控制不严将直接影响建筑结构性能,降低建筑物整体质量。所以结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建筑含钢量作严格控制。结合以往的建筑结构设计实践,验证、讨论出建筑结构设计中影响含钢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建筑物防震等级不同

不同功能的建筑物,防震等级也有所不同。而正是因为建筑物的防震不同,所以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建筑结构,控制其含钢量时才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标准。

建筑结构设计中,如果利用防震等级,或者说防震度来控制结构含钢量,并进行建筑结构设计,那么当建筑物防震度达到8―9度时,8度建筑物和9度建筑物之间的含钢量至少相差40―60,差距由此产生。

1.2建筑物凹凸面

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凹凸平面,这些平面的凹凸度越大、越复杂,对钢筋的浪费程度就越大。所以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减小建筑面的凹凸,保持平面的简单、平滑,同时尽量减小建筑表面面积,以达到减少钢筋使用量的目的。从这一点来看,建筑物或建筑结构表面凸对含钢量的多少有一定影响。

1.3建筑材料的使用

理论上来说,建筑物的重量、容积越大,就越浪费建筑材料。在科学经济时代,建筑施工要跟上时展的脚步,尽量减少大容量、大重量材料的使用,尽可能的将先进的轻型材料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减少建筑材料的重量,从而达到从总体上减小建筑物重量的目的。这样一来,投入到建筑施工中的钢筋材料就会被轻型材料代替,建筑结构含钢量便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2、剪力墙

(1)由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大部分构件为构造配筋。对于构造配筋,剪力墙的墙身水平和垂直分布筋宜用一级钢筋;墙暗柱纵筋宜采用二级钢筋。

(2)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7.2.17第3条规定执行,但在纵向钢筋的直径上,有些设计人员理解有偏差。以抗震等级为一级的剪力墙为例,其纵向钢筋最小值应取(0.008Ac,6ø14)中较大值,但并不是要求全部纵向钢筋均为ø14及ø14以上。正确的理解是结合本规范第7.2.17第5条理解为:不少于6ø14的纵向钢筋。所以应允许满足不少于6ø14的纵向钢筋后,可有比ø14小的钢筋存在,这样剪力墙暗柱的钢筋可采用较小直径的钢筋。

(3)构造边缘构件暗柱应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7.2.17第4条规定。不考虑体积配箍率。

3、柱

(2)设计中应通过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合理确定来控制柱的截面尺寸和轴压比,使大部分柱都是构造配筋而不是由计算配筋控制,此时柱主筋就可以按规定的最小配筋率选择主筋规格。此时再选用三级钢筋,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8条的规定,其最小总配筋率允许减少0.1%。

(3)柱箍筋的体积配筋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12条的规定,采用高强度的三级钢筋比采用低强度的一级钢筋体配筋率小,可节约用钢量。

(4)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的增大系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6.2.3条的条文说明规定,对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框架,其主要抗侧力构件为抗震墙,对其框架部分的底层柱底,可不做要求。

4、梁

(2)框架梁架立筋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4.1规定设置,但应注意该规定没有要求梁上部的钢筋做成通长筋。《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发行的宣贯培训教材写到“过去的规范中,曾规定沿梁全长应布置贯通梁全长的钢筋,这个规定是不妥当的,首先,每根钢筋的长度有限,不可能贯通全长,必然会有接头,既然要有接头,就可以分段布置。”这样我们对框架梁架立筋可以理解成只要支座负筋搭接时满足抗震设计要求即可。所以当梁跨度较长,支座负筋较大时,通过设置直径较小的架立筋是完全可行的,并可以节省含钢量的。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0.2.16条规定设置构造腰筋。该规定是为防止有可能在梁侧面产生垂直于梁轴线的收缩裂缝而制定的。所以计算梁的构造腰筋时,应首先扣除现浇楼板厚度,然后满足构造腰筋的间距,最后反算钢筋直径。

(3)框架梁的宽度取350应谨慎,以避免四肢箍的出现。框架梁的箍筋应该进一步细分,不能只取@100,@150,@200几种间距,可采用@110,@120等。在非加密区,梁箍筋可以用ø6,只要满足梁箍筋的配筋率和计算值即可。

5、板配筋

(1)板的计算配筋有两种理论: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弹性理论认为混凝土为弹性体,按弹性理论的分析方法求解板的内力与变形,双向板按弹性理论设计偏于安全。塑性理论认为混凝土为弹塑性材料,双向板是超静定结构,在受力过程中将产生塑性内力重分布,因此考虑混凝土的塑性性能求解双向板问题,以符合双向板的实际受力状态,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设计人员担心使用塑性理论计算会导致楼板出现裂缝。工程实践证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采用塑性理论计算已有50年历史,尚未发现有因塑性理论计算方法而发生安全问题。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5.1条规定的最小配筋率是对受力钢筋的要求。在板的周边及楼层有高差的部位,按简支计算的板,有些设计人员对板的负筋按最小配筋率设置是不必要的,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0.1.7条规定设置,其配筋小于最小配筋率。

