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艺术审美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

第1篇: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

当代产生影视中存在一种追求形式美感而与时代文化疏离的审美倾向。以着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例,《英雄》、《十面埋伏》等都在影片的画面美感及实景层面的形式美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观众在享受这完美的视觉盛宴之后,留在脑海中的除了富有美感的画面之外,便很难再有其他可以供回味的意蕴了。影片虽具有画面、色彩、造型、音乐等多方位的美感,但这种美感仅仅流于形式,而并不能将观众带入到更高一层的审美境界,对意境的营造可谓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内涵。这些影片也并非没有对故事、对人生、对人性的表现及揭示,但是其意境的营造并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及审美共鸣,其审美意境的营造仅仅停留在观感的层面,而在影片意境营造方面则是非常欠缺的。当代影视作品中有很多都表现出了对意境的追求。这些作品中对意境的表现层次各不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点,便是影视作品中往往忽略了人性丰富性及复杂性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人性的矛盾之处及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矛盾之处。

当代电影审美意境的发展方向

当代电影的意境营造具有唯美的审美倾向。其审美意境的创造来源于一些审美特质的趋同。电影评论往往将意境归类到一种民族性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由此成为意境创造所尊崇的形态。

影视艺术的意境往往倾向于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于是,影视艺术的审美意境便被简单地等同于优美这一审美形态,优美的艺术形态以完美、和谐为主要审美特征。这种偏见导致了我国当代电影创作追求和谐与静态之美的倾向。但实际上,我国的审美文化并不仅仅具有这样一种阴柔悠远的审美意境。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阳刚之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古有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所以,当代影视艺术应表现与营造不同类型的审美意境,从古典艺术形态的意境中发掘艺术之美,以实现打动观众的内心深处,从而将其带入一种可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审美意境之中,创造多层次的不同的审美意境。如果影视艺术不能表现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现状,则远远不能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影片对意境的塑造将是深远而丰富的。影片艺术审美意境的营造应把握大众文化心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审美需求,创作出具有不同审美特征的电影。在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审美特质,诸如阴柔、阳刚、崇高、悲哀、冷峻,甚至是怪诞、丑陋、阴森等审美特点都应该在影视艺术中得以表现。

当代影视艺术中,审美意境多是以阴柔恬淡的优美意境为主,展现了与当前时展状况相背离的特征。影片艺术视野没有延展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而是局限在了狭小天地中亲情、友情与爱情,展示着一种和谐、宁静而优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影片《暖春》、《和你在一起》等等,影片中之表现人性中温暖而优美的一面,表现一种传统的温良恭俭让的品格,以温情故事的演绎营造一种和谐优美的艺术意境,使得当前我国影视艺术的审美表现空间大大窄化。

第2篇: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

一、影视画面的艺术内涵

不同的艺术都很注重画面美的营造。诗歌艺术的画面美往往是通过营造特定的意境来表现的,散文则主要是通过文章的情韵来营造一个充满美感的世界,小说则可以借助一个个故事来表现现实生活里的美感,戏剧艺术主要是借助具体的动作来表现这一艺术的美感,而影视艺术则主要是借助影视画面来表现特定的美感。在影视画面里,最基础的构成部分即一个个屏幕画面,这也是影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里的美感所采用的途径。对于影视艺术而言,屏幕画面就如同诗歌的意境、散文的韵味、小说的章节、戏剧的动作一样,借助具体的屏幕画面,向观众传达出影视艺术的美感。影视艺术自身要表达的美也是贯穿于现实生活的,可以说,影视艺术借助的屏幕画面就是一种活动画面的表现,不同的画面将观众带到不同的场景里,通过连续性的画面变更,就创造出了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带有艺术元素的一个个画面,这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爱森斯坦曾说,影视艺术领域的画面带有很深厚的情感元素,这种情感主要在于创作者自身情绪和心境的表达,是一种情感艺术的浓缩。影视艺术借助具体的画面,将观众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再试图将艺术本身的情感注入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如果说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作品的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那么影视艺术则是借助一个个持续性的画面来表现真实的生活,也正是借助画面,才成功塑造了影视艺术。倘若没有视觉上的享受,观众也难以领悟到影视艺术自身的美感。对于艺术,最主要的表达对象便是一个个形象,艺术形象自身的承载量是十分丰富的,能够将一些难以表达的定义生动地表达,也可以弥补艺术在传播交流方面的缺陷。然而,文学作品只能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一个形象,影视艺术则可以借助的画面来表达某个形象,这就使得这类形象更加直观和具有感染力,在形象的表现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影视艺术不仅能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还能对现实生活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从而表现出创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感染观众。影视艺术能够将生活直观地表现出来,此外,这门艺术的信息容量又是十分丰富的,作者往往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作品里,影视作品就被赋予了具体的内涵,这也是作品由理性转移到意识层面的表现。因此,影视作品的创作需要重视画面的构建,只有创造生动的形象,才能有效感染观众,才能充分展示出影视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追求,这样才能使得影视艺术成为一门凝聚了现实生活元素的艺术。

二、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1、影视艺术的综合性

影视艺术和文学作品由很大的区别。尽管文学作品也有具体形象的塑造,也有具体的情节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概况,然而,影视艺术所塑造的形象更具直观性,观众可以直接通过视觉来接触影视艺术塑造的形象,文学作品则必须依靠描述的语言来进行塑造。影视艺术和音乐艺术也有很大的差异,尽管影视艺术一个个画面的组成也是有规则的,如同音乐艺术里音符的衔接,但影视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却是画面和声响结合的情境,这是音乐艺术无法同时满足的。影视艺术和美术比较起来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尽管这些艺术都注重造型的塑造,但影视艺术创造出来的形象却是可以活动的。影视艺术和戏剧相比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尽管这两类艺术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然而,影视艺术突破了传统的舞台视角这一局限,可以穿越不同的情境来突破时空的限制,不管是从艺术跨越的时间还是空间元素来看,都远远超出传统的戏剧艺术。影视艺术自身的综合性,进一步丰富了这门艺术的感染力,可以使得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随着屏幕画面的变化穿越不同的时空情境,表现形式上也是十分灵活的。以影视作品《牧马人》为例,节目开始时就呈现了蓝天与白云整合的完美画面,观众随着镜头仿佛一起进入了美丽的大草原,但随后,影视作品的视角就变为了北京的饭店,让人们将自身的角色幻化成一个个旅行者,紧随其后的便是黄土路场景,带领着观众在短时间内体验不同环境的氛围。在影视艺术里,会根据角色的需要切换到不同的情境,而且在时间跨度上也是十分灵活的,这部影片在画面情境变化的同时,借助旁白,让人感觉刹那间已经穿越了三十年。因此,影视艺术作品只要不违反人们生活的逻辑,根据艺术的需求,可以对作品进行主观的创作和重组,不同的画面也可以自由地进行转换等,这都充分表现出了影视作品的综合性。

