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研究对象范文

统计学研究对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研究对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计学研究对象

第1篇:统计学研究对象范文

关键词:活血保心丸 冠心病心绞痛 血液流变学 疗效研究

Invigorates the blood to guarantee the heart pill to coronary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patient blood rheology influence and curative effect research

Liu Bin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es invigorates the blood to guarantee the heart pill to coronary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patient blood rheology influence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the method:Uses the stochastic comparison research,the object of study comes from coronary disease patient who in April,2006 ~2009 years in May comes my courtyard seeing a doctor,will conform to the diagnosis standard 90 example coronary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case of illness to divide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45 examples stochastically,two groups will press coronary disease two level of prevention treatments,the treatment group add in this foundation with invigorate the blood to guarantee the heart pill to treat 3 weeks,around the observation treatment the blood rheology target,cease activity the electrocardiogram and the clinical symptom change situation.Results:But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blood rheology target improvement remarkable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s not obviously around the treatment,the two difference has the remarkable significance (P

Keywords:Invigorates the blood to guarantee the heart pill Coronary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Blood rheology Curative effec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53-02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往往合并高粘血症,血液粘稠度增高,可使心脏负荷增加,血输出量减少,微循环灌注减少,在有冠脉狭窄时,因血液阻力增大伴血液粘度增加,可使冠脉血流量大大减少,使心脏缺血缺氧,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我院应用活血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粘血症患者90例并观察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0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无急性心肌梗死酶学和心电图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异常,血液粘稠度显著升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45~80岁,平均57.5士6岁;伴有高脂血症26例,2型糖尿病18例,高血压病38例。对照组45例,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42~75岁,平均56.3土5.6岁;伴有高脂血症17例,2型糖尿病13例;高血压病36例。两组性别、年龄、伴随疾病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低分子肝素钙)、扩冠(硝酸酯类)、调脂(辛伐他汀)、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类药物,伴有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降压药,伴有糖尿病患者予控制血糖。治疗组在上述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保心丸(由我院制剂室制备,其处方组成:丹参15 g、红花15 g、川芎12 g、郁金12 g、葛根12 g、刺五加12 g、山楂20g。将以上中药七味,如法炮制,烘干,配料、粉碎过100目筛,混匀,取上述药粉加入适量的炼蜜做成每粒重9克的蜜丸即得。) 一次2丸,一日3次,3周为1疗程。

观察方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静息心电图变化。

疗效标准。血液流变学指标 显效: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恢复正常。有效:上述各项指标下降50%以上。无效:上述各项指标下降程度均低于50%。

心电图疗效。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压低的ST段治疗后回升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倒置的T波变浅25%以上或T渡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或提示心肌缺血加重。

临床症状疗效。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心绞痛每周发作小于2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一半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善。

统计学处理。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差异采用t检验。心电图疗效及临床症状改善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治疗结果。血液流变学改变治疗组血液粘稠度明显下降,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在此基础上,出现冠脉内斑块破裂发生不全堵塞性血栓,致心绞痛发生[1],血粘度增加时,冠状动脉内血流阻力增加,微循环灌注减少,加重心绞痛程度,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猝死,直接危及健康[2]。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属“心痛”“胸痹”范畴,其病机多为瘀血阻滞、心脉痹阻,治疗上多采用活血化瘀方法。活血保心丸由丹参、红花、川芎、郁金、葛根、刺五加、山楂经过现代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功,方中丹参性寒味苦,入心肝二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红细胞聚集,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细胞损伤,促进心肌细胞的恢复。红花性味平,入心肝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花提取物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并且可以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长度和重量,明显提高纤维蛋白原的溶解性,有一定缓解血栓并抑制生长的作用[3]。葛根所含的葛根素能提高前列环素(PGI)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使升高的血浆血栓素A/PGI的比值降低或恢复正常。山楂对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血症有预防作用,诸者合用,共奏活血化瘀之功,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通过本研究,表明活血保心丸有显著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粘度,改善心肌缺血,有效缓解心绞痛的作用,其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 陈纪林,徐义枢,陈在嘉.不稳定性心绞痛溶栓治疗现状的评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6:4 09

第2篇:统计学研究对象范文

[关键词] 应激性高血糖;腹部手术;血糖控制;应激反应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7-014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stress hyperglycemia blood sugar control target of the impact of severe abdominal surgery. Methods Chose open abdominal postoperative stress hyperglycemia 76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each of 38 cases, A and B, respectively, to 7.8~10.0 mmol/L or 5.6~8.3 mmol/L as glycemic control targets, used the same insulin intervention programs, compared two groups of blood glucose time, biochemical parameters, glycemic control adverse reactions, complications,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Results A group and B group blood sugar control standard time,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tress hyperglycemia ; Abdominal surgery ; Glycemic control ; Stress response

应激反应是重大创伤对机体产生的刺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病理生理反应,手术是明确的应激反应刺激源,血糖是重要的应激反应指标,无糖尿病史患者仍可能在术中或术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即2次以上随机血糖≥11.1 mmol/L[1]。血糖升高或波动对患者术后恢复有不良影响,可能促进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各系统应激状态,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目前术后血糖控制的目标仍未定论,其中(7.8~10.0) mmol/L 和(4.5~8.3) mmol/L 是获得较多研究支持的目标范围,2010年版中国指南中推荐前者[2],而美国波特兰标准则推荐后者[3],但均针对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对应激性高血糖术后血糖控制目标并未明确推荐。本研究对以上两种血糖控制目标对临床患者的影响进行对照研究,旨在为临床处理应激性高血糖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2月于我院进行开腹腹部术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均为住院择期手术;术后12 h血糖检测2次及2次以上随机(间隔≥2 h)血糖≥11.1 mmol/L[1];术前空腹血糖0.05),见表1。

1.2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常规监护、吸氧、抗感染、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常规处理,凡需输注含糖液体均按4 g葡萄糖需加1U胰岛素。A组血糖控制目标: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术后血糖控制目标为随机血糖(7.8~10.0) mmol/L。B组血糖控制目标:根据美国波特兰标准术后血糖控制目标为随机血糖(4.5~8.3) mmol/L。两组血糖控制方法相同:给予50 U胰岛素+生理盐水配置成50 mL溶液,采用微量泵静脉输注,根据患者血糖范围采用不同的输注速度,并配合胰岛素静脉推注;初始血糖值(11.1~13.3) mmol/L,无需静脉推注胰岛素,胰岛素静脉输注速度为(1.5~2) U/h,每30分钟测1次血糖,下降值若>2.2 mmol/L可维持速度,若≤2.2 mmol/L则静脉输注增加1 U/h;初始血糖值13.4~16.7 mmol/L,胰岛素静脉推注(4~6) U+静脉输注速度为(2.5~3) U/h,每30分钟测1次血糖,下降值若>2.8 mmol/L可维持速度,若≤2.8 mmol/L则静脉输注增加2U/h;初始血糖值>16.8 mmol/L,胰岛素静脉推注8~12U+静脉输注速度为(5~6.5) U/h,每30分钟测1次血糖,下降值若>5.6 mmol/L可维持速度,若≤5.6 mmol/L则静脉输注速度为此前2倍;若3次复查测血糖均无明显下降则应遵医嘱增加胰岛素推注并调节输注速度[3-5]。两组血糖达标后可停用胰岛素输注,A组继续输液采用糖液体均按4 g葡萄糖需加1U胰岛素方案至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内,每2小时监测1次血糖。

1.3观察指标

血糖达标时间、术后24 h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糖控制不良反应(低血糖、严重低血糖、高渗性昏迷)、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败血症、死亡)、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数据进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及生化指标比较

A组和B组分别将血糖控制在(8.34±1.25)mmol/L和(6.23±1.1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2,P

3讨论

开腹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均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尤其在术中及术后伴随手术造成机体创伤则促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呈现过度兴奋,而血糖是应激反应敏感指标。应激性高血糖发生机制尚未明确,胰岛素靶器官敏感性降低、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抵抗程度增加、细胞因子表达异常、肠内营养等可能与其发生有关[6,7]。高血糖可降低患者免疫系统抵御能力,增加过氧化物及氧自由基生成对机体产生继发性损伤增加术后感染及死亡风险[8]。术后血糖控制目标一般针对糖尿病患者,强调术前、术中及术后血糖控制及维护其平稳性,而应激性高血糖的术后控制目标也多沿用,并均经历了由较低血糖范围向较高血糖范围发展的历程,早期认为术后应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血糖范围即(4.4~6.1) mmol/L,近年来研究认为血糖控制在8.3 mmol/L或10.0 mmol/L以下均可具有更多获益[9,10]。对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则应考虑患者自身并无胰岛功能绝对异常,血糖控制宽容度则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采用目前较常用的两个血糖控制范围作为目标,(7.8~10.0) mmol/L控制度较宽容,而(4.5~8.3) mmol/L则更严格,得到多项临床研究及指南支持推荐。

血糖控制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根据不同血糖值应用胰岛素注射和胰岛素输注不同剂量和速度的配合达到减低血糖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需要频繁监测血糖,避免过度降糖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11]。本研究所采用的血糖控制方法是以国内外多项文献推荐方案[3-5],两组血糖控制均达到分别设定的目标范围,但A组由于控制范围较为宽容则达标时间明显较短,而愈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血糖监测次数愈多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因此,A组相对的护理强度也较低。不仅如此A组目标宽容也能避免长时间胰岛素强化治疗引起的血糖不稳定和过度降低引起低血糖甚至严重低血糖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显示,A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并无严重低血糖病例,血糖控制更为平稳,降糖相关不良反应更少。由于两组均进行密切血糖监控及时调整剂量和速度,无高渗性昏迷病例,该方案强化胰岛素治疗效果明确。