(3)楼板钢筋一般选用三级钢筋,三级钢筋比一级钢筋和二级钢筋价格高约5%,但其强度比一级钢筋和二级钢筋分别提高了71.4%和20%。三级钢筋的强度价格比对一级钢筋和二级钢筋分别提高了63.8%和14.2%,有关资料表明:板内钢筋采用三级钢筋代替普通钢筋,用钢量节约率可达20%。

6、基础

(1)地下室外墙配筋一般为抗裂控制,竖向筋宜采用细而密的二级钢筋。底部配筋过大还可以通过在外侧底部1/3高度范围内附加钢筋解决。地下室外墙的内外侧配筋也可不同,迎水面外墙的裂缝控制为0.2,室内裂缝控制为0.3。

(2)基础梁与承台相连时,由于承台的影响,基础梁的跨度不再是两个柱之间的跨度。基础梁上部有荷载时,基础梁的跨度应按实际考虑,建议取1.05净跨;基础梁上部无荷载时,宜按《广东省地基规范》(DBJ15-31-2003)第10.5.3.4条考虑承担水平拉力,拉力取值为相邻柱轴力的1/15(7度)或1/10(8度),同时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3)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较小时为构造配筋,宜用一级钢筋;基础较大时多为强度控制,宜用三级钢筋。当柱下独立基础的边长或墙下条形基础的宽度≥2.5m时,底板受力钢筋长度可取边长或宽度的0.9倍,并宜交错布置。

结语

含钢量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建筑结构综合性能起着决定性影响。结构设计需要全过程的控制,我们除了要重视大的结构概念和结构体系,在满足规范对前提下进行精细化设计,注重细节,仔细推敲,也是降低含钢量的必要方法。

参考文献

[1]闰忠明.影响结构用钢量的因素及一些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

第5篇:建筑外墙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地下室;结构设计;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地下室结构概念的描述

在大、中城市的写字楼、商住综合楼及住宅建筑中,为解决人防和有足够的汽车停放位置,需要设置地下停车库。当主楼及部分裙房的占地面积较大时,子啊建筑物下设多层地下室,这是常见的第一种地下室形式。现在一些住宅小区和商住综合楼楼群中,为有较好的生活环境,建筑物之间设有庭院绿化,利用地下空间设置1~2层地下室,并与楼房连通,这是近十年来出现的第二种地下室形式。高层建筑设置地下室,加大了建筑物的埋深,有利于高层建筑的稳定性,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风和抗震能力。地下室工程涉及的专业众多如建筑,水电,设备,人防,暖通等,因此建筑的地下室结构设计时,需综合考虑防火、使用功能、人防,设备用房及管道、坑道、排水、通风、采光等规范要求,对结构工程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设计中既满足功能的要求,又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要求是结构工程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讲概括起来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要点: (1)结构平面设计; (2) 外墙结构设计;(3) 抗震设计;(4)地下室抗浮,抗渗设计;(5)地下室防水设计。

2、地下室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技术措施

2.1地下室结构平面设计

目前在许多工程中地下部分连成一片,长度200~400、宽度也在100m以上,这样的地下室的长度远远超过结构设置变形缝的长度要求。但是无论是从建筑使用功能上来讲,还是从结构设计、施工以及经济性的角度来讲,少设或不设变形缝更加有利。仅设置变形缝会使得变形缝处的防水处理较大的问题。

结构工程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温度应力:①隔30米左右设置伸缩后浇带,宽1000mm,钢筋贯通并配置加强筋,混凝土强度提高一级,并采用膨胀混凝土补偿收缩;②在不易设置后浇带位置可设置膨胀加强带;③地下室梁、板、墙、柱混凝土中须掺加聚丙乙烯抗裂纤维和一定量的微膨胀剂,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④地下室的外墙、底板,当采用粉煤灰混凝土时,可考虑采用60天或90天龄期的强度指标作为其混凝土设计强度。采用较长龄期的混凝土强度指标,有利于减小水化热,对大体积混凝土尤为有利。采用较长龄期的混凝土强度另一个原因是这类构件的荷载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加载过程;⑤地下室顶板配筋时采用小直径小间距的配筋原则,减小裂缝产生的可能;⑥同时,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养护,严禁施工期间地下室顶板直露暴晒。

2.2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

(1)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12.2.5条规定中对地下室外墙提出了“承载力要求”,依据《高规》第1.0.5条的要求,地下室外墙还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

(2)实际工程中,进行地下室外墙裂缝验算时应注意:1)外墙土压力可采用主动土压力系数计算(即强度计算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应采用不同的土压力计算值)。2)外墙的计算高度可取净高计算,即下端可从地下室建筑混凝土地面下200mm处算起(即强度计算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应采用不同的计算高度)。3)计算水位可以取稳定水位。