2、影视艺术的视觉性

从形式上来看,影视作品是视听结合的,可以充分发挥多种艺术和手段,为观众创造更好的体验。影视作品的视觉性主要表现为一个个具体的画面,这也是该类艺术的关键元素,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画面,才得以构成影视艺术这一整体。影视作品能够借助变化的画面来传达人物的思想情绪,这鲜明地体现了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征。戏剧只能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现,然而戏剧会受到实体舞台的局限,观众的视角也会严重影响戏剧表演的质量,所以戏剧在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方面存在很多缺陷。由于在实际表演过程中,观众的视角是较为固定的,演员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尽可能清晰地看到戏剧动作或情节,表演过程中往往都带有夸张的成分,对于一些细微的动作,则很容易被观众忽略。以朝鲜影片《卖花姑娘》为例,主角是一位双目失明的女孩子,得知母亲逝世的噩耗时,一路上跌倒了很多次,药包也散落在地,摔倒时主角还有一个伸手抓的细节,这一细节对于表现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逝世的悲痛有着显然的作用,在一细节在传统的戏剧艺术里就是难以表现出来的。在影视艺术领域,还可以借助镜头特写的模式来进一步表现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例如可以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放大或细节的模式,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这也是影视艺术视觉性特征的鲜明表现。具体的影视作品里,镜头可以选取人物的面部表情,诸如眼神等,这就不仅增强了艺术作品的现实性,也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这也是影视艺术独特的优势。以国产片《归心似箭》为例,中玉贞将烟袋赠给魏得胜时,便充分运用了以物托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要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细节表现优势,更全面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以物托情的表现手法可以极大地激起观众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地感染效果。

3、影视艺术的造型性与运动性整合特征

影视艺术主要是依托屏幕上的画面来表现的,通过屏幕画面的活动来反映生活,创造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形象。另外,影视艺术的造型性和运动性具有重要的美学特征,造型性涵盖美术、摄影以及导演等众多造型艺术,也涵盖了演员的众多外部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通过画面来表现的,所以影视艺术的画面是体现美学特征的典型元素。画面造型又具体表现为美术、雕塑以及摄影等艺术,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自身具备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画面的造型性具体可以表现为颜色、光线以及构图等模式。影视艺术也被人称作运用的美术,运动性是其核心特征之一,这也是和传统美术、雕塑等艺术根本属性的差异。所以,运动性也是影视艺术显著的美学特征,这一特征的运用十分普遍。不仅涵盖客观事物的运动,也涵盖主体的运动,也可以将静止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时空的运动。但运用的复杂性也表现为连续性的变化,这是影视艺术和其他类艺术最大的差异之一。但造型性和运动性也是辩证统一的,造型性专注于画面本身,运动性则更注重不同画面内部的联系。此外,影视艺术的造型性又是以运动为基础的,画面涉及到的情节、情感等发展都是在动态的变化里实现的,一旦画面的运动脱离了造型性,画面的运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4、影视艺术的真实性与虚拟性整合特征

影视艺术是集真实性和虚拟性于一体的一门艺术,可以对现实生活里的事物进行切实的表现,这一性能主要是借助该类艺术的记录性而实现的,从而影视艺术里的事物与现实生活里的事物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加上声音以及颜色等元素的充斥,进一步提升了影视艺术里相关事物的真实性。影视艺术涉及到的事物表现出的都是一种直观的真实,观众往往是难以接受屏幕上事物的虚假的,主体的美感也与艺术里事物的真实性密切相关。但无可否认的是,影视艺术所借助的事物都是一种形象,主要在于表现某一种本质,所以影视艺术里的形象更应该追求事物本质特征上的真实。影视艺术相关形象的创作也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的,创作者自身的努力也显得更为重要。由此可知,影视艺术的真实性与虚拟性是辩证统一的,真实性在于表现生活的本质,而虚拟性又是以真实性为基础来进行创作的,这种虚实结合的特征便鲜明地体现了这门艺术的美学特征。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作用

影视艺术吸取了多类艺术的精华,依托现代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密切。影视艺术不仅可以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工具,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审美艺术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影视艺术在具体的播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主体的情绪和精神境界进行感染,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和形象,鼓舞人的精神,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在教育领域,发挥影视艺术的效用,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有效的引导,可以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避免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影视艺术还是一门审美性极强的艺术,主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管是古今中外的事件,都可以包揽于一体进行浏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加强了主体对外界的了解,还能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陶冶的作用,使得主体能够在一种比较舒缓的节奏里,得到身心的愉悦。由此可知,影视艺术不仅能培育学生的兴趣,拓宽其视野,对于学生想象力以及情感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艺术作品的认知能力。

第3篇: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

关键词:T恤;情感;艺术;民族审美;时尚

一、情感审美特征

作为休闲服的一种,T恤设计应是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完美统一,它所传递的也应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愉悦自豪、目的明确的的良好情感。在此之外,T恤本身蕴藏着特有的个性和魅力,它可以直接了当地表达不同的情感,这是其它服饰所不能比拟的。在它单纯的面料上,不仅可以装饰艳丽的图案花纹。甚至可以直接把文字、标语、口号写在上面明确表达穿着者的观点、立场和目的,也可以将那些不便于说出的内心表白、感慨、甜言蜜语、肺腑之言等通过T恤委婉又明确地“说”出来,可以大胆表达你的思想(图一)。汶川地震期间,在成都市郊的许燎源博物馆,开展过一场赈灾主体的文化衫艺术展,其中,赈灾T恤以它独特的表现力成功的为爱代言(图二)。

二、民族审美特征

(一)民族图案与文字

图案是T恤的灵魂,富有艺术性的图案可以使一件普通的T恤灵动起来,增加其附加值。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外的T恤上装饰中国风元素如京剧上脸谱(图三)、民间剪纸类的图案已成为一种时尚;还有中华民族色彩浓厚的原始图腾、古朴的花纹和文字;代表中国的长城、故宫等建筑;十二生肖等民族元素,运用现代制作工艺和技术技巧,被巧妙地运用到T恤上。小小的T恤变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成功的弘扬民族历史与文化,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

(二)民族传统艺术文化

民族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是中华之国粹,是人类的文化遗产。

在T恤上晕开的中国的水墨画,被贴在胸前民间年画,以及民间的剪纸艺术和传统的书法等均是民俗艺术以T恤为载体的表现。图四白色T恤,设计师们将水墨画的元素融入服装当中,就像赋予了自己的艺术灵魂,展现出一个游动的画卷。有力的笔触,纯美的意境,完美的呈现在T恤上,让你似乎能感受到艺术家在作画时的挥毫泼墨,演绎出无限动力。