高血糖和应激状态都会导致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细胞计数是常规的非特异性感染指标,对判断患者感染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无明显升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所采用的(7.8~10.0) mmol/L目标术后血糖范围虽明显较B组高,但并未增加感染风险。观察两组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比较显示,A组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败血症率与B组无明显差异,但并发症例数绝对值B组则均较A组更多,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不能排除两种血糖控制目标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存在差异的可能。降钙素原是全身细菌性感染的标志之一,B组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A组,其感染病例数也较A组为多,也支持B组血糖控制目标可能较A组血糖控制目标对术后感染发生的影响更大的观点。C反应蛋白是急性反应非特异性标志物,B组C反应蛋白水平也明显高于A组,可能与应激反应强度有关,由于B组所采用血糖控制目标更为严格,胰岛素强化治疗强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血糖监测次数更多,都可能形成额外的应激源对机体产生刺激,从而加剧应激反应而促使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可能升高[13,14]。

应激性高血糖虽然属于非器质性胰岛功能紊乱疾病,但高血糖及应激反应的叠加效应可能对患者预后形成威胁,而积极适度的血糖控制干预措施和血糖监测更符合机体适应性规律,更有利于血糖的平稳回落,减少由于大幅度血糖波动、高强度治疗干预引起的应激刺激[15]。笔者推荐将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控制在10.0 mmol/L即可,下限以7.8 mmol/L为宜,保持适度干预促进患者逐渐恢复正常胰岛素分泌及应答功能,故腹部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控制在(7.8~10.0) mmol/L范围更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机体免疫系统应激反应,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并不增加术后感染发生,具有良好的术后获益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高敏,向明芳,张萱,等. 皮下动态葡萄糖监测系统在肿瘤患者术后应激性高血糖强化胰岛素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33(35):4319-4322.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后插1-后插36.

[3] Kuttikkadan A Rony,Thekkuttuparambil A Ajith,John Mathew,et al. The medicinal cracked-cap polypore mushroom Phellinus rimosus attenuates alloxan-induced hyperglycemia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ra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2013,15(3):287-300.

[4] 沈春瑾,朱颖,饶颖臻,等. 围手术期调整胰岛素注射时间对2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2062-2063.

[5] 杨金旭,石泽亚,刘小明,等. 血糖控制目标对术后应激性高血糖预后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9):105-108.

[6] Adeghate E,Kalasz H Veress.Medicinal chemistry of drugs used in diabetic cardiomyopathy[J].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2010,17(6):517-551.

[7] 续琴,张静,胡智飞. 个体化护理对泌尿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10):1378-1379.

[8] 苏杰,冯祯声,邱光庭,等. 胃癌合并糖尿病行不同手术方案对术后血糖改变的影响[J]. 中国综合临床,2013,29(5):536-538.

[9] 黄培颖. 非糖尿病患者手术后的血糖管理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5(3):1186-1188.

[10] 郑四鸣,陆才德,周新华. 糖尿病对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3,28(9):649-653.

[11] 刘同华.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伴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中性粒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0):3328-3330.

[12] Kusampudi Shilpa,Thangaraj Dinesh,Baddireddi Subhadra.An in vitro model to probe the regulation of 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under hyperglycemia[J]. Diabetes & Metabolism Journal,2013,37(3):176-180.

[13] 张岩,田素礼. 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应激性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9):747-749,756.

[14] Duraisamy Gomathi,Ganesan Ravikumar,Manokaran Kala iselv. Efficacy of evolvulus alsinoides (L.) L. on insulin and antioxidants activity in pancreas of streptozotocin induced diabetic rats[J]. Journal of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2013,12(1):39.

第3篇:统计学研究对象范文

关键词:世界话语,个体和概念,符号和含义,四部分词语模型

中图分类号: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2-0008―07

一 维斯特“世界话语”产生的学术背景

奥地利的术语学研究有着较为悠久的传统,我们可以在奥地利语言批评和哲学领域中找到术语学研究先行者的踪迹。自1895年始,在维也纳的大学里就有“归纳科学的哲学”这么一个教席。1922年,维特根斯坦在这个席位上主持研讨会,当时他出版了著名的《逻辑学一哲学研究论文》,该著作对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奠基人莫里茨・石利克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实际上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对后来成为术语学维也纳学派缔造者的欧根・维斯特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科学的角度看,奥地利的自然科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密联系。语言批评这种形式,正是为了提高语言运用在数学、物理和机械力学等领域中的效率而产生的。欧根・维斯特正是从研究电工技术中的国际语言标准化(1931年)开始了语言批评,也开始了他创立作为独立学科的普通术语学之旅。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维也纳,一位名叫弗里茨・毛特讷的新闻记者着手辨析和描述语言界限的工作。约在1906年,毛特讷写了一部题为《对语言的批评作些贡献》的哲学著作,他的结论是:所有的哲学问题在根本上就是语言问题,科学语言完全是不恰当的。这促使维也纳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们认识到进行语言批评的必要性,不过他们与毛特讷的观点保持了距离。 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是在1929年随着一本名为《维也纳学派的科学世界观》的小册子的出版,而为公众所熟悉的。石利克以他的著作《普通认识理论》(1918年)而成为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奠基人。

欧根・维斯特的早期学术思想是受弗里茨・毛特讷影响的。在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题论著《在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中的国际语言标准》(1931年)和他1959―1960年发表的《从术语角度,以图示的形式描述世界话语》的研究性论著中,都对毛特讷的观点进行了吸收。

后来,维斯特的哲学观点渐渐向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靠拢。在《在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中的国际语言标准》里,欧根・维斯特探讨了语言哲学特别是语言批评的问题,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哲学观念极大地支持了维斯特的论点。维斯特在1932年研读了维也纳学派代表人物鲁道夫・卡纳普的著作《世界的逻辑结构》,发现其中包含着对形成其术语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联系。此外,欧根・维斯特还认真研读过索绪尔1923年出版的《数学哲学导论》。

可以说,欧根・维斯特是一台“积分仪”,他接纳了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先驱者关于语言批评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并且把这些观点与那些语言学大师的认识相融合,最终走上独立的学术发展道路,形成了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普通术语学理论。1959―1960年,欧根・维斯特对“世界话语”的论述,正是在奥地利语言哲学界倡导语言批评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当时“世界话语”理论的推陈出新,也为70年代初普通术语学的形成作了基础性理论准备。

二 欧根・维斯特的“世界话语”简介

有关“世界话语”(das Women der Welt)这个概念,德国的语言学家莱奥魏斯格贝尔早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基本语言过程:认为它是人类世界在词语中的鲜明体现。1959―1960年,欧根・维斯特又从自然科学、语言科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的视角重新描述了这个外部世界的语言进化进程或称话语进程。

欧根・维斯特采用示意图的方法,从术语学角度出发,对“客观世界”的“话语”和在说话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关系进行了描述。他从(1)个体和概念,(2)符号和含义,(3)模仿,(4)说话,(5)自然符号等几个方面人手,对“世界话语”进行了阐述。

维斯特首先认为,“话语”可以利用两种基本关系进行说明:一是“个体”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是“符号”和“含义”之间的关系。

(一)个体和概念

维斯特借助孩子感知和意识的发展,运用生动的语言向人们表述了个体和概念的关系。

1.对象客体

他认为,通过孩子是如何感知世界的,人们得出这样的观点:可觉察的印象是从客观构成物出发的,这些客观构成物部分属于它自己的躯体,部分又与它的躯体相分离。其躯体四肢,其存在环境中的单个的人和动物、家具和植物,就连地球和天空都是不同的。其中,有许多的事物是运动的,或者以其他的方式活动着。

用哲学语言来说,一个人的思想对准的或者可以对准的所有事物,就是“对象客体”。在这个意义上讲,事态也是对象客体。

2.个体

在人的早期,孩子只与“个体对象”(即“个体”)打交道。因为,每一个感觉到的对象,对于孩子来说是某种唯一性的东西,就像一个特定的人那样。个体对象是一个在时间上存在是确定的事物,它属于时间世界。譬如,我窗前的这棵树,或者我在一个确定时刻所感觉到的(身体或者精神上的)疼痛。

3.概念

如果个体对象不再在场,孩子也能够记起它。如果这种记忆带有如形状、颜色等的直观印象,它就是一种“表象”;如果这种记忆是不直观的,它只记录下为了识别这个个体所需要的那些个体的本质,那么,这个记忆就包含了一个“概念”。 一个个体的概念就是一个“个体概念”。如:“拿破仑”,或者“我的自来水笔”。

成长中的孩子又注意到,世界上存在着若干种个体对象,譬如苹果,它们彼此之间“相像的让人很容易混淆”,成年人用同一个名字“苹果”对它们加以命名。在这里,孩子通过把这些对象相区分的特征省略掉,而得到了这类对象的个体概念“苹果”。

在图1中,从不同的个体概念A1,A2等出发而得到了唯一的共同概念A,它可以通过已存在的对象a1,a2/sub>等(或者通过另一些落到概念A下面的个体)得以“现实化”,这些个体称为概念的“代表”。

4.个体系统(组成部分系统)

在某确定全景中的所有个体对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复合体,这是一个具有唯一性的、综合性很强的个体。

这样的复合体在思想上是否可以分解并且怎样分解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对这个复合体进行研究和描述的人是怎么想的。

有时,一个复合体的各部分可以清晰地分开,譬如两个正在运动着的人,或者两个天体。而在很

多情况下,对复合体的划分只是一种思想上的创作,譬如将地球划分成地区或者国家。

这种只是以某种方式在思想中进行划分的由部分组成的复合体,科学上称为“系统”。由个体组成的系统是一个“组成部分系统”。大的个体拆分成部分,由此产生了部分系统,这个拆分过程称为“分解”。