(3)地下室外墙强度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相等,底板的抗弯能力应不小于侧壁的抗弯能力,其厚度应与配筋量相匹配。这种情况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底板的抗弯能力应不小于侧壁底部的抗弯能力。

(4)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12.2.6条规定: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周回填土应采用级配砂石、砂土或灰土,并应分层夯实。此项规定在于提高和控制高层建筑地下室周边回填土质量,有利于确保室外地面建筑工程质量,并有利于地下室嵌固、抗震及抗倾覆等。而且对地下室外墙,应区分地下室外墙填土的回填时间,避免因过早回填(回填时间小于混凝土龄期)对外墙的破坏。

2.3地下室结构抗震设计

(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14.1.1条及条文说明,该章有关规定仅适用于单建式的地下车库。地下变电站等地下建筑。与多高层建筑的地下室连成整体或设缝分开的相邻地下车库建筑,属于附建式地下建筑,可不按单建式地下建筑抗震设计。

(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1.3条第3款规定及条文说明,规定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不能降低,而地下一层以下不要求计算地震作用,规定其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地下室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3)无地上建筑的地下车库结构,其周围有图或有主楼地下室约束,在地下室不产生侧向位移,结构无侧向变形,无需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2.4地下室抗浮、抗渗设计

在地下室抗浮、抗渗设计时,首先要明确区分抗浮设计水位和防水设计水位。1)防水设计水位(也叫设防水位)应综合分析历年水文地质资料、根据工程重要性、工程建成后地下水位的可能性等因素综合确定,对附加式的全地下或半地下工程的抗渗设计水位,应高出室外地坪500mm以上,其目的是为确保工程的正常使用,主要用于确定建筑外防水设计和地下结构的抗渗等级。与抗浮设计及结构构件设计无关。2)抗浮设计水位(也叫抗浮水位),国家规范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按当地标准确定。抗浮设计水位重在结构整体的稳定验算及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是影响结构设计的重要条件。《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CB5007-2011第3.0.2条第6款规定当工程需要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防水位。

地下室结构的抗浮设计分整体抗浮和局部抗浮两部分,整体抗浮必须满足要求。当局部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增加结构刚度(主要是局部抗浮不足部位及其周围结构),由周围结构承担局部抗浮不足而多余的水浮力。一般情况下,当地下水位较高,建筑物长期处在地下水浮力作用下时,宜采用增加自重或设置抗拔桩(抗拔锚杆)的方法;但是对地下水浮力很大的工程,仅用“抗”法投资大,费用高。这时采取疏、排水措施,使地下水位保持在预定的标高以下,减小或消除地下水对建筑(构筑)物的浮力,从而达到建筑(构筑)物抗浮的目的。

地下室结构的抗浮验算在国家规范和各地方规范及相关专门规范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应根据工程所在地和工程的具体情况执行相应的规定。当工程所在地无具体规定时,可参考执行国家《地基规范》中第5.4.3条规定进行抗浮稳定验算。应加强对施工过程和洪水期重视,避免造成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因抗浮不够而出现局部破坏。

2.5地下室防水设计

地下室防水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甚至是决定地下室设计成败的关键。在防水设计时,应根据工程的性质、使用要求和重要性等合理确定防水等级,根据防水等级确定防水层数。无论防水等级为几级,地下室混凝土都应采用结构自防水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根据水头高度与混凝土壁的厚度比确定,不得人为地自行降低。根据防水等级的要求,建筑的地下室仅设1道防水混凝土是不能满足要求的,一般应做卷材防水。在选用防水卷材时,应考虑到地下室环境恶劣、无法更换的特点,尽量选用耐久性好的卷材。防水卷材在地下室底侧应能闭合,尤其应重视节点设计如桩头、承台和积水坑等处,若构造设计不当,会失去卷材防水的意义。另外,为了防止少量渗水,便于地下室车道处积水的排放,地下室应设排水明沟和积水坑。

3、结束语

地下室作为高层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其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和合理的原则。只有在参与各方通力合作下,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

参考文献

[l]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S].

[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S].

[3]朱炳寅.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应用与分析JGJ3-2010

[4]李国胜.多高层建筑基础及地下室结构设计---附实例

[5] 李享.谭素群.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2007,33(11).