行云流水般的水墨画图案让人心旷神怡,让白色不再显得单调;低调感的灰色因为水墨画的存在,映衬出十足的华丽感充满艺术气质,白色T恤因为有了简单的笔触装饰,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第一眼便会彰显品味散发出优雅的艺术气息。

(三)民间工艺技法

将民间传统的蜡染、扎染工艺运用到现代T恤上,不仅能将传统工艺流传并发展下来,在现代T恤上表现返璞归真的民间风情。另外,在T恤上运用刺绣、镶嵌等工艺,既可提升服装的档次,又有利于体现个人的品味。

三、自由、随性的生活态度

作为“西风东渐”的舶来品,T恤不仅将舒适的面料、多样的色彩、绚丽的图案带到中国,更把西方文化中独立、反叛、自我标榜等意识也一并带入。

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一种扫除时尚、解放身体、表现个性的朋克思潮,得到当时年轻人的追捧,随后出现了朋克音乐、朋克运动、朋克文化。“朋克之母”维维安・韦斯特伍德以独特的T恤设计而闻名,将T恤作为朋克服饰中不可缺少的标志。把衣服撕破,剪出裂口,或者印上耸人听闻的图案或文字等等,T恤成为情绪宣泄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正如另一种艺术形式--波普艺术,其与T恤产生的碰撞,形成的独特“T恤艺术”。T恤也成为波普艺术表现的舞台,传达大众化的、年轻的、即时性的、便宜的艺术情调。波普艺术的形态、精神、艺术风格,与T恤如出一辙,因而T恤也被称为披在身上的艺术品。艺术与服装的结合无形中抹平艺术与生活的区别,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服装本身,蕴含着人类历史文化,体现着人们的智慧与思维模式,同时展示着人们的种种精神需求以及对美的渴望和向往。T恤的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在穿衣习惯和着装观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如在一些正式场合,贵族雅士们不再局限于西装革履的正规装束,更倾向于朴素大方、轻便简洁但又工艺精良、具有品牌内涵的T恤装束,更能体现出成功人士的非凡的气质和亲和力。当然,一些运动风格的T恤同样也适合于非运动场合的穿着,如朋友聚会、外出郊游时穿一件连帽对襟针织T恤加上多袋牛仔裤,则能让你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在T恤所倡导的穿衣理念的引导下,人们不再一味追求奢华、繁冗的高档服饰,而更注重人体的解放和自由的穿着,也渴望体验T恤所带来的舒适的感官刺激和放纵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的生理和心理得到真正的解放,个性、价值也得到充分的展示,使服装真正从属于人。

四、秒杀时尚

T恤是时尚的快速反应器,最火爆的流行元素会在第一秒内体现在T恤设计中,主要是图案设计。《头文字D》2005年6月19日在亚洲公映,在这部影片中主演周杰伦穿了一件印有ST.PAUL的白色T恤,影片公映后短短几天内日本和香港街头立即出现了很多翻版的“ST.PAUL”T恤(图五),香港一家影院将这款T恤作为门票发售给周杰伦的影迷,只有穿着这件T恤的人才可以入场观摩。动漫的形象T恤上的应用来得更为直接。迪斯尼经典卡通形象已是深入人心,例如,米奇造型在不同的时期或繁或简地作为T恤的图案,而穿着者也决不仅限于孩子,连老人也可能愉快地穿着来享受童趣。伴随每一部成功影片的热播,很快就会有包括T恤在内的大量周边产品面市,“海绵宝宝”、“奥特曼”、“蜘蛛侠”、“功夫熊猫”的图案在T恤上层出不穷,当然其中不乏盗版泛滥的现象。

五、体现大众艺术

(一)音乐艺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音乐一直是T恤图案的主题。常规的表现形式包括在T恤上印制乐队标志、歌手肖像、CD封套、歌曲名称等。对于很多FANS来说,穿着印有歌手头像的T恤,并在演唱会现场得到歌手在T恤上的签名,是足以令他们疯狂的。音乐是一种时间性的艺术,视觉艺术擅长空间上的表现,如何在T恤图案设计上跨越这种界限,历来是利用视觉元素排列组合上的节奏韵律来完成。从来没有一支乐队能像披头士乐队那样赢得如此众多的心。它在1964年以《A Hard Day′s Night》开始了他们的奇迹之旅,这张唱片的封面是在T恤图案中被采用最多的。至今还有无数歌迷收藏着印有John Lennon肖像的T恤,这种T恤已成为一种经典风格,超越了时尚的界限。朋克之母Vivian Westwood说:“时尚和音乐,音乐和时尚,他们都在诉说同一种需要:以音乐的名义为时尚说话,这是一种自然的回归。”嬉皮士运动中的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以红色的舌头为标志(图六),这红色的舌头也成为摇滚音乐T恤设计的经典之作。

(二)影视艺术

因为好莱坞电影对T恤利用的成功先例,影视文化便在T恤上不断花样翻新。海报、剧照、片名等元素成为T恤图案。伴随影视作品在其他媒体上宣传的升温,影视T恤也更多地在人潮中涌动。电影票房和电视收视率的高低可以在T恤流行程度上得到佐证。

《阿甘正传》T恤图案(图七),以“生命像一盒巧克力”为主题,是阿甘母亲对阿甘所说“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的浓缩,也是阿甘人生的缩影。

(三)体育

大多数的体育项目都是以T恤作为自己的运动队服。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更多的人关注体育运动,也就有更的人穿T恤。Nike、Adidas、Kappa等品牌,通过对世界各大知名体育俱乐部的赞助,赚得满堂彩。这些品牌logo本身就具有了非凡的号召力,更不用说T恤图案上再出现俱乐部徽章和球星的名字了。

参考文献:

[1]包铭新.时髦辞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2]李丽芳.从T恤衫谈当代审美文化心态[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7,(3).