思想上进行分解是(形成)“话语”的第一步,它是人类对世界进行精神诠释的第一步。

分解过程是可逆的。譬如,通过“一体化”或者“联取”,由砖瓦可以建成一座房子;经过若干的思想上的一体化过程,由许多的国家可以出现一个统一的欧洲;男人和女人构成了一种人类配对。但进行一体化的是个体,而不是概念。 词语“个体”可用来表达“个体对象客体”这个名称。从哲学意义上说,“个体”的意思还相当于“时间世界里的一次性对象”,这与“概念”不一样。个体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复合体。

5.概念系统(抽象系统)

正如若干个个体概念概括成了一个普通概念(即它们共同的“大概念”)一样,若干个普通概念也可以再进一步概括成具有更高抽象程度的概念。譬如,不同的个体苹果共同概括成了普通概念“苹果”。概念“苹果”和概念“梨”“李子”等共同概括成了大概念“水果”。

因此出现了一个多层次的“抽象系统”,与组成部分系统一样,它也可以通过一个“树形图”来描述。

对概念的概括,从个体概念中抽象出更高级的大概念,与导致了个体概念形成的“分解”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的判断。

因此,“抽象”是形成话语的第二步。从更高程度上讲,与第一步相比,“话语”这个名称与第二步更相适宜,因为,借助抽象才可能形成种类名词(形成话语的第三步)。反过来,借助种类名词也才可能实现抽象。

6.概念的形成

有两条相反的途径都可以形成新概念:概念外延的扩大和概念外延的缩小。也就是通过减少和增加概念的特征。第一条途径是由个体概念出发,也就是从经验出发。这在图1中,是用“抽象”来表述的。在概念域中,它指向上。另一条途径是在相反方向上进行的,在图1中,它是指向下的。新的特征补充到了起始概念上,这个过程叫做“限定”。譬如,概念“植物”经过限定而成为概念“树”。经过概念的限定,也可以创作出虚构的概念,譬如:“半人半马怪”。

“抽象”和“限定”也可以理解为处于相同序列等级的两种概念的连接,也就是把这两个概念理解成概念的配对:在抽象过程中,构件概念的外延被集中了起来,这个过程称为“逻辑析取/逻辑或”。在进行限定时,概念内涵被结合了起来,这个过程称为“概念合取/逻辑与”。譬如,从概念“男人”和“女人”出发,经过逻辑或/逻辑析取产生的是共同的大概念“人类”,经过概念合取/逻辑加产生的则是“两性人”。个别概念的抽象和限定过程,对应于思维进程的归纳和演绎推论。

(二)符号和含义

针对“符号和含义”,维斯特在“世界话语”中,共分了12个部分进行了论述,限于篇幅,笔者只着重分析前7部分。

1.个体符号

如果某谈话者想把谈话伙伴的注意力引向某一个体对象客体的话,那么首先,这个个体对象客体对于这两个人来说应该是看得见的,或者是谈话者或者是谈话伙伴随身带着的,因此,谈话者只需指向这个个体对象客体,或者出示一下这个个体对象客体就行了。

但是,如果这个个体对象客体不在现场,在此情况下,可供谈话者“调遣”的,则只可能是这个对象的个体概念,而且前提条件是,这个个体已经在这两个人的头脑里了。个体概念是这样给唤入到谈话伙伴的意识中的:谈话者把一个替代对象客体展示给谈话伙伴,而这个替代对象是已由习俗或者协议确定下来了的,它可以代表原始的对象客体。这样的替代对象就是为原始对象客体设计的“符号”。

因此维斯特认为,作为符号使用的对象客体应具有的条件是:它是随时“可供调遣”的。有两种可能情况:一种情况是,如果它是个体对象客体,则它是容易移动的;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它是一个概念,则它随时可转化成现实,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适合的普通概念。

以某种语音符号或者文字符号表示的普通概念作为符号使用会更便捷一些。因为语音概念(音位或者音位连接)和书写符号概念随时容易被现实化。

2.普通概念的符号

普通概念必须借助符号得以识别。因为,人们不可能对普通概念进行指明。如果人们指向某普通概念的某个个体代表时,获得的只是这个特殊代表的个体概念。因此,如果作为符号的合适的普通概念没有与这些个体代表对应上的话,那么,形成永久性的普通概念,则是不可能的。

因此,符号输送,特别是命名――是形成世界话语的第三步。但是,我们不能理解成第三步就紧跟着第二步。在概念的形成(第二步)和其命名的形成(第三步)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符号所表明的就是它的“含义”。

3.四部分词语模型

“个体一概念”和“符号一含义”这两种基本关系,在每种语言中都是无间断的,而且同时起作用。维斯特采用“四部分词语模型”对此进行了清楚的说明(图2)。

这个模型包括了四个域。上面两个域对应着概念世界,它们描述了来自语言系统(“语言”)的片段。下面两个域对应着个体世界,在说话(“口语”)时,它们才露面。

图中域右下方的两个个体对象客体概括成了一个共同概念(域右上方)。用作符号的另一个概念(左上方)与这个概念对应,譬如语音概念或者书写符号概念就可以用作符号。在说话时,符号一再得以现实化(域左下方),譬如通过语音个体或者书写图形个体,但每次都有些不同。

4.“符号一含义”对应的本质

符号和含义最初只是在人们的头脑里相互对应的。如果符号是基本的,也就是说,符号不是由带有含义的要素组成的,那么,在符号和含义之间的初次对应则是随意的。这属于语言符号的本质问题。如果某种对应已经成了语言习俗,随意的改变就很难实行了。

在人们头脑中的符号和含义之间的对应究竟如何?

得到公认的是,符号(特别是语音符号)是与它的含义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如果没有含义,一种语音形式只是一种物理学上的声音;没有符号,概念也就不存在。“符号和含义”这个通过一体化出现的整体究竟该如何称谓?维斯特时代的学者们,有的称其为“关系单位”;也有人称“名称单位”。

当时那些说“符号”或者“词语”,而不说“名称单位”的语言学家实际上已经认识到,标准语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践的需要。

还有一种反对在“名称单位”的意义上使用“词语”这个词汇的意见:一个名称单位的符号部分,常常不是由一个单个的词语(词体)组成的,而是由一个或多或少存在的词组组成。这里涉及到的“词语”“词体”和“词组”的大概念,从古到今都被称为“术语”(Terminus)。20世纪以后,其同义词“名称”也被人们普遍接受。这种表达相当于过

去采用的表达“指称”,它可以理解成是“名称”和“图示符号”的共同大概念。

5.三部分词语模型

奥地利研究者Knobloch曾在语言论坛中发展了一种表述语言关系的三角词语模型(图3),维斯特在“世界话语”中分析了它的不足。

图3中的表述“词语内涵”和“对象客体”,与图2中的表述“含义”和“个体”具有相同的意义。如果我们把四部分模型中的左边两个域瘪下去,变成“语音体”这个点,四部分词语模型也就成了三部分词语模型。三部分模型的不足在于:在概念世界(语言系统)和个体世界(语言的使用)之间的鸿沟只给填平了一半。

三部分词语模型的出现是与语言大师索绪尔和特鲁别茨科伊之前普遍流行的考察语言关系的研究方式相对应的。这两位研究者对语音形式概念(“语音形象”“音位连接”)和它变化着的现实进行了区分,他们对三部分模型仔细研究之后认为:模型中三角形的左端应该被剪开,它可拆开成两个点,因为,在“音位”和“音位变体”之间是有区别的。

6.感官形式

四部分词语模型只对基本符号是普遍有效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基本符号在其基本含义上使用时四部分模型才是适用的。对于在语言领域中数量庞大的复合符号和借用符号而言,四部分词语模型则有必要进行扩展(图4)。

在概念世界中,在符号域和含义域之间再插入一个域,这个域对应于“感官形式”。

“感官形式”是复合符号或者借用符号的词语含义,譬如词语“头”和“鼻子”的解剖学上的基本含义就是这样。“感官形式”同时既是含义又是符号,它是可觉察符号的基本含义,如一种语音符号的基本含义。就此而言,它是一种概念,但一般来说它不是语音概念。

“感官形式”维斯特也曾把它称为“概念形式”,以后又把它称为“语义形式”。 在图4中,点“可觉察的符号”和“最终含义”二者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线路相连接。通过第二条线相连接时,感官形式就给排除了。选择哪条路线因人而异,取决于某确定名称的感官形式对于某个人来说是否活跃。

7.符号连接

感官形式的另一种类型,即“复合感官形式”也很常见。复合感官形式反映了概念的连接。

但是,这种反映常常是不完全的。如果把符号看成是一种名称,那么它的各“组成部分概念”之间的关系只能在词组中体现。

尽管符号不是词,我们也可以依据符号的“句法”把它们相互连接起来。在进行符号连接时,我们要遵守确定的规则。

譬如,“说印度日耳曼语系的人”(Indoger-mane)是“印度人”和“日耳曼人”这两个大概念通过“逻辑析取”(逻辑或)形成的;“同时是商人和工程师”是组成部分概念“工程师”和“商人”通过“逻辑合取”(逻辑加)形成的。词语连接“发动机一发电机”,“带有发动机的发电机”是通过“逻辑联取”(一体化)出现的。

维斯特还探讨了“次要符号”“双轨符号”“基本符号的分解”“制定的和生长的概念”和“主观概念和客观概念”这几个问题,限于篇幅,笔者在此省略。

(三)其他论述

维斯特在“世界话语”中所论及的话题,还有“模仿”“说话”“自然符号”。

在“模仿”这一节,他分析了“纯粹的模仿”“语言的过渡”,并也为“模仿”设计了一个四部分词语模型,而对它的术语学意义进行了剖析,指出“模仿”是语言形成的一种过渡,但是,模仿不描述普通概念,而只描述个体。同时维斯特也对索绪尔曾采用过的特殊两部分词语模型进行了批评,指出这个模型对符号与含义之间特殊对应的描述并不充分。