第6篇:建筑外墙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综合医院;节能设计

1具体实例分析

本人有幸在2012年开始接触一个乡镇综合卫生院建筑的设计项目,主体医疗楼为5层建筑,包括门诊、急诊、牙科、检验、手术、病房及办公等;公共卫生楼为4层建筑,包括儿保接种、体检、公共卫生办、妇保、妇产科及多功能厅等;后勤及辅助楼为3层建筑,包括X光机房、药库、食堂及职工休息室等。康复楼为3层建筑,包括康复病房和康复大厅等。各个功能楼有单独出入口,且在各个出入口处均设置宽1.5米、坡度为1/12的无障碍坡道,电梯采用无障碍电梯,卫生间设置无障碍专用洁具,电梯间、卫生间等设置国际通用无障碍标识等,以充分体现现代医疗建筑现代化、标准化、人性化的主导思想。同时,应最大限度考虑节能措施,并在使用过程中着重于内部用能的使用和管理,使其能耗得到合理利用且不浪费。使其既满足使用要求,又能得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2节能技术措施

在设计工程中,要做到上述这些,针对医院建筑的特点,在节能技术措施方面做以下几点考虑:

2.1保温和隔热

控制综合医院的保温隔热性能、热惰性指标,采用气密性和保温性好的外门窗等。本工程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外墙粉刷采用无机轻集料保温砂浆,砖采用烧结页岩多孔砖,外门窗采用(6L0W-E+12A+6)中空低辐射玻璃钢塑复合节能门窗,并设置内遮阳系统,地面和屋面做泡沫玻璃保温隔热层等措施,且应做好外保温工程的密封与防水构造设计,确保水不会渗入保温层和基层。水平或倾斜的出挑部分以及延伸至地面以下的部位应做防水层,在外墙外保温系统上安装的设备或管道应固定于基层上,并应做密封盒防水设计。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屋顶女儿墙内侧、阳台、雨篷、靠外墙阳台栏板、空调室外机搁板、附壁柱、凸窗的非透明构件、装饰线和靠外墙阳台分户隔墙等)采取隔断热桥措施等以符合节能建筑的设计要求;

2.2主体建筑布置方向

在设计过程中,应地制宜,主体建筑采用南北向布置,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朝向,减少东西向开窗面积(增加阳台等遮阳措施),使其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等得到有利的控制,设置遮阳措施,避免大面积玻璃幕墙的使用(如采用双层玻璃幕墙,夹层内应设置空调循环装置)。

2.3建筑总平面布局

总平面布局合理简洁,建筑形体较规整,立面设计力求简约大气并具有时代特征。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人、物分流,交通顺畅,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主要控制以下几点:(1)在节能范围内,可以增加窗户的开启面积,通过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来改善内部的环境。尽量减少内区,降低内部照明和通风空调设备的能耗;(2)散发大量余热的设备(如中心供应、厨房、洗衣房、大型医疗设备等)靠外墙布置,以便利用自然通风快速消除余热,减少机械通风量。且厨房、洗衣房等布置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从而改善院区内部环境;(3)各类机房尽量靠近负荷中心布置,以减少输送的能耗。设计中,将用电配备布置在后勤及辅助楼地下一层;电梯布置在医疗楼的门厅部位;每层采用小型中央空调,每层在合理的位置布置空调机房;医用气体(供养)布置在主体建筑的靠外墙一侧;医院手术室设计洁净空调系统;牙科用水采用直接饮用水标准;院区内另设一单独的附房(包括设备房及污洗间,地下设污水处理池)等等,以满足医院日常正常的高能源消耗。

2.4医院绿化

医院院区的绿地面积应确有保证,符合地区相关标准。设计中采用多样化的手法及材料,出入口处为医院前区广场及对外停车场地,选用适宜的树种点缀院区,停车位采用植草砖铺装,并在出入口机动车车位处设置中心绿地,以利改善环境,创造亲切自然的氛围。又增加了局部屋顶花园,利用植物的错落配置为医疗人员和就医人员带来了更多的绿色视野,营造了舒适宜人的优雅环境。在内部环境设计上,院内部停车场地采用植草砖铺装,并设置了树阵,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和平静。

2.5其它

(1)选用节能电机产品,配套的国内装备及公用设施,全部采用新型或改型节能型产品,以降低能耗。

(2)在变电站配置功率因素补偿器,采用低压侧电容集中补偿方式,提高功率因素,降低无功损耗。

(3)照明采用节能混光灯以节约用电。

(4)节水:①选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及配水件。公共卫生间采用感应式水嘴和感应式小便冲洗阀;②建筑物给水进户管设水表计量,以节约用水,对水资源尽量循环使用,尽量少排放;③水池和水箱溢流水位均设报警装置,防止进水阀门故障时,水池和水箱长时间溢流排水;④给水泵、消防泵、喷淋泵均采用先进节能设备,耗电量比一般产品相对节能;⑤绿化、道路清洗及其他冲洗用水均采用二级处理后的污水,以节约用水。

(5)智能化系统:综合楼病房、康复楼病房及卫生间采用自能化呼救系统。

3结束语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基层卫生机构,而节能技术是当今能源资源耗损巨大的背景下非常需要的,因此,对乡镇卫生院建筑进行研究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某乡镇综合卫生院建筑的设计项目的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具体节能措施,希望能为乡镇综合卫生院建筑节能设计做出一些贡献。

作者:顾小平 单位:浙江天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GB50016-2006.