第4篇: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

一、 中国式大片的审美本质内涵

中国式大片作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本质内涵表现为以下两方面。首先,从其文化的本质属性上来看,大片是一种视觉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视觉文化意识在当代意义上的最强烈的迸发和最圆满的表达,是人类视觉文化的完善化和审美化。人类的这种原始的视觉文化意识,不仅催生了原始的视觉文化,而且还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永不衰竭的根本动力和生命力,创造了人类一脉相承的视觉文化大系,如绘画、雕塑、摄影及其影视等。所以中国式大片既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视觉精神及其文化意识在遇到高科技视觉媒介情况下其发展所达到的必然结果及其所得到的最圆满的表达。其次,从审美的本质属性上来看,中国式大片的基本特征就是“大”,而“大”的美学内涵就是崇高。崇高曾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审美情感。因为崇高是当“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1],原始社会的人们对它只能顶礼膜拜时,产生的一种神圣而庄神圣的感情。所以,中国式“大片”既是人类在伴随着肉体获得充分解放后,人类具有了更加高超的将世界转化为视觉图像的能力,而最终所主动创造的一种以“大”为美的崇高美,又是对我国古老的视觉文化意识与审美情结觉醒的再次超越和回归。

二、 中国式大片审美的民族化特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大片为核心的影像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主体。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大片所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其影像本体的审美特质也不同,与西好莱坞大片相比,中国式大片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质。其具体表现有:

(一)中国式大片的影像本体具有文化交流的民族化审美特征

中国式大片作为中国当代最主要的大众文化交流与传播形式,是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的载体,中国式大片在其影像本体中具有与西方好莱坞大片迥然不同的审美本质。

西方好莱坞大片是在一种源于西方“基督教、资本主义和民主的特别混合物”[2]具有普世主义、“天定命运”、白人至上和个人主义等思想倾向的美国主流文化中所孕育出来的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形态。所以,在当今世界电影文化市场上具有霸权地位的好莱坞大片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对人类的一些普遍价值观念的诉求,但其本质却是美国文化帝国主义对全世界的文化侵略和征服。好莱坞大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往往通过输出一个个充满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和明星效应的传奇或爱情故事,而将其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推销给其他国家,其本质就是一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运用具有强烈视听效果和震撼力量的话语霸权的形式向其他国家进行资本主义国家意识的输入,并实行其文化霸权的重要工具。

与源于西方“基督教、资本主义和民主的特别混合物”[3]的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形态的好莱坞大片不同,中国式大片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其精神实质都是追求以和谐为美。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所谓“仁”,《说文解字》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加注释)《孟子》中则释为“仁也者,人也。”所以说,“仁”就是人偶为仁,仁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又需要通过人与天之间的和谐来实现,所以儒家的和谐之美实质就是天人合一。除了儒家文化以外,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意义产生更为深远影响的是道家文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而“道”法自然,“道”就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顺应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和谐状态。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于德者,同于德;于天者,同于天。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天者,天亦乐得之。”[4]所以,人只要遵循自然的最高法则,与道同体,与“天”保持一致,自然无为,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天”也乐意与人同“道”,人和自然就会相互包容而和谐。道家主张的“道”不仅是自然的和谐之道,同时也是人的和谐之道,所以道家文化也是一种以和谐为其最高审美理想的文化。而在中国这些强大的具有和谐特征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中国大片的影像本体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质自然也就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的“和谐与包容、交流与融合”等。在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式大片的文化表意除了具有普适的审美价值之外,还具有一种鲜明的民族审美气质。中国式大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进行深刻的梳理和现代性思考,把中国传统的古典化的审美程式与现代思潮充分融合起来,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东方民俗风情和人性的魅力,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而且还走上世界电影的舞台,得到国际的关注和认同,如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等,这些华语大片都是凭借东西方文化的对接,以西方大片的观影方式而对东方文化所作出诠释而造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的。所以,中国式大片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民族化的文化交流的姿态。

(二)中国式大片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民族化的载道意识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就充满着一种放纵与欢乐的酒神精神,其审美理想更加崇尚娱乐或游戏,所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50年的美国好莱坞最流行的电影口号便是“电影儿是最好的娱乐”[5],因为“在引发观众的感情和感官方面,电影比其他艺术有着天然的优势,可以用舞台难以企及的方式迎合隐秘的幻想”[6],对于好莱坞电影,不但其商业大片《星球大战》《大白鳌》《超人》《蝙蝠侠》等刻意追求观赏效果和娱乐效果,就连电影史上的一些经典影片《教父》《现代启示录》《克莱默夫妇》等也具有强烈的观赏性与娱乐性,所以,无处不在地制造着人们日常生活的狂欢的好莱坞大片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充满着感性娱乐精神的酒神精神。

然而,由于受儒家“文质彬彬”美善统一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艺术却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载道意识。《尚书》中说:“诗言志”,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大序》中说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维护道德秩序,实行伦理教化的。受此影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和元九书》)。”中国的“文以载道”意识由来已久,且影响深远。所以,在这种文化艺术的背景之下,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载道意识”,影片之中往往充满着哲理或伦理教化性的内容,教育教化性是其叙事特点。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众消费文化的流行与中国电影产业力量的觉醒,“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7]中国电影传统的教化功能被弱化,娱乐功能被强化,中国商业娱乐性的大片时代到来。尽管如此,但是和西方大片相比,中国这些商业大片还是暗合了其民族意识形态的规定性,载道意识和载道功能也依然暗含其中。首先中国式大片不约而同地所选择历史叙事,以史叙事是对历史的反思批判,而更是以史为鉴之载道;其次,中国式大片在借“历史”本身的假定性而进行艺术虚构时,也更加充分自由的重构了历史与文化,其审美价值取向依然是载道。所以《英雄》是以个人体验和理想化的方式塑造合乎历史目的论的“英雄”而完成了对历史的重新建构的文化审美价值;《十面埋伏》是以斩断历史的指向性,和拒绝以历史为依托进行反思性叙事;而《夜宴》与《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以欧化非中国的方式对“历史”叙事以表现基督教的原罪思想,这些影片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核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意味。表面上看,这些大片好像失去了中国艺术传统的载道功能,但是,从深层上来看,这却恰恰是中国文以载道意识和载道功能更现实的表现,因为这些大片的非历史化与非中国化的文化表现,不是载道功能失去了,而是所载之道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了。所以,中国式大片自始至终还是贯穿着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载道意识,并具有其鲜明的民族化特征的。

(三)中国式大片在其审美立场上具有其民族化的文化批判的特征

为了行使帝国主义文化霸权无处不在的匿名话语权力,以帝国主义文化的美学暴力对全世界进行其文化侵略,推广其所谓的美国精神,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如《泰坦尼克号》《蝙蝠侠》《黑客帝国》《2012》《阿凡达》等,始终站在一种所谓人性温暖的角度来表达美国对地球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并推销其价值观。好莱坞大片具有一种所谓的人性温暖的力量或者特征。