维斯特对“说话”也做了细致的术语学分析,他同样为这个过程设计了两个并列放置的“四部分词语模型”,仔细分析了消息的发送和接收过程。同时,在这里,维斯特也对说话时的“被指者”进行了分析,指出“被指者和符号的固定含义是有区别的”。他还谈到说话时的“主观定位”,提到了“指示词语”在说话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世界话语”的最后,维斯特谈到了“自然符号”,指出了它与“习俗符号”的不同。

三 对普通术语学的影响

欧根・维斯特对“世界话语”的论述,在维也纳术语学派的基础理论框架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因为,维斯特在这里实际探讨了“普通术语学”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普通术语学”和语言学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术语学家谈概念,而语言学家则谈“词”的内容。因为要对术语概念进行系统化研究,术语学必须引用逻辑学和本体论的知识,并且还要和信息科学相互交织。

在本文前面已经提到,欧根・维斯特并不是最早研究“世界话语”的学者,但他是第一个从术语角度对“世界话语”进行思索的人。实际上,维斯特在1959―1960年对“世界话语”的研究,其中很多的话题远超出了术语学的范畴。但是在这里,维斯特关于“普通术语学”基础性问题的思索已经较为成熟了,在他后来写的《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中所形成的观点,在此已经初现端倪。

第4篇:统计学研究对象范文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浆D-二聚体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以用来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其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胸闷、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症。对于冠心病的治疗,除西医治疗外,中药治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观察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的变化做比较,进一步探讨丹参川芎嗪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临清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确诊为UAP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50~70岁,平均59±11岁,选择的病例表现为近期胸痛发作次数增多,疼痛时间较长,胸痛程度加重,可伴出汗。入院后经常规应用抗UAP,如硝酸酯类药物改善心肌缺血,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等,疗效不佳,且心绞痛发作时有心电图有明显的ST段动态演变,经心电图及心肌损伤血清标记物(如,肌红蛋白、心肌酶、肌钙蛋白)检查临床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抗凝禁忌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丹参川芎嗪治疗组(治疗组)60例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对照组)60例,两组其他治疗方法相同,如抗血小板治疗,抗缺血治疗等。两组基本资料基线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间隔7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对照组:在原治疗基础上(如硝酸酯类药物改善心肌缺血,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等),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间隔7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且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抽空腹静脉血进行血D-二聚体的检测。对照组有2例患者未坚持治疗而剔除。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80%,口服或静脉用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80%,心电图ST-T改变基本恢复正常;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口服或静脉用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均减少50%~80%,心电图ST-T改变>50%或T波恢复正常;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口服或静脉用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均减少<50%,心电图未发现明显改善。

D-二聚体的测定采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试剂盒由挪威AXIS-SHIELD PoC AS公司提供。

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并行卡方检验,以P

结 果

第5篇:统计学研究对象范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 对比分析 绩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2012-2013年第二学期,笔者以助教身份,承担了云南师范大学12级本科《面向对象VB程序设计》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力求探寻计算机信息基础的教学方法。本文正是在总结和对比了两位计算机基础课程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以及对教学绩效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

1相关理论

1.1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 OO)认为客观世界是由某些共同特征组成的对象,有其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内部状态,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对象。简单对象又可以以某种方式构成相较复杂的对象,对象之间的组合及相互作用就构成了系统。面向对象的三个重要阶段是:面向对象的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 OOA),面向对象的设计(Object-Oriented Design ,OOD)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OOA),面向对象中包含:类、对象、封装、继承、多态等重要概念。

1.2Visual Basic(VB)

美国微软公司1991年推出了Visual Basic(简称VB),VB是支持OOP的程序语言(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Language, OOPL),它支持类、对象、继承、多态和消息通信等OO概念的机制。

1.3 S-T分析

S-T分析是一种采用图形的方法直观表现教学性格,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构进行定量处理与评价的课堂结构分析。其主要特点是:将教学中的行为仅分为学生(以S表示)行为和教师(以T表示)行为两类,减少教学过程中行为分类的模糊性,增加了客观性。在教学过程中,T行为主要包括教师的讲话行为和板书、演示等行为,S行为包括T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包括了做笔记、思考、沉默、实验等。

1.4 Rt和Ch图

Rt和Ch分别表示教学过程中的T(教师)行为占有率和行为转换率。占有率Rt表示教学过程中T行为所占有的比例。行为转换率Ch表示在教学过程中T行为与S(学生)行为之间的相互转换次数与总行为的采样数之比。假设教学过程中,行为的采样数为N,其中T行为数为,S的行为数,则有:

通过课堂上记录的学生行为(S)和教师行为(T)总数,计算出学生行为的占有率Rs、教师行为的占有率Rt和师生行为转换率Ch。如果该课堂的Ch≥0.4时,则该课堂互动模式为对话性,当Rt≥0.7时,则该课堂互动模式为讲授型;当Rt≤0.3时,则该课堂互动模式为练习型;当Rt处于0.3与0.7之间,并且Ch

在上图中,横轴Rt表示教师的讲授和演示,纵轴Ch表示教学中的对话性。

2研究方法

通过对《面象对象的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选择了两个教学班级,对教学过程进行实际观察,设定采样的时间间隔为30秒,将每个采样点的行为类型记录在S-T数据记录表,分别称两位授课老师为教师甲和教师乙,对两个教学班级分别称为:甲班和乙班,分别对应甲乙两位教师所授课班级。

基于信息的收集,将教学模式用两种方式来表示,一种是以S、T行为随时间变化的S-T图,一种是以表现教学性格的Rt-Ch图。

然后再通过对两个班级期末成绩进行多维度分析,以寻找两个不同教学班级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对教学绩效的影响。

3数据分析

本次选择的两位教师,教师甲为有过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而教师乙是第一次上讲台,为去除学生的集团差异因素引起的误差,特意在选择对比班级的时候,选择了两个专业相近(均为文科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因此测试结果可以去除学生方面引起的误差,另外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两个班都是每周4个学时 ,教材由学校统一指定,教学内容完全一致。因此,教材、课时和学生方面对测试的结果影响基本可以消除。

3.1教师S-T实际记录及教学模式分析

教师甲的S-T实际记录表如图1所示,S-T计划图、实测图及Rt-Ch图如2所示:

教师乙的S-T实际记录表如图3所示,S-T计划图、实测图及Rt-Ch图,如图4所示:

从甲乙两位教师的S-T图,Rt-Ch图,我们不难看出,两位老师的占有率Rt值都比较高,占有率Rt值较高的原因,其实和这门课程有关,《面象对象VB程序设计》是一个内容多、实践性强的课程,再加上本门课程抽象内容较多,要将抽象内容讲述清楚,且要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对教学进度进行控制,故而二位老师的占有率Rt值会偏高。

第6篇:统计学研究对象范文

[关键词]芳香开窍中药;血脑屏障;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石菖蒲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是机体保持脑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结构基础和生理机制。BBB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阻止有害物质入脑,但同时也限制了许多药物的脑内转运,使药物在脑内难以达到适宜的浓度而不能满足脑部疾病治疗的要求。

中医学认为:“心藏神、主神明、主血脉”,“心窍通则神明有主,神志清醒”。凡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开窍药,又因其大多具有芳香、辛香之气,故称为芳香开窍药。该类药:“芳香之性走窜”,易透过BBB;引药上行,能促进药物跨过BBB入脑,增加药物在脑内的浓度[1];且具有脑保护功能。本文以常见芳香开窍中药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和石菖蒲为代表,综述了近年来芳香开窍中药对BBB通透性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1 芳香开窍中药对BBB通透性的影响

1.1 冰片

冰片(borneol)是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Dipterocarpus tubinatus Gaertn.f. 的树脂和挥发油加工品提取获得的结晶。冰片最早见于《名医别录》,称为龙脑香,其别称有龙脑、冰片脑、梅花脑、天然冰片、梅片等,属芳香开窍类药物,其性微寒、味辛苦,归心、肺、脾经。中医谓其作用特点为“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本草纲目》记载冰片能“通诸窍,散郁火”。

1.1.1 本身易透过BBB

冰片相对分子质量为154.24,是一种小分子脂溶性单萜类物质。梁美荣等[2]发现大鼠在灌服冰片5 min后,脑内冰片的浓度即与血清中相同,质量分数达到 10 μg・g-1。李伟荣等[3-4]给小鼠灌胃天然冰片5 min后即在脑内测得冰片,60 min后浓度达到峰值。证实冰片极易透过BBB,其脑内浓度与血清浓度有较高的比值。

1.1.2 能够引药上行,促进药物透过BBB

冰片不仅本身能透过BBB,还可与其他药物合用,促进药物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入脑量。

1.1.2.1 注射 冰片与亚砷酸[5]、尼莫司汀[6]、克林霉素[7]、舒络[8]、甲氨蝶呤[9]、头孢曲松[10]、栀子苷[11]、尼莫地平[12]等药物合用,能够促进这些药物经注射给药跨BBB入脑,提高它们在脑组织的含量。此外,以冰片修饰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后静脉给药,也能实现对包载药物的“引药上行”作用。

高晨等[9]研究表明,大耳白兔灌胃给予冰片可以显著提高随后经耳缘静脉注射的甲氨蝶呤在脑脊液中的Cmax,AUC0-t和AUC0-∞,使甲氨蝶呤的BBB透过率提高了82.1%;证实冰片可以促进甲氨蝶呤透过BBB,增加其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喻斌等[11]通过大鼠灌服冰片不同间隔时间后尾静脉注射栀子苷,考察冰片处理对大鼠栀子苷脑内浓度的影响;发现冰片处理后可提高栀子苷脑内的Cmax和AUC,延长MRT,缩短tmax,其中间隔15 min 组对栀子苷脑内相对生物利用度和脑靶向指数的提高作用最明显;证实冰片处理后可提高栀子苷入脑量和入脑速度,且冰片灌胃15 min 后BBB开放最明显。