[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S].JGJ49-88.

[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S].GB50333-20028.

[4]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S].JGJ40-87.

第7篇:建筑外墙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建筑 防火 设计 探讨

1、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的有关问题

目前市场上用于屋面和外墙的保温材料种类较多,不同规范和文献给出的燃烧性能也不一致,使设计人员感到非常困惑。其中,09版《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分册(以下简称“技术措施”)中第4.3.6条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现摘录如下:

(1)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岩棉、玻璃棉、泡沫玻璃、泡沫陶瓷、发泡水泥等。

(2)燃烧性能为B1级的保温材料:特殊处理后的挤塑聚苯板(XPS)、特殊处理后的聚氨酯(PU)、酚醛、胶粉聚苯颗粒等。

(3)燃烧性能为B2级的保温材料:模塑聚苯板(EPS)、挤塑聚苯板(XPS)、聚氨酯(PU)、聚乙烯(PE)等。

2、墙身防火的有关问题

2.1 防火墙与防火隔墙的区别

各类现行防火规范很多,有两个名词很多人区分不开,那就是防火墙和防火隔墙。其实防火墙就是指防火分区之间的隔墙,耐火极限一般要求不低于3.00h,防火墙上如必须开设门窗则应该设置甲级防火门窗,而且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距离也有严格的限制;而防火隔墙则是指一个防火分区内有特殊要求或功能的房间与其他房间之间的隔墙,耐火极限一般要求不低于2.00h,防火隔墙上如开门窗则一般设置乙级防火门窗,防火隔墙两侧的门窗洞口距离也没有严格的要求。

2.2 框架填充墙墙体材料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问题

现行防火规范所列举的墙体材料没有我们目前常用的陶粒混凝土砌块墙的耐火极限。从“技术措施”第4.3.5条我们可以知道,240厚陶粒混凝土砌块墙的耐火极限为2.92h,所以我们常用的190厚陶粒混凝土砌块墙不能作为防火墙使用,而190厚轻集料小型空心砌块孔洞灌实后其耐火极限为4.00h,才满足防火墙3.00h的要求,因此设计时对此应该引起注意。

2.3 彩色钢板夹芯板墙体

彩色钢板夹芯板墙体燃烧性能同我们上述屋面讨论的情况一样,玻璃棉卷毡和岩棉夹芯板是不燃烧体,但规范和有关图集对其耐火极限的表述却很含糊。“建规”表8只给出了岩棉夹芯板的几个耐火极限,却没给出结构厚度;而国标图集06J925-2仅给出大于80mm厚的岩棉夹芯板的耐火极限为≥60min,却没给出组合后的耐火极限。笔者近日从“新建规”附录C找到了答案,现摘录如下,仅供设计时参考:双面单层彩钢板,中间填充岩棉(100kg/m3)厚度为100mm时,其耐火极限为0.80h;厚度为120mm时,其耐火极限为1.00h;厚度为200mm时,其耐火极限为2.00h。设计时应根据墙体耐火极限的要求选用不同的厚度。另外,根据“建规”第3.2.5条规定可以了解到,当彩色钢板夹芯板墙体内填充材料燃烧性能为B2级时,其整体应定性为难燃烧体,因此彩色钢板苯板夹芯板墙体的使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2.4 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要求

外墙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要求这方面我们可以遵照公安部文件及“技术措施”第4.3.4条的规定执行,但目前贯彻及执行的力度很不够,因为很多设计和施工单位都不太了解,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方面“新建规”附录D专门进行了规定,其实质内容与公安部文件及“技术措施”第4.3.4条相一致。我这里仅提请设计人应特别注意何时每层或隔层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防火隔离带应沿楼板位置设置宽度不小于300mm的A级保温材料。

3、建筑防火设计其他有关问题

3.1 锅炉房设计问题

关于锅炉房定位的问题,我们可以从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第15.1.1条得出:锅炉房属丁类明火生产厂房;油箱间和油泵间属于丙类生产厂房;燃汽调压间属于甲类生产厂房,防火设计时应按不同标准执行。

另外需注意的问题是,燃油、燃气锅炉房锅炉间与相邻的辅助间之间的隔墙,应为防火墙;隔墙上开设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朝向锅炉操作面方向开设的玻璃大观察窗,应采用具有抗爆能力的固定窗。这是强制性条文,设计时一定要满足。

3.2 建筑物内的变配电室防火设计要求

设置在建筑物内的变配电室防火分隔要求在现行“建规”内没有明确要求,以前设计时不好掌握。现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中第4.9.2条已采用强制性条文加以规定,我们设计时应严格遵照执行。需要提请注意的是,“新建规”中第6.2.5条规定变配电室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因此,建议现在设计时就按甲级防火门设计,以免将来不满足规范要求,因为老建筑也要满足新“建规”要求。