然而,中国式大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高科技合谋的产物,其影像符号系统及其文化核心价值实际上是本土化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系统之表现,其表层影像与深层意蕴会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烙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和谐、仁爱、孝敬、忠诚等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影响,中国式大片还是信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进行了历史性对接,使中国传统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内置于”艺术作品的叙事情节,并成为支撑中国式大片的文化根基的。中国传统文中的忧患意识使其往往具有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实质。所以,无论中国早期大片《卧虎藏龙》《英雄》中关于“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故事,还是中国后续大片《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对中国封建伦理的大胆背叛的荒唐之幻像等,这些基于中国伦理道德的中国式的情与理的冲突其实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反思和批判。中国式大片始终蔓延着中国传统文中的反思和批判的精神。所以,中国式大片与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审美立场截然不同,中国式大片在其审美立场上具有着鲜明的民族化的文化批判特征。

(四)意境与高科技幻像:中西方大片审美造型之不同

由于受经济、社会与高科技的深度影响,好莱坞大片的审美造型则更多地是追求一种具有高度视觉冲击力的数字化的高科技幻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本体思维数字技术在电影造型中的应用,电影逐渐摆脱了摄影机造型“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安德烈・巴赞的本体论学说)”的束缚,好莱坞大片制作发展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造影技术的成熟和全面应用,从早期运用数字技术处理一两个镜头,到《泰坦尼克号》运用500多个数字为镜头造型,再到《星球大战》《阿凡达》从制作到放映的全面数字化技术的成功运用,以至于当今的好莱坞大片无一不在使用数字化技术。所以,西方好莱坞大片审美造型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高度视觉冲击力的高科技幻像。

然而对中国式大片来说,由于自古以来,中国古典美学都以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意境为其最高的审美境界。在影视文化行业,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方面由于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境界,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电影美学界对于电影民族化的大力弘扬和重视,中国电影作品对于传统意境美学的探索与实践早已经成为一种自觉。于是,在此影响之下,中国电影大片也往往不是以情节取胜,而是以非叙事性、空间化、静态化以及抒情性等独特的影像表现方式所营造诗意空间意境而取胜。

所谓“非叙事性”就是指情节的淡化,电影的戏剧结构、人物表现、影像风格等都指向情境,并创造出的充满情感和心境氛围的电影意境美。如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不注重情节的逻辑顺序,而是以现实时空与意念时空的并置来抒感和营造心境氛围的复调式结构,就是一种有“情景交融之理,虚实结合之道,形神兼备之说,意在言外之致,合留蕴藉之旨,空灵飞动之趣”哲理化“非叙事性”意境美的情节结构。

所谓“空间化”是指电影在叙事中所运用的省略和空白。叙事的省略和空白是中国大片创造意境的重要方式。电影里的空白有多重表现形式,如在《英雄》中由苍茫的旷野和卑微的人所构成的远景慢镜头中,影像画面的“有”与虚化现实写意的“空”相结合,是一种具有“虚空”意味的意境。而《卧虎藏龙》借助于道禅哲学和侠光剑影,于情景交融中所创造出的天人合一、空灵飘逸的审美境界,也是一种意境美。

所谓静态化是指电影情节叙事中戏剧冲突的弱化及冷处理的方式。如陈凯歌的《无极》以中国古老的《易经》无极的思维方式,客观冷静地讲述每一个故事情节,故事中每一个镜头、每一处场景的变幻不一定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性,但是却暗合了中国的哲理思辨,就是一种静态化的叙事方式。

所谓电影的抒情性则是指电影以某种方式给影片制造一定的情感基调或者给电影营造出某种特定的的情感和情绪氛围等。如张艺谋在其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金黄色铺天盖地的大肆渲染和应用,在《英雄》中蓝红白黑多种色彩的主观化的处理,以及冯小刚的《夜宴》的主题曲《越人歌》,时而高调吟唱,时而变奏,来回往复的叙事等,这些也都契合了意境的表达方式。所以,由此可知,意境在中国大片的影像表意系统中表现为一套独特的镜像语言,而正是这种中国式大片的镜像语言特性构成了中国大片审美造型之特点。近年来中国电影作品越对于电影意境的追求,极大地促进了当前中国电影民族化影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总之,由于各个民族大片所产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其影像本体的审美特质也不同。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式大片具有与好莱坞大片艺术风格迥然不同的民族化审美风格与特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5.

[2][3]朱马杰.美国文化:特性及其对外交行为的作用机理[J].国际问题论坛,2002(3):36-38.

[4]余培德.生命的大智慧――老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46.

[5]周传基.好莱坞论好莱坞[J].电影艺术,1989(2):63.

第5篇: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我们的艺术创作形式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的时代。艺术创作者们的艺术创作理念在向数字化的方向过渡,他们的艺术创作手段也开始渐渐具有了数字化的特征。这样一种新生代的艺术风格样式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审美特征。

1关于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指的是传统艺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新一代的数字媒体技术包括传统的影视、广播、电视媒体向数字视音频、数字电影方向的快速发展,也包括日益普及的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等。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形和图像进行的创作、设计和制作,从而产生能让人们感到无比真实的立体动画和场景。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它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主体涉及到了三维虚拟场景、动态构图、角色形象、运动规律、音效、灯光照明等多个方面,这些审美主体所包含的内容比传统艺术要多很多。具体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包括着以下的领域:数字图像(数字图形图像艺术创作、数字二维绘画);数字动画(数字影视后期艺术创作、数字三维动画);数字音频艺术(电脑合成音乐、声波艺术、数字音乐创作等);网络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虚拟现实艺术;电影、舞蹈、戏剧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看来,即使是同一件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如果不同的艺术家来赋予它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风格也就迥然不同了。

2数字媒体艺术审美

在来谈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审美的概念。审美,指的是领悟和感受客观事物或者现象本身呈现出来的美,它是人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构建起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审美成为了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理智与情感的具体统一,从而能够追求发展,追求真理。具体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指的是人们通过观赏艺术家们根据数字媒体艺术理念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式创造出来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从而感受到和领悟到数字媒体所带来的一种别样的艺术之美。它的审美对象便是动态的或者静态的二、三维数字化图像作品。在高度的信息化社会里,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将会对当前的艺术审美产生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深远的影响。在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先要看到它们的差异性。由于审美对象的不同,一般审美是对现实美的感受,审美对象为现实的自然物和社会物,它们并不是专门为了审美而存在的。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对象为艺术作品,它们的存在则以审美价值为体现。不过数字媒体审美艺术和一般审美在实质上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审美都归根结底的指向了人类的审美精神,都归根结底的来源于现实。