吴红兵等[13]制备了10%冰片修饰的齐多夫定棕榈酸酯脂质体,小鼠尾静脉注射后,与溶液剂相比,脑内齐多夫定的绝对摄取量由普通脂质体组的1.43倍增加到冰片修饰组的1.96倍(P

1.1.2.2 口服 冰片合用口服药物,亦可促进药物入脑。吴雪等[15]考察了冰片对灌服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透过BBB的影响;结果表明,HSYA配伍冰片后,AUC脑/AUC血显著升高(P

1.1.2.3 鼻腔给药 药物经不同给药途径进入脑内的量不同[19],鼻腔给药本身可以提高药物的入脑量,这是因为药物经鼻吸收入脑的途径有2种:一是经嗅黏膜吸收后直接入脑,二是经呼吸区黏膜吸收进入体循环后再经BBB转运入脑[20]。药物与冰片合用经鼻腔给药,还可进一步促进药物的经鼻入脑转运。刘煜德等[21]探讨了冰片对川芎嗪经鼻腔给药吸收入脑的影响,结果表明,芎冰喷雾剂组较川芎喷雾剂组中的川芎嗪能更迅速的入脑并达到更高的峰浓度;与芎冰灌胃剂组相比,芎冰喷雾剂组的吸收、分布和消除都更迅速。Lu等[22]将京尼平苷与冰片合用,鼻腔给予大鼠后发现合成冰片和天然冰片均能增加京尼平苷在脑部的吸收。

1.1.3 降低BBB通透性体现脑保护作用

在生理状态下,冰片通常具有提高BBB通透性的作用,而在病理状态下,冰片则可通过降低BBB通透性体现出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刘亚敏、夏鑫华等[23-24]证实冰片可以显著性降低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的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含量。

1.2 麝香

麝香为麝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 sifanicus Przewalski 或原麝M. moschiferus Linnaeus 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麝香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香芳烈,为通关利窍之上药”(《本草经疏》),“通关透窍,上达肌肤,内入骨髓,与龙脑相同,而香窜又过之”(《医学入门》)。麝香性辛、温,味苦,归心、脾经,能够开窍醒神,用于各种闭证神昏。

1.2.1 本身可透过BBB,具有脑保护作用

陈文垲等[25]发现麝香的主要有效成分麝香酮经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5 min后,脑中浓度已达到峰值,表明麝香酮能够通过BBB进入脑组织,并有相当浓度的分布。且与其他主要脏器相比,麝香酮在脑中较为稳定、代谢慢,说明麝香酮对脑具有一种特殊的亲和性,能够醒脑开窍、归经入脑。此外,在病理状态下,麝香也表现出一定的脑保护作用,能对抗脑缺血后脑水肿、BBB通透性加大、脑体比值和脑组织含水量增加、病理组织改变等病理性损伤[26]。

1.2.2 调节药物的BBB通透性

与冰片类似,在生理病理不同状态下,麝香对药物透过BBB的作用不同。倪彩霞等[27]发现,麝香全药与麝香石油醚提取部位对小鼠生理状态下的BBB具有一定的开放效应,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脑组织中的伊文思蓝EB含量。而对于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尾静脉注射EB,显示麝香全药与麝香石油醚提取部位均能显著性降低小鼠脑组织中EB的含量,表明麝香能够对抗不完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小鼠BBB通透性的异常升高,表现出病理状态下BBB功能的保护作用[28]。

1.3 苏合香

苏合香是由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Liquidambar orientalis Mill.的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苏合香“走窜,通窍开郁,辟一切不正之气”(《本草备要》),“气香窜,能通诸窍脏腑”(《本草纲目》)。苏合香辛、温,归心、脾经,可开窍醒神,辟秽,用于中风痰厥、猝然昏倒、惊痫等。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苏合香丸是中医芳香开窍的著名温开方。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脑震荡等病所致突然昏厥。

苏合香多配伍使用,关于其促进药物透过BBB的研究不多。刘萍等[29]观察中药苏合香对联用药舒必利口服给药后对血中与脑内舒必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连续口服给药1周后舒必利合用苏合香组的大鼠脑中和血中舒必利浓度明显高于单用舒必利组,与单用舒必利组相比,舒必利与苏合香合用组的舒必利脑浓度上升39%;说明苏合香能够增加BBB的通透性,促进舒必利透过BBB。

1.4 安息香

安息香为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Pierre) Craib ex Hart.、安息香树S. benzoin Dryand.或苏门答腊安息香树S. paralleloneurum Perkins.的树脂;《本草经疏》记载:“安息香,气平而芬香,性无毒气厚味薄,阳也。入手少阴经,少阴主藏神,神昏则邪恶鬼气易侵,芬香通神明而辟诸邪,故能主鬼症恶气也。”安息香味辛、苦,性温,归心、脾经;具有开窍清神、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等。

安息香能够迅速进入血液,并能通过BBB进入大脑[30]。与麝香相似,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苏合香对BBB的通透性具有不同调节作用。对小鼠,安息香全药组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脑内 EB 含量(P

1.5 石菖蒲

石菖蒲Tatarinow Sweetflag Rhizome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微辛,性温,具芳香之气,行散之力较强。

方永奇等[31]发现石菖蒲挥发油中顺式甲基异丁香酚、榄香素、β-细辛醚、α-细辛醚4个成分能够进入脑组织。吴雪等[15,32]发现石菖蒲水提液能显著提高HSYA、葛根素和川芎嗪等药物的AUC脑/AUC血。说明石菖蒲能够有效提高BBB的通透性,促进药物透过BBB进入脑组织。

综合芳香开窍类中药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及石菖蒲对BBB通透性的影响,可知此类药物主要在3个层次调节BBB的通透性:①本身可自由通过BBB,发挥芳香开窍作用的成分主要为脂溶性、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成分,容易跨过BBB进入脑组织;②生理状态下与其他药物合用,引药上行,促进其他药物跨BBB入脑;③病理状态下降低BBB的通透性,表现出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2 芳香开窍中药调节BBB通透性的机制

BBB通透性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关于芳香开窍类中药影响BBB通透性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见图1。

2.1 影响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冰片可以通过影响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而调节BBB通透性。①影响5-HT,王刚等[33]研究了合成冰片影响BBB促进槲皮素入脑的情况,加入了5-HT抑制剂后,脑组织中槲皮素的含量显著下降;②影响氨基酸类递质,天然冰片能够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影响小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34-35];王道刚研究指出[36],冰片可以降低水合氯醛麻醉大鼠海马GABA的表达、增加β-内啡肽(β-EP)的表达,是冰片“开窍”的可能作用机制。

目前,关于芳香开窍类中药的研究众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复方配伍、部分机制研究方面。除了冰片,芳香开窍类中药促进其他药物透过BBB的研究及机制的探讨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配伍并不能有效地满足脑部疾病治疗要求。已有研究者将冰片制备成经鼻给药的微乳[62],或者制备冰片修饰的脂质体、纳米粒,以提高其脑内靶向性及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将传统芳香开窍药性与现代制剂技术相结合,研究新的递药系统,势必能拓宽芳香开窍药的应用、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文娜.《温病条辨》芳香类药物治疗发热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2] 梁美蓉,刘启德,黄天来,等. 冰片在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3,4(4):38.

[3] 李伟荣,陈瑞玉,黄天来,等. 天然冰片对小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2):164.

[4] Li W R,Chen R Y,Yang L,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natural borneol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in mice brain and its effect on excitation ratio[J]. Eur J Drug Metab Pharmacokinet,2012,37:39.

[5] 肖玉强,张良玉,唐海涛,等. 冰片促进砷剂透过BBB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7,6(3):244.

[6] 史卫忠,赵志刚. 冰片作用下尼莫司汀透过BBB的药动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2):1933.

[7] 褚建波,王玮,赵文霞,等. 冰片对克林霉素透过小鼠血-脑脊液屏障的促进作用[J].医药导报,2008,27(7):743.

[8] 喻斌,阮鸣,方泰惠,等. 冰片对舒络干预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作用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9,13(3):169.

[9] 高晨,高,史卫忠,等. 冰片对甲氨蝶呤透过BBB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25(2):134.

[10] 魏宇宁,刘萍,何新荣,等. 微透析法研究冰片对头孢曲松在大鼠脑纹状体中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9):2605.

[11] 喻斌,阮鸣,董小平,等. 不同间隔时间冰片处理对大鼠栀子苷脑靶效应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6):862.

[12] Wu C,Liao Q F,Yao M C,et al. Effect of natural borneol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nimodipine in mice[J]. Eur J Drug Metab Pharmacokinet,2013,doi:10.1007/s13318-013-0135-z.

[13] 吴红兵,王绍宁,石莉,等. 冰片对齐多夫定棕榈酸酯脂质体在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8):590.

[14] Ren J G,Zou M J,Gao P,et al. Tissue distribution of borneol-modified ganciclovir-load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in mice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J]. Eur J Pharm Biopharm,2013,83:141.

[15] 吴雪,欧阳丽娜,向大位,等. 冰片及石菖蒲促进羟基红花黄色素A透过BBB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11,42(4):734.

[16] 王平,王晨,楼一层. 冰片、川芎对复方舒郁健脑方剂透过血脑屏障的作用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21.

[17] Zhang L,Han L M,Qin J,et al. The use of borneol as an enhancer for targeting aprotinin-conjugated PEG-PLGA nanoparticles to the brain[J].Pharm Res,2013,30:2560.

[18] Cai Z,Hou S,Li Y,et al. Effect of borneol on the distribution of gastrodin to the brain in mice via oral administration[J]. J Drug Target,2008,16(2):178.

[19] Zhao J Y,Lu Y,Du S Y,et al.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borneol in mouse plasma and brain by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s[J].J Zhejiang Univ-Sci B (Biomed & Biotechnol),2012,13(12):990.

[20] Wu H B,Hu K L,Jiang X G. From nose to brain:understanding transport capacity and transport rate of drugs[J]. Expert Opin Drug Deliv,2008,5(10):1159.