3.3建筑物内厨房防火设计要求

“建规”第7.2.3条作为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除住宅外,其他建筑物内的厨房隔墙上的门窗应为乙级防火门窗。按条文理解,是为了控制电气设备过载老化、燃气泄露或油烟机管道等着火而设置。对此“新建规”中第6.2.3条补充规定设置位置为建筑内厨房的加热间,因此以后我们设计时就可以按“新建规”执行。

3.4 建筑物内敞开楼梯与敞开楼梯间的区别

“建规”第5.1.9条规定,敞开楼梯应按上下层连通的面积叠加计算。关于敞开楼梯,规范组解释如下:“敞开楼梯应视为建筑内上下层连通的开口。敞开楼梯间为三面为墙,一面为走道围合而成的楼梯间。只要本规范允许采用该种形式的疏散楼梯间,可不将其视为上下层连通的开口”。这就是说两面以上没有围护墙体的楼梯才应算敞开楼梯,今后设计中可以按这一解释执行。

4、结语

在日常建筑防火设计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还有很多,本文仅就常有认识偏颇的几个问题展开探讨和剖析。当然,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只是希望能给同行予以帮助,也希望能为油田厂矿及其他行业建筑防火设计做些贡献,从而少走弯路、节约资金,促进防火设计技术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11.

第8篇:建筑外墙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图;存在问题;对策

建筑施工图的设计不能只是注重外观的立面效果,而忽视它的实用性,它应该做到除了体现完整的建筑创意外,还要满足其经济性、安全性、环境的保护、节能等一些类的要求。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只有树立起全面的质量意识,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的做到建筑施工图设计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1 对于建筑施工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总平面图缺项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体现在建筑施工图设计时出现的一些房地产项目的设计中出现的总平面图或者说是总平面图设计的深度的缺失,这类问题导致了建设部的审批不过,不能满足建设部的批文《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的一些规定与要求。大部分设计的总平面图中只有建筑单体的平面定位,缺少建筑间距、广场、道路布置、挡土墙及道路的转弯半径、宽度、交叉点、变坡点、标高、坡度、坡长、坡向等竖向设计内容,用地红线、建筑红线、道路红线、绿地保护线等的标注也是容易忽视的问题,很多项目总图设计中缺坐标网格、缺指北针(或风向玫瑰图)、缺各种出入口标注的问题也是比较常见的。

1.2节能设计问题

当今社会,节能的各种问题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其中就有建筑行业。但是,由于部分建筑设计人员的思维定式,在进行建筑设计时,经常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设计,对于新的节能设计部分考虑不到,关注程度不够,导致在施工图纸的审核时,经常出现不合格现象,例如窗墙比不合规定,外墙、屋顶等维护结构传热系数等为进行调整的一些类问题;在不少设计中对不同墙体、不同热工要求,不做热工计算且节能材料选择不当等等,节能设计过程中也多出现忽视材料防火性能要求的问题。

2 做好建筑施工图设计的相关措施

2.1 正确理解建筑方案

在建筑施工图的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工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方案的审查要严格把关,要用批判的角度去看待建筑方案。一般在蜜农建筑的设计中,特别是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幼儿园、游乐厅是不能在内的,这是为了保证安全,如果要有这些场所的话,一定要安排在第一层或者三层以下,同事要设计一个属于这些场所单独的出入口,这样才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在我国的高层建筑,近年来,发生火灾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财产的损失。为了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在建筑的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人员疏散通道的问题,在设计规范中,规定公共建筑的疏散通道不能小于6m2,居住的面积必须大于4.5m2,只有调整各个房间的使用面积,才能保证在火灾的时候,确保人员的安全。

在建筑施工图的设计中,也要注意地下室结构的问题,有些设计方案为了使地下成为更大的车库或者仓库,增加使用面积,而忽视地下室建筑结构的稳定与牢固程度,这是最大的危险,在施工图的设计中,一定要按照设计规范的要求,保证地下室的混凝土结构符合建筑的要求,在防水方面要加强施工的管理,避免水害的发生,确保人员和未来车库的安全。在建筑的外墙方面要使用符合规范的材料,避免墙体掉落,砸伤行人,在屋顶和房檐的设计中也要注意雨季和融雪的问题,特别是北方,这个问题很重要。

2.2 设计标准达到规范要求

由于建筑施工图在设计阶段是个很复杂的工作,因为是施工现场,由现场的技术人员指挥施工工人的图纸,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规范问题,施工图纸一方面是表达建筑设计依据和要求,另一方面也表达建筑施工的具体施工方式方法。