3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

3.1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技术之美

技术的发展是数字媒体艺术的最大特点,技术与艺术作品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技能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技术环境为审美价值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每一次新技术的采用,都造成了新的视觉上的冲击。因此,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价值更多表现为技术之美。如著名导演卡梅隆创作的热播影片《阿凡达》,从它惊人的票房业绩就可以看出此片高超的艺术与科技价值。在全新的3D数字特效的支撑下,人们在影院中享受到了漂浮在云中的山峦、旋转飞行的蜥蜴、夜间发光的森林、一落千丈的飞流瀑布,这些拍摄手法和特技效果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都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些真实而脱俗的美妙视觉的背后,有着众多数字媒体技术手段的支持,他们搭配着全新5.1声道AC—3音响环绕的声音效果,给电影增添了巨大的震撼力。另外,先进的动作捕捉设备、自主研发的数字拍摄系统和强大的CG制作团队都支撑了这一完美艺术作品的出现。

3.2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动态之美

数字媒体艺术体现着视觉元素在空间中的不断变化和运动,与传统艺术的静态画面相比,它不仅包含了光影、构图、色彩等要素,而且还具有空间、时间、运动等数字媒体所特有的艺术特点。它的艺术元素并不是固定某点,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的在移动,时而加速运动,时而减速运动,有着丰富的变速运动,这就构成了一种动态的秩序,表现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动态之美。

3.3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互动之美

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在作者和观众之间、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共同参与、沟通互动、角色换位、共同分享的艺术模式。在网络艺术的互动性数字平台上,不管你是任何人,处在何地,只要进入到数字网络系统中,就可以找到你感兴趣的艺术作品惊醒补充、修改和再创造,他们可以对这些“开放式”的作品进行多次的再创造,不断注入新的想法和内容,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原创者和艺术家们扮演者向导的服务角色,每一个参与者都品尝着艺术参与的和艺术家的荣耀,在此,每一个观众都能够找到与自己有着共同点的艺术作品,他们享有更大的修改权和选择权,形成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使艺术创作得到了换位思考和真诚的对话机会,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互动之美,人们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陶冶和满足。

3.4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未完成之美

在传统意义上,一件艺术作品,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创作者的目的,作者就会对作品进行收笔,而数字媒体艺术正在改变着这一局限,开放式的作品结构使得作品在共同参与和互动中可以随时删改、剪切和复制,这样就无限延续了它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期盼,在这种大众化的创作链接中,你很难看到终结,只要有人欣赏和接受,作品就会在互联网中无限创作,无限传播,永不会结束和停息,艺术家们永远在期待着意想不到的艺术奇观的产生。

4结语

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无比广阔的延伸,传统的艺术审美理念也被重新定义和诠释着。只有力图把握住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才能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对现代艺术进行正确和科学的定位。

参考文献:

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022.

王伟毅.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可能性.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5.

马凌燕.论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异同.湖北社会科学,2007.

第6篇: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

【关键词】影视动画;审美意义;视觉;角色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04-01

一、前言

影视动画是动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最受大众欢迎的一种艺术。影视动画是由人类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具有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在影视动画作品创作与时俱进的今天,分析影视动画的审美意义,了解动画角色的审美价值、影视作品的视觉审美意义及色彩审美意义,有利于影视动画的长期发展。

二、影视动画角色的审美意义

第一,动画角色的个性突出。一部优秀的影视动画作品往往会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动画作品的角色个性十分突出。影视动画设计者会有效把握角色的性格,使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较为接近。这样的设计是符合当代儿童受众心理的,像纯真善良的灰姑娘与淘气的马小跳,都是儿童喜爱的动画角色。目前,影视动画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至成年人,为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动画设计者会加强故事情节的复杂度,给予角色多重个性。但动画角色突出的个性与易懂的逻辑,仍然是其审美关键点。

第二,动画角色的造型简单。在诸多影视类作品中,动画作品的造型元素是最简单的,但概括性强。通常,动画角色是由简单的线条或色块组成的,也有用三维技术合成的较为复杂的角色图像,为了突出动画角色的性格特点,动画设计者会对动画角色的某一部分进行夸张。像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设计者就对头进行了夸张。

第三,动画角色的表演十分夸张。角色审美价值的发挥需要通过角色的表演来完成。动画设计者会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表演等部分的夸张处理,让角色的个性更加鲜明。比如米老鼠与唐老鸭的配音就是一种夸张的表演。

三、影视动画的视觉审美意义

影视动画作品的审美过程是从浅到深、由表及里的一个过程,通过对视觉信息的分析,上升到感情审美。视觉审美是第一步,强烈的视觉冲击会带来视觉上的刺激,让观众从动画作品中找到情感认知。

第一,影视动画作品多用动画意象或者视觉形象,给观众带来许多夸张的视觉审美,扩大了动画作品的审美张力。对于大多数社会大众来讲,异于平常的奇异形象出现在动画中时,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动画中的人物以及动物的外在形象,都是吸引受众看动画的关键点。比如说《米老鼠与唐老鸭》中的鸭子与老鼠的形态就不同于平常,这也成为了整个动画作品的切入点。动画作品表达形式的于平常,增加了动画作品的审美意义。

第二,影视动画作品具有虚拟性。科学技术对动画作品的支持,加大了动画作品的虚拟性。虚拟的环境让人们多种心理状态得到反应,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人们的生活态度。虚拟的空间让人们更加渴望影视动画,更加容易发现影视动画的审美价值。动画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假设性的艺术,之所以如此夸张,就因为题材是虚构的,情感是幻想的。

四、影视动画的色彩审美意义

色彩,是影响动画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彩色与黑白相比,更具视觉上的吸引力,也更加生动。

首先,彰显动画作品的画面美。色彩对于动画角色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动画设计者需要选择合理的色彩进行正确的搭配,才能让动画角色具有他们理想中的个性。色彩在动画中的应用,有利于角色精神的深化,让角色的个性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如《花木兰》中,观众可以通过色彩去区别人物,判断人物个性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

其次,促进动画情感氛围的渲染。除了声音、形象以外,色彩是动画作品的另一种语言。色彩能够传递情感,更能左右观众的心理状态,使动画作品表达出导演期待的效果。色彩会激发观众的心理联想,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动画中的诸多情感,都可以通过色彩来渲染。如在《海底总动员》中,在海底蓝色调的渲染下,环境十分宁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动画的产生,就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对影视动画的多种审美意义进行分析,能够发掘影视动画作品的文化意义。对影视动画作品的色彩与角色进行分析,解析视觉审美意义,会让影视动画作品发展的趋势得以明晰,从而推动影视动画作品更科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婷.色彩在影视动画中的审美意义[J].大众文艺,2011,(11):149-150.

[2]丁卯,谢芬校.浅谈影视动画的视觉形象审美[J].电影文学,2008,(15):45-46.

[3]夏博.影视动画角色的审美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2,(08):96.

[4]付野.探析影视动画中色彩艺术的审美意蕴[J].电影文学,2012,(12):74-75.