[48] 徐秋英,刘亚敏,沈强,等. 人工麝香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MMP-9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11,11(8):875.

[49] 王文,吕飒,周莹,等. 急性肝衰竭小鼠血清TNFα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8):681.

[50] 倪彩霞,曾南,汤奇,等. 四味芳香开窍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影响[C]. 西宁:第十届全国抗炎免疫药理学学术会议,2010.

[51] 何晓静,擎丽梅,刘玉兰. 冰片注射液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2):171.

[52] 何晓静,秦献辉,刘玉兰. 冰片注射液的抗脑缺血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6,36(9):794.

[53] 孙蓉,张作平,黄伟,等. 麝香酮对完全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3):197.

[54] 文雯,王玉. Aβ25-35体外诱导海马神经元及石菖蒲、远志有效成分合用对其SOD、MDA 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8):1256.

[55] 李跃,孙景波,黄燕. 益脑康胶囊对脑梗死大鼠溶栓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对ZO-1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1):268.

[56] 胡利民,姜民,凌霜,等. 天然冰片与合成冰片对小鼠的一般生殖毒性[J].毒理学杂志,2006,20(4):275.

[57] 潘嘉,张白嘉,喻舸,等. 川芎嗪和冰片对鼻腔生化指标及鼻黏膜形态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6,21(3):234.

[58] 李伟荣,刘睿,黄天来,等. 天然冰片小鼠急性毒性的时间毒理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8):1085.

[59] 施嘉琛,张晶,邵兵. 人工合成麝香对胚胎干细胞发育毒性的初步研究[J].毒理学杂志,2012,26(6):412.

[60] 张硕,宋衍芹,鞠传霞,等. 麝香、麝香酮对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毒性的对比考察[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639.

[61] 李卓娜,周群芳,刘稷燕,等. 吐纳麝香(AHTN)28 天重复剂量经口毒性研究[C].重庆: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

[62] 赖宝林. 芎冰微乳鼻腔给药的脑靶向性及脑局部PK-PD结合模型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Progress in regulation effect of aromatic refresh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BBB permeability and its mechanism

WANG Li-ping, FENG Jian-fang*, HU Kai-li*

(Murad Research Center for Modernized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BB) protects the brain against unwanted substanc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limits the transport of many drugs into the brain. Aromatic refresh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an induce resuscitation and modify the permeability of BBB, promoting other drugs entering into the brain with brain protection effect.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regulation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usual aromatic refreshing TCM, such as borneol, moschus, styrax, benzoinum and Tatarinow Sweetflag Rhizome, on BBB permeability. To broaden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drugs in modern pharmaceutics in the future, the relatively research should emphasis on combining aromatic refreshing TCM with new formulations and technologies in pharmaceutics, providing novel promising strategies for brain diseases therapy.

第7篇:统计学研究对象范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丙二醛;脑心通胶囊

中图分类号:R743.3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1-0054-03

The Influence of Naoxintong Capsule on Serum VEGF and MDA Levels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He Jianming,Li Yurong,Wei Yingxiu,et alDepartment of Neurology,Liuzhou Municipal Liutie Central Hospital,Guangxi (Liuzhou 545007)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 of Naoxintong capsule on seru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in patients (p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 Methods Sixty pa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n=30) treated with Naoxintong capsule,and control group (n=30).Serum VEGF levels were detected by double-antibody sandwich ELISA at 24 h,3 d,7 d,14 d.Serum MDA levels were detected by spectrophotometer at the same time.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 were studi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14 d.Results The levels of VEGF in pts with ACI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group (P

Key words: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malondialdehyde;Naoxintong capsule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由两个亚基间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其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增加血管渗透性、保护神经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等四大生物学特性,在血管发生和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有研究表明,VEGF在急性脑卒中早期直接参与脑水肿形成的作用[1]。丙二醛(MDA)是反映氧自由基水平的主要观察指标,其含量水平与脑梗死患者脑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2]。目前关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与自由基之间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故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和MDA水平的动态观察,探讨它们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及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对其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4月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发病时间不超过24 h。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所有病例均排除严重感染,肿瘤,慢性心、肝、肾功能不全及昏迷者。男40例,女20例,年龄51岁~80岁(63.5岁±4.17岁)。按照2000年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脑卒中分型分期,按梗死灶的最大直径,再分为大面积梗死(>5 cm)18例,中面积梗死(3 cm~5 cm)23例,小面积梗死(1.6 cm~3 cm)19例。按中国卒中量表(CCS)评分分为

3型:轻型20例、中型23例和重型17例。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梗死的部位、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等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另设健康组60名,男35名,女25名,年龄53岁~77岁(64.6±4.24岁)。健康组与脑梗死组年龄、性别分布经齐同性检验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凝、抗栓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并配合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疗程均为14 d。

1.3 标本采集及处理 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发病或入组后的1 d、3 d、7 d、14 d各采血1次,均采晨间空腹肘静脉血,静置30 min,3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血清,-20 ℃保存。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VEGF(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血清MDA水平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试剂盒购自南京聚力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同组变量间的关系常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脑梗死组与健康组VEGF水平比较 脑梗死组4个时间点VEG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

2.2 脑梗死组与健康组MDA水平比较 脑梗死组发病1 d、3 d,M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2.3 梗死灶大小与VEGF、MDA水平之间的关系 发病3 d、14 d,患者血清VEGF水平随着梗死面积增大而升高,检测结果大面积梗死组与中面积梗死组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组,两者与小面积梗死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病情严重程度与VEGF、MDA水平之间的关系 发病3 d、14 d,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呈升高趋势,检测结果重型组与中型组明显高于轻型组(P

2.5 治疗组与对照组VEGF、MDA水平比较 治疗组经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后患者血清VEGF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其中第3、7、14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3 讨 论

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是由两个亚基间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其主要生物学作用就是诱导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血管形成,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脑缺血缺氧[3]。在正常情况下,脑内无VEGF表达,而当脑缺血发生后,低氧作为一种信号直接激活VEGF/VEGF受体(VEGFR)系统,诱导VEGF的表达增高,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受体,诱导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形成[4,5]。在脑梗死发生早期,VECF在维持和恢复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后期VEGF是高度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剂,通过刺激缺氧组织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或恢复内皮的完整性,可促使血管内皮再生,抑制血管内膜增厚,防止再狭窄,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本研究发现,脑梗死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而且脑梗死急性期的两周内VEGF变化随着病程呈动态变化过程。患者血清VEGF浓度呈高表达,从第1天至第7天为上升趋势,以第7天为最高,第14天开始回降,这表明VEGF对缺氧因素的反应,存在负反馈机制。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脑血流减少,迅速上调VEGF表达,促进缺血半暗带脑血管新生,随侧支循环的建立,脑血供得到改善,VEGF的产生逐渐减少。

自由基在脑缺血缺氧损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MDA作为氧自由基与生物膜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代谢产物,其含量的变化间接地反映了组织中氧化自由基含量的变化,通过测定MDA含量可以估计脑组织中氧自由基水平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强弱,对研究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及第3天,MDA水平明显异常,但在第7天及第14天已逐渐恢复正常。

VEGF和自由基MDA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都有参与脑水肿作用[2,6]。VEGF是通过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直接破坏了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形成脑水肿的,而MDA主要通过攻击脑内细胞膜磷脂中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肪酸不饱和双键,直接造成细胞损伤发生脑水肿[6,7]。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发病急性期(第3天)及恢复期的第2周,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即随着梗死面积越大、病情越重,VEGF水平越高;而MDA水平只有在发病第3天才与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VEGF、MDA都共同参与了脑梗死急性期血管病理损伤过程,但是它们的损伤机制有所不同。VEGF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8]。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经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后,血清VEGF能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3 d~14 d各时间段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两组MDA浓度无变换。另外,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VEGF、MD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变化有一定规律,都在脑梗死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动态检测VEGF及MDA水平对临床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VEGF较MDA更适作为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参考文献:

[1] Zhang ZG,Zhang L,Jiang Q,et al.VEGF enhances angiogenesis and promotes blood-brain barrier leakage in the ischemic brain[J].J Cerebral Blood Flow Metab,2000,106(7):829-838.

[2] Heo JH,Han SW,Lee SK.Free radicals as triggers of brain edema formation after stroke[J].Free Radic Biol Med,2005,39(1):51-70.

[3] Stowe AM,Plautz EJ,Eisner-Janowicz I,et al.VEGF protein associates to neurons in remote regions following cortical infarct[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7,27(1):76-85.

[4] Shin YJ,Choi JS,Lee JY,et al.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and its receptor in the rat hippocampus following transient forebrain ischemia[J].Acta Neuropathol,2008,116(5):517-527.

[5] Sun Y,Jin K,Xie L,et al.VEGF-induced neuroprotection,neurogenesis,and angiogenesis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J].J Clin Invest,2003,111(12):1843-1851.

[6] Valable,Samuel.VEGF-induced BBB permea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an MMP-9 activity increase in cerebral ischemia:Both effects decreased by Ang-1[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5,25(11):1491.

[7] Shimon A,Tstsushi K.Expression of anti-apoptotic an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edaravone following transient focal ischemia in rats[J].Eur J Pharmacol,2005,516(2):125-130.

[8] 潘秋荣.急性脑梗塞治疗前后血清VEGF、TGF-β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7,20(6):595-596.

第8篇:统计学研究对象范文

关键词:免疫系统;清睾酮;皮质醇;大负荷游泳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053-03

A Research on Heavy Load Swim Train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 en Rats' Immune System andSerum Testosterone and Cortisol

LI Qiongzhi, LIU Xiangmei

(The Physical Department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Hunan China)

Abstract: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suc h as immune system, serum testosterone and corisol of rats after heavy load swimtrain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t is found that:1) the degrees ofresponse of immune index, testosterone and the indexes of cortisol are not at t he same level. It should have integrative measurement on the indexes to evaluatethe function for the limit of few indexes.2)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these in dexes, it is found that the ratio of T/C can reflect the degree of immune functi on before heavy load swim training or after midload swim training. Although itcan be the measurement index to reflect the degree of immune function, it's notwork after heavy load training, but the immune index works.