有一部分的建筑施工图,没有绘制楼梯详图。只在建筑剖面图标注楼梯踏步的宽度和高度的尺寸。绘制楼梯详图,并不只是梯段的剖面图,建筑剖面图上虽有楼梯,但这是主要表现建筑竖向设计内容,和上下楼梯联系的关系。楼梯详图是建筑构造的重要组成内容,需要表示楼梯段材料选用、起步定位、栏杆和踏步做法、梯井大小、防滑措施,等等,现行使用的中南地区通用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是作为常用建筑构造设计的标准依据,应把它与建筑施工图绘制一起,作为整体设计文件。制图的最终目的,是成为施工现场的指导和依据,以图形来直观说明问题。勿把图纸变成目录。大亚湾某办公楼,建筑面积约1.8万m2,主要功能有,培训、会议、阅览、健身、办公室、多功能室等,地面以下有半地下室,作为停车库和设备用房。该项目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中部分楼梯只在剖面图中表达了楼梯,遗漏了楼梯详图。住宅屋面的花架,是住宅建筑的天际线的组成部分,也是绿色屋脊。花架作为屋面构架,应绘制详图指导施工。可使用1∶30或1∶20的比例进行单项设计,把花架的平面、立面和剖面表达完整,注明使用何种结构、饰面材料,由于它用于种植,选用饰面材料时要注意防水。

建筑采光问题,例如一座教学楼,教室外窗均偏小,l0m×8m开间的教室,只在北向墙面上设三个1.2m宽、2.0m高小窗,达玻地比值≥1/6,以及教室、实验室的窗间墙宽度不应大于1.2m要求。教室、实验室靠外廊、单内廊一侧应设窗户。但距地面2000mm范围内,窗开启后不应影响教室使用、走廊宽度和通行安全;不到《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中普通教室以课桌面为采光系数平面规定的外窗。在建筑施工图的设计中,关于建筑外墙装饰的部分,需要详细说明所用的装饰材料名称、颜色,装饰施工的次序。例如楼房的室外设计开敞连廊,连廊柱贴240×60×8的外墙面砖,由于设计人员疏忽,在标注外墙立面材料时,只标注了柱的正立面,其它面没有标注材料,导致施工人员只贴正面外墙面砖,其余三面刷外墙涂料,影响建筑整体视觉效果。另外,外墙采用聚苯颗粒(板)保温材料的项目,在说明外墙面施工方法时,还需按施工工艺要求,注明贴压网格布的规格和工序层次。

2.3 建筑方案设计要结合实际根据国家关于建筑玻璃的安全管理,如果面积比1.5m2大的玻璃底或是玻璃窗离最终的装修面比0.5m小的落地窗就必须用安全玻璃。所谓的安全玻璃指的就是经剧烈振动或撞击不破碎,即使破碎也不易伤人的玻璃。包括钢化玻璃、夹层玻璃等。其中安全玻璃的费用要比一般的玻璃高出很多,如果大面积使用安全玻璃会使建筑的成本增加。在实际工作中常有出现,究其原因:(1)对建筑规范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有些没有经过建筑专业知识系统教育和培养的其他专业人员,从事建筑设计时专业知识局限性大,只能浅显地理解为画图,没有掌握大局的设计能力;(2)有些建筑专业人员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变得浮躁,静不下心来进行设计创作和研究,为了赶项日而忽视设计质量;(3)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满足现状,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甚少。因此,设计人员需加强自身的综合修养,注重在专业技术方面的提高,同时,还应学习掌握其它专业的基本知识,这样,建筑设计工作才能更好,更符合建筑工程现场实际需要。

3 结束语

由于建筑施工图设计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也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同时,建筑施工图设计还是一项综合工作,它涉及到建筑材料、设备、结构、施工工艺以及美观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建筑施工图设计是建筑方案的下一道程序,建筑方案对它有指导的作用,它对建筑方案有深化和完善的作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当进入到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时,对建筑方案的审视工作极为重要,对待建筑方案成果,不要盲目地相信它的绝对正确,要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去对待。

参考文献:

[1]鲁宁.建筑施工图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

[2]韦卓运,陈秉华.对建筑物防雷设计存在问题的探讨[J].广西气象,2013,(01).

第9篇:建筑外墙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剪力墙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随之建筑功能的不断丰富,新颖的造型,致使工程设计越来越复杂,所以需要注意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一、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的基本结构形式

1 、架结构 框架结构的特点是开间大、灵活性好、抗震性能较好,造价较低,但由于柱截面大于隔墙厚度而造成柱角外凸,影响家具的布置和美观,有时由于住宅中房间分隔的不规则性又造成柱网的难以布置。

2、架一剪力墙结构 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就组成了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它是小高层住宅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主体结构型式。其特点是平面灵活,适用性强,结构合理,能使框架、剪力墙两种有不同变形性能的抗侧力结构很好地协同发挥作用。

3、间剪力墙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建造的小开间剪力墙体系住宅在建筑功能上的局限性变得日益明显。从强度方面看,小开间结构中墙体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过多的剪力墙布置还会导致较大的地震力,增加工程费用,另外,由于结构自重较大,也增加了基础的投资,因此,大开间剪力墙应运而生。承重墙的开间达到4.5m~7.5m,进深达到7.5m~1lm,室内一般无承重的横墙和纵墙,可以按照住户的不同要求灵活分隔,随着家庭的变化还可重新布置。