作者简介:

第7篇: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

一、开发阅读教学资源

影视欣赏与文本阅读比较起来,虽然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心理感受,但它们都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拓宽视野、丰富情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的动态过程。且学生对影视节目欣赏有着浓厚的兴趣。

1、激发阅读兴趣

影视、网络等传媒技术的普及对学生阅读文本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正在不断淡化,许多语文教师对此感到束手无策,更有甚者,认为影视、网络等传媒的普及是影响学生阅读的罪魁祸首。其实不然,阅读虽然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但影视艺术中也有许多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对学生欣赏影视节目的方式和内容加以指导,就不但能使影视欣赏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有益补充,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有许多学生就是在欣赏了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后,才对原著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由于有了基础,学生阅读时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全面、更深刻。

2、提高审美情趣

影视这种艺术形式,除了具有与文学相同的审美特征(生动的形象性,创造优美的意境等),还具有直观形象、声画交融的特征,能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优美意境的领悟和理解,与文学阅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如电影《林则徐》在表现林则徐江头送别邓廷桢的场面时,通过展示邓的船渐渐驶远和林则徐登高远眺,极目送别,以及画外传来令人荡气回肠的音乐,构成了声画渗透、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二、开发写作教学资源

中学生的生活范围大多局限于家庭和学校,生活面相对狭窄,对社会的了解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因此制约了他们的写作。对此,教师应注重影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从中积累写作资源。

1、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积累素材的途径不外乎两个:一是直接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是相当有限的;二是间接生活的积累。过去学生对外界信息的获得主要是通过阅读,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传递信息的渠道超多元化,影视则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尤其是电视节目,其内容包罗万象,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关注人生等。看新闻节目,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看电视剧,可以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看风景名胜节目,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看广告节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看新闻调查类节目,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社会。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影视文化中选择、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2、学习写作技巧

影视欣赏比阅读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除了它是有观形象之外,更诱人的是它高超的结构技巧和娴熟的语言艺术,这正是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资源。

首先,可以学习和借鉴影视作品的写作技巧。许多学生的作文都是平铺直叙,情节平淡,语言乏味,缺乏吸引力。而许多影视作品的情节跌宕起伏,时空大起大落,给人以慑人心魄的震撼力,对观众极具吸引力。

其次,可以借鉴影视作品的语言艺术。影视作品中的对话总是含蓄、简练,同时与具体情境中的具体行动相联系。即人物对话简洁生动而又内涵丰富,让人回味无穷。而我们许多学生的作文,人物语言往往枯燥无味,苍白无力。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时,留意人物对话技巧,有利于写作中人物对话的描写,打破单调沉闷的局面。

三、开发口语交际教学资源

大多数影视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口语交际内容,我们教师应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其成为丰富的口语交际教学资源。

1、复述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学生都喜欢观赏电视剧,尤其喜欢观看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的电视剧,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观赏后,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评价剧中人物。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必定会有所提高。

第8篇: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

【关键词】黑白影像;审美特征;抽象含蓄

黑白摄影是现代摄影的源头,摄影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等很多方面的基本知识都要从黑白摄影学起。若将艺术摄影的审美标准分为美感、艺术魅力和哲理意味三个层面,那么黑白影像的审美特征就是对后两者的不懈追求,一般来说,空间的配置技巧越巧妙、越奇特、越含蓄,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就越高。

一、纯净与抽象的独特魅力

美国黑白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1886-1958)在实践创作中,把表现对象的完美形体和对自然的热情讴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每一幅黑白摄影作品之中,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广泛赞扬。要想真正领略韦斯顿黑白摄影艺术纯净和抽象的独特魅力,就需要了解韦斯顿在艺术语言、审美情感和精神世界方面的独特性,才能对他的作品进行鉴赏和批评,体会其中的美妙。

《青椒30号》这幅作品最能体现韦斯顿发现并成功运用的“摄影视觉”,其效果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视觉感受,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产物,如果说日常生活是以满足物质需求为主的话,那么艺术则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充实。精神层面往往是通过对立关系的冲撞和冲突关系的梳理来揭示内在意义或体验深层感受的,是人类视觉精致化和审美化的延伸。他超越空间的抽象表现力,使世人叹为观止。亚当斯曾写道:“实质上,韦斯顿是当今少数有创作抽象性的艺术家之一。”

二、黑白影像的形式构成与表现

如果把颜色的拼合想象为横向排列的板块,那么黑白形式就是纵向递进的梯阶。黑白摄影以灰阶的形式呈现物体的色彩变化,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彩色的视觉"组结状态",以简约变形的手段抽象,以浓淡深浅的方式造型,再现的客观物象已经不是原生态了。而这些既定形式怎样才能表现出美感,需要一定的形式美学法则来做支撑。

对于一幅作品来说,形式和题材表里如一,作品才能在整体上趋于和谐。假如一幅作品没有形式和题材的吻合,它的魅力也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协调是在协调画面中对立的矛盾关系,以为达到立意的统一,和谐是解决摄影形式问题的重要任务。当我们看到比例和谐的构图才会有的审美感觉,是因为它依靠画面长边与宽边的变化,体现画幅形式的结构;它通过画面形象的外在形态和整体布局的规模形式,按照合乎规律的关系表现出来。同时它借助画面内所有形象的特殊性,完美地呈现惟美的视觉效果。

对黑白摄影艺术进行探索,是一件非常富有意义的事情。要实现目标就要扎实的把握黑白摄影的各种技巧、熟知各种表现方法,懂得升华主题和实现拓展。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表现力是通往摄影的两个台阶,对两者来说不论哪一个层面,影调的处理水平都是最基本的环节。黑白摄影的魅力是由内而外的,就像透过多棱镜单纯的白光可以折射出赤、橙、黄、绿、清、蓝、紫的七彩,就像红黄蓝三色的适度混合形成质朴的黑色,也就是说白色是聚七色光而来,黑色是多彩于一身。从黑白摄影的视觉感受上来讲,黑白却是不可视的内涵色彩,色彩内涵的可视性是科学的展示方法,色彩内涵的不可视性是黑白摄影的外在表现特征。科学强调客观现实,艺术强调梦幻意境,而摄影又是以拍摄客观存在的实体为前提的艺术,这也就说明摄影艺术兼有将实体转化为梦幻的联想功能。两者交相辉映,就可以用客观的意志感受主观存在。一般来说主观幻想的依据往往与客观意念有关,而客观意念又是来自于存在的实体,所以丰富的黑白影调就应该是黑白摄影中色彩幻觉的源头。