Key words: immune system; serum testosterone; cortisol; heavy load swimtraining

血清睾酮和皮质醇作为加速体内蛋白质合成与分解的两种激素,其生化指标在机能评定中已 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且大负荷训练对血清睾酮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也已受到了运 动生理学界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关于免疫系统和功能在运动中的变化也有较多的报道[1,2]。但血清睾酮和皮质醇与免疫系统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咱运动中的变化却很少 深入 进行研究。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大鼠进行大负荷游泳训练,观察大负荷运动前后免疫指标以及 血清睾酮和皮质醇的变化,探讨血清睾酮和皮质醇与免疫系统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寻 求机体功能评定指标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健康雄性Wister大鼠(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0只,3月龄,体重150~18 0 g。标准啮齿类饲料喂养,自由饮水、活动。室温(20±2)℃,湿度45%±10%,每日光照14h。动物适应环境3 d,记录体重。

1.2 运动方案圆形游泳池,内径50 cm,水深60 cm,水温(30±1)℃。训练组大鼠适应性游泳训练3 d后开 始 正式训练。前2周每天游泳1次,第一次正式游泳训练时间为30 min,以后每天增加5 min。 后2周每天游泳1次,每次通过负重和延长游泳时间令动物达到力竭状态,即游泳动作失调、 水淹没鼻尖、身体下沉后再浮出水面的时间超过10 s,并连续3次,被提出水后,头不能抬 起,放于桌面上不挣扎逃跑。

1.3 实验仪器RT1904C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雷杜公司生 产。

RT-2100C酶标仪:美国雷杜公司生产。

1.4 观测指标及测试方法

1.4.1 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G、M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试剂 盒由上海复星医学有限公司提供。

1.4.2 内分泌指标睾酮及皮质醇采用酶联竞争法,试剂盒由德 国DRG仪器公司提供。

1.5 标本采集与处理大负荷训练前以及大负荷训练4周后进 行抽血测试。抽血时间均在上午8~9点,大鼠处于空腹清醒状态,于安静无菌条件下抽取耳 垂静脉血0.5 mL。获得标本后,即刻离心10 min,分 离血清备用。

1.6 实验资料的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显著性水平取P

2 结 果

2.1 大负荷训练后指标的测试结果

2.1.1 免疫球蛋白

大负荷训练后,血清IgA、IgG、IgM均呈下降趋势,其中IgA、IgM与赛前值相比有显著性差 异(P

2.1.2 睾酮、皮质醇在整个观察期内,T、C和T/C的值在大负荷 训练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

2.2 大负荷训练前后免疫系统与睾酮、皮质醇之间的关系分析 大负荷训练前IgA、IgM与T/C显著正相关(如图1、图2),但大负荷训练后免疫系统与T /C无显著相关性。

3 分析与讨论

3.1 免疫系统的变化 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成熟的浆细胞所分泌的具有抗体活性的 糖蛋白分子,除直接对抗相应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外,还能诱发其他各种功能,如补体活化 、吞噬作用等。免疫球蛋白是主要的体液免疫物质成分,它的增高、降低与疲劳、疾病和营 养状况都有一定的关系。

一般认为,运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但运动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各种报道的结论并不 一致。许多研究表明,低强度的运动有益于免疫机能的提高和改善,但高强度的运动则会引 起免疫机能的损害和降低。在运动对免疫球蛋白影响研究中,Verde[3]等研究表明 ,大强度 运动后,血清IgA、IgM大幅减少;Gleeson[4]在12周训练期间对优秀游泳运动员的 组织免疫 、体液免疫分布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训练后唾液IgA、IgM有很多下降,IgG没有显著变化 ;Mgcknnon[5]对14名游泳运动员的免疫系统进行跟踪研究发现,过度训练之后运 动员唾液 IgA浓度显著降低。Nieman[6]等研究表明,剧烈运动无论是短时间最大强度,还是 长时间最 大强度,均能使免疫球蛋白发生显著变化。张达[7]则认为,急性大负荷训练后即 刻进行测 试,IgG、IgA值均有明显的下降,并有显著性差异,IgM有所下降,但是不显著。在本实验 中,大鼠在大负荷训练后,免疫球蛋白IgG和IgA、IgM都呈现出了随着训练负荷的增加而下 降的特点。分析认为,之所以IgM、IgG、IgA运动后均下降,是剧烈运动使机体内包括蛋白 质在内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而作为存在于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属于蛋白质的一种。其中 IgA、IgM显著下降,而IgG则没有显著变化。这一结果与Gleeson的观点基本一致,与张达报 道则存在一定差距,同时IgA、IgM的变化与Verde等人的文献报道相一致。IgG的下降并不显 著,表明大运动量训练并没有对IgG造成显著影响。提示大负荷训练可以造成免疫球蛋白IgA 、IgM的减少,使免疫功能下降。

3.2 睾酮、皮质醇的变化 T是体内主要的促合成代谢激素之一,它除了维持雄性和副性特征外,可促进蛋白质 合成,使肌肉壮大,刺激红细胞生成,增加免疫能力和抗感染能力,维持雄性攻击意识, T、C都是目前机能评定中应用成熟的敏感指标。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异化激素,它能抑制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运动后应尽快降至基础值范围,以免能源过度消耗[8]。因此 ,运动后 恢复期,C水平持续较高,是身体机能状态下降的表现[9]。本研究中,C于大运动 量训练后显著升高(P

3.3 不同训练周期后免疫系统与各血液生化指标的关系 免疫系统不仅是一个自主防御系统,同时也是机体唯一能感受细菌、病毒、肿瘤和其他抗原 物质的感觉器官,而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却感觉不到这种刺激。免疫细胞对这些抗原物质的 刺激识别后,即以肽类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形式,传递信息到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整体性调 控[10],而内分泌系统则通过自身分泌激素和接受神经调节信息两方面,对免疫系 统进行调控,以确保在各种应激下各大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在运动训练监控中,T/C比值可用来反映体内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平衡状态,是目前较公 认的评定和监测过度训练、消除疲劳状况的灵敏指标。大负荷训练之前,T/C与IgA、IgM高 度正相关(图1、图2);大负荷训练之后,T/C与各免疫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分析认为, 机体在长期的剧烈运动应激下,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太深,免疫系统只能 通过白细胞介素等信息分子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进行反调控,机体处于免疫力下降的 机能下降期,大负荷训练前中等运动量应激则使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充分发挥了互调作用 ,有效地维持了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稳定,有助于机体尽快恢复。因此,在大负荷训练前,T/ C比值不仅是过度训练、疲劳状况的检测指标,而且也是免疫系统功能的评价指标。

对于血清睾酮和皮质醇与免疫系统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运动中的变化尽管目前很少深入 进行研究,但已有学者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匡晶[11]等学者在研究摔跤运动员 冬训大负 荷训练期间若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监测时发现,冬训大负荷训练期摔跤运动员免疫功能显著 下降,是与皮质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存在,但他认为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还有待于 进一步证实。本实验通过研究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必然联 系。因此T/C比值可以在大运动量训练周期前或中等负荷训练后作为免疫系统功能的评价指 标。

4 小 结

从各指标的变化规律来看,大运动量训练周期前或中等负荷训练后,T/C比值能够反映出机 体的免疫水平,因此,可用T/C比值作为机体免疫水平的衡量指标。但大负荷训练之后,T/C 比值无法再反映机体的免疫水平,则必须测定免疫指标来评定免疫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饶君,等.力竭运动对小鼠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23(2):193-194.

[2] 金其贯,等.补充精氨酸对大负荷训练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运动 医学杂志,2004,23(5):499-502.

[3] Verde T J,et al. Immune Responses and Increased Training of the Elite Ath lete[J].Appl Physiol,1992,73(4):1494-1499.

[4] Gleeson M,et al.Immune Status and Respiratory Illness for Elite Swimmers D uring a12-week Training Cycle[J].Int Sports Med,2000,21(4):302-307.

[5] Mgcknnon L J,et al.Mucosal(secretory) l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of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J].Int J Sports Med,1994;15(3):179 -184.

[6] Nieman D C,Exercise infection and immunity[J].Int J Sports Med,1994,15 (3):131-141.

[7] 张达.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免疫球蛋白动态变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4,22(4):102-105.

[8] 姚泰,罗自强.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5-186.

[9] 冯美云,冯炜权,林文韬,等.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17-322.

[10] 范少光,丁桂凤.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介导物质:共用的生物学语 言[J].生理科学进展,1995,26(2):175-183.

[11] 匡晶,等.摔跤运动员冬训大负荷训练期间若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监测研究[J].体 育科学,2006,26(5):37-40.