4、短肢剪力墙结构 短肢剪力墙(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剪力墙)介乎于异形框架柱和一般剪力墙之间,由于这种结构体系在建筑功能、结构形式、投资效益、节能指标等多方面效果良好,己成小高层住宅的主要结构形式。

二、框架结构的耗能机理

框架结构主要是以压弯构件――竖向框架柱和以弯剪构件――水平框架梁组成的。实际工程计算的例子表明,框架结构的延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框架梁和框架柱构件本身的延性和屈服弯矩。

在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每经过一个循环,加载时先是结构吸收或储存能量,卸载时释放能量,但两者不相等。两者之差为结构或构件在一个循环中的“耗失能量”(耗能) ,也即一个滞回环内所含的面积。结构吸收的地震能量可以由力――位移曲线所包围的面积来表示。

三、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地基与基础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柱下独立基础带梁板式的地下室底板设计中,地下室底板设计中,容易忽视因建筑物沉降所引起的附加应力的影响。因为实际上整个地下室底板与柱下独立基础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将会一起发生沉降变形,共同受力,如未考虑因此产生的附加应力,对底板而言是偏于不安全的,有可能会导致地下室底板承载能力不足而开裂。尤其对于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时,其影响则更为显著。对于总沉降量较小的工程,可考虑在地下室底板与持力层之间采取褥垫处理措施,当然,是否采用,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另外,对于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较大的地区,应考虑高低两种不同水位对地下室底板的不同影响,求出包络图,再做配筋设计。

1.2、对于有地下室的建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在室外地坪之下的结构部分,外轮廓形状应尽量简洁,这样有利于建筑防水的施工。尤其对于柱下承台的形式,更为明显。此时,由于柱下承台的影响,基槽地模形状很复杂,有很多的阴阳角和放坡,即加大了防水施工的难度,有加长了施工时间,都不利于保证质量,并且还增加工程造价。对于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大家考虑反承台法,即统一地下室底板和承台的下皮标高相同,承台需要加厚部分向上作,然后地下室内部作滤水层和覆土等地面做法。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基槽地模形状很简单,方便施工,利于施工质量得保证,同时也缩短了施工时间。并且,内部的覆土重量也平衡掉了部分作用在底板上的水浮力,减小配筋,这种自相平衡的思路最科学。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物的抗倾覆能力。

1.3、地下室底板和外墙配筋计算时,往往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不符。例如地下室外墙配筋计算:有的工程外墙配筋计算中,凡外墙带扶壁柱的,不区别扶壁柱尺寸大小,一律按双向板计算配筋,而扶壁柱按地下室结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配筋,又未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按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分析,其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有富余量。建议:除了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砼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外墙板块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外,其余的外墙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配筋为妥。

1.4、天然地基锥体独立基础设计问题,有的基础设计锥体斜面坡度大于1:3,该锥体部分砼很难振捣密实,现场施工往往是砼自然堆上,采用铲子或抹灰刀拍捣成形,其锥体部分的砼很难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因此建议优先采用阶梯形独立基础,利于施工,才能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

1.5、柱下独立基础之间的拉梁,如同时又是首层维护墙的承重梁的时候,不应该再简单地按拉梁进行设计。而且在考虑荷载时,要考虑梁上皮以上土扩散角之内的土重。

2、对强柱弱梁节点的研究

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形铰,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层侧移机构”,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柱强于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避免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结构在梁、柱端塑性铰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因此,当建筑许可时,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距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铰或塑性铰转移到立柱上。注意节点构造,让塑性铰向梁跨内移。

3、设计构造方面问题分析

3.1、架节点核芯区箍筋配置应满足要求对于规范中规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的要求,绝大部分设计人员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规定的“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0.4%。”设计中经常被忽视,尤其是柱轴压比不大时,常常不满足要求。这一规定是保证节点核芯区延性的重要构造措施,应严格遵守。

3.2、层框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应满足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规定:“底层柱,柱根处箍筋加密区范围为不小于柱净高的1/3”这是新增加的要求,设计中应重点说明。

3.3、框架梁的纵向配筋率应注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中规定:“当框架梁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梁箍筋最小直径的数值应比表6.3.3中规定的数值增大2mm.”在目前设计中,这一规定常被忽视,造成梁端延性不足。

3.4、架梁上部纵筋端部水平锚固长度应满足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规定:“框架端节点处,当框架梁上都纵筋水平直线段锚固长度不足时,应伸至柱外边并向下弯折,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E.”当框架柱截面尺寸小于400×400mm时,应注意梁上部纵筋直径的选择,否则这一项要求不容易得到保证。

四、总结

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它的设计质量,密切决定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各个方面可能产生的问题,以一个严谨的态度对待,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程全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分析[J].今日科苑. 2008.(0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