黑白摄影的表面虽然不具备色彩的绚丽与华贵,但它由内而外通过丰富和微妙的影调关系所表现出的色彩内涵,却是编织出斑斓梦幻世界的源头。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影调的三种分类高调、灰调、低调,就是按照不同彩度组合后还原的色彩亮度特征。而要拍摄好黑白摄影作品,首先在要做到严谨构图,减少二次创作构图中对底片的剪裁,造成的放大照片颗粒变粗而影响影调的厚重与细密性;其次做到尽量留意景物光源条件,一般五级曝光之内的底片便于把客观信息最大化得表达出来;再次,为了获得完整的影调关系,测光和曝光一定要准确,不要因为过曝和欠曝而引起影调的损失,进而影响黑白影调的丰富性。黑白摄影以黑白灰这种纯净与抽象的魅力经久不衰。

三、黑白影像的观念与情感表现

黑白影像的观念与情感的体现,离不开黑白摄影艺术的特征。首先,黑白艺术摄影是对大自然色彩的抽象概括与提炼。自从摄影技术进入人类生活以来,在摄影科技人员的努力下,相机从外观到内部构造品质都有了不断的提升,感光材料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与拥有艳丽色彩的图像相比,黑白的摄影作品显得更加单纯且富有一种抽象而神秘的气氛。如果说彩色摄影可以帮你解决生计问题,而黑白摄影则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艺术感悟和艺术享受。

其次,黑白摄影艺术作品是对影像的一种升华。我们谈的是黑白摄影艺术,不能离开艺术来单纯地谈论摄影。单纯的摄影或者照相,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当时的状况,就像留念摄影。这种记录性的摄影,无疑是记录的越真实越好,获得原场景中的信息量越大越好。而我们今天所谈的艺术摄影与单纯的记录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这种艺术感,这种美感是来自哪里呢?这种美来自于距离。“距离产生美”这一道理是众所周知的,但在摄影作品上什么是距离?如何拉开距离?有许多方式和方法。抽去原影像中的色彩,使图像变为由单色过渡而构成的影像,这是一种与原真实场景拉开距离的方法。读者面对一幅黑白摄影作品时,会感到作者给自己的想象空间要比彩色摄影作品大的多。虽然画面脱离了真实场景,画面变得“简单”了,但他更容易唤起读者对艺术、对美的想象及享受。

黑白影像独特的审美特征,在于黑白灰的视觉表现,是以构造视觉差异为特征,以抽象写具象为手段的。它的视觉表现如同一曲优雅的变奏曲,变奏于黑白之间。曲调朴素而高雅、纯粹而简约、凝重。

参考文献:

[1][英]格拉弗著.陈思姗译.纯影调[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第9篇: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

 引言

我国虽然还没有真正进入西方学者所说的“消费社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假日经济”的出现、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准的不断提高,某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已经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大众传媒也渗透到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品消费、大众传媒对视觉形象的助推,已经使视觉文化成为中国社会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完全从西方进口的“舶来品”。在此境遇下,近年来我国的视觉文化研究发展迅速。

一批西方视觉文化研究专著被翻译引进,比如阿莱斯·艾尔雅维茨的《图像时代》,w·j·t·米歇尔的《图像理论》和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导论》等;还涌现了很多翻译和介绍西方有关视觉和视觉文化研究成果的丛书和选本,比如罗岗、顾铮编写的《视觉文化读本》,吴琼主编的《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文化研究》第三辑还推出了“视觉文化研究”专题。

1 我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我国学者在视觉文化研究领域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南京大学中文系周宪教授的《视觉文化的转向》一书就是一部透视了视觉文化方方面面的视觉文化大观。我国的视觉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及其与语言本文由收集整理文化的关系。周宪先生将图像转向解释为:从浅层看,它的标志是图像霸权的确立;往深层看,它昭示了当代文化从语言主因型文化向图像主因型文化的转变。[1]在这一转变中作为语言文化之代表的文学受到了冲击,金惠敏教授指出:图像增殖及其对主体的解构对文学而言可能是致命一击,当大众满足于轻松的图像,文学就会因其接受难度而被冷落,更严重的是,图像或拟像解除了语言所造就的深度阅读、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2]也有学者认为,从理想的状态来说,视觉文化是以语言文化为历史起点对以往文化经验的一次扩容和提升,有效地弥补了语言文化的不足,比语言文化的理性模式更人性化。[3]

第二,视觉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演变。有学者从图像的发展角度将人类视觉文化的历史范型概括为三种:图腾、图像和仿像。[4]周宪先生从“看的方式”的变化的角度将视觉文化从传统向当代形态的演变概括为:从不可见性到可见性、从相似性到自指性、从重内容到重形式、从“静观”到“震惊”、从趋近图像到为图像所困。[5]

第三,视觉文化的社会基础和媒介基础。视觉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其中消费社会和电子媒介是被我国学者广泛认可的两个主要因素。视觉文化的兴起与消费社会关系密切,消费社会是视觉文化的温床。有学者指出,中国当代“小康文化”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消费社会特征,因此,强调视觉、专注于感性愉悦的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6]当代视觉文化还以电子媒介为依托,在视觉文化时代,媒介在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都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有研究者将电子媒介的发展阶段分期为机械复制时代和数字影像时代,认为它们分别对应着视觉文化的复制和虚拟两种形态。[7]

第四,视觉文化的审美特征及批判。我国的视觉文化研究者普遍认为视觉文化消解了传统的审美方式,限制了人的反思能力和想象力,并挤压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存空间。有学者将视觉文化的审美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审美客体的视觉化、复制性、驳杂性和大众化;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弱化和钝化;审美关系表现为主体对视觉形象的消费和审美判断、审美趣味的趋同。[8]还有学者认为图像时代的审美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虚对真的僭越”,二是“欲望混同为感性”;图像不以与真实存在的联系为最高的美学追求,而是将满足欲望的假象当作其优势,使人的主体性完全建立在虚幻的表面可视的形式上,令人在商业圈套中交出了自己的灵魂。[9]

从以上对中外视觉文化研究的简略介绍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四条最基本的路径:一是图像对语言中心论的反叛与颠覆,以利奥塔、拉什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理性与感性、图像与文字是这一路径涉及的主要矛盾;二是消费逻辑与视觉文化的合谋,以居伊·德波、鲍德里亚、詹姆逊等人关于“消费社会”的研究为理论依据,商品、符号价值、时尚、娱乐、身体、权力等是这一研究路径的主题;三是大众传媒与视觉文化传播,以本雅明、麦克卢汉、鲍德里亚的理论为基础,复制、虚拟、超现实、全球化等关键词以及影视研究、影视个案分析常常见于这一路径的研究之中;四是视觉行为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以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w·j·t·米歇尔的图像表征研究和发端于20世纪美国的视觉素养研究为代表。