第9篇:统计学研究对象范文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错颌畸形;不良口腔习惯;口腔检查

[中图分类号] R7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3-007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or oral habits and malocclus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480 preschool children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4 to August 2016 were selected, with 236 children with malocclusion. Relevant data were collected in all children, and oral diagnosis was carried out for all children, including visual examination, inquiry and oral examination, etc. Our medical staff observed whether the poor oral habits occurred in the children under the natural conditions, communicated with their parents effectively to determine contents of poor oral habits, and carried out an adequate oral examinat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were malocclusion and types of malocclusion, etc. Results Among the 480 preschool children, there were 236 children with malocclusion, and the incidence rate was 49.17%. All the preschool children were observed, and there were 204 children without malocclusion or poor oral habits, and 40 children with poor oral habits. There were 81 children with malocclusion but without poor oral habits, and 155 children with poor oral habits. The proportion of malocclusion children with poor oral habi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hildren without malocclusion butt with poor oral habi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Malocclusion; Poor oral habits; Oral examinations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儿童口腔保健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儿童错颌畸形是儿童口腔常见疾病。本病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先天遗传因素或者由于后天习惯、环境等多重因素导致儿童牙齿、颌骨、颅面出现的畸形[1,2],由于畸变错位的颌骨会对儿童牙体生长以及颌骨结构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会出现牙齿釉质脱矿、龋齿、牙龈炎等诸多并发症,甚至对儿童脸型及面部生长也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及时纠正和治疗[3]。越来越多的研究[4]发现小儿口腔不良习惯是导致错颌畸形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分析小儿口腔不良习惯与错颌畸形发生的相关性,指导家长监督及预防小儿不良口腔习惯可能成为有效控制错颌畸形发生的主要手段[5]。本文对2014年4月~2016年8月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48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相关分析检测,旨在探讨学龄前儿童不良口腔习惯与错颌畸形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8月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480例学龄前儿童,其中男262例,女218例,患儿年龄3~6岁,平均(4.7±1.7)岁。其中错颌畸形的学龄前儿童236例,男128例,女108例,患儿年龄3~6岁,平均(4.5±1.3)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并经患者家属知情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6] 儿童乳牙列均发育较为完整,既往无颅部及颌面部疾病史,无牙齿畸形史,无咬合诱导治疗史,儿童及家属能够配合医生护士完成口腔检查,恒切牙和第一恒磨牙]有萌出。

1.2.2 排除标准[7] 乳牙列发育不完整,儿童及家属无法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口腔检查,存在牙齿畸形或咬合诱导治疗史,合并颅颌面部疾病史,合并免疫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合并精神类疾病。

1.3调查方法与观察指标

收集所有儿童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对所有儿童进行口腔方面诊断,包括视诊、问诊及口腔检查等。受检儿童需安静状态一段时间,由我科医务人员观察儿童在自然状态下是否发生不良口腔习惯,对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与其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对未发现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也需与其家属进行沟通,确定儿童不良口腔习惯,包括如舔舌、吮唇、吮指、咬物、单侧咀嚼、睡觉磨牙,确定不良习惯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频度以及强度等,并进行充分的口腔检查确定其有无错颌畸形、错颌畸形类型等,检查内容包括探查儿童颅面的形态对称度、侧面外观轮廓、唇舌的咬合位置、形态位置、髁状突位置、牙合与颌位、是否合并关节杂音、关节区的疼痛和畸形下颌运动等情况[8]。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SP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或构成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学龄前儿童错颌畸形发生率及不良口腔习惯发生率比较

480例学龄前儿童中,存在236例错颌畸形儿童,发生率为49.17%。观察所有学龄前儿童,无错颌畸形儿童中无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204例,存在不良口腔习惯儿童40例,错颌畸形儿童中无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81例,存在不良口腔习惯儿童155例,错颌畸形儿童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比例显著高于无错颌畸形儿童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学龄前儿童常见错颌畸形类型构成比

236 例错颌畸形儿童中,主要错颌畸形类型为反颌40例,深覆颌21例,牙齿排列不齐96例,开颌12例,颌前突39例,锁颌19例及其他类型9例,见表2。

2.3 所有学龄前儿童不良口腔习惯类型与错颌畸形发生情况

所有学龄前儿童不良口腔习惯最易造成牙齿排列不齐、反颌及颌前突,牙齿排列不齐、反颌伴有不良口腔习惯比例相对更高。见表3。

3讨论

小儿常伴有多种形式的不良口腔习惯,临床多见习惯性吮指、吮唇、吐弄舌、咀嚼硬物、单侧咀嚼等。调查显示[9]90%以上的儿童都有吮指行为,吮指可源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反射,婴幼儿3~4个月龄时更为多见,并可持续至3岁左右,而生长到6岁左右,行为开始逐渐消失[10,11],因此学龄期儿童极有可能仍保留该习惯,而吮指是导致明显错颌畸形发生的不良因素之一[12]。吮指时手指可位于上下前牙间,长期可阻止前牙的萌出,后牙过度萌出,小儿可出现开颌畸形[11]。任何的吮吸均可引起颊肌过度用于牙弓,因此引起牙弓狭窄,有可能出现单侧或双侧后牙反颌。长时间咬唇有可能引起下颌过度前伸,如长时间习惯性咬下唇会导致上颌前牙间隙增宽,因此下前牙所受到的内收力超过外展力,导致内移,进而出现上下颌前牙的深覆盖[13,14]。小儿吐弄舌主要是舔舐牙齿,因此未被舔舐部位的牙齿会逐渐过度伸长,局部牙齿受到多余外力,最终形成开颌及牙齿向外倾斜。偏侧咀嚼不良习惯多由于一侧乳磨牙或恒牙出现严重龋齿、大面积缺损或缺失,一侧不具备正常的咬合关系,不得不进行单侧咀嚼,最终往往导致下颌偏向咀嚼侧,最终破坏两侧面部的对称性。咬物习惯会导致局部牙齿受力不均匀,最终形成开颌[15,16]。

本研究可见,480例学龄前儿童中,存在236例错颌畸形儿童,发生率为49.17%。观察所有学龄前儿童,无错颌畸形儿童中无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204例,存在不良口腔习惯儿童40例,错颌畸形儿童中无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81例,存在不良口腔习惯儿童155例,错颌畸形儿童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比例显著高于无错颌畸形儿童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从儿童发育的生理特征看,利用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进行早期矫治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机。学龄前儿童处于牙列、牙合、颌面部骨骼以及肌肉生长活跃的时期[17,18],此时儿童颅面牙合生长速度快、变化大,组织细胞处于高度代谢活跃状态,因此牙周组织及颌骨的可塑性大,对矫治的反应较成年人更好,并且小儿的适应性强,改建更快。选择采用合理的矫正方式并利用儿童生长的潜力进行矫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长时间存在口腔不良习惯的学龄前儿童需要在乳牙列、混合牙列早期进行矫治,口腔不良习惯的矫治器可根据儿童不良口腔习惯设计实现,如矫治口呼吸的前庭盾、矫治咬指的手指套、矫治伸舌习惯的腭刺或舌栏、矫治咬唇的唇档等。随着目前矫治技术的发展,临床存在多种在乳牙列、混合牙列期对儿童进行综合性预防矫治不良习惯的活动矫治器,具有易被患儿接受、舒适、可诱导患儿替牙期有牙萌出的功能,因此在学龄前儿童临床不良习惯的矫治上有很好的作用[19]。儿童早期肌功能训练与错颌畸形预防矫治中主要包括对小儿口腔肌功能训练主要内容,体现在诱导儿童恒牙萌出及牙槽骨,以及对上下颌的主要调控,设计理念以咬合发育管理理念中早期性及功能性的特点,对某些特定错颌畸形的发生可起到早期预防阻断的效果。作为一种较新的错颌畸形预防矫治方法体系,其已经逐渐成为小儿“咬合发育管理”治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逐渐被口腔科专业医师所重视。

综上所述,学龄前具有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错颌畸形发生率较高,主要错颌畸形类型为反颌、深覆颌、牙齿排列不齐等,应提醒家长重视,及时矫正。

[参考文献]

[1] 蔡晓熹.患儿口腔不良习惯与错颌畸形发生情况调查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3):145.

[2] 郑新宇.不良口腔习惯对儿童错合畸形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3):430-433.

[3] Rubin PF,Winocur E,Erez A,et al.Dental treatment need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siding in an ugandan orphanage[J].J Clin Pediatr Dent,2016,40(6):486-489.

[4] 魏琰,赵千,韩汉,等.206例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与错颌畸形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7):17-20.

[5] 努斯来提,王彦.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导致错颌畸形的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2(2):35-37.

[6] 高桂林.儿童口腔不良习惯致错颌畸形的临床治疗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2):33-33,35.

[7] 陈敏,尹敏.绍兴地区学龄前儿童错颌畸形与口腔不良习惯关系的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0):2160-2162.

[8] Reyes Romagosa DE,PanequeGamboa MR,Almeida Mu?kiz Y,et a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forming oral habits in children aged 5 to 11:A case-control study[J].Medwave,2014,14(2):e5927.

[9] Asawa K,Pujara P,TakM,et al.Oral health status of fishermen and non-fishermen community of Kutch district,Gujarat,India:A comparative study[J].Int Marit Health,2014,65(1):1-6.

[10] Souki BQ,Figueiredo DS,Lima IL,et al.Two-phase orthodontic treatment of a complex malocclusion:Giving up efficiency in favor of effectiveness, quality of life, and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13,143(4):547-558.

[11] 王冬梅.改变口腔不良行为习惯对错合畸形矫治影响的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9):1545-1547.

[12] Zhou X,Zhang Y,Wang Y,et al.Prevalence of malocclusion in 3- to 5-year-old children in Shanghai,China[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7,14(3):E328.

[13] Bernkopf E,Lovato A,Bernkopf G,et al.Outcomes of recurrent acute otitis media in children treated for dental malocclusion:A preliminary peport[J].Biomed Res Int,2016,2016:2473059.

[14] 小贤,夏斌,葛立宏,等.喂养方式和口腔不良习惯对乳牙列(牙合)关系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8(6):1060-1066.

[15] Abreu LG,Paiva SM,PordeusIA,et al.Breast feeding,bottle feeding and risk of malocclusion in mixed and permanent dentitions:A systematic review[J].Braz Oral Res,2016,30:S1806.

[16] 张彦乐.儿童牙颌畸形的预防及早期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48-49.

[17] Zhu Y,Li J,Tang Y,et al.Dental arch dimensional changes after adenoidectomy or tonsillectomy in children with airway obstruction: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under PRISMA guidelines[J].Medicine(Baltimore),2016,95(39):e4976.

[18] 王彦,赵玮.儿童期咬合紊乱的早期矫治[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3,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